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5:16:01
导语:在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本章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了解当前常见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感受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方面的优势;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可以看出,技术思想是本章学习的核心内容,笔者的教学策略是结合复习课特点,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方式,用“学习内容”去梳理学习内容。整个课堂流程凝练为两个关键词:以学致用,以用促学。
关键词一:以学致用
信息资源管理发展历史的轨迹分为三个层次:人工管理方式、计算机文件系统管理方式、数据库管理方式。“以学致用”,三种方式具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双重身份,学生切时感受学习内容可以转化为思想,变成有用的学习方式。课堂流程实施如下:学生用人工方式梳理书本知识要点,总结人工方式的优缺点;接着提供学生用数据库方式梳理并体验,教师点评学生梳理的内容,把重点难点(尤其是数据库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一一剖析;最后教师提供文件方式梳理,学生归纳建构本章的知识体系。下以人工和文件方式为例展开阐述课堂细节。
一、人工方式
人工方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经验,是学生日常管理学习资源的普遍方式,其特征管理灵活、简便,但对大量信息资源进行重新组织管理较困难。课堂环节如表1所示,使用纸张对学习资源完成人工管理和组织,体验该方式的优缺点,确立信息科学管理的意识。
二、文件方式
利用文件方式管理学习资源,具有信息技术特色,其特征是以文件和文件夹为信息单位,信息的整理、加工和检索方便,但人与计算机需高度交互。学生对该管理方式有较熟悉的零散经验,重点是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课堂组织以整理《信息资源管理》文件资源展开。
关键词二:以用促学
以用促学,从知识到应用再到思想,实现技术思想内化的量变到质变。数据库信息管理方式具专业深度,信息处理快速高效,适合于大数据量、专门化的信息资源管理,但对设备要求较高。如何通过复习,使学生内化数据库技术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课堂实践呈现分为三个环节,以“应用”—“剖析”—“深入”为线索逐层深入,知识使用和知识巩固交织记性。
应用环节:学生通过输入知识要点,教师点评知识要点,体现具体界面如图2所示,该环节学生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知识归纳总结,并体验数据库信息管理的特点。
图2 数据库管理方式界面1
剖析环节,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新授课对“数据库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学习内容有初步接触,复习目标是内化为知识的逻辑思想。教师和学生一起经历数据库管理系统工作的一般过程。学生经过体验剖析过程后,对其蕴含的技术思想有了进一步渗透,具体界面如图3所示。
图3数据库管理方式流程2
深入环节,学生通过数据库系统的应用和数据库工作原理的分析后,再对数据库的知识和技能操作,对数据库有更深入的探索。具体界面如图4所示。
关键词:管理特征;管理理论;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管理活动自古就存在。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然而,管理活动真正形成为理论,却是在工业企业产生之后。工业企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管理是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百年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发展,企业管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科技的发展,使管理工作不断复杂,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管理企业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与需要,企业迫切地要求提高管理水平,把多年的管理经验加以总结,使之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用科学的理论代替传统的管理。最早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就是美国的泰罗,泰罗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的形成。
一、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是人类管理思想史上奠基的管理理论。它实际分为两个系统,一个以美国泰罗为代表,另一个以法国法约尔和德国韦伯为代表。前者称为科学管理学派,后者称为行为科学学派。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学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泰罗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罗重点研究了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主张一切管理都应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和解决,其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倡导工人与雇主要通过“精神革命”进行合作,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效率的科学方法与原则,如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对工人进行培训、实行管理与执行的明确分工、管理控制上的例外原则等。泰罗思想主要侧重于企业生产的现场管理。
泰罗之后,还有一些人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如:甘特,发明了编制作业计划和控制计划的横条图管理技术,使生产组织工作逐步标准化,他还对工资制度更深一步研究,提出“甘特作业奖金制度。”福特,在1914年—1920年首先在汽车工业中创造了流水线生产,把生产的空间组织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为实行生产的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2.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法约尔。法约尔理论的贡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与一般管理》(1916年),他提出把管理分为五大要素,即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并提出了管理的十四项原则。他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概括了一般管理的理论、要素、原则,着重研究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问题,指出工业企业经营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他认为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才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另外,德国的韦伯也是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认为这是最理想的组织结构,并提出了三种权力种类,认为其中合理———合法的权力是官僚集权组织的基础。其代表作为《社会和经济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是适应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需要而提出的。
它具有里程碑性质,影响十分深远。
科学管理理论不但在当时起了划时代的作用,而且对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着重研究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提出了科学的工作方法,严格的奖惩制度等,这对于以后的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它忽视社会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忽视了人际关系的研究等,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古典管理理论的局限性,1924年,以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为代表,创立了“行为科学”的学说,由此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行为科学理论的时期。
二、行为科学学派的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是一种诞生于近代,形成于现代的管理理论学派。其早期为人际关系学派,是于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通过霍桑实验而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梅奥。他的代表作是《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他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行为的原因,指出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才是管理的最佳办法。其主要观点是:不能把工人看成是单纯的“经济人”,他们是复杂的“社会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强调领导者的能力。
另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是行为科学派的一类。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要的动物,人的需要有轻重层次,并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通过满足人的不同需要来达到激励人员的作用。不过,马斯洛的理论只说明了需要与激励之间的一般关系,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需要的反映方式往往是不相同的,而且他没注意到工作和工作环境的关系。正是由于该理论的不足,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对需要层次理论作了补充。他划分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界限,分析出各种激励因素主要来自工作本身,这就为激励工作指出了方向。
可见,行为科学理论重视了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侧重激发人的创造性。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三、当代西方的各种管理学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程度日趋提高,协作关系更为复杂性,各种管理理论随之产生。
孔茨等人把法约尔的行为科学理论发展成为管理过程学派,其基本思想仍然是“每个主管人员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能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求有效地完成集体的目标”。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自成一家,他在分析了个人与组织后提出了组织的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的沟通。给出了协作系统在共同目标下的组织的结构关系,目标是使组织有效率。
西蒙继承了巴纳德的思想而创立了决策理论学派。西蒙等人认为:组织就是作为管理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在他的组织系统中使理论上决策最优和实践上的令人满意二项标准之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数量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程序,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目标。在企业的目标下,用数学来解决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是该学派的特色。
德鲁克所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在此目的下管理就是对人进行管理的技巧,是用技巧来解决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问题。
经理角色学派认为经理所承担的角色体现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角色这一概念是行为科学从舞台术语中借用到管理学来的。角色就是属于一定职责或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演员、经理和其他人的角色都是事先规定好的,虽然各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些角色。
四、现代企业管理新理论及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愈趋激烈,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管理学界开始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发展,并获得竞争优势。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战略管理理论。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年),把战略管理推向顶峰。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很快,企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其所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提出必须进行五项修炼,即‘锻炼系统的思考能力,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的远景与开展团队学习”,以建立学习型组织。
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应顺应以下几个趋势:
1.以经营决策为中心。经营决策是对企业整体行为过程和各种经营活动所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应采用的策略和方针所进行的抉择。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2.把人作为中心来管理。企业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人的工作,注重行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使用,全面提高职工素质,采用各种措施调动人的积极性,使职工更多地关心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
3.广泛地吸收优秀科技成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还包括技术竞争。当今世界,是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企业如果不善于利用新技术去开发新产品,就不能牢牢地控制市场,更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规模、类型、人员等条件,构建良好的组织结构,建立合适的企业制度,实行集中决策,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授权的管理艺术,调动不同部门、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现代管理理论仍在不断地发展中,各学派理论将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必然会有更合理的理论出现。处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更应汲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将之付诸实施,这必将会提高中国的管理水平,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教材编写组.企业管理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光.21世纪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3).
[关键词]财政 科学化 精细化 途径
一 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界定
财政科学化管理,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和把握财政管理的客观规律,按照财政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作用,提高管理的实效性。精细就是精致、细密、不疏漏。精细化管理,就是要运用信息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管理技术,建立健全工作规范,责任制度和评价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实施管理,避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抓住管理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的效能。科学化精细化是有机的整体,科学化是精细化的前提,精细化是在科学化指导下,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把科学管理要求落实到管理的各个环节,落实到管理人员岗位,体现集约管理注重效益的要求。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涵盖科学的管理制度、先进的管理手段、规范的工作秩序、严格的执法监督体系以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等在内的系统工作。
二 当前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是建立在精益求精思想和信息化应用的基础之上的,现阶段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迫切要求我国各级财政部门建立健全各项财政工作规范,做到明确责任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强化协调配合,按照精确、细致的要求深入实施管理,从根本上确实提高财政科学管理的水平。资金紧张与铺张浪费并存是我国近年来审计报告反复披露的一个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财政资金在财政各部门分配过程中面临着多种多样的利益诱惑,进而滋生腐败现象。由此可见,目前我国财政各级管理机构须要高度重视财政的管理过程,强化财政的精细化管理,争取用精细化和科学化的财政管理机制的执行来防范和预防财政管理中的各种不良行为。
财政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正是一种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正适用于当前我国的财政管理需求,它可以解决我国财政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因此,努力在财政科学管理上下工夫,实现财政的精细化管理,对于我国当前财税体系改革来说具有相当强的迫切性。精细化的财政管理水平可以帮助我们发扬财政工作管理的优势,进而确立自身的发展重点,提升我国财政管理的整体适应发展能力,为我国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的进一步深入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主要途径
1 逐步推行财政政务工作的公开制度
一是依法、科学、民主地理财,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主要是要逐步建立财政管理事项公开制度,注重反映财政管理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宏观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后进行调整修改,使财政政务公开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要为群众和企业办实事,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二是注重制度的落实和服务的高效优质。要建立健全廉洁高效的财政规范体系,严格规范服务行为,在提高服务的基础上,加强财政监督。要提高服务意识,规范管理业务流程。三是建立完善的财政政务公开长效监督机制。把财政政务公开工作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干部年度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的一项重要依据。
2 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改进落后的技术手段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完备的预算编制系统、良好的国库运作系统和国库信息处理系统、预算执行分析报告系统、部门间信息共享系统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系统等,提高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能力,科学合理确定预算指标,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尽可能减少预算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建立有效的预算监督机制,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从而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实现预算执行和报告的公开机制。一是公开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定期公布现行财政政策可持续性的长期报告,公布综合的滚动的中期预算框架,公布预算单位的财务执行情况以及月度、年度预算报告等。二是确保公开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建立相关机制确保政府会计和财务报告标准的统一性和公开性,并使整个公开过程独立于政府。
关键词:指导理论系统论医院管理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R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272-03
创新之路管理创新是现代医院发展之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迅速发展,传统的医院管理思路和模式正在受到挑战,医院要谋求发展,管理者就必须认识到这种形势的变化,逐步向市场化主体转变,改变原有的经营和管理思想,灵活运用系统论和创新理论,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合理运用科学的医院管理方法,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真正实现医院的跨越式发展。
1新兴科学——系统论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工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正象人手在人体中它是劳动的器官,一旦将手从人体中砍下来,那时它将不再是劳动的器官了一样。
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直辖市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系统论反映了现代科学了展的趋势,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所以它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得到广泛地应用。
医院管理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由五个不同的分系统构成的整体,这五个分系统包括: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这五个分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一个整体。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分为医疗、护理、医技、政工等各个方面更小的子系统。
2医院管理科学指导实践
医院管理,就是按照医院工作的客观规律,对医院工作进行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在本世纪初,在美国等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由于医院的迅速发展,医院里医疗经营活动日趋复杂,便有了培训医院管理者,加强医院科学管理的要求。
医院管理学,是研究医院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医院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医院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要提高医院工作效率和效果。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医院管理学为医院的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3 医院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及学科体系
医院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医院系统的管理现象和规律;同时也要研究医院系统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地位、功能和制约条件。
医院管理学作为学科体系,可以分为综合理论和应用两个部分。综合理论部分主要研究医院管理思想、原则以及医院管理学的方法论,就是医院管理学概论(总论),内容包括:医院管理学概念、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发展概况和医院管理职能;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和现代自然科学方法论—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在医院管理学中的指导作用和原则;医院的性质、类别、功能、特点、工作方针;医院的历史发展和发展趋势,以及医学社会学等宏观医疗方面的研究。
在医院管理系统中,各项专业管理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因此,既要研究各项专业管理之间的综合协调问题,又要研究它们各自的规律。在这些专业管理中,以医疗过程的管理,即医疗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为主体(作为目的),其他各项专业管理(作为手段)围绕着这个中心联系起来并为医疗过程服务,从而构成医院管理系统。
4我国医院管理经验丰富
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医院管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的有:坚持医院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对医院工作的领导。同时充分发挥行政业务领导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医务职业道德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依靠广大医务工作者,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重视专家和技术骨干的作用。
按医院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办事,医院工作必须以病人为主体,以医疗为中心,安排好医疗和预防、教学、科研及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健全以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常规。注重技术建设,实行科、教、研三结合,坚持在职培训,结合临床开展科研,进行重点专科建设,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实行扩大预防、指导基层、城乡协作、城市医院分工分级医疗等方针。以中西医两法诊治疾病和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学习外国管理经验必须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方针等。
5医院管理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传统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需求持续增长,对医院的期望明显上升,必然使得医院服务功能与任务逐步扩大,医院的管理模式同时也发生很大变化,正逐步从传统经验管理型转变为现代管理型。由此带来了医院内部管理的意识、内容、方法以及手段等一系列的变化。研究分析医院内部管理发展趋势,有助于医院管理者自觉遵循事物的发展方向,促进管理工作开展,对提高医疗保障能力有深远的意义。
现代医院管理,要求管理方法科学化,需要管理者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广泛地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如系统论、控制论、预测技术和运筹学的应用。根据医院的过去和现有实际情况,对医院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推测和估计,作为下一步行动方向的依据。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长期以来,我们医院的管理队伍中大多是从医疗业务技术骨干中选的,在医院建设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他们中间相当一部分没有经过医院管理知识的专门学习和培训,缺乏科学管理知识与能力;有的管理人员是医疗业务与管理工作双肩挑,很难集中精力搞管理,这就阻碍了医院管理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职业化医院管理人才。对医院管理尤其是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是一门科学,要求管理人员必须经过医院管理专业的专门学习与培训。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对于山西大同煤矿集团这样一个大型煤炭企业来说,如何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是其发展所面临的最突出课题之一。1994年同煤集团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提出要实现企业管理的4个转变:即实现由管物到管人的转变;由管结果到管过程的转变;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由局部管理到全面管理的转变。这4个转变的提出,切中了本企业管理工作的要害,对于推进企业的管理工作尽快迈上新台阶,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4个转变在企业中又是如何解读和有效运用的呢?
实现四个转变的重要意义
1、体现了现代管理思想。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系统管理思想是现代管理思想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认为,一切管理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人,管理工作最根本的问题是调动组织人的积极性,创造一个足以使人发挥潜力的环境。系统管理思想认为,企业管理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并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因此,在考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着眼于整个系统。
提出由管物为主到管人为主的转变,就是从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出发,把对人的管理放在中心的位置上来,充分发挥管理主体的作用,从而实现对物质、信息、能量的有效管理和优化配置。提出实现由管结果到管过程为主的转变和由管局部到管整体的转变,都是出于系统管理的考虑。企业管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多要素综合作用的有机整体,要追求管理工作的整体优化,就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以控制过程为主,注重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控制,也就是由事后把关变为超前控制。二是要以是否实现整体功能优化作为管理效果好坏的标准。
提出实现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也体现了现代化管理的基本思想。管理科学学派要求企业决策要力求减少个人艺术成分,而要依靠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
2、改变本企业管理落后状况的根本措施。企业中的传统管理严重地影响着本企业的健康发展。实现4个转变。通过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行全过程的管理工作,健全制度的全面落实,追求管理的整体优化,从根本上改变本企业管理的落后状况。
3.促使企业管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重大步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不断加强与改造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才能适应新的经济体制的要求,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历史条件,我们必须通过推进企业管理的4个转变,大力推进企业管理工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在将来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正在紧张建设之中,现代企业制度总有一天要在众多的企业中普遍推行,在这一天没有到来之前,我们必须抓住时机,以实现企业管理的4个转变为主要手段,不断增强企业素质,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如果我们现在放松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转变,而是等到企业问题成堆的那一天才去抓,就为时已晚了。因此,必须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去充分认识和理解实现4个转变的重大意义,并树立起一种权威和紧迫感,主动自觉地推进4个转变。
推进四个转变的思路和对策
实现企业管理4个转变,是一项因素众多、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处理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6个方面不容忽视:
一是必须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这就是要坚持整体协调的观点和方法,用系统观点强化企业管理工作。二是要强化组织管理工作,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建立起能够适应现代管理要求的组织管理机构。三是要建立企业的经营管理标准,对经营工作中重复出现的各种管理辩证法和概念用标准的形式固定下来,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四是要狠抓对人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4个转变是一个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归根到底要由人去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因此,提高职工队伍,特别是干部队伍的思想和文化素质是实现4个转变的前提。五是要有一个好的机制。这个机制应是能够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职工群众积极性的一种机制。六是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要确立几个不同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抓好各项措施和制度的落实。
4个转变切中要害,在本集团向现代化企业迈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 行政管理 看不见的服务 精致化管理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1]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强调:“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是我们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加大支持力度,健全长效机制,鼓励重点建设高校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深化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扩大开放的桥头堡。”[2]
一流大学的建设离不开一流、高效的行政管理。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政府管理面临着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identity crisis)[3],西方各国兴起了一场新公共管理运动(New Public Management)[4],新公共管理的市场化导向引起了学界对未来治理(future of governing)模式的反思[5],美国和英国学界分别提出了新公共服务模式(New Public Service)[6]、整体性治理模式(Holistic Governance)[7]。中国正处于教育发展的转型期,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8],研究高校行政管理,以服务于一流大学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高校行政管理涉及学校、院系、机关等方方面面,其中院系行政工作主要是给教师、学生做好服务,虽然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但是如果管理不到位,就会影响学院的教学、科研等重要工作。本文结合相关理论以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工作实践提出:院系行政教辅系统的工作目标是“看不见的服务”,而达成此目标的方式则是实行“精致化管理”。
“看不见的服务”
在信息技术领域,施乐公司的马克・韦瑟(Mark Weiser)提出了“看不见的技术”的概念。所谓看不见的技术,是指那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又不可见”的技术,换句话说,是融入日常生活并消失在日常生活中的技术,如电灯、电话和电视,尽管人们每天在使用这些技术,但是人们一般并不会特别注意到他们的存在。马克・韦瑟(Mark Weiser)认为只有那些看不见的技术才是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真正起到最大作用的技术。对于计算机,他认为目前还不能称之为“看不见的技术”,因为它还没有真正融入每个人的生活中,还会经常死机或出问题,会经常引起人们的注意。马克・韦瑟(Mark Weiser)指出,只有当计算机自然融入人们的生活环境而不是强迫人们进入机器世界时,计算机的使用才会像林中漫步一样新鲜而有趣。到那时,计算机才能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受此启发,笔者将行政教辅系统的服务目标确定为“看不见的服务”,简单地说,就是服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又不可见”。
在高校的院系里,行政教辅人员要做好师生的服务工作,就应该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并且这个服务是不可见的。如地板永远是干净的;大门永远是准时开关的;空调永远是正常运转的;活动室的乒乓球拍和乒乓球永远是充足的;信件投递永远是及时的;当师生去教室上课的时候,行政人员应该提前打开教室门,并准备好相应设备;当教师需要使用复印机的时候,复印机总是正常的,并且总是有足够的纸张。总之,师生需要的服务应该是提前做好,而不是当师生需要的时候才现场提供。
精致化管理
“看不见的服务”是我们的工作目标,要达成这一工作目标,就需要行政教辅人员提前做好服务。除了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外,还应该靠精致化管理来实现。精致化管理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理念,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9]。
精致化管理的思想提出以后,逐渐被引入到教育领域。如北京大学就将精致化管理引入到了学生工作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北京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张彦曾指出:首先,“精致化”始终坚持育人过程、细节与结果并重,在教育活动中追求周到细致、精雕细刻的工作境界。其次,“精致化”强调“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融合,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最后,“精致化”体现的是一种积极、高远的价值追求,它不是某种具体管理模式和方法,而是倡导在工作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从而达到一个又一个更好的目标;不是某种具体标准,而是启迪人们以创新思维对工作流程、组织系统等持续改进和优化;不是某种既定目标,而是要求工作层次、工作方法、人员素质等不断提高[10]。笔者认为,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要实现“看不见的服务”这一工作目标,就必须在行政服务工作中引入精致化管理的思想。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要对行政服务工作进行认真梳理,对每一项业务的流程进行优化,力争达到周到细致、精雕细刻的工作境界。具体而言,要认真梳理每个办公室的业务分工,对每一项业务都指定专人负责,并提出工作标准。如对于网络管理办公室,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制定严格的工作制度,每周定期去检查学院的服务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力争教师上课时设备的完好率在99%以上;对于负责复印机的工作人员,也制定相关制度,每天上班时准时打开复印机,检查复印机的状态并添加足够多的纸张,每天下班时准时关闭,并做认真的记录。如果发现故障要在第一时间联系技术人员修理,确保不会影响师生使用。
其次,要强调信息技术在管理服务中的应用。精致化管理非常强调科学管理,而信息技术作为20世纪最具创新力的技术,已经使得政治、经济、军事、商业、金融、教育等各行各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对学院的行政管理工作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事实上,学院在建院之初,就建设了完善的邮件系统,在2008年又率先整体迁移到了学院的邮件系统中,方便了师生的联系;建设了FTP系统,供师生分享资源;开发了中英文网站,并将所有常用的资源都放在了相关网站上,这些就都极大地方便了师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看不见的服务”。同时,学院的信息技术应用还需要再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如应该建设学院的行政管理系统,将更多的业务工作通过网络实现,另外,对于学院办公用品的管理、人事档案、物品借出、请假等业务,也应该尽可能利用网络来管理。如通过对物业、水、电等费用的分析,找到浪费源,进一步节约物业等费用。
再次,要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做到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因为要实现“看不见的服务”,必然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实现制度化管理。但制度化管理有时也会带来局限性,如学院规定晚上10点半清楼关门,但如果有些师生希望继续多待一段时间,就需要灵活处理,要以人为本,服务好师生。以人为本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个含义,行政教辅人员在以人为本服务其他师生的同时,学院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行政教辅人员,对于他们生活中的困难要尽量帮助,对于他们的个人发展要尽量提供充足的空间等。
最后,要建立一种“追求卓越,提升品质”的管理文化。诚如北京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张彦所言,精致化追求的并不仅仅是具体的管理模式,而是一种积极、高远的价值追求。对于院系来说,追求的也不能仅是服务好师生,而是要打造一种全体行政教辅人员都积极向上的学院服务文化,为建设世界一流的教育学院贡献一份力量。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长期的、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的工程,这也是一条漫长的、充满挑战和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路程。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引进优秀师资,进行教学改革,提高科研水平,而且也要不断完善各级机构的服务体系,加强精致化管理,实现“看不见的服务”,为一流大学宏伟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
[3] Ali Farazmand. Handbook of Comparative and Develop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M].New York and Basel: Marcel Dekker, Inc.2001.
[4] David Osborne. Reinventing Government: How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M], Plume, 1992.
[5] Peters, B. Guy. The Future of Governing: Four Emerging Models[M],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96.
[6] Denhardt, J.V. & Denhardt, R.B.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not Steering [M], M.E. Sharpe, 2002.
[7] Andrew Dunsire. Holistic Governance,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J], 1990, (5).
[8] Martin,T.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M], 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 1973.
[9]刘晖.精细化管理的涵义及其操作[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7,(4).
【论文关键词】计划生育;新机制;人口管理科学;人本主义
全面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以“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为内容的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是中央关于在新时期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所做出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是以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创新发展。它不仅反映了中国新一届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进执政理念,而且体现了人口管理方式的进步,反映了人口管理科学的要求。如果我们回顾人口管理学的发展,进而追踪管理科学的发展历史,就可以看到,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从旧机制转向新机制,与人口管理科学从传统走向现代有密切联系,并且对人口管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管理科学从理性主义到人本主义的演变
人口管理科学是管理科学在人口管理领域的应用,因而人口管理科学的发展是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演变密不可分的。
管理科学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诞生于20世纪初,一百年来,经历了从泰罗的古典科学管理理论到行为科学理论,再到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演变,其管理哲学也从理性主义逐步向人本主义升华。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罗是科学管理的创始人,他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入管理实践,提出了用科学研究和方法代替纯粹的个人经验的科学管理原理,即通常所说的“泰罗制”,开创了管理理论研究的先河,使管理真正成为一门科学,泰罗因此被人们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以泰罗制为代表的古典科学管理理论,虽然以其科学理性在管理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其理论本身包含着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即:“理性”与“人性”的矛盾,在追求标准化和科学化的理性的同时,也在不断压抑人的心理需要和行为发展。古典管理学视管理客体为“经济动物”,主张对管理客体实行“物本管理”。其管理方式表现为重物轻人,把人当工具来管理,工人只是作为“机器的附属品”。“理性”在古典管理科学那里,被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于是在其推行过程中,很快便暴露出了诸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关系紧张,工人抵触情绪严重等种种缺陷,最后其主导地位不可避免地被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行为科学所取代。
行为科学是通过把握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变化规律,来提高对其个体、群体、组织心理及行为预测、引导、控制能力,及时协调个人、群体、组织之间相互关系和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与传统的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相反,行为科学强调重视人这一因素的作用。它认识到一切事情都要靠人去做,一切物的生产都要靠人去实现,一切组织目标都需要人创造。因而强调应当把管理的重点放在人及其行为的管理上。行为科学研究了人的各种各样不同层级的需要,提出必须针对人的需要和需要变化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激励和引导,由此间接达到对事和物的有效控制,从而实现管理的预期目标。行为科学在管理哲学上的突出贡献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口号,带来了管理与人的关系的重大转变,奠定了西方管理哲学的人本主义基础。
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外部竞争愈加激烈,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科学经营决策要求日益提高,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乃至博弈论为代表的现代管理科学随之诞生。现代管理科学既吸取了泰罗科学管理理性的营养,又注重了行为科学对“人”的研究,使得人本管理开始以人的知识和能力为核心,进一步强调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具有现代化意义的“以人为本”。
二、人口管理学从理性主义到人本主义的转变
与一般管理科学的发展轨迹一样,人口管理科学的发展也遵循了从理性主义到人本主义的演变逻辑。虽然“人口管理学”这一学科概念提出的历史并不长,但是人口科学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并且人口科学的理论探索从来都没有忽视过人口管理的内容。
西方早期的人口思想是近代人口科学重要的思想来源。其主要代表人物色诺芬(Xenophon,公元前430一公元前354)、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一公元前347)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一公元前322)以及后来的重商主义都分别提出过国家干预婚姻、调节人口的主张。色诺芬对当时国王用人口是否增长作为评价官员政绩标准的做法十分赞赏;柏拉图主张由统治者规定结婚年龄和男女配偶选择,让最优秀的男女互为配偶;亚里士多德更认为国家的主要职责就是调节人口数量,使之稳定在一定程度并协调其相互关系。重商主义则提出国家应采取各种手段鼓励人口增殖,甚至不惜从其他国家“获得”人口。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人们对人口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多的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已认识到经济上的需求是调节人El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如康帕内拉更强调婚姻和生育都必须服从社会的控制和调节。
最著名的还是马尔萨斯人口论。马尔萨斯人口论可以说是世界人口思想史上争议最多、分歧最大的一种人口思想。这种争议和分歧持续时间之长,涉及范围之广,
在人口思想史上都是空前的。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基本思想为从事人口研究和人口管理的人们所熟知,他的“两个级数”、“两种抑制”将人口管理推向了理性主义的极致。
到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人口科学研究更加全面系统,技术方法也更加成熟先进,涌现出大批经典的人口研究理论成果,如著名的“人口转变理论”、“适度人口理论”,以及凯恩斯的“失业理论”等都发端和发展于这一时期。这些理论成果虽然对人口过程的变动规律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但在人口管理的哲学理念上,仍然完全是理性主义的,贯彻了较多的“国家意志”和集体理性。
人口科学在人口管理理念上的真正跨越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在行为科学和现代经济学影响下而产生的微观人口学。
微观人口学是以个人或家庭的人口行为为研究对象,它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1954年和195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H.列宾斯坦分别发表了《经济一人口发展理论》和《经济落后与人口增长》两本著作,首开从微观角度对家庭生育决策和生育行为作成本一收益分析的先河,实际上是引用了经济学的理论和概念,对家庭生育决策作经济学模拟。他将父母为生养孩子所花费的种种费用及为其牺牲的时间、机会等,都视为孩子的成本,而将孩子为父母带来的感情满足,为家庭带来的经济收入、贡献等视为孩子效用,然后像对产品进行成本效用边际分析那样,以家庭模型,即父母对孩子取舍作模拟分析,从而建立了生育的微观人口经济模型和著名的边际孩子合理选择理论,成为最先进行微观人口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为人口科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1960年,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贝克尔(Becker)发表《生育率的经济分析》一文,在吸收列宾斯坦有关微观人口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西方有关消费行为理论来分析家庭的生育决策,考察孩子的边际家庭效用及其数量质量替代关系,创建了著名的“孩子数量质量替论”,贝克尔以新视角考察研究家庭收入和父母行为对生育子女数目的影响,阐释了家庭规模与收入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对后来微观人口理论的研究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贝克尔本人也因其突出的研究成果,成为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并于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列宾斯坦和贝克尔的影响下,又有各种新的微观人口理论,包括“劳动一闲暇时间分配理论”、“家庭效益化和合理选择理论”等纷纷问世。微观人口经济分析,特别是生育率的微观经济分析在60年代兴盛一时。
微观人口学可被看作是从人口行为发生机制的角度来对人口管理科学进行的探索。它在人口管理科学发展史上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从技术上研究了人口行为发生过程中的信息传导机制和博弈反应机制,而且在于它在人口管理的哲学理念上将人口管理的目光从“国家”、“社会”的需要转移到“家庭”和“母亲”的需要,把人口管理科学放置到了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因而它是人口管理科学的一个巨大进步。
近年来,人口管理科学注意吸收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营养,将人口行为的家庭人本需要与社会理性规范相结合,引导人们树立对社会生育规范的文化认同,将人口管理推向了更具人口现代化意义的人本主义。
中国学者也对人口管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除改革开放以来所涌现的大量人口管理学研究成果以外,根据《当代人口学学科体系研究》一书所作的检索,人口管理学的学科名称其实还是中国学者提出来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有过建立人口管理学,抑或计划生育学的讨论,当时有几种主张:一是主张建立一门计划生育学。如史成礼、余亦之的论文《关于建立计划生育学之我见》就主张建立计划生育学。之后,在1984年,杨德清主编的《计划生育学》就出版了。二是主张建立人口管理学。如曹占泉的论文《对建立“人口管理学”研究的设想》中写道:“人口管理学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动态人口为对象,用计划的方法来组织管理人口的科学,人口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人口管理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根据人口的动态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性,通过国家确立的管理机构,有计划地调节、控制和管理人口,使人口的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并从有计划地调节、控制和管理人口的实践活动中逐步总结和完善人口管理的具体内容,为国家管理人口提供科学论据。”三是主张建立人口生育管理学。如向洪、邓明主编的《人口管理实用辞典》中写道:“人口生育管理学是研究人口生育管理活动规律及其方法的学科。人口目标管理活动的规律及方法,人口计划管理活动的规律及方法,人口信息管理活动的规律及方法,人口决策管理活动的规律及方法,人口政策管理活动的规律及方法等,都是人口生育管理学应该研究的对象。通过这些研究,揭示人口生育管理活动规律,确立人口生育管理方法,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人口生育管理学的研究体系。”除了上述三种主张以外,还有主张把学科定名为“计划生育组织与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等。
从本文要讨论的问题角度看,问题主要有二:一是不应把人口管理狭隘地理解为人口计划实施,而应理解为包括对人口行为发生环境、发生机制、控制机制等内容的全部人口行为的干预活动。二是其学科定义,还普遍带有很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要用于指导我们新时期的计划生育工作,还必须进行理论创新,实现新的思维跨越。
三、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是对人口管理科学的政策实践和理论推动
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而提出的一种新的人口管理方式和新的人口制度安排,它反映了中国的人口管理正按照人口管理科学的发展引领,从理性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变。它不仅是对传统的古典人口管理科学的革命,而且是对微观人口管理学的超越和对现代人口管理科学的呼唤。这表现在:
1.在政策基点上,新机制完全遵循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美国密执安大学社会学系的竹下让(Takeshita)教授曾经这样描述现代化的人口管理:生育动机(或生育意愿)取决于两种变量的权衡轻重:一是行为者的生育观,生育态度;一是行为者对群体社会生育规范、生育准则的感知以及对遵循这些规范的评价。如果前一变量起主要作用即主观性成分大,就易产生失范生育行为;反之,后一变量作用大即群体性社会性成分大,就易产生合理的生育行为即规范性生育行为。竹下让认为,人的生育行为就是主观生育观、生育态度,客观社会生育规范、生育准则两股力量在社会支持和自信心的影响下较量斗争的结果,这就是人们生育行为的内在动作过程。按照现代人口管理“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要改变人们的生育行为,就应该对影响人们生育行为的各个要素特别是社会支持和自信心进行调控,通过引导人们对社会生育规范的感知和对遵循规范的评价,建立一种生育文化认同,使人们生育行为规范化。
竹下让的观点反映了现代人口管理的人本主义追求,而这恰恰是中国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正在进行的实践。
新机制深刻理解在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国文化背景下人民群众的生育需要,充分尊重群众的生育意愿,在追求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社会管理目标时,不采用过去那种简单的控制生育行为的做法,而是通过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提供各种生殖卫生、医疗保健等“优质服务”,满足其生活需要,同时辅以各种政策宣传,文化引导,在群众对社会生育规范和原则充分感知和评价认同基础上,将个体生育观、生育意向纳入群体社会生育规范之中。这完全符合现代人口管理科学对人口行为的人本管理原则。
2.在政策内容上,新机制提出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不仅体现了现代公民社会的理政原则,而且从人口管理学的意义上讲,这正反映了现代人口管理科学将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有机结合的要求。所谓“依法管理”,是既要对个体人口行为进行必要的制度约束,同时要求这种约束必须是在一定的法律框架下进行,在充分尊重管理客体法律权利的前提和基础上,通过合法的程序和措施将个体人口行为纳入社会制度规范之中,而绝不能以行政压迫和简单随意的方式对个体人口行为进行强制规范。所谓“村(居)民自治”,是既要注重村(居)民的组织角色,又注重其作为决策者和行动者的角色,充分肯定其自组织、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将对个人激励的理论和方法转换到树立村(居)民整体的共同价值观念上,通过共同价值的认同,实现村(居)民的自我约束。所谓“优质服务”,则是要充分尊重和保护人们在物质生活和感情生活上的人本需要。
长期以来,我们的计划生育工作较多考虑的是贯彻国家意志和集体理性要求,而较少考虑为生育群众的个体需要提供服务;在工作方式上,更多注重的是对人口生育状况的监控管理,而较少关注生育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这些都与执政为民的理政原则不符,也与人本主义的人口管理理念不符。“优质服务”就是要对此作出纠正。而“政策推动”则是在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再辅以政策来发挥引导调控功能,从而把硬性管理技术和软性管理艺术结合起来,把理性精神和人本主义结合起来,实现由“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变。计划生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当人本主义的人口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成为大家的共识,各部门从多个角度共同为生育群众提供服务,解决群众的问题,满足群众的需要,“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新机制就落到了实处,计划生育工作就进入了人人有责,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全新境界。
【关键词】 成本管理 经济效益 成本预算 成本决策
1 成本管理概述
成本管理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的,以成本信息的产生和利用为基础,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活动。成本管理最早萌芽于18世纪6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经验成本管理阶段、科学成本管理阶段和现代成本管理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成本管理的地位和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中。例如日本“企业管理之王”――丰田汽车公司,其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就是彻底降低成本,他们认为:利润=卖价-成本,而卖价是由消费者对商品价值的正确评价确定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程度的不断加剧,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已成为目前最为重要的课题,需要企业中的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来进行合理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彻底降低成本,才能保证利润的增长。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是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成本管理。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流程如图1所示。
成本预算管理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有效的预算管理,企业可以实现对财务的控制和监督,从而在管理约束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故加强企业的成本预算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安东尼・A・阿特金森等也研究了成本决策的概念,指出成本决策是指企业根据成本预测提供的数据及相关资料,运用决策理论和方法,在多个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方案中,选择出最满意方案,以确定目标成本。
2 实现成本预算途径
成本预算本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与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紧密联系的专门预算。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组织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预算管理体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成本预算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与企业界围绕如何加强大型制造型企业的成本预算展开了研究和探索,逐步形成了成本预算管理模式。
为了实现企业的成本预算管理,我们就需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和安排。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主要方面来实现企业的成本预算管理:
第一,在进行成本预算的过程中,将所需要的预算项目全部列出,然后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来获取最优化的成本预算方案;
第二,关于财务预算管理方面的成本预算,我们通过对企业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财务状况等相关预算,可以对企业的运行资金做出一个良好的规划,能够即使掌握现金的流动信息,保证企业资产的有效和完整,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和运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关于在经营方面的成本预算,它一般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供应预算和成本费用预算等,通过这方面的成本预算,我们可以有效的促进收入的增长,管理水平的提高及目标利润的实现;
第四,通过在投资预算上进行成本预算,我们可以对企业的长期战略计划做到心中有数,我们还可以对企业的投资发展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与研究等等。
3 成本决策的重要性
在现代成本管理工作中,成本决策是成本管理的关键,随着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越来越关心经济效益,成本决策作为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也越发被企业所重视。成本决策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它与前期的成本预测密切衔接,成本预测的结果是成本决策的前提,成本决策必须以成本预测为基础。在当代技术经济高度发展,影响成本因素复杂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成本决策的准确性,我们可以借助于运筹学、概率论、数理统计、电子计算机等科学方法和先进工具对多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与模型模拟。
为了做出正确的成本决策,笔者认为在进行成本决策分析时应从生产信息、财务信息和销售信息等方面进行信息的收集,然后结合之前的成本预测,借助成本效益分析原理和专业的技术方法,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对于企业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目标是非常有益的;企业还可以通过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做出正确而有效的成本决策。
目前,有效的财务信息传递已经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财务会计已不再是单单局限于对支出及收益的核算,通过对外企的利润组成分析,我们发现同等条件下的低成本生产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利润,而低成本促使价格的下降,从而增强了外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他们迅速占领市场份额。这充分说明了成本决策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管理科学的进步促使成本决策演变为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特征,做出正确有效的成本决策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迫切需求,是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更是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变化下的必然结果。
4 结语
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综合性的管理,成本与企业盈利能力及企业未来的命运有着密切的关系。 企业应高度重视成本管理,重视成本预算和成本决策在成本管理中所起的作用,从每一个细节挖掘企业内部潜力,用战略的眼光去分析降低成本的途径,不断创新成本管理模式,用发展的观念去研究成本管理方式,以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充分考虑企业整体的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完成成本管理,为未来增效而树立成本效益思想,这有利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真正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包科刚.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导航[M].2009.4.
[2]张晨花,徐晓敏.企业成本预算的方法探究[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2(1).
[3]王建华,赵振智等.油气开采企业成本控制及预算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4]陈瑞生.企业成本决策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0,17(9).
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教育必须用科学管理的理论来指导学校管理。我国80年代初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改革开放的热潮带来了整个社会的巨大变化,社会、政府、家庭给教育提供了越来越好的条件,同时对教育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引发了教育管理的改革。因此学校管理就要沿着有序高效的方向发展,学校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方向性原则:
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根据是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学校管理必须坚持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目的保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端正办学方向对于学校的存在和发展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学校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用时长、见效慢,连续性强,只有在管理过程中紧紧抓住带有方向性的问题,认真探索学校管理的具体规律和工作方法,才能掌握领导和管理学校教育的。我国的学校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学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学校管理工作者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并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准则。在办学过程中,要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①。这是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衡量一所学校质量的好坏,最根本的要看按什么指导思想办学,学校的各种措施和做法是否符合教育方针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的学生是否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否经得起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考验。是否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评价学校是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的重要依据。
2、整体性原则
学校各个层次,各项工作和各种因素之间是否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管理者必须把学校管理活动当作一个整体,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要从整体上进行综合部署、统筹安排,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围绕学校整体工作的质量、效率正常运转。学校是一个系统,从更大范围来说,学校系统隶属于社会大系统之中,学校管理的效能要受到社会系统中某些因素的影响,因此管理者要有全局观点,要认真研究社会系统对学校系统发生影响的诸多因素,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排除消极因素的干扰,利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改进学校管理工作,才能实现学校管理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整体性原则要求管理者必须把教学管理放在学校管理的中心地位,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工作。只有教学工作管好了,整个学校的管理,才有了可以依托的中心,学校教育这个机体的运转才能正常和有效,整个学校教育质量才有保证。
3、科学性原则
“学校的科学管理就是学校领导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按照党和政府要求,遵循教育的客观性规律和发展趋势,从学校实际出发进行管理”②。在管理过程中,要依据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观察和分析学校中的问题,采取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来处理学校工作各程序中的问题,善于运用现代化手段来使用、调节和控制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善于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总结已取得的成果,使学校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程序化。今天的学校教育远不是过去的一家一户或私塾的教育,无论从学校教育的规模,教育的内容、手段,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的有关系等来说,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种因素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管理者要遵循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来管理学校,遵循客观规律办校。学校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传授知识要按认识规律和一定的科学体系进行。教育和教学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要注意学校教育、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统一性,要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完善一整套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使各类人员有章可循,明确职与责,做到功过是非赏罚分明。
4、民主性原则
在实施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要发扬民主作风,注意调动全校教职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的决策和管理,并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学校管理尤为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国家性质所决定的。管理者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把教职工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在做出决策,发出指令,提出具体措施之前,要广泛听取各种意见和建设,加以分析研究,取其所长,舍其所短,以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表面性和局限性,学校中的重要工作,要通过教代会形式,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多数人的意见。要为教职工发表意见和建议提供机会和场所,通过提建议把个人目标融合于集体目标之中。
5、育人性原则
道德理想主义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视教育为改造人的灵魂的工具。曾说:“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③。”可说是这一观点的代表。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化性启伪”,引人向善,就是把人的本性中好的东西发掘出来,用以驱除后天不好的东西,向“仁”和“君子”迈进。管理就是通过管理者的教育,使被管理者遵守人伦关系中秩序。
学生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注意遵循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原则。比如不要用固定的尺度和框框去要求学生,按照不同的层次评价和教育学生,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的机会,对学生的管理要做到宽严结合等等。在学生管理的内容方面主要有:思想品德管理、健康身心管理、课堂学习管理、学籍和成绩管理。
学校管理工作要体现教育性、育人性。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领导干部和教职 工都要坚持言传身传,身体力行,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学校要通过规章制度以及行为的准则来约束师生言行,重视培养优良校风。校风是学校领导及广大教职工、学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凝聚和积累起来的一种精神成果。优良的校风是培养一代新人的熔炉,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于学生、教职工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环境的建立与布置要体现地域和学校自身特点,要有自己的特色。优美的校园环境体现着学校特色的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师生校训、校歌、校徽是学校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具有标准导向和激励作用。对校园的规划设计,要遵循协调多样的统一,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在“说话”,每一棵花草树木都在“寄语”,每一座大楼都在“召唤”,每一角、每一处都在“熏陶”、都在“感染”。总之,学校管理的根本点在于育人,一切管理目的、目标、措施、方法,都要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6、质量性原则
任何管理都是为质量服务的,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质量。学校管理必须抓好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教学是循序渐进,细水长流的智力活动,必须抓好教学全过程的管理。质量管理是加强教学管理的重要措施,应该研究质量标准,加强质量控制,进行质量检查。不抓教学质量,谈不上学校管理的效益。
二、学校管理的内容及策略
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人、财、物、事、时、空、信息。学校管理的内容是如何组织、协调、控制好这七个要素,使这些要素科学合理地动作,发挥最大的能量,以顺利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和教育目标。
(一)教学工作管理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决定了教学管理和特殊重要性。教学工作的成效,主要取决于对教学工作的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遵循管理规律和教学规律,科学地组织、协调和使用教学系统内部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时间和信息等,管理好教学,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特征。
1、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制定教学计划应遵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理应联系实际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相结合的原则。在形式和内容上应包括培养目标,各部分知识点的说明教学环节,时间分配等内容。期初指导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后,还要进行大量的教务常规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执行。
2、教学内容管理
教学内容管理主要包括课程管理、课标管理、教材管理。教学内容对能否实现预定的培养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要组织教师深入研究课程、课标和教材,要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师资水平,不随意降低教材质量。
3、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过程是指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及其时间统程。教学过程是培养人才的核心过程,管理的内容,统管教师的教,也管学生的学,教师方面要着重加强教学环节管理,即“六认真”管理,加强教学检查,抓好教学准备的检查,开学教学情况检查,平时教学检查,期中期末教学检查。
4、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是利用质量标准来调动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关心教学质量,关心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和各项工作的质量,采取各种方法,技术及具体措施,加强质量控制,做好质量检查和质量服务工作,最佳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全面教育质量应包含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三个方面。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方向和目标是实现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要坚持方向性、科学性可行性原则。
(二)教师工作管理
(1)“人本”注①管理
最早意识到把人际关系学说的研究和教育管理联系起来的教育家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导主任拉尔夫.泰勒,提出人际关系的研究与学校管理人员有关,他预见今后教育管理必将受到“霍桑实验”的影响④,“9.9”管理方式表明在“对生产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这两个因素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冲突。这种管理方式能使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的需要最理想、最有效地结合起来。它要求创造出这样一种工作条件,使得职工了解问题,关心工作的成果。这样,当职工了解了组织的目的并认真关心其成果时,他们就会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而无需用命令形式对他们进行指挥和控制了。这可以叫做“战斗集体型管理方式”⑤。
人是有需要的动物。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注②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这些基本思想被后来的管理人员广泛接受。人际关系理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提高工人士气。学校全体教师中士气的高涨,是和管理人员帮助他们每个人在工作中获得的满足所能达到的程度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赫茨伯格“激励双因素论”注③在教育管理中广泛运用,被管理者获得了满足,就会把管理者的意愿变成自觉行动,从而达到管理目标的实现。否则,他就会消极怠工,效率低下,管理者的目标就无法实现。教师是发展教育专业的骨干力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地位,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过程的组织,对学生的学习、锻炼、身心发展等,都起主导作用。一所学校能否卓有成效地完成培养人的任务,关键在教师。根据教师劳务的性质与特点,教师心理,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教师管理的经验,对教师管理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安排原则
即根据教师的素质状况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用人所长,扬长避短,克服求全责备的思想,更不能迁就某种关系,照顾某种情绪,而因人设事。
2、激励原则
即学校管理者通过适当地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增强教育教学工作本身的激励因素等措施,不断激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使用与培养提高的弊病,要给教师提供施展聪明才智的机会和条件。
4、优化原则
即合理地组合教师队伍,注意发挥教师队伍的整体效能,
5、按劳分配原则
即在物质利益上坚持公平合理,奖勤罚懒,多劳多得,优质劳动多得。
教师工作管理应着重于教师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教师的使用、培训和考核的管理。
(2)、强调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管理
随着科学主义观念的流行,教育科学研究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通过教育调查、教育方针、教学测量等,对学校进行科学管理的基本工具,记录、分析和比较教育效果的多少和优劣。在教育管理中十分流行的岗位责任制、教师工作量的量化,标准化考试的盛行,甚至学生品德也要实行量化标准,各种统计技术、量表以及成本核算程序的运用,使学校管理由粗放化走向了集约化这路。通过量化,把抽象的管理变成了具体的,为管理制造了一把尺子,以便快捷地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费,也为管理的公平、公正、公开找到了依据,对于教育者来说,因为有了量化的标准,应该怎样工作、干好工作指明了方向。
(3)、绩效管理
学校管理工作绩效评价,就是对学校管理工作过程及其行为结果所取得的成绩和效果的价值判断。学校管理工作绩效如何,不只看某 一次成绩怎样,如何还要采用:一是纵向比较法,即同自身过去相比较,取得了哪些进步;二是横向比较,即同自身同类相关学校相比,看自己有哪些成绩。在绩效评价实践中,采用以纵向比较为主的。通过纵横比较,就可以对学校管理工作绩效作出正确的评价。
三、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教育管理的层次和水平。
“国家坚持的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④“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⑤。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不断提升我们的管理层次和管理水平必须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为主题,以强化常规管理为重点,坚持“两个基本”,抓住“三个重点”推进“四个转变”。
1、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求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两本意识。
教学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学校要把培养人才作为根本的任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学校领导、教师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点,不得岐视学习困难的学生。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要调动教师内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关键情感。学校领导要树立为学校服务为教师服务的意识,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的意识。
2、抓住“三个代表”增强落实意识
①抓住提高质量这一重点,强化教育教学管理。
②抓住“德育为首”这一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③抓住“制度建设”这一重点,努力提升管理水平
3、推进“四个转变”。强化时代意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的职能、地位、作用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适应这一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思想观念上一定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转变四个观念。要从以应试教育为核心向以素质教育为中心转变,高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要从过去注重教量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高度重视优质教育资源的打造,要从注重“输血”扶持向自身“造血”功能转变,高度重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率先垂范,不断磨研自我,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管理者是学校的灵魂,管理者要团结勤奋、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有一个好班子就会有一所好学校,学校领导班了的办学理念,业务素质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华,关系到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关系到素质教育的纵深推进,关系到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和整休形象。学校领导班了成员特别是校长要不辱使命,只有不断学习,装备自身,磨研自我,去创新中务实,在忧患中竟争,在反思中实践。唯其如此,才能办出成功的学校,才能成为成功的校长。一是管理者要有亲师意识,要尊重和关爱教师,信任教师,做“人文化”领导;二是管理要知法、懂法,制定的规章制度要符合教育规律,一旦规章制度形成,管理要带头遵守,做“法治型”领导;三是管理者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带头走进校本教研,做“研究型”领导;四是管理者要树立“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思想,抓好质量管理做“质量型”领导;五是管理者要更新教育思想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观念,挖掘传统文化,形成自己的办学特点,做“特色型”领导,六是管理者要有严谨的办学作风,真诚待人,踏实办事,心系学校,情注师生,淡泊名利,公而忘私,做“务实型”领导。
办好合人民满意的教育靠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是管理,管理者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主导地位、决策地位。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校长必须拿出真诚,献出真情,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尽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心血,才能为人民办好教育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注释】
注①:人本就是以人为本,重点强调人的作用。人的满足与发展才能促使事物的达成与提高。
注②:需要层次理论,最早由马斯洛提出,他认为:一方面,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而已经满足的需要不再是激励的因素。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是按重要的等级排列的。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注③:激励的;双因素论,最早由赫茨伯格于1959年在发表的《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出,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保键因素或维持因素。这种因素是维持一个合理的满意水平所需的,没有它们,职工就不会满意,但它们的存在并不构成强烈的激励。第二,激励因素。这些因素构成对职工强烈的激励,能使职工高度满意于工作。激励理论明确指出人们的工作效率决定于人们的工作态度,而工作态度又取决于人们需要被满足的程度;而人们的需要是否能得到合理的满足,又受到工作本身和工作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①遂宁市教育局《依法治校法规要览》20__年
②廖隐村、彭诗琅《校长手册》1996年
③《论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
④拉尔夫·泰勒《变化中的思想概念促使教育必须调整》,1941年
⑤摘自赵志军的《管理思想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__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