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体育教育毕业生论文

时间:2023-06-11 08:58:51

导语:在体育教育毕业生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体育教育毕业生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社会适应心理问题;人际适应;工作适应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3—0176—02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学毕业生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后,出现了很多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高校不单单要教授学生书本知识,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在校大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必然会经过一段社会适应的心理过渡期,因此学校要对毕业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调试,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适应就是指外界环境不断被打破又不断恢复如初的过程。一些权威的社会学家认为适应可以从消极和积极两方面来理解。消极的理解是服从接受外界环境,积极的理解是改变干预外界环境。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都会追求一种安全感,只有人在社会生活中习以为常才能有这种安全感,就是所谓的适应。

二、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中的心理问题

(一)工作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

工作适应是毕业生社会适应的重点内容。在刚进入社会的时候,每个学生都怀揣着梦想,所以一开始的时候都是信心满满。但是根据研究发现,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调查结果显示,有52.8%的毕业生感到自己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感觉一般的占16.4%,工作力不从心的占16.4%。这个调查结果并没有性别和学科的差异,只有毕业时间的差异。通常,毕业4到5年的学生比毕业1到3年的学生情况好。总体来看,适应好的人数还是占大部分的。

(二)人际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

人际适应也是社会适应中需要注意的一方面。从调查结果中看,大学毕业生的人际适应结果是在社会适应中最好的。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与领导、同事和朋友的关系都很好,但也有一部分毕业生感到自己在人际适应上有压抑感。从工作开始的时候,压抑感就产生了,这种压抑感随着时间的变长而越发强烈,当达到顶峰的时候会有些回落。

(三)生活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

生活适应是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的最基本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毕业生对自己的家庭生活、婚姻生活和文化生活感到满意。其中,感觉良好的占30%,感觉一般的占50%以上,感觉很差的占15%。生活适应很差的毕业生主要是因为随着职业生活的深入,当初从业的好奇心和激动的心情逐渐平缓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矛盾和冲突。

三、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客观原因

1.心理素质要强大才能适应社会变革

未来社会有三大特点,即多样性、短暂性和新奇性,这些特点都会让人们感到不适应。有些人对社会的变革感到恐惧。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是这样解释这一现象的,人们会对未来感到痛苦,原因是人的适应系统和决定事情的能力负担过重。只有当环境规律正常的情况下,社会才是理性的。如果社会发展过快,很多人都会受到未来的冲击。但目前,加速度的社会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人们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必须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心理素质就会对未来社会不适应。

2.生活技能要强大才能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

生活技能就是日常生活中必备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情绪处理的能力、决策能力、缓解压力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等。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足够的生活技能是不能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的。大多数大学生从小到大的,一直过着与社会隔绝的生活,主要就是学习,所以对社会的认识也很匮乏。参加工作后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工作生活中的紧张度、难度都比校园生活要大。所有的一切都带给职场新人很多压力,他们必须提高生活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快节奏的现实生活。

(二)主观原因

1.知识储备不足

据调查,毕业生感到工作不顺心的主要原因是知识不够用。这与科技的快速发展有关,仅仅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工作中,跨领域、跨学科的问题很多,这就需要大学毕业生们掌握相近学科的专业知识,要博学多才,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避免在工作中的自卑感。

2.人际协调能力差

校园里学生可以张扬个性,但是企业要求统一和规范,讲究集体组织的力量。毕业生从业后,要了解自己的角色,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这些人际关系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在工作中要处理好同事关系和上下级关系;在家庭生活中要处理好夫妻、父母、子女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朋友邻里的关系;在校园生活中,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等。如果毕业生的人际协调能力差,那么自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也会出现很多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

3.生活经验的缺乏

大学毕业生由于缺乏生活实践经验,在融入社会时,就会产生强烈的矛盾冲击。毕竟大学毕业生涉世未深,为人处事上还不够成熟。具体地说,就是从小到大的家庭教育并没有训练他们的生活技能,也没有培养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他们处理事情往往会依赖他人,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处事不够成熟。

四、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心理问题的教育与自我调适

第2篇

论文摘 要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曲阜师范大学2010届和2011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找出就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分析问题;结合曲阜发展的实际情况及金融危机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影响,获得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重要资料,同时也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2010届、201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课题进行了研究,其中问卷调查法采用了随机抽样方法,以电子邮件为主要形式,向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毕业生发放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76份,有效率为95%,本调查问卷分两次进行。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

进一步分析发现,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向地市级以下城市转移,说明大城市的体育人才已饱和。从社会需求量信息反映出,需要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单位越来越少,也是毕业生流向这些地区就业的原因之一。

2.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择业期望值偏高

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中等学校体育教师的。但是,最近几年,由于形势发展和社会需要等原因,不少毕业生不愿到中学从事体育教育工作。而想到其它的行业, 如政府部门、部队等单位,希望到高中以上层次的学校就业,这就造成了他们的择业期望值偏高。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对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2010届、201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做了相关的调查。

统一计数据显示,两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2010年明显高于2011年,由此看出,两届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有差异。其中男生差异显著,说明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据有关资料显示:一次就业率在30%以下为就业危机;30%—50%为就业困难;50%—70%为基本正常,但有一定的压力;70%以上属于正常。

(二)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因素分析

1.社会观念的影响

社会观念主要包括社会发展、经济和教育制度改革、家庭背景等因素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飞跃转变中,由于经济利益的冲击,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择业心态、择业动机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当代大学毕业生重视发展个人特长,丰厚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作为择业的首选标准。另外,家庭环境和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等因素也对个体职业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2.社会转型期中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人才流动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明显特征,对担负培养人才重任的高等院校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也将按国际化人才标准予以重新立。我国现行教学体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质量管理都会随着教育市场的逐步开放而加速改革步伐。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人才的质量要求和教育质量的不对称仍是困扰我们的突出问题。

3.传统校园文化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思想的影响

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以文献资料为基础,以专家访谈为补充,论述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就是为当代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思想认识更提高一步,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随着我国学校体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新特点,也要求当代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必须以崭新的思维来研究和对待这一课题。

4.师资条件相对薄弱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思想的影响

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学校的现状与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从社会角度看,薄弱学校的社会声誉不佳,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从教育本身看,师资教育薄弱学校教育质量不高,使教育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从学校内部看,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不高、体育教师队伍不稳定,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着眼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人们对高水平、高质量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必须加大薄弱学校的建设。

三、结论与建议

就目前情况而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模已超过了社会需求。农村中小学由于生源的逐渐减少而合并,出现了体育教师超编的现象;高校和城镇中小学的体育教师也已基本饱和。供需矛盾突出,供大于求;适应面窄,期望值过高;办学无特色,学生基础不扎实,缺少竞争力。因此,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才能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就业率。高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复合型人才基础上,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文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Z].2006.

第3篇

针对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本科生选题结果进行统计,关于调查研究的选题占82.5%,与往年基本一样。特定的选题内容决定了后面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中尽管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仅仅使用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余方法并未真正使用,流于形式。出现以上情况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的学生研究方法能力掌握极少,平时学习中教师没有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研究方法,仅有极个别学生参与到任课教师课题研究项目,经历一些研究学习,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而绝大多数学生对研究方法仅仅从体育统计学等课程中零星掌握一点,且缺乏实践训练,因此自身论文设计中只能选择文献资料法及问卷调查法,而文献资料法是学术论文研究最基本的基础性研究方法,因而学生论文主要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研究论文也是对调查数据做一个简单归类,进行定性描述,缺乏精确的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能力的不足反过来也限制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内容很少涉及,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法应用偏少。客观方面,地方院校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本身科研能力有限,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有效指导,另外学校毕业论文规范中对综述性文章比例有一定限制,因此学生更多选择调查性研究论文,但本科生具备的理论水平有限,难以在拟定选题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分析,单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4]。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5]。“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3]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引入实验性工作,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表》及大学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实验室,唐山师范学院自2007年迎评以来,实验室经过扩建,添置先进设备和仪器,条件满足现有教学和师生的科研要求。实验室条件满足需要,但部分师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利用,这也是学生毕业论文利用实验室较少的原因。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视,不能把理论课实验边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利用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实验,喜欢实验,有能力完成运动人体科学选题论文。学院可以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学生毕业论文大部分是问卷调查类型,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利用率不够,实质上与院系整体科研业务水平不高相关。不但实验教学人员科研业务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论教学人员也需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室加深了解,熟悉相关仪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够指导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选题的能力,建议定期培训师生了解实验室具备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过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术讲座给师生提供相关信息,要鼓励师生积极学习实验理论。

3.3加大“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作用

第4篇

论文关键词:体育师资;社会需求;综合素质;现状调查

1研究目的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能否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毕业生的前途和学生家长们的期盼.因此,了解基层单位对体育师资的需求现状,加强高校与用人单位的相互交流,有助于高校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到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等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优化剖.本文对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的师资结构和需求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2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特点

2.1体育教师分布状况

对我省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中学、城镇重点中学体育教师数量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回答已经饱和的占53.6%,即将饱和的占30.4%,没有饱和的占16.1%;而乡镇非重点中学和广大农村中学,特别是经济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农村中学,有55.4%的学校缺乏体育教师(表1).

这表明,城镇重点中学仍然是体育教师向往的工作环境,也是造成目前我省体育教师的比例失调,地区差别严重的重要原因,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制约我省中学体育素质教育顺利开展的障碍.

2.2体育教师工资待遇状况

对我省体育教师月工资收入实际水平的调查结果显示:我省东部沿海地区,如威海,青岛、烟台、东营等地,工资水平普遍较高,1500.2000元所占的比例为55.5%,而中西部地区,如荷泽、泰安、聊城、临沂、济宁等地市的部分地区工资水平偏低,1000—1500元月工资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7.1%和71.3%,甚至我省西部教师月工资处在1000元以下的水平的比例占到11.4%(图1).

由此可见,地理位置的差别造成我省体育教师工资待遇差异较大,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较高,中部次之,西部偏低,这也是我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向往东部而远离西部的重要原因,是今后我省东西部体育发展水平差别较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2.3体育教师流失状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省体育教师整体事业心和敬业精神令人堪忧,尤其是中西部经济较为贫困的中学,体育教师流失现象较为严重.调查结果显示,有78. 4%的中西部中学存在着体育教师流失现象,而只有43.5%的东部地区中学承认存在体育教师流失现象.对造成体育教师流失现象的原因的调查结果是,经济收人占43.6%,工作环境占30.2% ,深造占16.1 %,住房条件占10.1 %.由此可见,目前我省部分地区存在体育教师流失现象,经济收人是导致体育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改变当前我省体育教师分配差距过大的现象,改善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与住房条件,是稳定中学体育教师队伍,促进中学体育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2. 4山东省体育师资结构状况

2. 4. 1体育教师年龄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我省中学体育教师的年龄分布情况为,30岁以下的体育教师比例为33.7 % , 30—40岁岁的占34.5 % , 40-50岁的占20.2% , 50岁以上的占11.6%.这说明我省近几年体育教师退休的数量较少,加之近几年高校连年扩招,给本来就业就有难度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增添了更大的难度,因而我省体育师资的培养与师范教育的发展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由此可见,目前我省中学体育教师年龄结构的特点为:年龄结构不合理,逐步趋于年轻化.

2. 4. 2体育教师学历结构

学历结构是指获得不同学历的教师的比例,学历代表着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是衡量和评价一个体育教师能力与知识水平的标准之一.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我省中学体育教师本科学历的人数占48.8 %(包括同等学历),专科学历占39.4%,中专学历占8. 4%,其他占3. 4%,反映了我省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有所提高,表现为一是本科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二是基层教师培训工作的力度加大.但我省体育教师学历的达标率与全省其他专业在职教师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省专任教师的平均水平为高中本科学历68. 88%,初中专科学历85. 13% ).由此可见,目前我省中学体育教师学历结构的特点为:学历层次有所提高,但仍然低于山东省全体在职教师的平均水平.

2. 4. 3体育教师职称结构

    职称结构是指不同职称教师的比例,职称是体育教师对体育事业所做贡献的见证,同时也是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与能力的真实体现.通过对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职称结构的调查显示,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为8. 7%,一级教师的比例为32.4%,中级教师的比例是40.8%,初级教师的比例是18.5% .而中学其他学科在职教师的职称结构分别为:20.3% ,46.4% ,19.2% ,14.1%(图2).

表明我省中学体育教师的职称与其他专业教师的职称相比,普遍存在偏低的现象,这与当前中学的体育课不被重视有关,同时也对中学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提出了要求.由此可见,目前我省中学体育教师职称结构的特点是:职称偏低,结构不尽合理.

3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需求现状调查

3. 1对学历的需求

    如表2所示,在对“贵单位对体育教师的学历重视吗”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认为“非常重视”的占24.1 %,认为“重视”的占47. 75%,认为“一般”的占26.2%,回答“不重视”的只有2. 1 %.由此可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学历人才普遍被看好,相反,低学历毕业生逐渐受到冷落,这是今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当今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强烈需求.

3. 2对性别的需求

在对“贵单位对体育教师的性别重视吗”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认为“非常重视”的占40.2%,认为“重视”的占30.2%,认为“一般情况”的占8. 7%,回答“不重视”的为11.2%(表3).

由于女性生理、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被很多单位拒之于门外,这是当今普遍存在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希望有关部门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快改变这一现象,实现男女大学生在应聘中的平等地位.

3.3对体育项目的需求

    如图3、图4,在对“贵单位比较欢迎的专项”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抖浓前四名的分别是健美操33%、篮球23.7%、足球14.8%、田径12.8%;通过对“您认为大学的术科应着重发展哪几项”的调查统计结果同样可以看出,尽管所占比重和顺序有些变化,但排在前四名的仍然是健美操26.8%、足球21.4%、篮球20.6%、田径16.9%.这说明,足球、篮球项目易开展,又由于这两个项目的社会效应,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田径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基础性项目,对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健美操是从体操项目中发展而来的一个新型项目,伴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越来越受学生尤其女同学青睐.由此可见,足球、篮球、田径、健美操是基层中学较受欢迎的项目.

3.4对知识结构的需求

通过对择业时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计算机与外语水平、人文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重视程度的调查统计可以看出,专业基础知识、计算机与外语水平、人文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重视程度分别达到69.7%,60.7%,60.5%,54.4%和58.2%(表3),是中学对新世纪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基本需要,这也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社会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可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一定程度的计算机与外语水平、深厚的人文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是新世纪中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因此我省高校应时优化教育教学机制,完善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技与方法,为高校学生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

3.5对能力结构的需求

调查统计显示:择业时单位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师范与讲解能力、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指导教学与训练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重视程度的比例特别高,“非常重视”和“重视”这两项所占的比例之和分别是78%,72%,67.6%,73.4%,66.1%,76.2%,68.4%,75%(表4).

由此可见,当前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逐渐向综合能力的方向发展,是今后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新世纪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适应社会、干好自己本质工作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应及时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及时了解市场对体育人才类型的实际需求,调整高校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增大学生就业的市场竞争力.

3.6对素质结构的需求

对择业时单位对体育教师“素质结构”的重视程度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我省基层中学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创新素质、创新思维、身心素质和社会素质”特别重视,其中“非常重视”和“重视”这两项的和分别是70.5%,70.2%,79.1%和66.9%(表5).

由此表明,新世纪教师具备的综合素质是中学素质教育能否有效开展的保证,也是体育教师开展体育创新教学工作的基础.加强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身心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是目前我省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4结论

(1)目前山东省基层中学体育师资结构不合理,地区比例失调.城市、城镇重点中学体育师资呈饱和趋势;乡镇和广大农村中学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体育教师流失严重,体育教师需求量较大.

(2)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地理位置是造成山东省体育师资结构不合理的关键因素.

(3)基层中学对体育教师的需求逐渐向高素质、综合能力的方向发展,高素质的体育社会人才在应聘中备受用人单位的关注.

5建议

(1)完善山东省基层中学体育师资结构,改善体育师资工资待遇与工作环境是稳定体育教师队伍状况,提高基层体育教育水平的关键.

第5篇

1993年国家体委颁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规范化建设和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95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标志着社会体育的全面发展拉开了序幕,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应运而生。随着国家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发生改变,群众体育的组织方式多样化,有的选择健身俱乐部、有的选择广场舞、有的选择健身协会。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严重不足,国家急需培养大批技能全面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健身指导人才的急切需求。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在社会的迫切需求和国外大众体育的启迪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创办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质量的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部分高校开拓性工作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部分体育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在专业设置上大胆对传统体育专业进行改革。提出“以师范体育专业为主,积极发展非师范专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实践的办学经验积累,部分体育院校与重点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都相继开办体育教育专业的延伸专业,如体育康复、体育保安等,给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专门的社会体育人才。部分院校开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时间:天津体育学院(1993年)、上海体育学院(1999年)、成都体育学院(1996年)、湖北大学(1999年)、山西大学(1998年)。开设了体育康复、体育保安等专业,在当时还未规范的情况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雏形初现。高等师范院校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也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萌芽期的主要特点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对外开放政策带来的经济改革对中国社会各行各业进行一次全面的洗礼,传统的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主要以培养师范专业教师为主,市场化的社会对非师范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超过对师范专业人才的需求。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社会健身需求,在经济较发达的中东部地区,一些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率先开始试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非师范专业体育人才。但是此时开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并无先例可以借鉴,参考国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办学经验,各高校只能自己摸索发展。其专业培养目标以社会体育和健身人才为主;课程体系以体育学、社会学、管理学课程为支撑;师资以体育教育专业教师为主,缺乏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师。

四、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开办情况

1993,天津体育学院与国家体委群体司合办了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社会体育研究的机构——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科研所,承担了制定《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任务。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兴起对不同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天津体育学院在国内率先探索论证、创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专科)。1994,原国家教委批准在体育学专业目录中增设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试办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天津体育学院成为全国第一所设立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的高等体育院校。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基本形成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办学模式,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教程与教材建设、专业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特色。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于1997年,在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中被批准为正式本科专业,是全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创始者,同时也为我国其他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建立提供了最初的办学模式和思路,为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本专业本科学生修业年限为4年,将在4年内完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以及实习实践、论文等学业任务,为深化专业教学与社会接轨,专业课的设置会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逐年调整,主要专业课程有: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器械健身、健身健美操、高尔夫、网球、水中健身、瑜伽、街舞、体质测评与运动处方、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等。

五、天津体院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特色:

1.确定了为体育健身市场服务的专业方向,专业定位与发展顺应了体育健身市场需求。

2.通过改革与建设,使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更加准确、更符合社会需求,构建出了一套符合社会需求、科学合理、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特色鲜明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3.教师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更趋合理,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更加符合并适应社会需求,师德和教学与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师资队伍整体进一步得到优化。

4.实践教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功能作用。

5.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在本领域就业率、就业层次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度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毕业生供不应求。

参考文献:

第6篇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浙江师范大学、台州学院、杭州师范大学、丽水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5所院校2010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的有关压力、就业压力和择业取向等方面的著作与文献,及国内外各类论文期刊。登陆中国期刊网、中国高等教育网等,对搜集和检索到的相关文献与有关资料进行有效的分类、分析,并进行提炼,为本文的讨论与分析提供理论资料。1.2.2问卷调查法。对上述5所高校2010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随机抽取300人进行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5份,均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1.2.3数理统计法。所有数据利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择业观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择业标准是什么?从表1可以看出,择业时毕业生考虑的主要因素排在前4位的分别是:经济收入、工作环境、是否稳定、专业是否对口。大学生择业中考虑的相关因素很多,个体选择中各因素的权重也不尽相同。但受利益观念的影响,大学生择业主导思想上的商品意识不断加强,功利色彩日益浓厚,受其影响,有84.6%的学生把“经济收入”作为择业时最主要的考虑因素。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了"专业是否对口",说明体育教育的毕业生由于专业性强,加上体育专业学生本身知识结构的局限,造成专业迁移性较差,就业范围较小。

2.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择业渠道

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流程和就业政策、形势的了解应该是常识性的问题,是学生就业的基本准备之一[2]。从表2可以看出,毕业生对择业政策、形势“不太了解”和“不了解”合计高达80.4%,这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大部分毕业生对择业改革及形势不甚了解,择业时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盲目性,进而影响到顺利就业;这些数据也说明在择业政策的宣传上,社会、学校做得还不够。说明不同学校在择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上存在明显差异。表3显示,学生获取的择业信息途径主要是大众传播信息(报纸、广播、网络、广告等)和社会关系信息(家庭成员、亲友、同学、老师等),分别占43.3%、45.6%。说明在择业信息的获取上,单纯依赖社会关系而获取择业信息的时代已经过去,随着信息流通的多元化,依靠大众传播信息获取择业信息的毕业生越来越多。2.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择业倾向体育专业学生并没有百分百地把自己牢固地定位在教师这个职业上,其择业倾向呈多元化趋势。但从事教育仍然是大部分学生首选的职业,占44.8%(见表4),这也说明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择业倾向是比较务实和理性的。毕业生对工作地点的选择,78.6%的学生选择“城市或省城”,而只有2.8%的学生选择“经济较贫困的农村”(见表5),这也是贫困地区体育教师缺乏的原因之一。应当说,毕业生的这种选择是不合常理的,但也有其理性的成分。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距很大。而且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状态并没有完全被打破,户籍等政策也造成了劳动力流动成本偏高。这种僵化的就业体制使得大学生不敢轻易降低首次的择业标准,他们担心一旦去了贫困的农村,再想调动就难了[3]。另一方面,毕业生不愿去贫困农村工作的原因是那里的教学条件、生活环境和待遇等相对较差,常有拖欠教师工资现象。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本科毕业生在工作地域取向上比专科毕业生的期望值要高得多。

2.4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择业的主要因素

2.4.1自身因素。但很多家长,包括很多大学生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有扩招前,甚至计划经济时期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很多大学生认为他们是优秀者,能考上大学是很了不起的事,所以现在大学毕业了也应该获得一份很好的、很体面的工作。对他们来说,仍然抱着不是省重点初中、高中,不是在省会、市和县城里,他们基本都不愿意去。即使有的同学可能已经并不再把省重点放在第一位了,但如果让他们去乡镇高中或者初中,那么在他们眼里仍然感觉大材小用,仍然觉得四年大学白读了,仍然感到委屈而不愿意积极去争取这些机会。

2.4.2家庭因素。性别不同的应届毕业生,择业时的家庭取向不同,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条件下,一些传统观念仍旧无形地影响着求职者的择业偏好。在社会中的角色扮演上,两性的差别依然。现实工作环境中,男性主要还是居于中心位置,需要勇于参加社会竞争、大胆地去追求事业的成功。而女性在就业的同时,还会考虑职位是否能够兼顾家庭,从而择业时需要考虑工作和家庭双重因素。传统观念和性别分工模式对女大学生的求职择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使得她们的选择有回归传统职业角色的趋向。

2.4.3学校因素。自从2002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大学生就业本来就越来越感到比以往更加的困难。特别是高校师范类的大学毕业生更是出现就业难,就业与期望差距越来越大。随着第一批扩招的大学生毕业并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不能百分之百或绝大部分毕业即就业时,社会上包括教育工作者中间,对扩招带来的这一新形势和数量扩张后的质量两大问题表示了严重的关注[4]。

2.4.4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继美国次贷危机以来,金融危机、市场危机已经从美国向全球蔓延开来。各国开始感到了金融危机的压力,如市场运行压力,经济发展压力、社会就业压力等等。而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虽然在基本制度、具体运行机制上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然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也不能完全置身事外,也感到了各方面的压力。此次金融危机造成部分公司、工厂倒闭,有人失业,也有人相继下岗,而且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不断在增多,就业竞争力也不断扩大,也就意味着有部分人将淘汰[5]。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就目前的情况看,浙江省体育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面很窄,就业的岗位的增幅跟不上扩招的步伐,专业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部分毕业生就业时定位不正确等。另外,就业问题上较为突出的矛盾为:择业中的不正之风、不能留在大城市、用人单位学历要求太高、就业时间与专业课冲突、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等等。3.1.1在新的就业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难度日趋增大,学生择业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专业对口观念逐渐淡化。

3.1.2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在就业选择上大都倾向于城市,工资待遇高、传统就业去向的工作单位,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

3.1.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求职准备上还存在不足,尽管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但在求职技巧和方法上还存在不足,在求职的情绪状态不稳定。

3.2建议

建议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把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入学教育、适应教育、职业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结合起来,贯穿整个大学生教育的始终[6]。

3.2.1立足所学专业,增强自身能力。无论如何,对于大学生来说,所学专业毕竟是将来打开用人单位的一块敲门砖。但是,除了所学专业之外,交际能力、团队精神、心理素质等也是大学期间的必修课。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利用班级、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来多方面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自身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第7篇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的招生就业形势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在体育教育专业,出现了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本文针对当前男女就业不平等的现状,分析男女差距,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男女不平等的就业误区,目的在于使女大学生更好的适应当前就业环境,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自信心,明确就业方向。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通过访谈了解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女生就业去向,就业困难,就业方式,从而获知体育教育专业女生的就业现状。

3.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总结男女大学生存在的差距,从而推断出来适合体育教育专业女大学就业的方式。

4.数理统计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教育专业的概念及特点

1.体育教育专业的概念[2]

体育教育:即狭义的体育,俗称“小体育”。它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其基本特征是突出的教育性和教学性。体育教育以教学为主要途径,以课堂教学或专门性辅导为主要形式,以身体练习和卫生保健为主要手段。

2.体育教育专业的业务培养要求及目标

掌握教育科学、心理科学、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体育科学的发展动态。本专业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2]。

(二)体育教育专业男女生的比较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体育教育专业男生在思维品质,科研实践能力极其显著的优于女生;女生在学习成绩上极其显著的好于男生,在情绪调节能力上也较男生更好[3]。

在发展目标上,女生比男生在专业学习中更加注重知识本身的积累,而男生则更加倾向于获得和锻炼自己的能力。男女在职业定位上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3]。

(三)体育教育专业女生就业现状

1.体育教育专业女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有关研究发现,一次就业率在30%以下为就业危机,30%-50%为就业困难,50%~70%为基本正常但是有一定的压力,70%以上属于正常[4]。研究表明从2008到2010年就业率呈不同程度的递减。

2.体育教育专业女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进一步的调查发现,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体育教师就业市场明显供大于求,从事教师行业的更是竞争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但是从事教师专业的比例却明显要偏低[5]。在当前就业形势紧张的大环境下,报考公务员、研究生是大学生寻找就业出路一项明智的选择。

(四)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女生就业的因素

1.一般因素

一般因素即是指男女生面对就业共同遇到的因素,它包括供需矛盾突出,期望值过高,就业信息不畅通[6],体育专业受到偏见,毕业学校知名度的影响,及毕业生个人因素等。

2.特殊因素

特殊因素即是指体育教育专业女生在就业时所面临的不公平因素,包括历史遗留问题对男女性别的偏见[7],男女在身体心理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8],用人单位考虑的现实原因及用人误区等。

三、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女生就业的对策研究

(一)一般对策

个人主观准备方面:根据社会需要,提升自身能力;坦然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良好的个人能力是成功人生的开始。能力是人就业、从业的核心支点。当今社会已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事业生涯始终。增强就业选择的机会就要从提高自身的能力入手。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样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有利于克服择业就业难的问题。学校客观条件方面:提高培养价值观的效能,加强学科建设,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

(二)特殊对策

为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女生就业,除了需要一般对策以外,还需要学校和社会的特别关注,女生更要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不灰心气馁,学校应有针对性的加强女生就业的竞争力,社会各界更应该以更加开放的眼光正确看待男女性别问题,摒弃社会遗留对女生的歧视,企事业单位要更加注重能力,选拔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丙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

第8篇

1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必要性与理论依据

1.1课程优化的必要性

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从精英型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运城学院属于新建地方性、应用型、教学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在生源质量、教学质量方面与老牌高校相比,处于相对劣势。加上培养模式的单一化、模式化,培养的学生既缺乏适用技能,又缺乏扎实的基础知识,毕业生没有竞争优势,从而造成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因此,重新审视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优化研究,显然十分必要和紧迫。目前,运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上比较宽泛,不太符合地方院校的办学目标;课程设置形式单一、结构不太合理;实践教学和质量评价形式单一,没有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体系,因此,必须在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优化,来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2课程优化的理论依据

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大批毕业生涌向了社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压力加大,另外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余暇时间增多,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等,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对新时期体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运城学院作为一所地方类本科院校,其办学宗旨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教学为立校之本,走科研强校之路;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崇尚真理,涵养大气;立足运城,面向山西,放眼全国,突出应用,服务基层,努力造就爱岗敬业、开拓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型地方本科院校¨。这样的办学层次和定位就决定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必须立足于培养基层专业体育工作者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体育工作服务。

2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措施

2.1培养目标要定位准确、形成特色并能与时俱进

培养目标是各种类型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没有明确的、科学化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工作就会失去发展方向。《课程方案》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调整为: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简言之,即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课程方案》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明确的,即不仅要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而且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体育人才。运城学院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就是引用《课程方案》所调整的培养目标。虽然该培养目标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用于运城学院这类地方本科院校。因此,有必要根据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层次和定位及实际情况,优化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基于以上考虑,现阶段运城学院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体育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中小学从事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指导、体育教育基础研究及体育与健康咨询等工作,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体育人才。按照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仅能使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为扎实的技术技能和学科综合的知识结构,还能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具备新型体育人才的基本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专业操作和运用能力、创新以及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既能胜任未来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使狭隘的“专业对口”逐步转向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适应社会实际需求,使体育教育专业形成个性化的专业特色。

2.2课程设置要求精不求全,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基础知识重在紧凑与协调,拓展知识重在理论与方法。突出应用的实效性,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由各院系自行制定并组织实施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和设置方案。它反映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质量要求,反映了专业教学的客观规律,是组织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因此,运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

2.2.1课程设置要遵循《课程方案》的要求

新的课程方案基本思路是:将课程划分为六个领域;增大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基本思路为:主干课程“领域”化,必修课程“学科”化,限选课程“模块”化,任选课程“小型”化;学校可以依据这些基本精神拓展课程的形式与内容。具体表现为:增加课程门类,力求课程形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合理化,课程结构弹性化,课程形态多元化。初步形成适合本院办学特色的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2.2.2课程设置要考虑社会需求并与基础教育改革接轨

《课程方案》要求,体育教育专业不仅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体育人才,更重要的是与基础教育接轨,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目前,运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以基础理论和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较多地考虑了社会需求,但离基础教育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基础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体育实用技能、身体锻炼的方法,还要掌握相关的运动安全知识、野外生存遇险自救技能等。不仅要有一定的竞技类体育技术、技能,而且还能不断拓展一些新的适应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项目,如街舞、形体训练、拓展训练等;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示范能力,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教育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一些课堂教学设计、教材教法、教学实践类课程,从多方面强化知识学习,培养能力。

2.2.3课程设置要重新审视学科与术科的关系

在课程设置中,究竟是以学科课程为主,还是以术科课程为主,是一个经常引起争议的问题。学科设置学时过多,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达不到要求。这是因为,其一,随着高考体育测试方法和招生制度的改革,所招收的学生文化课成绩越来越高,而学生整体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水平却越来越差;其二,任何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必须经过成百上千次的练习才能较好地获得,没有足够时间的保障,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要想在各个项目都达到一定的水平是不可能的。而术科课时设置过多,虽然学生习得了一定的过硬的运动技能,但在基础理论方面又有欠缺,达不到适应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的要求。所以,在优化课程体系时,既要考虑到尽可能多的安排术科教学,又要保障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效果。基于此,笔者认为,整合学科内容体系,求精不求全,精选授课内容,压缩部分学科教学时数,保证最基本和必要的知识理论的教学,使相关的内容与知识点更加紧凑和协调。如运动人体科学范畴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知识点重复现象特别多,像关节结构是解剖学的重点,但只强调对结构的理解,而在保健学中才学到关节运动损伤的应用,但关节结构必须重复讲述,这样就造成了知识的重复与松散。完全有必要打破原有教材体系,对相关篇幅进行压缩,拓展更新与充实相关内容。如讲授人体科学知识内容时,应突出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再如《体育科研方法》和《体育统计学》两门工具类课程,完全可以进行整合作为一门课程讲授。此外,学生身体素质、技术技能的提高,除了课内学习训练以外,要保证学生每天下午至少有两个小时的自主练习,使所学技能得到巩固。

2.2.4课程设置要注意加强新型课程的开发

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下,新世纪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只有不断更新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课程设置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即解决好专修课与普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更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优化教学内容和增设新课程。其中顶点课程(即为毕业班开设综合四年所学知识的课程)应作为主要研究内容,探索适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综合性课程内容和体系,即根据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和学生个性特点开发新型课程,不仅可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而且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应用性知识(如体育教学设计、运动处方的理论与应用、社区体育指导、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和丰富多彩的学科前沿动态知识(如域外学校体育、体育学术讲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在社会上学会生存的适应能力。

2.3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运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教育实践(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军训、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科研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术活动)等环节,从总体上看,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学院这方面工作还存在以下缺陷:一是课程实验环节方面较薄弱,不仅相关设备欠缺,而且仅有生理、生化等极少数课程开设了实验,且实验学时较少;二是教育实习的形式单一,时间较短,学生在校期间仅在第八学期安排了一次集中实习,实习时间只有六周;三是课内教学实践安排不多,对学生组织教学能力培养不够;四是裁判能力、组织竞赛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完成;五是学生科研能力有待加强,如学校只安排第八学期作为毕业论文环节,缺乏低年级的学年论文训练和平时科研活动训练等。

针对以上不足,特提出以下措施:

(1)制定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大纲,合理安排课内实践、集中实践和课外实践各个环节的内容、形式和要求。

(2)加强教学教师队伍建设。针对学生毕业实习、裁判实习、专项技能训练、社会体育健身指导、毕业论文等主要实践环节,每学年分阶段对教师进行培训,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研讨和交流,使教师尽快掌握先进的理念和方法,适应新的形势。

(3)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大学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大学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4)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检查、落实和总结。实践教学过程较难操作和评价,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总之,要逐步建立起一套以课堂教学能力为主、以课外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为辅的多方位专业教学实践体系。

2.4质量评价采用多元模块化评分模式

质量评价体系是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可行的最为关键的环节。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否可行,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各项能力能否得到提高,毕业生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都需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方式、内容和要求会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认为现阶段运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评价体系优化步骤如下:首先,基于衡量评价体系是否科学的最直接的依据是学生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根据运城学院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制定学生质量的评价标准,比如各个学科基本理论知识达到的程度,运动技术能力达到的水平以及学生组织教学水平的评价标准等;其次,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既要考虑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形成的过程,又要把握学生最终能力的质量要求;再次,强调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共存,改变教师统一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单一评价方式,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最后,评价手段注重科学化。体育教育的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生产,它具有实践性、随机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将体育教学中各种因素(如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态度评价等)全部量化是困难的。将评价手段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就是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量化分析的同时,将语言描述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上,这才是体育教育追求的科学评价方法。

第9篇

关键词:社会体育;就业状况;分析;建议

1、前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存在许多复杂的因素,就业过程中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不断推进和体育文化产业的不断扩大,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迅速发展。然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内的就业高峰季节,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具有严重的影响,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如何采取手段加强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发展体育专业学生就业,以满足社会多层次的需求是刻不容缓的。社会体育专业作为一个新的专业,理论研究、思路与学科建设不够深入,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是非常值得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川西地区已毕业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和在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有关的文献。通过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搜索和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从而获得经验,使我对我的课题写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我很好的完成此课题提供了帮助。(2)访谈法。针对川西地区各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关问题对专家教师进行访问,了解川西地区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并通过各校党总支办公室老师的帮助,查阅以往的就业情况。(3)数据统计法。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认真分析,以获取相关数据,为本论文的开展提供相关依据。

3、结果与分析

3.1、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以上表格说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比起其他专业学生来说,选择考研、继续深造的人数要多一点,而且要刻苦耐劳一点。这是因为体育专业的学生更容易吃苦,更有毅力的的原因,但也是因为其专业部分学生也存在毕业之后没有信心能找到一个自己理想的工作而不得不选择的延缓就业的方式。签约率为100%,与学校其他专业相比,各方面都遥遥领先。但是通过深入调查,发现有很多都是表面现象,学生各方面能力还存在欠缺,就业效果也不够理想。例如有部分学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感觉不对口,或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而辞职。还有部分学生在签署了就业协议后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去上班等等。

3.2、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比较分析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比例最大的教育部门和私营部门,分别为28%和27.4%。二是自主创业和体育行政部门,分别为8.9%和9.2%的公务员占6.7%。另外13.6%毕业生在其他行业。社会体育专业的服务领域主要有公共体育服务、商业性体育服务、科学研究和教学,但从调查数据来看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从事对口服务领域的仅占40%,60%的毕业生在其它职业和独立工作。从事公务员或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学生占25%,愿意进企业和已经与企业签合同的为25.5%,想要在教育部门工作或从事教育工作的占11.5%,在健身俱乐部8.7%,从事销售行业的占10.3%,想自主创业的占11.7%,就业意向不明确高达8.3%。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公务员,商业和教育部门已经成为最理想的地方,占62%,这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相背,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和毕业生本人,有8.3%的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不明确,对未来工作的困惑。崇高远大的思想从小就被灌输在我们的脑子里,但在市场经济现代化的时代变为空谈。

4、影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4.1、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认知度不够

一直以来,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一直得不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和好评,大多数人们会认为选择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之所以选择靠体育走进大学就是因为他们在上高中时贪玩好耍而导致文化跟不上,而这类学生想上大学就不得不选择其他的路。再者,现在的人们对体育文化不是很了解,体育意识比较薄弱,对社会体育专业更是知之甚少,这就导致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的认知度存在偏差,影响了大家对其专业的观点和看法。

4.2、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自我能力的评价存在偏差

通过调查了解川西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自我认识和定位存在一些问题。在即将毕业的时候,一些毕业生不能充分认识就业的严峻形势,对各方面信息掌握和了解不够主动,这也是其它专业毕业生就业中的常见问题之一。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自身素养上的缺陷也是造成本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招生开始就享受了一定的优惠,其文化分数要求较之其他普通专业学生要低。这个差距始终存在,加上社会体育专业学生长期与社会接触较多等原因,个性较为好动,沟通能力较强。在校期间,社会体育类学生与社会高收入、高层次人群接触较多,在其找工作过程中往往对工作的期望值估计也过高。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相对于其它专业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主创业精神,全方便择业的意识相对不足。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虽然大部分都能和普通学生一样考研、考公务员,而且有着远大的志向,但是还是有少部分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对未来感到很迷茫,对找工作也无从下手。这是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和社会的需求所导致的,从高中乃至初中早已习惯了过于注重体育的锻炼,从而导致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渠道比起普通学生少了很多。

5.2、建议

(1)注重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社会体育专业就业质量提高。灵活更新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运用发展的、动态的、开放的理念去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变化越来越大、越来越快,所以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应该紧密联系市场,积极关注市场对人才素质结构的新要求,与实习基地的管理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并不断跟踪毕业生的信息,及时补充专业建设中的缺陷,以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2)确立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效提供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毕业生未来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适应程度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关键。而川西地区各大学要做好这些,首要任务就是围绕综合培养目标构建适合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类型,例如体育保健专向与企业经营相结合的模式。其次立足和定位现阶段的社会需求和发展来定位我们目前的人才培养类型才能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所以需要了解最新的市场信息,第一时间更新自己的观念。在目前我国社会体育领域发展的主要支柱中,以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为龙头的体育健身指导咨询服务是第一大市场,其二就是体育产业市场。这些市场中更加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实践、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来解决健身、服务和经营等实际问题。(3)立足专业特点,用好“两个抓手”,提升就业质量。第一,积极鼓励学生考研,增强考研指导培训。设置考研自习室,考研兴趣小组,邀请教师对考研同学进行相关培训。第二,积极扶持学生成立创业团队,探索自主创业道路。大力推广创业教育,扶持创业团队,分析未就业原因,拟定有针对性的指导措施。

作者:吕忠林 单位:四川外国语学院成都学院

参考文献:

[1]卢兆振.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1).

[2]马维平.许晓音社会体育专业堵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J].体育学刊,2005,12(4).

[3]刘丙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现状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4).

[4]邱勇强.我院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及对策思考[J]广西:右江名族医学院学报,2007(1).

[5]霍晓亮,张正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之对策[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6]贾春佳.浅析体育院系增设社会体育专业的必要性[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1.

[7]陆亨伯.社会体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