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中历史科研课题

时间:2023-06-13 16:08:22

导语:在初中历史科研课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历史科研课题

第1篇

一、利用学生实验加深学生对物理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物理有些实验脱离生活,硬搬书本上的实验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多动心思改进或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物理实验,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实效。

实例1:在《电流的磁效应》一课,我设置了如下实验:

演示:把一个用纸盒装好的螺线管放到一个静止不动的小磁针的旁边,然后进行通电、断电,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议论:

1.你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2.这个纸盒里装的是否是永磁体?为什么?该磁场的产生与消失与通、断电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两节干电池,一根较长的导线,若干短导线,小磁针、小灯泡、开关各一个)组装一个电路,要求组装的电路的电流能使小磁针受力偏转。

提出问题:

1.小磁针是怎样偏转的?

2.它偏转的方向可能与什么有关?用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做探究。

该实验的设计使学生对电流的磁效应有较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课堂实效。

实例2:在《压强》一节内容,我们都知道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好压力的作用效果,而压力和重力的联系和区别又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本人设计了如下分组实验:

器材:锯片一条,磁铁若干个(2学生/组)

操作:

1.用手把锯片水平悬空放置。

2.把磁铁放在锯片中央,引导学生观察锯片的形变。

3.以一端为中心,把锯片由水平位置慢慢旋转至倾斜,再至竖直,由于磁铁和铁片间的吸引,磁铁不会掉下。(引导学生观察锯片形变的变化)。

4.再在原来的磁铁上叠加一磁铁,重复步骤1-3,引导学生对比两次实验的效果。

提出问题:

1.锯片为什么向下弯?锯片形变的程度与什么有关?是因为磁铁的重力吗?(利用这个问题引出压力的定义)

2.磁铁的重是不变的,锯片倾斜时,形变程度变小,竖直时没有发生形变,为什么?(利用这个问题引出压力的方向,以及压力与重力的联系和区别)

3.锯片的形变是压力还是重力的效果?(利用这个问题使学生认识什么叫压力的作用效果)

关于压力的知识,物理课本没有专门的内容,但如果对压力的知识不理解,那么学习起压强来是很困难的。通过设计这个实验,使学生能较好地区分压力和重力,并理解好什么是压力的作用效果,对学生学好压强的知识起到很好的作用,降低了压强学习的难度。当锯条处于竖直位置时,虽然磁铁仍吸附在锯条上,但锯条没有发生形变,这现象引起学生相当大的兴趣,都急于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学生作出了种种的猜想,掀起热烈的讨论。相信这个实验给了学生相当深的印象,压力和重力的区别和联系也就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是提高物理课堂实效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仅是要“动脑”,更重要的是“动手”。

二、通过贴近生活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实效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演示实验有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

实例3:在《大气压》一节内容,为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老师都喜欢做“覆杯实验”,既省时又效果显著,但不少学生认为硬纸片不掉下来不是因为大气压的作用,而是因为纸片被水“粘住”了。对于这个问题单凭老师的解释是不能令学生信服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塑料杯的底部钻了一个小孔,做实验时先把小孔堵住,当学生提出纸片不掉下来是因为纸片被水“粘住”时,我打开这个小孔,让空气从小孔进去,纸片就再也“托”不住水,“哗”一声和水一起掉下,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疑惑。

实例4:在讲述《力的作用效果》内容时,我拿出一个玻璃汽水瓶,问:当我用力捏瓶身时,玻璃瓶的形状有改变吗?所有学生都回答:没有改变。于是我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一只玻璃酒瓶,灌满清水,再滴入几滴红墨水,使清水呈红色以便观察。取一根25~30厘米的细玻璃管插入橡皮塞中,塞住酒瓶口。使插入水中的细管中显示出一段红色液体,液面高出橡皮塞。然后用力捏瓶身,细管内的红色液面明显上升,松手后细管内的红色液面又降回原处。

提出问题:

1.红色液面上升说明了什么?

2.松手后细管内的红色液面又降回原处,又说明了什么?

这个实验把学生认为不可能的情况成为可能,给学生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我体会到如果老师设计的演示实验学生回到家中也能很容易获得器材自己动手做一次的话,更能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制作和实践的兴趣。如以下两个实验:

实例5:在《摩擦起电》一节内容,为了说明这种现象不仅仅在玻璃棒摩擦绸子,橡胶棒摩擦毛皮时存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实验:展开报纸,把报纸平铺在墙上。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下来了。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手,被掀起的角会被墙壁吸回去。把报纸慢慢地从墙上揭下来,还可听到细小的静电的声音。

提出问题:

1.报纸为什么会粘在墙上?

2.从听到的声音你判断出摩擦过的报纸有何变化?

实例6:在《浮力的应用》一节内容,为了更好地说明气球和飞艇的原理,我设计了如下实验:打开塑料袋,倒置。用吹风机往里面吹入热风。几秒钟后,关闭吹风机,松开手,塑料袋会飘起来。接着把热风换冷风,重复实验,塑料袋却不会飘起来。

提出问题

1.为什么塑料袋充入热风能往上飘,而充入冷风却不能?

2.热风和冷风的物理性质有什么不同?

3.气球和飞艇里面所充的气体应具有怎样的物理性质?

第2篇

论文摘 要:现从两个方面入手对初中科学实验课日常生活用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进行探讨,包括:利用日常生活用品直接替代实验用品、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实验用品。

日常生活用品来源于学生生活,且易取、易得,是对学校实验室资源的补充。日常生活用品开发成为实验课程资源,能把学生的学习视点从书本逐渐引向生活,引向更广阔的自然时空,使学生对科学现象获得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科学知识就存在于生活之中。

一、利用日常生活用品直接替代实验用品

如果没有合适的课程资源,可以由那些特征和性能近似的其他资源代替,课程资源具有替代性。中学科学实验创造技法中的替代法是通过对原型的观察研究,洞悉其材料结构、工艺造型、功能原理等,在原型的引发下进行创新的一种技法。替代法不是消极的顶替和被动的替换,而是主动、积极地创造。利用替代品做实验能打破常规实验的条条框框,启发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可直接替代的实验仪器:白色厚薄均匀的瓷汤匙可作代蒸发皿,用于一般固体的加热,少量溶液的加热、蒸干等;口大、口边光整、无色、大小适宜的药瓶、罐头瓶等,都可作集气瓶;用塑料吸管或水性笔芯代替导管;用泡沫塑料代试管架;包装药片的塑料凹槽可作井穴板;光亮的纽扣、灯泡、表蒙子、罐头盒等,根据上述物体表面是凹或凸的可以成为凸面镜或凹面镜;老花镜代替凸透镜等。

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可直接替代的实验药品:废旧干电池外壳剥下洗净替代锌,废旧干电池中剥取的石墨棒替代石墨;破铝锅、铝壶、青霉素等瓶口剥取铝片;精装香烟的铝箔代替铝箔;铝质废电线中剥取铝丝;铜质废电线中剥取铜丝;大理石可替代碳酸钙;食用小苏打可替代碳酸氢钠;厨房用精盐可替代氯化钠;厨房用醋可替代醋酸;豆油、菜油、猪油可替代油脂。

二、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实验用品

学校实验室应提供一些常用工具盒,为师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自制教具,进行科学实验提供便利。有些制作精巧的自制教具和创意新颖的实验器具不是登不了大雅之堂,而是可以作为学校的常规仪器保留下来。它们不仅有助于科学实验教学,而且可以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给学生以亲切感和成就感。正如麦克斯韦所说:“演示实验的教育价值常常是与仪器的性能成反比,学生用自己自制的仪器,即使在用的过程中总是出错,却常常比用细心调整的仪器易于学到更多的东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曾说过:“自制的仪器永远比买来的好。”有些药品也可以利用一些身边易得的原材料自制。尽管不是很纯净,但用于一般实验还是可以的。

可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的实验仪器:利用墨水瓶(代灯座)、汽水瓶盖(固定灯芯)、塑料瓶盖(代灯罩)、废铁皮(代防风罩),可做成很实用的酒精灯;取下废灯泡上的金属套(可在酒精灯上转动着烧一会儿),再小心取出灯泡中的玻璃柱。金属套内外涂一层漆,干后配上皮塞和导气管,把金属套用油灰黏合在玻璃泡上,即可做成代烧瓶;用眼药水软塑料管或其他类似的软管,在管口上套上一支拉尖的细玻璃管,就是一支非常实用的滴管;用大小适宜的圆玻璃瓶,截取上面部分,可以做成漏斗;用油灰或熔蜡把大号废旧注射器的顶端的小孔堵住,配上水泥座或厚木座,就成了一个很实用的小量筒;用普通食品塑料袋制储气袋,储用都很方便;简单的木质天平可以自制:用木条作横梁,用一段废锯条磨成刀口作支点,在横梁上等臂两端各挂一个塑料盘子作托盘。砝码可用硬币(三个一分硬币作2克砝码,三个五分硬币作5克砝码,误差不大)、空药瓶(盛上相当的沙砾,可当10克、20克、50克的砝码)和砖头(切成所需的重量,例如100克、200克、500克、1000克)来代用。如自制简易显微镜的材料完全可以废物利用,可以选用圆形花镜片两个、马粪纸1张(鞋盒即可)、三合板或薄木板1块,小镜片1个,铁丝和圆钉若干,乳胶和小木条。

可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的实验药品:用稻草等烧制少量即得草灰;用柳树枝自己烧制,研细即为炭粉:取蛋壳数个洗净、晾干、捣碎,可制得碳酸钙:用铜丝在水焰上燃烧,表面可生成氧化铜;一些花草、果实及蔬菜如卷紫心菜、紫萝卜、红萝卜、紫罗兰花等均含有育翅酸碱指示剂作用的色素,可以用这些植物来自制酸碱指示剂。

近年科学实验改革正在向着贴近生活的方向进行,从生活性、实用性和符合年龄特点的角度来考虑设计实验是很有必要的。要善于从熟悉的环境和事例中发掘实验课程资源,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加深对周围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讲评课 有效性

一、初中物理试题讲评课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将“讲评”的概念定义为“讲述和评论”。讲评课是学生在完成考试或练习之后,教师对试卷进行分析、讲解、点评,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总结经验、丰富体验、拓宽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和掌握学习规律的教学活动。

物理试题检测是对学生物理学习结果是否实现预期目标的一种评价方式,这种试题评价方式的目的:通过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解决物理课堂教与学的问题。

二、初中物理试题讲评课的功能

试题讲评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提出: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提倡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实现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1]。

1.诊断功能。高效的试题诊断有助于教师通过学生试题解答情况发现学生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好、解题的方法和过程是否正确、是否养成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思维逻辑是否清晰、解题步骤是否完整等。教师在安排和设计习题时,应注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

2.激励功能。有效的激励必须建立在对学生解题过程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考试中哪些方面获得了提高,哪些能力得到了发展,还有多大提升空间。当然,教师讲评的同时要以适当的方式指出存在的不足,但应以鼓励、表扬和肯定为主,避免出现轻视、为难和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情况出现。

3.发展功能。试题讲评不但要关注学生今天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明天的发展前景。试题讲评课好比是座加油站,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发展和前行。因此,试题讲评显然不能就题论题,而要对考查学生的知识进行延伸,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

4.示范功能。有的问题,学生心里知道答案是什么,却不知道如何表述[2]。在讲评课上,教师可以选取典型的物理试题,给出完整、简练、规范的解题步骤让学生模仿和学习。

三、初中物理试题讲评课的实施原则

1.及时性原则:考试结束后,学生思维和学习动机正处于热点,要趁热打铁,及时批改试卷和备课。

2.针对性原则:教师要通过试卷前期分析,针对试题症结“对症下药”。

3.激励性原则:激励应贯穿于整个讲评课的始终。

4.参与性原则:讲评不能一味地由教师叙述,要给学生参与和表达的机会,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5.多样性原则:让学生、合作伙伴和教师等多主体参与讲评活动,

6.巩固性原则:讲评后要让学生进行二次答卷,对常犯错误和典型试题进行巩固提高。

四、初中物理讲评课有效性的策略

1.围绕试卷分析进行充分备课,落实好三维目标。教师备课时要围绕试题特点、考难点和易错易混点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归纳学生所犯的共性错误,找出错误的根源,并设计相应的补救措施。备课中要就讲评课落实好三维目标,因为三维目标是一节课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对任何一方面的忽视都可能会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

2.让学生自查、自纠、自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及时将试卷批改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分析和纠正做题中存在的错误,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展动力,从而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开发自主学习潜能。

3.组织学生互诊、互评、互讲,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生生互动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能学习模式,该模式有利于营造平等、互助、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学习氛围。教师要学会放手,学会把所有问题放手给学生自己总结相关知识的得与失。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起组织、指导作用,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长此以往,不但能够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错题收集与整理。试卷讲评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试卷自我分析与反思,对易错试题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进行归类,把典型的错误试题收集在错题集中,分析出解题错误的主要原因,并给出正确的解答,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不再出现类似的解题错误。

5.注重试题拓展与研究。讲评课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考什么就只讲什么,而要把试题考查的知识向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延伸。由于考查的知识点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生发出来的命题取向却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需要把试题的拓展和研究真正落到实处,这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矫正补偿,及时巩固。教师要及时依据讲评情况,再精心设计一份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作为讲评后的矫正补偿练习3。对于易错题要让其在练习中多次重复出现,达到矫正巩固的目的。当讲评间隔一段时间后,教师有必要再次对典型试题进行变式考查,以便让学生达到真正掌握的效果。

五、结语

试卷讲评是执行常规教学测试和全面实现检测功能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有效的试卷讲评课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物理知识,它对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分析物理问题,解决物理答题中教与学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4篇

关键词:中学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计划;实验室档案

中学实验室是教师进行实验教学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实验室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学校应在满足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药品和用品的同时,提高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培养教师的驾驭能力,提高实验开出率。

一、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

健全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工作的重要保证。学校应建立各种完备的管理制度以明确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和实验员各自的职责,同时,管理制度也必然有利于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让学生在明确奖惩制度的前提下自觉遵守实验室各项制度,以确保实验室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制订学期实验计划

学期实验计划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部分,是提高实验开出率的重要保障。包括实验目录、所需实验物品、学校购买计划、编制实验课程表及印制实验报告单等内容。需要分管实验室的领导、任课教师和实验员以及后勤人员的认真研究,相互配合来完成。此项计划必须务实,应切合实际。计划一经制订,必须逐项落实。

三、注重实验室档案的积累保存

实验室档案包括实验室管理制度、学期实验计划、实验记录、学生实验报告、实验物资的总账和明细账。物资使用要有登记记录,包括教师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通知单,借还仪器、损坏赔偿和仪器维修记录簿等。还要有自制教具记录以及有关实验教学研究和改进的论文等资料。平时要做到细心整理,按学年、学科分类归档备查,以便为今后各学科的实验教学积累资料。

四、各类仪器、药品的分类和存放

中学实验室的物品基本上分为仪器类和药品类。对仪器类物品要按要求统一编号分类分柜存放。对药品类物品要严格执行有关化学药品分类登记和存放的规定,对剧、危险品要采取专柜双人双锁并定期进行检查等管理措施。对学生分组实验使用过的试剂瓶,要进行分类存放。

五、实验室管理人员的配备

学校应配备专业技术能力和责任心强的人员做实验员,这是保证实验室发挥作用和科学管理的关键。实验员的工作态度关系到实验教学的成败。要做到认真负责、勤勉敬业,必须熟悉教材,掌握教学进度。在实验计划的制订、教学组织、课前准备、预实验、学生养成教育、自制教具以及教育科研等方面,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误区;处理;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问题的提出:

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如何针对初中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处理好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提问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

1、提问随意、表达不准确,不简洁明了

教师在提问时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如在学习初二教材"汽化和液化"这一节时,老师课堂引入提问:"汽化属于物态变化中哪一个?"学生目瞪口呆、无从回答。老师大声呵斥学生:"这个都不会啊,你们课前预习了没有!"才有一个学生回答:"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学生们恍然大悟,有的学生窃窃私语:"老师提的原来是这个问题啊。"还有一次笔者在听"密度的应用"这一课时,有位老师课前引入提问:"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密度知识有什么意义?"没有学生应答,造成冷场。实际上这位老师本来是想表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从而可以用密度来鉴别物质。可见作为处于教学主导作用中的教师提出问题时必须开门见山、准确明了,以便学生迅速进入思维状态,直接寻找答案。

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

课堂上老师都希望学生按自己既定的教案完成教学任务,不希望出现自己备课中想象不到的问题。殊不知,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富有创造性的完全按计划执行的课不一定是好课。在学习"电压和电压表的使用"一节时,老师设计了如图所示电路,要求学生两人一组"用电压表测电路中电压,比一比哪个小组测的电压多?"且不说他这种提问是想设置一个开放性的学生探究活动?还是只想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练习使用电压表?学生花了四、五分钟探究后,老师给出了答案,

可以测三个电压:两灯电压及电源电压。而有一组学生将电压表与开关并联,发现开关闭合时两灯亮、电压表示数为零,开关断开时两灯不亮、电压表有示数。他们认为可以测出的不止3个电压,还有开关两端的电压,而且不同情况下电压不同。老师明显没有预设到这种情况,老师笑了笑、摆摆手、让学生坐下,不加评论。这组学生很不服气,后面的课再也没心思去听,其实电压表的内电阻大、串联分压,这个问题在下一章的内容中将要学习,教师完全没必要回避。

当学生生成的问题是自己没有预设到的时,教师应及时做出一种判断:当堂课不能解决的可以告诉学生这种现象所属的规律,我们以后的学习中再去研究;当堂课中能展开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要怕时间紧,影响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应把握课堂中的问题对课堂做及时的调整,肯定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创造力。

3、不能灵活应变,重结论、轻过程

有位老师在教授"光的色彩、颜色"时,探究色光混合,让学生在讲台前演示用手电筒透过红色、绿色、蓝色的色纸,观察不同的色光混合后的颜色。结果学生摆弄了很长时间得不到混合后的色光,此时老师没有帮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而是简单的给出了红光与绿光混合可以得到黄光......。学生对没有见到过程而得出的结论将信将疑。此时老师若针对课堂灵活应变、顺势诱导,追问现象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出可能是:电筒光强度不够、周围太亮、色纸太厚等等。教师在给自己下台阶的同时,可以扩大战果。

二、教师提问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教师通过提问,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提问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关系:点与面的关系;广度与深度的关系;难与易的关系;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

三、教师提问中的方法策略

同一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课堂上,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

1、引发争论激发思考

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例如力学中"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以及"在平地上挑着东西前进做不做功?"等问题,引导学生对照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辩论,必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联系实际"对比式"提问

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如"电流表与电压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等的比较。在发展了学生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联系学生知识"层递式"提问

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

新旧知识比照"扩展式"提问

第6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因“材”施教;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0-0087-02

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本身特点决定了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占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对于这一点,教师不仅认同,更是对实验教学倍加重视,中考复习时物理实验往往被单独作为一块进行专项复习,可就是在这样看似步步为营的情况下,每年的中考物理涉及实验部分还是丢分较多,导致中考成绩每每不尽如人意。面对这一现象,老师、学生都想知道:问题出在哪呢?教师是敬业的,学生也是努力的,考题也没有偏、难、怪,为什么学生的错误却总是防不胜防?

在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的试题分析、学生解题过程的再现以及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反思后,问题终于浮出水面:过于强调单个实验的传授型教学而忽视对不同类型实验进行分类、比较以及探究型教学。结果是:学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别说触类旁通。这样的教学老师像个保姆,面面俱到,可实质上是教师传授得越多,学生掌握得却越少,重点多了也就没了重点。

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实验教学得到了“强化”,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大大增加,这不仅体现在每次的实验时间上,更体现在实验次数上,这也成为我们许多教师觉得自己是很重视实验教学的最好证明,但机会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效果的必然提高。传授型实验教学模式下实验教学的特点:学生实验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的,实验方法、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实验时间都是预定的,一切都是按照预定计划实施,学生能做的只是机械似的填充——操作——记录——计算,久而久之,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探究能力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兴趣。

不同类型实验的侧重点是有区别的,在教学的方式上应有所区别,要因“材”施教。

物理实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测量型、探究型、验证型。

一、测量型实验

测量型实验是在学生了解了相关的知识以后,利用所学知识去测量一些具体的物理量。例如:测质量、测体积、测密度、测电流、测电阻……,这类实验目的明确,测量方法也比较固定,重在“测”,因而教学的重点在于测量的原理,测量器材的选择、调节、使用,测量的步骤安排,仪器的读数,测量误差的分析以及减少误差的方法和实验的可行性分析。

(2012安徽)某同学利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测量前,他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此时指针和游码位置如图1所示。为了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此题考查的重点落在了对测量仪器的使用和调节上。

(2012安徽)李明同学设计了图2所示电路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根据图示电路(实物图),在方框内画出电路图。

(2)闭合开羊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移至_____(选填“A”或“B ”)端。

(3)实验时,电压表的示数为 U ,电流表的示数为 I ,该同学利用P=UI 计算出小灯泡的电功率。若考虑电表的电阻对测量的影响,则电功率的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相比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分析:此题重点考查对器材的调节和测量误差的大小分析。

二、探究型实验

探究是人们了解自然的过程,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探究型实验重在“探究”上,这类实验教学要明确探究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探究,怎么去探究,探究的结论是什么,等等,考查点往往在探究的方法、怎样探究、数据的处理分析和探究的结论上。

(2012安徽)图3所示为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Ⅰ.让同一钢球从斜面上不同的高度由静止滚下,观察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

Ⅱ.让不同质量的钢球从斜面上相同的高度由静止滚下,观察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Ⅰ是为了研究动能大小与______的关系。

(2) 步骤Ⅱ是为了研究动能大小与______的关系。

(3)该实验中斜面的作用是为了控制钢球______的大小,木块的作用是为了比较钢球______的大小。

分析:此题重点考查了探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的具体运用和怎么探究的。

三、验证型实验

验证型实验是在已知结果的情况下,用对比的方法来验证有关结论、规律,通过模拟重现前人探索的经历,验证某些已有结论,从而掌握某些探索自然事物的方法。因此,对验证性实验教学重在实验中所涉及的实验方法,以及分析实验误差的来源、设法减少实验误差。

实验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概念、知识教学,重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这也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因“材”施教,才能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第7篇

1 设置问题,增强观察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提高实验的效果,关键在于要让学生知道要观察什么?思考什么?即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探究的原因,该实验对物理知识学习有什么作用.笔者在教学中常常是设置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时积极地进行思考.

1.1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时,笔者给学生提供器材:灯泡、电池、铅笔芯、开关,将几个器件用导线连接组成串联电路,提出问题:“如果闭合开关,灯泡会不会发光?”借助这个问题,笔者在演示实验时,学生的实验观察就有了目的性,结果发现“灯泡亮了”,很自然地就在想“说明什么呢?”说明电路是通的,铅笔芯是导体.接着,抛出问题:“如果改变铅笔芯的长度,灯泡的亮度会不会变化呢?”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注意点集中在灯泡的亮度变化上,变不变?怎么变?继续观察实验,结果发现随着铅笔芯的长度的减少,灯泡的亮度越来越大!那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学生将“电阻的阻值与导体的长度有关”这个概念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引入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和构造,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学生很自然地会生成问题:

(1)电阻丝上的绝缘漆好像被刮去了一些?为什么要刮去?

(2)有4个接线柱,如何接?

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摸索,接入2个接线柱去尝试,发现其中的规律,有学生自己体验和发现的规律,这样考试时实验题才不容易错.

1.2 设置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实验

[HJ]分组实验灌输不行,学生缺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体验度不够,思维发展程度有限,完全放手也不行,因为教学时间有限.有序的设计能够促进学生思维更好地发展,为了更好地导学,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设置结构合理的导学案,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借助于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物理实验,摒弃了传统的老师讲实验,最后学生简单走个过程的灌输式实验教学.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出发,从大脑中搜索原有知识和实验方法,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设计方案,接着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当然这里面还涉及到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可行不可行做了就知道了,如果结果与实验目的偏离太远,说明自己的方案出现了问题,可以猜想问题出现在哪里,带动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提高规律发现的主动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2 注重实验解释的科学性、准确性

物理是逻辑性、科学性很强的自然科学,我们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无论是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分组实验,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些知识的得到应该是建立在对实验科学的解释上的,为此我们的解释必须注重科学[HJ1.3mm]性和准确性.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探究“气压与沸点的关系”时,整个课堂教学要以实验活动为主,实验能够观察到如下的现象:在烧瓶中装部分水,借助酒精灯加热使水沸腾,读出此时温度计的读数,接着停止加热,水停止沸腾,用瓶塞将烧瓶口塞住,倒置,用冷水浇烧瓶,结果发现烧瓶中的水再次沸腾,此时水温明显小于100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了烧瓶中水的沸点降低了.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这个要给学生讲透:因为往烧瓶上浇冷水使烧瓶中的水蒸气迅速液化,烧瓶中的气压减小导致沸点降低.

3 提高实验装置的简便性

课堂实验活动不应该太复杂,实验的目的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或是为了辅助理解和掌握概念,或是为了渗透一种重要的物理学研究方法,过于复杂和器材要求过高,会分散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注意力.我们教学中要在科学、准确的基础上优化我们的实验,让实验操作更简便,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

例如,在和学生讲“压力作用效果的决定因素”实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就手边的生活用品去自己体验,也可以让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再例如,“摩擦起电”这个实验,完全可以让学生借助于自己一直在使用着的塑料尺与自己的头发进行摩擦,观察塑料尺将轻小的纸屑吸引住来进行验证.

再例如,“声音的产生条件”中的“振源”这个条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话,同时触摸自己的喉咙,自己去感受声音产生时发声物体的振动.

教学实践经验表明,物理源自于生活,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于学生身边的常见的用品及材料来完成实验,借物言理,而且用这些学生熟悉的器材做实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的距离,提高物理学习和实验探究的积极性.

4 要渗透创新意识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渗透创新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其认知最大化发展.

第8篇

我在盐城市初级中学交流时,那里的语文老师形成了一个研究小组,他们在组内开展了同题课《往事依依》的研讨活动,上课教师提前把教学思路在博客上,从教学思路、媒体展示、探究活动、作业定位、课外拓展等内容进行集体备课,对教学过程及效果进行研讨,修订教案后再听课、再研讨,即采用“同课共品”的形式。听课教师先研究,预先交流,做到听课有的放矢,同时课前开展研讨,形成良好的研究风气。课后,老师在博客中及时反思教学,进行书面,激发第二轮的交流,利于评课后的再次反思。这样做,使教研课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得到及时讨论,不断完善。通过听课活动或学科教研组筛选,每位教师定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将普遍存在的问题、困难或者困惑归纳成研讨主题,进行理性分析,从而不但使教学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而且为其他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达到共同提高。

新时代的教师最重要的特征是关注自我效能的提高。“享受生活,享受教育”的背后就是张扬个性,获得成功。教师的成就感必然来自被理解、被尊重、被认同、被欣赏。这种“理解、尊重、认同、欣赏”的获得,前提是充分表达、深度沟通。博客,让所有教师都有话能说;教师博客,让专业更显魅力,让青春更显活力,“我就是我”。每一个教师都要成为自己,展示自己――立体的而不是片面的,完整的而不必是完善的,个性的而不是千人一面的。可以肯定地说,有着这样追求的教师的心态是健康的,专业和生命得到同步的提升。

教师博客的产生是因为技术满足了教师的内在需求,一种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动力需求。它的低门槛、零技术让教师获得了展示的机会,让教师感受到了写作的成功,获得了工作的快乐,唤醒了自我发展意识,看到了自身的价值。

新课改对于教师的要求愈来愈高,教师不仅要教课本里的知识,而且要依据自己所熟知内容的教材,根据自身实践和知识,以教材“基准点”向外扩展,对教材进行“加工”,使学生更易接受。教师要不断学习,博客有助于教师收集个人教学资源(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这些资源客观上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为教师更好地应对教学实践中的挑战提供了保障,同时,它们也可以被看做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足迹。这样提高了教师的学科和教育专业水平,强化了教育专业技能,充实了文化知识,思想开阔、知识丰富,有较高文化修养,有利于教师不断吸收、更新知识,具有较快适应新兴学科及综合学科的教学能力。

尽管博客较好地体现了相关教学理论,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及提高教师的能力,但不可否认,教师在博客的使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我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博客的特性决定了博客中有些内容是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手写出来的,有时内容比较杂乱。如果把博客应用在教学领域,这种随手写出来的内容就要受到严格的限制。因为博客的公开性,学生也能够浏览老师的博客,教学要求学生接受完整的知识和正确的引导,教师博客中的内容不能过于自由,否则,就会误导学生,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9篇

关键词:中学物理 实验 学生兴趣 效果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对同一类型问题,在不同的条件下,提出多向性、多变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思维。而初中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等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能力虽然已有了相当的发展,但思维形式明显偏重于具体思维,其发散思维意识相对薄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表明,利用初中物理实验可引导学生广开思路,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所以对初中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完全可行的。下面就如何利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来谈一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一、从基本公式、定义出发,多途径、多方位地寻找处理实验问题的方法

即我们实际教学中常见的“一题多解”。也就是说,在基本原理相同的前提下,从已学知识出发,尽可能地挖掘出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可行的测量方法。例如,在测量固体(如:圆柱形金属)的密度实验中,可从公式ρ= m / V出发,用天平直接测量或用弹簧秤间接测量出物体的质量m,用刻度尺或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V,并指导学生将这几种方法进行组合,则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就可有四种。随着学生物理的知识面的逐渐扩大,在学生接受了压强、浮力的概念及杠杆原理后,可引导学生用弹簧秤进行浮力称重法、用杠杆间接称质量法、天平等质量法来测。不仅固体密度测量方法很多,液体密度测量方法也较多,如密度计直接测量法、海尔法(利用连通器原理)、天平等质量法、杠杆法等。最后,要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这几种方法的基本原理都依然是密度的定义式:ρ= m / V ,从而达到“殊途归一”的效果。

二、相同实验目的,通过变换实验器材,引导学生变换思维触角,将多个知识点进行相互沟通和综合,灵活地处理问题

例如,现要求用实验测出待测电阻RX的阻值。

1.如果给你的器材中电流表、电压表均齐全,则可用“伏安法”来直接测量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UX及通过的电流IX,后用公式 即可求得待测电阻RX 。

2.如果给你的器材中缺少了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但多给了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R0,则要用电压表来直接测量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UX,并设法利用串联时电流处处相等的性质来进行间接测量通过RX的电流的大小IX——串联等流法。

3.如果给你的器材中缺少了的是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但多给了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R0,则要用电流表来直接测量通过待测电阻的电流IX,并设法利用并联时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的性质来进行间接测量——并联等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