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法律基础知识的教案

时间:2023-06-11 08:58:50

导语:在法律基础知识的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法律基础知识的教案

第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法律基础知识 应用 教学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律不断得以完善,在各个方面都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在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对法律基础知识的利用,而不是单纯的进行知识讲解。学生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可以对知识的具体利用一个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将法律条文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做到活学活用。本文将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知识课堂中的运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可以为教学实践提供帮助。

一、 案例教学对法律基础知识学习的作用

案例教学是开展法律基础知识教学离不开的一种教学方式。法律基础知识是客观固定的,是在国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个案例往往会涉及到多个法律知识,那么如何合理地运用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就成为了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关键性问题。案例教学正好补充法律知识运用的空白,给了学生运用法律基础知识的空间。

案例教学法是在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知识点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针对案件的具体情况,会做出自己的评析,并从法律知识层面进行深入解读。案例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法律知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让学生摆脱了枯燥的单纯法律知识的学习,切实体会到法律知识的作用;其次,学生从案例中学到了法律知识的具体运用,提高了学生素质;最后,案例将法律知识与现实情况联系到了一起,锻炼了学生分析处理法律事件的能力。

二、 案例教学法选取案例的基本条件

在开展法律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对法律的了解以及教材的安排,确定具体案例的选择。总的来说,案例不可随便从电视栏目或是新闻中选取,而应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案例教学法中所选择的案例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法律基础知识课程是按照教学要求开展的,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应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参考价值不高的案例应及时摒弃,以免耽误时间。第二,内容较为单一,针对性强。教师选择的案例内容不能过于复杂,以免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压力,应将一些难度适中、易于分析并且涉及知识点较为单一的案例选进来,保证教学的质量。第三,具有启发意义。教师选择的案例应具备启发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不仅仅是案例本身,还需要根据案例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因此,对案例的选择需要格外重视,要减少由于选择不当而造成的教学效果下降。

三、 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讲授法律基础知识的关键方法,也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应重视案例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从案例中积极学习、快速掌握法律知识的具体运用。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以下教学形式开展案例教学活动。

(一)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案例视频分析

有关法律知识的课堂教学占据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绝大部分时间,同时也占据着学生的精力。案例教学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将理论知识的教学与案例分析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法律知识,还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播放案例视频的方式简单、迅速、省时,优势十分明显。教师在对视频案例进行分析的时候,学生可以放开思路,积极思考,进行多维层面的知识拓宽。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帮助。

(二)采用适当的方式接入案例

每一个案例与教材知识都存在着差异,没有为教学活动而特地发生的案例。因此,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方式将案例接入课堂,否则,将起不到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的目的。教师可以采用课前导入的方式或是课堂讨论的方式,带动学生的听课兴趣,诱发学生积极思考,为法律知识的传授打下良好的基础。案例导入的方式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由此,教师应重视自己对案例使用时间和时机的把握,争取将案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学生在案例学习中可以充分理解法律基础知识并形成完整的系统,以帮助其顺利解决现实问题。

(三)组织室外活动,深入社会实践

案例的来源比较宽泛,可以是电视栏目中的内容,也可以是开庭审理的实录。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开展室外活动,带领学生进入社会实践,比如法庭旁听和模拟法庭。从这些活动中,学生会体会到法律制度的完善性,增强法律意识,做一名合格的守法公民。室外活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使他们认识到了法律对实际生活的意义。

(四)多种教学形式并用,发挥各自长处

案例教学法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需要用其他的方式进行弥补。教师应充分运用不同的方法,发挥出不同方式的优势,进行优势互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与其他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对立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能认为案例教学法是最重要的教学形式,而应正确地看待其作用,从课堂教学的需要出发,避免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从而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案例教学可以快速提高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学生从案例教学活动中可以认识到法律基础知识运用与理论之间的差别,认识到法律基础知识的具体利用方式。同时,案例教学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教师和学生应认识到这种方式的短处,利用其他教学方式进行补充,以便达到教学大纲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山林.案例教学法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Z2).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法律基础知识课程 教学改革

作为教育育人的高职院校,培养和快速提升青年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其参与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培养现代化人才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近年来一再攀升的青少年学生犯罪数据,频频向我们警示: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素养还十分贫瘠。也许我们得到了比犯罪事件本身更有意义的启示,我国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模式到了需要改革的地步。也正是基于诸如此类现实而又重大的问题的考量,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高职院校法律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一、法制教育要与德育相分离

我国长期以来教育实践的做法是将学校的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而且我国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也是这样规定的,法制教育并没有自身独立的地位。法制教育不能混同为道德教育,按照道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来开展法制教育课,不仅难以达到法制教育的教育性,还有可能葬送法制教育。正是受此影响,长期以来,在许多高职院校里,法制教育附属于思政教育,我们很难发现有专门的法律教研室,看到的往往是德育教研室,许多上课的法律老师,不少是从未接受过法律专业教育的从事思政教育的老师,其结果是法制教育工作很难得到切切实实的开展,在此情况下学生会有多少法律素养也就可想而知了。事实上,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均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联系上讲,两者都是为了培养适宜社会需求的合格公民;从区别上讲,道德教育重在净化人的内心世界,法制教育重在规范人的外在行为。提升人的品质,应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塑造,益于采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但不存在法制教育从属于道德教育或道德教育从属于法制教育的问题。所以,法制教育的教育性发挥,需要建构一个属于法制教育本身的体系完整且地位独立的法制教育安排。

法制教育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规范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须有受过正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法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当水平的精干的专职教师为主体,同时聘请部分长期从事司法实务或法学教育工作的兼职教师为补充,整合组建地道、高质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

二、法制教育的内容设置要从注重学法转变为注重用法

目前,不同类别的高职院校整齐划一地以开设一门法律基础课,由于课时少,内容庞杂繁多,教授者,犹如蜻蜓点水,匆忙赶进度,只能是简单地进行一系列知识罗列和堆积;学习者往往疲于应付,死记硬背,应付过关考试,师生都苦不堪言。这显然有悖于法制教育的真实目的。在法制教育的内容选择上,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在不同类别的学校开设不同层次的法制教育课。根据学生所在的学校类别、所学的专业及各校的侧重点需要,除进行宪法、刑法、民法等大法的一般性普及外,还开设一些与各校专业(行业)相关、与各类学生受体相通的法律课程,使法制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内在性需要。

三、法制教育的教学实施方式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提倡实践性教学

对授课老师而言,老师说课要做到观点正确、内容熟练、重点突出、口齿清晰。上课前要精心设计教案,使讲课如同演剧,能吸引学生,集中其注意力,随着课程往前进展,不断有出现,令学生动情、喝彩或自发讨论问题。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临场应变能力,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协作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配合、敢于表现、尊重他人等道德品质。

对学生而言,高职学生一般都文化基础差,不爱学习,行为规范和自律能力差,敏感、好奇、容易冲动,同时自控力弱,缺乏足够的支配力,法制观念淡薄。面对这样的群体,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求以学生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以充实学生的生活为目的,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

第3篇

关键词: 中职 法律 教学 思考

众所周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较差,很多学习、生活习惯都不是很好。部分学生打架、偷窃等行为时有发生;顶岗实习、毕业工作违反合同规定的现象不在少数。因此,应开设法律课并注重“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基本的常用的法律法规与行业法规,以实现学生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使他们能正确地行使权利,自觉地履行义务,为他们将来到社会就业时学会保护自己,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打下坚实基础。学生通过两年的在校学习,能顺利成为有技能、能守法、会用法的劳动者。开设法律基础知识这门课程有其重要的意义,本人根据教学实践,对教师“教”及学生“学”等提出几点思考。

一、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的作用

1. 讲课要做到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讲课是否生动,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教师在讲课时要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教师首先要做到观点正确、内容熟练、重点突出、口齿清晰。其次要精心设计教案,使讲课如同演剧:开场不久即有悬念,能吸引学生,集中其注意力;随着课程往前进展,不断有出现,令学生动情、喝彩或自发讨论问题。例如在进行有关犯罪的案例教学时,不能单纯展示案情,案例讲述时也不宜过多地渲染细节和介绍作案手段,一定要向学生充分揭示犯罪分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和犯罪后应受的惩罚,引导学生对案例作深刻地思考,从而将他们的好奇心转变为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不仅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临场应变能力,而且给学生提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协作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配合、敢于表现、尊重他人等道德品质,使理论形象化、通俗化,寓理于事,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还要做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运用各种形式,使教学气氛生动活泼,让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部分内容都为学生所喜闻乐见,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达到教学的目的。

2. 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要与时俱进。

首先,联系学生的思想、纪律实际。初入中等职业学校的许多学生存在着不遵守校纪校规的现象。他们认为只要学好课本上的法律知识,在社会上不违法就行了,校规校纪无关紧要,一般的违纪学校也不能对我怎样。因此,就出现一些学生学习法律课很自觉,成绩也好,但就是不屑于遵守校纪校规。这种思想导致部分学生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一个缺乏纪律观念的人很难想象他会接受法律观念,因为守纪是守法的思想基础。所以,教学中要把平时学校政教部门开展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法制讲座、图片展、报告会等形式的法制教育渗透到课内的法律教学中,联系学生的思想、纪律实际,让学生明白平时的守纪是一种聚沙成塔的守法修炼过程。其次,联系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涉及各个行业,不同行业有各自的相关法律法规。学生毕业后将从事不同专业行业的工作,因此,他们除了要通晓基本的公共法律知识以外,还需要了解将来所从事行业专业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了克服现有公共法律教材缺乏涉及行业法律知识的不足,充实学生的行业法律知识,在教学中必须紧密结合行业法规教育,依据不同的专业,在讲授好规定内容的同时,适时地有选择地讲授一些行业法律法规。如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就应增加讲授旅游行业的条例等;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就应增加讲授公安部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运行规定等;对电工专业的学生,就应增加讲授关于电工的职业技术资格的暂行规定等。另外,也可以将一些部门行业法规单行本印发给学生,通过补充行业法规教育,使学生在就业前就对将要从事职业的相关法规有一定的了解,使他们切身体会到法律无时不在,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必须遵纪守法,树立法制观念。再次,联系政法部门,构建法律教育网络。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是直接面向社会的各种中等技术人才,在讲好法律基础知识课程内容的同时,若能与政法部门力量相结合构建共同的法制教育网络,则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聘请当地政法委的领导或派出所的领导担任法制学校的副校长,定期给学生通报公安部门打击违法犯罪的情况或给学生上法制课,举办打击违法犯罪分子图片展、禁毒图片展、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图片展、交通法规图片展等;也可与法院联系安排学生到法庭旁听法院审案;也可与司法劳改部门联系组织犯人到学校对学生进行现身说法教育,或组织学生参观监狱;也可与劳动仲裁部门联系让他们来学校举办劳动合同法规知识讲座等。通过这些结合教材中的理论,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身边的法律,切切实实体会到法律的严肃性和巨大的打击威力,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培养他们树立做一个遵纪守法好公民的意识,同时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二、在教学的互动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1.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求以学生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以充实学生的生活为目的,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全体学生,要调动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学习。教师要从发号施令的位置上走下来,改变以往授受式、填鸭式的教学。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阻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睦相处,使学生理解和参与教学,转变“被教、被管”的被动角色,树立“课堂主人”的意识。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今天,社会已经步入到“权利的时代”,人是最大的资源和财富,尊重人、理解人,才能开发人、解放人,才能推动个人的全面发展。

2. 利用多种教学形式,让“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法律基础课集中了我国好多部重要的法律,涉及许多专业术语和法律规则,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每部法律只能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所以大多数学生在接触这门课时认为枯燥死板,充满令人头疼的条条框框,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必须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兴趣出发,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学校的“校园网”教学设备,上网查出有关法律、法规的最新完善情况。例如,在学习到第四课的经济法的税收分类时课本第138页中的收益税中的农业税时,可要求学生上网查出我国现在对农业税的征收情况,明白我国从2006年1月1日起取消对农业税的征收。学到劳动法时可要求学生查出从2008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内容,然后与课本中的内容对比,了解所学法律的最新变化内容;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结合前几届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与用人单位发生的法律纠纷,告诉他们今后也可能遇到,在实习前就要掌握好一般的法律知识,通过这些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还应把交流、讨论、实验、合作、探究、表现、创造等机制引进课堂。注重实例教育,多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法律实践活动。如可采取模拟法庭、重点案例剖析、以案说法、举办有奖征文、法律知识竞赛、图片展览,播放法制教育片等方式,使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之中体验、感受、经历、收获,在师生的互动中积极参与、主动实践、健康发展,真正实现变“要我学”到“我要学”的目标。

总之,在中职学校的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和德育实效,使学生能正确地行使权利,自觉地履行义务,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维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从而成为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中职《经济法基础知识》 教学策略 内容处理 教育技术

由王永吉、吴春一主编的《经济法基础知识》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其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经济法概述、经济法律关系、财产所有权法律制度、公司法律制度、企业法律制度、破产法、合同法等。虽然要求为“基础”,但中职学校的学生要学好这门课程并非易事。为了达到这一要求,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如下几点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视对教材中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的处理

《经济法基础知识》(以下简称经济法)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目的有:重点掌握一些常用的法律基础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今后的工作;为学生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打下一定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教师应先熟悉福建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编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中(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第二章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第三章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内容,然后结合本教材的教学目的,确定必学和选学内容的重点章节。确定必学内容应作为教学重点,因为本课程一共十四章必学内容就占了十二章。在对必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合同法”、“会计审计法律制度”、“财政税收法律制度”作为重点章来学习。在对选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对“金融法律制度”一章进行重点学习。学生对以上这些重点章内容的掌握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可见这些章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经济法的重中之重。

二、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随着教学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正不断融入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之中,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运用。教育技术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新的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用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达到充实课堂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中活动相结合的理论和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及应用,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集文、声、图、像于一体,使教学知识的来源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更加形象生动。在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充满创造力的学习环境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使得学生的学习视野更加开阔。尤其是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手段主要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为代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仅仅依靠教师和教材的单调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中学生面对的不再仅仅是文字教材和教师的板书,还包括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及通过信息网络实现的灵活生动的现代教学系统。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功能,通过对大脑产生多重刺激,达到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

在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章节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结合电子教案,认真研究教材、收集素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例如:在学习“第八章合同法第八节违约责任”时,教师不仅要把知识点制成幻灯片,还要补充更多民事活动中违约的案例,以文、声、图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课后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回答复习思考题(有的题目答案在教材中没讲完整)、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彻底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

三、重视对教材中“小资料”、“链接”和“想一想”的利用

在经济法的教材中,编者安排了一定量的“小资料”、“链接”和“想一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其的利用。“小资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对于“链接”知识,要把前面学过的知识与现在所学的新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至于“想一想”的知识,多数都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相近概念(或问题)的理解。现就以“第八章合同法的第二节合同的订立”为例:在本节讲到“自然人”这一知识点时,编者就安排了一个“小资料”(其内容是:我国《民法通则》将自然人分为三类:一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一般指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二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三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旨在学生自己阅读或者在教师讲解后,对法律上的“自然人”有深刻的理解;在本节讲到“委托人”时,编者设计了一个“链接”(其内容是:关于“法人和法人制度”请同学们复习第二章“经济法律关系”第一节的相关内容;关于“委托人”请同学们复习第二章第四节“经济行为”。),旨在学生通过这一链接,对“法人和法人制度”、“经济法律关系”、“委托人”、“经济行为”这四个概念有更到位的理解;在本节讲到合同订立的程序的“要约”时,编者安排了一个“想一想”(其内容是:想一想两对相关概念的区别:“要约”与“要约邀请”;“要约撤回”与“要约撤销”),旨在学生通过“想一想”的思考,找出这两对概念的区别,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总之,在《经济法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教学重点,确定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信息,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学生为根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教学理念;经济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6-0152-02

经济法教材的发展应当跟上时代步伐,走绿色化道路。应当在教材中反映社会经济的热点问题,如经济协调发展、公平正义、教育科技、房价等问题。教材的内容应在强化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大量借鉴和吸收本学科最新的、成熟的经济法学理论和科研成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经济法教材的内容要科学、正确,符合最新的科研成果中所取得的共识,反映学科前沿。

1 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从培养既要懂经济又要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的角度看,目前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改进。

1.1 经济法课程中的内容重复高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授课教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相同的教材,也应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而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层次性。

1.2 教学计划与实际脱节

经济法的教学内容离不开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而目前高校都已经把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一般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设。它对日后学生学习和理解经济法课程有很大的帮助,这两门课程应该有一个很好的衔接。而经济法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在三年级开设,时间至少间隔一年,这无形中破坏了这两门课程的承继性、关联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前后照应不上。

1.3 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经济法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法律课程,以往主要单靠教师一味地说教来讲解,即灌输式、保姆式的教学方法,容易养成学生学习上依赖教师的心理和思想懒惰的习惯,必须进行改革。所以在讲授经济法课程中,教师方面需要用大量的案例作为辅助来帮助学生理解法律条文,调动其学习兴趣。另外,我们还应该积极探索其他新的教学方法,比如组织模拟法庭,通过控辩双方的辩论,锻炼学生对法律条文的实际运用能力。

1.4 考核方法有待合理化

经济法课程在许多高校属于考查课,一些教师认为考查课可以降低标准,写篇论文或留些作业题就可以结课。其实不然,考核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个环节应给予足够重视,这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闭卷考试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写论文可以多查资料,扩大知识面。为了督促学生学好经济法课程,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以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培养。

2 对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2.1 教学内容因专业而异

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在教学中不可能将全部的条文一一介绍清楚,因此教师必须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的加以介绍。对于工商管理类学生应重点介绍各类市场主体、市场管理方面的法律;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应重点介绍《公司法》、《会计法》等方面的法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以提高教学质量。

2.2 教学计划的安排要合理

法律基础课程的开设为学生学习经济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经济法课程应开在法律基础课后,但不能间隔时间太长。此外对不同专业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应开设不同学时数的经济法课程,如对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应开设54学时左右课时;对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可开设36学时左右课时。

2.3 教材选取要倾向学生

能否使用优秀教材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先进性”和“适用性”是教材选择的基本原则。“先进性”是指教材内容要具有时代特色,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新知识、新成果,正确阐述本学科的科学理论知识,反映其相互联系及发展规律,既要有突出的学术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适用性”指选用的教材要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的要求,取材合适,深度适宜,分量恰当,符合认知规律,富有启发性,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2.4 课堂教学要注重案例教学

经济法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单纯的法律条文十分枯燥,但结合适量的案例会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因此,案例教学是经济法教学的一大特色。从周围的实际生活、书刊报道中或“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典型案例中选取,在讲授完经济法理论部分后,结合所讲内容,可以采用留思考题或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讲评,由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法律条文的理解掌握,激发学习热情。

2.5 完善和提高教学质量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变黑板教学为CAI课件教学,可以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化教育设施有机结合,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易于接受。经济法教材中几乎每一章都有几个案例需要分析,案例文字较多,在黑板上书写浪费大量时间,而采用CAI课件教学可节省黑板上写板书的时间,有利于开展案例教学。CAI课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加大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2.6 采取考核多种方式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各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或作业题,组织学生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开展讨论,并围绕讨论题让学生写出专题论文。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潜在的学习能力,增强对经济法的掌握和应用。学期期末的考核或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以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为主;或抽签口试、抽签笔试,可使学生将学习的知识全面掌握,融会贯通;或出综合性论文题目,督促学生多查资料,深刻领会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3 对经济法教材建设的几点建议

教材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革。教材编写要能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革。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编写经济法教材时,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期望与众多同行学者交流。

3.1 树精品意识,创名牌教材

目前经济法教材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数量很多,但精品很少。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参与编写教材的学者态度要严谨。教材毕竟是教学工具,是学生吸收知识的最主要的途径。在学生眼里,教材往往都是神圣的,他们认为只有正确的、精华的东西才会编写到教材中,尤其对于本科生,他们接触法学知识不久,还未能对相关的法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甄别,更是对教材有着一种特别的迷信。因此学者必须持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严肃对待出版教材这件事。另外,教材的主编、出版社也要起到统筹审核的作用,尤其要注意前后内容的衔接,避免内容上出现矛盾。

(2)提高出版门槛。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2010年治理教育乱收费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任务分解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要加强质量监管,改进出版工作。要求努力提高教材教辅质量,推动出版单位精心选题、精心策划,努力提高教材教辅出版质量。对于此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对参与编写教材的学者应当设定一个基本的标准,如职称要求、学术研究要求等;其次,出版社不能单纯地考虑经济利益,要充分考虑本出版社的社会声誉,努力建设精品出版社、名牌出版社,严格把好出版关。

(3)树立创新意识。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如果教材编写没有特色、没有创新,那么它就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和社会的承认。笔者认为,要想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起到引领我国经济法教材建设和教材改革的潮流和方向的作用,在编写经济法教材时,必须实现教材内容和体系的创新。要注意使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方式尽可能地和经济法学理论以及社会的司法实践状况相适应,要有明显的时代气息。

3.2 教材侧重点要有差异

目前,我国法学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办学形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趋于多样化,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材编写也必将随之做出相应调整。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多样化教学的需要,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高校各自的办学特色和多层次人才的培养要求。这就要求编写和出版适应不同学生层次需求的各种教材,如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和本科生,应当在经济法教材中多反映一些共性的东西,个人学术研究的东西少些。至少经济法的理论体系应当做到统一,这需要法学界学者之间经常进行广泛与深入的交流。对于研究生,要注重教材的学术性与理论研究的深度与个性发展,使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注重培养学术型、应用型的人才。

总之,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进行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是教学方向之所在。如果能充分重视经济法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让教学改革、探索落在实处,不流于形式,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保证。教学改革是永恒的主题。我们应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结合高校实际,吸收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改革成果,把高校经济法课程的改革推向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冯永平.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农业教育,2009(1):34-36.

第6篇

 

经济法是高校经管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经济法无论是作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开设的目的均为使学生通过学习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法律规定,掌握市场经济运行中所涉及的法律知识,能够在将来本专业的实际工作中解决相关法律问题。这种培养目标的设置符合目前高校提出跨专业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所以很多高校普遍重视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工作,也积累了很多教学经验。我校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教学由政法学院教师担任,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如进行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出版了两本经济法教材,但由于学生法律基础、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的限制,目前在经济法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我们今后经济法教学工作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掌握仰恩大学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笔者对13级和14级的会计、工商、财管、物流等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4份。同时针对个别问题对学生和授课教师进行访谈。问卷和访谈的内容涉及教材、学生、教师、教学方法等课堂教学要素。

 

一、 我校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基本情况

 

目前,仰恩大学非法学专业中开设经济法课程的有工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市场营销、物流等共计6个管理类专业。从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经济法课程较受重视,均被设为专业必修课,总课时为48学时。近三年来,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的教材均采用政法学院老师编写的教材并由该学院教师承担教学工作。

 

经调查,经济法课程普遍受到非法学专业学生的重视。2014级和2013级的管理类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89.44%的学生认为经济法课程对自己重要,只有10%的学生认为不重要(见图1)。对学习经济法的目的,绝大部分学生也形成了积极正面的认识。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有90.22%的学生认为学习经济法有利于将来的就业及自身权益的保护,只有9.78%的学生认为学习经济法是“学校规定必须上”的事情(见图2)。

 

笔者于2014年参加福建省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的经济法学教学研讨会,与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嘉庚学院等12所省内高校的教师代表进行了经济法教学情况的交流。相比其他高校,仰恩大学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有自身特色:一是使用自编教材。当其他与会高校代表还在讨论计划出版适用于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材时,我校政法学院已出版了两本适用于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教材,《通用经济法》和《实用经济法》,分别于2010年和2013年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而后者是在完善前者的基础上,为我校非法学专业本科生“量身定做”的经济法教材。二是重视经济法教学。目前我校非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均把经济法放在专业必修课里,而与会的绝大部分高校的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性质定为选修课。三是经济法的教学契合非法学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例如管理专业的“三创精英班”的经济法教学,紧跟“三创精英班”专业课的教学,强调经济法的教学也要为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优和创业人才培养服务。

 

二、 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校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有一定的特色,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有:

 

(一)教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教材是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依据,一本好的教材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目前,我校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是学院老师编写的专为经管类专业使用的经济法教材。这本教材虽然注意到了法学专业与非法学专业在学生的法律基础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注重实用性,但在内容上仍有不足:一是只考虑了一般教学需要,而没有具体的专业针对性,即没有跟授课学生的专业紧密联系起来。二是落后于现实生活。由于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在进行调控经济时出台了大量的经济政策,而且随着国家发展方针的调整,经济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但这些经济政策及其变化不能及时反馈到教材中。

 

(二)教学内容没有专业针对性

 

正如上述所讲,我校非法学专业使用的经济法教材充分考虑了非法学专业的一般教学需要,在内容安排上不限于部门经济法,还包括民法、商法的一些内容,体系庞大而丰富。那么我们授课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是如何选择教学知识体系的?笔者收集查阅了学院担任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师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案,发现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按教材编写教学大纲,把教材所有内容都列入教学大纲内,不符合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原则——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要求;二是不同专业,包括经济、工商、市销、会计等专业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案,而没有注意到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和对本专业领域法律知识需求的不同;三是同一教师在不同时期担任不同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仍然使用同一教案、教学大纲,完全忽视了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以及法律、国家政策的变化。上述问题归为一点就是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即没有根据授课学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在专业领域对法律知识需求来确立教学知识体系,而这一问题所带来的后果有二:一是难以在有限时间(54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二是难以实现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所承担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课程的任务。

 

(三) 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此次问卷调查显示,教师在经济法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分别占到100%和74.46%。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访谈得知,讲授法主要是针对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注重法律概念、原则的讲解。这不容易引起没有法理、民法等先修课程基础的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容易变成满堂灌,最终使学生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而案例教学是法学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法。从调查结果来看,老师们也注重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但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却不尽人意。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教师对于案例教学认识不足,所选取的案例有的比较简单,主要用来说明概念、分类等简单的知识,使案例教学变成了举例说明;有的案例过时没有时效性,远离学生生活;而有的案例涉及问题简单,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难以达到通过案例掌握相关法律知识的目的。

 

(四)授课教师缺乏相关经管专业知识背景

 

经济法课程具有“经济性、政策性”,内容丰富,且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多学科知识,授课教师不仅要有法学专业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目前我院担任经济法教学任务的老师都不是经济法专业的,同时也无经济、金融、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在知识结构上显然不能满足上述要求。经调查,这些任课教师均反映,当讲授涉及其他专业领域的法律制度,如税法、金融法、财政法等时普遍感到困难重重。如果老师上课都讲得吃力,可想而知,学生也会听得吃力,既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实现应有的学习效果。任课教师对经济、金融、会计等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五) 学生欠缺经济法先修课程知识,普遍缺乏学习兴趣

 

此次问卷调查表明,非法学专业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兴趣还不够高,只有27.17%的学生喜欢上经济法课,63.04%的学生对经济法课兴趣一般,还有7.07%的学生不喜欢经济法课。授课教师在学院教学座谈会上对经济法教学情况的反映(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活动参与度低等)也印证了问卷调查结果。从学生角度,分析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缺乏经济法先修课程知识。虽然非法学专业学生在大一学习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该门课程的法律基础部分内容较少,只对我国法律体系作简单介绍,内容上远比经济法课程的先修课程——法理、宪法、民法、行政法和刑法粗略。所以思修课中的法律基础的教学仅为一般的普法教育,而不是经济法课程的先修课程的学习;二是对经济法课程性质及其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否认经济法专业必修课性质,把经济法的学习当成了普法教育,忽视了经济法课程已成为非法学专业学习的一部分,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起着基础性课程的作用;三是学习方法不当。经调查,41.18%非法学专业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基本只有课堂的听课,21.57%有预习,28.10%有复习和17.65%有看辅导书。即使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有79.89%的学生承认只能完成部分。上述原因造成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有畏难情绪,进一步降低了对学习经济法的学习兴趣。

 

三、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构建教学知识体系

 

正如前述所讲,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存在不足,不能完全按照教材来授课,同时经济法课程的课时不超过54课时,要在有限的课时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需要确定合理的教学知识体系。在确定教学知识体系,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根据授课学生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经济法教学目标。我校办学定位是教学应用型本科高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立足于培养本专业领域内的应用型人才,要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经济法基础理论和法律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本专业领域的法律问题的实务能力作为经济法课程目标。其次,要根据具体专业的经济法教学目标选取教学内容,构建教学知识体系。如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重点讲授与工商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如公司法、合同法等。会计专业的学生,税法、财政法、金融法应重点讲授,而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合同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应当作为重点章节等等。再次,需要考虑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经济法基本理论部分要保留。最后,还需要处理好经济政策与经济法规之间的关系。国家在管理社会经济生活过程中会不断出台相关经济政策,如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等。这些经济政策有些是贯彻执行经济法规的,有些则与现有的经济法规相矛盾,这需要授课教师作出解释,以免使学生产生混乱。对相关法律的立、改、废情况也要关注,及时补充相关法律知识,不断更新教学。

 

(二)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

 

目前教师在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正如前述所分析,这两种教学方法均有不足的地方,其实“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经济法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讨论法、参观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要相互协调和配合运用。在上述多种教学方法中,笔者认为要加强实践教学。早在1999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5条就规定了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1世纪高校教育也提出了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这也与我校的应用教学型的办学定位和各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同时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需要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按照现代教学理论和有效教学模式,有效教学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 周成海.现代教学理论与有效教学模式[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而实践教学能使学生最大程度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来。如何进行实践教学呢?授课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做好案例教学。正如调查显示,案例教学是我们在经济法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做好案例教学,要做好三个环节。首先要精选案例。在选择案例时:一是尽量选择综合性案例,内容能涉及到某章或某几章的主要知识点。案例如果过于简单仅涉及某个法律概念而没有难度,难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二是选用法院公开的与授课学生专业有关的案例。这种已经法院判决的案例有三点优势:(1)真实又与专业有关,学生有熟悉感,能引起兴趣;(2)附有判决,通过判决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实务中法院对法律规定的理解以及法律原理的运用(如泸州二奶继承案);(3)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司法案例,若发现判决与原理不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这种不一致究竟是理解的错误还是原理本身的问题。三是在选择案例时,还要注意案例的时效性。由于法律的修改,有的旧判决已不符合法律的规定了,这种司法判案就不能再使用。其次,导入案例。案例既可以在新知识讲授前引入,由此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在新知识讲完后引入,提出问题,让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此外,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可以结合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在讨论过程中可以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站在不同当事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只作指导,不给答案。最后,教师结合授课内容及法律规定点评案例。

 

2.采用模拟法庭教学。选用典型的经济法案件,对学生进行角色分配,在法庭上运用经济法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实践教学方法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是比较新颖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措并举,完善教师背景知识结构

 

教师的教学素质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素质包括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能力素质。在专业素质提高方面,作为担任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师,除了要具备法学专业知识外,还需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作为法学专业教师,往往缺乏的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法学专业教师如何提高这方面的知识?笔者建议,授课教师可以通过看书或网络教学视频学习,如MOOC等。还可以去经济学院或管理学院旁听相关经济管理类课程,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关心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了解当前经济生活热点问题,敏锐捕捉经济热点事件所包含的经济法律制度问题,把涉及相关经济法律制度的经济热点事件引入教学中。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本身感到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否则,学生就可能只是形式地、勉强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 圣才学习网.《心理学》知识辅导:兴趣[EB/OL]. http://yingyu.100xuexi.com/view/examdata.l2010.3.4.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做好经济法教学很重要。学习兴趣既可以是学习的原因也可以是学习的结果。对于授课教师而言,授课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产生对经济法学习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经济法的意义,明确经济法的教学目的就是学习有关经济的法律知识用以解决经济管理领域的法律问题,这有助于将来的就业工作;其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授课,仅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很难让欠缺经济法先修课程基础的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最后,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表格、动画等技术展示教学内容。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授课内容,容易有成就感,自然就会有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我校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效果的提高,除了要解决上述主要问题外,还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完善经济法课程的考核。单纯依靠期中、期末考试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过于简单,也不科学。应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全面评价学生成绩,注重平时考核,包括出席、回答问题、作业、课堂讨论等,既要考核理论能力也要考核实践能力。二是合理安排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时间。目前我校非法学专业经济法的课程排在大二上学期,这种安排不尽合理。因为经济法的教学内容要与授课学生的专业相结合,而这时候授课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基本还没开始,既无本专业知识又没有专业意识,这必然会影响到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所以,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最好安排在本专业课基本学完之后。

 

四、结语

 

随着我校教学改革的深入,积极有效地解决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文对我校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课堂教学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从构建合理的经济法教学知识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路径来解决。上述路径的采用,要紧紧围绕提高经济法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使经济法课程真正为非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发挥基础课程的作用。

第7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法律课程 教学方法  

 

法律课程作为人文社会类课程,是一门与社会紧密联系、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法律课程既有法律专业的法律课程;也有作为公共课的法律课程,本文探讨一般意义上作为整体的法律课程与其他课程相对而言的特殊教学方式和方法。 

法律课程作为成人高等教育中众多专业普遍设置的基础课程,它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受到成人高等教育的定位影响和决定,其具体教学方法还受到法律专业特点的影响。因而,在研究思考法律课程的教学问题时,应在明确成人教育定位的前提下,分析法律课程教学的特点以及现存问题,寻找适合成人法学课程教学的一些方法,以促进法律课程教学实效。 

一、导论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成人教育受市场导向和制约明显,所开专业往往是快速反映市场需求,培养市场急需人才,更侧重培养学员的应用能力。成人学员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学业的,以业余教育为主,“成人学习者普遍有来自年龄、时间、精力、信心等多重因素影响,来自工作、家庭、个人生活等多方面的负担。”[1]随着社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成人的学习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要“利于当下”,“成人多重的社会角色和各个发展时期所具有的不同发展任务,从而形成了成人学习领域宽泛性和成人学习途径的多样性。”[2]所以成人高等教育要围绕学员的差异性需求,充分体现和发挥多层次、多形式教育手段,使学员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二、法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未能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 

成人教育的定位和特色应是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而目前情况是,许多成人高校照搬普高教育模式和方法,“在课程教学上,成人教育大量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所设专业与普通高校雷同,课程内容也与普通高校近乎一样。这样一来,造成了课程的实践性太弱,不适合成人工作上的要求”[3]。成人教育的课程尚未摆脱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课程编制暴露出实践教学薄弱等问题[4]。其中的法律课程同样如此。目前法律教材版本教多,强调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为追求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偏重理论知识系统性,理论教学越来越“专”,学习内容越来越庞杂,课程内容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就成人学生来说就显得距离生活遥远,导致学生摸不着门路,觉得太深太复杂而产生畏难情绪。 

(二)师资的教学问题 

以学员为学习主体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践中存在授课教师如果不了解学员层次、水平和需求,不根据学员基础、需求差异性设计课程,自然也无法激发学员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我们一方面强调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另一方面我们的法学教师总体上又缺乏实践活动的经验。法律课程师资往往是从法律院校毕业后直接走上大学讲台,从学校到学校,对法律的认知大都来自于书本,知识结构一般为纯理论性知识,缺乏法律实践工作经验,也缺乏对司法实务的感知和了解,因而教学就主要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虽然在成教中曾大力提倡“双师”型教师,有部分教师在兼职从事律师或仲裁员工作,但总体数量并不大。成人高校的师资目前状况处于一方面在法律基础理论研究上因缺乏一些客观条件,与普通高校法学院相比研究不足,同时,又缺乏法律实践经验,造成理论和实践水平均不高状况。有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从事律师或仲裁员工作,本身“含金量”高,办理案件的收入高于教学授课收入,忽视了教学的精力投入,把兼职的副业变成了主业。 

(三)尝试教学新方法的困难和问题 

传统的法律课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记,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单纯的灌输与接受的“交流”方式。这种教学方法的长处是能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在较短时间内领会法律思想和内容要领;不足之处是学生缺乏主动性,易形成思维上的惰性,习惯于被动获取知识,无法形成独立思考和思辨的能力。 

目前,对实践性教学方法

讨论和尝试比较多的是案例教学法、诊所式法律教育、审判观摩、模拟法庭、法律实习等。其中,案例教学法和诊所式法律教育因根植于英美法律体系土壤,目前在十几所普通高校法学院还处于试点中,且是在法学院高年级中采用。对成人高校定位来说,这两种方法不太适用。 

审判观摩、模拟法庭、法律实习方法在成人高校的法律专业中一般都在采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用到较多的教学资源,如场所、设备、实习基地等,而且学习活动的组织难度很大,因为成人工作时间不一致,社会角色较多,他们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和统一。实践教学中安排、操作、实施上的麻烦和不便,使得实践课普遍不受重视。有的学校做了一些新的尝试,为学员开设实践性课程,聘请的教师是具有丰富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和仲裁员实务经验,但很难坚持,一方面这些法律工作者有本职工作,另一方面缺乏教学的经验,对如何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活动还是存在问题。 

在法律课程采用比较多的是在教师讲授过程中穿插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不同前面所说的案例法律教学,总体上说它比案例法律教学简单,教师以一个或多个案例引出说要讲解的课程内容,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在教学过程中也时常安排一些诱导性提问,希望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能,但限于成人学员法律功底,启发式教学也往往收效甚微。采用课堂讨论时,因设计不周全,难以激发学员积极性,导致出现要么冷场,要么走题,要么问题仍转回教师,没有达到讨论效果。 

综上,实践性教学的“吃力不讨好”,使得很多教师不愿意投入精力去尝试和完善。 

三、解决建议 

(一)了解学员 

学员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了解学习者的需求是开始各项教学安排的前提。任课教师在教学前应该花时间去了解拟授课班级学员情况,制定适合任教班级专业、能力特点的教案,而不是同一门课一份教案在所有任课班级使用。 

(二)选好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首先获得资料,教材质量是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开启法律之门的钥匙,成人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或尚未养成,他们对法律课程的第一印象是难、枯燥、深奥等消极印象。所以,成人高校适用的法学教材不宜太深,选择的教材应以现行法律规定为中心,以基本理论问题作为框架,理论讲解浅显易懂,贴近学生工作生活的教材,这样也便于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处理,适应不同专业及层次的学生。 

(三)细化课程设计 

成人教学中要适应学生的差异性,可以细分层次,设计提供一些用于扩展课程的学习资料,满足学员不同层次的需求。加强课程内容灵活性,侧重基础知识和实用知识或技术,发挥学生自主性学习。虽然成人学员学习自主性差,学习习惯也不好,但在目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他们的学习需求是迫切的,如果取得文凭同时,能让他们得到学习乐趣好处,体味到收获的话,自然他们会主动根据其自身条件和兴趣选择拓展学习空间,以实现更多价值。 

在制定授课计划时,合理设计课程、综合运用多种新教学方式,特别是案例分析教学对教师课程能力即专业综合知识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很高,为达到教学效果,要求教师提前进行充分备课,教师对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判例等问题深入思考,对可能遇到的教学疑难,学生提问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四)理论教学建议 

课堂理论讲授在法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离开知识传授,所谓实践教学就失去了根基。虽然成人教学强调自学,但是学生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学业的,自学时间有限,这样,课堂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法律理论讲授内容要针对成人学生的基础和学习时间,不适合深层次全面铺开,也不可能将法律全部体系详细学习,只能框架性的,有选择有重点的教学。教师的讲授尽量以现行法律规定为中心展开,选择出常用的、重要的法条,用典型案例阐释其涵义,讲解其应用,结合生活和工作中现象、问题,通俗易懂讲解,再用同类案例加以强化,让学生能举一反三,注重法律思维和精神的引导。 

其次,面授中注意互动,教师与学员平等交流,授课方式最好使用多媒体,科技发展到今天,教师除依靠学识,声音表情完成教学,还需要增加电脑技术带来的丰富声音、图画、动画形成视觉和听觉激发学员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更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新颖性,学生更易于感兴趣,集中注意力。 

教师讲授时,穿插答疑、讨论、情景模拟等一种或多种新颖方式。避免教师单向灌输。在运用这些方式时,必须注意几点:一是安排的授课方式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利于问题的解决就选

用什么方式,方法为内容服务。二是设计内容要符合学生状况和学习需求,教师事先要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要求特点和教学对象的知识状况、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好开展这一方式的基本程序,包括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对策。三是在进行过程中,要加强指导和应变,启发学员独立思考、平等交流、各抒己见。引导学员之间的协作和交流,理性沟通和争辩,结束时再引导学员对所分析的问题进行梳理,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同时也允许不同意见的保留。四是及时总结方法使用的教学得失,找出问题和不足,并思考改进措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五)实践教学建议 

法律理论、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和法律条文转化为法律具体适用之间还存在一个中间环节,这一转化环节应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要相应的法律实践活动。法律实践教学需要有实践经验的法学教师,需要学校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以及安排实训基地、实习单位等硬件条件,并采取管理措施鼓励教师的实践教学。学校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实践教学方式,选择何种方式取决于可行性和实际效果,不能以脱离实际情况追求创新而安排华而不实的实践教学内容。 

目前,无论在法学专业还是公共法律课中都比较普遍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在我国的法制建设日趋完善的今天,电视、报纸、网络等越来越多的媒体将触角伸向法治领域。《今日说法》、《法律讲堂》、《法制与道德》、《拍案说法》等节目都以通俗易懂且具代表性的案例为对象,通过专家学者对其中法理的分析点评和诠释,将法律生动地展示给了观众,社会效益很好。同样,在我们的法学教学中,案例分析教学无疑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新型案例教学以案例的学习为中心,以案例为讨论内容,加深学生对成文法的理解和运用,可以使学生知道,所学的“知识点”应用于何处和怎样具体应用,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仅限于熟记法的条文,而不懂具体运用;或只是泛泛地讨论一些规则,但不了解规则的实际效用,就不可能掌握法的精髓。 

笔者长期任教经济法和行政法课程,都是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经常以最新媒体报道的热点进行案例分析,如在2009年授课时,经济法课中,以上海“楼脆脆”莲花河畔倒楼案讲解合同法中的违约责任及救济;以“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案”讲解我国的反垄断法。行政法课中,以上海浦东和闵行区发生的“钓鱼”执法案讲解行政执法主体和执法程序。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在讨论中学习了相关法律规定,甚至更深层次关于体制、价值观等的讨论,而且能引起学员讨论的热情,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使学员成为课堂的主体,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案例教学要成功一部分取决于案例选择的典型性,另一部分取决于教师的分析技巧,设置巧妙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无论哪种实践性教学都应避免随意性。做好课前准备,教学计划中对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内容、方式、要求、考核等应做出具体规定。 

(六)用好辅助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快速发展,目前在许多地区的远程教育电视大学、业余大学和社区大学等都充分利用互联网,建设网上课堂,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完成教学,教师为学生提供信息和资源支持,这大大方便了学员学习。所以,教师应把不断完善网上课堂内容作为常规工作,对网上教学课程录像、案例分析、网上答疑、bbs、网上作业、参考学习资料等内容不断充实。 

教师还要重视对学习小组的辅导,《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为学员提供学习目标、范围、进度和方法的建议,对他们提出的疑难点进行针对性辅导。教师还要督促检查学员学习进度,通过必要的教学检查如作业、测验等,提供一种客观度量,及时了解学员掌握情况,确定需要查缺补漏的内容,调整教学方案。 

四、结语 

对法律课程教学的研究要立足于成人教育特点和定位,以此为起点,同时又以此为目标,我们不仅要传递法律知识而且使学员形成法律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充分发掘和尝试新理念,对法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从成人教育的定位出发来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探索出适合成人教育法律类课程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取得教学实效,以服务于成人教育事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不同层次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瑞麟.试论现代远程开发教育的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j].教育研究,2009(08):74-77. 

[2]黄健.成人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4. 

[3]杨会喜.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途径新探[j].中国

成人教育,2008(03). 

第8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影响因子;项目引进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2 ― 0173 ― 02

“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的重大变革,也给高职院校如何在“工学结合”环境下做好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课题。如何改变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去顺应职业教育环境的变迁和发展的趋势,实现思政教育环境理念、内容与形式、教育职能及教育机制的转变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一、高职思政课项目教学发展现状

为推动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国务院于2005年下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办出技能型、职业型的办学特色,具体要体现为广泛地发展校企合作,发展产学研合作,以专业带动的方式,走工学结合的道路。

在这一政策文件指导下,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发展迅速,校中厂、实训体系普遍建立,从企业中引进人才、引导学生走进车间、横向课题、联合培养、订单培养等模式不断涌现,取得了良好效果。然而,必须注意的是,工学结合的良好局面仍难以普及到公共基础课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代表的德育教育体系中。

在最近三年的《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问卷》中,有关“你对思政课教学模式的看法”、“你对思政课教师的看法”、、“你对思政课课堂氛围的看法”等问题得到了绝大多数受调查学生的关注。尤其是对于“你希望思政课是一门什么样的课堂?”、“你喜欢的思政课上课方式”这两个问题,高达91.33%的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其中不乏建议和期待。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文科生的回答较为抽象,一般是“有趣、生动、活跃、”等,而理科生的回答则相对较为具体,出现了诸如“动脑加动手、动起来、说与做结合、想走出课堂、到实践基地进行教学”等实践色彩浓厚的建议和期待。

与此相反,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也表达了对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的不满和批评。比如“你最不喜欢的思政课教学方式”以及“你最不喜欢的思政课教师”这两个多选问题,87.6%的受调查学生选择“说教”、“照本宣科”、“脱离现实”、“沉闷”等选项。针对“你对现行的思政课考试方式的看法”选项,71.6%的受调查学生表示“更喜欢开卷考试”、“试题不应是书本知识的简单重复”、“光看卷面成绩”。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对思政课为代表的高校德育充满了走工学结合、实践育人的期待,对目前普遍流行的高职德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培养等问题反感强烈。

二、高职思政课实行项目教学的可能性分析

“工学结合”环境下,建立一套不同于改变传统的以教材为蓝本的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对高职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在内容上从学生参与的实际工作的需要出发,理论结合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思政课课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在思政课中开展项目化实践教学,具有内在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1.项目化教学具有浓厚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特点。思政课项目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思政课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相关性,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动手性、活动性以及有效性,以提高学生德育综合能力培养的效率。

2.项目化教学以“情景设定”、“项目完成”为操作线路,按照课程章节代表的总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子项目,围绕项目进行课程设计,以接近情境性,把学习情境和工作-生活情境对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项目教学实践乃是基于课程本身的特点,即思政课强调“学以致用”、“社会观察”、“行为导向”的功用性,要求理论必须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必须是面对实际的工作,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理论掌握和规范实践。这一目标和要求恰是符合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特点及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

3.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化教学的总体操作路径,是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思政课的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需要完成的实践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以小组工作方式,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个项目活动。通过课程项目教学,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全面评项目教学的影响因子

德育走工学结合,从原来封闭的课堂环境走向较为开放的新环境,包括开放式的课堂、实训室化的研练基地、校外实践基地等,在带给学生全新、立体的体验的同时,也会给学生带来某些冲击,产生一系列难以预知的新情况。因此,对德育课工学结合的影响因子作出全面的预测、分析和判断,研究新的工作生活环境、社区环境、经济环境、治安环境、信息环境、生态环境等给“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思想工作带来的利弊影响,就成为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工学结合的首要任务。

1.探究工学结合所可能付出的“教学法成本”。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其重要背景是传统教学法难以适应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精技博雅的要求。这里就蕴含着一个内在的矛盾:传统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二者在课时、方法、考试、师生互动性等方面,存在着截然相反的效果。简单说,传统教学法不具备项目教学法的特点与优势,项目教学法则要突破传统教学法的藩篱,使思政课教学呈现出与传统教学法完全不同的图景。

然而这并不是二者关系的全部,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之间存在着互相支持、补充完善的可能性与操作空间。这是因为,思政课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是项目完成的基石,而重视知识掌握与理论传导正式传统教学法的优势,不能忽略,其在基础知识点系统化方面可以更清晰。因此,在实行项目教学改革的氛围下,我们要正确估计其对传统教学法的冲击,准确把握二者的关系,兼备“两个课堂”、“两种模式”,既重视项目划分的“分析思维”,也要保留和发扬传统教学中重视理论归纳、经验总结的“综合思维”。在把思政课程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体现在项目中的小模块上时,要保证学生建构的知识框架系统全面和系统。

2.工学结合所可能付出的“教师成本”

项目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在项目选择、设计、实施、评价中的主导作用。思政课项目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除了理论知识传授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的渗透教育,这就要求思政教师掌握丰富的人文社会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人格魅力,并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率先垂范,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第一,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强”、“优”、“精”的教学理念,对教师要求很高;从有关项目教学的有关研究来看,思政课教师接受和消化这种新型教学方式,需要从能力、观念上实行转变。此外,由于项目教学的实施,传统的教案、课件不再简单适用,需要重新设计与操作,工作量巨大,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第二,项目化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加强有关的教学研究。这对于教师来说既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压力。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实验性、研究性很强的教学方法,其规律性、有效性、操作性的研究尚存在不小的空白,尤其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涉及到“大思政”、工学结合、整体德育制度设置等问题,不关注、不研究这些问题,项目教学是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可喜的一方面是,项目化教学可以使任课教师教学与科研找到有力的结合点,可以综合统编教材,结合广泛文化社会资源以及热点问题,编制辅助教材和新型课件、教案。

3.工学结合所可能付出的“学生成本”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也是师生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学改革不仅需要教师做出调整,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方法,项目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来自受教育者方面可能的挑战。

第一,学生在认知上不熟悉项目教学的要求与内容,在实行项目教学之初会出现短期的不适应。

第二,学生在态度上以“无所谓”应对,消极对待项目教学。90后高职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总是充满着好奇,渴望参与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问题的讨论与实践之中,这是引起他们学习原动力。但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发方式,导致他们对思政课“无所谓”的态度成为惯性,势必影响到他们对项目教学的接收及参与。

第三,学生在操作上不配合,对于参与项目完成表现出兴趣低落,精神萎靡,消极应对,教学效果不明显。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与传统的《基础》课教学方法有关,即流于照本宣科的程序化灌输,学生时常处于一种机械、被动、甚至冷漠、厌恶的状态,缺乏学习兴趣;也跟项目完成需要学生动手参与、思考参与有关。

四、探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模块的转变

1.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学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改革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改革教学方法,使实践教学过程具有探究性和合作性。改革教学评价方式,使教学评价具有多维性和全程性。

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教学以专题目标内容作为纵向坐标,以学生接受任务驱动作为横向坐标,形成一个动态流程。专题目标内容的设计,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基础,结合学生专业特征和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任务的完成方式在教师制定的原则下,学生自行选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整个任务的实现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通过学生互评、自评、教师点评等立体化评价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小组合作、分工完成的效果,一方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教学实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和竞争意识。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

2.项目引进,包括:把真实的项目引进实践教学;把时事项目引入实践教学;把学术项目训练引入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与社会观察、现象分析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下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为例,说明项目引进中“社会观察”项目的具体操作。

项目一:理智与情感交织:爱国主义

情景设置:当代青年在爱国问题上的几种主要的认识和体验(倾向、误区、困惑)。

项目分解:第一,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是一回事吗?第二,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传统;第三,爱国主义与中国梦的关系;第四,爱国与热爱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的关系。项目分解后,由四个小组抽签决定所负责项目,项目完成的形式为微电影、戏剧等。

项目展示:由各个小组根据自己所负责的项目内容,展示自己完成的作业形式。

项目评价:第一,小组相互打分;第二,教师打分。

项目引导:教育工作者和思想工作者应该对青年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和误解及时坚定地给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在项目总结中,应该在爱国问题上给青年学生以明确的价值引导,即爱国是一种朴素的情感,是人们对国家符号的深厚感情,调整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爱国是一种情感,表现对国家符号的赞美、依恋、自豪、自信、自尊、归属和忠诚、责任等许多美好的感情。爱国也是一种觉悟,就是以某种观念、思想、理论的形式对国家的不足和失误提出批评和建议。爱国与民族主义。爱国必然包括一定程度的民族主义,但不能任由民族主义无限膨胀。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党的领导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爱国主义应该提高到社会主义的高度。

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转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德育体系的其中一环,德育体系中的其他环节作为思政课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外部性”问题,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保证项目化教学拥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制度保证、后勤保障等。具体来说,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统一的、科学有效的领导新机制。加强制度建设, 以制度管人。建立与“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思政课教师聘任和培养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弹性学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思想表现与行为规范的评价与考核等制度。

〔参 考 文 献〕

〔1〕Frey,K.Die Projektmethode.Beltz-Verlag.Weinheim,Basel〔EB/OL〕.2002.

〔2〕钟山学院《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研究》课题组.高职教育“有价值取向课堂生活”的课程;高职学生全面重点“适应”与“发展”;高职教育“有价值取向课堂生活”的原则、内容与方法〔J〕.职教论坛,2007,(01).

〔3〕许高炎.综合实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

〔4〕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

〔5〕王军伟.面向21世纪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与教材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

The explore and Practice of "Project Based

Learn-ing"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Yang Lan LI Lin-hong

(DongGuang polytechnic,China,Dongguan,523808)

Abstract: "Project Based Learn-ing" is an effective teaching reform typ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under the work-study combination .We must evaluate exactly about the infects in "Project Based Learn-ing".Transform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organization form, making the teaching organization flexible. Take the use of real project, current projects, academic training project. And last ,we chan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Project Based Learn-ing Infect Project introducing

[收稿日期]2015 ― 01 ― 18

第9篇

【关键词】 混合学习模式;校园网络;学习平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5—0064—04

混合学习模式能“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和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1]开展混合学习[2]需要网络学习平台的支持,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网络学习平台有Blackboard、WebCT、Moodle等,这几种平台比较成熟、稳定,功能比较完善,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众多综合性大学的课程教学中。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地方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虽然与综合性大学有一定的共性,但特性更为突出,比如课程设置方面,分为艺术类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比较注重基础课程和艺术专业课程相融合;艺术类学生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学习特征等。所以学校向公司定制了适合本校特色的网络学习平台,力求通过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开展混合学习,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三者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对于艺术类地方高职院校来说,探索基于校园网络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有助于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进程,构建适应艺术类高职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拓展高职高专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一、校园网络学习平台的功能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定制的校园网络学习平台为师生提供数字化教与学的虚拟环境,主要分为两大功能模块,一是学习平台模块,具有教师学习资源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功能。此功能模块包括学习平台、学习社区和教务信息系统。教师通过学习平台可以上课内容、学习文件、学习资源等(包括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文件),还可以进行问卷调查、课程测试、课程答疑等。学生通过学习平台自主选择时段进行学习,对申请的自主学习课程可以查看课程作业,进行学习自测,可以通过查看学习统计数据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如各门课程的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参与学习论坛的情况(参与主题数、参与次数)、作业完成情况(完成率、最佳成绩、平均成绩)、考试情况(考试次数、完成率、最佳成绩、平均成绩)等。学生通过学习平台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从而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学习进度,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学习社区是学生展示个人作品的一个窗口,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社区组建学习共同体、兴趣小组、学生社团等,这也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交互的一个主要平台。教务信息系统提供学生选课、成绩查询和网络报名的功能。公共基础课程采用通过网络平台自愿选择上课时间和任课教师的方式,学生可自愿选择一门或多门课程进行学习。特定课程的等级考试或证书考试如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艺术软件证书考试、普通话考试、专业课程证书考试等都通过网络报名的方式进行,同时学生可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查询个人的考试成绩。二是资源库模块。此功能模块包括资源中心、课程展示、图文信息中心三部分。资源中心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上传各种媒体素材,同时,资源中心提供三种导航方式,分别是专业库导航、专题导航、课程导航。课程展示模块主要展示各系的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分为精品课程、课程总览和重点专业群核心课程三部分。图文信息中心主要提供图书馆馆藏资源。

二、基于校园网络学习平台的混合

学习模式的研究和探索

(一)基于校园网络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从课程性质和课程资源整合与展示两个维度进行分时段、分层次的改革。在课程性质这个维度,把课程分为两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在第一个阶段,先进行公共基础课程的网络资源整合和课程展示,然后基于校园网络学习平台进行课堂、网络和实践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在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弹性调整学习进度,根据学习效果的反馈情况,进行第二个阶段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实践。

在初期阶段,基于校园网络学习平台,每一门课程的所有信息和教学资源如课程介绍、授课计划、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课程教案、学习主题、教学视频、教学案例、历届优秀作品、学习评价、课外资源、参考资料等被整合到网络学习平台中,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学习平台可随时随地获取与本课程相关的所有信息,可以通过学习平台中的学习社区及时参与各种主题活动或者与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目前学校已经实现了所有公共基础课程如大学英语、大学语文、两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史论(中国工艺美术史、西方美术史、艺术概论)、体育、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艺术设计软件(PHOTOSHOP、3dsMAX、Auto CAD等)、心理健康等近三十门课程的资源整合和课程展示,下一步将对2012级学生进行公共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网络学习和实践学习三位一体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实践。

(二)基于校园网络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

“混合式学习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从所有可以得到的并与自己以前的知识和学习风格相匹配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和教材中进行选择,帮助自己达到教学目标”。[3]对于教师来说,设计好一门课程的混合教学,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混合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质量。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因此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也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结合黄荣怀教授提出的关于混合学习中课程设计的三个阶段,基于校园网络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课堂教学、网络学习和实践学习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混合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面对面教学控制和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学习平台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学习部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践活动。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和指导网络学习效果和实践活动成果,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反馈结果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反思和经验总结,及时调整教学步调和修正教学设计内容,对整个课程的混合学习过程进行改良设计,以提高学生的混合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1. 课程导入

每一门课程在正式授课之前,都要有一个详细的课程分析报告和课程导学计划,主要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针对学生的知识层次、学习特征、认知风格和网络学习行为,确定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网络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内容。

(1)教学目标分析

每一门课程有一个整体的教学目标,说明学生学完这门课程之后,其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以及提高的程度有多少。整体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和教学目标对应的是学习目标,通过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课堂学习目标、网络学习目标和实践学习目标。不同类型的课程有不同的基本学习目标,如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章节知识点和学习主题,通过学习主题,学生应该学会哪些知识,应该掌握哪些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在哪些能力上有所提高,这些基本学习目标组成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分析教学内容确定哪些内容适合网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课堂教学,根据学习内容确定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既要包含课本知识,还要拓展课本内容,更要体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提倡公共基础课程与艺术专业课程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学科之间的整合,学生在学习公共基础课程知识的同时还要穿插学习艺术专业知识,教师在分析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详细分析和设计如何将艺术专业知识和本门课程知识相融合,通过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促进艺术专业的学习。

(3)学习者特征分析

“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主要是通过评定学习者的预备知识、学习风格、学习偏好等掌握学习者的相关特征”。[4]不同的学科类型要求不同的预备知识,要分析学生对于特定学科已经具备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以及学习本课程要求事先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根据两者之间的差距,确定课程的导学内容。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偏好主要表现在由于地区差异、年龄差异和性格特征等所导致的学习行为的不同。虽然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地方院校,但是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不同类型的学生要求不同的导学计划,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课堂教学、网络学习和实践学习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和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尤其是网络学习对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和辅导显得尤为重要。

2. 虚拟学习环境设计

“混合学习所构建的环境充分整合了传统教学和数字化学习所构建的环境的优势”。[5]虚拟学习环境是课堂学习环境的扩展,在虚拟学习环境中,教师开发和整合有关课程的教学信息和教学资源,设计学习主题,学生进行基于多种教学资源和学习工具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可以说,这一部分内容在混合学习过程中处于核心位置。

(1)教学信息输入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师需要把有关课程的教学文件告知学生,如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设计、课程教案、考核标准、课程介绍等,使学生通过教学文件初步了解该课程的内容框架、课程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教学流程、学习方法以及该课程结束后如何评价和考核,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并对自己已有的预备知识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初步的整合和建构,为下一步课程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资源整合

教学资源不但包括特定课程的内容知识,还包括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本课程知识的课外知识,以及延伸本课程内容的拓展知识和辅助学生进行数字化学习的学习工具与技术。虚拟学习环境的设计需要教师开发和整合丰富、灵活、多元化的教学资源,设计多种类型的媒体素材,提供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学习绩效的学习工具和学习技术。通过学习平台进行基于资源的学习,“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6]

(3)主题活动设计

梅丽尔的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学习只有在学习者解决真实世界里发生的问题时,只有当学习者能够通过论证或应用激活已知知识、并将其作为理解新知识的基础时,新知识才会被整合到学习者的世界当中”、“只有在学习者承担了合适的任务,并知道应该怎样去做的时候,有效的学习才会发生。”[7]主题活动的设计是混合学习设计的核心内容。教师根据特定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和单元基本学习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知识分类,通过归纳和总结,按照内容深浅程度和时间序列形成一系列的可操作的具体任务。教师要明确哪些任务适合自主学习,哪些任务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并详细描述完成每一个任务之前需要学生事先具备的内容知识、要掌握的学习工具和学习技术等,以及完成主题活动后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主题活动的设计都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网络资源、学习平台资源库、电子图书馆、馆藏资源等)和学习环境(校园网络学习平台、虚拟学习社区、博客、QQ群、图书馆、教室、机房、实训中心等)进行轻松愉快的学习,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学业评估

课程评估的目的是检验和评定学生对于特定课程的学习结果。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程考试分数,考试成绩只能体现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多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门课程的学习,同样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以及提升个人素质。所以课程评估方式不但要多元化,而且要能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习过程评价

基于学习过程的学习评价包括网络学习评价、合作学习评价、课堂表现、课堂考勤。网络学习评价主要参照网络学习平台记录的个人登录学习平台的次数、每次学习的时间和时间分配、参与学习论坛的情况(发帖数量和质量)等。合作学习评价从小组面对面讨论、小组活动贡献、网络沟通记录几个方面进行考核。课堂表现主要体现在课堂发言次数、与他人互动情况、课堂成果展示三个方面。课堂考勤考查学生是否有迟到、早退或者旷课情况。

(2)学习成果评价

学习成果包括个人学习成果、合作学习成果和课堂作业三部分。个人学习成果主要指个人通过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完成的作业或个人作品,如练习题、学习心得、论文等,以及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所取得的成果。合作学习成果是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主题活动所取得的合作作品,如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小组专题网站等。课堂作业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布置的当堂完成或者课后完成的作业。

(3)期末考试

公共基础课程除了体育之外,其它课程在课程结束后都要进行期末闭卷考试,考试题目多样化,根据特定课程的性质包括不同比例的客观题和主观题。

一门课程的学业评价包括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成果评价和期末考试。评价主体由单一转变为多元,主要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小组互评组成。至于三种评价方式的比重分配,要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来决定,一般期末考试成绩占50%,另外两种考核由任课教师决定分配比例。

三、结语

混合学习虽然不是一个新名词,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企业培训中,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对于高职高专这样的地方院校来说,进行全校大规模的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所有课程的混合学习,不仅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仅从公共基础课程的角度对混合学习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接下来要做的工作是对特定课程进行混合学习模式的实践探索,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正,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实现最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红春. 基于Blackboard 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电化教育研究,2011,(2):87-98.

[2] http:///academist/hkk/blending.htm

[3][6] 田世生,傅钢善. Blended Learning 初步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04,(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