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时间:2023-06-11 08:58:35

导语:在专业发展现状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1篇

[论文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法及比较等方法,从国内外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课程设置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同时分析平顶山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相应之处,为平顶山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网

前言

社会体育是指在社会成员余暇时间中广泛开展的,以身体运动作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健康,满足娱乐消遣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社会体育是一种渗进社会每一个细胞的体育形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余暇时间迅速增加,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急速转变,参加社会体育活动的机会和条件正在逐渐得到改善,社会体育成为一种参与程度极高的社会文化活动。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是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多样化需求而开设的一门新兴体育专业。它从最初只在专业性较强的体育院校开设扩展到各大师范、医学、农业、综合等类型的高校。回顾近1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专业办学规模与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提高,同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作为新兴专业在各方面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在专业建设方面,任务繁重艰巨。本文从当前社会建设和专业发展需求出发,对目前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有关加强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对策,力求为我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提出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参考和借鉴。

1、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平顶山学院2009 2010级社会体育专业学生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近10年来相关教育文件和研究论文,收集参考多所高校,其中包括体育院校、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新升格本科院校以及部分行业院校等有关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教学计划和管理方面的资料。

逻辑分析法对当前有关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现状和调查材料,结合社会对本专业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和毕业生信息反馈等情况,进行综合推理与分析。

数理统计法对相关调查结果分别进行数理统计与分类。

2、平顶山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1)通过专业结构的调整,形成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

作为一个新设置的专业,在课程主干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与资源配置上,有针对性的解决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使教学方法及教学硬件设施进一步提高。

(2)明确社会体育专业发展方向。对现行社会体育专业设置进行改造,灵活专业方向,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的适应性。

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确定人才培养根本任务和规格要求的关键。据调查发现,目前各高校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规格要求,基本上是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介绍》中的要求,结合高校办学实际而确定。我校对于社会体育专业的开设缺乏自身特色,专业设置主要依靠借鉴其它院校开办社会体育专业的经验,没有很好的与我校自身特点相结合。致使学生困惑不清,迷惘不明,处于模糊状态。其主要根源是对此新专业的设置评估论证缺乏科学定位。

(3)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科带头人,增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整体知识结构

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和专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点。据文献资料当中有关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调查显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缺泛“双师型”和高水平的名师。2)缺泛新兴项目的教材与教法。

(4)科学合理的制定新设学科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充分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和系统性。稳定学生专业思想,充分拓展学生的就业前景。

随着全国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就业高峰期,在我国经济转型与市场转轨的宏观背景下,建立在经济发展平台之上的新兴交叉学科社会体育专业,其毕业生就业形势尤为严峻。虽然我校09年招收了第一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转瞬即逝,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进行就业定向指导应该从现在开始。社会体育专业本身是一个地区差异性比较大的专业,在经济发达人均收入较高地区,人们参加社会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强,因而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相对于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的地区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要好。我校位于河南平顶山市这样一个中原地区的工业城市中,对于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需要进一步考察和认识,只有充分掌握了就业市场的发展动态,才能更加准确的把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3、对于平顶山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1)体育事业调整的需要。

高校体育院系专业面向市场经济、社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2001年10月8日,国家体育总局在京举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这是我们国家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一种职业定位,也表明了高校体育院系对于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2)社会体育专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适应我国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需求的,具有良好的社会体育素养,掌握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并能适应学校体育的教学、训练和组织竞赛的指导工作的社会体育工作者中学体育教师,但是随着我省中小学教育结构与布局的调整、教育人才市场的建立,城市和农村重点乡镇中心初中体育教师数量已基本配齐,各级中小学对体育教师的需求量在逐步减少。因此,在一定范围内,社会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调整和完善势在必行。

3)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的需要

首先,可以成立以健身行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职业能力培训与考核方案等。

其次,通过与健身机构和大众体育社团的接触建立合作关系,利用这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践活动,学生在第二学年结束时分批到健身俱乐部或健身场馆相应的工作岗位进行专业见习,对将来的就业岗位群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进行初步的了解;然后,在第七个学期集中组织学生到协议健身俱乐部进行专业实习,由俱乐部向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并安排经验丰富的私人教练、会籍顾问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完成专业实习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可以按照俱乐部新员工的培训计划进行入职培训和考核,根据俱乐部的人才需求和学生的培训考核情况择优录取。

第三,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专业改革发展道路,广泛挖掘社会资源,与健身行业的相关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把教学、科研、企业和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不仅注重专业教学效益,而且注重社会教学效益,依托专业兴办相关健身产业,建立了校内模拟健身俱乐部,如健美操俱乐部、跆拳道俱乐部、网球俱乐部等,开展了相关的培训与比赛工作,初步形成“专业+公司+师生员工”专业建设模式。

4、结论与建议

本项目通过对社会体育专业结构、课程安排、培养方向等方面的调整,使学生通过学习社会体育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基本训练,初步形成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并着重研究了学校也社会之间如何更好的形成互动关系,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当中,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毕业后在社会中需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为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最终能够达到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参 考 文 献

[1]吕树庭,招乐辉。构建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J】。体育科学,1998,18(4):10-13

[2]马维平,许晓音1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J】1体育学刊,2005,12(14):711

[3]刘善云,仇丽琴,刘保华,马晓卫,田向国。从社会岗位需求状况分析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2007: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0)

[4]曾庆飞,毛丽红,龚战胜,边定海,刘铁金。井冈山大学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研究

第2篇

关键词: 湖南省 日语教育 发展现状 前景分析

1.调查缘由和目的

伴随着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日语教育事业也迅速发展,日语已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语种。位于内地的湖南省,日语教育事业也早在1992年以湖南大学开设日语专业为开端初步发展。湖南大学增设日语系,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日语人才的同时也大大加强了湖南省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但是目前湖南省日语教育体制不完善的问题依然存在,仍然有待进一步改善与发展。湖南省日语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是湖南地区各大高等院校,只有各高校形成了完善的教育教学体制,湖南省的日语教育事业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逐渐趋向成熟。

日语人才的成功培养将有利于中日友好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湖南旅游业及中日合资企业的兴盛,提供“湖湘文化”与日本的“和文化”结合的平台,从而促进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对湖南省高等院校日语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进行初步研究与探讨,为湖南省日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让湖南省的各高等院校在日语人才的培养上有一定的依据作为指导。

2.调查对象、范围、内容

此项目的调查于2010年3―7月进行,以湖南省11所高等院校(包括二级学院):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大学等共522名日语专业学生为对象,发放纸质调查问卷522份,回收有效问卷459份,有效回收率为87.9%。

本项目主要以大三、大四学生(高年级学生对于自己所在学校的日语专业的情况了解较全面,对于该专业的现状与发展看法较为深刻)为调查对象,以发放问卷为主,结合实地走访、现场采访、网上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

本项目将问卷设计为三大版块:个人信息,教学相关,就业。个人信息是就调查对象所在学校、年级、家庭地区、对日语及日语专业的态度等基本情况的调查;教学相关主要就调查对象所在学校的有关日语教育方面的硬件设施、所开设课程及教师情况的基本了解;就业方面指就被调查者的就业意向,日语专业学生就业时所应具备的能力及就业前景等方面的调查。

3.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

本项目调查数据显示,学校课程设置单一;硬件设施不齐全;师资力量不雄厚;日语专业学生自身成才目标不明确;毕业生日语综合能力与企业的要求有差距等基本情况。

3.1教学相关。

3.1.1学校课程设置。

高校课程设置单一,与就业市场的需求衔接不紧密,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多数高校都开设了日语专业的基础课程如精读、会话、听力、泛读、写作等课程,但在开课时间上有差异,以日语写作课为例,一部分学校在大二期间开设,另一部分则在大三期间开设,虽然只是开课时间上的差异,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过级等方面。另外部分学校还开设自己的特色课程,如同声传译、日本新闻、经营管理日语、国际贸易日语等。但是据调查这些课程中基本存在课时少,内容不充实等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问卷调查中设计了这一问题:“如果学校能给日语专业生提供以下选修课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你会选择下列课程中哪项作为选修课?”以此综合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69.68%选择旅游、日语导游翻译课程,61.99%选择外事、外贸、进出口课程,52.04%选择涉外文秘等日语涉外课程。如图2所示,47.06%的学生希望在大二开设所选课程,37.78%希望在大三期间开设。

图2 所选课程的期望开设时间

每年都有大量的日语专业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也有大量的日资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其主要原因是日语本科专业课程中涉及与这些企业业务相关课程的比重低,这就导致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据相关调查表明:商务礼仪会话、外贸函电、贸易实务等课程的企业重视程度为50.47%,企业对日语笔译和口译的重视度为21.7%[1]。而湖南省开设商务、贸易等课程的高校较少。并且以所调查的湖南农业大学为例,涉及这些内容的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高级日语口译两门课程合计学分为4学分,仅占总学分(不包含任选课规定学分)的2.30%。

3.1.2师资力量。

在湖南省各高校担任日语专业教学工作的老师,虽然大多数为日语专业的研究生或有海外留学经验的学者,但是所储备的师资多为讲师及副教授、教授等资深教师资源匮乏,甚至某些二级学院有配备临时教师的情况。此外,本项目还针对各高校日语外教人数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调查结果以目前各高校情况为准),从数据来看各高校中日语外教人数相对于英语外教较少。湖南大学4人、中南大学2人、湘潭大学4人、湖南师范大学2人、湖南农业大学1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人、长沙大学0人。外教在课堂中不仅能将地道的日语表达带进课堂,传授与日本相关的历史、文化等知识,而且能不断地将日本各方面的最新动态传递给学生。

3.1.3高校硬件设施。

所调查的高校中,日语专业除与英语专业共用的视听设备及多媒体教室外,基本上没有其他辅助教学设施。调查数据显示,有83%的学生希望开设同声传译课程,但配有同声传译教室的高校极少。此课程对日语高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重要,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学生能在日语运用方面有很大层次上的提高。从这一现象来看,学校的硬件设施水平,对于课程的开设及学生的学习环境影响很大。

3.1.4对日语专业学习的认识。

就日语学习中较难掌握的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分析可知,日语专业学生学习与运用的“瓶颈”在听力方面,其次是语法和口语表达。

图4 日语专业生较重要的能力

另外,对于日语专业学生就专业能力方面的认识如图4、5所示,调查结果进一步表明听力与口语表达,以及翻译水平既是日语专业生认为比较重要的能力,也是几个主要欠缺的能力。这就要求各高校在日语教学上更加注重学生听力和语法基础的学习和训练,并使两者充分结合、融会贯通,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口语表达,更好地将日语融入日常表达和工作中。

图6 日语专业培养的人才类型

3.1.5对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据调查数据显示,就“你认为日语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问题,60.18%的学生选择了“主要培养日语专业与其他专业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一选项,通过此组数据可以间接了解湖南省各高校日语专业学生对于自身发展的大致方向,也能分析出多数日语专业的学生较了解市场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

3.2就业相关。

3.2.1就业目标多元化,就业期望偏高。

任何一位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专业学习阶段时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发展期望或者是将来的择业期望,这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自我定位及求职的方法、态度[2]。就毕业去向调查,结果如图7所示,除求职占61.54%外,还有相当部分的学生选择继续学习(继续深造本专业和学习其他专业)。选择继续学习目的有两点:成为日语专业的研究型人才及兼修其他技能以适应企业需求。据有关数据统计,日语专业人才在各行业的就业比例为:日资企业占50%―60%;国家机关(包括外交部、各级政府、海关、外经贸办公室和贸易促进协会等)占20%左右;大学老师和日语导游各占10%左右。目前中国日语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尤其是高级日语翻译、资深日语翻译、日语+IT技术等技能也很有前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图8 期望薪金

据调查数据显示(如图8),期望薪金在5000元以上的学生最多,占36.05%,其次为4000―5000元,占28.35%,由此可见,毕业生中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偏高的现象。此现象并不是湖南省日语专业学生的素质高、专业能力过硬的表现,而是反映了部分毕业生眼高手低,对待就业不成熟的一面,这部分学生很难找到就业单位。

3.2.2日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有一定的毕业准备,但缺乏职业规划和就业技能。

当前很多大学生都能清楚地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希望在大学期间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加实践经验,为将来求职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日语毕业生应具备哪些能力的调查中(如图9),70.36%的学生选择了语言表达能力。

图10 日语专业学生最缺乏的素质

另外,日语专业学生认为目前最缺乏的素质中(如图10),专业知识和技能(38.91%)、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37.1%)等占的比率较大。

从以上两组数据可见目前湖南省的日语专业学生已经意识到语言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相关商务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以及自身相关能力的不足。由此可见,日语专业学生对于就业有一定的准备(对于专业就业行情的基本了解,以及心理准备)。

被调查的学生中仅有60%的学生有职业规划,其中还包括职业规划不明确的情况。由此可见我省多数日语专业学生对自身成才目标不明确是一大问题,并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择业观、进而影响就业率。调查数据显示(如图11),日语专业学生主要通过招聘会和求职网站了解就业信息(就业信息是指就业有关的消息和情况,包括宏观就业政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社会就业、人口资源等)。并且通过获得的就业信息,比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获得的要多。

图11 获取就业信息渠道

3.2.3毕业生就业受择业观念、择业地区的影响。

据调查数据显示(如图12),多数(69.63%)毕业生愿意尝试与自己专业不对口但相关的工作。毕业生将来的工作方向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仔细分析自身的优缺点,结合自己的喜好与已有资源,整合出最优的择业方案,不能受某些大潮择业观念所影响。

图13 理想就业地区

在关于择业地区的调查中(如图13),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北上广及沿海地区,这一择业地区意向调查恰好与当前日资企业或其他与日语相关的单位的主要分布地相符合,而湖南地区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很少。目前湖南省的经济虽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但毕竟地处内陆,在资源、经济发达程度、人才交流等方面远远不及某些北方城市和沿海城市。

4.针对以上的现状分析,做出解决方案上的探讨

4.1调整与完善教学计划,加强师资力量和提高教学条件。

首先,在教学计划中除了开设本科基础课程外,还应相应地增加行业专业知识课程及行业拓展课程。比如旅游、日语导游翻译,外事、外贸、进出口,日语文秘等课程,这样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学习行业技能,将提高学生自身竞争力,增加他们顺利进入社会的筹码。而且,当自身能力得到充实与提高的同时,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大增,这就给将来就业起到了如虎添翼的作用。

其次,各高校日语教师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应该齐头并进。所谓教育兴邦,教育的主体之一――教师的高素质与高业务能力对促进湖南省日语教育快速、高效地发展极为重要。对此湖南省政府应该加大对于高校教师进修等方面资金的投入;各高校应与日本的相关学校或与国内知名高校建立良好的教师培训进修体系等;各日语专业教师也应不断钻研、不断进取、不断汲取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

最后,各高校应增加日语专业相关的教学设备及教学资料,从而更好地为培养人才服务。比如增设同声传译教室和NHK新闻在线直播设备,有了这些设备的支持同声传译、NHK新闻在线直播等创建性课程的开设,既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听说等能力有质的飞跃,可谓一举两得。

4.2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相结合,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兴趣。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告别,可根据日语课程的特点采用现代化设备将情境达标教学法、生活实例导入法、师生换位互动法及实践教学法融会贯通于教学全过程中[3]。另外,各高校还可以借鉴英语自主试听教程此类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在试听教程中导入日本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日语综合知识方面的了解。

4.3多方协作,提高日语专业学生就业率。

就业率的提高,需要政府、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多方面的努力与共同协作。

首先,湖南省目前正值大搞建设,经济迅猛发展之际,如果各界加强与日本之间的联系,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将会为湖南省日语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其次,学校方面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双方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缩短日语专业学生能力与企业要求能力之间的差距的同时,也将进一步促进就业率的提高。学校方面也能通过与企业的交流获取更多最新就业资讯等;另外,可以邀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座,分享企业工作经验,传授工作技巧,以及与企业合作组织模拟面试等来提高心理素质、面试技巧和求职技能;学校还可以组织公司见习、实习等让学生了解企业所需人才的标准,增长见识,积累相关实战经验等。再次,学校应联合各教师为毕业生做好相关就业指导、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实现资源共享。最后,学生自身应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多参加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制订良好的职业规划,才不会在就业时不知所措。

本课题实地考查了多所学校,对部分日语专业学生进行了多方调查,也得到了相关老师的大力协助。但是缺少对于日语专业教师的各方面的调查,以及未收集他们对于湖南省日语教育的看法及前景分析等信息。并且这部分信息将能使本课题的研究结果更加准确与透彻。所以这一点是我们将来所要立项进一步研究调查之处。

参考文献:

[1]钱宇超,李美子.关于高校日语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教学),2011,10,(2):45-48.

[2]文玉兰,陈汉红.商务英语专业2010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以梧州学院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10,20,(1):100-104.

[3]赵丹丹.应用日语专业的现状分析和改革方案[J].辽宁高职学报(专业建设),2011,13,(2):15-16,95.

第3篇

1国外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

环境工程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1970年,在新成立的美国环境保护局的不懈努力下,环境工程学科的地位得以在美国确立欧州许多国家都以美国环境工程师学会(AAEE)于1998年提出的环境工程教育的定义作为开展环境工程教育的指导原则,该定义为:“应用工程原理进行环境管理,以保护人类健康,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并改善与人类生活质量相关的环境。”该定义实际指出环境工程的工作在于水和废水处理的设计和管理,并对空气、土壤、河流和湖泊污染进行治理。但近几年来,则已逐渐将诸如环境系统设计等更宏观的工作内容纳人其专业范畴,并更多地重视废物的减量化、循环利用,以减少所需处理的废物数量。欧洲各国对如何确定满足环境工程师教育需要的课程计划设置问题尚存在很大的不同,但大多数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计划都反映了这样一点:由于环境工程源于诸如土木工程和卫生工程等传统的专业领域,因而其教学计划的设置与这些专业密切相关,有的甚至是在这些传统专业的基础上加以扩展而设置的。

2我国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工程本科教育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末真正形成规模,迅速发展是在90年代扩招之后。纵观各个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大致由以下几种形式发展而来:(1)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传统的市政工程专业发展而来的环境工程专业;(2)以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为代表由传统的化学、化工类专业发展而来的环境工程专业;(3)其他矿业、石油、冶金、地质、海洋、农业等院校的相关专业发展而来的环境工程专业。

目前各类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基本没有太大的区别,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教学内容主要由化学类知识、工程类知识和专业类知识三大块结合而成,只是各知识所占比例不同而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基本相同的知识背景,而缺乏相应特色,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

3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探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符合市场需求、科学发展、学校特点这三个方面的要求,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探讨:

3.1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适应市场需求

高等本科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为21世纪培养环境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确定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时,不仅要兼顾所在学校的实P示情况,更重要的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对环境保护工作者的新要求。具体的讲就是要“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淡专业”的通才教育。要求学生理论基础要扎实,知识面要宽,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动手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可细分专业方向进行培养,学生就业方向除环境工程方向外,可细分如给排水方向、化工环保方向、环保设备设计方向、环境监测方向、环境规划与管理方向等。这样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缓解了环境工程专业目前面临的就业压力。

环境工程的课程体系应该是弹性的。全部课程基本应由四大模块组成:即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按《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是环境专业的基础课,它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前提,选修课程则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将上述模块具体化为:

第一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政治课、法律基础、数学、物理学、化学、外语、计算机应用等。

第二模块专业基础课程:力学、工程制图、电工学、环境工程原理(化工原理)、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等。

第三模块专业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清洁生产、生态工程等。

第四模块选修课程。环境工程概预算,环境工程仪表与自动化,环保设备基础,环境工程仿真与控制,环境工程施工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经济,环境管理与法规。

在上述课程体系中着重强调了数学、化学、力学以及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在环境工程设计,环境事件分析中,都离不开上述的基础知识。环境工程原理主要讲述的是防治环境污染、公害的技术和措施的基本原理,而具体的技术和措施在相应的专业课中将讲授。在确保工程技术教学的同时,还须重视法律、经济等的教学,做到文理渗透,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前提下,工程技术将越来越多地涉及到管理、法律及经济等问题。正如研讨会指出的,一个合格的环境工程师,不仅应是一个技术行家,而且应具有良好的交流技能以及宽阔的交叉科学领域(如法律、经济等)的视野,学生具备这些扎实的基本知识和拥有这些广泛的知识领域,就能在变化的专业领域和多边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加强基础教学,重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环境工程专业属于交叉学科,一方面使其可以博采众长,汲取更多学科的营养。另一方面却容易忽视学科本身内在的规律,使得课程设置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例如污染治理涉及化学、化工方面的知识,于是课程中设立四大化学,每门课课时都很多。污染治理的工艺设计需要一定的绘图基础,所以就设立机械制图课,虽了解很多机械零件方面的知识,但学生学过之后,既搞不了机械设计,又画不了工艺图。学习基础课,却不知用在哪里;学习专业课,又把该用的基础知识忘记了,基础与专业互不关联、相互独立,课程之间缺乏渗透和有机结合“基础知识”的选择应该着眼于整个环境学科,着眼于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使学生具有潜在的发展能力和基础,即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达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这才是百年树人的基石。所以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好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基础知识,掌握好计算机、制图等工程领域的基本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的各种变化。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可将教学过程分成两阶段,即前二至三年为基础教育阶段,基础教学阶段课程彻底打通;后一至二年为专业方向分流阶段,扩大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权,在兴趣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3结合地域特点,以特色谋发展

复杂性和多样性是环境科学的最大特点之一,反映在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中就是不同的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各有特色。可以依靠某一行业、某一技术或者现有完善的学科建设进行发展。例如依托于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省部级重点学科的中国地质大学,侧重于地下水研究,形成了具有地学特色的环境学科体系。国内最早开办环境工程专业之一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土建类学科为基础,依托教育部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的重要资源,形成了环境类工科与理科专业齐头并进的发展特色。

如何在众多的院校中脱颖而出,将自己的环境工程专业办出特色,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在专业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而一个专业要办好、办出自己的特色,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社会的需要;二是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即学校的整体背景和本专业教研室实际能为专业人才的成长和培养提供什么样的软、硬件条件。此外还要将社会近期的人才需求和专业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对当前和未来的人才需要有一个较准确的预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设置的专业和与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3.4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现在好多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还是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老师讲,学生听,课后完成习题,一份试卷定成绩^“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环境工程专业的的教学要求,澳大利亚一位着名环保专家曾经说过:真正的环境教育是在环境中的教育。现在好多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还是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改革教学手段,探讨和尝试适合环境工程专业教育教学的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改变课堂教学形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借以“案例式”,“师生互动式”,“合作讨论式”“启发式”和“渗透式”相结合等方法施教,让学生在兴趣和快乐中学习,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课堂走向实践对于工程这一种职业,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实践造福人类。环境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运角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其最终目的是应用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而现有的环境工程实践教学内容不够完善。因此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环境工程教学的重心。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除了课程设计和实验外,还可以包括现场实例剖析、案例理论教学、企业参观实习、工地蹲点操作、参与实际工程的规划设计与管理、现场和室内的采样分析与实验等。这些实践性教学环节不仅是专业教学所必须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增强独立和协同工作能力、扩大知识面的重要保证。

知识的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而当前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末端治理,即“废水、废气、废渣”的治理方式和以工艺革新为主的教学内容。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理念已经从末端治理转向首端防治。因此,清洁生产、循环经济、零排放技术及产业生态的原理及思维方式已经贯穿在他们的整个教学体系之中。还有,国际上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已经在IS09000的基础上提高到IS014000和IS018000,我们的教学内容就应该补充IS014000和IS01800而淘汰IS09000。

4结语

第4篇

关键词教师培训 网络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1 目前网络教学资源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也日渐增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00年祝智庭的《教师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策略》、2004年顾小清的《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一个行动学习框架》等。特别是祝智庭在《教师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策略》中概括出教师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几个原则对后来的研究具有深刻影响,这几个原则是:以教育改革为宗旨;以异步学习为基础;以多元载体为环境;以自主学习为中心;以案例学习为入手;以学习资源为支撑;以合作学习为向导;以电子作品为业绩;以结构化评价为特色;以电子学档为管理手段。总体来说,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网络教学资源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1.1 指导思想

目前各关于教师网络培训资源建设的研究虽然采用的理论基础各不尽相同,但大体上都注重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各研究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师网络培训资源的建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进行了考虑和探究,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想法,如重视学习环境建设、重视教师的交流互动、重视教师的叙事研究、教学反思等。

1.2 结构功能

各研究对教师网络培训资源结构功能的设计考虑都注重自学与导学相结合,注重交流互动和考核评价功能的设计实现。

注重教师自学模式的设计。各研究认为教师网络学习应以自主学习为主,应注重提供各种学习的文献资料、理论和技术学习的多种教学资源对自主学习的支持。注重导学模式的设计。各研究认为,专家的知识及指导是教师成长不可或缺的资源,专家对学习活动引导和设计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学习,相对稳定的导学模式是教师网络自主学习必要的补充。

注重交流功能的实现。提供各种交流工具如网络论坛、博客、E-mail等实现交流功能。注重考核和评价。不少研究都注重网络教学的考核工作。考核和评价通常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在线考试,二是学习记录。

1.3 教学内容

这是目前各研究分歧最大的部分。不少研究注重各学科知识的培训,也有部分注重教育学、心理知识学方面的培训,近年来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也有不少关于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能力的方面的研究。

2 网络教学资源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

从以上分析可知,目前已有的研究中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但也有不足之处需要克服。主要表现为:

2.1 教学内容上没有以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为主

在教师专业发展专门性研究中有不少研究都表明教师专业发展应是以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为主的发展,但是这一点在很多教师网络学习的研究中并没得到实现和解决。

2.2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没有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在设计网络教学资源时,必须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系统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来设计网络教学资源,并根据实际进行资源的组织和管理。

2.3 忽视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

教师网络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用简单的考试和测评来衡量,要根据教师学习后对工作的促进来评判。而这一点不是简单的网络考试和测评就能完成,因此对教师的网络学习评价应以激励为主,促进教师素质发展为核心。

2.4 忽视网络学习与教师生活和工作的联系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不能光靠网络学习和交流就能获得,它需要教师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面对真实的教学问题进行实践才能获得。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应结合教师的生活和实际工作进行综合考虑,留给教师充分的时间进行知识的内化和发展。

3 小节与结论

已有的研究中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如祝智庭提出的原则、各研究中的注重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考虑自学与导学相结合的模式、注重交流、注重考核与评价等。但也有不足之处需要克服,如教学内容上没有以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为主;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没有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忽视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忽视网络学习与教师生活和工作的联系等。

第5篇

关键词: 中职 计算机专业教学 发展路径

近年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陕西的紫阳县,人们能够看到,在2007年紫阳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正规在线学生就已经突破了五百人,其中大约半数是就读计算机专业的,而且不包含就读信息、电子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有关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只有1%选择继续深造,进入更高等级的学府学习。其余的99%大都走上了工作岗位。但是在这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中,真正从事与计算机相关工作的非常少,大约只有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总数的10%。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和把握目前中职教育的发展状况,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

1.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中职计算机教育在前几年异常火热,近几年却有冷却的趋势。从目前中职在校生的总人数,以及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率的对比中,人们能够发现中职技术学校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并不是那么乐观,面临很多的现实问题,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就业率偏低。经分析发现中职计算机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够,专业知识不够深入,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目前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课程知识过分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很清楚地介绍主板的功能是什么、处理器如何提高效率,对于计算机组成结构有着很清楚的认识和概念,但是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却对着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一筹莫展,完全不知道如何进行电脑组装,这些都表明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远远低于理论知识水平。虽然在课堂上学习了计算机的课程,但大多浅尝辄止,不能深入详细地了解专业知识。此外,一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顾埋头苦学专业知识,或整天沉迷于电脑游戏和娱乐,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忽视了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团队合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难以真正提高。

1.2师资不足,专业培养方向模糊。

在很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历史较短,加上部分计算机教师半路出家,他们的专业知识不够系统,也不够深入;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知识发展的速度非常快,而很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的知识储备大多来自前些年甚至一些不成熟的计算机理论书籍,因而他们的计算机知识显得相对陈旧,很难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而且,在大部分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本身知识水平不高,缺乏对于计算机行业的深入了解,只能够在计算机课堂上按照书本的步骤进行复制,使得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培养计划广泛性太强,没能切实提高学生水平。

1.3课程设置不佳。

师资力量和培养方向决定了课程设置。有些学校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甚至存在因人开课的现象,指的是学校根本不对现代化市场需求进行分析调研,任教的教师会什么技术就开设相应的课程,毫无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没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在计算机课程的规划上也是一片混乱,什么技术什么知识流行就开设相应的课程,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对于各门各科有着最初的了解,却不能够继续深入地学习,泛而不精是学习过程中的大忌。而且,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中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比重设置失常,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对操作能力要求很强的学科,但目前许多中职学校的硬件并未达到相应的条件,在这种状况下仓促开设计算机专业,大量的学生进入学校就读,但是学校并没有配置足够标准的硬件设施,不能够满足学生进行动手实践的需求,使得计算机教学仅限于纸上谈兵,缺少具体的实践锻炼,通过理论与实训课的非合理设置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这就必然造成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

2.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发展路径

要解决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切实解决目前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所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2.1学校正确定位。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专业需要制定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计算机专业人才是偏应用型的人才,不能够受到传统的升学率、以成绩评价人观念的影响,在计算机教学中真正使得课程教学和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上。中职院校应当专注于培养新型的应用型人才,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具备一定水准的技术能力,学习到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技术,将来为社会和自身的发展增添一臂之力。学校应该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劳动者。

2.1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改革。

要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明确计算机课程的培养计划,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的设置。此外,还要科学地制订教学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加强校级交流,切实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2.3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建立校企双方紧密合作的长效机制。

计算机专业教学需要注重和企业的互动,建立学生实训教育基地,这样做能更好地实现学校的教学目标,培养真正有用的技术人才,保证学生在进入企业步入社会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对本企业的在岗工人进行培训,从而达到企业学校双赢的局面。

3.结语

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给计算机的应用于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中职教学在培养初级软件人才、各行各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等方面抓住机遇,加大改革力度,对计算机教程进行仔细精细的规划和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认清市场的现实需求,促进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波勇,张如云.高职计算机课堂教育焕发新活力[J]扬州大学,2005,3.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室内设计 教育现状 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出现各种的教育形式,高职教育也迅速发展。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是高职教育中新型的专业,室内设计专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要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专业设计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探讨当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并分析室内专业设计的发展趋势对于本专业的发展,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国家各项教育事业开始获得重大的发展。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室内设计人才,这样在高校开始创办室内设计的专业。室内设计专业是在与工业设计相互分离以后才正式形成的,此后便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特点

当前,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促使室内设计这一新型的产业成为了热门专业。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室内设计专业便在各个高校创办开来。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也开始创设室内设计专业。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在学生素质、师资力量以及办学背景与条件都是不相同的,课程的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也存在区别。一般的高等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特点偏重艺术,但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特点偏重施工技术。

(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现状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受传统的教学体制与课堂教学方式的影响,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计划不够科学合理,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内容繁杂,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创造性,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内容缺乏实用性,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首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设计的艺术表现能力,但是设计缺乏实用性,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其次,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死板,不能达到融会贯通,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最后,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能形成完备的专业知识的结构体系,不能形成较高的综合素质,学生不能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难以实现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满足社会对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要在教育实践中,重新思考与定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寻求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与教育方法,以实现培养高素质专业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高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当前,高职教育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教育要在综合考虑自身发展需要与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全面分析自身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准确定位自身的发展目标与教育特色,促进自身持续健康发展,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专业应用人才。

根据社会与企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要培养具有“一高多能”的专业人才。“一高”是指学生在全面了解与掌握计算机基本设计软件的操作、设计的组织与管理以及设计工艺的前提下,能够熟练地掌握与运用其中的某项技能;“多能”就是学生在掌握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具有审美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要培养这样高素质的专业设计人才,就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首先,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要注重实践,寻求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还可以是师傅与学徒的关系,要实现校企合一、教师与工作车间的统一,教学质量与设计产品的统一等,能够促使学生全面掌握设计的基本技能与基本理论。这样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走入社会就可以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其次,要完善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的基础教学设备。基本的教学设备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条件。高职院校要加强资金支持,配备足够数量的仪器设备,以满足学生的设计实践的需要;高职院校仪器设备的配备与相关的配套设施的设置要具有针对性,仪器设备的选用要符合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要求,是设计行业的前沿的仪器设备,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持与条件,促进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再次,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要不断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最后,要对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设计要坚持实践、实用的原则,将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素质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体现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决定了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设计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与发展过程中,要全面认识与分析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提供教育教学必须的基本设施条件,改革课程结构,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于娜.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华章,2011(6)

第7篇

[关键词]齐齐哈尔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1 — 0078 — 02

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了联结农户、龙头企业与市场的重要纽带。2012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合作社年”,研究如何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具有较深层次的意义。齐齐哈尔市是黑龙江省第二大城市,地处松嫩平原中西部,发展农业具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该市是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较早且数量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同时具有可耕作土地连片、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等鲜明的地域特点。由于东北地区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的相似性,所以研究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问题不仅对黑龙江省其他地市具有借鉴意义,而且对于整个东北地区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齐齐哈尔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作用分析

(一)数量激增、经营领域扩大

近些年在市政府“创绿色牌、走特色路”等发展农业战略思想的引领下,加快农村组织经营形式创新,已成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倡导与支持下截止到2012年6月份齐齐哈尔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由2011年底的3610个激增到4128个,经营领域由过去单纯的种植业、养殖业扩大到农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等。从组织形式看主要有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从组织类型上看主要有龙头企业引领、专业大户带动、产销协作、市场集散、综合服务等。

(二)涌现出不少典型

目前一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于管理较为规范、经济效益显著已成为当地具有引领作用的典型。如克山县、依安县的农机合作社,克东县、甘南县奶牛合作社等。其中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以土地折价入股、按股返还利润”的合作模式在该省得到推广。2012年5月由黑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省供销合作社在全省范围内联合开展了评选表彰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活动,克山县昆丰大豆专业合作社、泰来县农人科技种植专业合作社因年营销额大排序分列第一名和第二名,此外讷河市鲁民供销马铃薯粉条专业合作社、富裕县鑫陵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八家均榜上有名。

(三)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1.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

大农业的发展需要土地适当规模的集中与经营,这便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更有利于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粮食产能。齐齐哈尔市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入股模式为“土地+现金”,这种入股模式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以2011年为例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全市土地规模经营达1260万亩,新增110万亩。

2.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农民与市场之间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往往起到桥梁与媒介的作用,通过组织对市场情况的信息反馈,农民能灵活地调整种植和养殖结构,改变了以往农民生产的随意与盲目,有利于规避市场风险。现在齐齐哈尔市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借助“一村一品”工程努力实现农产品的区域化分布,并且已出现了杜尔门沁和水哈拉肉鸡村、长青獭兔村等一批专业的养殖村及种植村。

3.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集约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该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进程。以奶牛养殖为例2011年全市奶牛存栏62万头,增长7.7%,其中规模养殖达21万头,增长了23.1%。生产规模集约则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目前该市一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加入的农户实行统一生产管理、统一技术、统一供种供肥供料、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产品购销等措施,这有利于降低成本,而且也方便产品进入市场,减少中间环节,保护农民的利益。

农业生产的规模集约和产业发展催生了订单农业,也使一些村屯成为了龙头企业优质原料基地和大型超市的货源基地。如龙江县广厚乡在16家专业合作社组织下了实现农业产品规模化生产。通过招商,入驻了顺兴米厂、天麟大米加工厂等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这不仅实现了产品就地加工增值、产销结合,同时也使加工企业原料来源及品质得到了保证,以入驻厂商之一的顺兴米业为例,目前年生产经营能力已达到2万吨,所加工生产的绿色大米于2011年进入了清华大学校园。

4.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使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仅2011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107万人,增长3.9%。同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更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以甘南县巨宝镇金星村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例,仅经过4年的发展,合作社就已拥有150多万元的资产,年收入实现148万元,累计向社员分配红利42万元。再以甘南县兴久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例,2010年村民人均收入10500元,其中养奶牛收入8200元,占比78.1%。

二、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总体看齐齐哈尔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较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自身发展层次低

齐齐哈尔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目前仅局限于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还没有较高层次的股份合作社。目前绝大多数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参股形式是以土地、牲畜为主,大多数组织合作资本少、规模以小型居多,真正达到规模化经营的少。从合作地域看,多数仅限于自然村屯、乡、县,市级不多,省级鲜见,并且各组织之间缺乏协作与沟通。再从合作内容来看,大多限于技术指导和信息指导,并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商业化发展的模式,如此低层次的发展使其总体综合竞争能力并不强。

2.市场开发层次低

受传统观念及自身能力的影响,目前齐齐哈尔市绝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产品生产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在产品的市场营销方面做的并不好。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长期稳定的客户,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开拓市场的举措,持货等客现象很常见。连锁式经营、电子商务极不发达。并且其生产始终在初级层次徘徊,所生产的产品大多还停留于“原”字号,精深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得不到提升,这也影响了其产业商业化的发展。

3.运行机制不完善

虽然近些年市政府比较注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试点示范单位等活动。但目前看该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并不完善,在管理上尚处于自发运行阶段,成员之间只是简单的共同生产、共享技术的相互协作关系。绝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组织机构简单,没有分工明确的机构建制,大小事情只靠组织发起人等几个核心人物定夺,也只靠一纸合作组织章程来约束成员的行为,没有制定出细致的、全方位的管理制度,这使得涉及到财产的管理、利益分配等时往往找不到制度可依。个别合作组织还存在着个别社员或负责人无偿占用公共资产等财务违规得不到及时处理的现象。同时在土地流转方面也存在着口头协议、私下流转的现象,流转程序极不规范。由于该市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尚处于政府扶持阶段,所以尚不独立,特别在民主管理方面做的并不好,行使表决权时多数不是依据所持股份比例,往往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发起人成为了最终的决策者。在利益分配上该市不少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往往只按照交易额及出资比例进行初次利润分配,很少实行二次利润的分配。此外不少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公共积累提取比例偏低,许多社盈余公积提取率在5%左右,只有个别社达到10%,如此低的提取比例会影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后劲。

4.资金短缺

目前该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普遍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资金短缺。以2012年为例,在2011年底预计仅市政府农业投资就需要122.4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使涉农金融机构面临较大压力。现在该市涉农金融机构仍是以农村信用社为主,各金融机构实行了“一个优先,五个倾斜”的农业信贷政策,其中一个倾斜就是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但以农村信用社为例这一倾斜政策只是针对有发展潜力的合作社,对于绝大多数处于成长阶段急需资金扶持的中小社资金短缺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二)制约因素分析

1.思想认识不到位

经调查现在为数不少的农民及村干部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现代化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及意义认识模糊。特别是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民营性质把握不清,往往存在超越职权粗涉以及职能定位不清的情况。一些农民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认识含混,参与热情并不高,只是听说参与合作经济组织有什么优惠条件,才蜂拥而上,之后便将其束之高阁,如此造成该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增长快、但真正发挥作用的少、总体综合实力差的局面。

2.人才素质低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起人及参与者大多是农民出身,文化层次低。管理者也从他们之中产生,很难适应规模化的经营管理工作,大多数管理人员不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理念,更不熟悉市场运行规律和运作机制,导致生产与销售无法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安排组织,这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也抑制了农民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热情。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发展就必须储备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经营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但目前受其自身条件不足的影响,很难有高素质人才充实到组织中来。

3.法规不配套

目前规范我国农村专业经济组织法律法规及规章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等,从法规的配套程度上看尚不系统,并且由于法律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原则性和模糊性,加之现行的法律规章个别部分规定过于笼统,使其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以合作经济组织中个别社员或负责人无偿占用公共资产等财务违规为例,在条文中就找不到相应的处理措施。

4.监管缺失

目前,该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着严重的无内部控制,或者即使有也形同虚设等问题,内部监控十分不力。再从政府部门监管层面上看也存在监管力度不够的情况,政府对该组织的管理只限于一年之中的偶然的几次检查工作,而且并无监督检查的硬性规定。同时目前尚无规定民间审计要界入该领域。由此可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着严重的监管缺失状态。内部治理结构设置不健全,加之监管缺失,使得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作不规范等问题时有发生。

5.信贷支持不够

第8篇

【论文摘 要】通过对辽宁8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的比较研究,探讨制约辽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主要因素为就业式的培植、专业师资力量及教学经费等问题的亏缺;并对现有的教学条件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健康发展提出基本思路和构建框架。

一、引 言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产业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全民参与的大众体育在工业发达国家迅速兴起,并逐步形成国际性的体育浪潮。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从1993年开始,国内一些体育院校结合社会体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精神,积极调整系科和专业设置,试办社会体育专业。十余年的专业发展建设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截止到2010年底,辽宁省普通高校有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点8个,分别是沈阳体育学院、东北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鞍山师范学院、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化工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和沈阳大学。当前对社会体育专业的研究仍十分薄弱。社会体育专业发展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本文以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为依据,通过对这8所院校教师、学生及社会体育专业发展、教学条件和学生情况的调查和比较,为辽宁社会体育专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辽宁省设置社会体育体育专业的8所院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国内外研究文献和论著,其中涉及领域包括教育学、训练学、管理学等。国内各大体育院校学报和《体育学刊》、《体育科学》等十余种刊物中有关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文章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访谈法。访谈的对象:教育界课程理论专家、参与和制定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专家和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等,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验证。

(3)问卷调查法。问卷Ⅰ《社体专业毕业生情况调查表》,做社会体育专业应届毕业生基本情况调查,发放问卷141份,回收121份,回收率85.8%,有效问卷121份,有效率100%。

问卷Ⅱ《社体专业在校生基本情况调查表》,做辽宁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发放问卷335份,回收321份,回收率94.6%,有效问卷317份,有效率98.7%。

(4)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1.0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统计过程遵循客观、求实、准确的原则。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1)辽宁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设置情况、地区分布和培养规模。学生生源从地域分布上看,中心城市相对集中。八所院校中有5所位于省会城市沈阳,其他3所院校校址位于抚顺、鞍山和大连;从专业培养规模上看,沈阳体育学院招生相对较多,最多一年招生达到90人/届;东北大学和沈阳化工相对较少,20人/届左右,而其他院校的招生人数平均在40人/届左右。

从我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规模和现有规模的调查得出,有80%的专家认为发展规模过大,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现有规模认识调查,有60%的专家认为现有规模过大。

(2)辽宁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增长情况比较。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产生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外大众体育的发展启发演绎而来的。就辽宁省而言,沈阳体育学院在1998年最先设置了社会体育专业,也是全国最早设立社会体育专业的几所体育院校之一。在1999年首次招收社会体育专业学生60人;东北大学和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在2002年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前身抚顺石油化工学院,2002年更名大学后创建了体育学院;之后鞍山师范学院体育系在2003年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在2004年,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沈阳化工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和沈阳大学分别开设此专业。这几所院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原因集中在以下两点:学校内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需求,占80%;国内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需求旺盛,占73.3%。

(3)辽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任何事物在其发生发展中会遇到各种矛盾,社会体育专业也一样,在其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调查显示,在社会体育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市场没有充分培育、学生的专项运动技术水平较低、教学经费紧张、师资力量不足、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以及场地设施不足等。

2.辽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基本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情况。社会体育专业在我省还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从1999年沈阳体育学院首次招生至今,师资力量各校不均。从调查结果显示,辽宁省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师资力量有62%满足社会体育专业的需要,这8所院校中除了沈阳体育学院外,其他四所院校3所是师范类综合院校,4所是理工类综合院校,在解决师资不足时,可以借助本校的师资优势满足社会体育专业的需求。同时各院校大都实施对本部分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通过鼓励教师攻读研究生学位、吸引部分硕士、博士毕业生来校工作等方式来满足师资力量的需要。

从学生对教学授课情况的满意度来看,多数学生对术科教师有较高的满意率,而对理论课教学的满意率略低。社会体育专业师资几乎都是从体育教育专业或公共课改行过来的,因而其知识结构、教学方法都不能突破旧的框架,尤其是专业理论课的讲授,由于本身是新专业、新的知识领域,大多数的授课教师没有几轮的讲授过程,所以教学经验明显不足,虽说有的教师理论研究水平很高,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运用能力还需不断完善和提高。

(2)体育设施和实验室设备。辽宁省的8所社会体育专业院校中有一所院校的体育设施不能满足该专业的教学需要,其他所院校能够满足或基本满足本专业的教学需求,各校积极地采取措施,有75%学校采取投资新建;25%租用外单位的体育设施来满足需求。

学生对学校相关实验室设置的满意度调查表明,学生对学校的实验室仪器设备不满意。反映出辽宁省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实验室及实验设备基本不能满足该专业的主要实验要求。

社会体育所需的场馆设施,往往经费上投入较大,如保龄球、高尔夫球、网球等。据调查,目前我国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体育院校基本上不具备这样的教学条件,而且我国大部分院校在增设社会体育专业时,几乎没有新专业开办费,这严重影响、制约着新专业的生存与发展。通过调查还了解到,许多院校是许多专业在一起共享实验室使用的,虽可节省资金,但在管理及实验室的投入方面存在矛盾。共享的实验室里许多仪器设备在体育专业使用不能完全的吻合,应付、替代的结果势必影响实验的效果,影响培养的学生质量。

(3)实践活动及实习基地情况。至今为止辽宁虽然只有五所院校有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但这些院校基本已建立起自己的实习基地,主要是体育用品公司、健身俱乐部、社区等部门。

在教学实践环节方面,各校主要突出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通过锻炼学生参加实习基地的实习、亲自组织各种课外活动等方式使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实习和实践始终贯穿,提供时机施展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对于学生的实习采用统一安排和学生自行安排相结合的方式,统一安排是到实习基地实习,自行安排是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让学生有目标的进行实习。由于实习基地中专业的实习指导老师、实习条件、实习内容等方面的不规范,人才信息反馈的缺乏,同样影响着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提高。

3.学生基本条件

(1)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生源情况。调查显示,有47.1%的2006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来自于城市、有28.9%来自于城镇、24%来自于农村;毕业生中有61.2%为独生子女;父母中有32.2%是工人、31.4%是农民、有27%毕业生父母是公务员、教师或技术人员、5%厂长经理,8.3%是个体户。

(2)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具备的计算机和外语水平。外语水平的调查显示:在所调查的3所院校毕业生中,有15.7%通过四级考试,5.8%通过六级考试,二级占27.3%和三级占38.8%水平;还有12.4%没有外语的等级级别;计算机水平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3%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49.2%通过计算机二级,21.5%通过计算机三级,还有25.6%的毕业生在计算机方面没有等级。由此可以看出,我省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3)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专业思想和学习动态。在对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的基本看法的调查中显示:3所院校中有近41%的毕业生对所学专业喜欢、有兴趣,平时能够认真学习;有33%的毕业生对所学专业喜欢程度表现一般,只限于完成学业任务;有12.4%的毕业生对所学专业兴趣不大,实际上更注重其他方面的学习;也有14%的毕业生对社会体育专业不感兴趣,感到没有前途。学生专业思想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

(4)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和水平。从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看,多数学生参加过训练队,但都是学校组织业余训练队,一部分还是高考前补习训练队,训练时间基本都是短期的。不足一年的占学生总数的43.7%,不足三年的占86.3%,运动时间和经历基本是非常短暂的。

(5)毕业生就业状况。在对108位调查人中,已有40位签约,占37%,从已签约的学生所具备的计算机和外语水平分析得出,用人单位在毕业生计算机和外语等级上有一定的要求,计算机和外语水平与就业率基本成正比的关系,但不是水平越高就业率就越高,计算机水平在三级以上、外语等级在二级以上就业率明显高于计算机无等级和外语无等级的就业率。所以,对社会体育专业计算机和外语的培养要求是外语水平要在二级以上、计算机要在三级以上。

要想有好的毕业去向,及时获得就业信息及就业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当前毕业生就业获得信息主要途径是上网查询、参加招聘会和校园信息公布栏,由于参加招聘会有一定的限制,只能就近就需的参加寥寥的几次,不可能参加所有的招聘会,因为需要一定时间和大量的资金费用,就一个普通毕业生来说,不可能承受。所以学校应充分利用上网查询和校园信息公布栏这两方面为学生开辟就业信息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有57.8%的毕业生通过上网查询获得信息;有38%通过参加招聘会获得信息;28%通过校园信息公布栏获得信息;有19.8%通过报刊杂志获得信息;16.5%通过父母获得信息;6.6%通过老师获得信息;5.0%通过亲戚朋友获得信息。毕业生对当前就业政策,非常了解占19%;比较了解占38%;不太了解占38.8%;不了解占6.6%。毕业生就业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导。近90%的学生靠自己来寻找就业的出路,但其中有近50%的学生对于当前的就业政策形式处于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境界,这势必影响辽宁省的社会体育人才需求。

四、结论和建议

1.结 论

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实验室仪器设备不足;学生综合素质较低,专业思想不稳定;实习内容及形式丰富,但规范性不足;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2.建 议

国家政府部门加快社会体育的组织、管理、指导工作人员的职业化进程,积极培育扶植社会体育就业市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引进高层次教师力度,增进教师信息的交流;增加教学经费投入、增加场馆设施尤其是实验室仪器和设备的建设;突出专业特色;注重学生的专项运动技术和学生专业思想;对社会体育专业计算机和外语提出适当的培养要求;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维平.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J].体育学刊,2005(4):71~73

2 郑建岳、刘 健.新形势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课程体系的设计[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3):32~34

第9篇

>>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现状浅析 我国信用评级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规范发展问题研究 从欧债危机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未来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现状及未来融资趋势对策分析 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以及对策分析 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研究 我国中小型餐饮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构建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我国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我国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战略转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周中胜,王愫. 企业家能力、信用评级与中小信贷融资可获得性―基于江浙地区中小企业问卷调查的经验研究[J].财贸经济,2010,(06):10-17.

[3]张明.中小企业信用评级问题研究[EB/OL].(2008-2).[2016-8-3]..

[4]张明松.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