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5:16:06
导语:在语文学习的思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调查显示有超过35%的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语文学习兴趣不高,缺乏深入钻研精神,存在消极躲避心理对学生语文学习畏难情绪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主要以以下三个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学习基础不牢。没有能够夯实语文学习基础,加剧语文学习畏难情绪;二是学习方法不当。没有掌握学好语文的有效方法,缺乏了高效的学习方法作为基础,语文学习必将陷入困境;三是学习效率不高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成绩提高不快,能力发展也不快,这些方面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久而久之逐步形成畏难情绪 。
二、突破语文学习畏难情绪的意义及路径
初中语文教学中,突破学习畏难情绪意义重大:一是有助于激发学习动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激情、树立自信;二是有助于提振学习状态。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可以让他们轻装上阵,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快乐;三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消除畏难情绪能够让学生更加自信,对学习方式方法的研究也会更加深入,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破除学生畏难情绪,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中侧重于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认真分析研究,摸准问题根源所在一笔者每接手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之后,都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画像,对造成学生畏难情绪的各种因素进行摸排,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够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二是开展疏导教育,鼓励树立学习信心。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畏难情绪,笔者侧重于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进行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真实的学习心态,针对他们的畏难心理进行鼓励疏导,从而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灌输激励教育,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都加以表扬,在语文教学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从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通过这两种路径逐步引导学生止确而对学习中的困难,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自信。
三是注重固木强身,夯实语文学习基础。许多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存在畏难情绪,与学习基础薄弱有着明显的关系。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同头看,夯实语文学习基础。一方面通过测试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让学生在同顾总结过程中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制定补救计划、明确进度安排、要点难点,将新课程学习与旧知识巩固有机统一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增强语文基础知识的牢固程度。这样的措施可以让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自身语文学习的不足,在下一步的学习中逐步完善和提高二夯实了语文学习基础,学生的语文学习底气更足,自信心更强了,学习畏难情绪便会迎刃而解。
一、教学内容、方法等要时常出新
如果说激发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的话,那么,“出新”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所谓“出新”就是打破“常规”,通过教学形式、内容和方法上的更新或变化,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使语文课生气蓬勃,使学生津津乐学。“更新”或“变化”的角度很多,如教学形式、教学着眼点、角色等的变化都可以成为探讨尝试的重点。如教学形式的变化。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节与节之间的形式变化,上节课重“讨论”,下节课不妨变为“质疑”。一种教学形式接连反复多次使用,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感,难以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二是一节之间的教学形式的变化:或“导、讲、问、议”;或“查、导、议、引”;或“比较、精(略)读、讨论、质疑”。教学形式的多次转换,就容易使课堂教学多次掀起波浪,不断激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同时又促使学生耳、目、手、脑共用,在紧张的课堂节奏中不断兴奋自己的大脑皮层,使一堂课在高效中完成。又如, 教学着眼点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开门见山”、“中心开花”、“揭示”、“要点采撷”、“重点深挖”等,通过这些教学着眼点的变化能不断给学生以新意,从而使学生表现出积极性。另外,教学中师生角色变化也能让学生获得的愉悦和求知欲望。
二、教学思维要勇于求异
“求异”本文是指应尊重和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应试”教学的大环境之下,教师死抱着“参考答案”,学生呆等着“标准答案”,不敢怀疑,害怕越“轨”,这种僵化的“标准答案”,说轻点,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说重点,是束缚思想,扼杀人才。如果这种评价不是夸张失实的话,那么,当今的语文教学也不知有多少“人才”被所谓的“标准答案”所扼杀。
应该承认,教师拿在手里的“标准答案”(包括教参),有些还不尽科学:或陷进程式化,或落入俗套,或显得呆板。对此,作为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提高鉴别能力;对学生的怀疑思维,非但不能拿“标准答案”一棍子打死,而且要大力鼓励其有根据的合理思考,使其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继续发挥创造力,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课堂教学。当然,这并非是提倡“怀疑一切”,在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同时,教师还须作出正确的引导并把它作为专项训练,这样才真正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 语文教师也要善于提问
很多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全力跳也够不着”,学生“哗啦啦”地站起一大片,憋得脸红耳赤,还是不知所以;然后,教师气得满眼发黑,批得口沫四溅;学生垂头丧气,情绪低落,由于怕提问而演变为怕语文的思想从此滋长。二是“不用跳也够得着”,甚至“躺着就够得着”,由于所提问题过于浅显,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对答如流,表面上看起来热闹,实际上它很容易助长学生懒于思考,不愿钻研的习惯。以上两种提问方式不但不能起到鼓励督促作用,而且是对有限课堂教学时间的极大浪费。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个人认为:首先应提高所问题的质量,有质量的标志是:一是必须难易适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二是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形成知识网络和能力梯度。让学生在回答完问题之后,突然觉得豁然开朗,产生一种。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训练就这样水到渠成;三是必须能体现重点、要点,不要出现“球”,甚至“离题万里”的现象,以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过于注重小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但是如果没有语言的积累,也就不可能会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说语言的积累是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与必要条件。
一、从朗读中积累语言
课文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方法,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更是小学生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的朗读。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的过程中,小学生们对课文知识与内容不断加深理解,继而读出滋味、读出感受,也能读出丰富的语言文字内涵。而且朗读的过程也是记忆的过程,通过小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语言材料进行潜意识的记忆,从而不断地为语言知识体系添砖加瓦,实现语言积累的目的[1]。比如在《小熊住山洞》一课的学习当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然后再通过看图进行联想与想象,结合生活实际,让小学生的语言词库中又增添了如“天蓝色”、“橙色”、“咖啡色”等新词语。紧接着教师还可以继续深入引导,学生又可以通过互相补充说出“丰富多彩”、“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等词语。
二、在背诵中积累语言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生动有趣,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好词佳句。朗读所起到的记忆效果甚微,因此教师要结合背诵法来强化学生对新词语的记忆与巩固,从而加深对新词语的理解与领悟。但是传统死记硬背的方式必然不可取,背诵的方式也要有所创新,比如说:(1)看图背诵。小学年级课本教材的插图众多,就像一本本生动的故事书一般,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背诵。这样既加深了记忆,也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2)表演背诵法。对于人物对白多的课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排演课文的方式来进行背诵,这样的方式不仅强化语言的积累,更能促进学生的自我表达与语言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例如在《小麻雀》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对文中角色进行分组扮演,通过挖掘小学生的创作潜能,激发了学生背诵课文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在语言表达与背诵记忆中,扩充了自己的语言宝库。(3)竞赛背诵法。教师应该尽可能选取一些优美好文,比如《柳树绿了》、《走,我们去植树》、《北京的色彩》等荟萃丰富的佳词妙句中选取背诵内容,继而能培养学生感知美、发现美的能力。通过背诵口齿留香的文章段落,继而让小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词语与句子,为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2]。
三、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语文素养的提升,不只在于课堂,更多的是来源于课外。现在随着很多家长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其对孩子的课外阅读需求也逐渐重视起来。很多家长也会给孩子买童话、儿歌、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名著经典等书籍,在课外阅读中,小学生的语言积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教师应该在从中起到引导与把握阅读方向的作用。比起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的培养心态,教师更加客观与理智[3]。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认知特点,来推荐他们适合读的课外书,以免有些学生因为课外书难懂或者太多而厌倦阅读,这并不是教学的目的。比如说教师可以向低年级的小学生推荐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卡通漫画等有意思的读物,来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学习习惯;对于中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则可以推荐稍有一定深度、故事曲折、情节精彩的读物,例如历史故事、科幻故事等;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则可以推荐一些文质兼美、可以引发思考、内容精彩的读物,比如说一些名著、国学经典,都可以让小学生阅读,从而锻炼他们的思维,开发其智力,使其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比如说讲到《将相和》一课,教师就可以让挑几段精彩的情节讲给学生听,当小学生好奇故事的结尾或者是后续发展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阅读《史记》,自主了解更多有趣的故事。这样就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开拓学生视野,逐渐提升语文的核心素养。
四、结合生活实际积累语言
近年来,笔者围绕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建设展开了一系列的行动研究,现针对这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的内涵
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顾名思义是更加有效的教学流程与环节、教学方式与资源的融合,是针对传统单向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改进,是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提升教学素质化程度的教学体系。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主要有四个显著特征:
一是更加注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有效教学体系提出将学生积极情感因素作为教学的重要参考,将学生内心最深处的学习积极情感激发出来,能够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能够让他们更愿意进行语文学习,促进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表现。
二是更加注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重视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同时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搭建合适载体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开展学习研究,有助于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三是更加注重发挥信息手段作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更新为语文教学工作注入了活力,在教学信息搜集、教学氛围营造、教学内容拓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信息手段的促进作用,为有效教学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是更加注重整合语文教学资源。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不仅包括课堂环节,也包括课前与课后环节,在对学生强化语文知识传授以及能力培养时,需要将教学全流程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综合性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活化形式与丰富内容,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成效的立体化与最大化。
二、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建设的途径
打造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既是促进教学成效提升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力举措,也是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的重要抓手。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建设的途径有哪些呢?
1.注重激发积极情感,为有效教学体系建设奠定情感基础。
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建设离不开积极情感因素的支撑。只有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够保证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提高教学成效。笔者在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方面进行了研究。重点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让学生明白语文学科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知到学习语文不仅是为了应试的需要,也是融入社会、有效开展人际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自觉性。其次,笔者在教学中努力营造温馨宽松的学习氛围,因为中学时期的学生心理不够成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伤及学生自尊心,甚至会让学生产生抵制情绪,极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面对中学阶段的学生,笔者认为要用民主平等的目光对待他们,要多看到他们的长处,并以此为着力点多进行表扬激励,让他们多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他们对待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增加,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得到真正体现。
2.注重改革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综合发展。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应当着眼于这一重点环节进行突破。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学生缺乏探究的主动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我们必须推动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将单向灌输教学模式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以此培养学生思考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综合发展。例如在《童年的朋友》教学中,笔者以思考题作为引领,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我为什么把外祖母称为‘童年的朋友’?外祖母给了我哪些方面的积极影响?教材借助哪些方式以及通过什么手法对外祖母进行描写的?你对文中的外祖母产生了什么样的印象?用几句话简单地进行描述。”在这一组思考题的引领下,笔者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把握课文中人物刻画的方法,感悟写作手法的巧妙。每一位学生对照思考题在小组内进行思考与交流,大家相互谈一谈对问题的理解,然后每个小组还要综合大家的意见形成较为完善的学习成果,接下来还要在班级进行讨论,集中全班的智慧完成学习任务。这种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大大改善了课堂的学习环境,教师将教学的难点内容与重点环节设计为探究模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学习的效果也得到了提升,与新课程改革中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相一致,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3.注重提升教学手段,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增加生动因子。
语文教学手段在教学工作中具有积极意义,每一次教学手段的升级都会带来教学面貌的大变化,教师要善于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服务于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活动的生动程度,促进教学有效性地提升。例如在《凡尔赛宫》教学中,笔者专门制作了一组教学课件,运用文字简介让学生对凡尔赛宫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有全面的了解,运用图像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凡尔赛宫的华丽壮美,运用视频短片带领学生走进凡尔赛宫去感受这一座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著名建筑。经过这样的演示,学生对凡尔赛宫的了解更加直观、形象和全面,也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融合了起来,学习成效明显提升。笔者在教学中还注重体现多媒体对教学氛围的营造作用,如《沁园春・雪》教学中,为了营造浓厚的教学情境,笔者以配乐朗诵与场景显示相结合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领悟诗歌形象和把握诗歌感情。这些教学手段的引入,丰富了课堂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内在驱动,为有效教学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4.注重开发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快乐地发展。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是提高教学整体效益的重要抓手,许多教师没有注重这一方面的研究,导致许多优质的教学资源没有能够融合到教学活动之中,影响了教学整体成效的提升。笔者将教学资源整合作为重要抓手,在这一环节着力抓住三个方面,首先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向课外进行延伸,如要求学生仿照教材写作手法进行自主创作,实现阅读学习所得向写作能力的迁移。如《背影》教学后,笔者要求学生从阅读分析中汲取文章写作的技巧,选取自己所熟悉的人物进行刻画,可以是为自己辛苦劳碌的父母,也可以是爷爷奶奶,还可以是兄弟姐妹等等,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同步提升了阅读理解能力与构思创作能力。其次,笔者还将兴趣小组对学生的促进功能发挥出来,结合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部分进行针对性的突破活动,如学生文言文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文言文研究活动,在兴趣小组里面引导学生交流学习体会与阅读技巧,进而突破难点内容,强化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与理解的效果。另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有效语文教学体系而言也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自己的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热点、亮点,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也可以借助于各种活动进行观察,活动中同步进行写作技巧的指点,这种方式能够形象地提升学生写作技巧。
三、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建设的注意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建设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教师在贯彻落实这一目标要求的过程中,既要突出重点、把握要点,更要提高教学工作的技巧性和艺术性,让语文教学活动更为高效。
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周密、科学的教学方案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教师要全面深入地研究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方法,寻找最为恰当的切入点以提高教学实际成效。
其次,教师要充分兼顾青春期初中生的身心特点。青春期的学生敏感性强、自尊心强,教师在有效教学体系建设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尽可能吸纳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得到自尊心的满足,还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情感系数以增强学习投入程度。
另外,教师还要善于整合校内外的资源。不仅要着眼于开发利用校内教学资源,还要积极拓展校外空间,让学生在课外这样的广阔空间自主发展,将资源的聚合效应发挥到最大,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
[摘 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小学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有自己优势,也有一些局限性。教师应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潜心开发课程资源,整合学科知识并走进社会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好评价引领,以提高农村语文综合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 农村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20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一种综合性的、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以问题为中心,将社会生活的综合性内容以及学生关心的话题组织起来,通过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来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将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学习的范畴,旨在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对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加强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优劣势分析
为了能有地效落实农村小学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我们有必要对农村学校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优劣势进行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兴趣强烈。农村学生,除了常规课外,语文活动相对较少,因而有较强的兴趣。
2.质朴勤劳。农村孩子从小接触田地,很早跟随父母下地干活,养成质朴勤劳的品格。
3.文化古朴。农村文化是社会最本真、最原生态的文化因子,农村学生身处其中,受到影响。
4.资源丰富。学生能够经常与大自然中的各种动植物、自然现象打交道,观察和思考的视角、积累的素材和城市孩子有很大不同。
(二)劣势分析
1.重视程度不够。受功利思想的影响,大部分教师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看成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可学可不学的,这淡化和削弱了综合性学习应该作为“必修”的地位。
2.资源意识不强。农村教师由于受自身素质与学校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学习活动过度依赖于语文课本,将教材中的内容作为开展学习的唯一凭借,缺乏课程开发意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3.学习能力低。农村学生因多种原因,语言表达能力、综合组织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相对城里的孩子来讲都比较弱,从而导致教师不愿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样形成了越不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的能力越低的恶性循环。
4.走出校门不易。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有时需带着孩子们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但这受到 “安全问题”的制约。学生走出校门的规模与范围日趋缩小,导致有些活动方案无法充分实施。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特点分析
农村小学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农村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在对农村现实生活环境进行自主体验的基础上进入语文生活,对相关的语文主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完成对农村现实生活的认识和语文知识的重新组合,建构新的语文知识图式,达到让学生主观能动地运用语文的目的。
对照2011版语文新课标中关于各学段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求,我们不难发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和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综合性,主要体现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方面;二是实践性,它强调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密切学生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架起了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
三、农村小学有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
教师应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依照学生不同的个性,和学生一起确定不同的学习主题。教师要善于发挥每一位学生的长处,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获得应有的发展。
(一)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师生“双主”地位不可忽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1.凸显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的组织与指导对活动的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勇敢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个性的自主发展。在强调学生自主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对学习活动的服务、组织与指导。这是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的重要条件。
如“读报和剪报”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为,学习目标是: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了解报纸的种类,选择适合儿童阅读的报纸;了解报纸的版面设计,对阅读内容进行筛选,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和剪贴本的使用,积累素材,加以实践并运用。这一活动的预期收获是引导学生喜爱读报并学会制作读报剪贴本;学会有选择性地精读与略读;通过读报,学习一些新词语。而要得到这一收获,离开教师的指导学生是难以自我取得的。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造潜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努力让每个学生在愉快的心态下参与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教师可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进行启发引导,打动学生的心灵。例如,《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槐乡五月》等课文都和环境有关。教学时,我们可设计一组保护环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世界充满绿色”。《金蝉脱壳》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让你惊喜?”教学时,可要求学生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伴交流一下阅读感受。诸如此类的练习设计,在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理解与体验的差异基础上,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创造潜能。
(二)潜心开发课程资源,在综合中彰显语文学科特色
1.用心挖掘地域优势,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俗话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各阶段目标的设定都具有开放性,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多观察,多挖掘潜在的资源,自主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学语文、用语文。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课本中很多的资源就在他们身边。如《山谷中的谜底》一文介绍了雪松坚韧的特点,揭示出人的生存和发展要能屈能伸,以曲求伸;《螳螂捕蝉》通过有趣的生物链现象,昭示人们要全面看问题;《最大的麦穗》通过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到麦地里捡最大麦穗的故事,把麦地的浩渺、繁杂与生活的复杂多变现象联系起来,揭示了理想与实现的关系……这些课文中的“山谷”“雪松”“螳螂”“麦穗”等都是农村孩子司空见惯的事物。学习这些课文时,他们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较城里的孩子更有直观感和亲切感。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我们要用心去挖掘。
2.立足综合,在综合中彰显语文学科特色。
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要整合其他学科,但其着眼点仍然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是人文精神与学科精神的相互融合。因此,它一定要姓“语”。首先,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活动中的文化孕育点;其次,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教师要具有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这一特点,在课堂内外创造性地开展多种活动。比如,在学生进行活动情况交流汇报时,教师不仅要注意内容是否充实具体、形式是否生动活泼,还要对学生在汇报过程中的语言表述等方面及时进行点评,让课堂交流活动真正朝着语文的理想方向迈进。再如, “读报和剪报”这一内容,不仅涉及读报常识,还涉及如何剪报和剪报意义等。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片广阔的探究天地。因此,教师要注意引领,让学生明白在读报与剪报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才是本课最根本的目的。
“生活处处皆学问。”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引导,让学生注意观察大自然和社会,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尽可能地开发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各种资源。
(三)由学科联合走向社会生活,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可以促使语文课程从封闭的小课堂里走出来,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和自然。我们要积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在丰富多样的综合性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整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任何方案都要涉及其他学科,因此,要加强横向联系,综合利用各种知识的,在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沟通中达成教学目标。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安排了“综合性学——学和做”,就是一个实验和探究的小专题,是集阅读、写作等语文能力训练于一体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在节假日,提倡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外出旅游,进行参观访问;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家庭进行调查采访,学写简单的调查报告等。这样,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深入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再比如,教学苏教版 “节约用水”的综合活动,可先让学生搜集我国城市缺水情况的资料,思考如何才能做到“科学节水”;再写倡议书,设计公益广告词等。这一系列活动,体现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同时也达到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效果。
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深入社会生活,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培养并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2.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设计综合性学习方案时,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关注差异,追求新颖;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有自己的感受;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在学习中,教师可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演讲、办手抄报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学和做——说名道姓”这一内容,学生要了解本地姓氏的情况,就得走向社会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各种有用的数据、资料。学生将调查结果写成调查报告,既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又能增长他们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
(四)关注学习过程,做好评价引领
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教师可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合理的指导:起始阶段,指导学生对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设计;实施阶段,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心理疏导、方法指导和价值引导;总结阶段,主要是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成果展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何评价直接制约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如何建立一个内容综合、方式多元、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努力探索。
1.教师必须成为学生评价的辅导者和激励者。
教师的积极评价非常重要。教师激励性的语言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直接影响学生对综合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所在小组的不同表现颁发不同的小奖章,如最佳创意奖、最新表演奖等;还可以启发学生将搜集到的专题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写出活动感受并与大家分享;还可以办成果展等。分享活动收获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在评价时,对学生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教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采用多维指标和多样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2.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注重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评价同伴时,关注同学之间的个体差异,要考虑对方的变化与进步,以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这样,每一个学生才更容易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相互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合作的态度和参与的程度上: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学习成果展示与交流的情况等。
关键词: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学习要点
在新课改的要求中,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的重点,互动、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方式,而语文主题学习,在有效整合教材内容的同时,也有效地整合了这些教学方式。在语文主题学习中,学生将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积累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从而使得学生在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一、语文主题学习的本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靠补课,也不要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大量阅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主题学习的本质就是阅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来明确相应的阅读主题,提供相关的材料,在广泛的阅读中深化对主题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主题学习就是以一定数量的阅读材料为平台,让学生在阅读中接触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和体验,带着自己的主观意识,走进作品,再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真切地感受语言文字的感染力。
二、语文主题学习如何在课堂教学实施
(一)合理确定好学习主题
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前做好主题的设置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设计图,而课堂的点点滴滴的动态生成是教学的点睛之笔。对于语文教科书这一最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率先透彻地把握好教材,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立足文本,确立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然后,细致地分析每组教材中各篇课文具体内容及其内在的联系,深入挖掘主题内涵,形成训练主线;针对各篇课文的具体内容,构建与主线并行的小主题,使主题呈现出多维度的特点,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预设多元化主题,做好各种动态生成预设和引导方案。
(二)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顶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的境界。”在主题学习课堂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阅读和交流是课堂最主要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建立规范的课堂秩序。
首先,努力建立结构合理的学习小组和规范的评价标准,以便于学生合作学习。其次,课堂的学习、交流和讨论都必须力求高效和有序。最后,教师要通过细心观察和认真倾听,即时掌握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理解、讨论、小结等各个环节及其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及时地、准确地给予引导性和鼓励性的评价,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规范的习惯,避免“人云亦云”,将不必要的争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三)注重学习能力培养
课堂上,教师尤其要注意提醒学生四个“多读”,一是在语感障碍处多读,学会连贯通顺地读完文章;二是在积累语言之处多读,体会文章的节奏和意蕴之美;三是在情感宣泄之处多读,感悟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四是在启发想象之处多读,进一步学会研读和启迪思维。例如,古诗词教学有三种读法:诵读,译读,品读。诵读要注意重音、节奏、语气、语调,读出诗的韵律节奏和美感;译读时要努力做到“信达雅”,翻译时在抓住诗歌本意的基础上,保持语句和意境的优美;品读时要挑选文章的经典名句,让学生个性化感悟,发现诗句中背蕴含的真实情感。
(四)引导开展课后的拓展探究
探究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手段。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内心都有一种表现欲,在有了自己的见解后,只要老师稍加引导,都乐于表现自己,这是让学生交流的最好时机,可形成思想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这一主题单元,在学习了《三顾茅庐》后,我便布置学生自行选择阅读《三国演义》(中小学生版)的其他篇目,体会这类文章的特点,开展搜集“三国人物歇后语”的学科综合活动。几天后,不少学生都急切地要将自己从父母那里、从网络上搜集的三国人物歇后语展示出来。于是我及时地上了一节交流课,课堂氛围热烈非凡,学生们争先恐后,说得眉飞色舞。我乘胜前进,引导开展了“运用歇后语写话(两至三条)”的训练活动。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会儿工夫就完成了,拓展学习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诸如此类的课后拓展探究,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探究涵盖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发现,激发起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大发展。人的成长需要生活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累积,语文主题学习用大量的、丰富的材料来撞击学生的大脑,目的就是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入手,对客观事物产生一个全面的、恰当的辨别、判断和评析。大量的阅读产生丰富的信息,在不断补充,互相印证时,不断地加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有助于推动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说主题学习既是一种探究活动,更是一种自主学习活动。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应该以“全方位开放”态度,尊重并接纳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让他们形成独特的个人体验,这对于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而预习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因此我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预习能力的培养,并且经过多次思考、实践,总结了一些相关的预习方法,下面我就小学低段语文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强调预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首先,作为教师,我自己在思想上特别重视,从开学第一节课开始就给孩子们讲预习的重要性和好处,但最初学生根本理解不了预习的概念、要求等,所以我借鉴了一个前辈的做法,用非常直观形象的方法,先将最简单的预习要求编成了儿歌:“翻开书,找生字,打上圈,标音节。课文美,我来读,第一遍,慢慢读,第二遍,放声读,第三遍,读流利,请家长,来欣赏,夸夸我,把字签。”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也有了主动去完成老师提的这些要求的兴趣与积极性,久而久之,在学生心中对预习有了一定的理解和兴趣。
二、因地制宜,按照年级,制定预习要求
学生的年级不同,学习的能力也有差别,所以要根据年级特点来从易到难地教学生预习方法,换句话说,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预习要求和预习任务一定要适当,要让孩子有种“跳起来摘桃子”的成就感。在一年级教学完所有的汉语拼音后,我就开始教给学生预习的步骤,并且把预习要求写在语文书的第一页上,方便每一天的预习。具体地说,一年级的是“四步预习法”:一“读”,根据拼音,读课文3遍;二“标”,指标出自然段或者小节的序号;三“圈”,把文中的生字圈出来,并在课后的生字表中加上拼音,并读5遍;四“再读”,再读课文,做到流利朗读课文。二年级时,我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稍作调整,变成了五步预习法:一“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二“读”,读课文3遍;三“圈”和“写”,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并在生字头上写上正确的拼音,再读5遍;四“查”,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试着分析字形,并能组一到两个词;五“答”,试着回答课后问题。
三、循序渐进,先带领再放手
每个学期教了预习方法以后,我都会上专门的“预习课”,即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老师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来完成,发现错误可以及时改正。比如,我们这个学期开学学习《秋天的图画》一课时,由于刚刚才教了预习方法,所以,我把预习方法写在黑板的左边,把课文抄在黑板右边,对照着预习方法,因为这篇课文只有一段,所以我直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然后把生字圈出来,并把课文中生字的拼音写好,将生字用正确的读音读5遍;期间,我就一直在教室巡视检查孩子们的情况,听见读不准确的,不会读的,就进行即时提醒纠正;等学生读准生字后,我再领着孩子读2遍课文,直到学生们把课文读通顺;再引导学生思考书上的那个问题:“谁使秋天这样美丽?为什么?”最后带着孩子们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试着分析字形,并能组一到两个词(至少能直到书上有关的那个组词)。在预习生字时,可以提示学生用有趣的方法,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谜语等。每次预习课差不多持续一个星期,学生就可以基本掌握预习方法了,此后我才会让学生回家独立预习。
四、落实检查,巩固习惯
如果只是教会学生预习,布置学生课后预习,不及时进行跟进检查的话,学生会出现不认真预习或者根本不预习的现象。于是,每次布置了预习作业的第二天早上,我都会检查预习情况,检查的方式有很多种,老师全班查,抽组查,同桌之间互查,组长查等等,而且会把检查的结果记录在“班级作业评比栏”中,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总结。
五、重视展示,树立典型
每一堂课,我们都要给学生一定的展示的空间,对于一些预习任务完成的好的同学一定要赞赏,多用言语去表扬,比如在某位同学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或者是回答问题时,可以对他说:“你读的太棒了!你是怎么做到的?在家里读了几遍?”“你竟然可以把课文这么流利地背下来,你太了不起了,你能不能给同学介绍你的预习经验?”“你的预习作业完成的真好,是我们班同学的好榜样!”老师及时而真诚的表扬和鼓励一定会激发更多孩子的积极性,能更好地完成预习,促进预习习惯的养成。
1.高中语文教学不足的几点问题
1.1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部分学生总是认为语文能力是通过长久的学习积累起来的,语文是自己使用的母语,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在使用,无论怎么学习,提升幅度都不大,只需要在考试以前进行简单的复习就可以了。因此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将多数时间用在了其他科目的学习上。其实语文的魅力是无限的,只要长时间坚持,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1.2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虽然素质教育一再被强调,然而要将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完全变成素质教育却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高中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而学校则面临着升学率这一巨大的竞争压力,这就导致学生学习语文时的重点成了钻研解题技巧,部分学生甚至将各类型的参考资料作为教材,殊不知语文教材中那些经教育界行家里手精挑细选的文章,岂是那几本简单的参考资料就可以取代的?这种完全抛弃精华的学习模式根本不能真正帮助高中生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1.3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倘若课本是语文教学的灵魂,那么语文教师则是语文课堂的主导。教师的责任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学习水平、教学习惯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但要将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必须要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出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倘若教师自身的水平不高,就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常常会选择照搬一些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然而并未考虑到学生自身的个性、差异性,这样非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2.针对以上问题的改革措施
2.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会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培养与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注意加入激趣这个部分,利用这个部分充分开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感受语文的魅力。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直奔主题、引用名言警句、运用成语、背古诗、讲故事、看图画、猜谜语以及听音乐等方式,让每一堂语文课都充满吸引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想象力、活力与激情。通过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产生共鸣,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标,最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2高中语文教师要使语文教学融入"人文味"。语文教学首先必须要具有"人文味",因为语文教学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部分,而人文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所谓人文教育,就是指要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人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人文教育,那么必然会走向消亡。而语文学科恰好是人文精神滋养的沃土,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使语文教学融入"人文味"。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习困难;课外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37-01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以不可拒绝的姿态走进了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许多语文教师都在主动运用多媒体技术改善语文教学课堂教学,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必须提出的,在我们农村小学,尤其是一些比较偏远的小学,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现在还是一片空白,一些教师,尤其是年龄大一些的教师,还在停留在一支笔、一张嘴的教学状态,多媒体计算机成了摆设,上了灰尘也无人擦拭。农村教师拒绝多媒体教学,客观原因存在,但主管原因是还没有认识到计算机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结合实际,就是想对计算机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作一番阐释,以其引起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共鸣和重视。
一、多媒体计算机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展台、液晶显示仪、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鸟的天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了解鸟的天堂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鸟的天堂的美。在学习“众鸟纷飞”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适时播放了课前编辑的鸟活动时的声像资料。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动起来,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里。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二、多媒体计算机信息技术信能解决学生实际学习困难
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如潘文久老师在教学杜牧《山行》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深秋时节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他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潘老师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教师诵读全诗,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诗意时,潘老师演示了课件。在红红的枫叶缓缓飘落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不但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再如在《倔强的小》一文教学前,我发现学生对革命战争时期的背景了解甚少,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是,学生的信息来源之一――校图书馆这方面的资料很少,因此教师可以直接组织学生上网查询,以革命战争为线索,上网进行拓展阅读。当学生坐在电脑前,便会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没有陌生感,没有约束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学习。这样,他们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
三、多媒体计算机信息技术能丰富学生课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