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5:16:04
导语:在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加强;大学体育;功能作用;人才素质;全面发展
1 引言
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时展呼唤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方针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整个教育事业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上有不断的新的发展;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德”不仅仅是品德,还同时包括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智”也不仅仅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还包括养成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体”同样不仅仅讲体格、体能和体质,还包括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娱乐身心、培养高尚情操等,德、智、体全面发展将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总的培养目标。可见,德、智、体全面发展就是我国教育方针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我国高等学校是培养新时期人才的摇篮。在人才素质的培养中,体育是人才成长必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是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增强身心体质、丰富文化生活方法和途径。大学体育教育为大学生承担各种艰巨的学习和工作任务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为智力水平的提高和思想境界的升华提供了前提,对大学生智力、品德、审美等方面的素质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促进高等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我国大学生目前的素质状况
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我们所讲的人才素质,实质上是指人才应当具有的基本修养的性质和质量。全面发展的人才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
结束后国家恢复高考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迅猛异常,高等学校增加,专业设置增多,招生人数扩大,这对提高我国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民族文化素质非常有益。在我国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学校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德育放在首位,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学生的德育、智育素质得到普遍增强。但是,高考做为一种选拔制度似乎无可厚非。但相当一部分中学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办学好与差的标准,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非常脆弱,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往往掩盖了德育、体育与智育不相匹配的发展,掩盖了学生身心素质不断下降的危害性。“教学质量看升学率,思想工作看犯罪率,健康问题看休学率”,这是似乎成为了一些学校自我评价的标准。在高考指挥棒的主导下,学生的学习负担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学生在长期刻苦学习中变成了知识的载体,无法感受学生时代亦是人生阶段必不可少的重要历程。由此引出的情绪问题自然不能正确解决,往往容易走向极端。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心理素质处于较低水平也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大学生,社会的要求高、家长的期望高、个人的成才欲望强烈。部分大学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拉大,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较差、出现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常常发生心理失衡。由心理认知的偏差、懒惰松懈滋生导致大学生疏于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也下降明显。因此,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提升大学生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3 大学体育与人才素质培养
如果说在普通教育阶段学生的素质没能得到全面发展是“先天不足”的话,到高等教育阶段还不赶紧补救就是“后天失调”了。高等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阶段,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的重要时期。大学教育阶段没有升学的压力只有对人才培养的责任,若再不对大学生加强体育教育,进行体质、精神和灵魂的塑造,我们的大学生无论今天的学业多么优秀,明天却可能没有健壮的体魄胜任工作,无法将知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因此,大学体育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重要方法和途径,它与德育、智育、美育、劳技教育有内在联系,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 大学生 素质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
素质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我们高校教育培养人的问题再次提出了新的思考,以人为本科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素质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也是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前提,高校教育不仅要将大学生素质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相互结合,更要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培养出思想过硬具有良好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
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对其他的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公共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和陶冶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能力以及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艺术教育及美育,人们通过艺术教育能认识到美的定义,并能在美的了解中养成培养美感,从而能够分辨出那些事物是属于美定义的范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追求的自然的和谐共处更是人类内心充满着对美的事物的向往,我们所说的道德美、心灵美,更是社会公德在人们美德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心理约束,艺术教育也是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的实施与普及对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所说的心理素质是以自然素质作为基础而形成的生理特征,是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素质之一,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相互影响所形成,在实践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德与行为的综合。大学生的素质从某种程度上是指知识、能力,情感、信念、兴趣、性格、品德、意志、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因素。经过了解和分析我们得知高校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军事理论》及《职业道德》等课程,内容大多数涉及国家的方针和政策,多数的教材理论知识很多,和实际联系知识少,并且大多采用比较枯燥的理性道德说教形式,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单一、死板,感染力和说服力不强,教学内容也没有起到强化学生思想的作用,在生活中存在差异性,而且多数学生也认为学校开设这些课程没有真正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而只是大学生被动的接受和为了迎接学校考试,这更说明了目前我们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存在问题,有待于完善和提高。而高校实施公共艺术教育,它的教学形式和内容的设计就是通过具体感人的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教育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思德素质,它能把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内容转化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潜质,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健全的人格魅力,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也起到了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可能性。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功利性价值的影响使这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滋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反应在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中,从复旦研究生投毒案,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学生斗殴致死案,再到南昌航空大学宿舍腐死案等等校园恶性事件中不得不令人反思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论的时效性思考。从这些事件中也说明大学生自身行为和情绪控制上存在问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生价值观、正在经受着时代的考验。我们的高校、家庭和社会过多的注重了学生的学业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法律等方面的教育。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娱乐的手段来实现的。它能够加强学生对美的观念的探究,通过认知、感觉等方式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艺术中的典型形象更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审美意识,也能把常规的道德规范参透在学生的心理,使学生的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达到了思想教育从愉悦人到感动人再到育人的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在欣赏到美的同时,发现了美、创造了美、丰富了自己的审美,提高了思想和品德修养,也实现教育的目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就是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并且自觉的欣赏美、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教学中教师通过具体可视化的艺术形象的作用感染、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斗志,净化学生的灵魂,完善学生的人格。西汉时《乐记》中记载“乐者,通论理者也。”乐只要是指音乐艺术,但它明确的道出了艺术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乐人者,圣人之所乐也;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其更加明确说明艺术不但能净化人的心灵,还有思想品德政治教育的功能。有些艺术作品也强化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和精神世界,也达到了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目的,使大学生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获得了高尚思想道德情感,实现了艺术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融合。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发展是一脉相连,唇齿相依不可分割的。它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思想品德水品的提高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艺术教育中美育功能潜移默化的渗透,能让我们的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能使我们的学生在艺术美的氛围中学会做人做事,提高整个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是大学生通过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好途径,也是公共艺术教育者传授给学生的必选内容,它的内容必须承担弘扬全人类艺术中的思德精华,把它们传授学生,更好的发挥艺术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所以高校中公共艺术教育应与思想品德教育互相融合,融为一体,在公共艺术教育的美育教育功能中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去感染大学生,净化大学生的灵魂,真正实现这两类教育的完美合一,将会使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迈向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培养出具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健康的成长、人格的完善和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意义重大。
注:本文系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公共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2XSYK063)子课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构建自我教育机制》唐小芬.中国电力教育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林崇德.教育科学出版社
[3]《艺术心理学》 吕景云.文化艺术出版社
一、艺术教育与思想教育之间的联系
艺术教育就是通过艺术手段和大学生一起进行艺术互动,使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提高,通过艺术素养的提高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起到的是辅助的作用。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会影响其发展,艺术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习惯上都具有完美的气质,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这和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一样的。大学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方式、具有良好的心里素质以及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具备一个良好的品格行为等等。然而这些培养单单依靠思想教育是达不到的,但艺术教育却可以在无形中促使思想教育的提高,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艺术的感染和启发,进而提高他们思想品德。同时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发展,相互运用,在本质上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并将思想教育工作做到更加深入的层次中。艺术教育需要建立在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如果艺术教育脱离了思想教育,就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片面性,并使其在思想品德发展方面受到影响,这不符合教育中综合教育的理念。艺术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关系到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所以思想教育和艺术教育之间是有着相辅相成的必然关系。
二、分析艺术教育在思想教育中的运用方法
在大学教育中,艺术教育不单单只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技能培养,它还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其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1、艺术教育中选取的题材必须要有教育目的。例如题材可以是反映艺术家们的爱国之情、奉献精神等等,并且是一些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文艺工作者的作品。让学生们在学习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将艺术家表达出来的高尚思想境界和政治精神传授给学生。这样在对学生们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就能潜移默化的传递爱国思想、奉献之心等思想精神。
2、通过各类校园活动把艺术教育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保持良好愉悦的学习心态。现在大学校园常常组织如“校园艺术节”、“XX歌唱比赛”、“XX联欢会”等活动,可以见得高校已经逐渐重视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通过组织这些校园活动,并让大学生们踊跃的参加到活动中来,不仅提高了他们对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增强了他们的合作观念,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意识,强化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要重视艺术教育的实用性。首先,要发展和提升高校教师的艺术素养,由于高校教师团队自身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和专业素质,这对于加强艺术教育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的将艺术教育与所受课程相结合,并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最后,要将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发展建设融入到一起。艺术教育应在校园文化发展建设中的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中体现出来,它不仅能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还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使学生愉快、健康的度过课余生活,从而拥有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
三、增强艺术教育意识,促进思想教育发展
大学的艺术教育是学生达到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促进大学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少的内容,高校需要把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作为重要教学内容,所以必须要增强艺术教育意识,把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首先,要开展大学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其形成良好的艺术氛围。通过开展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为大学生增强实践兴趣,扩展他们的艺术领域,促进他们思想品德的发展,让大学生多才多艺是对他们思想教育最有效的方法,通过艺术教育让大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拓展他们的人生观和人生信仰。同时艺术的交流也可以走出校园,与其他院校进行艺术交流表演,这能让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环境,提供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大学生毕业后就能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展现自身能力。在此过程中,学校应当充分的给以各项活动大力支持,加强对学生艺术团队的管理和指导,丰富校园文化思想交流,促进校园文化发展建设。
其次,加强教师自身艺术教育能力。通过艺术培训,提高教师团队的艺术素养,再通过接受艺术教育培训后的教师,促使学生有参加各项娱乐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增加学校艺术课程的开设,促进教师和学生们的互动交流。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可以发现大学生们在学习上或者思想上的不足,教师可以及时给予纠正,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艺术修养和有健康、积极向上思想精神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高专院校于对于大学生的教育除了德育、专业教育、技能教育等等之外,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也愈加的重视。对于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从而达到心理的完满状态。而德育则是通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等培养和发展其的思想品德,使其思想健康,达到完满状态。
现如今,高职高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两者的方法体系虽然各有特色,但最终目标均是为培养大学生充分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健康的人格。本文主要探讨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作用模式”,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共同作用,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从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的必要性
大学时期是青年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由个体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这个时间段的大学生正处于由不成熟的心理发育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青年小学生必将面临各种各样的人生课题,例如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储备、智力潜能的开发以及结构的完善、个性品质的优化与发展以及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划、恋爱等等,而以上种种无不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密切关系。
有研究表明,成熟稳定的心理状况是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保证,同时也是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形成的基础。现在的高职高专教育要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第一必要条件就是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成熟稳定的情绪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其次高职高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教育目标就是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和人的全面发展,而这德育的最终目标也是如此。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互补性
1、德育工作依据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来进行
高职高专大学生德育工作是依据大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来进行的,而大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又是与其心理活动规律息息相关的。根据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状态又是接受德育前提,德育工作的教育成果都要受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增强德育工作
高职高专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只是为了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和学生成长需求,运用心理学等理论和技术,有计划有目的地施加于学生心理的一种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弥补了传统的说教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传统教育理念,有助于从青年大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的全过程施加作用,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从而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方法与途径
高职高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应围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以突出重点、合理分工、功能互补为原则,有机结合,从而可以使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1、教育观念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密切相关,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政治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首要前提,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则是其思想品德以及政治素质的基础。只有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德育工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在当今社会,青年大学生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心理波动较大大,因而也容易出现一系列例如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让高职高专从事德育教育工作的老师不知所措,而这些恰恰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特长,它可以使得德育工作者者从另一个方面看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另一个途径。
2、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
当代世界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程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更加重要,高校作为各国未来人才培养的基础地位显得更加重要,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就更是各国教育关注的重点。在国际化、全球化的今天,人才的技术性培养已没有了国界,但人才的精神和道德培养却愈加受到各国重视,能否培养出一批批有全球眼光、又立足本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后备人才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这一场境即是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建设的时代背景。
二、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一)当代教育宏观教育价值取向的要求。20世纪50年代科技取向思潮兴起,科学技术治国的功能被强调,英、法、日本和联邦德国以及亚洲“四小龙”都抢抓机遇掀起教育科技取向的,科技教育的确带来了经济提升。然而,这是把双刃剑,70年代这种教育取向弊端开始出现,教育的经济化取向,教育培养“经济动物”开始受到指责,青少年犯罪、道德水准降低和精神文化素质跌落。全面教育发展重新成为热点,教育必须寻求同社会、同人的精神、道德层面协调发展。社会教育学功能论、冲突论学派的兴起和对科学技术主义、经济主义弊端的批判,这一宏观教育价值取向成为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根本要求。
(二)当代教育人才培养内容的要求。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国际研讨会”,会议报告《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成为了继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学会生存”之后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又一重大变革和更新。内尔•诺丁斯认为学会关心的哲学基础就是人文人道主义,以关心为内容并以关心为目的。“学会关心”要做到将德育和智育、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解决人类的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这一教育内容和目标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三)当代大学生品德修养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和各种外来文化冲击下,大学生品德修养和心理健康发展日益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焦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对他人的共感理解、加强对大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和德行养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的重中之重。由此,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任务更成为亟待解决之问题。
三、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一)塑成教师对教育事业热爱的情感。爱的情感――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是教师重要的心理素质,它是教师无私奉献、呕心沥血、诲人不倦的原动力。只有教师心中有爱,他才可能做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他才有可能进行更好的教书育人,所以塑成教师对教育事业热爱的情感是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前提。如何塑成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呢?首先,我们高校教师要做到爱的自觉性,即把自己终生的希望、终生的追求寄托在学生的成才上,心甘情愿地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其次,要做到爱的自觉性,即对学生的爱是严格要求学生,严慈相济,培养学生心灵中闪光的智慧、思想和品德,帮助克服不足,成就国家人才。再次,爱要具有普遍性,即爱学生的整体发展,爱全体学生,尽可能抛开个人成见和偏见,全心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最后,爱的恒久性,爱学生是长久的事,这是一个老师的不变的心境,不能为一时的情绪或者其他因素而不停摆动。
(二)加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师要担当社会交给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任,把学生培养成国家忠诚合格的接班人,这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义务、责任和使命。为此,当代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就要求教师有对社会、对历史的负责任的态度,这样才可能内化为教育工作的内在不解的动力。
(三)加强教师的“义-利辩证统一”观。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利益和诱惑,作为当代高校教师,要正确处理自己的“义利观”,这样才能更加牢固地提升和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水准和内涵,所以,正确、科学“义利观”的确立是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实践中关键的一环。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就是正确、科学地认定在教育实践中的“义”与“利”,即最大的“义”就是爱学生、爱教育、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最大的“利”就是培养出多少有益社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出多大对人类和历史有重大价值的栋梁。诚然,在国家和社会逐渐提升教师的身份地位和物质生活的现实下,我们的高校教师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因为这是我们的职业道德的要求,只有在心中树立起正确的“义利观”,我们的职业道德修养才能顺利进展。
(四)加强教师的业务和专业学习提升职业道德修养。21世纪教育的重要呼吁之一就是“终生学习”,面对社会的纷繁复杂和人类精神、物质生活的迅速变化,面对新事物、新问题的曾出不穷,面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只有加强高校教师的业务和专业学习,才能更好适应工作的要求,才能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加强教师的业务和专业学习是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通过业务能力进而内化为职业道德修养。加强业务学习包括思想政治领域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更新,用专业知识的深入研习来提升思想政治学习、用思想政治学习来引领专业知识学习,最后将知识和能力内化为职业道德实践。
(五)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完善职业道德修养。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就是一个“内化-外展”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就直接体现在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中,所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教学实践能力是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这一途径和方法就是要求高校教师一方面教学和科研“以学生为本”,一方面教学和科研尤其是科研要给学生作成表率和榜样,用教研活动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
结语:
一、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前途与发展。随着国际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加之独生子女养成失位,使得当代高校青年学生行为失位现象严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自杀、盲目恋爱、拜金主义等等,都是由于养成教育的长期缺失造成的人格缺失、理想缺失、信仰缺失。特别是目前,“9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成长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容易受到市场经济对文明与道德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加强“90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养成教育现状
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总体现象是健康的,但还是存在很多不容乐观的情况,往往陷入“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困境,大学校园内偷盗诈骗、打架斗殴、打牌赌博、上网成瘾、乱扔垃圾、破坏公物、损人利己、铺张浪费、厌学逃学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在价值观念上也存在许多误区,如用物质追求取代精神追求,用竞争取代协作,用等价交换取代奉献精神,用个人主义取代集体主义等等。
(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是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养成教育工作往往只是停留在开会、布置工作等形式上,而没有真正使养成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的全过程。二是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等原因,容易引发一些心理和社会问题,这也为养成教育的实施加大了难度。三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整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方面高校内部的养成教育资源缺乏整合,各高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程育人的工作机制还有待于健全。
三、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应采取的措施及途径
作为直接为社会培养和提供人才的摇篮的高校,它向社会输出的必须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系统培养、自我完善
经常开展大学生养成教育活动,引导他们实事求是地看待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着眼于社会的发展主流,使大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道德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立、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提高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体验主人翁的自豪感。这样就能比较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崇高品质和人格的渴求;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通过学习和活动自主寻找自身道德品质的恶源,帮助他们确立有效克服自身缺点的方式和方法,让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不能事事必躬,包办代替。
(二)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注重搭建平台、实践培养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等学校实施养成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探讨怎样激发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浓厚兴趣,并在活动中达到引导、教育学生塑造其高尚品德的目的,这是高等学校实施养成教育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激发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可以为大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并从社会中学习提供窗口,为大学生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养成合作与团队精神提供机会和条件。要组织开展好诸如青年志愿者、社会调查、实验设计或利用假期组织大学生深入基层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养成教育课迈出校门,走向社会,让大学生真正同社会、同外界接触,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
(三)坚持多渠道教育有机结合,注重整体实施、协同推进
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德育养成环境,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有效地进行协调,形成一股合力,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作为“三位一体”的连续教育,这是现代德育发展的一种必然,也是养成教育实现的一条重要途径。要通过利用网络技术手段监控入口,净化网络环境,制裁网上非法行为,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把养成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在高职大学生的教育中,如何把思想品德教育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不断要研究的问题。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取得了一定发展,包括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等。但总体来讲,多侧重于直接的、正面的灌输式教育,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教育效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大学生思想文化领域受到更广、更深的冲击,当代大学生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个性追求突出,主体意识增强,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
二、加强和改进高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增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建设
1.在课堂教学当中应该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其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因为进入大学的年龄普遍下降,所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发育还不完全成熟,思想的可塑性大,如果忽视了课堂这个教育的前沿阵地,那么思想道德教育就会失去很大的优势。人的世界观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在形成中还会出现反复,大学时光,是人生观逐渐形成接近成熟完整的人生观体系的最佳时机,所以,我们必须要把德育工作始终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德育教育,使其能有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增强。我们必须承认,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他们不能避免的会在很多方面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和问题:如关于政治思想方面的困惑以及人际关系中的纠纷等。所以,在保证学生能正常学习的前提下,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归入大学生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帮助学生排除困惑,使他们在面对人生困难时有积极的反应,能让他们拥有面对困难时候的勇气以及解决困难的智慧。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中介、引领、拓展和整合等作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以校园和学生为依托,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现象,是学校的物质、理念、精神、行为等各种文化形态有机结合的整体。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大量西方思潮的涌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信仰日益出现多元化趋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校园文化容纳着多种形态的思想理论和生活方式。校园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联,是重要的教育工作载体,所以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正确的引导,弘扬主流文化,为先进文化进校园奠定基础和提供条件。首先,校园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与大学生的传导中介,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把高品位的文化内容引入校园,另一方面又要把校园精神传递到社会;其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引领作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发挥内在的教育导向作用,潜移默化的对学生思想行为产生暗示性、渗透性的作用;第三,校园文化活动展示学生风采,满足学生价值体现需要,既可以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又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真正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第四,校园文化整合其中介、引领、拓展三方面作用,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4.注重社会实践教育,提高大学生理论认知能力和思想辨别能力。社会实践给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有利于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的结合,可以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理论认知能力和思想辨别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传授,学生缺乏实践体验,因此教育效果的有效性不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恰好弥补这一不足,它要求大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注重参与和崇尚务实的特点。
关键词:养成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071-01
社会多元化环境的形成,养成教育对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多元需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为此,高校应采取相应措施,从思想、学习、生活等多面加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思维习惯。
一、养成教育的内涵
养成教育是在思想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侧重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行为训练、严格管理等各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从小处着手、小事着眼,达到改造学生思想、矫正学生行为的目的。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快速发展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如何加强他们的养成教育是一个重要课题。
二、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
1.心理问题较为常见。现在的大学生多为“90后”,普遍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抵抗挫折的能力,有孤僻、任性、我行我素、情感脆弱等性格特征。
2.学习积极性缺失。一是学习目的性和职业性不强。对所学专业现状及发展前景不了解,没有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功利心强,多数学生都期望通过大学学习后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不能兼顾近期个人目标和人生长远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二是自律性差。学生考上大学后,有松口气的思想及初涉社会的新鲜感,经常旷课、泡吧,投入较多精力进行社交。
三是学习能力较差。一方面学生对新的大学学习方法和生活不能很快适应,另一方面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中遇到问题,不能多渠道、多方式地主动解决问题,只能被动接受或不能解决;最终积重难返,失去学习兴趣。
3.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由于从小养成各种不文明的生活习惯,导致很多学生进入到大学后,缺乏独立意识、自理能力差,寝室卫生“脏、乱、差”非常普遍,经济自我独立后,学生节俭观念差,攀比、高消费现象集中,某些学生还沾染上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而且,在人际交往中自私偏狭,缺少团队精神,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三、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制定严格的管理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养成教育的进行需要由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来保证,这一点需要从新生入学阶段就严格执行,一直伴随学生毕业离开校园,在第一学年,对学生要采用严格的纪律约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随着学生在大学生活中自我管理增强,逐渐注重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引导,促使养成教育自发能力的形成,引导学生继续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在学生临近毕业过程中,引导学生实习并进行毕业论文撰写、毕业设计和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由毕业向就业的过渡。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养成教育活动。对新生开展各种讲座,进行思想品德、学习和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养成教育一种普遍模式,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耐受程度添加学习目标引导、专业知识和学习方法介绍等环节,并通过各种各样的参观考察活动,利用各种历史史料和宣传平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人生价值;召开各种主题演讲会、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教育、熏陶和引导青年学生;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和家庭在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营造一个全面的优化育人环境。
(三)全员育人的管理制度。“高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秉承育人理念,不断在养成教育中提高自我综合能力,使学生“见贤思齐”。教师在进行养成教育时要注意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心理学是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钥匙,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都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导致学生心理问题频出,因此,养成教育一定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大学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场所,如果学生不接触社会,就会与社会需求脱节。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民意,增长知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能引导他们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爱国热情和成长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创造的与社会和时代密切相关且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校园文化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整日浸润其中,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砥砺意志、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等积极作用。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习惯是一个人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个人的终身财富。高校要重视养成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社会风气将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邓北川,邹宇,教师在大学生学风养成方面的影响与作用[J]先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报,2006,(02)
要素之一,也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最为关键的要素。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职业能力的培养,既是大学生求职就业的现实需要,也是大学生在职场获得成功的基础。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大学资源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能力 培养
职业能力是大学生进行职业活动和促进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最为关键的要素。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职业能力的培养,既是大学生求职就业的现实需要,也是大学生在职场获得成功的基础。
1 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实践活动是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
通过学习专业知识获得专业技能是从事未来职业的重要因素。专业实践活动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有机组成部分。实践是对理论知识的检阅和修正,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实践技能,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培养自身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这些都是基本的学习能力。此外,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能力,还有助于其养成独立思考、开拓创新、自主决策的思维习性,提高其组织协调能力。
2 课题调研和社会调查等探究型活动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包括专业实习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可以尝试新的社会实践模式,即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组成课题小组,根据相关单位的需求,选定研究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完成调查报告或提出解决方案。开展以课题调研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型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锻炼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在选定课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过程中,他们针对既定的任务目标,设计实施方案,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确定具体的方法和工具,并去实践、操作,在过程中不断修正方案,直至达到任务目标,从而切实培养了管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3 参加社会公益性实践活动
除了要努力增加自身专业技知识储备、培养职业技能以外,还应该对自己的内在品性有深刻的认识,要时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竞争力,拥有健全的人格,甚至可以说,这些基本素养同样构成通用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中坚力量,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人格品德等个人素养决定着劳动者职业生涯的成败,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步、和谐与繁荣。以志愿者活动为主的公益性实践活动,对于帮助我们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心和奉献意识尤为重要。
4 社会实践是通用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思维,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获取与利用信息以及应对挫折等方面的职业能力,使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更具有竞争力。社会实践是学生通用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4.1 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大学生应该多看些基础的训练书籍,尽可能多的寻找不同领域的书籍,并汲取吸收,这样就能在各种场合阐述自己的观点,取得赞赏并让对方刮目相看,笔者的建议是多参加专业的训练活动,并勤加锻炼,进而逐渐变得老练。
4.2 书面写作能力。组织文化对书面流畅度的要求较高。我们可以从公文写作入手,通过各类书籍资料掌握公文写作的基本格式,常参与写作观察性的博客讨论。最好有一个备忘录,将自己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表现记录下来,以备日后翻看。
4.3 会议与活动组织能力。这项能力一般会涉及到细碎的管理和程序控制,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如现场布置、人员邀请、议题设计和流程控制等,这不仅需要组织者心细,还要从全局着想。
4.4 社交能力。维护与周围人的关系、与陌生人建立联系等社交活动,往往是锻炼自身交往能力、培养与人沟通的技巧的最佳手段。
4.5 组织领导能力。在大学里面,如果做过学生干部,或者学生会干部或协会干部等,只要管理过某项事务,哪怕团队里就有几个人,只要认真对待,谦虚学习,履行自己的职责,也能提高领导能力。
4.6 学习能力。积极与外界建立联系,通过各种途径吸纳对自己有帮助的社会信息,以增加自己的信息积累和社会阅历。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建立获得资源与学习的渠道,完善与提升渠道,鼓舞团队学习,在学习中管理变革速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永华.大学生就业法律指导的新视野[J].高校教育管理,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