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16:08:17
导语:在信息化合同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支柱产业,建筑业近些年取得了快速且平稳的发展。2011年建筑业产值已经突破11万亿,连续多年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依托于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外部环境,更是依赖于建筑业内部市场秩序的形成和浩瀚的建筑业活动,其中合同管理的趋于规范,有效的促进和保证了各类建筑业务的进行。合同管理已经成为建筑企业最主要、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所以今天就是一个合同时代,也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合同类型、合同行为、合同过程和合同关系等为主构成的合同管理与信息化的全面融合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必然,合同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须臾不可分离的复合体。
一、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
1. 合同基本概念
根据《民法通则》第85条规定,合同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它经济组织(包括中国的和外国的)之间建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合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合同指发生民法上效果为目的的一切合意,如物权合同、准物权合同、债权合同和身份合同等等,狭义合同仅指债权合同,本文论及的合同是狭义的债权合同。
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类型包括建筑施工合同、买卖合同、借款合同等15类(图01)。
图01 建筑施工企业常见的合同类型
以上这些合同管理涉及到的主要组织包括业主、供应商、银行、保险机构等,施工企业与其互相之间存在多种合同关系(图02),其中与业主的工程承包合同、与供应商之间的资源采购合同是施工企业主要处理的合同关系。
图02 主要合同关系
2.合同内容
合同的通用条款包括当事人名称、标的物、数量、质量、价款和报酬、履行的期限地点与形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等。
其中工程合同是施工企业与业主签订的,业主不同的项目采购模式(如传统采购模式DBB、设计建造模式DB、设计采购建设模式EPC、项目融资模式BT/BOT等),签订的工程合同内容条款也有差异。国内目前还是以DBB即施工建造模式为主,标准的合同模板(GF-91-0201)也主要服务于这个模式。它包含了工程概况、承包范围、合同工期、质量标准、合同价款、组成合同的文件(协议书、中标通知书、投标书、合同通用条款、合同专用条款、图纸、工程量清单、工程报价书等)、合同生效等内容。
3. 合同生命周期
任何合同,其本身存有完整的生命周期,它从合同策划开始,到合同签订、合同履约,直到合同结束为止,在合同全生命周期的4个阶段(图03)分别包含不同的管理内容。
图03 合同生命周期
合同策划阶段主要聚焦于确定合同基准,合同签订阶段的目标则是找到合适的契约对象,合同履约阶段则是双方按照约定推进合同行为,合同结束阶段则要按时关闭合同,进行评价总结和归档,做到持续进步和提升。
建筑企业是典型的项目驱动型组织,项目管理是企业的核心业务,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施工企业的成败。沿着项目管理的5个阶段,不同阶段合同管理的内容是项目经营管理的重点内容(图04)。
图04 合同按项目管理周期分布的业务重点
4. 合同管理层级和管理重点
从合同管理视角看,与工程相关的合同占了大多数,这些合同管理按照层级划分,存在着“企业管合同”和“项目管合同”两大类型(图05)。
图05合同管理层级
具体到企业和项目各个职能部门,他们在合同管理中担负着不同的职责(图06)。
图06 不同职能部门在合同管理中的职责
其中合同审批、合同交底、合同变更和索赔是合同管理的重点。其中合同审批包括审核业务风险、审核法律风险、审核财务风险等;合同交底则是依相关人了解合同、统一理解合同的需要来推动的,它以合同内容为核心,以合同核心条款为主要解读对象,特别是目标与责任落实到人,达成共识,交底还有利于发现合同问题,并做到事前控制;合同变更与索赔(包括反索赔)更合同管理的重中之重,它可分解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来高效处理,比如向业主索赔,事前要预测工程风险(如工程多业务交叉作业,图纸“交汇打架”情况等),做好策划;事中详细记录发生的事实,并及时形成文件提交相关方,行使属于施工企业的主张性权利;事后进行索赔文件的及时整理和归档,以便工程结算的顺利进行,对于反索赔则是及时总结分析,以备下一步更好的规避合同风险。
正是施工企业的项目分散、执行多环节、环境变量多样、管理分层等特点,决定了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不同的管控要点和管理成败关键点。
5. 合同管控成败关键点
任何事情的成败都有关键要素,合同管理中的组织保障、成本管控、风险控制、数据沟通和知识积累等(图07)是做好合同管理的关键,一个关注都不能少。组织保障主要是企业要设立专门的合同管理结构,落实具体责任到人,明确时间等约束条件,同时建全相关的管理制度,以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成本管控则要抓好合同签订基准,做好过程的变更和索赔等工作,对于业主则是增加收入,对于供应商等则是严防“被索赔”,控制好合同支出,降低成本;风险控制则是抓好合同审批关,在合同执行各个环节要加强检查,降低执行风险;数据沟通则是及时形成台账和报表,积累项目数据和分析结果,呈报给相关人,做出及时的决策;知识积累具体内容包括合同模板、合同签订注意事项等积累,它面向持续提高,为合同管理的能力提升服务。
图07合同管控关键点
其中风险控制和数据沟通尤其重要,过往合同执行过程中信息沟通的不全面、不及时、不畅通是导致合同管理失控的主要因素,如何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和数据沟通效率是合同管理成败的关键要素。
二、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信息化
合同管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它的实施会横跨多个业务,纵向涉及多个管理层级,持续时间又长,还会在多个物理空间进行,多数情况下又是多份、执行着多个不同类型、多个阶段的合同,在不同的场景下面向多个组织、多个角色,满足着多样化的需求…显然,没有一个能够满足专业化、个性化和一体化的合同管理平台,对于今天的施工企业合同管理而言,继续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确实存在着不小的挑战。信息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手段,它的引入和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1. 核心需求
从合同管理业务本身出发,并结合信息化本质特征,合同管理系统主要聚焦于满足“合同审批、决策依据、履约管控、标准规范”等需求(图08),它要贯穿合同全生命周期,同时满足企业上下多个层级的业务需要。
图08合同管理系统的核心需求
2. 合同管理系统框架
基于对合同管理整体认知,它在施工企业内部要满足企业战略管控、管理控制和具体执行等三层需求(图09),其中战略管控层侧重于合同指标分析和合同经营分析等,管理控制层则要满足合同审批、合同台账、合同事务、风险管理等需求,而执行层则聚焦于合同策划、合同起草、合同交底、合同履约等工作内容的需求满足。
合同管理不是独立存在的业务,它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经营管理、知识管理等密切关联、相辅相成,这些管理系统的统一集成应用,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企业管理系统,它们合力支撑了企业整个运营在信息化手段下的高效进行。
图09合同管理业务信息化应用架构示意图
3. 合同管理信息化范围
具体实施信息化,首先要切分好范围。笼统划分,合同可以分为收入合同和支出合同。对于收入合同而言,合同管理信息化的范围不同于合同(管理)生命周期本身,收入合同管理信息化一般从“工程承包合同履约”开始,到“工程收款结束”为止,履约之前的项目跟踪、合同谈判与签订、合同交底等通常都被划归“施工企业营销管理信息化”范畴。对于支出合同而言,则通常把合同签订、合同结算、合同纠纷管理和合同信息积累等涵盖进来,具体合同履约过程、资金支付等皆归于“项目管理信息化”和“财务管理信息化”范畴。
当然,这些范围划分的主要原则是“专业”视角,具体实施过程中,合同管理系统会与其他业务系统建立“集成”关系(图10),“专业+集成”是解决包括合同管理在内的任何一种业务信息化的基本准则。不同的企业,既有的信息化基础和实际管理范围本身的切分不同,合同管理信息化需求必然不一样,信息化建设范围也就会存在差异。
图10合同管理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集成示意图
作为应用方,我们先划分清楚合同管理信息化的“边界”,是启动IT规划、应用选型或自行开发合同管理系统的基础和前提。否则,范围的不确定,沿具体事务的无限递延和关联下去,合同管理信息化必然会演变成为一个无边的企业管理系统,范围确定是防范此风险的关键。范围确定后,就会进入到具体的执行实施环节。
4. 合同管理信息化实施
再好的想法都需要落地,只有变现才能收获价值。合同管理信息化实施过程与前期需求分析和规划一样重要。具体实施内容包括信息化合作伙伴选定和系统应用上线等内容。
信息化供应商的选择不同于一般的资源供应商,它更强调被选对象的专业性,要纳入企业发展的合作伙伴层级去推进此事。考察信息化供应商要从专业性、公司在此类业务的占比、案例、信息化技术等角度综合评定,最终选择一个能够支撑企业当下合同管理业务需求并能满足持续发展需要的、有实力的信息化合作伙伴。
企业内部也要做好准备,从企业高层的重视、中层职能部门的资源支持和一线人员的动员开始,分步骤的推进实施。最终上线应用,发挥应用价值,实际的满足企业的管理需要才是信息化的根本目的。
5. 合同管理信息化应用绩效评价
企业信息化建设必然有各种资源投入,建设过程也会面临各种风险,目标收益能否实现,绩效评价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成为一种基本需求。且评价标准需要在信息化建设之前先行确定,这把标尺是在实施过程中和最终结果评估的重要依据。
评价应该是一个综合分析的过程,通过评价来反映信息化如何支撑合同管理业务在新模式下的应用价值,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合同管理信息化过程评价,另一个是对合同管理信息化产生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具体实施的总体思路是要依靠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它要确定评价目的是为了决策需要,如是否支撑了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是否提高了业务推进的效率等等。在这个目的指引下,参考成熟的评价标准体系是一种少走弯路、防止问题变复杂的最有效方式,如2012年5月1日起实施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JGJ/272-2012),其主旨鲜明,其倡导从五大指标即业务、技术、保障、应用和成效等进行综合评定,其别强调发挥作用的“成效”,没成效的信息化绩效结果就是零;合同管理信息化的绩效完全可以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过程测评和结果评定。
信息化是为管理服务的,如上所述,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合同业务流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使得任何一个企业的合同业务活动及其相关信息都能随时记录在案,都可以按照管理者所希望的方式进行处理和分析,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被获取;不仅合同管理业务,随着建筑企业其他业务信息化的拓展和深入,完全可以做到整个企业运行的“了如指掌”,换言之,企业的整个运行就可以实现“透明化”。正是基于这个前提,实现整个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化和微观管理的宏观化成为一种可能,进而可以实现有信息的管理和决策,也必然为企业谋求更大、更平稳、更科学发展奠定基础,恰恰这种信息化在业务管理中的应用支撑能力的提升对于众多建筑企业都是必要的,更是需要的。
---------------------------------------------------------------------
参考文献:
1.【日】内田贵著《契约的再生》,中国法制出版社
2.周宏仁著《信息化论》,人民出版社
3.【美】Harold Kerzner著《项目管理-计划、进度和控制的系统方法》(第7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4.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建筑业年鉴》(2009年)
5. 陈小君编著《合同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6. 李启明邓小鹏编著《建设项目采购模式与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一、税收精细化管理与信息系统整合的关系
税收精细化管理是以“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特征的全面管理模式。从思想概念看,税收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指明了税收管理的努力和发展方向;从实践活动看,它是深化和提高税收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表明了税收管理精细化的过程性、渐进性。作为我国税务管理重要手段的税收信息化目前正处于整合阶段,与精细化管理存在一定关系。
(一)税收精细化管理离不开信息系统整合,信息系统整合服务于精细化管理。
首先,精细化管理原则要求不同部门、不同职位的人需要承担已经细化的不同的责任与任务,需要汇总相当大的信息量进行分析处理,需要相对比较合理的精细化分工,税收精细化管理离不开信息系统整合。其次,信息系统整合也离不开精细化管理,离开了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就缺乏了指导原则,就会陷入低效率甚至一团糟的地步。因此,税收信息系统整合对于税收精细化管理来讲,既是精细化管理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点。
(二)整合信息孤岛,实现税收管理精细化的主要信息技术障碍。
信息孤岛现象是由于信息化过程中缺乏统筹与规划,或者筹划不力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一是每个部门各自开发建设,各自处理信息,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二是由于相互之间的差别与孤立,根本达不到全局范围内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互;三是无法实现跨部门之间的应用和综合决策。信息孤岛不仅是整合的主要攻克“堡垒”,也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障碍。
(三)精细化管理理念与信息系统整合的管理手段。
从管理体系的层次上来看,精细化管理属于管理理念,处于管理体系的高层次位置,而信息整合处于管理体系列的操作层。是具体的管理手段。基于精细化管理的信息系统整合作为指导思想,既从管理理念层面指明了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更精确的、更细致的、更科学的工作来提高税务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又有实际操作层结合了具体的方法和策略。要求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从现有的信息体系出发,围绕信息整合这个中心,构筑精细化管理的信息支撑平台。
二、税收信息化整合实践引发的思考
进行税收资源整合,将有利于推动实现我国税收管理精细化进程,有利于推动基于信息和知识的税收管理和服务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主题数据库
目前的各类税收业务应用系统产生了许多税收信息生产的中间环节和大量冗余信息。因此,我们要对来自原始数据的海量税收信息做深入的分析,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再组织。建立标准化税收业务主题数据库和数据仓库。这是做好税收信息资源整合的核心与基础工作。
(二)异构税收业务数据库同步
决策层要做出一项决策,往往需要查询多个基于各种异构数据源的业务系统和外部系统,要在进行大量数据分析后才能做出此决策。随着业务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信息系统中的异构数据源已不再能够满足用户的要求,制约信息化进程的障碍。
(三)分散税收业务数据整合
目前税务部门多系统、多平台共存,导致数据采集不规范。数据的质量差;信息重复与信息漏采的现象共存;数据孤立,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普遍存在,每个系统里都保存有大量涉税数据,形成了庞杂的数据海洋。这些分散的数据对税收工作的分析、决策和管理应用带来很多难题,也给数据的备份增加了难度,并直接影响到为纳税人提供涉税服务的质量。
(四)保持业务应用的个性化
为了保持业务应用的个性化,在重视和加强税收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各类专业税收业务软件的应用开发,保持协调发展,在发展中求得融合和统一。
(五)重视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
作为电子政务重要环节的税收信息化建设,如果忽视了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而“埋头苦干”,再先进的税收信息化系统也只能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三、基于精细化的信息系统整合的主要内容
(一)精细化的税收业务整合模式
1、信息管理对象的整合。信息管理对象的整合,主要体现在表证单书的简化上。是税收管理中一个指标归类、整理、合并、精简的过程。整合的目标之一是简化、归并各种征管资料,提高资料信息的电子化程度,使之符合业务流程再造的信息化集中管理的需要,切实减轻纳税人报送资料的负担。而且可以保证纳税人资料的一致性和有效性,提高数据的真实性。
2、业务流程的整合。信息化支撑下的业务流程整合过程是对税收业务进行解剖、分类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划分业务类型、明确业务标准、衡量业务绩效。
3、信息的整合。信息整合的目标是建设为税务管理服务的税收信息模型,这一模型具有以下特征:清晰分类,税务管理各方面的数据没有二义性地进行划分;互为补充,各部分的信息能够形成闭合环,完整地描述税务管理的各方面情况;动态流转,随着时间的变化,动态地反映税务管理的变化情况。
(二)信息系统整合的层次
根据精细化税收管理的业务需要,结合当前信息整合的实际开展情况,可以将整合过程具体规划为两个层次:
1、整合现有系统。构建一体化应用平台,初步实现数据集中。首先,构建一体化应用平台和公用组件,要既能满足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目标的各项要求,又能满足现有的税收业务和其他应用系统整合的需要。其次,在巩固、完善和拓展金税工程二期、综合征管软件、出口退税审核系统整合的基础上加大整合力度,实现信息共享。最后,在整合现有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基于统一应用系统平台的用户认证体系。实现税务人员都可以通过税务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界面登陆后完成所有业务。
2、全面建设四个子系统,促进系统全面优化。通过整合现有信息系统,在新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全面实现征管业务、行政管理、外部信息交换、决策支持四个子系统的功能,充分发挥数据综合效能,在税源监控上实现由重点税源监控向全面税源监控的转变,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和执法监控的质量考核工作。
经过以上两个层次的整合,将基本实现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即根据一体化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平台,助力税收管理精细化。
(三)信息系统整合的相关策略
1、建立基于税收业务的参考模型。可以指导应用软件开发,并帮助用户进行信息系统规划。
2、基于合理的软件体系结构开发应用软件系统。应基于合理的软件体系结构进行设计,同时采用构件化设计,从结构上保证软件的易维护性和可升级性。
3、对业务的定期跟踪。与业务定期进行交流,了解业务发生的变化,发现潜在的整合的需求。
4、对与自身产品相关的技术的跟踪。这既包括软件平台的升级等直接相关技术。也包括竞争对手同类产品采用的技术。
5、及时为业务提供 新的解决方案。对信息系统做出评价,在具有升级与整合潜在需求时及时提供解决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信息系统整合的成功尤其需要长期的策略。信息系统升级与整合的长期策略是项目具体实施策略的基础,有了长期策略的支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展开,实施过程才能向应用过程平稳过渡。
四、基于精细化管理的税收信息系统的远景框架
(一)精细化的操作。
在细化分解每一个税收战略,决策、目标、任务、计划、指令的基础上,税收信息系统的实施将进一步落实到人,通过信息系统的强化约束作用,管理活动中的每一个行为都有一定规范和要求,每个员工都应遵守这种规范,从而使税务活动的基础运作更加正规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二)精细化的控制。
精细化控制要求税收业务的运作要有一个细致流程,要有调研、计划、审核或审批、执行和回顾的过程,从而大大减少业务运作失误,杜绝部分管理漏洞,增强流程参与人员的责任感。
(三)精细化的绩效考核。
精细化的核算是管理者清楚认识自己管理绩效的必要条件和最主要的手段。基于精细化的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在业务运作的信息系统中内嵌入时间、费用等,将税务业务运作的每一步关键步骤加以记录,并与确定的目标加以对比,例如纳税人电话咨询服务质量目标、申报业务处理时间和涉税相关财务活动等,从而建立可衡量的现代化绩效考核体系。
2001年,山西省作为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首批馆藏文物调查项目试点省份,山西博物院率先使用单机版文物信息管理软件,进行了文物底账和藏品影像的数据采集。2008年3月,山西博物院搭建了内部局域网并投入使用了由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研发的《博物馆藏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V1、5》管理软件。经过十多年的运行和探索,藏品账目管理模式逐渐由传统手工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下面笔者拟从内容、目的、对象、形式、认识、管理等的变化将藏品账目的传统管理模式与信息化管理的异同作比较,并初步谈看法,以探索今后藏品账目管理的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
一、藏品账目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性
藏品账目,是博物馆对入藏的文物、标本进行逐件、逐项登记建立的各种账册等,主要包括藏品总登记账、藏品分类账、参考品登记账、复制品登记账、注销文物登记账、索引卡、库藏卡、藏品编制目录、《藏品档案》册等。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规定:保管工作必须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博物馆必须建立藏品总登记账,是国家科学、文化财产账;必须建立藏品编目卡片,其能反映藏品情况的基本资料,是藏品保管和陈列、研究的基础工作;必须建立藏品档案,这是藏品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藏品科学有效管理和对藏品深入研究与合理利用的工作基础,也是博物馆依法保护国家科学文物财产完整和安全的必备依据。
二、两种管理模式的简单介绍
藏品账目的传统管理基本都是通过手工完成的,以藏品总登记账为例,从1964年起,国家文物局就对藏品的总登记账内容做了明确规定,并制定了统一的账本格式,其内容有十四项:登记日期、总登记号、分类号、名称、时代、数量(件数、单位、实际数量)、尺寸、重量、质地、完残情况、来源、入馆凭证号、注销凭证号、级别、备注。藏品总登记账由总账管理员负责填写,总登记账是国家科学文化财产账,必须永久保存,要求内容准确,账面整洁。所以总账管理员在登记之前,必须先填写一份内容与总账一致的登记卡,并认真审查藏品登记卡的内容,在确认没有任何差错后,方能按照藏品登记卡上的内容,逐项填写总登记账的各个栏目内容。再以编目卡为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规定:“除填写总登记账的项目外,还必须填写鉴定意见、铭记、题跋、流传经历等。文字必须准确、简明,并附照片、拓片或绘图。”以上各项要依据入馆凭证,逐项填写。不能缺省,不能出差错,要准确、确切、齐全,并且字迹要工整。藏品编目卡编制好后,按入藏先后顺序或质地或时代或不同专题进行分类排列,以便使用者从多种角度检索查阅。
目前,我院藏品账目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主要是通过对Excel电子表格和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实现和完成的。
我院从50年代初开始建立正规账本,经过几十年的登记造册,目前已有各类文物登记账本90余册。由于长时间翻阅,许多账本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磨损和破坏,为了保护好国家的文物财产账,我们将原账本手写藏品信息运用Excel表格逐条逐项地采集完成,并打印装订成册,供大家翻阅查询。同时,形成了山西博物院馆藏文物电子总账。
藏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以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为核心,同时结合藏品的出入库、账务、科研、陈列展览等相关信息的管理,包含文物入馆、数据管理、藏品管理、库房日志、文物保护、展览宣传、学术科研、查询统计、系统管理等模块,各模块间协同工作又相对独立。高清晰度的文物图像数字化系统,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数字图像信息作为研究、保管、出版、展示用的资源。通过本系统不仅可以对本馆藏品及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促进馆内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使博物馆的日常业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化。
三、相同之处
要深入了解藏品账目传统管理与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相异之处,必先了解二者的相同之处。
(1)管理对象相同
这两种管理模式的管理对象都是经过鉴选而作为国家文化财产的博物馆藏品。藏品是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藏品质量和数量是衡量该馆社会利用价值及遗产实力的一个主要条件。账目管理工作做得好,不仅能保护藏品的安全,防止损坏或丢失,而且能为文物保护、陈列、研究及社会人士使用藏品提供方便和更好的服务。
(2)管理内容相同
藏品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管理模块中各个指标项的内容是以传统纸质账本、编目卡和档案中的内容为数据信息资源,并尽可能将藏品蕴含的信息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化信息。目前,我院数据库中原有馆藏文物信息由馆藏文物电子总账直接导入,并根据编目卡和档案里的内容加以补充和完善。新入藏文物通过业务流程从基本信息指标到动态指标逐一汇聚至数据库,将藏品信息充分提供给各业务部门做查询、研究、展陈、统计使用。
(3)管理目的相同
无论是传统手工管理模式还是信息化管理,都是藏品管理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无非是:一方面延长藏品的寿命,尽可能保护藏品的自然属性,使其不改变或少改变。另一方面做到账目清楚、记录翔实、提用方便,为藏品陈列展览、科学研究提供便利,为藏品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四、不同之处
传统账目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的相异之处主要体现在管理介质、工作程序和工作效率方面。
藏品账目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繁琐又十分复杂的工作,目前大多数中小博物馆的藏品,少则几百件,多则几千件、几万件、甚至几十万件。一件文物从接收、鉴定、登账、分类、编目、定级、建档、入库、排架、提用、注销、统计,中间需经过无数道手续,并且这其中有大量重复性工作。如总登记账、编目卡、档案中有许多相同内容,需要管理人员一遍遍誊写,既费时又费力,难免有笔误。陈展或研究人员查询这些藏品和相关资料时,同样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首先他们需要在数万件藏品卡片(登记卡、编目卡、分类卡等)中人工查找,确定入选展品,然后抄下目录及相关号码(总登记号、分类号、编目号、索引号等)。这个翻阅查询过程一方面耗时费力,效率低下,容
易出现少查或漏查的情况,另一方面给纸质账目带来一定损耗。 与之相比,信息化管理则是以信息采集文本、藏品信息管理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数据交换和存储设备、特殊数据采集和加工技术等为介质,资料的存储、调用非常方便,大大加强对藏品账务、业务资料的管理,实现账目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工作效率。目前,我们新入藏文物账目信息化管理的工作程序大致如下:藏品在接收、鉴选之后,总账管理员按照收入凭证、鉴定意见表等原始凭证中的内容采集信息,并将采集的信息逐项录入在Excel电子表格中,特别着重藏品总登记账十四项内容的正确无误。确认信息无误后,由总账管理员填写至藏品总登记账,且由信息录入人员负责将数据导入数据库,并打印编目卡。一级文物及时建档。
由于Excel表格具有无限的可复制性,我们可根据业务工作的不同需求编辑形成不同的电子模版。藏品总登记账电子模版的格式和栏目与纸质总登记账本相同,故只需将采集的信息按对应项复制到相应单元格中即可形成电子总账。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中每年新增数据可通过Excel电子模版导入,只要将采集的信息对应在相应指标项下,就可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语言代码导入数据库中。这样,信息录入人员不必逐条新增数据,既避免重复性劳动,又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事业单位;支出合同;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5.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1
随着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近年来事业单位的改革,纪检、监察、审计加大了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检查。事业单位对自身经济活动的管理显得尤其重要。合同支出即是事业单位较大资金支出的有效依据,利用信息系统把控住合同关键环节,控制好合同支出,就是较大层度上管理好事业单位经济活动。本文将分析事业单位支出合同存在的风险,并引入信息系统,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一、事业单位支出合同存在的风险
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合同管理,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内控制度,合理设立合同管理岗位,形成财务部门和合同管理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实现合同管理和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相结合。目前,事业单位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风险:
(一)事业单位对合同对方的资格审查不严,对方是否具有能力和资格未审查,可能造成对方违约,引起经济损失。
(二)经济合同管理没有专门的审批程序,专门的人员管理、未归口专门的部门统筹。目前,事业单位涉及到的支出合同往往是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直接沟通,就签订了合同,未履行相应的审查程序和后续管理,无财务、专业技术人员、法律人员等参与。
(三)合同签订后,没有对应合同台帐登记,付款的金额没有仔细核对,存在多付款的风险。付款完毕的合同,没有妥善保管合同档案,存在合同原件遗失的风险。
二、引入信息系统,加强事业单位支出合同管理
(一)领导重视,设立相应合同制度
事业单位领导的重视层度直接和单位业务流程的操作流程紧密相关,单位负责人应意识到合同管理、财务审计检查,就是支出合同过程检查、档案检查,应该大力加强合同制度化的建设。设立合同经办人制度、合同审核审批制度、合同建党存档制度、合同履行考核制度、合同内容保密制度等相应的规章制度,让合同签订前和签订后的流程有章可循、责任到人。
(二)合同签订前,形成五级审核的信息系统
合同签订前,需要经办人员进行合同的调查,充分了解合同对方的主体资格、信用状况等有关情况,专业性强的合同,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审核,同时需要法律、财务部门的一同会审,再由领导审批。
引入信息系统,形成五级审核流程(见下图),把这个流程衔接进入日常办公系统,上一流程完成后,才能进入下一流程,不能跳级完成,有效避免了无资格审查,无财务、专业技术、法律人员等参与的情况。
五级审核信息系统流程图:
【办人员调查和明确合同的关键内容 ⒓际踝ㄒ等嗽鄙蠛思际醴矫婀丶内容 7律专业人员审核法律方面关键条款 げ莆袢嗽鄙蠛瞬莆窀犊罘矫嫣跫 チ斓几据权限审批签订合同。
合同签订前的五级控制是整个支出合同关键环节控制的重中之重,把握住合同签订的“前口”,就把握住合同风险控制的“咽喉”。
(三)合同履行阶段,引入信息系统二级复核台帐把关
合同签订后,财务部门根据合同内容的付款条件,照章办事。按照已付款、未付款等情况,对每个合同进行编号,设立台帐管理,登记审核每个合同每次付款情况和金额。引入信息系统(见下图),形成财务内部二级复核、财务和业务双方对账复核的台帐管理制度。信息系统的二级复核,财务和业务部门未完成2个步骤将不能作为财务支付的依据,有效避免付款条件的未核实和未监督的情况、对合同付款金额数据进行严格把关。
二级复核信息系统流程图:
〔莆衲诓慷级复核:
合同履行阶段,出现需要变更和解除合同的情况,需要按照合同签订的五级审核、二级复核信息系统进行重新签订,完成付款流程。
(四)合同执行完毕后,规范档案管理和后续管理
设立专门的部门对合同进行管理存档,引入信息系统,将合同进行编号、统计、分类、归档,同时登记合同执行、变更等情况并形成电子档案。对签订前的询价、招投标等资料连同合同原价,按照档案管理办法进行档案管理。财务部门还应对经济活动涉及的合同,视同账务处理的依据,按照财务凭证保管年限进行存档管理。
合同后续管理还应包括二方面工作。一是对合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要求工作人员不能随意泄漏国家、商业和工作秘密;二是对合同关键环节控制人员、信息系统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涉及签订合同的经办人员和付款人员,造成单位经济利益受损的情况应扣除相应绩效工资。
三、结语
引入信息系统对“签订合同、合同付款”等流程进行了程序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需根据每个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内部控制”的要求进行设计。设计信息系统合同管理的流程就是理顺单位费用支出的流程。把控住事业单位费用支出信息化建设,就能建立健全合同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把控住执行合同的规章制度,实现合同环节的全过程管理,有效防范经济合同存在的风险,促进事业单位经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2014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高级会计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2014.
[2]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解读[J].财务与会计,2011(5).
1.1 对企业进行内部整合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常规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实际发展的需要,所以如何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就不得不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命题。如果不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就很难在这个竞争日趋残酷的时代占有一席之地。21世纪毫无疑问是一个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信息化的世纪,而一个真正意思上的电子商务则必须包括网上商务(B to B)、客户管理(CRM)、供应商管理(SCM)、企业内部管理(ERP)四大系统,因此企业当前首要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与ERP系统进行整合,实现资源、信息充分有效利用、运作效率提高、成本的降低和准时交货承诺的保证。在拥有了ERP“后台”这一核心的基础上再与“前台”的网上商务集成在线实时运作,跨进电子商务时代。所以,企业要规范化、规模化、国际化,则ERP的引入是必然趋势(在美国,90%以上的企业都是采用ERP系统进行运作,“客户--企业--供应商”通过互联网在线实时运作,紧密联系,故其电子商务的应用比较普及,目前国内实施ERP的企业也如雨后春笋,电子商务平台这一大环境也正逐渐成形。)虽然对国内多数企业来说,电子商务在现阶段还是有些不现实,但企业信息化已是迫在眉睫,无论是从管理、生产、销售、服务、还是从行业竞争、世界经济趋势来说,如果不进行相应的改造,是无法适应发展需要的。ERP的实施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和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1.2 完善管理水平
各部门及时获知准确唯一的信息,实现企业扁平化管理 在没有ERP的时代,企业都是手工作业,订单、报表等等数据都是通过一张A4纸,打印出来,如果遇到改单,加单,再通过电脑打印,或者手工修改,如果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间距特别远,员工拿着这些单据跑来跑去的,会造成以下几点情况:浪费了不必要的成本;传真、纸张、人力、电话费;单据数据常发生错误,精确度不高,导致误产、少产、出货不对、数量不对等情况;工作效率不高,假设有一张销售订单来了,员工要核对好具体数据,然后到生产部门核对生产需求→仓库查看物料是否够,计算耗时间,不精确→如果仓库不够物料生产,要去采购部门下达采购订单→再跑回生产部门做生产计划。这样耗时,耗力,耗成本,数据的不准确,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整体运转效率; 应用上ERP系统后,用信息化管理手段进行优化管理流程,可以完全避免以上的不足之处。完善企业的管理水平。
1.3 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如果在没有ERP管理系统的时代,企业的整体流程都是通过纸质和电话来完成;而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企业的信息共享方面并不快捷,而且会经常出错;ERP系统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可以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在ERP系统里面录入一个销售订单,采购部、生产部就马上看到了这个订单并且做相关的工作,这样的一个流程,手工作业可能需要一两个小时,但是ERP仅仅需要一两分钟;在没有ERP系统的时候,管理者在把控企业的成本和管理上的问题,都是通过财务把相关报表提交后才了解的具体情况,如果想要即时了解企业的状况,我想,只有ERP信息化系统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有了ERP系统,管理者就可以及时了解到企业的运营状况,所有报表和数据都是即时共享。一套ERP信息化系统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企业数据共享性;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实现了即时性企业状况分析;提高了企业员工工作的质量;缩短产品交期,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使用ERP系统,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质量,通过ERP即时共享数据解决了企业的数据准确度问题。从而加快了企业产品交期,提高了客户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1.4 让管理精细化,提高企业透明度
ERP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数据的共享,实现同一数据在同一个地方录入,所有地方共用,有效地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实时共享所有数据(在员工规定权限范围内)。上ERP后,与ISO9000一样,对每一个数据的变更,就必须要以全局的观点去考虑问题,数据的透明化,杜绝黑箱操作中的种种弊病,为公司提供精细化的管理,提高企业的透明度。
1.5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ERP系统是一个帮助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从细节数据中解放出来的工具,有了这一个工具,高层管理就能从琐事中走出,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关心战略性的问题,中层管理跟据系统中的能力分配情况,用最多的精力去把握生产中的瓶颈问题,以达到最佳的投入与产出。 同时对于一些看似能赚钱,但是实际上根本无法赚钱的订单,通过ERP系统的分析,就可以在接单之前避免这种损失。
1.6 有利于简化会计工作
在ERP标准成本体系中,在产品、产成品和销售成本均以标准成本计价,并同时记录成本差异,可以大大减少期末成本计算的工作量,简化日常账务处理。同时,采用ERP成本管理,在通过库存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等取出相关成本数据或手工录入数据后,系统就可以自动进行成本计算,生成完工产品成本报表、在产品成本报表、成本差异分析表等报表,并保证各种数据来源的唯一性,确保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正确性,从而避免了手工做报表的繁重工作量。
2 ERP系统优势总结
ERP系统给领导提供了管家、参谋和工具。有了系统,领导从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只处理例外事件,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做战略规划、见大客户等领导应该做的事。系统使流程和知识得以固化、沉淀,使职能和责任分得更清、更细。总的来说,ERP就是通过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提升企业的全面竞争优势,它适应了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需要。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可有效推进企业资源的整合,促进企业的管理创新,是国内大中型企业的不二选择
参考文献
[1]王云峰,李杰,丁明磊.从ERP成功要素透视中国企业信息化之路[J].管理世界,2005.
[2]冯仁德,邵传毅,刘海英.实施适宜的ERP系统提升企业竞争力[J].商业研究,2002.
关键词:城市化 城市规 测绘综合管理系统 设计 实现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032-0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发展规划对于数字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在当前城市发展的背景下,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脚步、转变我国城市规划发展方向和基本模式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城市规划管理的测绘工作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当前的社会,是以数字化和信息化为主题,城市规划测绘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正是这一背景下的必然选择,笔者将以某城市为例,对城市规划测绘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详细的分析。
1 城市规划管理系统设计工作的意义
为了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式,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城市发展规划提出的新要求,加强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综合测绘信息系统的建设已经成为了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为了进一步的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效率,需要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明确城市规划测绘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根本目标。根据多年来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模式分析来看,我国城市规划测绘部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逐渐向着数字化建设的方向发展,在地基地理信息生产服务系统方面也建立了初步的信息系统,使得我国城市规划的服务质量与城市建设对测绘信息和数据的需求相适应,并且逐渐实现统一、协调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相关的局域网络建设的时间较为久远,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当前城市规划发展的实际情况已经产生了一定的不适应性,而测绘系统中的问题也逐渐的显露出来,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城市规划测绘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断的满足城市规划测绘部门的工作需求,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脚步的加快,采取新型的办公模式和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了城市规划不断更新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在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的转变方面,也要求不断的提升测绘技术手段,才能够促进我国地理信息测绘生产服务的不断完善,与此同时加强测绘专业人员的管理与培训,促进我国城市规划测绘管理工作效率的不断提升,实现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2 城市规划测绘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设计
在该系统结构中,应当包括以下三个子系统。
2.1 规划测绘办公生产业务管理系统
该子系统的职责在于实现测绘部门工作的办公自动化,其中应当包括:满足领导对业务留言需求、对文件和信息的抽查、对文档的批阅和等等;测绘计划部门中关于测绘任务的等级和派案等;测绘部门中各个科室的业务查询以及质检工作的详细记录,同时也包括各个检查小组工作完成情况的记录。在测绘办公生产业务管理系统中,应当能够通过局域网络技术满足办公生产业务管理的需要,并且分别对不同的行政文件以及业务文件等进行管理,其中也包括对人事信息、办公设备等管理。这些关系信息全部通过文件的防方式存储到系统的Oracle数据库中,并且通过对其标题、关键字等信息内容的存储,提高信息保存和利用的效率。
2.2 规划测绘成果管理系统
该子系统的建立,主要是根据测绘管理工作的实际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和信息,自动生成规划测绘业务的回执表以及建设工程规划定位放线测量记录册等统一格式的数据信息报告。与此同时,形成同统一的规划测绘成果信息管理数据库,并且保证其实现如项目编号、委托单位等信息功能的需求。在执行的过程中,通常测绘大队统一执行的是对测绘结果集中化管理的思想,当各个测绘中队将管理项目进行审核之后,再进行统一的管理,将整个测绘成果进行确认之后,交由复审人员进行备份。而该系统在对测绘成果进行备份的同时,会自动生成测绘结果兵器诶将其传输到服务器中,才能够实现测绘结果的集中管理。
2.3 规划测绘档案资料管理系统
该子系统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规划测绘控制资料的管理以及规划测绘基础图的管理两个方面。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资料档案不能在城域网上进行传输,而是通过各个测绘中队在获得测绘成果后,定期将数据库资料进行更新,然后再利用外部介质将其烤制大队信息管理中心,进而输入到中心管理服务器上。处于对历史资料的考虑,一般应当在系统建立之前将档案通过文件的形式输入到Oracle数据库中,而新的档案资料则以数据的形式输入到Oracle数据库中,所有的服务器均通过ArcGIS实现对各类数据的有效管理。
3 测绘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技术
在该系统的后台,主要是利用Oracle9i作为系统的数据库平台,来实现对业务数据和生产数据的管理,进而实现对测绘成果数据的管理。同时,系统中使用Microsoft Access 2000作为系统操作的前段数据采集平台,业务管理部分采用Microsoft Visual 作为开发工具,综合进行测绘任务的登记、派发、经办、审查、归档等业务流转工作,进行测绘任务的各类条件的查询、统计工作,应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 Application实现查询,建立系统的部门表、用户表、系统辅助表、规范标注表等。在系统的自定义功能中,对系统运行的初始条件进行定义,同时也包括对信息显示和实际操作步骤的定义。在系统运行初期对自定义模块进行完善的定义,在未来的运行过程中,如果遇到业务的变更或者是角色的修改等,只需要对模块进行相应功能的修改就能迅速的时间了这不仅节约了系统运行的时间,同时也增强了系统运行的效率。
4 结语
城市规划综测绘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电子政务系统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该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是与测绘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结合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城市地理信息生产服务系统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进而实现信息传递的有序化和高效化,推动职能部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提高城市规划部门工作效率的同时,实现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
参考文献
[1] 谢恒.城市规划测绘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5).
[2] 王斌.规划土地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2005.
一、当前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不足
1.功能不完善。我们在针对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系统的功能都具有单一性,往往都集中在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的方面,其中包括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材管理等内容,而其他方面的内容却较少,如教学过程的管理、实践教学的管理、教学设备的管理等等,这些内容涉及的较少,同时针对教学设备的利用效率、学校资源的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和很少。
2.综合进度较低。当前,有大部分的学校在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建设时,都集中在课程管理、学生管理以及学籍管理等方面,虽然大部分系统中都包含这些功能,从某一专业的功能方面来看,似乎这种使用方便、内容简单的系统更加受欢迎,但是从全局方面考虑,这些功能单一的系没有与网络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的进步等方面的内容实现综合的进步,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3.缺乏较强的数据挖掘能力。当前大部分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都能够实现强大的数据信息记载和存储的功能的,但是在智能化和自动化方面却较差,对于网络的利用也往往停留在对数据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却无法实现深层次的数据挖掘功能,无法按照管理的要求提供深入的咨询信息和统计信息。
4.无法体现学校管理的质的变化。现行学校管理信息系统最突出的不足是:仅停留在用计算机代替传统手工书写、计算、显示、存储、打印的低层次应用上,未能体现出数字化技术给学校管理带来的质的变化,未能反映当前新的教育理念、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仍现着传统管理方式过分注重结果的做法,没有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自动功能,对于大量教学过程来说,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而使其管理自动化,弥补传统管理的不足,展示出数字化管理的真正的魅力所在。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和完善。
二、智能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1.对教学设备的集中管理
在教学设备中,包括远程控制系统、视频系统、通信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等等,通过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对教学设备的管理,并且依托网络依据,实现对所有设备的统一和集中管理,无论处在网络上的任何位置,只有获得授权之后,就能够实现对教学设备的控制与管理。在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方面,需要配备相应的视频系统,除了实现自动化管理之外,也能够通过远程监控实现对设备的管理与保护。在内部[,!]通信系统的管理方面,一般可以通过总控制室与各个教室之间建立起网络电话技术,教室可以与控制中心直接取得联系,以此来实现即时管理。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方面,要对整个校园内的多媒体教室进行分布式管理,通过校园网络形成一个完整的客户服务器结构,通过总控制器向其他的控制点发出消息,管理员能够及时实现对设备的维护与管理。
2.校园资源全面整合
一方面,实现校园网络的设备安全建设,将防盗设备与通信平台有效的结合,这样在发生意外事故时,便能够及时向相关的部门发出警报,在学校警卫人员的通信设备上也会出现相应的报警提示。另一方面,对校园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要将多媒体教室的管理信息与总控制中心的通信系统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够实现对整个教室管理系统的控制与维护。在数据中心的建设方面,为了满足智能化的管理要求,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并且对数据库的数据分析和挖掘功能进行深入的拓展,方便多媒体教室的集中化管理。另外,在校园管理实现统一身份认证的IC卡制度以外,实现校园一卡通服务,通过统一的校园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短信平台、通信平台等为学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提供技术支撑,以此来实现校园管理系统持续、稳定的运行。
3.科学合理的管理使用理念
要加强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制定长远的教学管理计划,通过教务管理、设备管理、学生管理等多部门的信息化,实现统一的管理。为了实现多媒体教学管理的统一性,需要以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为主导,积极研发与学校自身管理目标相适应的管理目标,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政策,制定多媒体教室建设的统一技术标准,支持多媒体教室持续发展。通过远程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多媒体教室教学的内容与目标,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支持,自动生成包括教学实况、屏幕图像等内容,从而有效的弥补教室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能够使优秀教师的作用获得充分发挥。同时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学校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其制约和规范的作用,促进校园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结束语:
关键词:数据库管理系统 医院信息系统设计 应用 优化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b)-0080-02
数据库管理系统随着而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完善。医院信息系统的科学设计与合理应用对于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十分有利,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于医院信息系统设计中能够帮助提升医院信息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并完善其功能,从而帮助医院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由此可见,积极探究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医院信息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与优化对于提升我国医疗服务水平十分重要。
1 医院数据库设计的优化探究
医院数据库是医院信息系统设计的基础,医院信息系统设计的优化只有先构建完善的数据库,医院信息系统的性能才能够有效提升。医院数据库的构建需要根据医院的特殊性质与特殊功能设计,结合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过程将数据流程与数据模型、功能与事务流程相结合,对医院数据库进行宏观的分析与设计。
1.1 医院数据库设计的原则
医院的数据信息不仅量大,且数据十分复杂,因此,医院数据信息的管理需要借助数据模型,医院数据库的构建也需要在数据模型设计与构建的基础之上进行。医院数据模型的设计与构建完成之后,其表达的数据类型发生了变化,数据模型所传递的信息不再是医院的原始数据信息,但其表达的信息内容是原始信息的内容,原则上来说就是数据模型有其他数据表达方式表达医院的原始数据。数据模型的应用实现了不可变的唯一原型数据的可变与优化,其对医院信息系统的优化十分重要。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需要结合严谨的逻辑设计与准确有效的物理设计并基于科学的数据库之上才能够实现,而医院数据库的设计与构建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与制度,医院数据库才能够为医院信息系统设计与构建提供有效的帮助与稳定的基础。医院数据库构建时,数据表的建立原则有很多:首先,数据表构建过程中其多余值与空值越少越好;其次,数据表中能够用相互联系的窄表代替长表的就尽量用窄表代替。数据表构建的这些原则保证了数据库的完整性与精密性,同时数据索引的建立也更加简便,数据检索更加迅速。
1.2 科学地设计数据表和表间的关系
数据表与表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主键与外部键的关系设计与改变,利用数据表与表间关系的这一特征,可以实现对多个表搜索的复合条件的查询,数据库工作的效率因此大大提升;但同时,在数据库应用时,由于表与表间关系的关联,数据查询时表的数目会增加,各种信息连接会更加复杂,这对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又带来了一些困难。因此,在医院信息系统设计与构建时,设计者应该综合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及实际情况,合理地设计数据表与表间的关系,从而帮助构建更加科学的关系型数据库,进而提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水平。
2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的优化
2.1 稻菘馑饕的优化分析
2.1.1 关键项索引的建立与优化
索引查询是数据库应用的最佳方式。用户在数据库搜索界面中输入相关的索引,数据库就会根据属性索引自动筛选数据表。一个数据表往往可以具有多种索引属性,但是,多索引的建立会使得数据的更新与改进及数据的增删复杂性更高,因此,数据表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出现归属多索引的情况发生。在索引建立时,设计者应该对数据库用户进行深入的分析,预测用户查询的常用索引,然后将数据表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信息作为其索引属性,并根据索引属性的重要性安排索引的优先事务,从而提升数据库索引检索的速度。
2.1.2 聚镞索引的构建
数据表存在硬盘中时有一定的顺序,而将数据表存在于硬盘中的顺序与聚镞索引逻辑一一对应可以大大提升数据检索的速度,因此,在数据库检索中使用聚镞索引,将数据表在硬盘中存放的顺序与聚镞索引的逻辑顺序高度一致化,其是提升数据库检索效率的最有效方式。聚镞索引的使用容易在检索过程中出现数据表的锁定争用情况,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非自然增长的列建立聚镞索引,将数据信息随机分散在数据表中的任意位置,减少数据表出现数据热点,进而减少数据锁定以及数据表争用情况发生的概率。
2.2 数据库查询关键词的优化
2.2.1 提升索引的利用效率,减少整表查询的几率
一般情况下数据库所分配得到的内存一般都在100~200 MB之间,数据库分配得到的内存相对于普通数据库来说较大,但医院数据库构建的单位一般为10个GB,而医院数据库中的数据表动辄就要几个GB,由此可见,医院数据表的内存往往较大,远远高于医院数据库分配的内存。因此,在数据检索过程中,想要将整个数据表信息导入内存中往往不能实现。而整表查询时需要将整个数据表导入内存,这就极容易出现内存不足的情况,最终其会导致内存文件频繁交换,从而消耗IO次数。因此,在数据查询过程中,关键词应该将选择条件缩小,从而减少内存消耗与IO次数消耗,提高信息管理系统的性能。
2.2.2 降低数据查询过程中的系统开销
在关联型数据表的查询过程中,多个数据表之间的连接方式会进行排列组合,数据库会自动选择其中系统开销最小的几组数据表关联方式。在数据库设计与构建过程中,关联型数据检索时,系统应该尽可能选择其中行数较多且带有索引的数据表,这样查询优化器就可以在更加充分的数据选择条件上选择消耗系统较少的数据关联方式。内外表的选择有特定的公式计算,在数据查询时,数据库要进行选择运算,以减少数据表连接的基数,同时,在数据表连接之前,连接表的属性会与索引建立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从而降低预处理时数据扫描的范围,进而提升数据查询的效率。
2.2.3 提升查询条件组合的效率
在查询条件的选择时尽量选用单条件查询,或者用单条件与字符匹配来代替多条件查询。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在数据查询过程中,工作表的性能会随着数据表行数的增加而降低,因此,先应用单条件减小多条件筛选的范围,然后再利用字符匹配准确地锁定多条件查询到的信息数据,相比于直接用多条件查询数据过程,单条件与字符匹配结合查询过程能够大大提升数据库执行查询工作的效率。
3 结语
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与优化对于医院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及医院服务水平的提升都十分重要。随着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不断改进与完善,我国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又有了新的技术基础,因此,积极探究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医院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中的优化对于我国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杨劲.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医院信息系统设计和应用中的优化[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5,24(2):131-133.
关键词:循环流化床;中心筒;吊挂连接方式;负荷出力
江苏新动力(沭阳)热电有限公司2#循环流化床锅炉是75t/h济南锅炉,额定蒸汽压力5.29MPa,额定蒸汽温度485℃,中心筒顶口标高20500mm。自投产以来,该台锅炉最高负荷出力仅达到30t/h,稍微加点煤床温就高,一次风机、二次风机电流几乎超电流运行,锅炉负荷出力非常低,而且锅炉低温过热器管、高温过热器管频繁磨损爆管。为此公司多次组织专家论证,大多认为是锅炉风机风量不足导致高温灰循环不到炉膛出口处,还有建议要换掉现有一次风机、二次风机,更换成大容量风机。但是还联系了该台锅炉辅机配套的宁波风机厂家、济南锅炉厂家以及当初的安装公司、调试公司、中心筒等单位到厂对运行中的该台锅炉负荷出力低进行会诊,均认为都不是各自原因导致锅炉负荷出力不足,最终各单位都没有给出解决方案。就这样该台锅炉带病低负荷运行近7个月时间。笔者经过不懈努力,刻苦钻研,认真查找图纸、寻求资料、反复论证,得出主要原因是:中心筒与浇注料处裂缝形成烟气短路。
按照以上分析,停炉冷却彻底检查,果然是中心筒与浇注料裂缝,中心筒的吊挂杆已经断裂脱落,重新更换了吊杆,并改变了连接方式。历经1个多月的努力,锅炉负荷出力不仅达到额定,而且还能超负荷运行,带负荷能力达到90t/h,彻底改变了长期困扰公司负荷带不足的局面。
一、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分离器作用
循环流化床锅炉主要由流化床燃烧室、烟气和飞灰分离设备、返料器等组成。所谓的循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炉膛内部飞灰的自由落体内循环,二是旋风筒内部的高温飞灰外循环,后者是前者的支撑,后者循环不畅就会影响前者的循环恶化。分离器是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心脏,心脏的不规律运动或者迟缓都会对整个锅炉的负荷出力产生影响。就会对整个燃烧室的空气动力特性、传热特性、物料循环、锅炉出力、负荷调节能力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中心筒作用与带负荷关系
决定分离器分离效果的主要部件是中心筒。中心筒是分离器的核心部件,是决定分离效果的关键环节。高温烟气从炉膛内部出来后,在引风机负压作用下,首先冲刷撞击的就是中心筒的顶部浇筑料,由于受到浇注料的阻挡,突然改变方向,随着中心筒的引力作用进行高速旋转离心运动,在快速的离心力作用下,飞灰沿着筒壁滑落到筒下部,筒的下部又受到锅炉炉膛负压影响,顺利地积聚在返料器内部,然后在返料风作用下进入炉膛,完成了整个循环。
本案例中锅炉负荷带不起来,关键问题就是中心筒与浇注料撕开口子,烟气没有在中心筒内产生离心力,而是走了捷径直接进入尾部烟道,高温飞灰没有分离出来,这样高温烟气飞灰就不能完成循环,也就不能进入炉膛内部。所以炉膛密相区及其上部高温飞灰就大大减少了,炉膛内部及进入烟道的烟温就很低,进而锅炉受热面吸热能力降低,所以锅炉负荷就带不起来。
在此状态下为了增加负荷,运行人员企图通过增加燃料量和总风量来解决炉膛差压及增大高温飞灰量。最终不仅负荷出力没提高,还带来料层超温和尾部烟道的大量积灰,2#锅炉的放灰斗曾被压塌倾斜,烟气阻力加大,风机电耗增加,冷、热风道震动厉害等恶性影响。
三、中心筒与尾部过热器磨损关系
由于中心筒与浇注料开裂,烟气走了捷径,导致烟气中灰分不能循环到炉膛内部,大量的飞灰就直接随着烟气进入尾部受热面,所以造成尾部受热面被飞灰冲刷加剧,现场烟气测速是平时的3倍之多,大大超过了设计值,久之就频繁爆管。
四、中心筒材质及与浇筑砼
本案例的中心筒出口直径1500mm,高度2216m,材质Cr25Ni20MoMnSiNRe,壁厚δ10mm,材料综合了铬、镍、锰、氮、稀土的优点,合理调整分配了这些合金元素各自在钢中所占比例。此种钢材具有极高的耐高温耐腐蚀性。正常安装后中心筒直径与分离器筒体直径之比为0.5,中心筒深入分离器的长度与分离器进口高度之比为 0.56。参考国外阿尔斯通设计理念,中心筒插入旋风筒入口烟道的深度为烟道高度尺寸的0.4~0.5倍为宜,中心筒再加长只会增加引风机的电耗,并不会提高分离效率,因此中心筒的长度及直径必须严密按照图纸制造,本案例的筒的材质及插入深度、高度比等都没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心筒与浇注料撕裂?本锅炉中心筒的吊挂方式是挂钩式配合。所谓挂钩式配合就是在中心筒上安装吊耳吊挂在旋风筒内倒挂的吊架上的一种安装方式,这种连接方式吊耳与吊杆是焊接的,这样吊耳在中心筒重力及吊架支撑力的共同作用下有一个旋转的趋势,再加上中心筒工作时处于红热状态,强度较低,极易被扭曲变形,严重时可以从吊架中脱出,并且一般吊耳与吊杆间焊接连接,高温下没有足够的膨胀间隙。在长期运行中,这个吊耳与吊杆就会因超温变形而脱开,一个中心筒重量大概8吨,而与其结合部位的浇注料仅仅起到密封作用,且留有10mm膨胀间隙,是不承重的。但中心筒与吊杆脱开后,其8吨重的中心筒重量就全由浇注料承受,这样浇筑料必然会被拽塌,导致烟气直接短路,烟气从新的通道直接进入尾部烟道。所以本案例中心筒的吊挂连接方式是造成中心筒与浇注料开裂进而导致负荷带不起来的主因。因此必须改变中心筒的连接方式。本案例采用了自由吊挂连接方式,如图1所示。
自由吊挂是指中心筒通过上部大筋板安放在支架上的安装方式,这种安装方式大筋板与支架间为自由配合(无焊接等任何方式的固定),可以相对滑动,因此中心筒在受热膨胀时或冷却收缩时均不会受到较大的阻力发生变形。并且由于大筋板、三角筋板和中心筒为一体铸造,具有较高的强度,不会发生扭曲变形。因此通过论证本次历时1个月的努力,更换了中心筒的吊耳连接方式,彻底改变了焊接连接。中心筒与支架直接可自由伸缩膨胀。
五、运行效果
目前连续运行近1年,该台锅炉运行非常稳定,返料量大大增加,飞灰含碳量、供电煤耗也降低很多,中心筒吊挂连杆稳固,中心筒没有倾斜,四周浇注料没有出现裂纹。首先,炉膛差压明显增加,保证了炉膛的传热效率,床温亦更均匀。其次,由于细灰得到很好的循环燃烧,飞灰数量和含碳量得到降低,减轻了对尾部对流受热面的磨损,尾部过热器再也没有发生爆管现象,排烟温度有所降低,锅炉的经济性得到保证。再次,锅炉运行在高负荷时的减温水投入明显减少,可做到2t/h以下(原投入可达5~7t/h)。减温水的减少使过热器得到有效保护,提高了过热器的使用寿命。最后,由于大量飞灰返回炉膛参与传热,煤耗降低近4%,飞灰含碳量降至2.8%,发电煤耗降了3.5g/kW・h,最重要的是增加了锅炉运行可靠性(见表1)。
本次对中心筒的改造是成功的,锅炉负荷由起初的34t/h达到额定75t/h,而且还能超负荷运行,充分说明循环流化床锅炉中心筒在特定工况下与负荷出力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为早期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改进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宋琳生.电厂金属材料基础[M].北京:电力工业出版社,1981.
[2]刘北苹.循环流化床锅炉检修[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