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公司经营风险分析

时间:2023-06-08 15:16:19

导语:在公司经营风险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公司经营风险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公司战略 经营风险 远洋运输行业

一、引言

从目前的研究看,关于公司战略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公司战略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采取怎样的产品战略可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主要结论是多元化与公司经济效益的关系呈现倒“U”型,即单一主营与非相关多元化的绩效均不如相关多元化(姚俊,2004)。那么在相关多元化战略中,相关产品的选择就没有差别吗?任意的选择都能增加公司的经济效益吗?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公司战略与经营风险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就是说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不能紧紧关心效益指标,风险同样需要考虑。

所谓战略是指企业在某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前期(开业、转业或某个长期规划)所做出的对公司发展有深远影响、涉及到公司资源分配和经营方向等重大问题的决策。一般情况下,公司战略首先要解决企业产品范围或服务方向的定位和调整问题。从这个角度讲,公司战略可划分为单一产品战略、相关多元化战略和非相关多元化战略。本文讨论的战略仅限于多元化战略。

显然,公司的多元化战略会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经营风险。由于公司的战略决策涉及到公司资源的配置,因此公司战略必须与企业拥有(包括现实和潜在拥有)的可支配资源(既包括各种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也包括各种无形资源如组织资源、商誉等)相匹配。必须充分考虑单一产品的风险和不同产品之间的组合风险,尤其是准备进行相关产品多元化的公司,最好选择能够降低公司整体经营风险的相关产品。

对于远洋运输行业而言,出于装卸效率、积载效率的考虑,船舶已经开始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目前世界商船队主要由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杂货船和客船这五大类船舶构成,相应地远洋运输行业的服务范围,或者说远洋运输行业的相关多元化战略只能在此五类业务中展开。鉴于此,本文将远洋运输行业的五类子行业与公司五项服务产品看成是等同的概念。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本文的考察对象是截至到2004年末之前的20个年度中的全球远洋航运公司。数据来自彭博数据库。根据上市年限的早晚和彭博数据库的数据完整性,共收集到23家样本公司,最短的经营期限为4年,最长的20年。受到彭博数据库本身的某些限制,不能保证本文所涉及的这些样本公司就是世界上所有从事海运业务的公司,但应该包含了绝大多数公司。

为了便于对各个子行业的特性进行较为清晰的描述,本文采用两种方法对远洋航运的子行业进行分类,第一种是根据货物的形态分成湿散货行业、集装箱行业和特定服务行业(包括干散货和特种运输);第二种是分成湿散货行业和特定服务行业,主要是考虑到单独从事除湿散货之外的某一类业务的公司个数比较少,统计结果容易产生偏差,而湿散货的品种主要集中在原油及相关产品上,产品性质比较独立。

按照第一种分类方法,将23个样本公司分配到三个子行业中,湿散货行业6家、集装箱行业3家、特定服务行业14家。将各个公司的特征指标历史数据按子行业进行平均,作为该行业的风险特征指标替代变量。在具体刻画单一子行业风险的指标选择上,我们参考了可比公司的选择方法,在控制了公司所在行业之后(即按照不同公司的主营业务归入上述三个子行业),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规模,此处选择总资产作为规模指标,并选择总负债来反映公司的资本结构,然后是我们关心的盈利性指标,包括总资产回报率和净资产回报率。

表1对3个子行业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当采用第二种分类方法将远航运输业分成2个子行业时,结果类似,此处从略)。

(①1代表湿散货行业;2代表集装箱行业;3代表特定服务行业。)

三、单一子行业间的风险差异性

从子行业平均值角度看(见表1),湿散货行业显示出了规模小、负债低、回报率较高的行业特点。集装箱行业的总资产回报率与净资产回报率均处于最低水平,并与其他两个子行业相差较远。在规模上,无论是总资产还是负债量,集装箱行业规模大于湿散货行业,而特定服务行业又大于集装箱行业,不过资产收益率并没有表现出这种规则的变化。上述讨论只是从直观的角度出发,若要判断行业间是否存在这样的显著差异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为了考察子行业间的风险差异性,仍然以公司的历史数据为依据。分别求出各子行业内公司的四个特征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构造出三个数列,按照两种子行业的分类方法进行规类,并进行卡方检验与秩和检验,考察子行业间的特征差异。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不论分类方法如何,各个子行业间的总资产、总负债、以及盈利能力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之间都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限于篇幅本文仅列出按照第一种方法分类时的检验结果,见表2。这说明以历史数据为基础的统计分析表明,子行业并没有表现出规模、盈利能力的差异,行业发展的波动率之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这种分析不能回答子行业间是否存在同时同向波动的状况,也就是说,不能回答哪种业务组合具有更低的风险,它仅仅是从总体上说明三个(或两个)子行业间的具有大致相当的风险水平(包括盈利能力和收益率的波动性)。

四、子行业非系统风险的互补性检验

到现在为止,我们可以说,子行业的风险是大致相当的,那么各个公司的非系统风险又如何呢?本文仍然从收益率角度进行刻画。对于我们所考察的23家样本公司而言,每一家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在不同时间点具有不同的公司特征,因此若以每家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难度较大,然而这样的混合数据同时也给我们创造了另外一个机会。那就是将不同时点上的相同公司看成是多家公司的一个序列,这样不但可以增加样本量进而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还可以深度挖掘不同业务间的组合风险。经过重新构造之后,得到283个样本点。我们设想在集装箱等子行业中考察不同公司的非系统性风险,就相当于是在大行业风险得到控制的情况下,考察不同公司的业务组合风险,或者说是公司战略风险的衡量。

经营风险的大小与公司规模、负债比率等因素关系密切,为简单起见本文选择公司总资产和资产负债率作为经营风险的替代变量。

组织风险主要通过公司的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反映,由于各个交易所都有各自的上市要求,其中重要一部分就是公司治理结构,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在相同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应该具有相同的治理结构,从而具有相同或较为类似的组织风险,考虑到本文以全球航运公司为研究对象,很难逐一考察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同样出于简化的考虑,本文引入上市地虚拟变量作为公司组织风险的替代变量进行讨论。而公司总体风险采用收益率的波动率来替代,该数值越大说明该公司非系统风险越大。于是,建立如下模型:

FROA/FROE=C+a1LNASSET+a2LTA+a3DE1+a4DE2+a5DI1+a6DI2

其中:FROA/FROE是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的年度波动率,用该年度内的月度收益率标准差来衡量;LNASSET是总资产的对数;LTA是资产负债率;DE1是上市地虚拟变量,当公司的上市地在欧洲地区时取1,否则取0;DE2是上市地虚拟变量,当公司的上市地在美洲地区时取1,否则取0;DI1是行业虚拟变量,当公司所属行业是湿散货行业时取1,否则取0;DI2是行业虚拟变量,当公司所属行业是集装箱行业时取1,否则取0。

借助SPSS软件包,对上述模型采用直接法(Enter)进行回归,结果见表3和表4。

表3显示,在控制了规模、负债、上市的因素之后,公司所属子行业的风险差异性就显现出来。具体的说就是,从事集装箱运输会比特定服务运营带来的公司非系统风险显著为低,因为DI2的回归系数是负数,而且显著性水平超过了1%;而从事湿散货运输与特定服务运输则没什么显著差异,尽管DI1的系数也是负数,但不显著。

与表3所揭示的内容相比,表4所反映的内容稍有不同。首先是在控制了规模、负债、上市的因素之后,从事集装箱运输和从事湿散货运输会比特定服务运输带来的公司非系统风险低,因为DI1和DI2的回归系数都是负数,只是显著性水平有所下降,从原来的DI2系数单独显著,变成了两个系数在10%水平下都显著,进一步说明单独从事集装箱、湿散货运输、集装箱与特定服务组合、湿散货与特定服务组合都比单独从事特定服务的公司具有更低的非系统风险。

注意到另外一个变化是,总资产与收益率的关系变得更加清晰,回归系数符号依然为负,但由原来的不显著,变到了现在的非常显著。也就是说随着规模的扩大,非系统风险在下降,这与公司规模越大抗风险能力越强的理论相吻合。

对于资产负债率而言,出现了更为显眼的变化。表3显示,资产负债率与总资产报酬率之间是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随着负债率的上升公司盈利能力明显下降;而在表4中,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变成了正相关,只是显著性下降到10%的水平。说明负债率对于公司非系统风险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这可能是税盾效应所产生的结果。在公司规模既定的情况下,负债越高则税盾效应越明显,从而能有效的削减收入剧烈上升时所导致的总资产巨幅波动,进而降低了公司收益波动性,而在用净资产收益率波动性衡量公司非系统风险时,税盾效应对于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没有那么强烈了,而且负债的上升意味着净资产的下降,这也会加剧净资产收益率的波动。幸好,这些内容在此文中不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它只是作为一个控制变量出现而已。

表3、表4的回归分析还显示,不论是用总资产报酬率的波动率还是用净资产报酬率的波动率作为公司非系统风险的替代变量,上市地变量都表现出了无关痛痒的态势,回归系数显著性水平都很低。说明公司在美洲、欧洲还是太平洋地区上市,对于公司的非系统性风险都没什么影响。

最后,看到两个回归方程的调整R方都只有百分之十几,说明还有许多解释变量被忽略了,这可能跟本文的变量设计比较粗糙有关,但我们的研究目的是给定这些控制变量之后,考察子行业或者业务组合的变化给公司带来的非系统风险的影响,所以我们更关注的是虚拟变量DI1和DI2的回归系数符号,而不是总体解释能力,从这个角度说,调整R方能达到这样一个程度是可以接受的。

五、结论

综合上述讨论,我们的主要结论有:1)以特定服务行业(包括干散货和特种运输)为基准,以净资产收益率年度波动率为非系统风险的刻画指标,则公司增加湿散货运输业务和集装箱业务大约会分别降低2.9和3.1个百分点的公司经营风险;2)公司总资产扩大1个百分点则公司非系统风险会下降大约1.6百分点;3)公司资产负债率提高1个百分点则公司的非系统性风险会上升大约8.6个百分点;4)当把远洋运输业分成湿散货行业、集装箱行业和特定服务行业三个子行业时,从平均值的角度看,这些子行业的行业风险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它们具有类似的风险性质,这是大行业性质所决定的;5)在控制了公司经营风险、组织风险之后,公司的战略风险与所从事主要业务有关。

三个结论意味着,从公司发展的角度上说,远洋运输类公司要想采取相关多元化战略过程中控制公司的经营风险,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选择性扩大公司经营业务范围、增大公司资产规模但尽量不要提高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率。

尽管本文的实证研究仅局限于远洋运输行业,但我们不难将该研究结论所揭示的道理进行推广,当公司准备进行类似产品转型等重大战略决策的过程中,至少需要从单一和组合两个角度考察多元化给公司可能带来的经营风险影响,从而做出有利于公司稳健发展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 谢科范等编著:企业风险管理[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0。

[2] 王剑锋:企业风险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

[3] 姚俊、吕源、蓝海林: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4,(11)。

第2篇

经营策划的理论依据

项目的经营策划本质上是进行项目成本风险控制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理论依据是风险控制原理。基本原理是:首先进行风险辨识,判定风险出现的概率、可能造成的损失,针对风险采取预防、控制措施,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或降低风险可能发生的概率或降低可能造成的损失,达到降低风险等级的目的。

具体实施过程是,第一步,罗列所有的经营活动过程,针对每一个经营活动过程再将可能发生的风险全部罗列出来,再分析各个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风险发生的概率,确定风险等级。针对每一个风险采取控制措施,最后,分析采取控制措施后的风险等级,当风险等级降至企业可接受的范围时,不再进行分析。对降低等级后仍不能接受的风险,进行第下一轮的分析、控制循环,直至达到目的。如发现采取任何措施后仍存在不可接受风险,则可考虑承担违约损失,终止合同。

经营策划的必要性

经营策划的目的是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加企业的预期收入,并制定采取的控制措施,对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具有指导意义。

工程项目的最终产品一般是生产装置、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系统、通讯系统等工程实体,其特点是:投资总额大、施工过程复杂、受外部环境影响大、持续时间长等。工程项目的特点决定了其施工经营风险较大,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风险。

工程项目的复杂多变同时也给能力较强的企业提供了利润增长的机遇,如赚取材料价差等机会,经过策划,在机会出现时,则可以为企业获取更多的收益。

综上所述,工程项目的前期经营策划十分必要,策划的水平高低将决定整个工程项目的总体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

经营策划的内容

经营策划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

工程概况

说明本工程的地理位置、工程承包范围、工期要求、涵盖的专业内容、工程实物量、工程特点、工程难点、工程相关方(包括业主、监理、联营单位等)情况。

经营总体方案

工程经营总体方案包括以下内容:工程分包范围、分包方式、项目目标成本、目标利润、经营管理的主要控制措施、拟采用的先进技术及其成本、效益预测、主要施工技术方案的技术经济比选。

项目经营风险分析

项目风险分析主要是罗列全部的项目经营风险,并分析其可能发生的概率、造成的损失等,确定经营风险的等级。风险分析包括以下内容:

合同风险分析:垫资风险、材料价格风险、业主反索赔风险、合同不确定内容的风险;

环境风险:自然环境风险、气候风险、外部社会环境风险(窝工、工期延误等可能性);

组织模式风险:分析拟采用的工程项目组织机构、经营模式可能产生的风险

作业风险:各专业工程的施工工序可能发生的质量、安全问题及不良后果。本项内容繁杂、分析工作量较大。

经营风险控制措施

企业可接受的风险,一般风险等级较低,出现的概率较小,即便发生风险,造成的损失较小可忽略不计, 而消除此类风险,企业消耗的成本将大于可能出现的损失,因此,对此类风险仅需辨识,不采取控制措施。

对企业不能接受的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等级,或转移风险。

对合同风险、环境风险、组织模式风险,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采取针对措施,消除风险产生的条件,规避风险或转移风险,或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减少风险发生带来的损失。

对作业风险,需在专业工程师、安全工程师的协助下,针对风险发生的原因,采取技术保障措施、安全保障措施,降低风险等级。如采取架设、隔离等安全措施;加大预制深度,减少高处作业,降低风险等。

经营风险控制的分析、对比工作量较大,且需要进行二至三轮的循环,不断降低风险等级,直至全部风险达到企业可接受的等级。如仍有风险等级较高,企业无法接受,则需要与业主进行协商,终止合同,并承担违约损失。

利润增长点分析

在进行风险分析的同时,一般会发现可能出现利润增长的方面,对此应进行充分的研究,并做好制度、措施方面的准备,争取效益的最大化。

利润增长点应包括以下内容:

合同利润:工程量变化、材料价差、索赔等;

组织措施降耗:合理组织,消减人工峰值;加强管理,合理降低材料损耗等;

先进技术运用:运用先进技术,如自动焊接技术、电动倒链技术等降低成本;

市场开拓:利用现有资源,承揽额外的工程任务。例如,利用大型吊车就近承揽吊装任务,以最低的成本增加获取较大的营业收入,达到摊薄工程项目成本的目的。或利用保运人员承接短期的零星工程等。

市场开拓需要熟悉周边环境,预测潜在市场,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

工程项目经营策划的要点

经营策划是超前管理的手段之一,其可操作性、准确性,取决于经营策划的水平。工程项目经营策划应细化至作业工序,以加强策划的可操作性;应进行充分的调查、收集基础信息,提高策划的准确性。

总体方案策划要点:

总体方案是经营策划的总体框架,决定了策划的总体定位高度,因此应慎重选择总体方案。确定总体方案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工程概况

工程概况主要注意核实项目的主要工程实物量,保证策划分析的基础数据准确、细致,从而保证策划的可操作性、准确性。

重点进行项目特点分析,根据项目的地理位置、周边资源情况、施工的技术质量难点、HSE控制难点、极端天气的影响、项目生产工艺对施工的特殊要求等,充分分析工程的各方面特点,为抓住重点进行管理做好准备。

分包范围

---如分包单位的成本+总包单位的管理成本,小于自行施工成本+管理成本,则应考虑分包,并分析分包可能存在的风险、风险控制措施;

---如工程涉及专有技术,自行施工困难,则考虑分包,并考虑分包风险。

---受资源限制自行无法完成的工程量,考虑分包,并考虑分包风险。

---将风险较大的工程与较小的工程搭配分包,使分包单位的总体风险降低,便于分包风险控制。

经营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般经营管理的主要措施容易照搬公司的管理规定,流于形式,可操作性不强,注意结合本工程项目的特点,针对每个工程特点提出管理措施,突出管理的重点,解决主要矛盾。

风险分析要点

风险分析的主要工作量集中在作业风险分析上,全部工程按专业分解至工序,再分析每道工序的风险,罗列出的风险数成千上万,然后对每个风险进行分析、确定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确定风险等级,此过程可能循环二至三次,需要消耗较多的资源和精力。

如作业风险分析水平较高,则总体工程的风险可实现真正的预控,防止出现大量的事后补救现象,对成本的节约作用不言而喻。但如风险分析时分解不够细致,则可能遗漏重大风险,使风险策划化为空中楼阁。

合同风险、环境风险、组织风险的分析,需要组织人员进行基础的调查工作,再组织专家组进行全面的讨论、分析,本项分析需要综合知识、能力较强的人员完成,一般人员难以达到要求。

风险控制措施要点

风险控制措施主要强调针对性,任何措施必须针对于某一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出,风险分析中列明的风险成千上万,而每个控制措施一般不止一项,因此,控制措施的数量庞大,非一己之力所能承担,需要将控制措施落实到职能部门,传达到作业层的岗组,发动全体人员落实控制措施,充分依靠团队力量完成控制。

为提高主动进行风险控制的积极性,需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提高控制的实际效果。

充分利用管理软件、先进技术,提升控制能力。管理软件课利用微机和软件系统消除大量人为波动影响、减少大量的简单重复计算,将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解放出来,用于事前的控制、分析,可极大的提高管理效果。先进技术可大大降低操作难度,降低对操作人员的技能要求、降低作业风险、提高功效,从本质上实现风险控制,提升风险控制的总体水平。

利润增长点分析要点

利润增长点分析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员、机具、材料,实现额外的营业收入。

先进技术的运用,可提高功效,降低成本利润增长点应充分考虑先进技术的运用;

先进的管理软件、理念,可提高施工组织效率、加强材料控制,对降低成本有较大帮助。

其他可能出现的机会是:市场扩展、合同效益增加等,在经营策划中应进行充分的预测,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一旦机会到来,立即紧紧抓住机遇,创造最大的收益。

第3篇

关键词 财务分析 企业风险管理 EVA

一、基于管理者决策与控制的财务分析体系

1.资本经营财务分析

(1)资本经营效率分析,主要围绕反映资本经营盈利能力的净资产收益率进行分析,包括行业对比分析、公司间对比分析、不同时期对比分析及因素分析等。与资本经营相关的效率分析指标还有资本经营贡献率、资本收益率、资本成本率、每股收益及市盈率等。资本经营效率分析是企业进行资本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2)资本经营状况分析,主要对资本结构状况和资本规模状况进行分析,包括对资本构成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负债报表等的水平分析和垂直分析等。

(3)资本经营风险分析,主要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由于企业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在资本经营中由于负债规模与结构等变化引起的财务风险是资本经营风险控制的核心。

2.商品经营财务分析

(1)商品经营效率分析,主要指围绕反映商品经营效率的营业收入利润率和营业成本利润率进行的分析,还包括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收入净利润率、营业收入息税前利润率、百元收入成本率等。

(2)商品经营状况分析,主要包括对营业收入规模与结构的分析、产品销售价格分析、市场占有率分析、产销平衡分析等等。

(3)商品经营风险分析,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市场风险分析等。

3.生产经营财务分析

(1)产品经营效率分析,主要对企业生产过程的投入与产出效率进行分析,包括对反映生产效率、成本效率、技术效率等的指标进行分析。

(2)产品经营状况分析,主要通过水平分析和垂直分析对生产规模、产品结构、生产成本、生产质量等进行分析。

(3)产品经营风险分析,主要通过对产品积压率、生产停工损失率、废品损失率等的分析,判断企业在产品生产经营中的风险。

二、经济增加值分析在企业价值管理中的研究

1.EVA的定义

EVA是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Added)的英文缩写。简单地说,EVA就是企业税后净经营利润扣除经营资本成本债务成本和股本成本)后的余额。EVA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公司只有在其资本收益超过为获得该收益所投入的资本的全部成本时,才能为股东带来价值。与其他财务分析工具相比,EVA理论是站在股东的立场上来考察公司的经济价值。

2.EVA在企业业绩评价中的分析

与传统绩效评价方法相比,我们可以看到EVA业绩评价方法的特点在于:

(1)尽量剔除会计失真的影响。通过会计调整修正了现行会计准则产生的一些偏差和扭曲。对于EVA来说,尽管传统的财务报表依然是进行计算的主要信息来源但是它要求在计算之前对企业信息来源进行必要的调整,以尽量消除会计准则所造成的扭曲性影响,从而能够更加真实、更加完整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2)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EVA方法不鼓励以牺牲长期业绩的代价来追求短期效果,而是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鼓励企业的经营者进行能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的投资决策。这样就能够降低企业经营者短期行为的发生。

(3)它显示了一种新型的企业价值观。EVA值的增加是同企业价值的提高相联系的。为了增加企业的市场价值,经营者就必须表现得比同业竞争对手更好。

3.EVA指标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有三种观点,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前两种目标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更多人偏好第三种观点。EVA考核体系,鼓励企业家及经营管理者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最高目标。国资委引入该体系,是抑制国有企业经营行为短期化、过分追求利润指标、盲目向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领域投资的重要调控手段,与原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目标比较更进了一步。

(2)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国资委指出,目前央资企业存在 “重复投资、盲目规模扩张的冲动”,EVA的引入,客观要求国有企业必须向具有超额利润的行业投资,必须要考虑投资的机会成本,确保所有项目投资回报高于资本成本,投资收益大于投资风险。要完善项目评估方法,增加EVA值为正项目的投资。要调整会计核算,采取资本化和多期摊销的方法,鼓励经营管理人员加大向影响企业长期利益的无形资产、研发费用等方面的投入。

(3)对国有企业内部绩效考核的影响。要建立EVA价值管理体系。从分析公司的EVA业绩入手,从业绩考核、管理体系、激励制度和理念体系四个方面具体提出如何建立使企业内部各级管理层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行为都致力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管理机制,最终目标是协助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冀华.浅谈企业兼并的财务分析.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02).

第4篇

在充分了解保险业运营风险的基础上,针对其可能存在重大风险的领域或环节实施重点审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深化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在保险业的应用,切实规范金融保险市场,促进保险业健康、有序发展。目前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在保险审计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审计部门应结合自身条件和审计能力。

一、保险业经营风险分析

(一)社会信用环境差,保险业经营的信用风险高

近年来,各种保险欺诈案件层出不穷,其手段和方式也在逐渐技术化和隐蔽化。以车贷险为例,广东各非寿险公司车贷险平均赔付率高达4546%,个别公司甚至高达8543%。所有开办此项业务的保险公司基本都陷入亏损。从已发生的保险索赔案来看,故意拖欠、蓄意诈骗者居多数。据北京各非寿险公司的保守估计,目前约有20%的车险赔款属于欺诈。因此在全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之前,信用风险是我国保险业面临的最主要风险。

(二)保险业面临着严重的定价不足风险

主要由保险公司精算水平不高和过度竞争造成。表现为赌博性承保、超出承保能力承保、降低承保条件承保,以赔促保、赠与保险等不规范承保行为。由于定价水平明显偏低,保险收入很难覆盖风险。目前我国财产险、运输险的费率已经远远低于国际市场费率,一些大型项目的保险费率甚至低到万分之一以下。费率过低将使保险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受到极大影响。

(三)保险公司的理赔风险依然存在

因缺乏严密的核保制度和管理体系而导致保险资金流失的现象相当普遍,因不能合理定损使保险公司实际履行的责任超出了保险合同规定的责任。

(四)现金流风险即由新业务大量减少和大量保单退保造成的风险。由于资产和负债的长期特性,这类风险对寿险公司的影响远大于非寿险公司。如部分寿险产品大量退保,而新增保费增长缓慢,潜在现金流风险正在加大。

二、风险导向型保险审计的基本思路

(一)风险导向型保险审计模式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从财务报表层次考虑重大错报风险,审计工作以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主线。其审计程序首先要求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除内部环境外还包括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企业性质以及目标、战略和相关经营风险等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再将识别出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的错报联系起来,考虑风险的重大性和可能性,最后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

(二)风险导向保险审计重点对于风险导向型保险业审计来说,审计的起点是要了解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监管环境以及相关经营风险,在了解其相应信用风险、理赔风险等经营风险的基础上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把审计资源集中在可能发生重大风险的环节和区域,如保险定价和保险理赔方面,据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相关内容。这种审计方式把保险业的经营风险和战略风险联系起来考虑重大错报风险,有效地提高了审计效率,对金融风险也有一定的遏制作用。

三、风险导向型保险审计策略

(一)防范保险欺诈,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保险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保险欺诈,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详细审查保险公司业务中存在的潜在信用风险,避免保险欺诈造成严重损失,从内部控制上降低信用风险。同时联合相关部门对这种违法犯罪行为予以严厉的打击,净化金融保险环境。从外部环境上降低信用风险,以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投保人利益为目的。

(二)重点审查违规理赔行为

违规理赔业务直接关系到公司损益,对于国有保险公司来说还涉及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因此应当重点审查。具体可从业务部门的出险通知书入手,审查案件受理办理各环节及时性,有无超《保险法》规定时限。或将账面赔款支出数额与业务日报、赔案核对,查明有无弄虚作假及赔款包干、突击赔付、未出险固定赔付现象。可以根据赔款对象查赔款资金的划拨去向,看有无以赔谋私为保险公司谋福利的问题。通过多种方式来规范保险理赔,从而进一步降低保险业理赔风险。

(三)以“三会一行”的绩效审计为纽带,形成完整的金融监管体系保险业的外部监管,尤其要发挥“保监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其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维护保险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的作用。将“保监会”的监管机制纳入保险公司防范金融风险体系中,使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有机结合,从而有力防范保险业的经营风险,进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风险导向型保险审计的效率。

第5篇

一、引言

房地产业在我国尚属一个新兴行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仅有20年的历史,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一个成长性很高的行业。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3年和2004年的房地产综合景气指数均在2002年之上。2004年,全国房地产行业完成投资1.3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28.1%。尽管房价上涨增加了普通购房者的负担,但旺盛的购房需求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依然是房地产行业景气的主要支撑。国内有学者指出,未来五年,全国整体房价仍会维持在较高位运行。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增长态势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住房供给偏紧,旺盛的需求仍使供求不平衡。未来某些房价上涨较快的大城市将会带动地区及全国房价的上涨。

在全国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房地产行业的风险也逐渐显现,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中国指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瑜在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指出,“十五”期间我国房地产行业表现出四方面的问题:资金来源相对单一,银行风险大;房价增长过快,价格和市场风险偏高;城市开发过快,土地成本升高;粗式开放经营,耗能过大。

深万科、金融街、深振业等30家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近5年来的经营发展状况表明,房地产行业近年来资产规模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较快,发展迅速,期间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百分比逐年下降,经营管理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同时,主营业务利润率呈现出下降趋势,存货周转率也放缓,反映出房地产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经营风险也正逐步显现。5年来,3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总资产由540亿发展到841亿,增长了55.69%。其中,存货净额由264亿增长到了442亿,增长了67.78%。主营业务收入由141亿增长到274亿,增长了94.07%。资产负债率2001年最低,为49.08%,2002最高为54.55%,并呈上升趋势。反映营运能力的存货周转率,从1998年的最低0.37次上升到2001年的最高0.48次,2002年有所下降为0.47次。

房地产业的风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政治风险、政策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利率风险、技术风险、经营风险等,这一风险分类,虽便于描述,但给定量分析带来了一定困难。有的学者把房地产业的风险划分为商业风险和财务风险,则便于在风险分析中做到定性定量相结合,静态动态相补充。

在企业风险研究分析中,早期的风险测度方法主要考虑投资者无力偿还债务的可能性,因此风险测量师从财务可行性模型出发。随着资金时间价值日益受到重视,总投资内部收益率和股本内部收益率成了风险分析重点,从而开始对内部收益率的各因子加以细分,出现了敏感性分析。但这些模型和分析方法,都只是分离地给出各个指标,没能为决策者提供一个判断标准和预警信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房地产企业的经营风险并做出及时预警,本文拟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探索运用Z模型风险分析法,对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分析及预警进行初步尝试。

Z模型最早是由美国学者Altman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用以计量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在实际运用中,模型得到了逐步补充完善。其分析模型如下:

Z=0.717X1+0.847X2+3.107X3+0.420X4+0.998X5

式中, Z=判别函数值,X1= 营运资金 / 资产总额,X2= 留存收益 / 资产总额,X3=息税前利润 /资产总额,X4= 股东权益账面价值总额 / 负债账面价值总额,X5= 销售收入 /资产总额

企业破产临界值:

(1)Z < 1.23时,企业处于破产的“危险地带”;

(2)1.23 < Z< 2.9时,企业处于破产的“灰色地带”;

(3) Z> 2.9时,企业财务状况良好。

考虑到企业财务数据源于权责发生制原则,可能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现实的财务质量,模型在实际运用中增加了两个有关现金流量分析的指标:

(1)现金盈利质量率。

现金盈利质量率=现金盈利值/净利润。其中,现金盈利值是根据现金流量表提供的财务信息计算出来的企业现金净收益。计算公式为:现金盈利值=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分得股利和利润收现+债券利息收现+处置长期资产收现一利息及筹资费用付现。

(2)现金增值质量率。

现金增值质量率=现金增加值/留存收益。其中,现金增加值是企业支付了各项现金分配后的留存现金收益。计算公式为:现金增加值=现金盈利值一分配股利付现。

由于上述分析模型没有把行业因素考虑进来,本文增加了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使其更适合房地产企业特色。

本文第二部分根据万科公司与行业财务效益状况指标,资产运营状况指标等进行比较,分析万科公司经营状况;第三部分测算万科公司Z指数值,与指标的临界值比较得出警情结论,并与行业Z值比较,进行行业分析;第四部分对警度进行分析评价,并采取措施排警。

二、基本财务指标分析

2002年万科股份的各项财务指标与市场比较为:

与同业相比,万科公司偿债能力较强,负债比例较小,且短期负债比率大于长期负债比率;资产增长高于同业平均,尤其是净利润的增长,说明公司在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总杠杆低于同业平均,股价受销售变动影响也小;其应收、应付、存货、资产及现金等价物周转率高于同业平均。但是,其盈利能力要低于同业。

三、Z模型分析

根据Z模型的公式,算得万科公司2002年的Z指数指标为:

但是,行业平均值 Z

第6篇

民航院校培养的人才首先要适应民航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及地方政府发展民航的人才需要。《公司财务战略与风险管理》把服务民航、服务地方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结合航空公司经济运行的特点,分析民航企业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整体战略而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与创造性的谋划,解析民航企业存在的风险因素及其形成机理,了解各种风险构成、计量、风险评估与规避机制,结合数据分析和收益管理系统,让学生锻炼对真实问题的分析能力。课程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民航运输专业技能,还系统地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将学生的业务技能培养和综合分析能力相结合,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课程建设目标是通过分析民航企业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整体战略而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与创造性的谋划,解析民航企业存在的风险因素及其形成机理,了解各种风险构成、计量、风险评估与规避机制,结合数据分析和收益管理系统,让学生锻炼对真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行业的了解。

二、课程内容设计

(一)基于竞争力导向的财务战略选择与评价。随着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企业理财环境也变得愈来愈复杂化和不确定化,企业加强战略管理已经成为当前管理界的趋势和潮流,与之相适应的财务战略管理也日益受到关注。我国航空运输企业目前正处于一个战略调整和战略发展的阶段,因此对航空运输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和探讨就显得十分必要。企业财务战略是企业诸多职能战略之一,它不仅服务于企业的总体战略,而且贯彻企业战略的总体要求,同时对其他职能战略起着支持和促进作用。在企业的竞争力中,财务战略及其管理能力和水平是企业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有了健全的财务体系和有利的融资、投资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才能顺利地实现。通过对航空公司、机场财务战略管理情况的调查研究,可以将财务战略管理思想真正有效地运用到民航的经营管理中,为民用航空企业科学的财务管理提供参考。

现代企业战略财务管理要求企业建立以竞争力为核心的战略财务管理体系。它既可以用来推动价值创造的观念,并深入到公司各个管理层和一线职工中,又与企业资本提供者(包括企业股东和债权人)要求比资本投资成本更高收益的目标相一致,从而也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的最大化。核心竞争力关注于企业的竞争对手、企业在环境中的定位、企业价值链中最具有增值部分的作业、建立战略联盟。核心能力是形成企业竞争力的支撑点,是“内力”,核心竞争力是“外力”,两种力量结合可扩大企业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的综合能力。

基于分析,财务战略模块可以重点讨论财务战略目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衡量(尤其是民航运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财务战略决策、财务战略实施与控制、财务战略计量与评价。公司投资战略、公司融资战略、收益分配战略一带而过,主要航空公司(如三大航)和主要机场的财务战略从制定到实施和评价可以以案例的形式穿插。主要教学内容安排见图1、图2。(图1、图2)

(二)价值导向的内部控制构建与评价——以民航运输业为例。民航企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与高风险等“三高”特点。从航空公司经营过程来看,航空公司经营过程中面临诸如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汇率风险、安全风险、政治社会风险等各种风险。从全民航角度看,都需要一套科学与有效的风险评估与风险规避体系,这将有利于充分发挥民航总局的行业监督与指导等宏观调控作用,同时使得航空公司能够预知风险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与对抗各种风险。通过对民航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分析、评估、规避与对抗机制与体系的研究,建立航空公司风险评估系统,探寻规避风险的机制、途径与方法,使得航空公司形成科学有效的风险分析评估、规避与对抗机制与规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课程从我国航空公司的自身需要出发,结合影响航空公司经营的内外部环境特点,研究航空公司存在的各种风险的成因与机理,运用系统动力学对影响航空公司经营的各种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建立一套适应我国航空公司实际的风险分析、风险评价指标、风险处理及规避机制与规程,运用与建立航空公司风险评估评价模型,对航空公司风险评估进行实证研究。把握航空公司经营的特点及其面临的各种风险现状,分析与研究航空公司风险形成机理,研究航空公司的各种风险构成(包括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汇率风险、安全风险、政治社会风险等研究);对航空公司各种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包括风险的定性分析研究:运用流程图分析法等进行定性分析;各种风险的定量分析与研究: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对航空公司所承担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与研究);对航空公司风险评估与规避机制(包括风险评估与规避组织机制、信息收集与传递机制、分析评估机制、风险处理与对抗机制等方面)和航空公司风险分析评估指标与指标体系(包括分析评估原则与标准、分析与评估程序、风险衡量指标及指标体系、风险分析评估结果的修正与评价等研究)进行研究;建立与开发航空公司风险评估系统,并选择试点单位运行检验航空公司风险评估系统,以验证航空公司风险评估系统的稳定性、有效性、准确性,并进行修正与完善。

从内部控制与价值管理和价值链的内在关系,不难发现内部控制是为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而设计的,其主要内容就是要建立一个基于价值导向的内部控制环境,通过对各种价值活动的约束和激励以保障各项价值活动高效地运行,从而实现公司价值链的整体增值。我们的课程要梳理内部控制相关理论,结合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阐述内部控制的内涵,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这五个要素分析我国民航机场和航空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并提出优化建议。结合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构建民航运输企业的价值导向内部控制体系,并对其战略风险、安全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风险因子的成因、分类及其规避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预防和矫正错误和舞弊的萌生与发展,改善企业运营管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进一步降低事故率、减少损失,提升民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民航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我们寻求企业的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预警、风险补偿系统及其各系统的有机组合,拟定一个企业经营战略、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信息系统、绩效考核等多方面紧密配合的整体方案。

课程要讨论价值导向内部控制评价模型。该模型的内部控制突破了企业的物理边界,界定评价主体为控制主体,延伸了评价客体,评价模式采用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评价方法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避免了对于内部控制评价的盲自乐观和短板效应。根据行业特性,我们搜集近两年我国民航机场和航空公司的内部控制资料,计划实证分析我国民航机场内部控制现状,回归分析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关键控制要素,发现内部控制建设与企业价值的博弈关系以及公司治理结构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证据。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内容,结合航空公司、机场工作特点,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展示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协同式教学等,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团队设计、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为形式,打造一批基于财务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孵化的开放性题目。开放性题目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最贴近现实的科研场景,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的最佳途径。开展开放性科研项目运营探索,有效地实现了教学和科研的双向贯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培养学生参与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以民航经济与管理数据库为依托,实现了利用科研项目成果和教师科研能力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转化,而且通过学生参与项目的方式为一批研科研项目提供了支撑和帮助,真正实现了科研和教学的双向贯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使他们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和民航专业知识,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方面取得明显的效果。采取各种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面对未来挑战的自信心。

四、课程特色

第7篇

【关键词】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风险管理; 再确认与咨询

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颁布《内部审计实务框架标准》,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一定义将公司内部审计上升为参与风险管理、加强公司治理和管理的一项控制活动。那么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什么、参与风险管理后审计对象如何界定、具备什么职能才能实现参与目标以及参与风险管理的审计流程如何设计等一系列问题就需要梳理清楚。

本文以对公司风险的认识为基础,首先将公司风险划分为治理风险与管理风险,由此将公司风险管理活动划分为治理风险管理活动与管理风险管理活动两大类;其次,分析了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基本目标,确定了对治理风险管理活动(系统)与管理风险管理活动(系统)的具体审计目标和审计对象;最后,给出了再确认风险管理活动与对风险管理活动提供咨询服务的内部审计业务流程,构建了再确认与咨询服务有机兼容运作的内部审计业务流程系统。

一、公司风险、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

(一)公司风险及其划分

风险就是公司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它既可能给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带来机会,也可能给其带来损害。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司风险分析与管理侧重于其负面影响。按照公司风险存在的领域,把公司风险划分为治理风险与管理风险两大类。

1.公司治理风险

公司治理风险也称为战略风险,它是由公司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设计与运作不恰当而可能引起损失的风险。由于公司治理机构是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战略决策机关,公司治理风险直接影响到公司的价值创造。战略风险往往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和业绩。从本文定义的风险角度分析,公司治理风险是指公司整体损失的不确定性,源于公司治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目标和未来战略环境预测不当,导致战略目标制定不当与战略实施不力,致使公司遭遇发展困境的可能性。具体指公司治理结构中决策层、监督层不恰当行为可能给公司目标实现带来的负面影响,即可能发生的损害事项。这种损害是指公司管理当局(包括董事会、管理层)在自身建设、协调运作以及履行职责的制度安排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事前未能预料因素的影响,导致一定时期内公司治理实践偏离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各种事项,主要包括:(1)公司治理层的失职风险。在公司重大决策与经营过程中,战略方向与经营目标不当、董事会决策不当、监事会监督乏力或管理当局由于未能关注到公司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经营风险而给股东造成的损害。(2)公司治理层的道德风险。在公司经营活动中,董事会、监事会和高层管理当局的行为偏离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从而使股东利益受到损害的事项。它是公司治理层存在主观上的故意而产生的损害行为。具体分为大股东的道德风险和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前者指大股东利用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优势地位,通过一些手段侵犯小股东的利益行为,如通过关联交易剥削小股东、占用公司资金、控制公司的各项重大经营决策、选择管理者等事项;后者指公司管理当局在涉及公司利益活动中的故意不作为,或者利用公司资源为自己谋取私利等事项或行为。

2.公司管理风险

公司管理风险也称经营风险或运作风险,是指公司业务运作过程中由于管理制度或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管理方面的故意或失误而导致经营目标实现困难或者损失的风险。具体包括经营风险、资产风险和信息风险。(1)经营风险是由于公司各级管理当局出于利益动机故意或经营能力不足而未能关注到公司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经营风险,从而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可能性。面对复杂的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管理层可能处于私利动机或经营能力不够,无法正确识别和评估并购、融资、生产、营销等经营过程中的威胁因素,从而使公司及股东利益遭受损害。(2)资产风险源于经营风险,经营风险不能或不去有效识别与防范直接导致公司资产受损,这种资产受损的可能性就是资产风险。(3)信息风险是指信息在公司各部门之间未能及时充分交流,以及为公司制定决策提供低质量不完全信息使公司业务受损的可能性。信息风险也包括向外部人提供错误或误导信息导致公司对外承担责任的可能性。

公司经营从风险视角分析,就是对公司治理风险与管理风险的有效识别、分析与应对的系统过程,这一过程就是风险管理。

(二)公司风险管理

2003年,COSO将企业风险管理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的影响,包括内部控制及其在战略和整个公司的应用,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规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证。”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揭示了公司风险管理的本质、目标以及公司所面临的重要风险,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本身是一个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与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进行多层面流程化管理的一个动态过程,风险管理最终要为企业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按照前文对公司风险的划分,公司风险管理可以相应分为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与公司管理风险管理。治理风险管理是一个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的、用于识别可能对公司造成潜在影响的重大决策事项并在公司整体风险偏好范围内进行多层面流程化管理的一个动态过程。管理风险管理则更多是由管理层与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内部各个层次与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各项运营活动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公司整体风险偏好约束下进行流程化管理的一个动态过程。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与管理风险管理有机结合,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三)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活动(系统)的再确认与咨询

顺应内部审计发展的客观规律,21世纪的内部审计已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阶段。内部审计的职能从传统的财务监督、业务评价拓展到对公司风险管理的再确认和咨询。

风险管理的再确认是内部审计人员以内部控制是否适当为基础,综合确认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系统与管理风险管理系统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发表再确认意见或通过披露重大风险控制问题来暗示公司治理层与管理层对风险管理是否适当的意见。通过提供富有成效的确认意见和改进方案,用于控制风险改善决策,提升公司价值。

风险管理咨询则是内部审计人员直接作为专家顾问参与风险管理活动,改善公司风险管理状况。为此内部审计人员要树立为公司价值增值的服务理念,对于在再确认过程中发现的风险管理不足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要协助治理层预测、决策重大事项,以风险管理为出发点,分析、确认、揭示关键性的经营风险与管理风险,帮助企业在承担适度风险的同时抓住发展的机会,使内部审计计划与公司风险管理策略紧密联系,切实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和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咨询功能,更好地实现公司目标。

内部审计实施对公司治理层与管理层风险管理活动(系统)的再确认与咨询服务,必然要涉及内部审计的地位或为谁服务的基本问题。在“现代内部审计之父”劳伦斯・B・索耶所处的时代,内部审计是管理层的耳目这一观点占据主流地位;而组织治理问题的突现,使得内部审计在协助审计委员会履行职责时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加拿大公司治理联合委员会,2001;ICAEW内部控制工作小组,1999);进入21世纪,内部审计需要同时向审计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提供他们所要求的对风险管理活动(系统)客观再确认,并为经营管理层提供满足他们要求的咨询服务。这显示了内部审计提供再确认服务与提供咨询服务的兼容性。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目标与对象界定

明确了现代内部审计以公司风险管理的再确认和咨询为主要职能的基础上,界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目标成为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基本目标:协助控制风险增加价值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2001年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一定义揭示了内部审计的基本目标是控制风险、促进价值增值。该目标与公司治理、公司管理的基本目标一致。公司价值增值是通过不断实现每个经营周期价值最大的一个动态过程。价值最大是公司治理层与管理层各部门协同运作、权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的运作结果。由于公司风险整体上分布在公司治理层面与公司管理层面,内部审计控制风险与价值增值活动也随之提升到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整体层面,而不再局限于对管理者个人或某一部门的活动评价,这与前文讨论的21世纪“内部审计作为一项增值性活动,既为管理层服务,又为治理层服务”的认识完全一致。

基本目标需要通过内部审计对公司风险管理的再确认与咨询服务实现。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的木桶理论,企业的绩效是由木桶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的。内部风险导向审计进行风险管理再确认与咨询的关注点就是识别治理风险管理与管理风险管理中的短板,从全局出发、以客观的角度对公司内部各层次、各部门的风险管理活动进行再确认,加长短板,使公司的综合风险管理得到最好的控制。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具体目标

笔者将公司风险分为治理风险和管理风险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公司风险管理活动(系统)分为治理风险管理活动(系统)与管理风险管理活动(系统)。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为了实现控制风险、增加公司价值的基本目标,需要对两类风险管理活动(系统)进行再确认与咨询。那么这两类风险管理审计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1.治理风险管理活动(系统)审计目标

(1)协助公司制定整体风险管理战略。内部审计人员依据对公司情况全面深入了解的优势,可以客观地从企业全局的角度进行风险识别,在此基础上对公司治理风险管理活动进行再确认,进而协助完善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

协助完善公司治理风险战略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对治理层风险管理活动进行再确认。包括公司总体风险管理战略与公司经营战略的一致性、公司风险政策的恰当性、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制度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等。其次,为治理层提出修订完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活动的建议,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风险控制及治理风险程序进行评价,积极协助审视公司制订的风险管理战略以及与战略匹配的经营目标和决策依据,提高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质量。最后,对尚未建立规范的风险管理系统的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向治理层和管理层提出建立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议,实现改善公司治理层风险管理活动、指导管理层加强风险管理,从而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目标。

(2)协助控制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源于公司治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目标和未来战略环境预测不当,战略目标制定不当与战略实施不力致使公司遭遇发展困境。战略风险往往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和业绩。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通过对公司治理风险活动(系统)的再确认与咨询,辨别公司战略目标与战略方向方面存在的潜在风险,并以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为指导提出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的基本建议,协助治理层控制战略风险。

2.公司管理风险管理活动(系统)审计目标

对公司管理风险管理活动(系统)的审计目标不同于治理风险审计目标,主要由于二者业务活动内容不同所致。对管理风险管理活动(系统)的具体审计目标是:

(1)协助制定公司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公司经营管理活动是执行治理层决策的业务过程。现代公司经营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需要加强风险管理活动(系统)。公司管理风险管理制度是在分解公司整体风险管理战略基础上制订的。内部审计首先应当确认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中风险管理制度的遵循性与合理性;其次,测试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最后,协助管理当局修订或完善具体的风险管理制度,由此促进公司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战略。

(2)协助控制经营风险与资产风险。公司管理运营中的经营风险及与之相应的资产风险,存在于公司管理风险管理活动中。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可以控制经营风险与资产风险。内部审计通过对管理风险管理系统设计与运作有效性的再确认,可以协助控制公司经营风险与资产风险。

(3)协助控制信息风险。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防范日益增大的管理风险,公司应在其管理系统中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可以在支持并参与风险管理过程中通过对管理风险活动的再确认与咨询协助控制管理风险。具体方法包括:一是采取间接控制和直接控制的方法,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风险管理制度入手,在生产、采购、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的风险管理系统中查找管理漏洞,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为依据,作出再确认评价,防范风险;二是内部审计在部门风险管理中进行风险管理协调。内部审计通过再确认管理风险管理活动(系统)的有效性,提出咨询建议参与风险管理并合理有效地防范、控制风险,减少公司经营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以增加公司价值。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象

前文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目标界定为控制风险增加价值,这一目标是通过内部审计的再确认与咨询服务实现的。再确认与咨询服务的对象是公司风险管理活动或风险管理系统及其有效性。具体就是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系统及其有效性和公司管理风险管理系统及其有效性。因此,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对象是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系统、公司管理风险管理系统及其有效性。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流程:再确认流程与咨询服务流程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目标是通过对公司两大风险管理系统的再确认与咨询服务实现的。再确认与咨询业务流程的有效设计为实现审计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一)风险管理活动(系统)再确认流程

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公司治理层面与管理层面风险管理活动(系统)及其运作的测试,确认公司风险管理系统设计与运作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起点为公司的经营战略、风险战略和风险管理业务流程。风险管理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与控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制订的风险管理战略或计划。内部审计的再确认则是对公司风险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匹配性、合理性的再确认以及以上四个环节的风险管理活动及其有效性的再认定。

1.公司风险战略与经营战略的一致性确认。

2.风险管理步骤及其执行的再确认。风险管理战略是公司整体应对风险的基调,它的确定应在公司风险承受能力范围内,并与公司经营战略一致。风险战略与公司经营发展适宜与否也体现了治理层的战略决策能力与实力。内部审计人员对公司风险管理的确认,首先就要对治理层的风险管理战略及其业务流程进行再确认。其次,对风险管理步骤设计的合理性、执行的有效性进行再确认。风险管理是公司治理层或管理层对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衡量风险大小、确定应对策略的系统过程。再确认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对公司风险识别、分析、衡量与应对过程进行再认定,重点关注公司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否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均已被识别出来。在再确认公司风险管理行为及其恰当性时,内部审计人员要评估相关风险管理制度文件与流程文件的规范性,通过“穿行测试”测试风险管理流程控制风险的有效性。

(二)风险管理活动(系统)咨询业务流程

1.协助开展风险预测

风险预测工作在风险管理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进行风险预测工作,可以使管理人员面向未来、洞察未来,认识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为未来做好准备,将可能遇到的风险减小到最低程度。风险预测主要考虑经营环境风险因素,如行业竞争的风险、高层管理者的风险偏好等。

2.协助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

风险分析主要考虑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公司可承受的风险能力、可能出现在风险中的可控风险及非可控风险、主要风险和次要风险、产生风险的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风险中的表面风险和实质风险;同时分析风险的类型,产生风险的主观、客观因素,风险类型转化的条件,风险因素转化为风险事故的条件,风险事故转化为风险后果的条件以及风险控制的条件等。

风险分析和评估的一般步骤如下:

确定风险管理咨询对象――分析可能产生的风险因素――估计可能产生的风险事故现象和事故点――确定可控制、不可控制风险事故的条件、主观因素、客观因素――评估可能产生的风险损失――确定风险控制点――管理控制风险对策――不同控制风险对策的成本效益分析――确定可承受风险能力范围和不可承受风险――确定风险管理控制方法。

3.协助制定风险管理战略与计划

风险管理的再确认与咨询服务在内部审计实践中是有效兼容的,通常的情况是内部审计人员首先进行风险管理系统及其有效性的再确认,在再确认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为以后期间风险管理活动(系统)的有效控制风险提供经验并提出建议。每一个经营周期期间或期末,再开始下一轮的风险管理系统及其有效性的再确认。二者循环往复,构成内部审计再确认与咨询服务的运作系统,如图1。

四、总结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侧重于从治理高度和管理层次两方面分析公司的风险管理活动(系统)。确认不同主体捕捉潜在的风险点(即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应对活动的有效性,通过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评价,最终确认公司不同层次与不同环节风险管理水平,通过咨询提出改进风险管理的建议。提升公司风险管理质量,实现控制公司风险、提升公司价值的基本增值性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学龙.论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内部审计,2010(2).

[2] 李曼.风险导向审计的价值实现[J].财会通讯,2010(18).

[3] 耿慧敏.现代内部审计的新态势:风险导向[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1).

[4] 钟黎明,钟源.基于企业价值增值的内部审计研究[J].价值工程,2008(1).

[5] 刘新琳,周兵.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路径分析[J].审计月刊,2008(1).

[6] 李心合.内部控制:从财务报告导向到价值创造导向[J].会计研究,2007(4).

[7] 刘红霞,韩女原.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风险研究[J].当代财经,2007(6).

[8] 刘世谨,张继勋.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6).

[9] 于玉林.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作用[J].审计月刊,2005(3).

[10] 金 日方,李若山,徐明磊.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J].会计研究,2005(2).

[11] 朱湘忆.论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J].管理世界,2005(4).

[12] 王志楠.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审计研究,2005(5).

[13] 刘英明.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04(5).

[14] 张坤,李嘉明,周和生,等.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5] 田丽云,尹钧惠.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动因及其运作探讨[J].现代财经,2004(8).

[16] 朱荣恩,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COSO委员会新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简介[J].审计研究,2003(3).

[17] Lawrence B.Sawyer,Mortimer A.

Dittenhofer,James H.Scheiner.索耶内部审计:上卷[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第8篇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 应用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172-02

一、研究背景

本世纪初,安然审计失败严重损害了资本市场的信誉,动摇了投资人的信心,堪称会计史上的“9.11”事件,安然审计失败说明传统审计招数失灵,制度基础审计已不能满足现代审计的需要,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下列主要因素的影响使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成为必然。

1.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经济压力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审计领域同样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问题,从而促使会计师事务所的边际收益不断下降,降低审计成本成为事务所提高审计效益的主要手段。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也是针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和发展提出来的。从长期趋势来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合理安排审计资源的情况下,能更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审计效果及审计效率,以降低审计成本来缓解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经济压力。

2.审计风险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众多管理舞弊和审计失败案件的发生,使得注册会计师面临的诉讼越来越多。公司经营失败后,投资者为了减少损失,把公司的经营失败风险也归咎于注册会计师的失职, 目的就是希望得到最大程度的补偿。这样,注册会计师或成为公司管理层的替罪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口袋”责任。这种变化,使得审计人员不得不重新思考审计风险的内涵。为了使审计迎合社会公众的期望,必然要扩大审计风险的内涵。

3.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缺陷。无论是制度导向审计还是控制风险导向审计,都是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对企业管理控制方面的审计风险进行了有限的控制,但缺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宏观环境和战略风险的分析和评价,无法从源头上把握和控制审计风险的大小和范围。这就使得注册会计师无法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审计期望的差距不断扩大。审计期望差距是指社会公众期望注册会计师应毫无遗漏的发现被审单位的严重舞弊行为,但注册会计师无法保证察觉所有舞弊行为。现实的情况是由于公司财务舞弊导致的审计失败案例不断发生,审计期望差距的扩大,必然引起公众的不满和诉讼。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和特点

风险导向审计是对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等基本方法在一定范围内的保留,并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审计模式。它以企业的经营风险为导向,以系统观和战略观为指导思想,是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判断、分析被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通过审计风险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审计的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达到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同时通过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协助企业管理风险,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现代风险审计的模型可以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表现为被审单位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各种风险总和。这种模式按照“战略风险透视一经营环节问题分析一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一具体审计目标的分解一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性质的确定”思路,将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分析紧密结合起来,提供一种既能保证审计效果又能提高审计效率的思路。要求审计人员从更广阔的视角发现与报告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行为,从而减少审计失败的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有着如下特点:(1)重心转移,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转移。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以审计测试为中心,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放在审计测试上,忽视了风险评估,没有将审计的重点放在高审计风险领域,造成了审计过量或审计不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注重风险评估,将审计的重点放在了高审计风险的领域,做到了有的放矢,真正体现了以风险为导向的思想。(2)风险评估方式改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由直接评估变为间接评估,不再直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而是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3)“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提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线同时作战,相互印证,提高效率,这也叫并行作业,非常有效,可以形成对客户的前后夹攻。(4)审计证据重点向外部证据转移。由于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风险评估是将客户置于广阔经济网络中相互联系的一个复杂网络,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了解客户整体经营环境,并由此出发评估客户的经营风险及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因此必须从外部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确定风险评估的恰当性。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成本与效益问题。相对于传统的基础制度审计而言,企业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可能导致企业各方面审计成本的提高。主要原因是:首先,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后,必须从行业、环境、企业目标、性质、战略、内部控制等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并对重大错报风险做出评估,这个过程必然会加大审计成本。其次,在审计计划阶段和执行控制测试阶段,注册会计师关注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需要运用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更复杂审计方法,必然导致工作时间和审计成本的增加。最后,审计风险准则的变化,还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对注册会计师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熟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各个流程以及在审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增加了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的投入。

2.审计人员素质和审计技术有待提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理念、审计方法、职业判断、执业责任等方面有很大的调整、变化和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素质和执业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它不仅需要对产生会计信息的内部控制系统等做出评价,还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发展战略、组织形式、治理结构、管理层诚信度等所有影响被审计单位的因素都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否则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就成为空谈。

3.信息系统的建设问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特征是审计重心前移,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审计业务时,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客户的整体经营环境,实行风险评估,然后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以及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因此,必须建立强大的审计信息系统,以便注册会计师在进行风险评估时了解企业的经营战略、经营状况和风险管理等。而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对行业风险、企业战略及经营风险缺乏了解,相关信息储存明显不足,信息系统建设达不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大部分注册会计师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导致风险评估不够准确,这些都会严重地影响审计结果,审计容易出现失败。

4.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问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法律诉讼风险的增加。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审计师运用组织判断来分析被审计客户风险,审计师可以在其认为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下实施部分常规的实质性测试程序,而这种职业判断是否正确,风险分析是否合理却很难评估,工作效果无法量化。而在我国各级政府监管部门,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管和同业复核中,对审计质量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是否执行了所要求的全部程序。我国目前出台了《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会计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对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加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起到了一定作用。

四、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施中的建议

1.完善审计程序、提供增值服务、合理提高审计收费。对于企业而言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而增加的审计成本,对会计师事务所而言,一方面,应高度重视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制定完善的审计总体策略和合理的具体审计计划, 以减少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力求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审计成本。另一方面,注意提供增值服务,例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过程中可以为被审计单位提供改善企业的人员结构、完善企业的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等建议,甚至为企业建立风险管理制度献言建策,当客户意识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存在增值服务,并为企业带来增值服务时,就可以在审计成本、审计收费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进而可以合理的提高审计收费。

2.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重构注册会计师的知识体系。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恪守应有的职业谨慎是审计人员防范审计失败的关键,也是其执行审计业务的立身之本,尤其对提高他们的职业质量、有效地揭示重大舞弊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应该努力拓展审计从业人员的知识体系。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对注册会计师进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知识体系的培训,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及时调整培训工作思路,改善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 使其不仅仅精通会计、审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具备被审计单位行业状况、法律与监管环境、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经营目标和战略及其相关经营风险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建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机制。会计师事务所本身应建立庞大的数据库,收集、存储、更新注册会计师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所需要掌握的会计和审计准则内容以及客户所在行业、企业战略的相关信息、各种审计案例等资料,并按类别、行业等分类,以便使会计师事务所更方便地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同时要引导注册会计师充分利用社会网络资源,保证其风险评估所需各种信息资源的及时、充分和可靠。政府部门、银行、证券公司、行业协会等单位及企业信息应及时上网,实现资源共享,以推动社会建立企业信用体系。

4.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为了有效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就要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与处罚力度,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意识。因此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第一,在《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刑法》等法律文件中明确界定普通过失、重大过失和欺诈行为的界限,增强审计法律的可操作性。第二,改变以行政责任为主,以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为辅的法律现状,落实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赔偿责任。第三,健全诉讼机制,简化诉讼程序,严格业务检查制度,加大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社会监督力度。

参考文献:

1.熊建伟.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J].财会通讯,2008(2)

2.廖文凯.风险导向审计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审计与理财,2008(7)

3.李芳.浅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9(4)

4.黄艳蕾.浅议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09(1)

5.胡郑利,杜莉.试论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在我国的运用[J].经济师,2008(2)

第9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 财务管理 经济效益 防范措施

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只有加强财务管理,才能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应通过建立健全内部组织结构,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预算和控制监督的职能,构建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并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加强财务控制,提高资金利用水平。

一、要保障企业经济效益,首先要加强资金管理

(一)资金对企业来说异常重要,资金循环和周转良性与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效益的高低

所以企业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而财务管理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加速资金周转,及时收回应收账款。加强公司的资金管理,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公司的各类应收款项应及时进行结算。只有及时结算回收,才能真实、完整、及时地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有利于公司的资金周转。把应收回的资金及时收回,是避免呆账坏账损失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资金管理的基础工作

一是做好银行结算票据及限额支票的管理,对银行直接结算的票据取回后及时登记、传递和报账,对必须使用限额支票的经济业务,要规定明确的报账期限和要求;二是重视和加强银企对账工作,及时处理未达账项,对企业银行存款做到心中有数;三是抓好应收账款和往来账款的清理核对和清收工作,确保资金的及时回收;四是抓紧做好各项资金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五是抓好会计凭证、账簿的管理,努力做到真实、完整、合理、合法:六是要努力增加现金流量,尽量减少流动资金贷款,增加自有资金比重。

(三)要加强负债比例的控制

要考虑贷款产生的效益,要权衡资金回报率和银行贷款率熟高熟低,作好投资项目的考察考核工作,了解市场考核投资回报率及投资风险比率,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投资损失,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和预算控制,发挥企业管理的核心作用

(一)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制度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

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财务会计记录包含着一个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轨迹。企业的管理工作,如决策、计划、协调、控制、考核等,都必须利用会计资料来进行;企业决策、计划的实施必须通过财务会计活动加以分解、协调与控制;企业计划的完成情况也必须通过会计资料加以考核。当前我国经济形势趋于平稳,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未彻底消除,通货膨胀已经显现,国家宏观调控日益加强,势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很大影响。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企业只有把财务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加强财务管理,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增进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才能确保企业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二)预算的具体执行的注意事项

一方面需要对企业员工实施激励措施,激发企业全员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跟踪控制,约束和控制对预算影响的不利行为。要充分发挥预算管理机构最高权力的作用,组织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详细客观地分析预算执行产生偏差的原因,查找管理漏洞,总结经验教训,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或建议,着力解决影响预算执行的重大因素。在维护预算刚性的同时,应根据市场环境、生产地质条件、国家政策法规等变化情况,结合企业实际对预算进行适当调整,体现预算的灵活性。

(三)财务预算管理

按照企业指定的经营目标、发展目标,层层分解、下达企业内部各个经济单位;以一系列的预算、控制、协调、考核现代企业的重要管理工具,是推动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总之,建立事前引导、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财务监督管理体系对提高经济运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财务管理,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资金运转顺畅,则生产经营展现生机,资金运转受阻,则生产经营陷入困境。

(二)要强化资金的调度,集中调控资金流向

要使资金合理运行,必须统筹全局,集中调度。企业财务管理必须坚持预测、计划、控制、考核、评价,要量力而行,坚持量入而出的原则;合理安排投资方向,投资顺序和投资强度。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关系,着重是处理好固定资产投资和营运资金的结构关系。

(三)要狠抓资金的回笼,疏通资金活动的主渠道

企业资金充裕活化的主要渠道之一是销售货款的回收,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必须进行适时的安排,适时的控制,减少和杜绝因财务管理和控制不严带来的经营困扰。

(四)要加强资金管理,必须限储压库,盘活沉淀积压资金

沉淀积压的资金不仅自身存在着损失和贬值的风险,而且会使全局资金僵固。为保证生产经营和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存储一定的材料、配件是必要的。但是超出限量,高额存储,不仅在观念上离时代和形势要求差距太大,而且还承担着毁损、贬值等风险。尤其是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既要承担资金成本这个包袱,同时又导致全局资金周转受阻,所以企业的决策者决不能对此掉以轻心。

(五)强化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成本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指标,成本的高低不仅决定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而且决定着企业竞争的强弱。因此,成本管理不仅是财务管理的永恒主题,而且是全员参加的一项经常性管理活动。它体现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是否扎实、过硬。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向管理要效益。

要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及时调整财务人员适应新环境的知识结构,建立风险分析的组织机制。风险分析机构的组织成员由企业经营者、企业内部熟悉管理知识和技术的管理人员及外聘的管理专家组成。财务风险分析工作要做到经常化、持续化,并具体到人。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加强调查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预测,提高投资决策效果,建立财务风险分析的计算机会计系统。计算机会计系统可以对企业不同时期、企业内部不同业务部门和外部同行业企业作比较分析,自动地为企业财务风险分析管理提供“标杆”,一旦实际值超过预警值,计算机会计系统便会自动向主管人员发出警报,使企业经营者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防范不必要的财务风险。

建立财务风险责任机制,明确企业经营者应全盘负责本企业的风险管理,并将风险责任具体落实到各部门和个人,一旦发生问题,能够及时找到责任人。要结合有效的奖惩制度,真正促使各责任人保持高度警觉,在未来经营期内不再重犯。

建立财务风险处理机制。在加强财务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财务风险应急管理机制。在对财务风险进行科学、合理分析后,企业应制订相应的预防、转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企业的财务风险可能发生在采购、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投资等日常各项经营活动中。因此,财务风险处理机制的建立不仅要考虑财务活动和大量的财务数据,而且应充分考虑到各部门的常规性财务风险因素,以便对各项经济和管理活动中可能经常出现的风险,进行系统、连续的管理和控制。

四、结束语

通过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中所应起到的重要作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科学合理地组织财务活动,保证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提高。也只有在理论上明确这了种统筹兼顾的财务管理目标体系,才能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把握努力的方向,使其更好的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企业财务工作作为企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肩负着核算企业业务、反映企业经营成果、预测业务发展前景、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等重要职责,是企业防范经营风险,实现稳健经营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史玉梅.(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J],商业经济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