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数字医学

时间:2023-06-11 08:58:46

导语:在数字医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数字医学

第1篇

关键词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数字化;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7-0013-02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医学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技进步带来了阅读终端的多样化,手机报和手机刊等数字出版技术的出现,给传统出版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编辑人员要适应时展,加强数字化意识,掌握网络新媒体的技术,为期刊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必要的准备。

1 当前数字期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数字期刊的发展现状

我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我国大陆在2007年数字和网络出版产业的规模已超过400亿元,其中数字期刊的直接收入就已经超过了7.5亿元[1]。网络期刊杂志出版,特别是网络学术期刊出版的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比如同方期刊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龙源期刊网等网站,已建立起比较可行的盈利运营模式。数字出版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服务的读者面也更加广泛。我国的电子网络期刊杂志已有近4万余种之多、用户数接近9 000万,移动阅读的用户近3 000万[1]。数字出版加快了医学知识更新和传播速度。大量与医学有关的学术博客和专业网站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医疗专业知识传播速度慢、受众少和信息使用效率低的局面。

很多医学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都已经认识到数字化期刊的发展趋势不可避免。与传统的纸质印刷期刊相比,数字化期刊的信息量更大,传播速度更快,内容丰富翔实,形势多样。不少医学科技期刊都进行“数字化”,主要是对已经印刷好的纸质刊物进行数字加工,获得数字衍生品,进而通过加入期刊数据库或者是依附于自建的网站,使期刊内容实现网络化发行,这是以纸质刊物的出版发行为基础和核心,属于传统出版模式在数字发行领域的再延伸过程。

1.2 存在问题

1)医学科技期刊内容在经过数字化并加入到网络数据库,需要一段时间,当制作完成可以供读者检索利用的时候,纸质期刊已经发行了 2个 月~5个 月,时间明显滞后,导致网络期刊多是过刊内容的尴尬局面。这与编辑打算通过采用数字化期刊的方式达到方便、快捷的传播期刊内容的初衷有很大差距;2)医学信息丰富,形式内容多种多样,读者面对庞大的信息流难以甄别良莠,无法迅速查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期刊内容。而一些数字化医学科技期刊没能充分展示自身特色,不能从信息林中脱颖而出,内容得不到充分利用;3)当读者需要阅读数字化期刊的相关内容时,需要借助特定的浏览器,这要求读者下载并安装相应的阅读软件才能浏览期刊内容,比如中国知网采用自行开发的 CAJ 软件来实现原期刊页面的浏览和打印。如果读者需要引用文章中的某些内容,必需通过转换进行文字识别,再把相关内容转换成Word格式的文档才能加以利用;4)互联网特殊的环境使得每个网络版医学科技期刊都面临一些新的知识产权问题,主要包括数字内容版权、软件版权、专利权等。版权不清,这是制约网络版期刊的一个重要因素。

未来的医学数字期刊发展应是编辑出版全过程的数字化,数字化应贯穿约稿组稿、作者投稿、编委审稿、编辑加工、出版传播、读者阅读和进行反馈的全部环节。作为编辑,只有整个期刊产生和服务于读者的过程实现数字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期刊数字化的优势,这也是信息时代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这要求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具有数字化意识。只顾埋首改稿的编辑已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编辑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力争所有的信息存储、稿件处理、费用管理、与作者及专家的互动、网刊的制作等全部在网上实现。

2.1 加强社会责任感

当前医疗改革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网络数字化期刊信息的获取和交流较传统期刊更为快捷,论坛留言本等互动专栏的设立使得参与讨论的环境更为开放宽松,编辑要应对复杂的舆论环境,除了需要相应的医学知识和编辑专业知识,还要拥有敏感的新闻意识,在做好医学编辑工作的同时,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以国家政策为导向,通过数字化期刊这个窗口,做好医疗卫生工作的新闻宣传工作。

2.2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意识

在医学科技期刊出版前,编辑可以通过借助各种网络平台,学习熟悉各种操作系统和数据库,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整合,策划如何向学术带头人约稿组稿,邀请广大医务人员者共同参与刊物的选题版式设计等。编辑与读者和专家之间通过网络进行联系,检索已经发表的相关稿件,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如E-mail,QQ,论坛等更好更快地加强彼此间的互动,专家可在网络上审阅稿件,作者可以登录网络系统,查看到稿件的最新动态,缩短稿件修改往返的时间,通过网络完成稿件的修改、校对。数字化技术使得作者,编辑与专家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把传统的纸质医学科技期刊内容制成PDF,放到网页上,使论文内容更容易被传播和引用。

当前大部分医学科技期刊正逐步从传统出版模式向数字出版模式转变,相关医学网站相继建立,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医学论文全文检索尚不能完全普及,一些医学数据库免费提供的信息仅限于论文的标题、关键词、摘要和参考文献,。若要使读者在庞大的数字信息流中,通过网络迅速检索查询到本期刊的相关资料,编辑就必须针对网络数字化传播的特点,掌握数字化编辑技巧,在编辑论文时,从标题、关键词、摘要等方面入手,注意提炼医学论文的检索点,选好关键词,尽量将作者的重点工作内容、创新点及具体成果在摘要里展示出来,以方便读者检索查询引用,从而扩大期刊的影响,产生信息有效利用的良性循环。

2.4 转变出版观念

目前医学科技期刊存在的上网期刊内容滞后的现象,要改变这种情况,编辑要转变出版观念,努力使期刊向纯数字模式的医学科技期刊转变。纯数字模式的医学科技期刊在编辑修改校对定稿后,论文直接通过HTML格式从编辑的工作电脑上传到相应的期刊网络页面,时效性强,对于一些医学信息动态可即时报道。HTML格式是互联网出版的超文本标记语言,读者不需要下载其他软件,就可以直接采用通用的浏览器进行浏览和检索,直接将所需要的期刊内容准确复制到Word文档中,方便读者的阅读和使用。通过链接,作者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方便快速地链接到相关的网址,浏览获取相关医学信息, 保持了阅读和思维的连贯性。

2.5 满足读者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多数医学科技期刊依附于网络数据库,其网页页面设置常常“千刊一面”,没有能充分体现自身的特色[2]。除了将与纸质版期刊全文的电子版期刊放在页面上,编辑应当努力学习相关网络页面设置知识,在网页上通过插入声音、动画、录像等多渠道生动地表现相关内容。另外,针对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对期刊的信息加以整合,注重网站数据库的频道栏目策划和专题创意设计,尝试不同的发刊方式,如将本年度的医学科技期刊合成电子合订本,或整理合成某一疾病的专刊,方便有需要的读者下载等。定期向作者发送出版信息、稿件信息、最新医学研究成果等,建立读者论坛,收集读者的反馈信息,利用网络传媒,大力宣传期刊的学术活动,在网站上建立科技动态、医学科技期刊资讯等信息类的窗口,举办医学学术会议的消息,并可对会议做全程的跟踪报道。对期刊发表的医学论文及会议论文进行评比、专家点评等,同时开展专业培训等活动。

2.6 加强数字化期刊的版权意识

编辑应当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只有充分认识到保护知识产权对数字化医学科技期刊的重要性, 认真学习我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注意防范知识产权风险[3],了解有关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关注与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典型案例,尊重医学论文作者作品署名权、复制权、发行权、信息化网络传播权、汇编权等权利[4,5],如通过签署论文授权书等方式,在录用稿件时与作者签订协议,同意将其作品交由出版商以网络的形式提供给广大读者,并适当地支付相应稿酬。引导作者强化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意识,尽可能地避免知识产权纠纷的产生。在把纸质期刊内容转化成PDF版本上传到电子期刊网页时,注意打上编辑部的水印,对文档进行加密技术处理,保护数字化期刊内容的版权。

3 结论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不断加深,模式不断创新[6],只有大力推动传统出版业技术升级,加快与数字出版业态的融合,利用数字网络化的渠道优势,加大医学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期刊竞争力,使得医学科技期刊更好地发展。医学科技期刊数字化正为必然的趋势,编辑应当与时俱进,提高数字化意识,在医学科技期刊发展的各个时期结合自身情况,不断学习网络新技术,迎接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陈少华.数字出版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浪潮-2008我国数字出版发展现状及阶段性特征分析[J].出版广角,2008,14(12):1-16.

[2]谢新洲,万猛,柯贤能.网络期刊的发展及其评价研究[J].出版科学,2009,17(1):22-28.

[3]刘英,廖玉华.医学期刊网络版管理需注意的几点问题[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388-390.

[4]崔洁,谭华.学术络传播现状及相关对策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1):26-30.

第2篇

[关键词] 放射学信息系统;计算机;述评

伦琴发现X线为放射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其后的100余年中,随着各种新型成像技术不断出现及改进,放射学由单纯的X线成像发展到包括CT、MRI、超声、核医学、计算机放射成像(CR)、数字放射成像(DR)等各种数字化成像技术的现代影像学阶段。成像技术的改进,同时也引起了包括思维模式、工作流程、管理方式等一系列改变与挑战。20世纪70年代初期CT的问世,成为传统放射学步入现代影像学时代的革命性标志,在其后的时期里逐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成像技术,但根本进展为影像医学的数字化,后者使得医学影像学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时期。

1 医学影像数字化进展

1.1 CT技术进展 CT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新型成像技术,主要特点是:横切面、断层、数字化图像,彻底改变了近百年来传统X线图像结构重叠、信息单一的缺陷,使得成像技术和图像读取、分析方式发生了质的变革。近30年来,CT的发展一直围绕着扫描速度(数据采集速度)、图像清晰度(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及扫描范围(数据采集范围和方位)的和谐统一而进行。初期CT采用的是间歇式进床步进式扫描的单纯层面成像方式,主要机型为常用的第1~3代CT,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扫描速度慢,时间分辨率差及信息丢失、遗漏等缺陷。滑环技术的出现为螺旋扫描奠定了基础,后者采取X线球管旋转与进床同步进行的扫描方式,解决了扫描速度、图像清晰度与扫描范围之间的矛盾,使得三者得到了完善的结合。在此基础上相继开发出的双层、四层、八层及当今最先进的六十四层CT,则更加体现了成像速度快、图像清晰度高、扫描范围大的优点,使得以前不能行CT检查的部位或器官,能够进行CT检查,极大拓展了CT的应用范围,如血管成像、三维成像(仿真内窥镜)、灌注成像及心脏成像等,为活体检查提供了极具实用价值的工具。多层CT的下一个换代产品将是采用平板探测器的容积CT(Vo- lume CT ),届时CT将不再是单层或多层扫描,而是某个特定解剖范围的整体扫描。

1.2 MR技术进展 MRI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应用于临床后,已成为现代影像学的重要成像手段之一。就成像速度、图像清晰度及临床应用范围而言,MRI进展主要表现在电子学、梯度场和射频场等方面,与此密切相关的脉冲序列和实时成像技术的发 展,极大拓宽了检查的适应证和检查深度,除常规的二维和三维成像功能外,还可进行MR血管造影(MRA)、弥散(dif-fusion)、灌注(perfusion)、功能成像(fMRI)、MR波谱分析(MRS)、显微成像及实时成像等。实时成像是指在人体功能活动的同时进行成像,可显示人体功能活动时组织结构的相应变化,即所谓MR透视,可进行实时血管造影、心脏成像、介入检查和其他功能成像。fMRI目前主要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法(BOLD)成像,通过检测组织内血氧代谢变化(含氧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而产生信号对比。主要用于脑皮质和脊髓功能定位,以确定肿瘤与中枢神经功能区的关系。弥散成像反映分子水平水分子的运动状况,根据不同组织或病变内水分子弥散运动的差别产生图像对比,并可测量组织的弥散系数(ADC值),主要用于鉴别不同类型水肿(如血管源性、细胞毒性和间质性水肿)、肿瘤、炎症与梗死,以及白质纤维束的走行。灌注成像通过测量血流通过时间(MTT)和脑血流容积(rCBV)等参数,以观察毛细血管水平血流运动及分布状况,主要用于脑血管病变及肿瘤性病变的检查。MRS通过观察病变区域代谢产物(如乳酸盐、肌酐、胆碱等)的变化情况,分析病变的性质。目前,本技术处于初期临床应用阶段。

1.3 常规X线技术进展 常规X线检查在现代医学影像学中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约占所有影像检查的48%。近年来传统X线检查方法的主要进展也是图像数字化。在X线源不断改进的同时,通过改进信息接收与处理技术,由过去的模拟数据输出转变为数字化输出。数字化图像的主要优点为可进行图像后处理及网上传输与交流。模数转换的方式包括:①传统X线胶片经扫描后变成数字图像,但有数据丢失;②影像增强器取得模拟信号,经模拟转换后,以模拟信号输出,如DSA;③CR,也称影像板放射成像技术;④DR,也称电子成像板放射成像技术。后两者为目前已广泛应用的数字X线影像技术,也使得常规X线技术成为真正数字化图像。

1.4 其他成像技术 SPECT、PET及超声等也已成为数字化成像技术,尤其是前二者是在C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影像技术,在采集信息的手段上明显有别于传统的核素扫描,克服了普通核素扫描定位准确性差的缺点,PET还可反映器官和组织的功能代谢信息。

1.5 图像融合技术 前瞻性地将采集的多幅图像处理为一幅图像的技术,称为图像融合技术。而将所采集的多幅图像处理为一幅图像的技术,称为图像叠加技术。现有的各种成像技术,所得图像各有特点,如解剖结构和功能图像等。融合方法可由图像的单纯叠加而成,也可经两种不同设备合成一种新的单一设备而成,如CT-PET结合,则融合了CT显示解剖结构清晰与PET显示病变及功能异常敏感性高的优点,克服了CT显示病变敏感性低而PET显示解剖结构差的缺点。目前,已有少量该型设备成功用于临床。其他类似的融合设备技术也有应用,如CT血管造影、MRI血管造影等。

1.6 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随着影像技术的进展,尤其是能获取大量数据信息的多层CT、MRI等先进设备的广泛应用及各种检查方法的增多,获取的图像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若这些影像资料仍停留于原始的处理方式和传统的管理方法上,已远远不能满足临床业务的需要,并可能成为阻碍医院发展的“瓶颈”。因此,有必要使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管理、存储、传输和使用这些信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的诞生,使解决这一矛盾成为了可能。PACS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图像获取、存储与处理、显示系统。一般而言,PACS应与放射科的各种成像设备(包括CR/DR、CT、MRI、DSA、SPECT、PET、US等)、放射信息系统(RIS)及医院信息系统(HIS)实现平滑连接,通过对图像及文字的存储、传输、调用等功能,达到院内信息共享、提高诊疗效率与质量、无胶片化管理、克服时间及地域限制、模拟手术、甚至远程会诊等目的。因此,PACS应成为医院诊断链和治疗链中最重要的环节和医院实现真正数字化的基础。

2 影像数字化带来的挑战

2.1 思维方式变化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传统放射学诊断已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即以X线片为信息载体,反映的主要是组织或器官病变的大体病理信息,诊断思维分析主要以形态学改变为依据。随着现代影像医学的发展,影像学已由二维图像转变为三维图像和动态图像,由单纯诊断转变为诊断加治疗,由过去的大体、宏观观察转变为宏观加微观(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和流动信息观察,由过去单纯的解剖学形态观察转变为解剖形态加功能观察,由真实影像转变为真实加虚拟影像,由单一科室转变到全院、甚至通过互联网链接全世界。所有这些变化,也必然要求影像科及临床科室医师的诊断思维模式随之发生改变,必须同时兼顾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结构与功能、形态与成分等分析。

2.2 工作流程变化 影像诊断中,现代影像学检查手段获得的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各种信息及PACS电子式“软拷贝”取代了传统的“硬拷贝”(照片),必然会有意或无意地受到习惯势力的阻碍。由于我国的计算机普及程度尚不广泛,大多数医务人员对计算机操作并不十分熟练,特别是老一代的医生,一般均习惯于 传统的观片灯阅片方式。尤其是在需要反复对比多幅新老图像时,使用多联观片灯最为简捷。使用PACS后,传统的“观片写报告”方式也将被“荧光屏+直接微机报告”或“荧光屏+口述录音+微机报告”所替代,这种新型的方式截然不同于以往。另外,在信息采集与处理方面,也将出现信息采集在先,资料重组、显示及处理在后,最后只把经处理后有用的资料经PACS有效传输到相关科室的方式。这种工作流程的改变,也是对传统方式的一种挑战。因此,在这方面还应着力培养影像专业医师尽快更新观念和意识、增强网络意识、重新组织影像科室的诊断作业流程。

2.3 影像检查手段的合理使用与医疗费用问题 影像检查消费与检查所用设备、检查内容及方法等密切相关。传统放射学主要基于X线检查(如正位、侧位平片),检查手段单一、简单,耗时及耗材较少,诊断分析相对容易。尽管普通CT获取的信息数据量明显多于X线平片,但仍以二维断层切面为依据,用少量普通胶片即可承载其所有图片信息。因此,上述二者的使用及相关费用并不太高。但螺旋CT、MRI及CR/DR等数字设备应用后,尽管其能在短时间内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方位(如矢状位、冠状位、横轴位)、不同的层次(如大体解剖水平、分子水平、流动信息等)获得大量的图像信息,利于诊断和治疗,但这些图像信息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一是如此大量的图像若仍由传统沿用的“X线片”作为载体,将引起极大的资源浪费,也增加了病人的费用。如一次颅脑MRI平扫加增强扫描,若同时使用多序列、多方位检查,将一次性产生几百幅图像。若病人同时应用CT、CR/DR或核素扫描,甚至CT、MRI三维扫描及重建,产生的图像将更多。若病人因病需要多次复查,其产生的图像及相关费用将难以想像。二是尽管PACS的实施使无胶片放射学成为可能,但病人仍需一份自带片以备外诊使用,但如此大量的“X线片”图像将给诊断分析、携带及保存带来困难。因此,检查手段的合理使用与组合为现代医学影像学所面临的另一个挑战,这要求影像科及临床医生必须熟知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即比较影像学),根据不同病变或同一病变的不同时期,采用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如急性或超急性期脑梗死以MRI检查最为敏感,急性期脑出血则以CT检查更敏感。影像学医师还需清楚如何选择检查的最佳方位(如横轴位、冠状位或矢状位等)及最佳方法(如增强扫描、动态扫描、灌注成像、弥散成像等)。如此,可在充分满足医、教、研需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缩短检查时间,节省病人开支,避免无谓的资源浪费。

第3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整合

 

现代高校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特别是随着各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新教学楼、新教室的不断扩建,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等一系列因素使学校对多媒体、网络教学、办公应用系统等信息化技术依赖越来越大,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成为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医学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需要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以实现统一的管理。

一、数字化校园的涵义及意义

在传统观念中数字化校园一直被认为只是由一个一卡通系统和多个应用系统组成,例如各种办公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人事系统和财务系统等。但由于各个系统中的信息,数据保存格式以及操作人员的权限设置都不一致,并且各系统由于开发商的不同很难做到统一的接口,系统间通讯困难,对于整个校园来讲只是一个个“信息孤岛”,造成大量冗余、错误的信息,因此这样的“数字化校园”只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并不能完全发挥信息化的优势。而数字化校园真正的涵义是指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利用计算机、各种通讯手段对学校里各种办公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包括统一的身份认证、权限控制、教学资源管理以及对人事、财务、后勤等信息系统的统一管理等。数字化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它是一个基于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的虚拟校园,使现实的校园环境得到延伸[1]。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对于高校的管理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数字化校园是一个虚拟化的校园,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学校的跨地域业务得到有效开展,对学校建立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多层次的管理方法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其次,数字化校园以网络通讯为基础,通过计算机处理大量的信息,使学校教工把一些查询、统计、计算等工作交给计算机来完成,大大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再者,数字化校园成功解决了学校“信息孤岛”的问题。数字化校园的成功实施,能把学校里各个分散的系统整合,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避免出现数据的重复检索、录入。例如图书馆的图书借阅系统,里面的人员信息不需要重新录入,可以直接从人事处数据库中调用,有效解决了数据的不一致问题。

二、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数字化”这个概念最先是由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的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The Digital Earth:Understanding in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的报告中首次提到的,他提出了数字化地球的概念,此后,“数字化”名词在全球流行开来,各行各业如数字化城市、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名词接二连三被提出。

近年来,校园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校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在国外,英国信息教育技术走在前列。1998年1月英国启动了全国学习网,利用网络的高速优势把学校、科研机构、图书馆等网站连为一体,为网络教育开辟了途径。2002年,英国全国学习网的网络连接所有家庭、社区、学校、医院、社会服务以及大众媒体转播系统、单位,基本能满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国内大学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在90年代初,建成校园网并通过CERNET建设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大学总数不过10所左右。到1999年,已经有500余所大学建设了结构先进、功能完备的校园网络。2002年,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共同启动了亚洲地区第一个国际性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项目,对亚洲地区各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最新动态和信息,进行研究。

现阶段医学院校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学校以医学专业为主,信息化意识不强,缺乏专业的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二是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存在重复建设现象;三是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没有建立网上自动办公系统和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

医学院校数字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成一个适合学校校情的数字化校园模型,即“统一平台+统一门户+多应用系统”的建设模式,从而实现校内教学、管理、科研的全面信息化、网络化。免费论文,整合。

1.统一平台是指一个高性能的、负载均衡的、可扩展易维护的、高安全的应用软件、硬件以及数据库平台。其中包括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统一公共数据平台三大基础平台。

2.统一门户是指要建成一个统一的、开放的、能提供信息共享并能提供多种应用服务的高效稳定的门户中心。

3.多应用系统指为满足各种教学、管理、科研等日常业务的需要而提供的各种信息化软件、工具等,如教务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从统一的数据库平台调用数据,共享规范标准格式的数据,提供统一的接口程序。

通过数字化校园的标准建设,集成现有的应用系统,在新需求下开发新的应用系统,从而实现校园的信息共享和传递,最终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为一体的信息化环境,实现学校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免费论文,整合。

四、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在现有网络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对校内所有信息化资源(包括各种应用系统、数据库资源、认证系统等)进行全面整合的过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个环节必须互相紧扣,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确保各个环节协调发展。医学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几项特色项目,如虚拟实验室、虚拟医院、虚拟手术台等。

数字化校园的总体架构设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应用系统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基础网络平台、弱电系统和IDC数据中心建设,是建设好数字化校园的基本保证,为数字校园提供最底层的网络、硬件支持。

(1)基础网络平台、弱电系统

(2)IDC数据中心

IDC数据中心是由一系列的硬件、软件、相关网络组成的整体,它作为全校数据流转与交换的中心,主要包括主机系统、存储系统、网络系统、安全系统等硬件设备和数据库系统、应用服务器、目录服务器数据汇聚设备。

2、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在数字化校园中,各个系统之间经常需要相互协作才能完成一项任务。但对于同一个用户来说,如果不同的系统都要不同的登录信息,并且要重复登录,这就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不便,也给系统加重了负担。而所谓的统一身份认证就是对校内各个不同的应用系统采用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为各应用系统的集成奠定基础。

目前高校身份认证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目前校内各个系统都是分散管理,因此就难以统一管理用户的账号,这就难免会对一些账号信息进行重复管理,增加管理成本。免费论文,整合。

(2)账号的使用没有落实到实名,一个账号存在多人使用的现象,在出现安全事故时难以明确责任,因此在安全管理上存在漏洞。免费论文,整合。

(3)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认证模式和规范不同,安全等级划分标准也不同,不便于全校的安全管理。免费论文,整合。

(4)一个用户如要使用多个应用系统,就必须记忆多套账号信息,并需重复登录,给用户的操作带来极大的不变[2]。免费论文,整合。

3、应用系统建设

应用系统主要有一卡通系统、数字图书馆、教学系统、学工系统、人事系统、财务系统、精品课程等。

(1)一卡通系统

一卡通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校内各系统连接的枢纽。校园一卡通以校园网为基础,集成各种计算机网络设备、数据终端,以IC卡为载体实现校园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成以后,将取代以前校内的各种卡证(如借书证、饭卡、工作证、学生证等),真正实现校内工作、学习、生活的“一卡通”。

(2)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运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把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存储,并通过网络向广大读者提供多媒体信息资源的虚拟化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能最大限度地共享各地信息资源。

(3)教学系统

教学系统主要有教务管理系统,它管理的对象主要有学生信息、教师信息、管理人员信息以及教学资源信息(如教室、多媒体等)。而它主要实现的功能有:排课、选课、考试安排、教学测评等[3]。

五.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化高校必须面临的课题。数字化校园建成后,将很大程度上改变学校的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模式,更方便了校内的信息传递、共享。但国内医学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必须在初期做好整体规划,以学校的中心工作为出发点有计划地实施。

参考文献

[1]傅霖,张凡,江魁.高校数字校园探索与信息标准化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

[2]张应祥,吴健,孟彤.数字校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及管理平台设计,2010

[3]胡艳梅,羊牧.医学院校数字化校园系统结构设计[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

第4篇

大众医学提醒:谷丙转氨酶升高多提示存在肝脏损害,如急、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肝硬化等。

30 甲胎蛋白(AFP)

甲胎蛋白是在胎儿早期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出生后,AFP的合成很快受到抑制。当肝细胞发生恶变的时候。血中的AFP含量明显增高。

大众医学提醒:AFP升高,特别是高于正常值时,并不一定表示患了恶性肿瘤,应动态观察,切莫惊慌失措。

31 中风(卒中)溶栓“时间窗”:起瘸后3小时

脑梗死发生后,若能在起病后3小时内给予静脉内溶栓治疗,可最大限度地疏通堵塞血管,拯救濒死的脑细胞,有效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

大众医学提醒:老年人若突然出现“中风”征兆(如一侧手脚不灵活、感觉麻木、失语、视物模糊等)时,千万别疏忽大意,应立即去医院就诊,为治疗争取时间。

32 18~45岁、近视度数

大众医学提醒:年龄在18岁以下,近视度数不稳定,近年仍有逐年加深趋势,近视度数>1200,眼部有活动性病变(如炎症、青光眼、干眼症等);角膜中央厚度

33 40岁以上,每年查一次B超

超声检查具有无创、无辐射、便捷及准确等优点,不仅可发现结石、囊肿、脂肪肝等常见疾病,还能早期发现某些肿瘤。

大众医学提醒:受超声波无力性质所限,超声检查较适合实体器官,如肝、脾、肾等,一般不适合含气器官(比如肠胃)和骨骼系统。

34 40岁以上女性,每年查一次钼靶摄影

乳腺钼靶摄影对乳腺疾病,特别是对早期乳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临床上将其作为除体检之外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如有乳腺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应从35岁开始,每年接受一次钼靶摄影检查。40岁以后根据医生意见适当增加检查次数。

大众医学提醒:35岁以下的年轻女性乳腺组织致密,乳腺钼靶摄影不易发现病灶,建议将超声检查作为乳腺癌早期诊断的手段。

35 女性45岁以上,男性55岁以上:每年测一次骨密度

我国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女性为30%。35%,男性为10%~20%。骨质疏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如引起腰酸背痛、身材变矮、驼背和骨折等。

大众医学提醒: 目前最好的骨密度检测设备是双能X线吸收仪,俗称骨密度仪。骨密度仅可以测定腰椎、股骨近端或者全身骨骼的骨量,能精确地反映骨量丢失情况。大家应将每年的测定数据妥善保管,井与自己第一次测得的骨密度值(初始数据)作比较,以便掌握自己每年骨量丢失的情况。一旦骨密度值达到骨质疏松的标准,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规的药物治疗,最大限度地提高骨密度,预防骨折发生。

36 预产期计算:末次月经日期的月份加9或减3,为预产期的月份数:天数加7,为预产期的日期数

大众医学提醒:由于每个女性月经周期长短不一,因此计算出来的预产期与分娩日期可能会有1~2周的误差。

37 产前检查:9次最佳

除孕早期需检查一次以确定怀孕外,自孕中期起至足月妊娠,约需9次产前检查。一般孕20周~36周,每4周检查一次;孕36周后,每周检查一次。9次检查时间分别是20周、24周、28周、32周、36周、37周、38周、39周、40周。

大众医学提醒:正规产前检查一般为9次,但对具有某些高危因素的孕妇而言,可能需要随时增减检查次数和项目。

38 孕期体重增加不宜超过15千克

孕前体重正常的妇女,孕期体重可增加11.25~15千克。孕前体重偏轻的妇女,孕期体重可增加12.6~18千克。孕前体重偏重的妇女,孕期体重增加应有一定的控制,为6,75~11.25千克。

大众医学提醒:孕期体重增加会影响到胎儿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孕期体重增加过多过快,不仅会增加巨大儿的发生率,还会增加产后减肥的难度。反之,若体重增加过少,则会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39 孕妇:停经5~10周用药最危险

在受孕后的最初2周,受精卵若受到药物影响可能有两种结局:一种是自然流产:另一种是受精卵自我修复损伤,并继续发育成一个正常胎儿。因此,如果孕妇不小心在这个阶段服了药,可以采取静观其变、顺其自然的态度。但受孕后3,8周(即停经5~10周)是胚胎器官分化发育的关键阶段,此时若接触有害药物,胚胎器官可能会因此致畸。

大众医学提醒:由于大多数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都集中在孕早期,而此时有相当多的孕妇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怀孕了,为确保安全,准妈妈们应该在准备怀孕阶段就开始考虑用药安全问题。

40 足月产: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周分娩者

早产: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周间分娩者。过期产:妊娠达42周或超过42周分娩者。

大众医学提醒:孕38周的时候生产。虽未到达预产期(孕40周),也算足月户。

41 正常新生儿体重:2500~4000克

出生体重4000克,称巨大儿。

大众医学提醒;巨大儿不但会增加难产率、剖宫产率,而且孕期增加体重过多。会使孕妇感到不适、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增高,并且产后要减掉这些多余的体重也很困难,低体重儿主要包括早产儿和小样儿。这些孩子因“先天不足”,并发症很多,围产期死亡率高。为杜绝这“一大一小”现象,定期产检,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干预非常重要。

42 足月新生儿身长:约50厘米

小儿出生后第一年身高增长最快。全年约增长25厘米。1岁以后增长速度减慢,全年约增长10厘米。2岁以后增长更慢,平均每年增长5厘米。2―3岁小儿身高计算公式:身高:年龄x6+77厘米。

第5篇

摘要:文章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滨州医学院图书馆用户进行抽样调查,充分了解并分析用户类型,用户对于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使用、评价、需求等实际情况,对如何提高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水平提出相应的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5-0070-04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种新型文献信息表现形式――数字资源出现了,且已经成为组成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重要环节[1]。因为其具有使用灵活、检索速度快、传递迅速、时效性强、方便存取等优点[2],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得到了高校用户的喜爱。高校开始重视数字资源建设,图书馆也加大了对数据资源的投入。随着新数据信息技术应用和数据资源的增加及用户信息素养的提高,高校图书馆需要不断加强服务,数字资源作为图书馆的基础和核心应该满足用户的需求。笔者通过调查滨州医学院图书馆用户对于图书馆现有数字资源的需求和利用情况,统计分析调查获取的数据,写出本文,以期为图书馆提高数字资源服务水平提供参考借鉴依据,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1调查问卷设计

这次调查以滨州医学院图书馆为样本,使用抽样调查方法,结合问卷调查方式,运用图书馆网站下载、e-mail发送电子问卷和现场发放纸质问卷等途径[3]完成。调查问卷以合理性、针对性、明确性、兼顾性、无诱导性、便于分析、整理等为原则进行设计[4],调查的内容主要分为:①用户信息。包含用户类型、院系等。②数字资源利用情况。包括图书馆网站、OPAC、数据库等。③图书馆网站用户满意度。④用户资源需求和建议。问卷设计了9个问题,除了用户需求和建议需要使用文字方式填写,其他题目都采用客观题方式。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3份,收回275份,其中有效问卷268份,有效率为97.54%,被调查用户包括学校教职工、学生和附属医院医务人员。在268个有效样本中,教师152人,学生78人,医务人员38人。

2滨州医学院数字资源利用情况

2.1网站的访问频率

图书馆的网站是用户上网使用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首要途径,问卷中对滨州医学院图书馆用户使用网站的频率做了调查,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有超过88%的用户每周使用图书馆网站1~2次或以上,其中76.5%的用户每周访问图书馆网站4~5次或以上。

通过将用户访问图书馆网站频率分为5个刻度:时常为4,较多为3,有时为2,很少为1,没使用为0(见表2),得到用户访问图书馆网站频率的描述统计,其中均值为3,说明用户平均使用图书馆的频率为较多。一方面,说明在滨州医学院图书馆用户已经很习惯访问图书馆网站了;另一方面,也说明图书馆网站已成为图书馆用户使用图书馆的一个主要途径。

比较教师、学生和医护人员不同用户类型之间的均值结果(见表3),图书馆网站访问频率最高的是教师,均值达到3.35,这说明教师每周对图书馆网站访问达5次以上。另外,学生和医护人员用户的访问频率均值分别为2.42和2.78,表明他们每周都会访问图书馆网站。从不同用户类型之间访问频率比较可以看出,用户的信息需求直接影响其访问图书馆网站的频率。教师在平常工作中信息需求最大,所以他们就会较多地利用图书馆。虽然他们的信息需求程度不同,但是访问图书馆网站都是他们使用图书馆的主要方式。

2.2访问图书馆网站的目的

通过调查滨州医学院图书馆用户使用图书馆网站的目的(见表4),可以看出用户访问图书馆的主要目的在于使用数据库和馆藏书目查询,使用率为73.88%和45.15%,使用虚拟参考咨询的用户只占7.85%。

从用户类型与访问主要目的交叉对比(见表5)可以看出,用户访问图书馆网站的主要目的是馆藏书目数据查询和访问数据库,但是经过对比可以发现教师和医护人员访问数据库的比例明显高于馆藏书目查询,而对学生来说这两个比例则大体一致。

2.3图书馆数据库使用情况

滨州医学院图书馆数据库分为:①中文数据库。包括 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位论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职业培训库、博看期刊网、专业课培训库、中科考试系统。②外文数据库。包括PUBMED、EBSCO、OVID、外文期刊网。从调查表6可以发现中文数据库的使用比例都很高,尤其是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学位论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这4个期刊论文数据库,相对来说外文数据库使用就不理想。调查反映出滨州医学院图书馆用户对数据库的使用率比较高,尤其是用户对中文数据库的使用率远高于外文数据库,这一方面说明用户对于中文数据资源需求很大,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外文资源使用门槛相对较高,用户群体使用外文数据库的能力较低

对比不同用户类型使用数据库的情况(见表7),学生使用学术期刊数据库的比例较少,但是对于职业培训、专业课培训、博看期刊和中科考试系统这几个数据库比较感兴趣,而教师和医务人员则更注重使用学术期刊数据库资源。对比发现PUBMED在外文数据库中使用率较高,说明用户主要把它作为外文数据资源的获取途径。

4提升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水平的措施

根据本次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滨州医学院图书馆的用户已经习惯使用图书馆网站,但是用户对图书馆数据资源内容不太满意。②用户主要是通过访问数据库来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而且不同用户类型对数字资源的需求也存在差异。③用户对数据库资源、校外访问系统、移动图书馆、网络沟通工具需求颇大。以下是笔者对提高滨州医学院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水平提出的几点建议,希望对其他医学院校图书馆有借鉴作用。

4.1增加数据库内容、优化数据库结构

问卷调查数据,表明用户最常用的数字资源是数据库,“增加数据库资源”不仅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理念之一,也是用户的主要意见。为了使用户更加便捷地获取数字资源,图书馆需要加大期刊、学位论文数据库的资金投入,增强其完整性和连续性[5]。图书馆要有针对性地购买外文数据库,通过增加文献传递服务途径的方式来减少其资金投入,适当增加部分专业、职业培训和考试数据库。

4.2完善数字资源服务环境

在调查问卷中,用户对图书馆数字资源获取不太满意,因此构建一个完整的信息资源获取平台,对图书馆来说尤为重要。例如,通过增加校外访问系统来解决校外获取资源不便的情况;购买移动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图书馆对移动终端用户的服务水平[6];利用便利的网络资源如微博、即时通信工具、SNS等开展信息推送服务,减少用户信息获取步骤,缩短用户取得信息资源的时间。

4.3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医学院校图书馆的用户类型主要是教师、学生和医务人员等。从调查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用户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满意度都有较大差异。因此,图书馆需要为这些不同类型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以便满足他们不同的信息需求[7]。

4.4加强图书馆宣传和培训

问卷调查中,用户建议“加强图书馆宣传和培训”,可见很多用户还是对图书馆和图书馆数字资源缺乏了解,因此图书馆不仅需要继续加强用户的教育培训,例如定期开展数据库和文献资源的检索、利用、使用方法等专题培训讲座等,还需要通过宣传手册、校报等手段向广大的学校师生介绍、推广图书馆数字资源[8]。

5结语

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数字资源和高素质的用户,图书馆应该通过调查用户的数字资源使用、需求、评价情况,紧紧围绕完善数字资源,改进信息服务方式,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取得持续性发展,使用户满意,为学校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ZK(#]陶慧卿.上海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分布及利用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2]百度百科.数字信息资源建设[EB/OL].[2015-01-12].http:///link?url=J10dUkzacMvO2oukvBDIzzEH-Jt7[KG2*4/5]WQERz-8O_lz4LrlmlbZCHqIvIY2_AyjRm_RT[KG2*4/5]huFlrPVnEM65JbTvErQZK.

[3]倪建春.调查问卷设计的“注意”[J].中国统计,2011(8):33.

[4]阿迪力・努尔.浅谈调查问卷设计中的有关技巧[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2(6):54-56.

[5]李圆圆.基于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4(8):55,56-58.

[6]王云峰等.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1):53-56.

[7]黄云.基于用户需求的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 (7):35-36.

第6篇

[关键词] 仿真;数字化;医学影像学;实验教学;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 G423.0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b)-122-03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digital simulation system in medical imaging teaching

LIANG Minghui, WANG Xiaodong, XIA Liding

Qiqihar Medic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ilongjiang Province,Qiqihar 1610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dvantages of experimental platform of digital in the medical imaging teaching. Methods: The authors maked the four network technologies as major carriers and the main tool [P2P network video streaming media technology,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work (CSCW), web service-based virtual display technology, standards-based DICOM 3.0 image transferring and processing technology] to change the case film into digital format. Courseware of medical imaging theory and self-made multimedia experimental courseware were stored on the servers, a digital platform for experimental teaching was created. Results: The author created the imaging database including simulation experiment operations, case retrieval and browsing, experimental report, teachers' examinations and other functions, and used the IE browser client access to relevant information for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clusion: The authors consider we should reform practice model of imaging, mobilize the students to enhanc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The system bears the following advantages as easy to operate, intuitive, interactive, safe and reliable. To fully use modern medical imaging network platform for teaching practical lessons can improve their practice efficiency.

[Key words] Simulation; Digital; Medical imag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Teaching platform

大型医学影像设备在21世纪发展迅速,医学影像学已成为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离不开医学影像对疾病进行诊断。医学影像学拥有的理论体系是信息科学、物理学、医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学科。PACS系统的出现将医学影像学带入了数字化影像时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将医学影像技术以数字仿真形式传授给学生,将是未来主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改革方向。

医学影像学中影像技术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核心是为临床提供含有最大信息量的图像,协助临床医生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1],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是学生掌握不同的影像技术的坚强后盾,为他们日后充分自如地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临床工作服务打下基础[2]。实验教学作为实践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不仅能够理解巩固理论教学内容和增加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而且能够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影像设备工程技术、影像成像原理、先进设备和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影像医学生从理论学习走向临床实践的一个过渡阶段。以计算机网络为实验环境,将X线原理实习课、CT原理实习课、MR原理实习课,大量、系统的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病例实现影像医学资源共享。采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网络形式,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实验,创造个性化学习的环境。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校园网主干为万兆,连接桌面信息点全部为百兆。全网采用的是锐捷产品,服务器近40台,采用2台8610交换机做核心设备,3台7606和2台57系列交换机作为汇聚设备,出口路由采用的是锐捷的NPE50-40可以提供≥200万并发NAT会话数量,2台1600防火墙分别放在出口和服务器群前面,保证了网络的安全。采用3台IDS设备很好的保证了对异常流量的监控,全网的GSN安全解决方式保证了用户网络的安全。客户机为30想台式计算机(CPU Intel Pentium4 516 主频2.93 GHz、二级缓存1 MB、800 MHz前端总线、内存256 MB、80 GB SATA硬盘、17英寸液晶显示器);操作系统为Microsoft Windows XP。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2 方法

1.2.1 建立医学影像资源库

笔者主要通过附属医院和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共收集了200多种影像类别、300余病例、30 000余幅图像和医学物理学、医学影像物理学、医用电子学、影像设备学、物理学课程教学课件。在基础实践教学有X线原理实习课、CT原理实习课、MR原理实习课等。诊断实践教学有病例讨论课模块:神经系统病例讨论课,五官及颈部病例讨论课,呼吸系统病例讨论课,循环系统病例讨论课,消化系统病例讨论课,泌尿系统病例讨论课,生殖系统病例讨论课,骨、关节和软组织病例讨论课,乳腺、肾上腺及腹膜后肿瘤病例讨论课,介入放射学病例讨论课。教学互动形式活泼、操作方便。

1.2.2 实验系统网络技术

1.2.2.1 P2P网络视频流媒体技术通过直接信息交换,共享计算机资源和服务,对等计算机兼有客户机和服务器的功能,各对等计算机之间通过直接互联实现信息、处理器、存储甚至高速缓存等资源的全面共享,无需依赖集中式服务器支持,消除信息孤岛和资源孤岛。

1.2.2.2 计算机协同交互技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环境下,一个群体协同工作完成一项共同的任务,它的目标是要设计支持各种各样的协同工作的应用系统。CSCW技术在中心实验教学中的成功应用,为在时空上分散的师生提供了一个“互视”和“同步”的协同工作仿真环境,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2.2.3 基于Web Service的虚拟展示技术Web Service 是将软件做成服务,遵从相应的标准,让不同的系统可以跨平台,彼此相互兼容,具有无缝通信和数据共享的能力。Web Service 技术通过结构化的XML文档,采用标准网络协议,能够方便快捷准确地传递信息、交换数据,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基于Web Service的虚拟展示技术在中心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字仿真医学影像知识,丰富的教学手段与内容。

1.2.2.4 基于DICOM 3.0标准的影像传输与处理技术DICOM 3.0是一个通用的标准,是允许医学图像在检查仪器、电脑和医院之间进行交换的一组规则,能满足高速传输图像、文字、表格、数据、动态图像以及声音的需要[3-5]。所有病例图像在其存储、传输以及显示的过程中都是完全遵循DICOM 3.0标准,可以达到完美的无失真效果,并能在客户端实现对图像进行自如的数字化操作。

2 结果

2.1 数字化实验系统平台组件

系统组件包括2个服务器房,多媒体电子阅片室(共30台计算机)。软件系统部署在服务器上,具备图像上传、图像管理、图像检索与浏览、实验报告提交、教师批阅等功能。实验课程以及与实验课程相关的《医学影像学》网络课件、医学影像学教学网站、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库、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均以数字信息的形式在网上。实验教学图像资源按设备分X线、CT、MRI、核医学、超声5个大类,各大类按人体系统分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生殖、骨关节、中枢神经、五官、内分泌9个部分;数据库内录入了3万多图像及文本资料。客户端通过IE浏览器访问服务器,实行内网完全开放、外网授权开放的管理办法,方便学生上网实验,该系统还具备其他多媒体教学系统、资源库的共同优点[6]。

2.2 数字化实验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

2.2.1 基础实验教学

学生在数字化实验系统教学平台进行基础实验时,操作简便,会使用计算机就会使用本系统,实现了培养动手能力,学习实验技能,深化物理知识的目的,实验中待测的物理量可以随机产生,以适应同时实验的不同学生和同一学生的不同次操作,见图1。对实验误差也进行了模拟,以评价实验质量的优劣,见图2。

图1 仿真实验仪器连接操作

2.2.2 临床实践教学

系统平台临床实践部分由12个模块组成,涵盖了医学影像的各个范畴,收集了300余病例、30 000余幅图像里都是经过精选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病例,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罕少见病及误诊病例亦属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全文查找功能,分类索引功能和标题分类进行内容检索,见图3。以同病异影,异病同影,同病不同的检查手段,各自的影像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加以描述比较,以图为主,描述为辅,以求达到图文并茂,简捷明了。在网上不但可自主实验,还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合作实验,如多名学生可远程共同完成某个病例的报告书写,而且学生与学生同时还可有老师参与的情况下开展一些探索性的实验,如总结某个病种的发病规律及影像学特点,见图4。

3 讨论

为实现教育部提倡的“自主型学习、创新型学习”宗旨,利用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进行医学影像学教学也成为医学影像学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的一种新的趋势[3,6]。笔者确立了“以医工结合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实验教学平台,将医学影像知识以数字仿真的形式传给学生”的教学改革新思路。通过计算机把实验设备、教学内容、教师指导和学生的操作有机地融合为一体,通过对实验环境的模拟,加强学生对实验的物理思想和方法、仪器的结构及原理的理解,并加强对仪器功能和使用方法的训练,培养设计思考能力和比较判断能力,可以达到实际实验难以实现的效果,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医学生有不同的实验方案与实验项目,同时学生还可在网上开展实验,实施个性化实验教学,对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培养创新意识有积极的意义。该系统还具备其他多媒体教学系统、资源库的共同优点[7-8]。数字化实验系统充分发挥了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功能,数字化仿真实验系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将以前的学生跟着学校走的教学模式转换成学校跟着学生走的新模式,是将医学影像知识以数字化仿真的形式传给学生的教学改革新思路,通过这种形式,学生的影像知识得到了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昆成.PACS在临床及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5,2:1-4.

[2]唐艳隆.医学影像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 4(8):764-765.

[3]魏渝清,童娟,宋玲玲,等.利用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进行医学影像学教学[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2,27(4):367-369.

[4]吴政光,浩纯,欧景才,等.基于PACS的交互式CR影像教学系统的创建与应用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07,5(3):35-37.

[5]孙勇,夏晓玲,濮进敏,等.昆明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实习生医学影像学局域网教学[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28(3B):43-45.

[6]刘红梅,吴凤林,李颖嘉,等.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中PACS的应用与优势[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1):189-190.

[7]黄祥国,徐芳.医学影像学教学科研图像资源库的构建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8):34-36.

[8]吴政光,浩纯,欧景才,等.基于PACS的交互式CR影像教学系统的创建与应用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07,5(3)35-37.

第7篇

关键词:数字化显微网络互动系统 医学细胞生物学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c)-0153-02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医学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所以实验教学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实验课堂中,主要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而显微镜也是引导学生走向微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正确理解,对细胞微细结构的空间和平面有一定的立体概念,但是显微镜也有一定的弊端,如师生缺少交流和讨论的方式受限,导致教学成果存在参差不齐,近年来,IT技术的不断发展,显微镜和图像处理技术以及数码摄像相联合,形成了一套新型的数字化显微网络互动系统,将其应用到课堂中,明显地改变了以往抽象、单一的教学方法。

1 底只显微网络互动教学系统的概念

在显微镜上安装数码摄像设备组装成图像分析和显微观察一体式的显微镜系统,利用相关的网络控制软件把数码显微镜与计算机联合在一起,可以让学生操作的显微图像随时传送到教师的屏幕上,教师可移动光标到具体的组织和细胞上,让学生加深理解,更有利于其他课件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研究,具有非常好的扩展性和开放性。江汉大学文理学院的互动教学系统选取的是捷达数码,在此系统上安装了实验教学软件和专业形态分析软件,这样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网络管理,提高效率,能生动形象地开展教学,也可让学生自我独立研究和学习[1],所以,数字化显微网络互动教学系统推动了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发展,满足了课堂多样性的需求。

2 数字化显微网络互动教学系统在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2.1 传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弊端

(1)缺乏实时监控、效率低。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导致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严重匮乏,在教学中相关设备过于陈旧,导致很多验证性的实验教学无法操作,在课堂中时间有限,教师也只能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不能及时地对全班学生进行辅导,所以,造成学生学习成果参差不齐,无法达到高效的实验课效果。

(2) 同学与师生之间缺乏讨论和沟通。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导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非常少,学生只观察和操作自己的实验内容,老师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限,在短时间内,学生无法得到老师的进一步指导。

(3)无法保存实验中的图像。因为不能随时传送和存储实验图像,对于比较好的材料、图像以及结果只能在本节课堂中展示,显微镜下的图像无法保留住,不能再其他的时间和实验中观看和应用,达不到资源共享的效果。

2.2 数字化显微网络互动教学系统优势

(1)实现了同学与师生之间讨论和沟通,在数字化显微互动实验中通过主机可以清晰地观察和控制学生端的数码显微镜的情况,对于出现问题的图像,老师可及时发现并解决,更可把显微镜下较为经典和特殊的图像调整到大屏幕上[2],让所有学生可以观看,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改善了传统实验教学中的不足,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3],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丰富了实验教学中的内容,使其更具个性化。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对图像进行静态捕捉、动态录像捕捉和自动定时捕捉,这样有助于教师对实验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巩固,学生可以把显微图像、实验结果存储,以便随时查看,也可长期保存,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和深刻理解,存储和捕捉特殊的现象以及实验结果,有利于课后师生之间研究和讨论。数码显微互动和多媒体连接,把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利用动态的画面和声音直接展示出事物的发展全过程,把抽象的理论合理地形象化,内容具体化[4]。动态的画面、形象的展示,寓教于乐,让学校在短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扩展知识面,掌握更多的信息量,提高了学习效率。

(3)全面评价学生,实施实验考核。实验考核是考验学生能力和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核内容主要是实验报告和技能成绩,通过数码显微互动,学生了解教师相关要求,对图像或者图片的特征结构做好文字说明、标记、标识,之后传送给教师机,有助于教师进行批改和了解学生对实验掌握情况,教师可在每次实验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使用操作能力和显微图像效果等进行评价。

3 教学效果和成绩

(1)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包含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数码显微网络互动教学中,主要倡导学生的好奇、分析、思考和观察,在互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敢于设想和假说。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逻辑能力,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数码显微互动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灵活运用。

(2)促进了实验教学的全面改革。数码显微网络互动系统可以强化实验教学的目标,培养知识面广、素质高、能力强、基础扎实,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世纪医学人才,有效地降低了学科意识和验证性实验,提高多科整合的综合性实验和相关设计性,建立该院新实验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创新平台,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实验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显微网络互动系统增加了实验的效率,以前观察细胞结构、功能和细胞器需要两节课时才可完成,现在一节课时即可,把多余的时间用于细胞培养等其他的综合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实验教学的全面改革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数码显微网络互动系统可以让不同专业学科的学生进行交互渗透[5],打造一个综合性强、全能型的师资队伍,为实验教学改革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显微网络互动系统是把数码显微镜、计算机系统以及网络的优点相结合,为师生之间创造了良好的交流空间,把此系统应用到教学当中,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科学心态的教学中,可以避免师生之间因为显微图像而产生的沟通障碍,可以让师生之间进行直观的交流和探讨;另外,有助于教师对全体学生或者成绩较差的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苏红星,尚宏伟,张立新,等.数码网络显微互动教学系统在形态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展望[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8,28(6):651-653.

[2] 廖静,戴洁,刘瑜.数字网络显微互动教室在病理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增刊):296-297.

[3] 王菊,周宗瑶,幕晓玲,等.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在人体组织学实验教学中应用效果评价[J].黑龙江医学,2014,38(1):100-102.

第8篇

论文摘要:随着数字化进程,学术交流模式和传统学术期刊办刊模式正在改变。在数字化环境下,应该合理整合学术资源和出版资源,不断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才能实现刊物的可持续发展。

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Frontiers系列英文学术期刊包含二十多个学科分册,大部分创刊于2006年到2007年,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已经陆续有环境、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等4个学科分册被SCI收录,计算机分册被Ei收录,蛋白质与细胞、医学分册被Medline收录,全系列被Scopus收录。能够快速取得这样的进展,主要依赖于办刊过程中学者和出版者的大量投入及密切合作,通过整合学术资源和出版资源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随着数字化的进展,学术交流模式和学术期刊出版模式正在改变,如何发挥学者和出版者合作出版的优势,整合学术资源和出版资源,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是国内外同仁都在密切关注并试图加以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以Frontiers系列英文学术期刊的出版实践为例,对此进行分析总结。

一、数字化对学术交流和期刊出版的影响

1.数字化改变了学术交流模式

20世纪70年代,社会学家William Garvey和Belver Griffith断言:“交流是科学的本质”。这一论断基于心理学领域研究提出的科学交流模型,简洁明确地描述了科学交流从原始的研究到研究成果的详细过程。在此基础上,美国学者Julie M. Hurd将互联网上出现的电子邮件、电子出版物、自存档和机构仓储库等数字化要素纳入考虑范围,通过对数字信息链中出现的预印本库、开放存取库、数字图书馆等新数字节点的研究,重新考虑了数字化给科学交流带来的影响,提出了新的学术交流模型[1]。

数字化学术交流方式使学者能够更直接、快速地在互联网上希望交流的学术成果,更符合学术交流的需要。开放存取和Web 2.0的应用拓宽了渠道,技术进步赋予学者改革学术交流模式的能量,使得学术交流绕过出版商环节成为可能,可以由图书馆、学术机构和学者承担预印本库、机构仓储库和博客的建设,同时也能负责开放资源搜索门户的建设和运行,因此,图书馆、学术机构和学者能够参与和控制学术信息的创造、编辑、出版、传播存档的整个交流过程,从信息交流的末端节点变成为全程参与者[2]。

2.数字化改变了期刊出版模式

数字出版与传播技术使得传统的期刊出版模式发生了结构性转变。学术期刊的出版形式、传播手段、阅读方式、赢利模式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90%以上的学术论文可以通过在线方式获取[3]。

在数字化学术期刊出版环境下,投稿审稿平台的应用使学者和出版者在组稿、投稿、审稿等环节更好地实现了协同工作。可以按单篇文章完成组稿、审稿、编辑、数字化加工和网络,文章网络版随即可供检索和引用,实现了单篇文章在线优先出版,后续可以再进行组刊、印制和印刷版发行。单篇文章在线优先出版大大缩短了出版时间,能够满足作者获取学术成果发表优先权的需要。同时,集聚在内容服务平台上的海量文献数据库能够方便学者检索、阅读和引用。除传统印刷版外,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形式,支持多种电子阅读方式。

十多年来,全球学术期刊出版的主要投资是在数字出版领域,爱思唯尔(Elsevier)、斯普林格(Springer)等国际学术出版商已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出版模式向数字出版模式的演变,有关期刊产业的收入80%以上来自数字产品[3]。

二、学者和出版者合作的优势

学者参与办刊的热情来源于学术界自身,是“科研文化”的一部分。学术成果获得社会承认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术交流,学术成果必须通过某种形式的学术交流获得同行的认可才具有价值。发表学术论文是极为重要的学术交流形式[4]。学术界把出版环节看作学术研究大循环中的一环。学者在学术交流中的活跃程度反映了自身在研究工作中的活跃程度,因而一些学者对办刊情有独钟。  学术期刊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文章的学术水平。在从无到有创办Frontiers系列英文学术期刊的过程中,明确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期刊的定位和内容主要由主编挂帅的编委会来把握。各刊均邀请了该学科领域卓有学识和号召力的学者担任主编。他们具有为科学研究和学术出版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刊物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力求办出国内一流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刊物。由主编牵头组建的编委会,是实际为刊物规划、设计、组稿、审稿的工作班子。作为英文学术期刊,编委会的国际化程度对刊物的发展至关重要,各刊都邀请了能够实际开展工作的海外学者,比例达到了编委会人数的30%左右。

大部分刊物与主编所在的国内一流高校进行合作办刊。在合作中,出版社负责刊物编辑、出版和发行的全面协调与管理,负责刊物数字化内容的建设、维护与服务。与学术期刊合作的高校相应学科的学院则委派学者,在主编的学术统领下,把握学术动态,实施同行评议,保证刊物的学术前瞻性、学术公正性和学术开放性。通过学术期刊与国内一流高校的合作,刊物获取到了更多的高水平稿件,保障了刊物的顺利运转和质量的不断提高。

与学者和高校、学术机构的密切合作,使刊物从三个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一是获得科研管理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二是在顶级学术交流活动中宣传刊物和组稿;三是与国内学者群体、归国学者群体和海外学者群体建立了更加密切的联系,使更多的学者成为刊物的作者、同行评议专家或读者。

出版者拥有专业化的编辑出版队伍、完善的流程管理和质量控制、不断更新换代的设备和技术,以及广泛的传播发行渠道。学术群体结合自身科研工作,能够敏锐地捕捉学术动向,准确地把握学术前沿,在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中,凝聚一批学者成为期刊的编委、作者或同行评议专家。对学术期刊的发展来说,两者缺一不可。

三、在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上下工夫

数字化不断创造着新的交流方式,网站、博客、微博等和传播手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便捷,使传统意义上的出版概念似乎渐渐模糊。越来越多的学者越过出版环节,自己或通过学术机构率先学术成果,直接供同行阅读、下载及互动交流。有些学者或学术机构甚至发起建立了开放获取的内容服务平台。学术期刊真的要被取而代之了吗?出版者的工作真的失去意义了吗?

Keiko Kurata等在“学者使用电子期刊行为调查”中发现,70%的被调查者将其60%的研究成果投给了传统期刊,作者在投稿给预印本库后还会继续投稿给期刊,并未放弃传统的出版路线[2]。其原因主要是,尽管有多种多样的数字化方式,学术界仍然对经过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论文具有更高的认可度。因此,大多数学者仍会选择与专业出版者合作。在数字化出版环境下,出版者需要提供稳定、传播范围广、便于使用并及时升级的学术期刊数字化服务平台,涵盖学术期刊出版的各个环节,这是学者或学术机构选择期刊出版合作者的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当前,学者选择办刊合作伙伴时,提出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一定要有良好的内容服务平台和投稿审稿系统。

良好的内容服务平台能够及时文章,满足作者快速发表的需要;提供强大的搜索引擎和交叉链接服务以利于使用者方便地进行文献检索;通过连接各大索引系统和搜索系统最大程度地提高文章的可见度和引用率。良好的投稿审稿平台使编委会成员、同行评议专家和作者与编辑能够方便、快捷地交流沟通稿件信息。

Frontiers系列刊物从创刊时就重视数字化的编辑出版平台建设,使作者、编委和出版机构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提高数字化服务能力于今天的学术期刊出版来说,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提高数字化服务能力意味着建立起一个吸引遍布世界的学术资源的通道,意味着在新一轮学术期刊数字化服务的竞争中取胜。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应在以下三方面下工夫:(1)直面数字化给期刊出版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研究对策,趋利避害;(2)建立和完善专业化的队伍,探索数字化出版服务的新内容、新形式;(3)投入人力和物力,强化数字化出版平台的各项功能,维护和升级服务平台,提高作者、使用者满意度。

注释:

[1]孙玉伟.数字环境下科学交流模型的分析与评述.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1).

[2]徐佳宁.现代科学交流体系的重组与功能实现.图书情报工作,2007(11).

第9篇

关键词:文献资源建设 高校图书馆 医学院校 网络时代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207-02

文献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图书馆能否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以及能否满足高校的教学和科研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图书馆正在经历从p-first到e-first再到e-only的蜕变[1],其文献资源建设模式也必将迎来深刻的变革。网络环境下信息需求多元化、信息服务全程化的特点以及医学研究、医学教育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医学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行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接受新观念,制定新规划,创新发展模式是当前医学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新课题。

1 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建设的新特点

1.1 数字化变革阅读模式,信息传播更方便快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浪潮正在席卷全世界,Google公司的Google Print图书馆项目引发了新阅读模式的变革。该项目将免费把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斯坦福大学、纽约公共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的部分或全部藏书数字化,并在网上提供公众搜索。此后越来越多的公司都加入了开放内容联盟(Open Content Alliance)组织,该组织计划将全世界公众可以免费获得的文件,或是经过作者授权允许扫描的作品进行数字化,并允许任何搜索引擎都能够搜索这些内容。不久之后国内也开始进行了文献数字化的工作,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CADL IS)基于“中美百万册图书计划”(CADAL)的文献数字化工程已经完成,现在正在筹划千万册图书计划。另外,科技部制定了数字图书馆规范标准,中国科学院数字

化蓝图也已经绘就,并已开始实施。文献资源数字化的浪潮导致传统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共存的复合型、多元化馆藏结构模式[2]。并且打破了传统图书馆信息封闭的局面,使图书馆进入了一个不受时间、空间制约的全球共享信息资源的新时代。

1.2 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建成为新趋势

文献资源的共享共建,是指各类图书馆根据用户对文献信息的需求,通过网络对各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协作开发和利用的活动[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作为文献信息资源的传递通道开辟了图书馆合作的新模式,图书馆之间可以通过网络通过共享彼此的文献信息资源开展最广泛的合作。通过文献传递网络,从前各图书馆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工作模式将被彻底改变,取而代之的则是各图书馆共同进入一个相互依存、各取所需的文献资源共享共建体系,并可以借助这个体系重新配制各图书馆的资源,对图书馆的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WEB 2.0技术的发展创造了“用户参与”的新型图书馆文献资源服务模式

WEB2.0是在WEB1.0的服务基础上,使互联网络用户从信息接受者转变成为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从受众转向主体,从个体转向社团的新型互联网服务模式[4]。目前如Blog(博客)、Wiki(维基)、RSS(新闻聚合)、Folksonomy(分众分类)等Web2.0的核心技术已经被广泛使用,可将其应用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包括书目导读、信息推送、合作数字参考咨询、学科导航、远程教育等方面[5]。

WEB2.0技术的发展将读者纳入到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建设工作中来,读者可以借助WEB2.0平台接受和共享数字文献资源,还可以将自己的需求第一时间反应给图书馆员,图书馆员通过对读者们的需求的分析,掌握读者群体的自然情况及读者需求的最新变化,以便对馆藏源进行调整更新,以适应图书馆的主要群体及读者们的主要需求。

2 医学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文献资源建设模式不合理

在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中一直存在一个未解难题,那就是花费大量资金购买的文献资源利用率极低。美国布朗大学对2005-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40%的图书从未被出借过,26%的图书出借过一次,12%出借过两次,只有22%出借过两次以上,这意味着大量资金的浪费。医学高校图书馆更是如此,由于医学图书馆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图书馆必须保证一定比例的医学专业文献资源用以服务高校的医学教育和科研。但是对于医学专业文献资源与非医学专业文献资源的比例很难把握,由于医学专业文献理论性较强,且涉及范围很广,因此很难挑选与本校师生需求相符合的文献。这就会造成这样一个现象图书馆收藏的医学专业文献借阅率很低,而本校师生需求的医学专业文献图书馆却没有收藏,而由于医学专业文献资源占据了图书馆的经费,因此图书馆便没有充足的经费购置非医学专业文献从而严重影响了本校师生的阅读质量。这种用户和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必然造成馆藏水平偏低或结构不合理、藏而不用、零借阅率的图书比例大幅上升和图书的性价比低下的严重后果。

2.2 经费紧缺,文献资源匮乏和重复购置现象严重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十分迅速,对医学院校图书馆的投入也有所增加,但是经费投入的增加与文献资源购置费用的增加还有一定的差距。加之高质量的医学专业文献资源多是英文原版,版权费用高昂,医学专业数据库如Pubmed、Medline、Web of knowledge 等每年使用极高,经费不足问题造成医学院校图书馆的文献量不能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加之部分医学院校图书馆在书刊定购、电子文献资源购买上无统筹规划,各馆之间中外文生物医学期刊联合编目和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文献资源共享的工作又开展的不尽如人意,不仅不能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又造成不应有的资金浪费、不合理的重复购置。

2.3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意识不强

为了实现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共享的目标,将全国高校数字图书馆融合在一个整体环境里,形成多层次的数字图书馆体系,进而具备多种资源类型、多种服务方式的学术资源保障能力[6],我国从“九五”期间便开始进行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建设。经过“十五”、“十一五”的发展,CALIS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并没有从要本上改变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意识不强的现象。大多数院校图书馆虽已不同程度地拥有并利用电子资源开展网络信息服务,但各校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仍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全国高校医学图书馆对CALIS 馆际互借项目的认知度还不够,很多图书馆馆际互借工作开展得不够活跃,接待读者量和文献传递量普遍偏低,馆际互借的服务手段还有待改善[7]。

3 医学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模式的探讨

现行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模式不够科学就造成医学图书馆文献资源与用户需求不匹配的重要原因。现行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通常是有书商提供购书清单,由采访员、图书馆员最后定夺,整个过程没有用户参与,这种模式将图书的最终利用者――用户排除在决策之外,用户只能被动的接受图书馆选择的书目,那么当图书馆选择的书目不符合读者的需求是,读者自然拒绝阅读,造成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低利用率。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图书馆开始探索新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开始尝试读者荐购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所谓读者荐购是读者利用图书馆等信息机构提供的媒介与渠道,向该机构推荐购买、获取、存储某种文献资源的一种用户参与信息机构进行文献资源建设的行为,也称为文献荐购或者图书荐购[8]。这种模式使用户主动参与到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来,理论上可以从一定程度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与用户的需求相匹配。但是在这种模式下购买权应掌握在馆员手中,且从读者推荐到图书馆真正决定购买的时限较长,在这段时间中读者的需求可能又有新的变化,最终导致通过读者荐购方式购买来的文献资源仍然不能满足读者当前的需要。基于此一种新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 读者决策采购(Patron-driven Acquisition)已消然兴起,并将有可能在“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理念推动下彻底颠覆现在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模式。

读者决策采购是指将读者的阅读需求量化成一定指标,作为图书馆文献采购和馆藏建设的决策依据,在电子书时代,它特指图书馆基于读者的实际浏览与阅读情况,以是否达到一定的标准或参数触发对某一文献购买指令的资源建设新模式[9]。与传统模式下图书馆先买下所有文献再开放给读者阅读不同,在PDA模式下先由图书馆与书商商定符合本馆馆藏需求的预设文档(profile),对于医学高校图书馆来说,应用PDA购买的文献资源可以限定为医学专业文献,然后图书馆将敲定的书目的MARC数据导入本馆的馆藏检索系统(OPAC)中,此时图书馆仅仅是将这些书上展示给读者,而并没有向书商支付费用。书商允许读者打开链接免费阅读一小段时间,当读者阅读的次数、时间等定量指标达到图书馆预设的购买门槛时,会自动触发图书馆向书商租用或购买图书的指令。各馆同书商谈判确定的租用或购买指标各不相同,有的3次点击即触发购买,有的则10次,有的另附加其他指标如浏览时间和人数等,不足规定次数按浏览的时间收费,一般为书价的5%[9]。

PDA方式可以第一时间满足读者的读书需求,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并且可以节省文献资源建设经费。以美国丹佛大学图书馆为例,在使用PDA期间,读者共免费浏览5397种、短期租借2988种、购买255种,总计8640种图书,若购买这些书的纸本则需67万美元,而图书馆只用了5.9万元,直接节省了61万美元,相当于全部采购这些电子书的9%的费用。实际节省的费用不只这些,若以传统方式,图书馆应将这2万种书全部买下,则需要至少150万美元,从而造成经费的巨大浪费―― 一半以上的资金将用来购买无人需要的藏书,而且纸本图书还要带来很高的贮存成本[10]。

当然在我国医学院校开展PDA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能够成功实施还需要制定严格的采购标准,选择合适的书商,设定科学合理的读者选购环节,及时的跟踪与评价等[11]

4 结语

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图书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我们应该利用网络环境带给我们的便利,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不断探索新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医学院校书馆只有踏踏实实地建设具有自身特点的、科学先进的馆藏文献资源体系,才能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办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新形势下蓬勃发展的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 王坚毅.变革中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2(4):85-88.

[2] 王雅琴.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J].现代情报,2007(12):79-83.

[3] 柯藐茜.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J].河北科技图苑,2008,21(6):65-68.

[4] 王云峰,陈雅.图书馆2.0以用户为中心的互动模式[J].图书与情报,2007(1):73-76.

[5] 刘佳音.应用Web2.0核心技术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J].图书馆学研究,2008(3):98-100.

[6] 肖珑.CALIS与中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5,49(11):9-14.

[7] 夏颖.CALIS环境下医学图书馆国际互借现状与思考[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5,14(2):11-12.

[8] 陈新红,郭冬梅.基于读者荐购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9):36-37.

[9] 刘华.“读者决策采购”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1):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