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师评价方法

时间:2023-06-08 15:16:21

导语:在教师评价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师评价方法

第1篇

关键词 课程教学 实践活动 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逐步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有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做了有益的探索,试图构建起这一新的评价体系,其中的教师评价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开展、深入推进,我们必须在教师评价策略问题上,包括教师评价应该遵循原则、实施策略等相关问题上作有益的思考。本文将结合新课程改革研究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一些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程度很高的课程,“它超越了传统的课程教学制度――学科、课堂、评分――的束缚”,具有“统整性、实践性、自主性、创生性”。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迥异于传统的学科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起新的教师观、学生观和课程观,师生之间是平等合作的新型对话关系,教师是课程的管理者、决策者,作为主体参与到课程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并从这一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了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和宗旨相匹配,其评价也要有新的理念和方式,所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时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1.1发展性原则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并促进评价对象的表现,是为人的终生发展服务的。我们必须明确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的评价不是为了对教师进行分类和奖惩,而是旨在通过评价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促进教师在专业上的成长与发展,这比只判定他们工作的等级更有价值和意义。

1.2反思性原则

评价注重活动者对活动的反思,促使评价主体认真总结前期活动中的得失并能及时调整下一步计划形成良好的反思和总结习惯,使评价主体逐渐学会客观地评价自我并不断完善自我。反思性评价不是靠外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而是靠每一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强调评价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强调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理解与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提供多重信息的机会,保证评价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可信性。

1.3过程性原则

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对活动的理解,对活动本质的把握,对学生指导的技巧与水平。不把活动结果的好坏作为唯一或最主要的评价内容。评价的着眼点在于教师对学生活动的参与、规划和指导;在于教师为学生创设民主开放的氛围和教师对学生的热情与理解;在于教师对各种可利用资源的开发。

1.4多元性原则

构建教师评价体系时必须注意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多元性。就评价主体而言,包括学校、学生、家长、社会以及教师。就评价标准而言,既有考核传统智力发展的尺度,又有重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作用;既强调知识取向,又考虑价值取向。就评价方式来看,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采用互助式的评价,评价方法有自评、他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对话协商的交互活动。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教师评价的方法策略

科学合理的评价策略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核心问题之一。要保证综合实践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就必须遵循以上原则认真研究教师评价的方法策略,使评价成为多方参与、对话协商的交互活动,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和发展功能。

2.1学校评价

学校的评价应体现出对教师的促进,通过成立评价小组,对教师进行科学民主的评价,具体可以按以下的策略操作。

(1)评价者应与被评价教师的相关人(如班主任、学生)接触,通过座谈会、问卷等方法听取他们对被评价的教师的看法。

(2)评价者亲自对方案的实施做实地观察。在活动的过程中,评价者应有目的地参与小组活动。如在选题阶段,采用旁听的方式,与教师、学生一起讨论,了解教师对本次课题研究的理解。在实施阶段,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教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比如,教师是否经常参与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否有序,小组遇到困难如何解决,了解教师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表现。

(3)评价者比较活动目标与实际取得的效果。评价者应获得小组的活动方案,了解小组的活动成果采用的展示方式。在成果展示的阶段进行考察,将展示的结果与小组的方案进行对照。如果实际取得的效果与原来方案有不同,则应看是否在活动过程中对方案有调整,防止活动的随意性和活动方案的流产。

(4)评价者对搜集来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综合以上几个步骤得到的信息,将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分类整理。如:教师的活动资料(小组活动方案、观察日记、案例撰写)、相关人员的评价、实地考察的结果以及活动效果等,将评价结果记录下来。 (下转第40页)(上接第32页)

(5)评价者将评价结果写成报告,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分发给教师。对于教师获得这份评价报告后的任何疑问,评价者都应作出回答,使教师乐于接受评价。

2.2同事评价

同事评价不仅在教师形成性的评价中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学校中创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和专业发展的气氛方面,也有很大的潜在价值。在评定教师的学术水平和能力方面,同事处在非常有利的地位,他们对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的要求都比较了解与熟悉,能够对改进其他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具体、实用的意见和建议。具体实施操作如下:

(1)互相讨论。这是相互评价的最基本的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记录相互评论的优点、建议,有助于教师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报告会。在报告会中,通过交流可以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和结果。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来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能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通过反思,促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2.3教师自评

根据内部动力比外部动力更有用的假设,势必要加大教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激励在教师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自我激励开始,教师经过自我诊断、自我调整、自我评价,最终得到自我完善和提高,这一良性循环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这种活动的成功将增加教师的自信与自尊。而教师自信心的提高将在更大程度上增加教师自我发展的成功可能性。自评可采取以下方法:

(1)采用学校设计的评价项目和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要求对自己指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自我评价并作为综合评价的一部分,促进反思。

(2)教师可以撰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对自己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通过反思作为指导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有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哪些地方是成功之处,可以在以后的活动中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等等。这样的教学反思很明显有助于教师养成善于反思和总结的良好习惯与品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教学反思,学校还可以通过设计综合实践课程教师自我评价表格,帮助教师思考,促进教师的成长。

2.4学生评价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人、实践者,他们的评价是最直接的体验、感受。学校可以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向学生了解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过程和工作成绩,从而对教师进行评价。

2.5家长评价

学生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大部分活动是在课外完成,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评价就需要家长的参与和配合,家长对自己子女的情况最了解,让他们参与评价就比较公正、客观,也可以藉此建立一种家长和教师共同关心学生学习的评价机制。

2.6社会评价

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封闭的,而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所以活动开展过程必然离不开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与体验的校外基地。故此,社会评价也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由于评价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和导向功能,我们只有切实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理念和宗旨,深入了解教师评价应该遵循原则和实施策略,才能根据具体情境采用各种不同的评仁策略和方法,使教师评价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真正成为促进师生共同提升和完善活动的手段和渠道。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2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自适应;教学质量;量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3-0053-03

一、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到发展变革时期,如何通过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毕业生,是高等教育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与评价。合理、公正、客观的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方法能够确保教师履行教师职责,激发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热情,提高教师开拓创新的能力,对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1]。目前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科研本末倒置

多数高校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将科研放在首位,教学次之。而大学对教师的考核和评价重点也放在科研创新上,通常科研方面的考核占七成以上,教学方面的考核不足三成。从而导致高校教师忙于申请科研项目、拉课题经费、写论文等,不能安心于教学工作。

(二)教育教学经费不足

据统计,当前我国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仅为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由于多数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导致教育教学经费相对于科研经费显得很少。多数年轻教师由于没有科研项目,只能靠基本工资和较少的教学薪酬生存,降低了这些教师教书育人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忽视学科专业发展的非对等性

高校在进行教师教学考核和评价时往往用一个标准,比如:用统一的尺度(薪酬/单位教学工作量)量化所有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忽视了某些教师在一些更新较快的专业(如:计算机、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所投入的更多的教学工作量,降低了这些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四)缺乏量化学生评价指标

学生的反馈评价是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但在很多高校,学生所做的教学反馈内容过于抽象宏观,缺乏明确的、量化的指标,导致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取得相应的考核成效。

(五)教书育人方式单一

目前多数高校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完成教书育人,以及课下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没有采用更多灵活、适应性强的教学方式,如:CDIO(构思―设计―实施―运行)教学、竞赛指导、导师制、班主任制等。

(六)缺少教学成果衡量标准

相比于科研工作能够用科研成果的数量量化(如:论文、专利、专著、课题等),教书育人成果的评价没有定量的指标体系。学校学院的考核、教学督导的检查都是定性的评价(优秀、良好、合格等),教师的教学贡献没有具体的量化。并且这些流于形式的评价没有与教师的薪资挂钩,导致教师没有积极性创造更多教学成果。

基于以上几点,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没有被明确的量化。虽然教学中“量”可以通过所教授课程的学时以及毕业设计指导学生数目来体现,但教学中“质”却没有量化,从而导致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缺乏实质性办法,影响高校教学水平的深化提高。本研究在总结当前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自适应式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的量化方法。抛砖引玉,以期各高校教师共同研究解决。

二、自适应式的教学质量量化评价方法

本文提出的方法主要考虑到教学中“质”的因素,让高校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特点灵活选择相应的教学工作,适应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的标准。教师薪资是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的最直接体现,和传统的考核和评价方法相比,本方法增加教学中“质”的因素来计算教师的薪资待遇,同时扩展教学工作量范畴,如公式1所示,教师可以灵活地根据自身专业情况和教学特点选择某几项教学工作量。

薪资待遇=∑薪酬/单位教学工作量×工作量i×完成质量i (公式1)

公式中的i代表第i种教学工作形式,下面将分别详细阐述教学工作量i和完成质量i。

(一)理论教学

教师理论授课工作量的计算方法如公式2所示,考虑到学科专业发展的非对等性,引入课程特点系数(如:难易程度、双语课、新兴专业课程等),完成质量的计算方法如公式3所示。

工作量=课程计划学时×学生人数×课程特点×职称系数×合班系数 (公式2)

完成质量=学生评价×50%+教学督导的评价×30%+学校学院的评价×20%(公式3)

学生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10分):教师对本课程熟知情况;板书或PPT制作情况;教学语言情况;内容丰富程度;学以致用情况(实际中的案例引入等);育人情况;课堂互动情况;教学效果;作业布置及批改情况;课外辅导情况(答疑、建立网络交流平台等)。

教学督导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备课情况;教案或PPT制作情况;教学方法使用情况;课堂互动情况;教学进度。教师出现学校认定的教学事故(减50分)或差错(减30分)。

学校学院的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教学改革方式;学生学习情况;课程平均成绩;学生的反馈。

(二)实验教学

教师的实验授课工作量和完成质量的计算方法与理论教学相同,但其中各项评价的指标体系与理论教学不同。

学生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提前安排预习实验内容;实验内容与理论课进度同步;实验目的与过程讲述清楚;教师实践动手情况;实验指导情况。

教学督导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实验课程与教学计划同步情况;实验讲解情况;实验指导效果;实验报告批改情况;实验完成情况。教师出现学校认定的教学事故(减50分)或差错(减30分)。

学校学院的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教师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情况;实验成绩;学生的反馈。

(三)导师制

在本科阶段引入导师制,主要作用是在课堂外,专业教师对于学生专业学习的系统指导,针对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知识掌握情况制订详细的、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执行措施和最终要达到的效果,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能够较快地融入专业课程的学习。教师承担导师制教学工作的工作量计算方法如公式4所示,完成质量的计算方法如公式5所示。

工作量=单个学生教分×学生人数 (公式4)

完成质量=指导成果×60%+学生评价×40%

(公式5)

指导成果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大学生开发性(创新性)项目试验(校级,省级,国家级);学生科技竞赛(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国际级);学术论文(核心,EI,SCI,会议,期刊);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

学生评定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导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导师的师德;制订计划、措施的内容;辅导交流的频次;自身专业知识提高情况。

(四)班主任制

在本科阶段引入班主任制的主要目的是,对一个班级的专业学习情况进行整体了解,并从总体进行专业指导,根据学生特点,形成专业学习小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承担班主任制教学工作工作量的计算方法如公式6所示,完成质量的计算方法如公式7所示。

工作量=单个班级教分/年×合班系数 (公式6)

完成质量=班级成绩×30%+学生评价×30%+学校学院评价×20%+就业率×20%(公式7)

班级成绩包括四个指标体系:基础课程成绩(0―30分);专业课程成绩(0―30分);英语四级、六级考试成绩(0―20分);竞赛获奖情况(0―20分)。

学生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班主任的气质;班级规划;班会召开;了解学生情况;育人情况。

学校学院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班主任负责情况;班主任日志;班级风气;班级纪律;班级成绩。

就业率包括三个指标体系:毕业前签约情况(0―50分);考研情况(0―30分);从事本专业情况(0―20分)。

(五)课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一门课程完成一个大的案例。教师承担课程设计教学工作工作量的计算方法如公式8所示,完成质量的计算方法与公式3相同。

工作量=课程设计计划学时×合班系数 (公式8)

学生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提前安排预习课程设计内容;课程设计的题目与所学课程内容切合程度;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讲解情况;课程设计指导情况;教师对课程设计相关内容掌握情况。

教学督导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课程设计内容安排情况;相关内容和要求讲解情况;课程设计的题目重复情况;课程设计的指导情况;考核情况。

学校学院的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教师的实践能力;课程设计题目布置的合理性;课程设计指导的效果;课程设计考核方式;学生的反馈。

(六)毕业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方法如公式9所示,完成质量的计算方法与公式3相同。

工作量=单个学生教分/学生×学生个数

(公式9)

学生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毕业设计任务书布置情况;毕业设计题目安排合理;检查毕业设计进度情况;毕业设计指导情况;毕业论文撰写的指导。

教学督导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毕业设计题目安排是否重复;毕业设计任务量是否达标;毕业设计检查情况;毕业设计指导情况;导师参与答辩情况。

学校学院的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教师布置的题目与专业知识是否切合;毕业设计任务书是否规范;毕业设计指导情况;毕业设计成果物;毕业论文情况(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

(七)竞赛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竞赛相关工作的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方法与公式9相同,完成质量的计算方法如公式10所示。

完成质量=获奖级别×50%+学生评价×30%+学院评价×20% (公式10)

获奖级别主要是根据获得的奖项进行量化:国际级(90―100分);国家级(80―89分);区域级(70―79分);省级(60―69分);其他(院级、校级)(60分)。

学生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教练的专业知识水平;竞赛信息通知情况;辅导交流的频次;竞赛资料的共享情况;协助参赛情况。

学校学院的评价包括以下指标体系(每一项量化的分数为0―20分):教师对于竞赛熟悉程度;教师的负责情况;取得的成绩情况;教师组织情况;教师培训辅导情况。

三、实施效果

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一直在积极探索高校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尤其是探索教学工作的考核与评价,除了传统的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还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导师制、班主任制、竞赛指导以及和企业合作的“定制班”,使得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工作方式,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学热情,也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学院将继续探索教学工作的质量量化,尤其是教学工作完成的“质”的量化工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形成学院教书育人的良性发展。

四、展望

本文扩展了教学质量中“量”的类别,可以让高校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特点灵活地选择不同教学方式,增加新的教学方式,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去创造多样的教学成果。本文进一步提出了教学质量中的“质”的量化方法,公正、客观地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价,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热情,形成教师努力从量化的评价标准的每个方面进行改进的动力。本方法通过量化教师教学工作的完成质量,切实解决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无法进行定量考核与评价的问题。

高校最主要的社会责任就是教书育人,而科研应该是高校自身发展和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手段,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教书上,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根本之道。建立高校教师教学工作业绩量化的考核与评价方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完善教育的软硬件资源、增加教育事业经费以及提高教师单位教学工作量的薪酬也能切实保证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第3篇

关键词 高校教师 素养 培育 评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伴随知识更新、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民众和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期待越来越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与改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高校教师素养已经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对高校教师素养的探讨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以教师素养概念及基本特征为逻辑起点,着力阐述了高校教师素养培育的主要路径,在此基础对高校教师素养的评价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为不断增强高校教师教学水平,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意见与建议。

1 评价内容

对于高校教师素养的评价,主要是对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效果、行为规范的评价。具体而言,主要包括高校教师的自然素养、心理素养、社会文化素养进行的全面而系统的评价。而高校教师的自然素养、心理素养、社会文化素养又集中地反映在“教、学、研”三个方面。“教”是高校教师教学的操作性素质,“学”的素质是高校教师教学的基础性素质,“研”的素质是高校教师教学的拓展性素质。在对高校教育素养评价的操作中,主要是对其“教、学、研”影响教学质量的体系指标与具体内容的评价。

2 评价主体

(1)教学督导、学校领导和同行。一般情况下,在高校教师评价中,高校教师是教学评价的客体,教学督导、学校领导和同行是评价的主体。作为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进行评价的根本目的是着眼于对高校教师教能力的不断提升。因为,教学督导、学校领导和同行的评价更具有科学性、专业性,能够充分体现了高校教学“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能够激发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能够促进高校教师对其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从而不断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2)高校教师自己。“高校教师自我评价是评价对象依据评价原则,对照评价标准,主动对自己的工作表现做出评价的活动。它是一个批判反思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高校教师自我评价不仅可以让高校教师自觉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养成自律自省的习惯。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只有他本人最了解整个教学过程及各个环节的构思,高校教师的自我评价对于有效改进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学生。“教学相长”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哲理,是古人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现代教育教学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是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因此,对高校教师素养的评价中,学生也是主体之一。

3 评价方法

(1)随机听课评价法。随机听课是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安排校院两级领导听课日的形式,为学校领导提供一个了解学校教学状况、走进教学一线、密切接触高校教师的平台。

(2)问卷调查评价法。问卷调查是以书面形式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问卷调查(下转第163页)(上接第139页)的优点是问卷内容具有针对性,调查时间具有随机性,调查群体具有普遍性。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的形式可以使答卷者回答问题时没有顾虑,回答内容真实性、科学性、参考性强。高校目前经常采用的调查问卷有学生问卷、高校教师问卷、家长问卷、专家问卷、领导问卷等。关于高校教师素养问题开展的问卷调查可以采用《关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和师德修养的调查问卷》、《毕业生调查问卷》和《教学管理部门关于高校教师素养评价的综合问卷》等形式。问卷调查的形式和群体固然重要,但问卷内容直接决定着调查结果的价值和意义。关于高校教师素养的问卷内容设计要科学合理,既要体现出各组成要素的差异,又要体现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及反映的程度。目的是通过这些形式的问卷调查,可以清晰的反映出当前高校教师素养所处的水平、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的路径。

(3)网上评教评价法。现代信息管理系统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利用网络开展教学评价提供了便利条件。网上评价充分利用了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这个科学平台,学生通过输入自己的学号,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即可对自己的每一位任课高校教师关于师德修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评价时限过后,教学质量管理部门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将学生网上评教结果汇总后导出,并反馈给高校教师本人及高校教师所在教学单位。学生网上评教是匿名进行的,这样可以保证评教结果的相对公正、科学、真实。

第4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机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我校教师发展性评价实施方案根据《南乐县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试行)》精神,遵照民主协商、平等对话的原则,通过引导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作出客观评价和有深度的反思,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改进功能文秘站网-,帮助教师真正得到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激励、反思、改进发展的功能,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不断的提升和发展,实现教师的自我教育功能。

二、评价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教师发展性评价是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过程性评价,它要求教师根据学校规划、教师发展计划以及学生发展的需求,使不同层次的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2、自主性原则:教师发展性评价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挖掘教师自身发展的潜能,开拓发展时空,发挥教师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

3、激励性原则:教师发展性评价改变以往只注重横向比较的评价方式,要注重教师自身发展的纵向比较,鼓励教师在不同阶段,不同基础的情况都能不断获取成功的体验,以形成自我发展的动力。

四、评价方法:

㈠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可采取多种方法。1、教师可以按照评价内容通过写自我反思的形式来评价。2、学校可根据评价内容设计有利于教师全面发展的有关表格、数据让教师自我评价;3、也可通过写教学日记、阶段性工作总结等方式进行评价。总之在自我评价中,学校要从多方面给予指导和鼓励,并加强自我评价工作的管理,防止自我评价过程中因过高或过低评价影响工作情绪的不良现象发生。

㈡学生和家长评价。

采取每学年两次的阳光活动月的形式让学生家长直接参与教师教师评价,让家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直接对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做出自己的评价,还将家长请进课堂,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通过家长、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在“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中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项目进行勾画,并折算成分数进行评价,同时对教师教学工作提高意见和建议。

学生和家长参与评价的方法还可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进行,来收集学生、家长对教师日常教学的评价意见。

㈢同事评价

评价的目的在于发现评价对象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在本教研组中开展参与式评课,在听课的过程中用评价标准衡量评对象的课堂教学,肯定优点,明确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个人对本节课教学的看法,并适时与评价对象交换意见,提高教研水平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同事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但要把握一个原则,评价必须是以调动积极性促进专业发展为目的,切忌在评价中相互闹矛盾。为了真正做出客观、合理、有价值的评价,评价结果不应直接与教师的各种利益和名誉挂钩,避免教师间的摩擦或矛盾。

㈣学校或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

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教研课、学校优质课比赛,及时进时听课评课,收集教师课堂教学信息,根据评价体系,对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作出恰当的评价,作为期末评价量化的依据,并从这中不断发现人才,为优秀教师搭建发展的平台,促进其向更高水平发展,同时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建设学校的骨干教师队伍。

五.评价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

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完善、提高自己。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与学生、家长、社会以及整个教师群体都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和接触。在教师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在通过互评,使主客体双方意见得以沟通,逐步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评价的过程就是教师思考判断、学习提高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让教师学会自省,学会自我调节,学会自信。而客观评价过程,又是教师深化认识,学会理解,学会认同,学会修正,学会恰当评价的学习过程、提高过程。

2.常规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

常规性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我们在教学评价方面的做法是每月由教研组、课题组评价一次,教导处、教研室不定时进行抽查,发现典型及时给予表扬,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对此。

阶段性评价是一种总结性评价,我校在每学期期末进行。对教师学期或学年的工作进性考核评价,注重绩效与自我发展评价,同时进行教师自身素质、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反思能力和工作绩效的考核。

3.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管理者在对教师实施评价时,不能简单化。我们在评价过程弄,能量化的则量化,不能量化的则加以描述性分析,为教师提供自我价值的机会和空间,满足教师的成就感。

第5篇

(一)展示、修订和整理要求

在初步尝试使用学生美术学习档案袋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多种形式并定期进行档案袋之间的交流、展示,使其完善并最后定型。

1.班级内展示。每两周,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成员从各自档案袋中选出自己最优秀的作品进行相互比较和展示,其他同学可以提出有关这些作品的问题和意见。然后由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2.平行班交流。每月抽取每班建立得比较好的学生档案袋在其他平行班中进行展示,也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比较典型的学生档案袋放在一起,进行档案袋交流展示会,把比较好的想法与做法进行推广。

3.开放性评价。每学期,利用家长会的时间,将学生学习档案袋向家长展示,让家长了解学生美术学习情况,并参与学生档案袋的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档案袋评定要求

对于档案袋中的每一份材料,教师都要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进行评价,也可以用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评价的形式。对于每一个档案袋,教师不应只是用一个等级分数做出评价,教师可以写一个综合评定,说明学生档案袋的优点和缺点,并概括性地描述学生的能力情况;教师也可以按一定的标准评价档案袋,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二、档案袋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一)档案袋里收集的内容缺乏条理性

有的学生开始时把所有的资料都收集起来,把每次的作业都放进了档案袋,使档案袋变成了没有条理的放资料的容器。这些纷乱的资料由于缺乏目标和针对性,无法清晰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成长轨迹和发生的变化。

(二)结果性评价的内容投入多,忽视对过程性评价内容的投入

在新课标中,学科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从学生档案袋里存放材料看,基本上是学生的作业以及搜集的资料等偏重于对知识进行评价的材料,而反思、设计方案、创作过程方面的内容较少,这就没有充分发挥档案袋应有的作用。

(三)档案袋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档案袋评价法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档案袋内容的收集、编排、保存等工作可以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但是定期的档案袋的展示每次至少需要大约15到20分钟的时间。所以说档案袋的应用让本已十分忙碌的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三、档案袋评价有效实施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的

学期初始,让学生明确本学期美术评定的方法采用“档案袋评价法”,了解什么是档案袋,应用档案袋评价的目的,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有效地使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制定档案袋评价标准,不同的内容有相对应的分数标准(可与学生共同制定)。

(二)培训先行,定期研讨

教师是教育评价的主要实施者,如果教师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势必会直接影响到评价的实施效果。这就需要先期对学科教师进行认真、细致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同时学科教师还要定期进行集中、研讨,大家一起共同探究、交流、总结出最适合本地区的档案袋评价的方法。

(三)科学管理,提高效率

第6篇

关键词:数据结构;实践环节;教学评价;多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国家精品课程“算法与数据结构”的建设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其中最重要而且难度最大的一项改革是加强了课程的实践性环节,同时加强了师生互动式教学。这项改革也带来了如何准确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以及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效的问题。传统的做法是通过课程考试进行教学评价。通过考题的设计来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算法和基本技术的掌握情况,尤其考核学生在期终总结复习阶段对整个知识系统的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的情况。每个学生的考试成绩用于评价其学习效果。全体学生的考试成绩用于评价教学效果。这种教学评价方法有其科学性,而且已在我们的教学中使用多年,广大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普遍接受。然而对于我们所做的教学改革,这种教学评价方法显得有些落伍,它不能完整准确地评价整个动态的教学过程,综合评价教学的各个方面。因此,科学地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成为“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它涉及课程教学改革的诸多方面,包括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也涉及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法应包括认识领域的评价和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的评价。认识领域的评价主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课程考试的考题以及考题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也就是传统的课程终结性考试。而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的评价往往是难以把握也最容易被忽视的方面。评价的范围包括学生的自学能力,基本技能,学习态度和毅力,独立思维,创新思维,学习自主性,合作态度和竞争意识等方面。这些方面正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所作的教学互动和实践性教学改革恰恰能反映出这些方面的教学效果。而仅用传统的认识领域的评价是无法对这些崭新的重要方面进行科学评价的。因此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提出一种新的综合性教学评价方法,对“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实践进行完整准确地动态评价。

2综合性教学评价方法探索

2.1课程教学评价指标选择

为了探索一种新的综合性教学评价方法,首先要考虑的是合理设置评价观测点和评价指标。一方面要注重认识领域的终结性评价对学科知识归纳、总结、综合和升华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形成性和连续性的教学评价过程。因此,对课程评价观测点,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作了如下综合性改革。

一是评价形式多样化。每个学期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和一次期末考试。每次考试采用闭卷理论考试和开卷上机实践考试相结合的教学评价形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闭卷理论考试形式,增加了课程实践技能的考核,以全面地考核学生理论、抽象和设计的能力。除了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评价形式外,每个教学单元都安排一次课后实践作业。学生通过系统进行在线作业提交,参加优秀作业评选。这种评价方式能动态地体现教学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效避免了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难以覆盖全部教学内容和评价观测点太少的问题,使教学评价更加趋于科学和公正。

二是评价内容多元化。从学生的出勤情况(听课次数)和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是否抄袭或雷同),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在优秀作业课堂交流时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积极参与教学互动的状态等方面进行评价。为了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课程组开发了课程的实践性作业自动测评系统,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自动测评,并对同题作业的解答进行雷同度检测打分。每个学生每道题的作业解答雷同度作为教学评价的一个观测点。

三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学生总是被评价的对象,处于被动的地位。在“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教师,还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间的评价,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由单纯的评价客体转换成为评价的主体。评价主体和客体的结合使评价过程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相互交流的过程,有利于提供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信息。

基于以上考虑,提出“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评价的16个指标如表1所示。

2.2课程教学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在用上述16个指标综合评价“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效果时,还应当考虑各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大小,即各个指标在课程教学评价中的权重问题。统计计算法是确定指标权重的常用方法之一[1]。由于16个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可以通过对学生的16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主成分在每一个指标上的因子负荷,将第一主成分的各指标的因子负荷作为各指标的权重。

2.3课程成绩的综合得分计算

通过上述的主成分分析法得到16个指标在综合评价时的权重,由此可以构造一个综合成绩指标。

将每一个学生的16个指标值代入这个综合指标计算出该学生综合成绩。 个同学的综合成绩记为: , ,…, 。为了便于对学生成绩评定,将综合成绩转为百分制的成绩,步骤如下:

(1) 将 , ,…, 从低到高排序,记排序后的 个综合成绩为: , ,…, 。

由任课教师根据全班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事先确定以下指标的值:学生的不及格率 ,最后成绩的最低分数 (为了避免0分及负分),最后成绩的最高分数 (为了避免100分及以上)。

(2) 采用线性函数转换综合成绩为百分制成绩。

3新教学评价方法的综合性评价效果

用以上方法对福州大学2005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的“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进行了综合评价。全年级共有327人,每位学生均有如表1的16个指标的评分,用自编软件对表3的相关系数矩阵计算出其特征根与特征向量,得到第一主成分的因子负荷。16个指标的因子负荷的合计为3.81,以各指标的因子负荷除以3.81作为该指标的权重,结果见表2。

从表4列出的成绩评价指标的权重可以看出期中实践考试,期末理论考试和期末实践考试的权重分别为0.079,0.087和0.071,与其他指标相比具有较大权重,反映出这3次考试在整个成绩评价中占有较大比重,这与课程设置这3次考试的综合性测试的目标相吻合。按表4的权重计算出327名学生的综合成绩 , ,…, 。综合成绩的频数分布表见表3。

对表3的成绩分布进行正态性检验,得到:峰度系数=-1.243(标准误=0.135, ),偏度系数=6.768(标准误= 0.269, ),即在 的检验水准上,综合成绩不服从正态分布。我们对综合成绩小于60分的学生检查其16个指标的值,发现综合成绩小于40分的5个学生均是平常几乎不来听课且平常作业成绩都是0分,他们的低分使综合成绩不呈正态分布。在去掉这5个学生之后,则峰度系数=-0.077(标准误=0.271, ),偏度系数=0.172(标准误= 0.136, ),在 的检验水准上,综合成绩服从正态分布。

对用本文方法评定的综合成绩在60分以下(不及格)的33个学生和90分以上(优秀)的13个学生计算出16个指标的平均得分见表4。

从表4的结果可见,评定为不及格的学生的10次实践作业及期中、期末考试的得分占满分的比值大多都不到0.05,这反映出这些学生的实际水平的确较差;评为优秀的学生的10次实践作业及期中,期末考试的得分占满分的比值大多接近0.5,这反映出这些学生的实际水平是比较好的。因此,本文的方法确定出课程的综合成绩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4总结

课程组用C++语言将新的综合教学评价方法编制成一个综合教学评价软件。该软件界面友好,使用简单。使用者只要正确输入全体学生的16个指标值,就可以计算出每位学生的综合学习成绩。为了使软件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和灵活性,增加了一些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的参数,如课程综合成绩的最低分数 及最高分数 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课程综合成绩的不及格率P也可以按照教学要求预先设置。软件中3类教学评价指标个数可以依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增删。课程组还将该软件的计算结果与国际著名软件SAS(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计算结果完全一致,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软件算法的正确性。

本文介绍的教学改革成果是福州大学“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组在承担国家精品课程“算法与数据结构”的建设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成果之一,是课程组全体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果。借此机会向课程组全体教师在教学改革中付出的努力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教育评价;教育测量;多元化

教育评价在教育学的发展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作为一种"反馈——调节"的手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有着相同的作用,即为了教育更好的发展而不断地调整、改造、变更和修补。因此,了解西方评价发展的历史,评价的方式对今后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西方教育评价发展的历史梳理

对于西方教育评价的历史发展,以色列著名教育学、课程论专家利维(A.Lewy)将其分为三个时期:1.古典的考试型时期;2.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3.后现代时期。美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E.G.Cuba&Y.S.Lincon)通过深刻分析与把握评价的内涵,将其划分为四个时期:1.测验和测量时期;2.描述时期3.判断时期4.建构时期。[1]我国有些学者把其划分为六个时期:变革时期、教育测验运动时期、泰勒时期、稳定发展时期、兴盛时期和专业化时期。[2]这几种分法都有其合理之处,当前评价领域多以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的划分为基准来探索评价理念的发展与变化。在这三种评价的划分中利维是以历史的大跨度的划分,虽对每个阶段的特征做了阐述却没有十分清晰的时间划分段,所以这种大跨度的划分有种笼统感。古巴和林肯对评价的划分,主要是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以阶段发展的特点为主要发展线索;这时的评价已慢慢开始正规化,他们不仅对每个时期的时间界以清晰的划分而且对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深入的分析,并归纳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且以其为划分阶段;对于每个阶段的代表性事件也加以叙述,给读者清晰的时间感、时代感,脉络清晰,纹理清楚,能让人很快把握教育评价发展脉络。我国学者是以时间发展线索为主一贯而下,主要是对前人的研究结果做了详尽的概述,其中对教育评价的发展初期也做了概述。而后两者的划分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对这三种评价的综合分析,现将教育评价的历史发展梳理为两个时期:一是初萌期;二是发展期,其间包括发展历史期和现今发展状况。这种梳理以时间为脉络,呈现教育评价发展的历程。

(一)初萌期(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期)[3]

在利维的大跨度的教育评价划分时期中,古典的考试型时期的评价的特点以口头提问来检验学生是否学习并记住重要的知识。而美特雷范斯(Travers)认为19世纪之前的口头评价不是正规的评价,最早的正规评价应该是1845年波士顿产生的以书面考试取代以往的口试的改革。并第一次大规模地使用试卷测验学生成绩,其科目主要为地理学、语法、历史、自然哲学、天文学、写作和算术。因为它首次用学生的测验分数评价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或方案,增强了评价的客观性,所以这次改革也成为教育评价史上的里程碑。为了进一步增强评价的客观性,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做了有价值的工作。

1864年,英国格林威治医学校的校长菲奢(G.Fisher)首先用科学方法研究教育测量问题,并规定了五分制评分的标准,这是用科学方法研究教育测量问题的最初尝试;1879年冯特(Wundt)在德国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并设计了种种揭示人的心理本质问题的测量方法,同时,他与卡特尔(Cattel)、霍尔(Hell)等一起研究了教育的许多问题并提出了实验教育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1882年英国高尔顿(SirF·Galton)在伦敦设立人类学测验实验室,进行人类个别差异研究,并在统计学者皮尔逊(K·Pearson)的帮助下设计了许多统计方法,一些教育学家借鉴这些统计方法,将不同的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量化,进行客观比较,增强客观性。1897年美国人莱斯(T.M.Rice)对学生所做的拼字测验的结果表明:8年中每天花45分钟同每天花费15分钟进行拼字练习的学生的测验成绩区别不大,所以他提出对教学评价方案进行改革;这在教育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他也是最早以明确形式提出对教育现象进行测定的人,因此,现今的教育评价便以此作为教育评价研究的开端。

教育评价发展的初萌期测验和测量并无明显的分别,而且教育评价更多的是侧重于测量的客观性,注重对学生的分数等级的人为划分。但也就是在以上这些测量研究潮流的推动下,教育评价向教育测验方向发展。

(二)发展期(19世纪末至今)[4][5]

教育评价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的教育专家根据教育评价发展的阶段特点将其分为不同的时期。现将其综合分析如下。

1.中国一些学者所划分的教育测验运动时期,与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所划分的测验和测量时期处于同一时代,即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在这个时期,测验或测量等同于评价。由于受科学管理运动的影响,学校被视为工厂,学生被视为原材料和产品,教师成为产品加工者,而产品合格与需要测验或测量来检验,各种统计学,测量技术得以发展。一批教育学、心理学者开始将这些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1904年桑代克(E·L·Thorndike)发表了巨著《精神与社会测验学导论》,书中提出了"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有数量的都可以测量"的著名信条,并在此激励下,他与他的学生积极投入教育测量工作,陆续编制了各科标准测验和标准测量表等。桑代克的这个著作也成为测验运动蓬勃发展的开端,这之后出现了许多有影响性的研究。而且在1915年以后,大学介入了教育测量的研究,并推动教育评价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各种智力的、学业成就的、人格的测量工具也随之发展,法国"比纳-西蒙智力量表"、德国冯特的实验心理学研究成果等也相继问世。这一系列的科研成果满足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也为评价理论的系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数量化基础。

2.中国一些学者所划分的泰勒时期和平稳发展时期,与美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所划分的描述时期处于同一时代,即为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末。这个时期主要是根据预定的教育目标对教育结果进行描述,评价更侧重于可操作的行为目标,而且评价也不再等于"考试"与"测验"。评价在这个时期有如上特点,主要是得益于美教育专家泰勒的"八年研究"。泰勒作为八年研究的评价组主任,指出评价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仅仅是一两个测验;评价不仅要报告学生的成绩,更要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的一致程度,从而发现问题,改进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案。[6]在泰勒的影响下,教育评价取得了一些成就,如:1947年林德克威斯特(E·F·Lindquist)、泰勒和其他人建立了教育测验服务机构,促进教育测验的进一步发展;1950年,古里克生(Gulliksen)发展了经典测验理论,使其系统化;1954年,美国教育调查联合委员会和国家教育测量委员会提出心理测验和诊断技术方案;在泰勒参与并指导下,1956年布卢姆(Bloom)与其同事对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进行了分类,这对今后完善学习和教育评价起了重要作用。

3.中国一些学者所划分的兴盛时期,与美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所划分的判断时期处于同一时代,即20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70年代初。这个时期的特点是:评价视为判断的过程,评价不仅对预定教育目标的结果进行描述,目标本身也进行价值判断,认为价值判断是评价的本质;在这个时期形成了诸如"形成性评价"、"目标游离评价"等新的评价理念。

4.中国一些学者所划分的专业化时期,与美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所划分的建构时期处于同一时代,即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在前三个时期中的评价尽管每一时期的理论都力图克服上一代的缺陷,但其管理注意倾向、忽视价值的多元化、过分依赖科学范式等不足,促使这一时期内以"共同建构"为特征的评价时代。这个时期的到来是与质性评价方法的应用联系在一起的。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和课程改革运动的深入,评价由原来的量化评价融入了质性评价,而且许多评价专家在进行评价模式的设计中力求做到质与量的相结合;同时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并受"多元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教育评价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中的侧重点不同,但其发展越来越规范、专业化。

三、西方教育评价的历史沿革对我国现实教育评价发展的借鉴意义

教育评价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因为一个国家教育评价系统的发达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虽然教育评价的发展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并逐步走向专业化,但至今,教育评价仍为评价专家和学者所头疼的问题。因而了解了教育评价的发展史,有助于把握评价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不同时期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及其缺憾,从而对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深入研究和开发教育的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最优结合

从教育评价的历史发展来看,评价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测验理论与技术的研究。虽然定量评价有其局限的地方,如只适用于评价能够量化的方面,在无法量化或不应量化的地方使用了量化会产生误解和歪曲,但从评价的本质来讲,评价虽是个主观行为,但必须有一个客观的基础,而这个基础就是通过测验技术来实现的。因此对于学生评价的各种问卷、量表、常模、校标等的建立和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应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深化。而质性评价强调评价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与针对性强,注重评价过程中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但是这种评价方式主观性强,对评价者的个体依赖性较大,易受非本质问题的干扰或迷惑,影响其对本质问题的评价。因此,评价者在进行评价是就要注意如何对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优化结合,有些项目适合以量化评价为主,有些适合以质性评价为主,在在实际操作中要依据不同条件合理选用评价方法,使得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越性。

(二)教育评价由单一走向多元化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多元化也成为时展的脚步。多元化倡导一种多视角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渗透了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多种领域,这也要求教育评价不再局限于一种单一的只重视分数而忽视能力的评价机制,从而建立一种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而又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制。因为人是多元的,而不能以一元的方式去评价和扼杀人的其它方面,同时人与人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根据其差异性来发展他们的特长,而不是以一种规范的格式来发展他们,固化他们的思维。

(三)确保资金充足,提高法律保障,办好专业杂志,促进评价发展

纵观国内外教育评价发展史可以发现,资金、法律、专业杂志是促进教育评价发展的重要因素。充裕的资金是保证教育评价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有效地法律保障是教育评价顺利实施的外部动力,高质量的专业杂志为教育评价的传播、交流提供了发展平台。政府对教育改革提供充裕的资金可以进行一定规模的教育实验研究和评价实践活动;可以考虑设立独立于教育决策部门的教育评价税务所,专门从事评价的实际工作,确保评价公正、科学和专业化,同时政府对这些机构做有力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评价的有效、准确、客观。政府要提高评价质量,确保评价政策的准确性就要颁布一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教育评价制度,避免评价的主观随意性,保证评价的权威性、连续性、时效性,增强评价系统的监控力,促使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做好自己的工作。在评价领域中存在着较多的、公认的评价信息,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争论,这就需要一个有利的平台来增强各界人士的联系和交流,促进评价信息的沟通和研究,

以上是对国内外教育评价发展所作的简单回顾及其对我国现时教育评价价发展的可借鉴之处,从中可以看出强有力的评价系统可以有力促使教育的改革和实施。除了社会的需要促使教育改革外,大规模的教育实验研究、测量方法的实践、政府的重视、有利的法律保障等都可以促进教育评价的迅猛发展。同时教育评价在连续的发展中得到不断的完善,成为有力的监督系统,更好的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4]李雁冰著.课程评价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7-52.

[2][3]吴刚.西方教育评价发展历史的探讨[J].国外教育研究,1992 (4):10.

第8篇

一、档案袋评价的定义和作用

档案袋评价又称为“学习档案评价”或“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是以档案袋为依据而对评价对象进行的客观、综合的评价,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评价工具。档案袋是指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起来的,在美术学习全过程的重要资料,包括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美术作业、相关美术信息(文字或图像资料等)、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等。档案袋评价能够有效地促进教育与评价的有机结合,全面深入地展示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档案袋评价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要求

(一)档案袋的内容要求

美术学习档案袋作为美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正确选择放入档案袋的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其评价的作用。

1.学生作品。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业,如绘画、手工、文字等作品;有代表意义的构想草图、设计方案,既包括作品的最终版本,也可以包括起初版本和修改版本。每个作品都应注明日期,以提供成长过程的证据。

2.过程资料。包括搜集的相关美术知识方面的文字或图像资料、创作过程的说明、创作日记、创作背景的描述、自我反思等。

3.评价记录。自我评价、小组成员评价、老师的评价还有家长的评价等。

4.获奖资料。学生获得的包括班级、校级、区级、市级等各种级别的美术类奖项荣誉证书、证明。

(二)展示、修订和整理要求

在初步尝试使用学生美术学习档案袋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多种形式并定期进行档案袋之间的交流、展示,使其完善并最后定型。

1.班级内展示。每两周,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成员从各自档案袋中选出自己最优秀的作品进行相互比较和展示,其他同学可以提出有关这些作品的问题和意见。然后由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2.平行班交流。每月抽取每班建立得比较好的学生档案袋在其他平行班中进行展示,也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比较典型的学生档案袋放在一起,进行档案袋交流展示会,把比较好的想法与做法进行推广。

3.开放性评价。每学期,利用家长会的时间,将学生学习档案袋向家长展示,让家长了解学生美术学习情况,并参与学生档案袋的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档案袋评定要求

对于档案袋中的每一份材料,教师都要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进行评价,也可以用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评价的形式。对于每一个档案袋,教师不应只是用一个等级分数做出评价,教师可以写一个综合评定,说明学生档案袋的优点和缺点,并概括性地描述学生的能力情况;教师也可以按一定的标准评价档案袋,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三、档案袋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一)档案袋里收集的内容缺乏条理性

有的学生开始时把所有的资料都收集起来,把每次的作业都放进了档案袋,使档案袋变成了没有条理的放资料的容器。这些纷乱的资料由于缺乏目标和针对性,无法清晰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成长轨迹和发生的变化。

(二)结果性评价的内容投入多,忽视对过程性评价内容的投入

在新课标中,学科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从学生档案袋里存放材料看,基本上是学生的作业以及搜集的资料等偏重于对知识进行评价的材料,而反思、设计方案、创作过程方面的内容较少,这就没有充分发挥档案袋应有的作用。

(三)档案袋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档案袋评价法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档案袋内容的收集、编排、保存等工作可以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但是定期的档案袋的展示每次至少需要大约15到20分钟的时间。所以说档案袋的应用让本已十分忙碌的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四、档案袋评价有效实施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的

学期初始,让学生明确本学期美术评定的方法采用“档案袋评价法”,了解什么是档案袋,应用档案袋评价的目的,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有效地使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制定档案袋评价标准,不同的内容有相对应的分数标准(可与学生共同制定)。

(二)培训先行,定期研讨

教师是教育评价的主要实施者,如果教师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势必会直接影响到评价的实施效果。这就需要先期对学科教师进行认真、细致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同时学科教师还要定期进行集中、研讨,大家一起共同探究、交流、总结出最适合本地区的档案袋评价的方法。

第9篇

关键词:调查问卷;教学效果;信息化;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4-0042-04

当前,教育信息化已列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成为一项国家战略,信息化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1]教育信息化的理念不仅仅指学校的计算机与网络等硬件设施的完善,也绝非单纯以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应对学校事务性的日常工作为目标,更重要的是必须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有针对性的应用软件以提高教学与科研质量,并以教学过程人力投入产出比的最优化为目标进行教改,以加速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因此,在当前知识爆炸的背景下,教学的关键之重在于加速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培养过程首先依靠信息技术分析课程的教学效果,以更好地掌握学生能力培养与能力迁移过程的客观规律,最终遵循此客观规律开发更合适的课程。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大体分三类:事务层应用,即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加速日常教学活动、收集反映教学效果的基础数据;分析层应用,其表现为事务层数据的归纳与分析,最终提取为信息;决策层应用,表现为智能专家系统通过分析上述信息,并基于专家系统的知识经验来辅助决策者确定进一步教改的具体措施。具体措施包括督导对教师的指导、教师对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调整以及学生对自己的兴趣和课程的深入了解,这些具体措施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仅实现了事务层的信息化,与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相距较远。[2]

笔者于2012年底从某计算机工程研究所转入高校,开展软件相关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以2012-2013学年春季学期的《软件测试技术》课程为例,结合课程的特点开发了一个教学效果评价软件,能够自动完成事务层和分析层的大部分工作,将反映教学效果的数据加工为信息。该软件获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有助于决策者的知识归纳与总结。

一、课程简介

《软件测试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然而目前教学大纲却依然将其归为理论性课程,实训操作仅占总课时的20%。该课程传统授课方式的教学效果很差,学生普遍难以掌握相关的核心技能,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该课程概念很多而缺乏实训,学生难以生动地理解概念只能一味地应付考试;学生的编程能力普遍较弱,因而畏难心理抑制了学习的主动性;国内软件测试技术发展才刚刚起步,因而缺乏测试经验丰富的教师,也缺乏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教材。

本课程以笔者八年的全职软件开发与测试经验为基础,充分考虑该课程的学习规律,采用PBL教学模式开发实训题目:将PBL的三要素即问题、学习、指导与教学过程充分融合,保证了问题的多解性与真实性、面向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教师有启发性的指导。PBL课程的成功实施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国内外均有大量的应用报道。[3]

本课程共50学时,分11次课讲授,实训操作约占85%,课程以基于Linux脚本工具构建自动化测试工具及其在软件各阶段测试工作中的应用为主线,以生动的问题和巧妙的解决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软件测试的兴趣,学生通过实训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加强了能力的锻炼。

二、教学效果的量化

获取并量化教学效果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工作,常用的选项式或发散式调查问卷分别以客观和主观题目的形式呈现,[4],[5]这些问卷的数据量相对较少,因此,若要获得大量数据则需设计很大容量的调查问卷,势必加重问卷设计、问卷完成与数据收集的工作量,亟需应用信息手段改进。

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曲线式调查问卷,以11条曲线表征教学效果,每条曲线的横坐标代表课程的进度,纵坐标代表一种指标。

这11个指标分组为一个三层模型:第一层是兴趣指标,含对问题、对学习以及对实际操作的兴趣;第二层是PBL实施过程相关的能力指标,包括提出问题、独立学习、解决问题、表达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第三层是性格指标,包括创造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耐久力。这种分层模型反映了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即兴趣导致能力的逐渐增强,进而又逐渐强化为职业成功必需的性格品质。表1是为该课程编写的11个实训题目,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曲线式调查问卷的优点比较明显:

首先,数据是动态的且容量较大,反映了课程全过程的教学效果,便于动态分析与回归分析;

其次,曲线图形的直观性使得问卷完成过程很有乐趣,学生不易产生厌倦感。笔者的实践经验是大多数学生耗费约45分钟完成11条曲线的绘制,因为他们会认真反复地琢磨自己在课程全过程的收获与表现;

此外,11条曲线分区域显示在一个位图文件中,利用宽屏显示器能够很方便地综合对比,而传统的调查问卷缺乏整体观,学生们也容易草率应付;

最后,这些曲线存储成Windows位图文件,便于问卷原始数据的数字化。

三、教学效果的信息化评价

信息化方法包括调查问卷数字化程序以及图形绘制与数据分析脚本,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上述程序和脚本在最后一次课作为集成测试的实训题目,程序与若干脚本一键运行的真实演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调查问卷数字化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首先要设计一个数字化程序,将曲线式调查问卷中的数据提取出来,程序的功能包括解析Windows位图文件的文件头,确定图片的尺寸,然后找到合适的像素位置进行逐列扫描,取出非白色像素的坐标位置,并将每个像素的坐标信息与学生姓名和曲线名打包成一条记录导入Mysql数据库,数据导入的关键技术是基于Mysql的命令行接口写的Linux脚本:mysql -e “LOAD DATA local INFILE 'z.txt' INTO TABLE poll LINES terminated by '\n' ”。

2.数据绘图展示脚本

为便于同类学生的特征提取,将22名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到第三组依次代表优、良、中(n=8, 7, 7人),分组的实现是通过在数据库中建立一张姓名/组别的数据表。因为Mysql数据库本身欠缺绘图功能,所以我们选用Gnuplot软件绘图。该软件也提供命令行接口,方便用Linux脚本进行自动化集成。

3.数据分析脚本

R软件是数理统计专业的开源软件,也提供命令行接口,因此方便用Linux脚本集成,以实现对数据库中数据的自动抽取以及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数据分析的目的是找到每组学生的能力指标对兴趣指标以及性格指标对能力指标的依赖关系,这些依赖关系能够反映各组学生学习过程的特性,因此提供了数据背后隐藏的深层次信息。

4.教学效果的评价

最终,教师通过分析这11条曲线,并分析教学效果指标之间的依赖关系信息,再结合自身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与相关知识的总结,以此为基础改进教学方法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果示例

1.学习过程曲线

此处仅展示四个有代表性的教学效果指标的曲线,如图1所示。图1中的曲线是通过Gnuplot提供的“茎叶图”命令画出的每组学生相应曲线的均值与方差数据,横、纵坐标的数值是分别代表课程进度和指标高低的规一化的无量纲的量值。

可见,如果单从最终的性格指标即创造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曲线来看,第三组最差,第二组相对是最好的。然而这一组的曲线在课程的中后期存在明显的小幅度波动,这一现象的解释是第二组学生对教师的指导有很强的依赖性,亦即该组学生在培养创造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过程中十分依赖教师的帮助,学习兴趣曲线也印证了这一点:该组学生在课程的后期兴趣明显下降,尤其在课程之末甚至都略低于第三组,这说明第二组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性和自我约束力。综合来看,第一组的综合学习效果是相对最理想的,因为学习兴趣曲线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曲线在课程的全过程均有可观的增幅,尤其是在课程的中期,解决问题的能力陡然跃升,该组学生普遍反映当学过的脚本工具和正则表达式在课程中期真正开始用于解决软件测试问题时,他们的自信心有了很大的提升,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分析这些曲线,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几个具体的教改措施:

(1)对于第一组学生,在课程的中后期增加他们的课后实训任务量,让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得以进一步发挥;

(2)对于第二组学生,一方面要在课堂实训过程中加紧对他们的督促,防止他们自我松懈而无法巩固已达到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设计更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实训题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对于第三组学生,再进一步放低实训题目的难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数据分析结果

为进一步挖掘学习效果曲线背后的信息,在R软件中进行性格指标对能力指标的依赖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其中各系数显著性sig值均小于0.001。正系数表示某性格指标对某能力指标的依赖关系是正向影响的,即随着该能力指标的增加,该性格指标亦增加。负系数则相反,依赖程度的高低由系数的绝对值确定。系数0表示依赖关系不显著,即不相关。

由表2的第二列和第三列可见,学习能力是唯一一项对三项性格指标均产生正向影响的能力指标,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竟然对三项性格指标均没有正向影响,这直观地反映了学生们对考试的隐忧,即使对于学习效果最好的第一组学生也不例外。尽管笔者在课程伊始便指出考试题目大多数来自平时的实训题目,学生们内心对考试的焦虑仍无法彻底打消,这也反映了学生自信心的严重缺失。诸如此类的信息是从曲线上很难得出的,这也是数理统计应用于数据分析的价值所在。深层次的信息挖掘能够帮助决策者找到问题深层次的根源:例如只有考试制度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促使学生更看重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五、下一步工作

考虑使用随堂的轻量级曲线式调查问卷,更快地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以建立以教师的指导为输入的控制模型,应用最优控制理论与方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考虑将教学效果评价软件与电子教案生成软件、演示文稿生成软件、实训题目生成软件集成在一个软件包里,抽取更多数据,更加自动化、系统化地分析教学数据,进而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此外,数据分析过程还要深入结合知识,组织相关的研究成果以挖掘出更多的信息。

本文提出的曲线式调查问卷及教学评价方法对其他课程也一样适用,只要相关课程的专业教师设置其关心的问卷指标,调查问卷数字化程序、绘图与数据分析脚本大部分均可重用。

参考文献:

[1]徐莉.应将教育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7): 6-10.

[2]罗念龙,佟秋利,马亮.聚焦“提高质量”,提升高校信息系统应用层次[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7): 11-15.

[3]Mat, S., Yassin, R. M., Ishak, N., Mohammad, N., & Pandaragan, S. L. Model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using systems approach[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 541-545.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