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图书馆教育培训部

时间:2023-01-28 11:17:43

导语:在图书馆教育培训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图书馆教育培训部

第1篇

关键词:工作作风;转变;地方图书馆;发展思路

图书馆,是一个城市的精神象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桥头堡,尤其在物质文明逐步丰富的今天,图书馆所提供的精神享受对于居民生活变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图书馆的数量、设施、服务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2884个。其中,省级公共图书馆37个,覆盖率100%。地市级公共图书馆334个,覆盖率为81.98%。县级公共图书馆2512,覆盖率为86.1%[1]。但就目前公共图书馆的工作来说,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惰性思想比较严重,服务意识不强,另外,传统的计划经济时念影响严重,考评机制不完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公共图书馆服务进行深入改革,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及理念,让公共图书馆更加有效的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支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在以往很长时间里,由于受到技术手段和经济水平的限制,地方图书馆对工作人员的要求相对都比较低。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整理、修补、分类书籍,尤其是一线的图书馆员工作更是被人们视为简单的体力劳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方图书馆也逐步实现了现代化,知识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成为新时期图书馆发展的主流趋势。为此,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熟练的掌握计算机操作、信息检索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熟练掌握计算机编目、标引、数据库管理、上网检索等现代化文献信息处理技术,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图书馆工作[2]。这对于传统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既是一个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新机遇,也给自己的能力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新时期的的工作需求,各图书馆需要加大培训力度,并有针对性的鼓励工作人员接受继续教育。首先,开展培训要有针对性,把工作人员分层分类,需要什么知识就培训什么知识,并把培训常态化,而且要形成一定的培训考核机制,了解工作人员到底学到了什么程度;继续教育也是要增强针对性,选择那些图书馆亟需的专业,比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图书馆情报学、信息科学等专业,让工作人员系统的接受学习,为图书馆工作质量的提高打下基础。

2.着力推进服务模式转变,提高整体服务质量

图书馆中包含了大量知识资源,是全社会知识资源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同时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播与搜集整理的重要场所之一。但目前,大部分图书馆都集中在城区之中,周围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老百姓看书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而很多图书馆还有明显的惰性思维,就是等着读者上门,反正是你来了我就给你提供服务,不来就不来。实际上,有多少偏远地区的老百姓会费尽周折进城里看一次书呢?又有多少老百姓面对富丽堂皇的图书馆有胆量走进去?转变工作作风,完善服务模式,不单纯是在于图书馆里又多了多少书,添置了多少设备,关键是看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多少服务,有没有真正实现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人民文化素质的价值。为此,我们需要加大力度开展送书下乡、举办流动图书馆,把图书真正送到老百姓的手里,激活城乡公共文化需求。比如山东乳山,为了改变图书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农村看书难借书难的问题,该市推广图书馆总分馆制。依托市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分别设立总馆、分馆和基层服务点。将全市公共图书服务机构纳入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采购。并实行书刊借阅“一卡通”制度,为市民免费办理借阅卡,在市内所有网点通借通还[3]。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图书馆做为精神文明建设桥头堡的作用。

3.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强化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

图书馆的工作,在很多人眼里都是清贫的工作,是个典型的“冷衙门”。而且,在很长时间以来,图书馆做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想提高待遇,都需要通过评职称的方式。我国传统的职称评定方式,主要看的是你发表了多少论文,什么级别的;有多少科研成果,到位的科研经费有多少。实际上,丢与普通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讲,他们从事的更多还是服务性的工作,如果真的每日都去搞科研,那谁来在一线提供服务呢?而我们很多图书馆根本就没有把服务的问题进行量化考核,简单的认为这是应该的。实际上,这种考核方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图书馆以后要彻底改变以论文、资历定职称的方式。而是要采用馆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对于以提供服务为主的就要考评其服务质量,将工作按类别量化。充分完善图书馆奖惩运行机制,做到赏罚分明,修炼“内功”,以此来从机制上和导向上让工作人员愿意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4]。比如,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考核,可以结合读者的网上测评、馆内打分、同事互评、领导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把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客观反映出来,并纳入到职称考核的过程中,以此来激励工作人员全心全意提供服务。

4.改革和完善经营模式,扩大图书馆生存空间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干的办馆经费来源基本都依靠政府拨款,但是由于图书馆不像交通、通信、电力、农业等能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很多地方都不重视图书馆的建设,经费短缺、硬件建设困难成为各地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最大障碍。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图书馆是不能参与到自主经营或者盈利工作中去的,这更加加剧了地方图书馆的生存困境,使得很多活动都无法正常开展,严重影响了地方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而另一方面,很多图书馆的馆舍大量闲置、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又造成了图书馆本身资源的浪费。所以,探索一条在公有制引导下的市场化发展道路,就成为新时期图书馆创新服务改革的一条出路。例如,如南京市图书馆利用该馆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与许多大企业联手参与某个国际大型活动的网上数据库建设项目的投标,并一举中标;或者结合地方特色,通过图书智力开发等服务,既发挥图书馆优势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又能弥补办公经费的不足。如绍兴市图书馆辅导培训部,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利用馆舍开展素质教育培训,2001年共培训学员近5000人,并创经济效益达45万余元[5,6]。

总之,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已经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极大的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了进一步发挥地方图书馆的这种作用,各地图书馆工作人员都要对自己的工作重新定位,用更加周到的服务、更加具有奉献意识的工作理念、更加具有创新意识的工作作风来充实自己的岗位,让图书馆更好的为各地精神文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我国公共图书馆近年来发展迅速[EB/OL].

[2] 黄梅雪. 公共图书馆员素质之我见[J]. 学理论,2011(11).

[3] 山东威海“流动图书馆”激活城乡公共文化需求[EB/OL].

[4] 陈媚. 试论我国公共图书馆内部运行机制改革[J].科技咨询(科技管理),2010(22): 127-128.

第2篇

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拥有或正在创建企业大学,用于培养和储备核心人才。2011年,南方电网公司党组从战略高度出发,于4月成立南网党校(干部学院),7月成立教育培训评价中心,建设南网特色的高端教育培训平台和企业大学。赵建国董事长作出“以提高能力素质为重点,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部署,将“人才支持”镌刻在公司战略的核心版图上,开启了一场加快人才培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赶超之旅”。

构筑“一个体系”:逐步形成全网“大教育,

大培训”格局

为抓好人才这项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党校自成立以来,在公司上级部门的指导和各兄弟单位的支持下,紧盯“提升员工岗位胜任能力”的目标,通过计划与实施、课程、师资、网络、基地五大要素建设,努力搭建全网一体化教育培训体系,提升对培训的计划管控和资源整合能力。

计划与实施子系统。围绕企业对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及时把脉人才结构和能力短板,分析和整合优化全网培训计划,避免重复培训和资源浪费。2012年梳理分析全网年度培训计划项目15363项。建立培训项目管理实施、档案管理、质量评估和证书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培训更趋规范化和标准化。 师资子系统。探索“以我为主、校企结合、社会补充”的师资建设模式,除邀请公司领导和各级专家等内训师外,融入清华大学、中央党校等高校、跨国公司高层、咨询公司专家等外脑,提升培训层次。开展师资库建设,目前全库收录7901位培训师(专兼职内训师7327位,外训师574位)和75家外部培训合作机构的资料。 基地子系统。推进公司级综合类培训基地——增城基地建设,促成增城市政府解决历史问题,明确地块出让意向。项目立项及征地于2012年获公司正式批复,建成后总面积11.1万平方米,涵括会议培训中心、模拟演练中心、学员宿舍、图书馆等功能模块,集管理干部培训、人才发展研究、职业能力评价考核和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于一体。

做优“两项服务”:打造支持战略发展的人才

驱动力

企业大学不只是培训部门,是最有效的学习型组织实现手段,还是企业的战略工具,倡导“基于战略的持续学习”,注重整体绩效的提升。着眼企业大学的角色定位,南网党校致力于“服务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和人才发展规划”等“两项服务”。

2011年4月,107名年轻干部走进党校“百名优秀年轻干部培训班”的课堂,这是公司年轻干部培养中人数最多、竞争最激烈、专业分布最广、培训内容最系统、方式最新颖、师资力量最强大、考核评估最严格、组织管理最规范的一次培训,开启了后备人才培养改革的新篇章。南网党校创造性策划了“咨询测评推动”、“课程活动联动”、“考核评估拉动”等“三动模式”,打通年轻干部培养的选拔、培训和评价关,同时灵活运用现场教学、实战模拟、专题研讨、境外考察、分类定制等培训方式,综合提升学员素质。学员培训后走上不同岗位,为公司战略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执行支持。 2011-2012年,南网党校针对公司系统干部多为电力专业出身、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的短板,举办县级及以上企业领导班子轮训班等32期,以及财务经营管理、依法治企等专题培训4期,培训1066人次,使各级干部加快成长为既有系统思维、创先意识,又懂经营决策、善带队伍和危机管理的领军人物。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南网党校创造了首期领导干部战略轮训班、百名班组长岗位素质提升班、高端技术人才研讨班等诸多南网培训的“第一次”,为公司人才发展“六大工程”落地作出了有益尝试,积淀了一定的经验。

作为企业的“管理大学”,南网党校还积极为公司管理和领导力发展提供咨询参谋服务。针对性开展系统外调研学习,引进先进的培训理念、经验和管理模式。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推进培训成果转化,将管理问题转化为干部培

训重要内容,形成管理案例集、论文集,为公司推进战略管理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聚焦“三项攻坚”:加快企业人力资本增值

传统的企业培训存在培训与需求脱节、缺乏规划、有“形”无“实”等弊病,既造成浪费又没有效果。南网党校在公司人事部、人资部的指导下,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前瞻性,提升对核心业务的影响力和贡献力,作为致力攻坚的重要课题。 为提升培训实效性,积极研发人才测评模式、标准和技术,建立南网特色的自主人才测评体系。通过对培训班学员实施前测、后测和跟测,对需求形成合理性、培训计划针对性、课程开发适用性、办学形式可行性和教学质量等全面诊断评价,确保培训的全优化运行。两年来实施测评36个班,累计1800人,形成测评报告261份。同时,完成公司特高级技能专家选聘等招选聘考试测评考务工作3项,开展职称评审1942人。

第3篇

关键词:澳大利亚高校;生涯辅导;实施;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4-0103-05

生涯辅导于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欧美各国,至80年代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在澳大利亚各高校,生涯辅导开展得积极有效,对大学生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在校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普遍较弱、生涯决策能力偏低的现实背景之下,澳大利亚高校的生涯辅导无论是从政策保障、机构设置还是从实施方式等,都对我国高校生涯辅导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一、高校生涯辅导的基本政策和领导机构

1. 基本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澳大利亚通过国家立法制定了“职业发展纲要”,其中对职业成熟程度、职业指导的内容、职业考试及评估等作出了规定。进入21世纪后,澳大利亚政府还制定了旨在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生涯辅导的一系列政策,如政府颁布的《学校教育国家战略的阿德莱德宣言》,总理的青年道路行动计划报告《通往未来的足迹》,以及为使所有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而由各州或联邦就业、教育培训部签订的《前行协约》。为使生涯辅导实践与国际接轨,澳大利亚政府吸收、借鉴了国外的一些生涯辅导政策,如《澳大利亚职业发展蓝图》就是借鉴加拿大的《加拿大生活/工作蓝图设计》和美国国家职业信息统筹委员会的指导方针改编而成的;同样,澳大利亚版《真实的游戏》也是国际合作的结果。这些国家层面上的政策极大地推动了该国生涯辅导的开展,使各类生涯辅导制度化、系统化。同时,在推进生涯教育的过程中,除颁布法令保障其顺利实施外,政府还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2. 领导机构

(1)全国性生涯辅导管理机构 澳大利亚设有全国就业、教育与训练委员会,其职责是向就业、教育、训练与青少年事务部部长提供建议。1992年,该委员会制定了加强职业指导人员培训的战略计划,确定了职业指导人员的6项基本能力: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与其他能力相互作用并为其他能力做支撑);职业教育与职业指导能力;职业辅导能力;课程与项目设计能力;组织、管理和咨询能力以及信息资源管理能力。

最近,澳大利亚实施了一项新的举措,即成立《国家职业信息系统》。这一系统为所有的澳大利亚人提供以网络形式呈现的综合性的职业探索与信息服务,旨在消除以往州政府传达职业信息的方式与联邦政府不一致的缺陷,体现出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以及其他一些社会机构通力合作的意向和行动。这一系统提供的信息涵盖了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地区或劳动力市场需要以及薪资状况等,同时也可用来评估个人的兴趣和能力,对潜在的职业进行匹配,帮助人们提高职业影响判断能力。

(2)学校生涯辅导实施机构 早在19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就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咨询服务协会,该协会是高校为需要就业咨询的人员提供服务的专业协会,其前身为澳大利亚全国毕业生就业指导员协会。1982年,联邦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将职业指导规定为高等教育学生服务条款之一,使得高校生涯辅导制度化。

澳大利亚高校的生涯辅导主要由生涯中心承担,生涯中心为在校生、毕业不久的学生、大学教师以及各学院提供一系列的生涯辅导与就业服务。其服务包括:网站与职业网站的在线服务信息;毕业生就业与临时就业信息;获得职业经验和工作经验机会的信息;指导学生的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开办职业发展研讨会或讲习班;制定生涯教育活动计划;介绍推荐招聘单位;举办职业交易会或交流会;提供生涯服务资源(包括纸质的和多媒体的信息及与学生的生涯活动相关的文印);进行个人生涯辅导、非预约指导和在线指导。

二、高校生涯辅导的实施方式和主要特点

1. 实施方式

(1)面向在校学生的生涯辅导 澳大利亚高校对在校学生的服务主要有以下3种:1)非预约指导。指导时间一般为15分钟,主要针对那些可以马上回答或解决的问题、需紧急讨论的事件、关于简历与申请表的具体建议以及很难回答的面试问题等。非预约指导可在规定的时间段里随时进行。2)职业网站。只为在校生与毕业不久的学生提供职位信息和与职业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临时工作、兼职工作和假期工作,还包括职业研讨会及招聘单位介绍等信息。在职业网站上还提供一些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谋得职位的优秀申请书、面试技巧以及网站通讯目录。3)职业规划指导。生涯中心的网站大量有关职业规划的文章,从各个方面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如个人职业指导:此项服务需提前2周预约,主要面向在校生和毕业不久的学生,帮助其制定职业规划或作出职业决策。在此项服务过程中,生涯辅导人员也会指导学生选修职业课程,指导学生准备就业或继续深造。新方向指导:旨在帮助学生注意并认识自己的兴趣、价值观、技能以及其他影响职业选择与规划的因素。由于该指导需要完成一个用于追踪辅导的报告,时间一般为60分钟,因此参加该活动的学生需预约2次:一次是预约新方向指导活动,另一次是预约会见生涯辅导人员。图书馆资源提供:生涯中心的图书馆资源有各种各样的免费参考资源,包括书本资源、视频资源、与谋职相关的出版物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这些资源里快速获得与工作申请、面试、选拔考试、找工作技巧、职业规划、具体职业领域、通讯目标、海外学习及工作有关的信息。专题讨论会:为学生定期举办职业规划或谋职方面的专题讨论会,主题涉及简历与求职信的撰写、审查工作申请、毕业生就业与申请、面试技巧、如何突出招聘所需条件、面试练习与测评、寻找兼职工作或假期工作等。

此外,生涯中心还通过很多实用的网站如大学数据统计网、毕业生在线、澳大利亚毕业生职业网、毕业生机会网等为大学生提供生涯服务。

(2)面向校友的生涯辅导 澳大利亚的一些高校不仅为在校生同时也为毕业2年内的校友提供生涯服务。其服务项目包括研讨会、咨询及图书馆资源共享等。需要找工作的校友也可利用生涯辅导网站获取职业或工作信息,需要继续深造的校友可以在大学的研究生院找到有关研究生学习的各种信息。此外,学校还专门设有校友办公室和校友办公室网站。这些活动与设施既有利于对校友的生涯辅导,也加强了学校各部门之间生涯辅导工作的联系,提高了生涯辅导的效率。一些高校不仅为校友提供生涯辅导服务,还利用校友资源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生涯服务,例如,生涯中心鼓励校友在生涯中心的网站上自己的简介或职业经历以供在校生借鉴、了解或参考,校友也可参加有关职业或工作的研讨会。这些措施均有利于帮助在校生进行生涯决策。

(3)面向留学生的生涯辅导 澳大利亚高校的生涯中心也为外国留学生提供生涯辅导服务。留学生从入学第一年起就可通过生涯中心了解国际招聘单位的聘用信息。生涯中心也指导留学生在学习期间如何找兼职和义务工作,如何有效地准备工作申请,如何进行面试准备。留学生注册登录一些高校的职业中心就可了解有关职业空缺或与职业相关的信息。专门面向留学生的具体服务形式有:举办职业规划或其他主题的讲习班或研讨会,开办讲座阐释获得国际性工作与实习机会的要求,举办国际招聘会以吸引留学生回国效力,以及提供一些与留学生有关的信息资源,如《留学生归国――有用网站指导(覆盖13个国家)》、《留学生机遇:有用网站指导(全球)》、进入“走遍全球”在线的“国家指导”(涉及23个国家),等等。

2. 主要特点

(1)早期性 澳大利亚生涯辅导的早期性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生涯辅导从中小学就开始。大学的生涯辅导是中小学生涯辅导的延续,有一定基础。澳大利亚在小学、中学阶段就设有职业教育课程和生涯辅导活动,向学生介绍不断变化的职业市场及社会需求,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选定升学或就业目标。学生升学时,学校提供多种心理测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人格特征等,并为学生报考合适的学校和学科提供参考意见,这为今后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起到了启蒙作用 [1 ]。二是生涯辅导从大学生入学就开始。这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确定明确的生涯目标和生涯规划,还能使他们在校期间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并学会适应、学会决策,以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生涯目标。

(2)全面性 从辅导对象看,不仅面向本科生,也面向研究生及留学生;不仅面向即将毕业的学生,也面向入学新生和毕业后2年的学生及已工作的校友。从辅导内容看,不仅涉及面试技巧、简历撰写等,还通过个人辅导帮助学生明确生涯目标,确定潜在的职业兴趣,进行课程选择;不仅给毕业生提供全职工作信息,还为在读生提供兼职、假期工作、临时工作及实习机会等。从辅导方式看,不仅有讲座、小组研讨会,还有个人咨询辅导;不仅可进行非预约的短时指导,还可接受预约长时的个人指导;不仅提供图书馆资源,还提供在线的视频、音频资源以及校友的“人脉资源”。

(3)网络化 澳大利亚高校基本实现了生涯辅导的网络化。有关生涯规划的视频、音频等资料非常健全,学生从学校生涯中心的网站上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该中心生涯辅导的每一个细节并依此确定自己需要的服务。对于需要预约的服务可以在线进行预约,有些咨询可在网上直接进行。这些都使得生涯辅导更加快捷、方便、灵活、有效,真正体现了生涯辅导“以生为本”、“重在服务”、“讲求实效”的精神。

(4)协同性 澳大利亚高校的生涯辅导并不单独依靠生涯中心,而是围绕生涯中心其他部门也参与其中并相互协调合作进行。例如,许多高校的生涯中心与档案部门联合对学生、毕业生及校友的推荐信、信用档案等资料进行管理;校友会也与生涯中心合作加强学校、校友与招聘单位之间的联系,校友关心并参与对在校生的指导,而校友会里校友的培训及一些生涯辅导方面的服务也可由生涯中心负责 [2 ]。再如,有些高校对学校工作人员的生涯辅导由生涯中心与人力资源部门共同进行,学校人力资源部门为学校工作人员提供生涯发展的机会,生涯中心则为学校工作人员提供这些服务的宣传并组织相应的培训或指导。

(5)针对性 澳大利亚高校的生涯辅导注重对学生的个人辅导,根据辅导对象的特点及其所遇到的具体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辅导。主要表现为:一是利用各种心理测评工具指导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人格特征等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估并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生涯规划;二是对不同的对象提供不同的服务,如给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提供生涯探索服务,给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给留学生提供留学、兼职、升学信息,给校友提供职业信息,为学校工作人员提供挖掘潜能的工作,等等;三是为特殊群体提供专门的生涯服务,有些大学有专门为残疾学生提供的职业探索辅导、就业服务指导等,有些大学还为留学生提供跨国工作信息并开展专门针对留学生的生涯辅导。

三、澳大利亚高校的生涯辅导给我们的启示

1. 注重素质教育导向的生涯辅导,树立发展取向的生涯辅导观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个性并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而“大学生生涯辅导的目的不只是协助学生个人达到和实现某一职业目标,更重要的是辅导学生在‘衡外情,量己力’的基础上,帮助其设计出科学、合理和可行的生涯发展方向,并为以后的人生奠定基础” [2 ]。因此,生涯辅导作为高等教育的新领域,既适应了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又与素质教育相辅相成,其最终目的与素质教育的目的相一致,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 ]。在我国高校,虽然素质教育已得到了普遍认同,各高校也从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素质教育的内容过于空泛。很多学生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仅仅停留于表层,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思考素质教育的具体含义,致使素质教育的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现行教育未通过有效的方式将大学生普遍关注的职业问题与素质教育紧密相连,而生涯辅导则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生涯规划辅导侧重于帮助大学生解决人生理想、职业方向和学习目标问题,而这些恰恰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这样认为,生涯辅导与素质教育融合,才能更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多种能力的持续发展。

作为目前我国大学实施生涯辅导的主要机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要是对毕业生提供一些诸如面试技巧的培训和讲座以及提供职业信息等,目的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快速地找到工作,从而实现高就业率,完成学校布置的指标任务。这种指导有很强的功利性,很少从生涯发展的视野和素质教育的理念长期、系统、科学地开展,致使有些毕业生虽然找到了工作,但仍会在工作中迷茫。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各种因素导致的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矛盾的潜在致因。高校为了生存和发展,以“高就业率”作为重要的办学目标却不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生涯辅导服务,致使学生在面对就业时感到种种困惑和无奈。要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就必须抛弃为就业而指导的短视行为,树立发展取向的就业指导观,开展系统、科学、务实的生涯辅导,使生涯辅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从生涯发展的角度看,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生涯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前一阶段的发展任务不能有效完成就会影响后一阶段的规划,职业选择也不仅仅是在毕业时才考虑。因此,大学的生涯辅导应以学生长期的、系统的身心发展为目的。

2. 将生涯辅导贯穿于各个阶段的教育,扩展大学阶段生涯辅导的内容

澳大利亚的生涯教育开始于小学,从小学到大学都有生涯辅导课程和活动。因此到大学阶段,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已较强,一般都清楚自己打算从事什么职业,该如何做出人生决策。我国生涯教育开展得较晚,基础教育阶段缺乏生涯认识、生涯试探、生涯准备等的引导,注重的是书本知识的教育 [4 ],生涯教育基本没有或形同虚设,因此到了大学阶段,大学生的生涯意识不强。大学生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在作出人生重大决策时不能寻求或得不到专业指导,故在进入工作世界后许多人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不太满意,职业认同度低,工作幸福感低,发展动力弱。因此,我国应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从小学就开始进行生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生涯意识,在大学阶段注重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生涯辅导的积极性并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使其主动地关心自己的生涯发展,积极地接受生涯辅导,充分地利用学校的各类资源进行综合素质的自我完善,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澳大利亚高校生涯辅导的对象为所有在校及已毕业的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学校就通过测试、调查、观察、对话等多种途径获得较为全面的学生信息并建立学生档案,把这些档案作为生涯辅导的基本依据。档案中有:学生的身体状况、智力、特殊能力、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身心特点,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情况、学业成绩、课外活动、闲暇兴趣等。同时,生涯辅导的内容亦非常广泛,涉及到职业心理测量与评估、职业偏好的确定、工作或职业的实践探索和体验、求职应聘、学习和职业规划与决策等。在我国,大学生涯辅导的内容主要集中于职业咨询和就业指导,辅导内容窄而少,难以对学生的素质提高和生涯发展产生全面而持续的影响。改变这种局面的可行方案之一,就是借鉴澳大利亚高校生涯辅导的经验,由“就业指导”转向“生涯辅导”,以学生生涯发展涉及的方方面面为工作内容,扩大生涯辅导的项目。

3. 重视生涯辅导与心理学技术的结合,选用科学有效的测评与咨询工具

大学生作为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特殊群体,心理素质尚比较脆弱,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教育转轨的社会变革时期,大学生常常会遇到种种矛盾、困难和烦恼。资料显示,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对压力的处理缺乏信心。他们主要在就业、学业、人际关系、经济、情绪、性格、适应及恋爱等方面表现出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问题,其比例甚至高达76.1% [5 ]。这些心理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影响到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及择业心理。因此,应重视心理学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充分发挥心理测评与咨询技术在生涯辅导中的作用,将心理测评、职业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咨询纳入生涯辅导的范围之内,对学生进行诸如职业常识、自我认知、择业决策、就业准备、面试技巧、生涯发展等方面的辅导。

大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首要步骤是要对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等清楚了解,以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但人的自我认识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因而需要利用一些业已开发且行之有效的测评技术或评估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脑化的评分报表及评量结果将会大量应用,心理测评技术在生涯辅导上的应用范围亦可进一步拓展。西方心理测验和心理咨询的工具和技术已在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得到初步应用,但由于它对生涯辅导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并未被广泛运用。所以,在引入生涯辅导理念的同时,也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开发适合我国生涯辅导的测评工具。

4. 完善并强化相关政策和制度,提高辅导机构和人员的专业化程度

政策与制度是大学开展生涯辅导的保障。经合发组织(OECD)曾提出要求:各国的生涯辅导人员与政策制定者要建立战略联盟,以使生涯服务政策的有关条款得到落实。在澳大利亚生涯辅导发展过程中,政府出台的法律或政策保障了生涯辅导的顺利实施,政府提供的财政支持促进了生涯辅导的快速推广,政府划拨经费培养的一批批专业化的辅导人员使生涯辅导得以有效地进行。就我国而言,由于生涯辅导起步较晚,尚处于初级阶段,政策和制度的不完善制约着生涯辅导的实施,因此急需政府尽可能快地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为大学开展生涯辅导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和财政支持。

澳大利亚高校设有专门的生涯辅导机构并拥有专业的辅导人员,生涯辅导队伍专业化程度很高。我国高校的生涯辅导机构则主要挂靠在就业指导办公室,没有独立的机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大部分是没有接受专业训练的“兼职”教师 [4 ]。生涯辅导作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其从业人员有着较高的专业要求,否则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就难以保证。为此,我国应对高校生涯辅导人员提出专业性要求,例如,制定严格的资格认证和审查制度,对生涯辅导人员的知识、技能及经历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在获得资格后应有监督与审查机制,以促使生涯辅导人员不断地评估自己并主动提高专业能力,使他们的知识、观念、技能等适应新的需要和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杨淑欣,鲍德媛.中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比较与借鉴[J].职业时空,2005,(10):58.

[2]于祥成.大学生生涯辅导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6,(1):85.

[3]郑琼梅.生涯辅导――高等教育的新功能[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77.

第4篇

【关键词】优化;发展环境;城乡教育;一体化

城乡统筹发展是廊坊市面临的重大课题,城乡统筹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教育的城乡统筹发展。为了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我们必须理清廊坊市教育发展的现状,从观念、政策、体制等方面推进教育的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公平、和谐地发展。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含义

目前对城乡教育一体化也没有统一说法,巴登尼玛等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由城乡一体化所引发出来的一个概念”,“城乡教育一体化则是在教育领域内实现城乡和谐发展,城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并通过教育传承和分享共同的人类文化成果”。王克勤则认为:“把城乡教育置于由城市和乡村所构成的同一个大系统中,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束缚,把它们视为同一个整体,以系统思维方式,推动城乡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实施教育的现代化”。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系统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所以,从整体上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就成为必然要求。根据耗散结构理论,整体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整体的开放性、非平衡性和流动性,由于有差异,就会引起流动,有了流动,就可能形成系统中新的有序结构。所以,要进行有效的教育宏观管理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制度性因素,实现城乡教育由原来的“二元”或“三元”向“一元”的转变,农村教育必须与城镇化同步发展。因此,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就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城乡教育形成新的有序的一体化系统。换句话来说,“城乡教育一体化就是指城乡教育空间的布局、教育体系、教育制度、教育政策、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等方面实现融合、融通,城乡教育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二、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意义

1.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更加科学、更加理性的新阶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国家能否持续繁荣关键在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而它的根本就是人才,就是教育。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着当前而且关系未来,不仅关系着经济繁荣而且关系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进步。我们要抓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机遇,继续大力发展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对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非科学发展的现象或倾向还非常的突出。比如,“以考为本”在很大程度上使教育偏离了以个人需要为依据,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在现行的城乡教育环境下,农村的教育资源和制度的不均衡,根本无法满足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以人为本”难以真正落实到教育上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就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以,教育要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的发展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廊坊市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推进城乡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实现城乡教育的一体化。

2.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体现

统筹城乡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就包括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和农村公用事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因此,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减轻农民的负担,使农村孩子也享受优质的教育,能够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有发展了农村的教育,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才能顺利完成。

城乡教育一体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此,只有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才能提高农民素质,在农村传播科学知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3.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同志曾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城乡教育之间还存在大量的不公平现象,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能否接受义务教育与贫困生救助、教育乱收费、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越来越高等都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前提和社会和谐的基础。特别是在当代社会,谁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教育不公已成为了当前社会中最大的不公,而教育不公平中最大的不公平是城乡教育的不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和必然反映。教育公平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公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要公平。适龄青少年都应当享有公平地受教育的权利,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加大力度发展教育事业,科学、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愿望。

(2)公民受教育的过程要公平。要能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享受到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每一所学校都应在资源配置上体现公平的原则,使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同等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过大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就能保障教育的公平。

三、廊坊市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廊坊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5.4%,城乡收入差距比为2.65:1,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小城市、大农村”是廊坊的基本市情。因此使得城乡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别,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城乡教育基础设施之间的差距较大

城市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室、实验室等一应俱全,操场跑道也可与专业比赛用跑道相媲美。但农村学校却不然。由于用地紧张、资金不足等问题,往往出现“一室多用”的状况,设备也不如城市学校一般齐全,甚至有的学校是没有图书馆和电脑教室的。而有的农村学校由于教具不齐全,上课仅限于抽象说教,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难以理解等问题。农村学校的操场几乎都是泥土地,有的学校甚至是没有操场或操场被承包占用。这样一来,农村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也成了一大问题。身体素质不好也会影响文化课的上课效率,最终影响到学生的成绩,这也是农村学生成绩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的原因之一。

(二)农村的师资匮乏,教师结构不合理

农村学校的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因为待遇、环境、条件等与城市中的教师有很大差别,致使流动越来越严重。城市里的教师学历都是达标的,并且还有很多是高学历的,农村的教师特别是小学老师很多都是民师转正的,年龄大而学历低。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

1.不同学段教师结构不合理

总体上来看,某些年级教师人数不足。因此,为了满足教育的需要,在引进教师存在困难的前提下,学校常常从其他年级抽调教师。因此,造成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不利于农村很好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在于师资是否充足。

2.不同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

当前,在农村小学,音乐,美术,体育教师严重缺编,外语,物理,化学教师多是半路出家,身兼多职。因此,农村音体美课面临着难以开齐科目,开足课时的困难;而农村中学的物理,化学,外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这些将严重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教师课时负担重,教育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3.不同年龄教师结构不合理

由于许多农村教师是民办教师转正,同时收编制所限,缺乏年轻教师的补充,整体上,教师年龄老化严重,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

4.农村教师培训不足

由于缺乏专项经费,教师教育培训机会不足,许多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严重制约新一轮教程改革在农村学校的推行。由于教研室的教育指导演员的培训和进修机会也很缺乏,因此,难以发挥各教研室的在本教师培训的优势。

(三)农村学生流失严重,学生辍学数量增加

由于农村教师的质量一直在一个低水平线上徘徊,使得农村教育对经济社会的作用降低,农村学生受教育的收益不明显,很多学生乃至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导致很多的学生外出打工,辍学,造成了农村学生的受教育过程和机会的不均等。

四、优化发展环境,助推廊坊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对策

(一)推进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变革

随着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转变为城乡一体化社会,教育战略指导思想要实现第二次重大转变,把城乡分割的教育理念转变为城乡教育一体化理念,对城乡教育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促进实现城乡教育在教育政策上平等、国民教育待遇上一致、教育事业发展上优势互补、教育资源上合理配置城乡共享、教育质量上共同提高、教育公平上全面推进,使均衡化的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城乡,缩小乃至消除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协调发展。

(二)落实各级政府统筹城乡教育的责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经费保障体系

1.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领导体制

要进一步明确市、县、乡各级政府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在经费、教师、教学、督导评估等方面统筹责任,构建动态均衡、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教育体系、制度和机制,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相互依存、互补融合、协调发展的城乡教育关系,逐步消除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格局,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教育支出结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加大对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发挥市财政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调控能力。

2.加大对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一是调整政府对15年普及教育的投入结构,坚持投入主体重心上移,着重强调市级政府的责任。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应注重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义务教育经费全部由政府承担,学前教育、高中段教育逐步提高政府分担的份额和比例。经费进一步向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帮助处境不利地区达到一定的普及15年教育财政水平。确保普及教育财政资金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配置均衡,提高经济落后地区生均公用经费水平。保证所有学校都能具备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保证各地区每年教育经费的投入能够维持在国家设定的最低水平以上运作,确定教职工编制标准以及工资标准、学校基本建设标准、学校正常运转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等。

(三)加强城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

1.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必须把城乡教师的一体化现代化摆在首要位置

深化教师培养制度改革。建立稳定的城乡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建立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资格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教师必须是幼儿师范专科毕业;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实现岗位学历本科化;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实现岗位学历能力专业化、技能化,培养“双师型”教师。

2.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人事制度

实行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制度,对边远乡村编制倾斜。统筹城乡教师管理,实行教师“县管校用”制度,实现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促进教师在全市、全县范围内流动,确保名师进乡村。完善教师准入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建立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的用人制度。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从教。健全教师流动机制,探索多样化教师交流模式。义务教育教师要依法实行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定期交流。所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都必须有在农村学校两年以上任教、支教经历。

3.实行全市城乡一体化的教师工资制度

建立全市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实行全市统一的教师最低工资标准。为了缩小农村地区优秀教师进不来、留不住问题,可参照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办法,应尽快制定全市统一的最低农村教师工资津贴标准,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行地方工资加国家津贴的双轨制度,以利于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4.统筹城乡教师专业成长和培训

构建学习型教师组织,促进各类教师群体专业成长。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按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的5%的比例由财政单独安排,市、县财政按照各自分担50%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学校年度公用经费总额中用于教师培训部分不得低于5%。健全培训体系,完善培训网络,加强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业务素质。

5.统筹城乡校长队伍建设

倡导教育家办学,注重选拔有思想、有追求、有能力、有魄力敢于创新的教育管理人才。实行城区优秀校长到乡村学校定期任职制度。

(四)建立与城乡教育一体化相适应的教育政策法制体系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过程是城乡教育利益共同体的形成和分享过程。随着城乡教育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原有的教育政策体系和教育法制体系必然与日益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教育形成尖锐的矛盾,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超前研究,注意均衡和协调各种教育诉求,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整体教育利益提升。重视教育政策、教育制度的设计和创新,通过政策、机制、体制和制度的创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新的矛盾,促进城乡教育和谐发展。疏通城乡之间教育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建立和完善不同社会阶层参与教育决策的机制,维护城乡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五)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理论体系

教育现代化需要科学指导。城乡教育一体化既是一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社会实践,同时又是一种与城乡一体化相适应的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我们需要加强理论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国际经验的研究以及对国内教育现代化实践的科学总结,根据廊坊的区域特点,不断丰富和完善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上海社科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R].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

[2]方烨,蔡昉.再续人口红利需深化教育改革[N].经济参考报,2009-9-16.

[3]聂华林.中国西部三农问题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教育振兴是中国振兴重要标志[OL].http://.cn.2006.11.22.

[5]刘运来.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J].群言,2007(06).

[6]孙刚成,王婷婷.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城乡教育公平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7(05).

[7]张海东,殷桂金.资源统筹和谐发展提升农村初中校教育质量[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