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

时间:2023-06-12 16:20:28

导语:在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

第1篇

按照学校党委部署和要求,校团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明确意识形态责任主体,明确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

一、目前校团委在意识形态领域做了以下四点工作

加强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对于团委刊物实行三审三校,确保稿件质量的同时强化意识形态管理。

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管理。成立全媒体中心,接受校党委宣传部指导,由校团委具体负责日常指导和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专人负责、学生参与、接受监管的管理体制。

加强各类社团管理。出台《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管理规定》,明确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体系为学校、学院二级管理模式,并以“谁组织、谁负责”的原则进行指导、管理、协调、督促。修订《社团管理办法》,要求各社团协会要制定和完善社团章程,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依法依规开展活动。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团员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意识形态风险点排查

1.网络监管还需进一步强化,尤其是对团属全媒体中心的监管。

2.各类社团开展活动的报批时效性还需进一步强化。

3.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方法、手段还需进一步强化。

三、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团委拟开展以下工作

1.校团委要认真负责对微信、微博、广播内容进行审核及监督。并负责制定微信、微博、广播站日常工作计划的制定与安排,设置组织机构,进行人员配置、选拔、培训上岗等工作。微信、微博、广播内容必须以“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弘扬校园主旋律、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宗旨,要求准确无误、健康向上、生动活泼,体现时代精神,及时反映学校的重大新闻事件、好人好事。

第2篇

【关键词】意识形态;信息网络化;挑战;对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并迅速普及开来,网络日益成为人们了解信息、学习知识、体闲娱乐的重要渠道和载体,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信息网络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互联网这一新生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展示了其巨大功能同时也暴露了其不足之处。首先,互联网拓展了信息的传播空间。信息的传播媒介由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扩展到以网络为基础的博客、QQ、微博、微信等新兴客户端并广为人们所使用,扩大了信息的传播空间。其次,互联网增添了人们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新渠道。人们的参政议政由之前的主要通过电话、信函、传真等到当下主要通过网络,民主渠道的扩宽和参与方式的便捷更激发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互联网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素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宣传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渠道,而互联网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网络上存在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可供教育者选择和运用,新材料的运用能有效激发起受教育者的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我们接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更要注意规避风险。首先,西方国家霸占着互联网界的话语权,威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由于互联网发端、兴起于美国,因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控制和管理互联网及信息上占有绝对优势。相关资料统计“互联网上97%的信息是出自西方发达国家的英文信息,其中美国的网上信息量占75%以上,中文信息还不到5‰”。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成了一些西方国家向全世界宣传思想、文化、价值观的传播体系。其次,互联网为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新渠道。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把思想宣传和舆论影响的阵地由传统媒体转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中国第35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到2014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庞大已经达到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而微博用户数更是高达2.49亿,微博以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社会影响极大著称,这无疑为别国对我国进行更深更广的意识形态影响提供了更多受众和渠道。这意味着我国抵御“网络霸权”工作更难开展。

二、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对策

(一)重视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面对信息网络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按照“长善救失,趋利避害”的方针开展工作。要在坚持一元化指导为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活动,把相关要求融入到国民教育中,为广大民众所认可,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循和践行。重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增强全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广大学生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适应新鲜事物的能力更强,当然受网络影响也更大。因此要提高广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它提高到与专业学习同样的高度,从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高度上贯彻实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具体做法是,提升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政治素质;加强批判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培养一批既具有政治觉悟,又具备网络专业知识的人才,占领宣传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阵地。

(二)重视网络文明建设,利用网络创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形式

首先,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政治立场不坚定的人往往会被歪曲、恶意的消息扳倒,从源头上保证纯洁的网络环境的纯洁。在崇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网络文明应当成为精神文明建设之重。应当在日常教育中重视网络文明教育,提升全民媒介素养,引导网络主体由他律到自律转变,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创建网络文明。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出现了一些网络失范行为,但是相关立法工作没有跟上,出现了无法可依现象。因此,应该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立法、执法工作,维护网民的合法权益。其次,利用网络实时把握人民群众思想动态。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在家里、办公室亦或是路上,人们无时无刻不徜徉在网络世界里。因此,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把互联网作为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的新渠道,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再次,合理利用新兴媒体。与其他传统网络媒体相比,微博等新兴媒体以其传播更迅速、操作更便捷的特点被广大网友所青睐,但是由于其内容的开放性和低准入门槛使得一些图谋不轨的人士在微博的平台上恶意传播不利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不良信息或不实消息,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为了遏制不良影响,要对信息加以筛选和控制,净化传播内容;寻求法律支持,完善网络立法;实施微博用户后台实名制,确保信息来源的可查性;鼓励主流网络媒体开通微博,引导网络舆论,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在信息网络化背景下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首先要明确当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具体处境,既要抓住机遇扩大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又要应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立足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进行自身调整,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以求保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大数据;大数据工程;意识形态安全

一、大数据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革命性影响

马克思在很早的时候便注意到了科学技术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密切关系。他在《资本论》中论述了自然科学通过技术与人的社会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内在联系,认为:“技术会揭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根据的观点,虽然科学技术本身不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可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意识形态的变化具有深刻影响。大数据不仅是指体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多样、高速变化、真实质差的数据集合,而且也是一种现代技术,其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一系列革命f生影响。

1.大数据技术成为把握受众思想动态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等IT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无线技术及光纤通信技术等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呈“井喷”状态,这其中就包含着大量反映受众思想动态的数据。意识形态工作者运用数据采集技术全方位大纵深地获取源于不同信息载体的反映受众思想动态的数据,运用数据存储技术,将类型多样、结构复杂的数据转换为单一的或是便于处理的结构,运用数据清洗技术对内容残缺、重复冗余、过时失效以及带有随机噪声、孤立噪声等问题的数据进行清洗,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对清洗后的可信赖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反映受众思想动态的模型,进而达成对受众思想动态的准确认知和把握。很明显,大数据技术成为了意识形态工作者把握受众思想动态的手段。

2.大数据思维改变了意识形态传统决策模式

大数据不仅是指体量巨大、类型多样、高速变化的复杂数据集合,而且也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大数据思维可以被理解是一种在汇聚整合数据、分析处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思维,是一种基于客观事实而少凭借主观经验进行决策的思维模式。意识形态传统决策模式是指意识形态工作者依靠自己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学识才能、经验教训等,在对以往进行概括总结及对未来开展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展开决策活动的思维模式。科学决策并不绝对排斥经验,但决策的“个人权威性”与“个人经验性”相结合,往往可能导致决策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发生决策失误。意识形态工作者在大数据思维的指引下,深入挖掘反映受众思想动态的数据,对其进行关联分析,在此基础上制订意识形态工作方案,这有助于提高意识形态工作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提升意识形态工作效度,增强意识形态治理能力。显而易见,大数据思维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意识形态传统决策模式的替代。由此,大数据思维改变了意识形态传统决策模式。

3.大数据标准影响意识形态宣传部门的权威

可以说,大数据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科学研究、教育治理等方面带来了重大机遇,另一方面对社会其他领域带来了严峻挑战。比如,大数据使用存在泄露隐私的隐患;“大数据的异构性、规模、及时性、复杂性和隐私问题从各个环节阻碍了数据价值的创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标准(数据搜集标准、数据计算标准、数据分析标准等)的不一致,直接导致了数据结论的不一甚至迥异。当前,由于数据的采集标准不同、分析标准相异、计算标准有别,导致社交媒体、智库、互联网公司等的数据分析报告同意识形态宣传部门所的结论相去甚远,甚至相悖。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意识形态领域噪音不断、余音不绝,消解了“权威”与“元叙事”,影响到了意识形态宣传部门的权威。

4.大数据处理将增加意识形态工作部门的工作成本

大数据时代,各种信息载体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结构复杂、体量巨大、时效性强的反映受众思想动态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和存储等是把握受众思想动态的重要前提。但是,传统的数据挖掘、数据存储技术难以处理大量结构复杂、体量巨大、时效性强的反映受众思想动态的数据。具体而言:在数据存储方面,“传统的数据库追求高度的数据一致性和容错性,缺乏较强的拓展性和较好的系统可用性,不能有效存储视频、音频等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数据。目前,数据存储能力的增长远远赶不上数据的增长,设计最合理的分层存储架构成为信息系统的关键”。在数据挖掘方面,“从数据库的观点看,挖掘算法的有效性和可伸缩性是实现数据挖掘的关键,而现有的算法往往适合常驻内存的小数据集,大型数据库中的数据可能无法同时导入内存,随着数据规模的不断增大,算法的效率逐渐成为数据分析流程的瓶颈。要想彻底改变被动局面,需要对现有架构、组织体系、资源配置和权力结构进行重组。”为此,应当对已有的数据技术进行升级。毋庸置疑,升级数据存储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需要意识形态工作部门投入资金、制定科学合理政策等。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意识形态工作部门的工作成本。

5.大数据治理将为维护自媒体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创造条件

大数据时代,具有平民化与大众化特征的自媒体,改变了固有的信息生产模式,重塑了信息生产主体,变革了信息生产中的精英主义传统,激发了大众压抑已久的创造欲望。大众化的话语形态因此而大量生成,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权威”与“元叙事”,造成了自媒体空间主流与非主流观点并存,红色、黑色、黄色信息同在,正面报道与负面谣言同台竞技。这在较大程度上挤压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空间,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辐射力,“同时也消解了主流话语的公信力。”毫无疑问,自媒体空间的话语治理首先应当是法律治理,但与现实公共空间不同的是,自媒体空间是话语与技术相融合的空间,所以,有必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自媒体空间的话语治理。通过大数据采集技术对自媒体空间的话语进行大规模实证采集,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并揭示自媒体空间话语方式多层面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媒体空间话语监测数据库,开发自媒体空间话语监测预警平台,进而为规范自媒体空间的话语传播,提升自媒体空间的话语传播质量,维护自媒体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创造条件。

二、大数据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工具

鉴于大数据对意识形态领域所产生的一系列革命性影响,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大数据的发展,研发出了许多先进的大数据技术。一方面运用先进的大数据技术维护本国意识形态安全,另一方面利用其在大数据方面的技术优势,对外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为确保上述目标得到切实贯彻执行,西方国家从宏观战略层面制定战略规划,指引大数据发展进程,从微观政策层面建立保障体系,确保战略目标得以落地。

1.制定战略规划,指引大数据发展进程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大数据的作用,通过制定战略规划,指引大数据发展进程。2011年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提出建议,认为大数据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联邦政府在大数据相关技术方面的投入不足。作为回应,美国白宫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OS.TP)建立了大数据高级监督组以协调和扩大政府对该领域的投资,并牵头编制了《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以下简称《计划》)。2012年3月29日,《计划》正式对外,标志着美国率先将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再如澳大利亚,2012年10月,澳大利亚政府《澳大利亚公共服务信息与通信技术战略2012-2015》,强调应增强政府机构的数据分析能力从而实现更好的服务传递和更科学的决策,并将制定一份大数据战略作为战略执行计划之一。2013年2月,澳大利亚政府信息管理办公室(AGIMO)成立了跨部门工作组――“大数据工作组”,启动了《公共服务大数据战略》(以下简称《战略》)制定工作,并于2013年8月正式对外。

2.建立保障体系,确保战略目标得以落地

为确保大数据战略得以顺利实施,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了一系列保障体系。一是技术支撑:美国高校和研究机构专注于大数据理论研究,对关键性技术进行前沿性研究,在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安全等方面研发出了大量实用技术。二是资金保障:“法国政府宣布将在2013年投入1150万欧元,用于7个大数据市场研发项目,旨在通过试点探索,促进法国大数据发展。”2012年3月,美国政府启动了2亿美元的注资计划,意在提升从大量数据中“沙里淘金”能力。三是人才支持:美国《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扩大从事大数据技术开发和应用的人员数量。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鼓励研究性大学设立跨学科的学位项目,为培养下一代数据科学家和工程师做准备,并设立培训基金支持对大学生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召集各个学科的研究。此外,美国的一些大学通过设置大数据相关专业,培养大数据人才。四是政策扶持:(1)数据共享政策:2010年12月,美国联邦政府宣布“云优先”政策,规定所有新建的政府信息系统必须优先考虑云平台。应用云平台为实现政府部门间共享数据提供了便利,因此,“云优先”政策的实质便是数据共享政策。“法国制定了公共数据开放和共享路线图,其核心内容为:更广泛便捷开放公共数据,促进创新性再利用,为数据开放共享创造文化氛围并改进现有法规框架等。”(2)数据开放政策:2009年1月,奥巴马总统签署了《开放透明政府备忘录》,自此,美国联邦政府开始向公众大量开放公共数据,并把许多数据公布在中央信息交换库――Data.gov网站上,便于民众查阅;加拿大实施了开放地理空间数据政策;2013年5月9日,奥巴马总统签署开放数据政策(Open Data Policy);法国制定了Open Data Proxi.ma Mobile政策。(3)数据安全政策:澳大利亚政府于2012年7月了《信息安全管理指导方针:整合性信息的管理》为海量数据整合中所涉及的安全风险提供了最佳管理实践指导@。“欧盟也一直非常重视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欧盟的数据保护指令实行于1995年,当时互联网的使用并不普遍。但目前为止,27个成员国对该法令的认知各不相同,因此在推行过程中产生了很大分歧。2012年1月,欧盟委员会提出全面改革1995年的数据保护指令,以加强网络隐私权利的保护和促进欧洲的数字经济。”

有了促进大数据发展的顶层设计及保障体系,西方国家得以将大数据技术成功地运用到意识形态领域。一方面,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者运用数据分析技术自动分析出本国信息载体所蕴含的意见倾向,从而达成对本国受众思想动态的认知和把握,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工作内容与议程,维护本国意识形态安全。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利用其在大数据方面的技术优势,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通过这种柔性方式,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维护其所谓的国家利益。大数据在西方国家对华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方面的具体应用如下:首先,运用数据采集技术收集反映我国舆情动态的数据。2013年6月,CIA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透过美国《华盛顿邮报》与英国《卫报》向外界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在2007年启动了代号为“棱镜”(PRISM)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在此项计划中,NSA要求美国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Vefizon)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联邦调查局与NSA均可直接进入微软、雅虎、苹果、Palmlk、谷歌、AOL等网络巨头的服务器,通过数据传感体系、智能识别体系等数据采集技术对中国的聊天记录、文件、视频、音频等上网信息中的反映我国受众思想动态的数据进行识别、定位和接入,进而获取了大量关于我国舆情动态的数据。其次,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对涉舆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在线数据分析、预测性数据分析、数据网络挖掘、特异群组挖掘、图挖掘等数据分析技术,对涉舆数据进行关联分析,进而精准地把握我国的舆情动态。第三,通过数据载体对华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在把握我国舆情动态的基础上,打造契合我国受众接受心理的话语体系,通过手机、社交平台(skype、YouTube、Facebook)、数据库等数据载体对华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第四,改进意识形态渗透方式。运用情感语义分析、网络行为分析等数据分析技术,自动分析出我国受众对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情况,以进一步改进意识形态渗透方式,增强对华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实效性。

西方国家之所以将大数据作为对华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手段,是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大数据的运用减少了意识形态渗透阻力。大数据时代来临前,西方国家以教育文化交流和培训项目为载体,以经济、技术交往为途径,以广播、电台为平台对华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这种裸的渗透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我国受众的反感,意识形态渗透的有效性因此而大打折扣,达不到其预设的渗透目标。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广泛搜集反映我国受众心理需求、接受特点、思维习惯的数据,达成对我国受众接收特点的准确认知,通过打造契合我国受众接受心理的话语体系,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华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阻力,增强了意识形态渗透的实效性。二是西方国家具有先进的大数据预测技术,为把握对华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对象和时机创造了条件。牛津大学教授维克托・迈尔一舍恩伯格指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不是要教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而是要把数学计算运用到海量数据上,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正因为如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斥巨资研发出了许多先进的大数据预测技术。在全方位、大纵深地获取反映我国受众思想动态的数据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大数据预测技术,精准预测出我国舆情的发展趋势,进而准确把握意识形态渗透的对象和时机。

三、实施国家大数据工程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大数据时代,实施国家大数据工程是应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系列挑战的重要举措。

1.从宏观战略层面把握实施国家大数据工程的原则

一是普惠原则。要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让信息时代的缺席者有机会通过网络平台表情达意,为意识形态工作者挖掘“沉没的声音”,科学制订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方案创造条件。二是技术优先原则。无论是从类型多样、体量巨大的数据集中抽取出正确、真实的涉舆数据,还是对涉舆数据进行存储和关联分析,对关键、敏感涉舆数据进行保护,都离不开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做支撑。因此,必须秉持技术优先原则,着力开发包括数据存储技术、数据分析处理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在内的大数据技术。三是共享原则。掌握反映受众情感、诉求的数据或涉舆数据是开展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前提。当前,涉舆数据广泛分布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部门,由于上述部门缺乏统一的数据存储标准,各部门所拥有的涉舆数据无法实现兼容,这加大了涉舆数据的采集成本。因此,必须坚持共享原则,建立部门间数据资源统筹管理与共享复用制度,进而突破数据共享瓶颈,形成部门间数据共享共用格局。四是法制保障原则。采集反映受众情感、诉求的数据(涉舆数据)是科学制订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方案,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提。在涉舆数据的采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个人隐私遭泄露的问题,更糟糕的是,某些权力机构或掌握实权的人物可能为了一己之私而泄露、滥用涉舆数据。一旦一些关键、敏感的涉舆数据或数据分析结论遭泄露或被滥用,很可能会造成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处于守势。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制层面严格规范涉舆数据的采集和利用,为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石。五是人才支撑原则。大数据从概念到实践,从技术到应用,从战略到执行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既谙熟大数据理论又具有数据搜集、存储、分析及应用经验的数据人才。六是内外结合原则。对我国而言,实施好国家大数据工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技术难关有待突破。因此,不妨学习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具体做法。当然,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时,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实际,灵活借鉴,防止生搬硬套。

2.从具体技术层面完善国家大数据工程的内涵

国家大数据工程,毋庸置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因此,要实施好国家大数据工程,就必须丰富各子系统的内涵,充实各子系统的内容。

一是实施数据搜集工程,提高意识形态工作方案准确性。还有不少人因为各方面原因无法通过网络平台表情达意。诚如徐继华所言,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民和城市底层居民,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而成为信息时代的缺席者,无法在网络世界表达意见和诉求。尽管他们的意愿也会由一些网民代为表达,但毕竟只是“被代表”。为此,有必要通过实施数据搜集工程,搜集反映这部分人群思想动态的数据,以提升意识形态工作方案的准确性。(1)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国家每年应从网络基础设施投资中,拨付固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现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农村地区的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平台表达情感、反映诉求提供便利,为意识形态工作者搜集反映该群体思想动态的数据提供渠道。(2)大力发展农村现代信息教育。依靠国家财政可以建设一大批农村现代网络基础设施,但是,如果做为信息时代缺席者的农民不懂得如何使用这些网络基础设施,意识形态工作者同样无法获取反映他们的思想与情感方面的数据。为此,应当大力发展农村现代信息教育,提升广大农民的信息素养。

二是实施数据清洗工程,确保数据真实可靠。有必要通过实施数据清洗工程,清洗掉虚假的涉舆数据,以确保意识形态工作方案的准确性。(1)着力发展数据清洗技术。数据清洗技术(Data Cleaning)可以起到改进数据质量的作用,被广泛运用于数据仓库及决策支持系统中,其主要任务是从原始数据集中剔除内容残缺、重复冗余、过时失效及错误的数据。目前,已有一些用于数据清洗的ETL工具提供了功能强大的软件平台,利用它们可以从类型多样的数据源中对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后加载至数据仓库中。因此,应当采取有力举措大力发展数据清洗技术,借助数据清洗技术,从原始的涉舆数据集中清洗掉虚假、错误与重复数据,抽取出正确、有效的涉舆数据,为开展涉舆数据分析,精准研判舆情创造条件。(2)公开数据。在确保关键、机密、敏感的涉舆数据不外泄的前提下,通过移动通信客户端、信息可视化等渠道公开涉舆数据,接受公众监督,让虚假数据无遁隐之处,为从涉舆数据集中清洗掉虚假涉舆数据创造条件。(3)监测数据。积极培育社会化的第三方数据监测机构,使其参与到涉舆数据的管理、控制与评估工作中,以剔除虚假涉舆数据,确保涉舆数据的真实可靠。

三是实施数据分析工程,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者的数据分析能力。对数据的误解,会动摇意识形态工作者对意识形态工作紧迫性的认识。为此,我们应该通过实施数据分析工程,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者对大数据的解读能力,增强意识形态工作者对意识形态工作紧迫性的认识。(1)培训意识形态工作者。借助高校平台,并积极发挥社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作用,对意识形态工作者进行数据科学和数据工程等学科培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者的数据分析能力。(2)开发数据分析技术。发挥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社会组织等的作用,着力研发一大批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比如,情感语义分析、探索性数据分析、定性数据分析、离线数据分析、在线数据分析等,以帮助提高广大意识形态工作者的数据分析能力。(3)做好聘用大数据分析师工作。积极聘请既谙熟大数据理论又有大数据分析实践经验的数据分析师服务于意识形态工作部门,帮助提升我国意识形态工作者的数据分析能力。

四是实施强化数据意识工程,增强意识形态工作者的数据意识。伴随着各种随身设备、物联网和云计算、云存储等技术的发展,人和物的所有轨迹都可以被记录,数据因此被大量生产出来。海量数据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了我国民众的思想、情感,为有效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条件。可是,长期以来一些意识形态工作者习惯于拍脑袋决策,没有养成基于数据进行决策的思维习惯。因此,有必要实施强化数据意识工程,以提高我国意识形态工作者的数据意识,提升意识形态工作方案的可行性。(1)做好大数据知识普及工作。应通过报纸、电视、新媒体等渠道,以社会大众普遍可以接受的方式,开展大数据知识普及工作,帮助意识形态工作者提高对其的认知水平,促使他们逐步养成基于数据分析做出决策的思维习惯。(2)建立和完善意识形态数据库。建立与完善意识形态数据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其中之一就是需要意识形态工作者及时把握舆情导向。这就会促使意识形态工作者经常去密切关注各种涉舆数据,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意识形态工作者的数据意识。(3)对意识形态工作者进行培训。一方面通过集中学习、讲座与开会等方式对意识形态工作者进行大数据理论培训,以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者对大数据理论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聘请数据专家在数据搜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安全等方面给意识形态工作者以具体指导,从实践层面强化其对大数据的认知。

第4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等教育;路径

一、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研究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主流价值取向对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的整合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和价值意识,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一)凝聚社会共同意识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价值理念的集合体,是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刘云山同志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战略任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举措。在文化多元背景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有利于引导广大师生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有利于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

(二)巩固主流社会思潮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以及价值观领域的渗透,高校作为巩固意识形态的文化阵地,必须把握好意识形态的主动权,以为指导,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上下足功夫,及时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价值观渗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因此,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巩固主流社会思潮,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

(三)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需求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然而,少数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容易忽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造成有些大学生思想品德不高,政治意识淡化甚至异化,核心价值观“缺位”。因此,基于高校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双重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更加“主流”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有效路径。

二、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性研判

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传承科学知识和思想文化的主要场所,担负着向广大青年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职责。但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面临诸如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网络新媒体的影响、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等方面的挑战。

(一)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此带来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中既包含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积极因素,也包含逐利、拜金等消极因素。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青年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识产生的分化,给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干扰。大部分大学生能辩证看待问题,能准确定位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部分大学生还不能熟练的进行政治判断,难以抵御新奇有趣的新事物新思潮,从而出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持中立态度、少数持冷漠态度的现状。另外,在开放的现代社会,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不断向纵深拓展,各种文化思潮涌人我国,客观上也为多元价值取向的滋生提供了思想土壤。文化价值观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主导作用,使主流意识形态遭遇冲击和淡化。

(二)网络新媒体的影响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社会的进步,新兴传媒手段不断涌现,网络新媒体以其自由、快捷、交互、开放等特点,成为社会发展的新时空。借助新媒体,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获得了技术支持、传播渠道和言论空间,有助于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然而,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及时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同时,也严峻考验着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控制力。特别是大学生富有激情、接受新事物快,很容易被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思想理念和意识形态所诱导,模糊了自我认知,弱化了是非观念,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起到了阻碍作用。

(三)传统教育观的束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阶级阶层的变化和利益的分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成员更多地把维系和维护所属社会群体的利益,关注和重视个人的利益和感受,作为价值评判尺度。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缺乏适应期和缓冲期,特别是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育渠道相对狭窄、教学资源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针对当前的学生价值选择和评价多元化、双重性的现状,如何做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统一,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社会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与职业理想相互融合,是高校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必须思考的课题。

三、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分析

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高校应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融入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使之成为全校上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深化宣传教育,坚守认同自信

有自信才会有自觉,有自信才会有清醒,有自信才会有定力。增强价值观自信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关键因素。“价值观自信”从何而来?这份自信来源于党的坚实领导,来源于党员干部的坚定认同,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因此,高校要把加强教育引导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重要环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宣传、党校等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主动谋划,各司其责,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员组织生活、党校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使之刻印在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心上。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评师评教的重要标准,主动挖掘各个工作岗位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采取哲学研修、课程培训、教学竞赛等方法,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能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师资队伍,要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特别是要纳入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融入教师职前准入、入职培训、职后管理的全过程,融入学生全面发展的全过程,细化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促进人人知晓、人人践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师生的灵魂和血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常修道德修养,磨砺嘉善言行,让人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实践者、发扬者。

(二)强化笃行实践,坚守行动自觉

实践是检验价值的标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脚点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扎根实践,使之成为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高校要要立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在履行高等教育四大职能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守立德树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生活、扎根师生、融入实践,让师生员工在日常学习、工作实践中获得价值目标和文化储备,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价值自信和行动自觉。要发挥人才聚集和知识创新的优势,鼓励广大师生深入开展社会调查,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管理发挥智库作用。要发挥学科优势和技术力量,鼓励师生参与科技转化,帮助形成产业优势、增加经济增长点,在科技服务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实践锻炼和志愿服务的全过程,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社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积极巩固和扩大实践成果,形成理性共识,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应用到日常管理和学习生活,促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追求和行为准则。

第5篇

为深入推进集团公司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全面总结集团2020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拟定于2020年7月上旬听取集团各领导班子成员、各部门及各子公司主要负责人2020年上半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汇报,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和地点:2020年7月上旬(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二、参会人员: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各部门及子公司主要负责人。

三、汇报内容

(一)2020年上半年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紧紧围绕如何落实“一岗双责”、推进巡视整改、抓意识形态和廉政风险点防控工作等方面,突出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党风廉政工作部署情况;同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总结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突出查找和解决问题,深入 剖析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思路措施。

四、相关要求

第6篇

关键词:多元舆论生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对策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04-0064-02

随着手机微信、各类传媒app软件的推广,近年手机媒体传播渠道的发展,大有追赶互联网的趋势。既有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传播渠道的存在,又有互联网、手机微信、app等新媒体传播渠道的风起云涌,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已形成多元化传播的格局。与此同时,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这种多元传播渠道并存的舆论生态下,如何利用好主流媒体的正面发声,加强对新兴自媒体的监控和引导,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1多元高校舆论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

1)新媒体传播渠道发展迅猛,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的重要群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而手机网民的规模也已达到5.94亿。2015年5月,腾讯公司公布2015年业绩报告显示,微信覆盖了90%以上的智能手机,用户群体主要为企业职员、自由职业者、学生、事业单位员工四类。在广东某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大二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经常使用手机微信进行信息传播的比例达到92%。由此可见,大学生使用手机微信进行信息传播所占比例非常高,对掌握新媒体传播渠道的能力十分强。2)自媒体传播渠道存在开放性和互动性特征。在互联网+手机网络的传播时代,每一位网民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同时也不断接收和更新来自外界的信息,人人处于信息海洋之中,同时也为网络世界提供大量信息。这种互动性新媒体传播工具下的信息世界,特别是微博、微信等软件的大量普及使用,使“人人都是自媒体”已成为现实,促进了“全民围观式”的透明社会的形成。在这种舆论环境之下,要想控制信息的传播成为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3)舆论生态环境存在多元化和复杂性。在目前高校大学生群体所能接触的传播渠道来说,信息的来源存在多元化。既有学校、各院系主办的报纸、学报、刊物、广播、宣传栏等传统传播渠道,一般由校院两级官方机构主办和,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也有各类大学生社团举办的各类宣传制品,传播的内容一般有严格把关;校院主办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官方新兴媒体,由于一般有专人和比较严格的信息管制,仍是较为严肃和权威的传播渠道;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是互联网和手机各类app软件提供的信息传播渠道,由于与校外社会信息相连互通,因而存在复杂性,许多不实信息经常充斥其中,还有一些不健康信息也可能侵害大学生心身健康。

2多元舆论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挑战

1)传播渠道多元化,让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思想意识形态。在全球性互联网上,各种思想意识形态都是敞开传播的,甚至还存在一些涉黄、诈骗性信息也可能危害到大学生心理健康。一些对大学生心理具有毒害性的网站时刻都可能侵害到受众,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渠道实施诈骗、诱色等犯罪行为,也可能威胁到大学生正常生活。可以说,新媒体已经成为争夺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对高校思想教育而言,打赢这场仗具有深远意义。2)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模式受到冲击,需要管理者不断探索和调整。传统的宣传思想工作模式,一般存在单向性,主要由传播者主动向受众进行灌输性传播,作为受众的大学生群体成为被动接受的地位。但在多元化舆论传播环境下,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不再是单向性,而是双方传播,两者的互动性越来越强,且传播者与受众的角色定位越来越模糊。这对宣传思想工作模式提出新的挑战,一直扮演传播者角色的学校管理者们如不切实转变传播渠道和话语体系,将存在与受众“离心离德”的风险。3)如不及时疏导大学生思想问题,极易诱发高校舆情事件。随着信息流动性十分频繁,高校已不是一个封闭的领地,而是与社会紧密相连。一些个别人的言论,如在互联网上进行放大,可能演变成一个网络舆论的焦点。如北京大学孔庆东骂人事件,可能由一个特殊语境下的个案,演变成一个影响到学校形象的舆论事件。一些在大学生群体中酝酿的不满情绪,如得不到释放和及时疏导,也可能诱发为一场舆论风波。这些因个案引发的高校舆论事件,对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出极大的挑战。

3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路径选择

1)在不断创新和改进工作方法的同时,始终坚持运用理论武器来指导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在争夺思想阵地和树立大学生正确思想意识形态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科学理论来解释和指导当前工作,用科学理论来武装大学生头脑,用科学理论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转化为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并契合大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有效传播。多种方式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办好校园网络、校史馆、主题文化园、学生社团等文化传播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活化到各种校园生活中去。2)善于利用新媒体传播渠道,形成师生共同话语体系。针对多元化的舆论环境,要不断深入学习和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研究传播效用和有效渠道,不断改进传播渠道和方法。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渠道工具具有更新升级快、转移性强、受众年轻化等特点,从最初的博客到后来的微博,再到现在微信的火爆,每当出现一款具有颠覆性的传播平台之后,都可能引发一场传播渠道的演变。但不管这些平台如何变化,都符合互联网大众传播的基本特征。高校思想工作者们要及时掌握互联网技术发展进程,及时占领新媒体的舆论阵地,形成与大学生群体一样的话语体系,才能既做到对新兴舆论工具的监控和管理,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工具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引导,提高思想宣传工作的传播效率。3)建立和完善“学校+辅导员+学生干部”的舆情应对机制。为应对一些可能出现的突发性舆情事件,应逐步构建一套“学校+辅导员+学生干部”的校园舆情应对机制。充分利用党员学生干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加强对大学生群体中的思想意识问题进行及时的了解和反馈;辅导员是在大学生思想工作上最直接的一线管理人员,应通过分布在各班级的学生干部及时掌握学生动向,对可能发生的舆情事件的第一手情况进行及时掌握;学校管理部门对辅导员上报的舆情动态,应及时进行反应,并果断出台处理意见,通过正式渠道和权威主流媒体发声,平息或降低舆情事件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4)紧抓主流媒体传播渠道,弘扬社会正能量,加强思想正面引导。尽管传统的报刊、校园广播、宣传橱窗等宣传渠道的传播效率有所下降,但没有改变其权威性和主流媒体地位,在弘扬正能量、树立良好风气方面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传统媒体中刊播正面报道,树立正面典型,倡导良好风尚,会对大学生群体产生十分积极而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宣传思想工作部门要强化传统主流媒体的地位,通过正面奖励激励机制,引导大学生形成主动接收主流声音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

第7篇

摘 要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大于一般审计风险,没有现成的审计模式,其审计工作的诸多内容仍在探索之中,随着审计内容不断深化和发展以及审计的内、外部环境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出现,从中伴随着的各种审计风险不可忽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现代审计风险导向机制,建立新型审计风险评估模式,旨在规避审计。

关键词 建立现代模型 规避 探讨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表明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已不适应经济离任审计的需要。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引进“重大错报风险”概念,提出了新的审计理念,降低了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一、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

(一)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AR=IR×CR×DR难以对领导者的品行、执政理念等因素所带来的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因为,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与常规审计对象不一样,一方面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既要对事,又要对人,尤其是被审计人员为党政机关的负责人。本人的经济行为往往受到其意识所支配,为此在经济离任审计过程中很有必要了解被审计人的品行、执政理念支配下所产生的经济行为而带来的风险,而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难以胜任这种特殊的任务。

(二)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与审计资源极其不对称,从而使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中的检查风险达不到人们可接授的水平。经济审计内容从时点看,跨年度长,涉及到的审计工作量比常规审计量多出几倍甚至好几倍;从审计证据内涵看,既要需要财务信息又要收集非财务信息;审计的要求看,经济责任审计既要审计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又要审查领导干部投资决策是否造成损失浪费情况。面对这样的审计环境,审计资源极其有限,按传统的审计方式、方法在取证方面就难以保证审计的完整性和全面性,从而检查风险根本上达不到人们可接授的水平,审计结果难以得到社会公众接受和认可。

(三)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基本上是流于形式。风险评估的要求。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是AR=IR×CR×DR,AR是依赖内部控制而评估的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仅在于内控制度,如果内控制度不成熟或不可靠,那就此评估出来的审计风险就根本不切合实际,在审计过程中可能起着误导性作用。固定风险和控制风险在实际评估中很难区分开来,为稳健起见,审计人员往往不去评估(认定为100%)使其流于形式。

(四)不适应政府的职能的变化。当今我们建立的是有效政府、责任政府。所谓责任政府即指政府的一切行政行为及其结果,必须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政府经济责任最终体现在是否切实充分地体现广大人民利益。单靠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式难以评判经济责任人的经济风险。

二、建立现代审计风险评估模型的探讨

(一)现代审计风险评估模型确定。经济离任审计风险众说纷纭,如审计程序风险、被审计单位的复杂环境带来的风险、法律法规滞后带来的审计风险等等。经济离任审计风险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审计人员能够避免的审计风险即检查风险,另一类为审计人员无法避免,但审计人员必须认识和了解并要确切地评估的审计风险。为此,经济离任审计风险应该两个基本要素构成即客观风险要素和主观风险要素,客观要素可为重大要素和例外要素,由此审计风险模型可以确定为:审计风险=重大审计风险*检查风险(剩余风险)。

(二)现代审计风险评估模型的优点

1.引入“重大审计风险”元素,改变审计方式、方法

现代审计风险准则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将经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设想为“重大审计风险”要素和“剩余风险”两要素。最大优点是,可从人的意识形态入手判断人的经济行为,以此确定人的主要行为方向,并作为第一考虑要素,避免了单依赖于制度审计的弊端。在模型中规定了重大审计风险是第一审计程序,并以此作为审计导向。这样就能使审计工作直接进入重点审计领域,避免不必要的审计执行路径,提高了审计质量和效率,节省审计成本。

2.重视整体观,充分发挥审计资源

现代审计风险准则从整体到局部的审计思路,为审计人员从整体上把握和控制审计风险,以现代审计风险导向,确定重大审计风险领域,便于集中审计资源用于重点审计区域,充分发挥有限的审计资源,解决经济离任审计资源严重不足问题。

3.审计的着眼点转向“经济责任”,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效性

经济责任审计着重于领导者的经济责任,而领导者的经济责任主要在于经济管理和决策方面,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着眼于领导者的经济责任,在审计风险评估中把领导者的经济管理弊端和决策过程纳入审计风险的评估范围,审计工作的目的更符合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

三、认定重大审计风险领域探讨

(一)认定原则。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程序遵循“分析、评估、执行”的原则,通过执行分析分析性程序,在分析过程可按照下列思路展开:领导者执政理念分析―决策过程分析―用人导向分析―党的政策、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分析―政绩、业绩分析―重大审计风险分析―剩余风险分析。在通过分析确定重大审计风险基础上进行按下列程序执行审计:重大审计风险分析、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

(二)认定内容。认定内容是确定“重大审计风险”的关键环节。认定内容可从侧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在意识形态方面:领导者是否有的世界观、人生观、权利观;2.经济行为方面:工作出发点、对党的方针政策执行情况、国有资产是否保持增值、任期内职责履行情况、经济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等等;3.领导决策方面:是否讲民主、讲科学;4.用人方面:是否以提拔优秀人才作为用人导向,是否存在“小团体”、“派系”,有否上下串通,为已所用。通过以上几方面分析,查找“偏差”和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作为审计风险导向,按其“偏差”和管理上存在问题的程度确定“重大审计风险领域”。

(三)进行符合性测试确保认定的有效性。审计人员完成“重大审计风险”评估后,如果有必要依赖“评估”的结果,应执行下列程序进行符合性测试,如果有差异存在应重新评价,以调整“重大审计风险”水平,确保认定的有效性。

1.民主测评。审计机关应转变审计理念,在审计过程中建立现代风险导向机制重新界定审计风险,按照“从上而下,从下而上”的思路对被审计单位各层次的人员进行测评,从源头上把握正确的审计方向。民主测评要求群众参与监督,群体是深入基层的实践者也是最了解实际情况的,又是来自于阶层、各部门、各地方,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民主测评能够反映领导者经济行为的政治方向,其测评结果可以作为经济审计导向分析的依据,也是经济责任审计中不可缺少的重点程序,是发现审计线索的重要手段。

2.开座谈会。开座谈会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座谈,从中取得一手资料,分析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经济行为是否符合党的方针政策、经济管理是否科学民主、是否切实充分地体现广大人民利益。开座谈形式可为集体和个人形式,它是经济离任审计不可缺少的程序。

3.收集非财务信息。非财信息是经济离任审计不可缺少的分析性客观资料,它虽然是独立于财务信息与财务信息没有直接关系,但它是被审计单位非常重要的业务资料,并与领导者人的经济行为存在一定逻辑关联。通过这些资料分析,基本上能够全面地了解基本情况,把握领导者的经济行为过程。这种信息,取得快成本底,在内容上还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方法上也容易取得,从以下资料中取得:年度预算计划、会议纪要、任期间的个人述职述廉报告、个人年度总结、工程招标记录本、有关的合档案等等。

第8篇

关键词: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文化软实力;传播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公众对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专业化要求日益提高。在此背景下,深入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成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公共管理能力的关键。本文从提升文化软实力视角,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用发挥进行初步研究,以期深化认识,为全面提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软实力和影响力提供理论指导。

一、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话语权

1. 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国家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都想尽力提高自身的软实力,提高本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2.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话语权

话语权是传播学概念,指舆论主导力。国际话语权是指通过话语传播影响舆论,塑造国家形象和主导国际事务的能力。话语权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换言之,一个国家是否具有话语权,是这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强弱的反映。

话语权包括理论、思想、价值、理念、议题、政策、主张等。话语传播涉及“说什么”、“谁来说”、“何时说”、“怎么说”等环节。衡量尺度是“说了算不算”。拥有话语权,就能通过议题设置,占据舆论制高点,引导舆论,使之导向有利于己的方向,从而达到宣传塑造形象的目的。

话语权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为塑造国家的良好形象,谋求在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各国无不努力创造于己有利的舆论环境。因此,话语权成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新的战略制高点。

而从社会学角度理解,话语权简言之即说话权,是控制舆论的权力。在当代社会生态中,话语权就是指媒介在对受众群体产生传播效果的潜在的现实影响力。

在文化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的文化对世界文化具有很大的贡献力,该国就会在国家话语权之争中赢得主动地位。文化有深度,话语权才有力度;话语权有力度,易扩张文化影响力;话语权的强势,更会促进文化的推广。话语技巧高超,加之高质量、高品质的文化内涵,会促进话语权更强,并有恒久的生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话语权,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应有之义。

二、当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存在的不足

1.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思想观点不易被公众所接受。

当前,由于社会的信任危机,很多中国民众对国内智库发出的声音经常抱着一种狐疑的态度。但不可否认,中国智库本身的确也缺乏足够的公信力。一些智库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丧失自己的观点和独立性的风险。所以说,如果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不能在国内产生政策影响力,在国际上也很难被承认。

2.研究领域相对狭窄,缺乏国际影响力

中国智库很少有鲜明的、突出的全球研究视野,很多的全球性战略议题都是国外智库研究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后,国内的智库才开始研究,从而在话语权和影响力上落后于国外,并在政策上受制于人。欧美等发达国家智库主导着国际社会事务的话语权,而中国智库仅专注自身发展问题,埋头做国内公共政策研究,很少参与国际性、全球性事务,更很少有机会在国际组织或会议中表达观点,缺乏国际影响力,在世界舞台上处于一种集体“失语”的状态。

3.研究方法的落伍导致国际化研究能力的落后

当前中国绝大多数智库目前基本上是处在忙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阶段,缺乏全球化的思维、国际化的眼光和前瞻性、系统性的研究能力。很多智库过去奉行“深入研究,写出优秀的报告,客户会自动找上门”的准则。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每天会有不断增多的新技术被创造出来,这就要求智库不断去寻找更加高效便捷的技术手段用于技术的收集、分类和分析工作,通过多样化的媒体传播工具把研究成果推送到各个不同的目标受众和潜在客户手中。

综上所述,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是扩大文化传播力和辐射力,而传播力的增强关键在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作用发挥。

三、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建议

1.强化议程设置,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

在国际传播的大格局内,打造具有较高传播影响力的智库,日益成为一个媒体乃至一个国家提升自身文化竞争力的重要追求。在全球传播的大环境中,必须强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参与议程设置的能力,抓住一些重要契机,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逐渐形成自己的话语权,甚至话语强势,真正提升传播影响力,成为品牌化的国际一流智库。

2.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挥智库的传播作用

目前我国智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很小,与中国国力不相适应。一般我们谈到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似乎只关媒体的事。作为舆论产生的重要源头,智库本身的传播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中国智库目前更多局限在对我国政策的解读、阐释,很少提出能够主导国际话语的概念和战略名词,往往在别人的框架下跟随讨论。

所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善于利用大众媒体将成果转化为影响国际舆论的资源。政府要鼓励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从幕后走到台前,专家学者应主动联系媒体采访,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国内媒体,而应该接受国际知名媒体采访或者在国际知名媒体上发表文章,从而转化为影响国际舆论的资源。

3.树立国际传播观,加强文化输出

鉴于我国大部分智库把自己的研究选题局限于当前的国内事务,应引导和鼓励我国智库拓宽研究视野,不局限于中国,而是更加关注与本国密切相关的全球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如能源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反恐等,并力争在这些领域提出能够让其他国家争相讨论的理念、名词和观点。

此外,政府还应从政策上对智库加以引导,对国际传播效果好的智库予以支持,使我国智库逐步树立国际传播观念,做到“研究”和“传播”并重。推动我国媒体特别是外宣媒体更多地翻译和报道智库适合向国际社会传播的研究成果,向国际社会发出中国智库的声音。

[参考文献]

[1]姜捷:新阶段加强高校统战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州学刊,2008(9):155-156.

[2] 陈颖:论新阶段高校统战工作创新[J].理论与当代,2011(4):38-41.

[3] 陈一新:党委核心智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政策t望,2011(8):10-16.

[4] 安淑新:国外智库管理运行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11(5):88-92.

[5] 徐晓虎 陈圻:智库研究的历史演进及其趋势[J].重庆社会科学,2011(8):105-108.

第9篇

一、以思想政治建设引领防震减灾工作

(一)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作为重要政治任务。

(二)强化干部职工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干部职工

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育培训,教育引导全局干部职工牢固树立“震情第一”意识,时刻自己是地震人和身负百姓地震安全的使命。

(三)讲政治,听指挥,主动融入县委县政府各年度工作部署;筹资出力,完成所包乡村“两联一进”群众工作、“三域一居”环境整治和脱贫攻坚联乡包村各年度工作任务;协助省地震局工作组,完成地震灾害风险调研工作;配合州政府工作组,完成县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专项督查工作。

二、常态化推进地震监测预报及震情跟踪工作

(一)加强震情值班制度,提高地震预报水平。加强震情值班制度,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落实专人负责,加强重要宏观异常前兆观测点的保护工作,定时与地震台及周边县地震系,做好地震信息交流,积极捕捉宏微观信息。及时上报震情信息,认真填写周、月、季、半年、年度地震分析预报表。

(二)加强震情跟踪工作。一是调整宏观异常观测点;二是加强震情值班制度,与地震台保持业务联系,利用他们的监测手段来加强震情监视和震情跟踪工作;三是加强对防震减灾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平台的运用和管理,依靠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行资源共享;四是保护地震监测设施设备,切实做好我县境内强震台、地震烈度仪、多分量(AETA)实验站监测系统的运维管理。

三、夯实地震灾害预防基础工作

(一)积极推进“三网一员”建设工作。为建立建全地震宏观监测、灾情速报和科普宣传网,完善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的配置,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网络,充分发挥“三网一员”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作用,动员群众积极参与防震减灾事业,为我县地震预测预警提供及时可靠的前兆信息。

(二)以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周专题科普宣传为契机,做实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联合县应急管理局等多部门,在城关小学(全县人口最密集的学校)组织开展以“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的地震应急避险、消防救援、洪灾避险疏散多科目应急演练。面向乡镇、学校、卫生院发放《地震知识100问》、《民居抗震设防知识读本》、《防震减灾宣传挂历》等,五年累计达18127本(份、套),每年都在古城内十字路口联合县应急管理局等部门开展防震减灾社会宣传活动,保障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七进”活动常态化开展。

(三)狠抓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及农居抗震设防指导工作。加强抗震设防的管理工作,定期检查落实抗震设防工作落实情况,将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加强对重大建设项目和重点工程监控管理力度,全面了解全县工程项目的建设情况,督促工程业主加强抗震设防审批工作,五年共办理工程建设项目抗震设防备案审查37件。《县城乡居民住宅地震保险方案》出台,在全县逐步推开。

(四)防震减灾项目建设快速推进。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全面实施。1:1万城市活断层普查、勘查项目完成2019年度、2020年度目标任务;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子项目基准台建设,完成上八寨地震台、岷江地震台、川主寺牧场地震台建设任务;县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提升项目建设挂网招标;毛尔盖克藏村二组、三组断层气二氧化碳观测点建成运营;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信息服务终端完成中学、城关小学、白羊小河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县防震减灾局局部布设安装;黄龙乡三舍驿GNSS监测站建设竣工;多分量(AETA)地震前兆观测实验站落户我县岷江乡、地震台和九黄机场。

四、集思广益,励精图治,工作成绩斐然

五年里,我们集思广益,克服人员少,经费短缺,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等困难,除开展常规的防震减灾三大体系工作外,期间还接受了行政机构改革,部分行政权力得以有序转递,开展了行政权力清理,保留了行政许可1项,行政处罚4项,行政强制2项,行政检查3项,行政奖励1项,其他行权3项。我们励精图治,紧盯目标任务不放松,统筹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竭力做实国家局、省、州局交办的相关工作。2017年,“8.8”九寨沟7.0级地震应急处置得到国家局专家领导和省局专家领导的高度认可,被州局评为地震应急处置先进单位,并被通知到九寨沟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接受副指挥长的口头表杨,还得到省地震局雷建成副局长的实物(应急救援装备)奖励。五年来的工作,在全州防震减灾年度综合考核中获得二等奖,单项考核抗震设防管理、地震科普宣传、法治机关创建、地震应急演练、地震烈度速

报与预警工程项目推进、地震应急处置等获先进单位7次,获优秀奖6次。

五、2021年工作计划

2021年,将认真贯彻落实关于防灾减灾工作重要论述和工作部署,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全面提升综合防灾能力,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重点要做实以下工作。

(一)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省、州防震减灾局长会议精神,努力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保证目标任务。

(二)积极稳妥推进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实施;

(三)做实做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四)严格地震监测预报、震情跟踪和信息报送;

(五)做实强震台、多分量(AETA)地震前兆观测实验站、地震短临观测台、局内部防震减灾综合数值平台等的运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