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临床科研课题设计

时间:2023-06-11 08:58:41

导语:在临床科研课题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临床科研课题设计

第1篇

【关键词】 可溶性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社区获得性肺炎; CURB-65评分; APACHEⅡ评分

Express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uPAR in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SUN Xun,ZHU Xue-chuang,HAO Yu-gui,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3):039-042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oluble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 (suPAR) in patients with CAP. Method:The plasma suPAR levels of 61patients with CAP and 60 healthy patients were measured by the method of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The levels of CRP、WBC and PCT of all research objects were measured.The APACHE Ⅱ and CURB-65 scores were evaluated when the patients were hospitalize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suPAR and PCT,CRP,CURB-65 score,APACHEⅡ score,length of stay were analyzed. Result:Before treatment,the suPAR,CRP、WBC and PCT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CA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after treatment,the suPAR,CRP、WBC and PCT levels of CAP patients were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the differences above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Soluble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URB-65 score; APACHE Ⅱ score

First-author’s address:Zaozhuang Municipal Hospital,Zaozhuang 277100,China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美国肺炎与流感是第九位的常见死亡原因,2010年约5万人死于肺炎[1]。及时、有效的抗生素治疗能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早期的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对CAP患者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suPAR是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的可溶形式,在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菌血症、HIV感染)、肿瘤及一些慢性疾病(如肾病、肝病)中,血浆suPAR水平升高。近年研究发现,血浆suPAR水平的升高与疾病预后不良相关。本研究通过分析CAP患者血suPAR水平与其他炎症标记物及病情严重程度指标的相关性,评估suPAR对CAP患者危险分层和预后的价值。

目前关于suPAR的研究集中于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血症等[9-10],且显示了作为新型炎症标记物的价值,而国内外未见在成人CAP中的研究报道。有在儿童CAP的研究显示,其血浆suPAR浓度明显高于健康个体,且与C-反应蛋白、住院时间呈正相关,重症患儿血浆suPAR水平明显高于非重症患儿[11]。Wrotek等[12]对儿童CAP的研究亦显示血浆suPAR水平与C-反应蛋白、PCT等呈正相关。这与本研究在成人CAP的研究一致。

本研究显示肺炎患者血浆suPAR增高,可能由于肺炎患者uPAR在白细胞中表达增高。而uPAR表达增加,进一步促进炎症细胞的趋化及渗出,有利于感染的清除。目前已有一些基础实验间接证明了这一点。在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动物模型中,uPAR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小鼠相比,中性粒细胞的募集能力明显下降,且uPAR基因敲除的小鼠,肺部中性粒细胞迁移减少[13-14]。Gyetko等[15]的研究表明细胞膜表面的uPAR可调节抗原致敏引起的淋巴细胞向肺部的募集。uPAR在白细胞中表达增高,uPAR从细胞表面脱落进入血液导致suPAR的增高。

总之,本研究发现血浆suPAR水平能够评估成人CAP的病情严重性,指导抗生素治疗。尽管本研究存在样本量小、未进行细菌学分析、未进行灵敏度及特异度分析的缺点,但本研究提示了suPAR可以作为CAP的炎性标记物,与其他标记物一起评估病情,指导诊疗。在成人CAP中,suPAR的价值今后尚需大规模前瞻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Murphy S L,Xu J,Kochanek K D,et al.Deaths:final data for 2010[J].National Vital Statistics Reports,2013,61(4):1-117.

[2] Mandell L A,Wunderink R G,Anzueto A,et al.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adults[J].Clin Infect Dis,2007,44(Suppl 2):S27-S72.

[3] Eugen-Olsen J.suPAR-a future risk marker in bacteremia[J].J Inter Med,2011,270(1):29-31.

[4] Arnold F W,Brock G N,Peyrani P,et al.Predictive accuracy of the pneumonia severity index vs. CURB-65 for time to clinical stability:results from the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Organization(CAPO) International Cohort Study[J].Respir Med,2010,104(11):1736-1743.

[5]刘旭,沈湘波,李小玲.PSI评分与CURB评分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严重程度中的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8):181-182.

[6] Jeong K Y,Kim K,Kim T Y,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Emerg Med J,2011,28(2):122-127.

[7]王日兴,王茹春,李诗阳,等.社区获得性肺炎CURB-65与APACHEⅡ评分对比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8):3781-3783.

[8] Koch A,Voigt S,Kruschinski C,et al.Circulating soluble 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 is stably elevated during the first week of treatment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nd predicts mortalit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Crit Care,2011,15(1):R63.

[9] Raggam R B,Wagner J,Prüller F.Soluble 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 predicts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J].J Intern Med,2014,276(6):651-658.

[10] Siahanidou T,Margeli A,Tsirogianni C,et al.Clinical value of plasma soluble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 levels in term neonates with infection or sepsis:a prospective study[J].Mediators Inflamm,2014,2014(1):375 702.

[11] Wrotek A, Jackowska T,Pawlik K.Soluble 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an indicator of pneumonia severity in children[J].Adv Exp Med Biol,2015,1(835):1-7.

[12] Wrotek A,Pawlik K,Jackowska T,et al.Soluble receptor for 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children[J].Adv Exp Med Biol,2013,1(788):329-334.

[13] Gyetkoo M R,Sud S,Kendall T,et al.Urokinase receptor-deficient mice have impaired neutrophil recruitment in response to pulmonary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fection[J].J Immunol,2000,165(3):1513-1519.

[14] Wiersinga W J,Kager L J.Urokinase receptor is necessary for bacterial defense against pneumonia-derived septic melioidosis by facilitating phagocytosis[J].J Immunol,2010,184(6):3079-3086.

第2篇

【摘要】

综合设计性实验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起很重要的作用。加强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该文通过实例,介绍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来提高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质量,为构建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 教学改革 综合设计性实验 科研课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强调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映射,忽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验证性实验多,联系实际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实验内容陈旧,同时各门课按自己课程的要求安排实验,实验之间特别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与协调,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与训练难以形成方向与专长。这势必削弱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抑制了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欲望,综合与创造能力得不到培养。为此,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开设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我院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建设中,围绕如何通过结合科研课题来提高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质量这一课题,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教改探索。

1 综合设计性实验选题原则

综合设计性实验作为地方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着重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性实验的选题过小或过于简单会失去设计性实验的意义,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反之,题目选择的过大或实验指标过高,会使学生无从下手、望而生畏,从而丧失信心和勇气,也不能达到设计性实验的目的。选题的一般原则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兼顾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选择适当的题目,具体讲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1 难易适中性原则设计性实验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大多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查阅资料和教师的启发性指导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同时要考虑实验题目的层次性,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实验题目的选择上有一定的余地。

1.2 可行性原则确定实验题目不仅要考虑理论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实验条件的可行性,尽量选用实验室已有的仪器设备和通用性的仪器设备。

1.3 探索性原则选题应具有一定的探索性,进一步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创造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查阅资料和动手、动脑而有所创新。

1.4 综合性原则题目的选择要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达到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的目的,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1.5 安全性原则不仅要考虑学生人身的安全,还要考虑仪器设备的安全,同时要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 结合科研课题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思路

根据教师申报的科研项目,选择合适的科研课题,由课题主持人对课题按技术和功能进行细分,分解为若干个系列综合设计性实验题目,学生以5~6人为1个小组选择其中的某个实验题目进行查阅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实验原理,写出实验内容、方法、步骤,列出所使用的实验仪器设备。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验方案,审查其合理性、可行性,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学生再根据修改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学生完成综合设计性实验后,对实验得到的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实验结论,写出研究报告,展示成果。最后由教师组织进行答辩,给出成绩与评语。

3 结合科研课题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的优势

3.1 有利于调动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很多实验研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教师又担负着沉重的教学任务。如果把这些内容与学生实验结合起来,就可以减轻教师的一些负担,使他们能全心全意地指导和监督实验全过程,避免出现任何差错。另外,一般开设的开放性实验的困难在于教师不能随时到位进行指导,但若与教师自己的科研课题结合起来的话,教师就不会计较工作量的大小而尽量把工作做好,从而保证随时到位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

3.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科研兴趣由于学生做出来的数据有实用价值,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他们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经过认真操作实践后,其基本技能得到很大提高。同时,由于是开放式,学生根据需要安排实验时间,对影响实验结果的关键环节可反复进行,从而会有更深的理解,使其综合素质得以进一步提高。

3.3 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精神项目设计往往多人协作完成,结合科研课题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从资料的查询、项目的分工到实验的操作都要求学生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都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每个学生都应熟悉整个科研项目的设计构想,知彼知己,明确自己的设计定位,在较完整理解实验目标的基础上有效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

3.4 有利于开展科学道德教育

由于实验进行得认真与否和教师的试验结果有直接关系,所以容易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弄虚作假,编造数据,并针对这种现象进行科学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道德水准,实现“教书育人”。

4 实验改革设计实例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耐药菌种类越来越多,耐药性不断增强且播散迅速,甚至出现多重耐药,一些表面看起来轻微的感染因缺乏有效药物将可能致人于死地。因此,监测院内感染耐药菌的发展趋势,探讨耐药机制,对预防和控制耐药菌的扩散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申报了“医院感染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课题。结合该科研项目,我们将其按技术和功能进行分解为:①临床标本病原菌的分离培养;②细菌L型的检测;③抗生素敏感试验;④β-内酰胺酶的检测等几部分,供学生进行综合设计性试验。

4.1 临床标本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既是了解医院感染细菌分布的重要步骤,也是分析各种细菌耐药情况的先决条件。要求学生从医院检验科收集粪便、尿液、脓液、血液等标本,通过自制的培养基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并对所分离到的细菌通过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以及用特异性诊断血清做玻片凝集反应来进行鉴定。另外,经费充足还采用PCR、基因探针等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或免疫标记技术鉴定细菌。

4.2 细菌L型的检测细菌L型是指细菌在某些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其用常规方法培养不能生长,但在高渗环境中能够存活并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尿路感染等疾病,故检测细菌L 型对临床诊断及合理用药显得尤为重要。将收集到的尿液或血液标本接种在自制的普通培养基、血平板和L型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其中对L型培养基应逐日在低倍镜下观察,发现“油煎蛋”样或“颗粒型”菌落即涂片,革兰氏染色及细胞壁染色鉴定。

4.3 抗生素敏感试验

各种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且在治疗过程中,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又常发生改变而产生耐药性,所以测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在临床治疗中选择用药上具有重要意义。将分离出的致病菌接种在自制的培养基上,然后贴上含一定浓度的自制青霉素、链霉菌、红毒素等药物纸片,观察不同药物纸片在培养基上抑菌圈大小,并与标准菌株进行对照,从而判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另外也可通过试管稀释法、打孔法来观察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4.4 β-内酰胺酶的检测

β-内酰胺酶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细菌所产生的一种钝化酶,其能裂解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使其变成无抗菌活性,从而表现为产酶细菌对这些抗生素耐药。因此,检测β-内酰胺酶可判定该菌对某些抗生素的敏感性。分离出致病菌后,根据文献采用法酸度法、碘测定法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细菌β-内酰胺酶的含量,从而判定细菌对青霉素等抗生素是否产生耐药性。上述实验涉及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以及一些新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从选题的新颖性和难易程度而言, 都比较适合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该课题中涉及到的细菌形态学检查方法(取材,涂片,染色,镜检)、细菌分离培养技术(培养基制备,细菌接种,生长现象观察)、药敏试验、细菌生化反应、PCR技术等学生通过实践完全有能力掌握,并且通过完成这些实验可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增强职业责任意识。

5 教学体会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以教学为主的同时确定一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获得许多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并可以把这些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学中去,充实和丰富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又不断有新问题出现,提出新的要求,促使我们去搞科研,这就自然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使基础课教师既能同时上实验课,又能让学生参与一些科研工作。

第3篇

 

进入21世纪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迅猛,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并已渗透到各个学科;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已经成为人们认识生命本质和改造生物特性的有力武器。

 

然而,我们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即使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很难能应用所学的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设计出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案;我们调查也发现:很多硕士研究生在利用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设计科学研究实验方案时仍困难重重,这说明我们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再考试”按部就班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已经很难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目标。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

 

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带来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教学学时的不足与教学内容的扩增;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科学研究实验环节的严重脱离,这是造成分子生物学知识在应用中“困难重重”的主要原因。

 

研究型教学也称主题研究,是在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模式”和瑞士皮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基础上构建的教学模式[1],是在老师指导下有目的地相对独立地对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研究能力的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

 

“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为坚持“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医学人才为中心,我们以“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以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为引导,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及实验教学中探索并实践“研究型教学”模式。

 

1.优化和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夯实学生创新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快速,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不断涌现。我们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删除淘汰的内容,合并重复的内容,增加新出现的内容。在课堂讲授中,将国内外一些最新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发展动态及科学前沿知识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介绍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预防中的最新进展,使学生明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

 

2.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兴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而教学课时少。因此,我们在理论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分为讲授和自学两部分:在讲授中,利用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将难点和抽象的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反应出来,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自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将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设置成科研专题,让学生带着科研专题的问题开展学习。

 

3.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我们重新组合实验内容,实行“三型实验原则”(即将实验分为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研究型实验):减少基础性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型实验、开展创新性研究型实验。

 

在课堂内的基础性实验部分: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及临床生化指标测定的实验项目及学时数,使实验项目主要集中于基本操作、比色技术、离心技术、层析技术及电泳技术等方面的实验;对基本的规范化实验操作方法及常规实验技术(如比色、离心、层析、电泳等技术)操作流程录像后上传到课程网站中以便学生对照学习。

 

在课堂内的设计性综合型实验部分:我们组织学生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例如,在肝脏生物化学中提到:白蛋白主要是由肝脏合成,而白蛋白又是临床医疗和科研中常用制剂,如何提取出有活性的白蛋白?如何利用生物技术大量生产白蛋白?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解决这一问题所依据的蛋白质理化性质和分离纯化、基因表达、基因重组、PCR等理论知识。通过设计白蛋白分离纯化与鉴定实验,在对蛋白质理化性质加深理解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合理运用盐析沉淀、离子交换层析等技术操作流程;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运用基因重组、RT-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设计重组表达白蛋白的实验方案。指导教师对学生设计的研究方案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点评及修改,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课堂内开展上述设计性综合型实验。

 

4.在课堂外的创新性研究型实验部分:学生组成多个研究小组(3~5人/组)对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已设置成多个科研专题)查阅文献和资料后进行创新性科研专题申请书的撰写;指导老师根据申请书质量及个人兴趣爱好挑选部分研究小组开展科研专题的实验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指导下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从而进一步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5.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效果: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在三峡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考试成绩显著高于未经过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班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显著高于未经过研究型教学模式训练的学生。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课外完成的科研专题研究,学生以第一作者在CSCD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7篇;指导老师在指导大学生科研专题的同时,圆满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同时老师通过完成科研课题,促进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阔视野,增加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及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老师通过完成科研课题,带动人才培养;能使教师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以科研促进教学;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善教学框架,形成囊括最新知识框架的教学体系,从而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得以进一步提高;即充分证明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实践中是有效和可行的。

第4篇

1.1自身意识不够,限制科研服务发展

一直以来,许多医院图书馆在为临床服务时,更注重的是完成教学任务及提供文献资料的查询,存在着“被动服务”的意识,忽略甚至淡忘了图书馆为科研工作服务的职能。不少医院图书馆难以为较深层次的科研工作提供支持,更勿论参与其中。不少医院图书馆工作人员甚至认为科研是医院科研部门和科研人员自己的事,与图书馆日常工作无关。这种定位上的偏差直接影响医院图书馆有限经费的合理分配及日常工作中为科研工作服务的水平。

1.2人员素质低下,信息服务水平有限

医院图书馆馆员队伍结构不合理,馆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知识贫乏,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低下,缺乏科研课题立项参考、信息检索策略、信息加工筛选、信息挖掘创新等科研服务技能。信息服务水平的低下直接导致科研人员对图书馆工作的不信任,进而导致图书馆与科研部门、临床科室沟通不畅,很多医院图书馆不了解医院每年都有哪些科研立项和科研课题,不能提供科研工作进行所必需的查新服务,更缺少关于科研服务工作的承诺。

1.3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进程缓慢

现代图书馆多以纸质知识信息为收藏对象,主要包括书籍、报刊等;而阅读方式主要有办证阅读和馆内阅读两种方式。由于医院图书馆资金和馆舍有限,使知识信息的存储量大大受到了限制;来馆读者受时间和地域影响很大,很难满足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信息大量、及时、便捷的要求,给读者查阅信息资源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在当今知识信息时代,只有实现医院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才有可能突破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存在的

局限性。而当今我国多数医院图书馆还远没有达到建立体系完整、架构清晰、特点突出的图书馆网络化服务环境的水平。

2提高为临床科研服务质量的方式

2.1建立与科研需求相适应的馆藏体系

搞好藏书建设是医院图书馆为科研提供服务的基础,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国内外各种医学文献资料,加强重点学科的藏书建设,围绕重点学科临床及科研,尽量把各种有代表性的书刊资料收集全,保证其学科资料的新颖性、实用性、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交叉渗透和相互依存,建设有特色的馆藏体系除了以重点学科为收集重点外,同时要兼顾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文献资料,使藏书结构呈主体交叉多维状态。

2.2充分挖掘各种生物医学信息资源

为临床提供医学科研服务,依靠图书馆有限的书刊文献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充分利用图书馆工具书、检索刊物、期刊累积索引进行检索咨询的同时,还要依托强大的网络生物医学信息资源、各种标准专利数据库及光盘数据库,这是医院图书馆为临床提供科研服务的重要保障。

2.3提高馆员的信息服务意识及服务水平

英国图书馆学家哈里森说过:即使是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如果没有能够充分挖掘馆藏优势和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也难以提供广泛有效的读者服务[1]。队伍建设是医院图书馆提供科研服务的基础。信息时代对医院图书馆馆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图书馆服务人员应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技术、数据库知识、信息资源整序和开发利用的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及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而目前医院图书馆馆员离此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必须通过加快人才引进和在职培训的方式,优化人员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临床科研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2.4提供深层次的读者服务

随着读者要求的不断提高,医院图书馆应利用期刊出版周期短、信息量大的优势,将科技含量高、流通率较大的英文

医学期刊中的最新信息迅速翻译整理出来,提供给读者,改变服务的被动性。

2.5协助医务人员做好科研选题

科研选题是贯穿于全部科研工作的主体思想,是指导科研工作各项设计安排的主线。尽管医院图书馆员不能直接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但是从所面对的浩如烟海的医学研究文献中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是医务人员所不能比拟的。而临床医务人员平时担负着繁重的医疗服务工作,阅读其他学科专业的文献相对比较少,形式化、规范化的医疗服务工作在某种程度上禁锢了他们的思维,因而图书馆员的信息优势与医务人员的思维相互碰撞、融合,对事物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取长补短,有助于科研人员甄选出好的课题。

在选题的过程中还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等。

2.6跟踪临床医学科研的全过程

在做好选题服务的同时,图书馆员还应该密切跟踪医院相关课题的进展情况,及时提供国内外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使研究者及时了解国内外同专业类似课题的研究现状,以便及时调整研究内容,避免低水平、重复性研究。同时,在科研碰到困难时,可通过重新检索和论证,甚至通过网上论坛帮助科研人员及时解决困难。

科研课题的初步成果是论文。图书馆员可利用自己熟练掌握检索工具的优势,帮助科研人员选择合适的刊物。科研课题完成后,通过查新,确定课题的新颖性,帮助科研人员选择合适的成果申报等级等。

2.7促进医学科研成果的转化

医院普遍存在一种重科研成果、重评奖、不重视成果的社会应用价值的现象,导致科研脱离实际,造成成果转化难、经济效益低、重复性研究多,影响了医院整体科研实力的提高[2]。为此,图书馆应加强情报研究,开展信息调研及定题跟踪服务工作,减少科研工作的盲目性,保障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科研成果的自身价值,使科研可持续发展。

3加强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建设

与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相比,医院图书馆建设面临着资金短缺和馆舍面积有限等问题,在数字化、网络化正成为全球范围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趋势的今天,实现

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也成为21世纪医院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旋律。

3.1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充分利用各地医院、医疗信息机构、医学研究机构、公众网等信息资源支撑系统已经建立的网络系统,加强网页的功能性,通过链接功能和网络搜索引擎设计,制作栏目齐全、功能完善的网页。除了设置本馆数据库资源、服务项目介绍、学科导航、其他资源链接等栏目外,还应该在页面上设立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直接信息交流的平台,比如馆长信箱、BBS论坛等,这些信息平台将成为图书馆了解大众信息服务需求倾向的主要渠道。

3.2加强馆藏资源的数字化

医院图书馆应加大力度对馆藏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组织与揭示,并传送上网络,在图书馆主页上提供给用户使用,从而使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资源得以共知,这是实现图书馆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的基础。而数字化对象应针对那些用户需求大、利用率高的文献,既珍贵又无版权问题的文献应优先数字化。这样有选择和评价地开展数字化工作,不但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也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需求。

3.3自建特色数据库

由于医院专科和研究方向的不同,每个图书馆在文献采集上都有自己的收藏重点和馆藏特色。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馆藏信息资源中独具特色的部分转化为计算机可检索的数据并传输上网,这是当前图书馆将馆藏实现网络化转换的又一方式。特色数据库建设包括图书馆的馆藏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等。

第5篇

[关键词] 医学本科生;科研现状;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6-0115-03

Survey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ies of the five-year clinical medicine students

YI Xiangwei ZHANG Disi LI Yuntao WU Kun ZENG Yun LI Chengping SHI Mingxia

Department of Haemat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in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03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ies of the five-year clinical medicine Students and investigate more effective cultivating models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Methods We studi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ies of the five-year clinical medicine students with the self-designed anonymous questionnaires. One hundred and twentystudent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Results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gained higher identification from the clinical undergraduates in our university (> 90%). However they knew little about the method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addition, they were short of training of relevant basic knowledge. Conclusio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of students in our university were relatively low at present. We should update teaching ideas, offer students the chances to attend the cours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ctively promote tutorial system. We should also encourag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critical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Key words] Medical undergradu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ies

当今医学模式变化快速,现代医学教育要求医学生毕业后应具有医疗、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能力。目前,在我国研究型大学中,本科生科研活动逐步得到重视,但与国外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1,2],无论质量还是数量,仍局限在较低层次上,对本科生科研的投入和关注相对不足。昆明医科大学立足边疆、服务边疆,与时俱进,对本科生科研工作非常重视,自2007年起就设立了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我校五年制临床专业本科医学生的科研现状,并就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模式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选取昆明医科大学2010级五年制本科临床专业学生120名,均已从基础课程进入临床课程学习。应用问卷调查,若回收问卷中有一题以上未做答,则视为无效问卷。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回收率为100%。

1.2 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调查表,全部为选择题题型。问卷内容包括:①学生对科研的认知程度(是否了解本科生的科研工作、是否对科研感兴趣、参与科研是否必要及科研工作对临床工作的意义等);②学校的宣传力度(学校是否经常宣传科研工作);③早期科研经历(是否查阅过中英文文献、参加过科研讲座,是否了解科研的过程,是否参与过科研活动);④自我评价及深造意愿(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满意度、毕业后攻读研究生的打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无记名随机抽样调查,回收问卷后采用Excel双人录入核对对统计数据收集整理。

2 结果

由表1可见,100.00%的同学都认同科研对于临床医生有帮助,90.00%认为对本科生素质重要。但不了解本科生科研工作的学生占到60.00%,说明目前同学们对科研的认知度还很欠缺。有63.33%的同学对科研感兴趣,表示愿意参加科研工作的有88.33%;但问及学校是否有宣传时,回答有的学生为48.33%;参加过科研活动的仅占23.33%,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目前学校对本科生科研工作的宣传仍不足及现有的资源、措施不能满足学生的科研需求。

查阅过中英文文献的学生达65.00%,其中大部分是通过搜狗等搜索引擎查阅。仅有25.00%的学生听过科研讲座,说明学生对于科研的参与度不够,且尚缺乏相关基础知识的必要训练。对于科研选题、文献检索、科研设计等科研过程不了解的学生占到60.00%,只有10.00%的学生清楚这些科研过程;50.00%的学生对于自己的科研能力不满意,觉得自己一般的有38.33%;毕业以后愿意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达71.67%。

表1 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科研现状[n(%)]

注:每个数字栏中包括选择人数及其在参与调查的总人数中的构成比

3 讨论

3.1 医学生科研素质现状分析

我校临床专业本科生对科研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同度都较高,但对科研工作的认知度不足,且缺乏相关基础知识的必要训练,其中查阅过中英文文献的学生为65.00%,仅有25.00%的学生听过科研讲座。学生目前的科研素质相对偏低,对于科研选题、文献检索、科研设计等科研过程不了解的学生占到60.00%,参加过科研活动的仅占23.33%。学生对于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较高(88.33%),但表示学校方面曾做过宣传的只有48.33%,参加过科研活动的学生较少,50.00%以上的学生对于自己的科研能力不满意。这与我国其他高校的调查结果相近[3-6]。分析原因如下:①目前学校对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体系尚缺乏系统性,宣传力度不足,现有措施及资金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科研需求;②学校大部分实验室不对本科生开放,本科生的基础课程任务繁重,课程安排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参与科研活动;③学生的自主积极性不足,科研认知度不够,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部分本科生只注重专业理论的学习,知识面比较窄,不注重自身其他能力的培养,对科研活动不感兴趣。

3.2 医学本科生具备科研素质和能力的必要性

培养创新精神已成为国家特别是教育界面临的重要任务,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人才,在处于高等教育主体和基础地位的本科生教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目前,大量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已经证明[7-10],积极开展本科生科研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手段。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指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科学研究,获得的正是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培养可以产生创新的种子。”科研能力作为本科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已成为衡量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医学高等教育如何在本科教育阶段培养创新型医学科技人才正受到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现代医学教育要求医学生毕业后应具有医疗、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能力。为了适应当今快速变化的医学模式需要,医学教育应把素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培养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医学生的科研意识,均衡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我国医学事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要求,科研实践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前,在我国研究型大学中,本科生科研活动逐步得到重视,但与国外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质量还是数量,仍局限在较低层次上,对本科生科研的投入和关注相对不足。

3.3 加强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建议

3.3.1 完善现有的本科生科研体系 更新教学理念,开设科研课程。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应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机制,督促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改革,在必修课程或者选修课中,加入科研素质和培养的课程,尽早地使学生能够知晓并参与科研活动,比如,在基础课程学习时,举办“基础医学论坛活动”对医学生科研思维、论文写作和科研课题设计等方面培训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加大科研活动宣传力度,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加大资金和基础科研设施的投入,实验教学改革,推进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规范化建设,构建“全程导师制-课程体系改革-科创平台开放”三位一体的当代医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体系基础;鼓励导师多开设并公开课题,招募本科生志愿者参与课题研究。

3.3.2 积极推行导师责任引导制 导师制是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模式。以往我校科研活动大多采取学生自行选题,申报课题后由学生自由选择带教教师,这样一来由于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可能造成科研课题水平不高,可行性与创新性大打折扣。而通过让学生直接申请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来、将学科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方式,让本科生一开始便与教师一起进行前沿问题研究,学生担任教师科研的助手,这样的高起点不仅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提高研究技能,更为关键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开展本科生科研经费来源紧张、“僧多粥少”的问题。

3.3.3 鼓励和培养学生批判和创新思维 随着循证医学时代的到来,许多过去认为的经典治疗方法受到质疑和挑战。鼓励学生参加科研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科研感兴趣,具备探索和科研的精神,敢于质疑、勇于挑战。导师引导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新思路、新设计、新方法,鼓励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师生互动,取长补短,共同完成课题。云南隶属边疆,民族多样,环境各异,颇具特点,而我校本科生基本来自云南各地。应该充分利用我校独特的地理位置,鼓励学生从本地情况、民族特点出发,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创新理论。

随着大学院校的扩招和现代医学发展的更高要求,应该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提高医学本科生的总体素质,具备科研、探索精神和思维,把科研活动作为以后工作的一部分,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在本科学习早期,积极推行科研素质基本知识普及教育和训练,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冯林,路慧.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比较研究[J]. 煤炭高等教育,2012,30(1):61-64.

[2] 乔连全,黄月华.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比较与反思[J]. 高教探索,2009,(4):63-70.

[3] 夏彦恺,陆春城,王心如. 医学生对科研资源的认识和利用现状及展望——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6(5):468-472.

[4] 逄丽红,辉. 五年制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应对设想[J]. 高教研究,2009,30(20):2552-2553.

[5] 桂明,钟狂飚,彭伟莲,等. 五年制医学生的科研素质调查及培养策略探讨[J].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2):399-400.

[6] 朱娴,吴涧. 研究教学型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以云南大学为例[J]. 高等理科教育,2012,105(5):108-112.

[7] Thiry H,Weston TJ,Laursen SL,et al. The benefits of multi-year research experiences: differences innovice and experienced students' reported gains from undergraduate research[J]. CBE Life Sci Educ,2012,11(3):260-272.

[8] Dolan EL,Johnson D. The undergraduate-postgraduate-faculty triad: unique functions and tensions associated with under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s at research universities[J]. CBE Life Sci Educ,2010,9(4):543-553.

[9] 刘莎莎. 博耶的高校科研观[J]. 黑龙江教育,2011,966(9):3-4.

第6篇

实验室是医院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基本要素,医学的科技创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医学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科研型实验室是医学院校及其教学医院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平台基地之一,探讨实验室如何通过搭建有利于医学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的平台、对不同类型研究生进行因材施教,进而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研究型医院;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科研型学位研究生;科研型实验室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医疗界对于单一型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逐渐趋于饱和,而对临床、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却求贤若渴。医学实验室是医学高等院校培养临床、科研一体化人才的重要基地。而对于有条件的科室来说,以科室或学科为依托而设置的具有独立研究方向的专业实验室,更是着重培养专业方向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是国家中医管理局“十一五”肝胆病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国家临床(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科室承担着培养博士研究生、临床型、科学型硕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任务。针对这种情况,脾胃肝胆科于2013年成立重点学科肝病实验室,搭建起适用于研究生科研培养工作的平台。实验室是医院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基本要素,医学的科技创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现代医学所涉及实验技术种类繁多,范围广泛,对于三年制研究生来说,除去必要的临床轮转和课堂教学,剩余时间有限,针对该特点,实验室对研究生科研实习带教提出新的要求并设计实施,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研究生培养成临床、科研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因材施教做好岗前考察

目前医学类的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学术型研究生要以学术研究为导向,要求研究生三年期间,一年学习理论知识,一年进行临床实践,一年进行基础研究;专业型研究生以专业实践为导向,半年学习理论知识,剩余时间在临床进行实践。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时间较为合理,科研能力和临床操作均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专业型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均在临床实践,比较侧重于临床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相对薄弱。而科研工作与临床经验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临床医生具备一定的科研思维有利于发现一些潜在的临床问题,从而进行有目的的科学研究,将科研成果反馈给临床,指导临床诊疗。专业型研究生在不影响临床能力培养的前提下,若能掌握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将科研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拓宽知识面,对自身素质的提高、所在医院的发展乃至我国医疗界的进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解不同研究生的科研实验能力,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后先进行理论考试,找出每一名研究生在科研实验中的薄弱环节,将其分为两组。对于理论知识较扎实、实践操作能力较弱的一组,重点讲授实践操作流程及新理论的扩展;对于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理论知识相对欠缺的一组,重点讲授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重视理论强化岗前培训

充分且全面的岗前培训是研究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较好地融入实验室的重要保证,因此,对进入实验室的所有研究生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讲授,并针对每个人的具体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岗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开展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原理。

2.1实验室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

实验室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的培训工作主要用于规范研究生的实验工作、保障实验人员自身的安全及确保仪器的规范使用,使研究生初步了解和熟悉实验室的日常工作内容,明确实验室工作的目的和方向,为后续的培训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2实验室开展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原理

目前用于科研及临床中的大部分检测设备已实现了半自动化或全自动化,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酶标仪、流式细胞仪等,实验过程中对各种仪器设备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研究生在进入实验操作之前,实验室管理人员先对其进行相关基本仪器操作流程的讲解,包括离心机、移液器、洗板机、酶标仪等常用设备的日常使用维护和保养,仪器参数的设定及自我安全保护等。带教期间应反复示教基本操作,尽量让每一名研究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研究生进行实践训练时,应仔细观察其操作流程,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操作方式,经过反复强化训练,研究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研究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后,可向他们传授一些带教老师所总结的经验向其传授一些操作技巧,提高效率和实验质量。另外,告知研究生实验结果的准确与否与仪器操作是否规范、实验操作人员的素质、工作态度息息相关。对一些较难掌握的仪器操作及实验流程采用录制教学的方式,把规范的仪器操作方式及实验流程录制后发放给研究生,让其闲暇时间反复观看,提高研究生的仪器操作水准及实验技能。对于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简单问题,采用启发式的回答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一些较难回答的难题,带教老师应与研究生一起讨论,或向更高级别、经验更丰富的实验师请教,共同商量解决办法,找出缘由。

3增科研意识培养科研能力

鼓励研究生参加相关的学术讲座,使研究生及时了解所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前沿,开阔视域,增强科研意识,拓展科研思路,培养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包括查阅文献、评价文献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数据的统计处理能力、论文的撰写能力等[1]。实验室围绕这些方面,对一些相关能力的培养做定期的培训,内容囊括了如何进行中外文献的检索、如何筛选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如何进行课题设计、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如何统计数据,如何撰写水平高的科研论文等。同时鼓励研究生在真正进行课题实验之前进行相关实验咨询,包括如何设置正常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如何随机,采集样本后如何处理并完好保存,据目前现有的仪器设备选购怎样的试剂和耗材以及试剂的保存使用等,指导研究生做出科学的实验设计,制定科学的实验流程,备齐合适的实验器具。

4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团队意识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医院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实验室带教老师应善于发现研究生科学实验过程中的创新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其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新动机。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后及时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独创性地去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积累科研知识。为增强研究生的知识储备,实验室定期安排科研知识培训,除此还聘请外院科研专家给研究生做新技术指导,使研究生掌握本领域知识结构及新技术的延伸。在科研知识培训或新技术指导之后,研究生应做一次学习汇报,其做学习汇报也是总结知识、思考创新的一个过程。科研实践经历的不断积累是创新的根源,任何没有实践作为基础的“创新”最后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目前医院设立有研究生科研课题基金项目,实验室带教老师应多鼓励研究生参报,在课题设计、实验技术方面给予指导意见。参报过程也是研究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断汲取新知识、探索新方法,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得科研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很大的激发。科研是团队性很强的一项工作,目前临床所遇到的医学难题,不是单一一个学科就能处理的,而一个人的知识面更是有限,从课题设计到课题结束的整个过程不可能纯粹由一个人来完成,这就需要多个学科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因此,加强研究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其善于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的能力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利于医学研究生突破科研瓶颈,也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实验室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医生和研究生均可以在这里从事课题研究,研究生可利用这个平台锻炼自身的交际能力,学会相互交流合作,探讨问题,分享彼此的资源和研究成果,从而加强团队意识。在医学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教学层次的不断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是研究型医院科研、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教学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也是研究型医院继续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2],借助于实验室平台对研究生科研能力进行培养是国内大多数研究型医院所采取的方法,我科研究生的科研课题均在肝病实验室进行,我们有责任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做出最大努力,高水平的实验室是培养科研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3],我们的设施仍需不断完善,带教老师仍需继续学习、自我提高,将把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我们工作的核心目标。

作者:刘鸣昊 张丽慧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

参考文献

[1]王海东.加强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94-395.

第7篇

关键词:医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重点学科即医院创立的主要构成部分,对医院发展具备推动力量[1]。加强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也是提升医院重点能力,推动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发展的根本。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坚持遵循“科技兴院”的主旨,萦绕学科特点,造就学术梯队建设,努力促进医院学科上水平[2]。

1增强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医院发展的后劲即增强重点学科的整体能力,培育品质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培育具有开拓进取心灵的学科中坚人才,建造规模适宜的学科人员队伍建设,设立完整规范的学科发展方向,聚集集体的智慧打造高品质的亮点学科[3]。

2增强人员队伍建设,推动重点学科发展

人员队伍建设是重点学科发展的劲头。学科建设,人才是关键。医院发挥多种办法,主动吸收具有专长的高水平人员,及时补充各学科急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注重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养,充实加强不同人才的进取、自觉、团队联合和凝集性,有力发掘人才潜力,全部实现人才体系,增进医院的学科进步[4]。

2.1学科领军人是重点学科行列的威望与精神学科领军人即学科带头人是学科的一面旗帜,在临床工作中业务熟练,学术理论踏实,思维敏捷,具有革新认识,为人谦虚,心胸豁达,具有集体合作精神和组织经营才干。

2.2重点学科团队需要团体的中坚骨干一个学术团队,不但要拥有领军人物即学科带头人,而且还应有一定水准的精良的中坚骨干。没有中坚骨干,就不会精炼成为优秀的学科目标,很难呈现水准高的立异新颖的科研成果。所以,学科的中青年中坚力量是学科建设的生力军,是后劲。

2.3重视学科队伍的培养学科发展,人才是关键。医院每年年初制订中青年出众拔尖人才培养选拔,选拔条件即年龄35周岁以下,具有明确的科研思维,英语四级及以上,已独立承担科研课题,并形成科研成果,在团队中乐于奉献,团结、配合。医院努力支持他们进修学习,针对某个学术点投稿论文,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交流,开阔眼界,明晰学科发展前沿,提升本专业学术地位[5]。

3鼓励医院科学研究的成长

重点学科建设是繁杂的体系,医院发展医疗是基本,科学研究是推动力。重视科研,找准研究立题目标,搭建研究平台,形成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利用学科建设主攻思索研究方向,结合医院肝胆特色,保持科研与临床密切融合的方式,加强科技资金投入,踏实进行科研攻关,鼓励科技发明创新,科研立题项目档次、科技经费数额、科技成果水平明显提升,增强了整个科研水平的提高。

3.1科研管理制度规范化医院主动深层次地完善科研管理体制,设立一整套科技工作管理与嘉奖办法,拟定科研管理文件,保证科研管理工作有序实施,在实际工作中采取公布、公正、公允的办法,接连采取嘉奖办法,调动科技人员的热情。建立重点学科扶植小组,聘任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为参谋,成立学术委员会,有利确保重点学科建设持久良性成长。

3.2增加科技经费支持力度丰富的科技经费是科研工作顺利实施和学科设立的基本,医院每年度积极组织科研课题申报,医院给予等额匹配经费,有力地确保每项科研工作及时高效实施,确保学科建设强健持久开展。

4抓准研究方向,确立研究目标

综合性医院的发展,学科进步方能吸引人才。医院推出“创建优势学科,形成突出学术行列”的方向,发展成为具有自身特色的国内先进行列的重点学科,不止须要提升医疗和科研实力,而且须要高水准的研究队伍。针对这样一支研究队伍,也须要确立发展目标,成为能矗立在国内外学科建设前列,熟识和把握所涉及学科最新科研成果,拥有引领学科成长方向并拥有能担当一线水准基础与临床科研的实力。经过创建,医院出现具备临床和科研实力的学术队列,延续提高我院的医疗、科研水平。

4.1学科建设促进研究生培养综合性医院具备研究生带教,科研,临床任务,尽量运用学科发展的有利形势,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

4.2加强各学科间联络,开拓研究生眼界将研究生教育放置于综合医院学科中,可以让研究生有时机亲身体验相关联医学范畴的位于前列的学问与发展情况,开拓研究生们的眼界。增强各学科之间的关联和学问的宣传。医院设立基础实验室、临床药理基地等研究部门,形成从基本到临床的合规的研究单元,并对全院立项的基础性研究课题予以研讨。医院设立的人工细胞研究中心是研究生进行科研实施和科研课题钻研的场地,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在研究中心研究学习互相传播知识,增强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结合。

5搭建科研平台建立

医院贯彻“科技兴院”的主旨,硬件设施不断加强,设立实验中心、核心技术实验室、肝胆疾病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药物临床研究基地;增强科研设备设置,拥有PCR分析仪、流式细胞仪等设备。积极引进人才,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热情,每个重点学科设立研究人员,辅助学科带头人促进科技事业发展,增强学科的繁荣;科研平台的设立,创造优质的科技境况,保证科研课题顺利开展实施,良性加快重点学科进程。

6扩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学术实力

学科建设进程,应及时增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快学科带头人及学科中坚力量培植,鼓励和支持各学科有的放矢的外出进修学习、参与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培训,医院及时组织各重点学科专家学者及学术中坚人员进行专题学术讲座,聘请全市、全国及国外知名专家来院学术指教,为学科进一步建设出谋献策。激励科室医师积极投稿参加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总而言之,重点学科建设势必是持久而艰苦的使命,一定遵照学科的发展规律实行。遵循学科的成长转化,连续输入新鲜血液引进人才,增强多学科学术交流,推动医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本臣,张骞,刘建平,等.强化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药物,2014,6(28):130-131.

[2]韦萍,周本立.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J].现代医院,2014,14(6):129-130.

[3]李青雅,程凯,姚建平,等.队伍建设是提高重点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7):138-139.

[4]潘利民,滕金亮,王宽垒,等.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对我院重点学科建设的影响及成效[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7):147-152.

第8篇

[关键词] 医学机能实验;专业特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R-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b)-0152-03

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是高等医药院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对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机能三学科实验课的整合、重组,形成了一门跨学科、多层次、系统性的综合性学科[1-2]。近年来,本校在已经运行十余年且临床医学专业师生反映良好的机能实验学体系上,进一步优化改革,对以药理学为主的实验类型与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重新设计,打破了原来机能实验以临床专业培养目标为主、其他专业为辅、实验内容相对单一的体系。建立了以药学专业培养目标为主,密切联系制药企业,并与科研相结合,突出药学专业特色的综合设计性、学科内容互相融合的新型机能实验教学体系。

1 本校药学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机能实验课程的现状

本校药学系成立于2005年9月,前身是临床药学分流专业。现有药学、制药工程和药物制剂等3个本科专业,横跨医学、生物学、药学三大学科门类。其中药物制剂专业培养具有药物制剂研究、开发、生产技术改造及质量检测控制的基本能力,能在药物制剂及与制剂相关联的领域从事研究和生产、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质量检测与控制、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制药工程专业培养具备制药工程方面的知识,能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药学专业培养能够从事药学教育、药学研究、药品生产、药品经营、药品检验、药品使用、药品管理及药品临床应用的复合型高级药学专门人才。

药学系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与临床医学专业有较大差异,在医学基础课程中其主干课程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合并为人体解剖生理学,部分临床课程合并临床医学概论,相应增加药学主要专业课程。而机能实验课仅安排4~5个一般验证性药理学实验,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实验内容基本没涉及。对培养的学生知识不全面,不能满足药学专业毕业后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与使用、研究与开发等领域从事药物制剂、药品检验、合理用药、药物设计等方面的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

2 优化机能实验课程体系,突出药学专业特色

为了满足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在总结十多年机能实验改革的经验、充分利用本校资源条件的基础上,本课题组以《机能实验学教程》为依据,针对药学各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时分配的差异,结合本校药学学生的毕业技能考试要求,同时吸收其他院校机能实验学教学的精华,对本校的机能实验内容进行再次优化组合,强调突出其专业特色,使学生所学的机能实验知识既实用又具有系统性[3]。具体是将原有内容分为几大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机能实验学概述与常用仪器的使用介绍、实验报告写作,机能实验学基本技能训练与操作、常用观察指标与实验数据的采集与评价、分析与统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与实验数据的处理;②药物在动物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t1/2等)与LD50的测定,目的是针对性锻炼药学学生掌握常用药物的监测方法与如何评价药物急性毒性;③药物的基本知识、处方学、药典与新药研究(阿司匹林的合成),主要为学生进入药厂实习前增加药物的基本知识与新药临床前研究基本方法;④机能综合与探索性实验以及虚拟实验室的开放[4-5],训练药学学生对实验研究的选题、课题与论文的撰写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此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6]。对以上实验内容实施1~2学年后,及时综合评价学生实验学习的效果,召开学生与教师座谈会,学生与带教教师填写反馈意见表。在下一学年综合学生与教师的反馈意见调整部分实验内容,使其更突出药学专业特色。调整后的内容在下一届学生中实施,并再次测评学生与教师的反馈意见,在进一步优化实验内容后,逐步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药学专业机能实验学教学体系,编写药学专业的实验教材、修改相应机能实验学教学大纲,设计并制作网络课件。将实验内容等通过网络供其他专业学生参考与学习,以便将来优化临床医学等其他专业机能实验学课程。

3 科研、生产与实验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多年来,机能实验教学一般是依据教学大纲与课时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实验讲义“照方抓药”。这种相对封闭的模式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尤其是创造性的发挥。做实验时,各教学班内容与实验方法完全一致,学生兴趣不高,实验时很难避免出现抄袭数据或拼凑结果的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笔者提倡教师开放研究室、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现多元化实验教学方式,本课题组尝试性将部分兴趣高的药学专业学生组成科技兴趣小组,将科研与实验相结合[7]。近年来,本校药学学生参加了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横向科研等多项课题,通过主动参加科研活动,同学们熟悉了科研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从而减少其对科研活动的畏惧情绪,增进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在后期临床药理学课程教学中,药学系与临床药物评价中心联合开设新药研究的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是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制药企业的项目。做实验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拟定实验内容和要求,根据所学理论知识与在制药企业见习所学的实践经验,自己进行实验设计,把最新的药品生产信息或教师本人的科研课题纳入实验教学,向学生介绍一些先进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与社会活动,激发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与思路,指导其撰写实验课题,完成科研小论文。这样既克服了一些低水平的重复性实验,又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现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从一般性实验过渡到研究性、开发性的实验。

4 加强实验室科学管理,提高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切实保证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由于机能实验是由3门实验课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不但需要教师精通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还要熟悉另外两门学科知识。尤其是药学专业涉及很多药学知识,而机能实验带教教师多为临床专业毕业,所以教师必须相应补充一定有关药学知识,才能使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同时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与实验动物、试剂的配制以及实验仪器的稳定性直接相关;而实验室的管理和药品、器材等教学保障工作是由技术人员完成的,故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同样是高质量实验课的必备条件[8-9]。多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机能中心技术人员匮乏,尽管这几年本校不断补充了硕士研究生进入技术人员队伍中,但多数是由其他专业改行而来,专业技能单一。针对这一情况,本校重点抓好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①安排他们在本科班全程跟班听理论课教学,全面系统地掌握3门学课的理论知识;②同教研室人员一起讨论、制订实验计划,并负责实施:③由他们首先摸索新实验、新方法,实验课前与带课教员共同做预实验,实验前充分准备必需的实验动物、试剂药品,提前调试好所需仪器,保证其正常运行,而且必须对仪器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实验教学。由此可见,提高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是实验课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也是突出药学专业特色的机能实验教学的前提。

总之,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创新和发展的需要。机能实验学突破了只注重具体学科专业知识灌输的传统医学教育,开设的实验课从验证、综合到设计,在经过优化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方法学和科研思路的培养,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动手、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刻苦认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本院药学专业机能实验教学通过与科研、药品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严格的科研训练和有效的科研实践,进一步优化了机能实验课程体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达到了学用结合,突出了药学专业的特色,更好地发挥了机能实验学的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 舒晖,羊牧.医学机能实验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2):66-67,76.

[2] 丁伯平,黄帧桧,程慧珍.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新趋势[J].医学教育探索,2008,7(7):739-741.

[3] 丁伯平.突出各医学专业特色 提高机能实验学教学质量[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1):131-132.

[4] 龙梅,王雪飞,孙湛,等.机能实验学开放性实验的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2,(15):244-245.

[5] 严钰锋,张惠琴,王见之,等.虚拟实验在功能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2):1-3.

[6] 宋娟,田华,崔红霞.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过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2):176-178.

[7] 杨静,王巧云,李金莲.我校医学机能实验学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2,34(3):132-134.

[8] 高治平,廖端芳,黄红林.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发展思路[J].医学与社会,2004,17(5):63-65.

第9篇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科研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230-0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是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多数高校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为了更好地营造良好科研氛围,提高医学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我校做了很多尝试,开展了许多探索性的教学改革,本文对我校近年来开展的开放实验室教学进行总结与浅析,借此可以给与我校教学、科研条件相似的医学院校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医学院校提供一些借鉴。

一、开放实验室的背景

经过多年努力,我校实验室建设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形成了以2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8个广西医学重点实验室为核心,以7个二级学院实验中心为骨干,以20多个医学相关的教学实验室为基础,涵盖了从前沿医学研究到一般教学需要的实验室体系。长期以来,我校重点实验室及二级学院实验中心主要是为专业科研人员和硕、博研究生提供科研服务,在本科教学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条件,更多地为医学本科生提供科研实践机会,以此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一直是我校探讨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开放实验室的形式

在学校教务处的统筹协调下,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结构,由浅入深地推行了多种形式的实验室开放教学,主要的形式有:

1.重点实验室普及型参观和学术讲座。对于刚入高校的低年级本科生,由于他们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有限,我们一般在第一学年末安排他们到重点实验室参观,给他们介绍实验室的一般情况。同时,由重点实验室专职教师举办1~2次学术讲座,重点介绍每个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以及相关的科技前沿研究。这种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感性地了解我校当前的科研水平,使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为他们以后更好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验研究中打下基础。

2.延伸常规实验课,开设探索性实验。探索性实验一般是在本科第2学年下半年到第3学年上半年期间开展,学生此时只是初步了解相关基础医学学科知识,实验设计、操作仍不规范。因此,我们事先要对学生进行一些常规培训,如给学生观看示范性实验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在学生基本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并通过考核后,就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索性实验,其流程主要包括:(1)由带教老师讲解探索性实验设计的基本知识,包括如何选题、可行性分析、申请书撰写等;(2)每个课题组一般由4~6名学生组成,同时要求有课题负责人以方便联系;(3)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并结合实验室的实际条件,通过查阅文献或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选出合适的题目,并按要求写出规范的设计方案;(4)带教老师从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等方面综合评价实验方案,确定入选课题;(5)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进行结果处理,老师只是给予一些技术上的指导;(6)学生撰写论文并参加答辩;(7)老师给予学生相应的综合评分。

3.参与到现有的科研课题中,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精神。由于医学本科学生自身条件和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加上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面较窄,学生很难独自开展一个系统的课题研究。为了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一个完整的科研课题的全程,我校重点实验室每年都开放一些科研项目,吸引本科生参与进来。这种教学形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老师给学生详细介绍课题的基本情况,包括研究背景、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才可以让学生独立承担科研课题的部分研究。其次,学生完成阶段性实验后,老师定期指导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允许学生采用某一部分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并投稿。最后,老师鼓励学生积极撰写申报书,申请各类大学生课外科研项目或参加挑战杯。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快速地提高学生学习、动手的能力,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4.设置“未来学术之星”基金课题,鼓励学生自由申请。为进一步推动我校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科技活动、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我校从2008年开始开展了“未来学术之星”大学生课外科研课题项目申报活动。其申请的流程为:(1)每年的6月中旬~9月初为课题申报阶段,在这期间,学生要查阅文献,并按照申报每年的申报指南撰写申报书;(2)9月下旬为课题评估、立项阶段,教务处聘请校内副教授以上专家按照立论新颖、论据充分、研究目标明确、内容具体、技术路线可行、经费预算合理的总体要求进行初审,提出是否立项和立项级别的初审意见;(3)各分团委将允许立项的课题申报书及其初审意见一式三份上报至校团委,由校团委提请学校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指导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复核,确定予以立项的课题及其级别;(4)10月~次年3月初为课题实施阶段,学校对获得立项的课题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采取课题负责人形式开展课题研究;(5)次年3月中、下旬为课题结题阶段,要求有结题报告。最后,教务处组织专家严格审查课题考核指标是否完成,并给予不合格、合格、优秀等评价,如果课题组能超额完成,并发表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则考虑在下一年度给予滚动资助,特别优秀的成果还将被推荐代表我校参加广西区、全国“挑战杯”竞赛。总而言之,“未来学术之星”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早期接触科研”的重要平台,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接触和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动向。

三、教学取得的成效

为了打造“教学科研型”医科大学,我校近年来比以往更加注重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采取了多种教改措施,其中,针对本科生开放实验室就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开放实验室极大地促进了医学本科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科研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提高了大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以我校临床重点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消化内科课题组面对我校本科生开放了“胃肠病循证医学”项目,先后招收了10多名本科“助理研究员”。在教师指导下,这些同学参与了整个科研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给他们提供了大量实际锻炼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2004级本硕班吴留成,2005级本科生刘莉丹、廖明、黄小丽,2006级本科生苏婷、潘晓芬、尹芳、黄萍、宾琼、李靖等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分别在SCI期刊Endoscopy、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Cancer Chemotherapy and Pharmacology、Pancreas、Colorectal Disease、Breast Journal、Dermatitis等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

2.强化和提高了专业基础知识的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依托开放实验室特别是重点实验,校团委主持开展了本科生“探索性实验”、“未来学术之星”等大学生科研培养项目。这种创新型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012年,我校本科生发表原创性研究论文多篇,代表性的有2009级本硕班叶方慧、张冰、黄路路,2009级本科生杨铭、陆艳梅、刘常远,2008级本硕班陈阳、王洁、杨延龙等同学分别在SCI期刊Genes and Immunity、PloS ONE、Immunogenetics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四、存在的问题

1.开放实验室不像计划内的教学一样有固定的学时数和明确的工作量,如何计算教师的工作量,以提高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另外,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如何认定其学分,以此认可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是要考虑的问题。我校在这些方面是做了一些探索,但仍不够完善。

2.“探索性实验”和“未来学术之星”项目指南尚须改进完善,以适应医学高速发展的需要。另外,“未来学术之星”单个项目资助的力度太小,多数课题是在老师课题经费的额外资助下才能按计划顺利开展实施,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老师带教的热情。

综上所述,多层次开放实验室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融合,为学生早期接触科学研究提供了可能,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了他们参与科研、从事科研的热情和愿望。这种教学模式是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由被动教育到主动教育,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周石.强化学生学术活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J].高等教育研,2006,6(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