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5:16:03
导语:在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高校科研文件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关于高校科研文件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目前高校科研文件档案管理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与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以及《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执行的。建立完善的科研文件档案管理制度是高校科研文件档案管理走向规范化的重要标志。笔者在于2013年3月份对山东省高校进行走访调研时发现,目前大多数高校出台了科研文件档案管理办法或规定,但有近1/3的高校至今仍未出台科研文件档案管理制度。大部分高校已经将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纳入了科研项目管理活动的整体工作规划中。这就使得部分高校的科研文件档案管理工作不能顺利完整地进行,科研管理工作与科研文件档案的管理工作严重脱节,科研工作和建档工作的“四同步”管理无法从制度上得到根本保证和贯彻落实。
2.科研文件档案的归档
将形成的科研文件加以系统整理,及时向高校档案管理部门移交归档,是相关人员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归档和集中统一管理,有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积累科学技术发展的财富。笔者在调研时发现,有一半的高校的科研项目文件材料的归档基本趋于完整,有近1/3的高校科研项目文件材料的归档不够完整仍有近1/5的高校科研项目文件材料根本没有归档。为数不少的科研人员档案意识不强。
3.高校科研文件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从科研文件档案管理纳入信息化建设的程度看,目前仅有极少数高校的科研项目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已纳入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实现了科研文件档案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
从高校档案管理计算机系统与科研管理系统之间的关系来看,只有1/10的高校的科研管理系统中包含档案管理模块或是科研管理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之间有接口,近一半的高校的档案管理计算机系统只是独立的网络版档案管理系统,近1/3的高校的档案完全不用计算机管理。上述情况表明,一方面高校的档案管理计算机系统与科研管理系统没有实现很好的功能衔接,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没有跟上档案计算机现代化管理的时代步伐。
4.高校科研文件档案的保管与鉴定
然一半以上的高校的科研档案数字化成果进行了脱机保管,但有超过半数高校的科研档案数字化成果没有进行异地保管。一半的高校对科研文件档案进行过鉴定,提高了本校科研文件档案的质量和管理水平,为科研文件档案提供有效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高校科研文件档案的提供利用
从科研文件档案版权角度看,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科研文件档案的版权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在进行电子科研文件档案信息利用时,要提高版权意识,使科研文件档案信息的提供利用在法律规范内进行。笔者在调研时发现,仅有1/10的高校在科研项目文件档案归档时鉴定了开放协议,然而大多数高校,在科研项目(课题)归档时没有鉴定开放协议。
二、高校科研文件档案管理的对策思考
1.完善高校科研文件档案规章制度
完善高校科研文件档案管理制度,是高校科研文件档案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的关键。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应做到权责明确,密切配合,建立完善的、与时俱进的、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科研文件档案管理制度,对科研文件档案的移交、接收、管理、利用等作出明确规定,做到归档有范围、立卷有标准、借阅有规定。应将科研文件档案工作纳入科研规划、管理制度和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同时做到“四同步”:下达科研任务与提出科研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同步;检查科研项目进度与检查科研文件材料形成情况同步;验收、鉴定科研成果与验收、鉴定科研档案材料同步;上报登记、评审科研成果与档案部门出具科研课题归档情况的证明材料同步,从而促进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提升高校科研人员的档案意识
由于高校科研人员对档案知识和档案管理法规缺乏系统的了解,档案意识淡薄,有时出于对技术保密的原因且不了解归档范围,科研人员往往未将科研活动中形成的重要记录归档保存,导致某些重要的科研记录无法归档。因此,高校档案工作者肩负着进行宣传教育的重任,让科研人员明确自己担负着科研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立卷、归档的职责与义务,使其在思想上重视科研文件的归档工作。增强科研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扎实地将科研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纳入科研管理的各项工作职责中。
3.加强科研文件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和全过程管理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高校科研管理系统中包括档案管理模块或与档案管理系统之间有接口。不少高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科研业务活动及其管理的信息化过程相分离,档案管理系统和科研管理及其信息系统之间存在孤岛关系,难以保证数字工作环境下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和长久可用性。因此,应将科研文件档案的管理纳入科研项目资源管理及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管理,在科研活动过程及其管理活动中,实时进行电子科研文件的规范化和档案化管理,变阶段性孤岛系统管理为连贯性集成化管理与网络化服务,建立与科研计划项目活动及其管理业务流程集成的全项目期和全文件生命期的动态管理机制,保障科研活动数字信息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和长久可用性。
对于高校科研文件档案管理来说,“前端控制”思想的核心就是整体规划、档案管理业务提前、对高校科研文件档案进行全过程监控。这一理念在档案界一经提出就不仅适用于电子文件档案的管理,而且同样适合于纸质文件档案的管理。也就是说,即使在纸质科研文件档案形成和管理阶段进行控制,对于文件归档后的管理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它以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为目的,重新设计文件档案管理流程,实现了整体效益的最佳化。
4.重视对高校科研文件档案的鉴定工作
科研文件档案作为科研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是高校和国家重要的科研资源,是社会的无形资产。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活动的发展,高校科研文件档案的鉴定就成为保证高校科研档案质量,使科研档案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一项重要措施。在电子文件盛行的今天,对科研文件档案价值的鉴定不仅要在文件转化为档案之前进行,而且还要将鉴定环节尽早地提前,在文件生成之际乃至形成之前就对其进行鉴定。从系统产生的大量电子信息中截获电子文件的同时,便对其进行同步鉴定,加强控制。实现电子文件生成之际的初级鉴别和初次鉴定的自动化,为高校科研文件档案的管理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安小米.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研究[J].山西档案,2007(4).
[2]王传宇.科技档案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65-166.
1.教学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存在不稳定性,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
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很多高校的教学科研档案管理的人员并非经过严格招聘而来,大多数都没能接受档案管理的正规教育,不具备相应的档案管理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部分高校的二级学院也没能配备具有专业素质的教学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由教务、教学管理人员兼任教学科研档案管理一职,正是因为身兼数职,才给教学科研档案带来了更多不利。
2.缺少资金投入,各种硬件设施不足
档案信息化管理是档案管理必然的趋势,但要想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购入各种先进的设备,例如各种安全系数较高、性能比较稳定的大容量存储设备、网络设备、软件平台等等。这些先进的设备都需要很多的资金。然而很多高校的档案管理的资金来源都主要是依靠财政预算和上级的补助,但是那有限的资金却很难满足教学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要求,正是因为如此,硬件设施无法跟上地方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使得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3.档案的信息输出能力较弱
高校的教学科研档案管理部门要将开发的教学科研档案信息通过不同的传播形式,积极的传递给广大师生。而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教学科研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输出能力还很弱,因此,高校的教学科研档案信息输出不能够完全适应高校师生对教学科研档案信息的需求。虽然部分高校将教学科研档案的部分内容信息在校园网上进行公布,但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无法满足广大师生对教学科研档案信息的需求。因此,我们高校的教学科研档案管理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应该自觉地改善服务模式,努力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力争让所有需要教学科研档案信息的师生都能够“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4.靠政策、少创新,重管理、轻服务等落后观念顽固存在,转变观念仍是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之一
许多高校对教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在管理上还受到了传统观念的影响,忽视教学科研档案管理的现代化、高效化和智能化,在教学科研档案管理上着眼局部,缺乏整体的规划,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发挥不够,在管理观念上依然习惯于传统的管理观念、理论和方法,“等、靠”思想十分严重。这些认识上的不足,导致教学科研档案管理处于相对被动、滞后的状态。同时,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根深蒂固。
二、改善高校教学科研档案管理的对策
1.创新管理理念,树立全员档案意识,打破传统思想观念
之所以档案管理人员与教育领导阶层会缺乏足够的档案现代化管理意识,是因为他们没能明确教学科研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做好高校教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实现“信息服务学校、服务社会”,让这些档案有效的为学校教学服务,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加优质的人才。同时还必须要打破传统的观念,清晰的认识到做好高校教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对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能够仅仅从经济利益角度进行衡量,而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衡量。
2.尽量拓展资金来源
各种财政预算可以作为教学科研档案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资金来源,但却不应该成为唯一来源,档案部门应该要尽量的拓展资金的来源,积极的为教学科研档案管理配置各种能够适应时展的软、硬件设施,加快教学科研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进程,促进高校教学科研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现。档案部门应该积极的将教学科研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纳入到地方信息化或电子政务建设规划中,以便于能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为信息化管理提供保证。同时还可以积极的提供资金的利用效率。例如与当地的电信部门合作,获得相应的网络优惠支持等,与当地有关的IT企业合作,减少软件平台开发资金。
3.创新管理制度,完善教学科研档案管理规范化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进,创新的教育理念促进了我国高校在办学方式、学科领域建设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同时也促使了高校教学科研档案的种类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趋势,为了能够让高校的教学科研档案能够发挥其应用价值,就需要对高校的教学科研档案管理机构及教学管理部门进行一个明确的、科学的界定与分工。因此,必须使管理制度创新走在实际工作的前面,来指导和约束管理行为。各高校要依据国家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和《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要求,制定合理、完善、适合本校特点的教学科研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将全校教学科研档案分为学校、教务处、二级学院,并规定相应的管理范围。做到分工明确,克服和防止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形成一套职责明确、程序严谨、落实有力、运转灵活的工作机制,使教学科研档案管理做到“三纳入”、“四同步”。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科研档案目标管理标准,积极开展档案管理业务培训,加强二级学院的教学科研档案管理体系的完善,不断总结经验,加大规范化建设力度,实现教学科研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档案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的轨道。以此来充分发挥高校教学科研档案在高校教学研究、教育管理、教学活动等各项工作中的作用,以此来提高我国高校的教学科研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和质量。同时完善的教学科研档案建设工作能够帮助我们树立全局的观念,具备超前的工作意识。
4.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教学科研档案的现代化管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纸质教学科研档案逐渐成为数字化,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教学科研档案开展网络服务已成为可能。高校应加大教学科研档案现代化设备的投入,积极的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科研档案的管理,并建立教学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通过信息网络手段实现对教学科研档案管理服务升级,充分利用校园网等各种网络平台,积极推进教学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5.加强档案管理人才培养,提高档案服务意识
教学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科研档案工作的质量,因此,要加强对教学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拓展档案人员的思维、知识面,在深入了解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档案业务管理水平。此外,还要认真做好教学科研档案工作人员计算机应用的理论和技能培训,使他们具有对数字化档案资料进行计算机处理的能力,成为既具备教学科研档案管理能力,又能熟练使用现代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使档案服务做到以人为本,由被动变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服务,更好地满足师生员工对教学科研档案的利用需求。
6.建立教学科研档案服务信息反馈机制
教学科研档案服务信息反馈机制的家里,能够及时,有效的掌握各种教学科研档案需求信息,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学科研档案的开发利用。这种机制包括了检索工具的实用性,编研成功是否能广泛而准确的进行教学科研档案作用的传播,教学科研档案方面的规则制度是否合适,服务态度是否需要更改等等。反馈而来的信息一般都拥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也比较具体,高校能够根据这些反馈而来的信息,逐渐改变服务机制,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让教学科研档案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一、高等科研档案的管理和保护工作现状
然而,笔者发现,虽然目前高校对科研档案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高等科研档案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1.1管理制度缺失和管理设施缺乏
目前,高校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不尽如人意,一般采用常规性的档案管理方式,而这种方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工作需求。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监管手段的缺失也直接导致了档案管理人员对归档的具体工作的敷衍。
高校的科研档案管理缺乏必要的基本管理设施,很多高校并没有建立专门的档案室和档案柜,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实际的档案管理人员没有对科研档案有足够的认识,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对科研档案进行系统管理。
1.2科研档案管理意识缺乏
科研档案管理意识的缺乏不仅仅存在于档案管理人员,也存在于具体的科研人员。科研人员的不重视,使科研档案在初始阶段就失去了有效的控制,一般情况下就会形成项目进行到最后才进行补充,造成资源和人力的浪费。
高校管理者的科研管理意识水平也有待提高,目前学校对于科研档案的管理也存在着管理、检查不到位的情况,同时也没有相应的规定来约束和规范科研档案管理和保护工作。
1.3科研档案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
高校的科研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应当对阅览、下载、复制、转载等手段进行控制和约束,严禁杜绝非法利用。但是在实际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是相当缺乏,很多高校并没有相应的规定,或者有了大概的相关规定,但是在执行方面也没有完全落实。
1.4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宣传不足
随着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也需要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支撑,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对于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远远不够,导致了很多科研人员并不了解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也同时导致了很多从事相关档案管理工作对自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这也严重制约和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高等科研档案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改善与优化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就高等院校科研档案的科学管理,谈几点个人的浅见。
2.1规范高校科研档案管理机制,完善配套设施
首先,从宏观上来说,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从制度上和资金上给予科研管理工作倾斜。建立明确和详尽的工作管理制度,以及合理的归档程序。并且,在具体的实际管理工作中,也要保证管理人员经费、办公设施的到位,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落实工作制度。
其次,从微观上来讲,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必须依托现代管理理念,以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点,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网络化和电子化。同时把科研档案管理和现代办公技术结合起来,来达到科研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目标。具体来说,科研项目的申报环节、研究试验阶段的各种原始数据和报告等、验收阶段的研究报告、论文等、成果申报阶段中成果登记、成果应用等。这些所有的案卷,都要按照科学的管理制度进行归档和保存。并且还要注重档案管理过程中分类检索原则,充分适应当前档案规范化管理的要求。
2.2提升科研档案管理意识,规范科研档案管理
首先,从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角度来说,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能力,开阔自身的眼界和思路。不仅仅把自己看做一个服务人员,而要进一步投入到实际的科研活动中,及时掌握科研工作中的原始资料,从初始阶段就保证科研档案的高质量。通过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自我提升,为学校提供高效的服务,从而为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打开新的局面。
其次,从科研人员的角度来说,要增强科研人员对科研档案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使其充分明白科研档案的具体价值。这也进一步要求科研人员要重视科研档案的归档和管理,把这份工作作为自身日常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这也是科研档案管理发展的必要基础。
再次,从学校管理者角度来说,要注重培养优秀的档案管理人员,提升具体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适应当前时代对优秀科研管理人员的要求。并且,要为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建立一个沟通的平台,使二者互动交流,并能有效的促进档案管理人员有效的为科研人员进行高效服务。
2.3规范高校档案管理管理,保护知识产权
首先,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来保护高校的知识产权。对所有的知识产权的产生、获取、流转等具体过程要真实和完整的记录,合法并且合理的来利用科研活动所产生的知识成果。利用归档保存的方式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统一集中管理,促进知识产权的流转规范化,以及在下一步的科研活动中的推广和利用。
其次,相关规章制度要落实到人,做到有责必查,出现问题能够找到相关的责任人。科研文档的形成、积累、完成由科研负责人负责。科研负责人对文档的管理期限和密集提出建议,并且要对科研档案进行超前控制,确保科研文档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且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于科研负责人进行监督和知道,帮助科研负责人保护原始科研文档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双重保护促进科研文档的知识产品不受侵犯。
关键词 高校;科研档案;现状;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3-0334-02
高校科研档案是科技工作者知识的积累和成果的结晶,它建设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科研工作成效的一个方面,为此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统计分析学校科研档案的现状,以期达到更好的保管、利用,为广大教师和职能部门服务,从而为高校的科研档案工作提供借鉴。
1 科研档案的现状
浙江农林大学自2002年起逐步建立起科研项目档案,截至2011年6月,共归档各类纸质项目档案960余卷及电子数据库4 300余卷。主要以省部级以上项目每项1卷,各主要厅局级项目每项1卷,其余按年分别以立项、结题分卷建立,同时单立了科研成果卷、专利授权卷、软件著作权及科研经费到账文件等一些重要的科研依据。每卷中都分别由项目论证、立项申报书、立项批准书、中期检查、各年度进展、验收报告等全套结题材料、审计报告、结题(验收)证书等组成。同时建立的科研数据档案,包括科研项目库、论文库、著作库、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库及科研成果库[1]。
通过建立科研项目档案,逐步规范了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使科研工作向规范、科学、程序化更迈进了一步,为学校在职称评审、硕士点申报、学科评审、升格大学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学校在这些方面获得成功奠定了基础。
2 科研档案的利用情况
2.1 利用率
通过建立科研项目档案,使学校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进一步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对科研档案的管理意识也逐步增强,科研档案的查阅量也逐年提高,提高了科研档案的利用率。从表1可以看出,每年查阅各类项目档案的人数平均约543卷,利用率还是较大的,从2005—2010年,年利用率逐年增加(含电子数据),档案管理工作量巨大,成效显著。因此,设立专职管理人员,建立科研项目档案是十分必要和非常可行的。
2.2 利用途径
从表2可以看出,学校很多工作都与科研项目档案有关,尤其在涉及广大教师切身利益的职称评审、科技成果奖申报、学科点、博士学位点和硕士学位点的申报、教育部的教学评估及升格大学等标志性成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对学校的科技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见证着学校各年度科学研究的总体情况及发展现状,展示科学研究的丰硕成果。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学校科研工作的水平。
2.3 利用主体
从表3可以看出,按学院分类,项目多的学院查阅量也大,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是学校的主干学院,科研项目最多,因此查阅量也最大;农学院由于成立较晚,查阅量较少;工程学院具有国家工程中心,科研力量较强,查阅量也较大;学校本身是以农林为主的大学,农林类项目较多,与农林相关的学院查阅量较大,总体占到了47.3%。但近几年文科类项目也在大量增加,同比增加速度也较快。通过项目的查阅也可以反映各学院科研活动的一个方面,同时也说明由于二级学院没有科研项目档案,也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如果给二级学院建立起科研电子档案数据库,也可方便学院教师及管理人员查阅,提高工作效率。
3 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科研档案经过10年的组织和建立,已初具规模,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但是目前的科研档案还存在很多问题[2-3],如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更新和完善,原始数据收集的不够全面,教师存档意识不够强,有些教师还存在着放在自己手里方便的想法和做法等,这些都有待于在工作中改进和提高,为科研档案工作做贡献。
4 建议
4.1 发展电子档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研档案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广泛利用,但无数次的查阅,造成档案的损坏与流失严重,因此制作电子科研档案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这样既不损坏纸质档案,也不会造成档案流失。科研档案有它自身的特性,需要保密,大部分科研档案都需长期或永久保存,因此更应该保护好纸质档案,把教师经常需要利用的部分科研档案,如立项通知书、合同书(计划任务书)的部分、结题报告的部分等进行电子扫描,存于计算机中,这样同时可以防止一些不必要的科研档案泄密,减少由此引发的学术剽窃,更好地保护项目负责人的权益,从而方便查阅。
4.2 建立二级科研档案系统
学校实行二级管理后,把厅局以下项目档案划归学院管理,鼓励各二级学院自己建立科研档案系统,方便本学院教师查阅,为评职称、评奖、各种考评及各类检查等所需要佐证材料提供便利,减轻学校科技部门的压力,使之用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分析研究,做好科研工作,为广大教师服务。
4.3 扩展和延伸科研档案工作
随着“十二五”的到来,对科研档案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学校的科研档案只局限于查阅、复印、提供佐证等初级阶段,更多的开发利用科研档案工作尚未开展,学校应该配备专职的科研档案管理员,定期提供从科研档案中获取的科研信息,为领导及教师服务,为其决策提供一定依据。
4.4 做好科研档案管理者
一名好的科研档案管理人员,不仅应管理好教师上交的科研档案,还应该为教师提供更高级的服务,充分利用科研档案,编辑科研档案信息,提醒教师能够报奖、申请专利、成果转化的档案等[4]。有条件的管理人员,还可以定期与学校科研工作较强的教师建立联系,帮助他们总结分析,促进他们把科研工作做得更好。提醒科研工作者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为教师做好科研后勤工作。
5 参考文献
[1] 佟春杰.辽宁省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现状分析[J].科技档案,2009(1):3-5.
[2] 谢小红.著作权作品合理使用的限制与高校科研档案的利用[J].兰台世界,2011(9):46-47.
一、学生课程成绩与毕业论文档案资料特点
在高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绩单,都要提交一份自己的毕业论文(少数专业学生没有毕业论文要求)。学生课程成绩与毕业论文是反映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档案资料,两类档案资料的显著共性特征是学生身份信息唯一和明确具体,体现在每位学生的学号具有唯一性。在教学进程中,这两类档案资料的时间属性也很明确,学生课程成绩每学期都有记载,毕业论文在本科学制最后一学期提交归档。此外,学生课程成绩具有私密性、调用频率高等特性;毕业论文属于学生科研成果,成果归属权清晰,学校有对成果进行使用的权利,除保密论文外,一般毕业论文均具有开放性,可供其他人和机构查询。毕业论文还具有页码多、图表字数多等特点,纸质档案占据较大的保存空间。归纳和理解学生课程成绩和毕业论文档案资料特点,是开展档案管理和编研工作的基础。
二、以身份信息为支点的档案组卷及双重管理
传统的常用的成绩档案和毕业论文档案组卷方法是采用入学年度与院系别(专业)相结合如组卷方法,或者采用以毕业年与院系别(专业)相结合的组卷方法。例如:××学校××级××院系(专业)学生成绩册(毕业论文),××学校××届××院系(专业)学生成绩册(毕业论文)。由于受到院系、专业调整和更名的影响,受到办学模式多样化的影响,受到学分制和学籍异动等影响,这种组卷方法具有一定的弊端[4]。
就目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实际而言,学生成绩和毕业论文一般都采用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双重管理,但这种双重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学生成绩电子档案一般依托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学校档案馆无权调阅;学生成绩电子档案虽然采用了学号查询入口,系统也具有一般的统计汇总功能,但对学生课程成绩的统计分析功能开发的软件还远远不够,难以满足教学管理的较高级需求;毕业论文电子档案一般是做成光盘,或者简单存贮在院系教学管理工作者计算机硬盘中,不利于长期保存、扩充内容和查询浏览。这说明,目前的所谓教学档案双重管理还仅仅是初步的、分离的档案保存,不能充分体现纸质档案管理和电子档案管理各自的优势,不能满足档案管理的要求和用户服务需求。
因此,建立以学生身份信息为支点的档案组卷及双重管理值得深入探索。朱惠钰,刘美娟(2001)提出,在新生入学时候,教务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一个学号姓名及身份证号对应的数据库,实现使用学号或身份证二选一的查询方式。以学号为支点组织成绩档案,形成的案卷题名为:××学校学生成绩总册(学号范围),把学号与档号一起贴在案卷脊背上排架,一目了然,有利于快速准确调档[4]。同时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建立以学号或身份证入口的查询界面,在主字段学号目录后面,添加更多的其他信息子目录,例如:姓名、院系、专业、学期、班级、课程名称、课程性质、授课教师等,充分实现多维学生课程成绩数据分析的功能,为做好档案编研工作打下基础。谭玲玲等(2009)把整个学生成绩档案信息化管理分为五大功能模块,即成绩录入、成绩查询、成绩修改、成绩分析、成绩输出,每一个功能模块下面又设立若干子模块,共计11个子模块[5]。在毕业论文电子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杨焕海(2007)提出了基于web的高校毕业论文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方案,对系统分析与结构、关键技术,以及系统实现进行了论述,提出的系统具有录入、修改、查询、浏览、编审、检索和汇总等功能[6],该毕业论文电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也是基于学生学号关键身份识别信息而建立起来。以学生身份信息为支点,可以把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对应联系起来,实现双重管理。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强大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学档案的价值。
三、学生成绩与毕业论文档案的编研要点
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部门以馆藏档案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会利用的需要为主要目的,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编辑史料,编写参考资料,参加编史修志及撰写专门著作的工作。它是一种主动提供或报道档案信息,为学校和社会服务的形式。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开发档案信息的有效手段。高校档案编研工作应立足于服务学校,做好选题规划,体现学校特色[7],对于反映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学生成绩和毕业论文,学校和院系档案管理工作者可充分利用纸质档案和信息化电子档案,选择一些关键选题,开展教学档案编研工作,供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参考,便于了解教学质量状态,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加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例如:对于学生课程成绩,可选择的编研题目有全校公共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一次性考试通过率;英语四级六级通过率;班级大面积不及格课程分析;学生学籍异动警示分析等。对于学生毕业论文,可选择的编研题目有结合教师科研和生产实际题目的比例;历年选题的重复情况分析;不同职称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情况分析;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等。
学生课程成绩和毕业论文是重要的教学档案资料,是学生学习历史的记载。对其开展科学管理和编研工作,不仅有利于实现一般的快速查询功能,还能实现纸质档案和信息化的电子档案优势互补,弥补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充分挖掘和利用该类档案的价值,便于为用户提供优质档案服务,为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优质档案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含卓,欧雪梅.加快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13(3):427-428.
[2]钱爱华.高校教学档案分类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12):100-103.
[3]王玉武.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浅析[J].黑龙江档案,2011,(5):52.
[4]朱惠钰,刘美娟.浅谈高校学生成绩档案组卷方法[J].浙江档案,2001,(12):25.
[5]谭玲玲,邹妙玲,谭年元.基于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高校成绩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工程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190-192.
关键词:知识经济;档案管理;高校科研档案;资源共享;科研档案
高校科研档案工作应该重视和接受信息化背景下知识经济管理理念,转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型和资源依赖型管理模式,提升科研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知识化水平,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1知识经济环境下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新要求
1.1规范化。科研档案是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模块,知识经济时代的科研档案价值维度更加多元、价值含量逐渐提升,与高校其他档案资源的管理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的同时,又有很强的关联关系。因此在对科研档案管理方式方法做创新优化时,要始终保持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即提高档案管理整体工作的规范程度,将科研档案与其他档案资料的管理相互协同,做到整体规范、有所侧重。1.2全面化。科研档案的资料完整、全面是对科研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在科研档案收集、归档过程中,必须对档案类型、数量、成分等做出精确规划和明确要求,并以此作为归档依据,分门别类进行科研档案管理,避免出现人为疏忽、遗漏等问题,为档案资料后期使用提供便利。[1]对此,科研档案管理需要确保全面性与系统性,做到管理范围明确、管理内容系统完整。1.3信息化。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最早体现在档案管理的数字化上,并从数字化档案管理逐渐向信息化档案管理过渡。知识时代科学研究工作的频繁开展使得科研档案更新、积累速度进一步加快,档案管理体量日渐庞大、档案类型逐渐复杂,此时必须合理借助数字化、信息化手段,使得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高效、便捷地开展。此外,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大特征为知识资源共享,在传统档案管理阶段,档案资料多以纸质文件的形式存在,在转移、翻阅过程中必然会导致档案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档案存储寿命,因此档案资源的共享程度非常低。而随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条件的完善,将科研档案转化为数字资料的形式进行存储,不但可解决使用过程中易引发原始资料遭破坏的问题,还可延长档案保存周期,实现原始档案与数字档案的同步保存。1.4资源化。科研档案资源化开发以档案管理规范化、全面化和现代化为基础,是高校科研档案管理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特点的必然选择。科研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数字化、数据化和知识化的管理方式,实现科研档案的资源化共享,充分发挥档案参考作用,实现档案的知识价值,推动科学创新发展,最终转化为科研成果。科研档案的资源化共享对于高校自身来说是一种共赢,通过科研档案在各个高校以及高校与社会间的有效流转,使得固有的档案资料能够参与到社会科技再生产当中,创造更高的科研价值。[2]
2知识经济环境下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新路径
2.1完善科研档案管理模式。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应当在统一领导、集中保管的模式下,结合高校科研工作实际开展科研档案分级管理工作。通常情况下,科研档案应当由高校科研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共同对科研课题或项目进行分级,根据科研项目重要程度、学术意义、技术水平、获奖情况等进行科研项目等级划分。[3]如国内某高校执行科研档案分级管理方案,根据各项科研档案资料的类别、内容、使用价值、重要程度,将科研档案划分为三个类别。其中:一类档案为核心档案,非公共部门及其他必要性需求不对外共享;二类档案为重要档案,由校内档案管理人员或档案提供者,对档案中的信息要点做筛选、编辑和重组,形成可被共享的科研项目期刊文献、项目报告等形式,面向学校师生、合作企业及其他社会公共单位开放;三类档案为非重要档案,依照学校科研档案管理规程,按流程提交申请、签订保密协议后,可向社会各类科研活动、学术研究活动以及一般用户提供档案服务。科研档案的分级管理模式明确了各类科研档案的工作重点,提高科研档案管理效率的同时,有利于提高科研档案的开放共享率。2.2强化科研档案归档管理2.2.1规范档案收集流程。第一,加强科研档案的前端控制,实现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与科研管理活动的紧密结合。科研档案的收集工作应当由档案部门对科研项目归档情况进行统一指导和监督,将收集归档工作纳入科研管理部门的科研管理流程,共同收集各类在科研活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第二,完善科研档案收集制度及流程,对档案管理全面性进行约束。例如,要求各类科研项目结题后,必须第一时间向档案管理部门报备并提交有关的档案材料,做好归档准备,并将归档申请作为高校科研项目评估的一项指标,以敦促项目参与师生积极配合科研档案收集工作。第三,加强科研档案管理宣传,向科研人员普及档案管理知识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使其熟悉科研项目结项后的档案归档流程和要求,尽快将全面、真实的项目材料上交。最后,科研项目在结题之前,必须先向档案管理部门报备、提交归档申请,由档案管理部门审批通过后,才可开展项目结题活动,进入到科研经费报销、项目评价评优等后续环节。2.2.2扩大档案归档范围。随着“大档案观”兴起,全方位信息资源整合建设的理念与目标成为未来档案事业发展的新方向。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与科研项目有关的资料都可能成为后续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宝贵资源。因此为最大化科研档案的资源价值,有必要合理扩大档案归档的范围,将具备保存价值的隐性档案资源纳入收集范围,由分散管理的传统模式转为集中管理模式,实现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4]在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档案管理中,科研档案、教学档案以及有关专家、教授的个人档案都被纳入到归档范围内,该方法也非常值得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学习。[5]例如,制定本校的档案归档政策,鼓励即将退休的教授、离校学生及其他科研人员,自主、自愿地将个人所积累的科研资料,包括项目记录、论文、项目报告等捐赠给学校档案馆,使得之后的学者和学生有机会享受前辈们提供的宝贵科研资料。档案归档范围的扩大并不意味着档案资料的大范围归档,相反,归档范围扩大必须要与科研档案资料质量的严格把控同步进行,确保所获取的科研档案“全”而“精”,以合理缩减科研档案体量,确保高校档案馆所保存的档案资料具备较高的使用和珍藏价值。与此同时,加强档案资料安全管理,尤其在各类信息化技术不断向档案管理融合的局面下,档案的保密性更为关键。2.3科研档案的信息化建设。现阶段,国内各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档案资料的数字化程度逐渐提高。档案资料数字化、档案管理信息化使得以往科研档案管理中重复、低效的工作可借助信息技术高效完成。依托功能强大的档案数据库,可实现科研档案的精细化管理,确保档案资料的安全性,使得更多用户能够顺利使用科研档案资源。高校在推进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时应重点关注以下问题:第一,结合本校实际资源配置情况,循序渐进完成科研档案的数字化过渡,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快完善各类信息化管理软硬件设施。第二,结合档案管理人员具体职级和工作内容,设定相应的管理权限,保证档案资料安全的同时,有效规避人员系统操作中的失误问题。最后,设置完善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明确本校档案信息化的标准、要求、进度安排等,确保科研档案资料按规定入库保存。2.4构建科研档案服务平台。高校科研档案的信息化能够有效提升档案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高校在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上,需要整合内外部资源,通过服务平台将本校科研档案资源活化,使其能够辅助新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开发科研档案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价值。[6]高校科研档案服务平台的构建可从以校园网为平台。以校园网作为科研档案服务的基础平台能够保证档案服务过程的权威性,无需建设新的服务平台,可帮助学校节约服务成本,依照档案类别及重要程度,将可共享资源集成至校园网,供高校师生及其他合作单位人员使用。在利用校园网提供科研档案服务时,首先是要保证提供档案资料的完整和丰富,能够被目前科研领域发展所需要;其次是要充分考虑不同用户群体对档案服务的不同需求,为其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功能。最后是要以新媒体为平台。基于新媒体平台提供科研档案服务,优势在于可同时对高校科研档案服务项目做推广宣传,加速高校与其他社会部门间的资源流动,使得科研档案能够服务更广的用户范围。[7]目前覆盖范围最广、权威性最高的新媒体平台有微博、微信等,高校可将这两类平台作为科研档案服务的首要阵地。微博公众平台可提供简单的自助服务项目,以此为基础,通过注册、登录、身份审核,审核通过的用户可访问高校对外共享的科研档案资料库,以提升科研档案服务体验。
参考文献:
[1]褚文娜,梁滨.西部高校科研档案管理机制探讨与思考[J].智库时代,2020(15):185-186.
[2]谢能伟.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思考[J].管理观察,2019(32):129-130.
[3]曹彦敏.科研档案先进收集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8(05):31-34.
[4]葛婷,蒋卫荣.基于“大档案观”理念的网络信息资源档案化保存[J].中国档案,2016(02):64-65.
[5]郑蕾.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J].兰台内外,2019(32):5-6.
[6]李芬.知识经济背景下高校科研档案管理新思路[J].纳税,2018,12(24):217.
关键词:档案管理模式;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016-02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社会的最明显特征。高校是先进文化、先进技术的聚集地,高校档案作为高校在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蕴含有丰富而珍贵的资源和信息,并以其真实性、知识性和多元性得到高校内外不同群体的广泛关注和应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要以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颁布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为指南,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需求、目前高校档案信息共享的制约因素以及信息资源共享环境下高校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的有效策略展开积极的研究。推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激发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活力。
一、社会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需求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高校档案馆(室)适应社会需求、提高档案信息服务水平、构建开放式高校档案馆(室)的必然选择。从目前的情况看,社会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高校校史、校情了解和研究的需求。高校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收藏着高校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重大工程、重要组织等文献资料,以文字、图片、影像、实物等形式展现着学校的成长、发展历史,富含着一所高校的记忆元素,构成了高校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真实场景。无论是专业人士对校史的研究,还是社会各界对校史、校情的了解,都离不开对高校档案的查阅,自然离不开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2.高校相关资料甄别鉴定、查证咨询的需求。对高校相关资料进行甄别鉴定、回复查证咨询是档案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有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社会用人单位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核实毕业学生的学籍、学历、学位、在校成绩与获奖等资料的真伪,了解欲聘用人员的真实学业水平,办理证实材料。在校生、毕业生因考研、出国、找工作需学校提供学习成绩、学历学位等证明材料,也可以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条件下,先自我查询,从而顺利办理。
3.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科研合作的需求。高校既是传播科学知识的殿堂,也是科学研究的基地,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科研成果,并以科技档案的形式记录备案。通过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社会生产企业能够及时发现所需要的科研成果,促进了高校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同时,企业为了开发新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也需要通过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了解高校的科研优势,与高校展开科研合作,实现企业与高校的互惠共赢。
4.高校宣传推介、扩大社会影响的需求。宣传推介、扩大社会影响是高校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经营举措。在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高校必须立足这一现实,通过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展示本校的光辉历史、优美环境、特色文化、教学科研实力和成果,让社会全面地掌握学校的各方面信息,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二、目前高校档案信息共享的制约因素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体制的融合。目前,一些制约着高校档案信息共享的客观因素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
1.传统档案管理意识的束缚。长期以来,高校档案管理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根深蒂固,具体表现在:①对档案资料重保管、轻利用,缺乏以用户为中心、以利用为灵魂的现代档案管理意识。②工作视野狭小,局限于档案馆(室)的小天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关注不够。③坐等用户上门咨询查阅档案,少有对外服务的主动性。落后的管理意识制约着高校档案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造成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
2.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不完备。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需要有完备的档案信息资源做支撑。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档案管理体系呈现一种随意、松散的状态,管理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管理失范。比如:学生在校学习成绩或学历证明资料,有的学校是在档案馆(室)存档,有的学校是教务处存档。这就造成了档案信息资源的灵散化、条块化,用户难以在一个部门查询到所需的全部信息,影响了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3.档案的数字化水平不高。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高校档案信息载体比较单一,以不易保存、不易查询、不易传递的纸质文档为主,能够提供海量存储、便于网上传输和查询的数字光盘、微缩胶片、录音磁带、移动硬盘等先进信息载体档案所占比例较低,难以构建起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需要的网络信息化平台。虽然一些高校档案馆(室)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缺乏对现有档案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内容不够丰富,数据存量少,制作粗糙。
4.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知识欠缺。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大都毕业于档案管理专业,对于档案的形成、收集、整理程序以及档案的归档范围、保存期限,档案分类编号、保密文件收发、存档、销毁等各个工作环节娴熟于心,但对于数字档案的开发、计算机程序的维护、数据库信息导航等信息化知识相对欠缺。直接导致了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完善和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影响了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进程和质量。
三、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高校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策略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系统工程,是践行“档案信息服务于社会”理念的有效途径。我们要以改革和创新为主旨,潜心探索有效策略,构建起信息资源共享条件下高校档案管理新模式。
1.转变传统意识,树立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理念。思想与观念引导着行动的方向,彻底转变传统意识,树立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理念是构建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相适应的高校档案管理模式的决定性要素。首先,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要认真学习现代档案管理理论,明确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档案资源的含义和作用,将信息共享理论与档案信息特殊性有机结合起来。第二,要关注社会发展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改变档案馆(室)在公众中的封闭形象,主动为社会各领域和普通民众提供全方位的高校档案信息服务。第三,要健全规章制度,简化高校档案查阅、咨询程序,以热情的态度、灵活的方式、规范的操作营造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软环境。
2.加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夯实资源共享的物质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离不开丰富、真实、全面的档案数据资源。因此,加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夯实资源共享的物质基础变显得尤为必要。①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协调校内外档案信息的采集工作,保证信息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信息管理的最佳化。②把好档案采集关,既要扩大档案信息采集范围,实现档案信息的完整、全面,又要注意对档案信息的核实与甄别,保证其真实性和客观性。③定期通过不同渠道开展社会对高校档案资源服务需求的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有针对、有重点地征集、开发专题特色档案。如:以高校科研项目应用者为服务对象,建立高校科研成果专题档案信息卷宗,架设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科研项目合作的直通桥。
3.提高档案信息数字化水平,创设档案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实现高校档案资源共享最紧迫的任务是高校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其中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是关键与核心。高校档案管理部门要依据《档案法》有关规定,在做好纸质档案资料征集、归类、建档、保护的同时,及时采用电子计算机、扫描仪等数码技术手段对正在采集、整理存档的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以往存档的历史档案资料转化为数字文件,编制出电子版的全宗目录、分类目录和目录索引。在数字化档案资料管理中,要按着《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和《CAD电子文件管理》等国家标准规范,实现高校档案资源的自动编目、自动统计和自动检索。在此基础上,创设高校档案信息网络共享平台,以关联和链接的方式,构建不同高校间的档案资源共享系统,提高档案信息共享的自动化程度,推动高校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
4.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档案管理队伍整体素质。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高校要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使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不断的优化。通过学习与培训,培养一大批既有档案专业知识、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人才,有效克服高校档案资源共享的技术障碍。要把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学习和创新能力提高与奖惩机制有机融合,激励每个高校档案管理人员都能擅长档案(特别是数字档案)的编研、开发和推广工作,以档案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促进高校档案资源的高度共享和增值服务。
在社会日益开放的今天,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已成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必然趋势。只有强化信息资源共享,才能使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发挥出服务学校教学、科研与行政管理和向社会开展全方位档案信息服务的双重功效,让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得到超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李运峰,李安英.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构想[J].兰台世界(下半月),2008,(11).
[2]许萍.加强高校档案管理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J].南阳职业学院学报,2009,(01).
[3]秦书凰,张京平.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探析[J].机电兵船档案,2010,(03).
[4]王伟华.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02).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 档案 管理 规范化
0 引言
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是高校实验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真实记载了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历程,记载了高校的实验教学、科研情况以及管理经验,是对高校教学质量、科学研究以及管理水平的真实反映。只有不断完善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使其成为高校日常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实现高校实验室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才能有效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管理水平,从而更好的发挥其在高校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作用。
1 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的范围
1.1 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档案。具体包括:实验室的具置、面积大小以及内部设置等基本信息;实验室工作计划;校级以及相关主管部门下发的与实验室工作和实验教学相关的文件;批准建立、撤销、合并、调整实验室的文件;与实验室相关的考核评估资料;与实验室教学和工作相关的评优及获奖材料和证书;各项实验室规章制度。
1.2 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档案。具体包括: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计划、验收单、入库单、固定资产备查簿、使用和维修记录等单据;大型仪器设备的安装验收报告、说明书、技术资料、使用和维修记录以及样品测试的相关数据及其分析记录等;实验材料以及低值消耗品领用记录。
1.3 高校实验教学管理档案。具体包括:实验教学计划、实验课程表、实验教材、实验指导手册、实验教学考核评估办法等相关记录;科研实验研究成果;申请开设新实验报告、自制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及相关鉴定报告。
1.4 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档案。具体包括: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制、组织分工以及管理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日志;实验室科研活动记录;专业论文、科研成果鉴定证书;自制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的验收报告;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情况记录、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考核评估资料等。
1.5 高校实验室经费管理档案。具体包括:申请经费项目立项报告、经费使用情况及使用效益报告;年度购置仪器设备预算;实验用品消耗、仪器设备维修等经费支出情况统计;实验室年度科研项目、对外培训、专业测试、业务协作以及劳务收入情况统计等。
1.6 科研项目管理档案。具体包括:科研项目的立项报告、合同及委托协议书、科研项目完成情况的鉴定报告;专利申请相关资料、科研成果转让等。
2 高校实验室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
2.1 为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和支撑。完备的高校实验室档案准确记录了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也准确记录了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以及实验教学等与实验室相关的工作,它能为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真实、可靠、完整、及时的信息,为高校实验室的科学规划和正确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和支撑。
2.2 提升高校实验室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实验室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逐渐壮大,实验室的等级和层次也越来越高。高水平的实验室是建立在长期的实验室工作和管理所积累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的,并以此来不断改进和提高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水平。高校实验室档案真实记录和反映了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工作和管理等方面的情况,这对提高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2.3 为搞好高校实验教学、科研实验和实验室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高校实验室是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进行实验教学和科研实验的主要场所,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实验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高校实验室档案真实记录了高校实验教学、科研实验以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存在的问题以及取得的成果。只有对高校实验室档案规范化管理,才能为搞好高校的实验教学、科研实验和实验室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4 为组织开展高校实验室的考核评估提供基础材料。高校实验室档案记录了与实验室工作相关的实验教学和科研成果,真实反映了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只有对高校实验室档案规范化管理,才能保证高校实验室档案所记录的各项内容的完整性,从而真实准确的反映了高校实验室的发展历程,这也为组织开展高校实验室的考核评估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材料,保证了高校实验室考核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5 为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和管理提供参考。目前,高校实验室绝大部分的仪器设备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很多专业技术人员受其专业知识的限制,需要有关部门提供相关的技术信息咨询服务。高校实验室档案则可以提供包括设备的品种、型号、价格、功能用途、关键技术指标、使用维修保养情况以及生产厂商等一系列资料,这就为专业技术人员在对相关仪器设备的选择、使用、维护以及保养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6 为改进和完善高校实验室工作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为了改进和完善高校实验室工作,需要充分利用高校实验室档案,因为高校实验室档案记载了实验室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汲取的教训,这些高校实验室档案为改进和完善高校实验室工作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3 实现高校实验室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对策
3.1 建立健全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制度。规范化管理必须有有效的规章制度作为保证,高校实验室档案的管理涉及到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有效的规章制度能够改变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的随意性,实现高校实验室档案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因此,高校应当深入调查实验室档案的管理工作,并认真的分析研究,了解目前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制度,实现高校实验室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3.2 加强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机构的建设。高校领导应当高度重视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加强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机构的建设,特别是要重视高校实验室日常工作档案的收集、整理、分类、汇总和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经费以及设备和档案用品等问题,不断改善高校实验室档案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构建覆盖全校的实验室档案信息管理网络,将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列入高校领导的职责范围,引起高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列入高校的档案和实验室工作计划,并对归档内容、归档时间、归档类型、档案保管和使用制度等做出具体详细的规定。
3.3 建立一支专业素质高的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人才队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实验室档案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其管理手段和利用途径也将越来越先进。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高校必须加强对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指导和培训,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责任心,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此外,要继续加强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队伍,通过引进人才、评定职称、发放津贴以及奖惩评优等方面保证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持续发展,改变目前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人员不足、年龄结构不合理和业务水平低的现状。
3.4 加大经费投入,做好高校实验室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高校实验室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存必须有一定场所和设备条件,因此,高校必须投入必要的经费,才能保证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此外,随着现代电子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已经从原先的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和保存转向现在的档案开发、利用和服务上来,原先的人工服务和手工查询方式已经不利于更好的发挥高校实验室档案的作用。随着大学校园电脑和校园网的普及,这就为高校实验室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应当尽快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实现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立高校实验室档案信息数据库,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要,从而更好的发挥高校实验室档案的作用和功能。
参考文献:
[1]张萍,李咏梅.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117―118.
[2]魏伟,林少波,何湘民,加强档案建设,促进实验室规范化管理[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2):141―143.
1.概述
档案是高校在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和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实物、声像等不同载体形式的原始记录,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和开展各项活动的最直接记录,是教学工作成果的重要载体,能全方位反映高校的实际办学实力和水平。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也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的要求,高校应该结合教学管理的变化和档案工作的特点,加快推进档案的管理工作改革,提高档案工作质量。
2.当前我国高校档案管理的现状
高校中某些领导,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从机构设置、资金投入、人员配置和关注力度等都较为薄弱。不少高校只把资源用在与办学或能产生经济效益相关联的项目上,而对档案管理很难引起高度的重视。
各级领导、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由于受经济利益等的影响,往往忽视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丝毫没有认识到档案管理在整个科研工作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档案管理混乱、不规范,导致部分档案材料没有及时收集归档,或者临时收集的材料类别混杂,需要时难以发挥档案服务作用。完全没有自身的档案管理办法,或者根本就没有按照档案管理要求去实施档案的管理。
受高校大环境的影响,部分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意识较薄弱。档案管理队伍中,真正毕业于档案管理专业或相关专业的人员十分缺乏。归档材料质量不高,科研档案原始性、完整性、系统性较差。使大量原本就不应该归档文件材料却按档案的方式进行管理,浪费了宝贵的人力物力等档案管理资源。
档案管理人员工作意识落后,工作态度消极,使得档案归档工作的业务掌握不熟练、不认真、不严格。高校档案收集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是保证归档材料质量的前提。一些重要文件没有正规行文,文件整理没有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不仅直接影响了档案本身的质量,也大大削弱了档案的参考凭证作用,为未来的利用埋下后患。
3.档案管理对于高校科研教学等日常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高校教学和科研事业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其学科体系、制度体系和日常管理不断完善的趋势下,档案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档案是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
高校档案是教学、科研知识资源的存储载体,详细记载了高校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和具体成果,所以分析档案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有效地方法解决问题,这对提高高校科研档案整体管理水平和档案的利用价值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档案管理是学校教育改革与科技知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既是记录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凭证,又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档案有利于规范教学秩序,有利于协助教师完善教学过程,使得教学过程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4.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甚或是优秀的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熟练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熟练掌握与档案工作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多种新知识、新技能,成为复合型档案专业人才。
档案工作者还需具备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告诉发展的信息时代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全英文检索,全英文录入等等,对档案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要想适应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发展需求,胜任这一工作,就必须掌握计算机数据录入、数据库管理、多媒体和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技能。
档案工作是专门业务,从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到提供利用,有一整套的理论和工作方法,档案工作人员只有学习掌握这些理论与方法,才能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能,逐步实现档案工作的科学管理。
5.提升高校档案管理水平的思路及措施
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时代来临,从信息资源开发的角度看,档案管理人员不仅仅是档案的保管员,还是档案信息这一财富的拥有者和提供者;档案室也不再是单纯的收藏机构,还是档案信息的聚集中心、交流中心和信息技术的用户。
要加强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培养,提供条件让教学档案管理人员有机会去参加各种业务培训, 学习掌握档案专业理论与知识。高校要研究教学档案管理创新工作,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提高教学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更好地为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客观性极强的工作,无论是档案管理人员之间,还是档案管理人员与档案利用者之间在交流信息,相互沟通的过程中,都必须客观的接受信息。档案工作人员在实际参与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利用等工作中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问为什么。所以,档案人员应该在学习档案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这方面思维的训练。
档案数字化把各种载体的教学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并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基于互联网进行联机检索和阅读,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化教学档案建立起来以后,可以便捷实现检索浏览,大大方便了用户检索,提高了检索效率,大大提高教学档案的利用率。
6.结语
随着高校管理改革,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也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档案管理工作的所有涉及的环节和人都列入受控对象,特别要保障数字化档案管理中的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机密性、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
认真学习《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结合高校自身特点,积极配合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使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得到提高。高校要研究档案管理的创新工作,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提高教学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更好地为提高高校教学和科研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兆,和宝荣,王英玮.档案管理学基础(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52-453
[2]孙碧平.谈高校教学档案的价值体现[J].兰台世界,2008(4):31-32.
[3]张照余.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94-99
[4]王向明.档案管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9(1):231
[5]朱琨.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科研档案的科学化管理[J].黑龙江史志,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