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8:58:45
导语:在企业社会责任综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概念出现于19世纪的西方社会,是由Sheldon于1924年首次提出的。迄今为止,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我国学者刘俊海从公司法学定义了企业社会责任责任: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以最大限度在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唯一存在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市场经济百科全书》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所作的定义是企业为所处的社会福利而必须关心的道义任。
二、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财务决策的准绳,也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
宁永志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的财务目标之间并不存在固有的矛盾。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更好地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而刘培红也认为:“企业实现经济利益与承担社会责任有暂时的冲突,但是从长远来看,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的。”赵卫华说:“社会责任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一)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化,社会责任在不断的变化。(二)社会责任和财务管理目标对立统一的关系。(三)二者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四)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刘兴贺认为:“从表面或短期来看,社会责任的承担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股东财富,而逃避社会责任,甚至伤害社会利益,反而会提高企业的价值,但从长远来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是一致的。”
三、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
面临21世纪的市场发展趋势,企业如何能实现不断持续发展的目标,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课题。
李培林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经营过程中,以社会责任为出发点,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合理要求,实现企业与社会永久性和谐发展的生存状态。张燕平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只有企业承担应有社会责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冯巧云认为:“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可以赢得较好的声誉,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使企业得以保持生命力,保持长期可持续地发展。”马红岩说:“现代企业只有较多地关注其社会责任,才能够获得持续发展。只有自觉地承担起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才能做到感恩社会、回馈社会,才能保证企业树立以人为本、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理念,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财务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也是社会责任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搞清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对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具有现实的意义,也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更主动更有战略性的管理和从事企业社会责任。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李兆华、卢丽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年度分布、行业分布、地区分布综合分析了财务绩效对社会责任的影响,认为:“虽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短期内有可能会降低企业的当前财务绩效,但从长期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利益,这些利益必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长期财务绩效。”李承源以营销理论和经济理论为基础,论证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对企业财务绩效有影响,且存在正相关关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会使企业各方面绩效显著提高,最终落脚于财务绩效的提升。温素彬、方苑按照资本形态的不同,构建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模型。以2003-2007年中的46家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来检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从当期看社会责任与企业当期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是负相关,但是从长期看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对其财务绩效是有正向影响的。闫萍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其财务绩效的关系是正相关远远超过负相关。”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成为了社会的组成单位,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责任的投入是企业成本的一部分,在企业经济目标的制约下,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投入是有限的,然而,随着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越来越多,企业社会责任的投入也会影响企业的声誉和竞争力,进而影响企业价值。于是,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并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本文将对这些成果按照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作用路径和研究视角进行分类综述。由于企业价值的概念比较宽泛,在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采用了企业绩效,财务绩效、经营绩效、企业价值等不同术语,“价值”或“绩效”同是用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所以研究的主要目的相同,只是所用指标有所差异。为了真实反映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对比,文章在综述过程中将使用文献作者的原“术语”。
二、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多数文献研究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作用,得出“正相关”、“负相关”、“不相关”、 “选择性相关”四种不同结论。“选择性相关”在此处的定义为在限定条件下的相关性,包括“选择性正相关”和“选择性负相关”两种。
(一)正相关论 杨熠,沈洪涛(2008)采集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据,用相关利益者业绩指标衡量社会责任投入,用会计指标(资产报酬率,销售增长率,资产增长率)和市场业绩指标(总收益率)综合反映企业价值,将公司规模、行业、地区和年份作为控制变量,实证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张兰霞(2011)与前两位学者一样选取沪深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并把企业规模、所有制性质、行业作为控制变量,不同的是,用总资产收益率(ROA)来衡量企业财务绩效,结果显示:总体情况下,企业当期及前期履行社会责任水平的确对其当期的财务绩效有正影响。
(二)负相关论 姜启军(2007)以产出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为假设条件,分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对企业短期利润的影响,得出结论:短期内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的利润不一定超过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的利润;如果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的产品的价值与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的产品的价值相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使其利润减少,即企业社会责任投入与企业价值在短期内是负相关的。邵君利(2009)以沪深两市化学制品公司为研究对象,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及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的可获得性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指数,TobinQ值衡量企业价值,研究结果为:企业自愿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负相关。
(三)不相关论 陈玉清、马丽丽(2005)选取了907家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数据,建立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贡献的四指标体系(政府所得、职工所得、投资者所得、社会所得),通过研究股价与这些指标之间的线性关系,来反映市场对社会责任投入信息的反应,结果表明:社会责任会计披露信息与我国上市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不强。刘长翠、孔晓婷(2006)采用沪市上市公司数据,用社会贡献率(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衡量企业社会责任投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来反映企业经营效益,实证结果发现:社会贡献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而与另外两个指标的相关性不大。周晨(2010)利用沪深两市731家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采用南京大学企业社会责任指数(每股社会贡献值指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的综合指标)反映社会责任投入,TobinQ值反映企业的竞争优势,分析表明:社会责任投入对企业竞争优势没有显著影响。
(四)选择性相关论 李正(2007)采集了沪市上市公司的521个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把行业因素、公司规模、资产负债比率、盈利能力、股权结构作为控制变量,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指数反映社会责任投入,TobinQ值反映企业价值。最后得出:当期内,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会降低企业价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所产生的良好的利益相关者关系要在一定时间之后才能对企业价值产生正面的影响。温素彬、方苑(2008)以46家上市公司数据为依据,用多项指标反映社会责任投入,TobinQ值和总资产报酬率反映企业财务绩效,得到与李正(2007)相同的结论。沈洪涛(2005)以沪深两市交易的所有A股公司为样本,根据权重和各利益相关者的业绩值作为作社会责任变量,得到与李正(2007)相左的结论:当期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前期社会责任的较好表现会降低企业的财务业绩。周建、王文(2008)以企业对国家、员工、投资者和社会公益贡献率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总资产收益率衡量企业绩效,回归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对国家贡献率与企业绩效成显著正相关,而对员工贡献率与企业绩效是显著负相关,对投资者和社会公益贡献率是非显著负相关。
三、企业价值对社会责任的影响
杨熠、沈洪涛(2008)研究认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互为因果,彼此影响,互相促进,前期较好的财务业绩可以为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所需的资源,促进公司社会责任的表现。阳秋林、黄珍文(2002)的调查研究得到同样的结论,他们分析了5家上市公司2000年的年报,分别从人力资源责任、职工保障措施、对社会贡献和对社区贡献四个方面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经营效益好的企业,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要比效益差的企业好。
高敬忠、周晓苏(2008)研究结论与上述观点不一致,他们利用上市公司1999年~200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经营业绩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度的影响,以盈余业绩(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度量静态经营业绩,以增长业绩(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度量动态经营业绩,结果发现:每股收益高的上市公司并没有比低的上市公司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度随着企业资产经营规模的增长而提高,但随着主营业务规模的增长而下降。
四、不同角度下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关系研究
(一)基于不同行业的视角 陈玉清、马丽丽(2005)研究中采用了不同行业作为控制变量,公用事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与股价的拟合度较高,说明这些行业社会责任投入与企业价值相关性较为紧密。刘长翠、孔晓婷(2006)研究中对十六个不同行业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不同行业之间社会贡献率与公司的财务表现差异很大:交通运输类、冶金类、建材建筑类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与社会贡献率相关性较高;能源电力类、综合类、建材建筑类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与社会贡献率相关性较高;金融地产类、农林牧渔类样本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与社会贡献率相关性较高。汪冬梅、孙召亮(2008)对在我国深沪上市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与企业价值正相关。邵君利(2009)对化学制品公司研究得到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对企业价值产生了负面影响。梁丽(2011)针对通讯运营商进行研究得出,这一行业的公司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其经营价值、企业文化价值和行业竞争力。
(二)基于企业终极控制人的视角 高敬忠、周晓苏(2008)研究得出,终极控制人性质对经营业绩影响社会责任履行度的作用有显著影响,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邵君利(2009)研究同样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国有控股公司呈显著负相关。蒋学洪、王亚妮(2010)主要研究国家控股与非国家控股企业的社会捐赠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国家控股上市公司的平均捐赠力度不及非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朱雅琴,姚海鑫(2010)则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研究,证明了国有控股公司在对政府、员工、供应商的责任显著高于非国有控制公司,而两者对投资者的责任差别不大。与上述学者不同的是,张兰霞(2011)指出国有控股、境内法人控股和境外法人控股三种不同的企业所有制性质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基本无差异。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朱雅琴、姚海鑫(2010)选取318家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得出:企业对政府、职工的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而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显著负相关;对供应商的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在统计上不显著。采用相同数据来源,王晓巍,陈慧(2011)研究得到相反的结论:股东的社会责任投入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度最大。顾湘、徐文学(2011)选取沪市A股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得到与王晓巍(2011)同样的实证结果:企业价值与股东社会责任成明显正相关关系,而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成负相关关系。具有创新性的是,温素彬、方苑(2008)按照资本形态的不同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新模型,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货币资本、人力资本、生态资本、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并构建基于这四类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衡量指标,得到结果: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变量对当期财务绩效的影响为负,不过,长期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其财务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四)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 许晓明,陈啸(2006)运用企业生命周期原理,对企业需求、企业能力与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匹配”与“均衡”的探讨,得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经历的不同阶段:初创期承担社会责任有限,成长期能力提高,成熟期能力最强,衰退期能力减弱,蜕变期面临挑战。侯婷婷,王建琼(2009)利用沪深两市591家制造业公司为样本,采用陈玉清(2005)构建的社会责任投入指标体系,用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增长率、资产负债率三个会计指标来衡量企业绩效,分别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成长期企业的政府责任与净资产收益率正相关,投资者责任与销售增长率显著负相关;成熟期阶段,政府责任与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职工责任、法律责任与净资产收益率显著负相关;衰退期阶段,法律责任与净资产收益率显著负相关。
五、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关系研究思考
(一)研究现状 (1)企业价值的衡量指标不确定。多数学者用TobinQ值来反映企业价值,也有用资产收益率,销售增长率,资产负债率、股价等反映企业经营绩效。应用会计指标容易引起回归分析中的相关性,应用市场收益指标又必须依赖于市场有效的前提。因此,企业价值衡量指标的选取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2)企业社会责任投入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研究中对社会责任投入的衡量基本采用了两种类型的指标体系: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贡献率和基于信息披露的社会责任指数。但学者们根据各自的研究内容设计指标的计算方法,这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和对比性。(3)样本数据收集的局限性。目前所有实证研究所搜集的数据全部来自上市公司,然而,我国众多企业中上市公司只占到很小的比例,只针对上市公司的研究并不具有代表性和普及性,加之上市企业对信息的披露也不够充分,导致实验数据的不真实。(4)研究方向不平衡。从文献汇总中可以看出,关于社会责任投入对企业价值影响研究较多,而企业价值对社会责任投入的影响研究不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研究要多于基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研究。(5)研究意义欠充实。目前的研究文献多注重反映社会责任投入与企业价值之间的正负相关性,对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不足,没有为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比如企业应该如何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的风险进行控制等。
(二)研究展望 (1)加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可靠的研究必须在可靠的数据基础上进行,因此,有必要推出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指引》,对有关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范围、具体内容和披露方式进行引导。(2)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完善。随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更加规范,应建立科学的、统一的基于社会责任层级或基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这将有利于对不同角度的研究增加信度和效度。(3)研究方法多样化。在规范研究、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增加其他研究方法,如“事件研究法”,当企业社会责任投入得到较迅速的市场反应(如股价的变动)时,结合这种方法能得到更准确的企业市场收益指标与社会责任投入关系。(4)研究角度。应该拓宽研究思路,对分地区(东部、西部等),分不同市场条件(竞争、垄断等)下的企业进行类别研究,增加企业价值对社会责任影响的作用路径研究,同时,在两者关系基础上应结合影响企业社会责任投入的其他要素展开更细致、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熠、沈洪涛:《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暨南学报》2008年第6期。
[2]张兰霞:《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东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3]姜启军:《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经济绩效的关系分析》,《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22期。
[4]邵君利:《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5]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海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11期。
[6]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6年第10期。
[7]周晨:《中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的竞争优势战略属性研究》,《华东经济管》2010年第4期。
[8]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2期。
[9]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财务业绩关系研究》,厦门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10]周建、王文、刘小元:《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第11期。
[11]阳秋林、黄珍文:《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会计势在必行》,《南华大学学报》2002年第12期。
[12]高敬忠、周晓苏:《经营业绩、终极控制人性质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度》,《财经论丛》2008年第6期。
[13]汪冬梅、孙召亮、王爱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联性分析》,《海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4]蒋学洪、王亚妮:《我国上市公司社会捐赠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新会计》2010年第12期。
[15]朱雅琴、姚海鑫:《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第2期。
[16]王晓巍、陈慧:《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管理科学》2011 年第6期。
[17]顾湘、徐文学:《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财会通讯》2011年第1期。
[18]许晓明、陈啸:《企业需求、企业能力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匹配探讨》,《上海管理科学》2006年第6期。
Abstract: More and more domestic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began to publish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 report, which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wheth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emselves or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current studies on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 mainly focuses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report, mode and form, and three aspects of attestation, evaluation and empirical research. I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t is also explor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report content, the influence factor and the function. According to these aspects, the literature on CSR reports in China is reviewed, and the deficiencies of related research are found.
P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内容;形式;评价;现状;影响因素;功能
Key word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mode;content;form;evaluation;current situation;influencing factors;function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237-03
0 引言
1999年壳牌(中国)公司了我国第一份“可持续发展报告”,2015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白皮书统计数据公布,从2006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元年到2015年这十年间,社会责任报告的总量从32份增长到了1703份,实现了迅速的增长。2006年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转折点,因为当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社会责任指引》中鼓励企业形成自己的社会责任报告,从2006年起我国所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就呈一个井喷式的增长趋势[1]。
而90年代的欧洲国家的企业已经开始大量披露此报告,并形成较成熟的体系,就研究方面美国是研究责任报告起步较早的国家,但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依旧没有统一的概念,中国从现有研究看,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报告的现状、模式和形式,鉴证和评价和实证研究三个方面。在实证研究这一方面,又可以从报告的内容、影响因素和功能三个方面进行探究。知网输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文献综述”为篇名得到46篇相关文献。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文献综述稍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文献综述不多,仅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综述》,然而这篇文章发表时间较早为2011,2011年之后的近年文献无法包括到,二是内容不够全面,仅分为三个方面,不足以概括相关研究文献。所以本文在此文基础上,另外参考了2011年至今的文献,并将文献内容划分更加细致,按照现有文献内容,包括五个大方面。
1 对报告内容、模式和形式的研究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研究者们一直在进行完善,中南财经政法的徐家林教授在《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的演变与现实选择》中指出西方企业责任报告经过以雇员信息为主要内容到以环境信息为主体内容到以健康、安全与环境信息为主体内容再到以综合性社会责任信息为主体内容的四个阶段[3]。这四个阶段的演变说明报告的内容更加全面,但依旧没有一个固定的内容框架,国际上被广为接受的标准有三种:GRI(全球报告行动组织)的 G3(2006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的第三版;2011年3月该组织又了最新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即 G3.SAI(国际社会责任组织)的 SA8000标准和 ISEA(社会和伦理责任协会)的 AA1000标准,它们三者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而我国也有相应制定的标准,深交所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是作为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较早规范。国内学者也致力于探讨出一个更科学的框架,大多数学者将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但也有所不同,并未形成一致的描述。夏虹认为的五个方面,分别是环境、员工、社区、消费者和一般社会[1]。笔者认为社区可以包括进社会方面,同时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在于关注自身的盈利,因为这也是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责任。综上所述,笔者比较同意王玉春所提出的五个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情况,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权益维护情况,投资者和债权人权益维护情况,职工权益维护情况社会公益事业,社会贡献与公益事业的开展情况[4]。
可以看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但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为不同行业的企业所需披露的重点不同,每个企业进行报告如都面面俱到需耗费很多人力物力且不一定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报告的内容是依据标准并结合企业自身需要来定。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和形式研究的文献就较少了,有些文献将模式和形式混为一谈,笔者比较赞同王玉春所说,将模式定义为谁规范报告,而形式是如何报告,他在此文中总结了三种模式,分别是非盈利组织主导的美国模式,非政府主导型的英德模式和政府主导型的法国模式。并认为,中国目前采用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实际上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双重主导模式[4]。
目前CSR报告的形式有会计和非会计两种,虽然数量一直在增多但质量却没有相应的上升,一是企业不知道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包涵哪些内容,单纯地认为是捐钱做慈善,二是企业编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没有了解相关利益者需要的究竟是哪些信息,包含的有用信息较少,而是企业愿意披露的信息。对于此的建议是CRS报告的编写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内容提高质量,以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但就国内社会责任报告的还不普及的今天,多数学者认为应先以企业较为容易操作的定性为主开始,逐步完善。
如杨文杰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形式采用描述性披露为主,其他形式为辅[5]。王玉春鉴于国际社会责任发展现状,以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主张目前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应采取采用独立的非会计形式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以文字叙述为主,并辅以数据、表格等形式反映,等到独立的会计形式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的理论研究成熟,再采用独立的会计形式编制社会责任报告[4]。
2 对报告的鉴证与评价的研究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鉴证,应属于会计学领域,在知网中的文献数量较多,由此可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会计学的研究领域较为成熟。《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鉴证文献综述》一文总结了随着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关注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做法和绩效,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大量涌现引发了人们对报告完整性和可信度的质疑(O'Dwyer,2011)[6],由此催生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业务,并发现企业社会报告的鉴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对 CSR 报告审计鉴证概念的界定和CSR报告审计鉴证框架的研究[7]。
评价中的主要研究就是探讨一个广泛适用评价体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体系的初步研究》一文表明目前对社会责任评价系统的构建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评价体系,二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评价体系。但在比较两种模式后,认为应该综合以上两种评价体系,从而提出可靠性,相关性,响应性的3R评价体系[8]。在《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基本理论框架》也提出类似的相关可靠重要的评价标准[4]。但事实上,纵观所有相关文献,有关评价标准也是不尽相同的。
3 实证研究
关于现状,研究总的来说都认为我国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呈历年递增,但随意性较大,质量有待提高,与国外有一定差距,主要是因为缺乏强制性,内容评价都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关于现状的实证研究主要是通过数据的描述性统计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国内总体现状,主要是与国外对比,例如与西方国家相同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和质量相比,认为与国外有一定差距。我国企业编报社会责任报告的比例仍然较低,且存在报告名称不一致,报告篇幅差异大以及报告内容不中肯、不可比、不准确、不及时、不清晰、不可靠等现象和问题[9]。
就国内来说,不同地域和行业的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上也存在差异。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报告的比较研究中指出其中制造业比例最高,达到50%;比例最低的为建筑业和传播与文化产业,只有1.09%。,但在最近几年已有所改变。在《从上半年数据看国内CSR报告有多火》[10]的调查中,又发现2015近半报告主体为社会服务业企业,而地域上福建的比例较高,上海北京企业(组织)数量最多。同时该文也指出,不同的企业性质报告数量也不一样,相对于非央企,央企社会责任报告的积极性更高。
3.1 对报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国外已有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实证研究基本很少涉及到资本市场因素,更加注重合法性动机。现有文献主要从行业敏感度以及媒体曝光度来研究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合法性动机(Aerts and Cormier,2011;Brammer and Pavelin,2004;Jenkin and Yakovleva,2006)[11] [12] [13]。仅有少数研究从投资者视角和消费者视角考察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经济性动机,基于投资者视角,Barth et al.(1997)[14]发现,样本期间内频繁融资的公司更有动机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Dhaliwal et al.(2011)[15]发现,公司在社会责任报告两年后更可能进行再融资,融资的数额也更大。基于消费者视角,Campbell et al.(2006)[16]发现,消费者口碑敏感型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更高。
除了外界条件的影响,国内研究还从企业自身因素出发,如南京审计学院的崔秀梅实证结果表明,资产规模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显著正相关[17],关于企业自身因素还有从公司价值、成长性、规模等分析的。
3.2 对报告功能的实证研究
功能观在理论研究中也是研究的一大热点,已经有很多的研究者肯定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对企业的作用,殷格非(2009)更是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十大功能:增强财务稳定性;提高管理层的评估能力;完善预警机制功能;是增加外部沟通的新手段;有助于企业建立内部对话新机制;是综合业绩报告的新工具;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在企业内部传播;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进行系统总结;有助于企业树立负责任的品牌形象;是促进利益相关方参与的重要工具[18]。然而由于定量较容易,目前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3.2.1 经济绩效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经济绩效有影响,很多文章都对此有所支持,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企业价值――基于678家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19]: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与企业超额累计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有利于企I市场价值的提升。刘茂平[20]也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经济绩效呈正相关。
3.2.2 企业声誉
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能提升企业声誉,具有代表性的沈洪涛(2011)的研究,CSR 报告能有效传递社会责任表现的信息,增强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声誉之间的正向关系:CSR报告鉴证并没有显著促进社会责任表现对企业声誉的作用[21]。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好的环境绩效可以减少企业未来的环境成本,社会责任报告的就是向社会公众和广大投资者传递相关信息,不仅能够帮助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还有利于树立企业的正面形象,提高企业声誉,进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4 目前文献研究的不足
通过以上文献的分析和梳理,发现现有文献还有以下三个方面不足,未来研究可以在这几个方面更进一步。
①目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最需要的是内容和评价的体系的规范,虽然这方面文献很多,但仍然没有提出统一的规范。
②实证研究数量挺多,但研究内容上还较局限,多集中于对现状的描述性统计和比较分析。再如关于实证研究的功能方面,目前多集中在经济影响,还有企业声誉,很少关注其他影响,如企业的创新表现。
③实证研究中所用到的研究方法有待更加丰富和准确,目前关于影响因素和功能的研究主要采用简单的线性回归,但是这种线性模型是存在较多局限性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具有社会性和经济性,其中涉及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应考虑非线性模型。
参考文献:
[1]夏虹,李赢.上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容分析[J].财会通讯,2010(12):99-102.
[2]许家林,徐荣.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的演变与现实选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05):41-48,143.
[3]王玉春.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基本理论框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07):91-97.
[4]杨文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X):64-65.
[5]O'Dwyer B,Owen D. Seeking stakeholder-centric sustain-ability assurance: an examination of recent sustainability assurance practice[J].Journal of Corporate Citizenship,2007,25:77-93.
[6]阳秋林,郭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鉴证文献综述[J].财会月刊,2014,21:61-64.
[7]龚明晓,周文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体系的初步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01):54-60.
[8]高文亮,张正勇.中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比较[J]. 证券市场导报,2011(01):61-65.
[9]从上半年数据看国内CSR报告有多火[J].WTO经济导刊,2015(08):53.
[10]Aerts, W., Cormier, D.. Media Legitimacy and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09, 34(1): 1-27.
[11]Brammer, S., Pavelin, S.. Voluntary Social Disclosures by Large UK Companies[J]. Business Ethics: A European Review, 2004, 13(2/3): 86-99.
[12]Jenkins, H., Yakovleva, 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Mining Industry: Exploring Trends in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6, 14(1): 271-284.
[13]Barth, M., Mc Nichols. M., Wilson, P.. Factors Influencing Firms’ Disclosures About Environmental Liabilities[J].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1997, 2(1): 35-64.
[14]Dhaliwal, D., Li, O.Z., Tsang, A., Yang, Y.G.. Voluntary Non-Financial Disclosure and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 The Cas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 Accounting Review, 2011, 87(1): 24-46.
[15]Campbell, D., Craven, B. & Shrives, P.. Voluntary Social Reporting in Three FTSI Sectors: A Comment on Perception and Legitimacy[J].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Accountability Journal, 2006, 16(4), 558-581.
[16]崔秀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影响因素的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2008年的经验证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40-46.
[17]殷格非.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十大功用[J].WTO经济导刊,2009(5).
[18]施平.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企业价值――基于678家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江海学刊,2010(06):99-103.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资本,社会资本运营
一、引言
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成长,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在持续竞争优势中的作用关系问题吸引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注意力。虽然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愈来愈受到重视,但是整体的实践水平能力比较低,还处于起步阶段,根据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民营企业、部分国有企业及外资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远远落后于我国中央企业和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在转型经济背景下,对于如何实现融合企业社会责任多元化及企业的应用策略,这已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现实课题。然而对于企业是否应该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方观点由于出现了较大的分歧而引起了长期的争议。本文试图从企业社会资本这一新的视角切入,对探索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动因提供出新的路径和新的解释。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现状
美国学者谢尔顿于1924年最早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企业社会责任”的产生背景主要是随着进入资本主义垄断阶段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日益激化了社会各界的矛盾并产生了一系列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思考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关键问题聚集在除了牟求经济利益外企业还须承担社会责任。
我国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证研究领域也有较大的进展。2006年进行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2006)”,以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环球企业家》杂志社为调查主体,联合中央电视台等权威机构发起并主办,是国内首个面向全国企业开展的社会责任理念与实践的大型调查。2006年7月正式启动,12月结束,作为常规项目将每年举办一次。另外,通过考察,部分学者也总结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模式选择,如马风光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式论》、秦颖、高厚礼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四种战略形式。
2.2国内外对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社会资本的相关研究也大概始于这个时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从社会学上来讲,社会资本主要是通过功能的意义来被界定的。皮埃尔?布迪厄(1986)最早将“社会资本”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他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者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
2.从政治学上讲,社会资本主要强调集体行动的重要作用。帕特南通过对意大利部分地区公民的参与规范和参与网络的分析,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主要包括社会信任、规范和参与网络,它们能够有效的协调团队成员以提高集体行动和社会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3.从经济学角度上看,大多数经济学家是从经济体制创新、企业关系网络、政府公共政策和制度经济学等方面进行研究,证明了包括信任、规范和参与网络等在内的社会资本要素能够有效地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生产率,它们蕴藏着比其他形式资本更强大更明显更重要的价值。
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开始研究社会资本及企业社会资本,与国外学者的研究角度相比也不尽相同。在介绍和评述西方有关社会资本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国内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
1.从经济学视角研究社会资本。部分学者从制度、规范等社会资本因素入手来研究社会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影响。吴敬琏、樊纲认为正式的制度和规则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2.从价值推动作用方面来研究社会资本。我国最早系统研究社会资本的学者张其仔博士,着重讨论分析了社会资本对企业行为、经济发展、劳动力配置、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同时,他把蕴藏着丰富社会资本的社会网络看作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方式。
2.3 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的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1.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的竞争优势及经营绩效成正相关关系
Johanues M Pennings&Kyungmook Lee (1999)分析企业社会资本是能够促进企业内外部合作的一项经济资源。如Bruce Kogut (1998)的观点,企业社会资本为企业带来的两种经济租金,一种是“位置租金”,它源自企业内外在关系网络中的位置,由于企业位置不同,从而获得的“位置租金”也不同,一般情况下,越靠近网络中心性位置的企业所获得的“位置租金”越多。而企业的竞争优势则表现为合作租金和位置租金的有机结合。另一种是 “合作租金”,是指由于存在企业社会资本,促进了企业内外之间在关系网络中的合作而产生的一种租金,它有利于网络合作中得每个成员。
张其仔(2001)证明了:(1)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管理费用呈负相关关系,与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呈正相关关系;(2)企业内社会资本量的高低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呈正相关关系。李路路教授(1995)运用实证分析验证“企业家在企业内部拥有较多社会资本时”,企业的产值更高。郑胜利,陈国智 (2002)分别阐述了企业内部资本与外部社会资本对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性。而后王晓玉(2005)从企业社会资本的三维结构角度出发也论述了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
三、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Tsai & Ghoshal (1998)运用企业社会资本理论,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发现,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获取市场信息、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加速了企业产品创新的速度,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Maskell (1999)指出企业社会资本可以减少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外部之间的交易成本,其中交易成本包括信息的搜寻成本、决策成本以及实施成本等等,有助于控制不法行为的发生,有利于员工分享隐性知识,又便于获取有效的可靠的信息,进而有利于技术创新,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这种优势会不断增加。
四、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通过考察国内外学界对社会资本和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成果及企业社会资本的功效研究,笔者发现:对社会资本的研究视野逐步从宏观领域转向微观领域,尤其比较重视对企业层次的社会资本的研究;结合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层面的因素,多学科的交叉多元趋势来研究社会资本的价值功能。尽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关于企业社会资本概念、理论等还没有完善,因此,笔者认为还需要做如下几方面的完善:
1.企业如何投资构建积累社会资本。虽然国内学者对于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和功能的研究几经更深一层,但是对于如何投资构建企业社会资本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2.从社会资本角度分析成本——收益。现实生活中,各个企业在分析成本收益时,并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社会资本,这是一种无形的且可以产生收益的资本。因此,从财务的方面研究企业社会资本,这是对财务成本收益理论和企业社会资本理论的丰富,也是企业社会资本理论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3. 企业如何设计相应制度。如何设计激励制度,从最大程度上发挥员工工作积极性并防止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而积累企业社会资本。这也将是企业社会资本理论发展的一个趋势。
参考文献:
[1] 王碧峰.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讨论综述[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12)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社会道德责任标准对策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最早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近些年来这一思想广为流行,《财富》和《福布斯》等商业杂志在企业排名评比时都加上了“社会责任”标准,可见西方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等。企业社会责任,从企业内部看,就是要保障员工的尊严和福利待遇,从外部看,就是要发挥企业在社会环境中的良好作用。总起来说,企业的社会责任可分为经济责任、文化责任、教育责任、环境责任等几方面。就经济责任来说,企业主要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物质产品,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文化责任和教育责任等方面来说,企业要为员工提供符合人权的劳动环境,教育职工在行为上符合社会公德,在生产方式上符合环保要求。
SA8000即社会道德责任标准(SocialAccount-ability8000)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标准,适用于各个国家、各个行业和企业。SA800。标准体系中所规定的企业或组织社会责任所指的是:企业或组织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必须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SA8000于1997年8月出台,认证一般需要一年时间,证书有效期为3年,每6个月复查一次。
社会上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有误区,认为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又要回到“企业办社会”的模式去。实际上,企业社会责任不同于“企业办社会”,因为,所谓“企业办社会”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将企业看成是一个行政单位,企业对每一个员工承担了本来应该由社会承担的福利功能,如企业办学校、办医院、办社区等,其结果是企业用于支付员工福利的社会成本不断增加,企业效率低下,这种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培林研究员把它称之为“企业的社会成本”。而企业社会责任则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相剥离的前提下,企业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和对社区的社会责任,其结果是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获得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社会赞誉,实现了企业与社会的共同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利益的双赢。
l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现状
1.1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受关注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人,全球50。家大公司已有2/3以上在中国设立了企业或机构,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与此同时,中国的劳工问题也日益突出,并被国际社会所关注,一些劳工组织和跨国公司还针对中国的劳工问题,制定了专门的“工厂守则”,要求中国的出口加工企业遵守。川跨国公司的“工厂守则”运动,目前已在中国启动。包括麦当劳、瑞步、耐克、迪斯尼、沃尔玛等公司在内,相继开始旨在对于公司的中国供应商和分包商实施以劳工标准检查为内容的社会责任运动,一些公司还在中国公司内设立了相关的社会责任部门,并委托有关公证机构,作为审核机构对于中国的供应商和分包商的企业劳工标准执行状况进行监督审核。而从事企业社会责任认证的国际组织,也都相继在中国登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沿海地区的数千家作为跨国公司供货商的企业,已经接受过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检查。
1.2中国企业对社会责任心欠缺
尽管在我国东南沿海省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介入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但有些厂家为了获得订单而应付检查,使得劳工标准的监察认证中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为了通过检查认证而不惜向检查认证人员提供作假的工资单和工作时间记录,威胁工人必须按照企业规定口径回答检查认证人员的询问等。因为在国内以劳动密集企业为主、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境下,企业对于员工的劳动保护和权益保障还远远没有达到标准。比如,我们的劳动时间大大超过认证的时间,我们的员工常常加班加点乃至很少有正常的休假时间;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环境依然不尽如人意,有的环境污染和有害物质超标,个人防护缺乏应有的设施和装备,工伤事故不断,中毒案件屡有发生;有的企业工资标准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有的甚至通过各种处罚性强制将其工资剥夺贻尽,也有的长期不发员工工资,导致企业欠薪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至2005年2月,仍只有54家中国企业获得SA8000认证。
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存在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生产条件、生产安全、职业中毒、加班、劳动关系紧张、员工基本权益保障等六个方面。
2.1劳动合同问题
根据调查,目前,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中有很多企业没有与员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员工在遇到如职业病、欠薪、辞退等问题需要投诉时,找不到任何凭据。根据调查,有些企业老板为了逃避员工职业病造成的法律责任,采取固定时期换一批员工,当员工的职业病或职业中毒发作的时候,他们已经离开了原来的企业,又没有任何凭据,给职业病和中毒事件的认定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2.2劳资纠纷问题
以深圳特区为例,劳资纠纷发生量大幅增长,重大劳资纠纷明显增加。2001年,劳动仲裁部门受理劳动争议案件数为6436宗,到2004年已上升为11395宗,增长7700。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处理的重大劳资纠纷,由2002年的739宗上升为2004年的1340宗。劳资矛盾产生的背景深刻、机理复杂,解决的难度大,劳动关系具有明显的经济性、社会性特点,稍有不慎,简单的劳资纠纷便有可能演变为急剧的社会冲突,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3生产安全职业健康问题
根据来自中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统计,2004年,全国31省(区、市)中,有12个省特大事故上升。其大事故发生较多的有:贵州(14起、209人)、山西(13起、251人)、四川(12起、234人)、湖南<11起、132人)、河南(7起、286人)、山东(6起、78人)、陕西(6起、255人)、河北(6起、147人)、广西(6起、111人)、重庆(5起102人)、湖北(5起、56人)11个省。
各地职业健康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一些制鞋厂仍然使用含有二甲苯的溶剂,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2.4违法延长工时
这是加工生产企业最普遍的问题,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中国加工生产企业的工时问题从国际劳工组织的网站上都可以看到很详细的资料,在赶制订单的季节,有些企业的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更有甚者,一些企业工人的加班工资只有0.5元每小时,严重违反劳动法。有些企业工人实行计件制工资,他们采取把计件的单元价格压得很低的做法,使工人不加班就完不成当天的任务,而且,从帐面上看就没有加班工资,从而逃避了加班工资的问题。
2.5社会保险问题
以养老保险推广最好的广东为例,根据广东省社保基金管理局的统计,2003年,全省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购买社会保险的人数为277.82万人,远远低于实际劳动者人数。根据广东省统计局对全省600家非公有制企业的2002年企业养老保险的情况调查,226家私营企业中参保的企业有192家,占85%,其中职工参保的比例为39.1%,209家港澳台资企业中,参保的企业有191家,占91.3%,职工参保占48.6%,165家外资企业中,参保的企业155家,占9.9%,职工参保的比例为57.3%。如某港资企业实有职工1124人,但是,实际参保的人数只有512人,占45.6%。私营企业、港澳台资企业和外资企业职工参保的比例普遍较低。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对一些企业的职工的实际人数都没有掌握,企业也不愿意向政府透露,就是回避购买保险的问题。
2.6妇女权益保障问题
根据调查,有一些外资、港澳台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在保护妇女权益方面做得很差,一些企业,只要妇女一旦怀孕,就逼迫她离开,企业就逃避了妇女三期保护的问题。所以,很多企业说他们没有这方面的问题。有些工种明明有毒,却让年轻的女孩子去做,结果使她们出现中毒,染上职业病,导致婚后生育畸形。
同时不少企业根本不考虑环境保护,将利润建立在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之上,唯利是图,自私自利,提供不合格的服务产品或虚假信息,与消费者争利或欺骗消费者,为富不仁,缺乏提供公共产品的意识,对公益事业不管不问,缺少诚信,国有企业对国家缺少诚信,搞假破产逃避债务,民营企业通过假包装到市场上圈钱。
3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1地方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监督滞后
据调查,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了解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概念,对它的利害没有清醒的认识,对企业里存在的很多情况不了解。政府管理部门只注重企业的利润和税收,而对企业守法行为的监督力度不够。即使有些地方政府了解情况,并没有从整体上积极推进。地方政府之所以这样,是与地方政府的GDP目标和目前所倡导的服务型政府的定位有关。所以,对企业有些放任,甚至任由企业提出条件,一些企业向地方政府要求更为宽松的条件,甚至提出,如果政府管得太严,他们就搬走工厂。
3.2企业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多数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不把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和安全保障当作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一味地压低劳动力价格,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成本,所以才导致了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被政治化为所谓的劳工、人权问题。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本身是一个经济领域和社会层面的问题,只有改变企业家的经营理念,真正重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改善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才能彻底消除某些人将企业社会责任肆意扩大到政治领域,意识形态化的企图。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在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的过程中,把人的价值看作高于利润,在人与生产安全、成本、利润发生冲突的时候,总是把人的价值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而在一些加工型生产企业里,把产品、利润看得很重要,而不把工人的生产安全当一回事,在这些老板的眼里,产品和利润远远高于工人的价值和人身安全。
3.3企业员工维权意识较差
据有关部门公布数据显示,前来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的外来工缺少基本的法律知识,不了解法律程序,缺乏证据,致使许多案件难以立案。大多数外来打工者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更不了解职业中毒和职业病的识别与危害,所以,很多员工都是在超过了投诉时间期限的范围才报案,有些甚至在一两年之后才意识到自己中毒或得了职业病,造成严重后果。有些员工刚刚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外来务工者,文化程度不高,他们打工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只要能够赚钱,不管怎么辛苦,他们都能够忍受。在这样的心态下,他们大多数都愿意多加班、多赚钱,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应得的利益和权利。
4和谐社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对策
4.1政府推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对策
首先,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要从公司法的总则中突出强调企业必须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使企业社会责任纳人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中;第二,使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国际接轨,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指标仅仅被认为是企业最基本的评价指标,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有多种多样,如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多米尼道德指数、《商业道德》、《财富》等都将企业社会责任纳人评价体系。第三,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训,要让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的官员和企业经营者、管理者理解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帮助企业树立社会责任的理念,在创造利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企业的社会责任。要帮助企业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体系,使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尽快与国际接轨。第四,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让全社会都来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参与到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运动中来,营造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氛围。第五,地方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对企业守法行为的情况要充分了解,并做出定期评估。表彰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对那些严重违反劳动法、生产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的企业提出批评或惩罚,从而引导企业转变观念,朝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向发展。
4.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途径
4.2.1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企业在获得利润的同时,应当对社会包括相关利益方承担相应责任,这是对社会应该做出的回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关注。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是人类文明的表现。所以,我国企业要顺应这一趋势,加强社会责任意识。一是认真研究社会责任标准中的合理成分,提出我国企业应当承诺的社会责任的基本要素,尽快制定我国社会责任标准或技术规范,并作为企业社会责任自我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的依据。二是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改善职工待遇,尽量将社会责任标准中的合理要求融入企业的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之中,并把社会责任管理贯彻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三是结合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总体情况,进一步贯彻落实《劳动法》、《环境保护法》、《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
4.2.2塑造企业诚信精神
企业诚信是企业价值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要在企业中大力宣传、倡导诚信观念,加强诚信教育,普及诚信知识,使社会各行各业充分认识到诚信的价值,认识到诚信对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把诚信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一是惜守信誉。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认真履行合同,奉行“信誉高于一切”的道德准则。企业信誉是企业道德水平的直接反映,是企业生产的商品和所提供的服务在社会上的形象和声誉,是企业品牌的关键和基础。二是诚实经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以诚实为原则,反对欺诈,严禁生产假冒伪劣商品,不得欺骗消费者,更不能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企业只有坚持诚信为本,将企业诚信放在企业利润之前,才有可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2.3承担环境道德责任
环境道德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之一,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环境问题特别突出。企业利己主义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只考虑自己的利润,而不考虑环境代价或环境成本,只要能产生一点点利润,即便消耗大量的资源,也会乐此不疲。在环境问题上,利己主义的根源在于:对企业来讲,利润归自己享有,环境代价却由社会承受。但是,对社会来讲,环境代价是无形的,是无法计算的。企业的短期行为,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只注重眼前利益,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眼前利益,如把相对稀缺的资源用于低收益生产,破坏稀缺资源的持续利用等,企业短期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是潜在的,有时甚至是巨大的。
4.2.4慈善事业回报社会
现在不少企业家在经过一定的财富积累之后,都已经有了回报社会的想法。印度洋海啸、汉川大地震之后,许多企业慷慨解囊,帮助受灾地区重建家园。企业家尹明善作出了:我的人生目标是到2010年,向社会捐助100所希望小学的承诺。慈善事业已经成为许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回报社会的途径。2005年两会,“支持发展慈善事业”也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有社会学家表示,由最初的单纯追逐利益到今天的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社会发展和企业家成熟的必然历程,将对人的关爱和对弱势群体的帮扶与追求企业利润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是中国的企业家日渐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标志。
4.2.5争取SA8000认证
充分认识SA8000的客观存在和重要性,积极看待和重视SA8000的认证,及时改善生产环境和劳动条件,提高劳工待遇。SA8000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对外经贸企业应注意把握科技发展动态和质量动态,及时调整质量战略,加快出口商品结构向深加工制成品转变;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引进,提高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根本上改变出口主要依靠数量增长方式,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提高技术水平、注重环境保护和改善劳工标准,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竞争力,从根本上突破SA8000贸易壁垒。我国已有不少企业的生产环境和劳动标准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其出口产品应积极申请并取得SA8000认证,进一步改善国外对我国劳动标准的片面看法,特别是要重视贸易对象国的产品认证要求,根据进口商要求的标准提品。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 企业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
一、引言
传统的“股东导向”发展模式强调企业的经济属性,因此长期以来公司治理问题需要考虑的仅仅是在两权分离的框架下,确保管理层对股东负责。然而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企业规模不断扩张,股权结构趋向分散,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生态问题频发;大股东通过敌意收购、合并重组来谋取自身利益。环境与资源的压力和各相关方自身意识的增强促使企业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其社会属性日益突显。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股东至上的治理模式,更多地融入社会责任理念,谋求可持续发展。曹素璋(2004)认为社会责任的本质是企业对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这既是企业的经营理念,也是用来约束企业经济活动的内部管理系统。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实现自主创新和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在获得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的同时,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也逐步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一项现实的约束,特别是外部政府、机构监管部门的引导与推动,使社会责任思想渗透到企业内部,主流的公司治理结构理念受到了冲击。2006年深交所率先出台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明确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所包含的内容,维护各方利益的具体举措,并倡导企业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2008年国资委推出《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从政府的角度率先在国有中央企业中规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和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措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形成,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将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结构结合在一起,力求通过公司治理的手段来推进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目标。本文在分析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国内现有的相关文献,总结出我国学者针对二者相结合及彼此影响的研究进展与成果,并提出了未来重点的研究方向。
二、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
所谓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在不同企业参与者当中分配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一整套制度性安排(张维迎,2005)。这种制度安排以物质资本的可抵押特征和企业经营中的风险承担特征为基础,强调股东的单边治理。但当今的世界正从工业型社会过渡到知识型社会, 物质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受到人力资本的冲击。特别是在那些新兴产业中,以管理层和技术人员为代表的人力资源已不仅仅充当受雇佣的角色,“资本雇佣劳动”与“劳动雇佣资本”并存,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之间逐渐发展成为协同共生的关系。如何在公司治理框架之内协调多元利益主体的权益,保障各方的利益不受企业经营活动的侵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理论研究及公司实践的进一步拓展,公司治理理论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产生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本质是一个承受市场与社会当中各方影响的组织,而不是只谋求股东主导与操纵的载体,来自利益相关者各方的利益诉求企业都应予以关注。公司治理与公司决策追求的目标应该是满足利益各方的不同需求,并达到在各方之间的利益平衡,而不只是专注于股东利益最大化。因此,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共同治理”与“相机治理”成为普遍认同的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治理模式,目前在股权创新方面部分企业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基于所有权方面的管理层持股、职工持股都是当前典型的表现形式。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所包含的内容,我国多数学者比较认同 Carroll(1979)提出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四级金字塔”框架,至下而上分别是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但由于该理论是从抽象的道德视角出发研究企业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欠缺付诸于实践的可操作性内容,很容易被主流经济理论边缘化。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出现与企业社会责任内容不谋而合,站在利益相关者视角看社会责任就是企业与各关联方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由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致力于公司治理层面,为社会责任思想植入微观企业开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它指明了企业社会责任付诸实践的方向,明确了具体的对象与范围,有效地将抽象的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转化为具体的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总之,利益相关者理论提供了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切实方法,为其标准量化及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1997年,社会责任国际组织(SAI)制定了SA 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它是世界上评价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首部道德标准和第三方认证体系,主要针对困扰全球企业的劳工问题及管理体系进行了定量化规定,并与企业管理相结合,规范了企业的道德行为,要求在企业各个环节体现社会责任感。200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我国率先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实操标准指数“每股社会贡献值”,为广大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提供了量化依据。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社会责任微观践行的手段,履行社会责任是公司治理结构宏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社会责任要切实地落实到企业各个环节就无法绕过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内在的制度安排,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载体为二者的融通结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内在的逻辑必然性。高汉祥、郑济孝(2010)认为在二者结合的框架下,公司治理结构突破了专注于规划企业层面责权利安排的局限,进而着眼于更宽泛的社会关系视角下考虑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责权利的安排,并通过相应的组织机制与结构设计确保这些举措得以顺利实施;反过来企业社会责任也深入落实并细化到企业个体层面,通过内部制度安排与组织机构完善确保社会责任的履行。
三、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文献综述
虽然证监会、沪深两市及部分部委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央企、相关行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指导意见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但理论界从公司治理层面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却难以达到指导实践的目标。仅从研究性文献的数量来看,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以“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社会责任”两个关键词为主题的文献寥寥不到五十篇,优秀博硕士论文不过十几篇,而且多半集中出现在最近的十几年中,这一方面反映出将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纳入统一的研究范畴在我国尚属崭新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说明主流经济管理理论尚未将二者的结合与联系作为关注的重点。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梳理,关于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从二者融合与实现途径;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基于公司治理层面的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分析这三个方面展开。
(一)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融合与实现途径
虽然切入点不尽相同,但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社会责任融通结合的发展趋向在理论界是被广泛接受的。王长义(2007)着眼于历史的研究视角得出结论,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产生的基础都是市场经济体系中现代公司制的出现,二者具有历史的渊源性和发展的共生性,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逐渐衍化成一种彼此促进与相互呼应的关系,统一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践。张兆国等(2008)从制度层面分析认为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关键是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公司治理机制,要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协同共管,实现制度管理的创新,指出在公司内部治理方面应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共同治理机制,在公司外部治理方面要提高社会责任的法治化程度,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制定完善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等。高汉祥、郑济孝(2010)从同源、责任、分流及融合4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社会责任二者关系的沿革与发展,指出现代企业的出现是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社会责任共同的理论起点,责任层面是二者共同的理论发展的内部基点,并深入剖析了二者由于侧重点不同在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分流现象的原因,总结当前社会环境的变革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变迁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外部机遇,“责任”作为这一共有的内核为融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和清晰的逻辑性。谭利、李亚楠(2010)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支撑,论述了企业为何要承担社会责任以及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强调通过转变公司治理目标、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手段来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提出了公司治理结构优化设想并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是公司治理发展的必然选择,股权分散化、完善董事会决策机制、提高监事会地位及建立风险控制机制是实现共同治理的有效途径。史亚东(2010)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治理结构相互呼应,根据契约理论和产权理论,企业的治理结构是各方利益相关者通过谈判而形成的,并通过Nash-Zethuen讨价还价模型进行了解释,总结出治理结构的内生性导致企业社会责任也具有对应内生性,所以其内容表现出动态变化的特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水平,但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实施。
(二)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单纯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国内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工作,但着眼于公司治理层面的探索并不多见。为数不多的文献其思路模式如出一辙:首先采用指数法构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然后针对公司治理的组成因素影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程度进行检验。李斌(2010)以内部治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董事会为突破口,将交易成本与冲突成本两类分析模式联系起来,分析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公司治理价值,同时运用指数法,在沪市筛选出423家上市公司的2008年年报作为研究对象,检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董事会因素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发现董事会结构和规模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显著正相关;董事会两职合一的组织结构具有负相关性,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对信息披露质量的改善发挥出积极的一面,但二者的作用均不明显;董事会薪酬构成则未体现出预期的关联性。于晓谦、程浩(2010)选取2008年我国沪深两市158家石化塑胶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将样本公司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进行分类赋值,以内容分析法为基础构造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经验检验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薪酬激励和领导权结构方面的因素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结果发现国有控股公司身份以及经理人薪酬激励设计完善的上市公司更倾向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而对独立董事规模、董事会两职是否合一的特征并没有明显的反应。
(三)基于公司治理层面的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分析的难点在于社会责任的计量问题,理论界比较认可“社会责任会计方法”,该方法就是利用部分或者全部社会资产、社会负债、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的信息来进行量化研究。2008年上交所推出的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性指标“每股社会贡献值”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基于公司治理层面的分析大多采用该方法或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再设计来量化企业社会责任,但其表现出的衡量标准缺乏统一性,公司间数据可比性差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宋建波、李爱华(2010)选取沪深两市799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对2007年度财务报告分析得出我国上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总体水平较低、公司间差强人意的结论,并根据社会贡献率从股本结构和董事会特征两个方面来检验公司治理因素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检验结果显示通过加强公司高管力量,扩大监事会规模能够减少上市公司违背社会责任的行为;减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降低大股东彼此之间的关联度可以促进公司实现利益相关者管理。谢文武、许晓(2010)以我国家族企业为研究对象,在2008年沪市公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当中选取45家家族控股公司作为样本,考察公司社会责任对治理因素的反应,结果显示家族企业社会责任受到治理结构和治理环境的影响,治理结构和治理环境越完善,则社会责任表现越好。持股比例与之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董事会、监事会规模以及独立董事的比重与公司社会责任的关系并不明显。陈智、徐广成(2011)基于利益相关者各方权益构建衡量社会责任的综合指标体系,选取沪深两市502家上市公司2001―2005年财务数据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公司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检验治理因素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内部治理方面的法人股性质、独立董事规模和经理人薪酬激励因素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而董事会结构与规模表现出显著的反向相关性;外部治理方面的市场培育程度和法律完善程度因素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显著正相关,政府干预程度显著负相关。姚飞、王晶晶(2013)选取2010年469家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公司内部治理因素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联度,企业社会责任观测指标采用更为科学、全面的润灵环球评级指数来代替目前广泛使用的社会责任会计方法,结果发现董事会结构与规模、股权结构、高管薪酬等治理因素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存在显著关联性。
四、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展望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公司所有权结构趋于分散的模式仅仅适用于英美等资本市场成熟国家的大公司,而基于所有权集中的模式在全球范围内更具广泛性。因此,公司治理研究的重心逐渐从所有者与经理人之间的委托问题,转移到中小股东与拥有控制权的大股东之间的利益矛盾。韩亮亮、李凯(2008)认为在股权相对集中的国家,公司并不是由名义上的第一大股东控制,而主要是受来自相对隐蔽的终极股东的支配,终极股东通过金字塔结构持股、交叉持股等潜移默化的控制方式操纵上市公司,因而终极股东与其他股东的利益冲突成为股权相对集中条件下公司治理的主要矛盾。由于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掌握在终极股东手中,其通过转移价格、关联交易等隐性方式的所谓“隧道行为”肆无忌惮地掠夺公司财富,损害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如果不剖析终极股东的特征及其拥有的控制权和所有权情况,自然也就无法实现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目标。“共同治理”、“协同治理”等当前理论界比较流行的举措是在尚未突破“股权至上”经营逻辑的条件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改良,仅适用于股权相对分散的国家。对于我国这样的新兴国家,企业所有权高度集中,管理层持股、职工持股等形式更多的是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体现,是大股东确保自身利益的手段,经理层、职工身份的转变不足以影响现有的股权结构。因此,在我国“共同治理”、“协同治理”等治理方式还无法充分发挥其促进大股东履行社会责任的条件下,将我国资本市场表现出的股权相对集中的特性融入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基于公司治理的责权利分配机制、决策机制、管理制度设计等方面将是当前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领域。Z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高汉祥,郑济孝.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同源、分流与融合[J].会计研究,2010,(6).
>>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石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研究 关键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证研究 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解读企业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与绩效关系研究 弱势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治理机制探析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社会责任效应关系的实证研究 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综述 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建立 浅论基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目标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博弈分析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分析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实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傅玲,要素资本产权制度及企业控制权和收益索取权配置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2008.
[3]财政部.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北京统计2003,(4)1054-1059.
[4]Freeman RE. 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 Holder Approach[M].Boston:Pitman Press,1984:31.
[5]罗虹,伍飞英.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框架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09,28(6):117-118.
[6]龚明晓,周文华.架构我国社会责任报告评价体系的初步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1):54-55.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 规范研究 实证研究 综述
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以及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人们对企业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从早期将企业单纯地看作是一个为盈利而存在的经济组织,到逐渐认识到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除了经济责任之外,还担负有其他责任。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从短期来看可能会耗费一定的企业资源,但从长期来看,承担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诸如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等长期效益是十分巨大的。正是出于以上考虑,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正在逐渐认识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但企业如何向外界报告、披露自己已经履行的社会责任的情况?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对社会责任会计的规范研究。本文即是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社会责任会计规范研究
( 一 )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 国内对社会责任会计这一概念的定义根据其对象不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核算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吴俊(1994)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当作社会责任,而社会责任会计就是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活动,它的任务在于测定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社会各方面所带来的效益和损益。阳秋林(2000)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术对某一单位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进行反映和控制。;二是以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为核算对象,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主要代表观点有:葛家澍、林志军(2001)提出:所谓社会责任会计,就是通过一定的以货币或非货币的形式,把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努力与成就通过一定的会计方法加以衡量和报告反映。黎精明(2005)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集团和个人决策提供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李东生、阳秋林(2005)对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作了如下归纳: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和手段,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于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其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效益。
关键词:旅游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涵义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探讨、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管理当局、政府、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集团和个人的决策提供特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会计学分支。其目标是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下的企业社会贡献率最大化,实现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保值增值。
(一)国外的文献综述
西方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比较早也比较成熟。对我国社会责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企业社会责任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谢尔顿(Oliver Sheldon,1924)年在其著作《管理哲学》提出,书中泰勒被批评为过于简单化的看法是什么促使工人。奥利弗谢尔登的主题,泰勒曾帮助发展科学的管理,这种工作不应偏离的主要人力经理的工作管理。同时书中提到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的。
戴维斯(K.Davis,1968)他将企业社会责任化分为两方面,社会―人的责任和社会―经济的责任。这将社会责任的主体扩大到包括企业在内的所有组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它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由个人承担转化为由作为法人实体的企业承担。
弗里德曼(Friedman,1970)崇尚自有资本主义,因此他认为的公司社会责任是“依照所有者或股东的期望管理公司事务, 在遵守社会基本规则, 即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创造尽可能多的利润”。在自由经济下,公司是股东的公司,财完全私有,如果公司进行捐赠,就会减少股东的回报、降低员工的工资,这些都是违背自由社会的精神的。因此,“这样的捐赠应该由社会中作为财产所有者的个人来提供”。依照弗里德曼的观点,企业应尽社会会责任就是在合法的前提下多赚钱。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现状:
1、法国
法国是最重视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国家,早在1977年,法国政府正式颁布法令部分企业编制年度社会平衡表,送送交公司劳资协议会、工会代表和法国劳工部。并且披露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工资成本;健康和安全保护;职工培训;职工住房、交通等其他生活条件。
2、美国
美国作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发源地,无论是理论界还是会计实务界都比较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和实践,并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公司目的”列入《公司法》。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信息应当包括:经济的增长和效率;教育;职工的雇佣和培训;公民权利和就业平等机会; 企业所在城市的改造和开发; 公害的消除;职工劳动保护和修养;文化和艺术;医疗;对政府的影响。
3、德国
德国除了要求企业编制社会资产负债表外,还要说明企业对社会责任目标的实现程度。在披露内容上侧重于环境保护方面。
(二)国内的文献综述
相对而言,国内有关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在中国,“社会责任会计”一词第一次出现还是1990年在常勋教授编写的《国际会计学》教材中,其中指出社会责任会计是企业经济活动对于社会所带来影响的计量和报告。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对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曹立村, 阳秋林(2005)在《基于SA8000 谈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建立的必然性》中指出SA8000即“社会责任标准”的不断推广与普及,必将对我国的企业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有企业赚取利润应体现人性原则、企业应更多关注利益相关者、加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等方面。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所以以SA8000的标准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是很有必要的。
王鲁璐、金建在(2009)《关于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构想》中指出利润最大化这一过分狭窄的企业经营目标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会计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效益。为了使信息使用者更好地了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须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并通过相关例证指出我国现行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阎丽恩(2010)在《科学发展观下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建议》一文中主要介绍了科学发展观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应披露的内容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利用,人力资源方面的责任,对其产品质量或售后服务所应履行的社会责任。我国企业披露存在的问题是披露的内容不充分,没有形成独立的报告形式,以非会计形式为主进行披露。从科学发展观下看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要加强政府监管,发展计量科学以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量化研究,提倡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曹兵(2011)在《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价值相关性研究》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说明了企业社会责任贡献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使企业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情况下也有利于提升企业自身的价值。从而否定了大多数企业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以损害企业价值为代价这一观点。
从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可以看出,研究的主要观点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从企业外部还是企业自身的发展都要求企业进行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有很多主要是披露内容不全面;披露形式单一,主要以非会计形式进行披露;没有形成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披露报告。
谢芳、廖筠(2008)《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旅游业公司伦理规范治理探讨》中从两种不同的公司治理理念出发,介绍了一个是有伦理规范的一个是没有把伦理规范,从而引出旅游企业伦理治理内部运行机制与外部支撑体系的构建。强调了内外都要加强其企业伦理规范。
唐小亚(2009)主要是从旅游旅游业发展利益相关者对社会的责任主要是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究了谁应该对旅游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责任负责。比如:政府、消费者、开发商、旅游地的当地居民等。
高午阳(2010)《论旅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和途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 构建旅游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成为越来越多旅游界人士的共识。文章结合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着重阐述旅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并对推动旅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途径进行探讨。作者认为旅游业要履行社会责任旅游企业要努力成为社会公民。其次,政府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和监督职责。
安微娜(2011)论低碳旅游与社会责任,文章使用了当前最流行的经济词语“低碳”,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旅游业也提出了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低碳旅游”,而“低碳旅游”并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文中作者认为这种社会责任需要政府部门、企业、旅游者几方共同履行,才能真正走上经济、环境与能源协调发展的道路。
吴振鹏(2012)《试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从旅游业与环境的关系出发,说明了旅游开发商的不合理开发已经造成了环境的破坏,所以要想保护旅游行业不受破坏就必须走课持续发展道路。在文中还介绍了要怎样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完善法律法规、限制游客人数、加强宣传力度。
对我国的文献回顾可以看出大部分还是从整体上进行的研究,对旅游业的社会责任的研究也大多是从必要性和现状来看的,对旅游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较少。
我认为,对于旅游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应首先从观念入手长久以来,大家认为旅游企业是第三产业,不会造成污染和环境破坏。从而使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忽略了旅游活动中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保护问题,从而导致后来的环境后果。现在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旅游目的地的水质下降、交通拥挤、旅游过度开发所导致的景观地貌的破坏、人文景观遭到破坏、风土民情被商业化等等。其实旅游资源有时候往往是不可再生资源更例如开发地的风俗习惯、一些古老的人文景观等,所以旅游业对社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次,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要深入研究,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对于社会责任的披露 一个很重要的阻碍就是不能很好的用会计方法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因此也没有办法很好的将其披露出来。对于旅游业这种第三产业造成的社会问题和它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更难用会计方法进行披露了。所以研究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旅游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如果旅游业想要得到长久的发展,那么对社会信息进行披露就是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Oliver Sheldon. 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M].1924.74
[2]K.Davis.social-Economic.Accounting[J].Accounting Research ,1960.
[3]Friedman.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Profits[J].New York Times.
[4]曹立村,阳秋林.基于SA8000 谈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建立的必然性[J].南华大学学报,2005;6:53-55.
[5]陈留星.从传统会计视角看社会责任会计[J].时代金融,2011:8-9.
[6]陈巧慧.从国外的社会责任会计动态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J].论坛,2011;9:8-10.
[7]王鲁璐,金建.关于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构想[J].财会探析,2009;8:104-106.
[8]阎丽恩.科学发展观下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建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67-168.
[9]刘红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构想―基于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北方经济,2010:58-60.
[10]曹兵.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价值相关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33-134.
[11]谢芳,廖筠.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旅游业公司伦理规范治理探讨[J].现代财经,2008;9: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