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公司运营体系构建

时间:2023-06-08 15:16:00

导语:在公司运营体系构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公司运营体系构建

第1篇

关键词:医药制造;运营管理;思考;实践

运营管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体量和成熟度以后的必要管理手段。企业的运营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运营管理是指生产运营管理,致力于生产管理的精细化、系统化、专业化。广义的运营管理指企业各个系统的统筹、协调、指导、监督,实现对上支持决策、对下考核跟踪的目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一是推动公司层的决策落地,避免决策被曲解和逐层弱化,对决策执行情况进行过程跟踪和评估。二是为公司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支撑,通过对外部与内部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对各类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使公司领导能够科学、快速地做出决策。因此,运营管理的两大核心作用是对领导层决策的推动与支撑。

一、目前医药制造型企业运营管理的现状

目前医药制造型企业(特别是总部定位为投资管理型的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两个极端:一是没有运营管理意识,企业仍处于拍脑袋决策、拍桌子管理的业务导向型管理模式;二是具备运营管理意识,但运营管理部成了行政部、总经办、信息部的杂交体,运营管理部名不符实。

二、对医药制造型企业总部层面运营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一)医药制造型企业的两个属性

医药制造型企业主要包括两个属性:首先是制造业属性,核心是围绕效益与效率的过程管理,关键信息应包括产品质量、生产成本、产品毛利、产销平衡、现金流等。其次是医药行业属性,其中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医药行业属于政策敏感性行业,医药企业必须时刻关注政策环境的变化和对企业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二是药品生产经营具有较高的认证门槛,必须严格遵守GMP和GSP管理规范,特殊管制类药品还要遵守更为严格的管制要求;三是制药企业(特别是制剂企业)一般生产品种较多,必须关注品种结构组合的影响;四是制药行业为对科技创新要求较高的行业,对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管理也是企业关注的重点。

(二)对医药制造型企业总部层面运营管理的思考和实践

第2篇

关键词:客户需求;供电公司;运营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0008302

1 引言

作为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公司党组统一部署,2013年底公司总部、省(市)和地市供电公司三级运营监测(控)体系初步建成,取得了国网公司运监中心建设从战略构想到落地实现的重大突破。建设运监中心旨在实现对电网运营关键指标、核心业务和重要资源的在线监测与分析,及时发现并协调处理异动问题、跟踪落实情况,提高公司整体运营效率和效益。通过一段时间运转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电网运营监控能力得到大幅增强。总部、省(市)、地市三级运监中心在功能定位上各有侧重,业务管理纵向贯通,分级管理,分层负责。由于许多具体运监工作落实在地市供电公司,同时运监问题也直接反映在基层,因此地市供电公司是三级运监体系的基石。

在供电公司逐步由垄断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变的大背景下,考虑如今客户服务工作对供电公司的重要性,如何将客户服务有机融入到日常运营分析工作中去,建立基于客户需求的运营分析工作机制成为摆在各级供电公司面前的突出问题。近年来电力系统内部对于运营分析工作的研究日益增多且成果颇多,但对基于客户需求的运营分析工作机制则研究较少。王西超从电网安全的角度出发,对运监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有针对性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林海从建设内涵、主要做法、工作机制建设及成效四方面分析了电网运营监控体系的建设与实践。陈超等强调了数据挖掘在运监工作中的重要性,利用数据集成、存储等多种关键技术实现了面向典型业务场景的模式创新及应用提升。

2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供电公司常规运营分析工作的开展是以运监工作台中的运营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受内部数据属性范畴的局限,仅通过常规的“自省式”数据监控手段,不能全面、客观反映由客户因素导致公司运营状况的动态变化和运营问题的实质根源。通过建立基于客户需求的运营分析工作机制,以公司与客户之间相互影响的关联因素为主线,实现原有分析工作视角和思路的转变和扩展,在电网公司系统内部创建一种全新的运营分析模式。这不但便于及时发现公司经营中的各种风险隐患,查找从企业内部数据分析无法发现的问题,而且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客户群体的满意度,进而达到提升公司运营效率和效益的目的。

3 运营分析工作机制构建

构建基于客户需求的供电公司运营分析工作机制,就是从突破常规运营分析工作机制的局限性,提升公司运营效率效益和风险防范能力出发,深度挖掘公司与客户之间相互影响的关联因素,借助客户视角反观公司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具有公司特色的运营分析模型。下面从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3.1 理论依据

构建基于客户需求的运营分析工作机制离不开对用电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而这又将落脚点转回到供电公司提供的客户服务水平上。由于供电服务质量能够直接影响到供电企业的生存,因此通过开展供电客户满意度测评工作,可以帮助供电公司发现供电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更正,同时进一步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以提高供电服务质量。

3.1.1 客户满意度测评理论

客户满意,简单说是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感知与期望对比后的心理状态。从供电企业角度来说,每个电力客户在购买电力产品时都带有一定的期望,使用产品时也会产生对产品和服务的感知,这种期望除了对电力产品本身的品质(电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有要求外,还有其附加的电力服务需求。若客户的期望与实际感知相符,客户就会感到满意,相反则会不满意。客户满意度的测量需要通过客户满意度指数来实现。所谓客户满意度指数,是对产品(包括服务)的客户满意程度的一种度量。

在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已存在的几种满意度测评模型基础上,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关于供电服务品质评价的有关规定,一般认为我国供电企业客户满意度指数模型中应包含七种变量,分别是企业形象、客户期望、感知质量(分为供电质量和服务质量)、感知价值、客户满意度、客户抱怨、客户忠诚度。因为上述要素均为潜变量,不可直接测量,通常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影响程度。由于模型假设条件和采用的客户满意度测评方法不同,因此不同学者可能会得到多种客户满意度指数模型。这些模型本身没有对错,只有拟合程度优劣的差别,以此判断哪种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图1为一个具有代表性且经过验证的供电公司客户满意度指数模型。

图1 经验证后的客户满意度指数模型

3.1.2 数据挖掘算法

21世纪是大数据的时代,谁能牢牢把握数据,将数据真正“为我所用”,谁就掌握了发展的先机。如今掌握并利用现有数据的最主要方法就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的过程就是从大量数据中发掘未知和隐含信息,提取有价值信息以做出商业决策的过程。数据挖掘技术包含有很多算法,常用的方法有聚类、决策树、关联规则等等。每种算法都有自身的功能和优势,具体使用哪种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构建基于客户需求的运营分析工作机制需要挖掘供电公司与客户之间相互影响的关联因素,因此采用关联规则算法较为适宜。

关联规则一直是数据挖掘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它的目标是寻找出数据库中不同项集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和关联。该算法经典实例是购物篮分析,通过研究超市的销售记录以发现顾客的购买行为模式和消费倾向。该算法同样可运用于寻找供电公司与用电客户之间相互影响的关联因素,掌握用电客户行为的变化趋势以分析其中存在的内在规律,从而为改进现行运营工作机制提出相应意见措施。

3.2 实施方法

在充分考虑用电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基础上,结合供电公司运营工作实际情况,考虑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基于客户需求的运营分析工作机制。

3.2.1 科学设计调查问卷

为广泛获取客户原始的需求信息,供电公司可通过电话访谈、现场交流等方式开展问卷调查,具体实施可由供电公司出资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设计调查问卷时,应首先明确设计该问卷的目的,即根据客户满意度测评结果找出公司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同时尽可能挖掘出更多的客户需求信息。此外还要充分考虑不同用电客户的具体属性及主要特点,通过收集整理供电公司现有客户资料,依据用户属性和行业类别等标准将用电客户划分为大工业、一般工商业和居民三类典型客户群体。根据统计学相关理论,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取普遍适用的95%作为置信度。对于某些特定群体(比如大工业用户),总客户数极少,则应全部调查,以保证该部分客户具有完全的代表性。

为实现设计问卷的目标,设计的调查问卷应包含客户满意度测评及需求信息调查两部分内容。其中需求信息调查是根据用电客户的潜在需求设置相应问题,客户满意度测评则需针对三类客户群体分别设计相应的问题,兼顾每类客户共性的关注点和个性化的需求点。测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形象、客户期望等七个变量,具体的测评指标转化为调查问卷上的实际问题,问卷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进行客户态度的测量,最后经过可信度和有效度检验形成正式调查问卷。

3.2.2 搭建客户需求数据库

根据调查问卷获得的客户满意度测评结果与需求信息,结合供电公司掌握的客户基本信息,结合上述数据可建立起包含客户基本信息、客户满意度以及客户用电需求的客户需求数据库。客户基本信息数据库包含了客户的基本信息以及客户当前用电的基本信息;客户满意度数据库记录了客户对公司当前各项供电业务的满意程度;客户用电需求数据库包括了客户对公司供电服务的期望、提出的建议以及特殊用电业务的需求(比如分布式发电、备用电源等需求)。客户需求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客户需求数据库逻辑结构图

3.2.3 构建运营分析模型

在建立起客户需求数据库的基础上,需要从供电公司内部指标和用户需求数据两个角度构建科学实用的运营数据模型,深入分析获得的客户数据,进而发现

相关规律、指导公司的行为。供电公司应以深入应用Excel、Tableau和SPSS等分析工具为抓手,结合关联规则相关数据挖掘算法,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客户满意度研究,找出公司运营指标与客户需求数据之间相互影响的关联因素,比如供电可靠性及电压稳定性会对客户满意度产生直接的影响等。构建基于客户需求的运营分析模型,形成有价值的分析成果,从而找出由客户因素导致公司运营状况的发展趋势和运营问题的实质根源。

3.2.4 运营分析模型应用

通过收集不同客户群体反馈的问卷信息,运用构建的基于客户需求的运营分析模型,分析未满足的客户需求或薄弱环节,针对供电服务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研究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具体应用分析如下:利用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算法找出供电公司内部运营指标与外部客户需求数据之间相互影响的关联因素,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和优化措施;运用结构方程分析已构建的客户满意度指数模型,根据路径系数研究各变量对客户满意度的影响程度,以此作为供电公司进行供电服务质量改进的重要依据。例如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近一年供电故障停电的时间及次数,了解不同客户群体对供电可靠性的直观感受和差异化需求,同时与供电公司内部运监指标相结合,发现其中存在的隐性问题并及时修正,从而进一步提升客户群体的满意度,进而达到提升供电公司运营效率和效益的目的。

4 结语

基于客户需求的供电公司运营分析工作机制,是一种全新的运营分析模式,它以客观分析客户行为作为指导公司行为的重要参考依据,实现了供电公司客户服务水平的持续提升。由于本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尚未实现,未来还需对运营分析工作机制的实施条件和方法作进一步探讨,通过实践总结经验,持续优化。

参考文献

[1]崔吉峰,张朋.创建电网企业运营监测中心[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5,(1):5556.

[2]王西超.电网运行集中监控体系建设[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6):151.

[3]林海.电网运营监控体系建设与实践[J].大众用电,2014,(4):4750.

[4]陈超,张顺仕,尚守卫,等.大数据背景下电力行业数据应用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3,(24):811.

[5]陈潇萍.供电公司客户满意度和服务质量综合评价[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2.

[6]文冲,白德魁,谭建毅.以客户满意测评为核心,提升供电服务品质[J].广西电业,2011,(Z1):6070.

[7]陈海燕.我国供电企业客户满意度测评体系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物流管理;工作过程;实训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应对接区域物流产业发展,传统的独立进行作业实训的实训体系已经不能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深度校企合作的前提下,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共建、校企共用、校企共管的实训体系。李建丽[1]提出建立开放式实训体系,以物流信息化构建、供应链管理为主线构建高起点的实训项目,邓传红[2]指出高职物流管理实训体系应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形成“学、岗、就”三态递进的实训体系。

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有实训体系的不足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有实训体系多数是针对物流技能大赛的要求建立,存在以下不足:

(1)现有实训体系只能满足单项技能的实训,无法进行一体化综合物流项目的实训。

(2)现有实训体系只能进行模拟实训,不能承接企业真实物流项目。

(3)现有实训体系不能服务区域物流产业发展,很难为企业提供物流技术支持。

2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体系——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基于现有实训体系的不足,根据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培养定位,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体系。现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构建新的实训体系,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服务聊城物流产业的发展,培养能够进行物流作业运作与经营的物流作业运营师。学院与聊城市物流园区及聊城市物流企业共同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实训、经营”实训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体系包括现代化仓储配送中心、物流沙盘模拟实训中心、物流信息化管理中心、“园区校区”第四方物流咨询公司。

(1)现代化仓储配送中心与物流园区合作建设,包括大型仓储设备、装卸搬运设备、条码设备、射频识别设备,该仓储配送中心建成可与物流园区入驻企业合作完成真实的物流仓储配送工作项目,项目由企业员工与学校师生共同完成,能够利用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学校师生的业务能力。

(2)物流沙盘模拟实训中心由电子沙盘(软件)与物理沙盘(各种教具)组成,能够让企业员工与学校师生完成物流企业运营模拟,为物流作业项目的运作提供理论指导。

(3)物流信息化管理中心由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物流作业管理信息系统组成,能够为聊城市物流园区及物流企业提供物流信息化建设与改造提供技术支持。该信息化管理中心与物流信息化管理公司合作为企业提供信息化改造方案,并进行物流信息化推广。

(4)“园区校区”第四方物流咨询公司是一家真实的第四方物流公司,主要为聊城市物流园区入驻企业遇到的技术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并启动物流项目。第四方物流咨询公司由学校师生共同经营,利用现代化仓储配送中心、物流沙盘模拟实训中心、物流信息化管理中心等资源与聊城物流企业进行合作完成综合性物流项目,该公司的经营运作在师生课外时间完成,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够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现代化仓储配送中心与物流沙盘模拟实训中心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展物流技能大赛,物流技能大赛由企业冠名、学校组织,项目主要包括仓储配送作业项目方案设计与执行、物流沙盘运营模拟。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包括企业员工、校内学生,为企业员工与校内学生提供一个技术交流与竞技的平台。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体系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指导,是一个集学生实训、项目运作、企业员工培训、师生业务能力提升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体系,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一个重要载体,服务区域物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3 基于工作过程实训体系的优势

基于工作过程实训体系较传统的实训中心主要优势包括:

(1)基于工作过程实训体系是一个多功能能够完成企业真实物流项目的综合性实训中心。

(2)该实训体系除了能够培养师生物流职业业务能力,还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员工能力再提升提供平台。

(3)该实训体系具有物流技术推广的作用,能够为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带动物流产业的发展。

(4)该实训体系能够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打破学校、企业融合难,学校实践项目难开发、企业技术难提升的局面。

4 总 结

文章以对接区域经济,培养学生物流技能为主线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实训、经营”的实训体系,该实训体系能够满足学校教学、实训、经营的需要,而且能够为企业员工能力再提升、技术改造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管理体系 成本控制 组织架构 基础管理

我国高速公路行业整体发展有20多年的历史,行业内尚未形成明确的科学管理体系,也尚未建立高速公路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鉴于此,本文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实践基础上,对构建科学管理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高速公路营运管理的特点

1、投资大

高速公路是投资非常巨大的行业。据统计,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初期,建设成本大约是每公里200至400万美元,随着公路网建设进入更崎岖的地区,建设成本还将相应提高。浙江省高速公路历年造价情况表明,近几年高速公路单位造价涨势非常明显。修建于2003年的金丽温高速公路三期工程平均每公里造价为7587万元,全线平均每公里造价超过5千万元。规划于“十一五”期间开建的四车道高速公路平均每公里造价将达到9000万元。可见,高速公路项目一次性投资规模大、单位造价高、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十分明显。

2、运营成本高

高速公路营运过程中各项成本支出高,部分山区高速公路每年的利息支出、养护成本等运营成本支出基本蚕食了所有的利润。

3、通行费收入很难人为控制

高速公路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通行费收入,而通行费收入受国民经济增长及汽车保有量等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是公路车流量增长的原动力,公路运输量和周转量的增长与GDP高度相关(见图1)。

另外,公路运输量和汽车保有量有非常高的正相关性。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民用汽车保有量十几年来年均增速在11%以上,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大大促进高速公路的车流量。可见,通行费收入主要受外部因素影响,很难进行内部控制。

二、构建成本导向的科学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高速公路营收主要来源于通行费收入,而通行费收入主要受外部因素影响,很难通过提升营运公司管理水平来实现增收的目的。基于上述原因,高速公路营运公司只能通过有效降低成本才能实现增收目的,这也是高速公路营运公司所有管理活动的出发点。然而,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高速公路营运管理标准化程度不高、成本控制意识淡薄等现象依然存在,我国高速公路行业内尚未形成明确的科学管理体系,也尚未建立高速公路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所以,在目前的形势下构建成本导向的科学管理体系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三、构建成本导向的科学管理体系的重点和关键环节

基于上述分析,高速公路营运公司构建成本导向的科学管理体系是以成本控制为核心要素,以合理的架构与职能分工为保障,以“多途径管理、多维度创新”为抓手,来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效益的目的。

1、实行预算管理,构建全方位成本控制体系,有效降低成本

(1)科学编制年度预算,有效控制年度收支情况。按照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通过细化预算科目,明确预算控制重点,围绕预算展开审批流程,实现对成本费用有效的计划、控制与管理。高速公路公司预算可按以下思路编制。

首先,建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预算编制法。由高速公路下辖各单位(包括各管理处、部门)编制下年度经费预算,主要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由高速公路营运公司对下辖各单位所编预算进行初步审核和汇总,通过上下结合编制全年预算。其次,建立预算执行监督机制。对执行全过程进行监控,将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不断对照和分析,及时纠偏,指导经营活动的改善和调整。年度预算执行完毕,组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最后,建立预算执行奖惩机制。按照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执行单位进行相应的奖惩。

整个预算编制是在上年度经营情况和财务数据整理、汇总、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预算年度经营目标,对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等财务活动进行的规划。实行预算管理使管理重心从经营结果延伸到经营过程,并进而扩展到经营质量,为提高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提供广阔空间。

(2)科学制定成本控制目标,重点抓好成本控制关键环节。通过对各项成本因素进行分析,从中甄选出可变成本及在总成本中占比较大的项目,识别出成本控制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控制。通常高速公路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主要有财务成本、养护成本等,具体成本控制重点要根据各高速公路的实施情况确定,比如对于山区公路因隧道多,则用电成本也成为成本控制重点。2012年金丽温高速财务费用占整个费用支出近59%、养护成本约占12%、运营用电成本约占4%。显然,成本控制的关键点是财务成本、养护成本、运营用电成本等项。

首先,财务成本控制。可以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利用银行信托和短期流动资金运作等方式科学降低财务成本。高速公路除项目资本金外的建设资金,基本上来源于银行贷款,投资回收期较长,需要承担高额的财务费用。按长期贷款年利率6.39%计算,一条长度为100公里、平均每公里造价为6000万元的四车道高速公路,每年需还给银行的费用就高达3.8亿元。因此,如何使巨大的资金投入产生良好的回报及如何对巨额的资金进行有效运作,以降低财务费用、提高资金效益,是高速公路企业必须加以重点关注的战略问题。其次,养护成本控制。可以通过采用新材料、新技术,采用日常养护预防工作等手段进行有效控制。再次,营运用电成本控制。可以通过精细管理、技术革新等方式有效控制营运用电成本。最后,机电维护成本控制。可以通过自建机电维护队伍及技术互助小组,增强自主维护能力,实现资源共享与规模管理,有效控制机电维护维修成本。

抓住成本控制的关键节点,建立成本控制执行过程中监督、评价、考核体系,形成成本控制执行、监督、反馈及奖励机制,构建全方位成本控制体系。

2、完善体制、机制,构建科学的组织架构体系,提高整体运作效率

(1)建立高效的组织结构和分工协作体系。建立高效的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和分工协作体系,加快内部机构职能调整,理顺公司部门、管理处、站所三级权责关系。在内部建立虚拟的研究所和培训中心,增加高速公路营运公司研发、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其培训力度,建立支撑企业发展的素质工程体系。对机构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现象进行调整,明晰权责界面和工作流程,减少摩擦和相互推诿,缩短办事时间,提高整体运作效率。

(2)建立“中心站”营运管理模式。中心收费站模式采取“一站两所、一站多所”的管理模式,以大站管小所,小所不设管理人员,各县市(区)设大站,将部分隧道所纳入收费站统一管理的操作原则,赋予中心站一定的人事、物资管理调配权,充分精简人员及机构设置,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目前,“中心站”最大管理幅度能够达到40公里,是一种高效的营运管理模式。

(3)建立联合指挥中心。充分利用监控中心信息资源,整合路网资源,组建由沿线交警、路政、施救单位及监控中心等组成的联合指挥调度中心,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提高路上突发事件响应速度及处置效率。联合指挥中心能够克服收集信息的部门与使用信息的部门脱节问题,传递信息的效率提高,标志着原来以部门为单位的收集信息模式向集约式收集及利用信息组织的转变,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克服传统管理机构中信息不对称及协作问题,实现信息在公司内的充分共享。

3、采取多途径管理手段,构建科学的基础管理体系,推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稳固的基础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支撑,高速公路的营运管理具备产品标准化特点,管理有规律可循,具有可复制、大规模推广的基础。因此,可按照岗位标准化、运行流程化、管理制度化、绩效考核量化的指导思想强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构建科学的基础管理体系。

(1)建立责、权、利对等的岗位职权体系及岗位标准化作业体系。建立职能、责任、权力对等的岗位职权体系,明确各个部门、岗位的工作职责及这些职责所负的主要责任,以及完成这些职责所应具有的权力。明确要求员工对工作结果负责,推动员工对上下环节进行关注,推动员工主动索取信息、主动进行反馈等。明确岗位基本技能标准,编制岗位作业规范手册,形成各级管理人员的岗位达标操作手册。分层次、分步骤地对全员进行岗位基础知识、操作实务、计算机基本操作等方面的综合考核,提高员工的岗位适应性和胜任力。建立责、权、利对等的岗位职权体系及岗位标准化作业体系,减少部门、岗位间“踢皮球”现象,提高工作质量和流程效率,使战略目标通过各部门的分工协作能够更有效的完成。

(2)建立流程化管理体系。对各类作业流程进行细化、简化、优化,通过流程设计和再造,建立涵盖各管理环节的流程网。在流程执行过程中,梳理流程各节点的接口关系,探寻效率、安全、规范的平衡点,以流程管理驱动企业各项基础工作的扎实开展。

(3)深化制度建设。在流程管理的基础上,根据流程梳理中发现的问题与漏洞,对各项制度进行系统的修编、补充和完善,深化制度建设,通过制度指导日常工作的开展。

(4)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量化绩效考核指标,建立考核与薪酬挂钩制度,员工考核结果与部门绩效挂钩,增强考核激励效果,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第5篇

[关键词]全面监测;运营分析;协调控制;电力公司

中图分类号:F426.61;TP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284-01

1、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用电需求骤增,国家开始大力监管供电,用户也要求更高质量的供电服务,为此,许多电力公司纷纷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信息化,实施更加规范,技术愈发标准。运营监测中心是伴随国网公司“三集五大”体制改革应运而生,它是国家电网公司党组为进一步转变公司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国际一流企业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全面提升公司管理水平的重大创新,是保障“三集五大”体系高效运转,驱动公司运营管理提升、实现电力公司安全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2、运营监测信息系统概述

2.1 运营监测信息系统主要功能介绍

①全面监测。针对企业核心业务与核心资源在经营过程中的异动和问题进行的动态监测及自动预警,即通过构建监测模型、梳理指标体系、设定指标阈值等方式,监测企业内外部环境、核心资源、业务绩效和流程绩效,在线跟踪运营状态。

②运营分析。通过确定核心要素、梳理关联关系、研究分析技术、构建分析模型等方式,全面采集有效信息,实时掌握市场的动态,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③协调控制。该模块主要是针对企业实际运营管理中的异常而设置的,以全面监测和运营分析的结果为依据,利用横向协同、内部协作等方法,对运营中的风险和异常进行协调控制。

④全景展示。通过可视化技术,实现运营信息的图形图像化,从而清晰直观并以互动的方式实现企业管理的全方位展示。主要有企业的基本概况、优质服务、科技创新、科学发展、经营管理以及热点聚焦等方面。

⑤数据资产管理。通过建立海量数据的分级管理策略和业务数据入口质量管理和评价,提升企业运营数据质量,挖掘数据价值,实现企业运营数据资产价值最大化。

⑥综合管理。通过对业务需求的分析,实现综合业务管理、报告管理。该模块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涉及诸多方面,如企业远景规划设计、人才管理、体系构建等。

2.2 运营监测系统在电力行业中的重要性

首先,电力公司运营监测信息系统是对固有业务应用系统的进一步优化和改进,通过建立企业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业务全覆盖、数据全在线”的运营监测平台和运营数据共享中心,对公司主营业务活动和核心资源开展“全天候、全方位、全流程”的在线监测、运营分析、协调控制和全景展示,真正有效发挥“千里眼、顺风耳、铁算盘、预警机”作用,对进一步提升电力公司运营管理水平不可或缺。

其次,运营监测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企业运营机制、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是电力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促进“三集”与“五大”协同高效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公司运营效率效益的重要支撑平台;是持续保持同业对标标杆水平的重要手段。能为各部门提升专业管理绩效提供服务支持。

3、运营监测知识体系框架

高质高效的人才队伍是推进落实运营监测业务发展的有力保障,与业务条线的员工比较,运营监测人员要有更加专业的能力,根据运营监测的核心业务内容,对其业务能力要求是:

①掌握被监测对象相关业务知识。这是员工开展分析工作的基础,这包括掌握专业业务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专业业务开展流程,明确专业业务管理要求,具备一定管理业务经验。

②具备获取业务数据的能力。在掌握专业业务知识上,掌握数据库基本理论,熟练使用业务信息系统获取数据并搭建业务监测和分析模型,掌握数治理方法。

③具备分析和业务洞察能力。员工需要理解企业战略对每个业务的要求,掌握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基础理论,知道如何运用数据挖掘的软件工具、建立分析模型、对具体业务进行分析。

④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现代知识经济社会日新月异,运营监测人员要适应时展,更好的开展工作,除了强化公司组织的集体学习外,更应主动学习和自觉学习。

⑤其他能力。具备优秀的组织沟通能力可以使运营监测人员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游刃有余。熟悉运营监测业务本身的管理制度,熟练使用信息系统,并能在部门内部实现最佳实践经验分享、分析技能推广。

4、运营监测人员管理能力提升策略

4.1 运营监测人员管理能力提升步骤

首先,在能力建设初期阶段,以熟悉运营监测业务本身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熟练使用信息系统,掌握管理沟通能力为核心内容。

其次,在能力建设中期阶段,以掌握被监测对象相关业务知识,具备获取业务数据的能力为核心内容。

最后,在能力建设提升阶段,以具备定量分析能力和业务洞察能力为核心内容。

4.2 培养运营监测人员业务能力策略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电力企业必须下大力造就一大批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素养、既精通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既熟悉经营管理又了解市场行情的高层次、外向型、复合型的运营监测专业人才。

①完善培训机制。坚持以时效性为原则,以高级管理人才及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为核心,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另外,由于业务知识面广,专业业务管理经验较难获取,因此必须建立运营监测专家保障机制,利用其它专业的管理专家,开展专业业务培训,快速熟悉业务知识,分享业务管理经验。

②完善奖惩机制。为激发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可制定相关管理办法,量化考核,奖惩兑现,旨在以管理的“智能化”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③完善遴选机制。在选人用人上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打破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和论资排辈等习惯的束缚,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绿色通道。

5、结束语

总之,建设运营监测中心,是公司党组在全面深化“两个转变”、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创建“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以及“三集五大”工作全面开展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一项重大管理创新。为实现预期目标,我们必须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强化责任、协同联动,高效推进运营监测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剑.运营监测知识体系建设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3,32(13):148,150.

[2] 丹.电力公司运营监测支撑系统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3.

第6篇

(常州市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 江苏·常州)

摘要:我国人口逐年增多,城市化进程逐渐推进,私家车的普及,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日趋严重。城市轨道交通不仅能缓解交通压力和环境压力,还具有方便、快捷、安全,快速的特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标准化的会计核算体系尚未完善,本文对其构建提出意见,希望能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标准化会计核算体系的发展与健全。

关键词 :轨道交通企业;重要性;会计核算体系

在城市的发展迅速和政府鼓励政策的实施下,城市轨道建设将逐渐扩大,完善,本文通过列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性来说明对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标准化要求的迫切性,通过分析构建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具体步骤,给大家呈现一个明确的构建框架。

一、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性

20世纪50年代,北京率先开始地铁一号建设,后来天津、哈尔滨也建立起地铁工程。20世纪90年代,一些省会城市开始地铁的建设,来缓解交通堵塞的压力。21世纪初期,国家开始鼓励大中城市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开始大跨度迈进。

从安全方面考虑,我国的大多数城市存在乘车难的问题,在上下班高峰期,车上人员过于密集拥挤,增加了安全隐患。

从城市生活效率考虑,道路拥挤的同时,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对时间的紧迫感加强,需要方便快捷的乘车方式。

从环境污染考虑,经济化水平逐渐提高,私家车也逐渐增多,车辆道路的有限性,造成了路面的拥挤。同时带来的问题是,环境污染日益加重。

地铁,作为当今世界最为高效、最为便利的交通工具,为无数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带来了便利和快捷。城市轨道交通不但缓解了城市拥挤的压力,而且它的快捷、方便、安全满足了人们的要求。同时,城市轨道交通对能源的利用与消耗减少,较少排放物和污染物减轻了环境压力。安全、准时、高效、环保是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势在必行。

二、构建城市轨道交通标准化会计核算体系的重要性

截至2015年4月底,已有39个城市获批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并且不断有新城市加入。轨道交通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建设工期长,在建的城市都把轨道交通建设列入重点工程,会计核算尤为重要。

然而,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却没有标准化的会计核算体系。标准化体系除了要做到质量有保证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到程序完善、工程造价合理等综合因素,通过建立一个合理的会计核算体系,来让整个系统的运作变的更加清晰,更有目的性。

构建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标准化会计核算体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帮助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解决具体核算上的一些问题,为企业作出相应的决策,还能为未来做出相应的谋划,所以建立这样的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构建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标准化会计核算体系主要作用:第一,推动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会计核算指南,有利于各企业进行沟通交流。第二,使企业管理者更准确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利于做出更科学的决策。第三,有利于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竣工决算的质量和轨道交通建设的效率。构建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标准化会计核算体系,对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意义重大。

三、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

城市轨道交通是企业化运行,应当遵循《会计法》,按《企业会计准则》来建立会计核算体系。

应当坚持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注重于收和付,不管是当期收入(支付)还是前期收入(支付),亦或者后期收入(支付),都计入到本期发生额。这种发生制度不利于企业管理者更全面地看出城市轨道交通的经营状况和运营收益。权责发生制则更能显示出这个时间段,公司的建设和经营状况,有利于管理者针对收支做出更好的经济决策,同时有利于公司对以后的经营情况有很好的把控。所以,应该坚持权责发生制,推进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进程。

会计的核算职能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的,对城市轨道交通进行确定、计算和生成报告。

(1)按立项项目建立会计账户。设置会计账户是建立会计核算体系的关键,是会计体系的基本组成。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应按立项的项目来建立会计账户,为清晰核算该项目的建设成本打下基础。

(2)科学合理确定会计科目。在会计账户设置后,按《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要求,结合企业自身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特点,确定会计科目,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经济业务分条逐笔记录。会计科目应当按照其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设置。建设期,主要核算项目建设成本,按《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确定相应的会计科目。重点是待摊投资科目下科学设置二级核算科目和三级核算科目,进行明细核算。科学设置会计科目为出具基建报表进行分类和整理。运营期,主要核算运营成本,科目设置要根据地铁行业运营的特点和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

(3)进行成本计算。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成本投资十分高,仔细记录每一笔费用至关重要。建设期,应当按照项目初步设计中的概算内容,对应会计科目进行成本归集、明细核算。成本计算要根据计量支付,对应造价核算到签订的每笔合同和每个对象,不可遗漏。要把项目概算和合同作为主要抓手,对其进行辅助明细核算和整理,从而来汇总核算项目总成本。运营期,应当按科目设置进行成本归集和核算,最后计入相应的运营利润报表。

(4)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是对经济活动和经营状况的反映。报告有利于管理者宏观上和微观上更清楚地了解轨道交通企业的建设和经营状况。会计报表依据《会计准则》进行设置,对应相关会计科目按计量和核算的数据进行填列。财务报告应当根据轨道交通企业的实际,对照项目工程初步设计金额,结合自身进行情况分析。

结合企业自身设计会计报表,科学地设置报表要素项目。在建设期,对应项目初步设计中的概算设计概算对比表,反映实际与概算的差异,有利于管理控制概算,也为竣工决算作好铺垫。在运营期,对应费用和相关指标设计报表,反映运营状况,有利于企业管理,也有利于同行业企业进行对标。

参考文献

1.孙庆根,杨向涛,企业如何建立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商业会计,2009(3).

2.何丹.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分析.前瞻产业研究院,2014(3).

3.张红琴.关于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构建的初探,中国集体经济,2014( 36).

4.夏梦宇,王一军,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商业研究,2012(3)

第7篇

关键词:第三代核电站 建设运营 信息化管理

1.我国核电产业发展及第三代核电站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能源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全民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以化石能源消费为主的能源供需体系得到了有效改善。基于传统火力发电对煤炭依赖性强、环境影响大,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核电产业也得到了广泛关注与飞速发展。

第三代核电发展是基于二代核电技术的基础上,国家宏观考虑能源产业及核电技术的中长期发展,通过合作交流引入美国西屋公司AP1000技术,在我国进行第三代核电站推广建设。第三代核电站采用的AP1000技术涵盖了新的设计与施工理念、先进的技术方法手段以及高标准的管理运营要求,其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由于我国核电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快速发展阶段,第三代核电技术需要不断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才能逐步完成自主建造运营的能力,并且新的工艺、标准、流程都为第三代核电站建设运营带来了新的要求,因此,全面积累首批试点工程建设经验,掌握有效的工程建设基础数据,建立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对未来第三代核电站建设的运营管理至关重要。

2.基于分区门禁管理的建设施工数据采集分析信息化系统构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代核电站建设从人工、材料、机械等各方面成本上升明显,然而,三代核电技术在我国刚刚起步,缺乏有效的工程施工基础数据及分析参考手段,因此,工程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面临着巨大挑战。

(1)建立科学的工程编码体系

结合工程概算费用构成及科目划分依据,完善工程项目、相关单位、设备、安装、人材机等各类别编码体系,结合门禁系统分区管理将实际工程数据对应到概算科目中,形成细化到单位工程和安装系统的人材机数据库及数据统计分析平台。

(2)建立有效的分区管理体系

充分利用施工现场已有的道路、建设围栏,对各主要工程子项进行分区,合理规划核岛施工区、常规岛施工区、各项目施工区、临建区、办公区、力能区等区域,制定科学的区域制定与管理原则,推进基础数据采集整理。

(3)建立完善的门禁监控系统

各分区门岗建立门禁系统,聘用临时人员进行管理。门禁系统配置人员通道、车辆通道、后台设备、刷卡机等,并开发现场人材机统计软件,对所有出入工程现场的人材机信息进行统计,各门禁系统实现网络互联。项目现场所用混凝土全部甲供,每天混凝土生产量、使用量、损耗量和混凝土所用材料都有详细记录。

3.核电站综合运营信息化优化管理研究

(1)建立基于“四个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原则

首先明确“统一领导”的发展方向,构建第三代核电站运营集团公司及直管单位信息化专业管理机构体系,保证企业信息化工作科学、协调、有序发展;其次确定“统一规划”方针,保证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科学、合理,最大程度满足业务、管理需要,对公司信息化实行统一规划、统筹考虑;然后制定合理的“统一标准”,依据集团公司信息化标准体系逐步建立直管公司各项信息化标准、规范;最后实现“统一管理”体系,保障企业信息化工作实行统一归口管理,信息化专业管理部门负责信息化规划、实施计划、资金预算管理、组织实施,业务部门负责业务需求提出和信息系统功能需求确认,分工协作。

(2)建立全面的应用系统管理体系

第三代核电站运营管理需要复杂的多方面应用系统作为支撑,因此应该科学加强各应用子系统建设。CIMS业务系统建设——实现工程建设从设计、采购、进度、合同、施工、安全、质量等方面的建设期数据的集中存储、共享,达到信息有效沟通;协同管理系统建设——提供企业日常工作平台,为CIMS业务系统强化完善;邮件系统建设——为企业管理者及员工信息交流与提供有力支撑;VPN系统建设——为企业移动办公用户建立虚拟专用通道,以及访问公司内网资源提供基础;内网及门户网站建设——为企业有效宣传及各种信息的提供保障;另外也要强化办公用品管理系统、核电资料管理系统、员工日常工作及生活的管理系统等方面的建设。

(3)建立有效的信息化安全管理制度

核电运营具有显著的高安全要求标准,同时,针对第三代核电技术刚刚起步,建立有效的信息化安全管理制度必不可少。合理控制企业内网及互联网接入,制定明确的禁止条理;强化用户终端管理,制定有效的应用规定,明确终端使用形式及使用原则;形成体系化的网络账号开通、变更及注销管理流程,保障账户安全;明确VPN、电子邮件、共享文件盘使用规定,防止保密文件及重要信息流失。为综合提高核电站运营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4.总结

本文明确了强化信息化管理在第三代核电站建设运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结合构建分区门禁管理优化建设施工数据采集分析,为后续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依据;结合运营信息化建设基本原则、应用系统管理体系建设、信息化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综合优化核电站建设运营管理的措施。实现核电站运营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流程优化、资源共享、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第8篇

体系构建原则

在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商业模式不断变革的今天,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助于企业战略以及经营管理,充分发挥预测、决策、计划、组织、控制、评价等职能,实现价值创造。笔者认为管理会计本质是服务于管理的会计,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要依托财务会计与业务信《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后,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企业层面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备受关注,本文试图从养老保险公司角度浅析管理会计体系构建,分别从管理会计核算体系、管理会计应用体系及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三个层面进行阐述,为养老保险行业的财务管理价值挖掘提供借鉴。决策需要。管理会计体系构建从目标上看,应围绕公司战略与经营管理目标来开展。从实施过程看,依托财务与业务的融合来核算,核算的深度与广度要注重成本效益原则。从评价标准看,更加看重资源使用的效率与质量。从会计人员来看,关注企业价值导向性,会计人员通过优化决策、控制成本、提高投资收益、战略税收筹划等为企业价值增值做出应有贡献。在商业模式创新、日常运营支持、资源分配与整合、战略决策支持、风险预警分析、数据挖掘等方面体现会计的价值。

管理会计核算体系

财务会计核算主要解决企业交易在财务环节的确认、计量、记录。管理会计主要解决企业交易在管理环节的确认、计量与记录问题。与财务会计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广泛地引入了非财务数据,并且促使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的融合,满足内部管理需要。(一)非财务数据内容构建。以管理需求为出发点获取非财务信息,结合平衡计分卡,从客户、产品、内部经营、员工层面来设计。客户层面从客户服务能力(时间、质量、满意度)、客户获利能力(客户净利润、客户净投资、客户市场份额)、客户保持能力(客户保值增值投入、客户保值增值净利润)来构建。产品层面从业务类型、市场份额(行业、渠道、地区)、产品收益、产品定价、产品创新来构建。内部经营流程层面从工作标准化、工作效率(指令、资金、业务)、工作质量来构建。员工学习与成长层面从核心员工保留、关键人才引进、员工培养、文化建设来构建。(二)非财务数据标准确定。财务数据确认准确性依靠原始单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此外财务单据主要是发票,管理规范,来源统一。非财务数据确认则存在标准不统一、原始单据种类繁多、来源广泛等特征。在核算领域推行管理会计首先要规范非财务数据统计标准。养老保险公司日常经营涉及大量非财务数据,为了发挥数据价值需要在非财务数据采集、加工、整理、汇总各个环节进行管理。用统计制度进行规范,确保数据标准统一,并且在系统使用中固化到系统中,实现数据连贯统一。通过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实现统一源头、口径、路径统一。(三)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融合。大量非财务数据存在于业务系统,为了实现财务与业务数据的关联与统一,保证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的融合全面,必须要将全部非财务数据维度同步自动流转至财务系统,满足财务环节多维核算需要。实现财务数据在数据管理各维度、各颗粒度的精细核算。公司统计信息系统从各个业务系统数据库将非财务数据进行抽取、加工和整理,同时从财务SAP系统抽取财务数据,实现财务和业务数据的多维查询。数据的融合离不开财务与业务流程的融合。一方面,业务角度信息需要通过标准、流程、制度将非财务信息第一时间进行采集,通过各方审核校验保证数据质量,另一方面财务角度需要对原始单据细化管理,确保财务信息多维核算。利用IT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数据共享。(四)管理会计核算方法运用。由于年金产品以及第三方管理资产产品定价明确、盈利模式清晰,因此管理收入核算环节与传统会计基本保持一致,养老保险公司管理会计核算方法主要应用于成本费用核算环节。主要解决多维度成本确定、成本驱动因子确定、成本分摊等问题。1.多维度成本确定。多维度成本确定需要依托作业成本法,确定作业及作业链,将产品研发(产品设计、系统开发)、产品销售(投标、客户关系维护、宣传、合同签署)、运营管理(受托、账管、投管)-账户开立、资金到账归集、分配与记账。投资管理(投资资产投资户管理、投资资金运作管理、投资资金估值)、客户服务、后勤保障(人力、财务、办公、风控)等环节作为基本作业链,同时将地区、行业、产品、客户等多维度非财务信息进行集中一体化处理。实现各作业链多维度成本,为管理会计应用体系多维分析查询做准备。2.成本驱动因子选择与确定。成本动因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流程领域、文化制度与机制领域、项目领域、资金领域、技术领域。从企业资源要素来看,管理会计应用领域包括人力资源领域、材料资源领域、技术资源领域、资金领域、市场与客户领域、政府与政策资源领域。从企业管理层次来看,管理会计应用领域包括决策层应用、业务层面应用、执行层面应用。管理会计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步推进,逐渐整合。(一)计划层面,应用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是从长期角度考虑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及现状,寻求机会并管理风险,持续改善经营,增加创新与盈利能力。管理会计在计划职能应用应从战略层面和日常预算管理两方面考虑。从战略层面来看,管理会计主要应用中于战略决策领域、战略成本管理领域。在战略决策领域,管理会计通过内外部信息获取、加工与确认,外部竞争环境分析、利用科学模型计量与分析,为战略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在战略成本管理领域,管理会计对一定时期企业成本结构与成本动因、成本变化趋势进行计量与评定,为日常经营环节成本管理提供框架及边界。从全面预算管理角度来看,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战略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的落实与细化。经过战略规划,企业的资金、人员、技术、材料等要素布局已初步确定,预算是对各个资源要素的计划,管理会计通过对经营状况多维度、全时段的确认与计量,开展目标比较与控制,推动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二)控制与评价层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进行过程控制。在财务方面,开展作业成本法核算不同产品、地区、行业、渠道的成本与收入,待时机成熟建立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并通过与预算的比较进行控制。此外积极寻求成本驱动因素,科学核算成本,并将目标成本法、边际贡献分析等应用于盈利分析,提升创新产品的效益。在产品层面建立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基本养老保险、养老保障产品、养老金产品分析,通过本量利分析比较产品线成本与收益及贡献目标值与实际值,并从地区、行业、作业、渠道角度控制业务部门和业务单元的成本,提升盈利能力。在研发层面,从软件系统需求分析、设计、研发、评价等环节做好前期论证,加强系统开发过程控制,确保研发成果与研发成本匹配,做好软件规划及预算落实。在员工层面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探索实现员工层面工作控制表、损益表、学习成长表。采取合理措施确保工作计划与任务落实,从文化与制度方面营造良好的员工成长环境,促进员工学习与成长。在客户层面搭建客户盈利性分析模型,对费率、客户结构、获取成本进行分析,监测客户满意度、客户投诉率、客户流失率。在内部运营维度控制业务运转效率,从中标、签约、到账、投资、待遇支付、计划终止、客户服务等方面控制业务运转进程,将无效作业消除并增加增值作业,促进效率提升。(三)预测层面,预测是管理的职能之一,养老保险公司的预测职能主要侧重于市场与业务、财务两个层面。在市场与业务层面,要与市场团队、研发团队紧密结合,进行市场分析、机会洞察及价格确定,与生产团队一起分析产品性能和成本结构,从会计角度提供决策支持和增值服务。不仅关注目标、预算、绩效评价等信息,还要分析同行业竞争对手优劣势及供应商及客户的经营状况及潜在的用户需求。在财务层面,预算控制、资金筹融资需求的确定、财务预警功能的发挥、目标成本的确定、收入预测、盈利预测、现金流预测等都需要发挥管理会计预测职能。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第9篇

国网江苏电力树立了以下工作思路:以国内外先进电力企业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标分析和指标研究,将国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基础――“三重底线”原则(经济、社会、环境)、国家电网公司十二项责任议题作为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结合国网江苏电力“两个一流”(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的特色发展战略,构建易于外部感知和理解的电网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目标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企业发展与电网发展,构建电网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在国家电网系统内对社会责任管理进行探索性尝试。该指标体系为评估社会责任绩效提供载体、为优化内部管理提供有效方法、为扩大责任影响传播开拓途径。

开展对标,寻找异同

国网江苏电力选择了9家世界先进电网企业――法国电力集团(EDF)、英国国家电网公司(NGT)、德国意昂电力集团(E.ON)、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ENEL)、美国电力公司(AEP)、关西电力集团(KEPCO1)、韩国电力公司(KEPCO)、中电控股有限公司(CLP)、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CSG)进行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研究。

在系统分析对标企业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将国网江苏电力的现有与社会责任相关的指标与其进行对标,分析两者的差异、差距及共通之处,找出薄弱环节并探寻原因,从提升管理的角度设立社会责任指标。

一、国网江苏电力指标体系对标国内外先进电力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国网江苏电力从不同的管理目标设置了多个指标体系,目前有“一流电网”指标体系、“一流配电网”指标体系、社会责任指标体系(ABC类)。国网江苏电力将其与9家对标企业进行对标分析研究。

1.以“一流电网”指标体系、“一流配电网”指标体系对标9家对标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形成分析结果。(见表1)

2.选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ABC类)对标。以社会责任指标体系(ABC)对标9家对标企业,形成了分析结果。(见表2)

二、_定国网江苏电力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方向。系统总结以上对标结果,明确国网江苏电力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方向与方法。1.确定指标构建基础。2.明确指标构建方法的方向。3.设计指标的功能。具有“两个一流”特征的电网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实现了如下功能:实现履责绩效评估、实现对外沟通交流、实现对内管理提升。

构建系统的指标体系

国网江苏电力在充分对标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对标企业指标体系、“一流电网”指标体系、“一流配电网”指标体系与社会责任指标体系(ABC类),构建具有“两个一流”特征的电网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共含43项指标。

一、搭建指标框架。在搭建指标体系框架时,国网江苏电力既考虑了利益相关方维度,结合国家电网公司12项社会责任实质性议题,将一级指标划分为用户责任、员工责任等,又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的指南与标准,将一级指标划分为经济、社会、环境责任。因此,公司确定指标框架为“三重底线”与实质性议题分析相结合的形式。

二、形成可多维度分类的指标。为了满足指标体系使用过程中不同主体的多种功能诉求,指标体系实现了多维度分类,并可进行交叉筛选。国网江苏电力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对所有的指标采用定量指标统计表达,使指标以更为直观的结果展示电网企业在供电服务、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领域的绩效。

1.依据议题类别分类。一是以三重底线分类,分为经济、环境、社会三类指标;二是在三重底线的一级分类下,指标可按照国家电网公司12项社会责任实质性议题进行分类。

2.依据“世界一流电网”特征分类,分为六个特征“电”,体现了电网发展的本质,反映了公司的电网结构、供电能力、运维管理、电网智能化、综合价值创造等水平。(见表3)

三、指标的分类统计与社会化表达。一是对于有领先优势的指标,继续沿用并保持现有工作方法和统计方法。二是对于国网江苏电力暂缺的、可有效体现企业履责绩效的指标,公司通过开展相关工作或改进工作方式,完善社会责任绩效统计方法与流程。三是对于国网江苏电力已经开展工作但未进行绩效统计的指标,参照国际标准对现有统计方法进行完善。

针对表达过于内部化的指标,统一对指标名称进行了社会化表达调整并阐述责任释义,使指标易于被利益相关方理解却又不失关键专业信息,提升沟通效果。

四大实施效果凸显

一、提高了社会责任管理水平。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促进了国网江苏电力社会责任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公司将需要实现的社会责任目标通过指标分解的方式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各业务单元和各岗位,从而使得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和员工都明确自己履行社会责任的详细内容和应该达到的目标,推进了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了公司的社会责任管理水平。而且,通过社会责任指标的构建,国网江苏电力在实际工作中开展与行业内社会责任领先的国际标杆企业的对标,及时发现短板指标持续加以改进。2015年,公司实施社会责任根植项目制29个,推进社会责任根植基层,进一步提升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二、促进了“两个一流”的建设。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公司在国家电网系统内对社会责任管理进行的探索性尝试。公司依托社会责任指标建立评价与改进机制,持续进行研究成果的完善、实践经验的积累、发展决策的优化,发挥了公司在社会责任工作领域引领表率的作用。社会责任指标加强了各部门业务工作与公司、地方发展规划及目标的衔接,为2020年公司基本建成“两个一流”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为兄弟单位积累了社会责任工作水平的评估经验,发挥了公司在国网系统内的引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