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5:16:08
导语:在高效课堂概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认知冲突;建构主义;问题设置;教学策略;高效性
化学概念理论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有指导作用,学生在学习概念理论的过程中逻辑推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概念理论抽象,较难理解,学生又存在前概念。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多种教学活动,尽可能地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动手实践、分析、推论,再做出归纳导出概念、理论,避免填鸭式的知识罗列。中学概念理论教学的设计思路是:首先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编排,确定教学的目的、重点,然后分析学生已有概念与科学概念间的差异,再确定难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素材、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探究能力,确定教学过程中问题设置的难易及顺序,最后考虑是否需要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证据。下面是我在概念理论教学中的教学策略,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考试成绩远远超过同一层次的非试验班。体现了化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该教学策略在课题组中得到应用并加以完善,效果不错。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求知欲
学习心理学认为,一个重要概念理论,是在概念理论的系统中形成和发展的。引导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的概念理论系统来接纳和学习新概念理论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过化学史、实验、多媒体、模型、挂图、学生熟悉的社会、科技、生活的例子或知识创设情境等多种途径来引发学生的原有观念,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求知欲,这样认知冲突就可以在科学观点与学生的个人概念之间架起桥梁。例如,在讲到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让学生回忆燃烧的定义,然后提出:“燃烧一定有氧气参加吗?”学生回答:“是”,这时我不急于表态,而是通过实验,把燃烧着的氢气放入氯气的集气瓶中,让学生观察,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家看到氢气在氯气中剧烈燃烧,有目共睹的现象否定了学生前面的回答。在讲到盐类的水解时,这样创设情境:酸的溶液显酸性,碱的溶液显碱性,盐的溶液显什么性?碳酸钠溶液为什么叫纯碱?在讲到氧化还原反应时,提出“四大基本反应类型能把所有的反应概括吗?”接着举例:“判断Fe2O3+3CO=2Fe+3CO2属于什么反应类型?”情境创设得好,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思考探索,导出概念、理论
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导出概念、理论。这个过程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
1.探究前,先要设置好问题、方法
如何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个关键的教学策略就是围绕核心概念理论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基本问题,巧妙设计建构概念理论的问题线索,激发学生质疑求知的潜能,提供合适的素材作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依据。所设置的问题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接近概念理论,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主学习能力,使课堂的探究更深入。问题的设置可以从三方面来设疑:(1)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学生疑惑不解时;学生各持己见时;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等等。(2)在关键处设疑:在关键处设疑能起到对教学内容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3)在重点、难点处设疑:在重点、难点教学上恰当地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建立起相应的认识方式。在讲离子反应概念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物质进入水溶液中将发生哪些变化?”“溶液中存在哪些微粒?”“哪些微粒能发生反应?”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微粒观和动态观,从而产生离子反应的概念;在讲到稀释对盐类水解平衡的影响时,让学生设计实验,学生不会时,再引导学生利用稀释前后盐溶液的pH数据分析,使学生学会用定量的观点分析问题。在讲到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时,可以提出有哪些因素可能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探究实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研究温度改变,平衡的移动规律,得出相关的结论,并且明确研究的大体思路和实验证据。最后,让学生自己研究压强改变,平衡如何移动。让学生提出假设,说明假设的依据,并且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寻找实验的证据。
2.思考探索,导出概念、理论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思考问题,得出自己的解释,每个学生向其他成员阐述。在组内成员讨论评价各种观点,达成一致认识,形成科学的概念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学生构建新的概念理论时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师组织、交流,但要每个成员都应该尽量有所参与。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解释通过科学学习过程获得的认识,最好学生要简要说明自己认识的发展过程,尤其是认识转变的关键过程。最后教师把小组学习的最终结果和教学目标进行比较,进行评价及知识的整合,使学生获得的科学认识融入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导出概念理论。这一部分是实现化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关键。
三、应用巩固
概念理论只有应用才能掌握好,可以通过下面两种形式来巩固概念理论:
1.在进行概念理论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化学是一门具有应用性的科学,化学知识与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深化发展学生对所学概念理论的认识。例如,在盐类水解平衡原理的学习中,可以联系如何配制澄清的硫酸铜、氯化铁溶液这一实验室中常见的问题,也可以联系泡沫灭火器原理这一生产问题,还可以联系为什么常用热碱水清洗厨房的油污这一生活问题。
2.讲练结合
为什么说“确立一个理念”是全人教育呢?因为它体现了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个性张扬的教育理念;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表现欲望,成功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生成意识;提高了表达能力,书写能力,组织能力;激发了进取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
为什么要实现二个前置呢?我们可以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学生如演员,他就要看剧本(课本)进行学习,就要练功、排练。所以说“不预习不展示、不展示学生就兴趣不浓”。教师如编导,就要编剧本(学导案),组织领导,教学上来说就是提前编好学导案、并认真地上课组织实施。
为什么说三个环节很重要呢?因为只有把好三关(课前入口关、课中评价关、课尾检测关),并能使课前材料优质(设计流程、学导案)、课中加工优良(激励评价、全员参与、精彩生成),课尾产品优秀(检测、达标),才能保证教学有效、高效。
为什么说要掌握四个灵魂呢?因为“相信学生”是课改的思想前提,是课改的大门,它体现着主体性;“解放学生”是课改的关键,是行动,是课改的殿堂,它体现着参与性。“利用学生”就是利用学生的心理规律,表现欲和求知欲,以及好奇心,体现着学生的心理特性。“发展学生”是教育教学的终结目标,是全人理念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目的,体现着目标性。
我想只要我们有正确而科学的思想引领,课改就一定会无往而不胜,就一定会走向成功。
模式体现结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功用。模式是抓手,模式是载体,模式是桥梁,模式是工具,模式是框架,模式是制约。模式是瓶是酒(教材处理是核心)教学模式的灵魂是尊重、鲜活与生成。为此我们构建了“三三四”开放型高效教学模式,形成了初中部的独有风格。
第一个“三”指学生学习的三种方法:独学、对学、群学。独学:是教师导课后,学生按照教师指导的学习目标、学习流程、学习方法进行独立学习。一般以学导案为抓手,以问题为主线,并运用双色笔进行批注,把重点和问题写在预习本上,带到对学、群学中解决,独学完成后,要及时告知组长学习情况,重点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学重点完成三个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提出问题。
对学和群学:“对学”指两名结对同学的合作学习。群学是小组内不同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或同学间的帮扶学习,其仍然是以问题为主线。顺序是先对学:互问、互测、互教等,后群学,继而深入小组合作、探究阶段。真正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三种学习方法,最后把普遍未能解决的问题信息由组长并传至教师,以便教师了解学情,以学定教,便于教师找到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起点。
我们的一般标准是:独学完成40%的问题,对学和群学完成30%的问题,其余的在班级交流和展示中完成,当然这要因课而异。
第二个“三”指三种展示课型:预习展示课、提升展示课、反馈展示课。高效教学模式是以展示为特征。从展示的形式可分为:笔头展示、口头展示、肢体展示、课件展示;从展示的目的可以分为:记忆性展示、理解性展示、巩固性展示、达标性展示、反馈性展示、纠错性展示、训练性展示;从展示的人物可分为:优秀生展示、潜能生展示、学困生展示、对长组长展示、小组合作展示等;从展示的题型内容可分为:基础概念型、变形理解型、综合运用型、拓展创新型等;从展示学生围观形可分为:聚视不动型、围观涌动型、小组流动型、自由参观型等。
“展示”一词由“展”和“示”构成。“展”指发展、伸展、展开。它体现着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状态:不断生长,不断变化,不断创新,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展”体现着生命无限的和坚强的生机活力。“示”指呈现、表达。这个词含有展示主体试图与特定对象交流、共享,以及期盼回应、关注、鉴赏、评价等内容。(《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P79)
课堂学习最享受的阶段是展示。“示”是手段,“展”是目的,由“示”及“展”是展示的追求。展示的根本任务是:1、暴露问题――甄别对错2、思维交流共享――发展思维。3、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口才、思维、自信心等)。
下面重点解读三种展示课型:
预习展示课:它在三种课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三种课型的基础。预习展示课教师要出示预习目标,指导预习方法,明确学习时间,设计评价方式。教师要留时间让学生充分预习,学习形式先静后动,学习方式先自主后合作。要整体感知,多读细思,发现问题,把重点的内容概括、摘要,并理清结构、顺序、联系,用双色笔把重要知识内容和问题写在预习本上。预习课型可根据内容的难易和多少设计0.5―2节课进行预习,必须让学生在学导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目标的70―80%,如不达到学案设计的最低要求,后面的两个课型将无法进行。预习为主,展示为辅,预习后展示的内容要少而精,要注重知识性和基础性,目的是明确学习重点、提出存在问题、反馈预习效果,对“提升展示课”有指导性和铺垫性的意义。
提升展示课:它是三种课型的核心。旨在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表现、表演、提升能力的平台。如果把学生比做演员,那么预习展示课是练功,提升展示课就是表演,只练功不让表演的演员自然干的没劲。为了展示好,教师要如导演般精心筛选展示的内容(题例),精心设计学习的流程,一般流程是;基础识记――变式理解――综合应用――拓展创新四个阶段。提前设计展示的方式和小组的任务分配,对预习展示课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点成果进行展示,通过组间质疑,提升学习的目标,拓展出更多的相关内容和思路,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在此课型中,重点在于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渗透学习效率:投入度、参与度、速度、精彩度、生成度。学生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不仅展示了“合作”学习的成果,更显现了独特的见解和个人的风采,让孩子获得“成就感、幸福感”。在此教师要观察组织、指导追问、语言激励,纠正学生的站位、姿势、表情、动作、表达,尤其要突出焦聚点,抓住闪光点,教师或组长要把个人和小组参与和表现的评价自然地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最后要进行小组达标测试,目的是摸清学习效果,为反馈展示课做准备。一般来讲,此种课型应占教师总课时数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
反馈展示课:是在前两种课型的基础上,对所要达到的“目标”具体落实的环节,也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体现。在此课型中,彰显的是老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要求老师根据目标需要设计出梯度、难度适中的典型练习题或母题,通过学生“兵练兵”、“兵教兵”、“兵强兵”的过程,“独立―合作”完成,达到对知识的再认识和巩固的目的。此课型的展示在于发现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和表现,要让学生“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总结规律、归纳方法,达到最佳的求知状态。
同时,我们要掌握好三种课型的异同点:预习展示课,要求重点达到“懂”,训练以基础性题为主,目的是让学生感知和了解概念;提升展示课,要求是达到“会”训练以专题性为主,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技能技巧;反馈展示课,要求重点是“通”,训练以综合性为主,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规律。
“四”指四种教学工具单:单元计划单、学科学导单、听课反馈单、教学反思单。
单元计划单。指学科组集体制定的单元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的具体学习内容和形式。一般包括:时间、课题、课时、课型、目标、流程是一个单元的总体计划和设计。
学科学导单。是根据单元计划单的设计,写出每节课的具体操作。一般程序是:共同研课―分配备课―主备说课―集体议课―学案修订―复印共用。重点内容有:教学目标、学习流程、时间分配、展示内容(识记基础―变式理解―巩固提升―拓展创新)、亮点和达标设计。
听课反馈单。为了做好听课的反馈工作,我们除做听课记录外,还要求每位教师填写听课反馈单,把优点、不足、改进建议,写清楚,听完后全部教于做课教师进行观看,有时间的还要进行认真的说课和评课。
教学反思单。是针对自已一周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一般包括: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 高效课堂 新课改
新课程不仅倡导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更加注重学生探究和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现有条件下又不能占用学生太多的课外时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保证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活动,切实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高效课堂是让思想政治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真正有效地贯彻新课改理念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主动参与的意识,有兴趣学习,往往事半功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既要在课堂导入上下工夫,又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多样性。
1.教学导入的设计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应简洁有力,提纲挈领,直奔中心,并具有趣味性,引人入胜。因此,就政治课教学而言,如果一堂课老师能设计出诸如小品导入、故事导入、设疑导入、新闻导入、讨论导入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悬念诱思式教学导语,就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产生跃跃欲试的强烈意识,从而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愤而启之”、“悱而发之”的状态,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习动机,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
2.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典型性,既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情境创设可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如文字、图表、图片、录音录像、动画视频、歌曲、漫画、相声小品、角色模拟、生活实例列举等。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还可利用网络平台辅助创设情境,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探索性学习方式的引入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在新课标指导下,充分利用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尝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制造矛盾,使学生开发探索思维。探索性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政治课不是那么一成不变,不是那么枯燥无味,不是那么干瘪苍白,要使学生感受到新意和幻彩,感受到活力与激情,感受到生机和奔放。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高效课堂的根本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自己去发现理解,这样获得的知识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依据学生学习的规律来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发现新的问题,探求新的知识。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自主生成知识,而不是简单教授结论。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就要做到精讲点拨。精讲,就要讲重点、难点、易混易错点。讲在点子上,讲在该讲处。点在兴趣点,点在疑难点,点在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点在知识的生长点。教师的精讲,能够带动学生积极学习的活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练习要及时讲评,注重方法指导。讲评练习要提高针对性和时效性,讲评要保证学生自查、自悟、自我消化的时间。对于典型性、普遍性的问题要归类,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讲技巧,重要问题要回归教材。把有代表性的学生的答案展示出来,请学生“现身说法”,共同分析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性、针对性和规范性,并进一步总结方法规律。让学生把问题呈现在课堂上,解决在课堂上。学生听得入耳,听得出神,便会投入情感,积极活动,而且能够保持兴趣,爱上政治课。政治教师的精讲,必须讲究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逻辑性,是有效地讲,高效地讲,讲在点子上,讲到关键处。同时,教师是以“导师”的身份出现的,“精讲”还要体现启发性、趣味性、灵活性,要能够深入学生心田,点拨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要相信学生,学生可以自己理解的就不讲,学生能自己明白的问题放手让他们自己思考,甚至可以让学生互相讲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活动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三、有效的练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
练习设计要讲究“精”字,题目的设计选择要规范、新颖、灵活,目的明确,注重基础性、针对性、典型性。防止滥做习题,搞题海战术,也不宜搞一些偏、难、怪题。另外,可进行限时训练,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练”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手段。其主要包括:讲中练和讲后练。讲中练,也就是教师的讲解、点拨与训练结合在一起,边讲边练。讲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讲后练,也就是教师在讲后出示练习,集中进行训练。练习题的设计应抓住重点,突出难点,还应贴近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以能力训练为主。同时,布置的练习还应该及时讲评,做到“堂堂清”。理论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有效的练习对提高课堂效率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讲练结合,以练代讲,在练习中巩固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并查漏补缺,在练习中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教师的生命价值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课堂上。在新形势下搞好政治课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真正统一。唯有如此,素质教育和新教学改革的目标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改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鞭策着每一位政治教师不懈努力和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观念 目标 教材 结构 学法
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在我校已经开展了一年多了,在教学中,从原来的踌躇满志到如今的彷徨茫然,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教学水平进入了瓶颈,感觉身心疲惫。付出了很多,却收获很少,觉得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有些脱离。随着我校高效课堂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必然要求教师课堂观念也发生变化,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那么,究竟该怎样做呢?
一、观念是根本
原先总认为只要老师教得好,学生就能学好,其实不然,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在教学中教师应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密切联系学生生活,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给学生发展特长留有空间。教师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而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未来发展的牵绊者、阻碍者。做授之以渔的人,做学生贴心的好朋友,而非高高在上的批判者。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收获爱的性格。所以,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甘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垫脚石,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二、目标是中心
以往的课程目标局限于双基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偏重于内容目标的方式,关键看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分数的高低。学生成了学习的书呆子和机器。“三维目标”的出现则打破了这种局面。
新课程目标赋予了学生发展崭新的涵义:它既包括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核心构成的综合素质,又包括素质形成的过程与方法,更强调在现有素质结构基础上的未来发展潜势。这种学生发展观延伸出来的是学生发展的综合化、发展过程的自主化、发展趋势的可持续化。“三维目标”深入阐明了教学的根本价值取向,它既是课程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又是课程教育活动的最终归宿。在执行新课程计划的过程中,要把人的和谐发展放在首位,恰当地处理“三维”关系,力求做到在追求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时关注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性,构建起学生发展结果与发展过程互动、互生的过程与方法系统。
三、教材是载体
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资源,但不是唯一,教师应变教教材为用教科书。新课程倡导让老师用教材,并非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用教材,从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及经验,使学生在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道理,激发他们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并积极努力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大于教材。任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最明显的就有校本课程的开发及运用。教师不再单纯是“教书匠”,而是教材的研发者与创造者。
2.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为准绳,那么教师就不可能开发教材,而现在教师却可以“改”教材了。教师可以为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不同特长学生的发展,不同兴趣学生的发展,加入综合性练习,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学生间的合作提供长足的发展空间。
四、结构是关键
要不要一个模式,怎样建立一个适合教学的模式?我所学习及实行的就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陈铨校长所创的――“导入,展开,练习,小结”。
1.优化导入,激发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学生只有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
2.优化展开,自主探索。学生对每一种知识都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并且急于表现自己的学习成果。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带着各种问题探索,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优化练习,激发热情。精选练习,由易到难。
4.优化小结,升华巩固。课堂小结是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收尾阶段,是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将所学适应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完善、精要的“小结”,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让学生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美妙境界。
五、学法是重点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
1.要使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一个过程。对于那些好动的学生,上课时,教师就寻找他们的“闪光点”,鼓励、赞扬他们,让他们有自信,认为自己能行,逐渐地让他们养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对于这样的学生,决不放弃。让学生获得到与自己期望相当的学习结果,满足学生对学习寄予的期望,同时,经常督促、辅导和鼓励他们,让他们用心听课,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与同学交流探讨学习问题,让他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动手操作,勇于实践,观察推断,模拟实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同时,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内因就是学生。因此,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一系列层次性、趣味性与阶梯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找难点,记疑点;做笔记,重分析,进一步引发思考。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启迪思维,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好习惯,从而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前提
转变教育观念的源头是“以人为本”。就教育工作者来说,转变教育观念的核心是真正贯彻落实“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必须正视,我们在“以教师为主导”方面做得很到位。而对于“以学生为主体”方面做得不够,甚至是相当不够。课堂不能只传授给学生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给学生主动探索、自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创设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所需有机结合。因此,教师应将时间交给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内在潜质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
二、做好课前教学准备是获得课堂最佳效果的关键
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备课是关键,而备课最重要的是备学生、备方法。
1.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是备学生
备学生就是要求教师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由于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参差不一,教师只有了解基础状况、学生的心理状况,因材施教,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做好课前的自学指导。“先学后教”,“先学”是基础,是关键,是硬道理。先学完成得好,后教也就不难了。“先学后教”,绝不是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了,而恰恰相反,是要求教师能够把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精力用在辅导、指导、检查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情况上。
2.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是备方法
教师常用读图法、列表法、比较法、联想记忆法、编歌诀等方法以提高课堂效率。“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感到效果很好,学生先自学,不仅培养了学生读图、读书的能力,还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整体上表现出了对课外相关知识的涉猎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明显提升。
三、课堂上精心设计导语利于提高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每节课我都精心设计导语,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只有精心策划,有效地巧设情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热情。教学中,我常用的方法有悬念导入法、歌曲导入、直接导入、故事导入等导入方法。新课导入,有多种途径,多项措施。以一首古诗、一段小曲、一幅图片开场,用名言警句、寓言传奇、身边小事引领,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是紧贴新课内容,都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巧妙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图像和声音传递信息,使学生眼耳并用、视听并用,避免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所谓形象化,不仅有地理图片资料,还要注重与文化、现实的联系。比如:讲到吉林省,就要提及“一汽”“吉化”“通化药业”等。通过教师提供的补充资料,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有新奇感,通过寓教于乐,实现了润物细无声。
五、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核心概念;几何教学;课堂实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86-01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和重要部分。俗话说得好:“梳理概念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提纲挈领。”在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抓住核心概念,就能够帮助学生对相关性概念进行同化迁移,从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那么,在小学几何教学中,如何紧扣核心概念,提升教学实效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抓住概念本质,选用典型素材
在几何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是从本质出发来讲解几何概念,而是采用一些标准图形,将概念的非本质属性扩大化,这给学生的思维认知造成了一些误区。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抓住几何核心概念,使用的教学素材缺乏典型性。因此,教师应抓住概念的本质,从核心概念出发,为学生提供典型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建立具有典型性的概念表象。
例如,教学“三角形”时,在学生基本掌握基本的三角形概念定义之后,笔者出示图1,并提问:“在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些是三角形?对比这些图形,请说出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熟悉了三角形的概念和特征。
二、梳理概念结构,建立知识关联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何图形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知识与知识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我们可以借助概念的再生功能去构建概念体系。但由于小学生缺乏整体感知,容易对概念本质产生误解,为此,教师要加强核心概念的结构梳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时,笔者先让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然后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等知识,并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学生经过猜想和动手实践之后,认为长方形、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另外,学生还用图示法梳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如图2)。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对概念进行梳理,引导学生明确概念之间的衍生性和关联,促使学生深刻地掌握概念的本质。
三、经历概念形成过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几何教学中,由于年龄的原因,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他们需要经历充分的观察、操作等过程,才能理解概念。因此,教师可设计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逐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出示了一个长方形的活动框架(如图3),让学生变换这个活动框架,看看能得到什么样的图形。
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后,发现可以将长方形变成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4)。此时,笔者追问:“这些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变化吗?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和辨析,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边长以及对应的高有关。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猜想:能否借助长方形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认为可将平行四边形进行剪拼,从而将其转化为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在上述教W案例中,笔者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整个过程,促使学生通过知识迁移,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了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物理课堂;活起来;新课标
当代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特级教师钱梦龙曾告诫他的同行“一定要把学生教活”。无论是吕先生把课教活还是钱老师把学生教活,都离不开一个“活”字。然而,现实中不少物理课还是比较沉闷和低效。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学得很累,教师教得无味。“新课标”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研究者,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高中物理内容多,知识复杂,概念强,且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是一门实验科学。如何在高中物理新课改理念下,营造一种激情的课堂学习氛围,让课堂活起来呢?
一、精心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导语犹如乐曲的前奏,能起到提示主题、激起兴趣、进入情境的作用,不但可以让学生将上课前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诱导学生把学新知识的压力变为探索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把学生迅速带到学习物理的环境中去。比如在讲惯性一节时,学生对书中的棋子和小车的实验提不起精神。这时我们可以引入一个故事:话说有一油田突然失火,情况万分紧急!有人迅速报警。各路消防车陆续赶到,但由于火势太大,消防队员无法靠近,火一时难以控制。正在这时,大家听到远处传来了汽车的轰鸣声。只见一辆旧消防车疾驶而来,该车几乎没有减速就直奔火源中心,车上队员急忙下车救火,火舌很快被扑灭。油田老板激动地握住该队队长的手说不出话来。记者急忙采访队长并兴奋地说:“油田老板已经许诺,哪个队首先灭火,将奖励一大笔钱”。请问:“你们得到钱后,第一件想做的事是什么?”队长愤愤地说:“我们首先要换掉车上那个失灵的刹车片!”同学们听后哄堂大笑。在此基础上引入惯性,接下来的课一定会进行得很顺利,同学们也一定会兴趣盎然。
二、运用实验
实验所创设的情境,能向学生提供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等强烈的感觉刺激,有助于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的思维快速地集中到课堂中来。同时,实验中所出现的现象往往出于他们意料之外,而学生的好奇心会促使他们想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而积极地思考并得到答案,这样有利于学生产生想认真学习这节课的想法,从而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达到教学目标。在讲授《自由落体运动》时,先引导学生做一个小实验:测反应时间。老师先提出问题:同学们的反应一定很快,想知道你们的反应时间是多少吗?我这里有一把能够测量反应快慢的尺子(尺子事先在背面贴上位移对应的时间),哪位同学愿意上来测量一下?接着介绍规则:请一位同学把手放在尺的下部10cm处,做好捏住它的准备,眼睛盯住老师的手,当看到老师松手的动作后,立即用手指捏,越快越好。并记下捏住的刻度。然后再告诉大家你捏住的刻度是多少。教师结合尺的背面的时间刻度宣布:实验者的反应时间是××!学生很惊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老师乘机说,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尺子下落的运动――自由落体运动。这样既增强了求知欲,又顺利地引出了新课。
三、引导质疑
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问,使课堂设问更切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学习实际,并充分发掘他们的深层潜能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当一个现实现象与原来认识发生冲突时,学生心灵才会受冲击,学生关注力才会集中到实验现象上。例如将铁片放入水中立即沉下去,同样,由该铁片制成铁盒子会浮在水面上,锌片前后重量没有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同的现象呢?加热纸盒里的水,水已沸腾,为什么纸不会燃烧呢?在大试管中装进适量水,将小试管放入大试管中,再把两支试管同时倒置,为什么小试管不但没有掉下去,反而徐徐上升呢?类似课堂实验现象与学生想象中的情况不同,学生会感到惊讶,欲言不能,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同时诱发了学生浓厚兴趣的问题意识。当出现有分歧、冲突的问题时,老师适当地疏导和辨析,使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再解决自己的问题能够心悦诚服。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每位学生畅所欲言,既活跃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习效率,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巧用幽默
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课堂。受传统的知识定式、考试本位的影响,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怎么教”和“ 教什么” 两个根本问题一直没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仍然滞留于传统语文教学框架之,未能摆脱服务于考试、死记死背死学的惯性思维。课堂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模式,落后的教学方法,阻碍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阻碍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甚至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人生,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应从小学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因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己储备了一定的字、词、句、篇的语文基础,所以,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励、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己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此,我在五、六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新尝试,收到了一些成效。下面,我把自己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点滴不成熟的做法总结出来,供同仁们借鉴指正。
一、建立亲切融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亲切、融洽、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营造良好的师生心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上应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要以饱满地热情,亲切自然的语言,把枯燥的教育内容赋予感彩。教师以渊博的知识、饱满的热情、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进行教学,就会形成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是一种艺术享受,是一种师生情感的交流,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二、创造传授知识环境,激发学生的感知欲
记得前苏联的教育家就提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可见,创造良好的求知环境,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更好地与老师配合。初春时节,我们要学习老舍的散文《草原》了,我组织学生去郊外黄泛区牧场观察、去看那里的草场,那里的牛羊,用自已的眼光去发现草场的美,草场的特征,又在课前放映记录片《呼伦贝尔大草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草原的博大与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作好记录。在学习《草原》的课堂上,我让学生把自已实地观察的情况,分分举手回答,最后汇总在板上,然后再学习老舍先生的《草原》。学生的兴趣可浓了,感知可深刻了,学生由衷地赞叹敬佩老舍爷爷的观察细致入微,不愧为一代语言大师,语言生动、活泼、有趣,写了静态的翠绿无际的大草原,更写了把草原衬托得更丰富的天空、白云、牛、羊、马、山丘,及热情好客的蒙古人。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使得一碧千里,茫茫浩瀚的大草原,在作者笔下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读后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觉学好语与如何学习语文的热情。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场景、录像、投影、音响、图片等实物与手段,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三、设置疑问启发教育,激发学生在思考中求知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多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是老师的“一言堂”老师的“独角戏” ,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了思维冲动,失去了自主意识,伤失了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一个学生都能学好,建立学生学习好语文的自信心。为此,通过课前预习时,老师对课文内容提出若干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文,思考课文内容与主旨。然后,老师从设疑解问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各叙已见的热情。老师把握课文内容主轴,不断制造矛盾,激发学生解决矛盾,在争辩中、在学生的充分想像地回答中,诱导,归纳内容与知识。这样,学生在积极主动思考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知识,因是学生自已在思考、争辩、比对中掌握的知识,所以往往理解深透且不易遗忘,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老师应把握创设疑问的时机,有意识的地创设疑难,以刺激思维、丰富想像,提高学生探索知识兴趣。
四、放手让学生自学,鼓励运用各种参考资料
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中的一种,它包括能理解思想内容,分析段落层次,领会词句含义,增强语言感受能力,了解写作特点。以中学语文水平而言,理解上述要求并不困难,难的是用怎样的语言恰当的表现出来,好比“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各类参考资料正好可以补上这个空缺。这些知料从课文内容到写作方法,从语言欣赏到基础训练一应俱全。有些家长和老师不赞成学生用资料,理由是学生受答案限制,不愿意动脑筋思考。熟不知学生需要的是语言的提醒,而非思维的暗示,况且有些见仁见智的观点也给了学生一些启示,开阔了视野。学生课前看一遍,课上学一遍,明确了观点,加深了印象,事半功倍,何乐不为。我鼓励学生多看资料,并允学生带进课堂,参加讨论,许多问题不用老师讲,学生自然就明白,老师在学生中穿针引线,因势利导,只对难点稍加点拔,学生情绪,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教学任务便在轻松的气氛中顺利完成,收到了极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活跃课堂气氛,创建课堂竞赛环境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研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无论对语文教师的思想认识,还是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而这些又是决定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谓的课堂教学效率指的就是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老师教授的内容和学生吸收内容的一个比例,换句话说就是45分钟学生学到的知识的多少,也就是学生通过此次课堂教学有无进步、收获和长进,或者学生的付出和学到的知识很不成比例,就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表现。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意义
新的课程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给小学低年级语文教育课堂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课改注重增强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完善和培养广大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借助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养成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和获得提高的一个重要方式,课堂教学的效率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学习成果的好坏,以及最终学校学习水平的高低,因此,众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课堂教学课堂效率提高方面的研究,加强理念,与实际共赢。与此同时,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对于小学生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小学生在面对陌生的课程时,起初是较有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用合适的恰当的方式引导小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注重培养小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兴趣,对小学生终生的学习十分有益。
二、新课改下影响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
一直奋斗在教育教学的岗位上,使我对目前的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现象深有感触,不论是一些学习习惯,还是课堂教学质量。就目前现状,可总结如下:首先,目前广大小学生在进行语文科目学习时,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引导,教师仅仅是将所有知识进行教授,而没有提炼更好的总结性课堂教学方法;其次,小学生年纪小,对事物缺乏准确的认识,和他们讲学好语文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他们是不会理解的,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生的情感交流是比较缺乏的;再次,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较为缺乏。这对于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尤其是对于小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是存在很大程度的不良影响的,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小学生语文课堂效率,值得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1、教师应注重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强,对新知识的学习主要靠兴趣,而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依靠老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应注重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第一,教师应提高培养学生兴趣的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由人脑指令人体去实施一定的行为。通过这个朴素的哲理我们可以分析出,意识对于人的行为来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的。第二,应采用多种方式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只是将课堂教学内容复制到多媒体中,而很少利用多媒体的互动功能,多媒体有听说互动的功能,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施,在多媒体设施中安装对话软件,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小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第三,请名校和外国的学生参与学校课堂教学。教师在教授语文课程的时候,如果能够请到名校和优秀学生参与小学低年级语文的课堂教学活动,会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生动,从而有助于增加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小学教师应该与小学生加强交流
交流和沟通不仅能够提高教师和小学生之间的感情,而且还能够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参考依据。因为教师在和学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会发现小学生在低年级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会了解到学生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教师积极和小学生交流低年级语文学习心得,并认真总结和小学生的交流内容,会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会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师应注重小学生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现阶段的语文学习,以及对于今后的语文学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小学生养好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提高小学生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列出详细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师应该每天督促学生的语文学习,监督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要有计划,因为只有有计划地实施教学,才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低年级语文知识,才能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第二,教师对表现好的学生多给予奖励,在同学中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对表现自觉的学生加大鼓励和表扬力度。
四、总结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不仅仅对于小学生现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且对于小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也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提高低年级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增强和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完善和培养广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借助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养成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为如何通过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提供可行性强和有推广价值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董洪亮,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