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效课堂理论

时间:2023-06-11 08:58:50

导语:在高效课堂理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效课堂理论

第1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理论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对策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研究,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对策研究的思路,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更深入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一、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理论依据

(一)苏联心理学家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既现有的发展水平与经过努力达到的发展水平,也就是经过他人帮助或指导而达到的一种可能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进而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正如摘挑子,“让学生能摘到桃子就必须先跳一跳”, 如果学生能摘到“桃子”但不需要跳就能达到目标,那就激不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的积极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如果学生使劲跳也摘不到桃子,那学生同样也不会去积极思考,学生的智力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所以,课堂设置的问题应该设在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内才是合适的。

(二)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学过程最优化,按照巴班斯基的观点,最优化的标准就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教学效果显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花费尽量少的时间,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状态。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也就是所说的高效课堂,就是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根据课堂最优化的原则,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获得的教学效果最佳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也就是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分层递进教学理论

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根据学生在学习各个方面的差别和差异,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生本人的智力水平等好多方面来对施教学生进行分类分组,然后针对各种情况因材施教。教师通过这样分层次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按层次进行教学,可以使得学生小组之间进行相互竞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分层递进教学强调教学相长,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分层提高,因材施教,让学困生对学习感兴趣,从而跟上整个班级同学学习的步伐,使大多数中间生稳步前进,让优生得到长足发展,从而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求知的欲望,使他们均能获得成功的愉悦,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利保障。

(四)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体系,它主要是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互助合作的,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学习目标,最后通过总体评价来达到教学目的。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互相帮助、进行合作,学生们在课堂上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学生也可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学生是通过小组之间的活动来实现同伴之间的合作的。小组是课堂活动的基本单位,它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一是面对面的交互作用;二是积极的相互依赖;三是要有责任感;四是具有良好的合作技能;五是小组成员相互检查、进行反馈并同时提高。

二、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理论内涵

高效课堂的内涵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有效的45分钟时间里,合理安排时间,利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花费M可能少的时间讲解本节课所要传授的内容,使学生在听课中尽可能获取最多的知识,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课堂效益达到最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高效课堂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本,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学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鲜活的个体,具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和发展潜力,具有独立的人格、巨大的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关照个性、关注生命、关爱情感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质。落实这一要求,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必须要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终极目标,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让学生成为认知活动主人。因此,教师讲授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学习方法的指导、作业布置与辅导都应该符合学生功能的实际。

(二)高效的课堂应该是民主公平的课堂

高效课堂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高效、愉快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心情舒畅、思维活跃,身心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形成一整套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发展机制。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在高效课堂中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弱势学生,让基础较差、学习吃力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尊重。可以说,弱势学生有没有发言的机会、他们能不能得到尊重,是衡量课堂是否高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高效课堂是合作竞争的课堂

合作共存共赢。合作中竞争,竞争中合作,是高效社会的一大生态。在高效课堂的构建中,教师、学生首先要建立合作关系,已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通过学生个体之间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班级合作、师生合作等,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则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有利于学习、发展的竞争机制,只有竞争,才有活力,才会发展。在这里教师同样可以通过学生个体竞争、学习小组竞争、班级竞争、师生竞争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志忠.新课改下高中数学的高效课堂[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1).

第2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双赢谈判”理论“零缺陷”理论高效课堂

一、引进“双赢谈判”理论,构建职教高效课堂

1.“双赢谈判”理论与高效课堂

双赢思维是美国学者艾克斯罗德的研究成果,主要指在商务谈判过程中,谈判双方通过谈判获得各自需求的利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是如何界定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目前教育界还缺少具体的、统一的衡量标准。根据“双赢谈判”理论,我认为,高效课堂表现为师生共同投入,共同享受,共同发展,共同愉悦,共同成长。简言之,高效课堂就是“双赢课堂”,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把课堂学习当成一种有趣的生活,在这样有趣的生活中,他们收获知识,增长智慧,丰富情感,开阔视野,提炼思想,提升能力,快乐成长。另一方面,老师通过课堂教学,感受教学乐趣,迸发教学智慧,提升教学艺术,激发创造个性,体现生命价值,促进自身发展。

2.高效课堂的关键要素

“双赢谈判”取决于情报、时间、力量。我认为,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也在于这三个方面。

(1)“情报”是最重要的因素。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教师要构建高效课堂,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各种需求,即“课堂情报”。一般来说,课堂情报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喜好、学习兴趣点、课堂上学习的疲劳规律等内容。

(2)“时间”和“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心理学明确指出,中学生一节课的心理活动有两个兴奋期:开始的15分钟和最后的15分钟,其余时间学生会出现疲劳低谷和再度疲劳。根据学生心理疲劳规律,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我认为:上课后15分钟与下课前15分钟这两个时间段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中之重。

上课后15分钟是学生课堂心理活动的第一个兴奋期,此时,学生受到惯性影响,心绪容易停留在下课时的各种事件或信息中,注意力不能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旦放松了这15分钟,就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这段时间里,教师必须紧扣重难点,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先声夺人,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进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

下课前15分钟是学生课堂心理活动的第二个兴奋期,此时由于接近下课,学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所以,在下课前15分钟的时间里,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结课。只有好的结课才能使学生产生余兴未消、意犹未尽之感。

总之,要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就必须掌握课堂情报,合理分配时间,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调动一切力量,把自己积累的丰富现实生活素材,通过音乐、故事、小品、游戏、模拟现场、正反方答辩等多种新颖方式,从各个角度创设课堂情境,诱导学生,积极讨论。既要允许、认同和接纳学生的错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又要把学生由“具象”引向“抽象”,由“片面”引向“全面”,由“错误”引向“科学”,从而开阔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维,抓住学生之心、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热爱课堂、留恋课堂、接受课堂教育内容,真正实现生生互动,师生联动。

二、引进“零缺陷”理论,扩大职教高效课堂的内涵和外延

1.“零缺陷”理论

“零缺陷”理论是美国质量管理之父克劳士比提出的。所谓“零缺陷”是指产品或服务与用户期望值的差距为零。其核心要求是:每个人每一次做事都要符合要求,而不是“差不多”或“马马虎虎”。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企业一线培养初中级技能应用型实用人才。其办学特色是强调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熟练的工作技能,要求学生一毕业就能适应工作岗位,做到零适应期。

职业教育要真正实现上述目标和要求,就必须扩大职业教育高效课堂的内涵和外延,将“零缺陷”理论引进职教课堂,让学生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自己是“产品”,企业是“客户”的理念,将学生打造成“零缺陷”产品,使学生一毕业就能适应工作岗位,让企业满意,从而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适应期对接。

2.具体措施

(1)消除学生“及格万岁”、“自由散漫”思想,培养学生的“零缺陷”意识。

“及格万岁”是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这种思想其实就是“零缺陷”理论中的“差不多”或“马马虎虎”,与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在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专业和课程实际,通过生动现实的企业案例,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一点点细微差错在实际生产中产生的严重后果,从而消除“及格万岁”的思想。

“自由散漫”在职业学校主要表现为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玩手机等。这些现象与企业的要求不相吻合,也是一种“缺陷”。为此,职教课堂可试行类似企业式的管理,紧密联系行业,引入行业规范,严格训练学生,提出“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要求,建立“双考勤奖惩分”制度,除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日常规考勤外,更重要的是由任课老师对学生每节课的迟到、早退、请假、旷课、玩手机等现象进行课堂跟踪考勤,并将考勤奖惩分与本课程考核评分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零缺陷”意识,使学生适应未来岗位的要求,实行与企业要求的无缝对接,从而扩大职业教育高效课堂的内涵和外延。

第3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互动

课堂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有“四性”:发展性: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学习成为一种发展需要。生活性: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生命性: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反思性:课堂教学充满真实气息,学习成为一种重建需要。要实现有效课堂,教师引导是关键要把课堂的主角真正还给学生,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发展;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地方,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学习,让学生体验乐趣但又参与竞争。具体方法如下。

一、科学的课堂设计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所以我们的思路不能局限于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更要考虑通过什么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经历知识生成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体会学习的价值。基于此,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我们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应从学生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许多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

二、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是实施有效课堂的主线

传统教学忽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少老师因此就将课堂活动落脚在了学生合作探究上。但是如果只是追求表面的热闹,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活动效果,那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将是负面的,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活动中“习得”多少,才是评价课堂有效性的最终参数。教与学的方式决定了课堂活动的设计和效果,因此有效的教与学方式将是课堂活动丰富而开放的保证。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很好的学习方式,切磋琢磨,相互启发,可全班讨论,可小组讨论,可学生之间讨论,也可师生之间讨论。有效课堂需要开展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张扬个性,展示自我,从而实现课堂轻负高效的目标。

三、科学合理地布置课后作业是有效课堂的保证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能有所得,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优化语文作业。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有效作业就是让学生练习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课堂作业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要让每个学生通过作业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把握好作业的难度,设置好不同的梯度。让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巩固课堂教学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宽知识面,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合学生实际,把握课堂教学的规律性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关键

掌握课堂教学的规律,须处理好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十大关系”,即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间的关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教师撰写教案与制作课件的关系,堂前、堂上与堂后教学内容安排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目标预设与课堂教学生成的关系,课堂教学的动与课堂教学的静的关系,“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与纪律约束之间的关系。

五、课堂纪律是实施有效课堂的保证

教学方式的改变,使课堂气氛变得越来越活跃,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环节成为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顺畅是关键。直接影响课程进度的除了教师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其中对课堂纪律的控制力要求更为严格。可以说,课堂纪律是实施有效课堂的重要保证。课堂记录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与低。课堂管理更能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存在着差异,有的学生课堂状态非常好,有的学生存在影响课堂的情况。如何处理问题是最考验教师的能力的。处理得当,学生佩服,不影响正常教学;处理不当,会造成相反的影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尊重学生,言辞有度,注意方式方法,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总之,高效的语文课堂是互动的,教师要善于捕捉有利于开展下一个内容教学的信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这些对话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使教学真正体现高效。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思辨:多元智能与高效课堂

多元智能理论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素质教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相得益彰的。在追寻高效课堂的今天,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多维的思辨视角。

1、多元智能的呼唤: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学生之间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组合,只要为他们创造可发展的条件,每位孩子均可将某一项优势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同时,多元智能理论也对延用一个世纪的比奈、西蒙等的传统智力测试标准进行了颠覆,以全新的智能观和评价观,引领教师反思陈旧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策略,为教师提供了发展学生的多元选择。

2、高效课堂的本真:促进学生乐于学习

高效课堂关注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安排学习活动,学生是真正的主人;它关注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是知识的增长,还包括思维、智慧、能力、人格等方面的发展,而且是一种和谐的发展;它关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与良好习惯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和终身学习愿望的形成,并且逐步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萌动:在课堂上开发多元智能

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水平则决定着学生发展的走向,好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带入高速公路的入口处。”

1、教学活动的设计:从“机械化”到“人文性”

传统的教学设计过分强调预设,而教学活动本身具有特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各种偶发事件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能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预设是相对的,变通是绝对的,教学活动体现了预设性与变通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有机统一。高效课堂中的教学设计从教师的视角转向学生的视角,从“如何实施教”走向“如何组织学”,从机械僵化走向人文创造。教学设计注重个体化、非线性、情境化和参与式,强调人文观与系统化。

2、教学策略的优化:从“知识观”到“发展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效教学的策略呈现出多样性,可以有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过程的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开放性、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方式的互动合作和教学评价的多元性等。一旦唤醒和拓展了学生的目标智能,就可以运用这种智能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学习本课内容。“迁移”应该被视作教学的元认知部分,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把所学内容与个人生活相联系,可以对所学内容进一步加工,也可以非正式地评价自己的学习状况。

三、追寻: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打造物理高效课堂

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打造物理高效课堂是基于课堂中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组织教学而提出来的,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系统掌握、能力在实践中的提升以及情感的持久性发展。这样的课堂同样追求高效,并且可以更好地关照全体、尊重差异、张扬个性。

1、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打造的高效课堂体现智慧的生成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高效的课堂应该是流动的课堂,应该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课堂。如在“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教学中,向学生提出:“要想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办法,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来。主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利用已有经验和知识去顺应新的图式和符号,积极内化、建构新的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以及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2、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打造的物理高效课堂着眼持续的发展

第5篇

[关键词] 人本理论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07

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让人本理论不断融入语文教育,同时让初中语文教育更加趋于个性化,学生的语文思维得以灵活化。目前,初中语文教育已经成为多样教育与个性教育。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那么,如何在人本理论下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实效呢?

一、尊重素质差异,促进学生个体自我进步

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要精准到位,尤其是其语文素养的高下。生动灵活、自主高效的课堂,离不开每位学生对于课堂自我价值的理解。因此,语文教师要尽量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学生的个性特长及弱势,尤其是在刚刚接手新的班集体时。学生只有在原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上获得进步,才会获得满足。

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属于诗歌单元,其中收录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及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等四首诗歌。可是并非所有的学生对诗歌能有准确的把控理解。尤其是《我爱这土地》,如果不结合当初的写作背景,可能诗人的爱国深情难以被学生所读懂。因此,在上这一单元诗歌时,笔者选择了让诗歌理解能力与朗读能力出众的学生担任各自小组的学习引领者,并且在组内开展朗读竞赛与主题探究等多个活动,教师巡回指导,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走进诗歌世界。

二、坚持以学定教,推动语文课堂个性化发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则是每个学生走进作品世界,了解作家生活经历、情感变化的重要过程。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素质,并据此做出对语文教学预设的修改与指正。所谓以学定教,其真正内涵也正是对初中教师设计课堂观念及做法更变的科学化诠释。人本理念所讲求的是对人个性的尊重与保护,并能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名著摘选部分,对于这些经典故事,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学生基本上已经在电视剧《水浒传》中看过这个片段,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时,不必留出太多空余时间用以故事的了解,可将教学重点放在古今白话的对比理解、小说细节的刻画体会上。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掌握情况的了解来调整教学策略,可最大限度压缩无效用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素质。不过,语文教师为了学生差异化素质的提升,可更多采用“小组合作+适时指导”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空间与个性化指导。

三、在情境中塑造学生个性

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对诸多个人典型故事及个性思想的了解与领悟,更多时候需要学生对其产生浓厚兴趣与求知欲望。而这种兴趣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轻松环境与状态下学得真知,获得个人发展,必须注重导入情境的精心设置与教育指导语言的准确使用。

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刘禹锡的自励诗篇《陋室铭》的教学设计中,笔者首先在课前用PPT形式展示了多处僻幽之所与喧闹之市的照片与视频,配以教师语言的描述,并提出问题:“你喜欢僻幽之所,还是喧闹繁华的地方?为什么?”学生纷纷谈论着自己的看法与选择,不少学生选择了喧闹繁华之市,更有一些学生认为僻幽之所更好,而缘由则大同小异。其中有近十个学生回答到了个人喜好与理想。教师随即顺势提出:“个人志向与喜好不同,其选择的居所也必然存在差异。在古代,不少仁人志士生活于偏远、不被重视的环境里,可是仍然刻字铭志、写文传志,心系国家黎民,可谓今人之楷模。”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中,笔者要求学生找出刘禹锡生活环境与个人生活环境不同的地方,学生通过对比更加深入强烈地感受到刘禹锡“志存高远,不屈悲苦”的心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疑问及临时情况要做到反应迅速,妥善处置,让学生通过情境回归课文原境,自主探寻与感知魅力,有利于情感的年代互通,从而释放更为真实的语文魅力。

四、积极打造展示学生能力的平台

人本理论中要求教育者能够尊重教育对象,并在其素质差异中能够延展为不同专长的发展与素质差距的补缺。因此,教师可通过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为学生自我才艺专长的演示搭建平台,从而丰富学生间的交流形式,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树立不同层面的榜样。

第6篇

(一)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实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其做成相应的动画加以放大。这样,可很方便地面对全体学生进行讲解,所有的学生都看得非常清楚。再如,托里拆利实验,由于水银有毒无法让学生操作,所以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既能避免实际演示带来的危陷,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因此新课程强调物理教学要贴近生活。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说,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具体而言,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可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巧设问题,如扫帚底部为何会弯曲,扫帚运动方向与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关系等。这类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既可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也使学生思考问题时有针对性,学习起来也就更加容易。又如,我在完成《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后,设置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物理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可使学生感到物理既有趣又有用,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并能够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一)组织学生讨论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例如,我在教学“压力”时,先举出一些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有压力的例子,然后得出压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接着提出问题:“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有多大?”要求学生对此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掌握新知识。

(二)注重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良好

的物理学习习惯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以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物理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物理教材上的探究内容是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并得出结论的。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必须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

(一)突出重点,引导学生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自学

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最好不要越俎代庖,急于解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要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有针对性地自学,让学生自己解惑排难。因此,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采用自学指导式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7篇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23-02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语言和思维存在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文本与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他们内心深处的喜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每一堂课都充斥着这些联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灌输,而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的进行探索和改革,让学生变他律为自律,向课堂要效率、要质量、要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实施的办法和途径可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

1. 优化教学环节,打造高效课堂教学

1.1 备好一堂课,给予一瓢水取自弱水三千

备课在教学活动中属于课前准备,但却关乎整节课的收效。许多教师在备课时,遵照教学大纲强调知识点,这固然很好,但如若忽略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操作中死板僵硬,学生不喜欢,再精美的教案也是一次失败的教学。因此,备课时,不仅要备课标、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一是备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已知什么,想知什么,什么是难点,教师要心中有数;二是备学生的身心特点。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特征,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三是备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准学生的兴奋点,让语文教学更走近学生。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搭石》为例,文本截取了农村生活中几个非常平凡的镜头,对“一行人走搭石”的描写,体现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表达了作者刘章对生活的南方乡村特有的景色美、人情美的赞叹。由于地域的差异,咋一看题目,生活在北方的学生对搭石并没有概念。山里人淳朴谦让,互敬互助,于简单的事情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散发出融融的暖意。对于今天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来说,学习课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颂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教师必须实地考虑学生所知和所需,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运用录像和幻灯片来生动、形象的展示作者生活过的故乡是何等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为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搭石打好基础。因此,备课时要搜集适合文本所需的图片,备好一堂课需要做大量工作,给予学生一瓢水,教师自当有弱水三千。

1.2 精选问题提问,营造教学互动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要么自问自答成为课堂的主角,要么抛出许多问题,大问题中包含着诸多小问题,一节课下来学生疲惫,教师口干,教学内容支离破碎,学生看似主动回答问题,实为被动学习。

教学中,笔者认为一节课通常设置几个大的问题(有时也可以是一个)较好,抓住有价值的问题逐层深入,不仅显现对文本解读的深度,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高度集中。一堂好课是少些预设,多些生成;少些独语,多些对话;少些束缚,多些引导;少些单干,多些合作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随时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注重师生交往中的“对话”,它是教师和学生凭借自己的信息背景和知识经验,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沟通、思维的碰撞,进而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当然,这种“对话”绝不是言语上的简单应答,而是在一种相互倾听、接纳和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意义建构和精神互通,这也符合新课标中课堂应当成为师生平等对话平台的要求。课堂提问要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就要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对于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学生不清楚最后答案,潜能才会被激发,思考力才能得到锻炼。有时,没有预设的答案,或者答案不唯一,学生言之有理就当给予鼓励,小手常举,小口常开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1.3 回归文本,衔接得当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重指明了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重在揭示“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初次登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往往平均使用笔墨,难以突出重点和难点,一堂课什么都讲了,学生什么都没学到。这就要求教师要读懂文本,把握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上课主次分明,讲话详略得当,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这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抓住重点语段引导学生去探究,教学方法应由教师“替代”讲授分析向学生“尝试”学习探究转换,以焕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

此外,课堂上还要留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把45分钟内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回顾,做到当堂巩固、课堂总结。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在课堂内掌握的知识。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课时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题目,进行课堂内题量少、时间短的小型检测,当堂反馈结果。

在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衔接上,经验浅的教师通常处理的不够好,生拉硬拽司空见惯,过渡不自然,跳脱感强。上好一节语文课,衔接自然、得当,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语文教学的活水来源于生活,对于生活的仔细观察、处处留心皆是语文所包含的内容,所以,教师也要向学生一样观察生活,搜集资料,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在处理知识板块衔接时,做到自然、得当。

2.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要以学生为主,被教师牵着走,就会丧失主动性,课堂便慢慢失去了生机。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才会焕发生机。

2.1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和问题相伴相生的,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当学生想要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就会把自己的思维发动起来。问题推着思维不断深入,以问题的最终解决作为结束。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诱发学生思考,达到启迪思维,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目的。

2.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都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对问题多角度思考进而得以解决。教师要培养学生正向、逆向、横向、纵向等多方位的思考,给抛出的问题多种解答方案,求同而存异,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抑或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分析提供一些参考答案,使学生在求异的基础上更加缜密的认识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 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

教师要有育人之才,在课堂上指挥若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教师扩充知识也是拓宽学生视野的途径之一,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能手,还应是生活小百科,应对学生方方面面的疑问。做到这一点,惟有自身博学。这里仍以《搭石》一课为例,词句解析时,笔者会分析“伏”字,原文是说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伏”只是普通不过的动词,怎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伏’小篆作‘’形,犬在中国古代史上是人类最崇敬的象征,左边人形弯的那么恭敬,弯得心甘情愿,足以体现中华民族古往今来尊敬谦恭的态度,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字。读了找个句子,我们感受到了年轻人尊老敬老的态度,感受到了作者家乡淳朴的民风。如果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那么敬老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淳朴的民风更是家乡的一道风景。”作为一名教师,人格威信固然重要,情感威信不可或缺,但学识威信才是教师对学生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第8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高效课堂 策略

引言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一直以来都是众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为了有效促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笔者将在本文结合物理教学经验提出一点建议,以供教学同仁参考。

一、物理课本知识联系生活实际

初中阶段学生心志从根本上而言还是不够成熟的,这个阶段学生普遍存在活泼好动、调皮贪玩的特性,很难要求初中学生在枯燥物理课堂上完全老实45分钟,并且要求其将复杂抽象的物理知识理解掌握更是难上加难。通常事物的发展都具备两面性,初中阶段学生活泼贪玩的同时具有对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因此,只要初中物理教师能科学找寻教学突破点,将学生求知欲与好奇心充分调动起来,便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物理这门学科的神奇奥秘,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结合课本内容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引入,从而吸引学生物理学习注意力与好奇心。如讲解“浮力”的时候,首先询问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可以浮在水面上的?又有哪些东西是会沉入水底的呢?”利用该问题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与激烈讨论,在学生纷纷说出各自答案的时候,教师接着问:“在装有水的容器中滴入食用油,食用油会沉入水底吗,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很巧妙地将学生思考方向带入教学内容中,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提问,很好地将抽象的物理知识结合常见的生活现象,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与了解,极大地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的道理,更不可能存在两个学生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完全一样的现象。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想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需要教师充分正视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能因为主观对学生的喜好判定好与坏,需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并给予他们充足的学习空间。

初中阶段学生会因为个格特征、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的不同,产生不同物理知识认知水平的差异,简言之便是学习好与成绩差的区别,教师在正视这些差异之后,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安排,做到难易结合,尽可能照顾各层次学生需求,除了课堂教学需要由浅入深地考虑全面,课后应该给予成绩落后学生更多关心与帮助,用教师个人魅力刺激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的提高,从而使所有层次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收获,实现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构建。

三、物理实验结合课本知识

实验教学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据很大一部分比重,同时是帮助初中阶段学生学好物理的重要手段。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认真严谨地将物理实验演示给学生,促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感受到物理实验的严谨与魅力;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常用物品引导学生设计物理小实验,使学生在设计实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物理实验与日程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消除学生对物理实验的陌生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好物理实验的引导者角色,将学生作为实验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实验设计与操作中获得物理知识的了解、掌握与巩固。

例如: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在完成“平面镜成像”这一物理知识点讲解之后,应该鼓励学生在实验室中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蜡烛与平面镜进行实验操作,从而验证“平面镜成像”这一知识点。首先引导学生将蜡烛点燃并放到玻璃镜的其中一面,自己站在平面镜的另一端观察,拿起未点燃的一支蜡烛在另一端找到成像位置直至完全重合,留下标记;再将点燃蜡烛的位置改变,重复刚刚的实验步骤。试验结束后总结分析实验数据,便可以得出对“平面镜成像”中所有知识点的验证。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操作验证课本中的知识,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述获得的印象更加深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巩固了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又获得了动手能力锻炼与提高,对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构建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引导学生自主讨论

在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是其中一个有效措施。为了进一步完善学生物理学习体系,巩固学生物理知识掌握程度,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自主讨论,利用分组讨论等方式实现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巩固与创新思维的激发,促进学生养成物理学习思维模式。

例如: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解到知识点“惯性”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研究并提出带有自主探究性质的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如果公共汽车上的乘客与该公共汽车均保持同样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当乘客完成一次原地跳跃之后回落在哪里”?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主动分组进行积极讨论,教师可以在每组学生中选出一名发言代表阐述该组讨论结果,最后教师再针对每组观点的不同,给予不同点评与补充,实现初中学生物理学习思维的锻炼与提高。

结语

本文就怎样实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高展开探究,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几点优化方案与措施,希望为教育同仁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罗海东.关于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209-210.

第9篇

论;课程资源;课堂主体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6—0050—02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多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即重视多元智能理论中的言语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将学校教育变成了以狭隘的知识教育为主、以升学为唯一目标的应试教育。

八十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指的是孩子会用不同的智能来学习或表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分析我国教育中的课程问题,对于促进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新课程目标观的多维性是创设多元课堂的理论依据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人都有多种智能,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与弱项,只要有适应的课程和学习环境,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反映并满足学生智能的多样性,开发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并促进其发展是课程应追求的目标。为了开发每个人的多元智能,达到“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多元智能理论强调通过教材及其他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智能手段,找到发挥每个学生智能优势的“切入点”,即通过“用多元智能而教”,发动学生主动参与、展示才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为多元智能而教”的目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善待学生的差异,开发学生的差异,强调面向每一个学生,是“个人中心课程”。其实就是“网络式”的、“发散式”的、“开放式”的课程。“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作为“教育的一个直接目的”。学生“若能把在任何教育背景下所获得的知识、概念和技能,应用到与之确实相关的新的事件中或新的领域内,那么他或她就具有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他特别强调理解、实践、创新在课程目标中的重要地位。可见,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目标观,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学科课程目标观,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一致的。

二、课程资源的丰富性是创设多元课堂的现实条件

多元智能理论特别强调在实施课程时尽可能开发课程资源。加德纳指出:“除了学生的家庭成员及监护人员外,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特别是博物馆都应积极介入教育过程。”

1.文本资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凭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用好用活教材是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最便利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对教材的钻研、加工及补充等方式,能使教材这一文本资源的课程价值“升值”,使教材的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辩证地对待教材,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动地使用教材,拓展教材,在教材与现实的变化中寻求动态的平衡,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2. 人力资源:教师、学生乃至包括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所构成的人力资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用好人力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内容。教师也是一本“教科书”。教师自身的人格和学识既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充分挖掘自身潜在的课程资源,运用自己的经历、感情、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到生机盎然。

学生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其意义显得尤为重大和深远。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材料,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等等对多元课堂的生成来说更为鲜活,充分挖掘和利用之是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社会各界人士、学科专家、社区工作者等一系列人员形成强大的社会人力资源,这项资源是广博的、深厚的,把社会力量整合运用对多元课堂的生成具有现实意义。

3. 生成性资源:新课程提倡互动式教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会产生预设之外的教学资源。这种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反映的是学生的真实体验,充分开发和利用更能形成教学智慧。

生成性资源具有生活情景性、教育价值性、瞬间显示性等动态生成性特征,教师应善用已有的实践智慧对自身及身外的课程资源灵活机智地加以激活、捕捉和运用,这是教师原有实践智慧的具体运用,也是生成新的实践智慧的立足点。为了提高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性,教师还应懂得取舍,注重课程资源开发的质。对于涌现出来有独特性、反映人文特色、符合学生学情变化,又符合时展需要的生成性资源应成为首选的课程资源,并加以引导、利用,以进行有效教学。

4.社区教育资源:“实践性”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实践资源。广义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讨论、辩论、演示等,也包括课堂外的参观、调查、访谈等。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教育基地等,都是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一部分。“社会即课堂”,根据学生活动的兴趣及教学内容的要求,及时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讨论、辩论、收集、调查、走访、研究等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辨认观点、确认观点,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

三、课堂主体动态的生成性是创设多元课堂的主观期待

1.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挖掘课堂的生机和活力,把课堂营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乐园,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反思探究,规范行为。每一位教师都在尝试运用灵活机动的课堂模式,一方面可以打破闭塞、僵化,展示开放、多元,另一方面更有助于切换、填补、渗透、迁移,构建优质高效课堂,去实现教育、教学效益的大幅度提高。教师们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课堂的动态性,构建新型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公平对话,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和独特见解,构建互动平台,既着眼于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也着眼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探索创新精神以及坚持真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课堂主体之一的教师其动态是活跃的、机动的。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命题。正如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学生是喜欢张扬个性的,他们敢于质疑,生动成功的课堂往往会涌现出“学生的声音”。它们往往发生在教学的反思评价中、对课文内容理解不透时、偶发事件发生时以及课堂活动中,这些信息可能是意料之外的,可能是有意义或无意义的,可能是正确或错误的,可能是重要或不重要的,无论怎样,它都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处理学生动态,往往决定着课堂动态生成的维度。有价值的课堂应该尊重“学生的声音”,积极引导,灵活利用,促其升华。

3.课堂的生成是师生主观努力、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结果。即便老师做了充分预设,实际操作过程中必然还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还会有不可预测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成为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要成为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在互动的课堂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把握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

教学的过程具有预设和生成的双重属性。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预设。既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又要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以及因人而异、分层要求的目标。教师须善于捕捉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情境或观点,善于调整和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

四、课堂呈现空间的多样性是创设多元课堂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