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8:58:43
导语:在教学活动设计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38-02
在目标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以后,首先要提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下称教学目标)的构想,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为一堂课要实现的若干个教学目标分别设计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方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教学环节与教学活动的关系,笔者在实践中将此项设计分为两个步骤:一是进行教学环节的酌定,二是将已酌定的教学环节有机的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的整体。
一、教学环节的酌定
(一)预习指导及预习的安排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提高展示目标,让学生有目的的预习,已是较普遍的作法,但是其效果如何还没有受到教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学生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没有能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些学生几乎不能或不愿自己去进行预习。同时有些教师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方法、手段去改变学生的不良预习状况,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主动地与教师进行信息的交流,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也难以将主要精力放到“教其不足,释其所疑,长其心智”上。学生能否预习好,关系到师生之间是否具备共同合作的条件。因此,有必要将课前的目标展示、预习指导、学生预习作为“课外”教学环节纳入教学活动中,使单一要求学生预习转变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预习。通过为特定教学目标设计预习指导方法,利用课前目标展示指导学生预习等教学途径,提高学生预习的可靠度和自学能力。
(二)为一堂课要实现的若干教学目标分别酌定课内教学环节
以课堂教学目标控制程序中的目标展示、诊断性评价、新课教学、信息反馈、矫正补救等教学活动要素作为教学环节选择的对象,是课内教学环节酌定的基本设想;针对特定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要素的取舍,是酌定教学环节的关键。做好学生预习达标情况的预测,找出取舍教学活动要素的根据,是酌定教学环节的两项基本任务。
1.预测学生预习达标情况。根据教学目标的难度大小及学情分析,可将一次课要实施的若干个教学目标分为三类,即自达目标、助达目标、导达目标。①自达目标是指通过预习可以达成的目标;②助达目标是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基本上能够达标,但可能有关键问题难以解决,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适当帮助才能达成的目标;③导达目标是指难度较大,预测学生在预习中疑点较多,需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形式多样的方法去指导才能达成的目标。对学生预习达标情况的预测,既可作为酌定教学环节的根据,也可以作为某些教学环节选择或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根据。
2.寻找根据,取舍控制要素。取舍教学活动要素必须寻找根据,特定教学目标及涉及的教学内容、对学生预习达标情况的预测、学生条件、教学活动要素本身的作用等都是取舍教学活动要素的根据。取舍某教学活动要素的根据,可能是上述内容之一,也可能是上述内容的几个方面,只有找到根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目标展示的取舍。目标展示是为了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和控制作用,即通过目标展示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产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有目的的参与教学活动。目标展示的作用说明:目标展示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手段,是三类目标实施时都应重复采用的教学环节。
(2)诊断性评价的取舍及“补偿教学”的安排。教学过程中采用诊断性评价,主要是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必需的知识先决条件,并由此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是否需要进行相应的“补偿教学”。当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具备特定的知识先决条件时,要针对性地进行诊断性测试,并在学生不具备知识先决条件时进行相应的“教学补偿”,这是取舍诊断性评价并相应地进行“教学补偿”的根据。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由此判断某一特定目标的达成是否需要学生具备特定的知识先决条件,从而确定诊断性评价的取舍,通过对诊断性测试结果的预测,进行“补偿教学”安排。
(3)信息反馈的取舍。没有信息反馈的教学是盲目的,甚至是失控的,只要有教学活动就应该有信息反馈。因此,信息反馈是三类目标实施时都应采用的又一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目标控制程序中的信息反馈,包括形成性评价、教学在动态系统中的观察反馈及在目标控制作用下的“超短反馈”三种形式,后两种反馈形式很难作为教学环节纳入教学活动,但形成性评价可在三类目标教学活动中适时地进行。
(4)“新课教学”矫正补救的取舍。“新课教学”是为解决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而安排的教学活动。矫正补救则用于进一步解决“新课教学”后仍存在的问题。因此,“新课教学”取舍的根据是对学生预习达标情况的预测,而矫正补救取舍的根据是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形成性评价。自达目标一般不安排“新课教学”;助达目标需要安排“新课教学”,但一般不安排矫正补救;导达目标既要安排“新课教学”,又要安排矫正补救。在教学活动中,这样安排“新课教学”或矫正补救,有利于发挥学生自学和课内教学的整体功效。
二、教学环节的组合
1.教学环节组合的基础和重心。组合教学环节的首项工作,是为一堂课要实现的若干教学目标,分别编排已酌定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只要把握了课堂教学目标控制程序中教学活动要素的先后排列,并有机地结合对学生预习达标情况的预测和灵活安排形成性评价,就不难为教学目标建立一个由教学环节构成的教学活动框架。由于框架中的教学环节,特别是“新课教学”等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去实施,所以,编排已酌定的教学环节的顺序只是教学环节组合中的基础工作,设计的重心应是进一步考虑各教学环节的教学活动细节,即为各教学环节选择或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方法,通过方法的选择或设计使各教学环节衔接自然、相互协调,同时使教学活动框架相应转变成一个能发挥整体效应的方法群体。
2.选择或设计教学方法应注意的问题。为教学活动框架中各教学环节选择或设计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同一类别的教学目标可能有相同的教学活动框架,但特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要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及其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方法的选择或设计。
(2)教学活动框架中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为各教学环节选择或设计的教学方法要能够实现教学环节所要达到的目的。
(3)重视方法与方法之间的衔接及协调,使选择或设计的各种方法融为一体,在控制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能发挥整体的功效。(4)“新课教学”选择或设计的教学方法要进一步体现师生合作,能使学生的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得到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克诚,西尔枭.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24-128.
[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10.
一和许多
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2. 认识区分“1”和“许多”。
3. 知道“1”和“许多”的分合关系。
活动准备
钢琴、一位老师、一幅大挂图、一个小篮子、几个苹果和橘子、一个面包、与幼儿数量同样多的小红帽、与幼儿数量同样多的插花、一扇假大门
活动过程
1.
音乐导入
小朋友,请你跟我做(一位老师弹歌曲〈〈小红帽〉〉,幼儿跟老师做律动)。小朋友,刚才是什么儿歌呀?对,是小红帽。昨天老师给小朋友讲了小红帽的故事,有一天小红帽去看外婆,经过大森林的时候碰到了大灰狼,大灰狼骗了小红帽,把小红帽和外婆给吃了。最后是猎人打死了大灰狼,救出了小红帽和外婆。
2.认识“1”和“许多”与它们的分合关系
今天外婆给小红帽打电话了,外婆说:“小红帽,来看看外婆吧,外婆想你了。”于是,妈妈给外婆准备了许多礼物,让小红帽拿给外婆。看,这是什么(拿出一个面包)?老师手里有几个面包?小朋友看看妈妈还准备了什么(拿出一个苹果)?老师手里有几个苹果?小红帽说:“妈妈,一个苹果太少了,你在拿出几个苹果吧!”(老师分4次拿苹果,每次只拿一个,每拿完一次就提问‘老师手里有几个苹果’)。小朋友看看现在一共有多少苹果呀(引导幼儿说有许多苹果)?这许多的苹果是由刚才一个一个的苹果组成的,所以,一个一个的1可以组成许多。小朋友,跟老师说一遍‘一个一个的1可以组成许多’。(老师再拿出5个橘子)小朋友,这是些什么?老师这里有多少橘子?(把面包、苹果、橘子放在小篮子里)小红帽拿着妈妈准备的一个面包、许多苹果和许多橘子去看外婆了。
小红帽走啊走啊,有走到了那片大森林,小红帽害怕了,她怕在遇到大灰狼。于是,她问小朋友:“小朋友,你们可以一起和我去看外婆吗?”小朋友,你们想和小红帽一起去看外婆吗?小红帽听到小朋友愿意和她一起去看外婆可高兴了,她说:“谢谢你们,请你们也戴上小红帽吧!”(老师拿出准备好的小红帽)小朋友,老师这里有多少小红帽?(请每位小朋友拿一顶)现在小朋友头上戴了多少小红帽?老师手里还有小红帽吗?刚才老师手里的
许多小红帽被小朋友拿走后,就变成一个一个的了。所以,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1。小朋友,跟老师说一遍‘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1’。小朋友戴好你们的小红帽,我们一起出发吧!
3.巩固
(墙上挂着大挂图,上面插着花)小朋友,这里有花哦,看看有多少花呀?我们采些花给外婆送去吧!每个小朋友只采一朵花。(在小朋友采花时提问个别幼儿‘你采了几朵花’)小朋友,现在你们手里有几朵花啊?草地上还有花吗?它们都在哪了?对,草地上的许多花都被小朋友采走了,变成小朋友手了一朵一朵的花了。许多分成了一个一个的1。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花都放到老师的篮子里吧!篮子里现在有多少花?小朋友手里还有吗?
刚才小朋友手里一朵一朵的花现在变成了篮子里的许多花了,一个一个的1可以组成许多。小朋友,我们继续走吧!
大唐镇小 戚飞云
一、指导思想
“与时俱进,弘扬个性”是时代的主旋律。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置上来考虑,要把着力点放在挖掘人的潜力,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发展人的能力上,要努力使学英语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即学生的学习、生活、劳动的需要,学生学习兴趣、爱好特长及个性发展的需要。我们开展““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主题教研活动,就是要探索能满足在英语课堂中学生个性特长发展需要的途径、方法。使英语教育主动地适应社会、适应学生,这对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活动目标
作为教师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来释放那些被压抑的潜意识,要彻底地摆脱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把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上。要在课堂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英语和感知英语,体会到英语就在身边,感受到英语的趣味,体验到英语的魅力。作为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投入学习活动,才能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从而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提高素质,弘扬个性。
三、活动内容
(一)创设愉悦的自主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二)注重课堂实践活动,提供实践参与时空,展开自主探究的过程
(三)创设生活化的英语情境,营造参与氛围,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四、活动过程
2008学年第二学期
教研活动主目标英语课堂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教研活动主题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究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实践与研究
教研活动主形式理论学习+课例研究+教学沙龙
教研活动流程设计
时间地点分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活动形式预期效果
2月下旬校外自主研修系统的理论知识分备课组读书报告,总结,体会等认识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特长重要性
3月上旬校内听取专家有关个性特长发展的理论与案例全组人员讲座初步了解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学习观课方法和数据记录手段
3月中旬校外观课—记录全教研组观课,运用《课堂教学监控观察表》收集有效信息,产生初步思考
3月下旬不限撰写观课反思分备课组案例研究观课反思成文,文章要以数据和记录为基础
4月上旬校内实践---创新全教研组个人教学实践,实践反思成文
4月中旬校内全组主题式教学研讨全教研组初步制定主题“教学展示”活动形式教师能将教研生成运用于实践,以教学是否有效反过来验证教研是否有效。
教研活动评价(这部分需要在后期完成,教研设计时要考虑进去)
教研活动是否针对教师现实需求(是否)问题解决方案是否形成(是否)教师参与程度与研修现场氛围(好、较好、一般)教研活动是否为教师寻觅到专业支持(是否)教研活动的成果是否得到体现(用论文、反思等形式为活动中的生成寻求理论支持)(是否)教师是否有运用活动成果与教学实践(是否)教师的教学实践验证是否和教育活动中设想的解决方案相关教研组长自我总结和反思
课题观点记录
一、突出个性发展主体地位的英语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主渠道,为发挥好主渠道作用,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课堂教学的结构必须改革,建立起突出个性发展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设想:
1、创设民主和谐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
2、确立适合主体发展的英语课堂教学结构。①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相结合。②教学情感和学习情感相结合。③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相结合。
3、创设一个发展多元格局的小学英语教学体系。①变统一的教学内容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②变固定的班级统一练习为多层次的练习。③变“应试型”评价为多元化评价,以更全面、更精确反映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整体综合素质情况,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二、拓展个性发展广阔天地的学生活动课程,设想创设一套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英语校本活动课程,以拓展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努力创设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硬环境,这需要学校有整体的规划和中长期的目标,为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提供物质上的保证。
【摘 要】备课环节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的备课活动做得科学到位,会对接下来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提升具有明显的益处。在本文中,笔者就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践体会,简单谈了几点有效备课的实现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备课
新课程理念,往往强调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形成有效的生成,以打破传统单一静态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但我们知道,有效生成的形成必须要有提前的预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活动,只有在有效的备课下,教师才能准确地把握整体教学过程和节奏,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因势利导,结合学生实际,形成有效的生成,为动态的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提供有利的条件。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备课才能称为有效的备课呢?事实上,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有效备课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所谓的有效备课就是在课前把教材浏览一遍,或者准备一份详尽的教案就算完成备课任务了。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备课活动与我们所说的有效备课相距甚远。
一、有效备课要力图脱离教案
很多教师在上课之前总是花上大量的时间准备一份内容详尽、无所不包的教案,在上课的时候,也是手不离教案,严格按照事先设计的教案内容一步步推进教学活动。这种过分依赖教案的习惯其实是备课过程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课前设计详尽的教案对于有效开展教学活动非常重要,教师可以把笔记整理、资料摘抄、资料拼接以及对教材内容的注解分析等作为教案编制的内容,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准备好丰富的素材,然而,做这些准备并非是为了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照本宣读,事实上,经过课前扎实的备课,教师要做到对教案中的教学内容烂熟于心的程度,换句话说,在课堂上,没有教案的备课才能真正体现出有效性。一旦教师能够脱离教案,会腾出更多的思维空间进行课堂环节的把控,这样在有效按照预设推进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能及时把握生成资源,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有效备课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备教材是备课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务必从各个方面把教材的内容吃透,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教育资源。首先,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思想政治教材中的每一单元、每一课、每一节都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单元、课、节、框之间都布满各种逻辑关系和知识原理的内在联系,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理清这些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然后以结构为依托,把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串联于知识结构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还能帮助学生提升结构性认知,深化理解层次;其次,注意对教材中心思想进行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每一课、每一节都会有一个中心思想,而每一个中心思想也是这部分教材的核心内容。例如,人教版高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神奇的货币》,这部分内容的中心思想就是“货币的本质”,围绕着这个中心思想,教师在备课环节中要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概念分析、资料说明等多种方式,把“货币的本质”剖析开来,一旦学生理解了“货币的本质”以后,围绕着这个本质所衍生出来的各种信用工具也就不难理解了;最后,集中精力备教材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集中“火力”对准这两点。由于思想政治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偏重于理论的学科,在讲解重难点问题的时候,切记照本宣科,而要通过搜集一些具有说服力的资料对重难点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这样才能讲清楚概念、原理的内涵。
三、有效备课要关注备学生
一些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往往信奉“拿来主义”,常常把一些经典教案、教学策略拿过来直接用,但实际取得的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究竟是哪里出现问题了呢?事实上,教案、教学策略本身的质量没有问题,而教师把教案、教学策略拿过来利用也没有问题,问题就出在教师在使用这些教案、教学策略的时候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要知道,这些教案的编制、教学策略的设计都是基于一定的学生实际产生的,学生是教师的教学对象,对教学对象的了解是教师确定教学方案的直接参考。如果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关注,设计一些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案、教学计划,自然难以获得好的效果。因此,在备课环节中,认真备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包括学生掌握哪些理论知识,以及掌握的深度如何,对于一些与政治学科有关的其它学科内容的掌握情况,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时政信息的掌握情况等,了解这些内容以后,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才能准确把握备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心理包括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内心体验等,一旦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就能够“投其所好”,设计出一些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和活动;最后,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针对不同的学生性格,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也要有所差别,例如,针对一些活泼好动的学生,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活动类课程,这样可以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有效备课要形成动态的课堂内备课
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课前的备课活动即使再充分,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而这些无法预料的情况如果善加利用,就可以作为生成性资源用于课堂内的备课,从而为课外的备课进行补充。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国民收入”的概念时,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把它同“社会总产值”的概念进行了对比,这时候,就有学生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社会总产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在备课的时候并没有准备,但经过学生的提醒,笔者认识到了学生在这两个概念之间也会发生混淆,于是笔者随即对“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总产值”这两个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比。在课后,笔者把这部分的内容直接补充到了原有的教案中。
总之,备课作为教学活动的第一步,教师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认识,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努力通过有效的备课活动走好教学活动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王如新.新课程下政治课有效备课的基本要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年09期
[2]徐兵.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怎样进行“有效备课”[J].学生之友,2013年第12期
关键词:中学物理 课堂教学 教案设计
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技能、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观点。简单地说,就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激发兴趣,树立观点。要实现这个目的,教师就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和选择最佳教法。掌握教材,最重要的就是能按照每堂课教材本身的特点,编织成便于学生展开思维的教学程序,组织成有利于教学的知识体系。选择教法,就是要根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使每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内容充实,启发性强,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究竟怎样才能真正做到驾驭教材得心应手,选择教法应用自如,每堂课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呢?这就需要教师有精湛的艺术匠心,对教材反复推敲,精心设计,使每堂课有层次、有提纲、有重点,犹如一幕优秀话剧一样,有序幕、有发展、有、有尾声,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对教案设计的概念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指的是: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的预先决策和超前把握。教案设计从它的形成过程讲,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教案设计阶段
教案,即教学之方案,教案设计的基本依椐是教材,即新课标、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其基本前提是教师对教材和学生学习特点的感知、理解和把握,只有清晰的感知、透彻理解和充分把握,教师才能将教学内容、思想、方法以及教学认识的特殊性纳入自己的认知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组合、设计、形成教案。与认识的从浅入深、从片面到全面相似,教案设计也需要经历一个从粗略到精细、从笼统到系统的逐步具体、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做以下两方面工作:
1.思路设计
所谓思路设计是指教师根椐教学的一般认知规律和课程基本特点,在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材思路的前提下,编制出具有一定层次的教学程序。例如,物理概念教学的一般思路是“引入课题、激发动机――感知现象、形成表象――思维加工、得出概念――剖析概念、加深理解――明周运用、强化记忆”。教学思路的设计只是教学方案的初步定向,此时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还只是原则的、笼统的、概括的,其包含的素材还相当贫乏,缺乏具体,需要进一步的设计,才能明确、丰富和充实。
2.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是指教学各阶段师生双方的地位和作业方式的确定,即师生双方在各教学时间内做什么,怎样做,任何教学思路的展开都必须通过活动来实践。如果说教学思路的设计体现的是教学设计的共性,那么,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说是教学设计的个性的体现,同时也是教师的教学观念的体现,同一种教学思路可以由不同的活动方式展开,典型的例子就是许多课题的教学可以用“教师讲”的活动方式展开。也可以用“教师指导”的活动方式展开。就前者来说,其活动过程简单易控,只要教师讲解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特出、难点突破,学生接受讲解的结论也不困难,可要让学生信服这些结论就不那么容易,因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许多观念与物理学的结论往往是相悖的。
二、教案心理模拟阶段
教案的心理模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从系统结构优化角度对教学活动的诸要素、各层次、各种关系进行全面协调。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排除障碍、理顺思路。大多数教师多有这样的体验,每当我们重温一份精心设计的教案时总会感到原本很完善的教案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障碍、或难以确定的东西。比如,课题的导人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还是从例举事实中让学生发现问题。那些用于转折、衔接的词语:“因为、因而、但是、然而、所以、因此”哪个更合适;对一个新获得的结论是用“它的意义是什么”,还是用“它说明了什么”或用“这是什么”来启发学生思考,哪种设问指向更确切。(2)充分想象,优化活动结构。我们知道,教学设计最终是要转化为外显的教学行为,而外显行为的具体性和复杂性是难以用教案语言,甚至是内部语言表达的,往往要用表象或想象来设计和模拟。例如,物理实验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活动。虽然我们对实验过程师生双边活动的顺序可以给出原则性的表达。但其中更为具体、精确的活动过程却需要通过表象和想象才能说明清楚。对此,教师必须对教学活动的多种可能性进行设想和模拟,即从量上看,在心理模拟阶段想象的教学活动要比实际教学多得多。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应变自如地调整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结构达到最优组合。
参考文献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深深体会到,不仅仅是上课不会教了,甚至连写教案都不知道从何处下笔。过去使用的现成格式的教案,对于新课程而言已经不适用。然而,教师们除了手中的一本老教案作参考之外,再没有可借鉴的资料。所以在我们对实施新课程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都急于想知道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案到底该怎样写?基于此种情况,笔者参阅了相关的教学设计版本,对教案的写法与要求有了肤浅的见解,现写出来,仅供参考。
一般来说,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长期教学活动的规划,比如,学年计划、单元计划和周计划等。另外一类是对一、二节课教学活动的规划,通常称为课时计划或称为“教案”。
教学设计强调教学过程的设计,尤其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这样教师就应该转变以往单纯写教案的旧观念,更多地关注学生活动方案的设计。这样一来,书写一节课的教案,在教学过程设计一栏中需要几个精心的活动设计。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关系是导演和演员的关系,课堂上演员的角色就转变成了学生,教师则承担导演的任务。同时,教师也是课堂的参与者,参与学生的讨论与总结,参与学生的问题设计与解决等等。
教学设计是一个对长期或短期的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地规划的过程和方法。教学设计可以确保和推动有效地教学。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关注哪些事情呢?笔者通过学习、研究认识到,教学设计大致可包含下列内容(但绝不是唯一的、绝对的,教师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调适。)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应在以新课程理念、学科的课程理念及学科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为依据。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开展的课题研究为依托,指导还要根据当地学校的实际情况,真正体现出教学的指导性和实效性。
二、教学内容分析
1、简单介绍一下课程标准规定的主题之中的那个主题,其内容是什么?教材编排上注重了哪些能力?
2、重点是什么?
3、难点是什么?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原有的知识分析。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要提出的问题分析。
3、相应的学法指导分析。
四、教学目标设计(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
1、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陈述教师做什么。
2、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类型和层次。
以上目标的陈述方法主要适用于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对于情感目标,由于学生的认识和情感的变化是一个长期教育影响的结果,教师很难预料在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的内在情感会出现什么变化,而且情感类知识应广泛深入地渗透在各部分知识之中。
五、教学方法设计
1、应根据不同的课型、教学步骤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可选用一些方法,教学方法不能太固定和单一。
3、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纳入教学方法设计之中。
4、将课时安排纳入其中。
六、教学媒体设计
1、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
2、要求学生收集相关文字、图片资料等。
3、对实验课要合理地选择相关的仪器、药品、材料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
参考表格: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注重教学过程的各个栏目,也可不列表。
2、对学生的活动要重点设计,何时探究、何时分组,何时讨论问题以及预期讨论的结果都要有所体现。
3、教师活动的设计,要求教师设计一些教学情境、问题,尤其提出探索性问题的设计。
八、教学评价设计
1、注重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设计,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应有所体现。
3、注重多提出些探索性、启发性的问题。
4、注重提出一些与实际联系、应用性的问题。
九、板书设计
关键词:教案;学案;比较
目前,我国全国各地已进入新课程改革,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犹如雨后春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各地也都在探索之中。新课程改革以先批判后建构的形式从理论到实践对现存的教育教学状态表达出全方位的颠覆意愿,现在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至教师的课堂活动都直面着社会的种种诘责,甚至于沿用了数十年的“教案”也成为一种落后的代名词,“学案”已不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还被赋予了革命性教育改革的使命。
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有的教案还列有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作业题、板书设计和课後自我分析等项目。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形式。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熟悉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以至于教师科学、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的支配课堂时间,有条不紊的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学案是与通常所说的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它是在教师广泛调研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了解学情、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从学习者的角度设计研究学生建构自主学习诸种因素及可能性的前提下,集思广益,精心编写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结构、学法引导、思考讨论、技能训练等。
有些教师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学案,把教案和学案的形式混淆,将教案简单的汇编成电子稿,重新印制,认为就是学案,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教案是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的教学规划与实施方案,更多的偏重于怎么教,并没有突出怎么学,教案的重点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新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学科的思想方法,遇到难点时进行点拨、引导。
学案的核心是指导学生怎么学,其本质上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导学,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旨,通过学案降低学生在疑难问题上的学习难度,为学生的学习铺垫台阶,要体现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学案栏目的设计要进一步着眼于引导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扫除认知障碍,并在课上导学环节突破难点,在课后知识梳理环节进一步反思学、巩固学。
在传统数学概念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就是课堂练习,也就是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阶段,这些练习要么是为了突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对概念进行再创造。在传统数学教学方式别强调“精讲多练”、“变式练习”。如教师在介绍“求函数y=(x2-x+2)/(x+1)(-10)的最小值;(3)求函数y=(x2-x+2)/(x+1)(x>-1)的最小值。容易看出这些练习循序渐进,它们虽然解法相同,但却能起到深化概念内涵的作用。所以,传统数学教学中的课堂练习使学生在外部实践活动中经过不断的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而逐渐向思维的抽象化转化,从而达成学生认识和思维水平的深化,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也是脱离了“机械练习(drillandexercise)”,“死记硬背(rotelearning)”,“灌输式教学”等的教学方式的典型,它能够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强化。
而在学案教学中教师为了能使最主要的数学内容呈现出来,避免学生走太多的弯路,教师在师生互动环节上多采取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由学生得出答案。在数学概念教学别强调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理解概念的外延。如在“函数的概念”教学中教师这样引入:(1)先给出实例:设火车以8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千米)与行驶的时间(时)有怎样的关系?(2)问:其中哪些量数值保持不变,哪些量可以取不同数值?由此引出常量和变量的概念。(3)通过几个例子说明常量和变量是相对的。(4)创设情境引入函数的概念。可以看出学案数学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不仅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现“活生生”的数学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而且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理性重建”使之真正成为“可以理解的”,并通过提出内在的思想方法使之成为“可以学到手的”和“可加以推广应用的”。
在新课程背景下,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必须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用具有双向交互性和开放性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为此,必须做好三个转变,即:由主要考虑“教什么?”转到考虑“学什么?”;由注重“读懂”转到注重“会读”;由“关注教师的成功感”转到“关注学生的成功感”。“学案”教学法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学习方案,称之为“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通常要提前印制完成,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又反过来促进老师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
教案的优势:
(1)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按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组织教学。
(2)减少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
(3)对培养教师养成课前备课的良好习惯有督促的作用。
(4)对树立教师的威严有促进作用。
学案的优势:
(1)有利于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
(2)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有利于造就师生之间朋友式的合作关系。
(4)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行为就是由教师引起,并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活动。在教学的预设中,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地“备”学生,既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激发学习动机,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既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又要让学生能在最近发展区域得到应有的提高和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充分地“备”自己,教师作为教材知识的主要传递媒介,其教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既要关注自己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听得清、听得明白,又要借助必要的技巧,深入浅出、抑扬顿挫,增添教学精彩。预设,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此外,除了预设之外,教学的展开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教学活动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预设与生成,就是课堂上的确定与不确定。
二、问题的原因
预设太多、生成太少已经是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的问题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死板,形式主义
很多地区为了方便规范管理教师,对教师的教案设计提出了统一的要求,这也就使得所有的教师都进行“规范化”的教学设计,这样不仅将课堂预设成为繁冗复杂的工作,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教师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教案的书写和设计上,将教案写得详尽完整、清清楚楚,将备课变成“抄课”,而且还抑制教师预设的个性化和风格化。出现像叶澜教授曾经说的情景一样:“死的教案”成为“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学与学生,让他们围绕着它转。”使课堂成为不折不扣的教案执行过程,缺乏随机应变和灵活处理。
2.目标设计,以偏概全
教学目标设置得正确与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谓正确的教学目标,就是要目标具有指向性和全面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却将知识目标放到最大,而忽略了学生的发展目标。导致课堂预设只是完美地传授知识而非顾及学生情感的独角戏。
三、行动的策略
1.管理设计,突破常规
首先,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学制度必须重建,要及时调整教案管理方法,实行个性化、风格化的教学管理。此外,除了教师个人备课之外,还应倡导集中智慧,同伴互助的集体备课形式,集他家之长。其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将抄写教案的时间用于思考,研究教材,了解学生;采用多种多样的预设形式,可以是简介的文字,也可以是色彩鲜明的图片,还可以是规整的表格等等,丰富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动性与有效性是衡量一堂课质量的两个最主要的指标。主动性是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态度,有效性是指学生上课以后的实际收获。
怎么才能提高上课的主动性与有效性水平呢?关键是教师的教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学,让学生的思维能跟着教师教的过程兴奋起来,达到师生思维的相互碰撞与和谐共振。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教师在熟悉和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做到因学定教与因学施教。因学定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过程设计教的过程。过去主要强调备课备教材,希望教师在上课之前先把教材读懂看透,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案设计,不太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了解。这样设计出来的教案往往是教师的单向经验,不一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过程。学生只能被动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难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学定教要求教师备课不但要依据教材,更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这样设计出来的教案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大家知道,有了好的教案不一定就能上出一堂好课。好课还要求教师能做到因学施教,即根据课堂里的实际教学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活用教案,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和实际情况。这是把握好课堂教学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度的问题。课堂教学应该是有预设的,没有预先的教案设计,教师在课堂里随心所欲肯定不行。但一味强调教案,不敢越雷池一步也是不行的。毕竟教案只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先期假设。实际情况往往有所改变,甚至千差万别,需要教师能针对各种问题灵活处理,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成性特征。
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要以主动性和有效性为核心价值观,努力地去构思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主动性可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学习所占的时间考虑,表现在学生的讨论、自学、练习等方面的时间。也可预算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有效性可从怎样设计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方面动一番脑筋,让学生积极、乐意地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掌握应该学到的知识和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马甸镇郭湾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