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5:16:15
导语:在教师的价值和意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教师专业形象;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7-0021-04
每个个体都想拥有一个良好的形象,如内外兼修、心灵美与外在美统一等。教师作为社会的个体,也内在地期待拥有一个良好的形象;但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与其他社会个体存在职业差异,外在地被赋予了一个特定的形象。某种程度上,教师形象的特殊化要求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追求,然而,传统教师形象的定位将教师作为个体内在追求的一般形象等同于教师作为职业外在要求的特殊形象,不仅弱化了教师形象的专业性,还会形成错误的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路径。因此,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正确地认识和定位教师形象的特殊性,有益于实现教师专业化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作为专业者的时代诉求
1.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引领
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质量的整体提升是发展教育改善教学的当务之急。1986年,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会和霍姆斯协会分别颁布了《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和《明天的教师》的报告,明确提出了“教学专业化”的概念,拉开了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序幕。这两个报告意在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增强教师的自主性,从而改善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1]教师专业化运动在美国风靡一时,随后在国际教师教育发展领域也掀起了大规模的教师专业化运动,以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社会地位。而我国则在提出素质教育、开展主体教育实验和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逐渐认识到:教师是课堂教学变革的关键,是推动教育变革的主力军,谋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不可回避的主题,重新审视教师教育、教师职业以及教师形象则尤为必要。
2.教师职业的范式转化
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形象密切关联,教师专业形象既是教师专业化的目标之一,又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前提。[2]但现实是,在谈及教师专业化时缺失了对教师形象的全新设计,囿于传统教师形象的范畴,脱离了教师的专业教学实践。[3]毋庸讳言,我国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推动了教师职业的现代转化,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形象。教师职业从非专业化到专业化的过程是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教师专业形象亦须创新更替,即反思传统教师形象的固有局限,重构立足于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教学实践的专业形象,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和教学的专业化。
3.传统教师形象的反思
传统教师形象首先将教师形象同其他职业形象相互混淆或等级排序,存在教师需要成为文学家、演讲家和礼仪家等多种职业形象的综合体,但又无法同医生、律师一样享有专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的悖论,促使教师形象成为其他职业形象的附属品,忽视了教师作为专业者形象的不可替代性,弱化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其次,传统教师形象过多地是从外在标准来规范教师,而没有将教师作为自主发展的个体,即将教师视为改革的“保守者”、课堂教学的“日常操作工”、教师培训活动中的“被培训者”和学校行政管理的“被管理者”[4]。这无疑是将教师视为被动的工具,漠视了教师在学校教育变革和教育改革中的主体地位,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终身成长。复次,传统教师形象过于完美主义和理想化,仅仅从应然的层面来勾勒教师形象,如从“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教师是好的教师”和“教师职业的社会职能、使命、价值、素质”的角度[5]来过分地拔高教师形象,致使教师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自我塑造,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
二、教师专业形象的意蕴
关于教师形象的考量一直以来多是受制于传统教师形象的定位,人们并没有将其真正的意蕴作为一个基本问题加以全面的审视和反思,导致一线教师无法正确地领悟教师形象的意蕴,直接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间接地影响了教学的质量。把握教师专业形象的意蕴,意味着在下列范畴中进行正确的抉择。
1.形象专业还是专业形象?
形象专业主要是从其他职业的角度出发来建构教师的良好外在形象,如从语言、习惯、情绪、仪表、人际交往状态等多方面,要求教师要具备演讲家的言谈举止、礼仪者的仪表仪态、外交官的人际交往等。教师需从多个维度来进行自我形象的塑造和实现,将自己培养成能胜任其他职业形象的全人,异化了教师形象的独特性,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干预了教师对教学的应有投入。当下,应摆脱将教师形象作为其他职业良好形象附属品的观念窠臼,正确认识教师形象区别于其他职业形象的特殊性,进而展现出教师形象的独特魅力。
专业形象则是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出发来架构教师形象的内核,教师专业化意味着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其发展过程是与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紧密联系的,意在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6]因此,应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来看教师形象,更具体地说就是从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角度来探讨教师形象。国内学者关于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构成研究基本上达成共识,如叶澜认为教师专业素质包括专业信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白益民认为教师专业素质包括教育信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等[7],胡惠闵认为教师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自我反思与改进等[8],我们不难发现三者的共通之处,甚至能够窥探出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对教育热潮的回应――主要是对舍恩的“反映的实践者”理论和新课程改革情境不确定性的回应,凸显出教师要具备反思性实践的能力,关注实践问题的解决和实践智慧的形成,致力于让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家[9]和反思性实践者[10],并且提出了具体的教师专业形象,如教育情境中能动的问题解决者、自身经验的探究者、自身教学的研究者、教育研究的生产者、儿童发展的促进者和关怀者等。但是从“反映的实践者”理论出发演绎出教师的专业形象,是否能够揭示出教师专业形象的独特性所在?并且,反思性实践能力仅仅属于专业能力的范畴,能否囊括其他方面的教师形象?由此可见,从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出发来要求教师具有某种专业形象一定要全面地来进行考虑,并且要凸显教师专业形象区别于其他专业形象的独特之处。
2.政策形象还是自主形象?
政策形象是指国家层面自上而下的外在形象规范,是多种政策文本中关于理想教师应该是什么样形象的官方规划。[11]它具备宏观层面的指导意义,但缺乏实际的现实意义,更多的是对教师道德和行为等方面进行约束与规范,促使教师成为被要求、被塑造和被发展的对象,造成严重的角色冲突和主体性的缺失。如我国理想教师的专业形象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富于献身精神;具有适应工作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并且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尽管教师政策形象的高位引领是不可或缺的,但一味口号式地引领不仅会削弱教师努力塑造专业形象的动机,更会形成假大空的虚假表象。因此,如何让教师专业形象切合教师教学实践,并让教师能够自愿主动为形成专业形象践行和努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中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自主形象是指教师层面自下而上的内在形象追求,教师享有专业人员具备的专业自,能够对教学实践情境的复杂性进行自主判断,并且对其专业自主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以此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不仅能够推动课堂教学变革,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更能够有助于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并且促进教师的内在认可和外在践履。教师自主形象的低端设计赋予教师应有的专业自,提供广阔空间让教师成为学校变革的主体,意在通过教师的内在追求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自主形象的低端设计并不是完全脱离于教师政策形象的高位引领,而是要将教师政策形象作为教师自主形象的设计依据。如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报告中明确指出“教师工作应被看作专门职业”,1993年我国颁布的《教师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教师是“专门人员”,并且提出教师享有的权利,这些都为教师自主形象的设计提供了政策依据。
3.理想形象还是现实形象?
基于可以实现的程度进行划分,理想分为不可达到的理想、有人可以达到的理想和人人通过努力都可以达到的理想。多层次的理想划分在提供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同时,也引发了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即教师形象塑造后到底是否可以实现。传统教师形象多从应然角度进行勾勒,其中有“春蚕”、“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导航者”等隐喻性描述,以及知识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反思型教师、学习型教师等回应时代要求的理想化描述。种类繁多的教师形象虽发挥了价值引领的作用,引领教师走向理想教师形象,但却难以实现。教师专业形象应多从实然角度进行设计,如教师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拥有专业情意、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与改进等,直指教师专业化的内核,这样可以响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诉求,激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动性,寻求自身的专业发展,努力实现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教师专业形象塑造。
三、教师专业形象的价值
教师专业形象的建构既能够提高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更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打破传统教师形象的束缚,恢复教师作为教学专业者享有的专业自,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教师面貌和教学氛围。
1.教师作为教学专业者的身份认同
蓬勃发展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实现了从教师形象到教师专业形象的转变,意味着教师作为教学专业者身份的认同、教师专业自的赋予、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教师作为教学专业者,指出了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独特性,即教师是专门从事教学活动的专业人员,需要具备特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以及自我发展需求等,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胜任教师工作,并且同其他职业的专业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也是迥然不同的。教师更多地面向教学实践情境的不确定性和学生群体的多元性,作为教学专业者的教师需要通过复杂的教学实践让拥有个性差异的所有学生掌握成人化的课程知识,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这不仅是对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的挑战,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不可错失的良机。
2.凸显了教师专业形象的现实性
教师专业形象从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角度来进行建构,力图体现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所具备的内在素质结构,提出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反思性实践能力等具体维度。其中,专业知识是教师成为专业人员的前提条件,专业技能是教师作为教学专业者的必要条件,专业情意是教师专业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系统,而反思性实践能力则属于专业技能的范畴,显现出教师专业形象与时展的关联。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形象越发地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越发地与教师独有的教学活动相互关联,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是教学专业化的过程,亦是提升教育质量的过程。
3.规范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教师专业形象的重构明确了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规范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路径,提倡教师要具备自主专业发展意识,唯此才能产生内在的发展动力,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2]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规划需要着眼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需求,改变教师仅是规划实施的被动参与者的身份,扭转教师仅是理论知识的消费者的角色,使教师成为主动参与规划设计和创造知识的鲜活主体。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实施需要教师加强与学生、同事、专家的对话。扎根于日常教学实践中加深对学生的理解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而鼓励“教师―教师”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鼓励“教师―专家”合作实现专业引领,则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途径。简而言之,教师自主专业意识的形成是确保教师专业发展积极健康的关键,更是塑造教师专业形象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兰英.美国教师专业化运动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1996(4).
[2][5]阮成武.专业化视野中教师形象的提升与统整[J].教育研究,2003(3).
[3]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12).
[4]周耀武.我国传统教师形象批判[J].全球教育展望,2008(7).
[6]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1(1).
[7][12]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9-241.
[8]胡惠闵.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管理改革:上海市打虎山路第一小学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17.
[9]李森,等.论新课程情境中的教师形象[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
论文关键词:农村教师培训;针对性;实效性;教学做合一;时代价值
在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形势下,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教师培训蓬勃开展。最近,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决定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新一轮全国性的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拉开了帷幕。
一、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是时代的要求、教师的呼唤
近年来,在各种培训实施的前前后后,对于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愈来愈坚挺,受训教师的呼声愈来愈强烈,培训机构的关注程度也愈来愈高。它在宏观上成为时代的要求,在微观上成为人们评价培训成败的标尺。
(一)培训针对性的价值观
怎样的培训算作针对性强?对于一个具体的培训项目来说,虽然从不同角度可能会有不同判断,但在总体上应该看它是不是符合了“三个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培训项目的针对性通常表现在培训目标的制定、培训课程的设计、培训教学方法的选用等三个方面。
(二)培训实效性的价值观
对于培训的实效性的评判,也会因人而异。但从根本上说,应该看它能否实现“三个满足”:受训教师的期待得到满足,有收获感,觉得“知了,懂了,会了”;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愿望得到满足,参加培训后教师“教得更好了”;教育主管部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得到满足。
培训项目的实效性丰萼靠培训课程和±立训方法来实现,其效果在受训教师身上通常表现为:师德表现发生改变;教育教学行为出现改善;教育教学成效有了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得到增强。
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参训教师和教师培训机构的共同诉求。在这种诉求之下,诸多培训理念和方法在培训实践中被探索、实验、提炼出来。“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便是其中之一。
二、“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时代价值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精髓,它把理论与实际、教学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教学做合一”的含义
陶行知创立的“教学做合一”是南京晓庄学院前身——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即晓庄师范)的校训。对于“教学做合一”的含义,陶行知于1931年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中的阐释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指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这就是说,“教学做合一”使“教”与“学”在“做”的实践上融合起来了。
“教学做合一”既是教学原则也是教学方法,更是教学理念,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下,施行联系生活实践的、适应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需求的教育,就能培养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二)“教学做合一”开展教师培训的现实意义
如今,基础教育改革正不断深入发展。与陶行知先生当年所处时代相比,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背景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教学做合一”把教学与生活、工作实践相结合,使教学适合人的认知特点,顺应人的道德生成和知能增长规律,优化人们习得“真”知识和提高“真”能力的过程,其科学性、实用性的特征没有改变。在当下的教师培训中,许多培训者按照培训目标的要求,引导学员“动手动脑”,在已有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参与培训的学习活动,用撰写案例、总结反思、现场诊断、讨论交流等形式来“学”,促进学员思考、认识教学的现象、本质、规律及关系,使他们获得内在收获。多个地区经验表明,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设计和实施教师培训,颇见成效,受到参训教师的欢迎。
(三)“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特殊意义
农村教师培训除了具有一般教师培训的共性,与城区教师培训相比,还有其特点。由于经济文化发展进程差异及学校分布零散等原因,一些农村的教师培训资源相对稀有,教育等方面信息的获得相对滞后,教师参加进修提高的机会相对较少,教师之间相互进行教学交流的机会并不很多。在城市有条件安排的学习形式在农村却不一定有条件安排,在城市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在农村却不一定有。因此,搞好农村教师培训的难度更大一些,提高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的诉求将更多地依赖于在农村本地切实可行的培训形式来实现。在这样情况下,“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便显出它的独特魅力。
事实上,以“教学做合一”来开展农村教师培训,更为适合农村教师的特点。它利用农村教师身边的资源,贴近他们的教学环境,更多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顺应了他们的需要,关注了他们当前的教学问题,对他们的问题解决、行为改善、素质提高帮助甚多。
(四)“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时代价值
陶行知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根本方法。当时,在他创办的晓庄师范等学校中,“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为培养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优秀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它依然合拍于时代的旋律,溢射出时代的光彩。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加快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具体的规划,“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要“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推动全国大规模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开展”。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在“教学做合一”理念下开展农村教师培训,增强了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培训质量。
在“教学做合一”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探索建立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特色的培训理念体系,可以创立符合农村特点的教师培训方法与模式,为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辟新路。这为我们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村教师培训,帮助农村教师专业提升,推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添了一臂之力。
三、“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时代价值的实现
我们所讨论的时代价值,是在新时期农村教师培训中,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和方法所产生的价值的总和。它在宏观上表现为农村教师培训后整体素质的提升,微观上体现于各个具体项目培训效果的改善。这种价值的主要附着点是培训项目的目标、课程与教学方法。
(一)以“会做”为根本,制定符合实际的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反映了培训组织者的培训理想和价值追求,它离不开“针对性、实效性”这一要素。通常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培训目标较为宏观,属于总体目标,体现了对教师的“期待”。据此,培训部门结合参训教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培训目标,落实教育主管部门的这种“期待”。例如,江苏省某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使学员“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高”。在制定培训方案时,我们进一步提出要使学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增加对学科知识更新趋势和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的了解,拓展专业知识,拓宽专业视野,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经验总结能力、改革创新能力,能在县、乡起到学科教学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训部门制定的具体目标,是体现针对性的重要标杆,把教育主管部门的总体目标具体化并加以落实。
培训目标要能针对学员的教学工作和专业发展实际,把标高设在学员的“最近发展区”,让学员通过培训达到“会做”的根本目的。为此,制定培训目标前要认真了解学员的教学现状和发展需求,制定目标时要根据所拥有的培训资源充分考虑目标实现的可行性、实效性。
(二)以“做事”为背景,设计满足需要的培训课程
培训课程是实现培训目标的施工蓝图,是实现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的载体。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指导课程设计,以“做事”为背景,根据培训目的需要,围绕学员的“做”与“学”来编制课程,能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其中,一方面应合理配搭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另一方面应恰当组配授课教师,注意他们的结构,使专家、教研人员、一线名优教师的比例适当。对教学理论、教学技能、教学科研等模块,要注意与教学实际密切结合,做到理论课程能在“做”的经验上学,实践课程能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以利于学员进步。
例如,在江苏省20lO年暑期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中,在我们的课程编排里,教学案例分析、模拟课堂教学、说课讨论、教学课件设计等实践性课程约占总课程的三分之二,理论性课程如小学英语教材梳理、英语新课标解读、英语新课程的实践反思等约占总课程的三分之一;授课教师的成分构成是:高校专家占三分之一弱,教研员、一线名师共占约三分之二。
我们所说的“做事”,既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也包括他们在接受培训过程中的学习行动。
(三)以“做上学”为特征,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实施培训教学
培训教学是通过实施课程来实现培训目标的过程,也是实现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的过程。因此,培训教学的方法极为重要。好的培训教学方法如同好的工艺,把设计蓝图变为合格“产品”。它能引导学员参与学习过程,激起学员共鸣,促进学员的感知,提高学员的能力。
“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是以学员“做”的经验为基础,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进一步理解“做事”的道理,进一步把握“做事”的规律,进一步改善“做事”的方法,从而习得教学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技能、新方法。有些理论性课程是“死”的,授课教师要把它与“做”结合,教“活”起来;实践性课程本身应该是“活”的,授课教师更要设法让活课程“活得生动”,有效地转化为学员的智能。培训教学应以“做上学”为特征,将培训者_的“教”及学员相互的“教”与学员的“做”和“学”融为一体。例如在培训教学中,引导学员拿自己的教学案例进行剖析反思;用自身教学经验来梳理和提炼教育观点;在培训期间写反思日记;在教学现场开展观课议课,对教法作教理分析;学员之间互动互教;学员与专家交互活动等。
培训教学过程中的学员是学习的主人,授课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
四、实现“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时代价值的保障
实现“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时代价值,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培训团队的努力,受训学员的参与等多方配合,需要建立一定的保障系统。
(一)环境保障
环境保障可分为物质环境保障和精神环境保障。物质环境是指,农村教师培训中可供学员享用的各类教育实践场所、设施等,如教育实践基地(包括学员所在学校)、各类课堂、微格教室、特定的场馆所、网络信息等教育资源。培训机构应拥有足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农村教师培训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精神环境主要指与农村教师培训相关人员的思想、观念、意识、态度等。教育主管部门和培训部门领导要充分尊重农村教师的特点,认清“教学做合一”在农村教师培训中的价值,鼓励和支持培训工作中的创新,把“教学做合一”运用到农村教师培训中来;培训授课教师和工作人员要以追求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己任,不怕“麻烦”,努力在培训的组织和教学中践行“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与方法;学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勤于“动手动脑”,坚决摒弃“只带耳朵”参加培训的落后学习方式。
(二)组织保障
组织保障主要由组织体系、制度文化、考核体系三个方面组成。
良好的组织体系包含运转高效的培训机构、专业素养好的培训者团队;还有相关管理机构之间的密切配合,培训机构与实践基地等支持单位的和谐协作。培训者团队的结构应是优化的,主要由专家教授、研究人员、一线校长、名优教师组成。他们应与农村中小学保持经常性联系,熟悉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情况,善于在“做”上教,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
在制度文化方面,把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作为培训者的座右铭,形成培训者关注农村中小学教育、了解和服务农村中小学教师的风尚,倡导“教学做合一”的培训文化。进行培训者培训,研究和推广“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方法。对培训的目标制定、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应有相关制度要求,将“教学做合一”体现于培训全过程,打造讲求实效的农村教师培训特色。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前言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使命,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可程度也较高,对如何建构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也有较全面、正确的认识。同时,当前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状况也存在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方法也亟须进一步改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仰存在一定范围的弱化
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巩固思想道德基础的前提,是认识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是当下部分大学生们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令人担忧。
(二)实用主义增强与理想信念弱化交织
当下高校部分大学生在理想追求上呈现出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在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关系问题上将满足自身需求置于首要位置。如大部分学生愿意入党,但其入党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利益的需要。在价值观上,则体现为重视个人的自我价值而轻视社会价值,漠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三)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亟待改进的问题
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载体,发挥着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功能,但当前高校师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编纂形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完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健康、向上,但同时在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对于大学生,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处理好一元与多样、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要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就需要高校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工作,并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思考
(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以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清新的人文精神、良好的师德师风,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催人奋进的校园精神和科学进步的价值理念。二是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激情励志、陶冶情操。三是要重视学生社团活动,建设一批精品社团,提高文化活动的品位与层次。
(二)改进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渠道,只有更新教学理念,采用先进教学方式,才能有利于大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增强更多认同。因此,笔者认为要具体拟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精心设计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统教育的新课程方案,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引领地位。二是改进教学模式,采取课堂讲授、名师讲座、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法,使教学工作具有互动性和启发性,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解决大学生现实生活中使人困惑的问题
要让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重视那些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当前,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就业问题,二是心理问题,三是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这些问题的解决之中。一方面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学生的这些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刻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比如,在就业工作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在资助工作中,引导学生体会社会公平、正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本着人文关怀的精神,把心理疏导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社会生产劳动、社会政治活动、智力扶贫、技术服务、公益劳动等。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可增强大学生对校情、社情、国情的了解,使他们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的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体察,从而进一步树立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培养爱国情怀。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能够直观地体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意义,达到在实践中接受、在接受后自觉追求的目标,坚定自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决心。
【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自觉
一、价值自觉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对价值的认识,取决于客体的实在属性和主体的认识程度两个方面。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认识的观点和依据自己的需要、情感形成的对外在事物的价值判断标准以及依据自己价值判断标准形成的一系列对外在事物的价值判断的观点。
在不同的价值观的指引下,人们对价值有着不同的追求。按照价值意识水平的高低,可以把主体对于价值的追求划分为自发的价值追求(即价值自发)和自觉的价值追求(即价值自觉)两个基本阶段或层次。价值自发是价值追求的低级阶段,价值自觉是价值追求的高级阶段。所谓价值自发,就是人们在不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情况下,不假思索,不用别人暗示,盲目地追求某种价值的状态,它是一种由自发心态或由本能决定的倾向。价值自发表现为价值本质理解的主观性、价值理论的逻辑矛盾性和价值追求的单纯功利性。所谓价值自觉,就是人们在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基础上,积极、主动、深思熟虑和理性地追求功利与真善美的统一,追求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有利于人的健康、全面发展的价值[1]。价值自觉表现为价值本质理解的科学性、价值理论的逻辑一贯性、价值追求境界的全面性三个方面。主体对于价值的自觉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其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而价值自觉的实现,主观上重点取决于个体的价值观科学与否。
在主体的价值观形成中,其价值判断标准至关重要,有什么样的价值判断标准,就会最后产生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对主体来说,其知识和智慧会直接影响认识程度的高低。关于主体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价值判断观点,其接近真实和真理的程度,也是由主体的知识修养和智慧水平决定的[2]。因此,尽管人的最后的价值观点不可以强加和硬性授予,但是,人的价值判断标准却是可以引导和培养的,特别是决定人的价值判断标准的知识,是可以教授的。人们可以是不同的个体主体,但知识却是真实的、共同的,用共同的知识标准演绎出价值判断,是可以形成人们共识的。正是从这个角度而言,人的价值观是可以进行教育的。就大学生而言,价值观教育既可以通过学科教学传授给学生知识、观点,也可以通过德育和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授给学生看待、衡量事物的评价标准和尺度。
二、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价值自觉的可能
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被大学生认同并自觉追求,需要一个“内化”过程,在这个内化过程大学生需要有清醒的价值意识、理性的价值判断、坚定的价值立场、创造性的价值实践活动亦即所谓的“价值自觉”,它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与关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社会环境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自觉价值追求变得更加可能。
(一)新时期大学生主体性的日益增强为价值自觉的实现提供了思想基础
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加强与改善,大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动性不断提升、自我教育的自主性得到提高、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不断增强。所有这些都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思想基础。人的主体性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相对而言,无论从年龄还是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方面,当代大学生主体性发展处于一个向理性化过渡的阶段,由于要面对更多的知识和信息选择,这一阶段对他们尤为重要。因此,处于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他们具有获取各种知识元素的巨大动力。这里的知识既包括各种专业知识、技能知识等硬知识;也包括思想认知、价值取向、道德修养、人格内化等软知识。当代大学生对这些“软知识”的追求是基于个体社会化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具有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接受思想交流、道德内化、价值判断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渴望。
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即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态度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教育者的正确启发下独立地形成道德判断、价值认同,并能够付诸实践。其次,社会外部环境的多元化和个体需要的多样化使得当代大学生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生存意识和主体意识,能够把自己看作教育对象,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断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
由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相比于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为突出,具有相当的独立思维能力,自我实现的欲望比较强烈,传统的师道尊严以及教师全能,“唯书”“唯上”的观念已经受到学生的抵制。因此,在教育互动和自我体认的基础上,能大胆提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管理等方面的评价、判断甚至质疑。当代大学生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具备了创造性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认知、明晰和整合的能力。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等进行有意识的自我改造,已经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体性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转型期社会错误价值取向的频繁出现为价值自觉的实现提供了逆向环境支撑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改革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一元化的格局, 社会经济生活的多重性决定了人的多重需要与多元发展, 致使社会价值取向呈多元化态势演进。在价值尺度上, 市场经济就像一把双刃剑, 它一方面使个人成为独立的价值主体, 树立和增强了主体意识。另一方面, 当人们获得了自由, 真正实现了自我价值和个人主体性得到张扬的同时, 极端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宿命主义以及各种各样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价值观与市场经济如影随形般滋生蔓延开来, 像蛀虫一样吞噬着人们的灵魂, 致使许多人泯灭了人格和尊严[4]。要达到社会的安定有序,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统一的价值取向。否则就会陷入价值相对主义, 从而使民族和国家丧失共同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所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中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统摄、整合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三)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凝练为价值自觉的实现提供了内容依据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都需要由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理想目标来维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自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命题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的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已成为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着力点。2012年,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内涵;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反映了公民行为的价值导向。“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着眼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实际,反映了社会意识的本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理论逻辑魅力,也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为群众所掌握。
三、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价值自觉的实现
价值自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与关键,帮助大学生实现价值自觉,是促进青年实现全面发展获得更大自由的重要步骤。新时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内容、方法及教育对象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年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追求与实践。大学生价值自觉的实现必须从这些问题的化解中寻找良策。
(一)心理上,精神懈怠的思想状况弱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接受
关于懈怠,现代汉语词典对其界定分别为:懈,松懈;怠,懒惰。对于精神懈怠,郑永廷教授认为其主要是指:精神疲软,思想松散,意志衰退,目标模糊。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新时期党面临的“四大”危险中精神懈怠的危险摆在首位。而当代大学生也同样存在这种危险,部分还比较严重。大学生精神懈怠集中地表现在,取向犹豫不决,目标摇摆不定;情绪波动起伏,迷惘困惑郁闷;精神动力缺乏,状态散漫倦困。精神懈怠的思想状况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心态,使他们经常表现出所谓的“四燥”即“急躁、浮躁、烦躁、焦躁”,还进一步地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习心理、学习态度及学习内容。在这样一种心理氛围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许多学生漠视、淡化甚至嗤之以鼻。因而,唤起学生对自身精神家园的关注与投入,是引导他们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与前提。
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要努力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不断创新教育载体,提高教育效果。通过建设品位高雅、环境优美的校园设施,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接受教育,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识;通过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思考;通过打造更多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将思想性、教育性与趣味性、娱乐性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内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元化导向与大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理性判断
“价值取向是指人们按自行的价值观念对不同价值目标所做出的行为方向选择”[5]。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及新媒体的不断出现,大学生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价值多元的兴起,带来了价值的苏醒,拓展了价值选择的空间与自由度,但同时也造成了价值冲突与价值矛盾。“价值导向从本质上来讲是对社会上存在的多种多样的价值取向进行整合和消解的过程”[6]。在价值导向中,国家和社会将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及大多数人的利益愿望来弘扬某种主流价值观, 提倡某种主流价值取向, 同时还会抑制、批判和反对某种价值观和价值取向, 以帮助人们对主流价值产生认同。一元化是价值导向的内在目的。从这个角度而言,社会价值导向与个人价值取向之间是注定会发生摩擦与碰撞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必须从加强青年学生对社会核心价值导向的认同入手。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要在社会共同体中生存、发展,也必然要接受、认同乃至内化一定的社会规则,否则便无法融入共同体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的共生、共融提供了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基本尺度,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融入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可靠保障。因此,每一个青年大学生都应该在给自身提供合理的社会价值需求的同时,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实现“自我”追求与作为“他者”要求、自身个体的价值追求与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的内在统一。当然,价值认同不是价值等同。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意味着各种不同价值差异的消解或机械的等同,而是异中有同,和而不同,是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强调对社会主导价值观、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并允许个体价值观的差异存在。
(三)方法上,过度的理论化教育方式降低了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效力
注重实践养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与归宿。而在教育现实中,常规的课堂理论教学依然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普遍形式,不仅单一,而且收效甚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养成,反映在教育方式上,宣讲与说教法应该保留,但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首先可以进一步扩大校外社会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他们走向社会,亲身体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使他们在更多更大的自由空间里,面临多元的选择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让他们清楚自己在遇到社会问题时应当做出什么样的社会评价,以及自己应做出什么样的价值选择。其次,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之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我校课堂研练式实践教学为例,通过将辩论、演讲、网络搜索、情景剧表演等方式引入课堂,既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还可以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身感悟与体验。此外,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还应发挥校团委与校学生处的管理育人功能。譬如,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学生行为,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最新青年活动平台对学生既有的社会价值观进行科学引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等。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张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7):252-254.
[2]张敬斌.价值导向: 大学生认同社会核心价值的关键[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30):175-178.
[3]李景源、孙伟平.价值观和价值导向论要[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4(10):46-51.
[4]毛信德. 当代中国词库[ M] . 北京: 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3.
[5]王伦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路径研究――基于价值自觉视角[J]. 浙江社会科学,2012(12):95-101.
[6]张兴海.论价值转型中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依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60):283-285.
[7]吴莉, 张杰, 廖桂芳, 黄亚凝.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接受机制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10):8-12.
1996年,Halstead提出,“价值观是对行为提供普遍指导和
>>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情景式教学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实践 “问题探究式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的应用 价值澄清理论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探索 在历史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职护理教育中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理教育中渗透的策略 重视外语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论学生社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特殊教育中的培育与实践 内蒙古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 典型示范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 在物理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管理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生活与哲学》教学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究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周会课教学中的尝试 中职教育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研究 试论高职思政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8]杨能生,廖岷.对话现代教育[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87.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与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它不仅仅是一般的德育认知教育,更是涵盖了理想与信念的信仰教育。对于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仅仅体现于基本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建构与重塑。这要求教育路径不能仅仅依靠冰冷的文字与课堂多媒体,而要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思考感悟、甄别发现,在课堂上思考,去生活中体验自身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点与契合点。这就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正确定性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不仅如此,要重视课堂教育,创新多种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实践内涵,对于学校大学生,认知教育是基础,要更加重视公共理论课程在学生课程中所处的地位。但是作为授业主体的教师要更加注重创新教育方法,优化教育机制。树立现代价值观念,正视现代社会中的多元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价值取向一元论与多元性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式、情景式等多种互动方式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甄别,深化对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理解与认识。这要求教师更加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学习与思考,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转变班级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化学生“被动式上课”为“主动式学习”,活跃公共课程的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主张公共课教师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学生营造人性化的轻松的“政治课”学习环境,这样“无压力沟通”的教育效果对学生可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遵循大学生心理接受机制,将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大学生群体的亚文化结合。
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使学生知晓我国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内容,更让学生通过对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能够从心理认同主流价值观并能亲身实践于各自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实现价值观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最终目的。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大学生接受形成价值观的过程是知情意行互相作用的结合过程。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循序渐进,除了基本的讲授灌输理论知识外,更多地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实践体验,如采用情景式教学启发学生思考和感悟,在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性关怀式的情感性渗透,和学生在某些问题上产生共情体验,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信念,让学生在自我感触和交流体验中不断地内化学习。
从文化视角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导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导向,被政府社会所倡导,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大学生群体因其本身年龄、所处时代背景等因素,具有鲜明的青年群体文化特质。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有想法,更有旺盛的精力与激情,但同时看问题不够全面,缺乏一定的细致与深度,容易走极端和片面化,容易被煽动。这些决定了核心价值观要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有效传播,应该尽量避免太过于死板、书面化以及与现实脱离的长篇大论,语言上尽量地生活化,有力量同时也要够温暖;在对核心价值观进行逻辑梳理时要贴近大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热点案例或是学生关心的话题、社会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了解学生的现实要求与精神诉求,如就业问题情感问题等,深入浅出,针对性地、个性化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同时,可以通过红色网站、微博、QQ等多种现代传播手段进行生活化教育,将主渠道教学与全方位的生活化教育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感受价值观文化与自身实际生活的关联性、契合性,引导学生感悟,启发学生思考,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①相结合。
第三,拓宽核心价值观体系传播的教育渠道,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大环境的建设中,创新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传播途径。
第二课堂活动因其灵活丰富、自主性强、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等多种优点,一直都是学生活跃的活动聚集地,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各种活动中更可以多样化自主性地选择参加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能更加主动积极地去思考去实践,能动性和可引导性更强。可以探索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学分的量化,拓宽活动参与的学生群体。如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需完成有关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活动任务,让每个同学在大学期间至少参与两次相关的第二课堂主题活动。对活动的设置更加合理,丰富各个类别,注重打造各类的精品活动。多质少量,更加注重从学生需求和实践意义思考各项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另外,要鼓励与支持学生社团的发展,并争取给每个类型的社团按照社团的属性配备相应的可供联系与指导的教师,让社团活动可以更加科学、规范地进行。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让主流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的思想,内化为自身三观、习惯,最后外化成为自然自发的行为。任何观念要转变为行动都需要将其生活化、在生活中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在自身生活中去体会、比较、甄别、接纳,从而用观念引导或是改变自身实际的行为,甚至成为一种生活的习惯。对在校大学生而言,校园是他们主要的生活载体,在载体中活动的各个主体都可能成为彼此的对象化客体,对象间的互动都可能成为影响彼此思考价值观念的扰动因素。核心价值体系转变为学生实际行为的机制就是高校校园生活本身(这里将外部社会环境视作理想状态)。因此,要想在高校加强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最普遍最广泛也是最实际有效的路径就是按照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念,进行顶层设计,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渐改善高校校园学习生活环境,从而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优质的教育-学习-生活模式。环境中的每一个人,不仅仅是学生,都可以有条件地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感受观念、启发思考、外化行为,让现实生活成为传播价值观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路径。如下图1,校园生活涵盖的教学工作、学生、后勤管理等几大主体之间的活动构成了学校的教育、学生与日程生活,通过对整个学校大环境的优化,主体之间的互动及多种校园媒介的传播,让生活成传播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信息化网络化生活的今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传统的诸如校报、宣传栏及校园网站、QQ群、微博、微信等新兴的媒介加强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一方面,可以大大增强传播的时效性与广泛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极大地增强在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可接受性。不仅如此,对于校园宿舍,现代学生生活最集中的聚居场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宿舍生活与管理制度之中,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干部以及宿舍长的带头作用,在宿舍可利用的各种软硬件设施条件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宿舍文化活动,诸如最美宿管员的评选活动、我为宿舍出点力等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现实化,让学生不仅在现实生活中理解理论学习知识,更是让看似枯燥的理论知识可以成为被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激励自我成长成才的得力助手。
最后,要培育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激励机制。
要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活动就需要构建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学校可以把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今后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和评比表彰活动的评比标准,进而激励学生广泛参与和认同。建立偶像激励机制。通过树立典型人物,发掘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故事,引导学生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生涯愿景激励机制。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把核心价值观与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形成共同愿景,激励学生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目标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刘川生.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重要思想支撑[J].思想教育研究.2013(6).
[3] 张丁杰.曾贤贵.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4] 王永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指向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3(2).
[5] 马鑫一,王婉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探索[J].出国与就业,2012(6).
要使中学生作文从“人文分离”回归“人文合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努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文品即人品,文章是作者心灵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内心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和情感态度方面的高尚追求,也就写不出高格调和高品位的文章。因此,要让学生写出好的文章,首先必须是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人格。离开了这一点,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要么格调低下,要么思想情感虚假,而实际上二者都是人文分离的体现。例如,有的中学生在所写的作文中表现和流露出自己今后的理想是当高级官员或者当上市公司的总经理,以便于拥有豪华住房、高档轿车,甚至希望能够随时有年轻貌美的女郎陪同自己。这就极其明显地表现出现阶段的中学生理想的庸俗和人格的扭曲。
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自私自利和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现代大部分中学生的心灵,导致他们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理想目标。而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不会希望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这样的人。换句话说,不管是从作文教学的方面着想,还是从培养年轻一代的方面着想,培育中学生的人文精神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于怎样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精神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1)说理教育;(2)情感陶冶;(3)榜样示范;(4)行为纠偏。
二、变“主题先行”为“生活先行”
写作的本质是通过写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说,写作的基本目的是表达一定的思想和(或)情感,但是,这种思想和感情又是应该通过写具体的人、事、景、物来体现的。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作文中应该是主题先行还是生活先行?
学生作文的本源是来自生活还是来自立意,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作文教学观念。
许多年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主题先行”的写作教学模式一直广泛地占据着中学作文教学的空间。于是,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和学生的写作活动都是围绕“主题先行”的思路和轴心来运转的。其基本的写作步骤是:确定主题――选择材料――谋篇布局――技法选用――语言表达。这样,学生缺少了写作的自由,写出来的文章也就难免缺少真情实感。
事实上,要让学生写出真正优秀的文章来,应该把“主题先行”的观念转变到“生活先行”的轨道上来。具体地说,就是应该让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之后,再去进行写作。
当然,这里又遇到了一个问题:怎样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
1.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语文教学是“得法于课内,得法于课外”的,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检索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如此。语文教师应当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将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具有丰富深刻的情感体验,也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丰富的写作素材。
2.立意与生活的关系
摘要:随着中国参与国际碳交易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缺失碳交易价格话语权是中国处在国际碳交易被动地位的主要原因。文章基于防范低碳经济“陷阱”的角度,对此观点的准确性提出了质疑,并分析了原因,进而从需求、供给、市场和政府限价因素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建立我国碳交易价格机制的模型,指出从制度基础、碳价格实现场所、设立碳排放的登记机关、开展碳期货交易和建立碳经纪人制度等方面的运行条件。
关键词:碳交易价格;话语权;质疑
关键词:碳交易价格;话语权;质疑
中图分类号:F74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3-0035-03
中图分类号:F74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3-0035-03
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首先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指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无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结束以及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召开,“低碳经济”和“碳排放”问题在国际范围具有了“普世性”,中国近年来也顺应潮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并将其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路径选择。
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首先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指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无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结束以及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召开,“低碳经济”和“碳排放”问题在国际范围具有了“普世性”,中国近年来也顺应潮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并将其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路径选择。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碳交易市场分为两类:基于配额的市场和基于项目的市场,后者进行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联合履行(JI)项目两类交易。2005年以来,全球碳交易市场持续快速扩张。据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在2008-2012年间,市场规模每年可达到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容量为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目前,中国拥有巨大的碳排放资源和市场开发潜力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中国的碳排放实际价格与理论价格水平相差甚远。据此很多业内人士表示,作为碳排放大国和非减排义务国的中国,已成为全球碳减排资源供给大国,却始终处于碳交易价值链的最低端,在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巨量减排资源的同时向它们输送了巨额经济利益,其原因在于中国缺乏碳交易定价权。
国际碳交易市场分为两类:基于配额的市场和基于项目的市场,后者进行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联合履行(JI)项目两类交易。2005年以来,全球碳交易市场持续快速扩张。据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在2008-2012年间,市场规模每年可达到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容量为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目前,中国拥有巨大的碳排放资源和市场开发潜力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中国的碳排放实际价格与理论价格水平相差甚远。据此很多业内人士表示,作为碳排放大国和非减排义务国的中国,已成为全球碳减排资源供给大国,却始终处于碳交易价值链的最低端,在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巨量减排资源的同时向它们输送了巨额经济利益,其原因在于中国缺乏碳交易定价权。
笔者认为,与铁矿石交易不同,碳交易不存在定价权的问题,中国碳交易定价权缺失是一种不准确的说法。碳交易商品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其交易市场和定价机制均具有特定的自身条件,区别于传统国际实体贸易,如果缺乏前提条件的研究把两者等同看待,就容易落入欧美极力倡导“低碳经济”提法背后所蕴含的陷阱,重蹈发展中国家贫困化经济增长的覆辙,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思考和警惕的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与铁矿石交易不同,碳交易不存在定价权的问题,中国碳交易定价权缺失是一种不准确的说法。碳交易商品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其交易市场和定价机制均具有特定的自身条件,区别于传统国际实体贸易,如果缺乏前提条件的研究把两者等同看待,就容易落入欧美极力倡导“低碳经济”提法背后所蕴含的陷阱,重蹈发展中国家贫困化经济增长的覆辙,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思考和警惕的重要问题。
二、基于“低碳”陷阱分析
二、基于“低碳”陷阱分析
所谓“低碳”陷阱是针对当今发达国家凭借技术和资金上的优势,通过环境问题来设定棋局,制定碳排放交易市场、碳金融市场和碳交易核查等相关规则中的霸权,进行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新一轮经济洗劫。认识低碳陷阱最关键点在于认清碳交易中相关规则制定的主导性问题,把中国在进行国际碳交易过程中出现的多种困难归咎于话语权缺失,有悖于以下三点的共识。
所谓“低碳”陷阱是针对当今发达国家凭借技术和资金上的优势,通过环境问题来设定棋局,制定碳排放交易市场、碳金融市场和碳交易核查等相关规则中的霸权,进行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新一轮经济洗劫。认识低碳陷阱最关键点在于认清碳交易中相关规则制定的主导性问题,把中国在进行国际碳交易过程中出现的多种困难归咎于话语权缺失,有悖于以下三点的共识。
(一)碳成为商品是欧洲法律框架的产物
(一)碳成为商品是欧洲法律框架的产物
目前,碳在中国还不成为商品,中国碳交易市场和制度的建立还处在商榷阶段,距离其全面启动还有很长的一段发展道路。中国同印度一样,是全球最大的碳卖家,但中印均缺乏碳交易市场,全球主要的碳买家不得不舍近求远,到欧洲Bluen ext市场或美国证券交易所去购碳。即使将来中国有碳交易制度了,也不见得要与欧洲进行价格上的比较。碳价是反映国家、企业对这套制度的承受能力,好比欧洲能承受100~200多元碳价,中国只能承受30~60多元的碳价,碳价不存在要绝对统一的情况,不同国家、地区,碳的界定由于标准的不同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事实上,在现实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中,世界各国大多参考欧洲碳交易所规定的价格,对于核定减排额(CER),国家发改委关注的也是欧洲的价格。
目前,碳在中国还不成为商品,中国碳交易市场和制度的建立还处在商榷阶段,距离其全面启动还有很长的一段发展道路。中国同印度一样,是全球最大的碳卖家,但中印均缺乏碳交易市场,全球主要的碳买家不得不舍近求远,到欧洲Bluen ext市场或美国证券交易所去购碳。即使将来中国有碳交易制度了,也不见得要与欧洲进行价格上的比较。碳价是反映国家、企业对这套制度的承受能力,好比欧洲能承受100~200多元碳价,中国只能承受30~60多元的碳价,碳价不存在要绝对统一的情况,不同国家、地区,碳的界定由于标准的不同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事实上,在现实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中,世界各国大多参考欧洲碳交易所规定的价格,对于核定减排额(CER),国家发改委关注的也是欧洲的价格。
(二)按欧美规则争夺碳交易话语权,容易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
(二)按欧美规则争夺碳交易话语权,容易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
参与国际碳交易,要求的条件不低。中国目前还处于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初期,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人民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都将使得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会稳步增长,与此同时,国内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经济总量的增长对高碳能源的依存度较高,能源利用效率低下都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单位GDP能耗和主要能源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而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包括碳排放)的变化曲线,呈现出一个“倒u”型的变化趋势。如果现在以同等“低碳配额”作为定价标的,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处于“倒u”型顶点的左侧)付出的成本和代价要大于发达国家(处于“倒u”型顶点的右侧),它们之间是不等价的,其中暗含了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历史碳排放买单的陷阱。而纵观历史看,英国和美国的二氧化碳人均历史排放量约达1100吨,而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水平分别为66吨和23吨。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到2015年,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预计会达到5.2吨,只相当于届时美国人均19.3吨的1/4,或相当于整个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3,但十年内中国仍为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是不争的事实。发展中国家(处于“倒u”型顶点的左侧)付出的成本和代价要大于发达国家(处于“倒u”型顶点的右侧),它们之间是不等价的,其中暗含了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历史碳排放买单的陷阱。而纵观历史看,英国和美国的二氧化碳人均历史排放量约达1100吨,而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水平分别为66吨和23吨。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到2015年,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预计会达到5.2吨,只相当于届时美国人均19.3吨的1/4,或相当于整个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3,但十年内中国仍为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是不争的事实。
(三)具有独特性质碳商品定价机制遵循独特的运行轨迹
(三)具有独特性质碳商品定价机制遵循独特的运行轨迹
当前中国主要涉及的CDM项目交易,碳排放权商品属于无形商品,其商品品质需要特定的机构进行核证,另外其非实物性的特性使其成本核定不是按一般商品的生产成本而主要是交易成本和风险成本。一吨二氧化碳值多少钱?谁来定价?怎么定价?这正是碳排放得以交易的基础,也是低碳经济、绿色金融的根本。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副总裁黄杰夫在上海给出了一组数据:目前,在欧盟国家形成的是强制性碳交易体系,一吨二氧化碳售价可以超过10欧元;而在美国的自愿交易体系下,这一价格最高达到7~8美元,最低则只有2~3美元,这些价格都只是在欧美国家的部分地区有相对独立的价格体系。由于各个国家对于碳排放的义务并不相同,导致在全球不同地区形成的碳排放价格并不具有连续性,故二氧化碳或者碳排放在全球范围内的买卖活动缺乏形成一个类似于但又区别于石油或者大宗商品的价格体系。因此,在断裂的碳市场环境下,象价格、供求等市场符号就不能很有效地反应碳商品的真正价值。
当前中国主要涉及的CDM项目交易,碳排放权商品属于无形商品,其商品品质需要特定的机构进行核证,另外其非实物性的特性使其成本核定不是按一般商品的生产成本而主要是交易成本和风险成本。一吨二氧化碳值多少钱?谁来定价?怎么定价?这正是碳排放得以交易的基础,也是低碳经济、绿色金融的根本。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副总裁黄杰夫在上海给出了一组数据:目前,在欧盟国家形成的是强制性碳交易体系,一吨二氧化碳售价可以超过10欧元;而在美国的自愿交易体系下,这一价格最高达到7~8美元,最低则只有2~3美元,这些价格都只是在欧美国家的部分地区有相对独立的价格体系。由于各个国家对于碳排放的义务并不相同,导致在全球不同地区形成的碳排放价格并不具有连续性,故二氧化碳或者碳排放在全球范围内的买卖活动缺乏形成一个类似于但又区别于石油或者大宗商品的价格体系。因此,在断裂的碳市场环境下,象价格、供求等市场符号就不能很有效地反应碳商品的真正价值。
三、目前国际碳交易定价机制模型及弊端分析
三、目前国际碳交易定价机制模型及弊端分析
由于受地域、环境、国情和技术水平的影响,当前国际碳交易定价还没有形成一个广泛受世界各国所公认的碳价格定价机制。目前碳价格交易体系主要有两大体系:欧盟碳交易所规定的价格体系(EUETS)和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市场价格体系(CCX)。当今世界最大的跨国、跨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市场便是EUETS,它涵盖了25个国家和1.1万多项设施。这一体系非常活跃,参与交易者包括银行、碳密集型行业公司和碳基金等。根据我国的发展情况,中国更
由于受地域、环境、国情和技术水平的影响,当前国际碳交易定价还没有形成一个广泛受世界各国所公认的碳价格定价机制。目前碳价格交易体系主要有两大体系:欧盟碳交易所规定的价格体系(EUETS)和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市场价格体系(CCX)。当今世界最大的跨国、跨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市场便是EUETS,它涵盖了25个国家和1.1万多项设施。这一体系非常活跃,参与交易者包括银行、碳密集型行业公司和碳基金等。根据我国的发展情况,中国更
存入我的阅览室
关注的是欧盟的价格体系。 关注的是欧盟的价格体系。
(一)欧盟碳排放定价模型
(一)欧盟碳排放定价模型
EUETS的关键是碳排放定价模式。碳排放定价机制是指在竞争过程中,与产品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碳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机制。它建立在碳排放定价基础上,包括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调节机制。
EUETS的关键是碳排放定价模式。碳排放定价机制是指在竞争过程中,与产品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碳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机制。它建立在碳排放定价基础上,包括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调节机制。
主要数量模式是:剩余碳排放碳定价=剩余碳排放量×碳强度系数×价格指数
主要数量模式是:剩余碳排放碳定价=剩余碳排放量×碳强度系数×价格指数
1.剩余碳排放量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运输、使用及回收该产品时所产生的平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与碳排放配额的差值。
1.剩余碳排放量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运输、使用及回收该产品时所产生的平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与碳排放配额的差值。
2.这里碳排放量应理解为动态的,是指每单位产品累积排放的温室气体量,同一产品的各个批次之间会有不同的动态碳排放量。
2.这里碳排放量应理解为动态的,是指每单位产品累积排放的温室气体量,同一产品的各个批次之间会有不同的动态碳排放量。
3.碳强度系数是指单位物品在单位时间内燃料或其它条件下释放出来的以CO2为主的碳量。
3.碳强度系数是指单位物品在单位时间内燃料或其它条件下释放出来的以CO2为主的碳量。
4.价格指数是指一组固定产品在一段时间内价格的变动情况。
4.价格指数是指一组固定产品在一段时间内价格的变动情况。
碳排放定价价格调节机制涉及一些主要的构成因素,如碳交易市场、碳排放评价指标、碳税、碳补贴和碳排放配额等。
碳排放定价价格调节机制涉及一些主要的构成因素,如碳交易市场、碳排放评价指标、碳税、碳补贴和碳排放配额等。
(二)弊端分析
(二)弊端分析
在看到EUETS碳交易繁荣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其存在的碳定价机制的一般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形成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面临不等价碳交易的关键原因。
在看到EUETS碳交易繁荣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其存在的碳定价机制的一般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形成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面临不等价碳交易的关键原因。
1.缺失合理价格的获取途径。碳排放价格极其不稳定。当在碳排放交易制度下信息不充分时,就无法确定最佳排放总量;即使按照某个标准固定排放总量,但由于排放量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所以政策当局无法预测价格的变化。也就是说,当存在这种不确定性因素时,由于获取合理价格渠道的缺失,会引发市场参与者的战略或投机,许可证价格会遭遇暴涨暴跌的状况。实际上,EUETS由于排放权价格不稳定,因此没有发出正确的价格信号。EUETS中的EUA(EUAllowace:欧盟排放配额)的价格,在刚开市后立刻在大约18欧元/吨CO2至30欧元/吨CO2之间进行交易,价格的波动非常剧烈,而且其后的价格变化也不十分稳定。另外,从这个价格与各国的边际减排费用推算结果的相互关系来看,排放权的价格被严重低估。
1.缺失合理价格的获取途径。碳排放价格极其不稳定。当在碳排放交易制度下信息不充分时,就无法确定最佳排放总量;即使按照某个标准固定排放总量,但由于排放量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所以政策当局无法预测价格的变化。也就是说,当存在这种不确定性因素时,由于获取合理价格渠道的缺失,会引发市场参与者的战略或投机,许可证价格会遭遇暴涨暴跌的状况。实际上,EUETS由于排放权价格不稳定,因此没有发出正确的价格信号。EUETS中的EUA(EUAllowace:欧盟排放配额)的价格,在刚开市后立刻在大约18欧元/吨CO2至30欧元/吨CO2之间进行交易,价格的波动非常剧烈,而且其后的价格变化也不十分稳定。另外,从这个价格与各国的边际减排费用推算结果的相互关系来看,排放权的价格被严重低估。
2.国际碳商品价格现状隐含着高度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EUETS价格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排放权价格受到来自市场外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另一类是由于制度和交易机制本身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政治动向、突发性事故或事件以及投机的影响。内部因素包括制度设计不完善、与排放权折旧期的相互关系和交易机制(选择什么样的交易方法)的影响。一般来说,外部因素往往容易受到关注,但是在制度设计上,尤其是后者的设定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如何缓和外部原因的冲击这一问题,也像在金融市场一样得到充分的分析。但是,制度设计上的不完善问题更为重要,它不仅会导致该制度的崩溃,而且其低效的结构很可能给其他市场也带来影响。
2.国际碳商品价格现状隐含着高度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EUETS价格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排放权价格受到来自市场外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另一类是由于制度和交易机制本身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政治动向、突发性事故或事件以及投机的影响。内部因素包括制度设计不完善、与排放权折旧期的相互关系和交易机制(选择什么样的交易方法)的影响。一般来说,外部因素往往容易受到关注,但是在制度设计上,尤其是后者的设定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如何缓和外部原因的冲击这一问题,也像在金融市场一样得到充分的分析。但是,制度设计上的不完善问题更为重要,它不仅会导致该制度的崩溃,而且其低效的结构很可能给其他市场也带来影响。
3.基于碳交易机制的局限性,其价格机制形成存在偏差。如同当前的金融风险源于市场机制的缺陷性那样,国际碳交易市场也具有严重局限性。自《京都议定书》签署以来,西方经济学家、环保主义者和政客不断鼓吹“碳市场教条”,即出售各种碳信用额度是把资金和技术引向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减排项目的有效途径。然而,国际碳交易市场不是自然形成的,完全是人为制造的,供求机制调节作用较弱,当然在这种特殊不完全市场条件下碳商品受供求关系的调节而反应其价值就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了。在当前以美元作为主导的货币体系中,不管是基于配额还是基于项目的碳交易,碳资源货币收入变化是无法替代国内各方面的福利要求的。因此,在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时切忌单纯追求货币收入的“经济增长”,应该以满足国民人文需求的“发展”为目标。
3.基于碳交易机制的局限性,其价格机制形成存在偏差。如同当前的金融风险源于市场机制的缺陷性那样,国际碳交易市场也具有严重局限性。自《京都议定书》签署以来,西方经济学家、环保主义者和政客不断鼓吹“碳市场教条”,即出售各种碳信用额度是把资金和技术引向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减排项目的有效途径。然而,国际碳交易市场不是自然形成的,完全是人为制造的,供求机制调节作用较弱,当然在这种特殊不完全市场条件下碳商品受供求关系的调节而反应其价值就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了。在当前以美元作为主导的货币体系中,不管是基于配额还是基于项目的碳交易,碳资源货币收入变化是无法替代国内各方面的福利要求的。因此,在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时切忌单纯追求货币收入的“经济增长”,应该以满足国民人文需求的“发展”为目标。
我们需要理性对待参与国际碳交易,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去参与,相反,积极利用类似当年联合国和关贸总协定的制定过程那样的重新制定世界基本规则的机会,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游戏规则”的制定,而促进自身碳交易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是规避“低碳”陷阱的捷径。
我们需要理性对待参与国际碳交易,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去参与,相反,积极利用类似当年联合国和关贸总协定的制定过程那样的重新制定世界基本规则的机会,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游戏规则”的制定,而促进自身碳交易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是规避“低碳”陷阱的捷径。
四、中国碳交易定价机制设想
四、中国碳交易定价机制设想
在一个确定的总量下,按简单的经济学原理,有了稀缺性,就可以定价。其实无论是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还是美国交易体系,基础都是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碳在欧美市场成为了稀缺资源,就可以形成价格。在中国目前没有形成完整的碳交易市场体系的前提下,碳暂时还不具备商品的实质性,但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45%的碳强度指标,这在客观上已经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的稀缺性。因此,抓紧建立中国碳交易定价机制,对于中国未来享有国际碳交易主导权具有深远意义。
在一个确定的总量下,按简单的经济学原理,有了稀缺性,就可以定价。其实无论是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还是美国交易体系,基础都是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碳在欧美市场成为了稀缺资源,就可以形成价格。在中国目前没有形成完整的碳交易市场体系的前提下,碳暂时还不具备商品的实质性,但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45%的碳强度指标,这在客观上已经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的稀缺性。因此,抓紧建立中国碳交易定价机制,对于中国未来享有国际碳交易主导权具有深远意义。
(一)交易价格模型设想
(一)交易价格模型设想
根据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中国碳交易价格以中国市场上的碳商品供给和需求以及由供求所决定的碳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为主要考察对象,基于中国碳交易主要受到下列四个因素的影响。
根据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中国碳交易价格以中国市场上的碳商品供给和需求以及由供求所决定的碳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为主要考察对象,基于中国碳交易主要受到下列四个因素的影响。
1.需求因素(D)。由于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碳排放权供应国,因此对碳交易商品的需求量是主要的碳价格影响因素。按照国际碳交易市场的计算范例,碳交易市场的需求量=配额数量Q1-实际排放量Q2。
1.需求因素(D)。由于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碳排放权供应国,因此对碳交易商品的需求量是主要的碳价格影响因素。按照国际碳交易市场的计算范例,碳交易市场的需求量=配额数量Q1-实际排放量Q2。
2.供给因素(s)。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碳排放配额供给方,此因素对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影响当然也不容忽视。在CDM条件下,对碳供给因素的影响构成主要是项目成本(c1)、项目文件开发成本(c2)、谈判成本(C3)和合格性审定成本(C3)等等。
2.供给因素(s)。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碳排放配额供给方,此因素对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影响当然也不容忽视。在CDM条件下,对碳供给因素的影响构成主要是项目成本(c1)、项目文件开发成本(c2)、谈判成本(C3)和合格性审定成本(C3)等等。
3.市场因素(M)。基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期货市场,未开发出相应的碳排衍生品,碳价格信号滞后,这是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中最难把握也是最敏感的因素。
3.市场因素(M)。基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期货市场,未开发出相应的碳排衍生品,碳价格信号滞后,这是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中最难把握也是最敏感的因素。
4.政府限价因素(G)。我国政府限价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根据《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的规定,CER价格在项目设计之初必须由国家发改委审批。
4.政府限价因素(G)。我国政府限价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根据《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的规定,CER价格在项目设计之初必须由国家发改委审批。
基于上述分析,构建碳价格函数模型如下:
基于上述分析,构建碳价格函数模型如下:
Pc=F{f(D(Q1,Q2))f(S(C1,C2,C3,C4……)) f(M)f(G)}
Pc=F{f(D(Q1,Q2))f(S(C1,C2,C3,C4……)) f(M)f(G)}
(二)运行条件
(二)运行条件
1.制度基础。由于碳价格计算基础之一是碳排放的总量控制,在现有的国际社会碳强度承诺的基础之上,通过某种技术或某种手段把碳强度指标转换为总量指标,从而形成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以分人均、人均GDP和行业先进标准等来作为参考指标逐步建立碳交易分配机制;建立涉及碳商品成本核定的碳源和碳汇的交易机制;各级政府有效监管、交易主体的自我监管以及第i方监管三个层次同时推进碳交易监管机制。
1.制度基础。由于碳价格计算基础之一是碳排放的总量控制,在现有的国际社会碳强度承诺的基础之上,通过某种技术或某种手段把碳强度指标转换为总量指标,从而形成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以分人均、人均GDP和行业先进标准等来作为参考指标逐步建立碳交易分配机制;建立涉及碳商品成本核定的碳源和碳汇的交易机制;各级政府有效监管、交易主体的自我监管以及第i方监管三个层次同时推进碳交易监管机制。
2.碳价格实现场所。只有在统一的市场中,碳价格交易机制才能不断完善和实现创新,整合资源,发挥最大功效。当今各省市纷纷建立起环境能源交易所、节能减排交易所和排污权交易所等交易平台,笔者认为,可以采用“6+1”模式设立交易平台,即以中国当前碳交易基础较好的6个区域性和1个国家性的交易平台。政府可积极培育统一的交易市场,一方面可以保证市场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政府对交易所进行管理。
2.碳价格实现场所。只有在统一的市场中,碳价格交易机制才能不断完善和实现创新,整合资源,发挥最大功效。当今各省市纷纷建立起环境能源交易所、节能减排交易所和排污权交易所等交易平台,笔者认为,可以采用“6+1”模式设立交易平台,即以中国当前碳交易基础较好的6个区域性和1个国家性的交易平台。政府可积极培育统一的交易市场,一方面可以保证市场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政府对交易所进行管理。
3.具有公权力的碳排放国家登记机关。登记制度可以使排放权的准入获得权利公示,使社会公众从登记资料中获得相关信息,还可以衍生出监督管理的功能以及权属变动和交割结算等功能。在经济发达国家出现一种倾向,即利用排放权交易洗钱,为了避免这一倾向,应要求这一系统必须披露与排放权交易有关的真正受益人以及相关信息。
3.具有公权力的碳排放国家登记机关。登记制度可以使排放权的准入获得权利公示,使社会公众从登记资料中获得相关信息,还可以衍生出监督管理的功能以及权属变动和交割结算等功能。在经济发达国家出现一种倾向,即利用排放权交易洗钱,为了避免这一倾向,应要求这一系统必须披露与排放权交易有关的真正受益人以及相关信息。
4.碳期货交易。实现期货价差的套利,既可以保持价格体系的稳定也可以规避风险。交易主体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利用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反向操作进行盈亏相抵来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碳期货、期权交易必须建立排放权的标准化合约,其包含产品上市价、合同类别、价格变化标准、交割价格、上市方式和清算机构等项目。
4.碳期货交易。实现期货价差的套利,既可以保持价格体系的稳定也可以规避风险。交易主体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利用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反向操作进行盈亏相抵来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碳期货、期权交易必须建立排放权的标准化合约,其包含产品上市价、合同类别、价格变化标准、交割价格、上市方式和清算机构等项目。
5.建立碳经纪人制度。一般投资者在从事碳交易时,对项目的来源、标准、认证、认购资金去向和VERS的存续等是没有能力与精力去调查和了解的,碳交易是需要经纪人制度的。碳经纪人需要具备极高的业务素养和专业知识,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才能持有从业资格。如同证券经纪人、房产经纪人一样,投资者与项目开发者或企业间,需要碳经纪人的中介服务。监管机构可鼓励培育成立排放权交易协会,从事碳经纪人的培训与认证工作。
5.建立碳经纪人制度。一般投资者在从事碳交易时,对项目的来源、标准、认证、认购资金去向和VERS的存续等是没有能力与精力去调查和了解的,碳交易是需要经纪人制度的。碳经纪人需要具备极高的业务素养和专业知识,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才能持有从业资格。如同证券经纪人、房产经纪人一样,投资者与项目开发者或企业间,需要碳经纪人的中介服务。监管机构可鼓励培育成立排放权交易协会,从事碳经纪人的培训与认证工作。
存入我的阅览室
关注的是欧盟的价格体系。 关注的是欧盟的价格体系。
(一)欧盟碳排放定价模型
(一)欧盟碳排放定价模型
EUETS的关键是碳排放定价模式。碳排放定价机制是指在竞争过程中,与产品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碳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机制。它建立在碳排放定价基础上,包括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调节机制。
EUETS的关键是碳排放定价模式。碳排放定价机制是指在竞争过程中,与产品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碳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机制。它建立在碳排放定价基础上,包括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调节机制。
主要数量模式是:剩余碳排放碳定价=剩余碳排放量×碳强度系数×价格指数
主要数量模式是:剩余碳排放碳定价=剩余碳排放量×碳强度系数×价格指数
1.剩余碳排放量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运输、使用及回收该产品时所产生的平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与碳排放配额的差值。
1.剩余碳排放量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运输、使用及回收该产品时所产生的平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与碳排放配额的差值。
2.这里碳排放量应理解为动态的,是指每单位产品累积排放的温室气体量,同一产品的各个批次之间会有不同的动态碳排放量。
2.这里碳排放量应理解为动态的,是指每单位产品累积排放的温室气体量,同一产品的各个批次之间会有不同的动态碳排放量。
3.碳强度系数是指单位物品在单位时间内燃料或其它条件下释放出来的以CO2为主的碳量。b>2为主的碳量。
4.价格指数是指一组固定产品在一段时间内价格的变动情况。
4.价格指数是指一组固定产品在一段时间内价格的变动情况。
碳排放定价价格调节机制涉及一些主要的构成因素,如碳交易市场、碳排放评价指标、碳税、碳补贴和碳排放配额等。
碳排放定价价格调节机制涉及一些主要的构成因素,如碳交易市场、碳排放评价指标、碳税、碳补贴和碳排放配额等。
(二)弊端分析
(二)弊端分析
在看到EUETS碳交易繁荣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其存在的碳定价机制的一般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形成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面临不等价碳交易的关键原因。
在看到EUETS碳交易繁荣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其存在的碳定价机制的一般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形成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面临不等价碳交易的关键原因。
1.缺失合理价格的获取途径。碳排放价格极其不稳定。当在碳排放交易制度下信息不充分时,就无法确定最佳排放总量;即使按照某个标准固定排放总量,但由于排放量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所以政策当局无法预测价格的变化。也就是说,当存在这种不确定性因素时,由于获取合理价格渠道的缺失,会引发市场参与者的战略或投机,许可证价格会遭遇暴涨暴跌的状况。实际上,EUETS由于排放权价格不稳定,因此没有发出正确的价格信号。EUETS中的EUA(EUAllowace:欧盟排放配额)的价格,在刚开市后立刻在大约18欧元/吨CO2至30欧元/吨CO2之间进行交易,价格的波动非常剧烈,而且其后的价格变化也不十分稳定。另外,从这个价格与各国的边际减排费用推算结果的相互关系来看,排放权的价格被严重低估。
1.缺失合理价格的获取途径。碳排放价格极其不稳定。当在碳排放交易制度下信息不充分时,就无法确定最佳排放总量;即使按照某个标准固定排放总量,但由于排放量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所以政策当局无法预测价格的变化。也就是说,当存在这种不确定性因素时,由于获取合理价格渠道的缺失,会引发市场参与者的战略或投机,许可证价格会遭遇暴涨暴跌的状况。实际上,EUETS由于排放权价格不稳定,因此没有发出正确的价格信号。EUETS中的EUA(EUAllowace:欧盟排放配额)的价格,在刚开市后立刻在大约18欧元/吨CO2至30欧元/吨CO2之间进行交易,价格的波动非常剧烈,而且其后的价格变化也不十分稳定。另外,从这个价格与各国的边际减排费用推算结果的相互关系来看,排放权的价格被严重低估。
2.国际碳商品价格现状隐含着高度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EUETS价格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排放权价格受到来自市场外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另一类是由于制度和交易机制本身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政治动向、突发性事故或事件以及投机的影响。内部因素包括制度设计不完善、与排放权折旧期的相互关系和交易机制(选择什么样的交易方法)的影响。一般来说,外部因素往往容易受到关注,但是在制度设计上,尤其是后者的设定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如何缓和外部原因的冲击这一问题,也像在金融市场一样得到充分的分析。但是,制度设计上的不完善问题更为重要,它不仅会导致该制度的崩溃,而且其低效的结构很可能给其他市场也带来影响。
2.国际碳商品价格现状隐含着高度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EUETS价格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排放权价格受到来自市场外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另一类是由于制度和交易机制本身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政治动向、突发性事故或事件以及投机的影响。内部因素包括制度设计不完善、与排放权折旧期的相互关系和交易机制(选择什么样的交易方法)的影响。一般来说,外部因素往往容易受到关注,但是在制度设计上,尤其是后者的设定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如何缓和外部原因的冲击这一问题,也像在金融市场一样得到充分的分析。但是,制度设计上的不完善问题更为重要,它不仅会导致该制度的崩溃,而且其低效的结构很可能给其他市场也带来影响。
3.基于碳交易机制的局限性,其价格机制形成存在偏差。如同当前的金融风险源于市场机制的缺陷性那样,国际碳交易市场也具有严重局限性。自《京都议定书》签署以来,西方经济学家、环保主义者和政客不断鼓吹“碳市场教条”,即出售各种碳信用额度是把资金和技术引向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减排项目的有效途径。然而,国际碳交易市场不是自然形成的,完全是人为制造的,供求机制调节作用较弱,当然在这种特殊不完全市场条件下碳商品受供求关系的调节而反应其价值就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了。在当前以美元作为主导的货币体系中,不管是基于配额还是基于项目的碳交易,碳资源货币收入变化是无法替代国内各方面的福利要求的。因此,在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时切忌单纯追求货币收入的“经济增长”,应该以满足国民人文需求的“发展”为目标。
3.基于碳交易机制的局限性,其价格机制形成存在偏差。如同当前的金融风险源于市场机制的缺陷性那样,国际碳交易市场也具有严重局限性。自《京都议定书》签署以来,西方经济学家、环保主义者和政客不断鼓吹“碳市场教条”,即出售各种碳信用额度是把资金和技术引向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减排项目的有效途径。然而,国际碳交易市场不是自然形成的,完全是人为制造的,供求机制调节作用较弱,当然在这种特殊不完全市场条件下碳商品受供求关系的调节而反应其价值就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了。在当前以美元作为主导的货币体系中,不管是基于配额还是基于项目的碳交易,碳资源货币收入变化是无法替代国内各方面的福利要求的。因此,在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时切忌单纯追求货币收入的“经济增长”,应该以满足国民人文需求的“发展”为目标。
我们需要理性对待参与国际碳交易,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去参与,相反,积极利用类似当年联合国和关贸总协定的制定过程那样的重新制定世界基本规则的机会,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游戏规则”的制定,而促进自身碳交易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是规避“低碳”陷阱的捷径。
我们需要理性对待参与国际碳交易,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去参与,相反,积极利用类似当年联合国和关贸总协定的制定过程那样的重新制定世界基本规则的机会,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游戏规则”的制定,而促进自身碳交易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是规避“低碳”陷阱的捷径。
四、中国碳交易定价机制设想
四、中国碳交易定价机制设想
在一个确定的总量下,按简单的经济学原理,有了稀缺性,就可以定价。其实无论是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还是美国交易体系,基础都是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碳在欧美市场成为了稀缺资源,就可以形成价格。在中国目前没有形成完整的碳交易市场体系的前提下,碳暂时还不具备商品的实质性,但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45%的碳强度指标,这在客观上已经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的稀缺性。因此,抓紧建立中国碳交易定价机制,对于中国未来享有国际碳交易主导权具有深远意义。台了45%的碳强度指标,这在客观上已经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的稀缺性。因此,抓紧建立中国碳交易定价机制,对于中国未来享有国际碳交易主导权具有深远意义。
(一)交易价格模型设想
(一)交易价格模型设想
根据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中国碳交易价格以中国市场上的碳商品供给和需求以及由供求所决定的碳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为主要考察对象,基于中国碳交易主要受到下列四个因素的影响。
根据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中国碳交易价格以中国市场上的碳商品供给和需求以及由供求所决定的碳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为主要考察对象,基于中国碳交易主要受到下列四个因素的影响。
1.需求因素(D)。由于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碳排放权供应国,因此对碳交易商品的需求量是主要的碳价格影响因素。按照国际碳交易市场的计算范例,碳交易市场的需求量=配额数量Q1-实际排放量Q2。
1.需求因素(D)。由于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碳排放权供应国,因此对碳交易商品的需求量是主要的碳价格影响因素。按照国际碳交易市场的计算范例,碳交易市场的需求量=配额数量Q1-实际排放量Q2。
2.供给因素(s)。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碳排放配额供给方,此因素对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影响当然也不容忽视。在CDM条件下,对碳供给因素的影响构成主要是项目成本(c1)、项目文件开发成本(c2)、谈判成本(C3)和合格性审定成本(C3)等等。
2.供给因素(s)。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碳排放配额供给方,此因素对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影响当然也不容忽视。在CDM条件下,对碳供给因素的影响构成主要是项目成本(c1)、项目文件开发成本(c2)、谈判成本(C3)和合格性审定成本(C3)等等。
3.市场因素(M)。基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期货市场,未开发出相应的碳排衍生品,碳价格信号滞后,这是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中最难把握也是最敏感的因素。
3.市场因素(M)。基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期货市场,未开发出相应的碳排衍生品,碳价格信号滞后,这是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中最难把握也是最敏感的因素。
4.政府限价因素(G)。我国政府限价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根据《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的规定,CER价格在项目设计之初必须由国家发改委审批。
4.政府限价因素(G)。我国政府限价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根据《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的规定,CER价格在项目设计之初必须由国家发改委审批。
基于上述分析,构建碳价格函数模型如下:
基于上述分析,构建碳价格函数模型如下:
Pc=F{f(D(Q1,Q2))f(S(C1,C2,C3,C4……)) f(M)f(G)}
Pc=F{f(D(Q1,Q2))f(S(C1,C2,C3,C4……)) f(M)f(G)}
(二)运行条件
(二)运行条件
1.制度基础。由于碳价格计算基础之一是碳排放的总量控制,在现有的国际社会碳强度承诺的基础之上,通过某种技术或某种手段把碳强度指标转换为总量指标,从而形成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以分人均、人均GDP和行业先进标准等来作为参考指标逐步建立碳交易分配机制;建立涉及碳商品成本核定的碳源和碳汇的交易机制;各级政府有效监管、交易主体的自我监管以及第i方监管三个层次同时推进碳交易监管机制。
1.制度基础。由于碳价格计算基础之一是碳排放的总量控制,在现有的国际社会碳强度承诺的基础之上,通过某种技术或某种手段把碳强度指标转换为总量指标,从而形成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以分人均、人均GDP和行业先进标准等来作为参考指标逐步建立碳交易分配机制;建立涉及碳商品成本核定的碳源和碳汇的交易机制;各级政府有效监管、交易主体的自我监管以及第i方监管三个层次同时推进碳交易监管机制。
2.碳价格实现场所。只有在统一的市场中,碳价格交易机制才能不断完善和实现创新,整合资源,发挥最大功效。当今各省市纷纷建立起环境能源交易所、节能减排交易所和排污权交易所等交易平台,笔者认为,可以采用“6+1”模式设立交易平台,即以中国当前碳交易基础较好的6个区域性和1个国家性的交易平台。政府可积极培育统一的交易市场,一方面可以保证市场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政府对交易所进行管理。
2.碳价格实现场所。只有在统一的市场中,碳价格交易机制才能不断完善和实现创新,整合资源,发挥最大功效。当今各省市纷纷建立起环境能源交易所、节能减排交易所和排污权交易所等交易平台,笔者认为,可以采用“6+1”模式设立交易平台,即以中国当前碳交易基础较好的6个区域性和1个国家性的交易平台。政府可积极培育统一的交易市场,一方面可以保证市场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政府对交易所进行管理。
3.具有公权力的碳排放国家登记机关。登记制度可以使排放权的准入获得权利公示,使社会公众从登记资料中获得相关信息,还可以衍生出监督管理的功能以及权属变动和交割结算等功能。在经济发达国家出现一种倾向,即利用排放权交易洗钱,为了避免这一倾向,应要求这一系统必须披露与排放权交易有关的真正受益人以及相关信息。
3.具有公权力的碳排放国家登记机关。登记制度可以使排放权的准入获得权利公示,使社会公众从登记资料中获得相关信息,还可以衍生出监督管理的功能以及权属变动和交割结算等功能。在经济发达国家出现一种倾向,即利用排放权交易洗钱,为了避免这一倾向,应要求这一系统必须披露与排放权交易有关的真正受益人以及相关信息。
4.碳期货交易。实现期货价差的套利,既可以保持价格体系的稳定也可以规避风险。交易主体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利用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反向操作进行盈亏相抵来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碳期货、期权交易必须建立排放权的标准化合约,其包含产品上市价、合同类别、价格变化标准、交割价格、上市方式和清算机构等项目。
4.碳期货交易。实现期货价差的套利,既可以保持价格体系的稳定也可以规避风险。交易主体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利用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反向操作进行盈亏相抵来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碳期货、期权交易必须建立排放权的标准化合约,其包含产品上市价、合同类别、价格变化标准、交割价格、上市方式和清算机构等项目。
5.建立碳经纪人制度。一般投资者在从事碳交易时,对项目的来源、标准、认证、认购资金去向和VERS的存续等是没有能力与精力去调查和了解的,碳交易是需要经纪人制度的。碳经纪人需要具备极高的业务素养和专业知识,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才能持有从业资格。如同证券经纪人、房产经纪人一样,投资者与项目开发者或企业间,需要碳经纪人的中介服务。监管机构可鼓励培育成立排放权交易协会,从事碳经纪人的培训与认证工作。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认知调查 刷单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37-03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发表了关于《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可撼动的地位。如今,当代大学生成长在社会急剧转换的特殊时期和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激烈地碰撞和冲突,其人生态度、义利观念、政治观念、道德准则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决定着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是十分有实际意义的。
二、刷单问题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问卷调查分析
1.调查问卷设计
为了解大学生对于刷单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状况,笔者对山东青岛某大学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49份,收回问卷148份,有效问卷143份,有效率为95.97%,并利用SPSS 22.0进行了统计分析。
在调查问卷设计过程中,为了能够更深入的调研并分析问题,我们把大学生分为做过网络兼职、做过兼职、做过勤工俭学工作、没有做过兼职四类。同时,为全面了解被调查人的认知情况,问卷共33个问题,主要从大学生对刷单问题认知(14道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认知(11道题)、以及高校对大学生的引导(8道题)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其中大学生对刷单问题认知包括大学生对于刷单认知情况基本调查、大学生对于刷单行为的个体辨识、社会大环境因素同大学生对刷单认知的相互作用3个维度;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认知由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知、个人利益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矛盾、大学生中社会主义价值观偏差3个维度,见表1。高校对大学生的引导问题分为个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和对高校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网络兼职的建议两个维度。对于各维度中的程度性单项选择题进行量化处理后进行问卷信效度考察,问卷整体信度为0.941,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大学生对于刷单认知情况调查
(1)什么是“刷单”
所谓刷单,指具有网络经营资质的卖家,为了提高网店等级以获得更大的经营权力,或者增加所售商品的声誉以扩大产品的销售数量,直接或者间接付款请人假扮顾客,用虚假购物方式营造一种产品畅销或服务良好的假象,从而提高网店的排名和销量并获取好的信用等级,以此吸引真实的顾客的行为[1]。
(2)调查结果及分析
对于被调查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23.08%的被调查大学生曾经做过网络兼职,可见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作为接受新事物较快的群体,做过网络兼职已经占据大学生兼职生活不小的比例。同时,有高达92.3%的人选择了在网上购物时会一定程度的“重视商品的评价,但只作为购买的参考”,无形中这也为刷单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衍生了层出不穷,屡禁不绝的刷单现象。为更直接的了解大学生对刷单人群的准确认知,问卷提出有关刷单人群问题。综合基本调查,笔者认为该基本调查部分存在大学生网购重视历史评价,对刷单的认知度较高,以及大学生网络兼职升温的特点。
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及掌握现状
(1)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能够保障社会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经济制度的稳定和发展[2]。问卷设置四个问题,包括一个连线题,来直接或间接的调查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认知程度。为直接表现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识,问卷提出问题“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61.5%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听说过,没有刻意了解”。综合来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欠缺,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2)大学生个人利益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矛盾以及偏差问题
由于大学生个人利益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矛盾和偏差两个问题联系紧密,笔者在此处一并说明。为分析在涉及到大学生自身的个人利益问题时,大学生的做法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取向的联系,本文从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驱动因素,刷单利益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学术诚信三个方面来了解。首先,对于问题“您什么情况下会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达77%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了“考研、考公务员需要的时候”;相反,仅有30.8%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会出于兴趣原因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以上数据的对比,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学习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出于功利性的目的,这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衷相悖,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极大地不良影响。
(3)大学生对于刷单行为的个体辨识
早在2014年1月26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就颁布了《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其中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为网络商品交易提供信用评价服务的有关服务经营者,应当通过合法途径采集信用信息,坚持中立、公正、客观原则,不得任意调整用户的信用级别或者相关信息,不得将收集的信用信息用于任何非法用途[2]。”为了解大学生对于刷单行为性质的辨识,该部分设立五个问题,基于对于刷单性质、影响、处罚方式及力度、个人看法四个方面对被调查大学生进行提问,对于刷单性质的认定,人群选择分布较为平均,如表2。为研究刷单性质认定和被调查人群分类之间的关系,对此笔者做了相P性分析,如表3,通过对人群分类和刷单性质认定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0026,这表明人群分类同大学生对于刷单行为的性质认定相互没有明显影响。但是,笔者认为,刷单行为性质认定的比例体现了网络兼职对于大学生对某些不法行为的认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在接下来的对于刷单影响的问题中,76.9%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了刷单“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虚假营销”,体现了大学生作为消费者角度,对于刷单行为的清晰认识。但是,在对于刷单处罚方式与力度问题上,46.2%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适当禁止刷单,视情节批评教育”,存在接近一半的人群认为对刷单的处罚力度是“适当禁止”,并且进行“批评教育”,这显然没有意识到刷单本身就是违法行为问题的严重性。同时在接下来的问卷调查中,61.5%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可以将刷单规范管理”,再一次反映出了大学生对于刷单,这一违法行为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其自身欺骗性质,存在这潜意识中的侥幸心理。在对于刷单处罚方式与力度方面,被调查大学生显然没有意识到刷单问题违法的严重性,对于刷单存在处罚力度小,欺骗性本质认识不足的问题,认为刷单现象是个人道德或社会风气问题,均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惩罚。综合来说,大学生对于刷单行为的个体辨识存在着对刷单行为本质欺骗性、违法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在网络浪潮席卷的背景下,大学生对于刷单这类欺骗的辨识亟待高校给与正确的引导 。
为了解个人刷单利益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认知,问卷通过提出假设性问题“若自己开了网店,会不会选择从网上刷信u?”,从大学生对于个体利益与社会大环境作用的角度出发,发现有53.8%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如果自己开网店会刷信誉”,在此问题后设立追加问题“知道该行为违法前提下,您还会坚持您的选择吗,为什么?”,仍有39.6%的被调查大学生在知道该行为违法后,会继续进行刷单行为。
三、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引导与培养的对策分析
1.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法制观念
54.8%的被调查大学生在涉及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机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利益驱使;76%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对于自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最大。基于此结果,笔者认为应形成学校领导基层老师,带头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辅导员老师领导学生,树立榜样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学习机制。同时,积极开展知法、守法、敬法的活动,在日常生活的以滴水穿石的思想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法制观念的学习过程,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制观念。
2.优化校园文化氛围,形成正确义利观念
网络文化中错误的思想在大学生进行刷单行为的同时,很容易影响并且歪曲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在开设网店的问题中,仍有39.6%的被调查大学生在知道刷单行为违法后,会继续进行刷单行为。该种行为严重违背了大学生正常的思想观念,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义利观念。针对于此,学校应定期举办讲座、展览来对大学生的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达到净化学校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正确义利观念的教育目的。
3.结合传统文化,提升道德观念
在问卷调查中,有76.9%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将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简单易懂;同时,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分别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在大学生活和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1.6%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丰富的教育活动开展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有效果,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将优良传统文化精神、传统文化事迹等穿插在教育的过程中,将能够极大地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的积极性和教育的有效性,提升了传统道德观念的层次。
参考文献:
[1]陈大勇 刘清才.《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研究》[A].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