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宏观经济管理关系

时间:2023-06-08 15:16:06

导语:在宏观经济管理关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宏观经济管理关系

第1篇

关键词:经济信息 宏观经济 管理 应用

在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中,反映社会发展的最基本、也是最普通社会活动的就是经济活动,而经济信息则是反映经济活动并为人类各种经济活动服务的信息,经济信息的变化是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变化而改变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宏观经济中最重要的管理目标,如何确立明确的目标,是宏观经济管理的最主要的,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发展方向,所以通过经济信息对市场做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然后依据这些数据和信息对宏观经济做出初步了解,以此才能更好地提高国民经济的社会生产力的更有利发展方向。

1、经济信息和宏观管理的概念

经济信息主要就是对经济过去的描述和对现在的分析,以及对于未来的预测,它对经济决策来说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因具有信息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经济数据的特点而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经济信息除了上述作用外,对宏观经济管理还具有帮助企业完善自身经营管理和为计划的编制提供依据的作用,所以说,宏观经济管理中无论哪一步的的运行或是改进,都离不开经济信息带来的帮助。

1.1经济信息的概念

经济信息不仅仅只是包裹信息的一般理论,它还包括了对经济信息的特殊理论,所以说,不管是从经济信息的科学角度来讲,还是社会信息范畴来讲,它都有属于自身的解释和说法。从信息科学角度来讲,经济活动领域中的信息规律主要是从研究信息的生产、收集、传递和应用的理论与方法,以此来达到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发展目标,而从社会信息范畴来讲,经济信息是对经济运动有关对象的一种描述,而且还存在于经济活动中每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以此来说,经济信息管理的概念又可以分为广义的经济信息和狭义的经济信息。

1.2宏观经济管理的概念

宏观经济管理不仅仅是指国家总体的经济水平,还包括有各地区、城市、行业,以及县、区、乡镇的总体经济管理水平,而由于宏观经济管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下进行的,所以也就导致了一些政企职责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状态,企业的经营除了公司各部门之间相互协作与管理之外,国家政府对这些企业仍有一定的经济管理能力,也可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下宏观经济管理的主题依然还是国家政府管理部门,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就是国家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能。

2、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宏观经济管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下进行的,所以当今的市场背景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不仅是为了调整经济结构和带动国民经济,更是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社会发展与信息化时代越来越迅速的今天,宏观经济管理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而且对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也有着引导作用。

2.1维护市场秩序

经济基础是社会稳步发展的前提,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做铺垫,人们的收入水平就会普遍偏低,这也就直接造成了国民经济水平的失衡,社会的发展也就很难平稳发展,社会秩序严重失调,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有利于保护国家利益,为人民的生活带来更有力的保障。市场调节的同时是需要有公平的竞争和规则的,而在实际的市场调节中监督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完善,再加上市场市场调节的单一性,对于市场的完善是很不利的,而且还会对市场造成垄断,进而造成社会市场秩序混乱。所以,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国家要加大对市场的监督力度,严格要求按照法律执行监管,减少甚至杜绝市场秩序混乱的状况发生,最大可能的为消费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秩序,维护好现有的市场秩序。

2.2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市场调节是宏观经济管理中最主要的模式之一,它主要是针对价格的调节而言的,调节的目标就是经济利益,调节的作用就是将现有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它的经济效益。市场调节的同时不仅有自身的优点和带来的经济效益,但其中也存在一些由于市场经济调节带来的不足之处,比如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有的企业都朝着利润最大的行业发展,希望以此能够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在实际中,有一些公共服务等社会必要的行业,这些行业他们自身带来的效益很小,但因为这些行业是社会必需的行业,也是人们离不开的公共设施,所以这些行业是不能够缺少的,市场经济调节的弱点就在于此,市场自身比较没有调节性和及时性,所以这些都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来弥补这些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需求。

3、经济信息应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带来的作用举足轻重,所以宏观经济的管理离不开经济信息,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现代化经济信息的收集与运用还不够发达,所以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相关人员深入了解并能够及时解决。

3.1经济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由于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宏观经济的决策能力也受到了一定限制,因为现如今一些企业对市场的了解不够彻底,对于生产的产品很容易就会造成供过于求、或是供不应求的现象,这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和社会经济不够协调也有很大关系。对于这种情况,目前能做的就是充分发挥经济信息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利用经济信息带来的帮助,对市场经济结构作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最优调整和优化市场经济结构,让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得以最充分的利用。

3.2对经济信息建设不够完善

经济信息不是简单地只被当作参考信息使用,它本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所以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状况和经济信息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这也就造成了对经济信息的认识不够全面,对于经济信息自身具有的信息收集、传递和利用方面认识还相对有欠缺,进而对信息的利用和开发力度也不够深入,这些都是因为经济信息建设不够完善带来的后果,也严重影响了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4、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4.1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通过对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分析来看,经济信息不仅是一种宝贵的经济资源,还能够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对经济信息能够充分利用的发达国家往往更懂得如何科学、有效、合理的利用经济信息,而从经济信息中获得的资源也会为他们的国家带来更好的发展,尤其是一些飞速发展的发达国家,他们本国的经济在腾飞的同时,正是通过经济信息的创造性和开发而实现本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经济信息不同与物质资源,它本身的创造性就是物质资源无法比拟的,而且经济信息的开发投资小、收益快的特点也是其他资源所不能及的,所以说,在我国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信息将会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5、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5.1建立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表达经济信息总体运行的内部联系和和体现特征的信息,要想在宏观经济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善的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首先是要以计算机处理系统作为基础依据的,再者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信息源、信息接收、输入系统以及信息处理系统组成的,所以这一系统的建立是允许有一定的独立性的,除此之外这一系统还应保证经济的可靠性和原则性,更为科学的把握经济信息,建立一套更为完善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以便于更好更快的推动宏观经济的管理。

5.2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中的应用

制定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利用经济信息,通过对经济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应用中可以发现,经济信息不但可以对市场总体的供求关系作出最直接的变化分析,而且还可对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制定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我国整体的国民经济条件出发来看,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制定的是否科学、切实可行,对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促进和保证的作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制定是从我国综合国情为出发点制定的,它的管理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对一部分宏观经济进行管理以使其达到制定的要求目标,政府所发挥的经济信息管理职能是为了保证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水平能够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以此来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实际的应用中,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制定与实现会涉及到经济管理的各个层面,所以说,制定好实施战略、落实目标责任以及做好具体的实施工作,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中的应用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6、结语

经济信息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它的应用价值也是很重要的,而且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除此在外,还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构建更为和谐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第2篇

1 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1 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较为年轻,学派多,分歧大,且理论性、政策性更强,其舶来品的特征也使其缺乏现实存在感,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一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理程.案例教学法引进有助于提高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案例教学的实践性特征较好地解决了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抽象难懂的问题.与微观经济学相同,宏观经济学也是采用抽象分析的方法,是通过大量图形和数理分析去阐释相关经济学原理.然而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中更强调变量的内生性和分析方法的动态性,涉及的模型也更加复杂,目前大多数国内宏观经济学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也更多地运用了数学推理和图形分析,这使得宏观经济学变得更为枯燥难懂,既影响到了学生学习得积极性,也影响到了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所具有的实践性特征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大多来源于现实经济生活实践,通过案例的阅读能够使社会阅历简单、实践经验有限的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现实经济问题,从而增加其对宏观经济理论的感性认识,使得宏观经济学理论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不再是一座空中楼阁.

二是案例教学的真实性特征增强了宏观经济学的现实存在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1992 年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之后,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在国内开始逐渐流行并为人们所接受. 作为舶来品,宏观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活动规律和经济政策实践经验的抽象和总结.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不长,无论从我国国情还是从市场经济的完善程度看,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尤其是通过引入本土案例,介绍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和经济热点问题,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认同感,使得宏观经济学不再是他山之石.

三是案例教学的综合性特征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知识的碎片化和条块分割化问题.宏观经济学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作为分析对象,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其涉及市场和主体更多、研究的领域更为广泛、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为紧密,形成了一个独立而又庞大的理论体系.同时,由于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时间较短,学派林立,对同一经济问题不同经济学派从不同的研究角度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庞大的体系和林立的学派在丰富和发展宏观经济学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产生知识的碎片化和条块分割化问题.他们往往拘泥于某一学派或某一问题的认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将不同章节、不同学派、不同经济问题中的理论融汇贯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案例教学的内容来源于经济实践,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由于现实经济问题大多错综复杂,案例的分析、解决需要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机联系起来,综合加以运用,因而案例教学有助于实现知识的融汇贯通,解决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碎片化和条块分割化问题.

1.2 案例教学有助于宏观经济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自学难度大,因此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和课后作业练习等方式达到学生掌握知识、记忆知识的目的.然而,讲授式教学也有其缺陷:一是讲授式教学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容易演变为知识漫灌的填鸭式教学,出现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课堂学得快,课后忘得也快和知识听得懂,题目不会做等问题,影响教学效果.二是讲授式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强调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而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与实践结合很紧密的课程,从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看,它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相关理论、概念和方法,而且还要求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从当前的教学实际看,有必要对当前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案例式教学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具有学生主体性、突出启发性、高度互动性和结果多样性等特点.它强调以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将学生纳入案例情境,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产生激烈的思维碰撞和观点交流,引导学生对问题做出分析、判断、推理和论证,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进而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可以弥补讲授式教学的不足,既有利于对学生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宏观经济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2 当前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方法只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环节.要发挥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有作用,不仅要对案例教学自身进行发展完善,还要注意其与其他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工作的协调配合.

2.1 要注意本土案例的开发

要发挥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首先必须对案例教学本身不断进行完善. 案例教学涉及环节众多,其中精选适合于课堂教学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基于当前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开展情况,加大对本土案例资源的开发是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这是因为,第一,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更强调经济理论的政策含义,更强调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寻找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政策建议.然而,目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国内教材案例缺乏,引进的多恩布什、萨缪尔森和曼昆等人编写的外文版教材都是以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为背景,案例内容也多来自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国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提出这样的困惑:这些经济模型在中国是否适用,实践中能否运用这些模型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发本土案例资源,精选学生熟悉的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经济热点问题作为教学案例,才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用经济学思维去观察和思考经济问题的习惯.第二,微观经济学诞生的时间早,可供选择的经典案例多,如蜜蜂与果园、灯塔的故事和公共地悲剧等.而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时间较短,在实际教学中可供使用的经典案例相对较少,因此也需要广大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积极进行挖掘.

借鉴西方国家开发经典案例的经验,我国开发本土教学案例资源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挖掘. 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经济理论,但却有着非常丰富的经济思想,加以梳理、挖掘便可成为很好的宏观经济案例素材.例如,我国古代的本末论是关于财富观和经济结构的典型案例,富国之学是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的典型案例、善者因之(即实行自由放任的方针)和通轻重之权(即实行国家调控的方针)争论则是我国古代关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之争的典型案例.二是从我国传统文化和习俗中挖掘.如用愚公移山来说明经济的发展方式、治大国若烹小鲜来说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用我国过年的消费习俗和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来说明消费理论等.三是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实践中提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也进行了诸多实践,这也为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可利用我国上世纪90 年代的软着陆来说明AD-AS 模型,用民工潮、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来说明劳动力市场相关理论,用人民币升值、中美贸易关系、一路一带战略等来说明相关国际经济问题.

2.2 要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区别和配合使用

教学方法具有整体性特征,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它们彼此联系、密切配合、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既要注意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区分,明确其作用、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同时也要注意各种方法之间的协调配合使用.当前,就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而言,尤其要注意做好以下两点.一是要注意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的区别.由于宏观经济学与现实经济问题结合紧密,因此案例教学法和举例教学法在当前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被广泛使用.由于二者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将二者混为一谈,不加区分.其实二者之间无论在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流程,还是教学素材的要求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别.首先,二者的教学目的不同.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重在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举例教学本质上是讲授式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其次,二者的教学方式不同.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要求学生的高度参与,而举例教学则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不需要学生高度参与.再次,二者的教学流程不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流程主要包括吃透理论,精选案例;呈现案例,提出问题;分析案例,做出判断;讨论案例,相互交流和点评总结,深化案例等五个步骤[4],其重在启发、讨论和总结而非描述.而举例则只需要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并做适当分析,不需要学生参与分析、讨论,也不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协调.最后,二者对教学素材的要求不同.案例教学要以案例为中心来开展教学,因此其对选用的案例的要求较为严格,要求所选案例要全面、完整、权威、典型和更具开放性,而举例教学对素材的要求则相对宽松,可以是一句话、一种现象或一个问题,选取例子比较随意,来源比较广.不同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由于不能很好地对二者进行区分,使得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把二者混为一谈,不能按照案例教学的步骤和流程规范进行操作,案例选择随意性大,重案例呈现,而轻案例分析、讨论和总结,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案例教学启发学生思维和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也就无法实现.

二是要注意与讲授式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教学方法具有整体性,各种方法只有取长补短、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如果离开其它方法单独使用,就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宏观经济学的本科教学主要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虽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不足,但它也需要讲授式教学为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其在设施过程中存在的理论深度不足等缺点也需要讲授式教学予以弥补.因此,在强调案例教学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基于当前宏观经济学教学工作实际,在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发挥案例教学的辅助作用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教学方案.

2.3 要注意做好教学配套改革工作

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案例教学只是众多教学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案例教学的实施还需要其他教学工作的改革与之相配套.

第3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都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以及宏观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探讨在这样一种形式下,如何确保发挥利率市场化的优势,不断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稳定推进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利率市场化是指国家控制基准利率,其它利率基本放开,由市场即资金供求关系确定。它不仅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而且要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我国的利率改革应该走市场化的道路,这是由我国市场经济本质所决定的,也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我国利率市场化起步较晚,相比较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还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当前正处于改革关键时期,利率市场化将对我国的商业银行及中国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利率市场化主要是通过合理的运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对于市场利率进行调节,使得我国的金融市场存贷款的利率水平能够根据市场的具体供求关系决定,从而使得市场真正起到配置资源的主导性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不断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运作的水平不断提升。

(一)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的利率市场化起步较晚,经验不足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并没有参与利率市场化的经验,都处于摸索阶段。而且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对于影响利率水平因素的把握和预测十分有难度,在一定程度上面提高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压力。我国商业银行从开始诞生以来,主要的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是来自于存款和贷款的利率差,利率的变化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十分直接。在计划经济时期以及改革开发早期,由于央行对于固定存贷利率的管理和控制,使得国有银行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率差,从而获取非常多的经营收入。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央银行逐步放宽了存贷利率的浮动要求,使得商业银行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缺少主动权,因此降低贷款的利率、提高存款的利率成为了现在我国商业银行争夺优质客户的重要手段。正因为如此,存贷款利率差值的不断缩小,直接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水平,导致整体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很可能会引发恶性不良的竞争。

(二)商业银行竞争压力不断增大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以前单一依靠存贷利差的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和经营压力将越来越大。从国外的利率市场化经验来看,很多国家都出现了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倒闭的情况,主要就是利率风险管控难度不断增加导致了银行经营难以为继。因此,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对于商业银行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确保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可以良好的预测和管控。但是一旦利率市场化之后,存贷款的利率变化随机性较大,难以预测,导致收益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增加,所以对于市场利率波动水平的预测的难度更大。如果金融市场没有规范的竞争,没有完善的存款保险体系以及改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意识,那么我国现存的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将增加。因此,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以及建立完善存款保险体系已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有利于提高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经营的自

虽然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种种风险和挑战,但是从长期角度来看,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核心业务水平自主经营权利的提升。因为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当中,商业银行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同时不断的提升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科学的确定自身经营成本以及相关的价格,而且合理自身的资金资源,不断提高效益。

(四)促进我国金融市场产品的创新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的产品价格竞争会更加激烈,我国商业银行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需要不断加快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因此利率市场化也是不断促进我国金融市场产品的创新的动力,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真正实现自身商业化的经营。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利率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较为核心的宏观变量之一,它可以迅速地传递市场信息,通过调节资金的流动来调控资源分配。利率市场化会通过影响我国的投资、消费、储蓄以及进出口贸易水平来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而且在通货膨胀方面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一)利率市场化对经济投资的影响

在我国,利率管制会加大政府的行政干预,使得投资利率弹性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国有企业经常享受到一些诸如优惠利率、利息减免、企业上市、债转股等种种直接或间接的政府补贴措施,导致资金的配置效率低下,大量资金流入缺乏激励机制和一些效率较低的企业。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促进一些国有企业改善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利率市场化使得企业贷款利率水平提高,因此需要支付更多的资金使用成本,从这方面看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对储蓄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改革会带来利率平均水平的上升,使得消费的机会成本提高,即它的相对价格上升,于是居民用更多的储蓄来替代消费,从而导致储蓄增加。利率管制下,利率水平低于均衡水平,资金供求不平衡,储蓄投资的转换以资金的信贷配给为主。而信贷配给制度下,政府往往会缺乏公平和效率,造成资源分配不公。利率市场化改革强化了市场在资金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机制作为储蓄投资转换的机制,促使储蓄能更有效地转换为投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储蓄是投资的来源,储蓄除了弥补当期资本的折旧,还为以后做了资本积累。而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投入要素,社会资本总量的增长使社会生产可能向外扩张,提高了全社会的生产能力,促进了经济增长。利率的提高,也有可能导致储蓄和消费的收入效应。

(三)利率市场化对净出口的影响

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利率市场化的短期直接结果一般会使利率水平持续上升。如果国内利率高于国外利率,那么国外资金将涌入国内套利,资本项目出现大量赢余,我国外汇储备就会增加,进而将造成我国人民币汇率上升。人民币汇率上升将

引起我国出口的减少,通过出口乘数将对我国的GDP造成影响。如果本国国内利率低于国外利率,国内资本将出国套利,从而形成资本外逃,如果资本外逃的规模过大,则会造成国内的资金紧缺。受供求关系影响国内利率就会上升,因而利率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资本外逃,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国内经济已经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四)利率市场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只有恶性的通货膨胀才会导致经济的破坏性衰退。在适当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经过适当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控制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通货膨胀,使通货膨胀处于温和的水平,最大程度地降低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把通货膨胀控制在温和的水平在短期来说,对经济增长还是有益的。利率市场化可能使企业筹资成本的增加提高了产品的价格引起通货膨胀。高利率所引致的外资流入也具有通货膨胀效应。流入股市和房市的信贷资金的增多可能会引起股价和房价的飙升。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是顺利实施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在要求,是我国金融间接调控的关键,也是完善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机制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因此,结合我国实际,提出进一步深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三、我国商业银行及宏观经济主体对于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一)提高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

建立和完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构建电子化服务平台,实时监测并且预测利率变化的趋势,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商业银行对于利率风险的管理水平。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就是利率风险预测体系。需要成立专门的利率预测组织,根据我国整体宏观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产业改革还有国际国内时事来进行利率的预测。第二就是建立利率风险的控制体系,主要作用就是一旦利率风险发生,就需要专门的利率风险控制部门进行及时快速的反应,将损失降到最小,最快速的解决利率风险问题。第三,就是事后总结和反馈体系。总结经验和教训,为进一步提高利率风险管控水平打下基础。

(二)规范利率运作的市场化行为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一定要保持独立性,由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对于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主要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几大举措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一定要保证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扰,这一点对于利率运作市场的规范具有重要的作用。必须要加强对于银行业的监管,另一方面也要坚定商业银行完全市场化,取消政府部门的干预和扶持,赋予国有银行以及非国有银行同样的机会是我国利率市场化主体形成的必然性要求。

(三)稳定宏观经济运行,推进利率市场化发展

利率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利率市场化走向跟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相关性。需要高度关注价格的走势、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以及国际利率的走势,经济的运行态势是影响我国政府是否采取利率政策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中国利率市场化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宏观经济的发展需要衍生品交易市场的突破发展,保证信息披露的完善,健全法律监管体制,最终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确保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

[1]左中海.利率市场化与中小企业转型[J].中国金融,2012

[2]周茂清.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其应对[J].当代经济管理,2012,06

[3]王珏帅.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盈利状况经验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8

第4篇

【关键词】房产红利 宏观调控 合理分配

一、红利主体的分析

在当前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上主体主要是政府、房地产开发商、中介商、普通购房者、有多套房产的炒房者,还有房地产相关企业。

(一)政府

高额的土地利益,房地产行业发展越来越高的税收,在一定程度上政府的财政被房地产市场绑架。

(二)房地产开发商

一般来说是一手房出售的利益,开发房产然后出售,可能有一些附带比如车位,车库等,出售了之后获取利益。

(三)房地产中介

中介的方式是很直接从中获取差价。

(四)炒房者

拥有多套房产,在价钱比较高,自己的预期内出售,来获取与之前购房时的差额,一般情况下房价不断上涨获利就会很大。

(五)相关产业

主要包括建筑行业、建材行业、家电行业、装修行业及其他一些行业。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很明显会促进这些行业发展,房产开发给予建材行业影响建筑行业影响。而装修行业等在房屋建好之后获得更多的工作获取更多利益。

二、房地产市场价格变动对房地产红利的影响

(一)房价

随着房价的上涨,政府作为高房价造成的高房产税收的征收者,自然会从中获取一定的现时利益,从长远来看,由于房奴们背负着沉重的房贷,会严重抑制内需,不利于经济转型,会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造成严重社会问题。

在房价持续高涨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商、炒房者、建材企业在这场房价热战中获取的红利不断增加,随着房价的上涨,开发商开发住房的成本虽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涨,但总体情况是成本的上涨幅度低于房价上涨的幅度,同时土地让出价格相对而言是比较低的,所以开发商在一定程度是房产红利的受益者。

(二)租金

房地产一部分是用来投资的,投资的一部分是用来出租以获得租金收益的,因此租金的变动对房产红利会有一定的影响。租金高的时候,房产对投资人带来的红利是增加的,同时租金又会对投资意愿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从而又推动了房产红利的产生。

(三)土地价格

土地价格影响房地产商的开发意愿,进而影响炒房者、建材家居市场等企业和个人的红利,影响政府的利益。土地价格的变动对房产红利的影响不是单一的,房价上涨导致地价上涨,地价上涨同时又会造成房价上涨,它们之间的影响是互相的。

三、宏观调控政策下房产红利的重新分配

(一)宏观调控对房产红利各主体的红利分配影响

从大的环境分析,国家宏观的政策方向是保持房地产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趋势。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将使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优胜劣汰的局面,但对资金雄厚及品牌开发商有利。宏观调控以鼓励开发中小户型为主,中高档大户型的购买行为将受到限制;小户型产品市场供应量巨大,市场竞争非常激烈;高档大户型由于其目标客户群具有较强的支付能力,宏观调控对其红利影响不太大。

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对于一些资金薄弱、根基不稳、消费者认可度低的房地产开发商所获红利会在一定程度下降。而对于炒房者来说,宏观调控对红利的影响可能会有消极的一面,宏观调控政策一定程度上会使房价上涨幅度降低甚至会使房价有一定的下降,这就导致炒房者的投资收益可能会有一定的减少,当然对于投资需求市场较大的地方总体还是有红利可图的。

(二)恰时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红利分配

国家宏观调控必不可免,随着房价的持续高涨给了国际游资以可乘之机,大量游资进入中国房地产业享受着人民币升值以及房价升值的双重利益,这就等于给中国经济埋下了一个不定时炸弹,一旦人民币停止升值并开始贬值,房价不再上升时,这些游资极有可能同时撤离,其危害程度跟房产泡沫成正比,因此要降低游资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而在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减的情况下,一定要宏观政策调控到位,控制住房价,减少国际游资红利。

四、如何构建合理的房地产红利的分配制度

通过给红利各主体提供有用的建议,使其更好地抓住红利商机,从而使红利更加合理的分配到各红利手中,也因此实现我们构建更合理的的房地a红利分配制度的美好愿想。对各红利主体的建议如下:

(一)对政府的建议

坚持房地产业调控,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增加供给、打击房地产投机行为、老“四限令”转变为“新四限令”(限制利润、限制囤地、限制炒房、限制闲置)、走出“土地财政”怪圈。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应当确保可持续发展,改变传统的单一追求GDP的发展观念,竭泽而渔式的“土地财政”已不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理念。

(二)对消费者的建议

积极关注房产信息,转变住房观念,盘活二手房和租赁市场。市场交易中有句俗话:买的没有卖的精。说的是在购买者和出售者之间,买方相对处于信息的弱势方,出售者总是想方设法装饰出售商品的形象以期最大限度抬高出售价格。另一方面,消费者要转变心态,改变传统的一套房屋住一辈子的置业观念,解决住房问题不仅仅可以通过购买新房的途径,二手房、租赁业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式。

(三)对开发商的建议

认清形势,提升社会责任感,增加房产供给的流畅度。这次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已经上升到政治高度,在持续不松懈的政治干预调控形势下,开放商与房地产其他从业人员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次调控的政治意义,考虑问题的态度要从大局出发,而不能只是从局部市场、局部利益和小企业利益来理解目前的国家地房地产的态度,保持与目前国家舆论一致的方向才是正确的选择。

(四)对投资的总体建议

在一个城市买房,买的就是这个城市提供给你的良好的就业机会与商业机会,便利地获得这个城市及房子周边教育、医疗、生活、娱乐与交通等等公共服务的机会,这才是真正买房的目的,也就是说房子除了住的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才是支撑房价的主要因素,而这些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务的不断增加的机会就是房子的投资价值。因此房子的周边未来会有配套设施的增加,那么这样的房子就有升值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峰峰.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分析.西南财经大学,2015.

[2]谭必奎.影响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因素分析及解决对策[J].时代金融,2016.

[3]丁宁.简析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J].经济研究导刊,2015.

第5篇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一)投资总体规模中国自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以后,从2005年至2014年13年的时间里直接对外投资总量平均年增长45.12%,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状态,如表1所示。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4.4%,位居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排名的第6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投资范围广、投资幅度增长快、投资数额不断提升等特征。虽然投资总规模有明显涨幅,但是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差异,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为美国的9.4%,英国的30.9%,并且投资率与发达国家也有一定差距。(二)投资区位分布投资区位极不平衡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另一个特点,中国对外投资区位主要集中于亚洲及拉丁美洲。这两大区域成为中国直接对外投资主要区域,其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个是地理位置关系,亚洲是中国所在的大洲,无论是从地缘关系,还是从地域文化都有极强的相似度;第二,受优惠待遇的影响。中国大量的对外直接投资都会投向有经济优惠条件、政策优惠条件的区域,以使投资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第三,受税收政策影响,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税制不同,投资者会巧妙的躲避较高税制以降低投资风险。在这些原因的影响下,近些年,中国在南美、非洲的投资持续上升。(三)投资行业分布从投资行业的视角进行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量位居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其中,商务服务业在2014年对外直接投资金额达到了1422.6亿美元,金融业与采矿业也分别达到673.9亿美元与670亿美元,如表2所示。单纯的从投资金额来判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是有失偏颇的,更应该从境外投资企业所在的行业来进行分析。从投资企业所在的行业视角进行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则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以及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很明显,这三个行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是利用了低劳动力成本这一优势。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母国宏观经济效应机理分析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产业结构调整效应通常来讲,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越扩大,越会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正向推动作用,这是由于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可以促进原材料、投入品以及机械设备的出口。同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一定是希望可以获取投资地的优良资源,例如先进的管理经验、生产技术等,而这些都是企业发展所急需的战略性资产,这样就会可以促使形成产业内关联效应,促进母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但是,近些年中国持续增长的对外直接投资却没有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这是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初期,对外贸易经验不足,技术进步缓慢,并且就业结构也相对落后,传导机制不完善、不通畅,这就说明中国直接对外投资整体水平还是相对落后的,对外直接投资水平落后直接限制了母国的产业升级。(二)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就业效应中国大体可以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三个地区的人均收入以及就业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对三个地区的就业影响又呈现出显著的不同。中国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金融业成为主导产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金融企业大都来自于中国的东部地区,因此,这个地区的金融业人才就业情况受对外直接投资的推动,形势一片大好。与东部相比,中国的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促进中西部经济快速增长是提升就业率,改善就业现状的必经之路,促进中西部经济快速增长,就要进一步的实现对外开放。中西部仍然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大型企业数量较少,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虽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量持续增长,但是就中西部地区的就业影响而言是相对较弱的。(三)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技术进步效应当前,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进步效应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投资动机不够成熟,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大多数对外直接投资企业都将投资目标定位于赚取更多的经济利润,并没有将技术引进与提升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目标之一,同时,受投资规模所限,对先进技术的吸引力明显不足。第二,吸收能力不强。促进技术进步,需要具备可以将他人的技术拿来为自己所用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涉及技术的吸取、改良与创新,中国研发能力落后制约了先进技术的学习与吸收。第三,对外直接投资行业与区域分布不够合理。中国对外投资行业偏向于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这些行业的技术要求低,对技术创新没有外部推动作用。同时,对外投资的目的地主要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落后地区为主,这些地区尚且希望可以从投资方获取先进的技术,自身根本没有能力给投资方提供技术。(四)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经济增长效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正向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作用效果却不明显。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增加1%,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014%,而外商对中国直接投资数额增加1%,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042%,由此可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产生的拉动作用远没有外商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的效果明显。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其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远小于外商对华投资规模,因此,对经济产生的促进作用与其相比相差甚远。其二,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经济的影响是间接实现的,周期长,传导机制复杂,并且具有较强的滞后性。因此,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对外直接投资无法与外商对内投资相提并论。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体系构建

(一)统一管理机构并完善法律体系中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需要多个行政部门的审批,这些行政部门存在着严重的职责不清、功能重叠的现象,这也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处于无序管理的状态,并给很多有对外投资意向的企业制造了过多的障碍。对此,国家应该进一步整顿与改革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系,确定这项事务的主导部门,形成一个部门为主导,多个部门辅助协调的格局,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提升审核效率,简化审批程度,提升审核透明度,完善审核制度,促进企业参与对外投资。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相关法律,就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创建一套保障境外投资战略可以顺利实施的法律法规,形成以《境外直接投资法》为核心,相关配套法规为辅助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二)加强对外投资金融支持加强对外投资金融支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继续扩大贷款规模,提供针对对外投资企业的借贷与担保基金。国家财政应该给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有力的政策支持,适当的放宽贷款条件,将优惠贷款的范围扩大到更多的行业与领域。第二,适当放宽境外融资渠道,使对外投资企业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相对于国内融资相比,国际融资渠道更为广阔,中国应该支持具有实力的企业境外申请上市,或者是可以从境外融资机构那里获取可以促进生产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助力于企业对外投资目标的实现。第三,出台更多对外投资财税政策。为了减轻企业对外投资压力,保持竞争优势,应该出台更多税务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的融资以及经营成本,这对于企业对外投资初期是十分有利的。(三)健全投资信息咨询和技术援助在信息时代,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前必须要搜集到足够的信息数据,才能实施对外投资战略。为了提升企业决策的正确度,降低企业搜集信息的成本,国家应该成立向企业提供对外投资咨询的服务机构,定期进行对外投资信息数据的整理与,给企业实施对外投资提供有益的参考。还应该为企业提供其他服务项目,例如介绍对外投资融资制度,帮助企业拟定投资合同等。对企业进行技术援助则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技术数据库来实现。利用数据库平台将国内外大型企业聚集到一起,实现最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增强国内外企业的互动,国内外企业可以实时了解国内国际经济形式变化。平台还是重要的信息渠道,国内企业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查询到相关的国际招商信息。(四)完善投资保险及知识产权保障机制健全对外投资保险制度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进行境外投资的风险,因此,中国应该尽快出台《境外投资保险法》,使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利益得到有效的保障。完善投资保险还需要国内大型保险企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主动为对外投资企业提供保险服务,依据《境外投资保险法》为投资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要求中国首先要加入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协定,要求投资企业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同时,自身也要具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五)加强对多元化投资格局的建设力度中国对外投资还处于初始阶段,未来还有很艰难的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要解决投资方式不合理、投资区域不科学等问题。随着国际投资局势的风云变幻,采用单一的投资方式已经不适合对外投资水平的全方面提升。进一步引导企业要选择恰当的、多元的投资模式,要学会立足自身优势,再博取他人之长,实现强强联手,才能促使投资成功。在投资区域的选择上,也要随时注意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式与投资现状,紧紧抓住投资契机,拓展中东、俄罗斯等投资市场,形成均衡、合理的投资格局。

第6篇

关键字:宏观经济;离婚率;影响;非参数统计方法

一、引言

近几年来,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社会大变革以及经济全球化下的经济大发展,使得以婚姻为纽带联接起来的家庭关系承受越来越大的冲击。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的社会贫富分化和社会分层所带来的生活压力严重制约了纯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的建立;而另一方面,现代人对婚姻生活品质期望提高,许多人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又重新着眼于较高的精神追求,开始不满现实的"凑合婚姻"而提出离婚。离婚率逐年上升,给婚姻家庭生活蒙上一层阴影。

二、离婚问题研究现状

在国内,由于数据的缺失以及影响离婚率的因素不好量化,目前关于离婚率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文字叙述阶段,很少进行实证分析。进行实证分析的学者中大多数只就GDP对离婚率的影响进行一元回归,说明了经济的发展对离婚率有负面影响,方法比较单一;而另一些学者虽然尽量细分了经济的各个方面,但由于中国数据缺乏的问题只能采取截面数据进行研究,因此不能反映离婚状况的逐年趋势与经济发展趋势的关联性。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收集及处理

通过《中国统计年鉴》查询2001-2008年各省的离婚对数、期末人口数,并计算年平均人口数=(期初人口数+期末人口数)÷2;粗离婚率 =当年离婚对数÷年平均人口数;平均离婚率 为2001-2008年各省的离婚率的算术平均数。

(二)分析

从横截面来看,将我国31个省按经济区域划分[1], 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带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自治区。其中经济发展程度由高到低为:东部>中部>西部。按照随机原则,在东部抽取8个省,分别为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中部抽取7个省,分别为:山西、吉林、安徽、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西部抽取8个省,分别为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广西。通过非参数统计分析[2]的kruskal-wallis检验方法,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省级之间离婚水平的是否存在差别进行检验,原假设为东部、中部、西部的离婚率无差异,备择假设为东部、中部、西部的离婚率存在差异,采用的数据为2001-2008年各省平均粗离婚率,以此消除偶然误差。

通过minitab软件,得出Kruskal-Wallis 检验结果,已对结调正的H值为4.65,P值为0.098。在10%的显著水平下,P中部>西部,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

从时间序列来看,用非参数统计的Page检验方法来检验,在2002至2008期间,随着经济不断飙升,全国各省平均离婚率的的发展趋势是否也呈上升趋势。原假设为离婚率呈不变的趋势,备择假设为离婚率呈上涨趋势。算出数据集的秩 ,得出Person相关系数为0.8,Page检验的P值远远趋近于0,小于0.05,可见拒绝原假设,认为各省平均离婚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上涨。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与离婚率正相关,也就是说宏观经济对离婚率有负面影响。随着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转型,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经济的发达、居民消费水平,使社会和家庭聚合力大为弱化,因此离婚率与经济发展趋势相一致并不奇怪。而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更大的一个变化是女性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升,许多职业女性的工资高过了其丈夫,可能也会令双方关系紧张,加之工作时间的增加相对缩短了夫妻双方沟通的时间,这也可能使婚姻触礁。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于婚姻质量、感情需求和爱情期望也有所上升,以前觉得能凑合的,现在就不能容忍了,也是导致离婚率上升较快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 周红.中学地理教学[M].2003

第7篇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摘要]中国股市和宏观经济走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异动现象,很多相关学者都纷纷展开了研究,但从已有的研究中看,并没有对中国股市以及宏观经济走势的异动现象以及机理有清楚的解释。站在投资选择以及寻租理论的角度上看,能够将中国股市和宏观经济异动的内在机理解释为:当股市的一些相关的制度宽松的时候,租息率就会较高,此时资金也会大量的流入到股市当中,共同推动股市的不断走高,但在这之中,流向产业领域之内的资金比例会逐渐地减少,最终导致出现投资不足的现象,使得宏观经济进入到缓慢增长状态。本文针对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走势异动的观察与机理进行一定的分析,以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宏观经济;中国股市;走势;机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038

实践表明,中国股市和宏观经济走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异动现象,该现象的存在,给相应的股市上市公司带来一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很多上市公司为了能够掌控股市,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纷纷采用宏观经济控制的手段,应用寻租等办法提升上市公司的竞争力,调整投资者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确保在股市以及宏观经济不断上升的趋势之下,投资者以及公司都能够得到一定的经济收益。

1中国股市和宏观经济走势异动现实情况分析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国外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给予了相关的解释,在该解释当中认为,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股票市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宏观经济大的环境当中,股票市场在其中不断地发展运行,同时,它也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此,在中国股市运行中,应该注意与宏观经济运行的趋势处于同一个发展水平上,基本上保持一致。股市实践表明,宏观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衰退、萧条等,都会给市场的周期性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尤其在“牛熊”周期变化方面,其影响更大,这也是周期变化的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因。众所周知,股市的周期由经济周期决定,在股市波动情况当中,能够将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状况真正的反映出来,为此,在国民经济当中,股市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但事实上,中国股市和宏观经济的走势现实情况并不与传统理论中的结论相一致,如果将近些年的股票指数和GDP走势情况结合起来看,自股市设立直至当前,中国的股票指数和GDP从总体上看,一直都处于一个上升的趋势,如果单从表面上看,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但事实上,从1993年开始,中国宏观经济增长速度就已经开始下降,这种下降的现象直到2000年才有回升的趋势,但是股票市场却从1994年开始经历了大牛市,这种状况持续了7年的时间,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当中创造出新的高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在走势方面,在那段时间里基本上是相反的状况。

在国内,针对中国的股市以及宏观经济走势异动之间存在的关系、成因等,有相关学者已经展开了研究。在研究中他们发现,股市与宏观经济走势两者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异动态势。有相关学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中国的股市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双重的体制两者都能够正常的运行,并认为影响股市走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政府部门的思路、意图以及相关的要求。也有相关的研究人员经过调查得出,1991—1996年,中国股市以及经济周期运行情况很平稳,两者之间基本上都保持一致的发展态势。在此之后,针对中国股市以及宏观经济的发展,我国政策逐渐放松,政策的放松推动了中国股市以及宏观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波动。

2对投资选择和寻租理论的相应解释分析

2.1对投资选择以及资产配置方面的解释分析

证券市场主要是以股市为代表,在融资当中,它属于一个较为重要的融资渠道,同时,该渠道在投资方面也有着较大的作用,被称为投资渠道。实际上,在现代社会当中,投资者展开证券投资以及产业投资等,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相同的元素,对于投资者而言,它们的存在,是一种重要的资产配置的方式,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投资方式,并应用相应的投资方式,预期投资风险,从而对投资资产进行一定的配置。但是,在投资的过程中,由于可用于投资的资源并不是无限的,这就决定了不同资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形势。我们也可以说,当增加证券投资分配资源的时候,产业投资以及储蓄分配资源便会在一定程度上下降。为此,投资者在不同的投资领域当中展开不同程度的投资,希望能够得到相应的经济利润,并展开资产配置,在这之中,很多资产都会流入到预期资金收益率较高的一方。如果资金流入到股市之内,那么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股市不断上升,相反,就会导致股价不断地下降,给投资者造成一定的损失。

2.2寻租理论以及中国股市寻租特性分析

现阶段,作为经济学说中的重要分支学说,寻租理论已经在很多领域当中被广泛地应用。近年来,对“寻租”的解释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即“直接生产性寻利活动”,寻租理论中,既包含了政府干预条件下的寻租活动的实施状况,也包含了一些寻求政府干预活动。如今,寻租关系以及制度变迁已经成为经济学探讨的较新的领域。有相关学者认为,由于寻租生产存在着一定的条件,那么在该条件之下,政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市场进入以及市场竞争的制度等。一般情况下这都与政府干预的特权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关联。实际上,在政治活动中寻租表现最为明显,如果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有所扩大,那么就会不断地推动寻租的可能性,同时,寻租的规模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但是,寻租活动自身具备着一定的非生产性质,使得社会资源出现无限浪费的现象,为此,如果要确保寻租限制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需要对政府的经济活动以及范围进行相应的限制。也有人认为,寻租之所以能够和政府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关键在于政府在供给或者是制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优势。

2.3股市租源和寻租活动、寻租风险等分析

事实上,寻租的展开,无法创造出新的价值,它主要能够对价值进行再分配,这就决定了租源将会来源于生产、生活中,同时,在一定时期内,可被寻租的租源是有限的。在不同制度环境影响之下,租源也会存在着很多的不同点。对于中国的上市公司而言,如果盈利不断下降,所对应的分红派息就会减少,那么此时,创造出来的新价值就会极为有限,为此,股市租源具备一定的特殊性质:它的主要并且直接的渠道是投资者所用于循序的购股资金。以下为寻租活动主要的体现:①在合法且合理的前提下,借助新股、投机两种方法实现收益。②于二级市场中开展投机活动,当然这些活动中势必会存在借助虚假信息获取利润的问题。③当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后,很多小股东的债权也会被一定程度侵占,其利益也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股市寻租会出现负数以及博弈性质的再分配情况,这样一来,其中一部分人必将能够获得相关的收益,而其他的人需要承担着寻租所带来的损失。事实上,寻租之所以会出现一定的风险,主要的原因在于与规定的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风险规定不符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其规定,与此同时,制度的不完善,漏洞的不断出现,寻租风险就会有所降低。

2.4对股市和宏观经济异动分析

对股市以及宏观经济异动的分析,主要是依据投资选择情况作为研究的基础。就中国目前的证券发展情况来看,股市不但是其构成部分,现在俨然已经成为了不可替代的主体,市场经济其主要针对的对象是租息率,而与投资经济形成对应关系的则为收益率,与前两点相比,和储蓄形成对应关系的就是所谓的利率。以上三个方面,就是目前中国投资的代表性渠道。而我们从以上渠道中也不难发现,对于一个投资人员而言,其可以根据对于收益率以及利率等方面的选择来进行资产的配置调整,一旦租息率超出了收益率,那么预期未来走势不断的提高,此时投资者就会加大证券市场的投资力度,提升投资比重,从而有效的缩减其他方面的投资比重。如果与之相反,租息率较低的时候,预期未来将逐渐的走低,那么投资者便会更多的转向产业投资以及储蓄方面。

从上述我们已经得知,影响租息率的一个主要的因素便是制度不够完善、缺失,因此,我国股市有关政策如果发生变动,对租息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政策相对宽松的情况下,寻租风险相应降低,租息率相应提高,进而对投资者形成吸引,融入更多的资金,另外,此方法还可以扩充新的租源,使股价更快速的提高。随着股价的增高,寻租的规模也相应有所扩大,从而引发投机情况。如果相关政策变得严格起来,不但可以降低股市资金的流入量,同时也能够使租息率有所降低。

3结论

从分析中得出,当前中国股市以及宏观经济走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异动现象,并且我国当前对该异动现象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充分的解释。仅仅凭借国外的一些相关研究不断地发展我国国内的股市以及宏观经济,这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在某一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利因素。实践表明,我国股市以及宏观经济走势在某一时间段里同时处于上升的趋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上市公司的发展,但是,在此之后,随着风险的不断出现,中国股市和宏观经济走势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为此,相关学者在中国股市以及宏观经济走势方面还需要不断地研究,确保能够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问陶,黄建欢,段西军,等.对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走势异动的观察与机理解释[J].广西社会科学,2006(7).

[2]郑冲.中国股市波动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多因素交互效应的视角[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3]王烜.中国股市波动特性、政策成因与政府有效干预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5.

第8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宏观经济学 教学改革

20世纪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突破是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它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应对周期性经济危机和刺激长期经济增长等问题(萨缪尔森,2008)。《宏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根据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证分析技巧,在对基本理论和方法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思维分析、研究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等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内容坚持适用性和系统性原则

相比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式、图表数量大大减少,理论难度相对较低。所以,《宏观经济学》授课相对容易。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教学应该坚持“理论知识够用,强调技能,提高素质”原则,让学生入门即可。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教学重点。《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按照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先后几章分别阐述NI-AE模型、IS-LM模型、AS-AD模型,以此构成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最简单的模型:NI-AE模型,I=S,一个方程,一个未知数国民收入Y;IS-LM模型,两个方程,两个未知数Y、r[在NI-AE模型基础之上,引入利率r可以得到IS曲线;再给出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和利率r有关),得到货币市场均衡的LM曲线];AS-AD模型:两个方程,两个未知数Y、P(AD曲线可由IS曲线和LM曲线推导得到,在前面模型基础之上,引入一般物价水平P,通过总量生产函数得到AS曲线)。

二、教学案例坚持实用性原则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政府行为如何对经济产生影响的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主要通过两方面工作体现应用性原则:一是数据,二是案例。数据方面,在介绍国民收入核算时,加入2012年中国GDP数据,并和同时期外国GDP数据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PPT中加入国内各地区的GDP数据,了解浙江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PPT罗列中国经济增长四架马车(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数据,让学生认识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政府投资和出口的现状,掌握用支出法核算我国GDP的方法;在PPT中罗列中国近20年的CPI数据、中国失业率、中国大学生就业率、科艺学院就业率和就业单位等数据,更加深刻掌握中国物价波动的原因、就业市场现状等相关内容;通过人民币汇率波动等数据,让学生更好学习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等。西方经济学理论性强的学科特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应用性强的学科特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可能性,而案例教学的特点又为其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教学中以苏州工业区中合资企业芭比娃娃和罗技鼠标(罗技鼠标美国售价40美元,中国只能赚3美元)、肯德基汉堡和翠苑电影票的利润分成为例,让学生了解GDP/GNP的区别,延伸到中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地位以及微笑曲线相关理论,引导学生更加深刻认识所处的世界;在劳动力工资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结合数学公式讲述中国出口企业为什么会面临汇率风险、订单减少,深刻体会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面临的瓶颈和弊端;通过2012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资本外逃和热钱流入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索罗斯的卖空操作赚取12亿美元、美元国际霸权、以汽车产业为例反思中国利用外资的利弊等案例学习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

三、强调课堂练习的重要性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特别强调案例和习题的作用,多进行课堂练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介绍完“NI-AE模型”后,布置课堂练习,然学生通过“I=S”方法,计算均衡国民收入;然后再增加投资的金额,再计算均衡国民收入后会发现投资增加,国民收入成倍增加。通过该计算过程,可以切身体会乘数理论。

四、鼓励学生参与,加强师生互动

围绕中国案例展开讨论,让学生做等PPT(内容包括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经济增长的源泉等)在课堂上讲授。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融合到课堂与实践教学环节中。

五、通过试题库抽题进行考试

考试试卷由教师自主命题而不是试题库抽题。自主命题时,试卷的标准化程度、难易程度、题量大小等各方面难以控制。利用计算机进行试卷的自动生成,通过试题库抽题能够真正实现考、教分离,规范同门课程所有教师的教学活动,克服个人命题中容易出现的片面性、随意性。而且保证了命题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对试题和试卷的保密管理将变得高效而便捷。

参考文献

第9篇

目前人口经济学家对人口红利理论的研究较多是针对宏观的区域(多国或一国家)进行的。本文试图将人口红利理论引入一个较小的区域,研究广东省这一特定区域的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口红利理论的研究范围,加强了该理论的研究深度。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领头雁广东省,它的人口红利状况是怎样的?广东省人口红利对经济的贡献怎样?广东省人口红利有没有得到充分实现?若没有,应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人口红利的最大化实现?本文正是基于这些背景来研究广东省人口红利及其实现的。

二、广东省人口转变状况及人口红利分析

(一)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分析

广东省历年人口变化情况(单位:‰)

数据来源:各年广东统计年鉴。

建国以来,广东省的人口转变大体经历了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8年)、缓慢增长时期(1959―1961年)、快速增长时期(1962―1970年)、控制增长时期(1971―1979年)、有计划发展时期(1980―1989年)和有效控制下的低速增长时期(1990年至今)等六个阶段,目前已总体实现了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转变。

不可避免,大约在2025年前后,广东的人口红利将有可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社会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故可以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20年代,是广东利用人口红利的最佳时期。

(二)广东省人口抚养系数的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各年广东统计年鉴。

1964年,广东的总人口抚养系数高达83.01%,这主要源于高少儿人口比例导致的高少儿抚养系数。其后,出生率和少儿系数不断降低,少儿抚养系数随之下降,1989年降至55.19%。由于老年抚养系数变动的幅度不大,总抚养系数变化的曲线与少儿抚养系数基本一致,也是先有下降,再缓慢上升而后快速下降的趋势,但上升的时期较短。1993年以后基本是趋于下降的,即从1993年的65.66%下降到2007年的36.04%。人口抚养系数的降低,减轻了劳动力的供养负担和社会负担,有助于增加劳动投入和资本积累,为经济增长提供重要的支持。

在此过程中,伴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缓慢提高,老年抚养系数渐趋升高,但速度较慢,从1982年到2007年,仅升高1.05个百分点。但随着出生率在低水平上稳定下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减缓以及老年系数的不断增大,老年抚养系数升高的速度将会加快。

从以上两点分析可以看出,广东的人口红利期在2015年左右即将结束,人口红利视窗即将关闭,人口老龄化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老龄化的逐渐发展使得人口红利的优势将逐渐弱化甚至消失。因此,提高人口红利的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兑现人口红利以加速广东省经济增长显得尤为重要。

三、广东省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判断人口红利是否为经济增长所利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利用,需要使用长期的经济增长数据、人口数据和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绩效的变量数据进行分析。

本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假设经济总产出符合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ALαKβ(1)

其中,Y代表经济总产出,以地区生产总值表示;L为劳动力,用从业人员数表示;K为资本投入,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表示;α为劳动力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β为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

对(1)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得到:

InY=InA+αInL+βInK

本文数据来自《广东统计年鉴2009》,利用2009年广东统计年鉴中的最新数据,运用动态计量模型考察1978―2008年广东省总体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由于时间序列数据一般是非平稳的,如果直接采用OLS回归分析就可能产生“伪回归”的现象,因此要对这三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分析,以得到三者之间长期稳定的关系。本文计量分析采用Eviews5.0。

(一)变量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要先对地区生产总值(InY)、从业人员数(InL)和社会固定资本投资总额进行ADF 单位根检验,来考察它们的平稳性。

结果如下表,对数化后原序列非平稳,经过二阶差分后为平稳序列,因此,三者都是(2)阶单整序列。

变量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表中D表示一阶差分,D2表示二阶差分;C表示漂移项,t表示含趋势项,p表示之后阶数。ADF检验中是否需要加漂移项、趋势项,以其相应系数是否具有非零显著性为准则。滞后阶数p的选择标准为AIC,AC最小。

(二)协整分析

由于InY、LnL、LnK 都是I(2)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条件,我们采用AEG检验法。

第一步:进行协整回归

用LnL、LnK对InY进行OLS回归,得方程(2):

InY=-13.1+2.08InL+0.61InK+e(2)

(4.6) (9.67)

R2=0.99, F=1700

其中括号里的数字是t值,e是回归残差。

第二步:对残差序列e进行平稳性检验

如果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则说明InY、LnL、LnK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拟合方程中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反之,变量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回归方程是一个“伪回归”。在检验残差序列e是否平稳时,我们同样采用ADF检验法。

残差序列e的ADF检验结果

由于ADF 值小于显著水平5%时的临界值,可以认为估计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故InY、LnL、LnK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InY=-13.1+2.08InL+0.61InK+e。

从模型的各项检验指标来看,R2=0.99,可以看出方程拟合优度。从t统计量来看,变量的显著性较高。同时该模型的F值为1700,说明方程的总体对数线性显著,该模型通过方程总体的显著性检验。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广东省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为2.08。说明每增加一单位劳动,可带来2.08单位产出的增加,可见广东省的劳动投入弹性较高。

四、广东省人口红利兑现情况及原因分析

数据来源:各年广东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所得。

从就业率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比较上来看,仍有一部分劳动年龄人口没有参与经济活动,而且近10几年来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率先设立了经济特区,吸引了境外资本的流入,主要建立了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加工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劳动力的充足供应是这一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源泉,因而劳动力的增加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作用。此阶段,就业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但随着经济实力的加强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广东在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逐渐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向资本和科技密集型为主,因此,虽然对劳动力的需求依然很大,但需求的层次正在或已经发生变化,从低端的体力型劳动力需求转为高端的技术型劳动力的需求。从2003年开始,珠江三角洲出现了用工短缺,即所谓的“民工荒”。实际上,这种劳动力的短缺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民工短缺,而是对具有专门劳动技能和高级脑力劳动力的需求出现短缺,是结构性的短缺,而不是数量上的。

劳动力资源被充分利用是实现人口红利的关键。蔡

等认为,如果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那么人口红利就难于兑现, 社会也承受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 充分就业是实现人口红利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关键。于学军进一步指出, 在人口红利期, 机遇与挑战并存。如果劳动力人口不能充分就业, 那么劳动力人口与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就没有区别,不仅未能发挥劳动力优势, 反而成为社会的负担人口。因此, 在人口转变带来的人口红利式微和视窗关闭之前, 应以最大化就业为目标, 充分开发和利用相对充裕的劳动力资源。

五、总结和政策建议

前面已提到充分就业是实现人口红利的关键,那么如何做到充分就业使得广东省人口红利得到最大化的实现?结合广东实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通过扩大就业最大化开发广东尚存的人口红利。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广东仍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劳动力的充分供给,但这要以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为前提。这就要求推动相关领域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建设,包括消除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制度。

其次,加快人力资本积累的力度。首先,通过重新配置教育资源, 扩展教育领域和受教育时间,建立终身学习型社会。其次从健康角度,寻找并抓住最有利于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关键领域,如青少年健康素质、妇女生殖健康和劳动者健康和工伤保险等,也可以提高人力资本形成效率。此外,加快发育劳动力市场,通过形成一个机制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给予人力资本以正确的回报, 鼓励和加快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并且形成准确的劳动力价格,提高资源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