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8:58:43
导语:在金融服务优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金融服务;金融电子化;发展
一、金融服务不是基于概念性的
金融电子化服务可以让客户切实享受金融服务。这一基本原则的体现在于,在现今大数据的背景下,采用最便捷的先进网络服务技术,实现多渠道多样化的服务平台,联系现有的系统。这些方式既为金融银行提供了一个能在本地畅行的市场需求解决办法,也增强了金融全心全意服务的意识,从而使国内银行达到了国际化水平。
多渠道服务要求建立在结构和功能上,它要求银行要能达到以下需求。
(一)银行系统的开放
它是建立在产品统一核心体系的架构之上。在这一平台,金融银行能较快通过自己的网络平台自行设置和配置,将业务系统完善升级。系统的灵活性、拓展性以及兼容性特别强,因为它是基于模型化的设计来实现其具体表现,所以最终能使得每一种模块都是独立的。刚开始,金融服务的表现集中在特定的渠道,然后依次实现全部的模型系统。与此同时,它可以按照客户的需要,增加或删除某些功能性不强的模块,从而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以及完善服务的目的,这是银行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市场推出产品的适用背景。多渠道服务可以让银行业务更加规范,在保证了其正确率外,还可以避免因人工操作而造成的不必要失误,把人为造成的错误降到最低。而且,在提高银行服务水平与减少成本的同时,它还能提高银行的收益,解决内在的风险。
(二)具备与客户之间的温馨交流方法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讲究技巧与方法,好的银行金融服务当然也不例外,甚至更加强调这种服务技巧:第一,仔细对待先前准备阶段。在先前准备阶段,要提前做好计划,即预测未来与客户接触时可能需要面对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及需推销产品的营销方式等。做好这些工作主要是为了在接触客户时,能在了解其需求和想要的产品服务时,以备不时之需;第二,与客户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即在c客户接触时,能从交流中发现对方的优点和特点,让客户有认同感;第三,帮助客户解决需求的阶段。在这个重要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是推销产品最有效的方法。通过提问可以发现客户所想要的要求,看产品是否能够满足需求,或者看事先准备的解决方案中是否有能够帮助解决的,这样既让对方消除担心和焦虑,也能让客户积极地参与谈话。推销的成功大多就取决于客户经理和客户的交谈以及客户经理的提问能力,所以在提问题的同时,建议要注意问题的关键,要具有针对性的提问。
二、切实推进业务创新
(一)加快平台建立
不断完善加强系统功能,增强支付结算服务,健全制度体系,更好地利用服务业务平台,鼓励开发收入等兼容性好的业务软件,为业务开展提供多、快、好的技术水平。应逐步在个人业务中实现办公自动化系统,并加强信用管理。如果金融银行拥有并实现传输电子化,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当然,推广系统要依次展开,积极地和其他银行或系统达成统一,使这些银行之间能进行电子汇兑、银行汇票等功能。
(二)创新服务方式
银行金融服务要变换理念,根据市场结构的变化进行调整,建立健全营销的理念和方式,从而提高竞争力。银行可以适当增加信用贷款,既能为抢抓机遇和抢占市场资源做准备,也能为促进民生做出自己的贡献。从提高经济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来看,银行降低权限,逐渐加大小额贷款的放款度,拓展服务领域,都是建立在满足现有贷款主体基本需要的前提下提出的。
(三)有法率的意识
树立法律意识,树立公平竞争的理念,企业和个人要建立和健全防风险的长效方法,依法按照法律规定,切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电子银行的优点
(一)电子银行的起因背景
电子银行的诞生源于技术支持,其本身也是电子商业和银行竞争的必然品。如今,在大数据的基础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应用的快速普及,使得其网络和电子更新只需九个月。时间的缩短使得电子科技发展速度成倍加快,并将电子成本随之降低一半。因为主要依赖于技术支撑,电子技术的更新之快也必然使得电子银行得到发展。从电子商业的角度来看,目前国内的电子商务占据了商业交易的半壁江山,人们的消费也越来越多地转向了电子消费。这种变化的实质,就是支付方式发生了变化。当电子商务加速了电子银行的发展时,电子银行也成就了现在消费趋势的改变。从世界金融角度看,国际金融和经济全球化相伴而行,二者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也使得目前银行企业整体竞争加剧,银行业合并悄然增多。在这样的竞争形势下,有些银行通过开通电子银行的方式提供多渠道服务,提高了自身竞争优势。这种竞争方式也正是银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二)电子化得优势所在
1.降低成本
电子银行和传统的银行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银行需要更多办公室,而电子银行则不需要更多的办公用地以及员工,毕竟房屋的租金、员工工资、各项福利奖项等也是银行的众多开销之一。省却了这两方面的开支,自然大大降低了成本。
2.提高效率
电子银行是虚拟的,它的实时服务使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这给客户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再去银行排队办理业务,且操作流程和处理资料也随之简化。办理业务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这是人工办理方式无法与之相媲美的。
3.优惠折扣
使用网上银行进行业务操作,有许多便宜可占。就目前来说,网银正在大力普及阶段,许多活动也借网银提供种种优惠。例如基金的申购赎回,在工行网银办理,手续费可以打八折;购买黄金理财产品,根据金额也能得到一定量的折扣。如果是高端客户,拥有理财金账户,那么也可以享受折上折优惠。此外,相应的电子银行还会定期举行网银抽奖活动,使用网银用户有机会得到奖品,实在是很贴心。总的来说,网络银行是现在、以及将来的普及趋势,这种优惠折扣也将会成为网银销售金融产品的惯用方式,而客户也能够通过这种销售方式获益并了解银行最新的服务动态等。
4.高效安全
每银行都有数字证书,即动态密码,是随机生成的密码组合,有效的规避了网络操作带来的风险,即便是金额较大的业务也能够放心进行,金额较小的,通过口令卡等类似产品也能保证交易不被泄露。最近比较普遍的方式是,针对个体用户,网银绑定了用户的个人手机号码,采用短信验证的方式为交易保密性加码。在这个方面,因为电子加密技术在不断发展,相信网银在这个方面也会越变越好,让交易变得更加安全可靠。
四、发展趋势
第一个趋势,移动购物。去年年底时候,手机用户已经达到了8亿,而PC用户则是5.9亿,手机的用户量增速远大于电脑用户量增速,目前手机用户数量已经超过电脑的用户数量,也就是说,在未来,电子商务将主要运用于移动设备端。这就意味着,随着手机的普及,电子银行金融业也将逐渐发展,从而使电子金融业务达到全覆盖。
第二个趋势,平台化。众所周知,目前大电商已经开始拥有自己的平台。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非常明显,就是因为这可以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将自己的商品和服务直接推广,从而增加自己商品的知名度和销量,使得效益最大化。有了平台,商家就可以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增加商品的丰富度,增加的服务的地理覆盖面。网络金融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商业活动。近年来,中国网络经济市场规模发展迅速,为电子支付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易环境。2014年网络经济整体营收达到8706.2亿元,同比增长47.0%,预计未来将保持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2009到2014年中国整体网民和中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均以较高的速度不断增长。其中,2014年中国整体网民规模达6.5亿,环比增长5.1%,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到3.0亿,环比增长17.0%;网络支付用户规模占整体网民的比例也在不断的提高,2014年占比达到46.9%,环比增加了4.8个百分比。网络支付用户渗透率不断上升,为中国电子支付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用户基础。中国电子支付行业的技术标准不断完善,为促进电子支付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首先,安全性上,通过数据加密技术、数据签名技术、安全应用协议及安全认证体系等基础安全技术,电子支付过程中的用户信息及交易信息得到了保护;其次,便捷性上,通过支付应用技术,网络技术,设备技术,认证技术等多种支付技术相结合,能够在确保交易支付安全进行的前提下,提高电子支付的便捷性,使得电子支付的效率大大提高。然而,因为银行缺少对网络金融建设的长远计划和对网络金融认知程度,致使一些资源和资金被浪费。因此,中国的金融要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提高金融电子化,以及改变当下金融服务的不足。因此,提高银行金融服务,优化电子银行发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贺胜兰,浅析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与前景[J].科技广场.2014年10期
[2]张润彤,石声波.电子商务管理[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9
[3]刘电威.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1,(12):233-236
[4]薛松,杨小丽.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0):185-186
关键词:金融服务;自由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07302
1我国金融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1.1我国商业银行人事管理缺乏科学性
国有商业银行在内部人事管理上依然残存着固有的银行体制弊端。目前,在银行体系中普遍存在着奖励和晋升论资排辈的倾向,也存在着同工不同酬、同酬不同工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积极员工的工作热情。不仅在过多官员中存在大量庸员,并且从业人员中市场竞争观念淡薄,靠老子寄生的思想浓厚,金融知识的匮乏和操作经验的不足常常造成服务质量上的低效。这种低效率主要来源于专业素质上的差距,据某一银行的某分行在一次调查中显示:大学、大专、中专学历人员分别占该行员工总数的8%、20%和38%,高层次人才明显偏低。另一方面,较低的人员效率也来源于人事管理中不正当的招工原则和激励约束机制。
1.2资产负债管理制度有待改进
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尽管我国银行从1994年实行了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但由于国家政策性控制的影响,一直都不能落实真正意义上的比例管理。在贷款发放的过程中,重视了社会效益,而忽视了银行自身的经济利益;在吸收存款过程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只考核了存款额度的增加而忽视了筹资成本。主要的国有商业银行全部资本对风险资本的比例都只有4%-6%的水平,大大低于8%的国际标准,而且资本充足率达到的4%也是帐面数字而已,实际资金受到大量呆坏帐的抵消。资本金的不足给我国银行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国际化经营带来相当沉重的压力,不利于我国银行拓展海外业务。另外,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使得我国银行与国际金融市场相隔绝,致使我国银行在防止市场利率波动、汇率波动对资产负债的影响方面缺乏相应的金融工具来规避金融风险。这些问题一方面使银行经营效益低下,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不利于金融业国际化进程。
1.3服务手段落后,金融服务尚需加大力度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金融服务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外国商业银行拥有先进的发达的国际业务网络,方便快捷的电子服务设施,在技术装备上远远优于我国各商业银行。国外先进的银行网络已经实现了全球联网,网络已进入广大企业和家庭,ATM机遍及商业区和住宅区,而我国商业银行在电子方面尚处于初始阶段,无论是电子化营业网点的覆盖率,还是ATM机的普及方面均有待完善。在金融服务市场需求向多样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尚缺乏“满足需求,创造需求”的营销意识,在金融服务产品的开发上还有许多空白点有待弥补。
1.4国内金融服务业成长滞后
一般情况而言,一个国家引进外资银行,一方面对该国的金融与经济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加大了该国货币当局制定并实施政策的难度,加剧了该国金融服务业的竞争,阻碍了其民族金融业的正常发展等等。因此,正确引进外资银行的政策和战略应能充分发挥外资银行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尽可能地降低外资银行带来的消极作用。其中,在引进外资银行的同时,加快国内金融业的成长是政策的关键之一。只有为国内金融业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使之与外资银行相互促进,并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当中不断壮大,我国的金融业才不至于受到外资银行的巨大冲击。目前,我国由于国内金融改革上存在一些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难点,如: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与相关改革(如国有企业改革)等,国内金融服务业的成长总体上看要略滞后于外资银行的引进和发展速度。如果完全放开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国内银行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1.5另外,由于历史因素和地区条块分割
造成企业利用金融服务受到地区分割的限制,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尤其是金融资金在各地区的横向流动,阻碍了一个新企业进入即定的金融服务领域,往往造成一个地区资金不足和另外地区资金的闲置。
2加入WTO对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影响
加入WTO后,我国的金融业市场将从一个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步入开放的金融体系。从长远看,外资银行的进入将带来许多新的观念、新的金融品种,一方面可以促进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提高、新业务种类的开发及服务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客户也可以享受到质量更高的金融服务、更为丰富的金融产品。但从近期看,尤其是在金融开放的初期,我国银行会在诸多方面受到冲击。
2.1积极影响
(1)有利于更多地引进外资。加入WTO后,外国银行在我国市场的空间不断拓宽,银行业务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可继续增加外国资金向我国的流入,受益的将是那些依赖于金融支持的行业,有利于更多地吸引外资,弥补国内银行资金不足的缺陷。“入世”后,无论是外资银行还是国内银行都会更加及时、迅速、准确、优质、高效地提供金融服务,特别是对那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的行业来讲,金融服务业“入世”后的变化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实惠。
(2)有利于引进先进的业务品种和管理经验。加入WTO后,通过学习和借鉴外国银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服务方式,有利于我国银行业与国际金融业接轨,引进先进的服务品种和科学的管理经验。
(3)有利于加快我国商业银行改革步伐,强化竞争机制。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涌入,在一定范围内扩大了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尤其是开放本币业务,对于处在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国有商业银行,无疑会进一步强化改革和自我完善的紧迫感、危机感,无形当中形成一种压力,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加快改革步伐,提高管理水平和资产质量。
2.2消极影响
(1)不利于金融稳定。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高达40%以上,且仍呈上升趋势,因此,我国银行体系正面临着改革压力的严峻考验。过快地开放银行业,尤其是过多、过快开放本币业务,可能会使外资银行实力在短期内迅速增强,导致国内银行实力的下降,亚洲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2)不利于公平竞争。西方一些大的银行,近年来通过合并或资产重组,势力雄厚,进入我国市场后,势必在挣抢客户和市场上占有特殊的竞争优势。而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虽然以网点多,规模大垄断着国内的金融市场,但是其不良债权多(即便已剥离大部分不良资产)、负担沉重,面对西方规模大的商业银行,则无力与之竞争和抗衡。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我国的金融服务市场将有可能被西方国际大银行所控制。
(3)中资银行将面临人才流失的严重问题。知识经济市场下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取得获胜的砝码。人才的竞争体现在经营管理水平与业务水平两个方面。显然,外资银行具有较高的经营水平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国内的银行本来就缺乏高层次的专业人员和业务骨干,一旦外资银行进入以后,其以高待遇和优良的工作环境“挖”走大部分中资银行的业务骨干。同时,中资银行在短期内难以提高待遇和改善工作环境,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入世后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对策
(1)改革旧的管理机制,提高制度创新能力。①人事管理制度创新。在人事管理制度的创新过程中,首先应转变观念,奉行重视人才、重视效率的经营之道。在人事管理制度上坚持实行干部责任制、劳动合同制、试岗制等新兴人事管理制度,以保证人事安排中的合理性。其次,应转变旧的人才选择、使用和培训机制,建立新型的人才晋升选拔机制,重视金融企业自身形象建设,既挖掘内部潜力,又吸引外部人才,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②组织机构创新。随着银行经营领域和经营地域的突破,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模糊化,形成了多元化功能的“金融百货公司”,世界金融服务贸易的拓展使银行竞争异常激烈。因此,银行竞争转向市场营销能力的竞争,银行纷纷建立有关市场营销的部门。如,美国花旗银行早在1975年就建起消费者金融服务部,通过分支机构和ATM网络扩展,以及自身花旗卡和其他信用服务卡,24小时满足消费者的金融需求和服务。
(2)资产负债管理创新。应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全面实行资产风险管理,努力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外国银行相比,我国国有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所作的努力远远不够。如同其他企业一样,银行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确保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西方商业银行大力推出的金融产品正是这“三性”合一的具体表现。为了防止由于利率波动、汇率波动引起的风险,西方银行大力开发了一系列新的金融产品,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发的金融品种较少。
关键词:中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金融发展;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C912.2;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不仅加强了全国各国金融贸易活动的强度,也同样为各国的金融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对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来说同样受此冲击。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开始探讨,到底开放的金融服务市场对于我国经济的增长的影响是否有利。
一、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现状分析
1.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可以从下表分析:
中国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的进出口情况(万美元)
从该表可以看出,自1998起到2012年止,在这15年之中,保险服务的进口数额一直呈现着增长的态势,年增长率为17.81%;而保险服务的出口额度虽然有变动,但是也呈现着增长的趋势。这些数据可以体现出,在保险服务中,不论是进口额还是出口额,都在持续增长,但是明显进口额大于出口额,属于贸易逆差。相较于保险服务贸易,金融服务贸易在1998-2012这15年中进出口额增长变动趋势更大。如上表所示,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由1998年的2696万美元增长到15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0.7%。进口额虽然历经起伏,但是同保险服务贸易相同保持增长。从该表中的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状况看出,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不断提高。
2.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程度分析
基本而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内不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保险行业都吸引了一大批的国外金融机构的进驻。与此同时,我国的银行业与保险业也同样接触机会向外扩张,将国内的金融服务等输出至国外。因此1998-2012这15年中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程度是不断扩大的,且扩大的规模与速度不断增加。随着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度也将进一步扩大。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则显得水平较低,比较落后。
二、中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1.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促进金融发展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我国FOI与PRIVY之间高达138.122的数值可以看出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换句话说,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较低,因此金融市场发展潜力较大,前景广阔。由此可以看出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对金融的发展呈现着十分关键的影响。另外,再根据TRADE、PRIVY与SIZE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说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越高,并且规模越大的话就越能够存进我国金融的发展。
2.中国金融增长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相应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计算,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均GDP增长率与PRIVY之间呈现正相关的状态,因而可以说是我国的经济增长会受到金融增长显著的影响显著。但是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即我国经济增长虽然受到金融增长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程度并不大。实践证明,当一个国家的贸易水平越高的话,那么其国家的经济水平也就越高;此外当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水平也比较低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就会相应提高。除此以外,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另一个指标就是DEPTH,也就是M2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该指标与前面提到的人均GDP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这两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小,DEPTH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较小。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预测,我国如果想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仅仅依靠促进金融发展的作用是十分微小的。
总的来说,中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表现为,首先由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再由金融发展为动力间接的推动经济的增长。一般来说,金融服务贸易对金融发展产生的影响较为明显,能够显著的推动金融的增长。但是实际情况上,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情况,我国的经济增长受到金融增长的效应是比较小的,也就是说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推动作用较小。
三、总结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在为各国带来一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实践证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所以从我国角度来说,必须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加以重视,充分认识到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及时分析,找出目前我国应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把握这次机遇,并以此为契机迅速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进而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叶薇,徐兰霞.基于资本角度谈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1(04).
关键词:西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084-02
一、金融服务体系概述
金融服务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体系,一个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是由金融部门、融资模式、监管机制等多个组织构成的,这些机构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顺利
发展。
金融服务体系是金融管理机制的实际操盘手,是连接金融政策与金融实践的桥梁。尤其是对于我国西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而言,如何在西部建立现代化金融机构,促进西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课题。
二、构建西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的分析
西部县域金融服务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尤其是农村金融服务比较薄弱,构建西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从我国西部县域金融发展的状况而言,加强西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也具有可行性。
(一)构建西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金融服务体系整体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相对于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言,西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几家大的期货交易市场如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以及上海期货交易所等都集中在我国中东部地区,我国仅有的两家证券交易所也是在上海和深圳,因此,包括西部县域在内的西部地区缺乏金融投资服务的交易场所。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融服务机构纷纷由县域转向城市,由西部转向东部,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纷纷退出西部县域,并在县级以下设立分支机构,或上收县域分支机构的信贷权限,金融机构网点变少,覆盖程度低,使得西部县域很多农民根本享受不到金融服务,严重阻碍了西部县域金融服务的发展,影响到了西部地区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一大背景下,构建适合我国西部县域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势在
必行。
(二)构建西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西部县域具有构建和发展金融服务体系的独特优势:
首先,从政策方面来看,近几年,国家越来越关注西部开发,并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一行三会也结合金融业务制定了规范金融服务的一些规章制度,尤其是对于县域农村金融服务问题先后以银发[2008]295号、银发[2010]198号文件提出了具体要求;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了相关文件,比如《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规划》等,为西部县域金融服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
环境。
其次,从人员方面来看,西部县域金融机构设有专门的指导机构,由具有专业金融服务知识的人员担任机构重要职位,定期或不定期的到县域基层金融机构考察,对基层的西部县域金融服务机构给予具体的指导,并为西部县域政府部门发展西部县域金融经济提供专业性指导意见。
三、西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的创新性措施
经过多年改革和发展,西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力军的现代化县域金融体系。
(一)扩大宣传力度,提高县域群众的对于金融服务体系的认知度
由于西部县域群众对于金融服务体系的认识存在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西部县域金融服务的发展,所以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宣传、教育等手段,加强西部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认识,尤其是提高农民对金融服务对于农民个人及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为此,西部县域各级组织在西部县域开展了县域金融服务发展的宣传教育,使当地群众充分了解到金融服务的重要意义,免费提供各种金融机构的咨询服务,不断提高群众对于金融服务发展的认识。
(二)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西部县域金融组织体系
西部县域建立起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西部县域金融组织体系,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参与,这是西部县域构建金融服务体系的创新。
首先,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向是彻底恢复信用社合作制金融本质,为农业发展做贡献,所以西部县域相关部门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力度,结合西部农村综合改革的实际状况,进一步优化农村信用社的产业布局,扩大其经营规模,完善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坚决贯彻“三会”制度,尽可能降低管理风险、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其次,农业发展银行在西部县域金融组织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西部县域相关部门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在发放扶贫贴息贷款、县域基本贷款、农业技术改造贷款、林牧渔业贴息贷款等方面的作用,并扩大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贷款的发放范围。
(三)改善西部县域金融市场环境
西部县域对于改善当地的金融市场环境做出了有益性尝试:一是密切关注西部县域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金融市场环境状况,出台相关惠民利民金融政策,优化金融发展生态环境,确保地方金融稳定发展,这是优化县域金融市场环境的重要举措;二是要加强规范西部县域金融市场秩序,推动西部县域金融机构改革管理创新,建立健全西部县域金融服务市场突发应急预案,严厉打击高利贷、农村非法集资等扰乱县域正常金融服务市场环境的行为;三是要加强西部县域金融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包括县域金融机构办公环境及办理业务的环境,普及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方便快捷的金融交易;四是要丰富西部县域金融服务的产品种类,逐步将电子政务工程延伸到农村,根据西部县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新的农村金融业务,为西部县域金融发展服务。
(四)建立健全西部县域金融服务监管机制
健全的县域金融服务监管机制有利于提高西部县域金融服务质量。为此,要树立全新的县域金融监管服务思想。针对西部县域金融服务发展的新形势,相关部门将县域金融监管与鼓励金融创新结合起来,加强对县域金融风险的防范;将事后监督变成事前防范和事中监管,及时发现县域金融服务中存在的不足,找出应对措施弥补县域金融市场的缺陷;引进国际规范化的金融监管方式,加强县域金融行业的自控建设,维护西部县域良好的金融行业的风气;在西部县域金融业推进责任制、责任追究制,提高违约成本,防范道德风险,依法严厉打击扰乱西部县域金融秩序和逃废金融债务等不法行为[3]。此外,西方发达国家县域金融监管的实践证明,提升审计质量,改进信息披露有利于强化社会监督,促进金融服务的优化建设,因此,西部县域金融服务要加快建立现代化的、确保来源真实可靠的金融信息梯子及县域金融运行信息定期披露制度,同时加强对审计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和新闻媒体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和新闻媒体外部监督
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西部县域金融服务是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金融服务的质量是西部县域地区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我国西部县域金融服务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尤其是近年来西部县域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优化,为金融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西部地区逐步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县域金融服务机构,包括各种中央银行机构、金融监管机构、政策性银行、各类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西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为整个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其他的县域金融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 温勇.西部贫困地区农民的生存状况及对新农村建设的期盼――贵州省道真县、雷山县农村居民调查[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54-55.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效果;提升;策略
当前,银行在创新金融产品、改进金融服务方面做出了娇人的成绩,在推动农村金融发展、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得到了较大同谋的提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但农村金融服务由于存在主体少、能力弱等客观因素,且部分偏远地区出现金融“盲区”等问题,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增长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对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以粗浅分析。
一、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1.理念落后
大部分的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较低,没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和服务意识,将金融服务的范畴局限于办理存贷款业务,没有将企业、农民纳入服务体系的范围,在金融服务的过程中,缺乏创新思维,服务理念较为落后,仅仅将服务的目的设定为占据市场的优势地位,不断的扩大粗放型经济的发展。
2.体制束缚
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体制较为落后,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也处于局限状态,因此,金融机构不能不断的扩大业务规模,还要经常应付短时间内的效益考核,无论金融机构的现状如何都必须按照市场化来运作,一些不能适应这种运作模式的机构还必须依靠政策的支持。现在由于政府的政策与农村金融机构商业化的经营模式存在冲突,因此,影响了服务的积极主动性。
3.创新不足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对金融的需求也增加了,但是,现在大多数的金融机构还是主要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其他金融服务较为缺乏,而相关的保险、理财咨询、投资等中间业务更没有得到拓展,这很大程度上没有帮助农民提升理财观念,同时农村金融机构由于设施普遍较为落后,计算机水平较低,金融服务已经无法满足现在人们的需求。
4.政策缺失
农村金融服务的提升并不是单靠机构的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必须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将财政、税收等进行统一的规划,为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出台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就农村金融发展现状来看,金融的风险防范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这加大了县镇级金融机构服务的协调难度。
二、农村金融服务效果提升的策略
1.强化正规金融机构功能
现状农村的金融机构具有多层次的业务部门,分管不同业务,要想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必须建立定位清晰、合作共进的服务体系,促进现代化农村的建设。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肩负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的重任;而农村信用社作为促进我国“三农”建设的重要力量,要不断的创新现有的管理体制,不断的增加信用社的网点,促进信息化发展,提升服务质量。农业银行要不断的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将金融服务进行多元化的发展,加大对促进农业发展的企业的支持。邮政储蓄银行则要转变原有的服务方向,要兼顾吸储和放贷的双重业务,增加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2.完善农村金融体制
涉农银行是农村信贷服务的提供者,它的服务理念决定了农村信贷服务水平。涉农银行的服务理念是基于农村金融体制及信贷管理模式中而产生的,因而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信贷服务落后的局面,我们必须从优化农村金融体制及信贷管理模式入手,具体而言,第一是改变当前涉农金融机构的布局,创建更多适合“三农”发展的金融机构,让农村的信贷需求实现之地;第二是改变当前涉农金融市场产品的布局,从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增设多种贴近农村发展实际的金融产品,如水域滩涂使用权抵(质)押贷款等;第三是优化农村信贷管理模式,简化涉农金融机构中借、贷、还的手续,缩短借、贷、还的时间,减少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成本,提高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效率。
3.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首先要完善现存诸多缺陷的信贷机制。要相对的提升信贷额度,为农业的生产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同时根据农村各户的实际情况延长困难户的贷款期限,让农业贷款服务与农业生产周期相联系,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其次是要注重区域特色发展,重视地方特色,开发特色产业,建立信贷产业链条,有效的促进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最后是要开发多元产品,不断的进行信贷产品的改革,创新信贷模式,促进农业朝现代化产业发展。还可以注重民生,为农民提供房贷、助学贷款等,不断的提升农村的内需动力,促进消费。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政府要成为银行和农村经营主体的合作媒介,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贷款难的问题,为银行和经营主体建立合作的桥梁。其次是加大农业保险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的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功能,促进保险补助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对规模较大、产业较为发达的特色领域,政府可以不断的增加补贴,扩大支持范围。最后要有正确的政策导向,政府要知道金融机构加大对业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培训,对惠农、支农的优秀机构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金融服务机构正确定位,能更加积极主动的促进农业的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加快“三农”建设的脚步,农村金融机构要不断的创新,发挥自我职能,尽全力帮农,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金融管理部门则要根据当地农村的发展现状,制定相适宜的金融政策,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帮助建立健全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金融服务;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2.003
1 廊坊市金融服务业发展基本概况
近年来,廊坊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下,区位优势凸显。在京津产业外溢的带动下,廊坊市经济增速明显,各类经济指标日趋河北省前列。三次产业结构逐渐调整,11∶54∶35的比例逐渐构建出金字塔型产业体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匀速保持在11.30%的比例。整体金融实力增强,金融业态逐渐齐全,商业银行26家,保险公司30家,证券营业部13家,融资性担保机构107家,小额信贷机构53家,典当行18家,财务公司1家,日渐形成功能齐全、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金融布局。
2015年以来,为了积极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廊坊市金融系统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各项金融指标走在河北省的前列。截止到去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011亿元,比年初增长27.4%,增速稳居全省第一;各项贷款余额3421亿元,比年初增长30.6%,增速也居全省第一;2015全年,外汇收支78亿美元,跨境人民币业务149亿元,居全省第三;金融业年纳税27.3亿元,增长24.7%,占廊坊市6.2%,纳税行业排名第四,金融环境日渐优化。
同时,为加速提升全省的金融服务效率,河北省规划建设“中国北方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廊坊市为“金融产业后台服务基地(A区)”,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日渐形成明确的金融定位。
2 廊坊市金融服务业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廊坊市金融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在金融发展贡献度、金融发展结构、金融多元化创新方面仍存在深层次问题,本文结合廊坊区位发展定位,从金融发展主要影响因素对上述问题进行细致分析。
2.1 金融服务业对经济贡献率偏低
尽管廊坊市金融指标居全省前列,但是,廊坊市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却没有对廊坊市经济增长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究其原因,虽然廊坊市地处京津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但在行政区划上却隶属河北,与京津发达的金融环境相比,河北省金融体制相对落后,金融市场化程度低,金融服务业的水平也是被动的追随整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并没有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的主导作用,所以,廊坊市金融服务业仍需深化改革。
2.2 金融结构发展相对单一
廊坊市经济发展虽然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在融资结构上仍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所占比例不高,融资结构相对单一。事实上,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廊坊市也意识到作为主要助推力量的金融服务业,如果单纯依靠银行间接融资,将极其不利于经济快速有效转型。廊坊市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导致了银行间接融资在金融资源配置结构中的稳定性和主导型地位,这样,一方面会使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加大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和风险性;另一方面会继续扩大区域性产业增长和经济增长差异;再者,还会增加银行资金体系回笼的风险系数。
相比较银行间接融资渠道,直接融资的成本其实更低,并且非常有利于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这就需要廊坊市大力构建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多样化层次化的金融发展结构,拓宽资本汇聚渠道,提供丰富便捷的融资方案。廊坊市虽然依托金融改革的政策优势,在直接融资渠道和新兴金融机构建设方面有了快速的发展,但在规模和种类上依然不够丰富,直接用于实体经济的资金也相对不足。
2.3 金融多元化创新能力不足
在河北省规划金融服务产业集聚的态势下,河北省在金融改革上已赋予廊坊市极大的政策空间,要想用好用活这些政策,就要求金融服务业具有多元化、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从河北省出台支持政策的过程来看,廊坊市金融改革虽然有了一定的创新,但创新方向更多的体现在金融机构的引进和设置上,在金融产品和服务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力仍然不足,金融机构经营依然呈现趋同化。
金融创新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创新意识有待提升,创新环境不够优化,新人才相对匮乏,创新产品形式单一,创新规模较小,创新层次性不强,创新科技含量低下。
3 廊坊市金融服务业发展提升路径
3.1 全方位优化金融服务环境
利用地理优势,把握京津冀协同规划机遇,在地铁和新机场建设契机下,营造惠商利民的金融发展环境,将金融环境与地理优势融为一体,形成金融服务优质竞争力,形成区域梯度差。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拓展银企对接渠道、丰富金融服务创新形式、提高非法集资打击力度,优化金融环境。同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保障优质信用环境。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为基础,联动多部门信息共享,重点打造企业信用体系,着力构建多渠道、立体化、全覆盖的社会信用综合管理体系。
3.2 借助金融投入支持实体经济
首先,提升金融形势研判能力,随时关注金融政策的波动,为金融投入方向提供快速准确的判断,找准实体经济投资缺口。其次,继续发挥国有银行的规模报酬优势,完善重大项目信息融通机制,提升新机场、万庄经济区等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再次,打造多层次银企对接平台,创新对接方式,拓宽合作渠道,利用好再贴现、再贷款等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优化中小企业融资对接平台,重点关注小微、创新型企业的融资渠道。最后,拓宽票据融资渠道,加强外汇资金集中运作管理,积极推进涉外经济的迅速发展。
3.3 重视直接融资,降低债务杠杆
3.3.1 多层次鼓励企业上市融资
借助某些银行和证券机构的优势,加大上市政策宣传力度,多市场、多渠道、多形式地逐步推进各类企业上市融资。引导银行依靠“投贷联动”等融资扶持手段,重点鼓励科技型创新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
3.3.2 落实推动债券融资渠道
全面落实贯彻《金融支持廊坊市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加大非金融类企业债券融资的推介力度,逐步提升企业的认知度,完善债券融资协调机制,推动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资产支持票据等债券融资工具的全面使用。
3.3.3 积极扶持投资基金设立
积极推动企业与各类投资基金公司的接洽合作,正面扶持产业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各类投资基金的设立。
3.3.4 利用产权交易推动股权融资
利用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如北京产权交易中心、天津产权交易中心、河北产权交易中心等周边区域市场资源,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促进非上市企业开展碳排放交易、金融资产交易、文化产权交易、股权场外交易,促M区域间股权流动,提高非上市企业股权融资能力。
3.4 调整金融结构,推动转型升级
领会宏观评估政策框架,推动信贷总额持续稳步增长的同时,调整优化金融结构,研究相关政策,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多渠道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的倾斜。甄别不同行业的信贷需求,区别对待,针对性有步骤的促进产业升级,适应供给侧改革的趋势,重点发展京津冀产业转移项目,如新电子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鼓励产能过剩行业借助金融机构并购贷款业务进行兼并重组,综合授信新的重组企业。积极支持居民合理性住房贷款需求,有效落实差异化住房信贷业务。
3.5 防范金融风险,巩固金融稳定
加强风险预警机制,警惕交叉性、跨市场金融风险,加大重点行业和企业的风险排查力度,增强对票据类业务、新兴理财方式、连环担保、第三方支付、民间资本借贷等业务领域的风险关注,动态追踪资产扩张较快、轻资产类企业的资金动向。尝试构建债权银行为主导的共进退机制,强化风险会诊体制,鼓励金融机构不断贷、不压贷,共同协助企业渡过关键性难关。持续深化推进银、证、保稳定评估工作,定期排查风险隐患,严肃查办金融违法违规行为,保障金融系统依法合规高效经营,降低金融风险。
3.6 加强创新力度,实现多元化发展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探索金融一体化发展模式。尝试建立京津冀金融实验区,确保区域内的金融资金的统一调度、统一结算,设立跨区域审贷中心,建立跨区域大区商业银行分行,打造金融产品创新统一平台。
整合区域区域资源,完善区域性担保机构功能,提升担保实力,满足区域经济快速发展需求。探索小微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加大对弱势企业和群体的金融支持力度,创新融资担保方式。设立完善三农贷款准备金,积极补偿符合条件的三农贷款风险损失,鼓励贴息优惠利率的三农贷款,面向有资金回转能力并且符合支持政策的农业企业提供应急转贷业务,针对部分无抵押能力的农户开展小额贷款担保业务。
参考文献
[1]田雪丰.“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廊坊市金融发展研究[J].质量管理,2015,(10):5354.
[2]孙立祥,赵明义等.创新金融服务后台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一一首都经济圈建设环境下的廊坊金融后台服务问题研究[C].区位优势与协同创新――京津廊一体化研讨会议(环首都沿渤海第10次论坛)论文集,廊坊: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2015.
一、调整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导,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银行业应发挥重要作用。
(一)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在国际产业结构分工中,我国总体上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资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等特点,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优化信贷结构改变旧的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推动实现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一是优化信贷业务的行业结构。积极支持符合重点产业调整规划以及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行业,严控“两高一剩”和落实后产能行业项目的信贷投放,真正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二是优化信贷业务的资本配置,进一步完善银行内部的评级体系,大力发展低资本消耗。高经济增加值的项目,抑制规模扩张冲动,更加注重信贷业务质量,信贷投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优化信贷业务的产品结构,满足实体经济的多元化需求。通过行业结构资本配置,绩效目标和信贷产品的分配优化,推动信贷结构的优化,发挥信贷扛杆作用,促进我区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平衡现象,城乡二元经济发展模式的矛盾较为突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格局向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重头戏。一是着力打造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力争做到“三个覆盖”农村基础金融全覆盖、农村信用评级全覆盖、农户有效贷款需求全覆盖。二是积极推动农村金融创新,贯彻实施促进农村金融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的政策措施。三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支持新农村建设,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四是稳步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转型、农民转移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变提供金融支持。
(三)发展消费金融,促进内需增长。我国的经济增长长期依靠出口拉动,内需特别是城乡居民消费拉动的作用相对较弱。近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际市场需求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贸易的增长前景充满不确定性,大力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使经济驱动向以内需为主,内外需结合转变。金融机构要围绕“xx”规划制定的扩大内需的任务和措施。一是开发多样性的消费金融产品,积极拓展消费金融供给渠道,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消费融资需求,二是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建设的信贷支持,落实房地产差别化信贷政策。抑制房地产投机性融资需求,推动居民住房消费健康发展。
(四)扩大金融覆盖,促进包容性增长。xx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国民大众能合理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经济制度向更好的促进包容性增长转变。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金融机构要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增加服务网点,消除金融服务肓区,增强服务渗透力,努力将银行服务惠及所有人群,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二是有效缓解小企业、微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索和完善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制建设。三是更加重视弱势群体的金融可获得性。努力使低收入人群越来越方便的享受金融服务,努力消除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二、创新产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金融机构出于经济效益和风险防范的考量,比较青睐和依赖于对大企业、大项目,包括对政府背景下项目的贷款所产生的增长和盈利,但这种简单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只有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化,着力推进中小企业发展是顺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履行社
会责任、转变自身盈利模式,改变资产结构的现实要求。
(一)金融创新要以实体经济的真正需求为导向,多方面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一是支持中小企业在银行间市场,资本市场利用票据、债券、股票等进行直接融资,鼓励各类投资基金向中小企业投资,多层次、多渠道满足中小企业的多元化需求,力争中小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二是从产品研发、风险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强创新,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制度框架,修订中小企业贷款分类标准,细化授信管理制度,对中小企业贷款给予科学合理的监管容忍度,为中小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二)创新机制和服务,增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一是强化“中小企业信贷中心”、“金融咨询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使之真正办成中小企业信贷超市。二是完善微小客户贷款管理机制,为小企业、微小企业、个人客户三大目标市场提供及时快捷的融资服务。三是探索“金融仓储”融资模式,以“动产质押第三方监管”形式,满足经济实体的资金需求,为不同客户提供专业化、差异化和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三)优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流程,力争做到“前台做好服务,中台做好定价、后台做好支付结算、人力资源和it系统支持”实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前中后台横贯式管理。
(四)创新银担合作,拓展中小企业融资空间。加强银行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合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是金融机构要主动与融资担保公司合作,根据融资担保公司的资本、信用、经营业绩、风险管理、依法合规经营情况,确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建立公平诚信、互惠互利的协作关系。二是金融机构要善于借助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增信作用,通过创新银担合作,建立适应融资性担保公司承保贷款特点的业务模式,创新符合中小企业需求和经营特点的信贷品种。拓展业务领域,控制业务风险,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三是优化审贷流程,提高担保贷款的审批、发放效率。四是金融机构要根据相关政策,合理确定担保贷款利率,对中小企业、民生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落实有关利率优惠政策。
三、抓住机遇,促进金融业自身建设
金融机构要结合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准确把握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的方向和趋势,抓住机遇,着力推进自身发展。
(一)致力于打造特色化银行,走差异化竞争之路。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银行业取得了前所末有的发展,但同质化竞争状况还比较严重。各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条件,走差异竞争和以特色取胜之路,将资源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领域,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二)改革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提高创新能力和业务效率。各金融机构要按照集约化经营原则,通过引入现代组织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业务条线清晰,职责分工合理,管理运行高效的组织体系,建立有利于持续创新和不断改进金融服务的管理架构,要以客户为中心,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各环节操作的专业性,提高运行效率。
(三)有效增强风险监控和风险抵御能力。金融机构必须正确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防范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信用风险,积极调整信用资源配置,趋利避害,有效管理由产业结构变动带来的信用风险。金融机构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经济实体的真实有效需求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宗旨,立足自身实际和发展战略,稳步推进金融创新,把握风险与需求的平衡,坚持做到“成本可控、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的基础上,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有效管理金融创新风险。
关键词:金融服务外包;优劣势;对策
一、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状况
金融服务外包是当今金融领域的新兴业务,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企业降低成本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目前金融服务外包覆盖了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等各类金融机构以及各种规模的金融机构,而且离岸外包不断增加。塔屋集团通过调查认为,世界银行15强信息技术外包的金额将从2004年的1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39亿美元,平均年增长34%;德勤会计事务所估计,2003年全球67%的金融机构已设有离岸业务机构,13%的机构正计划向境外转移部分业务;金融研究与服务公司Tower Group则认为,金融机构离岸外包在未来8-10年内将以15%的速度增长。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预测,美国金融业务离岸外包发展迅速,2010年将达到4000亿美元,占整个行业总产值的20%。
在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中,欧美等发达国家是金融服务的发包地,发展中国家是金融服务外包的承接地,其中,印度是承接金融服务的最大受益国,很多跨国金融机构都在印度设立了规模浩大的客户呼叫服务中心,印度也从世界许多大银行手中争取到大量的外包订单,在全球金融业务离岸外包市场中,印度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80%,年均增长保持在20%左右。
但是随着印度外包市场的成熟,它的服务成本在逐渐提高,而欧美等国家的金融企业出于安全及成本等的考虑,会寻找新的服务承接地。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金融业与国际的接轨,国内金融机构为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必然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因此我国存在较好的机遇去承接金融服务外包,实现从制造大国向服务大国转移,2007年上海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研讨会预计,到2010年,中国在岸金融业务流程外包市场将高达500亿美元,离岸金融业务流程外包也将超过50亿美元。
可见,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巨大,如果我国能抓住机遇,必将利于服务业的升级,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利于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
二、我国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优劣势分析
近年来,在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体系中,中国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并被认为有机会成为继印度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金融服务外包中心。毕博管理咨询公司彼得郝勒维茨就曾认为,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那我国究竟在承接金融服务外包方面有何优势及不足?
(一)我国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优势
相对于其他服务外包的承接地,我国具备以下优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投资环境良好;国内市场庞大,而且这个市场还在不断扩大;在综合成本、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优势;人才储备量大,拥有较多的高科技人才,培训、教育能力强,拥有大量受过良好培训的外包业务人才;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能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二)我国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劣势
虽然我国在金融服务外包的承接方面有着很多优势,但差距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
外包服务部门零散,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较弱。以软件服务商为例,在人员规模上,大约8000家服务供应商中,约四分之三员工不足50人,只有5家拥有2000名以上的员工,而印度约3000家服务供应商,前十家供应商人员规模均在1万人以上;在营业规模上,只有不到5%的供应商超过一亿元,超过一半的供应商的年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下,而印度仅10亿美元以上的供应商就超过10个,有的高达40亿美元。
组织和管理经验缺乏,专业资质较低。在排名前三十的软件供应商中,只有20%获得了CMM4或CMM5认证,而国际上这一比例高达80%。
专业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缺乏,尤其是掌握关键技术、精通外包规则、熟悉海外金融企业的语言和文化人才极其缺乏,而同时拥有这些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就更为不足。而印度一些大型的服务商拥有很多精通各个行业的复合型人才。
没有建立全国性的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协会,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使得服务商的服务标准和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在承接海外业务时,没有行业协会形成的行业联盟,服务商只能单兵作战,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
法律法规方面与欧美国家存在差异,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也存在不足。
三、我国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对策选择
我国在承接金融服务外包方面,优劣势并存,这就需要我们在巩固扩大已有优势的同时,还要采取种种措施改变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承接金融服务外包。
(一)进一步优化外包环境
1、打造符合国际标准的专业园区。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如印度班加罗尔的电子城高科技园区、天津的中信金融物流园区等)的发展经验和成功做法,按照国际标准在基础设施、功能配套等方面培育打造金融服务外包的专业园区,提高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国际化程度,为承接高端金融服务搭建良好的平台。
2、组建全国性的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信息交流、组织协调、标准制订、规范自律、市场拓展、对外宣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促进整个行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3、建立切实可行的金融服务外包统计体系。可由行业协会牵头,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和服务外包企业,根据有关规定,从多个方面确定外包数据信息的统计对象、指标、方法和口径等,定期统计有关信息,为外包的宏观决策和行业内信息的交流奠定基础。
4、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外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借鉴国外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我国相关的立法建设,尽快和国际金融服务法律框架接轨,同时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规范商业秩序,建立良好的金融服务外包法律环境。
(二)进一步加快人才的培养
1、加快高校金融服务外包相关学科的建设。充分发挥我国教育方面的优势,整合相关学科资源,设立金融服务外包研究方向,加快相关学科的建设,专业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相结合,为金融服务外包产业提供实用的人才。
2、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训。由行业协会和外包服务企业共同制定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计划,引进先进的外包人才培训理念和模式,开展包括人才定制、人才资质、国际认证、知识产权、英语、日语和计算机运用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培养高层次的外包复合人才。
(三)进一步提高金融外包服务企业的竞争能力
1、给予外包服务企业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政府可以制定一定的标准,对符合标准的企业给予减免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等优惠,通过出口补贴、信用保险等方式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外包服务企业积极开拓市场。
2、拓宽外包服务企业的融资渠道。政府通过各种途径,拓宽融资渠道,如鼓励外包服务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和境外上市等方式加速扩张;鼓励对外包服务企业的风险投资,引导设立风险投资专项资金;鼓励各种担保公司为其提供贷款担保,引导银行资本及民间资本流入服务企业等。
3、外包服务商自身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外包服务商可通过与国际金融企业合作、合资、海外并购、承接高端项目、进一步细分市场等方式,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增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琳,王佳佳.金融服务外包:国际趋势与中国选择[M].人民出版社,2008(11).
2、王力.金融产业前后台分离的新趋势研究[J].财贸经济,2007(7).
3、姜文杰.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与我国的承接对策[J].现代经济,2007(6).
1 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 机遇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互联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互联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且将“互联网+”作为中国经济崛起的重要机遇,将其放在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同时,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出了“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经济条件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利用互联网金融这一背景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服务广大农民群众,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金融行业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
1.2 挑战
虽然近年来互联网在金融行业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利用互联网金融的大环境实现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这主要是由于,第一,农民对于互联网金融还缺乏正确的认知。农村地区互联网等相关技术和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农民对于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现代金融服务的认知度不高,这就给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带来了障碍。导致农产品在新时期缺乏适合的销售渠道,农民不能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来拓宽营销渠道,农村的整体经济效益难以得到提升。第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方面存在困难。现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设计的产品创新性不足,只注重技术的创新,缺乏与农业生产实际、农民实际需求的联系,对线上和线下客户群体的挖掘不够,严重影响了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
2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创新策略
2.1 加快经营模式创新,积极推广“线上”金融服务
针对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模式落后,对互联网认知不到位的现状,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互联网金融的宣传力度,积极创新经营模式,大力推广线上金融服务。实际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部分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已经开展“触网”,新型互联网金融机构也开始加大力度开发农村市场,加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模式创新,提升竞争优势,是互联网背景下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明确把握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创新理念和先进经验,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和工具,加大力度整合现有资源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根据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产业实际制定合理的战略发展规划,进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业务流程再造,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升其服务水平和综合竞争力,进而实现互联网金融的繁荣发展,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2.2 优化技术,整合资源,创造基层金融服务平台
要想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实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相关部门和机构有必要优化技术结构,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以创造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机构。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根据需要科学合理的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信息资源整合,并搭建全方位服务的上下游信息交易平台,从而提高组织机构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从根本上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为了促进农村产品的推广和营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整合内外部资源,以客户为中心形成功能全面的金融服务平台,对产品和客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进而形成品类齐全、井然有序、功能完善的综合性农村合作金融平台。
2.3 推进营销渠道创新,拓宽金融服务通道
互联网金融环境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营销渠道拓宽提供了途径。推进营销渠道创新,拓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通道,对于提高金融产品营销和服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推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的同时,还有助于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首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中介功能,向目标客户群推介金融产品,积极拓展网上银行功能,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加强与基层用户的交流联系,从而拓宽其金融服务范围。其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充分结合现代人群的特点,利用智能手机等媒介的功能进行营销创新,比如可以通过开发金融APP内置入手机供人们了解使用,主动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从而达到宣传推广的目的。另外,还可以通过与淘宝、京东、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电商平台、支付平台的合作,来拓宽金融服务渠道,进而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