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外合作交流

时间:2023-06-11 08:58:33

导语:在中外合作交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外合作交流

第1篇

关键词:中外教育合作;创新人才;制约因素;机制;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232-02

一、国内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社会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表现出了更多的期待,高校也围绕培养创新人才做出了一系列改革,但是效果普遍不明显。究其原因,其中有学生自身因素,而更重要的是外部因素。

(一)自身因素

首先,学习目标的片面性导致学习动机的外在化和功利化。在学习的定位上,多数学生一般都是将知识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其实,知识既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也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是促进生命完满和谐、发展和开发人的生命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人的情感、陶冶品性、提高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格,才能使大学生获得人生命所具有的全部意义,健康、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据调查,当前大学生学习最主要的动机是为得到一个好职位、出人头地、报答父母、想在某方面有所建树等,多涉及自我及个人利益方面。学习动机的外在化和功利性,造成大学生学习目标价值追求的近视或短浅,学习心态的浮躁,学习行为的短期化倾向,妨碍了需要以长期、稳定的学习作支撑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其次,学习方式单调以及学习内容狭窄。目前,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且以课堂学习为主,个人自学为主。通过这种学习,大学生可以学习和继承前人已经发现的知识,获得个体经验,但其创新能力是难以形成与发展的。大学阶段,主要是专业教育阶段,目的是为大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方面的基础。这种专业教育使得大学教育,分科过细,知识成点线结构。大学阶段这种分科过细、专业性太强的学习内容,导致大学生知识面狭窄,限制了大学生的思路,不利于大学生成才。

(二)外部因素

首先,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制度弱化和异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制度弱化主要体现在本科生参与研究制度以及小班化教学制度。在美国,专业教育已经过度到研究生教育阶段,美国的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无不设有本科生研究计划,并将之作为一种必要的人才培养制度。中国的高校在这方面也开始了有益的尝试,如浙江大学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国科技大学的“大学生研究计划”。但我国高校起步较晚,没有形成成熟、完备的体系,更没有在高校中产生普遍效应。美国大学特别重视小型讨论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这种人才培养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批判性、创造性习惯和精神的养成。然而我们由于考虑教学成本,更多选择了大班上课,显然研讨无法展开。

其次,教师及学生评价制度。按照教师活动的主要内容,对教师的评价可分为教学评价与科研评价,相对而言,由于科研提升学校地位与层次见效快、科研考核易于操作,教师评价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如何把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传递给学生,如何把创新能力、创新成果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教学成果,在我国这些方面普遍没有成为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不断推动高校把“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内涵之一,但我们看到高校纷纷提出培养创新人才目标的同时,学生的评价制度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创新人才一个主要特征是可持续发展,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延伸至毕业后的若干年,所以评价主体不应该仍然是学校范围内的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还应该注意社会评价主体;当评价指标与评价主体发生变化时,评价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统一化、刚性化的评价方式只会抑制“创新”的出现,培养创新人才必然呼唤多样化、柔性化的评价方式。

二、中外教育交流合作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中外教育交流合作背景下,大学国际化是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必然选择。正如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Richard Charles Levin)所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一个‘全球性大学’必须具备四个要素:更多地吸纳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在教学和科研中注入更多的国际化内容;与国外大学建立联系,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国际网络教学,通过先进的通信科技将世界更多的听众带入课堂。”耶鲁校长的话充分表明了大学国际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全球性大学”的四个要素与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环节密切相关,大学国际化为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提供了更多路径。

在中外教育交流合作背景下,大学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是相互融合的统一体。培养创新人才为大学国际化指明了方向,国际化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和资源;培养创新人才在国际化进程中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更高标准,国际化也因立足创新人才的培养而获得前所未有的推动。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融入了人才培养的动态过程。大学国际化只有从外部的人才流动转向内部的人才培养,渗入人才培养过程的核心要素中,才能真正找到深化大学国际化的突破口。若从基本要素考察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龙头,课程与教学是着力点,实践环节是催化剂,师资团队是保障,而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是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要素形成了一个循环系统。大学国际化只有涉及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及师资等核心要素的深层次变革,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三、中外教育交流合作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

(一)优化专业结构,重置课程体系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特点,立足我国实际,通过社会对专业的需求预测,建立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制度,旨在引导专业建设与国际接轨。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个性化原则设置特色明显、社会急需、交叉综合的专业,以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培养创新人才需具有国际认可的专业人才质量标准,因此加入国际认证是专业建设国际化的重要举措,对于优化专业结构意义重大。我国的课程国际化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才能与国际接轨。一是课程体系要冲破学科壁垒,优化重组。根据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按照初级、中级、高级的不同层次模块重新设置,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融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自主研学课程、网络助学课程于一体,课程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加入国际前沿;引入国外教材,供学生比较学习。二是要提高双语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当前,我国高校的双语课程实施问题颇多:双语课程设置没有统一规划、双语课程覆盖面不够广泛、双语教学理念不清、双语课堂中“仅学习外文单词或翻译”的做法普遍。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双语师资的严重缺乏不无关系。

(二)开展国际联合教学,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引入先进教学理念的关键是改进教学方法。耶鲁大学校长莱文认为,教学方法影响创新能力培养,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应该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的能力,严密分析的能力,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是最大的。国际联合教学有助于在国际化与本土化中寻求平衡点,既可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又可推广我国教学的优势与特色;通过学分互认,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国学子来中国学习和交流,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校园环境。构成国际化联合教学的基本要素有:国际公认的办学特色和人才标准、具备一定数量的学分互认课程、国际知名教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高水平师资。

(三)重视学习体验,扩大国际交流

目前,我国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并未能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其实验教学、毕业设计、专业实践往往局限于国内的实验室与企业。这样的学习体验常常难以与国际前沿相联系,学生的思维也难以在全球化的视角下得到激发,最终必然影响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大学重视学生学习体验的紧迫之举是扩大国际交流,使学生的学习体验由国内延伸到海外。国外学习体验、国际合作项目和研究有助于学生获取更广泛的国内外信息、发展批判性思维、深化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建立广泛的学习和研究兴趣,这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不无裨益。

(四)教学科研结合,培养国际化师资

师资短缺是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离开国际化的教师,大学国际化就没有实施的主体,培养创新人才也无从谈起。解决教师国际化的途径除了“请进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培养本土的国际化师资。就大学层面而言,管理部门须做很多努力才能使具有国际背景的教师对人才培养做出贡献。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确出国教师的任务。高校应深化与国际名校间的教学、科研合作,分年度有计划地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进修访问,明确其教学交流的具体任务和要求,争取在国际高水平的学术与教学平台上提升教学水平。

第2篇

中外合作办学(包括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中外合作办学形成和保持了高水平、快速发展的势头,社会关注度、信誉度、品牌度有所提升,社会影响扩大,对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凸显。

首先,创新了办学机制,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包括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师培养,增强了办学活力,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

其次,拓宽了人才培养途径,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明确、合理,强调培养多元文化环境中学生的理解、适应与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策略系统、科学,通过借鉴国外质量认证与评估的经验,建立了系统的人才培养策略与质量保障体系,搭建了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平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办学机构形成了章程规范、师生参与度高,以委员会制度为核心的治理体系,也在考虑本土特点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招生办法,形成了多种独具特色的招生模式。从2014年一项针对13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开展的调研来看,应届毕业生平均一次就业率达到88.32%,二次就业率达到95.61%以上;毕业生对就业现状满意度达到92.57%;选择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中,48.59%获得了到世界前100名大学就读的机会,70%的学生在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工作,有45%就职于世界500强或行业龙头企业,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专门人才。

再次,丰富了我国教育供给,满足了多样化教育需求。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境外学历教育和培训项目,增加了受教育机会,丰富了教育供给。仅从职业教育领域来看,其项目及机构数量占全部数量的三分之一,在校学生约15万人。中国高校引进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美国等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不仅创新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国受教育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

另外,开辟了“不出国留学”途径,促进了国内教育消费。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吸引国外教育资源和国内民间资本投向教育,推动了办学体制改革,使“不出国留学”成为可能,进而扩大了国内教育消费,也降低了学生的教育支出。中外合作办学学费总体较出国留学低。按2015年最新数据核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年学费平均约为3万元(人民币)左右,而赴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自费留学年学费平均约为12万元左右。按高等教育阶段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45万人中一半出国留学测算,当年学费支出将节约200亿元左右。

最后,推动了教育国际合作,加强了人文交流。中外合作办学拓展了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加强了中外学校间的人员往来,加强了中外人文交流。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一些学校在引进教材、培训教师、交换学生、文化交流等方面搭建了稳固的平台,显著提升了教育国际化水平。

当前,国家战略与国际形势为中外合作办学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者,我们需要做好中外合作办学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法律法规,统筹发展合作办学、来华留学与境外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者,要努力整合国际、国内资源,提升办学层次与办学质量,增强合作办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带动作用,以此共同把握新的历史机遇,顺应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新趋势。

从注重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目前,全国有500多所高校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未来要更加充分地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在提升学校教学实力和国际化水平等方面的作用,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定期开展质量评估工作,规范办学秩序,加大处罚和引退机制建设,部分未达到法定办学要求,未按照合作办学协议约定投入办学资源,以及质量评价较差的机构和项目,必须淘汰。

发展重点要从模仿学习转向创新引领。当前,中国社会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要求中外合作办学必须要有领先一步的意识、基础与能力,必须克服各种办学短期行为,聚焦学科建设,着眼创建扎根中国土地的现代一流教育,为创新驱动作出现实的贡献。另外,通过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创新引领作用,创新机制模式,创办新型国际化学校,发挥“鲶鱼效应”,形成倒逼机制,促进国内教育改革发展。

第3篇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目标及其问题

1 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目标

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目标主要体现在2003年国务院通过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相关规定中。《条例》第1条明确规定:“为了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活动,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本条例。”可见,政府支持中外合作办学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总体目标,《条例》及《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又规定了政府鼓励中外合作办学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条例》第3条第3款规定:“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其他条款中也有体现。其二,满足国内对教育的需求。《条例》第5条规定:“中外合作办学应当符合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致力于培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类人才。”《条例》第2条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是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表明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是为了培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类人才,是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其三,促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实施办法》第3条第2款规定:“国家鼓励在中国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这条规定体现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在分配上对中西部地区的倾斜。

2 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目标存在的问题

(1)目标范围狭窄。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直接吸收了一定数量的外资投入,改善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增加了我国教育供给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满足了部分教育需求,有利于培养国际化的人才,是我国直接培养急需的国际化人才的一条捷径。但从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来看,仅仅上述三个目标不能涵盖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三个政策目标内涵不够丰富,另一方面,没有指明引进后的中外合作办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尤其是没有体现出中外合作办学在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的重要作用。

(2)具体政策目标缺乏可操作性。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目标缺乏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目标缺乏具体措施予以支持,或者提出的措施无目标可循。

中外合作办学中政府政策功能的实现源于政策目标的切实可行,然而从中外合作办学这几年的实践中不难发现,有关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目标缺乏可操作的配套细则。如国家鼓励在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但没有制定具体的相关政策,引导国外教育机构与西部地区高校合作办学,也没有对参加合作办学的西部地区高校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国家鼓励在国内新兴和急需的学科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但缺乏具体的相关政策来引导举办这一类的专业。

从《条例》和《实施办法》规定的种种具体措施来看,仅有少数几项能够将具体措施与特定政策目标联系起来,如果没有明确的政策目标给予支持,这些具体措施的合理性就容易令人怀疑,进而影响到具体措施的可操作性。

二、构建中外合作办学的层次性政策目标体系

在我国今后的教育发展中,中外合作办学将大有可为。根据《条例》,我国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总体目标是“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交流与合作的含义是指除了把教育资源“引进来”,还应当强调“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从最终发展目标看,“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最终目标是国际化”。其具体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不仅是现有的主要政策目标,也将是我国今后中外合作办学长期的发展目标。首先,这是政策目标稳定性的要求。政策目标必须有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引进国外教育资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今后中外合作办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只是不同时期人们对优质资源的认识有所不同而已。就目前而言,有学者指出,“优质教育资源”是指“世界范围内具有先进的教育水平、并能保持一定领先优势的教育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概念资源的综合”。其次,从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真正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很有限,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任重而道远。

2 满足我国教育需求

中外合作办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弥补教育供给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首先,中外合作办学增加了我国教育供给的多样性和选择性,部分满足了教育消费者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我国目前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经不同程度地覆盖了除义务教育领域以及特殊教育领域之外的所有教育层次,增加了受教育机会,满足了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和学习需要。其次,实施中外合作办学,引进资金和国外先进高效的管理方式,拓宽了教育筹资渠道。教育投资渠道的多样化和高效率的教育管理方式对于当前我国国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中外合作办学使学生能够以较低的费用接受国外较为优质的教育,节约成本。

3 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国家应该按照既定目标配置教育资源,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监管、教育资源的整合、不良发展的控制、退出机制等方面作出努力,发挥对市场的监管作用,使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实现我国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

(1)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首先,确立教育资源在各层次上的合理配置的政策目标。我国目前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经不同程度地覆盖了除义务教育以及特殊教育领域之外的所有教育层次。然而,就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整体发展而言,各层次发展不均衡,缺乏政策的有效指引。其次,把促进学科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合理配置作为一项目标,鼓励引进急需的学科专业,抑制重复引进。最后,在政策的选择上,还要考虑地域因素,把教育资源地域上的合理配置作为一项具体的政策目标,引导和鼓励根据地域特色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2)公平配置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部分。肩负着实现教育公平的重任。所谓的公平配置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公平和公开两部分。

第一,把引进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作为一项政策目标。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把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政府支持的目标还应该关注资源的公平分配,而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当前,人们对高质量、高层次教育的需求远大于现实的教育供给,在这种卖方市场中,如果任由市场来调节,尽管会带来竞争,促进效率的提高,但必然会诱发教育的垄断行为:学校(特别是办学水平较好、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通过较高的教育收费抑制教育需求,从中营利甚至获取垄断利润,由此形成许多教育不平等现象。”因此,应引导和鼓励中外合作办学面向国内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和低收入群体招收学生。

第二,把信息公开在政策目标中加以明确。在信息时代,为了确保中外合作办学的公益性的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信息搜集和公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信息不对称问题会抑制中外合作办学市场的良性发展。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目标中应强调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信息公开和透明,并保证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

4 提高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开展国际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此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1)鼓励高校通过中外合作参与国际竞争。把提高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作为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一个目标,是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必然要求。1995年WTO的《教育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将教育界定为第五个服务贸易领域,国际性教育进入到了“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和“跨境教育”时代。作为我国“跨境教育”主要方式的中外合作办学,应该把国际竞争力作为一个政策目标,来应对“跨境教育”作为国际贸易竞争这一趋势。

(2)把保障和促进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作为一项政策目标。中外合作办学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其显著优势就是能迅速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它能够优化教育课程,改进教育方法。使大学教育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等等。在国际合作办学中,除了政府的调控外,更多的要遵从国际市场上的“优胜劣汰”法则,教育发达国家普遍实施一系列措施来保证所输出、输入的高等教育质量。因此,我们必须把质量问题作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一个政策目标来加以落实。

(3)扩大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把扩大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作为一项政策目标,使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个体向一定规模发展,培育更多的具备实力和规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更重要的是,中外合作办学宏观上要进一步发展,扩大开放,形成规模,才能在国际教育竞争中彰显出国际竞争力。

5 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

通过开展合作办学提高本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是很多国家确立的教育目标。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目标定位,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把“走出去”的合作办学纳入中外合作办学政策视野。目前,增强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传播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信任和尊重的重要途径。因此,积极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让中华文明走出国门,提升我国的教育国际影响力,不失为明智之举。

第4篇

【关键词】 合作办学 质量保障 构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得到了迅猛发展。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的迅速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合作办学的质量问题。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监管问题展开讨论。

一、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伴随着河南省对外开放事业的日益深化,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逐步扩大,作为河南省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重要形式和途径之一的中外合作办学,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呈现出不断扩大、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据统计, 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有4l所高校与国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65个,有5.7万名在校项目学生,占全省大学生的5.4%。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在构建河南省全方位的教育对外开放、促进河南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初步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然而,综观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现状,虽然近几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不容回避的是,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河南省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问题

由于我省的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所以我省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与国内其它的教育强省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需确立更高层次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战略。我省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缺乏实质性的整体规划、高层次的发展战略,也缺乏相应的推进措施,致使我省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一直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必须提出更高层次的、实质性的发展战略,实现整体规划。

2.合作领域较窄,专业分布不合理。我国政策目标强调的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领域是社会急需和新兴学科专业,教育部也多次强调,中外合作办学要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以发展应用型专业和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为重点。但目前河南省高校在和国20多所高校开展的160多个合作项目中主要以管理类、经济类学科为主,占已批合作项目种类的42.8%,而社会急需的面向“三农”的农学门类几乎为零,工学门类专业,以计算机为主。

3.尚未形成持续有效的质量监管体系。有些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存在注重表面形式。没有实质性的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问题,有单纯往外方学校派遣留学生的倾向,“合作办学”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学预科”,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管体系。

三、河南省构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措施

(一)政府宏观质量调控

1.继续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审批监管。中外合作办学具有涉外性,对河南省的教育、政治、经济等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保障中外合作办学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切合,河南省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审批监管,以杜绝各种欺诈行为的发生。

2.引进、消化和吸收优质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领域利用双方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改革新举措。为了确保教学质量,除了引进国外教师资源以外,我们应尽快消化、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精髓并转化为自身改革发展的能力,实现合作办学的互利双赢。

(二)社会质量调节

1.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的社会认证工作。我国现行的教育评估一般都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性评估,用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评定。但是中外合作办学的评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教育输出国和教育输入国双方采用的模式不相同,特别是执行质量标准不一致,不仅会造成办学单位无所适从以及人力、财力的浪费,也会引起办学单位教学的混乱。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河南省亦积极推动社会机构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认证,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制定认证的程序性规则,组织中外合作办学单位共同确定认证标准,同时与国外教育评估机构进行合作,从而促进各中外合作办学单位办学质量的提高。

2.加强中外合作办学信息数据库建设。由于中外合作办学具有特许的性质,教育机构、学生和政府三方面都容易发生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因此,河南省应建立中外合作办学的信息数据库,收集河南省内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信息,将合作办学主要信息和即时动态情况及时提供给社会各界,使其成为公众更好地了解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活动的一种社会资源。

(三)中外办学机构的质量管理

高校的内部保障是质量控制体系的基础。如果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不尽可能地提供高质量教育的保障,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控制体系将有可能落空。办学机构进行自我质量保障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质量保障的对象,同时也应该成为质量保障的主体。为了确保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各高校应该根据实际,建立符合各自特色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总之,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应该是一种过程式和源头式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国家、社会以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对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实施的连续有效的质量监控所建立的管理活动,它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及时反馈评价信息,从而保证教育主管及相关部门进行及时准确的调控。

参考文献:

[1] 方乐.跨境高等教育背景下的质量保障[J].中国高等教育评 估,2005(4).

[2] 钟金明.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5).

[3] 覃美琼: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J].高等教育 研究,2006(5)

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项目,项目批准立项号D074

第5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现状 对策

【Abstract】With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any problems as inaccurate orientation and single modes of running school arose, so we should further clarify the orientation, enrich the modes, optimize the professional structure, and strengthen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ino?鄄foreign cooperation from introducing high?鄄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towards two?鄄way exchang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colleges.

【Key words】Sino-foreign Cooperation; Current Situation; 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38-02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风起云涌,着实火爆了几年,但近几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中外合作办学情况不容乐观。各级各类机构、专家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2015年江苏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承接了教育部国际司的“高职高专引进境外教学资源的标准研究”课题,主要基于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中外合作办学基本情况和境外优质教学资源研究几大块。

一、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以南通地区为例)

南通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是我国最早开放的沿海城市,也是较早引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及引进项目较多的城市之一。自2000年以来南通市各大高校都举办了不同层次、不同模式的中外合作办学,从初期的中间人介绍合作项目到各院校自行联系发展新项目,一直处于摸索尝试阶段。如南通大学和美国温斯洛普大学、英国贝德福特大学合作开设的双学士学位项目;江苏商贸职业学院与加拿大戴尔特商学院合作开设的国际商务专业,与英国奇切斯特学院开设的电子商务、艺术设计专业;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于与新加坡新瑞教育学院按照“2+1”培养模式合作开设的酒店管理(邮轮酒店管理)专业,与英国奇切斯特学院按照“2+1”培养模式合作开设的汽车运用技术(检测与维修)专业;江苏工程职业学院与澳大利亚堪培门理工学院合作开设的国际商务和服装设计专业;南通职业大学与加拿大道森学院合作开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但是,近几年来,南通各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都经历了高峰到滑坡历程,已陆续有不少院校停止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相较于专科生,本科院校近年也显现出了招生压力。2014年江苏省部分本科院校也出现了中外合作办学录取、投档为零的情况,招不满生已成定局。有的院校一届仅招了一名学生。

二、各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外合作院校本着互惠、互信、互利的原则,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进行合作,以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升各自的社会影响力。一般情况下中方提供教育平台和教育硬件,外方提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管理。在合作期间,中方院校取得了一些可人的成果,如培养了一批外语师资,壮大了学校师资队伍,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升学就业渠道。尽管如此,办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生源质量不高。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收费与普通专业相比较高,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普通专业就读,所以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投档分数明显偏低,不仅低于普通类型,而且明显低于海外本科直通车等其他类型的招生。为了完成招生指标,合作项目招收的学生往往入学成绩起点低,尤其是外语水平达不到课程要求。

2.教师队伍质量不高。中外合作项目都由中外方教师队伍组成。但是有些外籍教师年龄偏大、健康状况不佳,难能适应教学工作;有的外方专职教师不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不能胜任专业课的教学;有的由于各种原因外教不能按时到岗。

3.教学管理有待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中外方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冲突与碰撞。此外,中外方管理模式的差别,也容易造成合作项目工作人员在外教、学生管理和沟通上的问题。

4.学生入学后的后续服务和跟进工作不够。中外合作办学承诺的是双校园、双学历或双学位的教学管理模式,但是由于中外方工作人员配备或管理理念等方面的问题,往往在实际工作中做不到个性化的管理和跟踪服务,从而影响了合作办学的质量。

三、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发展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的高校办学国际化趋势,著名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教育国际化的初级阶段是引进国外师资、教材、课程;第二层次是在教学中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改变国内课堂教学;再进一步,则是双向互动交流。”当前我国的教育国际化只停留在引进国外课程、教材的表面,却没有深入思考让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国际化。

1.明确中外合作办学定位,注重内涵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合作办学必须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求,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注重内涵建设,不仅仅在于引进海外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更重要的在于借鉴国外优秀院校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既有较强英语等语言能力、又有很高专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2.强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有效场所,课堂教学必须严格遵循教学规律,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折不扣地去执行。

外教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力量对本专业的评价。外教教学资质、教学态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办学过程中要密切加强与外方合作院校的交流沟通,通过多种方式聘任外方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同时加强对外教的教学管理,通过与外教教务组长多次磋商、与外教数次会谈讨论,下阶段将安排中外方教师定期集中教研,中方管理教师随堂听课,中方监管外教课程的出卷、监考、结分等环节,将外教纳入教研室管理,以期为中外方教师的深入交流、共同教研提供更多平台和机会,加强对外教课堂教学监督,提高教学质量。

3.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培养综合素质

充分利用外籍教师教学资源,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内容,进一步密切学生与外教的联系,外语系将安排讲座、观影、英语角、英语沙龙、自由会谈等形式的课外活动,以外教为主力,中方教师参与,通过多种形式搞活学生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

4.畅通学生升学就业渠道,做好服务工作

科学合理安排学生职业规划、升学等相关工作。在新生入学之初即安排职业规划讲座、职业心理测试,帮助学生明确目标,细化学习任务;基础专业课学习完成后再安排一次职业心理测试,进一步协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将来方向――就业抑或出国留学,以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学习针对性,既有利于学生管理,又能更有效地推动就业。

对于有意向就业的学生,在其实习之前安排不少于3-4次专题讲座,如“行业评论与职业体验”、“行业与岗位介绍”及一对一辅导,根据当前就业形势及专家的从业经验,向学生介绍初入社会时应具备的素质以及今后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明确就业意向目标;毕业季举办不少于2-3场校园专场招聘会,选择本地或周边城市的企业走进校园,选拔、聘用学生,扶助学生走好踏入社会的第一步。

对于想继续升学或出国留学的学生,进行雅思等相关教学安排,提供辅导教师专门指导,以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扩大国外院校选择余地。

四、结束语

中外合作办学情况反映在一个院校国际化水平,在当前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各院校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压力,但随着国家相关鼓励措施和政策的不断推出,中外合作办学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各院校要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注重内涵质量建设,提升办学实力,将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从单纯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转向中外合作院校双向交流,不断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苗敕.专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挑战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6.1

[2]施余兵.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及其完善[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0.3

[3]刘毅庭.江苏省中外合作办学: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6.1

[4]陈晗凝.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的困境与出路[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2

第6篇

>>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论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高职院校中澳合作办学现状与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中美合作办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国内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的现状及发展方式与途径 浅谈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经费筹措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浅析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中英语写作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专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闽台IT产业合作的现状与问题探讨 闽台农业合作的现状及策略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产学合作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8-11-26.

④林艺芳.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三十年探析[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10):10.

⑤杜强.推进闽台制造业深度对接[EB/OL].http:///gundong/detail_2012_01/31/12203016_0.shtmlhttp:///ztzl/jkjshxxajjq/zthx/201

201/t20120131_446417.htm,2012-01-31.

⑥罗钦文.闽推进两岸教育合作实验园区建[EB/OL].http:///tw/2011/02-16/2847271.shtml,2011-02-16.

⑦胡振华,刘.闽合培养人才办学规模扩大[EB/OL].http:///politics/2011-05/14/c_121415200.htm,2011-05-14.

⑧苏巧凤.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今年拟招6850人[EB/OL].http:///tw/2012/05-04/3866439.shtml,2012-05-04.

⑨.将开放大陆专科生来台湾进修[EB/OL].http:///tw/2012/11-23/4353572.shtml,2012-11-23.

⑩许明,黄鸿鸿,沈平.闽台高等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若干问题[A].杨辉.研究与比较: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01-202.

11王长旺.深化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若干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19.

12李瑜芳.福建信息产业高职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5):23.

第7篇

关键词:口腔医学;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188-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时代赋予我们的教育和学校以新的使命和丰富的内涵,也提供了前所未有变革和挑战。在这个复杂多变和富有挑战性的时代,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是大势所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学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能迅速适应多元文化和能在任意平台上进行无障碍沟通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全球化作为21世纪最显著的标志,其内涵已远远超出经济的范畴,而必将引起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变革。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际上已经开始探索各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活动。近年来,我国高校更是积极开拓与国外高校的教育合作,中外联合培养办学促进了当今高等教育发展并加强了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外联合培养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管理经验,并促进师资水平的提高。由于中外联合培养尚无统一的模式可循,并且根据各高校合作办学的具体情况不同,中外联合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我国口腔医学教育作为生物医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有其生物医学的属性,又与现代科技紧密相连。对比国外的牙学院而言,其特点是首先要进行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培训,在此基础上载进行口腔专业的培训,使得口腔医学的毕业生既有大医学的基础又有临床医学的背景,讲究得是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一特点的存在,必然对口腔医学专业的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提出了不同于其他专业的要求。

本文立足于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的一般模式,重点关注口腔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优势、区别,遇到的问题以及获得的启示。

一、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的内涵及目的

研究生国际中外培养模式,一般指的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根据双方或多方的人才或师资、设备优势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一种模式。这种合作的方式通常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指中、外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所开展的教育活动;第二类是采取“项目”形式,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第三类是中国教育机构没有实质性引进外国教育资源,仅以互认学分的方式与外国教育机构开展学生交流活动[1]。

简单来说就是把一部分联合培养的研究生“送出去”,即先在国内学习一段时间再送至外方院校继续深入学习,取得学分或者学位。另一部分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则是“留下来”即在国内学习,但采用外文原版教材,培养模式,并有外方教师授课。

这一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在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其主要目的如下:

1.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人才培养是学校的第一要务,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学生。因此,我们关注研究生为主要目标的方方面面的国际合作,将人才培养放在国际坐标系中思考定位,使培养出的学生具备适应国际竞争的能力,懂得国际竞争的规则,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新形势下的一代“骨干”之才。

2.中外联合培养能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外有益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加快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促进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加中国教育供给的多样化,进一步满足社会重大需求,热点需求,国际化需求,力争提供高水平、与国际接轨的教育资源与服务[2]。

二、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的优势和不足

在二十年来,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仍然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之中,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化国际合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尤其是近两年来,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的国家公派项目,以及各大高校与国外著名高校的自主合作项目都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充分说明了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1.采用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国外的研究生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教师更多地是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开发其创造力和学习潜力。而且,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讨论,课堂上讨论形式将会明显增多,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培养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国外的教材含有大量案例以及一些需要学生深入实践调查的课题,这些课题的完成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从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2.有利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创新。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实施,可以引进新的专业学科和原版教材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相流动、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加快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3.有利于国际人才的培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迫切需要大量熟练掌握先进理论和专业技能、并且了解其他国家国情、法律和文化的高级人才。中外联合培养模式都是培养这种人才的有效途径[3]。

然而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目前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善的地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相关法律政策的滞后[4].

改革开放以来,原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就中外合作办学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结合中外有关管理办法规定,与1993年6月30日下发了《关于境外机构和个人来华合作办学问题的通知》,对中外合作教育作了充分肯定,并对合作办学的范围、类别、主体、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原则做出相应的规定。1993年下半年,原国家教委开始着手拟定《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经过一年多时间上下讨论反复修改,最后形成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并于1995年1月26日正式颁布实施,就中外合作办学的意义和必要性应遵循的原则、合作办学的范围、主体及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度、办学机构的领导体制、发放证书及外国文凭、学位授予等问题都作出明确的规定。从《通知》到《暂行规定》的颁布实施都是中外合作办学出现问题后才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定,缺乏前瞻性和全局性。直到2003年9月1日才颁布实施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它的颁布实施对于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活动、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对于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条例》的内容多是原则性的,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与管理上随意性大,缺乏对具体问题的处理指导。这说明我国教育的立法相对滞后,并且执法落后于立法,在实际操作中外联合培养的过程中,不断遇到中外双方法律、法规相抵触的情况。

二是相关评估机构和评估体系的缺失。

由于政策和法律的落后,有关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的评估方式也存在欠缺。对高等学校中的中外合作办学的评估,目前只有针对“对授予境外学位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项。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于2004年对授予境外学位合作办学项目的办学机构下发了《关于2004年对授予境外学位合作办学项目进行合格评估报送材料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合作办学单位首先提出申请,然后专家组对评估对象将采取审阅材料、结合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评估。而对于现在普遍的“2+1“、“1+1”(境内几年学习加境外几年学习,授予境外学位)模式,并没有涉及。但是,事实上,在目前的高等学校中中外合作办学授予学位的比例只是一小部分。如何对于大部分的合作办学进行审批后的后续监管、评估还是一个空白。由此可见,目前对于研究生培养中的中外联合培养工作的评估还是处于准备阶段。

三是在培养过程中的文化交流的冲突对研究生德育的影响[5]。

由于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碰撞、矛盾与融合成为必然,在联合培养的过程中更是如此。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中外联合培养开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并培养优秀的爱国主义人才。因此在中外联合办学的德育工作中,我们在有选择地吸收借鉴国外德育的优秀之处,提高我们的德育质量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不可盲目照搬,应客观分析和采用。

三、口腔医学专业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工作中的问题和启示

1.口腔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但是目前我们的联合培养多局限于理论方面,即学生在国外接受的是科研方面的培养,较少进入临床领域。但想要获得口腔医学研究的长足发展,仅仅只有受理论方面的培训的研究生是不够的,应该在与国外院校的协商中,争取更多临床项目的联合培养。

2.在中外联合培养中,语言是重要的工具也是障碍,尤其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对于医学而言,其相关的词汇,无论是在哪种语言中都十分复杂,这对于参与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我们依然要坚持发展口腔专业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的支持下,一大批掌握口腔医学国际先进理论和技术的人才将近进一步推动我国口腔医学事业。

参考文献:

[1]杨金丽,李怀祖,汪应洛.开展中外联合办学促进研究生教育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3,(4):41-42.

[2]殷琪,李宇红.扩大中外合作办学促进学生国际培养[J].合作与交流,2006,(2):35-36.

[3]马方来.国际联合培养学生就业优势分析[J].高校研究与评估,2007,(9):33-34.

第8篇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1 ― 0158 ― 02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常州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常州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外籍人士和外资企业较多,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急需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适应常州市及周边地区对优质软件人才和幼教师资的需求,我校于2011年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共同举办了软件工程专业合作办学项目,于2012年与丹麦VIA大学学院共同举办了学前教育专业合作办学项目。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促进了我校专业建设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的提升,但也遇到了中西方文化、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冲突所带来的管理方面问题。本文拟从我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实际出发,解读地方性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常州工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管理模式

常州工学院的两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是由常州工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和国际交流学院共同实施的。

(一)招生管理

常州工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教育项目的招生主要是根据国家和学校的相关规定由招生就业处负责具体的招生录取工作,招生对象主要是面向江苏省内的文理科学生。其中,国际交流学院的职责是协助学校做好招生宣传工作,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合作办学项目招生纳入国家下达的高等学校招生计划。

(二)财务管理

常州工学院的中外合作办学教育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按照江苏省财政厅核准的学费标准收取学生在常州工学院学习期间的学费,境内外的双方合作学院按照国际生学费标准收取学生在境外学习期间的费用,互不干涉。境外教师来常州工学院授课享受外国专家待遇。合作双方都要遵守非盈利的原则,专款专用,所收学费主要是致力于促进软件工程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教学管理

对于软件工程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是合作办学中的重点工作。特别是在教学中,评估体系作为一种质量管理工具,具有良好的导向、激励、审核监督功能。〔1〕由于外教对中国文化教育与学生的了解不够深透,导致教师授课具有一定难度。而中方教师由于缺少国外学习经历,双语教学能力与专业理论素养都还需要提升。〔2〕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学校规定由国际交流学院专门负责合作办学的日常教学管理活动,并由教务处和专业所在二级学院做好中外合作办学教育项目的教学质量监控。

(四)学生管理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所招学生素质水平两极化。〔3〕这种两极分化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困境,使得学生管理工作要不断与时俱进。学校从中丹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采取了学生管理工作依托软件工程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所在二级学院具体负责的方式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式。各二级学院设有专职的学生管理队伍,有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班级导师和学业导师,学生常规管理规范。

(五)师资队伍建设管理

中丹合作办学成功与否,师资力量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我校的合作项目中引进课程由外箱教师讲授,所用的教材亦是直接从国外引进的。外教分为长期和短期两部分。〔4〕学校合作办学的两个专业的教育师资都是由外籍教师及我校教师组成。外方合作学校是从本校教师中选派优秀教师来华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我校教师主要是由所在二级学院选择专业教师中英语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青年骨干教师担任合作教师,主要是承担引进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基础较差,压力较大。

由于是地方性高校,合作办学专业学生的录取分数较平行班级录取分数较低,造成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而中外合作办学班级的英语课程较多、引进课程较多,这些课程全部为英语授课,学生面临着英语学习的高压力,从入校开始就必须面对大量的语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2. 学习周期较短,任务较重。

我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主要采取“2+2”和“3+1”等教学模式,学生只是在我校进行短期学习后就要去到外方学校学习。因此,在较短的学习周期内,学生面对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很难再投入其他精力去学习其他课程,导致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大增,导致学生消极情绪的滋生,使得学生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3. 缺乏专业辅导员,管理工作基础薄弱。

虽然我校各个二级学院都能够选派中外合作办学班级的辅导员,但是由于辅导员大都缺乏留学经历,并不了解合作办学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国外学习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使得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难以保证,辅导员工作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受到限制。

4. 学生干部培养困难,无法有效开展学生工作。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班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普遍缺少吃苦耐劳精神,学生不愿意担任学生干部,或者大多学生干部工作能力不佳。由于在校学习时间短,有的学生干部刚刚开始学生工作就要去国外学习了,给学生工作带来不利,更无形地加重了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的压力。

(二)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优质的师资队伍不足,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要求全英文授课,这就对合作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合作教师不仅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娴熟的教育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而学校的合作办学专业缺少这样优质的师资队伍。

2.人才培养方案还需完善,进一步凸显国际化与本土化。

合作办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出中西方的融合。而合作办学之初,中外合作院校之间虽然积极构建中西方融合和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进一步完善。

3.教学评价方法还需多元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国内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注重末端考核和理论性考核。这与合作院校的考核方式有较大不同,难以考核出合作办学班级学生的真实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在合作办学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 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管理工作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对策

1.加强英语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育的国际化要求学生必须要具有跨文化的语言交流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中外合作办学班级要增加英语训练的机会,可以采取举办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童话剧表演、雅思和托福讲座、组织暑期赴英国和丹麦的夏令营活动等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养,提高学生管理水平。

学生学习能力和思想素质的提升要依靠辅导员的积极影响。因此,学校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训,有针对性地对合作办学班级辅导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合作办学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也可以选派优秀辅导员赴合作学校学习进修,了解合作学校的学生管理模式,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

3.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提高班级向心力。

学生干部队伍素质直接影响着合作办学班级的学风。因此,要加强对班级干部的培训工作。可以选派优秀学生干部进行专职培训,提高其管理能力。可以采取与平行班级学生干部交流的方式来提高其管理理念和管理能力。也可以采取不同专业合作办学班级学生干部交流讨论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干部的管理能力。

(二)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的对策

1.培养和引进优质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水平是保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的关键。学校要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首先,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通过国家、教育厅的留学基金公派留学项目和合作院校的学习交流项目来使更多的中青年教师具有国外进修经历。其次,采取“请进来”战略,增强引智力度,通过邀请合作院校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举办各种学术讲座,使广大教师有机会领略大师风采,接触学术前沿。再次,在人才引进过程中注重引进具有留学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充实到师资队伍中。

2.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要紧扣地方性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外方学校共同完善培养方案,构建出中西融合、产学结合、特色鲜明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在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让学生享有国外优质的课程、原版教材和优秀教师,为学生提供出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

3.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结合。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要积极借鉴合作学校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变末端考核为过程考核,将授课过程中的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各阶段成绩计入平时成绩,把阶段性考核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手段。减少理论考试、闭卷考试,采取闭卷和开卷并举,笔试和口试结合、理论考试和能力考核并重的方式,实施综合素质的评定。

常州工学院作为地方院校,在开展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引进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同时,合作办学也提升了我校的办学声誉和人才培养质量,今后我们会本着“引进、吸收、融合”的态度,继续探索出更加适合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于松.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浅谈 〔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2):118-119.

第9篇

【关键词】中外合作 高职英语 学生就业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就业,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寻求中外合作办学的方针,以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促进学生就业。中外合作办学形势下,我们如何合理的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合作教学的优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积极的探究。

一、高职院校中外合作英语教学的现状

1.学生基础水平较低,教学方案的制定存在问题。随着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学生的招收标准下降,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表现为普遍较差。而对于中外合作的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要求学生能够达到一定的外语水平,能够在未来走出国门,实现良好的国际性英语学习交流。但是由于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对于英语学习普遍存在抵触心理,导致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学习吃力,效果不佳,教师为针对学生的个体情况,不得不改变教学方案,同时又要考虑专业的要求,造成学习目标的制定困难。

2.学校师资力量的欠缺,教学效果受限。为了保证中外办学的质量,我们需要整合中外师资力量,建设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学校的水平并不理想。由于学校的外聘教师缺乏,不得不采用大部分专业课程由中方教师完成,小部分课程聘用外方老师讲授的方法。但是,由于很多的英语教师基本上是英语专业毕业的,很少存在合作项目的专业背景,并不了解专业知识,并且职业技能也较欠缺,导致教师的授课水平受限,难以向学生有效的传输实用性的专业技能知识,更加难以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一些实用性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由于中外教师的沟通缺乏,难以实现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导致教学体系出现问题,难以实现一体化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影响。

3.教材和课程的设置过于僵化,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现阶段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专业都进行了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和教材进行了语言和结构的改革,但是学生基础的欠缺,很难在初期接受英语教学的形式,而我们引进的原版教材又要求学生能够听懂,表达交流甚至理解教师传递的信息,这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产生厌学的情绪,对于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来说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对引进的教材进行本土化的改革,制定合理课程方案和教学目标。

二、中外合作办学下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的认可度不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经开展了数年,但是社会对中外办学的认可度并不高。国内单外首先对国外的学历存在一定的怀疑,并且对于学生能力的认可度也不高。并且,由于和中外办学的社会认知度并不高,在学生的招收过程中就存在门槛较低,生源并不理想的现象,用人单位也会存在对办学质量的怀疑。由于上述负面因素的影响,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很多学生在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时的录取率并不高,不得不选择企业单位就业。

2.学生的专业知识不理想,国内升学难度大。国内许多中外办学院校对于学生的英语能力较为重视,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的出国,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偏重于语言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英文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时间被大大压缩,专业技能的学习和练习的机会缺乏。当学生在国外进行学习时,由于国情的不同,往往比较重视实践,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得不到系统的学习,导致学生在回国后进行研究生考试时,明显表现出信心缺乏,专业知识不扎实的现象,升学难度较大。

三、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促进学生就业的措施

1.提高办学水平,提升社会的认可度。首先,相关高校应该将提高办学水平作为生存发展的重要事件。为了提高中外办学的水平,首先学校应该注重对师资力量的建设。积极引进具有专业知识的外籍教师,同时注重对中方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进行文化、语言以及专业技术的培训,加强中外双方教师的合作交流,彼此之间进行互通式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情况和专业课程的整体学习,有效沟通,相互合作,制定一体化的教学和管理方案。

2.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突出中外办学的优势。现阶段社会对中外合作学生的认可度不高,主要还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存在怀疑态度。因此,学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仅需要对学生的语言水平进行培养,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3.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中外合作办学学校来说,为了促进学生的就业,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学生入学后,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学生自己的意向,帮助学生制定就业目标。对准备出国的同学,引导其参加一些语言水平测试和国外学习的准备。对于准备国外就业的学生,引导加强语言学习,关注国外信息。而对准备在国内就业的学生,引导其进行相关从业资格考试,掌握相关信息,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