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5:16:19
导语:在加强养老服务监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养老服务;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R码]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3-0070-03
重庆是我国较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并且老龄化程度十分严重。根据《重庆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分析显示,到2020年,重庆市全市老龄人口总数将高达675万,占总人口19%。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使得人们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重庆市虽已构建了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借鉴国内外较为有代表性国家或地区关于社会化养老服务建设的经验,有助于重庆市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一、国外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主要经验
(一)英国:遵循“以人为本”的养老服务理念
英国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英国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77%,较2013年高出03个百分点。为应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英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养老服务。“以人为本”是英国养老服务发展中最突出的特征,这点不仅体现在日常服务中,还体现在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中。英国的养老机构一般规模较小,但供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却功能齐全、布置温馨、设备优良、安全卫生,尽可能照顾到每位老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日常服务中,英国养老机构充分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根据每位老人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如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细心观察老人的生活作息及饮食习惯,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册,餐厅再根据这些记录依据每位老人的喜好为其提供个性化的餐食。此外,英国养老机构在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时会事先征询每位老人的意见,遵循老人意见提供服务。在设施建设中,英国养老机构床垫的软硬度也可以根据每位老人的具体需求进行调整。同时,英国还十分重视对养老服务的监管,建立了严格的监督管理体制,各地政府都有专门的组织对养老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如苏格兰的社会服务监察会、英格兰的照顾质量委员会等,一般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公布出来,根据这些结果以及接受的投诉来提出修改意见,并制定政策,以此来保证老年人享有高质量的服务。
(二)美国:建立严格的养老服务监管机制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老龄人口就已经突破老龄化标准线,预计到2030年,美国65岁及以上老人在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30%,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必然会抑制社会经济的增长,因此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在养老服务的实践中,美国建立了严格的监管机制。在入住老人方面,美国拥有一套严格的审查指标体系,只有达到相关指标要求的老人才有资格入住老人院。在养老机构方面,美国实行严格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实行宽进严出的管理办法,凡是符合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相关条件的社会力量,都有申请注册的资格。同时,美国政府对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监管也十分严格,通常采用年检的方式,只有达到官方制定的质量标准,养老机构才能获得计划报销。并且,美国政府还将通过监管获得的大量数据、检查结果到网上,一方面老年人根据这些信息挑选适合的养老机构,另一方面也间接地约束了养老服务机构,从而保证了服务质量。除此之外,美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养老服务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发展。自1965年以来,美国养老服务的内容陆续通过法律得以明确,从而进一步保证了养老服务提供的规范性。
(三)日本:重视养老服务专业化队伍建设
1970年,日本就已经步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日本总务省的数据显示,在全国总人口中,日本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了273%。据推测,到2025年,每三位日本人中就有一位65岁以上的老人,高增速和高龄化的特征致使日本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在养老服务的实践中,日本十分重视建设专业化服务队伍。在服务人员培养方面,日本各大高校相继开设了与养老护理相关的专业,如日本福祉教育专门学校开设了介护福祉士专业,也就是国内的养老护理专业,让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掌握更多关于养老服务的知识。同时,日本实行养老护理人员持证上岗,护理人员在工作前必须接受专门的培训,通过考试取得资格证后才能从事服务工作。日本的养老院会对考取介护福祉士资格的员工给予每个月2万日元的额外奖励。公司也会组织各种应试辅导性质的进修,借此鼓励更多的人考取介护福祉士,进而提升专业化水平。同时,日本的养老服务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将养老院分为了经济型、高级公寓型、疗养型、养护型等十几种,大致分为健康型养老院、住宅型养老院以及看户型养老院三大类,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入住适合的养老院,真正的实行按需养老。
二、国内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主要经验
(一)上海:重视养老服务法制建设
1979年,上海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815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72%,首次突破老龄化标准线,上海市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也是率先开始探索养老服务的地区。在养老服务的实践中,上海市重视对养老服务工作的法制建设,1998年,上海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结合上海市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从立法层面保障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从而促进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2013年,上海市率先开始编制市、区县两级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在结合上海市未来老年人口数量预测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了养老床位建设长期规划。2014年,上海了《上海市养老机构条例》,该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地方性的养老机构法规,条例中对上海市养老机构的设立、规划建设与扶持优惠等进行了明确说明。2015年,上海市研究编制了《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建设(专项)规划》,从招录使用、职业发展、薪酬激励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工作举措 [1] 。
(二)北京:实现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
北京市于199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其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高、空巢化与高龄化并存的趋势加剧了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自2000年以来,北京市一直开展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2005年,北京市制定了《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健康评估服务规范》,对养老服务机构健康评估服务的基本要求、评估规范等内容进行了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北京市B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保障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2008年,北京市出台了《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规范》,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做出了规定。2014年,北京市了《养老机构社会工作服务规范》,对养老机构的服务内容、方法以及操作流程进行了规范。截至2015年,北京市共出台了9项关于养老服务的地方标准,养老服务的标准化建设使北京市的养老服务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三)南京:政府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扶持力度
南京市是继上海、北京、天津之后,第四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南京市为应对老年人口高基数、高增速、高龄化、高风险及高需求的特点,积极建立并推动具有南京特色的社会化养老服务。在养老服务实践中,南京市重视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在税收收费方面,南京市共制定了11项优惠标准,对符合相关规定的社会福利机构实行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在政府资助方面,对城区新建的福利机构给予每张床位4000元的一次性资助,对郊区新建的福利机构给予3000元的资助,对县里新建的福利机构给予2000元的资助。在培训用工方面,对持有南京市《再就业优惠证》并到福利机构工作的人员,在参加养老护理等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时给予一定的补贴 [2] 。
三、国内外社会化养老服务对重庆市的启示
法律具有强制性、规范性以及稳定性的特征,养老服务的有序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重庆市政府应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细化到具体的操作环节。同时,将长期处于政策层面的文件上升到法律层面,确保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具体实践都有切实可行的法律保障,使之有章可循、有序发展。例如,在服务层面,可借鉴北京做法,出台养老服务合同范本,养老服务供需双方在事前签订服务协议,明确双方的法律责任与义务。
(二)加强培育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
2014年,重庆市具有专业资格的养老护理师不到200人,这类专业人员的缺口达到30%~40%,专业服务人员的缺乏难以满足当前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3] 。为此,重庆市应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首先,重庆市拥有西部最大的职教城,政府应支持各高校开设护理、心理以及社会学等相关专业,注重护理康复、老年服务管理、心理咨询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其次,在城乡就业培训中,增加对养老服务人员技能培训的项目,凡是按规定进行了养老护理职业培训的,可发放相应的补贴作为嘉奖;第三,加强相关的技能认证,鼓励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参与学习,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进行技术等级评定,逐步在养老服务业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持证上岗。
(三)加强政府监管
政府的严格监管是社会化养老服务有序发展的关键,重庆市政府应严格按照民政部出台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老年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等国家和行业标准对养老服务市场进行严格的把关,按照《重庆市养老机构管理服务标准(试行)》的规定对养老服务市场进行审查监督,将不符合规定的养老服务机构剔除淘汰,确保养老服务市场的良性运行 [4] 。
(四)提供多层次的养老服务
根据重庆市2015年1%的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在重庆全市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1217%。由于经济水平、生活环境、身体状况等因素存在差异性,老人的养老需求也是有区别的。因此,首先,养老机构应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以满足不同经济水平老人的养老需求。其次,养老机构应分为疗养型、养护型等不同的种类,以满足老年人不同程度的护理需求。第三,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实现按需养老、按需护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钱蓓,陈青.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试点向全市推广[N].文汇报,2015-11-19(002).
[2]张璇,陆颖琰.政府扶持民办养老机构政策执行效果评价――基于江苏省S市的审计调查实证研究[J].审计与理财,2014(10):30-32.
关键词:PPP项目 养老产业 云计算 大健康 养老云
中图分类号:F283 文献标识码:A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达10%。按照联合国对人口老龄化社会标准划分,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中国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联合国曾作出预测,到2049年,中国将有近三分之一人口超过60岁,老龄化程度继续加重。针对日益严峻的养老现状,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将养老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提出,国家也在逐年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速审批多项养老项目。而在建设养老项目的过程中,政府往往承担了较大的财政压力。国务院于2013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并于2014年在湖南、内蒙古、吉林、江西、山东、安徽、湖北、甘肃等8个省份开展以社会资本合作、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试点,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一、国内PPP养老项目的现状和问题
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作)是一种以合同方式确立的,基于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公共部门和私营机构之间的长期合作机制。其相对于传统的单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而言,具有效率高、减轻财政负担、优化风险承担降低成本、服务质量高等优点。
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为例,该项目为全国第二批PPP模式示范项目,于2015年6月正式落地,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1.6亿建设72个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中心,以实现城乡养老服务全覆盖的目标。在章贡区政府的监管下,社会资本同赣州市市场建设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合作,注资组建养老服务中心项目管理公司。项目全部建成后,将为全区11万名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配餐送餐、医疗陪护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除了该项目之外,全国各地也有一批PPP模式的养老项目开展,而在开展过程中发现存在老年人去养老机构意愿下行、居家养老意愿相对强烈的情况,因此PPP模式的社区居家养老为目前主流方向。而现行PPP模式下的社区居家养老依旧存在不能提供有效供给状态。主要体现在:1.过度依赖政府资源和行政运作,容易陷入行政福利陷阱;2.社会资源整合不足,未将政府、社区以及民营养老机构间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信息共享。导致三方各自独立提供服务,造成资源重复和服务盲区。3.同专业机构间的互动不足,目前社区医疗保健工作不能满足老年人对健康咨询和身体康复护理等需求;4.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待提高,缺乏相关职业教育以及相关技能培训。5.提供的服务形式较单一,未将老年群体进行细分,不能提供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方案和服务。6.监管不及时,目前监管形式为事后监管和应急监管,监管信息滞后;7.盈利模式和渠道单一,未能扩展出衍生产品。
二、基于云计算和大健康的养老PPP项目的新模式的探索
云计算和大健康平台均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模式。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而大健康平台实际上也是指利用互联网整合各种资源,将不同的医疗机构甚至保险单位等进行联合,进行信息共享以便机构为个人用户提供可持续的个性化服务。
将云计算和大健康概念和技术引入养老PPP项目,并对现有项目模式进行改进,获得以政府为主导、养老云信息平台为凭借、以社区养老中心为依托、以大健康平台为辅助的新型健康养老模式――“健康养老云”模式,以实现老人“安养―乐活―善终”的生活目标。
“健康养老云”产业内主体有政府公共部门、第三方社会机构、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以及PPP项目管理公司筹建和管理的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图1为“健康养老云”产业的结构设想。
“健康养老云”产业的运营模式如下:
(一)政府公共部门、社会资本共同成立PPP项目公司和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
政府和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签订合同,成立PPP项目公司。政府提供土地和政策,社会资本负责筹建和管理PPP项目公司并成立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PPP项目公司筹建并负责管理社区养老中心。政府对PPP项目公司以及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进行监管,对项目进行风险管控。
(二)老人/子女、智能终端企业、社区养老中心以及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构成基本居家养老配置
智能终端企业与社区养老中心合作,保证智能终端入户。社区养老中心采集老人基本信息以及日常需求录入居家养老云信息平_的用户信息管理系统。子女可通过智能终端和社区养老中心了解老人居家养老情况并可对养老服务、老人健康等信息进行反馈。社区养老中心可通过智能终端以及信息反馈对老人养老情况进行实时更新和监管,消除养老服务信息滞后引发的资源重复浪费以及服务盲区,实时监管及时处理问题,也可避免由监管滞后引发的养老项目风险事件。
(三)由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整合其他服务机构同社区养老中心资源为老人提供个性化居家养老服务,形成有序的养老产业链
老人依据自身情况不同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不同,如只单靠社区养老中心提供养老服务,不仅需要多样化专业在职人员,而且还需要丰富的专业资源。而要实现该目标,则将大大增加社区养老中心的运营管理成本,也增加了相应风险。因此,引入其他服务机构,例如教育文艺机构、饮食餐饮、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家政服务甚至其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机构的养老设施等第三方服务机构,不仅可提供丰富的服务种类,而且还可利用养老云信息平台针对个人提供多机构的个性化服务套餐,充分整合各机构资源,实现收益最大化。并可从中衍生新的服务产品,增添盈利渠道。
(四)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搭载大健康平台为养老人员提供多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老人因年龄以及身体状况,对医疗知识科普、健身保健、康复保健、大病重病护理,临终关怀等医疗相关服务有迫切需求,但因科普力度不足,公共t疗资源偏集中于大型三甲医院,大病重病就医和护理存在难度,临终关怀等公共服务机构运转不良,其他医疗信息不明等原因,导致经常出现老人受骗、重病老人子女财力人力负担重、重病后康复保健措施以及临终关怀不到位等情况发生,无法达到“安养―善终”目标。大健康平台可通过从智能终端科普医疗知识、智慧医院信息平台、慢性病防治管理系统、健康管理系统、康健护理管理系统、互联网急救系统、互联网中医诊断系统、互联网肿瘤筛查系统等提供医疗信息服务和医疗机构健康服务,以多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的医疗健康服务协助实现“安养―乐活―善终”目标。
三、“健康养老云”产业面临的挑战
(一)产业结构主体缺乏参与积极性
我国PPP养老产业目前处于发展初期,盈利模式尚不完善,产业链单一,完整产业链形成需社会资本的财务成本以及时间成本较大。因此,企业等第三方机构缺乏长期参与积极性,影响产业链的完善和持续发展。
(二)智能终端配套设施不完善
国内智能家居和智能终端设备尚在发展阶段,而且同老人之间的互动模式待摸索和优化,经常存在智能终端操作过于繁琐,老人完全掌握较困难。往往出现智能设备安装后老人不会使用的情况,久而久之智能终端成为摆设。
(三)云信息平台的信息安全隐患
健康养老云产业中信息共享除为机构带来便利模式之外,也存在安全隐患。如何有效保护老人隐私、维护老人信息安全成为平台建立必需解决问题之一。
(四)大健康平台处于事业发展期,同养老相关产业的结合方式尚待摸索
大健康平台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型事物,目前广泛用于普通群体的医疗健康咨询服务,如何针对老年人推出针对性的系统性特色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关于“健康养老云”养老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积极监管并反馈。加大互联网信息安全领域的资金投入,建立互联网信息安全国家标准,促进网络安全行业健康发展。
(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健康行业
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大健康行业,促进医疗健康咨询行业、康复保健机构、临终关怀机构等同养老相关的特色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促进民营机构同公共医疗机构的信息沟通和合作交流,推动大健康平台的快速发展。
(三)新型养老特色主打的智能终端的研究以及加强社区养老机构人员的针对性宣传培训。
鼓励企业针对老年人特点研发简便操作,甚至VR等体验式智能终端。社区养老中心定期针对居家养老老人举办智能终端,以及养老云信息平台的宣传培训,甚至采用入户宣讲等方式,以期提高智能终端和信息平台的使用率。
(四)大力培养跨界人才
PPP项目公司应对社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进行资质考核和技能培训,使其具备互联网知识和养老服务知识,并有简单的医疗救护技能,能及时应对突发的健康问题并提供相应措施。
养老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养老任务重,形势严峻。因此,一个符合中国国情,且可实现良好持续性发展的养老产业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健康养老云”养老产业模式不仅可促进经济发展,更可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实现“安居―乐活―善终”这一养老目标。因此,探索并完善该模式对我国养老产业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懿嘉.以PPP模式进行养老产业投资的探究[D].苏州大学, 2015.
[2] 胡桂祥,王倩.PPP模式应用于养老机构建设的必要性与应用条件分析[J].建筑经济, 2012(2):101- 104.
[3] 李卿相. 赣州市章贡区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PPP项目考察[J]. 预算管理与会计,2016(3):40- 41.
关键词: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销售服务
1发展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54亿,预计在“十四五”期间将达到3亿人,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险是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保障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养老保险体制是由“三大支柱”构成的。其中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是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目前,作为第一支柱,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不断增加,截至2021年3月月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超10亿,达到10.07亿人,基本养老保险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来维持。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而且基本养老保险只能满足人们最基础的生存保障,无法满足老龄人口对生活品质的需求。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险的第二支柱,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目前我国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已经覆盖5800多万人。但是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总数,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覆盖面积相对较小,无法满足我国庞大老龄人口的养老需求。而且,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放制度和保障力度都有很大的限制。发展第三支柱可以缓解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压力,弥补第二支柱的不足,满足人们高品质的养老需求。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第三支柱整体发展水平较低,需要不断地发展完善,强化第三支柱在养老保险中的地位,以提升养老保险的市场化水平,完善我国养老保险体制,提升养老保险的保障能力,维护我国社会稳定。
2我国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民众长期投资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民众的养老观念还比较传统,一般是依靠下一代或者自身积蓄来养老,而且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民众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普遍不担心未来的养老问题,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兴趣不高,很少会主动去了解相关知识。此外,由于国家和从业机构宣传工作的缺乏,民众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保障机制不了解,对商业养老保险的税延政策和终生领取制度缺乏认知。民众自身养老观念的限制和宣传工作的缺乏共同导致了我国民众长期投资意识淡薄,导致作为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缓慢,无法发挥其支柱作用。
2.2产品单一,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拥有资质的金融和保险机构都推出了大量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但是这些产品普遍存在种类单一、差异不明显、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往往会在某一领域开展激烈的竞争。由于我国商业养老保险从业企业的数据基础薄弱,精算能力不足,害怕出现经营风险,过于保守,保险产品的优势不明显。在产品设计、投资回报比、领取方式、风险管控、服务能力等方面缺乏创新,无法为民众提供性价比高、灵活多样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
2.3销售服务不到位
目前,我国的商业养老保险销售服务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商业养老保险种类较为单一,市场上的保险产品大同小异,只是在名称和细节上存在一些差异,创新能力不足,民众的选择空间不大。而且商业养老保险的收益率并不高,与银行储蓄和理财产品相比,优势不明显,很难激起民众的购买兴趣。其次,保险公司对于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工作缺乏主动性,宣传方式落后,产品宣传未能突出产品优势,导致民众无法及时获取保险公司的产品信息,自然也就不会购买相应的保险产品。最后,由于保险公司的售后服务不足,导致客户的产品体验较差,影响企业口碑,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2.4机制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已经明确了三大支柱的养老保险体制,作为第三支柱的个人商业保险的地位虽然已经明确,但是相关的政策制度还没有出台,顶层设计缺乏。目前开始试行的商业养老保险税延政策,实行税前扣除标准和退休后领取养老金时再缴纳个税的措施,在退休前,按照每月收取6%计算,最高不超过1000元,在退休后缴纳个税时,其中的25%是免税的,剩下的75%按照10%的比例缴税,因而,最后纳税人的实际缴税额仅为7.5%,降低了所缴纳的税费。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民众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热情。但是从实际效果上来看,该政策对于高收入人群来说有一定的效果,确实降低了其纳税额,但是对低收入人群来说,收效甚微。国家在出台类似政策时,要做好实际调查工作,充分考虑到所有民众的状况,制定科学的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
3中国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发展建议
3.1国家层面的建议
为了提升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能力,政府需要在稳固第一支柱,扩充第二支柱的同时,加快发展第三支柱。为此,政府要从以下方面下手,激发第三支柱的潜力。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好相关制度。要根据我国民众的收入水平,充分考虑政策制度对不同收入人群的影响,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制定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相关政策措施,并加快推进试点工作,以检验政策制度的合理性。监管部门要明确界定第三支柱税优养老产品的标准和规则,积极充实第三支柱产品池。加快对民众商业养老保险知识的普及,引导民众树立长期投资意识,正视养老问题,为商业养老保险奠定厚实的群众基础。其次,要利用好税收和财政等经济手段,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让商业养老保险从业者可以设计出物美价廉的保险产品,给民众更多更好的产品选择。让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和基金、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养老保险产品能够充分参与到第三支柱的建设中来,提升养老保险的市场化水平。此外,要建立统一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建立个人唯一的养老金账户,通过账户对接合格金融产品,依托账户实现缴费、查询、投资、领取等功能。依托个人账户,打通养老保险第二、三支柱,实现二、三支柱之间的接续。同时加快开发衔接第二、三支柱的年金领取期养老保险产品。根据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管理的有关政策,职工在达到国家年金领取条件时,可以将本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全部或者部分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由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本身有递延税收的特殊政策,现有保险产品并不适合年金账户转换购买。建议开发趸交即领的标准化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并进一步明确税务政策和产品纳税流程,打通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促进个人账户领取期产品转换。在此基础上,逐步整合个人住房公积金账户等资金,实现养老财务资源利用最大化,完成资源整合,便于民众操作,让民众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自身的养老保险账户状态。最后,要完善监管。商业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保险三大支柱之一,对于提升养老保险市场化水平,完善养老保险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政府要加强对行业内的监管,加强立法,完善监管体制,切实保障民众的经济利益。一方面,要加强对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养老保险产品的审核考察,清除不良产品,优化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监管,保障商业养老保险的资金运转健康,收益稳定,以保障民众的养老保险投资安全。
3.2企业层面的建议
企业是市场经营的主体,在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此,企业要不断强化自身实力,努力打造民众需要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首先,企业要提升自身的精算能力,依靠自身的从业经验和客户数据,利用好大数据和信息处理技术,结合国家优惠政策和市场需求,做好产品定位,推出具有差异化的优质养老保险产品。其次,要加强宣传力度。要积极利用好现代化的宣传渠道,通过公众号、自媒体、短视频、论坛等新型宣传渠道,将自己的优质产品推送给目标客户,提升民众对企业产品的认知度,宣传要突出产品的优势,抓住客户的关注点,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客户,精准推送其需要的养老保险产品。要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及时解决客户的问题,提升客户的消费体验,努力打造产品口碑,提升企业形象,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最后,要做好养老金的投资管理工作。养老金的投资要符合金融市场规律,选择长期稳健、收益合理的金融投资产品,采用分散投资的方式,分散投资风险,投资要在稳固收益的同时,尽可能地提升收益率,以扩充养老金的储备,为产品设计提供资金支持。此外,要加强养老金投资管理的内部监管,防止内部人员挪用资金,虚假投资,造成企业资金损失,为民众带来投资风险。要坚持“长期投资长期收益、价值投资创造价值、审慎投资合理回报”理念,制定完善的风险预警和处理机制,规范公司管理、优化管理模式、健全奖励机制,不断加快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3.3民众层面的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养老方式难以应付多变的经济环境,民众必须要丰富养老保障手段,以应对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养老危机。商业养老保险是对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完善,是丰富民众养老保障的重要方式。民众既是商业养老保险的投资者,也是受益者。广泛的民众参与是发挥养老保险第三支柱作用的基础。为此,民众要认识到我国养老保险体系面临的资金压力,转变养老观念,强化长期投资的意识,积极参与到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建设中去,优化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缓解国家的财政压力。民众要将商业养老保险与普通的保险区分开来,意识到商业养老保险是一种长期投资,具有稳定可观的收益。主动去接触了解商业养老保险的保障机制和产品优势,转变认知,选购符合自身需求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为日后的养老问题提供坚实的保障。
4结论
总之,要充分意识到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重要地位,不断激发其市场潜力。为此,国家要优化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养老金账户,利用好税收和财政的调节作用,加强市场监管。民众要转变养老观念,提升长期投资意识。企业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优质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开发设计,拓宽产品宣传渠道,优化售后服务,为民众提供优质的产品选择和消费体验。多方一同努力,强化商业养老保险的支柱作用,提升我国养老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洁.人口老龄化下我国养老服务财政保障政策的演进特征及展望[J].经济与管理,2021,35(1):13-19.
的智能养老服务。SWOT的分析。南京市
·
的《2017年南京市老年人口信息与老龄化事业发展纲要》显示,2013年至2017年,南京市老年人口数量从120多万增加到141多万,就老年人口比例而言,从18.78%增加到20.85%[1],如图1所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保障水平的提高,南京市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将延长,深度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图1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户籍及其比例变化(单位:%)
,由于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南京市的养老服务面临更大的压力。智能养老服务弥补了传统养老服务的不足,为当前养老困境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智能养老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在信息交换、处理、存储、维护等方面的优势并大量挖掘,借助计算机、服务器、信息管理中心、移动终端设备等物联网,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服务[2]。
1.1优势分析
1.1.1丰富南京市养老服务内容
的传统养老服务有基本生活服务,如在南京市的膳食援助、沐浴援助、医疗援助、紧急援助、清洁援助和步行援助,但老年人需要更加注重细节、安全、优质、功能齐全的养老服务,加入现代养老技术元素可以使养老服务全方位、立体化。例如,智能养老服务可以通过智能手镯、一键通话等智能养老产品24小时监控老年人的健康和安全,收集的老年人健康数据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智能养老服务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和APP手机社交平台,老年人可以与亲友在线交流,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老年人还可以向智能养老信息平台提交其过去的职业、技能等信息。这不仅充分利用了老年人的资源,也使老年人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养老服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不仅可以弥补传统养老基本生活服务的不足,而且更注重精神服务需求
1.1.2提高南京市养老服务的效率
南京市养老服务的信息沟通主要依靠线下,导致供需信息不对称,需求方很难迅速找到合适的养老机构。由于缺乏养老机构的信息来源和线下实地考察,养老服务机构容易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通过智能养老服务应用信息平台,可以在线展示各公司的服务内容介绍、图片、视频等用户评价。老年人或其家庭可以通过在线平台选择合适的养老服务公司,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匹配效率。同时,供应商可以通过平台获取订单信息,安排就近的服务人员提供服务,实现线上线下结合,降低信息沟通成本。例如,南京市浦口区通过虚拟养老院的建立,依托信息平台和第三方运营,加强线上数据流和线下服务落地,提供更便捷的养老服务。综上所述,服务供需双方都可以通过智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降低各自的成本,从而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
1.2劣势分析
1.2.1投资成本高,利润难。
养老服务业的早期投资成本相对较高,无论是养老院等传统服务机构和社区服务中心,或使用信息技术的智能养老服务。对于智能养老服务行业,其服务产品(如智能服装、智能家电)在远程医疗的研发(等)将消耗巨大的资金。除了早期的研发,后期的设备和软件调试、维护和编程,以及专业人才团队的建设,都将导致运营成本的增加。高昂的成本使得老年人购买的服务价格昂贵。这不仅是引出了老年人的参与,也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低下,难以迅速收回成本。
1.2.2缺乏产品技术标准。
智能养老服务的发展还没有形成大规模。它只是在一些领域的试点,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商业模式全国化,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原因是市场上政府对智能养老产品没有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导致不同地区的产品差异化,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产品不兼容,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缺乏标准化的技术标准指导将阻碍产品研发和经验总结,不利于产品优化和推广,也制约着智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1.2.3
专业服务人才短缺y智能养老服务行业发展迅速,市场对养老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但据调查,从事养老行业的从业人员中,有只有不到20%的服务人员具有专业资格,大部分养老服务人员只有初中及以下学历。这使得养老行业人才队伍整体专业素质较低,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且,目前社会对老年护理服务人员的要求已不再是简单的保姆式护理。社会期待的是更全面的人才。除了服务知识外,他们还应具备医疗、互联网等方面的专业技能。
1.3机会分析
1.3.1养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南京市老年人口比例高,老年人口数量多,对养老产品和服务的刚性需求强,客观上促进了养老市场的发展。此外,老年人也经历了生活财富的积累。同时,他们有家庭作为物质经济的后盾,有隐性消费能力。此外,社会进步将潜移默化地改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老年人的购买力将不断提高。由此可见,中国养老服务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老年人口的数量和预期寿命将不断增长,这也表明养老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稳定性和巨大的开发潜力。
1.3.2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
南京市政府向养老服务业释放优惠信号,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养老服务市场,包括预留养老建设用地、补贴养老服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等,这些政策积极引导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引导社会所有资源进入养老产业,说明养老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如表1所示。
1.3.3技术有助于智能养老的发展
·
的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的不断突破也有助于智能养老产业的发展。借助技术手段,为当前养老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或解决方案,为老年人提供智能化、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实现智能化服务,促进社会养老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科技在其他行业的应用,如金融业,也有很好的成功示范作用。借助其他地区或行业的成功应用案例,总结成功经验,避免一些错误,帮助南京市智慧养老服务业发展。
1.4威胁分析
1.4.1智能养老服务的接受度较低。根据
的主观分析,由于文化水平、社会经验和年龄等因素,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产品的心理接受度较低,对高科技产品的排斥。客观上,一些养老科技产品确实有着复杂的使用方法,不考虑老龄化问题。甚至一些所谓的智能养老产品“玩概念”在市场上也没有真正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实际需求。这不仅无助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导致老年人对智能养老的抵制,因此他们更不愿意接受和使用智能养老服务和产品。智慧养老服务普及率低,只有少数老年人了解智慧养老相关概念,接受智慧养老服务。
1.4.2政府法律法规缺失
智能养老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法律法规尚属空白。一方面,虽然政府了有关智慧型养老的标准文件,但大多是建设性意见,没有实际约束力,主要体现在缺乏顶层统筹、资本参与、市场运作的具体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政府的监管体系并不完善。对于使用智能技术的养老服务,政府仍然关注传统养老服务可能带来的问题,没有及时补充智能养老服务的监管内容。不完善的监管体系将损害老年人和智能养老服务企业的权益,降低市场参与的积极性。
2.1改进养老服务产品核心竞争力
表1南京市利好政府政策总结(2015-2019)
在“银发潮”背景下,养老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因此,智慧型养老企业应积极把握优惠政策,跟上时代科技的发展步伐。发挥智能养老的固有优势,注重提高对老年人的服务质量,给予精神关怀,帮助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在产品服务层面,养老企业应充分调研养老服务市场,了解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研发智能养老产品,形成养老服务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开发的产品,企业应加强营销推广,提高服务质量,打造老年人信赖的养老品牌,拓展和细分智能养老服务市场。
2.2改变老年人的认知方式
老年人对新事物的认知是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要让老年人接受并愿意使用智能养老服务,最大的障碍是老年人思维和认知方式的转变。在这方面,我们应该首先呼吁老年人的子女帮助他们建立求知欲和信心,帮助他们克服对高科技服务和产品的恐惧,让老年人拥有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社区在为居民服务时,可以开展老年人应用科技知识的宣传指导、培训课程等活动。第二,研究人员可以开发适合老年人的人性化产品,让科技适应人而不是让人适应科技,让产品成为“傻瓜化”。最后,政府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公共服务提供,加强对网络安全环境的监管,改善老年人网络的生活环境。
2.3提高人才培训团队的规模和质量
针对智能养老服务行业人才匮乏的现状,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密切合作。各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应及时拓展与智慧养老服务业高度相关的学科,继续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积极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需求设置相关专业,系统实施分层人才培养,充分满足智能养老服务行业需求。政府要做好智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和引导,落实养老服务生助学金、降低学费、设立专项奖学金、毕业生就业创业等优惠政策。
2.4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市场准入机制
为整个智能养老服务市场,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健全智能养老法律法规,完善监管机制,明确政府、社区、企业、家庭在智慧养老服务中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市场准入机制,积极鼓励社会资源进入智慧养老服务行业,通过建立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利用资本力量反向推动管理规范化、效率提升,智慧养老产业的科学治理和资源配置优化,为智慧养老服务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和充足的资本动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养老体系 专业化 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1我国养老体系存在的问题
1.1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尽管2000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和《家政服务员国家职业标准》,可是实行中却有许多的不足,像许多工作人员并没有了解相关政策,对养老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等问题。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机构的志愿者严重不足,对社区养老,家庭养老的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除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外,还需要大量适合老年人心理、医学、护理等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加入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
1.2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
从当今社会看来,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供需矛盾突出。全国每一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不足20张,而国外某些国家基本是30―50张。目前,大多数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某些地区很好的养老院,竟然要排队几百年才有床位,有的更是天价。但有些养老院条件较差、地理位置偏僻却具有很高的空置率,我国养老机构空置率平均达到48%,这就产生了空置率和“一床难求”的相互矛盾。对于供需偏紧,结构问题突出的养老服务市场如何获得供给的增加才是现在的问题所在,同时基本设施不全面,实用情况低,资金投入不足,交通不便捷等也严重影响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步伐,与人们所期望的状态有非常大的距离。
1.3制度建设不完善
由于国家在养老体系方面的法律法规比较少,而且各种养老模式的定义没能统一,导致养老服务体系不平衡,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障,由于国家扶持政策也不够完善,尽管国家非常重视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让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但由于许多地方认知不到位,许多政策只存在于表面,没有真正地去落实贯彻,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1.4养老体系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
我国的养老服务机构有着国家提供和社会提供等不同类型的区别,所以在发展中难免有着不公平的现象,比如政府部门,垄断企业形成特权阶层,超量占用有限的养老资源,这些不公的现象,就引起了社会群众大量的不满。
2我国养老体系建立与发展的建议
2.1培养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
培养专业化的服务团队对增加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有非常好的效果,国家根据不同队伍的要求,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规则,努力避免无证工作情况的出现,提高服务团队的专业修养和专业素养,对于缺乏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员工,要强化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服务水平,这对居家养老是否成功非常关键。其次,国家需要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志愿者团队,激励更多的年轻人来参与,为养老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出一份力。
2.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努力改善居家老人的养老环境,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日间照料床位和机构养老床位340多万张,保证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要达到30张。在经济方面,可以建立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体系和老年人医疗保证体系,可以支持他们接受社区养老服务。除了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以外,也要提供一定的娱乐活动,像开展各类体育竞赛,增加各类健身器材,增加老年人间的交流活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乐趣。
2.3加强制度建设,保障老年人的权益
制定与之相匹配的相关标准,完善养老体系建设工作机制,大力发现和查补体质上的相关漏洞,并且要让养老服务市场环境得到改善,不再混乱。需要适时监督和调控,这样可以让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更加规范。也可以采用一些其他措施来促进社会对这方面的关注,让一些组织自发的来建立养老服务机构,来让养老体系真正融入到大家中来,让人们意识到这是大家的工作。以前的监管系统只是虚有其表,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所以需要对监管系统进行整改,规范监管人员的职责,让养老服务行业步入正轨,在安全,和谐的环境下发展,这样才能更有效与其他方面相互呼应,共同发展。
2.4在公平机制下竞争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不断增多,所以不免出现许多问题,上文已经提到了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竞争,所以我希望国家能够制定一套关于公平竞争的机制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措施是消除特权,制约政府寻租,强力打破特权阶级层的顽强抵抗,改革等级式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公平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让所有的养老服务行业在一条公平竞争的机制下运行,所有相关机构都必须遵守,并规定一系列的奖惩制度,避免因为不公平而产生其他问题。
3总结
自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加快,需要照料的老人数量剧增,所以加强社会养老体系建设的任务非常紧迫。最近几年,国家也非常重视,党和政府也公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使养老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但是由于一系列的原因,我国社会养老体系建设仍然没能够健康、和谐的发展,本文就我国养老体系现状的分析,得出我国养老服务团队专业化程度不高、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和制度建设不完善、竞争不公平等问题,在培训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制度建设和公平竞争有待加强和提高。
作者简介:刘波(1993-)男 湖北英山人,汉族,本科。武汉东湖学院金融专业2012级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参考文献
[1] 程晓舫,夏双研,徐清.中国社会养老体系建设的研究新思路[J].人口与发展,2014(04):12-13.
一、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管理监督现状
近年来人行系统结合工作实际需要,积极推动开展了而一些列推动履职效能建设的工作内容。简历领导和群众共同进行的养老保险基金统筹监督管理防线。领导不定期检查会计账务是否与数据库内容一致,是否定期与开户账户进行账目核对。在年底对账结束后,将个人账户的对账单发至参保职工手中,确保群众对账目数据了然于心,防止各类业务失误的发生。形成了分工严格,责任明确的监督管理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发挥现场监管数据在统筹基金管理稽查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各项业务数据间的关联度,并开发了养老基金统筹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使得养老保险基金的业务信息更加向明准确,简化了工作程序,提高了监管效率。
二、养老保险稽核工作中存在的盲点和解决途径
第一账户管理存在不足。我们目前账户资金并不是完全透明的,养老保险基金的开设应是有序透明的。有学者建议专门建立一个银行管理养老保险账户,但是在现有情况下是不可行的,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物力做到保所有的账户查清楚。在现有的制度下,我们应该对账号进行归类,逐级授权,以便更好的对资金来往惊醒记录和监控。借助内控管理,构筑养老金进安全监控一道防线。
二是没有专门的法律保障养老保险基金监管问题得到有法可依的支持,法律效应没有实现,影响到监管工作的权威性,在基金监管工作中会有很大的难度,人民银行要在深入宣传老年社会保障法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其它行业系统的好经验好作法,建立完备配套的适应人民银行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促使养老保障体系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特别是通过加强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从而防止各利益主体之间过多的矛盾和纠纷,兴利除弊,保障全体人员的合法权益。所以积极建议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对养老保险仅仅管理监督工作的规范化,有序化,权威化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才能保证基金安全,保持基金保值增值,保障投保者的权益得到落实。
关键词:医养结合;机构养老;养老模式
基金项目:2016年度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校级项目:“‘医养结合’的机构养老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6NFUSPITP116)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3日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人民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加之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数量也迅速增长,老年人的抚养比攀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较大负担,所以发展社会化的养老模式正是顺应时势。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的发展必定伴随着显著的医疗服务需求。在此背景下,区别于传统的“住养”模式,“医养结合”的机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这是一种新型的机构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即以养老机构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为基础,为老人提供一定医疗支持服务。在这一模式下,养老机构除了向老人提供基本的居住安养服务,还通过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创新老人医疗服务的条件,对老人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全方位的照护。服务内容全面多样,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还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可以说,“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是对传统养老机构服务的拓展与延伸,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全面和优质的服务,使养老体系更加人性化,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是我国养老服务重要发展方向。
二、推进“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的必要性
(一)优化医疗资源分配,解决养老需求多样化。“医养结合”模式第一次将医疗与养老相结合,打通了医院与养老院之间的壁垒,更打破了传统养老机构大病小病都要将老人送往医院救治的低效模式,使得老人可以在机构内部享受到专业而全面的健康治疗。传统的养老机构大多只能承担老人较为单一和简单的医疗卫生需求,如测量血压、血糖、血脂以及测量体温等,而对慢性病老人、易复发病老人、大病恢复期老人、半失能老人、失能老人以及绝症期老人的全面照护难以达到相应的需求,使得这部分老人难以找到合适的托养机构。“医养结合”模式的出现就解决了这部分老年群体的健康医疗需求,既可以提高老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机构的资源紧张问题,使得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二)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老人健康水平。目前,我国大规模、快速度的人口老龄化态势已不可逆转,养老问题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加之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在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和空巢家庭不断增多等背景下,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使得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与日俱增。尽管十几年来我国的各项养老服务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养老机构的数量和床位有了显著增加,但现有养老服务的供给与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养老服务需求仍是不相匹配。而“医养结合”模式的不仅可以应对老人的养老需求,提升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更能减轻子女的负担,间接提升全家人的生活质量,进而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因此,加快“医养结合”的机构养老模式建设与推广刻不容缓。
(三)完善养老服务产业格局,刺激消费与就业。“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将很大程度地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并且是扩大消费和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对照料和护理的需求,有利于养老服务消费市场的形成。据统计,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人,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因此,重点养老服务对象的数量仍将持续增加,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需求日益增长也水涨船高,市场需求将倒逼养老服务业改革,刺激养老业转型。医养结合机构的兴盛,不但刺激了养老服务产业的进一步完善,还将为我国的就业市场注入活力。
三、“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管理职责分工尚不明晰。“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模式涉及到医疗和养老两方面,需要民政部门、卫生部门、人社部门等多部门的分工协作。目前,“医养结合”的管理部门分工尚不明确,长期稳定的监管机制也尚未形成。政府的各分管部门由于不清楚权责划分,在处理机构问题时容易相互掣肘,这大大降低行政效率。课题组曾针对一家综合性医院下辖的医养结合机构进行实地调研,调研过程中机构负责人表示,他们的职能性|与运作方式虽已从大医院分离,但在履行相关义务和执行相关法规时依旧要按照医院的政府主管部门为其设立的标准及制度,这就造成了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机构在医院与政府两头跑,甚至出现政府的各个部门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这样一来大大拖低了办事效率,也降低了民众的信任度。
(二)质量监督评估体系尚不完善。从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尚未形成有效的评估体系。调研中发现,尽管地区政府对机构支持力度很大,机构的发展阻力也不小。由于当地没有一定数量同类型、同档次的机构相竞争,无法经由市场检验形成完善的监督评估体系,完全依靠政府单方面监管不能保证机构的服务水平与质量。这从侧面反映出当下我国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所面临的阻碍。只有努力提高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产业整体的效率与质量,建立健全医养结合机构行业规则体系,在政府、社会以及群众的共同监督评估下,才能确保医养结合机构良性发展。
(三)人力资源严重短缺制约发展。由于“医养结合”模式目前正处于探索起步的阶段,“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内部经验丰富、专业技能强的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十分匮乏。以课题组调研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为例,内部的医护人员多为普通医院的科室医生转型而来,机构缺乏受过专业老年健康照护培训的工作人员。另外,护理人员也是限制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群体长期以来都处在社会地位低、薪资待遇差、行业标准不统一等的困境中,导致护理人员紧缺,进而使得机构对上岗人员的要求难免降低,因此不能保证每位在岗护工都具备合格的技术与职业道德,迫切需要对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但从机构目前的运营状况来看,机构难以支撑内部人员长期、定期的专业培训,优质人力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着养老事业的发展。
(四)身病易治、心病难医成为常态。从目前来看,“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多重点关注老年人的生理问题,忽略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老年人来说,较为封闭的日常生活环境、枯燥重复的生活节奏、病痛的折磨、缺乏亲朋好友陪伴的孤独感,都是难以自我舒解的问题,长此以往入住老人易产生心理困扰,然而轻微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内隐的,不容易被察觉,所以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问题往往被机构工作人员忽视。调研发现,多数“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内并未配备数量足够的专心理治疗师与社会工作师,即便个别机构有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职位设置,也大多工作繁杂,没有精力为老人做专门的心理干预,所以更多情况下是由护工或者护士在工作间隙与老人做一些简单的非专业化的沟通,舒缓老人的压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专业老年心理治疗师与社会工作师人才匮乏,机构的医生、护士、护工限于自身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面对老人的心理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由于目前的养老行业内部尚未将机构所托养的老人的心理状况纳入机构服务质量的考评之内;三是老人的心理问题没有引起老人家庭的足够重视,所以在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之下,老人的心理问题成为机构工作的难题。
四、“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发展策略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指出,“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产业发展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老年人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规划并对养老产业提出了新要求,也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这意味着养老产业迎来了新发展机遇,医养结合机构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也将借此契机大有可为,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由如下发展策略解决:
(一)建立多方监督机制,增强机构竞争力。建立全面的社会评估机制。发挥行业自律、群众举报、媒体监督等方面的作用。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定期对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员、设施、服务、管理、信誉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估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首先,要接受来自政府部门的监督,政府主管部门要明确对机构管理方方面面的责任,建立养老服务举报和投诉制度,接到举报、投诉后应当及时核实、处理,以此加强对“医养结合”服务的绩效考核,对机构各项工作实行有效的监督管控,确保“医养结合”工作落实到位;其次,要加强机构内部各部门的监督体系建立健全,管理、医疗、护理各部门应加强联系,彼此协调,分享经验,促进交流,以此增强整个机构的服务能力,从而提升机构整体竞争能力;最后,要建立以老年人及其家属满意度等为指标的综合考核评估体系,为老人及其家人建立良好通畅的反馈平台与机制,全方位地了解老人诉求。由于机构中老人平常接触较多的是护工与护士,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较少直接对服务人员的服务提出意见与建议,导致很多老人针对不合理的行为敢怒不敢言,较少有机会直接表达自己的诉求,直接影响了老人对机构服务的满意度。对此,机构可以通过推举老人代表与机构管理人员定期举行探讨会议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来获得老人们的评价意见,以此改进服务能力。
(二)完善政府职责分工,规范机构行为。目前,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监管部门不明确,部门之间责任不明晰的问题,则需要协调各管理部门间的关系,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协调与规范各利益主体的行为,促使医养结合机构的目撕托形更好地促进养老行业的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应分工明确,建立健全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的制度标准,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在具体执行方面,各部门之间应分工明细,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为医养结合模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主管部门依据自身的职责,按照行业特点,建立制度标准,确保规范运营,加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服务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抓紧制定医养结合机构的建设标准,建立等级评定制度及评估制度,进而制定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准入、退出机制,规范“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行为。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员专业素养。政府应在老年照护行业人才缺乏的环境下,出台一系列人才培养的激励政策,尽快破除行业内人才缺乏的瓶颈,激发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投身于“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行业。可以为高校与养老行业的社会组织互促互进搭建平台,高校应积极发展老年医学、老年照护、老年管理等专业,开展内外多方学术交流,培养大量专业人才,为养老机构的产业发展提供大量优质的人力资源。机构本身则要加强与各大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学、社会工作等专业院校的合作,积极吸纳专业实习生,为基层人才的扩充做好充分准备。此外,机构内部应以团队协作为宗旨,将管理人员、专业人员、护理人员三者的工作有机结合、互相监督,加强护工团队专业的照护技能与沟通能力,加强医生护士对老人健康状况的深入体察,完善职称晋升制度与薪资奖金制度,促进整个团队集体与个人共同进步。
(四)同步身体心理照护,提升老人生活质量。机构在对老人进行身体医疗的同时,更要关注其心理状况。由于长期经历枯燥的治疗过程,居住在人身自由受到一定限制的压抑环境,老年人会为不断增加的年龄而感到力不从心,会对周遭环境产生一些抵触反应,其对焦虑、恐惧、孤独等负向情绪的承受能力大大降低。老人的身体病痛得到医治,心理诉求却无人问津,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老人对机构对家人乃至对生命的良性态度,所以机构必须提高对老人心理问题的重视,将对老年人的心理干预工作纳入日常工作的重点。机构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部门,招收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建立长期有效的心理问题排查机制,根据不同情形开展个案工作或小组工作,及时排解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使老年人能够祥和平静的颐养天年。
五、结语
相对于传统养老产业,“医养结合型”的机构养老模式具有独创性,为了应对养老需求、缓解人口老龄化、优化养老产业格局,我国具有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但是目前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存在职责分工不明确、市场监管体系未形成、机构内部的人才短缺问题和老人的身心健康问题等问题。强化监督机制、规范政府监管、提升人员素质、同步身心照护是提升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景亮.医院与养老院携手走进老龄时代――对建立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思考[J].中国劳动保障报,2012.10.16.
[2]米红.“医养结合”内涵界定需要明确六个问题[N].中国社会报,2015.3.23.
[3]史凯.适度理念下普惠型社会福利要素与制度实施研究[D].南京大学,2012.
[4]吴玉韶,王莉莉,孔伟,董彭滔,杨晓奇.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J].老龄科学研究,2015.8.
商业保险实现了从“社会保险的补充――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的逐步提升,吴定富(2005)认为,商业保险在不同社会保障层面发挥不同功效:在基础型社会保障层面,商业保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参与社会保险日常管理,为社会保险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实现社会保险资金保值增值,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提高保障机制运营效率;在成长型社会保障层面,商业保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开展企业年金和团体福利计划等业务,为企业提供独立运作、专业化管理和适度保障的全程服务,成为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倡导者和主要承担者;在享受型社会保障层面,商业保险可以发挥主导作用,提供更多的保障产品和更高的保障程度,弥补社会保险供给的不足,丰富和完善整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
本文主要探讨商业保险在多支柱养老保险中作用的发挥。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的提法始于199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通知中指出:“国家在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鼓励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构建保障方式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目前我国比较认同的养老体系的三支柱(层次)为: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一、商业保险在第一支柱养老中的定位与功能发挥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保证劳动者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商业保险在第一支柱养老中作用发挥主要体现在:为基本养老提供技术支持、业务经办(主要是新农合与其他特殊群体)、参与基本养老保险投资运营等。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是由政府部门负责第一支柱养老保险的管理运营,若政府观念与职能不发生大的变动,那么商业保险公司在第一支柱养老中作用发挥空间不大。虽然对于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保的三种模式(德阳模式、宜兴模式、衢州模式)现状说明已比较完善,但对于发展进行状况及运营中发现存在问题分析不足。新农保试点之初,是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经办的最佳时机,因为政策伊始,政府部门在人员配备、业务经办方面面临困难,如今距离新农保试点已经五年,新农保的经办机构在人员配备、资金划拨、业务经验等方面雏形已成,除非政策或者中央关于政府观念出现大的变动,否则保险公司难以再介入业务经办。
因基础养老金“保命钱”的特殊属性及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使得保险公司参与基础养老基金投资运营存在困难。若能建立起较完善监管制度与明确投资责任,保险公司参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具有可行性。
二、商业保险在第二支柱养老中定位与功能发挥
我国养老保险中的第二支柱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包括以企业职工为对象的企业年金和以事关事业单位为对象的职业年金。我国企业年金实施的是信托模式,企业年金涉及的相关主体有: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中介服务机构。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第二支柱养老保险具有很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商业保险公司具有广泛的销售渠道、先进的精算技术、多样的产品设计、综合的管理服务能力等。
虽然目前获得企业年金管理资格企业中,保险公司在数量上不占据优势,但在企业年金管理资产数目上却领先其他金融机构。例如2014年第一季度,企业年金积累资金为6,306.38亿元,而同时期(2014年1-3月)保险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养老保险公司企业年金受托管理资产2648.21亿元,投资管理资产2313.73亿元,这说明养老保险公司托管的资产约全部企业年金的41.99%,投资管理资产的比重约为36.69%,这也表明保险公司在企业年金市场比较有竞争力。
三、商业保险在第三支柱养老中定位与功能发挥
第三支柱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保险公司在第三支柱中应发挥主要作用。目前我国第三支柱比较薄弱,主要原因是:国家税收政策优惠力度不大、居民购买力不强、参保意识不高、保险公司产品设计难以适应广大消费者的实际需要等。
笔者认为,为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中发挥更大作用,应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居民自我保障意识,增加商业养老保险购买数量、加大宣传力度、开办群众喜爱的养老保险险种、健全养老保险监管体系。
四、结论及建议
笔者认为,商业保险在三支柱养老保险中能否发挥更大作用,有赖于以下因素:
(一)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在养老保障体系中该发挥“大政府”还是“小政府”职责影响着保险公司发展前景。若在“小政府”理念引导下,把能交给市场的交给市场,自己负责监督管理,那么保险公司在养老保险业务经办、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等方面将会发挥更大作用。
(二)资本市场完善及监管政策的加强
资本市场完善与监管政策加强将为我国基础养老金、企业年金及个人储蓄养老金投资运营提供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三支柱养老目前比重,保险公司会从中获得更大发展机会。当然,也会面临行业竞争加剧、自身运营更为规范等挑战。如何在机遇与挑战中谋求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话题。
(三)政府政策支持
从商业保险发展来看,政策从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2004年企业年金相关管理办法出台极大刺激企业年金数量增加,为保险公司提供机会,2013年9月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引导和规范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理财、信贷、保险等产品,也促进保险公司业务开展。加快个人养老保险产品税收递延政策的试点和推广、制定更为明确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等政策及2014年8月10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颁布也会对商业保险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一)河北环绕北京,区位优势独特河北环首都的很多地区都具有建设养老院、提供综合性养老服务的条件。以保定市涞水县为例,涞水与北京门头沟区、房山区相接,与北京接壤110公里,距北京市中心90公里,相当于北京的郊区,而且旅游资源独具风采,被誉为“京畿胜景”,非常适宜发展养老服务业。再如被誉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的廊坊,市区距北京天安门广场40公里,具有很好的承接北京养老服务功能的地理优势。承德、张家口也都有各自优势。
(二)环首都圈交通便利,可为异地养老提供支撑目前,北京与河北相邻地区全部建成并开通高速公路,与北京周边接壤的河北县(市)几乎全部开通了公交,京秦、京津、京石高铁均已开通,京承高铁在建,京张高铁即将开工,不同的交通设施为不同群体的出行提供了支持。特别是河北环首都的13个县市基本都处在北京的“一小时经济圈”,既方便老人出行生活,也便于子女探望。
(三)河北劳动力丰富,用工成本低河北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15~64岁的人口有5384万人。2013年,河北省职工平均工资为42532元,而北京为69521元②。相对北京来说,河北可以更低的人力资源成本,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二、河北承接北京养老服务功能面临的问题
(一)自身承接能力不足1.养老机构供给不足。据河北省民政厅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公办养老机构床位18万张,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2.6万张。2013年,全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074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河北养老服务业缺口巨大,自身的养老服务尚不能得到有效满足。2.养老机构水平较低,服务形式单一,硬件、软件不到位。大多数民办机构处于起步阶段,养老院建设落后,有的不过是把旧房简单改造一下,环境差、设施不全,大部分养老院缺乏专业护理人员。3.相关产业发展滞后,如商业、餐饮、医疗卫生、生活服务等配套服务行业还处在初级阶段。
(二)缺乏行业统一标准和规范养老服务业发展涉及到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等诸多环节。目前,对于养老服务业的管理体制尚没有完全理顺,养老服务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规范化管理的问题很突出。在养老机构设施、卫生条件、服务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国家尚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同时,在后期也缺乏对养老机构的监管,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不规范、不标准。
(三)异地就医结算存在障碍1.医保信息尚未实现全国联网,跨地区结算机制尚未建立,异地就医无法异地报销。2.北京与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医疗保险的筹资和报销水平差异较大,报销程序和具体操作上也有差别。3.各地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目录和服务设施目录不统一,一些地区设置了比在统筹地更严格的基本医疗费用控制政策,异地就医的部分基本医疗费用在统筹地难以报销。(四)缺乏专业化的服务队伍目前,河北还没有高等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现有养老服务人员多数都是年龄较大的妇女,学历大多为小学、中学,缺乏专业医疗护理知识和技能。由于多种原因,许多从业人员并不会长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流动性较大。志愿者队伍主要是高校学生和下岗人员,只能提供临时服务,具有不固定性,这也是制约河北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个方面。
三、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发展河北养老服务业的对策
(一)提高河北承接能力首先,尽快增加养老机构的数量,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增加公办养老机构数量;另一方面,鼓励建立民办养老机构,给予民办养老机构政策优惠。其次,提高养老机构服务水平。采取财政直接投入或补贴方式,支持养老机构改善条件、更新设备、健全设施。再次,引导养老服务相关行业加快发展,开展送餐服务、上门理发、衣物清洁等社区服务,可以先行试点再逐步扩展。通过以上措施,增强河北承接北京养老服务功能的能力。
(二)加强对养老服务行业的管理目前,老年服务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以及后续服务尚处于无序发展状态,既制约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也影响老年人服务质量的提高。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行业监管,推进公办福利机构改革、改制及改组,朝着“公办民营”的方向发展。要尽快成立养老产业行业协会,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行业规划和自律机制,规范行业行为,实现养老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形式多样化、服务对象社会化和服务队伍专业化,促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投入1.应加大政府对养老产业的资金扶持。加大对新建、改建和扩建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对利用自有资金建设养老服务机构的,按每张床位不低于15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补;对连续运营一年以上的,按实际入住河北籍老年人数量,给予每月每张床位不低于50元的运营补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省、市、县三级政府的投入递增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规范困难老人、高龄老人津贴制度。2.吸引社会力量或民间资本进入,研究制定养老服务产业招商引资政策,公布养老服务产业招商引资产业目录、重点项目和支持政策,吸引国内外资金投资养老服务产业。通过与国内外经济组织、慈善组织或个人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增强市场活力,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四)改革异地就医报销制度1.加强异地就医管理。河北与北京可共同设立专门办事机构,协调解决异地就医问题。可尝试直接按居住地政策参加当地医保,享受当地医保待遇。对异地就医、异地工作人群相对集中、发生医疗费用比较频繁和转诊目的地次数较多的地区,可委托当地医保经办机构帮助管理。2.建立健全异地医疗结算制度,减少审批和报销程序;通过合理确定费用报销比例,引导异地就医人员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支出。3.加强医疗保险管理网络建设,结合“金保工程”建设,统一建立网络应用平台,解决一个地区一套网络问题,尽快实现全省联网、数据共享,进而实现与北京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