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财务支出分析

时间:2023-06-12 16:20:36

导语:在财务支出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财务支出分析

第1篇

关键词:不良资产;财务方式;处置方式

根据国务院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第九条的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对于不良资产,有人认为是质量差的资产就是不良资产,有人认为是丧失了部分价值或使用价值的资产是不良资产,也有人认为不能正常参加运转的资产是不良资产。总而言之不良资产是一种非正常资产,是有问题的资产。对于正常资产与不良资产区分的关键点,就是资产应当是可以在未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这一最基本的性质。他们所代表的企业未来的经济利益和货币价值不同,不良资产在未来不能给企业带来合理性效益。

一、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财务方式

(一)债转股

债转股(Debt-Equity Swap)是指不良债权资产拥有方将债权转化为负债公司的股权,实质上其是一种债务转换,将双方的债务关系转为投资关系。不良债权拥有方从仅有负债追索权的债权人转变为企业的股东,拥有根据其所持股权进行经营和管理,分享盈利的权利。不良债权拥有方一般选择阶段性持股,债转股可以使债务企业的债务负担减小、改变经营机制,并经过数年的生产经营或资本运作,这样债权人在未来退出该企业时可以获得比现时变卖更多的回报,最大限度地盘活债权人的不良资产。

1.债转股的优点

债转股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债转股有利于企业债务负担的减轻,有利于企业扭亏为盈,帮助国有企业脱离困境。

第二,债转股有利于企业转化经营机制,形成现代化企业制度。由于债转股时将债券转化为了股权,使得债权人以股东身份参与企业经营,使得债权方约束力变大,监管能力变强,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企业的短期化行为。

第三,债转股有利于推动国有产权的流动,调整国有资本结构,促进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实现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目标。

第四,债转股的成本较低,对社会影响小,容易被各方接受。

2.债转股的主要风险

第一,债转股有可能出现虚盈实亏。在债转股后,由于企业的财务费用里的利息支出变为了股东的投资收益,这使得企业的财务费用大幅下降,在公司账面上能出现显著地扭亏为盈的作用。但是实际上,这种扭亏为盈只是体现在账面上的,只是把原来成本费用项下的数字划到利润项下,而企业的经营业绩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第二,债转股后债权方对债转股企业的监督成本有所提高。债转股之后企业不再负有向原债权人支付利息的义务,只有向股东派发股息的义务。但是债务人向债权人还本付息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而企业向其股东派发利息则不一样,它要视企业的经营状况而定。

(二)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债务重组的方式主要包括:①以资产清偿债务;②将债务转为资本;③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如减少债务本金、减少债务利息等,不包括上述①和②两种方式;④以上三种方式的组合等。

债务重组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意义,狭义上的债务重组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而广义债务重组包括了对既存债务进行调整的一切方式,不一定是做出让步的债务重组。

1.债务重组的优点

第一,可以使债权人最大限度的回收债权。当负债企业发生财务困难,不能按既定条件全额偿还所欠债务,但是债务人可能有能力按较低的条件来偿债。

第二,债务重组形式灵活,债务重组既可以对债务的期限进行重新安排,也可以对债务的利率按照国家要求重新确定。

第三,可以缓解债务人暂时的财务困难,避免由于采取立即的求偿措施,致使债权上的更大损失。

第四,债务重组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通过资产重组、财务重组、资产置换、股份制改造等,可以将负债企业整和成好的项目和企业。

2.债务重组的缺点

第一,债务企业可能出现道德风险。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部分企业会借重组之机悬空或逃废债务。有的企业不能正确对待国家关于兼并重组的优惠政策,即使有钱也不还。加之目前在重组交易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债权人对债务人、担保人的信息不能全面充分了解,难以对其真实的偿债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二,具备处置条件的项目难以合理定价。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和不良资产市场都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价格形成机制,难以从市场反馈中得到资产的合理定价。而中介机构的估价只是定价的参考,多数债务重组的价格实际是债务双方谈判而成。但由于项目处置人员谈判技巧等因素的影响,项目的定价存在一定的空间,并没有明确的准则来限定,因而确定债务重组价格的依据不够充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债务重组实质上变成了一种债务大赦。

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选择

(一)适用债转股的情况

债权转换成股权,是一种特殊的处理方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并不是所有企业的不良债权都可以转化为股权。一般来说,实施债转股的企业应该具备五个基本条件:一是产品适销对路,质量符合要求,有市场竞争力;二是企业管理水平较高,债权债务清楚,财务行为规范;三是企业领导班子强,董事长、总经理善于经营管理;四是转换经营机制的方案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各项改革措施有力,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任务落实并得到地方政府确认。在四个条件中,第四个条件是最重要的,因为债转股并不是简单的将企业的债务转变为国家资本金,更不是一笔勾销。债转股的最终目的仍是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2篇

在“十一五”期间,尽管重庆市出台了“解决农村中小学条件差”的政策,但改革程度不尽相同。虽然办学条件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学校办公设施仍不齐全,教师都是在不理想的环境下备课、办公。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多数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与要求相差甚远,现代教育设备少,教育手段简单,离实现现代化的教育还有一段距离。所开设的美术、音乐、体育课由于缺少教师与器材,都没能很好的完成,素质教育成了一句空谈。只有少数地方建立语音室、微机室、配备了电脑,大多数学校的基本教学条件并没有在本质上得到改变。

2教师不愿去农村,农村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不足或者说是不到位导致了教师薪水少,并且其在农村工作生活条件也较差。这是教师不愿意去农村教学的主要原因。农村骨干教师一旦在农村教学中做出了成绩就会吸引条件较好的学校,而为其提供比在农村教学更优越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般是不会拒绝而留在农村继续教学,学校想要留住这些教师就只有提供与其等值的条件或者说更好的条件才能留下这些教师。而这些条件又是普通的农村学校不能办到的。

3教育经费短缺

尽管重庆加大了经费投入,但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实际上主要由县、乡政府和农民共同负担,学校建设的配套经费相当部分由农民集资和借贷筹集,学校公用经费向学生收取杂费及用各种名目收费维持了学校的正常运行。据对部分农村学校的调查,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存在大面积的短缺情况。教育经费不足主要有几方面原因:一是“举债普九”,在落实农村“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达标验收和改善办学条件时,绝大多数学校都是贷款,事到如今仍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二是农村“费改税”改革对教育经费来源冲击不小。“费改税”直接导致农村学校只能维持学校的正常开支,使学校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大多数学校原先计划用农村教育附加费、集资逐年偿还贷款,但现在取消了这些收费项目,学校失去了还债之源。财政收入能力与支出能力不对称的问题,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的第三个原因。因此,导致了政府的财政支出跟不上学校发展需要,学校发展与政府经费支出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4城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大

差距大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在学校硬件设施上,农村中小学根本就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实验仪器和图书配备的最低标准,不少乡村学校的学生现在只能得到必需的书本,而拓展知识的课外书本根本没有,这就根本无法满足现代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而城镇学校教学楼、综合楼、科技楼、宿舍楼、仪器室、电教室、图书室和运动场地及各种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城市教育展现出来的已是现代教育的气息。二是在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上,由于农村师生所处的特殊环境,农村学生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接触到的知识面相对较窄,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城乡之间的这种的明显的差距不管是给学生还是教师带来了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农村中小学除了正常的财政支出拨款以外,几乎没有其他费用来补充办公用费和改善办学条件。因此,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与城镇之间有如此大的差距也就不难理解了。

5义务教育财政分担主体的财力不足

5.1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

这是需要全社会推进的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要负起责任,以政府投入为主,使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逐步形成,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支出,保证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的“三个增长”,并确保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同时要制定专项资金使用的具体管理措施,切实保证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应,加强监督检查,并发动社会各界和群众对工程实施进行监督。在“十一五”期间,重庆就会投入230亿元用于教育重大项目建设,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今后几年,重庆还将投入43.2亿元,实施和加快推进农村初中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饮水设施工程、课桌椅更新工程、农村学校阳光体育运动设施建设工程等六大工程,随着这些工程的逐步实施,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将会得到较大改善。

5.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

这是由于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不足导致了师资队伍不强,教师待遇低。这些情况的改善就需要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政府可以在城乡之间建立教师双向流动制度,就农村教师现状分析,双向流动制度包括两种制度,其一,城市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其二,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进修制度。但近年来,各地建立的教师交流制度,大多属于前一种制度,城市超编教师调整到农村和边远地区任教。因此,要解决农村教师问题,建立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进修制度很必要。

5.3加强农村教育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首先,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要确保不低于改革前乡统筹费中的农村教育附加、经国家批准的农村教育集资以及正常财政投入的总体水平,并逐步有所增长,并且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所需公用经费的不足部分,由县级财政给予补助。其次,要明确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筹集是政府的职责,过去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地区差距不断扩大,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没有承担起筹资的责任。再次,确定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最低标准。要使农村义务教育能在保持基本的质量标准的基础上,有可持续发展的财政基础。此外,重庆还实施了“五个到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5.4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减少城乡差距一个主要的问题,并不是说什么都要向城市看齐,而应该开发出属于农村自己一整套教学模式。只有发挥了农村教育的自身优势,才能缩小和城市教育的差别。调查过程中,老师、学校领导提到最多的就是城乡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过去几十年,农村教育主要是为了扫除文盲,农村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不是真正回归到农村人口自身发展,而是国家为了扫除文盲的需要。这几年,农村教育紧跟城市走,大多以城里学生需要为参照系,简单套用城市的一套。但这样做的效果很差,农村学校应该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办法和体系,比如充分发挥学生的吃苦耐劳,教师的朴直、敬业,以及整个农村多年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等等。为了尽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重庆还坚持将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和经济困难群体倾斜,解决城乡之间、区县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不均衡的问题。

5.5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合理分担的投入机制

可以采取重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分担模式的办法,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大政府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责任,因为农村义务教育是农村最重要的公共产品之一,提供这一公共产品应当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有必要从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角度考虑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问题,需要明确政府的投入责任,按责任多少的原则安排转移支付给县政府。因为农村教育不是一种地方性质的公共产品,其受益者不仅是那些上学的孩子,整个国家也会因公民素质提高而受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话一点也不错。在发展中国家进行义务教育,特别是人口占了全球1/5的中国,而且又是针对农村义务教育,绝对不是简单的事情,它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但相信通过政府对这些政策的贯彻推行,会使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基本解决,但要彻底解决还需要政府持续不断的关注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以及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也还需要全社会以及从事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这些政策,措施等在农村义务教育中实施展开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不管怎样,相信通过几代人的共同的努力,农村义务教育问题最终会得到圆满的解决。

第3篇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 财政支出 均等化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的最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底线均等。根据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和产出的划分,在此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分为财政均等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均等化。

(一)财政支出均等化

财政具有公共性的属性,基本公共服帐怯烧府运用财政资金提供的,为全体社会成员可获得的。财政与基本公共服务的联系非常紧密,首先,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需要财政资金的支持,财政支出均等化是整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起点。其次,财政支出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均等化的必要条件,没有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方面财政支出的均等化就没有基本公共服务产品和服务的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产品和服务均等化需要有财政支出均等化的保证,而基本公共服务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实现均等化也是衡量财政支出均等化和财政资金是否得到优化配置的准则之一。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产品和服务的均等化,要求稳定可靠的财政资金来保证。用来衡量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财政支出均等化的指标有人均财政教育支出、人均医疗卫生支出等等。地区间、城乡间财政支出均等化指标水平往往存在较大差异。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制度差异和能力差异。制度差异是指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制度的较大差别使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程度明显。即政府在基础教育、基础设施、基础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上实行地区间、城乡间差别的人均财政投入,最终造成了基本公共服务产品和服务地区间、城乡间差距显著。能力差异是指由于城际、县际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不同地区政府地方财政收入存在差异,财政收入的差异进而使不同地区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投入上的能力不同。并且由于中央、地方间对完成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财政支出的分担比例存在失衡的现象,加剧了不同地区财政支出的差异。

(二)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均等化是从基本公共服务产出角度而言的,是指在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后得到的社会成员可以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产品和服务的均等化,包括基本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基础公共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产品和服务的均等化。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出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地区间、城乡间。衡量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均等化的指标主要有中小学生人均专职教师数、千人均病床数、千人均卫生技术人员数等。其中,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这些指标水平往往高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城市的这些指标水平往往高于乡村。从基本公共服务产出评价来看,地区间、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差异可分为量差、质差。量差相对直观、可测,是指基本公共服务的总体覆盖面比例的差异;质差相对隐蔽、难测,是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水平上的差异。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质和量都应重视。但是由于质差的性质,往往被忽略,人们更倾向于用量差来衡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结果。

支出均等与结果均等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支出的均等才能保证结果的均等,而结果的均等也一定是支出均等的表现。不同地区财政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差异都是造成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差异的重要原因。均衡不同地区财政支出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均等化的重要保证。

二、研究方法和指标选取

衡量差异程度的指标包括绝对差异指标和相对差异指标,本文选择衡量相对差异的泰尔熵指数研究各地区财政支出均等化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均等化水平的差异。泰尔熵指数是用来衡量个人或地区间非均等化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其中,n代表样本的个数,在本文中为地区数,xi代表将几个地区的财政支出(普通中学师生比、千人均卫生技术人员)从高到低排序后第i个地区的数值,μ是x的平均数。为消除各地区人口差异对均等化差异的影响,选择人口加权的泰尔熵指数来计算。根据泰尔熵指数的性质,泰尔熵指数在[0,∞) 间取值,为0时代表着完全均等,越大代表非均等化程度越高。

财政支出均等化是强调地区财力的均等化,即意味着地区间拥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财力,是一种强调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层面的均等化,本文用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均等化水平衡量。而基本公共服务产品和服务的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层面的均等化,本文用社会成员可获得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品和服务的均等化水平衡量。

在财政支出均等化水平衡量上,本文选取不同地区在基础教育和基础医疗卫生两个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人均财政支出加总近似作为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层面的人均财政支出,计算其泰尔熵指数,用其表示历年财政支出非均等化水平变化情况。如表一所示,由于基本公共服务产出的多元化,单一指标很难衡量其均等化程度,因此本文选择了各地区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普通中学师生比的泰尔熵指数,用其表示各地区在医疗和教育领域的产品非均等化情况。这两个指标分别在基础教育和基础医疗卫生两个领域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可以更好的衡量基本公共服务产出非均等化的情况。

根据数据的易得性、可测性,选择1996年~2015年以下七个省份的数据:贵州省、广东省、甘肃省、辽宁省、河北省、湖北省、江苏省。这七个省份分别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华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华东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用于测度均等化程度的指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7~2016》。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

(一)实证分析过程

由一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和产出均等化程度泰尔熵指数分析表可以直观的看出人均财政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和普通中学师生比、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的非均等化程度变化情况。

从基本公共服务投入角度看,财政支出区域间差距总体呈下降趋势,均等化程度逐步提升。1996~1998年区域间差距最大,财政支出均等化程度相对最低,随着国家经济水平提高,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提高,财政支出均等化水平也逐渐提高。但是2009年之后财政支出均等化程度波动较大,近几年财政支出均等化水平有下降趋势。从基本公共服务产出角度看,首先2011年之前,医疗卫生服务区域间差距基本保持均衡,变化不大。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的重视,在近几年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程度有明显提高。其次2007年之前,基础教育服务区域差距整体呈上升趋势,2007年之后,差距整体呈下降趋势。同时,综合观察三个指标可知,教育服务是三个指标中均等化程度相对最高的,而医疗卫生服务是均等化程度相对最低的。

在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和产出均等化的历年变化情况后,本文又对财政支出均等化和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均等化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试图分析通过推进财政支出均等化能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产出的均等化。若证明两者之间协整关系的存在,则财政支出均等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推进财政支出的均等化能够逐步完成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如果两者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则表明单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均等化难以有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产出的均等化。因此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是能否通过财政支出均等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均等化的关键。

因协整检验要求的变量需要是同阶单整的,所以要检验三个变量的平稳性。如表二为三个变量和其一阶差分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三个指标序列都是不平稳序列,对其一阶差分序列进行z验为平稳序列。因此财政支出、基础教育服务产出和基础医疗卫生服务产出的均等化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可进行协整检验。

由表3对一阶差分序列的协整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我国这7个省份近20年以来财政支出均等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均等化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这意味着通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层面的财政支出均等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均等化。

得出财政支出均等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均等化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后,本文进而对两者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考察两个均等化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由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要求被检验的变量是平稳序列,此处仍使用了变量的一阶差分形式进行检验。如表四,X1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X3为医疗卫生服务,X2为基本教育服务。由格兰杰检验结果可知,财政支出均等化是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原因。

(二)结果分析

通过实证分析结果可知,我国财政支出均等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均等化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这意味着在我国通过推进财政支出的均等化来逐步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是可行的。同时也可从以上数据中看出,财政支出均等化对于不同类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在注重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层面财政支出均等化的同时,也要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在各个服务领域的提供成本及配置效率问题。总之,推进财政支出均等化仍然是实现区域间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李光龙,陈燕.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实证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财政研究,2010(6).

[2]南锐,王新民,李会欣.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评价[J].财经科学,2010(12).

[3]刘梅.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基于财政收支结构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6).

[4]王伟同.财政能力与横向公平:两种均等化模式关系辨析――兼论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路径选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6).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科学,结合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企业形式也随之丰富,规模不断加大。大型企业的拆分上市,让企业的产权价值由较为单纯的内外运动模式,转变为以股权为基础的产权价值变化。而财务会计作为指导企业决策和行为的信息提供者,基本任务记录企业资产和价值的变化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以产权运动的角度分析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对财务会计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产权价值角度的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是现代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指在企业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依据企业会计准则,运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专门程序与方法,着重向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提供的信息是企业产权价值运动最真实的体现。

企业管理层次的建立和生产经营单位的设立,一方面形成了企业的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另一方面也是企业法人产权的分配,也是各种投入资本在企业内部的配置。不同层级的管理机构和生产经营单位的设置及其权利安排,决定了企业的资本运动,决定了组织的功能和绩效,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率和制度效率,从而直接影响产权价值所有者产权价值的实现。论文写作,信息技术。论文写作,信息技术。

企业内外的产权关系和产权交易过程可表示如下:产权交易契约的形成――企业法人产权的确立――企业内部的权利安排――企业的资金运动和经济业务――企业的绩效――产权价值的实现与分配――产权交易契约的解除,这一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传统财务会计着重于通过对“经济业务”的核算来从现象上反映“资金运动”过程和“企业的绩效”,而不注重决定或影响“资金运动”过程和“企业的绩效”的产权关系。广义资本会计把上述企业产权交易的全过程作为自己的对象,并以资本运动背后所体现的产权关系作为重点。因为上述过程开始于产权交易契约的形成,结束于产权交易契约的解除,其本质是产权契约的履行过程,其目的是产权价值的增值。

二、财务会计中产权价值要素的内涵

在传统财务会计要素中,“产权价值”是指“所有者产权价值”,或“业主产权价值”、“股东产权价值”,即狭义的产权价值。

从计量的角度,把产权价值定义为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额。从会计计量的角度,先界定资产和负债,然后计算所有者产权价值,所有者产权价值的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而不是直接对所有者产权价值的性质做出规定。

站在企业外部所有者(业主或股东)的立场上对产权价值要素进行界定,而不是站在企业主体的立场上。认为所有者产权价值是“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依据工业经济时代“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界定产权价值,认为企业是股东或业主的企业,股东或业主是企业的所有者,“所有者产权价值”就是“股东产权价值”或“业主产权价值”。

三、产权价值理论的分类

产权价值理论与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对企业性质的认识息息相关。企业组织形式经历了从独资企业到合伙企业再到股份公司的演变,对企业性质的认识经历了从“经济人”到“社会生态经济人”,从股东单边治理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转变。相应地,产权价值理论也有业主权理论、企业主体理论、企业理论等。

(一)业主权理论

在独资和合资企业,业主直接经营管理企业,业主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企业的资产是业主所拥有的权利,企业的负债是业主所承担的义务,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额就是业主产权价值,即资产减去负债即为业主产权价值。在业主权理论下:

企业的收入是业主产权价值的增加,企业的费用是业主产权价值的减少。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差额形成收益或损失,引起业主产权价值的增加或减少,独资企业可直接增记“业主产权价值”或“资本”账户,合伙企业可按约定的方法和比例对净收益或净损失进行分配之后,增记或减记每一业主的“业主产权价值”或“资本”账户。论文写作,信息技术。

债务利息是合伙企业的费用,企业的所得税也视为合伙企业的一项费用,应在计算收益时从收入中扣除。在合伙企业,合伙人的私用提款不是合伙企业的费用,而应作为合伙人资本的减项。。支付给合伙人的工资、津贴不是合伙企业的费用,而是一项损益分配项目。

(二)主体理论

主要适用于股东和债权人出资形成的公司制企业。主体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独立的法人,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实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应把企业与企业的出资人(股东、债权人)区分开来。在主体理论下:

企业是股东和债权人的产权价值监护人,企业对股东和债权人的产权价值负有经管责任,资产是企业履行经管责任的工具,即资产为负债与所有者产权价值的总和。

资产是企业自身的权利,负债是企业自身的特定义务,所有者产权价值(股东产权价值)是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额,是一种剩余产权价值。

收入是企业的成果,费用是企业为获得收入而消耗的物品和服务,收入和费用并不代表股东产权价值的增减,收入减去费用得到的净收益也不是直接属于股东:只有通过股利分配发放的股利才属于股东,股利分配后的留存收益不是股东的产权价值,而是企业本身的产权价值。股东获得的股利、债权人得到的利息都是收益分配。

(三)企业理论

适用于利益相关者共有的现代大公司。论文写作,信息技术。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除了股东和债权人之外,还有职工、客户、国家等。企业是为了所有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独立的经济组织,企业具有广泛的社会责任。企业应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提供对他们有用的信息,比如,支付给股东的股利、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支付给员工的工资,以及向国家交纳的税收和企业的留存收益等。论文写作,信息技术。股利、利息、工资、税收、留存收益等构成了企业的收益或增值额,可通过编制增值表来予以反映。

四、产权价值中的综合资产

资源的泛化和资本的泛化,必然导致资产的广义化。与经济资源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相一致,综合资产包括“硬资产”和“软资产”。“硬资产”是指传统财务会计中建立在财务资源或财务资本基础之上的物质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账款、待摊费用、存货等流动资产,以及长期投资、固定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等长期资产。“软资产”是指建立在“软资源”和非财务资本基础之上的资产,包括人力资产、社会资产(关系资产、顾客资产)、生态资产(环境资产)、组织资产等。论文写作,信息技术。

在传统财务会计中,“资产”主要是指“硬资产”,不包括“软资产”,这是传统财务会计的一个很大的缺陷。所以,要将“软资产”纳入会计核算,建立起与“泛资源”和“广义资本”相一致的、能全面反映企业的资产、能力和价值的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现代财务会计必须完善的。

参考文献:

[1]李家和.财务会计[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9)

[2]裘宗舜.财务会计基础理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6)

[3]施先旺.财务会计基础概念:基于产权价值运动视角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0(1)

[4]黄晓波.基于广义资本的财务报告[J].会计研究.2007(10)

第5篇

一、财务分析

(一)经费状况

是衡量单位组织收入的能力和收入满足经常性支出程度的指标,可综合反映单位财务收支状况。既是国家有关部门对疾控事业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指标,也是财政部门确定补助数额的依据,同时也是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确定疾控中心收支结余,提取职工福利基金的依据。经费自给率=(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事业支出+经营支出)。

各项收入不包括财政补助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支出内容反映的是经常性支出。需要注意是,为了使经费自给率具有可比性和连续性,在具体计算经费自给率时,因临时性、一次性等特殊支出造成经费自给率波动较大的,要予以扣除,如一次性专项资金安排的设备购置支出等。在计算经费自给率时,支出中因特殊原因需要扣除的项目,应报经财政部门批准,以保证支出扣除的合理性,使经费自给率计算更准确。

(二)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比率

是衡量支出结构的指标。人员支出比率=人员支出/事业支出×100%;公用支出比率=公用支出/事业支出×100%。

人员支出是指事业支出中用于人员开支的部分,包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和助学金。公用支出是指事业支出中用于公用开支的部分,包括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分析人员支出率和公有支出率,可以了解事业支出结构是否合理。从总体上看,人员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例不宜过高,随着疾控事业越来越受到重视,投入的增加和工作的拓展,人员支出比率在逐步下降。以本单位为例,人员支出目前占15%左右。

二、财务分析在疾控机构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一)评价资金使用效率及财务状况

通过财务状况分析,可了解疾控中心资金来源构成、经费使用效率、投入产出比以及单位的资产负债等情况,有利于管理者及其项目负责人员客观评价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状况,将可能影响项目开展和财务状况的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加以区分,客观评价经费使用效果,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可监控科室业务工作开展情况、防病专项资金的使用,以及疾病预防控制策略的执行情况。

(二)为政府及财政部门提供正确信息

通过财务分析,了解疾控机构预算外资金的收入途经和能力,通过综合预算确定下年度的预算拨款和财政保障重点,合理确定预算外收入的水平和规模,对人员经费和事业经费予以保证和补足。同时根据当地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合理预算专项防病经费。另外,由于疾控机构预算外资金必须由自己创收取得,单位必须根据财务分析的结果,规划年度有偿服务的目标,根据国家政策和法规不断调整有偿服务的项目。因此,客观的财务分析,对财政部门预算拨款和单位预算完成都非常重要。

(三)提高会计业务水平

疾控机构的财务工作多年来停留在经常性的经费收支和日常会计工作,功能简单,内容单一。加强财务分析能够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效益分析和预测能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更主动地为疾控工作目标的实现提供经费保障,节约有限资金,堵塞管理漏洞,完善财务制度,不断提高财务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三、如何做好疾控机构的财务分析工作

(一)建立健全单位财务分析管理制度

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各单位要建立财务会计分析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财务会计分析的重要内容,财务会计分析的基本要求和组织程序,财务会计分析的具体方法,财务会计分析报告的编写要求。

(二)加强学习,树立新的财务理念

近年来,我国进行了预算编制方法、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一系列的财政体制改革,这些全新的财政管理模式要求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及财务人员及时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正确理解财务分析与会计核算之间的辨证关系。

第6篇

一、基层工会财务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完整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工会领导往往注重工会经费收入,轻视工会财务管理与分析。基层工会财务人员大多注重收支核算,轻视财务分析。新《工会会计制度》没有设计工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而与工会相近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设计的财务指标,难以套用到基层工会的财务分析上,也不能完整反映当前基层工会财务收支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二)对预算编制的规范性要求不严,缺乏财务分析指标考核约束现在各基层工会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时,总的来说,预算编制粗糙,人为因素很大,没有详细的说明。在实际执行中随意性较大,即使出现一些不可预测因素,也不去调整预算。上级工会考核基层工会很少有财务分析指标约束要求,致使基层工会在编制预算和决算时很少考虑要进行财务分析,在实际执行中,招待费、旅游费、差旅费、各项补贴占去了很大比例,真正把工会经费用在维权支出、岗位技能竞赛、有益身心健康文体活动上的比例却很少,即使有较大的维权支出比例,开支内容往往也是粗放的,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

(三)财务人员难以参与工会管理,缺乏进行财务分析的基础条件由于现在许多基层工会的会计人员大多是兼职的,有的是委托记账,他们基本上不参与工会经费管理的研究,因此日常的做账与报账工作都非常被动,即使进行财务分析也只是简单地进行数字堆砌,难以由此找准问题的要害,也难以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依据,其科学性、真实性大打折扣。

二、基层工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构建建议

(一)财务分析指标的确定为做好基层工会财务分析,首先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财务指标分析体系,这些指标应具有应用性、可比性,指标体系应包括:预算执行情况、收支情况、资产使用情况等。

1.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指标。基层工会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时,必须设计三项指标:收入预算完成率,支出预算完成率,本年收支差异额。分析实际执行与年初预算产生差异的原因,同时写出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详见表一。

2.收支情况分析指标。基层工会主要收入是拨缴经费收入、会费收入与行政补助收入,基层工会主要支出是职工活动支出、维权支出、业务支出。因此基层工会收入、支出的财务分析指标可设计四项:本年收入增长率,各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特别关注拨缴经费收入、行政补助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这两项指标),本年支出增长率,各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特别关注职工活动支出、维权支出、业务支出三项支出各占总支出的比率)。此外在各种功能支出中,招待费、人员经费、旅游考察费等经济分类应控费用往往占较大比例,因此要设立应控费用指标。根据实际可设招待费比率,人员经费(工会干部的工资及各类津补贴奖金)比率,旅游考察比率等指标。工会财务人员应利用这些指标分析各种支出的结构,各项费用的比例,掌握基层工会各种支出和费用的结构变化情况,从而给决策提供依据。详见表二。

3.资产使用情况分析指标。基层工会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资产管理一直是工会财务管理的弱项,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因此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分析中对资产使用情况的分析不能忽视。反映资产使用情况的指标有:可用资金存量、固定资产利用率、各类固定资产比重等,通过对上述指标的分析,可以考核基层工会资产构成的合理性及利用情况。详见表三。(二)财务分析报告的编写要求基层工会财务分析报告主要分析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收入支出情况,资产使用情况,并对发现的主要问题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工会财务人员应根据财务报表、工作计划等资料,结合所设置的一系列财务分析指标进行认真分析与评价。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要以财务分析指标的数据为基础,采取指标绝对数与相对数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各项指标已完成情况、未完成原因,采取的措施及取得成绩的经验,存在的问题。报告结构应有条理层次,报告的数据要真实可靠,报告意见应客观、中肯,报告总结应全面有重点,建议应有操作性和针对性。

(三)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构建的配套措施基层工会财务分析报告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上下重视,转变观念,建立一系列考核约束机制。

1.工会预算要发挥约束作用。工会预算是做好财务分析指标的基础。基层工会预算一经批准,就不得随意突破调整,各项收支要严格按预算执行。收入预算一经确定,就要积极抓好工会经费的收缴清欠工作,保证工会经费收入稳步增长;支出预算一经确定,就要按预算要求合理安排各项支出,不得随意支出。

第7篇

【关键词】 高校; 财务分析; 财务管理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高校作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已经形成,学校日益重视资金的统筹规划和使用效益。同时随着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这些都对高校财务管理及提供决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通过适当的指标和方法对高校特定时期内业务活动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正确认识和评价财务活动及财务状况,提高对财务运行的掌控能力和决策能力。

一、财务分析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一)提供学校综合财务状况

高校综合财务状况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债权人和捐赠人等各相关方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信息,也是高校自身发展定位、财务管理和经济决策的依据。财务报表由于专业性较强、面向对象单一、内容和格式相对固定等原因,难以直接提供灵活多样的财务信息。而在报表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数据资料,通过对收支规模、收支结构、自主收入能力、发展态势、资产及负债水平、净资产变动及结余情况、财务指标与其他高校相比的相对水平等指标和事项的分析可以全面反映高校的综合财务状况。

(二)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及执行力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预算编制科学且执行有效是保证高校有限资源合理配置和资金使用效益的前提。预算管理需要大量的分析作为支撑:不仅要对各种维持运转费用的合理支出水平、教学科研活动的成本、影响当期财务收支的各项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还要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年度工作重点,根据财力状况进行统筹规划;不仅要对上期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以便调整和修正本期预算,还应对本期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监督,找出预算指标与实际执行结果的偏差及原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因素,保证预算指标的顺利实现。

(三)挖掘收入潜力、提高投资收益

依法多渠道筹措资金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除积极向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争取事业经费拨款外,还应对各渠道来源资金进行分析,充分挖掘内部收入潜力。如通过对学费收缴情况的分析,提高学费收缴率;通过对校办产业和对外投资收益的分析改善经营模式或利益分配方式;通过对学校一定期间内资金需求量和资金沉淀量的分析,采取改变存款期限或其他短期投资的方式获得更好的资金收益;通过教学、科研活动及其他收入预算数与实际数、本期数与上期数的对比分析,以便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改进措施;通过分析本校与其他高校收入来源及构成的差异,开拓增收渠道,建立增收长效机制。

(四)促进资金的科学调配与节约使用

高校的资金支出结构决定其运行绩效,虽然在现实中无法确定什么样的支出结构才是最有效的,但可以根据高校事业发展的水平、重点和矛盾,通过对支出结构的对比分析,不断调整和优化。如对人员支出、公用支出以及资本性支出的结构及变化进行分析,并与同类或实力大致相当的高校进行对比,从而可以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现状对支出结构在参考值内进行适当的调整;还可以对人员支出中的职工人均收入水平、离退休人员人均收入水平、生均受资助额度及对公用支出中交通费、差旅费、招待费、设备购置费等作出类似的分析,以便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控制和调整优化。

(五)维持财务稳健、防范财务风险

随着高校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对资金需求量急剧增长,高校事业发展与经费短缺的矛盾较为突出。高校内外举债、挪用沉淀资金搞建设和投资,或者超收入安排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学校发展面临潜在的财务风险。因此有必要对学校可调配的净结余资金、收入来源的稳定性、内外负债规模等情况进行分析,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从而合理把握学校负债、投资及赤字预算的度。除资金周转风险外,高校还面临其他各种风险,如账务处理的合法与合规性、各项收费的合法性、科研经费及专项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固定资产处置和对外投资处理程序和方法的合规性以及合同风险、税务风险等,应定期对这些关键风险控制点进行分析和自查,防患于未然,促进高校稳定健康发展。

(六)提供其他专项财务管理信息

财务分析还能为其他的专项管理及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如分析往来账项的构成、账龄及形成原因,以便进行债权债务的清理;根据需要对特定对象的投入或成本进行分析,如生均培养成本、科研活动应分摊的间接成本等进行归集和测算;对日常管理中发现的效率损失进行剖析,对业务流程或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对高校预算绩效进行分析和评价等。

二、强化财务分析应用的途径

(一)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化

财务指标是财务分析的有力工具,能将可以量化的财务信息更清晰的表现出来,因此有必要根据财务分析的内容和财务管理的目的,建立完整和恰当的指标体系。财务分析指标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般性分析指标和专项分析指标。一般性财务分析指标主要满足于教育主管部门、债权人和高校自身对财务状况的需求,这也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分析指标。由于比较粗略、缺乏针对性和行业标准,一般性财务指标对高校内部财务管理的具体实践缺乏指导性,因此必须针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建立专项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1.一般性财务指标

一般性财务指标可反映学校整体的财务状况,在实践中可采用资产、负债、净资产的规模及增长率、各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支出结构与生均支出水平等基本财务指标,也可采用多个反映同一问题不同方面的指标来衡量一些更为综合的指标。如拨款增长率、经费自给率、固定资产增长率、事业基金增长率等,经费、资产及结余,增长速度的指标可以反映高校通过自身努力,从政府拨款和自筹经费等渠道获取经费和占有资源的能力,可代表高校的综合财务实力;教学科研活动的收入及其他自筹经费的增长可以反映高校利用现有资源获取经济收益的能力,即运行效率,可代表高校的运行绩效;年末货币资金可周转月数、资产负债率、收支盈余率等支付能力指标可以衡量高校正常运转的可持续性,可代表高校的发展潜力。

2.专项财务指标

专项财务指标服务于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实践的需要。在预算管理中,可设置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公用支出中行政支出、教学支出、后勤支出等支出的比重,运转性支出(软件支出)与设备购置、维修基建等条件建设支出(硬件建设)的比重,事业支出与基建支出的比重等,来分析支出预算结构的合理性;用收入支出的预算完成率及项目执行的偏离度等指标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用经常性收入预算与日常维持运转费用预算的比率反映预算的配比度或稳健性,如果该比率小于1,说明经常性收入不足以支付维持运转费,从稳健出发应压缩经常性支出预算。在筹资与投资管理中,可设置投资收益率、校办产业资产收益率、学费收缴率、各项事业收入、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的比重和增长率,以便分析收入实现的瓶颈、漏洞或潜力。在支出管理中,可用各类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公务用车、临时出国、招待费等重点控制支出的相对增长速度等分析实际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在资金管理中,用净现金流量、现金流量的组成、国库资金的支付进度等指标为合理调度资金提供信息。在风险管理中,可以设计比资产负债率更为准确的指标来反映偿付能力,如用年末货币性资产/外债的比率衡量对外债的偿付能力;用年末货币性净资产/内债的比率(其中,年末货币性净资产=年末货币资产-借入款+应收及暂付款-应付及暂存款,内债=未完项目收支差+已纳入预算但未实施的金额)衡量学校的运行风险,如果该比率小于1,说明结余货币资金不足以支付未执行完毕的项目或计划,高校正常运行存在潜在风险。此外,还可以针对某些专项财务管理问题设置灵活多样的分析指标。

(二)财务分析方法与思路多样化

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是财务分析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分析方法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要针对所分析的问题进行选择和运用,以便更加准确地评判财务活动和财务状况、揭示存在问题和发展规律。在综合运用以上基本的财务分析方法之外,还应针对特殊的问题采用其他的分析方法,如在财务预警系统中,为某一指标设置阀值或参考值;对不能量化的指标和受主观判断影响的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包含多方面指标的经营成果和办学绩效采用统计学中的聚类分析法等。

在分析思路上,不仅要重视定量分析,也要重视定性分析,如对影响收入变化的内外部因素,支出结构的合理性、资源配置的科学性等进行分析,对业务活动及处理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分析等;不仅要重视事后分析,也要重视事前分析,利用一些前瞻性和规律性的信息,对未来财务状况和事项作出预测。此外财务分析应紧密结合业务背景,认真领会数据背后所隐含的收支增减、政策约束等信息,提高财务分析对决策和管理的有用性。

(三)财务分析工作制度化

长期以来,高校会计人员主要满足于日常的审核报账和填报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各类报表及数据,财务分析不是硬性要求,所以得不到实施和应有的重视,要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有必要将财务分析工作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并常态化。

首先应将财务分析工作落实到具体岗位和责任人。根据财务分析的内容,将分析工作与业务相结合,如预算管理人员承担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与预算相关的分析工作;报表管理人员承担对实际收支规模、收支结构、发展趋势、资产负债及结余状况等综合财务信息的分析;学费管理人员承担对学费收缴、学生奖助等情况的分析;工资管理人员对各类人员的收入水平进行分析;资金管理人员对现金流量、资金收益状况进行分析等。财务部门的主管人员能够接触到各个方面的信息,也更能准确把握哪些信息对决策更为有用,因此财务主管人员应该在以上基本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更为综合的分析,为本部门财务管理工作的改进提出建议和为校级领导及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信息。

其次应制定具体的工作规范和工作程序。如根据需要规定各类财务分析报告的期限(月度、季度或年度)、报告的内容、报告的对象、对日常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的报告程序等。此外财务分析工作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作为支撑,应建立财务信息的收集和传导机制。因此应明确财务部门各岗位以及学校其他职能部门提供数据的责任人、外部数据的收集渠道及共享方式。

(四)财务分析手段信息化

目前高校账务处理已实行电算化,但财务分析的手段相对落后,大多仍凭借手工收集数据,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工作量大,效益低。因此,财务分析人员应对账务处理系统进行深入了解,全面掌握并熟练运用系统的各项功能,以便根据需要快速提取数据。同时要注重专业财务分析软件的开发和运用,并与现有账务系统进行对接,使财务分析工作更为便捷高效。

【参考文献】

[1] 余昌群.财务分析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6):97-98.

第8篇

关键词:高校 财务分析 指标设计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13C700)“高校财务分析体系的构建和运用研究”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在行为决策中对财务分析依赖逐步加大,财务管理逐步由核算管理向分析管理转变,财务分析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高校的财务分析在指标建立、分析质量等方面还存大较多问题,需要不断完善解决。因此,通过财务分析来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掌握经济运行规律并科学地判断风险程度,对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并促进其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高校财务分析指标设计和应用进行探析,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分析体系并加以实例运用,以期对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并促进高校长久快速发展有所裨益。

一、当前高校财务分析指标的应用现状

当前,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财务分析在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财务分析管理理念不强。高校在财务管理中还普遍存在着偏重于核管监督过程,而缺少事后分析和预测。即使做季度或年度的分析,也只是“马后炮”式的事后分析。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存在不健全、不完善,多数高校没有将财务分析指标向设计过程延伸,更没有建立起高效的分析模型,运用专门分析工具进行分析,因而无法为高校行为决策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更无法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目前高校在财分指标应用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只做简单的数据罗列,缺乏系统的分析和科学的方法;二是分析指标体系不全面,相关数据缺失可比性差;三是分析体系设计不科学缺乏准确性,不能量化分析,预测性不强。

因此,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我国已将高等教育作为一个产业进行发展。在新的形势下,进行科学的财务分析指标设计并合理应用显得尤为必要。

二、高校财务分析指标设计及应用原则及内容

(一)财务分析指标设计原则

1、科学性

在设计财务分析指标时要充分考虑管理对象的特点、性质及其运动规律。各个指标准确和完整,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

2、效益性

财务管理目的是通过加强管理让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务分析是为财务管理服务的,故财务分析指标设计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

3、实用性

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内容多、关系复杂。在设计分析指标时要根据评价目标和任务,各有侧重,使这些指标评价结果具有实用性。

4、可比性

建立的财务指标要注重互相的联系,全面、发展看问题,注重可比性,避免片面性,从而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

5、动态性

会计核算和教育管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在不断变化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设计也应具有可更新性。如果不从动态性去考虑,就无法剔除偶然

因素的影响,失去了分析评价的意义。

(二)财务分析指标设计前提

1、合理确定各个财务分析指标的权重及其比率

高校根据部门有关要求并结合实际或根据自身管理及发展的需要,制定出各指标的权重及比率。可参考其它事业单位来确定本校指标的具体权重比例或采用算术平均等方式计算出近年来高校财务指标标准比率。

2、合理确定每个单项指标评分的上限和下限

相关主管部门或由高校在制定分析指标时,要根据自身情况,参考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权重及标准比率方式制定上限区间和下限区间,高校进行财务评价时候不得低于下限或高于上限。

3、合理确定高校财务分析标准

通过标准制定后进行合理分析,分析后得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将其代入相关得分区间即可得到高校财务评价结果,具有清晰性和可操作性。

(三)财务分析指标设计构成

1、财务状况分析指标设计

高校的财务状况是在某个时点高校的资产、负债及其权益表现状况。主要指标有:

(1)净资产增长率=本年净资产增长额/上年净资产额*100%。反映高校支出效益和资产保值增值能力。

(2)当年支出中固定资产形成比率=当年资本性支出总额/当年固定基金贷方发生额*100%。反映固定资产的能力和固定资产的保值能力。

(3)固定资产增长率=本年固定基金增长额/上年固定基金余额*100%。反映固定资产的增长情况。

2、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指标设计

预算执行分析指标主要包括决算收入支出与预算收入支出差异及收支结构分析指标等。

(1)收入预算完成率=学校决算收入总额/预算收入总额*100%。该指标反映决算收入与预算收入的差异,通过分析便于高校全面科学的预算管理。

(2)支出预算完成率=学校决算支出总额/预算收入总额*100%。该指标反映高校决算支出与预算支出的差异。

3、财务风险情况分析指标设计

设计财务风险方面的指标主要是为了规避风险。主要有:

(1)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该指标反映高校偿还债务的能力。高校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资产负债率应控制在较小的比例。

(2)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该指标反映高校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的能力。该比例保持200%较合适。

(3)现金比率=货币资金/流动负债*100%。该指标表明现金偿还流动负债保障 能力。

(4)其他应收款占流动资产比率=其他应收款/流动资产期末余额*100%。三年以上尚未收回的其他应收款会加大高校的财务风险。

(5)其他应付款占流动资产比率=其他应付款/流动资产期末余额*100%。用负债经营时注意避免财务风险。

(6)贷款风险系数=未偿还贷款余额/(非限定性净收入*50%+一般基金*25%)。0.8-1.0高风险;0.8-0.6较高风险;0.6-0.4中风险;0.4-0.2低风险;0.2-0无风险。

4、资金运用分析指标设计

(1)生均事业支出增减率=本年生均事业支出增长额/上年生均事业支出*100%。该指标主要体现高校生均支出成本情况。

(2)经费自给率=(教育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教育支出+经营支出)*100%。该指标反映高校收入能力及经常性支出程度。

(3)科研经费增长率=本年科研经费增长额/上年科研经费*100%。该指标反映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图1高校财务分析指标图

三、A高校财务指标设计及应用实例分析

(一)对A高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化分析

从A高校三年来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变化情况分析,该校整体呈上升趋势,,但该公司负债有所增加、事业收入有所降低,结构比较稳健,在合理范围内。

(二)对A高校财务比率变化分析

1、财务状况分析

2、预算执行情况分析

收入预算完成率和支出预算完成率均达到95%以上,反映该高校决算支出与预算支出的差异不大,预算管理较完善。

3、财务风险情况分析

从A高校近三年财务分险分析,高校的资产负债率虽增长,但具有较强的还款能力,状况良好,风险较低。

4、资金运用分析

从A高校近三年资金运用分析,高校资金投入稳定增长,但也呈现出不稳定状态,应注重收入管理。

(三)对A高校绩效评价分析

本例采用权系数的计算过程,对国内A高校和B重点高校、C普通高校三个典型的高校的的财务数据进行整理计算,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绩效评价。通过对比分析,发现A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的动态变化,提出改进建议。

以A高校的数据为例。这所高校虽然没有一项指标水平是最高的,但指标也是排前的,除B校外,该校财务状况、资金动用、预算执行基本高于其他各高校,但是财务风险和筹资力绩效水平非常一般,表明该校的财务部门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将是今后学校工作的重点。该校人员基数大、人员经费占年度预算比例高,包袱沉重,教学科研支出在收支稳定的情况下基本保证项目经费投入。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对同类本科院校的财务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好地发挥优势改进不足不断提高学校财务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在新的形势下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作用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高校财务指标分析体系建立并加以实践应用对大学管理具有实用性和价值性,而且对其他高校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但是,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是一个动态过程,它随着高校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对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研究也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高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小玲.加强高校财务分析的思考: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N].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7

[2]曾琪.高等院校二级学院财务管理与分析系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9

[3]翟志华.提高高校财务分析水平的途径[J].商业会计.2013.12

[4]王艳.基于企业价值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10

[5]罗伟峰.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问题探究[J].财会通讯.2014.10

[6]杨顺利等人.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4.11

[7]李瑞.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4.12

[8]王小玉等人.高校绩效评价指标系统构建述评[J].财会通讯.2014.12

[9]乔春华.论高校会计与财务的复杂性[J].会计之友.2014.12

第9篇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数据挖掘;财务分析;决策支持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运行中受到各类数据的驱动,如何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收集与提取已经成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数据信息已经成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资源。当前各类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为数据挖掘技术,对其中运用的算法不断优化,能够对多种海量信息进行建模分析,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构建了可视化的分析方式,对传统的财务分析方式进行重要补充,更好地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信息管理与决策,优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数据整合。

一、数据挖掘技术概述

数据挖掘技术是当前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通过专业工具的运用能够有效发现并探索多种数据特征,构建了一种新的数据分析方式,实现对目标数据信息的有效识别与特征研究,并对模式分布情况进行有效探索,实现对数据信息中的规则分析与提取,结合多种专业化分析,对数据发展的综合情况进行预测。在各类组织运用中能够有效判断相关经营活动中的联系,有效挖掘不同类别数据信息之间的有效联系[1]。使得决策层能够更好地掌握系统内部各项发展情况,实现对风险的及时识别,促进各项业务的有效运行,及时对系统运行中的各类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由此全面把握系统运行情况。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中首先要求有效准备各类数据,运用算法以及判断标准依据等,实现对各类数据信息的有效分析与综合利用[2]。

二、数据挖掘技术运用流程

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分析中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具有显著运用优势,能够有效收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项相关基础数据资料,对大量数据构建旋转、钻取等不同的分析方式与处理技术,统一管理单位内部各个项目中的数据。该技术运用过程中要求有效优化应用流程,不断改进应用技术。确定财务分析对象,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有效选择并确定财务分析对象,在单位内部构建适宜的财务分析方式,针对不同的项目构建不同的财务分析指标与分析工具[3]。在单位内部收集大量的财务信息,从会计信息系统以及其他信息系统中获取相关数据资料,确保各类数据信息收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针对收集到的大量数据构建有效的整理方式,或者进行简单泛化处理,或者构建精细化处理机制。财务分析中要求不断优化各项数据选取,搜集相应的财务信息,从而选用适宜的数据挖掘技术。提取表达数据中的价值特征,以此降低数据处理工作量,同时保持数据原貌[4]。设置适宜的数据挖掘算法,使得相关数据分析工作能够自动完成。对数据挖掘得到的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估,一一验证各项数据的准确性,若出现异常,及时调整数据挖掘算法,并再次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将得到的数据挖掘结果运用于事业单位的决策分析之中,使决策层能够有效掌握单位内部各项数据,明晰各个项目的进展情况,以此调整决策方案,提升行政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5]。

三、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数据挖掘的应用实践

本文研究数据挖掘技术在XX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实践,结合不同的类别对财务数据进行统一分析与整理,建立可视化的数据分析方式。为更好展示分析方式,建立XX单位非真实的预算及支出数据参考。

(一)预算执行总体情况

1.总体概况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综合判断单位内部各项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执行的各个类目进行有效细分,从而更好地掌握单位内部各项预算情况,由此实现对单位财务状况的整体分析。XX单位2020年当年预算为128174.11万元,截至2020年5月29日,XX单位零余额当年预算银行已下达额度为75370.96万元,累计支出为55920.68万元,预算执行进度为43.63%,未达序时进度50%。XX单位距离50%的序时进度还需支出40209.9万元。2.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概况2020年XX单位基本支出当年预算额度9270.53万元,截至到5月29日支出额度6670.64万元,预算执行41.96%,未达序时进度50%。2020年XX单位项目支出当年预算额度118903.58万元,截至到5月29日支出额度49250.04万元,预算执行41.42%,未达序时进度50%,见表1。

(二)预算执行分项情况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单位内部各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与分析,优化单位内部各项财务指标分析,当前运用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为定量分析法,对单位内部预算执行的各项历史数据进行有效收集与分析,针对不同的财务指标构建相应的分析方式,由此在单位内部促进财务指标的制定与分析[6]。在当前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之下,在单位各项相关指标计算中,虽然采用了同样的计算公式,但是在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中能够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有效处理,构建对信息的实时分析方式与分析工具,促进单位对不同指标的分析,使得决策层能够更好地掌握单位内部实际发展情况。1.基本支出的预算执行进度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综合分析单位内部基本支出层面的预算执行情况,由此综合得出单位内部相关指标的财务预算执行效率。2020年XX单位基本支出当年预算共9270.53万元,截至2020年5月29日支出6670.64万元,预算执行进度为41.96%,未达序时进度50%。其中,人员经费当年预算8421.53万元,支出6318.3万元,预算执行比例为75.03%,已达序时进度。公用经费当年预算849万元,支出352.34万元,预算执行比例为41.50%,未达序时进度。2.人员经费人员经费管理是组织内部财务支出的重要构成,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各项人员支持情况进行统一分析,综合判断组织内部在人员管理层面的消耗,对此构建相应的数据分析方式,通过数据挖掘,实现对海量人员支出信息的有效整理与分析[7]。2020年XX单位人员经费预算执行进度为75.03%,已达到序时进度50%。针对人员管理综合效能、管理预期以及管理目标等,对大量的人员管理信息进行有效整合,运用设定好的算法,综合分析人员管理中的相关内容,以此更好地为单位人员管理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数据挖掘算法的运用,对不同的人员经费进行分类,判断不同类目下的执行情况,由此促进决策层更好地掌握人员经费的执行情况,构建可视化的分析方式,从而实现对组织内部人员管理层面的有效内部控制。分功能分类按执行进度排序,如图1所示。3.公用经费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针对不同的部门进行公用经费分析,建立相应的预算执行情况可视化分析方式,分部门按执行进度排序,较为清晰地展现办公室、人事处、党办、老干办以及计财处等不同部门运行情况,使得决策层能够较为直观地掌握不同类别数据之间的关系,促进单位内部领导层的决策,由此加强单位内部财务管控[8]。

(三)项目支出的预算执行进度

1.项目支出概述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综合分析单位内部各项支出的预算执行情况,截至2020年5月29日,XX单位行政事业类项目和基本建设类项目2020年当年预算为118903.58万元,累计支出49250.04万元,项目支出的总体预算执行比例为41.42%,未达序时进度。对项目支出的各项类别进行有效细分,按照不同的财务指标构建相应的分析方式,实现对不同类型数据的有效分析与整合,构建有效的数据统计分析方式,不同单位内部各个项目支出的有效分析[9]。其中行政事业类项目的预算执行比例为44.85%,基本建设类项目的预算执行比例为39.50%(见表2)。2.行政事业类项目行政事业类项目对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开展具有基础性作用,由此全面分析单位内部行政事业类项目的财政支出情况,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之下,实现各类数据进行的有效挖掘,综合分析组织内部在行政事业类单位层面的发展情况,以此更为有效地优化组织内部各项管理,更好地为核心业务的开展提供基本保障与支持。在XX单位2020年当年预算中,行政事业类项目的总体预算执行进度为44.85%,未达序时进度。一般行政事务支出,XX探测以及XX服务三个功能分类的项目执行进度为0。XX预报预测和XX法规与标准的预算执行比例分别为12.26%和16.20%,执行进度较低[10]。3.基本建设类项目气象保障工作台站建设在基本项目建设占据重要内容,属于项目建设施工的基本构成部分,在项目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中应当予以重点对待,为此要求构建对基本建设类项目的综合分析与预测。通过大数据技术有效整合基本建设类相关项目,对不同的建设项目进行有效划分,综合判断不同项目所占据的资金以及建设情况等,由此实现对不同建设项目的有效管理,将其纳入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中。基本建设类项目的预算执行与业务建设挂钩,项目执行的每一个节点关系着台站建设的情况。例如,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项目执行进度11.71%,相应的台站建设完成情况及合同签订、采购情况都有关联关系,需要综合分析。

结语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数据挖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机会,在当前组织内部各项数据信息不断扩张的背景下,要求构建对海量信息的有效处理方式,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实现这一目的,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优化财务分析方式,结合不同的指标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能够实时快速地处理海量气象信息,对各项财务信息数据进行统一整理与分析,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以此更为有效地促进决策层在对行政事业单位各项信息进行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做出科学合理的论断。

参考文献

[1]司桥林.基于数据挖掘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风险识别[J].微型电脑应用,2021(06):132–135.

[2]温振丹,吴永谊,吴再丽,等.基于云计算的高校财务共享协同与决策支持系统架构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1(17):37–39.

[3]曹越.大数据时代企业会计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J].商场现代化,2021(10):123–125.

[4]唐雪薇,佟筱枫.大数据时代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实现路径探析[J].中国市场,2021(17):195–196.

[5]崔竹.数据分析技术方法在企业审计中的创新应用[J].财会月刊,2021(07):82–88.

[6]娄德涵,杨江海,邓海生.基于大数据Hadoop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研究[J].电子制作,2021(07):51–53+29.

[7]汪雪松.浅谈数据挖掘技术对企业财务分析职能的拓展[J].会计师,2021(05):11–12.

[8]刘敏.大数据环境下数据挖掘技术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研究[J].市场周刊,2021(03):120–121+132.

[9]夏铭璐,聂书承.大数据时代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碰撞融合策略探究[J].商场现代化,2020(24):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