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16:08:14
导语:在高中教育教学叙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为地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21世纪的地理学,将以如何辨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维系充分和谐与协同进化;如何达到利己与利他、当代与后代、自律与互律、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如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协调发展为内涵,在资源开发、区域发展、国土整治、环境保护、灾害防治和城乡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并将建立全球发展的伦理道德体系。对于地理人才培养的地理教育,除了少数“基础型”人才外,要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中学地理不再是单纯传授地理知识的一门课程,也不是一般的培养能力和渗透德育的学科,其作用在于教育学生关心并谋求人类的持续发展,引导学生树立全球意识、环境意识和正确的地理观念。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历史地落到了青少年身上,如何更好地实施这一战略目标,学校应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承担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在高中地理有限的课时内,我们不应只限于传授给学生传统的地理知识,而应该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培养学生现代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重点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为中心任务。它更加有效地符合人的学习认知规律,符合人的思维发展规律,提高人的素质,增加人力资源含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特征在于以人的持续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资源观及相应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最终追求人的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承接了传统教育的优势和功能,更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体现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的重点体现在:
2.1 学会认知,追求科学的精神。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的知识含量达到目前丰富的程度,并仍以爆炸的速度在迅速增加和发展,传统的未成年期的教育已不再能满足个体一生发展的需要,新的事物需要学习者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自我学习的认知能力,而它绝不局限在未成年人的学习兴趣,学会认知是个体发展必须的能力,是教育重点。对科学精神的追求,是完善认知的必须能力,也是教育的重点。对科学精神的追求,是完善已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将对个体客观认知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2.2 学会做事,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认知的目的还在于实现其掌握社会实践的能力,学会做事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对个体实践能力的要求。
2.3 学会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持续发展观。而持续发展观的重要特征在于和谐共处。它既要受教育者学会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又要学会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4 学会生存。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目标,但由于世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分配的不平衡将在很长的时期内存在,由此引起的竞争和压力也将持续存在,学会生存对我国受教育者来说是必须的,也是长期的。
3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做法
3.1 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教育。要想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光靠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寻找更多的在课堂上学不到、看不到、听不到的地理信息。笔者在第二课堂活动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时,让学生思考,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讨论,或办地理小报,相互学习交流,直接参加到活动中,结合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效果很好。
3.1 开展主题不同的讲座,如《中国21世纪议程》《地球的一天》《中国沿海地区21世纪的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等。
3.2 开展乡土调查,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3.3 提供实例,撰写小论文,完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3.4 组织学生收听收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电视、广播,了解世界发展的现状,联系本国、本地区实际情况让学生分析得失成败,从而使学生增加可持续发展的感性认识,也提高学生的应用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诸多活动中体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活动中增长了学生才干。
3.5 根据教材特点,层层推进。从基础人手,内外结合,层层推进,全方位多形式地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渗透,才能卓有成效地提高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例如“消除工业三废”“搞好环境保护”的内容,宜分三步讲授:第一步,讲清工业“三废”的排放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第二步,消除工业“三废”,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步,举例讲解“消除工业三废”,区域经济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典范。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发展要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关键词】语文教学 细节 抓实做好 教文立人
语文教师要能够把“教文”和“立人”有机融合为一体,既要教好文又要立好人,高中语文教师尤其要能够做好。这道理谁都懂,但在具体的“教文”过程中,大家往往都更多地关注明处和大处,而忽视细处和一些惯性的东西,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似乎表现得更为严重。常言道,教育无小事,育人是大事。从这个意义上讲,高中语文教学的确该高度重视并抓实做好以下一些细节了。
一、教学生及时查词典
当下,如果你留心,就会发现学生的课桌上几乎看不到词典了。一问,不是没有买就是忘记带了。这绝不是个别地区的个别现象,可谓有学生处几乎皆如是。严格地讲,这不能怪学生,要怪也只能怪我们语文教师重视不够。如果我们都能够要求学生必备词典,并总是在课堂上让他们及时查查词典,现场、自主、独立、生态化地解决一些疑难字词,局面也许就不会这么尴尬了。尤其是一些文言词,教师若先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去猜读它到底是啥意思,而后再让学生查词典来印证,其效果肯定比教师直接讲要好得多。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中的“引”字,教师可以先启发学生:蔺相如不愿意与廉颇直接发生矛盾冲突,他会让车怎么走。学生一般都会猜到“要躲开”、“调转车头”之类。之后,再让学生查词典来印证,他们往往会欣喜若狂,信心大增。长期这样做,学生就会变得积极主动,做事能力、自主精神和主动人格也会随之慢慢发育并提升。事实上,一旦充分享受到这种成功和快乐,也就不会再有那么多学生总是忘带甚或不买词典了。现在的字词教学,多是“难读字汇集”“多音字汇集”“易错字汇集”的“集装袋”和“ABCD”式的练习了。这好像是方便了学生,强化了基本功练习,实际上直指应试背景下的死记硬背和急功近利。就好像冷冰冰的作业流水线,没有一丝温情,甚至没有一点儿人性。这种字词教学方式,不仅在根本上违背语言文字的习得规律,更是拒绝生命的参与,剥夺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和发现的权益,扼杀他们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大量事实证明,学生考试时做对了题,而现实生活中他们却还是照样读白字,写错字,说不规范的话。道理很简单,就是他们从未主动地用心去查阅、发现、理解和记忆,根本就没有在自己的生命里打下烙印,完全是在无奈地应付考试。我们都知道,人们饥饿的时候才会更主动地找饭吃,才会感到吃饭更香,学生读课文遇到了文字障碍,自己查词典,用心去发现、理解、记忆,进而把课文读得通顺、深刻,也是一样的道理。同时,教学生这样做也是最生态、最人性化、最符合语言文字习得规律的。长期坚持这样做,对学生语文学习必然益处多多。当然,这样讲,并不等于就彻底否定“难读字汇集”“多音字汇集”“易错字汇集”之类。笔者只想强调,这些“汇集”之类最好是学生曾经的自主学得,且早已深深打上了他们生命的烙印,而绝不是“外力”硬塞给他们的。前者所成就的是一种独立自主的生命体,后者则只能压制出被动应付的奴性人格。
二、教学生实打实地做好课堂笔记
说起做课堂笔记,现在的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几乎有一种隔世之感。什么“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早就被一些“改革者”批臭了,甚至一提起来有的人就会打心底犯酸。其实,这种认识很偏激,也很有危害。课堂笔记终归还是要做的,不仅要做,还必须得认真、扎实地做好。我们反对过去把“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直接、干巴巴地抄给学生,生硬地进行灌输,但绝不等于说就不要这些教学环节了。现在的一些语文课堂,对这类问题的结论,要么由教师用“光电”手段来处理,要么就由师生对话取而代之,要么干脆就由学生一通“自主合作探究”而不了了之。一堂课下来,闹闹哄哄、忙忙乎乎,花花哨哨地折腾一通,学生却往往没什么实际收益。理解、概括、提炼、整理,这是实实在在的语言运用能力,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读书、学习都十分需要,是必须要扎扎实实地培养和训练的,而且训练的主阵地也只能在课堂。然而,今天的语文课堂却总是让人很失望。实际上,师生对话交流、合作探究所得出来的原生态结论,如果不能由学生实打实地概括、提炼、加工、整理出来,在某种程度上讲,课堂教读就没多少意义了。这个实打实的操作过程,就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的真过程,更是学生精神和人格历练的真过程,是绝不可绕越甚或取消的。问题要一个一个地思辨、分析、探究,结论须一字一句地认真斟酌、推敲、概括、提炼、整理,整个过程师生都要尽心投入,尽力而为。
三、教学生用心掂量口头回答问题的词句
现在的课堂,教师提问,学生口答之后,常会是一片“很好!”“很棒!”之类。其实,现实情况往往并不一定是真的如此,只是教师一厢情愿地廉价表扬而已,旨在渲染气氛,把课做得更“精彩”。其实,学生到底把问题回答得怎样,大家往往都心知肚明,暂且就不论了,这里只想谈谈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语言。别人咱不提,就是笔者自己执教的课堂,也常是问题多多,如学生的答题语言不够准确(甚至很不够),不够到位,不够利落,不够充分,等等。对此,教师绝不可自欺欺人地用一片叫好声来掩盖,必须要认真、及时地加以订正,耐心地教学生用心掂量口头回答问题的词句,使语言更合理、规范、顺畅。因为师生课堂上的对话交流绝不能仅止于信息交流、认知沟通,更应该是一个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所关注的不仅是问题解决得如何,更应该是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否得到了实在、到位的训练。例如,笔者教读《琵琶行》时曾问学生:“‘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两句诗中的“明月”有什么作用?”有学生答“表现琵琶女的悲伤,衬托了江水的凄寒”,还有学生答“抒发了作者对琵琶女婚姻不幸的同情”,也有人答得几乎不沾边儿的。这应该是课堂教读的常态,一点儿都不稀奇,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么来对待,是点头称是甚至叫好,继续新的教学内容呢,还是听而不闻,自演自唱呢?当下的课堂,对这种情况,我们往往既看不到教师作口头订正,也见不到师生间的口头商定,更不见同学间的自主订正。笔者是这样做的:耐心地与同学们商讨如何做到用词准确,如何讲究句子的表述顺序等。如,“表现”“衬托”“抒发”这几个词都不准确,应改为“烘托”和“流露”等。最后师生一起商定该这样表述:这轮明月的描写烘托了江水的凄寒和琵琶女孤寂、痛苦的心情,也流露出了诗人对琵琶女婚姻不幸的深切同情。因为,这两句诗中的“明月”并不是在衬托什么,而是在渲染和烘托一种氛围和心情;同时,诗人的情感只是借这样的描写流露出来的,而不是直白地抒发。再有,“氛围”感染了琵琶女的“心情”,诗人的情感也是因境而生的,所以表述时必须得讲究因果逻辑,保证语有伦次。最后,同学们人人都亲笔订正,一点儿都不马虎,那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认为,课堂上学生口答问题可以用口语,也不宜太书面化,更不必做得那么完美。这话说得有道理,也符合教学常态。但笔者还是坚持认为,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适时与学生商讨并纠正问题结论的表述,最后由学生认真地把结论订正在笔记本或课本上,应该是“必选动作”。过程可以口语化,可以生动活泼一些,但结论必须做到准确、流畅、规范。如果我们平时都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这些“必选动作”,客观地讲, 在很大程度上语文课堂教读已经失掉了它应然的价值。当今的学生,其母语表达能力之所以越来越令人担忧,根子就在于我们的语文课堂大都不务正业,或者说正业务得不够好。要知道,这个“正业”是绝不可能由其他学科教师来替我们务的。
四、教学生自批自纠课后练习
现在,与教材相配套的同步训练之类的教辅用书很流行,也确实给教学带来了便捷,如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温故知新,巩固提高等。但是,有一个惯性的东西绝不容我们忽视,就是大多数教师都按照这样的程序操作:布置作业――收上来批阅――讲评作业题。结果是:教师批阅量太大,难以认真到位地批阅;学生也不认真纠正,只等教师讲评(更有甚者还对付或抄作业,等着老师讲评);教师讲评又眉毛胡子一把抓,严重缺乏针对性,重难点也不突出。这种操作程序“千年不变”,导致作业几乎成了学生应付老师、教师应付差事的代名词,效果很差,效率极低。大家不妨想象一下,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怎么能得到切实的提高?非但不能,他们反而还很可能会对语文厌恶透顶。(现实已经如此)不仅如此,更为可怕的是,诸如弄虚作假、被动应付、做事浮躁等不良作风恐怕还会一路随势滋长,致使学生的品格和人格都难以得到良好而健全的发展。要想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还是把作业归还给学生自批自纠的好。笔者的操作程序是:教师布置作业――收上来批阅(主要检查作业态度)――连同答案一起再发给学生――学生自查自纠――把疑难问题交课代表反馈上来――教师检查学生自批自纠情况――教师最后有针对性讲评。就是默写训练,笔者也与学生一道按照这个程序进行,哪怕就是默写作业完成得不够好的那几个学生,补默时仍然教他们自查自纠。这样的操作程序,保证了学生做作业和自批自纠的环节和教师有针对性讲评的环节的扎实性和有效性,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更为可贵的是,这样的作业程序,还切实促进了师生情感的深度交流,使学生始终处于对老师责任心非常感激、对自己的作业主动负责的良好状态,因而也就保证了作业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中心地位是由高职培养目标所决定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确定了“技术应用型”的中心地位。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为技术培养奠定基础的,而技术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的。因此,实践教学必然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处于中心地位。
一、高职生在实践中的学习
学生在实践中的学习是指在工作现场或学院实训中心、实验室等实践情境中,通过实践方式进行的学习。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麦科姆教授(M.Mccohn)说:“教学中学生成功的关键是,学习过程中实践是主要的,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训练学生职业技能,这是学生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学习过程的重点是PBL(Problem-Based Leam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这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又一关键。”目前,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实践性学习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这不仅因为高职院校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比较少,而且意味着对学生实践学习的过程缺乏足够的控制。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现代服务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现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如信息技术对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的基础作用;表现为人文知识的广泛应用,如文化传媒业、旅游业中人文知识的重要作用;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如社区服务业、中介服务业、旅游会展业、房地产业的职业岗位能力中的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地位。这些能力在课堂学习中是无法获得的,其获得途径只有在实践中学习。
囿于我国职业教育的传统,高等职业教育至今仍存在着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在实践中学习的弊端。
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设施投入严重不足
一些高职院校仅仅把实践教学视为培养学生技能的手段,而忽略了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实践教学对师资、设备、基地建设和产学合作等硬件要求很高,所以投入不足、实训设备老化等问题,就导致实践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超前性较差;缺少足够数量且比较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也影响现场学习和训练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权重。
2、社会、企业参与不积极
这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的运作过程中,行业、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学徒制和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形式。如英国学生中学毕业后,先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年,接着在学校学习完二年或三年的课程,然后再到企业工作实践一年。德国则采用典型的学徒制,其实践教学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但主要实践教学活动在企业进行(每周3-4天在企业学习技能,1-2天在学校学习)。学徒制和工学交替加大了企业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比重,增加了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的时间和机会。而在我国,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与高职教育追求人才培养“零适应期”的目标存在矛盾,很多企业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因此,我国实践教学虽也注意发挥企业作用,但尚未真正过渡到“双主体”即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的阶段。
3、兼职教师数量少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乐观一点估计也不会高于20%,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兼职教师数量少,不利于实践教学做到“三个贴近”。
三、构建高校实践教学的模式
1、构建校企合一的联合办学模式
高职院校必须打破以往自我封闭的办学模式的束缚,主动走近用人单位,与企业进行合作,根据行业技术发展需求,对企业所需人才实行“订单式”培养,这不仅可以解决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不足的矛盾,而且能使学校与企业都得到“实惠”。
(1)院系应根据企业对所需人才知识和实际技能的需求,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和技能培训措施,大大减少了过去教学计划制订脱离实际需要的盲目性,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改革深入的进行。
(2)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企业可以派有理论知识、有实际经验的人员到学校进行教学,讲授最新、最实际的知识;学校也可以派教师到企业参加工作,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问题,借以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工程素质。高职院校借助这种“学研产训”结合的形式,可建立一支新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学校的发展奠定牢固基础。
(3)在校企联合办学中,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先进的生产条件、生产设备,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真正接触到生产实际,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培养其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4)对于企业来说,通过“校企合一”培养的人才,熟悉本企业产品性能和生产工艺流程,他们的实际技能较强,到企业后便可立即上岗工作,节省了企业培训的时间,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成本。而且这部分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成长较快,很快便可成为企业的骨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新鲜血液。
在德国,职业教育不只是教育界的事情,更是经济界的事情。因此,企业为了自身能够得到更好的劳动力,非常积极地参与职业教育。有了企业的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就不只是教育界一厢情愿的事了。在美国,地方行业(企业)的参与度极高,他们把绝大部分的劳动力培训都寄托于社区学院,无论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都有很大的投入。
2、构建校内外“学研产训”一体化的实验实训模式
校内校外“学研产训”一体化的实验实训模式,即指行业、企业支持高职院校,为高职院校提供实验、实训的场所和师资,这也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结合的主要模式。因为实验实训设施和场所需要大量的投资,而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实力还不雄厚,社会集资的难度也较大,所以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完全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借助有关企业的条件完成或部分完成实验实训任务,就成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最佳选择。
如德国高等专科学院(FH)采取的“企业主导型”实践教学模式,就源于德国的“双元制”(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其最大特点是,企业除了是学生实习场所外,还是办学主体之一。企业提供实践教学的经费、师资、设备设施、管理、考核等。可以说,企业是德国高职实践教学的灵魂,没有企业,就没有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
3、构建校企“学研产训”一体化的产品开发模式
高校的科研,不仅仅是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承担国家和企业的大工程、大项目研究,解决我国广大企业在产品开发和生产中存在的大量应用性技术问题,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取得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也是其应该重视的课题。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校专业发展需要,面向行业、企业,增强自信心,主动到企业开展调查研究,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这既能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增进相互了解,又能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并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高职院校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学校、企业的科研平台,能拿出切合企业实际需求的科研成果。教师的科研成果可以直接在合作企业孵化或实现成果的转让,实现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有的科研成果则直接为高职院校的校办企业所用,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己拥有的GPS技术,开发出了在森林资源调查、物流管理、旅游、车载导航、国防建设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带电子地图的掌上卫星导航定位仪”,在2002年的高交会上,该成果正式与浙江民营企业集团001签约,共同投资组成普泰科技有限公司,学院以技术作价入股,占30%的股份,对方投入11300万元,占70%的股份。
高职院校应制定政策,组织和鼓励教师为企业服务,采取有力措施,调动教师承担企业研究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构建校企“学研产训”一体化的产品研发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关系与价值规律,是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基本法则,供求关系的矛盾运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驱动力量,也是高职教育走“学研产训”合作教育之路的最根本的动力来源。
从需求角度看,企业的基本需求是获得能适应其发展需要的质量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人才和解决发展中的技术问题的科研与开发能力,学校的基本需求是培养合格人才,获得进行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的基地。从供给角度看,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其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服务,而企业则可以为学校提供学生岗位实习的场所、指导者及学生就业所需的工作岗位,为学校提供人才需求和培养的相关信息,为教师提供科研课题和相关的科研条件。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正视 朗读 意见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深深地感到学生们在朗读能力上一届不如一届。虽说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可是分数是学生和老师的命根儿的现状一点儿也没有改变。许多老师认为语文考试只考字词、阅读、作文而从来不涉及朗读,所以为了不耽误工夫,考个好成绩,干脆省了这道“手续”。然而 经常放声朗读不但不影响语文成绩,还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培养很强的语感,塑造学生良好的气质,这些都是写作的基础和重要条件,也是提升学生内在语文素质和气度的重要途径。在此笔者以几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并综合学生们的语文朗读现状,提出几点正视语文朗读的意见。
1.朗读教学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要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注重诵读教学是可达到的。
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编写工作的张中行先生也说过:“一面吟诵,一面体会,是旧时代读书人练基本功的方法。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三味书屋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的情形更加形象,这种表现,状貌也许近乎可笑,但那种认真体会其韵味的态度是好的。”学生诵读是语文课应该重视的一项工作,老师带领学生诵读,学生自己诵读,诵读的过程是学生含英咀华的过程,也是把经典语言“化”人个人身心的过程,这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文科课程的主要标志之一。
诵读是传统的优秀教学法。“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讲的都是诵读的好处。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诵读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开阔同学们的眼界、胸怀、提高品德修养大有帮助。所背诵的东西一旦烂熟于心,则其词语、佳句、章法、思想、韵律等都会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素养,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会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多诵读能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能起到重要作用。
2.朗读的有效性
2.1 诵读可以发现和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和断句。大家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就可以及时纠正错误。如果仍是“哑巴语文”,错误也许就在沉默中湮没。
2.2 多诵读有助于理解文意。诵读是打开思路的钥匙,多诵读能培养我们良好的语感,诵读出来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人认为把“问君能有几多愁?”读成陈述句和疑问句都可以,但如果读出声来,会明显感到,读成疑问句的处理,则显得平淡了。
2.3 多诵读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语言的韵律和美感要通过声音来体现。中国语言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还表现在声音上,节奏、韵律、排比、对仗,只有用声音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我们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利用课件展示画面再结合诵读,学生读后脑中会出现鲜明的形象,这样学生的记忆背诵也快,记忆也长久。
多诵读,可使学生将文字、声音、形象审美熔铸在一起,挖掘出“声音”这一语文教学中常被忽略的因素,复活语文本身的精神血肉。学生通过多诵读,将文字转化为饱含情感的声音,培养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对作品的表达形式和情感内容的分析和领悟,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多诵读还可以使学生对文章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使他们说话写作时很自然的就能创作出优美的句子。背诵使他们积累了更多知识,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文学的审美有了更进一步提高,这不是以往苦求而不得的教学境界吗?
3.朗读的基本要求
给学生提出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指导学生朗读的一个重要方面。朗读,一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颠倒、不多、不读破句;二是自然流畅: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传情达意: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我们不仅要提出朗读的基本要求,重要的是要指导帮助学生按要求去朗读,一步一步达到目标,这是需要花一定力气的。
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停顿是语句间的间歇、声音的休止。一般分五级。段与段之间停三拍;句、问、叹、冒号处停两拍;分号处停一拍半,逗号停一拍;顿号、间隔号处停半拍。长句中没有标点的地方有的也应该适当停顿;根据作者在句中表现的感情也作适当的停顿。重读就是把句中重要的词语读重一些以示强调。句子的主语、谓语、修饰限制的定语要读重一些。语调的变化是用来表达不同的感情,常见的有升调、降调、曲调、平调四种。表示颂扬的、赞叹的悲壮慷慨的句子,要用升调;表示祈求的、感激的、沉痛悲哀的、叹息的句子要用降调;表示怀疑的、双关的句子用曲调;表示心平气和的、庄重的、谨慎的句子用平调。速度依文章的内容而定。交代、说明性的内容,描写幽静、秀丽的景色的内容,激烈的对话,含有快活、愤怒、恐怖等内容的要读的缓慢。语文课堂上朗读教学的突出特征是多安排学生读,以多种形式反复不断地让学生读,教师加强指导,使学生在朗读中提高朗读水平,加深对课文的记忆理解,增强语感,陶冶情操,读出风采。
4.朗读的方法
朗读教学要开展的生动活泼,富有成效,重要的一点是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恰当地方法。
4.1 教师范读,学生循声朗读。
4.2 背诵朗读。这种方法是通堂朗读,达到背诵的目的。如语言优美的诗歌、散文等。
4.3 欣赏性阅读。放录音或录像,让学生欣赏高水平的朗读。适用于朗读难度较大、较长的文章。
4.4 表演性朗读。适用于较强表演色彩的文章。如《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等,学生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到讲台上进行表演性朗读,学生们会很感兴趣,课堂气氛很热烈,教学效果也较好。
4.5 模仿播音式朗读。这种方法适用于很有气势的论说文,如《谈骨气》等,让学生们模仿优秀的播音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相信学生们会很努力的。
5.朗读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工作实践中把学生放在应有的主置上,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的行政性、强制式的管、卡、压的工作方式只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生的进取精神,压制学生的创造力,使教育管理失去生机和活力。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情感,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情感交流,要坚决反对和防止任何损伤和践踏学生情感的行为。教职工既要按章办事,又要实施情感投资,充分体现工作的人情味,通过沟通交流,去了解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使其处处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从而有效地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尊重是教育的内在要求,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理性追求,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尊重就是尊重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基本权利和责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教育是核心,管理是保证,服务是拓展。一般来讲,学生思想问题有三点:一是是非不够清楚的问题,主要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二是行为养成的问题,主要靠以管理为主的养成教育;三是具体的实际问题,主要靠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要将教育、管理、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整合学校教育、管理、服务资源,建立起帮助学生成长、解决学生困难、方便学生办事、维护学生权益的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困难、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就业。只有为学生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实心实意做好事,学校的工作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教职工必须始终以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重,用组织赋予的职责服务于学生、造福于学生。做到情为学生所系,坚持与学生心连心,始终把学生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倾听学生呼声,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难;做到利为学生所谋,时刻把学生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牢固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
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既享有作为公民应享有的一般的法定权利,又享有作为受教育者应享有的特殊的法定权利,他们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近几年来,高校在其管理中侵犯大学生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母校侵权的法律纠纷案件呈上升趋势,说明大学生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因此,依法管理、依法从教,尊重和保护大学生合法权利,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这是依法治国对高校管理提出的要求。2005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使这一要求更为突出。如果不强化依法治校这一意识,老师或学校就很可能成为学生的被告。高校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与国家新的法律法规相适应。教育者在做到依法办事,按章办事的同时,要适时在学生中开展成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守法意识、维权意识,即要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就家庭地位而言,大学生应该自己照顾自己,自觉减轻父母负担,甚至应自食其力了;就社会角色而言,自己已是一名社会公民,应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就法律意义而言,自己已具有完全行为能力,必须遵纪守法,对自己的一切言行应当负起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有权通过正当的途径、合法的渠道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关键词:高等专科学校,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运行,管理,探究
高等专科学校始终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为目标,更加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1]。与传统实验室相比,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类型、成本与实验条件等方面更有优势,在高等专科学校实验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积极开展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虚拟化和仿真化的运行与管理,不仅能对虚拟仿真实验进行合理设计,而且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面也能开展深入的研究,更好的推动虚拟实验教学模式的形成和有效运行。
一、运行方法研究
1.完善设备维修规定,依托有制度的管理模式实现内部资源共享。学校需要制定专门的仪器设备维护维修规定,有制度化的经费保障,每年都拔出专门用于仪器设备维护、维修和购买维修配件的相关经费,从而保证了全校教学仪器设备的完好率,保证了各实验中心的正常运转。在规范的管理模式下,實现对人、财、物等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高效管理。不断加强内部资源共享,并致力于促进教学实验室向科研实验室延伸,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实现“分级管理”,各功能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医学虚拟方正实验教学中心应协同各实验室制定发展规划,由学校教务处和实验实训中心对整个中心的建设、使用和发展进行宏观的调控与管理。各功能实验室教学资源由中心根据各学科实验教学需要统筹灵活调配、共享,使设备的使用效益显著提高。各功能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各主任负责根据有关学科教学需要,制定本实验室建设和发展计划;制定每学期/学年设备、家具与低值易耗品的预算和方案;完善并落实设备使用、保养与维修等有关制度,指导技术人员进行教学实验辅助有关工作;牵头或组织实施实验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研究制定实验考试考核标准,协调实验教学师资并落实各项教学任务。
3.明确实验技术人员职能定位,对外实现共享服务。实验技术人员的职能定位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做好实验室建设、日常管理与安全保障;仪器设备购置、维护、维修与运行管理;实验耗材的计划、采购与管理;实验教学资料和档案管理;教学标本等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管理与保障;实验教学预实验、课前准备、课中技术指导等;完成实验教学任务情况下对外提供技术服务;公共仪器和专用实验设施面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等。
二、管理方法的研究
1.管理机制
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及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它是实验室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能够有效推进实验室的发展。在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与当前实际紧密结合,有计划、有步骤的来实施,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一般高等专科学校采用两级管理模式,即校长统一领导,各主管院长及实验室主任具体负责。
2.保障制度
建立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优先保证实验中心在人员配备、培养培训、系部经费配套等方面的需要,创造良好的实验中心建设环境。
3.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需要制定一系列奖励教学改革以及规范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相关政策。通过深化学校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鼓励教师投入实验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建立了具有竞争与激励的实验教师选用、聘任、培训、考评和流动的新机制。此外,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类实验教学信息化技术培训与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和实验技术水平。鼓励校企合作,培养青年骨干,分批选送青年教师赴合作企业或医院进行信息化培训,要求其掌握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技能和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
1 ERP系统特征以及ERP人才需求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的ERP系统的特征有两点:1.数据关系纷繁复杂,从系统的组成结构来说,其涉及到大量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不仅提供货币信息,也提供非货币信息,重视信息的正确性、可靠性和相关性。2.对财务决策的支持和推动。传统财务管理软件能提供简单的财务决策,但这一服务局限性强,无法运用到决策的全过程中。ERP系统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的集成化,集中化信息处理有利于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全面预测决策面临的风险,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在ERP系统应用日益广泛的今天,我们必须看到企业对ERP人才的需求状况。目前,ERP人才主要可以分成三个层级,最高端层级ERP人才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中间层级ERP人才能对ERP系统实现顾问管理,其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最底层ERP人才也就是普通ERP人才,其懂得熟练使用和维护ERP系统。当前,ERP人才紧缺,大多数ERP人才聚集在软件公司,而中小企业的ERP人才严重匮乏。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其人才缺口也将不断增加。ERP管理理念代表着先进的管理方法,它必然与中小企业的传统管理方法存在矛盾,而中小企业的管理本身就存在较多问题,这给ERP系统的推广带来一定难度,进而带来ERP人才的频繁变动,造成人才流失。总而言之,中小企业的ERP人才处于严重的供不应求状态。
2基于ERP人才需求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观念滞后
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理念滞后表现在:第一,缺乏整体意识。会计电算化只是ERP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处于核心地位,与其他部分紧密相连。因此,只有在ERP整体系统中看待会计电算化教学,就能充分发挥其在ERP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但高职教育经常将会计电算化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开展教学活动,其与企业的ERP系统的联系断裂开来。第二,会计职能模糊。当前形势下,企业会计职能不仅是核算和反映,还有监督和管理,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方能将会计电算化与ERP系统完美结合起来。而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重核算,轻管理,不利于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ERP人才。
2.2师资力量不雄厚
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是培养出高素质ERP人才的关键,而高职的会计电算化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践经验少,多数教师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多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因此,教师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不能将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另外,会计电算化教学属于综合性教学,其实践性、综合性强,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会计、管理学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大多数教师不满足这一条件。
2.3实训内容缺乏系统性规划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其必须开展大量实训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企业会计实务工作中各种事务的处理方法。但高职学校的实训教学缺乏系统规划,无法与企业的ERP系统操作结合起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低,无法顺利上手,满足不了企业对ERP人才的需求。
3面向中小企业ERP人才需求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中小企业对ERP人才的需求和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笔者对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实践措施:
3.1教学目标的定位
将教学目标定为两个层次,基本层次和扩展层次,培养不同水平的ERP人才,适应不同企业的人才需求。基本层次的具体目标为:通过全面传授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会计实务中各种经济业务的处理方法,使学生熟练操作一些简单的财务软件,懂得软件的维护管理,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以免出现完全不懂情况。扩展层次的具体目标为:以会计电算化系统软件的操作为基础,重点讲授系统的操作、日常维护管理,讲授系统的工作原理、技术、开发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接触一个新的财务系统时能自主摸索其工作机理、功能等。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则可以安排财务软件的操作、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不同会计信息系统的对比、实训教学等。通过理论与实训结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电算化操作能力,提高团队意识和创新思维。
3.2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实训条件不佳、没有专用实训机房、考核方式落后等问题,毕业生的操作能力低,不适应中心企业对ERP人才的需求。对此,高职院校必须大刀阔斧的开展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市场为导向,开展与时俱进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考核模式,将过程考核、结果考核、定性考核、定量考核等方式结合起来;将案例分析、实际操作、证书等考试方式结合起来。学校还应积极为学生创造企业实习机会,鼓励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企业实习中提高职业技能,更清醒把握学习方向。在改善实训条件上,应积极为学生搭建仿真企业平台,将企业的各个部门、岗位有机连接起来,通过职业定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就了解企业的基本运作流程,并在深入学习ERP系统的过程中了解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统一,理解企业价值链条的运作,真正意义上理解ERP,而不是将其仅作为一个财务软件系统。
3.3教学观念的与时俱进
会计电算化教学观念要伴随着ERP系统的广泛应用而转变。首先,将会计电算化置于
ERP系统中开展教学活动,形成一个整体的信息系统,使学生清醒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并懂得如何将这种作用发挥出来。其次,将会计电算化与其他学科和信息管理系统结合起来,正确认识会计的核算、反映、管理、监督职能,重点阐述监督和管理职能,将会计电算化与管理学、经济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做到既重视核算,又重视管理。
3.4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是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给教师创造良好的受训氛围,使其主动接受职场训练,在职场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市场行情,将职场实务与专业理论知识结合起来。通过专业化和职业化培养,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也可以外聘兼职教师,由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的企业高级ERP人才到学校担任会计电算化教师,开展丰富的实训教学。另外,高职教师要认识到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认识到职业态度、意识、道德、行为、技能、情感、社交等对学生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职业能力强、满足社会需求的ERP人才。
高职院校为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鼓励会计电算化教师主动到企业挂职,学校积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企业实践机会,让教师了解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的额英语情况,了解市场行情,了解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和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结构,并将了解到的东西融入到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去,培养更多适应中心企业的ERP人才。主讲会计电算化的教师既要丰富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熟悉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各项经济业务。
3.5教学模式改革
当前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多是以直接上级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由于学校配置的财务软件与企业存在一定差距,不利于学生了解更深层次的ERP管理理念和内涵,学生的成绩只能体现在软件的操作上,最终偏离ERP教学目标。对此,必须开展教学模式改革,以ERP沙盘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体验式管理实验教学模式,它通过直观的企业经营沙盘,构建仿真环节,让学生担任企业的各种职位,承担责任和经营风险,主动分析市场、制定决策并执行。这种游戏式的教学模式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它集知识性、互动性、对抗性、趣味性于一体,强调竞争、实践对抗、合作,将教学活动从教转移到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对抗中掌握ERP细节,通过各种ERP专题讨论,交流心得,总结经验,深刻把握ERP管理理念。由于模拟企业场景与现实情况总是存在一定差距,故而学校应积极邀请专家来学校开展ERP讲座,鼓励学生走进企业实习,从实践中更深刻理解ERP管理理念,提升职业素养。
一、绪论
语文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提升人的生活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好语文既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因此,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语文能力和语文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教学“各因其材”,便产生了“因材施教,,的思
想。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落实这一思想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采用 “班级授课制”以后,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变得更为迫切。国内外关于分组的,个别的教学实践和层次教学实验,都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但现在还不能说,我们语文教学已经做到了“因材施教”。自1978年吕叔湘先生批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学生“高分低能”以来,语文教改百花齐放,流派纷呈,活跃了语文教师思想,丰富了语文教改理论,探明了语文教改的方向,培养了一大批语文教学新秀,其功不可没。但无庸讳言,一些新教法或忽视了中差生的困难,或操作方法零碎繁琐,没有规律可循等,无法适应农村语文教学实际,在农村实际教学中的利用率并不高。至今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学生 “高分低能”的现象仍在继续。笔者遵循“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学习借鉴了近二十多年来语文教改的成功经验,在长期的教改实验中,形成了“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构想。我们进行“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实验研究,试图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充分吸取前人的成果,再有所创新,构建一种比较符合农村教学实际的语文教育策略。我们明白:一切新生事物、“没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组合。”“最杰出的创意者总是专心于新的组合。”(摘自《学习的革命》)我们对“旧成分”的新组合,必须是系统论意义上的,“1+1>2”的组合,椒必须是教学论意义上的、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组合。我们期望这种理论上和操作方法上的“新组合”能使以人为本,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异步推进的教育理念溶入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切实,具体、简便、易行的教学方法。“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是笔者在长期的教改实践中总结的一种教学方法,自1997年下半年起,以笔者撰写的“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初探》《再探》《三探》作为理论假设,组织了部分教师进行实验验证。1999年10月经安徽省教育规划办公室和省教科所批准,立项为省级教育科研课题,从此开始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实验缘起
(一)语文文教学的实际需要。义务教育是年限教育,小学生免试升入初中,既不允许留级,又不允许学校分快慢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传统的“一切齐”“齐步走”的教学方法无法照顾到全体学生。要么只顾优生抛弃大多数,要么从平均情况出发,使优生不优,差生更差。因此教师和学生家长都强烈要求改革这种教学方法。
(二)素质教育的呼唤。传统的“-•刀切”“一锅煮”的教学方法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教学表面上看是面向全班同学,其实只面向 少数升学有望的“尖子”生,而忽视了大多数中差生,煮的是一锅“夹 生饭’。就是对“尖子”生也只是重视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技能的训练,而忽视读写听说能力,思辨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他们“高分低 能”。这种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三)农村教学改革的需要。许多新的教法因脱离了农村语文教学的 实际,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实际利用率不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 方法仍然充彻农村学校的课堂。即使有的教师想进行教改,也只是这里 学一招,那里学一式,东一榔头西一棒,浅尝辄止,很难形成气候。 “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方法,模式及相关假设都植 根于农村语文教学实际的土壤之中.本课题的实验可以使教师研究有目标,教学有模式,操作有“抓手”,评价有标准,会激发大家教改的积极性。因此开展本课题实验,是推动农村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四)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的需要。农村教师谁也不愿意常年在老经验上“原地踏步’,一生在少慢差费的圈子里“打转转”。他们非常希望通过学习、研究,实验适合农村教学实际的新教法,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价值。本课题立项后,教师的实验,有领导重视,有舆论支持,有机制激励,有专人指导。他们要学习理论,研究教法,要上“实验课”、“公开课”、“示范课”,撰写研究论文,设计教学方案,参加研讨交流等,这些都会有力促进实验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实验依据
(一)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一是哲学依据。教学法是属于意识的范畴,应该符合具体学生的实际,应该是学生发展需要的产物和反映。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理,对充满发展潜力的学生,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去观察他们,弄清他们各自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成绩有差异的学生,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确定异步推进的层次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之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二是教育心理学依据。各国教育家几乎一致认为学生之间存在智力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实行能力分组是发掘和培养人才的良好途径之一。他们还认为分组后,教师面对的不再是一批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而是能力大致相同的学生。这样,教学就比较容易适应学生的能力和要求,就能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异步推进教学法’吸取了分组的,个别的教学形式和成功经验,又克服了分组的、个别的课外的教学形式低效的弱点,把全班的、分组的、个别的和课外的教学形式,优化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四阶六步’,既符合学生家长的愿望,又符合时代的要求。全面地体现了因材施教和启发性、民主性、整体性,积极性的教育原则,以及循序渐进的原则。”(谈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学语文》2000年第1期)。三是教学论依据。异步推进教学法落实了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落实了听说读写思全面训练的教学原则,落实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落实了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
(二)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国内外关于分组的、个别的、课外的教学实验成果显著,为我们“异步推进教学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国古代私塾教育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早巳采取了某些照顾差异性的做法,如课堂提问,板演时,将浅显,简单、容易的问题让成绩差的做,将深奥,复杂的问题让成绩好的做等,为我们 “异步推进教学法”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农村复式班教学也为我们“异步推进教学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三)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可能的。一般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具有学好语文的潜能。因为他们自小生活在母语的环境中,在与周围人接触和交往中,习得了丰富的伙伴语言,且具有一定的语文能力。正如张志公先生说的那样:“学生生活在语言的海洋里,需要的是各种有关方面——报纸,广播、电视、电影。话剧等等所谓媒体散布的语文,如果不仅仅是规范化的,并且是优美的,熏也把孩子们的语文能力熏高了。”尤其是中学生,他们不仅习得了丰富的伙伴语言,同时也学到了丰富的目标语言。初中生经过小学学习,一般已掌握了2500个左右的常用字,基本上渡过了识字难关,只要教法得当,只要语文教师走近他们,关爱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只要我们善于判断学情,及时拾遗补缺,减少学生的错误积累和知识缺陷,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那么,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语文成绩是完全可能的。
四、实验目标
(一)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提高全体学生语文知识水平,语文能力和语文修养,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争取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改革传统的“一刀切”“齐步走’教学模式,变“满堂灌”“填鸭式”为“启发式”“研讨式”,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注意指导学法,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保证使每一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使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二)从教材、学生和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遵循教学层次性和照顾学生差异性的原则,构建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实际,既符合语文素质教育要求,又体现汉语文教学常规,既体现以人为本,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异步推进的教学理念,又便于教师操作的“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基本教学模式。
(三)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青年教师的当务之急不是靠一二节课周游历国,而是形成思想,钻研理论,把教学问题想深一些,想透一些,想远一些,想实一些。惟其如此,青年教师才有发展后劲。”“有的教师为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受某些‘公开课’、 ‘表演课’舆论的误导,满足于一招一式的追求与设计,最后只不过是一个没有思想的‘教书匠”(上海陈军语)我们进行该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导教师学习理论,总结教学经验,研究教学方法,形成教学思想,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五、实验措施
(一)量力而行,合理安排。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具有强烈的教改愿
望,当“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这一研究课题确定后,我县广大中学语文教师表现出了巨大的教改热情,全县有近百名教师主动参与实验,并积极撰写研究论文。但为了有效地操纵实验中的各种因子,我们只确定了严桥初中、赫店初中、旭光初中、苏塘初中、三溪初中为实验学校,在无为中学、汤沟中学,六洲中学,严桥中学等学校确定了实验班。在严桥初中进行了同年级四个班级的等组实验。其中一个班用单元整体教学法,一个班用“三主四式”教学法,一个班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班用“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前三者为对照班。四个班的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完全一样。教师素质基本相同,都是教学骨干,其中用单元整体教学法的老师,长期在重点班任教,是全校的骨干教师;用“三主四式”教学法的是一位教改意识很强的青年教师,经常进行全镇的“观摩教学’,是大家公认的后起之秀;用传统教学方法的是一位语文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全镇语文界德高望重;实验班教师周可学老师在进行实验前,教学能力与他们基本上是在同一水平上。这四位教师的敬业精神都很强。实验班的实验变量为“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三个对照班用各自的教学方法教学。四个班的学生入学成绩、,年龄、家庭经济水平、学习能力和态度等基本相同,并用随机化抽签的力法,随朝,分派任教班级。汤沟中学为了控制教师教学水平的差异,由王开东一人同时担任实验班与控制班的教学。因为苏塘初中所有的老师都主动进行实验,实验变量相同,只能以学校为单位,以单组实验的程序设计。其他实验学校或实验班与上述三个学校的方法基本相同。
(二)控制无关变量,1,用“平衡法”使一些无关变量在实验班和对照班中的影响基本相同。如严桥初中等学校实验班与对照班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完全相同,学生数、学生成绩、智力及学习态度基本相同,教师素质相当,教师的敬业精神都很强。其无关变量的影响基本保持平衡。2、运用纳入法减少无关变量。在实验中——些无关变量是无法排除的,如进行本教法实验,教师必然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教法;同时还将预习和课外语文学习活动纳入了教学过程。因此单组实验,我们将其纳入实验之中,作为多变量实验。而在严桥初中,赫店初中和旭光初中等校,则鼓励对照班教师也重视预习和课外教学活动。这样尽量减少无关变量,有利于研究多变量的交-互作用,对处理好实验诸要素的相互关系,使各要素处于最佳结构状态之中,这对获得最优效果有特别重要意义。3、把变量变为常量。如在汤沟中学,由一个教师同时担任实验班与控制班的教学,以控制教师教学水平产生的差异。
(三)运用“准实验,,法,鼓励非实验教师进行“原生态”试验,全‘县运用本教法的教师近百人,课题组其实只有笔者—•人负责,其他成员均为各校的实验教师,因此无法刘‘所有教师的实验实施全程、全面、有效的操纵。但又不能不让他们•。“实验”,也不能无视他们的“实验’。于是就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研讨会请他们参加,讲座请他们听,“公开课”“示范课’活动请他们听评•,研究论文鼓励他们撰写,笔者还定期深入他们课堂调研指导等.但对其实验的无关变量不作严格控制,让实验变量“回归自然”,使其“实验”基本上在“原生态”环境中进行,以了解它的适应性、生命力和效果.实验成绩以其所在乡镇或市县统考和各种竞赛成绩与其他来进行实验的,条件相当的学校或班级进行比较。这样“实验”的内在效度虽然比较差,但却为我们研究其外在效度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同时“实验”教师众多,形成了“横向重复”的格局,我们能及时从中求同寻异,比较分析,研究其“循环重复”的可能性,及时辨识其研究信度。
(四)注意实验的代表性.我们在实验点,被试的选择,实验教师的配备等环节上,确保它们在实验研究中的代表性.被确立的实验学校,除无为中学外,全部都是普通乡镇初中和普通农村完全中学,坚持在普通学校,普通敷师、普通学生。普通教材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这样不仅使实验获得普遍意义,而且为我们将实验校,班的成绩和实验范围外的校,班成绩比较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可比性。
(五)我们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可以用几句话采概括:“严控重点,全面铺开,点面结合,统筹安排。”“点上攻关又示范,面上伤用亦探研,理论实际结合紧,开会交流解疑团。”(详见本人撰写的“结题报告,)
六、实验成效
关键词:高中 教育科研 起步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金洲曾经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进行过这样的总结:有行动无研究、有研究无成果、有叙事无提炼、有课题无问题、有分析无元分析。也有人批评中小学课题研究存在“三多一少”现象,即课题数量多、课题经费多、参与成员多,但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少。【1】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当前急功近利的不良社会风气大环境有关,也与教师个人态度及对教育科研的认识程度不高存在密切联系。社会大环境是时代造成的,个人无法左右;高中教师如何做好教育科研起步,摆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雷同的教学工作,成为一个快乐的教书人或幸福的研究者,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实现教书育人的乐趣。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参考有关教育文献资料,高中教师教育科研起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研究兴趣从学习中来。“猎奇”能大大满足一个人的好奇心提高研究兴趣。了解认识一个未知事物最佳的方式是学习前人已有的成果。教师可以先凭自己的兴趣提出一个课题或从工作实践中选定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题,然后针对这个课题到资料室或互联网上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这样相关研究成果或定义就展现出来。通过这些已有的知识把握了这个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我们今后的借鉴和开辟新天地奠定了知识基础。
二、选题从实践中来。选择什么作为课题进行研究是有学问的。如果选择课题范围太大,则研究难免会变得泛泛而浅薄;如果选择课题过小,则会由于专业知识不足导致研究陷入困境。在做课题的初期,遇到这种问题也不可避免。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需要研究怎样选题的问题。选题最关键的一点是:选题一定要来源于实践,最好自己正在做这种工作,只有这样才有的可写,有话可说。你要想选择一个与众不同、清新脱俗的课题,只需要成为“四种人”:有心人、思考人、探索人和筛选人。有心人:善于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留意发生在同事和自己身上的教育教学问题。探索人:经常上网搜索相关信息资料翻阅相关报刊杂志,了解研究动态掌握相关研究成果。思考人:对遇到的问题进行二次思考比别人想得深一点儿广一点儿。
三、与有限的时间为友。高中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一个最大
阻力是:升学压力大,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和精力搞研究。太忙可以做为没有时间研究的理由,也可以成为不想进取的借口。怎么对待这个问题,成为优秀教师和平庸教师的分化点。理想的对
待是,教育科研是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补充、总结、升华和完善。认识到这一点儿,利用好这一点儿,就会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工作实践中展开研究,在工作中体现研究成效,在工作中推广研究成果,教学工作与科研在相互配合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正因为时间有限、时间紧张,研究价值才被放大;如果时间无限,人人不通过努力轻松就能获得研究成果,这种研究也就毫无价值可言。所以,不要抱怨没有时间,而是永远与时间为友珍惜充分利用时间。
四、教研活动是基础,教育科研是提高。教研活动是中高中教师最常用的最基础的教学研究形式,每一个教师都是教研活动的参与者,教育科研是在教研活动基础上进行提高,是在更高层次上对教育现象的认识。把握了两者的这种“基础与提高”的关系,才能自觉地深入教研的本质,把教研提高到科研的层次。【2】
五、灵活运用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有取向于科学主义,追求严格的教育实验,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的实证研究;还有取向于人文主义,诸如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情境主义研究。实证主义研究与情境主义研究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实证主义研究按照确立假设、运用实验证实假设,其结果也未必是准确与真实的。教育具有情境的复杂性和变化性,教育结论的应用要特别考虑教育情境的特殊性,所以教师的研究可能更适合采用情境主义研究。衡量研究方法优劣的标准是:是否切合课题、是否适合教师本人、是否符合课题逻辑。
六、科研成果个性化表达。规范的学术论文只是教育科研表达的一种形式,对高中教师来说,采用规范的学术论文表达方式是不现实的,或者不一定必要。高中教师应倾向于实践研究,而不是理论研究。高中教师的科研成果完全可以采用更自然、更朴素、更清新的个性化表达方式。针对具体教育场景中的具体学生情况、具体的事件、具体的问题及其他相关资源综合思考,采用属于自己的句子,个性化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解,形成独特的、喜闻乐见的研究表达风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