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6:20:42
导语:在小学教育资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言文字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
1.重内容分析,轻语言训练。在当前的阅读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更多把精力花在课文内容“理解”上,而“语言文字训练”遭到边缘化。当前语文教学中花在语言学习上的时间太少,语文课上偏重阅读训练,偏重思想内容分析,往往是课文读懂了,思想内容理解了,但是课文却没有读熟,课文中的语言在脑子里印象不深,在学习语言上没有什么大的长进。
2.重机械积累,轻实践运用。现在的语文教学提倡大量的积累、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确实会背许多优秀诗文、名人名言、名篇名段等,但只是机械地背。积累的东西不用,不会用,就不能算作有效积累。这样的积累,成了机械的抄写,机械的累加,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自然就难以体现其在作文中的功效了。
3.重朗读形式,轻细读精思。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毫无指导地、反复地让学生读课文,读了一段又一段,读了一遍又一遍,学生一味地读书,到底有何收获不太重视,长此以往,学生读而生厌。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策略
(一)语言文字训练要加强积累
1.在背诵中积累。背诵,是学习和积累语言的好办法。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提高理解文字的能力,促进写作,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积累语言,培养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都有赖于背诵。语文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多方引导学生多读,多读至熟读,熟读至背诵。新课标第一次明确规定课内外阅读量和背诵篇数,注重语言的积累: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以此把积累语言落到实处。
2.在理解中积累。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有两三百篇。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熟读、诵读来理解,感悟文中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语言文字特点和表达方法,从而来丰富学生的语言库存。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文中第四自然段写了鱼很多,课堂上,请学生先反复的朗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读懂了这一段鱼很多,那么再仔细读一读课文,说说是从哪儿看出鱼多?可以动手画一画,学生再次读书,有的学生回答是从“成群结队”看出来的,有的回答是从“有的、有的、有的”这个排比句看出来的,还有的学生说从“多种多样”、“多得数不清”看出来鱼多的。学生通过对文段的理解感悟,体会到原来写鱼多可以用这么多丰富的词语,可以从这么多的不同角度来写,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从中领会到了汉语语汇的多姿多彩,在理解中积累了语言。
(二)语言文字训练要注重理解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品读的功用主要是加深对词句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如《丰碑》一课,将军看到一位战士冻僵后十分生气,他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如把这段中“吼”字换成“喊”或者“说”,再与原句比较,细细品味和品读,就会发现原句表达了将军当时无比悲痛愤怒的感情,改动后感情的程度就减弱了。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课文是进行阅读教学的主要材料,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载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注意挖掘教材中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理解运用能力的因素。如《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有一句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话——“好好儿活”。它涵盖了那么多复杂的感情——母亲就是以自己残缺而愁苦的余生,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陷的生命。文中三次出现的“悄悄地”,那“挡”、“朴”、“抓”、“忍”,告诉儿子的“好好儿活”,充分体现了母亲的苦口婆心和良苦用心。
3.抓住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指导和渗透,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文质皆美是当下教材选文的一大特点,特别是一些经典美文,我们在欣赏、理解感悟的同时,要善于发现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学生语言发展特点,在教学中渗透和指导发现文本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语言文字训练要强化运用
1.抓住典型的句、段借鉴和仿写,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片断的描写,是作文的一个重点,可以从仿写起步。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片断用了特殊句式,学生完全可以仿写。如《黄山奇松》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卧……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文中既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不妨让学生仿写一段,描写校园花坛里的。
2.构段仿写,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模仿表达的训练不仅仅是把句子写具体,还可以进行构段方法的仿写。如《秦兵马俑》一文中,对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两方面介绍、刻画得淋漓尽致,而这两段是用这样一句话联系起来的:“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使课文过渡自然,前后浑然一体。我就指导学生介绍某一事物的两个特点,学着用“……不仅……而且……”的句式,将这两个特点贯穿起来。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此方法,这种练习比教师喋喋不休地介绍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的好处管用得多了。
学校成功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具备自我教育能力,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只有学会自我教育的人才可成为真正的人。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是为了不教。当学生从教育的客体转化为主体时,就会有“自求自得”、“内省”、“躬行”、“慎独”等内部矛盾运动的出现,从而达到了“自为”的境界,教育者便可以不教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种传播媒介增多,教育越来越受社会的影响,学校教育不可能影响学生的一切活动。因此,在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的今天,只有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它是个人在道德上努力,是道德行为主体在其品德发展中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是一个以自我认识为基础,以自我要求为开端以自我完善为目的,经过自我体验和自我践行的按一定程序循环往复、复螺旋式前进的过程。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显然离不开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等方面的发展。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可采用如下的方式:
一、在情感陶冶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情感陶冶法是利用各种情境中的教育因素,特别是教育者自觉创设的教育情境,对学生实行潜移默化,使其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化,进而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以培养发展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一种教育方法。宋代王安石给陶冶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人之才,未尝不自人主陶冶而成之者。所谓陶冶而成之者,何也?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情感对思想品德认知和思想品德行为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它是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和将思想品德认知转化为思想品德行为不可缺少的非智力因素。情感陶冶法以情感人,以情染情,在对学生进行长期的熏陶中,起到鼓舞、“触媒”、“催化”的作用,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并最终稳固发展成为心理定势,成为深刻而持久的人格特征。
1、为人师表,以情染情。教师的人格形象越崇高,越能吸引学生,越具有感召力。诚如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所说:“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仿效的榜样,决定着儿童对教师的进一步关系的建立的,还是教师的工作作风和他的人格品质。”这种人格的力量首先表现为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德。教师日常表现出来的事业心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最能给学生以极强的示范作用和人格力量,从而转化为特殊的感召力。人格的力量还表现为良好的性格和风度。性格是表现人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和行为的心理特征。教师良好的性格体现在诚实守信、友善谦和、言行一致、正直不阿、温文尔雅、风趣幽默等方面,构成人格形象的个性美,最能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成为他们钦佩和效法的表率。“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良好的德才学识和情感人格,对中学生年青的心灵来说,是最直接的最有益的雨露和阳光,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的心理活动,使他们得到精神的净化、个性的陶冶和品质的升华,从而促使学生的行为转变,塑造出美的自我。
2、热爱学生,育人于情。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师是人师,而不是教书匠,真正的知识传递是包含着思想感情的传递的。”从情感的角度分析,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融与共鸣的过程。由于年龄的关系,学生往往很注重自我感受,强烈要求别人理解自己,重视自己的存在。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处处给学生以权威性和强制性,那么,他的任何严厉的批评和苦心教导,都不容易引起学生工作和学习的热情,以及自觉改正错误的愿望。相反,如果教师给学生以亲子之情、兄妹之情、平等的友人之情,学生能很准确地感知出来,就会在情感上感知出来,就能激发学生对教师亲近理解和仰慕的情感交流,可以感化和转变学生的不端习行。一个以扰乱课堂秩序为乐的调皮大王,在他认为关心自己爱护自己的教师上课时,可以表现得认真听讲,他把这看成是情感与友爱的需要。
被称为“一代巨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有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我们应学陶师,向学生抛撒爱的阳光,在工作中,进一步做到“点点凝甘露,行行注皎泉”,从而使学生实现自我矫正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
3、重视“移情”,以情激情。“移情”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中介。所谓“移情”是人们通过辨别别人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并借以调节自己行为的体验。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移情”,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了充分发挥“移情”的中介作用,教师不仅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而且要善于表达内心的情感,有效地去感染学生,动之以情,使学生感到亲切与善意。要积极诱导学生带着丰富情感进入教育情境,充分利用他们良好的情感等心理因素,把教育情境中的一切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这就能取得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内化的最佳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教师必须手持情感的钥匙,去打开学生的情感之门,才能在情理交融的境界中,使道德准则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拥有一个完美的生命。
二、在情境的创设中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所谓情境创设,是教育者通过对教育对象身边情境的设计,达到自教目的的一种教育手段。学生的品德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而创设一定的情境,能使受教育者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加深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一般说,情境是指在具体场合下人的情绪、思维等心理状态及其所造成气氛的总和。情境的创设是通过人为的有目的地预先设置客观教育条件、环境,让教育主体身临其中,产生愉悦感,使教育内容得以输入,教育过程中再渗入控制信息,构成更高层次的有核有序的新质系统,最后依靠教育主体自身的感知,主动矫治毛病,以与环境氛围相融。
1、置身集体情境,增强自我意识。几十个性格各异的学生置身于集体中,如果不开展集体活动,他们就感觉不到集体力量的存在,感觉不到个体对于集体的依赖关系,也就不能为集体的荣誉而努力去奋斗。所以,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集体活动,并赋予积极的意义和高尚的情趣,造成融洽向上的集体心理气氛,把个体的思想、个体的情感、个体的目标聚合为集体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目标,在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的心理体验中,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在组织开展班集体活动中,要十分注意启发和调动全体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十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价值,让全体学生成为集体的主人,在集体活动中唱主角,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适应,由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活动,实现自我教育。
2、创设舆论情境,增强自控能力。积极的、正确的舆论能起到明辨是非、祛邪扶正、催人奋进作用,而消极的、错误舆论则混淆是非、涣散人心、毒化风气。在正确的舆论面前,学生会自觉地改变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行为。我们不难看到,一个恃强凌弱、企图打人的蛮横学生,会在集体舆论面前缩手;一个干了损人利己的坏事的学生,会在众人的谴责和注视中低头。因此,要努力创设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情境,使之成为进行道德评价和增强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有效手段。
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创设正确的舆论情境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和掌握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判断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标准,促进学生思想的成长,提高集体舆论的质量,防止不健康舆论的萌芽。同时要在集体中经常表扬好人好事,及时批评和纠正错误行为和一切不利于进步的不良言行,以扶持正气,激励进取,始终把握正确舆论的导向。在强化舆论氛围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制力。
3、设置成功情境,增强意志力。品德行为或习惯不良的学生,容易产生心理环境的压力,比如经常被老师公开批评;遭受许多同学的鄙视等。这种压力往往形成一种分化力量,使差生愈远离群体。设置成功情境的基本思想就是消除这种不良的心理环境,一是使全体学生不产生对不良者另眼相看的心理环境;二是使教育对象(指品德习行不良者)本身不产生“自认劣等”的心理,认为自己同别人一样是有价值的人,从而开发和启动内部动力系统,消除消极的情绪、态度、行为。
这种成功情境,需要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直接指向学生的活动,进行科学的运筹和设计。比如,对于一个本学期纪律疏散,屡屡不出早操的学生,不是简单地当众批评和指责,而是单独找他讲明问题,并明确地告诉他,下一周的班会上,将表扬他这周自觉遵守校规,按时出早操的行为。这样,成功情境的认同效应,会促使学生掌握教师提供的成功机会,并且进而自己为自己创设成功机会,自觉地矫治不良习性。
三、在激励调控中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激励调控主要是对理想行为的确认和强化,促使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理想。行为科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任何行为都是由于激励而产生的。如果个体行为得到的报酬与个体期望值相符,个体行为就会得到强化。由于学生自我评价的价值指向是指向外部的,自我意识与外界评价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所以能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进而为争取新的成功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动力,其中鼓励和表扬起了很大的作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盖杰和伯令纳在《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对于教师来说,表扬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的、有效的形成动机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表扬伴随着某种行为的频率增加。”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就是由于教师采用了激励的教育方式。
1、捕捉闪光点以激励自我评价。所谓的“差生”,表面上看起来确实浑身是缺点,然而长期蒙受的指责和压制,并没有使他们改掉这些缺点。我们主张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是因为我们必须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优点,我们应该坚信“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人无全才”的思想。如果教师认识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加以激励,就为学生的进步提供了支持性环境,促进学生正确评价自己,主动发现自己,主动发展自己。对于有不良品行的学生来说,教师的鼓励和表扬改变了他们“差生”的身份和地位,再加上以新的要求和评价来对待他们,于是产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在行为上表现出与争取成功有关的行为增加,自我评价从消极变为积极,从教师的激励转为自我激励。
比如,闸北八中就有一个激励教育成功的例子。某学生没有双亲,调皮到了极点,班主任老师在他的众多缺点的背后终于发现了“爱唱歌”的优点,让他当了班级文娱干事,进行鼓励和引导,从而使他重新认识自己,有了进步的支柱。经过不断的努力,矫正了许多毛病,转变为一名共青团员。
2、运用角色意识以激励自我完善。社会心理学认为,人总是扮演着许多不同角色,并且总在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前的角色。学生也是如此,他的行为、情感、甚至才华几乎与自己的角色相吻合。别人认为他是好学生,他就处处表现出好学生的样子,反之,则往往不由自主地处处呈现出消极的态度。因此,教师可以运用角色意识,有目的地改换学生的角色,以激励学生自我转化,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比如,一个学生劳动态度差,怕苦怕累,怎样改变?教师就可以把某次卫生大扫除任务交给他组织完成。由于支配地位角色的激励,他将会在劳动中努力表现得与自我角色相称,那种怕苦、怕累、拈轻怕重的行为表现将随之得到控制与纠正。
总之,情感陶冶、情境创设和激励调控三者的共同内核是让学生在种种被激励与自我肯定的状态中主动矫正自己的弱点,实现自我教育。目前,要实现这一德育工作的终极目标,教师的德育思想亟待转变,以“外压式”的教育转变为“内调式”的教育,帮助学生发现、挖掘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争取多方面的成功,以适应不断变革的社会。
参考文献
《中学德育理论与实践》张耀灿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次出版
上一节课讲到独体字的应用,接下来的几节课是合体字的学习。合体字的结构可以分为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几个大部分。首先讲的是左右结构。在此前偏旁的练习中,我们对左右结构的偏旁就有所了解,比如三点水、单人旁、王字旁、土字旁、木字旁,等等,这些偏旁是可以作为一个字出现的,在作为偏旁时就会有一些变化。我举一些常见的偏旁来分析。
1.“米”“禾”“木”在作左偏旁时,最后一笔的捺画变成点。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对偏旁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规律,在独体字作为左偏旁时,最后一笔放纵的笔画都要收缩成小笔画,以求字形的整体效果,如“粗”“精”“和”“私”“村”“析”等。
2.像“王”“土”“足”在作左偏旁时,为了和右边偏旁呼应,最后一笔都写作“提”的笔画,这种书写目的和上者一样,同样是为了协调字的结构。如“环”“球”“城”“地”“路”“距”“细”“续”等字。
3.还有一种偏旁变形比较严重,比如“亻”“讠”“阝”,学生在刚接触这些偏旁时,很难把它们当作字来看待,只是把它们看作一些符号。如果把偏旁代表的汉字进行讲解,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学生也乐于接受。
以上讲到的是字的主体在右的左右结构的合体字的字形,这样的字在书写时左半部分占的空间比较小,右半部分作为字形的主体,在格子中占有的位置比较多。当然,在左右结字的形式中,字的主体在左的也有很多。接下来就介绍一些字的主体在左的字形。
1.和上面介绍的左偏旁最后一笔把放纵的笔画收缩的形态不一样,字的主体在左的字的右偏旁应放最后一笔,收缩和左偏旁相冲突的一笔。这样的收放其实很容易理解,收缩的笔画是要给左边的偏旁空出空间,以更好地表现字形。如“攵”“欠”就是这样的右偏旁,组合的字有“致”“数”“歌”“欣”等字。这些字的主体部分在左侧,字的左半部分占的空间大,右半部分占的空间小。如右侧含“刂”“乚”“阝”的字有“利”“乳”“都”等字。
2.在右偏旁的变形中,同样存在变形严重的,像“攵”这样的偏旁,其命名为“反文旁”,与其本意早已相距甚远。有些偏旁的意思很难追究,像“乚”,这样的偏旁表意成分很不明显,学生只能把其作为一个符号代表接受,待到以后知识积累深厚了再作进一步研究。
左右结构的字有左小右大的、左大右小的,也有左右相等的字形,接下来作这种字形的讲解。左右结构的字中有左右两个部件大小基本相等的,如“斯”“毁”“酷”等字。这些字看似左右均等,如果在书写中写成左右相等的字形,字的美感就会大打折扣,其中的小技巧是收缩笔画多的偏旁,舒展笔画少的偏旁,在左右偏旁的位置上加以错落。
以上讲到的是左右结构字形的普遍规律。在左右结构的字形中,有一些特殊的情况需要注意。古人讲,写字要“因字立形”,有一些字本身的结体就短小,在作偏旁时要特别注意处理这些偏旁。像“日”“田”“口”“石”这样的字在作左偏旁时,要把这些偏旁写在格子的居左居上的位置。如“旺”“旷”“略”“畔”“吹”“听”“码”“确”等字。像“日”“口”在作右偏旁时,要把这些偏旁放在格子居中靠下的位置。如“和”“阳”等字。
比较左右两边,因偏旁所占空间不同、大小不同,汉字的书写会有一些规律,我们总结如下:
左右结构字形多,拥有办法好操作。
左右不等窄让宽,窄一宽二字婀娜。
左右相同细思量,巧妙避让有礼貌。
偏旁长短有差异,长短相兼有规律。
短的在左往上挪,让出位置给右坐。
短的在右往下移,左右平稳才适宜。
在讲解之后,我们看一下学生书写的情况。短偏旁在一边,是左右结字的难点所在,所以我们对此特别关照一下。图1这两个字写得缺乏精神,平板拖沓,左右结字大小相同没有变化。“时”和“明”是两个典型的短偏旁在左的情况,根据总结的规律,“短的在左往上挪”,如果把左偏旁收缩靠上的话,整个字形就会神采飞扬。
我们再看一下短偏旁在左的其他字形。如图2,这是两位不同的学生写的,但是存在相同的问题,即都没有把短偏旁靠上写,而是写的和右偏旁一样大小,字势的峻拔感体现不出来。
接着看图3的同学所写的四个字,对短偏旁左上的规律掌握得较好。在左右结构字中,短偏旁的上下移动是难点,从学生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一点掌握得不是很到位。以下让我们看一下左右结构中其他字的掌握情况。
本课题旨在对小学技术教育师资的培训内容与策略进行研究,并在部分学校进行实践,为促进我国小学技术教育师资的专业化进程,提高小学劳技课教育质量提供基础。这里的小学技术教育师资,是指目前承担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包括劳动与技术课专任教师、兼任教师以及承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模块教学任务的老师。
一、 小学技术教师知能结构及其现状的分析
1. 小学技术教师的知能结构
课题组从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一般教育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四个方面分析小学技术教师知识结构(见图1)。文化知识是技术教师个人拥有的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和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是关于“教什么”的知识。一般教育学科知识是关于“如何教”的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教学知识是支持学科教学活动的知识,即包括学科教学论等知识,也包括支持教师在面临具体教学情境时思考、解释与决策的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是小学技术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所独有的知识。我们从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学科相关的知识、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趋势、学科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方法四个维度对小学技术教师学科专业知识进行了梳理,见图2。
由于小学技术教育内容多、涉及面广,而教师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课题组根据课程实施的内容和要求提出学科基础知识分为必须掌握和选择掌握两个方面,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包括设计、家政、职业教育等,选择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包括金工、木工、纸塑等。
在能力结构方面,我们认为小学技术教师应具有教师所应有的一般能力,包括与教学实践直接相关的能力,如表达能力、教学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也包括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这些能力是教师与其他职业相区别的能力。除此之外,小学技术教师应具有本学科所独有的能力,包括技术学科教学能力、学科基本能力和学科特殊能力,这些能力是小学技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区别的能力,见图3。
2. 小学技术教师现状
通过对浙江省、上海市的一些小学技术教师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由于小学技术教师大部分由其他学科教师转任或兼任,没有经历职前系统的技术教育,他们在理念和知能结构上离小学技术课程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1) 理念上难以转变。对新课程理念接受缓慢,对现代技术教育观接受困难,这是目前小学技术教师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大部分小学技术教师认为,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部分小学技术教师由于是兼职的或被领导要求才被动接受教授技术学科,认为技术是副科,不会受人重视,采取了应付的态度。
(2) 缺乏学科专业知识。除少部分具有工科背景的技术教师外,大部分技术教师不仅缺乏设计、木工、金工等学科基础知识,而且缺乏对技术史必要的了解,缺乏对技术思想方法的掌握。
(3) 缺乏学科教学知识。虽然技术教师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但对小学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策略缺乏了解,对技术设计、技术实践、技术探究的教学特点比较陌生。
(4) 动手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大部分技术教师不仅缺乏操作技能知识,对工具、设备、材料认识不够,而且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
(5) 学科教学能力有待提高。一些小学技术教师,往往根据自身以往的学科教学特点进行教学,将技术课上成语文课、数学课或科学课等。
3. 小学技术教育师资培训的目标
基于小学技术教师在知能结构上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小学技术教育师资培训的目标就是理念的转变和知能结构的完善。目前小学技术教师急需充实的知识和急需提高的能力,见图4。
二、 小学技术教育师资培训的策略
目前小学技术教育师资培训的现状不容乐观,表现为从省市到校层面的各种培训比较缺乏,即使有也仅限于教材层面的培训且缺乏连续性,而目前开展的一些教研活动则仅限于评比和听课评课,并没有关注技术教育师资发展的系统性。因此课题组结合小学技术教育师资培训的现状和培训目标,从内容指向和组织两个方面提出以下策略。
1. 从不同层面把握培训内容,提高师资培训内容的全面性
小学技术教育师资的培训应注意培训内容的全面性,可以从课程、教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层面进行培训。
课程层面的培训解决的是教师对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课程理念的把握和课程内容的整体认识,从而使他们在整体上把握技术课程,并以此来指导教学。教材层面的培训包括教材编写的观念、教材的体系与框架、教材的特色、教材的处理等。专业知识层面的培训包括纸塑、手缝、泥塑、小木工、小金工、种植、饲养、编制、电子制作等学科专业知识,也包括如何教授技术的知识。能力层面的培训包括纸塑、手缝、泥塑、小木工、小金工、种植、饲养、编制、电子制作实践的能力和识图、方案构思、设计表达、设计评价等设计能力,也包括技术操作教学能力、技术设计教学能力、技术探究教学能力和技术教学实施能力等。
2. 策划不同层次的培训内容,提高师资培训有效性
由于小学技术教师执教劳动与技术的年限、经验不同,加上他们的专业背景不同,因此在培训内容尤其是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策划上,需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技术教师发展的需要。我们提出在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方面,可以有基础、提高、精通等不同层次的内容。基础内容解决的是教材上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教师能够应付教学,而精通内容除了教材上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包括该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包括该领域的历史发展、技术文化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等。
3. 基于教研活动,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对于小学技术教师来说,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小学技术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对如何把握课程理念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存在着困惑;第二是对教材上一些内容存在着困惑和如何教学的问题;第三是没有掌握技术操作中的技术点。对此,我们提出以教研活动的开展为主来解决这些疑难问题。
我们提出主题式教研和课例研究式教研两种形式。主题式教研包括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或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或难以解决的问题,研究技术实践项目、学科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提升等。课例研究式教研包括校际间和区域性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研讨等。
4. 在培训活动中夯实学科专业基础
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奠实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我们倡导加强以奠实学科专业基础为主要任务的专题培训。在学科教学能力提高方面,我们提出采用同课异构、磨课等专题培训方式。在学科基本能力提高方面,我们提出采用任务驱动的专题培训方式。例如,在浙江省的某次培训活动中,我们策划了电子、木工、编织、科技创新四块内容,由参加培训的教师自己选择2个项目参加。每块内容都采用基础知识加操作实践的形式。电子技术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完成“模拟电路”拼搭和“电路焊接”;木工技术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完成六棒孔明锁的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学会刨削、锯割、凿削、锉削、砂磨、装配修整的技术;编织技术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完成手链、蜻蜓等编织的过程中掌握平结、金刚结等基本结;科技创新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完成水火箭的制作,并进行试验,从而让参加培训的教师体验科技创新。
5. 基于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体验式训练法。此方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充分的参与,来获得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体验,之后与参与活动的其他同学一起交流,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并针对自己的缺点改进与提升,提高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操能力。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常见的具体方式有:培训游戏、素质拓展训练等。
(二)角色扮演。学生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处理具体的人事管理事务,这种方法常用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锻炼、综合技能的训练和潜在能力的挖掘。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实践的效用,使学生能亲身体会所扮演角色的心理活动、行为,例如:在模拟招聘中,让学生分别扮演HR、求职者的角色;在培训模块中,让学生扮演培训师的角色。
(三)方案设计。先设定具体的要求,让学生依据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需要,设计和撰写方案。常见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设计的主题有:人事制度的编制、不同时期人力资源规划的编制、工作说明书的撰写、招聘计划方案的设计、绩效考核方案的设计、薪酬结构的设计等。
(四)案例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与本专业所授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中,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知。
(五)校内实训室软件操作。实训室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的、逼真的实践模拟平台,例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使用与操作,其不仅为老师提供了多种辅助教学手段,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六)校企合作。学校与各用人单位之间人才交流,为其培养亟需的专业人才,提供专业服务;用人单位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向教师和学生传授前沿知识。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的现实意义
以上列举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常用的实践教学方法经常被其他专业的课程所运用,且实践项目与内容比较陈旧,使得学生常处于被动状态,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发挥。
就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来看,还和教学的目标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是对未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的一种有效改变,而且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今后的课外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努力提升实践教学的方法、内容,使实践教学对学生更具吸引力,而且还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不断地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广度,让更多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过程中,同时,不断地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大力推广新型的实践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真人密室逃脱
(一)真人密室逃脱的特色
1.更具吸引力
在密室中,玩家将根据情节扮演不同的角色,并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探索密室的各个角落,寻找线索、解开各种谜题,最终拿到打开房门的密码或钥匙,离开房间。其别具一格的的方式,可以使玩家在娱乐中学习与成长。
2.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实际工作的操作、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社会管理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
3.效用的广泛性
这个游戏惊奇又刺激,既能启发思维、活动身体,更具参与感与团队协作性。其吸引力在于,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玩家可以在现实中像福尔摩斯那样用智慧解开一个个谜题,从而推动整个游戏的进程。
(二)真人密室逃脱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人员招聘与甄选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是有必要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教师先将学生分组,再让学生自主设计密室关卡,每个关卡的线索和提示可根据应聘职位所需的胜任特征设置,最后评出逃脱最快、使用提示最少的小组进行奖励。
此外,真人密室逃脱与人员招聘与甄选相结合,通过将人至于一个情景中,通过特定情景对人行为的观察,提高招聘的有效性。因为一些应聘者,在面试或者心理测试的过程中,常会隐藏其真实想法,从而影响HR对求职者的判断。同时,在评价此类方式的招聘有效性方面,可以从招聘成本、招聘结果、新员工的质量以及招聘渠道、方法四个方面来评价,并结合常用的对所招聘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的评估的指标,如:录用比、招聘完成比、应聘比、收益-成本比这几个指标来进行判断。
2.人员培训与开发
真人密室逃脱游戏以其极具吸引力的情景设置,环环相扣的情节,最大程度地锻炼参加者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的经验知识,这是认识的基础与发端,比传统的案例分析、方案设计、角色扮演等实践教学方法更能吸引学生,学生的体会也更深刻。在这个游戏的环节中,人与人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头脑风暴、团队合作,这样的模式也很适合一些企业做素质拓展培训。
【关键词】电子实训课;教学方法;学习兴趣;技能拓展
1.与电打交道,安全是首要
安全是保证实训教学的重要前提,涉及到师生的人身安全,关系到学校的稳定与发展。安全教育必须警钟长鸣,要贯穿于整个学生实训,实习工作的全过程。因此本人认为要上好电子实训课的前提是先上好一堂精彩的安全教育课。一般的安全教育就是老师讲解一些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注意事项。这远不能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效果不是很明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大家来找茬”
我把电子实习方面的所有正确和错误的操作做成课件播放给学生看,并让学生找出其中错误的操作,并说出错误的原因和由此可能引发的后果。
1.2“知识抢答”
提问安全操作规程和触电急救小常识让学生回答,对于回答不出来的要着重讲解。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好多安全知识。
1.3“悲剧再现”
用多媒体真实、生动的再现一个个电子实训事故的案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事故的原因,并告诉学生发生危险时的急救措施。针对一个典型的事故案例,通过那触目惊心的画面,使学生在惊悸之余暗示自己在今后的实习过程中要听从老师的指导,规范操作。
2.用典型的课题调动和维持学生对电子实习课的兴趣
正确引导学生对电子实习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是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始终兴趣盎然的最积极的方法之一。因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知识的经验,比如:有些学生家中的功放不响了,自己找工具拆开,虽然没有维修好,但他已经大概了解功放的内部结构,对于电路板,基本元件也有一定的印象。所以,电子实习整体概念呈现需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之上。教学实践中,选择一种学生常见过的电子产品。
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很多电子产品都非常熟悉,但这种熟悉只能停留在操作使用层面上,实习的第一节课将功放解剖开,将这个电器从元器件的选用、检测到按工艺流程装配成整机的过程进行介绍。让学生明确,在电子实习课中需要学习哪些基本技能,学习这些基本技能有什么用?即建立起整体的框架。比如:通过对分立OTL功放制作过程的介绍,帮助学生建立起电子实习整体概念,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基本任务―接下来的学习是完成这个功放的整机装配,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装配一个功放,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树立自信,对学习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3.以焊接贯穿整个基本技能训练
电子产品整机装配需要焊接。实习时就围绕着焊接基本技能,让学生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训练。比如焊接基本动作可以分为四步:电烙铁点入、焊丝切入、焊丝撤离、电烙铁撤离,一个焊点可在2-3秒内完成。对于操作步骤及要领,可以通过老师的示范讲解,学生操作共同完成,如果把焊接技能单独分开训练,找废旧电烙板来练习,长时间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而失去兴趣, 也不利于基本技能的提高。
教学实践中,采取焊接训练为主线,要将功放整机装配的其他几项技能贯穿起来,在手工焊接实习过程中,可以逐步加入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电路图识读和测绘等技能的训练。按焊接的难度递增顺序,一般焊接的训练从点开始,抓好焊点质量,过渡到元器件的定点定型焊接,元器件焊接之前要对元器件进行识别和检测,最后到电路的焊接,学习识读电路图,按工艺要求进行整机电路装配焊接,按照要求的参数对电路进行调试(分级调试、统调),如有故障应进行排故。这一过程中,功放整机装配为总体任务,将各项技能整合于这一总体任务下,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使整个实习训练难度呈一个阶梯的形式递增,最终完成整机装配,每个难度等级的训练都可以用循序渐进的任务来刺激驱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习训练效率。
4.通过电路改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
电路改进是指学生为实现某种功能而将已知功能的电路设计制作成另外一种新功能电路,包括原理图设计、装配图设计、工艺设计、元器件的选用、焊接、调试,即进行电路的创新制作。 创新需要通过借鉴、模仿,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原电路改进成具有某种功能的电路制作可以分成六个阶段:
(1)绘出原理图、装配图及元器件,完成电路制作。
(2)结合原理图,学生修改装配图或用万能板自己设计装配图,完成电路制作。这一阶段主要是锻炼学生识图的能力,电子实习中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电路原理图,自己设计装配图。
(3)提出新功能,让学生为OTL功放设计一直流稳压电源,要求能调到功放所需直流电压值,设计原理图,装配图,完成电路制作。 稳压电源和功放都是电子线路教材中重要的章节,因此对简单的稳压电源设计,如串联可调稳压电源的设计与制作,对学生来说难度适中。
(4)将稳压电源和OTL功放两个电路分级调试,然后统调,借此加深学生对调试过程的理解。
(5)提出新功能,如将两只功放管用一个集成块来代替,如LM386(LM386在教科书上有介绍),电路将如何改进,学生设计电路原理图、装配图、完成电路制作。
(6)此电路的扩展性很强,学生完成的作品可以保留作为电子测量课的课题,它的调试测量分静态和动态,基本上在安装时已进行了静态调试如中点电位,在电子测量课中可以增加其它内容比如在静态调试中加入整机电流的测量。动态调试可以用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入一定幅度信号,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及幅度,求放大倍数,画增益曲线等,从而验证教科书上的理论。
这六个阶段,以模仿为起点,对电路的修改、调整、补充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实践。后两个阶段可能有许多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通过集体力量来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
5.与时俱进,用多媒体课件或视频向学生展示电子装配方面的前沿知识
(1)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音频功放模块发展史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即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场效应管四个阶段。第二和第三阶段是同学们通常接触到的,尤其是集成电路是现在市场上的主打产品,通过视频让学生看到功放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功放的发展,也代表了整个电子产品领域的发展。
(2)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拓展一些电子装配领域的前沿知识:一般学校的实习课题都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课本的课题,因此很难跟市场上的具体产品接轨。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实习经费和实习条件的限制也不可能让学生装配一些比较前沿的元件。但这并不是教育的初衷,实习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尽早的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比如贴片元件的发展和应用,自动波峰焊接技术、数字集成电路的发展等。
6.结束语
以上是本人多年在电工电子实训课教学中的心得和体会,就如何调动并维持学生对电工电子实训课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电子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谈了自己一些做法,仅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 认识写字教学的重要意义
很多学生认为,书写是小事,成绩才是大事。何况电脑的普及正在日益冲击着手写汉字,手写汉字的使用机会将会越来越少,汉字的规范化书写也日益被人们忽视。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在日常书写中出现了字迹潦草,不易辨认;文面不洁,乱涂乱画;坐姿不正,执笔不对且错字很多等若干问题。郭沫若先生曾说过:中小学生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诚然如此,练习写字实际上是一个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的过程。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是现代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可以说,写好字是一种终身受用的技能,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2 明确写字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写字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信息,完成交际功能。因此,写字教学应注重准确、快捷、美观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明确,初中阶段的写字教学,并非为了培养专门的书法人才,而是为了普及实用技能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具体到实际的写字教学中,就是要在小学写字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进一步传授写字的基本知识,加强基本训练,纠正错误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规律,使学生能比较流利地用钢笔写字,并且写得正确、端正、清楚,行款整齐,卷面干净。
3 有的放矢、科学施教,把写字教学落到实处
3.1 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这里所说的姿势包括两种:即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正确的写字、执笔姿势是写好字的前提。正确的钢笔执笔姿势是: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执笔,从三个不同的方向合力捏住笔杆,控制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只作辅助,贴住纸面作底座,捏笔要松紧适度。总之,既要体现执笔的稳定性,又要体现运笔的灵活性。钢笔的写字姿势与毛笔的写字姿势基本相同,都要做到“身正、肩平、臂张、足稳”。要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必须要求学生做到“三正”、“三一”。“三正”,即身正、纸正、笔正;“三一”,即胸离桌子一拳、眼离本子一尺、指离笔尖一寸。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不断强化,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日常写字习惯的培养,随时关注学生的书写姿势,并及时地予以指导纠正。
3.2 选定范本,强化训练。无论是学习硬笔书法,还是毛笔书法,都应该选择古代优秀的名帖、名碑作为练习的范本,这是学习写字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只有以最优秀的范本为指导,高屋建瓴,学生才不会误入歧途,浪费时间和精力。那些古代流传下来的优秀碑帖是经过千百年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精华,是练习写字最好的范本。我认为,练写钢笔字楷书最为合适。可找一本字形清楚、印刷精美的小楷字帖,如王献之的《洛神赋》、钟绍京的《灵飞经》、赵孟頫的《道德经》等作为临帖范本。因为它们的字形大小比较接近钢笔字,学起来容易上手,见效快。学生选择字帖时,选其中一种即可,不要朝三暮四,要反复揣摩、坚持临习,这样才会有明显的学习成效。
3.3 注重书写技能指导。很多教师写字教学的做法是每周只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写字作业并定期检查。但这种做法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学生很难悟到写字的规律,大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写,既不得要领又浪费时间。汉字的书写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要么疏可走马,要么密不容针。如何写得好看呢?这就必须把每个笔画都写好,并进行合理的组织,疏密、粗细、呼应、避让……美学中的很多基本原理,就蕴涵在每个汉字之中。教师要注重书写技能的指导,既要指导学生练好基本笔画,严格按照笔顺书写,又要向学生讲解横平竖直、重心平稳等间架结构的基本原则,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把握规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 形成“提笔就是练字”的意识。写字是一种技能,技能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磨炼。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不可能每天都挤出较多的时间来练字,但是,学生平时写字的时间很多,如抄生字、写日记、写作文等都是写字。然而由于学生急于赶作业,注意力又不在练字上,所以往往缺乏训练意识,字写得不够认真,甚至书写潦草,字迹难辨。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提倡“提笔就是练字”的意识。要求学生一拿起笔来就要把它当作是一次练字机会,要养成一种良好习惯:不管在什么场合写字,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画地写,认认真真地写,力求做到笔画清晰,间架合适,宁可写得慢点,也要把字写端正、写漂亮。只要能持之以恒,字就能写得既好又快。
一、什么是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的教授凯尼斯。格林在其1990年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中提出的[1]。具体来说,数字化校园就是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对学校教学、教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形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2]。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全过程的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3]。
笔者在对文献的研究中发现,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模块一般包括网络基础服务、教学应用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资源管理平台、网络办公系统(OA)、数字图书馆、综合门户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档案人事财产类等其他系统。就数字化校园的规模而言,各中小学校因各区信息化建设所处的阶段、学段特点及学校规模等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发展差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纵向发展,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入由上至下与由下至上相互糅合的阶段,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设置数字化应用模块。目前应用的模块主要有网络办公系统(OA)、校园网站(属综合门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但建设教学应用系统、资源管理平台的学校比较少,应用常态化的就更少了。因此,我们既要加强对数字化校园面向教育教学应用模块的研究,也要加强学校师生使用其模块的应用设计活动。
二、什么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
1.什么是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包含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这四方面。其中,信息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从狭义方面讲,包括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信息和信息资源的搜索、评价、获取、利用、表达、交流和创造的能力[4](如图1所示)。
2.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具有其职业的独特性,它指向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能、形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是教师信息素养的关键。其着眼点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搜索、评价、获取、表达、交流和整合加工以优化教学,促进学生学习以及自身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5]。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培训现状
十多年来,教师接受信息技术类培训课程经历了基础操作、办公软件应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三个阶段,在培训方式上也经历了校本培训、模块化考试、瀑布式培训、远程学习等方式。在这些培训中,比较多的课程设计仍然沿袭计算机操作观的培训,主要是面向软件使用的教学,而缺乏面向信息素养观的、基于问题解决的策略性技术课程。而且培训的组织实施缺乏长效机制和有效的评估机制及应用支持体系.因此,虽然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是培训效果不明显[6]。在学校调研、信息能力比赛、教师课件比赛等活动中,都可以看到教师信息能力仍然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
笔者对近几年的市教师继续教育信息技术类课程进行质性分析,以2011年的1102期市继续教育课程为例(见表1),面向各学科教师的公共技术课程有11门,其中针对一线教师的急需培训的课程只有多媒体素材在教学中的处理和应用一门。从培训方式来看,基本都是通过网络课程和远程教育进行,对于技能性课程来讲,这无疑是纸上谈兵。事实上,教师需要实战式的课程内容,需要教练式的技能传授,需要案例式的点拨指导。可见,针对教师信息能力方面的课程内容和培训设计等急需纳入培训工作。
三、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师的信息能力
菲利普?纳尔认为,能力是“活动的动态组织结构”,情景是能力的源泉和标准,教师的能力需要在情景中体现和发展[7]。因此,笔者基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环境,分析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能力组成结构及层次。
1.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的组成
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包括通识部分和专长部分。通识部分,由计算机基础操作、办公软件基本运用、因特网基本运用、网络平台运用技能、信息核心技能组成。专长部分,由数字化系统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专长能力组成,具有一定的个性和特色。一方面,是指面向不同学校的个性化的系统应用,例如基于交互白板、专题学习网站、Moodle网络校本学习课程等的教学以及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的运用等。另一个方面,是指面向教师个体的个性化应用能力,例如利用动画软件制作教学积件对教育教学进行诠释,多用在理化生等学科,进行微观世界学习探究;或利用超级画板等专用软件对数理关系形成过程进行演绎。在通识部分可以忽略掉中学和小学的应用差异;在专长部分,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对技术应用的需求各有侧重。
2.中小学教师通识信息能力的层次
1.“自主?互动?创新”为实验课题的小学英语教学理念
1.1 自主
可以界定为:“通过学生的自发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能力,发现自己的优势的学习”。自主在英语课堂中是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兴趣,尊重学生人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在学习内容、时间、地点和形式上的自由选择,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通过主动学习来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能动性,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1.2 互动
“互动是指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与媒体、环境之间的互动与协调,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教师的指引和要求,自主学习,彼此合作讨论、交流学习信息和学习心得,通过互相研讨来解决学习中的疑难。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甚至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互动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主体参与课堂教学;同学们在学习中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有更多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样通过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人机交互产生教与学的共鸣,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相得益彰,并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1.3 创新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是指学生在教学中能够创造性地学习,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扩大视野,提出新的见解,解决新的问题,开拓新的学习领域。“创新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和观察力,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创新的意念、创新的火花。”创新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其创造性地学习和灵活运用知识,并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大胆质疑问题、发现问题、主动和持之以恒地探求问题。“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从而萌发新的构想,实现知识的再生。
1.4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与网络学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网络化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原则和基础,而网络化学习又为建构主义学习观提供了有效的实践环境和条件。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及其适应性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主动学习、情景学习、合作学习、问题解决。”(朱甫道,2005a,南昌大学学报2005第四期)本课题研究正是按照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与视野,结合理论的指导,利用现代网络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与实施适合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模式与方法,使学生既在快乐中学习与应用英语,又建构了各种知识,提高了发散思维的能力。
2.“自主?互动?创新”为课题的英语教学中课型的划分
按照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自主?互动?创新”为课题的小学英语教学可分为如下几种课型:
2.1 讲练课
其主要特征是以教师教授新的教学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操练,使学生达到识记和理解新的知识为主要目的。这种课型以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兴趣及生活范围的话题(Topic)为学习的切入点,通过讲解、活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学习完成一定的任务(Task),达到初步感知、理解和简单运用的学习水平。本课型旨在促使学生在学习策略、情感品质、文化意识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
2.2 技能训练课
其主要特征是以学生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以巩固和发展所学知识(尤其是巩固讲练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从而达到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这种课型是以某种话题(Topic)(见前述)为主要学习范围,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完成某些指定任务(Task)为认知目标,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以提高运用语言技能进行交际的能力为主要特征的课型。
2.3 综合能力训练课
其特点是对一个阶段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和练习,并以英语学科为主,渗透或综合其它学科(如:音乐、自然、美术、手工等)的知识,多层次、多角度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开拓、延伸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这种课型是以若干话题(Topic)为载体,指定一批"任务(Task)"为目的,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养成综合思维的习惯,完成指定的任务,从而综合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为目标的课型。
3.“自主?互动?创新”小学英语技能训练课型的教学模式及策略
本人将对上述三种主要课型的第二种,即“技能训练课型”的教学模式及策略来论述。根据"自主?互动?创新"教学模式及策略的特点,其实施的主要步骤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