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历史科研课题

时间:2023-06-13 16:08:22

导语:在初中历史科研课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历史科研课题

第1篇

一、利用学生实验加深学生对物理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物理有些实验脱离生活,硬搬书本上的实验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多动心思改进或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物理实验,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实效。

实例1:在《电流的磁效应》一课,我设置了如下实验:

演示:把一个用纸盒装好的螺线管放到一个静止不动的小磁针的旁边,然后进行通电、断电,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议论:

1.你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2.这个纸盒里装的是否是永磁体?为什么?该磁场的产生与消失与通、断电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两节干电池,一根较长的导线,若干短导线,小磁针、小灯泡、开关各一个)组装一个电路,要求组装的电路的电流能使小磁针受力偏转。

提出问题:

1.小磁针是怎样偏转的?

2.它偏转的方向可能与什么有关?用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做探究。

该实验的设计使学生对电流的磁效应有较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课堂实效。

实例2:在《压强》一节内容,我们都知道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好压力的作用效果,而压力和重力的联系和区别又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本人设计了如下分组实验:

器材:锯片一条,磁铁若干个(2学生/组)

操作:

1.用手把锯片水平悬空放置。

2.把磁铁放在锯片中央,引导学生观察锯片的形变。

3.以一端为中心,把锯片由水平位置慢慢旋转至倾斜,再至竖直,由于磁铁和铁片间的吸引,磁铁不会掉下。(引导学生观察锯片形变的变化)。

4.再在原来的磁铁上叠加一磁铁,重复步骤1-3,引导学生对比两次实验的效果。

提出问题:

1.锯片为什么向下弯?锯片形变的程度与什么有关?是因为磁铁的重力吗?(利用这个问题引出压力的定义)

2.磁铁的重是不变的,锯片倾斜时,形变程度变小,竖直时没有发生形变,为什么?(利用这个问题引出压力的方向,以及压力与重力的联系和区别)

3.锯片的形变是压力还是重力的效果?(利用这个问题使学生认识什么叫压力的作用效果)

关于压力的知识,物理课本没有专门的内容,但如果对压力的知识不理解,那么学习起压强来是很困难的。通过设计这个实验,使学生能较好地区分压力和重力,并理解好什么是压力的作用效果,对学生学好压强的知识起到很好的作用,降低了压强学习的难度。当锯条处于竖直位置时,虽然磁铁仍吸附在锯条上,但锯条没有发生形变,这现象引起学生相当大的兴趣,都急于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学生作出了种种的猜想,掀起热烈的讨论。相信这个实验给了学生相当深的印象,压力和重力的区别和联系也就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是提高物理课堂实效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仅是要“动脑”,更重要的是“动手”。

二、通过贴近生活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实效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演示实验有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

实例3:在《大气压》一节内容,为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老师都喜欢做“覆杯实验”,既省时又效果显著,但不少学生认为硬纸片不掉下来不是因为大气压的作用,而是因为纸片被水“粘住”了。对于这个问题单凭老师的解释是不能令学生信服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塑料杯的底部钻了一个小孔,做实验时先把小孔堵住,当学生提出纸片不掉下来是因为纸片被水“粘住”时,我打开这个小孔,让空气从小孔进去,纸片就再也“托”不住水,“哗”一声和水一起掉下,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疑惑。

实例4:在讲述《力的作用效果》内容时,我拿出一个玻璃汽水瓶,问:当我用力捏瓶身时,玻璃瓶的形状有改变吗?所有学生都回答:没有改变。于是我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一只玻璃酒瓶,灌满清水,再滴入几滴红墨水,使清水呈红色以便观察。取一根25~30厘米的细玻璃管插入橡皮塞中,塞住酒瓶口。使插入水中的细管中显示出一段红色液体,液面高出橡皮塞。然后用力捏瓶身,细管内的红色液面明显上升,松手后细管内的红色液面又降回原处。

提出问题:

1.红色液面上升说明了什么?

2.松手后细管内的红色液面又降回原处,又说明了什么?

这个实验把学生认为不可能的情况成为可能,给学生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我体会到如果老师设计的演示实验学生回到家中也能很容易获得器材自己动手做一次的话,更能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制作和实践的兴趣。如以下两个实验:

实例5:在《摩擦起电》一节内容,为了说明这种现象不仅仅在玻璃棒摩擦绸子,橡胶棒摩擦毛皮时存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实验:展开报纸,把报纸平铺在墙上。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下来了。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手,被掀起的角会被墙壁吸回去。把报纸慢慢地从墙上揭下来,还可听到细小的静电的声音。

提出问题:

1.报纸为什么会粘在墙上?

2.从听到的声音你判断出摩擦过的报纸有何变化?

实例6:在《浮力的应用》一节内容,为了更好地说明气球和飞艇的原理,我设计了如下实验:打开塑料袋,倒置。用吹风机往里面吹入热风。几秒钟后,关闭吹风机,松开手,塑料袋会飘起来。接着把热风换冷风,重复实验,塑料袋却不会飘起来。

提出问题

1.为什么塑料袋充入热风能往上飘,而充入冷风却不能?

2.热风和冷风的物理性质有什么不同?

3.气球和飞艇里面所充的气体应具有怎样的物理性质?

第2篇

论文摘 要:现从两个方面入手对初中科学实验课日常生活用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进行探讨,包括:利用日常生活用品直接替代实验用品、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实验用品。

日常生活用品来源于学生生活,且易取、易得,是对学校实验室资源的补充。日常生活用品开发成为实验课程资源,能把学生的学习视点从书本逐渐引向生活,引向更广阔的自然时空,使学生对科学现象获得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科学知识就存在于生活之中。

一、利用日常生活用品直接替代实验用品

如果没有合适的课程资源,可以由那些特征和性能近似的其他资源代替,课程资源具有替代性。中学科学实验创造技法中的替代法是通过对原型的观察研究,洞悉其材料结构、工艺造型、功能原理等,在原型的引发下进行创新的一种技法。替代法不是消极的顶替和被动的替换,而是主动、积极地创造。利用替代品做实验能打破常规实验的条条框框,启发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可直接替代的实验仪器:白色厚薄均匀的瓷汤匙可作代蒸发皿,用于一般固体的加热,少量溶液的加热、蒸干等;口大、口边光整、无色、大小适宜的药瓶、罐头瓶等,都可作集气瓶;用塑料吸管或水性笔芯代替导管;用泡沫塑料代试管架;包装药片的塑料凹槽可作井穴板;光亮的纽扣、灯泡、表蒙子、罐头盒等,根据上述物体表面是凹或凸的可以成为凸面镜或凹面镜;老花镜代替凸透镜等。

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可直接替代的实验药品:废旧干电池外壳剥下洗净替代锌,废旧干电池中剥取的石墨棒替代石墨;破铝锅、铝壶、青霉素等瓶口剥取铝片;精装香烟的铝箔代替铝箔;铝质废电线中剥取铝丝;铜质废电线中剥取铜丝;大理石可替代碳酸钙;食用小苏打可替代碳酸氢钠;厨房用精盐可替代氯化钠;厨房用醋可替代醋酸;豆油、菜油、猪油可替代油脂。

二、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实验用品

学校实验室应提供一些常用工具盒,为师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自制教具,进行科学实验提供便利。有些制作精巧的自制教具和创意新颖的实验器具不是登不了大雅之堂,而是可以作为学校的常规仪器保留下来。它们不仅有助于科学实验教学,而且可以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给学生以亲切感和成就感。正如麦克斯韦所说:“演示实验的教育价值常常是与仪器的性能成反比,学生用自己自制的仪器,即使在用的过程中总是出错,却常常比用细心调整的仪器易于学到更多的东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曾说过:“自制的仪器永远比买来的好。”有些药品也可以利用一些身边易得的原材料自制。尽管不是很纯净,但用于一般实验还是可以的。

可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的实验仪器:利用墨水瓶(代灯座)、汽水瓶盖(固定灯芯)、塑料瓶盖(代灯罩)、废铁皮(代防风罩),可做成很实用的酒精灯;取下废灯泡上的金属套(可在酒精灯上转动着烧一会儿),再小心取出灯泡中的玻璃柱。金属套内外涂一层漆,干后配上皮塞和导气管,把金属套用油灰黏合在玻璃泡上,即可做成代烧瓶;用眼药水软塑料管或其他类似的软管,在管口上套上一支拉尖的细玻璃管,就是一支非常实用的滴管;用大小适宜的圆玻璃瓶,截取上面部分,可以做成漏斗;用油灰或熔蜡把大号废旧注射器的顶端的小孔堵住,配上水泥座或厚木座,就成了一个很实用的小量筒;用普通食品塑料袋制储气袋,储用都很方便;简单的木质天平可以自制:用木条作横梁,用一段废锯条磨成刀口作支点,在横梁上等臂两端各挂一个塑料盘子作托盘。砝码可用硬币(三个一分硬币作2克砝码,三个五分硬币作5克砝码,误差不大)、空药瓶(盛上相当的沙砾,可当10克、20克、50克的砝码)和砖头(切成所需的重量,例如100克、200克、500克、1000克)来代用。如自制简易显微镜的材料完全可以废物利用,可以选用圆形花镜片两个、马粪纸1张(鞋盒即可)、三合板或薄木板1块,小镜片1个,铁丝和圆钉若干,乳胶和小木条。

可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的实验药品:用稻草等烧制少量即得草灰;用柳树枝自己烧制,研细即为炭粉:取蛋壳数个洗净、晾干、捣碎,可制得碳酸钙:用铜丝在水焰上燃烧,表面可生成氧化铜;一些花草、果实及蔬菜如卷紫心菜、紫萝卜、红萝卜、紫罗兰花等均含有育翅酸碱指示剂作用的色素,可以用这些植物来自制酸碱指示剂。

近年科学实验改革正在向着贴近生活的方向进行,从生活性、实用性和符合年龄特点的角度来考虑设计实验是很有必要的。要善于从熟悉的环境和事例中发掘实验课程资源,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加深对周围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讲评课 有效性

一、初中物理试题讲评课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将“讲评”的概念定义为“讲述和评论”。讲评课是学生在完成考试或练习之后,教师对试卷进行分析、讲解、点评,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总结经验、丰富体验、拓宽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和掌握学习规律的教学活动。

物理试题检测是对学生物理学习结果是否实现预期目标的一种评价方式,这种试题评价方式的目的:通过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解决物理课堂教与学的问题。

二、初中物理试题讲评课的功能

试题讲评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提出: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提倡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实现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1]。

1.诊断功能。高效的试题诊断有助于教师通过学生试题解答情况发现学生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好、解题的方法和过程是否正确、是否养成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思维逻辑是否清晰、解题步骤是否完整等。教师在安排和设计习题时,应注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

2.激励功能。有效的激励必须建立在对学生解题过程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考试中哪些方面获得了提高,哪些能力得到了发展,还有多大提升空间。当然,教师讲评的同时要以适当的方式指出存在的不足,但应以鼓励、表扬和肯定为主,避免出现轻视、为难和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情况出现。

3.发展功能。试题讲评不但要关注学生今天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明天的发展前景。试题讲评课好比是座加油站,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发展和前行。因此,试题讲评显然不能就题论题,而要对考查学生的知识进行延伸,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

4.示范功能。有的问题,学生心里知道答案是什么,却不知道如何表述[2]。在讲评课上,教师可以选取典型的物理试题,给出完整、简练、规范的解题步骤让学生模仿和学习。

三、初中物理试题讲评课的实施原则

1.及时性原则:考试结束后,学生思维和学习动机正处于热点,要趁热打铁,及时批改试卷和备课。

2.针对性原则:教师要通过试卷前期分析,针对试题症结“对症下药”。

3.激励性原则:激励应贯穿于整个讲评课的始终。

4.参与性原则:讲评不能一味地由教师叙述,要给学生参与和表达的机会,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5.多样性原则:让学生、合作伙伴和教师等多主体参与讲评活动,

6.巩固性原则:讲评后要让学生进行二次答卷,对常犯错误和典型试题进行巩固提高。

四、初中物理讲评课有效性的策略

1.围绕试卷分析进行充分备课,落实好三维目标。教师备课时要围绕试题特点、考难点和易错易混点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归纳学生所犯的共性错误,找出错误的根源,并设计相应的补救措施。备课中要就讲评课落实好三维目标,因为三维目标是一节课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对任何一方面的忽视都可能会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

2.让学生自查、自纠、自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及时将试卷批改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分析和纠正做题中存在的错误,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展动力,从而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开发自主学习潜能。

3.组织学生互诊、互评、互讲,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生生互动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能学习模式,该模式有利于营造平等、互助、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学习氛围。教师要学会放手,学会把所有问题放手给学生自己总结相关知识的得与失。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起组织、指导作用,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长此以往,不但能够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错题收集与整理。试卷讲评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试卷自我分析与反思,对易错试题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进行归类,把典型的错误试题收集在错题集中,分析出解题错误的主要原因,并给出正确的解答,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不再出现类似的解题错误。

5.注重试题拓展与研究。讲评课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考什么就只讲什么,而要把试题考查的知识向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延伸。由于考查的知识点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生发出来的命题取向却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需要把试题的拓展和研究真正落到实处,这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矫正补偿,及时巩固。教师要及时依据讲评情况,再精心设计一份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作为讲评后的矫正补偿练习3。对于易错题要让其在练习中多次重复出现,达到矫正巩固的目的。当讲评间隔一段时间后,教师有必要再次对典型试题进行变式考查,以便让学生达到真正掌握的效果。

五、结语

试卷讲评是执行常规教学测试和全面实现检测功能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有效的试卷讲评课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物理知识,它对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分析物理问题,解决物理答题中教与学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4篇

关键词:中学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计划;实验室档案

中学实验室是教师进行实验教学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实验室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学校应在满足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药品和用品的同时,提高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培养教师的驾驭能力,提高实验开出率。

一、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

健全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工作的重要保证。学校应建立各种完备的管理制度以明确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和实验员各自的职责,同时,管理制度也必然有利于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让学生在明确奖惩制度的前提下自觉遵守实验室各项制度,以确保实验室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制订学期实验计划

学期实验计划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部分,是提高实验开出率的重要保障。包括实验目录、所需实验物品、学校购买计划、编制实验课程表及印制实验报告单等内容。需要分管实验室的领导、任课教师和实验员以及后勤人员的认真研究,相互配合来完成。此项计划必须务实,应切合实际。计划一经制订,必须逐项落实。

三、注重实验室档案的积累保存

实验室档案包括实验室管理制度、学期实验计划、实验记录、学生实验报告、实验物资的总账和明细账。物资使用要有登记记录,包括教师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通知单,借还仪器、损坏赔偿和仪器维修记录簿等。还要有自制教具记录以及有关实验教学研究和改进的论文等资料。平时要做到细心整理,按学年、学科分类归档备查,以便为今后各学科的实验教学积累资料。

四、各类仪器、药品的分类和存放

中学实验室的物品基本上分为仪器类和药品类。对仪器类物品要按要求统一编号分类分柜存放。对药品类物品要严格执行有关化学药品分类登记和存放的规定,对剧、危险品要采取专柜双人双锁并定期进行检查等管理措施。对学生分组实验使用过的试剂瓶,要进行分类存放。

五、实验室管理人员的配备

学校应配备专业技术能力和责任心强的人员做实验员,这是保证实验室发挥作用和科学管理的关键。实验员的工作态度关系到实验教学的成败。要做到认真负责、勤勉敬业,必须熟悉教材,掌握教学进度。在实验计划的制订、教学组织、课前准备、预实验、学生养成教育、自制教具以及教育科研等方面,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误区;处理;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问题的提出:

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如何针对初中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处理好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提问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

1、提问随意、表达不准确,不简洁明了

教师在提问时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如在学习初二教材"汽化和液化"这一节时,老师课堂引入提问:"汽化属于物态变化中哪一个?"学生目瞪口呆、无从回答。老师大声呵斥学生:"这个都不会啊,你们课前预习了没有!"才有一个学生回答:"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学生们恍然大悟,有的学生窃窃私语:"老师提的原来是这个问题啊。"还有一次笔者在听"密度的应用"这一课时,有位老师课前引入提问:"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密度知识有什么意义?"没有学生应答,造成冷场。实际上这位老师本来是想表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从而可以用密度来鉴别物质。可见作为处于教学主导作用中的教师提出问题时必须开门见山、准确明了,以便学生迅速进入思维状态,直接寻找答案。

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

课堂上老师都希望学生按自己既定的教案完成教学任务,不希望出现自己备课中想象不到的问题。殊不知,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富有创造性的完全按计划执行的课不一定是好课。在学习"电压和电压表的使用"一节时,老师设计了如图所示电路,要求学生两人一组"用电压表测电路中电压,比一比哪个小组测的电压多?"且不说他这种提问是想设置一个开放性的学生探究活动?还是只想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练习使用电压表?学生花了四、五分钟探究后,老师给出了答案,

可以测三个电压:两灯电压及电源电压。而有一组学生将电压表与开关并联,发现开关闭合时两灯亮、电压表示数为零,开关断开时两灯不亮、电压表有示数。他们认为可以测出的不止3个电压,还有开关两端的电压,而且不同情况下电压不同。老师明显没有预设到这种情况,老师笑了笑、摆摆手、让学生坐下,不加评论。这组学生很不服气,后面的课再也没心思去听,其实电压表的内电阻大、串联分压,这个问题在下一章的内容中将要学习,教师完全没必要回避。

当学生生成的问题是自己没有预设到的时,教师应及时做出一种判断:当堂课不能解决的可以告诉学生这种现象所属的规律,我们以后的学习中再去研究;当堂课中能展开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要怕时间紧,影响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应把握课堂中的问题对课堂做及时的调整,肯定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创造力。

3、不能灵活应变,重结论、轻过程

有位老师在教授"光的色彩、颜色"时,探究色光混合,让学生在讲台前演示用手电筒透过红色、绿色、蓝色的色纸,观察不同的色光混合后的颜色。结果学生摆弄了很长时间得不到混合后的色光,此时老师没有帮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而是简单的给出了红光与绿光混合可以得到黄光......。学生对没有见到过程而得出的结论将信将疑。此时老师若针对课堂灵活应变、顺势诱导,追问现象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出可能是:电筒光强度不够、周围太亮、色纸太厚等等。教师在给自己下台阶的同时,可以扩大战果。

二、教师提问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教师通过提问,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提问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关系:点与面的关系;广度与深度的关系;难与易的关系;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

三、教师提问中的方法策略

同一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课堂上,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

1、引发争论激发思考

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例如力学中"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以及"在平地上挑着东西前进做不做功?"等问题,引导学生对照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辩论,必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联系实际"对比式"提问

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如"电流表与电压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等的比较。在发展了学生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联系学生知识"层递式"提问

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

新旧知识比照"扩展式"提问

第6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因“材”施教;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0-0087-02

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本身特点决定了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占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对于这一点,教师不仅认同,更是对实验教学倍加重视,中考复习时物理实验往往被单独作为一块进行专项复习,可就是在这样看似步步为营的情况下,每年的中考物理涉及实验部分还是丢分较多,导致中考成绩每每不尽如人意。面对这一现象,老师、学生都想知道:问题出在哪呢?教师是敬业的,学生也是努力的,考题也没有偏、难、怪,为什么学生的错误却总是防不胜防?

在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的试题分析、学生解题过程的再现以及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反思后,问题终于浮出水面:过于强调单个实验的传授型教学而忽视对不同类型实验进行分类、比较以及探究型教学。结果是:学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别说触类旁通。这样的教学老师像个保姆,面面俱到,可实质上是教师传授得越多,学生掌握得却越少,重点多了也就没了重点。

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实验教学得到了“强化”,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大大增加,这不仅体现在每次的实验时间上,更体现在实验次数上,这也成为我们许多教师觉得自己是很重视实验教学的最好证明,但机会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效果的必然提高。传授型实验教学模式下实验教学的特点:学生实验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的,实验方法、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实验时间都是预定的,一切都是按照预定计划实施,学生能做的只是机械似的填充——操作——记录——计算,久而久之,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探究能力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兴趣。

不同类型实验的侧重点是有区别的,在教学的方式上应有所区别,要因“材”施教。

物理实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测量型、探究型、验证型。

一、测量型实验

测量型实验是在学生了解了相关的知识以后,利用所学知识去测量一些具体的物理量。例如:测质量、测体积、测密度、测电流、测电阻……,这类实验目的明确,测量方法也比较固定,重在“测”,因而教学的重点在于测量的原理,测量器材的选择、调节、使用,测量的步骤安排,仪器的读数,测量误差的分析以及减少误差的方法和实验的可行性分析。

(2012安徽)某同学利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测量前,他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此时指针和游码位置如图1所示。为了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此题考查的重点落在了对测量仪器的使用和调节上。

(2012安徽)李明同学设计了图2所示电路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根据图示电路(实物图),在方框内画出电路图。

(2)闭合开羊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移至_____(选填“A”或“B ”)端。

(3)实验时,电压表的示数为 U ,电流表的示数为 I ,该同学利用P=UI 计算出小灯泡的电功率。若考虑电表的电阻对测量的影响,则电功率的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相比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分析:此题重点考查对器材的调节和测量误差的大小分析。

二、探究型实验

探究是人们了解自然的过程,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探究型实验重在“探究”上,这类实验教学要明确探究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探究,怎么去探究,探究的结论是什么,等等,考查点往往在探究的方法、怎样探究、数据的处理分析和探究的结论上。

(2012安徽)图3所示为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Ⅰ.让同一钢球从斜面上不同的高度由静止滚下,观察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

Ⅱ.让不同质量的钢球从斜面上相同的高度由静止滚下,观察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Ⅰ是为了研究动能大小与______的关系。

(2) 步骤Ⅱ是为了研究动能大小与______的关系。

(3)该实验中斜面的作用是为了控制钢球______的大小,木块的作用是为了比较钢球______的大小。

分析:此题重点考查了探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的具体运用和怎么探究的。

三、验证型实验

验证型实验是在已知结果的情况下,用对比的方法来验证有关结论、规律,通过模拟重现前人探索的经历,验证某些已有结论,从而掌握某些探索自然事物的方法。因此,对验证性实验教学重在实验中所涉及的实验方法,以及分析实验误差的来源、设法减少实验误差。

实验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概念、知识教学,重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这也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因“材”施教,才能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第7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课堂组织 探究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66-01

以学生为主体,就要从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就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实验,是实现学习方式多样的重要手段之一。

1 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这就要求过去以书本为主、以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转化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比如《物态变化》一节中。传统的教学是以学科的知识为核心的。一般都是通过教师做演示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再讲解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以及过程特征。而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以熔化和凝固知识的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不能只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熔化和凝固概念的规律本身上,更应该注重学生对凝固和熔化过程的经历和体验上。首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如“水结成冰、冰熔化成水”这样的典型事例引出熔化和凝固这种现象;然后结合事例引导学生猜想熔化和凝固的条件,让学生自己探究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做出记录,以便在验证之后和开始时猜想情况进行对比,这也是一种学习。有了猜想之后就要进行验证,看猜想是否正确。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用什么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组织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交流。由于学生刚刚开始学物理,教师应根据探究的方案进行较多的指导,在学生交流方案的基础之上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评价、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提出如下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1.在做海波熔化的实验时为什么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要把试管放在水中,通过烧杯对水进行加热?

2.烧杯中要放多少水才合适呢?

3.温度计的测温泡放在什么位置才比较合适?

4.怎样才能把温度计的测温泡放在合适的位置?

5.实验当中需要记录哪些数据,怎样记录?

6.实验操作的程序是什么样的?

7.怎样才能保证实验的过程安全操作?

学生清楚这些问题以后实验方案也就已经确定了。方案确定后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并收集证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搜集学生操作过程当中的所有问题,包括学生操作是否规范、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主动、学生的操作是否有安全隐感等等。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以后,学生通过实验所得出的结果可能并不十分理想,如熔化的温度偏差较大,所画的图像并不能明显地看出来熔化过程等一些问题。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实验的结果是否理想,更要关注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参与程度。

2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突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

教材注重到了在每章、每节的开始尽量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力争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这样既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的科学情感。比如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之初,我们就应该避开那些比较抽象的、一般化的物态变化和那些非常严密的物理概念,而应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当中的实例(比如晒衣服的问题)出发,认识到一种具体物质――水的物态变化过程。“水从衣服上跑掉了!”从这样一个学生很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来认识汽化现象。 再比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的教学,这个知识点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一个分化点。但是在现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形式应该进行改革。尽管在探究活动之后需要一些定量的计算,但是应该尽量避开那些意义并不很大的一些模型化的繁杂的计算,应该像教材当中的例题和作业那样设计一些有实际背景、有实际意义的习题。再比如《光的反射》的教学,我们不能仅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的落实上,只关注如何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而应该从实际的问题出发,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物理知识在实际当中是很有用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些具体的实例出发来引入所要研究的内容并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来解决这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 针对具体情况,开展多种方式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物理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知识内容本身,而应结合学校的物质条件和学生的兴趣、能力水平,开发多种多样的探究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探究“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当中,学生从他的实验结果或者从熔化图像上很难看出比较明显的熔化过程,或者可能会发现海波由于过热而不凝固这样的问题。对于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一方面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问题意识,同时我们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能力水平积极地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专题研究。在进行专题研究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到学生之中。在研究方案的确定、如何查找资料、安全操作措施的防范等等方面给学生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比如在学习了光的折射现象之后,学生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1.对于不同的介质对光的折射是否相同呢?

2.清晨看到日出的时候太阳是在地平线以上还是在地平线以下呢?

第8篇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麻醉处理。方法 对86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急救与麻醉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急救与麻醉处理方法。结果 4例因严重失血术中死亡,6例术后死于重型颅脑损伤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存活76例,成功率为88.37%。结论 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急诊急救、快速液体复苏、及时处理并发症、选择气管插管全麻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休克;急诊处理;麻醉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病人,病情复杂危重多变,病死率很高。因此,如何提重创伤病人的治愈率,减少病死率和伤残率是目前创伤医学研究的重点。笔者对我院2003~2008年收治的86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急救与麻醉处理进行分析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中,男62例,女24例,年龄14~68岁,其中多发性肋骨骨折血气胸并腹腔脏器破裂15例,心脏刀刺伤9例,腹腔多脏器破裂26例,颅脑损伤并腹腔脏器破裂或四肢多发开放性骨折28例,其他复合伤8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9例,高处坠落伤10例,重物砸伤4例,刀刺伤23例。手术方式:开胸、开腹探查止血术、心脏修补术、开颅血肿清除术、血管肌腱吻合术、清创缝合术、截肢术、四肢骨折内固定术等。

1.2 病人伤情

ISS值25~75,平均35.7。86例患者均伴有严重失血性休克的表现,表情淡漠、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弱或扪不清。就诊时有53例(61.63%)血压3 000ml以上者22例,加上术中继续失血,失血总量>7 000ml以上者8例。13例在急诊科行气管插管,4例成功施行心肺复苏术。2例在急诊科就地手术,26例直接送手术室抢救,58例由病房送手术室抢救。

1.3 急救与麻醉处理

病人入室后快速详细检查病人,立即清除口咽部分泌物,维持呼吸道通畅,面罩供氧,迅速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扩容,行颈内静脉、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心电图(ECG)、SpO2、血压、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尿量等。合并血气胸的病人局麻下胸腔闭式引流。全组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饱胃及头面、颈部外伤的病人行清醒气管插管,其他病例以不抑制循环加重休克为原则,选用咪唑安定0.02~0.04mg/kg、芬太尼1~3μg/kg、阿曲库铵0.5mg/kg、依托咪酯0.2~0.4mg/kg静注诱导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机械通气,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2~14次/min。间断静注芬太尼、依托咪酯、阿曲库铵维持麻醉,必要时吸入0.5%~1%安氟醚加深麻醉。在抢救早期用休克指数初步估计失血量进行初期容量补充,术中根据病情随时抽血化验血常规和血凝情况,必要时查动脉血气,动态了解病人的失血、凝血功能状态及酸碱度平衡情况,再根据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综合判断调整术中补液和用药。晶体液以林格氏液为主,血源不足时先输入聚明胶肽注射液500~1 500ml。MAP4 700ml、红细胞6u以上,其中22例病人输血浆600~1 000ml,最初8h内输液总量>12 000ml有8例。

2 结果

手术结束时,72例(83.72%)病人血压恢复在正常范围,复苏4h内完全清醒、自主呼吸恢复拔除气管导管50例(58.14%);32例(37.21%)有颅脑损伤、胸腹联合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者继续机械通气支持。本组死亡10例(11.63%),其中术中死亡4例(1例严重肝脾破裂、2例右心室破裂、1例主动脉破裂等);术后死亡6例,其中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重型颅脑损伤3例。本组存活率为88.37%。

3 讨论

3.1 绿色通道手术是急救的关键

绿色通道手术为急危重病人无条件地以最快的速度救治,使严重多发伤的病人在伤后1h内得到有效救治者的病死率大大低于1h以后救治者[1]。在抢救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提高病人的血氧浓度,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2]。本组病人ISS值为(35.7±10.4),均以严重创伤、多发伤并失血性休克伴低氧血症为主要特点,病情危急而复杂。我们紧紧抓住伤后1h救治这个黄金时间,在急诊科对36例及时进行呼吸循环复苏,立即清除口咽部的血污和分泌物,面罩正压供氧SpO2

3.2 液体复苏抗休克疗效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由于循环功能紊乱,导致组织灌注明显减少从而引起心、肺、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供与氧供的不足以及氧供和氧耗比例失调[3]。因此,治疗上应尽早恢复和改善重要脏器和组织的灌注。胶体液治疗失血性休克病人,对稳定循环和改善组织灌注明显优于晶体液[4],一般按晶体液∶胶体液=(2~4)∶1进行补充,避免单纯晶体液造成大量水渗到组织间隙,产生组织和细胞水肿。严重失血血细胞比容(Hct)70%时,还应适当输注新鲜冷冻血浆(10~15ml/kg)以代偿凝血因子不足所造成的凝血功能障碍,必要时输血小板。如果经积极扩容治疗,血压不升,可用多巴胺3~5μg/(kg·min)维持MAP在7.98kPa左右,以达到组织灌注的目的。

3.3 早期防治并发症

严重创伤休克的病人易并发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DIC、多脏器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极高。因此,加强围术期的监测与管理,妥善处理各种并发症,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除常规无创监测血压、ECG、SpO2和尿量外,应尽量进行有创监测MAP和CVP,以及时准确地反映血流动力学变化,更好地指导液体复苏。单位时间内观察尿量,是反映肾脏血流可靠的指标,若尿量

3.4 麻醉处理

休克病人麻醉方式首选插管全麻,能保证供氧,为手术提供条件。合并胸外伤有血气胸的病人,先胸腔闭式引流后再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避免发生严重的张力性气胸,通气压力不宜过大,以免发生气压伤和正压通气对循环功能的影响而加重休克。麻醉药应选用对循环干扰轻、不影响心肌耗氧、不影响复苏的药物为宜。依托咪酯、芬太尼对循环抑制作用最小,不抑制心肌功能,可应用中等剂量复合低浓度吸入性麻醉药联合用于循环欠稳定病人[5]。氯胺酮对低血容量性休克及交感神经高度兴奋的病人可能有心肌抑制的危险,而咪唑安定、异丙酚对循环均有抑制作用,故休克和心功能不全患者应慎重选用。本组主要采用依托咪酯、芬太尼和0.5%~1%安氟醚静吸复合、间断静注阿曲库胺维持麻醉,术中麻醉满意,心率、血压平稳,无循环抑制表现。

综上所述,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病人,病情危重复杂多变,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呼吸循环复苏,积极抗休克治疗、合理充分供氧;手术止血治疗原发病,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和药物;加强围术期监测与管理,早期防治各种并发症,是抢救成功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郭星君,滕倩倩,张燕萍,等.急救网络及其在急诊早期救治中的作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51.

[2]何忠杰.白金十分钟——论现代抢救时间新观念与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745-746.

[3]吴在德,郑树.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3-51.

第9篇

关键词:中学物理 实验 学生兴趣 效果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对同一类型问题,在不同的条件下,提出多向性、多变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思维。而初中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等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能力虽然已有了相当的发展,但思维形式明显偏重于具体思维,其发散思维意识相对薄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表明,利用初中物理实验可引导学生广开思路,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所以对初中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完全可行的。下面就如何利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来谈一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一、从基本公式、定义出发,多途径、多方位地寻找处理实验问题的方法

即我们实际教学中常见的“一题多解”。也就是说,在基本原理相同的前提下,从已学知识出发,尽可能地挖掘出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可行的测量方法。例如,在测量固体(如:圆柱形金属)的密度实验中,可从公式ρ= m / V出发,用天平直接测量或用弹簧秤间接测量出物体的质量m,用刻度尺或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V,并指导学生将这几种方法进行组合,则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就可有四种。随着学生物理的知识面的逐渐扩大,在学生接受了压强、浮力的概念及杠杆原理后,可引导学生用弹簧秤进行浮力称重法、用杠杆间接称质量法、天平等质量法来测。不仅固体密度测量方法很多,液体密度测量方法也较多,如密度计直接测量法、海尔法(利用连通器原理)、天平等质量法、杠杆法等。最后,要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这几种方法的基本原理都依然是密度的定义式:ρ= m / V ,从而达到“殊途归一”的效果。

二、相同实验目的,通过变换实验器材,引导学生变换思维触角,将多个知识点进行相互沟通和综合,灵活地处理问题

例如,现要求用实验测出待测电阻RX的阻值。

1.如果给你的器材中电流表、电压表均齐全,则可用“伏安法”来直接测量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UX及通过的电流IX,后用公式 即可求得待测电阻RX 。

2.如果给你的器材中缺少了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但多给了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R0,则要用电压表来直接测量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UX,并设法利用串联时电流处处相等的性质来进行间接测量通过RX的电流的大小IX——串联等流法。

3.如果给你的器材中缺少了的是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但多给了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R0,则要用电流表来直接测量通过待测电阻的电流IX,并设法利用并联时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的性质来进行间接测量——并联等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