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8:58:35
导语: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小学美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小学美术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文化需要得到传承。但现实情况中,我国传统文化普遍存在流逝现象,此类现象在近些年的文化保护工作中虽有减缓,却依旧未能改变,说明要消除这一现象就必须加大文化传承力度,尤其是要让新一代人了解传统文化,成为文化的传承者。这时,教育作为小学生获取信息、树立认知概念的主要渠道,其完全可以作为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之间的桥梁,在教育中传播传统文化可以提高文化传承力度,这一点对于小学美术教学而言也不例外,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肩负起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将教学视作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并在该渠道上开展教学工作,同步实现教学目的与文化传承目的[1]。
(二)小学美术是小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平台
既然小学美术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则教师在教育中就不能只是单纯的告诉小学生我国有哪些传统文化,更应当让小学生去认识文化,培养小学生文化认知概念、增长小学生文化感兴趣程度等,教学过程中小学美术就成了小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平台。在美术教学平台上,小学生能知道我国各类传统文化的具体形式、艺术特征、背景故事、文化内涵,这能让小学生对文化有较深的认识,同时传统文化内部丰富的情感、有趣的故事、丰富的表现形式等能引起小学生对文化的兴趣,长时间去追求传统文化,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文化传承目的。
(三)传统文化是小学美术的“滋润剂”
在任何小学学科教学中可见,小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其兴趣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说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就是兴趣使然,若小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消极、被动,如果强迫其学习还可能引起小学生内心抗拒,这一点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也不例外。而要保障小学生对小学美术保持良好兴趣,美术教学内容就不要太过单一,否则在小学生开展美术教学就会显得非常“干涩”,学习时觉得无聊,因此如何让美术教学内容变得不单一,更加丰富,是小学美术教师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这时传统文化就能充当“滋润剂”的角色,其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内涵、生动的故事等,全部符合小学生喜欢追逐新鲜事物的天性,因此能有效调动小学生兴趣,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与效率。
(四)传统文化能让学生对美术进行延伸思考
丰富的传统文化不仅让美术教学内容变得丰富,还能让小学生对美术内容进行想象,而想象的产生会带动学生进行延伸思考,逐渐意识到“美术不单纯是人兴趣使然下的行为,同时也是彰显我国文化独有风采的渠道”,在这种认知下小学生就不再是单纯对美术感兴趣,而是对美术抱有较高的重视度,愿意去学习美术知识。因此在兴趣与重视度的双重保障下,受传统文化浸润的小学美术教学质量将得到有力保障。
二、传统文化浸润教育实施路径及方法
(一)实施路径
在小学美术教学基础上,传统文化浸润教育的实施路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具体如下。1.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小学美术实施传统文化浸润教育的必要前提,不良的教学模式会限制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小学生无法产生体会,也不会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因此传统文化浸润教育无法实施。但相反,若教学模式中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充分发挥,小学生就会产生良好体会,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会让自己沉浸在传统文化与美术知识编织的场景中,在感知其中魅力的同时,逐渐喜欢上美术教学,因此教学模式是实施传统文化浸润教育的重要路径。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实现传统文化对小学美术教学进行浸润的路径,即假设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只讲解课本知识,只字不提相关的传统文化,就说明传统文化根本没有对教学进行浸润,相反当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相关传统文化来进行教学,则美术教学内容就不再单调,因此小学生会表现出较高的接受度。可见,教学内容是小学美术实施传统文化浸润教育的主要路径之一。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决定了小学生对传统文化浸润后美术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若教师采用不当教学方法,则小学生就不会接受传统文化浸润后的美术教学内容,学习表现与以往并无不同,相反能更好地让小学生去接受浸润后的内容,还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接受程度,可对教学有效性提供长期保障。
(二)实施方法
在以上三大实施路径上,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浸润教育的实施方法分别为:扭转师生地位,改革教学模式、挖掘教材与文化关系,浸润教育内容、发挥教师角色作用,采用先进教学方法,各方法具体内容如下。1.扭转师生地位,改革教学模式。根据现代小学美术教学现状可知,多数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就是典型的不良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小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小学生既没有充足的能动空间去发挥想象、发散思维,又得不到教师的指导,使得其主动性表现较弱。这一条件下,建议小学美术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其要点就是扭转师生地位,应当让小学生占据课堂主导地位,而教师则作为引导者开展教学工作,这样使得小学生在教学中会有良好主观能动性表现,让传统文化能深度浸润美术教学,同时保障传统文化浸润教育作用能充分发挥。2.挖掘教材与文化关系,浸润教育内容。为了让传统文化对小学美术教学进行浸润,教师应当着眼于教学内容,积极、深入地挖掘美术教材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在相关关系上将两者结合,由此使得传统文化浸润到教学内容当中。例如某教师通过分析,在小学美术造型内容上选择了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窗花”作为结合对象,教学中首先介绍了教材中美术造型的基本概念,其次待小学生有一定了解之后,引出“窗花”作为造型知识点的案例,开始讲解“窗花”经典造型的特征、背景故事,此举不但让小学生对美术造型有了深刻的认知,同时也对“窗花”这一传统文化有了深入理解,知道人们为什么要剪窗花、不同节日里常见的窗花造型有哪些、不同窗花造型代表了什么意思。3.发挥教师作用,采用先进教学方法。在改革后的教学模式下可见,教师是作为引导者来开展工作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这一作用必须贯穿所有教学时使用的教学方法,旨在保持小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态度、活跃思维,也让传统文化的教学作用充分发挥。实际情况中,可应用于小学美术传统文化浸润教育中,且便于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的先进教学方法有很多,本文主要介绍其中两种:①生活教学法,采用该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对小学生的生活有一定了解,知道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什么,再以小学生经常接触的事物为主题,提出一个具有引导性,且贴合小学生生活的问题场景,这样小学生将会进入问题场景,通过自身在生活中的认知来进行想象与思考,而在想象与思考过程中,小学生就会逐渐体会美术艺术以及传统文化的魅力。②小组合作教学法,采用该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将小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提出一个传统文化主题,这个主题能引导小学生相互讨论,在组内输出自身观点、认知,同时教师也参与讨论,不断提出新论点,并对小学生讨论方向进行指导,若发现小学生讨论受到阻碍或者出现偏差,要及时提供正确思路。而在小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可组织小学生围绕讨论结果进行实际绘画,要求绘画成果体现出主题中的传统文化特征,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先进教学法,值得在小学美术传统文化浸润教育中使用。综上,本文对关于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浸润教育进行了探讨分析,阐述了小学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文化浸润教育实施路径及方法。通过分析可知,小学美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密切,彼此结合能起到相互扶持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文化传承,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学质量,因此小学美术教学有必要实施传统文化浸润教育。而根据文中实施路径,采用相关方法,能让传统文化浸润教育全面实施,可起到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育人作用,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实现文化传承目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章芳芝.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浸润教育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26):124.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语文;渗透
当前全球经济、贸易、文化等一体化的格局越来越明显。在这个过程中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强势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并同化着其他文化。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民族性是文化最重要的特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应积极继承和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用民族性来抵御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作为高层次文化教育,大学教育应更加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保住我们文化的民族性。而大学语文作为大学中的一门母语课程,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诗词、戏曲、书法、武术、中医等,不一而足,这些文化中蕴涵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如厚德载物、阴阳合一、物我合一、忠孝仁悌等。时代在发展,但这些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却不能丢弃。
1.传统文化教育是振兴民族的需要
自从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之后,国际环境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几十年来世界的政治与文化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外部环境也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而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发展中的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激励全民族的自信心,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为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持。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在年轻人的心中恢复强烈的民族意识,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复兴中华民族的责任,形成强有力的民族凝聚力。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心,熏陶出民族意识。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在大学生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2.传统文化教育是历史传承的需要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有过一段屈辱的历史,很多有识之士在进行深刻反思后认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束缚了中国的发展,于是大力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但历史的发展证明虽然旧文化有其糟粕,但如果不加辨别,一棒子打死,反而会对国家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改革开放后国外文化开始进入中国,音乐、电影、饮食、服装等,可谓是全方面地吹来了一股“西风”,这本也无可非议,只有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世界,才能取长补短,大步前进。但年青一代“哈韩”“哈日”,看好莱坞影片、过圣诞节,而对中华传统文化淡漠甚至不屑一顾,就值得我们警醒。遗忘传统,丢弃自己的文化是可怕的。为了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发扬民族精神,传承文化传统,我们必须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只有让大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建立起对民族文化深厚的感情,找到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才能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去对比世界优秀的多元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并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3.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人文素养的需要
从近期相关部门针对大学毕业生进行的素养调查中可以看出,现在大学毕业生最大的问题是文化高、素养低,比较典型的是很多研究生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写出的汉字却歪歪扭扭。更重要的是有些大学生在道德素养上还出现了问题。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负面的文化给大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崇尚享乐、个人主义、功利主利的思想在很多大学生的心里滋生,这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带来了隐患。在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滋养大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消除社会中的一些负面文化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此外,在社会转型期,必然会打破大学生心中的一些传统价值观,这些空价值观空间也急需优秀传统文化来填补。扎实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中华优秀文化的浸润下形成深厚的人文修养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从道德教育、人格构建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二、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在关联
1.传统文化教育是开设大学语文的目的
“”之后知名大学校长苏步青和匡亚明共同倡导在全国高等院校内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汉语水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精神文明,用中华优秀传统文明影响世界。而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从中可以看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开设目的之一。
2.大学语文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
文化与文学密不可分,而大学语文中所选的作品都有着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内核,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精华,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在这些作品中大部分是古代文学作品,而中国古代文学恰恰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也是最具活力的组成部门。这些文学作品生动地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深刻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念。像中国古代文学中“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以诗言志”的精神核心、“物我合一”的美学追求,这些文化特征最终融合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大学语文汇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篇目,包含丰富的人文思想,拥有深厚的文化和积淀,闪烁卓越思想的光芒,大学生在学学语文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因此,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就成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
三、大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策略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33-01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昨晚蕴含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词在教学中该从那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修齐治平,理想追求教育。儒家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当以修身为本。正心诚意的修养,个人道德的完善,是治家、治国、稳固天下的根本。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理想,影响了中国一代代的志士仁人,它也是古代读书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追求。追求远大的理想,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成就学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如杜甫《望岳》里写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自强不息,事业建树教育。《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事业追求上的奋斗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心理认同。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塑造了无数志士仁人的高尚人格,磨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
如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爱国为民,社会关系教育。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从以下两方面:
1、国家民族统一的爱国意识
儒家“大一统”主张,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陆游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2、执政为民的民本理念
儒家经典《尚书》指出:“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不仅如此劳动人民还创造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诗经》就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白居易《观刈麦》,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表达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果实,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古人很早就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
1、联想想象进入意境法
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调动学生去想象,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进入诗歌的情境。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尽可能的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对比迁移联系实际法
引用新闻材料: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大诗人坡在白居易之后也曾经在杭州任市长,不仅非常注重对西湖的疏浚治理而且还留下了对西湖如此的赞美。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西湖在2003年却被媒体宣布“死了”,因为2003年6月 5日,国家环保局了一份环境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杭州西湖的水质被列为了劣五类水。2、杭州光学污染日趋严重 西湖看星星已成回忆。学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可将西湖现在与诗歌描绘的美好画面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激起学生强烈环保意识。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因利势导,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必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效果,增强中华文化传统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 李承宗. 《论儒家文化对培养现代爱国主义情感的积极作用》《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04.
【关键词】影视作品 艺术语言 传统文化 语言教学
一般来说,对外汉语教学既要承担语言传播的任务,又要承担文化传播的任务。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目前重点集中在高级阶段,然而文化是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注重从初级阶段就培养以汉语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学生的文化素养。初级汉语学习者虽然语言能力较差却往往对中国文化具有较为强烈的热爱,我们应该重视他们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寻找正确的方式将纷繁复杂的传统文化有效地运用到初级对外汉语教学当中,“趁热打铁”,在学习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求知欲最强烈的时候,及时地进行文化输入,不仅有利于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汉语,而且有利于形成汉学思维和培养学习兴趣。
一、影视、语言、文化及文化教学
影视艺术作品是将文化、思想、价值观等抽象的概念和思想用语言和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人物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开展从而使观众在心灵上达到共鸣。影视艺术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完美结合,它既如时间艺术,在时间的延续中展示画面,构成完整的银幕形象,又如空间艺术,在画面空间上展开形象,使影视作品获得来自不同手段、不同方式的表现能力。影视艺术作品通过人物造型、光影、色彩以及线条所组成的构图、色调和影调来叙述故事,抒发主题情感,来达到阐述哲理、引起共鸣的效果。影视作品因其再现性、符号性、特有的“在场感”、直观性,以及由光影结合产生的画面感和冲击力对观众造成视觉以及听觉上的冲击。影视画面并不是现实的一种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艺术符号,既是对现实的记录,又是对现实的超越,是被人赋予了意义的现实。影视作品可以说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地区的影视作品反映不同地域的文化。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初级阶段,由于语言的限制,文化教学的开展比较困难,合理地利用中国传统影视作品,特别是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短片作品作为文化教学的资源。短片的形式相较中长片更能适应对外汉语课堂的教学实际和教学要求。一般情况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选取的影片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影片太长,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影片中而混淆了课堂教学的重点,达不到汉语课堂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初级阶段的汉语学生汉语水平较低、词汇量较少,如果影片的长度过长,学生会听不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短片影视作品有动画、真人、动画与真人相结合的形式,例如《东方小故事》《成语动画廊》《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动画系列――小太极》这样连续剧形式的、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这些影视艺术作品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传统思想文化融入到图像、画面、故事情节、人物的行为中,并用通俗易懂的汉语表达出来,增加了文化教学课堂的趣味性,内容上主题明确、简单生动,每集时间适中,教育性强。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法应该在传统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利用影视、多媒体、实践活动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手段,促进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融合,促进留学生文化感知能力的形成。在语言课堂中加入影视作品可以使留学生在影视所营造的轻松、生动的语言环境中自然习得中国文化。
二、影视作品在初级文化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一)《东方小故事》《成语动画廊》进入文化教学的原因
《东方小故事》是一个以我国古代、近代历史上一些反映高尚道德和情操的著名人物和故事为蓝本进行的真人拍摄的系列小故事,分为古代、近现代两部分,故事内容涉及近现代部分主要有黄炎培教女、华罗庚看店、廖仲恺住店、胡文虎教子、郁达夫买鞋、吴蕴初训子、陈嘉庚迁坟、关天培木匣、左宗棠办厂、王统照赠诗等共50集;古代部分有华佗学医、孔子拜师、黄香温席、闻鸡起舞、岳母刺字、举人以廉、邹忌照镜、触龙说后、刘娥罢殿、事难两全等共200集。每集讲述一个人物,故事中人物有的机智、有的好学、有的勇敢、有的正直、有的为人类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人的一生中应当具备的真善美品质,激励人们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成语动画廊》则以动画手法解说成语的教育片,成语故事涉及掩耳盗铃、狐假虎威、塞翁失马、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守株待兔、绕梁三日、愚公移山、自相矛盾、鹊巢鸠占、狼狈为奸等中国常见的成语故事。卡通形象生动可爱,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每个成语的出处及教育意义,使观众易于领会。
这类的影视作品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近现代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和哲理观,它们集艺术性、形象性和趣味性于一身,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等,而且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以及精神风貌等。
(二)《东方小故事》《成语动画廊》进入文化教学的可行性
1.影片时长
《东方小故事》和《成语动画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片的代表,每集影片的时长控制在3-10分钟之间,短小精悍,主题突出。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文化教学中,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而且不过多地占用课堂时间、分散学生注意力。完整的情节却又不占用过多的时间,日积月累,有利于留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的形成。
2.影片内容
此类教育片在我国面向的观众群体多主要是青少年儿童,因此语言大都简洁精练、语法规范、通俗易懂且配音严格、标准、专业、发音清晰、语速适中,留学生容易听懂方便模仿学习,角色生动、活泼、鲜明,留学生可进行模仿表演练习,锻炼其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符合初级对外汉语教学针对性、精炼性、实践性的教学原则。
结语
影视艺术作品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内涵是影视作品的灵魂。中国传统影视教育片是培养国内青少年儿童人格、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将这类作品应用于对外汉语初级文化教学,有效利用其吸引观众注意力、视觉冲击力、生动性、色彩性、传播性、教育性等功能,寓教于乐,在享受影视作品带来的视觉、听觉感受的同时,达到文化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美如.多元文化课程的理念与实践[M].台北:师大书苑,2000.
[2]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中职语文;人文教育;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3.3
语文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语文作为一种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综合学科,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核心性的决定作用。语文教学正是人文教育的最好载体。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育除了要完成一般学科必须共同承担的智育任务之外,还要密切关注审美教育、人生观教育与人格教育,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语文学科的这种人文关怀的功能是标示其学科独特性的根本要素,也是教育目标的最高追求。中职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人文教育这一责任。
一、把人文精神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当前,素质教育深切地呼唤着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语文教育要提高质量,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同步,必须弘扬人文精神。因为语文具备弘扬人文的特有条件,如语文本身的情感性、人文性、生命感,它所富有的灵魂与思想、精神与气度等等。语文教育是最富有人性的领域,是人性生成的天地,塑造人性、弘扬人文是语文教育的天职。因此,语文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弘扬人文精神,树立文化语文观念。通过树立文化语文观念,全面渗透文化教育,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弘扬人文精神,树立文化语文观念,必须不断转变传统的语文观念,要从语文教育的本质及目的、语文教材建设、教学评价与考核等方面重新构建基本价值体系,同时,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教师实施文化教育、陶冶人文精神的能力。
二、把文学作品作为语文教学人文化的重要手段,以文学教育促进人文教育的深化
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个体获得人生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个体的情感获得,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形成,思维模式、人格的形成,精神的成长,都与文学教育密切相关。这里所讲的文学教育,不是只以文学为手段的教育(语文训练),而是有情感、有意味、有生命的,能丰富学生情趣、增强学生文化内涵、提升学生人生境界的真正的文学教育,是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而“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以人文教育为主体、人文教育与科学训练有机统一的文学审美活动,是受教育者感悟体验与科学认知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师要切实把握语文教育的本质,积极发挥文学作品的人文教育作用,使文学作品成为人文精神熏陶的主阵地。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接受汉语言的熏陶,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二要充分把握文学作品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养成对语言艺术的强烈的兴趣和爱好,进而扩展到对所有艺术形式的终生不渝的爱好,塑造爱美的灵魂。三要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让学生在文学阅读中,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辛弃疾、“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的秋瑾、“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等民族英雄、爱国志士不期而遇,沟通交流,思考人生和生命意义,了解人道主义和人性,思索道德、社会、历史、文化问题,关心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人的关系,使文学真正成为生命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三、培育教师宽广的人文情怀,以教师的人文情怀引导垂范化育学生
语文教师要拥有宽广的人文情怀,必须先拥有丰厚的文化素养和完善的个性品格。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文化素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评价语文教师文化素养高低的一个标准就是体验能力。体验能力包括文化价值体验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社会文化的客观价值只有经过个体的内化积淀后才能外化为带有主体人格的文化意识,要想尊重人的发展并且促成人的发展,语文教师不但要有这种文化价值体验能力,而且还应着力培养学生个体的这种文化价值体验能力。教师要高度敬业,悟尽职守,热爱生活,接受专业的文学训练,坚持“厚基础、强能力、扬个性和重素质”的教学指导思想,积累丰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同时教师要关注人性,树立人本的观念,注意自己的个性品格修养及其完善。培养高尚的情意志趣,完善对人生、人性的态度,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用崇高的信念、深厚的爱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染和影响学生,使教师个体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质,成为一个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传道者。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性 渗透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内容本身蕴含着人类关于生命的种种体验与思考,关联着人类生活世界的无限丰富性和复杂性。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与归结点都落在一个"人"字上。本文力图在正视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被忽视的问题,阐明教学中倡导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力、感悟力、鉴赏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崇高的传统美德,体悟博大的文化底蕴,继承凝聚的民族精神,形成深邃的思维体验,为学生养成健全人格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特别是小学基础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技术,轻人文,以分数取人,忽视或无视学习者人文精神的成长。在这种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语文教学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弊端,其中最严重的就是人文内涵被忽视和淡化。
(一)中学语文课程内容设置远离生活,人文思想流失严重。目前,以分数论成败,以成绩定优劣是教学评价中最常见的现象,学校的升学率更是学校未来发展的直接保障。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以分数论成败,以成绩定优劣是教学评价中最常见的现象。在小学课程的设置中,语文这门学科尽管课时并不少,但内容主要被所必须掌握的语言、文法、修辞等"理性"内容和枯燥训练所占据。学生被框在课堂里,框在语文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了生活实践。
(二)语文教育理念走入误区,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在统一、刻板、功利性的应试教育的阴影下,为了与严格的考试训练相适应,有些小学的语文教学依然偏重知识技能的训练,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使语文工具性特点更加突出;忽视了语文人文教育态度,削弱了它的人文属性,导致语文学科人文内涵及文化底蕴的缺失,使语文这门充满人性之美、人文底蕴极为深厚的学科,沦为了一种应试的技艺之学。
(三)语文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人文精神培养发生偏差。简单的评判标准抑制了学生多维度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理解、表达,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放弃了语文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由此,在现实的教学中,学生成绩的好坏,考分的高低成为评价老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样的后果不仅仅是影响了教师的执教水平,深远的影响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以致语文教育的功能丧失在每个环节中,语文的意义也流失在每个细节上。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思考
(一)调整语文课程安排,充分发挥人文教育作用。首先,首先要善于挖掘课内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点。让学生了解生活,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的底蕴。教师就是要在教学中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人文教育的思想和内容,把人文教育、人格塑造与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和教学内容的方方面面。
其次,开放课堂内部系统。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学习媒介的开放的语文课程体系,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教学摈弃指令性,完全由学生凭借学习和经验,独立思考,自主发现,答案不求统一,允许学生发表不同于自己的见解,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大胆想象。
最后,要把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去,延伸到家庭、社会中去,形成一个更大范围的、理论与实践经常有意无意结合的大语文教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教材也不再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唯一材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新课程方案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设置,开出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的各类语文课程。
(二)更新语文教育理念,凸显人文精神。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由于旧观念的根基很深,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很艰难的,有时甚至是很痛苦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人文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首要前提。而且语文是民族之根,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其次,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变化多样的教学语言。语文教师要学会说话,敢于说话,并有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声望。
(三)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倡导人文化评价。要让语文教学评价围绕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产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就要结合多种评价方式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充分发挥评价功能。要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及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
综上,语文教育最为根本的目标是陶冶学生情操、指导学生人生的价值意蕴。小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养育,是一个关系到全民族素质,关系到未来发展的大问题。在小学阶段学生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层次,实现由"学步"到"独立行走"的转变,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为"起跑"做准备。这不仅需要足够的知识,强烈的进取、开拓、创造精神,更需要丰富的情感、理性的精神、坚定的意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人文精神,把握师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自,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努力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么,每个学生都会自主地、创造性地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1]黄菲.试论语文教学的人本化、生活化与交际化[D].
关键词:蒙学 识字教学 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 教材
我国古代的蒙学教育历史悠久,根据文献记载,从夏朝起就有对其的文字记录。而我国古代的蒙学教育又是以识字教育为起点,识字教育在蒙学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等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一.蒙学识字教育理念研究
我国古代的蒙学教育特别注重识字教育,这一理念从蒙学出现一直传承至今。清代文字学家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指出:“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1]可见,对于蒙学识字教育的重要性,早在清代时期就已得到了认可。黄嫣婵《明清蒙学及其对现代语文基础教育的启示》概括出了明清时期识字教学的理念和方式:1、集中识字,循序渐进;2、注重儿童对汉字的整体认知。张隆华在《中国语文教育史纲》中也明确提到:“在古文教育中,重视读写基础训练,这是一条重要的思想准则。识字、写字常常是读写基础训练的第一步。古代蒙学课本,是从字书开始的。”[2]并通过对历朝历代具有代表性的识字课本进行列举,总结出蒙学教育进行识字教育之早;识字教材编写者的地位之高;以及识字教材流传之广泛,进一步证明了我国古代蒙学教育重视识字教育这一理念。
二.蒙学识字教学方法研究
1.集中识字法
张志公先生在其《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采用独立的章节,对蒙学教育中的识字教学方法进行了集中的论述。首先,他提出:“识字教育是传统教育的一个重点。在这个方面,前人用的功夫特别大,积累的经验也比较多。很突出的一个做法是在儿童入学前后用比较短的时间(一年上下)集中地教儿童认识一批字――两千左右。”[3]对蒙学教育中的集中识字作了界定。然后,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集中识字的主要教材进行了研究,论述了集中识字在教材编写上的运用;第二部分,对集中识字问题进行了讨论,论述了集中识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集中识字教材在编法上的显著缺点。吴昌凤《传统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方法论镜鉴》从心理学角度论述传统蒙学的识字教学方法,充分地运用了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所发现的遗忘曲线规律,对蒙学教育中集中识字法的科学性进行了说明。[4]
2.其他识字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法是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学方法中最主要的方法,然而,除了集中识字法外,近年来的研究者们还发现了其他一些识字教学方法。刘艳卉《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材的历史沿革》归纳了几种蒙学识字教学方法:(1)字源教学法,即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进行汉字教学。以汉字的义符或声符为识字线索,把同一义符或同一声符的字排在一起,以便记忆。(2)字义教学法,即将意义相近的字编在一起,通过一个意义线索来识读一系列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其长处在于把意义相同、相近、相关、相类的字编到一起,使字的认识和词的掌握成为一体,便于记忆;也使得儿童的语言丰富化。(3)意义识字法和韵文识字法,即把字组合成有一定意义、押韵的句子或者是单纯的押韵。王筠在《教童子法》提出了三种蒙学识字教学方法:(1)“识字必裁方寸纸,依正体书之,背面写篆独体字,非篆不可识,合体则可略。既背一授,则识此一授之字,三授皆然。合读三授,又总识之。三日温书,亦仿此法。勿惮烦,积至五十字作一包。头一遍温,仍仿此法。可以无不识者矣,即逐字解之。解至三遍,可以无不解者矣,而后令其自解。每日一包。”在此概括为卡片识字法。(2)“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读亦必讲。然所识之二千字,前已能解,则此时合为一句讲之;若尚未能解,或并未曾讲,只可逐字讲之。”“此无上下文,必须逐字解到茁实,异日作文,必能逐字嚼出浆汁,不至滑过。”在此概括为逐字讲解法。(3)“既能解,则为之横解:同此一字,在某句作何解,在某句又作何解,或隐身,或假借,使之分别划然,即使之辗转流通也。”在此概括为联想思维法。[5]王阳安《宋元蒙学语文教学之研究》也有相关论述,总结了四种蒙学识字教学的基本方式和方法:(1)蒙师口授,是宋元时期学童认识汉字字形,特别是读音的主要方法。当时的识字教材,之所以都刻意追求语句整齐、押韵上口,这种教、学读音的方法,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2)学童诵记,在蒙师口授过后,学童要反复每类诵记。待到学童把教材背得滚瓜烂熟之时,所需之字顺口就能背出了。(3)通过读书认字,在学童通过集中识字,掌握了一定量的汉字之后,宋元蒙学就开始让学童读书,通过读书来进一步扩大识字量。(4)在伦理道德与知识教育中扩充识字。[6]
三.蒙学识字教材研究
随着蒙学教育的发展,蒙学识字教材也日趋完备和成熟,出现一些针对蒙学识字教材的研究成果。在大陆方面的研究中,集大成者当属张志公先生,他在其《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对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材的历史发展过程、编排特点及其成因进行了阐述和分析。魏爱婷《古代蒙学书中的汉字教学思想》把涉及汉字教学方面的蒙学书分为六类:1.集中识字类2.杂字类3.辨似、辨误类4.文字理论知识类5.习字类6.教法论著类。并针对每类教材通过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蒙学教材篇目,论述各类教材的发展历程、教材编著的特点以及教材编著的优点和不足。然后,提出了蒙学识字教材的特色:1.“道器并重”,把识字和修身结合起来;2.识字和阅读结合;3.识字与辨似、辨误结合;4.识字与写字结合;5.识常用字和识俗杂字结合。最后,从编排方法上、思想内容上、形式上、各教材的识字量和字种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蒙学识字教材的编写规范。[5]贺科伟《汉代蒙学识字读本出版及其特点浅述》详细论述了汉代蒙学识字读本出版概况,并提出汉代蒙学识字读本出版的特点:多为名家大儒编撰;语言整齐押韵,便于诵读记忆;内容涉及广博,识字与实用相结合;蕴含丰富的儒家伦理思想。[6]王阳安《中国古代蒙学首编语文教材体系述评》论述宋元时期中国古代蒙学首次编写出具有完善、配套、稳定且自成一体的语文教材体系。此时识字教材的编写,在吸取前人的蒙学教材编写经验的同时,也有对新的编写体式的探索,既有对前人的模仿,也有此期的创新,写出了许多符合儿童特点,适宜蒙童学习的材料。刘艳卉《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材研究》提出了三点关于我国古代识字教材界定的依据,并绘制了我国历代蒙学识字教材简表,更为清晰地罗列出中国传统的蒙学识字教材的篇目,通过对我国古代识字教材发展的历史及其有代表性教材的研究,总结出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材的编写特点,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探讨其在今日小学识字教材中的应用价值。张功荣、李选秀《古代蒙书识字写字教材发展概述》把传统启蒙教材的发展分做四个阶段,并结合传统蒙学识字写字教材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得出我国古代蒙书识字写字教材的发展大致遵循由单一的识字向类型化的识字,辨字,辨音及杂字类方向发展,并且随着教材的发展,实现了蒙学教材发展包容、综合的特点。另一方面,香港台湾地区的研究则更具特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蔡若莲女士的《〈三字经〉与汉字识字教材》。在这篇文章中,她对“三、百、千”中的字量以及用字频度进行了统计,并与当代内地、香港、台湾小学儿童的识字量进行了比较,对为什么儿童识字量要限定在2502-2862之间进行了分析;她又根据汉字造字识字规律、字义的演变对《三字经》的选字,编排方式进行了研究。她的这种研究引入了教育学、心里学的理论,从而使识字教材的研究上升到了理论高度,研究结论具有科学性,说服力强。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以某一本或几本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识字教材为例,对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材的编写特点、教材内容、教材类型及其科学价值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如《识字与训诫:从〈急就章〉到〈千字文〉》、《古代识字教材〈三字经〉之研究》、《从“三、百、千”看古代蒙学识字教材的科学价值》、《“三百千”的用字及其流向》、《浅析“三、百、千”内容及教育意义》等。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学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出现,但多数重于蒙学识字教材的研究,即便如此,对蒙学识字教材的研究也只是体现在一些发表在期刊杂志上的学术文章,以及硕士论文等方面,并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专著对我国古代蒙在在识字教学方面作专门性的研究。
注释
[1][清]王筠:《教童子法》,见周洪宇主编《教育经典导读(中国卷)》,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184页。
[2]张隆华在:《中国语文教育史纲》,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第16页。
[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第3页。
[4]刘艳卉:《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材的历史沿革》,载《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43―44页。
[5][清]王筠:《教童子法》,见周洪宇主编《教育经典导读(中国卷)》,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184―185页。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语文教育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但由于学生入学门槛低,生源文化基础差,再加之大部分学生有学好一两门技术也能就业的认识误区,所以给基础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此,各地高职院校都在进行各学科的教学改革,语文教学也成为改革的具体对象。笔者近几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践性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近几年,笔者对所授课专业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摸底调查,结果为:2008级学生厌学语文者68%,2009级学生厌学语文者63%,2010级学生厌学语文者61%,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课堂上学生不会讨论,不会发言,甚至个别学生认为与专业没关系放弃了语文课程的学习。分析其原因有如下几条:①学生素质滑坡,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极大的难度。②高职语文教学方法灵活性和针对性不强,有些教师仍然采用普教的教学方法,过多地强调语文的学科特点,而忽视了语文的实用性,使语文教学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③高职语文教学的定位模糊,没有适用于五年高职的系统教材,相关的指导性建议的缺乏,导致高职语文教师很难系统地把握语文教学思路。
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
知识经济时代,高职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语文教育更应当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高职语文教学要以实用为先导,结合专业要求从听、说、读、写四方面入手,做到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语文能力训练和阅读、思考的语文知识训练几方面兼顾,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由教师讲解为主转向以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为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三是语文教学要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现实的转变。
三、语文教学中的改革初探
为了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三个转变,笔者紧紧围绕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专业特色,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1.将语文课堂教学融入生活。近几年来,大部分学生普遍认为只要学好一两门技术,毕业后就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然而,由于没有意识到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而忽视了语文课的学习,导致有些毕业生在就业面试的过程中出现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的现象,面试这一关就被淘汰出局。可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需要语文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着传统教学套路不可比拟的作用。笔者在讲授《说话、介绍》单元时,首先对在毕业生就业面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类分析,同时提出相关要求。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作答。通过学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应变反应能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然后从各小组中挑选优秀学生代表参与就业“正规”面试,由现场“经理”或“人事部长”给予评判和录用。整个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厚,在生活模拟中获取知识,加深认识,使语文综合能力有了全面的提高。 转贴于
2.将语文课堂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目前,高职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基本无关。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课,而往往忽视文化课,这时语文教师就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只有让学生学会使用语文,才会让他们真正感到语文的魅力,从而喜欢并重视语文学科。例如《荷塘月色》《再别康桥》等文章,都是很好的朗读文章,许多网络都有它的朗读配乐和朗读录音与配套的图片可供下载,让学生在月下荷塘的美丽情境中,享受着优美钢琴曲伴奏的朗读录音,无疑对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知识拓展环节。语文教学改革的另一个重点就是重视语文实践环节,通过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真正做好课内外沟通,实践“大语文”的理念。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学中“知识拓展”这一环节尤为重要。笔者在实践中探索出几种模式:一是活动式拓展。教师把握课文特点设计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知识拓展,二是辩论式拓展。如在教读《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一文时,设计辩论话题“成功究竟靠努力还是机遇?”将班级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营造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巩固知识,加深学习印象。
总之,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必须在有限的学时内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使之成为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使高职学生真正受益,进而提高其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母语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后作业
两千多年以前,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这一句名言有力地说明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对于语文课文的学习,是想让学生用美的眼光去发现事物、认识事物,希望学生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感悟去激发和创造美的思维。但是,往往我们所学习的一些语文教材内容和我们身处的时代不同,学生很难理解当时那个年代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与生理都还不成熟,缺乏社会经历与人生体验,更不能明白这些课文的意境。传统语文教学只注重传授知识,忽略了知识的应用,那么,如何才能让小学语文教学更加生活化呢?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生活,尤其是五彩缤纷的生活不仅孕育了语言,更是语言运用的环境。语文教学更应该从生活入手,将语文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设计出生动、活泼、富有朝气的课堂,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1.书本知识回归生活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与生活相关的,有环境保护,有安全教育,有情感剖析,等等,这些都来源于生活。教材里的很多知识点也都来自生活,吃的食物、喝的饮料、穿的衣服,等等。在给学生讲解这些内容的时候,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些生活化的情景,将书本上的知识转移到生活实际中去,如: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学生可以带一些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让学生去描述这些水果,这样既可以学到知识,教学的环境也轻松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得到改善。
2.教学中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
学生最熟悉的无非就是家庭和学校,所以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来提高教学质量。如,教授学生《爱爸爸妈妈》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以自己的全家福为例,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人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用这种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也主动去向其他同学去介绍自己熟悉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体会语文的乐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每天都准备一个简短的小演讲,说说自己感兴趣的、身边的事,让他们去关注生活,也将语文带入生活。
3.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
学生学习语文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应该去生活中寻找。生活中有很多我们触手可及的语文资源,各种时髦的广告词,报纸、电影、歌曲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的资源。所以,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时刻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找出适合语文教学的资源,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二、教学方法的生活化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总是在课堂中针对一个知识点反复地讲解,可是学生并没有从这种讲解中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教师教得痛苦,学生学得辛苦。学生每天都在学习语文,可是运用却是寥寥无几。这种学多用少、教学与生活分离的情况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所以应该利用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构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
1.利用电视录像等一些多媒体设备来进行语文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在小学教授“风俗”这个词语的时候,就可以搜集一些各个国家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的图片或者是影像资料,这样学生既能够深刻理解风俗的含义,也能够让学生加深对中西方文化传统习俗相同与差异的了解。
2.创建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是介绍家乡的,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些课文的内容,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扮演推销员来推销家乡的特产,或者是扮演导游来向游客介绍自己美丽的家乡。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情景中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样的课堂更加富有生活的气息,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也就可以为了用而去学习语文,也能够学了之后就能使用语文。
三、课后作业的生活化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补充。生活走进了教学课堂,课后语文也应该融入生活。应该将过去传统的做练习、抄词语、背课文这种呆板的语文作业进行改变。对课后作业,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些具有浓厚趣味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如: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回去写一个简短的读后感,让他们可以自己回味上课的内容;或者还可以让学生在观看电视的时候记录一些生活中存在的不规范用字现象的广告语,在课上与同学进行分享,并纠正指出其中的错误。这样学生通过亲身参加体验,语文知识也得到了运用,语文口语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切理论都来源于实践,丰富的生活实践才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也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要将其融入生活实践当中,更要从生活中挖掘语文知识,使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吉士.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初探[J].文理导航:下旬,2011(7).
[2]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我的“语文教育观”[J].天津教育,1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