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6:20:39
导语:在财务绩效概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绩效审计的概念
GAGAS强调,是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来划分审计类型和确定应采用的审计准则的。2007版的GAGAS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将审计划分为财务审计、鉴证业务和绩效审计三类。其中,对绩效审计的概念表述为:
绩效审计是指对照设定的标准,例如具体规定,准则或详细的商业实践,在对充分、恰当的证据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提供保证或结论。绩效审计提供客观的分析,管理部门和管理者能够运用这个信息来改善项目的绩效和运行,降低成本,负责监督和采取纠正措施的有关各方使用这个信息易于做出决策,使绩效审计贡献于公共责任的履行。
这个绩效审计的定义,其包含的主要审计目标包括对项目的效果性、经济性和效率性、内部控制、合规性、预期分析五个方面。这五个目标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的审计项目可能只涉及其中一个目标,有的审计项目会涉及其中多个目标。
在该GAGAS中,又分别对上述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作了详细说明,限于篇幅,本文仅对五个方面做简单说明,不再详述。
项目的效果性审计经常与项目的经济性和效率性相关。关注项目效果性和结果的审计以衡量是否达到项目目的和目标为衡量标准。关注项目的经济性和效率性的审计则以达到项目结果时的成本和资源使用为目标。内部控制的审计目标与一个组织设立的,用于对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和绩效报告的可靠性、适用法律和规章的遵循性提供合理保证的内部控制系统相关。合规性审计的目标与法律、规章、合同条款、拨款协议和其他有关规定确立的标准遵循情况有关。预期分析的审计目标是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事件以及被审计单位对这些事件的可能反应提供分析或做出结论。
二、绩效审计概念的发展
美国国会1921年通过的《预算和会计法案》,不仅设立了GAO,而且赋予其对“公共基金的收入、支出和实施的所有事项”广泛的调查权力以及“提出建议使公共基金的使用更加经济和有效率”的职责,从设立伊始,就强调GAO要对公共基金使用的经济性和效率性进行审计并提出建议,远远超出了财务收支审计的范畴,在这个类似GAO的法案中,就赋予GAO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以后的几十年中,GAO为满足国会对政府履行责任的监督需要,在开展财务审计的同时,逐步将重点转向绩效审计,开启了美国政府审计新的阶段,发挥了政府审计的作用,提升政府审计的地位。
1972年GAO制定出第一份GAGAS,在这份准则中,尚未根据审计目标的不同,划分不同类型的审计,只是在对审计这个术语作解释和确定审计范围时,审计的概念包括了财务和合规性、经济性和效率性以及项目结果三个方面。
1981年GAGAS修订版中,在审计范围中按照财务和合规性、经济性和效率性以及项目结果划分为三种类型的审计,并将经济性、效率性审计和项目结果审计的现场和报告准则与财务及合规性审计的现场和报告准则相分离,分别作为准则的两个独立章节。特别是在这版准则的一个注释中,指出“一个困扰政府审计工作的问题是缺少标准的术语,尤其是关于审计类型的。”如对在这部分表述的后两类审计即经济性和效率性、项目结果(Economy and efficiency,program results)审计,会使用不同的其他术语,如“效果审计”、“管理审计”、“经营审计”、“绩效审计”、“合规性审计”。审计报告应当使用本准则的上述后两类术语即经济性和效率性、项目结果审计,以免误解。
1988年GAGAS修订版中,第一次在准则中明确使用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这个术语,将整个审计类型分为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两类,并将绩效审计分为现场工作准则和报告准则两个独立部分,明确了绩效审计的目标包括经济性和效率性、项目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并在注释中说明绩效审计的概念大于货币价值审计的概念。
1994年GAGAS修订版中,绩效审计的概念和目标仍为上版的口径。
2003年GAGAS修订版中,进一步将绩效审计的目标扩充为项目的效果性和结果、经济性和效率性、内部控制、合规性及提供前期的分析、指导或总括性的信息等五部分内容。
从上述GAGAS修订过程中可以看出,GAO基本上把握住了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主线在发展绩效审计,但不同的时期对其目标把握的不一样,对名词术语的使用和解释也不尽相同,甚至有的时候还正好相反,如在1981年版本中,不主张使用绩效审计这个术语,而在1988年版本中,就统一使用绩效审计这一术语,同时在一些版本中也提出一些比较实际的意见,如在1981年版中,对经济性和效率性作解释时,就指出,经济性和效率性是两个相对指标,对审计师来说,不可能发表一个单位是否达到了最大水平的意见,准则也不期望审计师发表这样的意见,相反的,如果有特殊的程序、方法或行为可以带来更高的效率和经济性,则审计师应当作为审计结果来报告,并应当作为审计建议来提出改进意见。在同一份审计准则中,还提出政府项目的目标和衡量标准经常不明确,需要审计师与被审计单位明确项目目标和衡量标准。
【关键词】 共生理论;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绩效评价
一、引言
据报道,自2003年以来,美国和欧盟国家开始出现蜜蜂大量死亡现象,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为“蜂群衰竭失调症”。爱因斯坦曾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最多能生存4年。”这是1994年1月美联社记者关于养蜂业者对欧盟农业部长会议进行抗议活动时的报道所引述。因此有人提出,如果2012年是世界末日,那可能就是蜜蜂消失所致。
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王强教授指出:“蜜蜂是整个生物链中的一环,而且在生物链的底层,是链接动物和植物的桥梁(图1),如果它消失了,一大串的生物链都要遭殃”。
由此可见,保护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何等重要。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细胞,其生存和发展的模式直接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命运。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忽视环境保护、忽视社会责任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的绩效评价模式过于注重财务绩效(经济利益),漠视社会责任(包括环境保护)的结果。
因此,近一段时期以来,由生物学共生理论演化而来的企业共生理论,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想窗口,即如何以共生理论为理念平台,融入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形成新的战略绩效评价理念,由此实现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以及潜在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共生共赢和持续发展的愿景。本项目即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共生战略绩效”的思想,并试图解析其内在各绩效要素之间的传导机制。为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共生共赢和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关于企业战略绩效评价
战略绩效评价,是指结合企业战略,通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全面、动态地衡量战略目标的实现情况,并提供及时反馈信息的过程。
1990年马克奈尔、林奇和克罗斯(McNair、Lynch和Cross)提出了业绩金字塔模型。该模型从战略管理角度给出了业绩评价体系之间的因果关系,反映了战略目标和业绩评价之间的互动性,揭示了战略目标自上而下和经营指标自下而上逐级反复运动的层级结构。1992年卡普兰(Kaplan)和诺顿(Norton)提出了平衡计分卡(BSC),引入非财务评价指标,从四个不同的视角(财务视角、顾客视角、内部运作流程视角、学习和成长)提供一种考察价值创造评价企业的战略方法,从而克服了单纯利用财务手段进行绩效管理的局限,但是BSC仍然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为推动我国业绩评价体系与国际接轨,1999年6月财政部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建立了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基本指标、修正指标、评议指标三个层次的立体评价体系,并将企业的整体素质、内部控制、公众形象、未来潜力4个方面的非财务指标纳入业绩评价体系系统。2006年4月,《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自2006年5月7日起施行。该办法紧密地结合当前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了非指标体系对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性,但仍然没有考虑企业社会责任这一重要因素。
因此,无论是马克奈尔、林奇和克罗斯提出了业绩金字塔模型,霍尔的质量、作业时间、资源利用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四尺度标准以及卡普兰和诺顿提出的基于财务、顾客、内部运作流程、学习和成长的平衡计分卡,还是《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都是始终围绕着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业绩两大主题,设计和构建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或战略绩效评价体系与框架,都未能真正超越企业经营活动与财务活动的范畴,忽视了企业社会责任这一对企业持续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要的因素,对此,企业共生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充分而有力的理论依据。
三、企业共生战略绩效评价理念
所谓共生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有鉴于此,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生活最基本的组织――企业,其发展模式已成为整个社会和谐与否的重要因素,而战略绩效评价的理念对企业发展模式的正确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应该选择何种战略绩效评价理念呢?
早在1879年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 首先提出了“共生(Symbiosis)”的概念。他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德贝里之后,众多的生物学家对生物之间的共生进行了深入研究,柯勒瑞(Ccaullery)在1952年和刘威斯(Leweils)在1973年分别清楚地提出共生、互惠共生、同住现象、寄生和其他有关不同物种生物体间关系的概念,丰富了共生研究,并注入了超出生物学领域更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共生的思想和概念已经不再为生物学家所独享,一些源于生物界的共生概念和方法理论逐步被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甚至政治学家初步应用。
袁纯清(1998)提出:共生不仅仅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共生不仅仅是一种生物识别机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方法。吴飞驰(2002)则从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入手,发现了一条人类生存的规律,即共生律:“人总是寻求生存成本最低,生存快乐最高的生存方式,共生总是生存成本最低,生存快乐最高的生存方式。” 萧灼基(2002)认为,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体系之中,经济学上的共生就是指经济主体之间存续性的物质联系。
如前所述,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体系之中,经济学上的共生就是指经济主体之间存续性的物质联系。虽然共生理论在社会经济领域内的拓展还不很完善,但共生理论仍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企业具有组织的一切特性,其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层级关系,人们依照企业内的分工,依据自上而下的命令进行生产、创造。企业组织最大的特点是存在一系列的相互需求、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企业的生存发展依赖着其他利益相关者。通过技术变换,生产出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生产资料,客户予以等价的回报,从而达到生存的共享――交换生存。企业要求生存和发展,客观上要求在供应商提供生产要素或生产资料,企业才能制造出客户所需产品,通过出售产品来获得利润。员工是企业的最基本单位,企业需要员工辛勤的工作来为其创造财富,离开了员工的努力,企业将无法生存,企业也为员工的付出提供补偿。企业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来约束自己和竞争者的行为。企业需要股东注入资金来维持其生存发展的需要。企业需要债权人以获得必要的长期发展资金……
从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和实际运用来看,缺乏一种和谐的、长远的、多视角的思想,大多数企业追求短期经济利益,漠视商业道德,丧失职业诚信,缺乏社会责任,违背共生理念。企业在追求财富最大化的同时,应当从企业战略出发,重视社会责任,综合考虑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处理好与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共生关系,追求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和谐与共赢。优化企业的战略选择,改善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从而形成“企业共生战略绩效评价”的评价理念(图2)。
科斯在《企业的本质》一书中指出:企业本质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事实证明,那些与其社会环境关系良好的企业,其资源配置机制相对较为完善。共生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讲述的是财务报表以外的故事。共生理论和企业本质理论的交汇点在于,共生理论的作用在于它能引导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机制,从而使得企业这个契约组织得以可持续地运行和发展。因此,共生理论在企业确定自身战略绩效评价体系时便自然成为其价值观和理念平台。
四、企业共生战略绩效评价内容
对于企业战略绩效评价内容,无论是马克奈尔、林奇和克罗斯的业绩金字塔模型,还是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计分卡,抑或《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等,几乎都是围绕着“财务绩效”与“经营绩效”两大绩效设计的。然而,从企业共生的理念平台出发,这些传统的战略绩效评价内容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补充和更新评价内容已是刻不容缓。“企业社会责任”便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被推向了前台,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其因履行社会责任而产生的绩效――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经营绩效”共同构成“企业共生战略绩效评价”的内容。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谢尔顿(Sheldon)于1924年提出, “企业社会责任之父”的伯文(Bowen,1953)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人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向有关政策靠拢、作出相应的决策、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的义务。卡罗尔(Carrol,1979)则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对社会所承担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责任的总和。进入20世纪9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受到了欧美各国政府的重视,并得到了重要国际组织的认可。包括世界银行和欧盟等都给企业社会责任下了定义,其中世界银行把企业社会责任(CSR)定义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国内学者常凯、王红一和卢代富等也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诸多定义。
诚然,承担社会责任在短期内会增加企业成本,但从长期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既可以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又可以优化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最终提升企业的长期绩效。企业经营的目的是盈利,但只有注重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给予社会最优质的产品,社会才会对企业回报并认同,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企业自身才是最终的受益者。企业越是注重社会责任,其产品和服务就越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因此,在注重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今天,只有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构成战略绩效评价的内容,才能称作“社会绩效”,并与企业“财务绩效”和“经营绩效”共同构成企业战略绩效评价内容三大模块,对企业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价,以此引导企业树立共生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依据企业共生理论,笔者认为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的具体内容可以包括如下四个方面:劳动就业、商业道德、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
1.劳动就业。劳动就业是企业共生范围中离企业最近的一环,因为劳动就业的主要对象――企业的员工,本身就是构成企业的一部分,企业与员工的共生度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商业道德。在现实世界中,有时我们的确可以看到一些商人使用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手段大赚一笔的案例。纵观历史上著名的商人群体,不论是山西的晋商还是江浙的巨富,信用都是他们商业帝国的重要基石。今天,不论是多大的企业,一旦丧失商业道德,等待它们的将是市场无情的惩罚,美国安然、中国蓝田都是这方面典型的反面教材。从共生理论的角度看,商业道德是企业和社会共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的界面。
3.环境保护。从共生理论观察,企业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这两类环境又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共同体。一方面,企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会直接导致自然环境的惩罚;另一方面,企业对自然环境的损害会最终导致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企业的惩罚。
4.社会公益。社会公益是企业和社会各成员共生过程中的高级形式,社会公益看上去好像是企业和所应负担的社会责任中最“可做可不做”之事,因为在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一般不会要求企业必须捐赠钱物或做出其他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举措。然而,正是这种“可做可不做”的宽松环境才使得那些愿意热心社会公益的企业更能获得社会声誉等无形资产,进而成为一家令人尊敬的企业。
“社会绩效”、“经营绩效”和“财务绩效”三大绩效之间具有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其作用机理或传导机制又是什么?笔者认为三者之间具有循环递进的逻辑关系(如图3),即“经营绩效”驱动“财务绩效”,“财务绩效”驱动“社会绩效”,“社会绩效”又将驱动“经营绩效”,如此循环递进,便构成了有助于企业共生共赢的 “企业共生战略绩效”三大内容模块,这将是今后开展企业共生战略绩效研究的核心内容。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战略绩效评价理念与评价内容,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和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有必要在共生理论的指引下,把社会责任相关因素全面地引入战略绩效评价体系,在处理好各利益相关者的共生关系的前提下,从财务绩效、经营绩效和社会绩效三个方面来构建新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理念和评价内容,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主要参考文献】
[1] Allan Cowper-Smith, Danuta de Grosbois, The adop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actices in the airline industry[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1(1):59-77.
[2] Bonaccorsi, Andrea,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m sizes and export intensity[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2(4):605-635.
[3] Kaplan R., Norton D, The Balanced Scorecard――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2, 70 (1):71-79.
[4] Watkins J.P., Towards a teconsideration of social evolution: symbiosis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economics[J]. Journal of economics Issues, 1998(1):87-105.
[5] Wood, Donna J., Social Issues in Manage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i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17(2):383-406.
[6] 消费者驱动的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萌芽――第四次企业社会责任调查[J].财富(中文版),2010(3).
[7] 陈宏辉,窦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社会绩效评价及其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8(5).
[8] 高汉祥,郑济孝.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同源、分流与融合[J].会计研究,2010(6).
[9] 刘建秋,宋献中.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创造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3).
[10] 徐光华.企业共生财务战略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会计研究,2011(2).
[11] 徐光华,周小虎.企业共生战略绩效评价模式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8(5).
[12] 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J].改革,1998(5):34-42.
【关键词】 国际化 多元化 组织规模 企业社会绩效
一、研究背景
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企业的伦理表现和社会行为就已经随着一系列的国际企业重大伤害事件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在我国,社会责任和道德准则等理念则是改革开放后,由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所带来的,所以企业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等先进理念在中国的兴起和传播比西方晚了近二十年。根据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的《2006跨国公司中国报告》,多数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带来了资金、技术、管理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等先进的理念,但依然存在少数跨国公司人员在华行贿、非法避税、涉嫌垄断、劳工标准偏低、产品安全不达标等不当行为。
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实施成果社会绩效的关注,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让人喜忧参半。一方面,最新修订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于2006年1月1日正式生效,其总则第五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将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明确为法律条文;同时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还有相当多的企业对充分体现了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绩效的“企业公民”概念十分陌生,或者仍然没有正确的认识。中华慈善总会2005年的《中国企业公民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显示,300家受访企业中只有54%的企业听说过“企业公民”这一术语,其中外资(合资)企业对企业公民这一概念的认知度接近70%,而更多国内企业对此认知比例还不到一半。目前只有约35%的企业刚刚开始进行企业公民建设,而仅有8%左右的企业对此有年度发展计划,7%的企业有长期发展计划。
二、研究目的与流程
1、研究目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中国的企业国际化、多元化步伐不断加快。截至2004年底,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公司,就有501家企业有不同程度的国际业务。在这501家企业之中有397家实施多元化经营,占79.24%。所以探讨企业经营策略和企业规模与社会绩效的关系刻不容缓,而国内到目前为止此类系统的研究很少。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二:第一,探讨中国企业国际化、多元化两种策略对企业财务(包括财务绩效和负债比率)的影响,进而探讨与社会绩效的关系;第二,探讨中国企业组织规模对企业财务(包括财务绩效和负债比率)的影响,进而探讨其与社会绩效的关系。
2、研究流程
本研究首先通过研究动机与目的的探讨,确定研究主题。在主题确立后,着手进行相关文献的探讨,包括企业国际化相关文献搜集与探讨、企业多元化相关文献搜集与探讨、组织规模相关文献搜集与探讨、企业财务绩效及负债比率相关文献搜集与探讨以及企业社会绩效相关文献搜集与探讨等。并通过上述相关文献的回顾构建本研究的概念性框架与研究假设,同时通过对符合要求的中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和样本资料的整理,最后对于研究结果提出结论与建议,并提出本研究的一些局限和不足以及后续研究的几点建议。
三、研究架构与研究假设
本研究一共有三个自变量:国际化、多元化和组织规模;两个中间变量:财务绩效和负债比率;因变量为企业社会绩效。(见表1)
通过第二章六个部分的文献回顾,结合本研究的目的,本文拟提出以下研究假设:(1)国际化程度与企业财务绩效负相关;(2)国际化程度与负债比率正相关;(3)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社会绩效正相关;(4)多元化程度与企业财务绩效正相关;(5)多元化程度与负债比率正相关;(6)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社会绩效负相关;(7)组织规模与企业财务绩效正相关;(8)组织规模与负债比率正相关;(9)组织规模与企业社会绩效正相关;(10)企业财务绩效与企业社会绩效正相关;(11)企业负债比率与企业社会绩效负相关。
四、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1、研究对象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策略、多元化策略以及企业组织规模对企业财务绩效以及负债比率的作用,以及各自变量和中间变量对因变量企业社会绩效的影响,故研究对象选定为在沪、深两市上市的所有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文章通过检索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2004年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年报,总样本为1377家公司,扣除其中国外销售额为0的企业876家,以及企业年报数据空白、不全或者数据缺失的公司7家,共得到494个研究样本。
2、数据来源
本研究计算国际化程度、多元化程度、组织规模、财务绩效、负债比率的数据均来源于上海wind咨询有限公司开发的wind数据库,测量社会绩效的年报均来自中国证监委指定的深沪上市公司公告信息和市场数据披露的证券专业网站巨潮网站。
五、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1.5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在对各假设进行检验时,主要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间关系密切程度的一种常用统计方法。线性相关分析研究两个变量间线性关系的程度。相关系数是描述这种线性关系程度和方向的统计量,其值在-1—+1之间。偏相关系数描述的是,当控制了一个或几个另外的变量的影响的条件下,两个变量间的相关性。相关分析中,用t值来检验相关系数的统计意义,检验的零假设是:总体中两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为零。当t>(α为显著性水平)时,拒绝零假设,即相关系数具有统计意义。
六、研究结论及建议
1、研究结论
根据研究结果,将研究假设的实证结果汇总整理如下,并进一步归纳说明本研究的具体结论。(见表2)
(1)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因子。本研究的实证结果显示,企业财务绩效的三个前因变量(国际化程度、多元化程度、组织规模)之中,国际化程度对企业财务绩效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组织规模对企业财务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中国企业在涉足国际化经营之时,一定要谨慎从事。
(2)负债比率的影响因子。本研究的实证结果显示,负债比率的三个前因变量(国际化程度、多元化程度、组织规模)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与负债比率有显著的正向或负向的相关关系。这一方面可能说明中国企业在进行国际化、多元化运作时,财务方面较为保守、稳健,企业资产规模的增加主要依赖于权益而非负债;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国际企业与西方跨国企业相比,融资成本较高,没能娴熟的运用财务杠杆产生税盾效应,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财务绩效。
(3)企业社会绩效的影响因子。本研究的实证结果显示,企业社会绩效的五个前因变量(国际化程度、多元化程度、组织规模、企业财务绩效、负债比率)之中,组织规模与企业财务绩效与企业社会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国际化程度、多元化程度和负债比率这三个变量与企业社会绩效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这就说明规模越大的企业,越有资源和能力从事社会公益活动 ,善尽社会责任。同时也说明企业和经营状况越好,越能够和愿意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反过来,企业从事社会绩效表现的相关活动,也会增加其组织较大的利益。
2、管理建议
wood(1991b)指出,提高企业社会绩效意味着改变企业行为以为社会和民众制造少一些的破坏和更多的有益产出,同时他还提出了提高企业社会绩效的一些知觉性和定义性障碍(perceptual and definitional barriers),同时着重识别和阐述了其中四个主要障碍,他们是:经济与伦理的概念性分歧;伦理和社会控制问题;社会控制和政府规范;伦理的文化基础。
结合wood(1991b)的观点,本研究认为,转型期的中国企业在实施国际化、多元化策略,增加企业规模的过程中,应该谋求企业经营业绩于社会责任,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员工,企业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1)以“社会期望”为前提谋求企业与社会的和谐;(2)以市场经济游戏规则为准谋求企业之间的和谐;(3)以人本管理为依托达到企业与员工关系的和谐统一;(4)以生态优先为基准谋求企业与自然的伙伴关系;(5)以与全球经济接轨为基础实现企业组织个性化;(6)以“权威声誉、伦理声誉”营造社会绩效伦理行为的氛围。当所有企业作为整体披露对社会的责任时有助于提升社会道义,社会性质能够凝聚企业的力量,社会氛围可以为了现存社会运转而铸就企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霍尔斯特·施泰因曼、阿尔伯特·勒尔:企业伦理学基础[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2]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0).
[3]雷蒙德·弗农、小路易斯·t·威尔斯[m],国际企业的经济环境,1990.
【关键词】EVA;农业企业;财务评价;体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的良好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社会稳定有着重要影响,所以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备受关注。从改革开放至今,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也不断改革、完善,当前采用的财务绩效评价主要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的资产运营能、企业的偿债能力以及企业的发展能力进行系统分析、评价,以此来评价企业的经营情况。近年来,我国农业企业普遍存在经营规模下,发展不稳定的现象,而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已经正确地反映农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能力,不能有效解决农业企业绩效下滑、虚假会计信息等问题,更加阻碍了农业企业的发展和利润的获取。所以我国农业企业急需确定一种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价方法。EVA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思腾思特公司提出,其以股东价值论为核心思想,其唯一目标就是创造更多的财富,该理论被提出后对企业财务评价到来极大影响,被认为是一种可以反映企业真实经济收益的评价方法。
一、EVA概念介绍
经济增加值(EVA)是世纪年展起来的公司业绩评价方法,由美国咨询公司Stern Stewart提出并注册了商标。EVA的理念是权益资本也有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只有在经营利润超过了所有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时才会为股东创造财富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利润一经济利润。一个公司只有在其资本收益超过为获得该收益所投入资本的全部成本时,才能为股东带来价值。从本质上来讲,EVA并不是一个新概念, 英国经济学家冯歇尔认为,企业要得到长远发展,则其获取的利润不能少于其投入的全部资本。企业的经营成本从经济学角度计算包括两个层面,显性成本和内含成本,投资者所期望的最低报酬率即为内含成本。只有当企业的总收益大于总投入成本时企业才能获得真正价值。所以EVA理论的本质强调的就是经济利润。会计学中的剩余收益是指净利润超出股东所要求的投资报酬的部分,这就是企业获取的真正价值。其实,EVA理论就是从会计学中的剩余收益演变而来的,相比会计利润指标, 将EVA 作为业绩效评价指标更有经济意义。EVA是从企业的全部投入资本角度出发的,最终得到的结果就是真正的增值部分。而且EVA的计算方法可以对一些被歪曲的会计信息进行纠正,以便更科学、更客观地评价企业绩效。
二、EVA与传统财务评价体系
(一)传统财务评价体系
传统财务评价方法是在各个财务指标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的资产运营能、企业的偿债能力以及企业的发展能力进行系统分析、评价,这种评价模式的核心为净资产收益,相关计算公式为“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100%”,其中所有者权益是比较稳定的,所以企业只能通过增长净利润来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如此一来,净资产收益率最终还是归结到利润上。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调整会计政策来调节财务报表数据,对财务报表中的利润进行粉饰,导致企业财务信息失真。另外,很多财务管理者热衷于短期财务成果,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过于倾向于短期投机行为,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企业经营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弱化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动力。
(二)基于EVA的企业财务评价体系
基于EVA的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考虑股权资本成本,这样才能反映出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完全弥补了传统财务评价体系的不足。基于EVA的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基于EVA的企业财务评价体系可以客观地评价企业财务信息,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EVA是一种与股东财务有着直接相关性的业绩评价指标,可以客观准确地衡量企业业绩,并站在股东的角度定义经济利润的概念和范围,只有当企业盈利超过总资本投入时才是真正的盈利,EVA的增加就意味着企业创造价值的增加。其次,基于EVA的企业财务评价体系有利于实现全面管理。基于EVA的评价体系对企业资本预算、业绩评价以及企业员工激励报酬的结合可以将管理者利益与股东利益保持一致,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管理者的思维和行动。
三、基于EVA的农业企业评价体系的构建
目前,我国农业企业资本市场尚不完善,此时采用基于EVA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有助于企业实施战略目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将EVA指标引入农业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中,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构建基于EVA的农业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不仅要求新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充分发挥优势,还能够弥补企业当前财务业绩评价存在的缺陷,使农业企业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以此来改善我国农业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促进农业企业快速发展。构建基于EVA的农业企业财务评价体系要以EVA为考核标准,形成以EVA为核心的农业企业财务评价体系总规划,并补充必要的评价指标。
(一)目标管理体系的构建
将EVA进入农业企业财务评价体系需要对企业各个领域、范围内现有的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并准确定位切入点和关键点,并按照EVA模式设置以EVA为核心的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改变以往财务目标表达方法多而乱的现象。
(二)合理设计激励制度
在传统的年薪制度中,考核方法仅仅以利润为标准,而没有考虑资本成本,缺乏公平性,因此构建EVA的财务评价体系就需要设计以EVA为核心的激励制度,让管理层人员想股东一样思维和行动,致力于创造企业价值。
(三)整合、完善组织结构
整合组织结构就是分析、研究当前的企业组织结构、流程,发现问题后进行改正,或者设计新的流程。构建基于EVA的组织结构流程必须要对当前的组织结构进行整合,明确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战略,定位企业的投资决策和资源配置中心。构建服务于EVA为的组织结构可以让企业管理更具有透明度。企业引入EVA制度后要求企业内部形成相互交流、互动的渠道,各个部门单位都将工作中心放在创造企业价值上。基于EVA的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守产权和权责清晰、明确的原则,要遵守政企分开的原则,同时还要进行科学管理。因此要求对企业股东大会、懂事、管理层人员的职责进行重新界定,实现权利、责任以及利益的内在统一,保证企业法人能够有效行使自己的权利,保证企业法人财产能够进行独立支配,保证企业法人组织结构的协调性、制衡性。
四、基于EVA的评价体系的构建的进一步完善
(一)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
合理、完整的EVA财务评价系统离不开有效的信息系统支持,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可以为EVA财务评价及时提供动态的、有价值的财务信息,以反映企业经营的真实特征和状况,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性依据,同时发挥客观性影响作用。企业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必须是有数量限制的高价值信息,信息量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信息量过多不仅要消耗更多的资源,还会对信息的筛选带来一定难度。
(二)实时调整体系指标内容
企业的经营环境不仅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外部环境,同时还包括企业经营、策略、规定等内部因素,不论是外部因素还是内部因素都会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造成确定性影响,企业只有在适应环境的情况才能正常经营、稳定发展。所以企业的财务评价指标也要根据内外部因素进行实时的动态调整,尤其在不同经营阶段要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调整,或者新增新的指标,或者取消影响较弱的指标。
(三)分阶段、分步骤推行EVA的财务评价体系
相比传统的财务评价系统,EVA的财务评价体系涉及的范围更广,需要对企业的法人组织结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所以推行EVA的财务评价体系要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可以选择管理水平高、产权和权责明确的下属公司作为试验点,从推行过程中发现问题、改进方法,优化体系指标,建立EVA的财务评价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不断调整,促进评价体系的逐步完善和稳定运行,并走上正轨。
五、结论
以上是基于EVA的农业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的相关探讨。随着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会计制度不断革新,财务数据日益丰富,单纯的非财务指标绩效评价已经不能满足农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应该结合农业企业的特点,构建更完善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选择更适合农业企业的评价指标,对农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提高农业企业的整体经营情况,促进农业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金斐.基于EVA的农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3.
[2]兰崴.基于EVA的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经贸,2014,(11).
关键词:价值链会计;高校财务绩效管理;应用
1国内外现有研究综述
1.1价值链会计
“价值链会计”的提出,源于美国迈克尔•波特教授的价值链理论。波特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构成的,其动态过程即价值链”,而价值链会计就是对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会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实现高效率的财务管理目标。“价值链会计”是一个较新的理论,在国外没有明确的概念,国外学者对价值链会计相关理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作业成本管理思想中。我国对价值链会计的研究起源于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阎达五将价值链会计界定为“一个协调和优化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的信息系统,一种以实时控制为特征的管理活动”,这一概念将传统管理会计框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了重构。在时间维度上,价值链会计将原来以单一形式存在的会计核算对象扩展到组织生产经营全过程;在空间维度上,价值链会计将原来以货币为计量手段的各会计核算对象扩展为以价值链形式存在的一切可以量化的会计信息对象。
1.2高校财务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学的重要概念,将财务信息置于绩效管理的框架体系中,为实现良好经济效益的目标,在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分配财务资源过程中所进行的高效率的绩效管理工作,就成为财务绩效管理的研究对象。目前,国内外普遍将绩效指标作为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分配教育资源、强化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Ca-ve、Martin(1988),CameronKim、SmartJohn(1998),黄颖(2012)等学者对高校财务绩效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绩效评价、作业成本核算等方面,突出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直接经济效益,如教学水平、科研成果、事业发展成绩、筹资能力、偿债能力等,但没有突出财务资源的分配结构如何影响高校发展的综合效益。对高校财务绩效管理体系的研究,尚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2价值链会计应用于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的可行性
2.1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高校价值增长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公立高等院校虽然不直接创造利润,但由于其特殊的社会使命,在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的角度上,与企业应当是一致的。高校同样追求自身价值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科研能力的增强、社会声誉的提高等等。因此,高校也是有价值可以衡量的,面对国家日益增长的教育资源投入,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不应仅仅局限于财政收支上的平衡,而应当通过协调高校发展过程中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矛盾,实现高校价值增长。
2.2高校实施财务绩效管理的本质是价值管理
从管理学的角度,绩效是业绩和效率的组合,其中业绩是一种结果,体现组织的经营目标;效率是一种行为,体现组织的管理成熟度。高校财务绩效,即是一个体现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和财务管理行为的综合性指标;高校实施财务绩效管理,就是通过对高校资源的有效获取、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服务于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实现高校价值增值的目标。因此,高校实施财务绩效管理的本质就是价值管理。
2.3价值链会计为高校价值管理提供可行的方法
我国著名学者杨纪琬和阎达五教授曾指出,“价值管理就是研究对价值运动的管理,包括对价值的形成、价值的实现、价值的分配的管理”,价值管理应当体现“资源获取—价值转换—价值实现”整个流程。显然,高校现行的货币上的财务收支结余计量难以满足价值管理中关于资源获取、价值转换、价值实现的计量需求,将目前财务系统中不完整的“资源获取—资源消耗”会计计量拓展为基于价值链的整个高校作业活动的描述,成为高校实施价值管理的迫切要求。价值链会计以组织生产经营全过程作为会计信息管理范围,强调对价值链整体资源投入产出过程的核算,为高校价值管理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3基于价值链会计的高校财务绩效管理路径研究
3.1以作业管理为基础,设计财务绩效管理线路
所谓作业,是指组织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所耗费的材料、人工、技术等资源的集合体。作业管理强调组织的生产过程其实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业的集合,管理的对象是“作业过程”而非“单个产品”。高校实施财务绩效管理的本质是价值管理,因此,可以通过作业管理方法,重新设计以价值增值为导向的高校作业流程,形成包含教学、科研、外部和内部治理等高校作业流程、资源消耗动因在内的完整“财务管理价值链”。然后在评价财务管理价值链中增值作业、非增值作业,高增值作业、低增值作业的基础上,确定财务管理价值链中的关键作业环节,为高校财务资源的有效获取、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提供战略依据。
3.2以价值管理为基础,重构高校财务管理价值链
美国迈克尔•波特教授将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是生产经营中的实质性活动,会增加企业的基本价值;辅助活动虽然与商品实体的加工流转无直接关系,但却是基本活动的重要支撑。为反映高校价值创造的整个过程,可以从横向、纵向、内部三个维度构建高校“财务管理价值链”。“横向价值链”最直接反映高校的价值创造过程,是高校最基本的价值创造环节,主要包括:教学、科研、招生录取、就业、社会服务、后勤保障等方面,也是高校最直接的资源消耗动因。“纵向价值链”关注高校与学生、教职工、社会、国家管理层等利益相关者的关联性,是高校价值创造的辅助环节,主要包括社会声誉、办学规模、资金筹集能力、人力资源等方面,是高校资源消耗的间接动因。“内部价值链”关注高校运营管理、内部治理环境的有效性,是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内部价值链中的价值创造环节包括: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财务管理质量控制、校园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资源规划等方面。
3.3以财务管理价值链为基础,设计具体管理指标
高校“财务管理价值链”中,资源投入是财务资源的获取、配置和利用,价值产出是财务管理价值链中的价值创造成果。资源投入对于价值产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的核心所在。在设计财务绩效管理指标时,须考虑资源投入指标对价值产出指标的交互作用,具体原则如表1所示。
3.4高校实施财务绩效管理的系统条件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突破了传统财务会计信息处理的范畴,需要将原来分布于各价值创造单位的数据在价值链会计的理念下整合成一套相互联系的价值管理指标体系,因此,高校需要在改造作业管理流程的基础上,实现高校内部信息共享,确保高校价值管理部门能够对与高校价值链有关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畅通无阻地获取。价值链会计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其会计信息处理暂不受国家现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约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高校可以自行开发满足数据记载和方法计量需要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其中数据记载系统主要用于价值管理相关指标的录入与记载,包括高校价值链作业流程中关键的资源投入和产出数据;方法计量系统主要用于存放不同的财务和非财务确认、计量规则以及分析模型,是对高校价值链产出信息的效益计量。
4问题及对策
4.1价值链会计应用于高校财务绩效管理存在的阻力
(1)来自管理范围的阻力。价值链会计是面向高校整体价值创造作业流程的会计信息管理,管理对象不只是局限于财务部门,而应当扩展到整个高校管理范围。但财务绩效管理的主体责任部门往往是财务部门,这可能会导致因为管理范围的扩展所引起的管理阻力。(2)来自会计信息计量准确性的阻力。高校长期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确认基础,没有成本效益核算机制,而财务绩效管理就是对高校财务资源的成本效益进行核算和管理,这突破了高校现行预算会计信息计量的框架,管理指标中对价值链会计信息计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高校财务绩效管理水平。(3)来自管理创新的阻力。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对传统财务管理体系的创新。对很多高校而言,财务绩效管理并不会成为考核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因素,财务主管部门或学校也缺乏主动关注财务绩效的动机,致使重视财务资源投入的数量而忽视价值产出的质量这一问题长期存在。
4.2对策
(1)提高认识,形成管理合力。高校财务绩效管理是面向全校范围的价值管理,其推动实施离不开高层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也离不开学校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和配合。高校财务部门需要将财务绩效管理实施流程、管理目标等信息通过简单直接的方式与高校财务管理价值链上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对接,最大程度减少部门间摩擦所产生的信息损耗,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全校范围的财务绩效管理合力。(2)广泛调研,制定关键指标。高校实施财务绩效管理,应以社会价值创造为核心,广泛调研,因地制度,关注高校自身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具体目标,从价值链作业管理的视角准确制定能够代表高校财务绩效水平的关键性管理指标。(3)加大执行,建立管理体系。高校可以将财务绩效评价情况作为校内资源分配、政策奖励的依据,根据财务资源产出情况确定下一轮财务资源供给,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合理引导财务资源向高价值、高效能作业环节流入。
作者:朱杰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财务处
参考文献
[1]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2):3-7.
[2]黄颖.高等学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工业学院,2012.
关键词:医院;财务绩效;财务指标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疗的需求也不断的增长。而由于我国医院长期属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有医院,在医院处于卖方市场的情况下,医院对经营绩效重视程度不够,对财务绩效财务指标的应用严重不足,导致医院经营效率低下,在无法实现经营利润的情况下,往往通过药品加价或其他方式来增加收入,提高了居民的就医成本,导致医患关系难以和谐。近些年来,国内一些大型企业不断的在企业绩效管理应用方面进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部对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和规范制度,但目前为止事业单位应用还缺乏制度指导和实践的评价,为此,本文从目前医院财务绩效财务指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如何建立适应新时期医院发展需要的的绩效评价制度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绩效管理的内涵
从字面角度来看,绩效可以看成一个过程,也可以看作是该过程产生的结果。而绩效管理是对企业为实现这一过程而正在执行的活动或已完成的一系列活动的整体评价。目前,理论界对绩效管理有不同的解释,但一般认为绩效管理是对员工绩效、对组织绩效或者是对员工和组织绩效的管理活动信息的收集、分析、考核并进行最终评价的过程。从功能角度来看,绩效管理一般具有考核评价、引导促进等功能,通过绩效评价,可以将单位的经营行为引导到绩效评价体系上来,充分调动单位经营者和职工创造良好企业绩效的积极性,以促进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二、医院财务绩效财务指标存在的问题
1.绩效管理体系还不完善
目前,许多医院在概念上还不能将绩效考核和绩效评价区分开来,绩效评价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监控、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绩效考核只是绩效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单纯的将绩效考核和绩效评价等同起来,导致医院考核目标单一,没有及时搜集绩效评价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不能对医院正在执行的活动或已完成的一系列活动进行一个客观公正的整体评价。往往导致就结果而论结果现象发生,从而使得其绩效评价效率较低。
2.绩效管理财务指标设计不科学
现行企业绩效管理虽然在指标设计上考虑了企业的全面信息的反映,但具体指标中强调对核心业绩的考核,很多财务数据在指标中多次重复,如医疗收入、净结余等,这样就造成医院核心业绩间接的占医院绩效评价的权重加大,往往几个指标的好坏就能决定医院绩效管理结果的好坏,导致指标评价重叠现象的发生,不尽合理。另一方面,虽然财政部对国有经营性单位绩效管理进行了修订,但和会计制度的制定还不能同步,导致绩效管理指标动态反映不足。同时,现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财务指标有20多个,非财务指标仅有8个,而财务指标是一个历史的数据,反映的是医院过去的经营结果,而且财务指标往往只能就数据而分析数据,很难全面反映医院经营指标形成的原因,更难以剖析医院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而非财务指标作为医院财务指标的补充,可以弥补以上的不足,非财务指标不但可以有助于医院深入分析财务指标反映出来的问题,而且表外因素所包含的信息可以反映医院的发展趋势和潜力。同时,近几年来我国更加关注企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不是短期的经营实绩,而现行国有单位绩效评价体系主要以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注重对单位短期的经营实绩的评价,而对单位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考核不够,这就造成了先行医院绩效评价体系无法和国家的导向紧密结合。
3.绩效评价指标过度重视会计核算信息
现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基于会计核算基础上的,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不全面。在资本成本确认上,只确认了债务资本的成本,既利息支出,没有考虑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既国家的投入,直接导致很多医院不重视资本的合理配置,盲目进行单位的扩建,医院在建筑物、医疗设备上面投入大,而主要资金多是从上次医疗管理部门或本级财政部门去争取,过度依赖国家的资金注入和政府补贴,造成投资膨胀和社会资源浪费,以至医疗资源多用在了固定资产的硬投入上,而医疗服务的软投入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医院绩效管理过度重视利润指标,而忽视现金指标,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金融危机状况下,信用普遍缺失,“现金为王”的成为每个企事业单位的必然选择,而现行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能重视现金指标的考核,导致反映的资产信息质量不高,负债信息不全,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反映信息不全面,不能准确预测医院的未来风险和偿债等能力。
三、对改进医院财务绩效财务指标的对策思考
1.不断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完善医院的绩效管理体系,是政府对医院实施监督管理的需要,也是不断提高医院科学管理水平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一是要全面引入经济增加值(EVA),以真实反映医院的资金成本,将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在核算口径上保持一致,便于对医院经营者的考核评价。二是在绩效指标设计上考虑了医院的全面信息的反映,防止财务数据在指标中多次重复,从而改变现有绩效管理指标目标多、体系庞大、评价方法不统一的矛盾,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从而使绩效管理得以全面实现。三是加大对动态指标的反映,在指标体系中要和医院会计制度的修订相互呼应,及时进行调整,比如,适时在指标体系中增加现金流量等概念,以真实反映医院的经营全貌。四是在指标设计时,要以医院整体业绩综合状况的改进为目标,从而解决现有绩效评价考核手段单一的矛盾,以提高绩效管理的有效性,从而使绩效管理得以全面实现。
2.加大非财务指标信息反映量
当前,国内外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这些在财务指标考核中难以反映,需要借助于非财务指标来反映。首先,医院要全面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增加医院的综合社会贡献分值,要关注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不是短期的经营实绩,加大医院社会责任和绩效考核力度,将医院绩效管理体系和国家政策紧密结合,引导医院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兼顾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次,增加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以解决我国医疗科学水平发展不足,通过增加对技改和研发能力的绩效管理,积极引导医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3.建立多层面的评价体系
绩效管理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应该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既要考虑到医院考核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医院其他利益相关人对会计信息的需要。所以,制定指标时候,应使指标具有灵活性。一方面,要增加现有指标的含量,将医院可能需要考核的信息包含进来,并注意指标权重的合理设计,防止对某一类指标的过重设计而对另一类指标的过轻设计,防止人为设计造成的指标缺陷。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行业或不同的利益相关人,设计不同的指标或在相同指标下设置不同的指标权重,比如对于政府管理机构、债权人、投资人在进行医院绩效评价的要求不同,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在设计权重时加以区别对待。通过建立多层面的评价体系,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更符合医院实际,也更利于考核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储企华:现代企业绩效管理[M].北京:文汇出版社,2008.
[关键词] 价值链 会计 文献综述
阎达五(2003)教授提出价值链会计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价值链会计是对企业价值信息及其背后深层次关系的研究.亦即收集、加工、存储、提供并利用价值信息,实施对企业价值链的控制和管理。保证企业的价值链能够合规、高效、有序运转,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及其合理分配的一种管理活动”,他认为会计与企业管理目标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服务。价值链会计应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对企业的管理开展实时控制,即通过事前管理的统筹规划,事中管理的实时控制和事后管理的分析考评为内容对企业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会计管理。
陈亚民(2004)指出价值链会计是战略管理时代的必然产物。价值链会计通过参与战略管理的全过程来实现对企业的内部战略管理。对于企业外部管理而言,价值链会计可以在选择被并购企业、战略联盟伙伴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李曼(2006)也认为价值链会计管理不仅能使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目标定位得到提升,能促进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业务流程和管理重点的变革, 能促进企业信息系统模式的变革;还能使企业财会人员的职责得到提升。
傅元略 (2004) 剖析了价值链、价值流、虚拟价值链、价值网与战略管理会汁的关系,试图将价值链、价值流、虚拟价值链和价值网等类似概念集成为新概念网络价值流,探讨网络价值链与战略管理会计的集成。提出建立一个基于网络价值流的战略会计集成系统,为应用网络价值流解决企业战略决策和战略监控问题提供一个基本框架。
张继焦( 2001) 指出,价值链管理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描绘成一个价值链。具体来说,价值链管理系统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将企业的订单、采购、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有机地整合起来, 做好计划、协调、监督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使它们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真正按照“链”的特征实施企业的业务流程,使得各个环节具有处理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使企业的供、产、销系统形成一条链――价值链。裴正兵(2003)、杨宇红( 2004 ) 等提出,将作业成本法与价值链会计有机结合,通过对企业所在产业链和企业内部整个价值链的分析,寻找出企业的优势和增值环节。周松(2010)提出把价值链理论应用到企业成本管理中,需要企业了解内部、整个行业和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明确自己的成本水平,拓宽成本管理的范围。寻找企业自身的成本优势。促进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
在基于价值链的企业业绩评价方面,平衡计分卡、标杆法以及经济增加值等业绩评价方法被讨论得较多。除了要对价值链上核心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价之外,还要对核心企业与所处价值链上其他企业的合作关系进行评价。如刘静 康国卿(2006)提出了绿色价值链,要关注产品生命周期的回收和再利用这一重要环节,关注企业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龚巧莉(2008)认为企业经营者的绩效评价也应纳入整个企业价值链过程来分析。
杨琦 (2004) 张瑞君(2004) 王定迅(2009)都提出借助信息技术构建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杨琦设计了整个构建过程,即建立价值活动分类体系和记录价值活动的账簿体系;扩展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低成本地获取价值活动的会计数据;应用战略管理会计方法,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张瑞君认为,应该从观念创新、流程优化和动态会计I T模型设计三个方面来应用价值链管理理论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模型,并展示了借助信息技术设计的动态会计平台 I T模型,即自动将业务单据转换为记账凭证的 I T模型。另外,还有学者以企业的采购活动为例,提出了价值链会计实时控制的会计科目设计构想。谭艳艳(2010)认为现行的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多为财务信息、事后信息,信息维度不够宽泛,不能满足价值链管理的需求。因此提出了根据价值链管理理念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广泛收集与价值链管理相关的原始数据,并保持与业务系统的集成,基于“作业”的观念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不同子价值链的会计信息需求从不同渠道获得,根据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分层披露相关信息。
尚洪德(2009)从价值链会计研究角度出发,探索构建基于价值链的现金流管理理论框架, 在界定基于价值链的现金流管理概念的基础上,对基于价值链的现金流管理的基本假设、 运行环境进行分析;并对基于价值链的现金流管理的对象、目标与原则作了探讨。卢燕(2009)从新的视角――将信息技术、价值链、集中财务管理三者相结合,探索基于价值链的集团集中财务管理模式,即以价值链管理理论为指导,借助信息技术,通过优化价值链,构建企业集团集中财务管理模式,打造集团财务战略执行的信息集成平台,并通过制度创新与软件资源的有机融合,提出提升企业集团财务战略执行力的策略,最大限度地保证集团财务战略的有效执行。初春虹(2009)探讨了价值链下会计与财务的关系,认为价值链下会计与财务的职能应更加明确。
参考文献:
[1]龚巧莉:价值链视角下的经营者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会计之友,2008,(10)
[2]刘静 康国卿: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J].企业天地,2006,(9)
[3]刘晴艳:价值链理论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运用[J].上海企业,2010,(1)
[4]周霞 魏乐:基于价值链的施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07,(6)
[5]汤亚莉 邓丽:基于环境价值链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
【关键词】 高校; 财务工作绩效; BP神经网络
财务工作绩效是衡量一所高校内部工作绩效的重要尺度,也是决定一所高校教育事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标志。客观、科学地评价一所高校的财务工作绩效,对于促进高校引入效益概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学校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财务工作绩效内涵
“绩效”(performance)一词源自管理学,有业绩、成果等方面的丰富内涵。从经济管理活动的角度来看,绩效是一个多维概念,包括组织或者团体绩效、员工个人绩效两个方面,是指一个组织、团体或者个人在一定时期内为达到某个目标或完成某项任务所进行的一种投入产出活动,它强调活动的结果和成效。高校作为一个非营利性机构,高校财务工作绩效显然是一种组织层面的绩效,它是运用“绩效”来衡量高校财务活动所取得的业绩和成果,反映学校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工作效果、财务工作效率和财务工作效益,是高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其中财务工作效果是指高校各项财务活动所取的最具正面影响的成果数量和质量的总和,如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等;财务工作效率是指高校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如资产负债率、师生比等;财务工作效益反映高校各种直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情况,如毕业生就业率、校办产业经济效益等。
二、高校财务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高校财务工作绩效评价是指以特定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照统一、合理的评价标准,对高校财务工作的行为过程及结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衡量、比较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对高校财务工作的考核标准。从上述高校财务工作绩效的内涵和高校财务工作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可以看出,高校财务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的决策过程,既要考虑不同规模、不同类别高校财务工作的共性特征,也要考虑个性特征。为此,我们在遵循科学性、可比性、通用性等原则的基础上,着重从高校财务工作组织绩效、财务工作效果、财务工作效率和财务工作效益等四个方面,构建一个行为与结果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高校财务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其中:财务工作组织绩效主要反映高校为有效实施财务管理,提高财务工作效能而在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制度、财务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潜在资源总和;财务工作效果主要反映高校在人才培养、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等产出方面获取收益的能力;财务工作效率指高校有关教育科研资源的使用效率,综合反映了高校资金潜力的发挥程度;财务工作效益则主要指高校资金投入后预定目标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程度。
三、BP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模型
BP人工神经网络通常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每层由若干个神经元组成。研究证明,一个三层的BP神经网络结构可以映射任意连续函数。为此,本文采用一个多输入、单输出的3层结构BP神经网络模型对高校财务管理绩效进行评价。
1.BP人工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通常采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首先,当给定一个输入模式时,它从输入层节点传输到隐含层节点再传输至输出层节点,经输出层节点处理后,产生一个输出模式;如果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则转入反向传播过程,循环往复交替训练,直到输出结果的误差减小到人们所期望的范围时,网络的学习过程就结束。此时将新样本输入到已经训练好的网络,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输出值。
2.输入层、隐含层及输出层节点数的选取
研究中把影响高校财务管理绩效的18项指标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把高校财务管理绩效的总因子值作为输出向量,这样就确定了输入层节点数为18,输出层节点数为1。Kolmogrov理论已经证明:对于任意给定的连续函数§,UV,U∈Vn,U∈[0,1]n,§可以精确地由一层隐含层来构建网络。在本文中,我们根据分别组建了隐含层节点数从1—35的BP网络,经过大量测算,最后根据试报效果,确定了较为理想的隐含层节点数为6。
3.三层BP神经网络学习步骤
三层前馈神经网络的学习步骤为:首先,进行归一化处理,将样本向量数据处理为(0,1)之间的数据;其次,计算隐含层和输出层各节点的输入和相应的输出,Gj=■UjiVi+Tj,Ss=∑K(mn)hn+Js;再次,计算输出层误差和隐含层误差,?啄m=(Hm-Km)(1-fs);最后,利用误差系数值对各层权值和阈值进行调整,并选用另一个学习样本向量,返回第二步,直到全局误差§小于预先设定值,则学习结束。
4.模型结构确定
根据上面的分析,本文高校财务工作绩效评价的神经网络模型设计为18-6-1;即输入层节点数为18,隐含层节点数为6,输出层节点数为1,网络层数为3。
四、高校财务工作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2011年上半年,我们通过发放统计报表、发放问卷等方式,对江苏省10所高校2010年度的财务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此次调查共发放统计报表10份,发放教职工、学生问卷3 830份,回收率分别为100%、98%。
1.采集样本数据
限于篇幅,具体样本数据略,经归一化处理后的样本数据值如表2所示。
2.评价标准的设计
本文将评价标准集V设定为:V=[高,较高,一般,较低,低]=[0.8,0.6,
0.5,0.4,0.2]五个等级。
【关键词】综合财务报告;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建议
一、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是指通过媒介传播、采用公开方式,把政府的财务状况、业绩水平以及其他相关的会计信息以一定形式对外公布。十以来,我国致力于构建服务、高效、廉洁的政府,以便能更好的履行对公众的受托责任。完善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机制能够掌握政府的真实财务状况,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有效防范财政风险,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且目前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公民素质愈加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加强,其有要求政府进行信息公开的渴求,对其透明度和准确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完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概念框架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是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进行的起点。
(一)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目标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指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目的。对报告目标的定位是整个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对整个财务报告体系的构建起着导向作用。政府财务报告目标是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起点,将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相结合是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改革中的新方向。
(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主体
报告主体不同于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指的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侧重于划定交易或事项的范围。确定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主体即确定哪些部门或单位的财务报告应该并入或汇总到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之中。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主体包括政府、政府中负有受托责任的组织以及其他组织。
(三)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特征
信息质量特征是指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会计信息需要满足的质量要求。一般来说,政府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一致性和可比性。其中,可理解性是指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信息能够被信息使用者所理解,可靠性是指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应当是以真实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
(四)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会计基础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会计基础,是指政府财务报告中确认收入和费用归属期间及确定损益标准的核算基础。政府会计中所使用的会计基础包括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不同的财务报告目标,决定了不同的会计基础。
三、实行政府财务综合财务报告的意义
编制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有利于全面梳理政府的资产和负债事项,推进政府会计改革。
(一)推动政府会计改革,完善政府会计体系
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是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作为政府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对各项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最终成果,能够通过全面反映政府资产和负债情况,及政府活动的准确成本和费用,推动政府会计改革,完善政府会计体系。
(二)全面反映政府资产负债情况,提供宏观决策支持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有助于全面反映政府资产和负债情况,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下,可以通过进行摊销和计提折旧来及时反映出资产状况,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同时能够全面反映出政府债务尤其是或有债务情况,从而促使政府建立起规范合理的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
(三)评价政府绩效,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综合财务报告,有助于评价政府绩效,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传统的收付实现制下,政府财务报告并不能反映政府活动的准确成本和费用,不能满足绩效管理的需要。引人权责发生制后,政府业务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也将更为全面准确,为评价政府绩效提供考核依据。
四、完善我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体系的建议
2011年我国在11个省区市开展试编工作扩大到20多个省区市及所属的部分县市,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距离真正建立和完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体系仍然有一定距离。
(一)完善政府会计准则,构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概念框架
试编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所采取的日常收付实现制、年度末转换为权责发生制的办法,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作为长远之策。只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我国应加快建立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制定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及具体准则,为优化我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体系提供前提和基础。
(二)建立审计等监督机制
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目的,不仅是提供财政管理使用,还应为宏观决策提供基础信息,同时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因此,我国应在试编工作的基础之上,采取试点模式,通过建立制度和提供指导意见等方式,使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经由审计机构审计之后连同审计报告一起向社会公众,在试点地区取得一定经验、模式较为成熟后再推而广之。
(三)加强政府会计信息系统建设
我国在试编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过程中,由于会计信息化程度不够,不少工作甚至手工操作,客观上增加了数据调整和转换的难度,加大了工作量,也不利于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应全面提升政府部门的会计信息化水平,推广预算部门的财务核算系统,并研究开发能够实现数据对接的相关会计信息化软件,为优化我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