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信息技术的创新

时间:2023-06-13 16:08:18

导语:在信息技术的创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信息技术的创新

第1篇

【关键词】转变教育观念;创新环境;创新思维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在我校一周每班安排有一节信息技术课,是作为所谓的副科来上的,但学生们是非常的喜欢。信息技术课一到,学体们是欢呼雀跃,争先恐后的跑到微机室,争抢一台好的电脑。教室里是充满了一派“喜庆”气氛。但作为教师,这时就不能任由他们胡闹了,要认真的上好这节课,让学生要学到一点有用的东西,而不是任由他们上上网就算了。所以作为教师,我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1.作为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不只是上上网玩玩游戏、聊聊天

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自己应该不断充电,不断用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轻松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不断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才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心服口服,从而轻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2.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从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

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要把握好教学进程的坡度,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和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解决,在自身实践中体会和提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教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4.把枯燥的理论上得轻松风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知识类型多种多样,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往往喜欢上机操作课,而不喜欢上理论课。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形象一点,教师在讲解时,可用风趣的语言,贴近的比喻,引用身边的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比如:我在上“信息无处不在”这块内容时,通过举例:校园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下课的信息,走过食堂时传来的饭菜香传递给了我们可以吃饭的信息,通过这几个身边的小事情,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载体,也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用好的比喻,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可以把理论课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世界的五彩缤纷。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创新教学,适应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秀章.WORD2003中文版使用速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5.

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息技术 创新

金融创新是近年来金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金融创新活动的兴起和迅猛发展,给整个世界金融体制、各国金融宏观调节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国际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的飞速发展,全球银行业务模式的创新也在发生变化。美国美理迪安公司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公司用于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将以每年4.7%的速度增长,而金融业用于这方面的战略性投资将以每年17.7 %的高速度增长,金融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战略性投资占全部信息技术总投资的20%。由此可见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与转变,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撑。当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不仅促使银行的服务创新不断跃上新台阶,还使银行本身的存在形态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相对传统概念上的银行而言,如今的银行正不断走向电子信息网络化,不断走向虚拟,并缔造了一个全新的组织体系与经营形态。银行的金融科技综合实力,特别是业务需求、业务软件、系统集成和网络技术的水平,将越来越决定着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成为衡量银行竞争实力的标志。

一、银行业务创新

银行业务创新是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所提供的金融产品而进行的创新活动,它是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菲利普・科特勒把产品定义为“能够提供给市场,引起人们注意, 供人取得使用或消费,并能够满足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东西”。银行通常被认为是服务行业,这主要是由于其竞争力来源于产品和服务的高度整合。若没有产品,所谓服务就是空谈。但是有了好产品服务却跟不上,市场份额也难以扩大。在很多的情况下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是密不可分的。一项银行产品总是包含着一项或数项金融服务,而某一项金融服务可能渗透到几种银行产品之中。因此,在许多场合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是难以明确区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将其统称为银行业务。

1、银行业务的特征。银行业务主要属于服务性产品的范畴,与制造业的产品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性。

(1)无形性。客户在消费或投资银行所提供的产品之前,这种产品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难以用语言、文字来形容,也无法感觉到它的质量和价值。银行产品的无形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银行品牌和信誉的价值。

(2)整体性。一项银行产品总是包含着一种或数种服务,而某一种服务可能渗透到几项产品之中。所以说有时银行所提供的实际物质服务不变,但其可能会因营业网点的不同或客户购买方式的改变而变化。银行业务只有在整个产品体系中与其它产品、服务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3)易逝性。银行业务不涉及制造,贮存和运送的过程。只在提供给顾客时才发生,产品提供后即告消失。

(4)易模仿性。银行产品大多数为无形产品,无法申请专利,因此银行新开发的产品容易被其他银行所仿效,产品创新者无法有效地保护其产品的特权。常用的价格竞争以及其它营销手段也很容易为其他金融机构所模仿,而且模仿的时间较短。

(5)增值性和高风险性。商业银行出售产品尤其是贷款和信用,实际上是货币和银行品牌使用权的“出租”。它要求客户不仅要支付“租金”――利息或手续费,还要求货币和信用在约定期限后安全偿还。因此,和一般企业实现销售即获得营业收入和利润不同的是,银行卖出了产品就买入了风险,这是银行产品区别其它产品的显著特点。

2、银行业务创新的内容。根据银行经营的业务分类,银行业务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负债业务的创新。负债业务的创新主要发生在60 年代,其创新动力一方面是为了规避政府的管制,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银行的负债来源。主要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 )、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 账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协定账户、个人退休金账户及货币市场存单等。

(2)资产业务的创新。主要有消费信用、住宅抵押贷款、分享股权贷款、组合性贷款等。

(3)中间业务的创新。主要有信托业务、租赁业务等。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改变了银行传统的业务结构,增强了竞争力。

(4)清算系统的创新。包括信用卡的开发与使用、电子计算机转账系统的应用等。

二、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所谓金融信息化,是指信息化与金融的融合,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联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

在金融信息化领域,以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基础的数据大集中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并成为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在内的整个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大趋势。所谓大集中是一种通俗的说法,虽然集中的方式和程度不同,但其实质就是数据的集中和系统、应用的集合。它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一方面能够对金融业务进行即时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支持新业务的大规模、低成本扩张。数据大集中使银行业发展的后台支撑系统,能为用户带来的最直观感受的就是建立在各种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电子化金融业务。

在国外发达国家,银行业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几次革命,大体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1、第一阶段是脱机批处理阶段。大约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外一些银行就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票据集中录入,实现账务管理的批处理,以提高银行账务处理效率。这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客观上使银行账务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分散型走向了集中型。

2、第二阶段是联机实时处理阶段。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分时操作系统的出现,大约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国外银行开始通过联机实时交易实现异地的通存通兑,出现了ATM、POS机等新型自助服务渠道,使银行业务迅速超出传统的存、贷、汇范畴,金融的服务、产品和渠道创新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3、第三阶段是经营管理信息化阶段。随着数据库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国外银行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客户信息分析,同时推出了更具个性化的家庭银行、企业银行、电话银行等服务和产品。初步建立了电子银行体系,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银行产品服务体系趋于完整。

4、第四阶段是银行业务虚拟化阶段。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国外先进同业开始基于互联网技术探索对银行服务渠道和产品的不断创新,出现了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渠道以提供虚拟化、个性化服务。对于银行业务的虚拟化,国外发达国家也处在尝试和探索阶段。

三、信息技术对银行业务创新的影响

业务创新是金融创新的核心,金融信息化作为一个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不仅是计算机技术在金融业的推广应用,还表现为金融业务的管理和发展与电子科技的高度统一与整合。信息技术推动了金融业务创新,从银行业务创新的历史可以看到几乎所有金融创新品种的背后都有技术因素的有力支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银行金融业务发展的历史也是银行高科技不断发展和应用的历史,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有着极大的契合性。信息技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金融业务创新。

1、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银行相关业务的经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网上银行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带来银行业创新最直接的成果之一。网上银行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了交易无纸化、业务无纸化和办公无纸化。所有传统银行使用的票据和单据全面电子化,全面使用了网络货币,不仅能给银行节约使用现金的业务成本,而且可以减少资金的滞留和沉淀,银行利用计算机和数据通信网传递信息,利用电子数据交换进行结算,从而简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率。

2、信息技术为各金融机构的间接合作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技术型金融创新可以有效地规避分业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限制。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银行只需聘请少数专业人员就可以解决客户购买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各类疑问,从而顺利地实现分销。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模糊了各行业之间的截然分别,实现了它们之间的有机合作,给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以后的柜台上可以享受保险、证券、基金的服务。从发达国家己经建立的网上银行看,它已经成为了“一站购足”的金融超市,各类金融服务和相关信息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3、信息技术为银行向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奠定了基础。以网络银行为例,由于网络银行的客户地域跨度大,传统的大众营销模式已经不适合新的客户结构。因此如何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是网络银行竞争成败的关键所在。借助网上完善的交易记录,银行可以对客户的交易行为进行分析和数据处理,从中发现重要的客户,并细分服务市场,制定特定的营销策略和服务内容。

4、由信息技术推动的金融创新给传统商业银行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银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更快的实现资金的流动。银行集中各式各样的经济和金融信息,并向社会,从而引导社会商品运动和资金的运动,以实现金融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间的最优配置。

(注:本文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研青年项目,基金项目编号2008YQ24。)

【参考文献】

[1] 余波、单树峰:金融产品创新:理论约束和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3(11).

[2] 张卫:90年代金融创新的特点及对金融效率的影响[J].金融与经济,2000(12).

[3] 杨均:浅析银行产品的软开发[J].武汉金融,2000(10).

第3篇

关键词:思维培养;信息技术;应用

21世纪是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从小抓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其创造力。因此一切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现代教育技术都得到了快速充分的利用。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把多媒体技术引入科学课堂教学,如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塑造创造性人格,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一、创设情境――创设最佳环境

1.创设学习情境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一进入课堂就有学习的欲望。如教学 《水的浮力》时,课一开始从阿基米德的洗澡故事动画情境说起,使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乐于学习新知识。所以适当地讲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可以使课堂切入更快捷、更高效。

2.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培养创新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去进行思考,去寻找不同的解法。

3.创设应用情境

创新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激发创新欲望。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时空限制,很多生活情境难以在课堂上再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计算机创设应用情境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先设情境”;一种是“后设情境”。先设情境是先创设一个虚拟的现实生活情境,再引导学生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思考,采取对策,确定方法,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当学生解决有困难时,利用电脑进行flas “情境仿真”,通过直观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最终获得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如上述所说的: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进行仿真练习。并且由于计算机演示具有“复原”功能,因而这种练习可不断重复,使练习效果不断强化。后设情境是先出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疑惑,产生解决问题的困难,再创设情境,进行验证与说明,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这样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真切,情趣盎然。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也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动态显示――提高认知技能

1.突破教学难点

力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有的知识点在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动态的过程静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这样,让学生观察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条件。

比如在教学“速度问题”的应用题时,学生一直对“速度”的理解比较困难,如果用实物或图片进行直观演示,由于时空限制,很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而运用多媒体模拟运动过程,学生就很容易总结出求“距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的这一规律。

2.渗透思想方法

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科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教学“地球公转“时,直接讲学生较难理解。而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将一年中的四个主要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地球的位置和转动情况以动态形势显示出来,让学生学会变通,体会到科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认知技能,为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三 、激发探究――训练思维方法

1.鼓励求异法

求异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它凭借学生智慧、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多方向、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多媒体灵活性强,易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解决学生难以表达的困难,节省教学时间,也能把复杂的内容形象化、简单化,使学生一目了然,学生借助于形象,容易打开思路,寻找到最简捷的解题途径,促进思维的敏捷灵活。

比如:比较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成因,通过多媒体、有关图片或动画等方法形象具体地再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掌握思考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注:近视眼――远处看不清楚;远视眼――近处看不清楚。)

求异解析:近视眼所成像在视网膜的前面,可用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所成像在视网膜的后面,可用凸透镜矫正。

2.诱导想象法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这对学生创造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学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时,为了更直接形象的理解和解决这问题,读图以及进行地球仪演示实验,同时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空间想象,由电脑分析杆影变化的规律,发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使问题由难变易,由浅入深,从而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分布是地球运动产生的综合效应。

实践表明,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科学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思维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M]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白 平.《现代化与课程改革》[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徐红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堂学习资源的研究》

[4]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 浙江教学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174-01

1 初中地理教学工作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

在近些年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工作中,广大教师已经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并且大胆尝试与之匹配的新型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辅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很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所拥有的声音、图像、动画优势对处于青春活跃期的初中生有更高的吸引力,提升教学效果明显。但整合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利用的不合理上,没有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有机融合”,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1 教学课件设计过于刻板

在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的应用中,有些教师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将黑板上的板书生搬硬套成白底黑字的PPT课件,没有对课件进行认真的设计。这在客观上的确减少了书写黑板板书所耗费的时间,但是,往往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讲解,这种使用得不偿失。还有一些课件,虽然图文结合,设计精美,但也只是电子版的教科书,课件呈现的内容课本上都有,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1.2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突出重点

过于刻板的PPT教学课件设计,会让信息技术的平台形同虚设,甚至增加学生学习的困难。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在初中地理教学工作中,不加筛选地在所有环节中加入信息技术辅助方式,也会让人徒生宁缺毋滥的感叹:处处用等于没有用。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凡是能用信息技术支撑的地方一定会用,没有考虑是否需要用及如何用,这就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沾边就用,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媒体的使用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甚至用信息技术代替了学生亲自实践的机会,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偏离教学内容,效果适得其反。

2 以信息技术平台为基础实现初中地理教学工作的创新

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来制定课程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步骤,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引入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标。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即学生在地理课堂应该学会哪些知识,具备哪些能力,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效果最佳。这就需要创新地理教学方法,彻底改变地理教学现状。创新教学方法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两方面考虑,因为信息技术在这两方面的应用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2.1 将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中的要求与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有机结合

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对教学过程做出详细的步骤规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以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这类教学内容为例,我在课件设计中注重其美学意境的展现,采用水墨风格的背景作为本课程PPT的背景。将课程目的、学习资料、相关情境讨论及本课课堂评测等部分精细排布在PPT课件中。主要采用的是小组协作式和自主探究式两种方式。信息技术平台与地理学科教学整合设计的流程主要是这样的:第一,情境导入。以第六次火车提速的有关内容导入这节课。第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主要内容有:火车已在现有铁路上第六次提速,也是最后一次提速,今后为了使火车更快些,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磁悬浮列车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为什么中国先在京沪之间建高速铁路呢?为什么先在上海建磁悬浮铁路呢?我们有哪几种交通运输方式?我们学校附近就有汽车站,为什么?能不能布局在十字路口?探究题出示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把学过的知识点和生活联系起来,能进行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观察智能。

2.2 加强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独有的声光电媒介,可以让教学内容以更生动立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并且记忆深刻。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机制是初中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

3 对初中地理教学的内容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

初中地理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常识和知识,也应该将德育教育和环境保护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给学生。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提倡可持续发展,表现出对环保工作的重视,教师也应该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对身边的一草一木心存仁爱,保护环境为国家未来建设出力的观念。在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知识。创新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重点,应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使学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 对初中地理教学活动的条件进行更有效的利用

在教学方法上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和提升,是初中地理教学目前的趋势,在这个基础上有效利用现存的教学软硬件设备也很重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设学习地理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整合地理资源,解决地理学科中的疑难点;设计地理学科学习平台,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需求;设置有效的交流平台,供学生之间知识经验共享所用。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地理教学条件,使教师致力于设计教学内容而不是专注于技术使用,才能真正改善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山东省平度市同和中学,山东 平度 122000)

参考文献:

第5篇

1.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线路经过的地形区是( )

A.塔里木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内蒙古高原

2.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主干道没有经过的省区是( )

A.甘肃省 B.山西省 C.湖南省 D.福建省

3.下列关于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工程沿线各自然带大致呈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该工程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东南沿海为市场

C.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但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利

D.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以中亚为主要气源,以新疆为补充气源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设目标为2013年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结合南水北调中线沿途地区分布图(图2),回答4~5题。

4.图2中既是南水北调中线调水线路穿越的省区,又是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线路途经的省区为( )

A.河南省 B.湖南省 C.山西省 D.河北省

5.下列工程或交通线路与南水北调中线调水线路不相交的是( )

A.晋煤外运线路 B.京广高速铁路

C.西电东送南部通道 D.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线路

2012年11月9日夜间至11月14日,东北地区大部、内蒙古中东部出现强降雪天气,黑龙江鹤岗市降水量为55.7毫米,最大积雪深度达49厘米,为历史同期第一位。据此完成6~7题。

6.中央电视台预报这次东北地区强降雪天气过程所用的卫星气象云图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①遥感技术 ②全球定位系统 ③地理信息系统 ④数字地球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7.如果要确定在雪灾中被困车辆的准确位置,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全球定位系统 B.视频传输技术 C.遥感技术 D.人工实测

2013年初,我国北方多次受冷空气影响,渤海海冰发展迅猛。根据国家海洋局利用卫星遥感在2013年1月17日对海冰监测显示,渤海海冰面积约为26 180平方公里,对海上航行、渔业生产和海上作业造成严重的影响。据图3完成8~9题。

8.利用卫星遥感在监测海冰时能够( )

A.监测海冰面积的动态变化

B.分析海冰发生的原因

C.预测海冰面积发展的趋势

D.控制海冰灾害的发生

9.这种监测技术的特点具有( )

①探测范围大 ②可进行空间分析 ③能够获取监测对象的三维坐标 ④获取信息快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12年9月19日3时1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三号乙”运载火箭,采用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第十四颗和第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据此完成10~11题。

10.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除能够提供定位外,还能够提供的服务包括( )

①授时 ②测速 ③农作物长势监测 ④气温异常监测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1.下列有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够与其他国家的卫星导航系统兼容互用

B.具有全球性、全天候、实时性、连续性等特点

C.建成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卫星星座是由35颗卫星组成

D.拥有北斗导航信号接收机既可以知道自己的位置,也可以知道对方位置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于2012年10月16日开工,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10个省(区),干线和支线总长度为7 378公里,设计年输气量300亿立方米。主要气源来自中亚国家,国内塔里木盆地增产气和新疆煤制气为补充气源,可使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中的消费比重提高1%。

材料二 西气东输三线是国家能源重大干线管网工程,包括一条干线、五条支干线和三条支线。干线西起新疆霍尔果斯,东至福建省福州市,全长5 220公里,预计2015年全线投产。届时,三条西气东输管线将与陕京一线和二线,以及川气东送管道共同组成国内横贯东西和纵穿南北的综合天然气管网,缓解国内多个省市的天然气供应紧张状况。

材料三 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图4)。

(1)与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管线相比,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管线有何优势?

(2)说出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对东部地区发展带来的有利影响。

(3)简述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对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有利影响。

(4)分析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建设的意义。

13.读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输水干线示意图(图5),回答问题。

(1)南水北调中线调水一期工程的起点是哪里?中线与东线工程调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除此之外,与东线工程相比,中线工程方案的有利因素还有哪些?

(2)分析调入区水资源紧张的原因。

(3)简述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对调出区带来的环境问题。

(4)简述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过程中为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所采取的措施。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2年10月25日23时3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转移轨道。这是我国二代北斗导航工程的最后一颗卫星,至此,我国北斗导航工程区域组网顺利完成。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正式版正式公布,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材料二 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导航系统之一,北斗系统有它的独特之处。它的导航系统除了提供授权服务,还可向全球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如要问路,只需将相关内容发短信给卫星,系统就会及时反馈信息,实现人与卫星交流互动。

材料三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示意图(图6)。

(1)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能为用户提供哪些服务?与美国GPS相比其独特的功能是什么?

(2)目前我国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各种地理信息系统都是我国“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说说“数字中国”对我国国土整治的意义。

解析与参考答案:

1.解析: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线路经过的地形区主要有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和珠江三角洲。答案:C。

2.解析:根据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主干道走向可以看出,其经过选项中的甘肃省、福建省和湖南省,没有经过山西省。答案:B。

3.解析:本题考查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线路走向和气源保证情况。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东西跨度大,沿线各自然带大致呈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主气源为中亚,以新疆沿途气区为辅助气源,天然气需求市场以东南沿海为主;该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都有利。答案:D。

4.解析:由图可知,河南省既是南水北调中线调水线路穿越的省区,又是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线路途经的省区。答案:A。

5.解析:西电东送南部通道是把贵州、云南及广西的水电与贵州、云南两省的坑口火电输送到广东,其输电线路与南水北调中线调水线路不相交。答案:C。

6.解析: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所使用的卫星气象云图是利用气象卫星遥感技术获取遥感影像,然后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对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分析而得到的。答案:B。

7.解析:全球定位系统具有定位、导航功能,确定被困车辆的准确位置需要利用全球定位系统。答案:A。

8.解析:运用遥感技术可以对海冰灾害进行监测,为救灾提供预案依据,但不能够分析海冰发生的原因,也不能预测海冰灾情发展的趋势和控制灾害的发生。答案:A。

9.解析:卫星遥感技术具有探测范围广、获取信息及时、投入人财力少、效率高等特点。答案:C。

10.解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除具有定位功能外,还具有授时和测速功能。答案:A。

11.解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够和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和俄GLONASS卫星导航系统兼容互用;2020年左右,我国将建成由35颗卫星组成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目前仅形成了覆盖亚太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还不具有覆盖全球的服务能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特有的短信功能既能知道“我在哪里”,又能知道“你在哪里”。答案:B。

12.解析:略。答案:(1)气源充足,能覆盖华中、华南能源短缺地区。(2)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改善我国东部能源结构,改善环境质量,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3)①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汽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4)①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节能减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②有利于拉动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③有效缓解华中、华南地区天然气供需紧张的矛盾,保障供气安全;④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和新疆资源的转化利用,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⑤深化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第6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创新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35

科技的更新,使得社会信息化进程愈发多元化、综合化。于此,信息技术既给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持,并由此而应运而生出一门新的课程,即信息技术课程。这表明,我国教育极为重视科技发展所携带的新成果,并具预见性。因此,开设信息技术这门新课程的意图是不谈而明。随着社会各方面都越来越倚重信息技术及其新成果,让尚处于学习成长阶段的学生,在极具学习潜力时期学习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显得尤为必要,无疑,能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既然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非凡意义。那么,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提升其教学效果,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纵观信息技术课程各个阶段的教学,其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就据有承前启后的独特地位。因此,有必要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开展创新化教学的研究,把握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和情势,扩大教学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高效促进的影响。

一、从学生出发,重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初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期待值是比较高的,但是不少学生也反映存在“吃不饱”的情况。教学目标低于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导致学生“没吃饱”“吃不够”的状况频出,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和有效性。在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之后,笔者认为学生“吃不饱”是教学质量较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流程不够紧密、系统,致使教学活动低效化。既然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期待颇高,兴致亦颇高,就要趁热打铁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低效的信息技术教学,只会丧失良好的教学基础,消弭学生的积极性。

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流程进行重构,发挥学生自学的效能,将会大大提升教学的效率,实现有意义的教学。重构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流程由引出学习任务、理论讲授、实践讨论、复习回顾四个环节组成。其中实践讨论的环节是教学重要环节,该环节也将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动性。首先,教师在课前确定教学目标,制作教学微视频。在引出学习任务后,进行理论讲解。并给学生发送学习资料包,便于学生在听讲解的过程中参考和补充学习。其次,教师组织实训活动。学生遵循教学任务的要求、步骤,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给教师检查。在教师审阅的过程中,学生就实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困惑,进行讨论研究。然后,请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教师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及其问题做总结和再次讲解。最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总结教学内容,并再次提醒关键知识。重构后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交流与谈论活动。如今的初中生对科技、网络特别感兴趣,因而自学能力强,并且喜欢研究信息技术。促进学生间的交流,让学得快的学生帮助后进生,也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二、以服务学习生活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落脚点

信息技术是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的,因此既要在教学中保证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熟练操作程序,更要让学生灵活应用于学生与生活之中。信息技术在使用过程中,才能让学生对其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创新。注重信息技术的实践活动,既是防止“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也是促进学生实现各学科融会贯通和相互整合。例如,结合班级文化建设,组织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办一份班级文化电子小报。要求电子小报,要彰显班级特色,要有班徽;美观、布局合理。这其中需要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文字输入与编辑、插入艺术字、排版、制作班徽等。在此活动中,学生在实现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协作精神。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学生能够使用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为学习、生活创造更多的便利。例如,就学生各学科、各阶段的学习成绩,还可以自行运用软件制作科学的分析量化表。让学生依托强大的信息技术,对其学习情况做科学的统计与分析,并从中找出制约学习的因素,及时调整学习方案。学生用信息技术制作出相关作品或者成果,教师亦要予以点评和提出可以进一步改善的建议。在学生娴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上,拓展一些新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增强,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性评价,获得成就感,以此聚集强大的学习动力。

三、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入游戏元素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教学 创新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教学参与度

很多学生上课不认真的最主要原因是对信息技术课不重视,总觉得可有可无,或者是距离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时间还长。学生虽然对电脑聊天和网络游戏充满热情,但对信息技术应用缺少必要的关注。由于现实存在的种种原因,学生的不积极也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的投入度,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教学过程中缺乏激情,驾驭不了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在课堂上有效地巧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他们征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笔者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清楚信息技术课开设的主要目的和学好信息技术的作用,然后将信息技术的前景和应用价值用最简单的方式告知学生,让学生觉得当前几乎每一个能取得很好发展的领域均离不开信息技术。这就是说要在第一课时就使每一位学生明白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有意思的,更是有用的和必备的技能。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被信息技术课吸引,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想方设法让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充满期待,享受乐趣,获得成功。在以后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设疑激趣。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有意识地向学生设置一些疑问,使学生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学生动脑、互议,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组织材料,编写互动教学软件,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式。以设计的问题为主线,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学生与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质疑,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发现、设计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在学习OFFICE办公系列软件时,我让学习了PPT技术的学生根据家庭住址组成6个小组,利用假期设计一个PPT课件展示自己的家乡。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回校后展示效果非常好。随后,我进一步鼓励学生试着申请免费网络空间,将自己的课件传送到网络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调动,潜能得到了发挥,学习效果也很好。

二、利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达到创新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在创新教育中必须采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利用形象例子,变抽象为直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许多信息技术的术语是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的,这时我们可以列举例子,通过学生联想,变抽象为直观,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往往会取得一些较好的效果。比如,我在讲解《文件与文件夹》这节课时,学生往往对什么是文件和文件夹理解不准确。我是这样举例的:我们班级每一个人相当于一个文件,而我们班就相当于文件夹,文件夹就相当于存放东西的容器,为了便于查找,是把不同类型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的一种工具,这样学生就很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了。

(二)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信息技术课不仅局限于课堂,还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计算机资源,弥补平时上课操作时间上的不足。计算机兴趣小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我校很多在省、市电脑作品创作比赛中获奖的学生都是兴趣小组的成员。

(三)利用精美课件,激发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制作的精美课件展示内容给学生,让他们在观看课件时,激发创作欲望,从而诱发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创作。比如,在讲解《幻灯片切换效果》时,我利用自己制作好的,带有多种切换效果的演示文稿,让学生进行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主要包括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及坚韧顽强的性格。在讲程序设计中的程序调试最能达到这个目的。因为程序要运行成功,很少是一次就能成功的而是需要通过对程序中语法错误的不断修改,反复运行调试才能得到最终正确的结果。尤其在语言中,有的学生就是在语句中缺少一个分隔符号,程序就不能运行,经过好多次的检查才得到正确的答案。看到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学生当然就会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促使下次上机投入更大的热情。

三、善用分层教学

在教学中利用分层教学方法,正视学生的差异分层教学就根据学习主体的“差异性”来组织教学。学生的差异总是存在的,尤其是现在的高中生对计算机的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如何在教学中正视并研究学生的差异,采用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方法,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是信息技术课能否上好的关键。所以在高一新生入学时,我都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掌握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情况,然后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水平的差异,开展教学工作分层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推进教学。分层教学主要包括:一是学生分层:我校学生来自各个乡镇及城区,学生之间原有知识水平存在巨大差距。新学期开始时,我在学生间做一个调查,掌握到他们的基础,以此为依据初步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之间尽可能地互相帮助。当然,分层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的学生基础不好可能只是由于以前接触电脑的机会不多,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水平也许会突飞猛进;有的学生因为态度等原因可能会渐渐落后等等。二是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明确哪一层次的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达到什么程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第8篇

1创新社会管理对信息技术的需求

社会变迁下,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效的网络信息共享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社会管理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来整合资源;另一方面,社会管理需要信息技术来达到调配资源的目的。国外早已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社会管理当中。美国将其应用于公共服务与安全领域,使得实时交互信息处理能力与应急反应速度得以提升;而日本则通过良好的信息化基础,积极引进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就国内而言,自创新社会管理概念的提出,上海、北京等多个城市已经开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创新社会管理中。上海静安区建立综合性业务应用系统;北京朝阳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的社会管理体系。可见,运用信息技术创新社会管理对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2创新社会管理下信息技术的正功能

(1)理顺社会关系。通过建立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与决策的有效对接,加快信息传递与保真。社会管理部门通过运用网络信息技术,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社会信息,使得社情民意更加具有广泛性与时效性,为进一步做出科学决策提供条件。

(2)提升服务水平。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仅可提升社会管理部门的服务水平,而且能够转变传统服务供给模式与手段。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挖掘和管理,提升管理效率与执政服务能力。

(3)完善管理机制。随着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通过在社会管理部门与公众之间架起的沟通渠道,有效解决了二者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技术促进了管理部门事务处理的公开性与透明性,进一步规范了管理行为。

(4)提高管理效率。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将管理文件电子化,极大地提升了管理效率。此外,通过电子政务等形式,公众通过信息技术监督管理部门的执政行为,了解执政进程,评估执政水平,提升管理效率。

3创新社会管理下信息技术的负功能

(1)信息过度参与。信息技术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区域性与时间性,由于缺乏有效管理,信息化带来的过度参与将使管理部门面临无政府主义挑战的风险,从而阻碍社会管理创新的进程。

(2)形成群体隔离。一般而言,信息技术在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普及与发展相当不平衡,这使部分区域与国家则被边缘化了。就一地区而言,上层群体往往能够率先使用信息技术,而底层群体则无缘接触,这也导致了群体间的信息获取能力不对等。

(3)带来信息欺骗。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下,对于社会管理部门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压力。因而,部分相关人员利用技术手段获取的虚假信息来欺骗公众,使得公众对于社会环境产生误导。

4创新社会管理下信息技术正功能发挥

(1)健全社会管理信息系统。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即是社会管理相关部门运用科学手段搭建起来的区域性社会管理平台,作为创新社会管理下信息技术功能发挥的核心,其健全可以使管理部门针对信息的反馈做出具有广泛性与科学性的决策。另外,要加大信息技术设施的投入,积极落实配套资金,综合利用网络载体开展社会管理服务。

(2)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一方面,需要提高安全防范技术,通过运用加密认证等安全性措施,确保信息安全运行;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安全防范机制,社会管理相关部门需要制定严格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与突发事件预警应急机制,并逐步健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第9篇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和应用环境,初步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培养对计算机使用的意识和兴趣,掌握信息技术一些常识上的应用,通过与他人的学习和合作,正确运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建立联系和沟通,获取需要的信息,同时有意识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交流,培养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养成有效使用计算机的责任意识和良好习惯,学习一些必备的知识,能够对计算机程序进行简单的设计。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现今学校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而作为重中之重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也正在以势不可挡之势向前发展,但受方方面面条件的制约,它的发展仍旧处在一种初级探索阶段,就目前来看还有许多的不足和问题,例如受经济体制因素的影响,使信息技术的发展始终处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中。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百事待兴,一直面临着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受到资金的制约,各个地区存在着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

由于中国从古至今的根深蒂固的应试制度,使应试模式的教育体制广泛深入到教学中。很多人的学习目的不明确,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就是为了能考取理想的大学。特别是对贫困地区的孩子,将考大学当做是跳出龙门、改变出路的唯一希望。而在现行的小升初考试项目中,还没有列入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由于仅仅是一个参考,对学生升学没有产生影响。因此很多教师和家长,对于信息教育,从思想观念上,就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仅仅当成一个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和“劳动技能课”,这样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意识和观念。即便是对那些信息教育开展较好的学校,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也仅仅是对计算机理论知识进行机械性的讲课,这种抽象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机械的记忆一些理论知识,毫无生动形象感可言,更多的是增加反感和厌恶,这样极大的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有许多学校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是一味的灌输知识,进行填鸭式式的讲课,使计算机教学了无生趣,压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

首先,教师和家长应该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学科,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和进行,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教师和家长只有引起观念上的足够重视,才能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动力。同时由于信息技术是在理论上建立起来的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知识型人才向素质型人才转变。现今社会知识量极度膨胀,个人不能拥有全部的知识,如何才能利用信息手段,去陈出新,通过计算机的检索功能,将复杂的信息简单化,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对学生这项能力的培养,对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意义重大。使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知识,更多的是一项技能。所以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多的是对个人素质的培养。加强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能够提高他们的判别能力,对各种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小学生因为年纪小,刚刚接触信息技术,家长和教师在这个阶段必须要正确的加以引导,并有效的进行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小学生掌握学习信息技术的技能和本领。

三、创新实施游戏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