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8:58:31
导语:在科研课题研究基础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宾客满意度
酒店 宾客投诉处理
随着国际酒店管理公司的不断涌入和国内外资本的投入,我国酒店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酒店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在这种形势下,即使高星级酒店对宾客的依赖性也日益明显。提高宾客满意度,培养宾客忠诚度已成为酒店竞争的核心。因此,优质的产品是酒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酒店产品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酒店、员工和宾客等诸多因素,任何一个环节衔接不当都会影响产品质量。当产品质量不能令宾客满意时,投诉就不能避免。但是,投诉的出现并不代表宾客对酒店产品评价的终结,若投诉处理结果令宾客满意,他们会重新对酒店产品做出评价。因此,研究如何通过投诉处理来提高宾客满意度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1.酒店宾客满意度
酒店宾客满意度是宾客消费酒店产品后所获得的心理满足程度。它是宾客心理状态的一种反映。酒店产品多由无形服务组成,再加上其独有的特征,宾客在购买产品之前无法准确知道其质量优劣。为降低购买风险,宾客会在消费之前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产品信息,形成消费前的预期。宾客满意度则源于这种预期与消费时实际感受间的关系比较。当宾客预期超过实际感受,宾客会不满意,不但不会重复购买,还会进行负面宣传;当宾客预期等于实际感受,宾客没有满意也没有不满意,今后是否购买则不确定;当宾客预期不及实际感受,宾客会满意,差距越大,宾客的满意度会越高,他们不但会重复购买,还会在不断购买中强化对酒店产品的认可,形成宾客忠诚。由此可见,酒店宾客满意度是一个相对概念,也是一个变动目标,这使得酒店通过处理投诉把宾客的不满意转化为满意成为可能。
2.酒店宾客投诉必然性
首先,酒店产品自身特点决定了投诉发生的必然性。1、构成综合性。任何酒店产品的生产都由多个岗位或部门参与,质量难以统一把握。2、生产和消费同时性。酒店产品必须在宾客消费的同时才能生产,不但产品生产完全在宾客的监视下完成,而且由于宾客的参与,服务员难以完全自主,提高了操作难度。3、服务质量显现短暂性。酒店服务是由内容不同的具体服务组成的,它们的使用价值只有短暂的显现过程,不能储存,不能返工,一结束,留下的只是宾客的感受。4、对员工素质依赖性。酒店产品是在有形实物的基础上通过员工的劳务服务创造并表现出来的,其质量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即席表现,这种表现又很容易受到员工素质和情绪的影响。
其次,宾客自身原因。酒店宾客千差万别,众口难调,酒店不能百分百满足所有宾客的每个需求。另外,酒店产品是一种公开销售的服务产品,宾客有权对产品的质量进行评论,而这种评价又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同时,随着宾客消费和维权意识的增强,他们对酒店产品质量的要求日益增强甚至苛刻,他们清楚自己支付的费用应该享受的服务程度,当获得的服务程度与期望存在落差时,在求尊重、求发泄或求赔偿心理的驱使下,投诉也自然发生了。
最后,不可抗力也是宾客投诉的原因之一。不可抗力的发生是酒店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当不可抗力带来酒店产品的质量问题时,不理解的宾客也会选择投诉。
3.两者间的关系研究
宾客投诉作为宾客对酒店产品质量不满的一种情绪发泄,无论对酒店还是宾客本身都是一件令人不快的事情。一方面,说明宾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另一方面,说明酒店产品没有令宾客满意。当投诉发生时,宾客对酒店的满意度可想而知。但是,投诉仅表明宾客对酒店产品产生了暂时的不满意。根据westbrook(1987)的研究可知,有效地投诉处理能获得宾客第二次满意;Etel和Silverman(1988)的研究也指出,相较第一次服务满意,宾客在投诉处理后得到的第二次满足,会带来更强的宾客忠诚度。[1]同时,宾客投诉使酒店发现产品存在的问题,通过有效的投诉处理,不仅维系了良好的宾客关系,而且酒店产品质量在一次次修复中也会得到质的提升,从而获得更多宾客更高的满意度。当然,若对宾客投诉处理不当,宾客的满意度就无从谈起,还会带来更坏的影响。在酒店企业中,没有什么比消极的口碑宣传更具杀伤力,学者 RobertC.Lewis和 Richard E.Chambers在酒店宾客投诉研究中提出,最忠诚的宾客是由投诉而被满意解决的宾客发展而来的,这样的宾客愿意把此事告诉其他人,为饭店做积极的口碑宣传[2]。所以,处理宾客投诉与提高宾客满意度之间就是这么一种微妙的关系,善于把握和运用这种关系,酒店就会获得更多的宾客满意和丰厚的利润。
4.通过处理投诉提高宾客满意度的途径研究
(1)建立“追求宾客完全满意”的酒店企业文化[3]
酒店企业文化是酒店内部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的集合,它赋予所有员工一种信念,向员工提供酒店的行为准则。所以,在酒店内部形成“追求宾客完全满意”的酒店企业文化,不仅使员工在思想上重视宾客满意度,也使员工注重坚持以该理念来处理所有的宾客问题,包括处理宾客投诉,实现宾客最终满意。
(2)制定系统的投诉处理程序和标准,鼓励宾客投诉
完善的宾客投诉处理程序是酒店进行有效投诉处理的前提,它不仅是员工进行投诉处理的依据,也是整体投诉处理服务质量的保证。当然,制定系统的宾客投诉处理程序很关键,员工能否按照既定的程序处理投诉更重要。同时,酒店要设计方便宾客投诉的程序,保证投诉渠道畅通,鼓励和引导宾客投诉。
(3)加强员工培训,建立高效处理投诉的团队
酒店的每位员工都可能成为宾客发泄不满的对象。同时,坚持“首问制”,不仅投诉处理的效果最好,付出的成本也最小。这就要求酒店要加强员工积极处理宾客投诉的意识、能力和技巧的培训,使每位员工都具有按照程序独立有效地处理客人投诉的能力。而对于那些一时难以解决的投诉,最好交由大堂副理解决,所以,建立一支大堂副理牵头的高效处理宾客投诉的团队也至关重要。
(4)及时处理投诉,做好与宾客沟通
投诉处理及时与否不仅关系着酒店解决投诉的成本,也关系着宾客的满意度。客人投诉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对于客人的投诉应立即着手处理,处理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反之时间越长,宾客的忠诚度就会受到严重的考验,还会造成宾客不满升级,越难以处理。Ritz Carlton酒店有条称作“24/48/30的规则,即 24小时内承认错误,48小时内承担责任,30天解决问题。[4]该规则能及时地回复客人,有效地帮助客人解决问题,更好地提高宾客的忠诚度。因此,及时处理投诉至关重要。同时,在投诉处理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与宾客的沟通,告知处理的进度或结果,以平复其情绪,体现酒店对其重视度,获得宾客满意。
(5)做好经验总结
学者 Christopher H.Loveloek、Paul G.Patterson和 Rhett Walker提出了有效服务补救系统的构成为:一次就把工作做好+有效处理抱怨=提高满意和忠诚,其中有效的抱怨处理包含识别抱怨、有效解决抱怨和从修复中学习经验三步[5]。因此,酒店有效地处理宾客投诉可以按照此理论进行。首先,对宾客投诉按轻重缓急进行初步分析归类,识别其原因。其次,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解决投诉。最后,做好记录,事后对投诉进行统计分类,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情再次发生。同时,建立宾客投诉档案库,研究和改进处理投诉的技巧,并归纳处理措施,把多发问题的处理方法系统地整理成册,以便员工学习。随着处理宾客投诉经验的不断丰富,酒店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会逐步提升,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也会日益增强。
参考文献:
[1]彭建军.酒店顾客抱怨之诱因、行为及其补救研究[D].2005:12-76.
[2]Robert C.Lewis,Richard E.Chambers.饭店业营销案例[M].东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00:52—53,74—75.
[3]殷正强.酒店行业对宾客抱怨的管理[D].2005:14
[4]李肖楠.基于酒店形象树立的宾客投诉处理研究[J]. 科技经济市场, 2011(11): 136
[5]C.Loveloek,J.Wirtz,ServicesMarketing:People,Technology,Strategy[M]Pearson Prentice Hall,2004:207—361.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考核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总结以往实验课考核方法的经验,结合基础医学实验课程自身特点,将考核成绩化整为零,以每一实验项目为一个模块,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细化操作和理论知识给分点,从而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实验教学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性的重要手段[1]。医学是一门重视实践性的科学,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重创新、突出中医药特色”的指导思想,我校中医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开设了针对临床中医学专业一年级新生的基础医学实验基本技能课程,将基础实验技术作为专门的实验内容独立设课[2]。该课程以医学实验中涉及的基础技能和常用仪器为主要教学内容,着重于对学生医学基础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正确的科研态度,为今后临床或科研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基础医学实验基本技能课程中建立有效的学习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医学实验技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3]。然而,在高等教育的评价研究中,对实验课学习效果评价的研究较少[4]。传统实验教学评价考核方式大多参考理论课程考核方法,以笔试考核为主,不符合实验课程自身特点。因此,我们以高等教育改革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多元学习评价理论为指导,以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实验基本技能课程为平台,尝试构建多元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实验课学习评价考核体系。
1评估实验课程考核模式现状
1.1实验课考核模式现状及分析
目前,基础医学实验基本技能课程共40课时,全部为实验课,主要讲授机能、形态、生化三个方面的医学基础实验仪器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基础医学实验基本技能课程与各学科实验课程联系十分紧密,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中药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等专业基础实验课通用的实验技术。考核方法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分别占总成绩的40%和6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期末考核为理论考试。在考核过程中,发现现存考核方法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平时成绩中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这种考核形式存在诸多弊端,如有的学生相互抄袭实验报告,改写实验结果,从而不能从实验报告中反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也无法对学生的实验能力作出相对真实的评价。有些学生在上课时敷衍了事,对动手实验缺乏积极性,不重视对实验结果特别是失败结果的分析,难以激发学生在平时实验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从操作考核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出发,拓宽考核内容,对考核指标作量化处理,有利于全面和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笔试考核时间不统一,影响考试的公平性。目前,笔试考核在课程结束前最后一节课进行,采取闭卷方式,时间为30min,卷面成绩为40分,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然而,各个班级考试时间无法统一,容易出现试题泄露等问题,影响考试公平。最后,实验课程不同于理论课,不能完全依靠笔试理论知识评价教学效果。实验课程的特点是对实践能力要求高,而理论内容相对较少,教学重点多是掌握某些实验技能而非理论概念。有些学生理论知识扎实,然而不能联系实际,动手能力不足,依然无法达到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实验课程应该根据实验课自身特点进行量化考核,强化实际操作考核,适当增加操作考核所占比重,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手练习。
1.2改革的必要性
基础课程实验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教学任务、教材、实验项目管理、实验考试或考核、实验报告和实验研究6个二级指标。其中实验考试或考核作为评价教与学的重要指标,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考核,一方面可以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评价学生对所学技能掌握的情况,从而进一步改进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客观科学的考核方法可以明确教学目的,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5,6]。以往我校考查课实验操作考核一般不设专门的考试,传统的实验成绩主要综合平时的实验报告成绩及实验课出勤情况进行打分,无法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验实际情况和实践能力,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实验课程的量化考核内容较传统方式更加全面,可操作性强,对学生的实验思维、操作技能、问题分析、实验态度等可进行全面、动态的考核与评价。因此,改革基础医学实验基本技能课程的考核方式十分必要。
2构建基础医学实验课多元评价体系
2.1建立基础医学实验基本技能课程评价模块
将考核成绩化整为零,以每一实验项目为一个模块,建立量化考核的评价体系。每个实验模块占总成绩25%,每个学生需要完成4个模块。其中平时考核模块2个,期末随机抽取模块2个。每一模块包括该实验项目的实验报告、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三个部分,所占分数分别为5分、10分和10分。理论部分的考核根据每部分实验项目的重点内容,建立试题库,每个实验不少于5个试题。操作考核按照操作步骤量化考核,现场打分。
2.2考核实验卡片的创建方法
教师根据基础医学实验基本技能课程开设实验项目,整理出本课程中涉及的所有可操作性强的关键技术和常用仪器,将这些关键技术和仪器进行合理组合,制成基本技能实验项目考核卡。进行项目组合时,力求做到考核内容面广,并且具有代表性。确定实验项目后,按照每个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命题,考核内容为本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熟练掌握的相关内容,即教师总结的重点部分,命题范围应覆盖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的计算和实验注意事项。对于仪器使用实验项目,理论问答还应包括仪器工作原理、使用注意事项及应用、日常维护保养方法等重点内容。每个实验项目卡从试题库中随机分配一个该实验所涉及的理论题,命题形式为问答题,方便现场快速考核。实验项目考核卡应分为2种类型,即学生考核卡和教师评分卡。学生考核卡包括口试问题、实验操作项目题目和操作要求。教师评分卡包括口试问题、问题答案及给分点,该实验操作项目的具体操作步骤及给分点,以便教师给出客观合理的考核成绩。考核卡制备完成后,将学生考核卡随机编号,以便学生抽取。
2.3评价模块的具体考核方法
每堂课教师随机考核6-7名学生,考核内容为当堂课所涉及的实验模块,保证全部课程结束前每名学生完成2个实验模块的考核。最后一节课作为期末考核,每两名学生为1个考试组,由2名授课教师同时监考,采取一对一的监考方式。考核时,学生采取抽签方式抽取考核卡,每名学生抽取2张考核卡,按照对应的实验项目要求进行操作。监考教师根据具体量化指标及给分点进行打分,评定操作技术的规范性。操作完成后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考核卡上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内容按照答案的给分点来判断该学生对相关技术的掌握情况,客观给出分数。每个考试组的实验操作时间大约为5min,问答题回答时间为2min,每组学生在7min之内即可完成2个项目考核卡。每名学生的期末总成绩=课堂实验项目考核成绩+期末2个实验考核模块的成绩。
3改革后考核方法的评价
3.1量化评分标准,减少教师评分的主观性多元
量化考核方式在评分过程中,无论是操作考试还是知识点问答,都在教师评分卡中给出了统一的评分标准,对关键技术的给分点更是进一步加以细化,减少因不同教师主观影响造成的评分标准的差异。另外,每名学生需要完成4个实验项目模块的考核,减少评分的随机性,更能反映学生实验技能的整体水平,评价更客观,更具有科学性。
3.2课堂随机考核,增加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每名学生需要随机完成2个课上实验项目模块,而不是简单的依靠点名和提交实验报告来约束学生,一方面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动手实践的主动性,使学生比以往更加重视实验课程的学习,做到课前积极预习、课后认真复习,实验中既注重自己动手操作,也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实验报告的书写也比以往更加认真细致。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带教老师的责任感,促使其认真备课,课堂上对学生要求更严格,讲解、示教、辅导也更加耐心细致。虽然改革后的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课堂上的工作量,但同时减轻了教师在课后批改试卷的时间。教师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教学设计、准备中,及时发现一些教学过程中易被忽视的问题,从而促使其不断改进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促进了教学相长。
总之,基础医学教学中实验课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元化实验课评价模块的建立,不断总结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促进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在实验课中的积极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慧萍,葛金文,张国民,等.基础医学实验技能大赛对中医院校实验教学质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75-76.
[2]陈文娜,马贤德,孙宏伟.基础医学实验基本技能课程多元量化考核模式的探索[J].中医教育,2012,31(4):39-40.
[3]铁茹,周辛春,张海锋,等.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实践和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2):141-143.
[4]胡燕,龙瑶,卢研宇.医学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42):229-232.
[5]翟旭光,吴娟娟,张亚莉.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多元化考核体系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4):387-388.
关键词:《机械基础》;教学质量
《机械基础》介绍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及液压传动的构造原理、运动规律和应用特点等基础知识的专业基础课。对于由初中毕业上中职的学生来说,本身学习基础就差,又无实践和生活经验,学习过程中很少与机械设备接触,没有实物的观摩,而老师授课时通过板书、语言、部分教具挂图的方式去讲解,学生难免感觉很枯燥,难以接受这些专业知识,结果是老师在课堂上为知识点讲得精疲力竭,而听课的学生却一脸茫然,最终学生将失去课程学习兴趣,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下面就我个人在培养中职学生成为一个课堂参与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机械基础》课堂的教学质量的几点做法。
一、精心备课,设计课堂内容,引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加工,在授课时学生愿意接近我、相信我,积极主动地配合我,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例如在讲授《绪论》机器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举例自己熟悉的各类机器,说说它们的功能,总结它们的共性,通过学生的多次讨论,再由我总结阐述机器定义的三层含义:(1)由构件组合而成的。(2)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3)能实现能量的转换、代替或减轻人类的劳动,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接着我介绍机械领域内的一些科技动态,尖端技术成果以及我国在此领域内已取得的成就和还存在的差距,如数控机床的相关知识,机械设备与电的联系,机械设备与计算机的联系等等。通过这种讨论交流方式加深了同学对《机械基础》课程的认识,提高了学习《机械基础》的热情。授课时我的情绪随学生地课堂反应做些调整,会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他们感觉老师对自己的尊重,使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大大增强。其次: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变换授课方式,将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教学法、举例教学法和课堂练习法等并进行有机的组合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第三: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例如下午上《机械基础》课时学生会显得精神疲惫,我就从语言、动作、神态等诸方面加以调整。采用幽默的语言、夸张的动作、讲一些教材内容有关的小故事和亲身经历等,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接受知识。例如讲解摩擦力时,我请同学们做用筷子夹乒乓球活动比赛,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同学对摩擦概念的认识。反之往往会使课堂气氛很沉闷,即使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不佳。
二、采用挂图、实物模型、实物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地加强学生对知识点认识和理解
在《机械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各种机械的运动形成,齿轮轮系传动及液压传动,符号繁多,传动图线复杂,学生初学时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很难想象其中的运动和力的传递情况,若利用形象化教具,可以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就会收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平面连杆机构》,我选用四根长短不一的木条自制铰链四杆机构在课堂上边演示、边作图、边讲解,同时要求学生自己上讲台来动手转动铰链机构,通过展示教具模型加深学生对铰链四杆机构中曲柄和摇杆运动特点,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和铰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别。然后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学,学生可从课件上看到铰链四杆机构运动的过程、各构件的运动速度及位置,而且当曲柄与连杆两次共线时让连杆颜色改变使之与曲柄颜色相同,加深了他们对机构极限位置和死点位置的印象;在播放不等长双曲柄机构时,学生能清楚地看到用传统教学方法演示所看不到的从动曲柄的变速运动;导杆机构的课件则让学生看到了相对运动着的各个杆件及不同导杆机构的运动状况。它把铰链四杆机构真实地再现出来,其构件间的运动关系一目了然、直观、具体,学生思维相应十分活跃,它不仅使教学生动活泼,学生认识深刻,记忆持久,而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开展说课活动
在学生间开展说课活动,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展开,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基础较弱的学生了解到其他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学习他人的优点,产生一种动力;基础较好的学生也从中得到了满足和自豪,同时也学习了其他学生的长处,双方共同取长补短。如在机械基础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铰链四杆机构,我就要求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铰链四杆机构,看看缝纫机踏板机构如何运作,汽车的翻斗起落、课间请同学骑自行车表演组成曲柄摇杆机构,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又如在讲授凸轮机构时,首先我在教学前要求每组同学根据书本内容动手制作不同类型的凸轮纸片模型,授课时采取学生说课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感官产生的直觉效果,认识凸轮机构和工作过程,让学生分析凸轮作回转运动,从动件的工作规律;比较凸轮机构的基本类型、从而理解凸轮机构的工作原理以及从动件是“借助其曲线轮廓”作相应的运动的结论,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凸轮轮廓曲线的实际问题。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深入浅出的理解问题、掌握知识,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提高中职《机械基础》课堂教学质量,我认为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同时作为任教机械基础的老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对本专业驾轻就熟,利用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机构仓储 可持续发展 对策
1 概述
机构仓储(Institutional Repository,以下简称IR)作为新型机构信息环境的基础设施之一,主要负责收集、组织、存储和管理机构内部的科研成果、科学数据和其他资料,实现机构内数字资产的保存、管理、访问、平等使用和共享(包括研究数据的复用和知识对象的复用)。它在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确保数字资源长期可靠保存、保证数据深入挖掘和重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IR的发展已经遍布全球,在众多IR中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项目有:MIT(麻省理工学院)与HP(惠普公司)联合开发的Dspace,它不仅为MIT提供了重要的数字知识资产管理和学术交流的平台,而且也是目前机构建设仓储库的首选软件工具;英国的EptintsUK、荷兰的DAREnet项目、澳大利亚的ARROW项目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数字资源的开放获取和长期保存、促进学术交流和提升机构学术地位的目标。虽然这些项目的建设流程、组织与政策框架、内容组织模式和技术平台建设等不尽相同,但都是成功运作IR的典范,为我们提供了规划、构建和管理IR的宝贵经验。
综观构建IR的成功案例,我们发现,有效构建IR并保证其长期有效运行首先要充分考虑机构乃至社会整个数字科研信息环境的变化形势和发展趋势,明确IR在信息环境中的定位,选择合适的长期发展模式;其次,要对本机构进行IR需求评估,深入了解科研、教学工作对于数字资产有效管理的需求和发展状况,根据本机构实际科研环境,形成构建IR的可行方案;第三,在具体构建和实施过程中,抓住成功运作的关键因素,分清主次,有重点地开展工作。本文将主要从第三方面入手,结合有关构建和实施IR的成功和失败案例,对IR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有碍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思路和对策,希望能为国内IR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2 决定IR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2.1 社群参与
国外众多研究机构,在最初有关IR如何构建的理论研究中,就已经注意到社群参与的重要性。开发IR的先行者――麻省理工学院在《构建IR工作手册》中明确将宣传推广IR服务、招募社群、寻找早期试用者以及开发潜在用户作为规划IR的重要工作之一,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规划表。
APSR(Australian Partnership for Sustainable Repositories)项目在2006年对澳大利亚国内高校负责知识库服务和科研数据管理的高层管理者,展开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采访,目的是更好地了解高等教育部门对科研数据管理以及支持科研数据管理的信息基础构架的需求。调查发现许多研究人员认为知识库服务如果要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成功,就必须向学术研究社群证明其价值。这种以自助存档为主的学术交流模式,需要科研人员的积极参与。
虽然社群参与的问题在IR研究的初期就得到了广泛关注,各个研究组织也就本地情况制定了多种吸引社群参与的方法,但是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是阻碍IR发展的主要因素。2005年Gerard van Westdenen等人在《13国大学IR发展概况》调查报告中也指出“如何向科研人员和教师说明IR的价值并使他们自愿地向知识仓储系统提交资料是制约因素之一”。
2.1.1 原因分析究其根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①缺少激励机制。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成为大学、研究所等学术机构进行聘任、评级和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也是争取相关研究经费资助的重要砝码。而将科研成果放在IR上这种学术传播模式对提升科研人员及其机构的学术地位产生的影响,短期内还没有得到科研人员的认可。②科研人员对IR了解程度尚处模糊状态。一种新的模式在产生初期,都会遇到这样的疑问:它与传统的模式相比有哪些优势,能够带来什么价值,存在的意义有多大?如果采用新的模式,投入与收益是否成正比,经过的学习曲线有多长?
2.1.2 解决方案 ①深入探究IR用户需求。构建IR的最终目的是为不同用户群体提供数字资源长期、可靠保存,妥善管理和合理利用的空间。对目标用户群体做详细的需求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建立服务模型、制定内容收录的范围,是保证IR被使用的前提和保障。②积极开展IR宣传和推广工作。要科研、教育机构及其员工心悦诚服地接受IR,最主要的是证明IR能够给机构及成员带来现有的数字资源管理系统所不能创造的价值。通过各种渠道,向机构内部的教师、科研人员、管理者介绍IR所提供的服务,宣传已经成功使用IR的机构及其使用效果,这可能是在推广和开展IR服务的过程中以及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必须引以重视的工作。③制定强制提交机制。在制定内容提交政策上,一些国家采用了国家强制或机构参与的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丹麦要求大学将其科学出版物都提交到丹麦的“国家科研数据库”中;比利时的机构仓储的倡导者向国会议员建议使IR成为权威机构决定给大学不同投资的唯一参考标准。④引入激励机制。需要寻找一种方法鼓励科研人员尽可能的开放分享和重用科研出版物、科研数据和学习资料。荷兰的一些科研机构开始尝试将科研人员提交到IR的科研成果的数量与对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评价结合起来,根据数字资源的点击、浏览、下载次数给予其作者相应的奖励。
2.2 数字资源的质量管理
传统的学术交流模式(如学术期刊)之所以重要,除了其具备基本的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功能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它成为科学社会建制中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共同体和研究者得到社会承认和重视的主要媒介。长期以来传统期刊形成了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如同行评议制度也是其受重视的重要原因。
与传统的信息交流模式相比,IR还未制定出比较系统的、普遍适用的质量控制机制。美国的康内尔大学在2007年对其IR使用失败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作了分析报告。在调查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质量问题是科研人员不愿意提交文献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经济学的专家认为“经济学中最普遍的知识库‘ERN’肯定有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但是也有很多存在质量问题的文献资料。我们不想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放在一个没有质量保障的网站上。”也就是说他们很大程度上会选择那些具备良好声誉的期刊杂志,而不愿意提交到“鱼龙混杂”的机构仓储中。
2.2.1 原因分析 ①收录类型多样。IR收录的数字知识产出
类型通常包括:科研人员通过正式渠道出版的文献,如学术论文、会议论文、学术专著等;通过非正式渠道出版的灰色文献,如预印本、研究报告、技术报告、技术文档、需要长期保存和利用的科学数据。数字知识产出类型的多样性和广泛性给IR的质量控制问题带来诸多的难题。②提交过程的随意性。IR采取开放获取的出版模式,论文的公开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查过程,许多对提交的电子资源的审核遵守文责自负的原则,内容审核关注是否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是否符合学术范围以及是否符合IR的基本投稿要求。缺少同行评议等严格的质量保证流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自由度,造成IR部分资源的质量和学术价值不高,最终导致IR无人问津。
2.2.2 解决方案 上文已经指出IR中的数字知识产出的类型繁多,信源的质量难以使用统一的标准界定,正式出版的资料往往经过了比较严格的审查过程,学术价值和文章的质量一般都有保障,所以本文主要是针对如何控制预印本等灰色文献的质量制定解决方案:①规范提交流程。规范数字知识产出的提交过程,形成对信源审查的质量控制机制。如由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创建的粒子和高能物理领域的电子预印本系统arXiv,采取了阶段性的质量控制措施:第一阶段是新用户注册,要求用户提供真实的姓名、机构和联系方式,注册后,需要通过认可系统认可人员的认同,这样就确保了系统用户是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第二阶段是预印本提交,本阶段是由系统管理员对提交内容进行形式和内容的审核,确保预印本的可用性和基本质量,第三阶段是预印本的存储,使用类似于同行评议的学术审核机制――Overlay期刊评审机制,由评审专家对预印本进行评估,决定是否录用。②采用大众评审机制。IR的资源一经,世界范围内的专家学者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对系统进行访问,对内容进行评价。可以发送Email与作者进行沟通,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就采取这种模式。奇迹文库使用在线评论的方法,评论者在阅读资料后可以在线发表评论,作者同时可以在线回复。arXiv使用提交评论文章的方式,即评论者发表的评论要作为文章提交到系统中,提交流程与预印本的基本相同。
2.3 可持续财务问题
2.3.1 问题分析决定IR长期、稳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得到可持续的经费支持。2007年,美国的密歇根州大学资助的MIRACLE项目,在全美范围内对科研图书馆的2147名领导者和工作人员进行调研,目的是了解美国大学IR发展现状。其中有一个问题是有关“在IR建设、运作过程中,最为关心的相关事务是什么?”。问卷结果排在前三位的答案分别是“IR的实施费用”、“IR的维护费用”、“IR的规划设计费用”。同时在对“为什么不计划构建IR”这一问题的回答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机构将经费不足作为主要理由。另外一个现象就是目前经费来源比较单一,美国85%的IR是由科研机构的图书馆负责构建和管理的,其主要经费来源由图书馆提供。图书馆的经费原本就很有限,而IR的构建、维护管理费用不断增加,给图书馆带来巨大的压力,一些科研机构由于得不到足够的经费支持,放弃了构建IR的计划。所以,IR要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得到财务的长期支持。
2.3.2 解决方案 ①机构管理层支持。IR的负责人必须积极地向本机构的管理者和科研人员宣传构建IR的作用和意义,让高层领导认识到IR能够用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鼓励学术研究的开放存取并学术交流,为机构建立全面的知识管理机制,进而提高机构和科研人员的学术声望,这样就有机会得到专门拨款,大大缓解图书馆的压力。②规范财务管理制度。除了争取资助方更多的支持外,IR必须制定科学的业务模式,合理使用经费。IR管理者应制定持续发展的商业计划书。这些计划包括长期和短期商业计划。在具体实施计划的过程中,需要定期地对商业计划进行必要的检查,发现不合适的地方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IR的财务状况必须公开、透明,所有的运作过程要遵守IR所制定的财务标准和规范。管理人员要对财务的使用实施监督,当发现有资金缺口时,及时设法予以弥补,以免影响IR的正常运行。
2.4 知识产权问题
2.4.1 问题分析IR的知识产权问题包括软件本身的版权和IR的数字资源的版权归属问题。关于软件本身,由于目前普遍使用软件平台属于开源软件,如Dspace,Fedora等,使用这些免费软件,只需在本IR网站上添加软件所有权标识,也不需要承担任何费用,一般不会引起产权纠纷。而IR的数字资源的版权问题就相对复杂,IR的内容收集包括预印本、后印本、会议论文、教学材料、学生课程报告、学位论文、科研数据、多媒体资料等,各种资源的来源不同,机构要制定相应的版权政策,来维护内容提交者、产权所有者、出版商、IR所在机构等相关责任人的权利,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国外已经出现专门研究IR版权问题的项目。有代表性的主要有:Partnering On Copyright由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和SURF合作建立,主要负责开放获取的版权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方案的制定,包括出版许可协议、大学版权政策、出版商的版权政策和作者的权力。Sherpa主要提供版权政策清单,供研究机构和作者来查阅世界出版社对自存档所制定的版权政策。
2.4.2 解决方案MIT的《构建IR工作手册》在第4章主要讨论法律和制度环境及政策制定的问题,提供了大量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参考网站和已经开始运行的IR制定的相关政策的网站,并就制定过程做了详细的阐述:①学习相关的法律依据。在制定政策之前,首先要了解本国的与IR相关的法律政策,包括与知识产权问题有关的版权、内容许可、权利管理(Rights Mangement),相关的法律条文,如《著作权修订案》,《存储法》,《信息自由法》等。②制定IR的政策,使制定的政策既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和机构政策,又符合常规做法。包括至少制定两方面的协议:第一是IR与创作者或权利持有者签署保存许可协议;第二是最终用户与创作者或权利持有者签署知识共享许可协议,保证内容的传播和保存权,平衡开放获取与著作权之间的关系。③IR的管理者必须从版权人那里获得部分版权,比如复制权、网络传播权等,才能够向公众提供免费的数据资源。如果存放在IR中的数字知识资产的版权属于出版商或是第三方机构,那么管理者必须查阅该出版商对其刊载论文放入IR的许可政策。目前通常使用的方法是IR和出版商签订版权转让协议,同时附上作者的权力要求许可协议。
2.5 人力资源问题
2.5.1 问题分析影响IR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人员配置问题。目前绝大多数的IR是由机构内部图书馆来负责规划构建的,IR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大多来自图书馆,《美国机构仓储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正在实施IR的机构中85%以上的的机构是由图书馆来主要负责IR的构建和管理工作。学科分布、人员结构的不均衡,对IR的长期发展,尤其是发展理念和技术路线方面会产生很大的局限性。
为了避免这种发展理念的局限性,最根本的做法就是构建合理的发展模式,拓宽IR的服务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因素,仅仅依靠具备较高的元数据创建、开发,信息收集、组织、服务能力的图书馆员远远不能够实现IR长期保存机构内部智力成果、提供学术信息共享、交流平台的目的。需要来自多学科、多领域人才的支持,为IR的发展灌输新的理念。
2.5.2 解决方案 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来优化IR的人员结构:①应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一方面,IR的构建和实施并非是图书馆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需要得到学校高层管理者在政策、经费上的支持,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向校内IT专家请教相关技术问题,需要与版权管理部门协商资料知识产权问题。所以IR相关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有利于IR在全面支持的环境中顺利实施,另一方面,IR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只有IR的工作人员与使用者进行不断的沟通,才能及时改进IR的功能,使IR得以长期、可靠、稳定的发展。②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IR的需求程度不同,对IR表现出极高热情的是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其次是数学家,计算机学家,工程师,认知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选择具备不同学科背景的工作人员,就能够了解本学科对于学术交流模式的需求,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开展下一步的IR服务推广工作。
基础教育变革是加快整个教育变革进程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前行的主要策略,其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体育教师课程一体化属于一个全新的项目,必须编制有可操做空间的执行方案。本文从基础教育变革出发,解读了其基本的发展现状和体育教师实现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难题,为制定顺利完成这一过程的策略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
基础教育变革;体育教师一体化;课程研究
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教育必然的发展走向,为提升教师群体的团体水准奠下了根基。目前,教育事业比较繁荣的国家已经率先对这一领域的内容开展了大量研究。所谓教育一体化,指的是适应现代化知识时代进步的潮流,以长久教育发展为目的,为了让教师达到专业化水准,对教育工作者开展职技能培训和考察,它构建教师教育培训系统,根据各阶段的差异给予不同的培训项目[1]。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在教育繁荣国度相对常见,而在我国则还刚刚起步。这需要来自社会不同基层成员的注意,不断加深对此项目的研究,推动本项目在基础教育变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取得更好地发展。
一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变革概况
从上世纪开始,我国体育专业开始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变革。而这一变革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首先,酝酿启动阶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内指出,基础教育属于国民素质提升的本原性工程,必须不停加大管理力度。”同时,其还提出,“中小学应该要改变当前应试教育的状态,让其向提升国民素养转变。”其后,我国教育部门又先后颁布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发展规划”,其内提出,“要变革人才培养方式,应该彻底改变当前应试教育的状况。变革教学内容和课程编制,加大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力度。”]1996年开始,我国对国内九个省市的16000名学生和2000名校长实施了问卷调查,得到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2],这些为我国即将启动的基础教育变革奠定了事实依据。1998年开始,我国开始放眼国际,和国际基础教育状态对比之后,确定了我国顺利开展此项工作的理念。同时,教育部联系相关专家开始编制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引导性文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它的存在为国家基础教育变革的制定了秩序。其后,我国教育部又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规划》,其内提出,“本世纪初,我国要建立相对完善的基础教育变革体系,落实变革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行新的评价体制,落实教师培训,不断实行新课程尝试。在未来的十年时间内,构建起符合21世纪时展需要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系统。”而这一文件的推出,表明我国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变革活动进入新的征程。其次,落实实验阶段。我国想要实现科教兴国,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取足够的支持。为此,需要建立满足素质教育需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系统。社会在进步,科技在更新,学生的情况也有了很大变更。所以,教育部门应该充分分析上述内容的差别,按照学生自身规律的变化,调整课程内容和种类,带领学生积极学习。”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其中基础教育阶段的18个学科都被包含在内,作为研究对象开始在实验区实施实验,这表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变革正式进入落实阶段。后来,我国逐渐加大实验区的范围,在我国半数以上的省份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变革实验,验证了实验变革的假设,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发展提供佐证。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育部还专门集合了大量的优秀科研人员,对师资培训相关工作进行研究,对新课程的设置标准、修正策略做出了明确规定。尤其是对于新课程教师培训方面的内容,国家更是提出,“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准则,在教师队伍中举办大范围的培训。当前,新体育课程已经步入校园,和师生的生活建立了全面的联系。通过现实的验证,彰显了其极强的生命力。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变革也业已摆脱了单纯地理论,开始走向实践,在生活中不断验证其落实效果。
二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分离
长时间以来,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教育呈现“二元性”,这导致教师培养组织和教师培训机构同时存在,而这也成为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教育的常态。目前,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一般在师资力量比较优秀、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体育专业院校完成,而资质相对较差、教学能力不足的独立学院通常负责体育教师入职后的培训工作。这样的设置导致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一旦入职,其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将会很难经过培训获得明显提升。
(二)当前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培养与基础教育脱离
长久以来,因为“运动技能”的干扰,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成长目标为两个部分:一是学科专业知识;二是运动技能的发展。但是,目前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过于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了运动技能的培养。由于高校和中小学缺少必要的沟通,相互之间缺少联系,直接导致教育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并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这让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和基本教育变革不能匹配[3]。
(三)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前和职后教育样式和方式相似
当前,新课程变革的序幕已经完全拉开,素质教育程度不断加深,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已经引起了众多专家的关注,教育规模不断增加。但是,从本质上,体育教师的整体素养并没有明显地提升,其只是一种教育形式的转变,从教育间的联系和专业性方面来看,其变化并不大。换句话说,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职后教育样式和方式与职前相比,大致相同。
(四)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对培训的认识并不到位
有关研究资料显示: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参与职后培训的原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育部门对教师提出了学历要求,体育教师为了获得相应学历,参与职后培训;另一方面体育教师为了获得职称晋升,必须获取相应的证件,所以他们入职之后也会参与对应的培训。但是,这些培训形式主义比较明显,教师在参与过这些培训之后,其整体教学实力多数难以提升。同时,很多教师也认识不到一体化教育的内涵所在,很少进行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反思。这也是造成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一体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原因之一。
三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构建体育教师一体化教育课程的提议
(一)明确体育教师一体化的思想理念
在基础教育变革不断深入地背景下,对体育教师教育进行变革,需要有清晰而远大的思想作为引线,带领其朝着正确地方向不断前进。国内研究专家提出,“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引导思想主要来自时下比较流行的一些思想教育理念,它们是人类先进科技文化的结晶,能够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逐渐组建起结构科学、内容实在、教材完善、有远见而又可以覆盖所有知识的教师教育课程系统。有了这一思想理念的引导,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状况,我国逐步建立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系统就有了一定的可操做空间。
(二)落实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建设目标
从纵向角度看我国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我国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需要,以及体育教师的专业特征,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目标可以确定为:“师德是根本,形象是辅助,爱心是必备条件,敬业精神是本质内容。同时,体育教师还应该具备较丰富的知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极强的学习能力。此外,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还需要有健康的身体以及极好的心理素质,有着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式,能够随机应变,应对各种类型的学生。”
(三)确定构建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内容
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关键内容在于:教师教育方案一体化。编制科学的方案是落实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根基,也是主要的引导方向。目前,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主要包含下面几个环节:入职前,入职后,在职过程中。它们相互联系,不能分离。体育教育管理部门在编制落实方案的程序中,需要明确这几个阶段自身的特征以及不同阶段教师的区别,在此基础上目的明确地开展设计,构建体育教师培养课程的一体化。其重点突出的是教师培养课程的搭配,它必须为一个整体,对不同状态下的教师进行培养,内容需要彼此联系,能够互为补充,相互完善,避免教师教育发生脱节的情况,针对不同阶段编制目的明确的培养课程。
四结语
基础教育变革已经如火如荼,这是我国教育进步的总体环境。在此布景下,教师教育变革也被提上了日程,成为基础教育变革的一个新的方向。而想要做好此方面工作,其必要完成的就是做到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概括上文的阐述我们懂得,构建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教育课程,必须要做好上文提及的各项工作。
作者:乔孟杰 单位:许昌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曲铁华,崔红洁.我国教师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变迁的路径与特点——基于1978-2013年政策文本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4(03):45-47.
关键词:通信 一体化 教学模式
通信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通信电子线路》和《数字通信原理》,是通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干课程。两门课程具有抽象概念多、电路分析公式多、原理呈现不直观等特点,教学难度较大,尤其是多数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传统的理论灌输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实物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以及虚拟技术的作用,搭建虚拟仿真平台,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起到更大的推进作用。
一、通信专业基础课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概念抽象,原理复杂
《通信电子线路》和《数字通信原理》课程所涉及的概念比较抽象,原理比较复杂。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往往强调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对电路、信号模型的介绍,很多学生只能机械地背记大量结论性的知识,很难形成应用能力。
2、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授课和验证实验不能同时进行,学生形成感性认识的实验课往往滞后于获取理性知识的理论课,往往很多情况下实践操作课是在理论课程进行了很长时间再进行,违背了一般人获取知识的逻辑顺序。这使得学生的实践操作脱离理论,很多学生只是停留在“照葫芦画瓢”的层次,做的什么,出现什么现象,应该出现什么现象,很难解释清楚,无法起到巩固加深理论知识的效果。
3、学生主体作用不明显
实践操作课程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索学习。但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教员是先给出电路图,讲解操作原理,然后列出详细的操作步骤,有些教员直接给出实际电路的连接图,甚至直接给出操作结果,学生完全照搬,形成了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是在教员的“安排”下进行操作,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实验条件有限
目前很多院校通信专业基础实验室建设相对落后,实验设施数量较少,学生人均参与实验的时间较短。而且,由于课程特点,实验涉及高频电路较多,调节方法相对复杂,实验仪器、电路元件等容易出现故障,导致实验课程较难顺利进行。
由于以上特点和问题,使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信电子线路》和《数字通信原理》两门课程的授课效果不明显,因而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组织形式,加强一体化实验室建设,融理论、仿真与实践一体,形成一体化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二、虚拟仿真技术的优点
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仿真与实作融合到一起,可以达到很到教学效果。仿真,即利用Multisim以及Matlab软件对电路进行虚拟电路仿真;理论,即进行理论授课,并结合仿真进行分析;实作,即进行实际电路的连接与测量,可以弥补仿真与理论的不足。其中,虚拟仿真技术的引入,充分发挥了现有教学保障设备的作用,与传统的授课模式相比,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原理与现象直接相关,现象展示更直观
利用仿真软件作为虚拟实验授课平台,理论讲授与虚拟仿真合二为一,教员可以边讲理论边演示现象,电路结构和参数修改简单灵活,而且仿真平台提供强大的分析功能,使电路状态和外部现象的展示比实际电路更直观。通过对虚拟仿真的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再延伸到理论知识的授课,这样使得理论授课不再枯燥,从而弥补了学生抽象思维弱的不足,使学生较容易掌握理论知识。
2、学生仿真,发挥主体能动作用
课堂的电路仿真,不但教员要做,更重要的是学生要自己动手做。教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合理设计仿真电路,甚至可以给出条件,让学生利用软件进行自主设计,教员只需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这样,不但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积极探索中潜移默化地学习知识,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3、仿真平台仪器仪表丰富,操作安全性好
Multisim提供大量仿真程度较高的虚拟仪器仪表,学生通过对虚拟仪器仪表的操作可以加强对实际仪器功能的认识。虚拟仪器不存在实验室中常遇到的意外情况,如示波器显示不正常、三用表电池电压不足等故障,也不会因为学生误操作造成危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兴趣改动电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实验的效率。
4、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实践的目的是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理论电路与实际电路相差较大,如果从理论直接到实践,很多学生难以接受,而电路仿真,恰恰搭建了一座理论与实践连接的桥梁。首先对理论电路进行虚拟仿真,从而对电路参数、电路连接以及电路现象等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仿真之后再进行实际电路的连接与测试,不但能够节省学生分析测试电路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操作思路更加清晰,操作步骤更加认真明确,从而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组织形式
一体化教学,主要是将仿真、理论与实作融合到一次课甚至是一节课之中。其基本思路是先仿真,引出现象,再进行理论分析,然后进行实践操作,但其核心是“一体化”,即三者有机结合,不分彼此。
1、电路仿真
《通信电子线路》和《数字通信原理》两门课程主要授课内容是认识电路、分析电路和应用电路,为弥补学生抽象思维弱的不足,在进行电路分析之前首先进行电路的仿真。根据电路的复杂程度,仿真分析可以由教员进行,也可以由小组讨论进行,并进行电路现象的分析和总结,为后续的理论分析奠定基础。同时,根据不同课程内容的需要,学生也可以在教员的引导之下,利用仿真软件进行简单的电路设计。电路仿真的主要目的是得出电路现象,在分析现象的基础上延伸到理论的分析,从而使得理论分析有理有据。
2、理论分析
理论分析主要是在仿真现象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对现象的总结,利用电路定理和规律来进行电路的分析,此过程主要由教员完成。理论分析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而要不断地与仿真现象和结论进行对比,从而增强理论分析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使得理论分析不再复杂枯燥。
3、实践操作
通过电路仿真与理论分析,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有了较充分的了解,并对需要测量的电路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学生进行实际电路的分析和测量,容易做到心里有底。由于实际电路的操作涉及到工频交流电以及各种测试仪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诸多问题,有些特殊电路还可能导致用电事故的发生,因而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员要加强指导,尤其对于操作规则以及注意事项等,要多加强调,从而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做到认真仔细,井然有序。
电路仿真、理论分析、实践操作是一个顺序的过程,但又是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实践操作中遇到问题,需要理论的指导,同时也可以通过仿真来解决;仿真的主要目的是引出理论分析,同时理论分析中根据需要也可以再进行仿真验证。总之,三者是一个有机完整的整体,只有将三者“一体化”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够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授课效率。
四、小结
通信专业基础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虽然其对教学保障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它却顺应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符合职业教育任职教育的要求,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基于虚拟仪器和仿真技术的实验室建设探讨》,徐华结,陈林,池州学院学报,2009年6月。
关键词: 三位一体 基础实验 考试改革
基础实验课程是工科院校必修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后续实践课程能实现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基石。实验教学改革在各高校已广泛开展,但是针对实验考核的改革相对较少,公正、公平的考核方式是保证教学质量和督促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也能激发学生实验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故基础实验考核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三位一体”的基础实验课程考核体系的构建
基础实验课程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其课程性质决定着实验课程考核不能简单地等同理论课程的考核,一张卷子是不能全面地考核出学生的实验水平的,也不能客观地体现出学生真实的实践能力。实验考核应该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都进行考核,也要兼顾实验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
1.“三位一体”理念的树立
“三位一体”的理念是人才培养理念,即知识考核、能力考核、素质考核三位一体。通过考核知识、能力、素质,探究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这样的考核过程提高了对教师要求及对实验课程内涵的要求,教师要探讨新的考核方式方法,实验课程也不能只开设单一的常规实验,增设创新实验及引入科研项目的内容,使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得以提高。将“三位一体”的理念融入到实验考核中,并贯穿基础实验课程的全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2.基础实验考核改革体系的建立
实验教学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由简到难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结合实验教学的特点,将基础实验考核分为三个环节,即平时考核、创新能力考核和实践操作考试,形成如图1所示“三位一体”的基础实验考核体系。
3.关键问题
(1)“三位一体”的基础实验考核体系中,不同环节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的确立,是考试改革研究的重点之一。
(2)考核评价标准细则的量化制定,是考试改革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二、基础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与内容研究
科学的考核方式和内容决定着基础实验课程考核体系的合理性。经过对“三位一体”基础实验课程考核方式的深入研究,制定了基础实验类课程考试改革的具体内容、考核方式和标准,搭建出了如图2所示的“三位一体”的基础实验考核主要内容的框图。
1.平时考核的内容
平时考核关注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知识是否扎实,是否具备初步的实践动手能力;注重基本的设计原理、基本操作和实验结果分析的学习情况;侧重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考评,是整个考核体系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平时考核主要包括实验预习、出勤提问、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四个方面的评定成绩。出勤提问考核要做好详细的迟到、早退、病假、事假和旷课等情况记录,对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及时给出成绩并做好记录,使各项成绩的给定都有据可依;实验操作考核要翔实地记录实验过程的学习态度、实验的完成情况,以及实验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对实验操作过程掌握熟练和接受较差的学生加以标注,在该项成绩评定时适量增减分数;对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除了报告本身的评阅外,也要记录有明显抄袭痕迹、迟交及不交报告等情况。
2.创新能力考核的内容
创新能力考核关注实验中是否融入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注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个性发展;侧重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等能力的考评,是整个考核体系的特色组成部分。
创新能力考核包括学生的创新实验项目、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和参与,与课程相关的科研项目的创新实验参与完成情况,考评完成这三项内容之一的部分任务即有效;创新型实验实施主要在课外时间学生分组进行,教师可为其提供实验设备资源和技术支持的保障。
3.实践操作考式的内容
实践操作考试关注完整的独立操作实验过程是否全面掌握;注重知识获取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侧重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考评,是整个考核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实践操作考核是期中测验和期末考试两次成绩综合评定之和。实践操作的试题库要以能体现实验课程特点、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设计,既要考核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又要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库要丰富,数量上要满足同时进行测试的学生试题唯一;试题难易程度要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实验情况设定,也要保证同一专业层次的学生的考核难度一致。
三、基础实验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的量化是考核内容有效实施的保障。“三位一体”的基础实验考核综合成绩算法是:综合成绩100%=平时考核成绩×40%+创新能力考核成绩×15%+实践操作考核成绩×45%。基础实验课程的最终成绩由三个环节部分组成,具体考核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
(1)平时考核的指标要进行量化,注重学生实验过程细节的考评,考核贯穿实验教学的全过程。
(2)创新能力考核分为阶段检查和最终成果考评两个方面。阶段性考核主要检查创新小组的进展情况,可以通过提供书面的报告、阶段性成果或口头汇报形式进行考评;最终成果考核主要检查创新活动的完成情况和取得的成果,可以通过实验项目PPT汇报答辩、设计报告、发表的论文及实物实验过程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考评。
(3)实践操作要求考核独立完成一个完整实验项目的操作过程,包括实验任务的理解、原理电路的设计、实验设备的选择、实验电路的连接、实验数据的测量和实验结果的分析等几方面掌握情况。
“三位一体”的基础实验课程考核体系考评了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实践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和探索创新能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基础实验的教学水平,促进实践教学整体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于文波,郭瑞,姜竹楠等.基础实验课程分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119-122.
[2]徐福荫,黄慕雄,张学波等.创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8(10):39-43.
[3]樊莉,方秦,杨卫军.三位一体实验考核方式在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36(A2):231-233.
[4]何静,李海燕.创新能力开发与应用(第二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5]于文波.基于LabVIEW的基础实验辅助教学考试系统设计与应用[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122-125.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研究对策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单调
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都还是使用单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就是在课堂上老师掌握主动权,在课堂上一切都由老师说了算。在课堂上制订管理模式和制度来约束学生,对于学生的要求和制约比较多,这样不仅不能很好地管理好课堂教学,一味地用管理制度来约束和惩罚学生,反而打消了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课堂的学习效率很低。
2.课堂氛围比较低沉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气氛比较消极,由于老师的职业素养不是很高,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学生成绩的高低,在课堂上表现得很严肃,这种情况可能使学生与老师之间形成距离,有的甚至会害怕老师,在语文的学习中也就只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已,这都是导致课堂气氛比较低沉、消极的原因。
3.教学评价的缺点
由于教学评价的内容都是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对于学生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不重视,而学生对于智、体、美方面的评价也没有完善的标准,在有的课堂教学上甚至没有,这就使学生的技能和素养得不到发展,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1.提高老师的职业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提高老师的职业素养。老师不要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要从其他的知识领域来丰富自己,在不断提高自己专业高度的同时,更要不断对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2.以学生为中心
在课堂上老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要实行民主化的观念,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很好的吸收知识,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3.改良课堂的教学管理制度
课堂上的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比如一些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老师就要进行合理的管理,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此外还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靠老师来进行调节,老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职业素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陆永和.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26).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院通过对国内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调研与分析,提出的基于“两段教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新体系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以及此模式用于实践教学中的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建设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国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调研与分析
课题组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部分重点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包括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等几个方面,并通过选修几门课程了解其教学全过程,表1总结了国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
由上表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一方面重视的是应用型课程的开设,这也符合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并且设置了宽口径的入门基础课;另一方面课程的设置也突出了对软件和硬件类课程的开设,这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以及各自的兴趣选修相应的课程。更灵活的一点是,学生可以与老师商定开设自己所需的个性化的课程。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但注重对专业知识的拓宽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以及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能力培养。在这一点上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2国内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调研与分析(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
表2分析了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物流研究院、建筑与艺术系等11个院的囊括文理科专业的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面的情况,目的一方面是分析学生所学专业对计算机技术有什么需求,另一方面是分析学生在科研方面所遇到的计算机障碍到底是什么。
由上表分析可以看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需求会因所学专业的不同而需要学习不同的课程,当然这里最大的区别主要是理工类与文科类专业的差别。同时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也因人而异,本科高年级的学生遇到的计算机障碍主要是对办公软件的精通使用、编程技术的使用以及专业软件的使用等,所以我们新建立的课程体系不但要满足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使用的需求,更要将计算机的使用与相关的专业结合起来。
3基于“两段教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框架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分析,我们提出了基于“两段教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框架。所谓“两段教学”即某一项目或方案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建立符合厚基础的通识教育的公共基础系列的核心课程,目标是为学生的今后学习和应用奠定一个较为宽泛的基础,同时也满足某些专业课的需求;第二阶段是建立辅助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应用延伸系列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将本学科与计算机科学相融合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此课程体系的提出对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不但使计算机基础更多地融入到其他学科和专业课的教学中,而且使得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要求,真正地从原来的重“补基础、讲知识”转向重“新起点、创新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有利于实现学校“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公共体系的建立。
4新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1) 建设满足多层次多规格人才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我们以“重组基础、综合交叉、分类分层”为原则,构建新课程与课程内容。建设规划如表3所示。
对于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比如我校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是面向本科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刚入学的学生开设的,其目的是补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及具备最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对于程序设计基础系列课程,我校现在开设的主要是“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设计设计”等,主要是面向理工科开设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门编程语言,便于其后续相关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或者是相关项目的参与和研究。
对于辅助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应用延伸系类课程,比如我校面向工科院校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课程目标就是理解嵌入式系统基本知识,学习嵌入式系统的一般设计及实现方法,以及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原理性应用。但更重要的目的是为学生后续进行计算机方面的学习与相关研究奠定相应的基础。
(2) 构建数字化教学实验平台
为更好地实施“两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课程的学习与理解,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加强实验室教学功能,构建数字化教学实验平台,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如表4所示。
我校已开发了基于XML的“数字媒体资源应用系统”,资源类型包括图片、文本、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源,课程已经包括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等,后续会加入其他相应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这样不但方便学生查阅关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可以基于此系统进行教学教案的编写,方便了教学的组织与设计。
(3) 教材系列建设
针对提出的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基于其所做的研究与实践,组织编写与其相关的系列教材,尤其通识教育中的公共基础系列核心课程教材的建设。课题组已经编写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与实验指导》、《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等相关教材。有些教材已被列为“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5结果分析
课题组抽取了我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情况以及实验室的使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实验室的使用情况予以了充分的肯定,极少部分同学对此不满意。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质量工程[N]. 中国教育报,2007-1-26.
[2] 曹青. 国内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J]. 高等建筑教育,2003,(6):68-80.
[3] 吴宁.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部分问题探讨[J]. 中国大学教育,2007,(8):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