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四合院建设设计

时间:2023-06-13 16:08:23

导语:在四合院建设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四合院建设设计

第1篇

摘要: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发展绿色建筑,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共识。本文结合某校园综合办公大楼,分析了该建筑绿色设计的思路,总结了设计过程中的绿色环保的节能技术,确保建筑尽可能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影响,供设计人员在绿色建筑推进过程中启迪和思考。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校园综合办公大楼;绿色建筑;节能技术;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architecture,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as become a consensus. This paper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campus office building,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design train of thought, summarizes the design process of 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for energy conservation, ensure building as low as possible resource consumption, reduc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the designers for green building in the course of enlightenment and thinking.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mpus comprehensive office buildings; Green building;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design

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观念正逐渐得到人们的理解,绿色建筑逐渐成为热门。绿色建筑,即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就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毫无疑问,绿色建筑发展为我国日益紧张的资源困局提供了可行的解决途径。本文以某校园办公大楼建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主要特点,试构建绿色建筑设计的整体思路和节能技术,以积累了经验并正逐步深入人心,快速推广。

1 工程概况

某校园综合办公大楼位,总用地面积2.61万m2。该项目分为室内建筑和室外场地两大块。室内部分主要包含休闲、图书阅览及办公等多种功能的主体建筑—办公大楼;室外部分主要为运动场地和休闲广场。

2 绿色的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在规划中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所处的气候环境特点及周边建筑日照影响和周围环境绿化等情况。

由于该建筑含多个室内外项目,设计标准较高,设计规模较大,注定了其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均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对周边环境也会带来较大的影响。作为城市重点地段的标志性建筑,如何体现其文化和体育特色,如何有效地节约建造成本及运行成本,是建筑师在设计中重点考虑的问题。由此确定了以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设计理念,在保证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获取最大限度的节约。

3 生态的规划布局

本着“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对场地内的建筑和各类运动场广场进行规划布局,做到建筑特色与地段周边环境、城市发展风貌相协调。

主体建筑综合办公大楼布置在校园中心轴线位置上,是校园景观的焦点。规划中将建筑向北后退靠近北侧的城市道路,可作为大型集会或休闲活动场所。南面的主广场不但突出了主体建筑的高大形象,也拉开了空间层次,有利于城市景观节点的塑造。

综合办公大楼布局采用集中式,不但可减少土地占用,亦可有效控制体型系数。建筑的朝向考虑当地所处气候区“冬暖夏热”的特点,节能设计冬季考虑保温,夏季则考虑通风隔热。综合办公大楼布局采用南北向布置,主要房间避免夏季西向直晒,可以减少太阳辐射影响,利于夏季自然通风,减少空调的使用时间,从而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

对于场地内原有的运动场地、运动设施和植被资源等,本着资源节约原则,结合规划尽可能保留现有可利用的设施、植被等资源,改造与保留相互结合,既适用美观,亦注重经济性,减少资源浪费。

保留原有篮球和足球场,局部加以改造。户外运动场地集中布置,并以绿化林地与主广场隔离,使分区更为明确,有利于管理。在综合办公大楼东侧布置南北走向林荫大道和市民休闲活动场所,包括演艺台、放置了户外健身设施的广场、用绿化树池分隔的多个小广场,并布置木廊、木亭等园林小品。营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宜人的生态小气候。

4 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

根据业主对综合办公大楼的具体使用需求,建筑在功能上主要有三大部分:健身休闲、图书阅览及部门办公。由于建筑功能多而杂,建筑平面上采用方形集中式布局,同类房间集中布置。不同功能用房主要通过不同的楼层区域进行竖向划分,竖向交通、卫生间等辅助用房设于建筑四角。健身、活动、阅览、书库等主要对外开放的功能用房设于中下部楼层,流线简洁高效,分区明确。健身房、阅览室等主要房间均设计为独立的大空间,内部用家具进行分隔,灵活界定空间,整体上减少隔墙的使用,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减轻了结构荷载。功能房间和辅助用房分区集中设置,有效减少空调房间和非空调房间之间的热量交换,降低能耗,同时利于设备电气的综合布线,减少传递过程的热量损失,达到节能目的。

部门办公用房主要布置在大楼顶部,为了保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在大楼顶部四层中部设置屋顶绿化庭院,形成绿色开敞空间,公共空间、办公用房依次环绕布置,不仅解决了中部办公用房的自然通风采光问题,还为大楼顶部提供了丰富的空间效果和优美的绿色景观。主要功能房间占据建筑四周的有利条件,争取大量自然采光和通风,中部房间则通过落地飘窗从内院自然采光,减少白天对人工照明的依赖,不仅节约了能源,而且提高了建筑的品质。绿化庭院不仅发挥了极大的景观作用,还可通过建筑中心的空气自然循环流动有效地冷却建筑内部,降低空调冷负荷,减少了空调运行时间,起到明显的节能作用。

在设计中利用一层楼面抬高形成的半地下空间,设置配电室、消防控制室和车库。建筑底层半地下车库的设置不仅节约了大量室外停车场地,而且与普通地下车库相比,由于采用自然通风和采光,节约了大量的通风照明等设备采购及使用费用。设计中还充分考虑了结构上的经济合理性,空间设计方正,柱网整齐规则,以节约土建造价。

作为标志性建筑,体现其文化和体育特色是本次立面设计的重点。建筑造型追求现代简约,利用深色面砖的巨型立方体作为造型母体,体现出体育建筑的厚重感与力量感;再利用白色涂料小型几何体的穿插与堆积,体现出体育建筑强烈的韵律与动感。同时屋顶利用电梯机房及出屋面楼梯间加以处理,结合构架方式的设置,形成一种现代的动感造型和活泼、高雅的文化建筑气质。细部设计力求做到精致典雅、简练创新。在强调建筑的体量与比例的同时,通过突出局部构件、设置玻璃幕墙等方式,使其产生明显的虚实对比,烘托建筑的文化和体育特色。设计上极力体现经济实用和功能合理,综合考虑空调安放,用建筑“凹槽”或百叶窗将室外机隐蔽安装,并有组织收集与排放空调凝结水,既满足功能要求,又丰富了立面效果。

5 绿色环保的节能技术

5.1 外墙

综合办公大楼的平面集中紧凑,外观方正简洁,有利于控制体形系数,大楼体形系数仅为0.21。建筑外墙采用240mm厚的轻质、隔音、环保、隔热性能优良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外侧抹30mm厚聚苯颗粒保温砂浆,平均传热系数为0.62W/(m2·K),低于当地限值1.0W/(m2·K),大大降低了建筑采暖与制冷的能耗。

5.2 外窗

综合办公大楼立面窗以点式为主,局部设计玻璃幕墙,在满足主要功能房间窗地比情况下,尽量减少外墙开窗,达到高效的生态标准。东西向主要房间外窗设置了水平遮阳板或大进深阳台,最大限度减少东西晒日照对建筑的影响。各朝向外窗均采用遮阳型铝合金低辐射中空玻璃窗(6+12A+6),传热系数2.7W/(m2·K)。冬天可以阻挡室内的热辐射发散到室外,夏天可以有效地阻挡太阳热辐射。主要房间外窗采用电动智能铝合金遮阳卷帘,可以根据时间、太阳光线的强弱进行自动调节,达到遮阳和采光的最佳效果,大大节省用于制冷、采暖的能耗,还可以有效调节光线,满足舒适性的照度要求。

5.3 种植屋面

种植屋面采用60mm厚挤塑聚苯板保温屋面,复合种植土厚度200~300mm,传热系数0.46W/(m2·K)。屋面搭配种植草皮及低矮灌木,既对土地占用进行补偿,又可以减少屋顶太阳能辐射,达到节能的效果。复合种植土质轻,所需厚度小,既减轻了结构负担,又成为屋面雨水的天然净化层,降低了雨水回收系统的净化压力。

5.4 绿化设计

采用生态绿地、屋顶绿化等多样化的绿化方式,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起到改善气候环境、遮阳、降低能耗的作用。合理配置绿地,采用乔木、灌木、草皮相结合的复层绿化。最大限度地保留或移植基地内原有树木,种植以当地易成活、易管理的乡土植物为原则,以香樟、玉兰、杜英等易形成浓荫的廉价树种为基调树种,减少日常维护的费用。绿化灌溉则采用渗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隔绝噪音和节约用水。

5.5 水体设计

主要布置在综合办公大楼周围,池深600mm,白色或黄色卵石铺底,水中放置自然山石,结合疏林刚竹衬托主体建筑,蓄水枯水均可成景,有利于节约水资源。部分屋顶落水管经过滤后接入水池,作为景观水体的补充水源,以降低后期的维护费用。

5.6 雨水收集回渗

该项目屋面面积较大,雨水经层层过滤后有组织地排入室外水池和雨水沟,排至建筑附近绿地,可灌溉绿地并且补充地下水资源,起到节水的作用。建筑周边广场的设计,采用硬质铺地与景观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硬质铺地大量采用透水砖、植草砖,增加天然降水的地下渗透能力,及时有效地补充地下水量,有助于维持整个园区的生态环境。

5.7 新能源利用

室外广场照明大量采用以太阳能、风能为主的新能源路灯和庭院灯,灯具自带蓄电池,可连续工作多个阴雨天,无需铺设地下电缆。采用太阳能、风能的灯具不仅节省用电,还可以节省管线,灯具布置灵活。

5.8 水电的节能环保措施

该项目根据国家规范规定进行了给排水系统设计并选用节水洁具,达到节水的目的。电气设计通过采用低耗能设备或节能装置,降低电能消耗。房间照明采用节能型灯具,按照明节能要求控制照明功率密度值。采用了节能型变压器,降低变压器的电能损耗。合理设置配电箱和配电点,使之靠近负荷中心,避免电流倒送,减少线路损耗。在低压侧设集中自动无功补偿方式,降低电能消耗。

6 结语

总之,建筑绿色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建筑节能、建筑环境、绿色建材和建筑美学等方面。不仅要对所采用的绿色技术有一定的把握,还应注意项目的经济性。因此,推广绿色建筑,任重道远,不仅需要设计师在观念和技术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不断提高设计理论水平,更加需要全社会在绿色建筑实践中积极参与。

第2篇

【关键词】基层检察 司法警察一、当前司法警察的现状

司法警察的职能是否能得到较好发挥,在参与办案过程中是否能做到理性、平和,又能起到对犯罪份子的威慑作用,关键看其警务职能意识及警务技能等方面,这是司法警察素质的核心内容。就司法警察目前的素质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执法观念陈旧,法警工作不被重视。检察机关是国家司法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击犯罪、履行检察职能是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责,《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尽管提出了依法配备法警人员,但由于历史上的原因,目前相关的办法并没有得到充分落实,法警工作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其专项工作也未能得到具体体现,甚至不少人仍然认为,从检察各部门工作和保密角度来讲,检察官直接行使司法警察的某些工作,不但可以节约人力,而且能够减少案情扩散范围,减少泄密。所以当前大部分基层检察机关仍然沿袭检察官提解、押送、看管、搜查、追捕等属于司法警察履行的专项职责。

(2)队伍管理体制不健全。根据《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第十三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队伍实行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即司法警察接受所在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领导,接受所在人民检察院和上级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部门的管理。但目前,基层检察院的司法警察队伍管理仍然由所在检察院实行块块管理,没有落实双重领导体制。由于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没有真正落实,无法实现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司法警察的垂直管理,导致司法警察无法接受专业管理。由于客观原因的长期制约,司法警察这个概念便在人们的思想上存在忽视,认为他们“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具体表现在工作中的“警检不分”,“以检代警”。

(3)编队管理名不符实。根据《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第十二条的规定,对司法警察队伍应实行编队管理。但是,目前仍有些基层检察院的法警人员编制未能到位,有的还未进行编队管理,有的虽进行编队管理但大部分法警分散于各个科室,有些虽已进行了编队,但专职法警少,兼职法警多,有的法警平时还兼任其他科室工作,缺少正规化的领导,不能真正做到警有所用,警有所归,流于形式,形成“空壳式”管理,编队管理徒有其名。

(4)是学历水平参差不齐。从目前的政策看,从机关内部转编的司法警察大部分原来主要是从部队转业的干部和一些未能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员,有相当一部分司法警察文化基础差、业务水平低,应变和反应能力不强,司法警察学历水平的差异较大,知识结构也不平衡,直接导致司法警察发展前途受限,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是法律知识尚显薄弱。前面谈过目前司法警主要是军队转业干部和一些没能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员所组成,法律知识水平还很薄弱。司法警察作为检察机关的执法者,对外代表人民警察和检察机关的双重形象,他们的执法水平一定程度反映了检察机关的工作水平。因此,其工作性质要求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例如,有关送达法律文书的程序性问题、有关押解、看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时的诉讼权利保护问题等等。因为司法警察在执行这些任务时,难免会发生突发事件,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不了解执法程序,就难以依法处理这些事件,给自己的工作带来被动。

二、对策与建议

(1)夯实知识基础,强化技能训练。司法警察的职能性质决定了不可能要求其具备检察官一样高的法律专业知识,但作为一名执法人员,如果不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是不可能胜任检察工作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办法提高全体司法警察的法律知识水平,制定操作性强、实践性好的法律知识培训计划,确保每一名司法警察法律业务知识及时得到更新和提升。

第3篇

1 问题的提出

直属体育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直接为体育事业服务的行业性较强的高等学校,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我国体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应该以自身教育、科研、训练相结合的特点和优势成为科技兴体的重要生力军,为我国体育事业跨世纪的发展注入活力。

40多年来,直属院校曾经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体育专门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

但也应该看到,作为行业性院校,直属院校的作为不够突出,特别是当前实施“两个战略”和发展体育产业中,体育院校的作用过于间接。实事求是估价我们自身的状况,不能不看到,我们直属院校还没有使人们看到教育对发展体育事业的基础性作用和直接的促进作用。突出表现就是,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对“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体育工作方针体现得不明显、不充分。一方面学校对群众体育缺乏有效的辐射、支持和推动;另一方面则疏远高水平运动训练,甚至一些院校曾取消运动训练专业,与训练体系脱钩,脱离体育事业的发展,造成办学的自我封闭。而在内部教育体系中则是教育、科研、训练各自为政,互相封闭,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机制使三者结合起来,形成显著的体育特色和教育优势。这种“双重的封闭”使直属体育院校不能很好地与体育事业结合在一起,成为体育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限制了院校自身的发展。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校主观上检讨,一个基本的教训就是:过分强调和突出教育的特点和要求,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体育行业的特点和要求,按一般高等体育教育的规律(师范)来建设行业性较强的直属体育院校,限制了学校为体育事业服务的多种可能性和发展前景。

直属体育院校办学与体育事业的发展联系不紧密,带来的后果是:“科教兴体”因缺乏教育支撑而无法获得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从而不能根本摆脱“粗放型”发展的模式,走上集约型发展的健康道路。直属院校则因缺少体育事业的依托无法把其潜在的优势变成现实的优势,充分发挥教育对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从而吸引体育资源向学校配置,逐渐失去其作为行业性院校存在的根据和理由。

2 定位与选择

在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和体育事业中直属院校处在什么位置上,这是我们考虑院校发展的重要前提。直属体育院校属于“行业性强”的少数高校,其职能是主要为行业服务。因此,我们认为,直属体育院校应该定位于体,即在保持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和功能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功能,把全面服务于国家的体育事业作为办学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立足点,并在这种服务中体现作为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的优势。

依照行业性院校的定位,选择直属体育院校的发展道路,就是要把学校建设成为教育、科研、训练三结合基地。

建设三结合基地反映了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对直属院校的期待和要求。

我国传统的运动训练模式存在着许多弊端,突出表现在与教育脱节,接受运动训练的青少年缺乏全面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影响了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分散建设在各地的数十个训练基地大多是生活服务型的,缺乏教育含量和科技含量,而且重复建设和结构性闲置严重,功能单一,效益不高。改革开放以后原国家体委从“六五”开始就提出了在直属院校建设三结合基地的设想,后来陆续写入“七五”、“八五”、“九五”体育事业发展计划。尽管我们在实践中感到“三结合基地”的含义还需加以明确界定和描述,其在体育事业中的地位还需明晰,在改革措施上还应该加以必要的倾斜和扶持,但是建设三结合基地的意图还是比较清楚的,那就是克服传统训练体制自我封闭所带来的弊端,寻求竞技体育体系与体育教育体系相结合的实现形式,目的是将我国高水平训练的基地建设在直属院校,或使院校基地化,训练学校化,使青少年运动员在接受高水平训练的同时,获得全面素质教育的条件,与此同时借助学校智力密集、人才集中的优势,使运动训练走上集约化、智能化的道路,使体育资源的配置趋于合理,得到有效利用,提高效益。这既反映了体育事业全面改革和发展对直属院校的期待,也是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教育、科研、训练三结合也是直属院校的优势所在。

直属院校直接面向体育事业发展的主战场,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目前,大多数学校缺乏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经验和人才储备,也缺乏体制上的保障。唯一可以借助的就是多年形成的教育、科研、训练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和物化于其中的智力因素,形成相比较的综合优势,以此切入体育事业发展的主战场,成为新的办学生长点。

建设三结合基地的实践预示着直属体育院校发展的良好前景。

十几年来,直属体育院校在建设三结合基地方面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探索,取得了有效的经验。一是以运动训练专业和竞技体校为依托培养了一批优秀运动员,水上、冰雪等一些项目的国家队开始把院校作为训练基地,直属院校与运动训练脱离的状况有所改进。二是通过安排教师下队或开展岗位培训,使教师接触高水平训练,增强了学校教育、科研的能力,使科技的先导作用开始体现,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三是改善了学校的形象,提高了学校在体育事业中的地位,办学特色开始显现,吸引了体育资源向学校配置。四是通过联办运动队,创办社会体育俱乐部、组织全民健身运动会、开办青少年体育夏令营和社区服务及开发体育产业等形式积极辐射群众体育和社会体育,为增强人民体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五是通过建设三结合基地,为两个战略服务,促进了自身教育、科研、训练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的功能并没有削弱而且得到强化。

有人担心建设三结合基地是否会使直属院校失去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基本属性?我们认为不会。因为跳出所谓“纯”教育的框框和师范教育的模式,并不取消学校作为教育教学单位的基本性质和教书育人的基本功能,而是以教育之本定位于体,发挥教育对体育发展的基础作用和开拓作用。但这里所说的教育已不是单纯的学历教育,更不仅仅是大学教育,而应该包括成人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包括与体育人才培养不同阶段相适应的各种学制的教育,是一种面向社会、面向终生的教育。这无疑将拓展学校人才培养的空间,同时也使学校的科研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有实现的具体形式。因此建设三结合基地也反映了现代教育规律的要求。

3 思路与举措

建设三结合基地是一个渐进的、在不断探索中培育新的办学生长点的过程,也是直属院校适应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不断脱胎换骨,最终融入体育发展的大格局,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过程。由于实践的基础不尽相同,各校的特点和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不尽相同,三结合基地建设也必将出现不同的形式。但必须明确建设三结合基地的指导思想和方向,把它作为直属院校跨世纪发展的新机遇,从而再造学校发展的新优势。

3.1 建设三结合基地的指导思想要适应经济规律,遵循教育规律,体现体育规律

适应经济规律,是说今天我们提出要把直属院校建设成为教育、科研、训练三结合基地的背景和条件,是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市场而不是政府行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学校作为市场主体要以市场取向为基本原则,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吸引资源配置。为体育事业服务是由学校自身的地位所决定的,是一种发展的内在的需求,而非外在的指令和压力。学校应该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把教育、科研、训练等内在的办学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自身的实力,完善为体育事业服务功能。

遵循教育规律,就是坚持学校教书育人本质属性和功能,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观,培育四有新人作为根本任务,在三结合基地建设中,强化教育的基础作用,为受教育者包括运动员提供全面的素质教育,为建设高素质的体育队伍服务,使学校以体育为载体,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地和辐射源。

体现体育规律,就是坚持在办学的一切方面贯彻以增强人民体质为主要内容的体育工作基本任务要求,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体育工作方针,发挥行业性院校的功能和作用,为两个战略服务。

应该认真研究和把握三个规律,找准结合点,使之统一于建设三结合基地的实践中。

3.2 建设三结合基地要牢牢把握教育体系与体育体系有机结合的方向

两大体系均有各自优势,遵循着各自的规律,要把两个体系结合起来,必须实行优势互补,而不能“削足适履”。要通过相互融合,使学校基地化,教育、科研、训练和生活服务“四位一体”;同时也使基地学校化,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秀体育人才成长的摇篮。通过两个体系的互相促进,提高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形成自己的特色的优势。对两个体系结合中所带来的矛盾要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着重防止相互取代或貌合神离的倾向。

3.3 改革内部体制,创造全面实现三结合的条件

3.3.1 重构教育教学系统,有重点地实现三结合

体育教育专业适当压缩,以教学为中心,实行教学、科研、训练相结合。

运动训练专业(含竞技体校),扩大规模。以训练为中心,实行教学、科研、训练相结合。

研究生教育。以科研为中心,实行教学、科研、训练相结合。

3.3.2 构建全日制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相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培训进修相补充,教学与训练(业余俱乐部和职业俱乐部)相协调的人才培养格局,全面为体育事业服务。

3.3.3 重组队伍,改变教师和专业人员分散管理的现状,实行统一管理,定期轮换岗位,促进各学科交流和学科与体育的交流,组织专家学者下队担任科研教练,为岗培班授课,紧密结合体育实际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

3.3.4 实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业管理,建立业余和半职业、职业俱乐部,引进高水平运动队,努力使运动员学生化,学生运动员化,真正突出体育特色。

3.3.5 围绕实施两个战略的需要,以应用研究为重点组织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提高基地的科技含量,建设科技先导型运动队,同时使教学内容接近现代体育科学的前沿,使学校成为体育事业的科技支撑点。

3.4 目前建设三结合基地的有利条件

3.4.1 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使高校逐步摆脱了求“纯”、求“全”的束缚,社会服务的功能得到承认,并且在实践已经显示了它的巨大优势;教育思想的转变,推进了素质教育,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业管理、毕业生就业等一系列教育制度的变革,为建设三结合基地提供了过去从未有过的条件。

3.4.2 体育体制的改革,将原来由机关管理的运动项目全部分离出去,组成20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实现了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目标,走向协会实体化,同时体育社会化的格局逐步形成,这就改变了过去高度集中型的管理体制,使高水平运动队布局在体育院校,加速建设三结合基地成为可能。

3.4.3 科技体制改革也在全面启动。其中使一部分科研机构同高等学校结合也是值得注意的政策,建设三结合基地可以使直属院校重新成为用科技为体育事业服务的重要生力军,吸引科技资源向学校配置,同时复盖一部分体育科技市场。

3.4.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确立,使经济和社会发展区域化,给三结合基地建设以更大的发展和生存空间。

因此,抓住机遇,大力加强三结合基地建设是直属院校的当务之急。一个时期来,我们沈阳体育学院围绕三结合基地建设采取了以下措施。

在全校进行了教育思想大讨论,增强了全校教职工对体院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共识度,为把办学的重心转到为体育事业服务的轨道上来,奠定了思想基础。

以冬季项目为龙头,全面加强教育、科研、训练的协同,创办高水平运动队,在一些项目如自由滑雪、速滑、拳击等项目上有重大突破,同时抓住时机,上马蹦床等填补空白的项目,力争夺取优异成绩。同时对重点项目加强二、三线队伍建设和教练员的配置,努力成为一些项目的国内排头兵,保持和扩大优势。通过三结合的途径,显示竞技体育学校化的优越性。

加强同冬季项目管理中心、重竞技管理中心、网球管理中心的合作关系,力争成为这些中心的三结合基地。

第4篇

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以人为本的社会,而实现司法公正、维护社会正义是司法行为的最终追求,也是司法伦理道德建设的最后目标。然而,据社会调查,人们对国家司法人员的信任程度“非常信任”的占5. 98% ,基本信任的占31. 6% ,表示不信任的占16. 6% ,不很信任的占20. 95%,还有表示因人而论的占30. 76%。[ 1 ]人们对国家司法人员的这种低信任度表明,我国的司法伦理道德建设还存在很大的问题,而这恰是能否实现公正司法,树立司法权威的重要因素。因而,针对我国司法人员伦理道德的现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司法伦理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加强司法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在于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公正的平台。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司法公正,这是当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司法公正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保障,也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任何公正性都是建立在道德之上的,无道德就无公正。从这个角度说,司法公正的伦理价值就在于其公正性,公正是谈论司法合理性的一个必需的道德维度。按照法理学的要求,司法如果失去了公正,也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意义。

最高人民法院肖扬院长说,公正司法,对每一个法官而言,就像阳光对于每一个人那样,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但目前确实存在一些司法不公正的现象(如湖北省的“佘祥林案件”) ,原因之一就是司法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不能与司法公正的要求相一致。事实上,由于司法的性质所决定的,司法人员应当比其他职业的从业人员具有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例如司法人员自由裁量行为就直接影响司法公正的实现,而司法人员自由裁量行为合理性的主要依据是司法人员的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水平,因而司法人员的伦理道德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然内容。

尽管司法人员的德行对于司法活动保持公正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司法伦理道德现状还存在种种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首先,司法过程中存在各种社会力量对司法行为产生干扰,影响到司法人员进行独立的司法判断,一些立场不够坚定的司法人员就容易受其左右;另外由于司法机关在行政上对政府的依附,造成各级行政机关的权力干预;再有,司法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司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索要或收受财物,进行权钱交易,严重地影响了司法人员执法的公正性。因此,惩治司法腐败,实现司法清廉、司法公正,需要建立一套很好的司法伦理准则和执行这套伦理准则的机制。编辑

司法权是一种中立性和终极性的权力,它对争执的判断和处理是最后的和最具权威的,这在客观上必然要求它代表社会公正。如果司法腐败,则人们最终说理的正常渠道被堵塞,社会公平和正义则必然丧失。正如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过的:“一次不公的司法裁判比多次不公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公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 2 ]所以一旦司法不公,对社会将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打击的将是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因此,建设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以公平公正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司法伦理道德建设。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加强司法伦理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司法伦理道德是由社会阶级结构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时有不同。“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 3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营造民主法治、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树立公平正义、诚信和谐的社会风气。因此,司法伦理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公正原则。

柏拉图说过,“正义,总是从自己本阶级、本集团的利益出发赋予公正以不同的意义和模式,这就使得本质就是最好与最坏的折衷”[ 4 ] ,马克思曾经指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正观认为奴隶制是公正的, 1789年资产阶级的公正观则要求废除被宣布为不公正的封建制度??所以关于永恒公正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因人而异。”[ 5 ]这就说明,公正作为一种调节社会利益分配的原则,乃是属于价值和价值评价的范畴,因而处于不同社会和不同利益关系中的人们对公正原则的具体规定往往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对立,于是便产生了不同的公正观,产生了不同的关于公正的理论。

事实上,公正作为一个规范的概念,本来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与自身所拥有的利益相符合的正当关系或行为。司法公正既是司法活动的价值目标,也是司法活动的本质要求。从人际伦理的视角来看,司法公正首先就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平等标准。同时,司法公正与法律权威是相互相成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法律的权威要靠司法的权威来体现,司法的权威要靠司法信誉来实现,而司法信誉的树立,靠的就是司法机关忠实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通过公正司法来赢得。所以司法人员应该从追求正义的目标出发,按照法的精神及其原则公平合理地处理事务,在一定范围内修补立法的漏洞,矫正立法的缺陷,实现法的正义。

(二)人性原则。

以人性角度来看,司法活动必须坚持人权标准,司法道德伦理建设必须坚持人性原则,做到以人为本。联合国各会员国一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

一开始就申明: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司法的终极目的是指向人权,保护人权,尊重人的尊严。司法制度的人权保护目的要求司法公正应符合人权的标准。每一个司法人员都应该具有这样的基本人权意识:即在道德领域中,存在着好人和坏人之分,但在人权理论中不存在好人和坏人享有不同的基本人权。对于任何人,人权理论和实践都不应该存在双重标准,否则,法律和政府就会成为一部分人压迫和摧残另一部分人的工具。

司法伦理道德的人性原则也正体现出“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一最基本的伦理信条。司法伦理道德建设的人性原则就是要求司法人员按照法律的规定,在尊重当事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对犯罪嫌疑人、被除告人以及服刑人员给予最大限度的人文关怀,尊重公民和当事人的意愿,保障其权力,维护其尊严,以公民和当事人为其主体,不能将其置于被处置甚至被凌辱,任由宰割的地位,要让当事人始终感到有一个公正、透明的“法的空间”存在,依据正当的法律程序而进行非歧视性、人道性、理性化的执法行为。

(三)平等原则。

司法伦理道德建设的平等原则是与宪法的平等权原则相契合的,即公民在法律面前要一视同仁地受到平等对待,不分性别、种族、职务、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财产状况,都享有同等权利,承担同等义务,不允许有任何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殊公民,不允许有任何凌驾法律之上的特权,这体现了司法活动作为公权运用的特殊活动的一种特有的维护平等价值的伦理精神。如在“民告官”的行政案件中,由于行政机关处于管理者的位置,老百姓处于被管理者位置,两者在法律面前平等地位受到的挑战最大。

另一方面,司法公正的平等标准作为一种伦理价值标准,还蕴涵着浓厚的道义内涵,其中所蕴涵的扶危济困的伦理精神也成为司法公正的重要内容。如对弱势群体实行司法救助,减、免、缓交诉讼费用,使孤老残幼平等行使诉权成为可能等等,就是践履司法公正的平等标准的现实表现,也是司法公正的应有之义。

(四)理性原则。

司法公正的前提是司法的理性, 司法伦理道德建设的理性原则要求司法人员在司法活动中,能够依靠其所有的智慧和道德力量准确度量各个案间的差异,并依据法律的精神和原则作出理性的适当的判决。司法的公正一是导源于司法程序的公正,即司法活动要运用司法理性来运作司法过程;同时表现为司法实体的公正,即司法活动必须坚持事实认定的客观性、司法判决的合理性、刑罚适用的节制性,保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公正、合理地司法,也就是运用司法理性作出正确的判断。

当然,加强司法伦理道德建设,除了应遵循上述原则外,还应加强制度伦理的建设,给司法人员遵守司法伦理规范以外部约束;建立有效的责任与奖励机制,培养司法人员遵守司法伦理规范的自律性;还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伦理观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下培养司法人员的价值观。 [论|文|网]

[参考文献]

[ 1 ]廖申白,孙春晨。 伦理学新视点- - 转型时期的社会伦理与道德[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64.

[ 2 ]培根,水同天译。 培根论文集[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193.

[ 3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36.

第5篇

Abstract Henan is a populous province, and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mainly the unperfect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irrational structure and lev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Besides that ,junior middle school and senior middle school did not achieve good shunt and docking; and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rofessional setting is not well coordinated and unified with market economy deman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great efforts to construct the innovation system and to realiz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Key words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作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区的河南省,其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河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融入河南省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加速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总目标的实现,紧密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任务,不断调整空间布局以及专业设置,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供给人才资源。但是,在建设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影响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之间的匹配,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1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研究回顾

纵观期刊、杂志、书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层面方针政策制度研究,概念、内涵、特征、目标等本体研究,内部课程体系、专业设置、衔接贯通等纵向研究,以及多角度相关性发展对策的横向研究、国际先进经验借鉴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集中在政策性导向,缺失少独立性思考方面的研究。研究大多跟随政府职业教育政策的导向,研究的角度比较狭隘,普遍集中于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宏观分析,结合实际具体情况研究的文章占少数。第二,理论性阐述研究较多,实证调查取证研究较少。研究主要是对获取经验的总结或是文献研究综述,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取证的几乎很少,研究深度不够,成果说服力较低。第三,借鉴性经验介绍研究多于自主性创新研究。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中,国外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文章达到11%,因此,要注意在吸收国外职业教育体系的先进理念的同时,要处理好国外经验与本国实际的适应性。第四,理想性构建占多数,针对性实施策略很少。重点任务的研究较为集中,概念之下对课程体系的构建、普职融合的标准等等这些更为细化的针对性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第五,相关性研究缺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互相影响,因此应加大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之相关因素的研究。

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状分析

2.1 职业教育体系意识差

人们的意识中由于存在着轻视职业教育和技能型人才的思想,从而导致职业教育被忽略冷落的现象,为了提高整体的职业教育体系意识,正确理解职业教育体系的本质,必须正确地、全面地掌握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架构模式、外在影响因素,否则就会造成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解的片面化和肤浅化。

2.2 职教体系内部衔接不顺畅

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两大主体,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它们之间缺少衔接、且课程教学与岗位需求脱节。第一,由于学生对社会的产业结构、技术发展和职业的变迁没有基本的了解,对自身的职业兴趣缺乏基本的判定,基本上按照家长的愿望,听从学校、老师的建议选择专业,导致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后,在学习过程中对专业缺乏兴趣,出现厌学辍学现象,最终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第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基准,忽略了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造成中高职课程的脱节,而且许多课程教学没有将教学内容与目前的生产实际相结合,造成学生所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社会服务功能就出现滞后。

2.3 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

职业教育普遍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战略举措,但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成熟,职业教育内的高职、中职院校缺乏与企业的良好沟通,没有建立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造成校企合作中的职能不清、执行不力、行业企业缺位等问题,使职业教育的成果与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不能有效对接。另外,企业不愿承受学生实习的安全风险,学生水平不符合用人要求、工作中眼高手低,怕吃苦,企业付出的收不到预期的利益效果等因素也影响着校企合作。

2.4 职教体系与中原经济区建设不协调

河南省采用了许多策略,收获到一定的成果。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和师资素质也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但是,目前河南职业教育发展在多方面与中原经济区建设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人才需求供给不足、高职院校空间布局与中原经济区的产业聚集区分布不一致、职教体系学科结构不合理且专业设置分散。

3 中原经济区建设环境下河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着力点

3.1 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适应性

职业教育发展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协调起来,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职业教育满足中原经济区发展人才需求规模。职业教育通过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扩大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与企业开展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共建人力资源培养基地,共同进行产品研发生产,为中原经济区提供足额的技能人才。第二,职业教育体系结构与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对接。根据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的要求及发展趋势要求,河南省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应着力加强传统专业改造升级,创新建设绿色、环保、节能、高附加值的专业,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专业在校生数比例须与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基本一致。第三,职业教育体系分布与中原经济区规划吻合。河南职业教育体系应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将专业设置缺乏特色、专业结构与当地经济不吻合、区域位置布局结构不合理的学校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布局进行调整、合并;对布局结构合理、辐射力强的学校,加大扶持力度,扩大规模,增强其各方面实力,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3.2 畅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中高职衔接

中高职衔接不仅是职业教育内部的有效衔接,还应包括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衔接,要通过有效方式,构建两种教育类型之间的“立交桥”。中高职衔接还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结构的调整、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建设等之间的衔接。第一,实现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必须适应区域产业需要,开拓创新,统筹规划,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第二,未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的衔接模式成为中高职教育畅通衔接的关键步骤,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提供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统一课程标准,完善衔接机制加强教材建设,统筹教材编写,建立互聘互通的师资团队,这些策略无疑成为了保障衔接机制畅通的铺路石。

3.3 建立具有河南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大环境下,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工作中,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建设由特色的课程体系,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内容,不仅是基础性的,而且是支持和保障性的。转变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观念,将“以学科为本位”转变为“以能力为本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理念,并将创业教育课程融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适度够用”的文化基础课程,遵循“适度够用”的原则,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设置交互式的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整合性的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成为综合性技能人才,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另外,在课程体系内部建设方面,要培养高职教师职业教育课程研发意识,吸纳企业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参与课程体系研发,保证课程体系的构建更加科学合理,避免出现脱节。同时,政府出面建立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研发系统,搭建网络开放课程平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独立思考、自我管理的能力。

3.4 探索河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制度机制

第6篇

关键词: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工学结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120-02

实训基地的基本职能是完成实习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建设实训基地,以学生顶岗实习的形式实现“工学结合”模式的人才培养,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利于学校利用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文化优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也便于企业利用学校的优势为其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科技园实训基地建设

科技园是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的重要产学研基地,资源丰富,重点发展水禽、生猪、宠物、农业观光旅游四大产业。科技园紧扣畜牧产业链、产学研结合育人才,获得了“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江苏省水禽种质资源基因库公共服务平台”、“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二、科技园基地的主要优势特点

1.学生实训。学生实训作为科技园最主要的功能,可以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实训。主要采用专业、产业和就业互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科技园可接收校内动物科技学院、宠物科技学院、园林科技系、水产科技系、经济贸易系等其他二级院系的学生在园区进行工学实践。除此以外,还承担过校外友好学校——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新疆伊犁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培训工作。

2.教学科研。园区积极开展水禽的基础研究,加强姜曲海瘦肉型猪新品系培育,苏姜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承担过市厅级以上各种科研项目,编写科普书籍,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若干。利用教学科研这一突出优势,在2012年,科技园承办了国家级骨干教师企业顶岗培训项目。

3.资源保护和生产。基因库将濒危或具有特殊价值的地方水禽品种作为重点收集保存的对象;种猪场主要承担姜曲海猪的保护和姜曲海瘦肉型猪新品种的培育任务;丰达水禽育种场和宠物藏獒繁育中心主要负责水禽和犬的生产扩繁等,其他功能区各尽其能。

4.社会服务和示范推广。为更好地进行社会服务工作,在科技园内建立了设施齐全的新型农民培训中心,到目前为止,已举办农民培训班百余期。另外,在盐城、连云港、宿迁以及泰州周边等地建立了扩繁场。通过对养殖户的技术指导,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为农民增收致富和提升我省畜牧业发展水平做出了贡献。

5.观光旅游。园区以绿色为主线,建有草原风情园、素质拓展中心、斗鸡馆、畜牧文化展览馆、长寿岛、瓜果长廊、休闲垂钓区、宠物表演场等功能各异的游览区,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到不错的畜牧文化风情。

三、六大专业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2]。在科技园,各专业的学生在各个领域直接参与到生产和实际工作中去。目前园区已接纳水禽、生猪、宠物类专业的学生在科技园进行实训。经过这几年的建设,个人觉得,科技园的基地建设已满足其他二级院系专业的学生的工学结合,比如水产类、风景园林类、旅游经济管理类等专业。在原有主干专业的基础上,可适当进行其他专业实训,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1.水禽类专业。动物科技学院学生主要在国家级水禽基因库和江苏丰达水禽育种场进行水禽实训。在江苏丰达水禽育种场,学院联合江苏高邮鸭集团建立的“校中厂,厂中校”的经营管理方式,更好地帮助实施学生的工学结合。在这里,高邮鸭集团的技术管理人员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传授给学生,提高他们的养殖技术和经济效益理念。学生由生产一线的个人师傅带教,亲手实践育雏、育肥、照蛋、饲养加工等工作流程,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动手能力。

2.生猪类专业。动科院学生的另外一个平台在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的现代化建设的国家级姜曲海种猪场。猪场平均每年接收400多名学生在猪场进行专业实训。在猪场学生顶岗实习一个月的时间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技术人员直接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把理论知识贯穿在实践中,现场指导学生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猪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饲养管理、动物疾病防治的实践经验,手把手教学生养猪技术。

3.宠物类专业。宠物行业作为新兴崛起的产业,正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江苏省宠物藏獒繁育中内饲养有德国牧羊犬、拉布拉多犬、哈士奇犬、泰迪犬等各类品种200余只,充分满足学生实训的开展实施。宠物训导、宠物美容、宠物饲养等专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有关犬的品种外形特征、性状表现、幼犬培育、疫病防治等现场专业实践学习。在科技园举办的江苏省首届文化旅游节中,宠物表演作为主导表演,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成果更是充分体现。

4.水产类专业。整个园区四面环水,水资源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在这里,水产科技系可以充分利用园区的河道,养殖各种鱼类,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对鱼类的发育、生长、繁殖进行阶段观察和解剖研究,对水质资源、种群变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进行研究。

5.旅游经济管理类专业。旅游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主要针对经济贸易系的学生,配合利用园区已建设施,可以让学生进行跟旅游管理相关的实践学习,主要包括导游、酒店管理和餐饮管理等方面。科技园在对外营运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安排在各种岗位和环节中,将学校课堂上模拟情境学习运用到实践中来,学生可以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处理、解决遇到的问题。具体操作时,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分配下,轮岗负责不同的岗位,熟悉导游的接待工作、酒店宾馆的经营管理和服务工作。在经济营销方面,学生可对外营销宣传园区自有品牌,将科技园内部的绿色有机蔬菜、林下生态草鸡蛋和周博士黑猪肉对游客进行营销。这些工学结合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更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互惠互利。

四、关于工学结合有效实施的思考

科技园为学生提供了实际工作和提前适应社会环境的机会。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诸多不确定因素,工学结合的实施不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效果。目前科技园实训基地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1.学校方面。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学校应对学生做好安全教育和管理。让学生做好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的准备。由于实训时间的限制,有些专业的实训时间是一个月,在这阶段的学习时间内,学生接纳新技能、新知识的时候还是有点类似“填鸭式”教育,并不能保证学生能够立刻了解掌握并运用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距离达到上岗就能顶岗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针对实训内容的特点和目标,可以考虑延长实训的时间。另外,学校应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根据实训发展的需要,考虑聘任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学校的兼职老师,来提高实训的效果,事半功倍。

2.学生方面。学生作为实施工学结合的对象,在基地实习时具有“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面对学习环境和方式的改变,学生的角色迅速转换格外重要。同时,在工学结合时,应端正学生态度,不怕脏不怕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保持工作热情,使学生成为实训的主体,让他们成为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必须注意的是,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样,所以在教学时各位学生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应主动及时地请教老师或师傅。

3.基地方面。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除应按照企业文化制度进行管理,树立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基地还应配备经验丰富且技能水平高的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指导教学,并按照实训基地的管理办法进行考核。基地作为“协办方”的角色,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面对的最多的和最“头疼”的事情就是有时会因为部分学生的个人原因,不得不考虑到生产的效率、质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现实制约因素。有时基地还需考虑空间、时间和能力等的限制因素,比如生产教学时,鸭鹅育雏和生产周期的时间不能跟实训时间同步等。此时,就需要基地和学校协调利益相关,与实际教学需要相互适应,以使工学结合顺利进行。同时,基地应适时地扩大其规模、完善其设施,使教学、生产有机结合,达到良性循环,资源利用最大化。

实训基地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迅速成长的保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它实现了校内模拟环境和企业工作环境学习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具体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科技园这一实训基地平台的潜力还未全部开发,我们应不断改善科技园基地的建设与规范化管理,不断探索最佳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为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创造条件,逐渐提高学生实训的比例,把工学结合落到实处,提高实训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7篇

论文摘 要:大学的扩招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但由于学生猛增,给高校的体育工作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在公共体育课教学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应提高体育法规意识;扩建与维修体育场地设施;把引进与提高相结合,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认真组织体育教学,周密设计体育教学方案,寓教于乐;以校园体育文化为载体,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一、高校扩招后公共体育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由于近年来学校扩招幅度大,时间紧,给高校的教学管理普遍带来了较大压力,出现不少新矛盾。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目前也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的体育工作主要由公共体育课教学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两部分组成。高校扩招后公共体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是:体育场馆设施严重不足,体育老师的数量和质量不能与实际需要相适应,其中教师高级职称人数偏少、学历不高、年龄结构不合理、性别结构与学生性别结构不成比例。

目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是: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总是一部分学生,缺乏整体性;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积极性较高,但缺少对他们的正确引导,只注重了对名次的争夺而忽视了体育道德修养的培养。随着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多,体育的经费来源、场地设施建设、组织保障,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发展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需要。为此,笔者通过分析高等学校扩招给学校体育工作带来的暂时困难,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设。

二、高校扩招后加强公共体育教学的对策

1提高体育法规意识,完善学校体育的监督检查机制,扩建和维修体育场馆设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高校体育硬件建设,尽快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对体育场馆设施缺乏,严重影响教学正常进行的高校,要提出限期整改措施和方案。对旧有场馆设施进行维修改造,充分利用,走扩建与维修相结合之路。

2把引进与提高相结合,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引进高学历体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以尽快改变教师数量不足、学历不高的状况。要做好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支持教师考研究生。要继续完善教师的职称和学历结构,提高层次。教师的年龄结构要趋向合理,逐步实现年轻化。近几年师范院校女生入学人数超过男生,为了更有利于女生课的教学,应适当增加一定比例的女教师。

3认真组织和周密设计体育教学方案。要重新全面修订体育教学计划,稳定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秩序。根据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和本校实际,选择适宜的教材内容,周密制定体育教学计划。精简教学内容,实行主辅教材制,将一般每次课两个教材变为一个主教材,主教材采用男生班和女生班各个学期轮换制,以免场地器材周转不开。另外教材可以由教师根据本校实际,因地制宜地选择。

在教学安排方面,可以采用多种排课方式以解决学生多场地少的矛盾,根据五天工作制和各校具体情况可采用满排法(10个半天,9个半天,8个半天)。也可以采用全天排课方式,早操时间和下午课外活动7、8节都安排上课。还可以增加教学班人数,合班上理论大课,将一般体育教学班的30人左右,扩大到每班40人左右。如果场地、器材能满足,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也可适当多一些。当然,体育实践课并非学生越多越好,太多则影响教学质量,而合班上体育理论课是行之有效的。在有大教室和音响的条件下,请理论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主讲,学生人数可以在200人至400人之间。

还可以安排教学区域和课中器材交换,以避免各教学班场地分布不均匀、器材闲置等现象,充分利用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效能。还可利用校园环境组织教学,如利用校园中的草地、道路、小坡、台阶等自然地形进行教学。在这些地方上课应注意安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避免干扰文化课。

选修课要选择占地小、学生喜爱的项目,如武术、健美操、形体课、体育舞蹈等项目,俱乐部形式的体育课主要靠学生自己锻炼,教师起指导和咨询作用。俱乐部班级人数多,活动时间灵活,这也不失为减轻压力和分流的好办法。

三、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1以培养人为中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在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洗礼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某些陈旧、消极、腐败思想的冲击,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不忘教书育人。在物质文明发展的今天,人们逐渐富有,体育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最易被现代大学生接受,教师应以体育文化建设为载体,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

2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鼓励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使他们在娱乐中得到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重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教会他们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使之终身受益。应尽量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形成规模,造就浓厚的体育氛围。只有抓住热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才能让大学生感受体育文化的魅力。如举办不同形式、不同运动项目的擂台赛、对抗赛、邀请赛、师生同队、男女同队夺标赛等等。在举办活动时要抓热点、搞宣传、造声势,把越来越多的学生吸引过来,使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丰富起来。要加强对学生裁判的培养,这有助于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第8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迷了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时医院影像学科管理模式变革的决定性意义和作用,大型综合性医院通过组建医学影像中心在专业化、标准化、综合性基础上充分发挥全院医学影像科室的整体优势。

医院的医学技术装备建设是医疗、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升医院整体经济技术实力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医学影像学科体系是现代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中,医学图像信息量占医疗信息总量的70%左右,医院影像科室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设备配置、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以及与临床的分工协作问题对全院影像技术功能的发挥、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科技实力的增强以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结构决定功能,效益取决于管理。对大型综合性医院来说,通过组建疗影像中心,从人才、设备、技术标准和管理效能等方面加强医学影像科室建设,在专业化、标准化、综合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整体优势,逐渐成为主流趋势。

1.成立影像中心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发展对影像科室管理模式的必然要求

技术决定战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影像科室的管理模式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二十年来,伴随着影像技术的数字化、计算机化、网络化趋势和介人医学的兴起,医学影像学已经由传统的形态学检查发展成为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诊断及治疗为一体的,包括超声、放射性核素影像、常规X线机、PEI,一CI’, CT, MRI, DSA,CR, DR以及PACS、电子内镜等多种技术组成的现代影像学科体系,成为与外科手术、内科药物治疗并列的现代医学第三大治疗手段。医学影像学科已经是现代化医院的支柱之一,影像学设备占医院固定资产三分之一以上。医学影像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必将改变医院对影像科室的管理模式,促进影像学科的发展。

1.1影像学科医技人员的专业化和临床实践的标准化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成为学科发展的立足之本。随着数字化、计算机化、网络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技术和设备进步的新形势下,影像学科的发展需要理、工、医的紧密结合,影像科医技人员按系统分专业将进一步强化,并且逐步向纵深专科领域扩展,影像科人员的工作模式也必须随之改变,向着人员专业化和临床实践标准化方向不断发展、完善、提高。这种专业化、标准化构成了医院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基础,也是影像学科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随着影像学科医技人员的专业化进程,影像学科的亚专业与各临床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临床与影像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使彼此界限逐渐模糊,工作配合得更好,效率更高,使由于设立临床、影像科室和划分不同专业而引起彼此工作和知识脱节的问题得到解决。一方面影像学科医生的临床专业知识更加深人,另一方面临床学科医生对医学影像学知识的了解更好,或一人具有两个学科的行医资格,可以身兼两职。同时,影像学科亚专业各科在理论与实践上出现了许多交汇点,在诊断与治疗上相互借鉴、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在一个新的、高层次上协作共进。

1.3数字化成像、存储、传输的实现,PADS系统的建立,使各种影像技术手段得以优势互补、扬长避短、资源共享,使诊断综合化的目标得以实现。

PACS,医学影像存储与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LS)是医学影像技术与数字化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备对医学影像资料进行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管理的综合性系统。它使得影像设备不再是孤立的一台设备,而是PACS网上的一个节点。科室间数据流的屏障被解除,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医院内数据流的无缝连接。

诊断的综合化是影像学料发展的一个方向,即在诊断台上比较多种诊断设备的图像,发挥各种设备的综合优势,进而可以用工作站将不同检查设备的图像进行“图像融合”,大幅度提高诊断准确率。随着诊断综合化的实现,在影像学科内部管理模式上,必将改变目前以诊断设备为主的“分工”分组,转向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主的专业化分组,充分发挥影像技术人员和装备的系统性、整体性优势,进一步提高技术一经济效益。 与技术进步相适应,在管理模式上影像科室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专科化发展阶段~专科协作发展阶段~系统专业化发展阶段。

当前,国内外医院PACS的规模有四种类型:

1.4成立医学影像中心是优化医院诊疗工作流程,提高效率,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根本保证。在传统的影像科室管理模式下,医学影像信息在医院各影像输出科室之间以及影像输出与输人科室之间传输、存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流程环节多、周期长、通道狭窄、手工作业化程度高,经常发生诊疗工作的延误和堵塞,影像信息的丢失和误差率也居高不下(有关资料表明:即使一个管理制度十分完善的医院,由于借出、会诊等,X光片丢失率也会在10%一20%之间)。通过对全院医学影像(输出)科室的服务与管理模式调整与改革,组建全院医学影像中心后,就可以通过PACS网络改造和优化医院诊疗工作的作业流程,简化医学影像流通环节、提高效率,为临床一线提供快捷、优良的医学影像信息服务,可以有效地缩短平均住院日、手术待诊时间、提高住院病人的三日确诊率,降低病人的诊疗费用,“把时间还给医生、护士,把医生、护士还给病人”成为现实,力争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努力争取最佳诊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目标。以先进的技术包装陈旧的医院影像科室管理模式是行不通的。

1.5组建医学影像中心可以大幅度提升医院的学术水平和整体实力,通过组建全院医学影像中心,实现“强强联合”,使医院影像学科体系更加完备、科学、合理,影像学科体系和影像技术装备体系良性互动、相得益彰,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医院医学影像(输出)学科实力的增强也将带动全院学科建设的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医、教、研能力。

2医院组建医学影像中心要总体规划、分布实施、掌握标准、注重实效

第9篇

能源通道建设是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撑。但随着中亚地区竞争局势的升温,我国海外工程建设承受了来自政治、战争、文化等方面的巨大风险和阻力,因此,能源的发展成为重中之重。

2014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了陕西西咸新区总体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战略定位:西咸新区发展为西北地区能源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发挥西咸新区周边能源资源富集和交通便捷的优势,构建以能源交易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建设大西北重要的能源金融中心。2016年8月30日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14个文件,首先通过《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可见环境保护的迫切性,以及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金融中心改善环境的必要性。

能源金融中心的建立有利于通过货币资本的优化配置的方式,促进能源资源的供给侧改革,实现清洁发展,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整体的发展,为促进丝绸之路战略的落实,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

国内外研究学者对金融中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较为完善,但是针对能源金融中心的指标体系构建目前尚无,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基础,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重点方向,针对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金融中心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很多金融学者对金融中心的形成、发展以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和论述,提出了许多相关观点。

Mc Gahey(1990)认为区位经济、人力资源优势、通讯成本与技术支持、法制环境与税收是决定金融中心竞争力的四大因素。美国金融学家Kindleberger(1974)则从金融中心功能角度下定义,认为金融中心是银行、证券公司发行者的聚集地,是资金交易中介和跨地区价值贮藏功能中心区,影响着储蓄者与投资者间以及地区间的资金交付与转移。我国香港学者饶余庆(1982)也是功能说的支持者,他将功能性金融中心又分为集成性中心和隔离性中心。孙国茂和范跃进(2013)从系统性、?驮有浴⒘鞫?性、开放性等特征归纳出不同层级金融中心相同的本质特征,并认为中国金融中心实现路径是强化政府引导下的自然形成模式,得出政府既要推动金融中心建设,也要制止“金融中心热”演变成新一轮的“开发区热”的结论。

鉴于以上学者观点,本文认为金融中心是一定地域内金融活动(金融资本、金融机构、金融人才和金融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活动)的集聚地,同时也是该地域范围内金融资源集散枢纽。

在金融中心评价指标方面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Reed (1981)利用成簇分析方法比较了76个城市的9个金融和银行变量,按照1900~1980年期间指定年份的数据将金融中心分为均等的簇群,最后用分层的辨别式分析法确立了主要变量,并对金融中心进行排名,最后发现11个最大的金融中心具有以下特征:通常是大型国际银行总部、大规模外国资产和债务的管理者、外国直接投资的提供者所在地;接近大型加工企业;是国际电讯设施的集中供给者所在地。N.巴拉克里什南(1990)提出由20个指标建立的评价体系,并将这些指标分成金融体系指标、综合国力指标和城市发展水平指标三组,用以比较香港与新加坡争夺亚洲第二大金融中心建设的竞争力。Choi等(2000)利用最小二乘法和非线性加权最小方差等回归分析方法,根据1970、1980、1990和2000年的数据,把全球最大的300家银行在14个金融中心不同类型的办事处数量以及这些金融中心吸引办事处的理由进行了排名。Abraham,Bervaes 和Guinotte (1994)在竞争力视角下对除美国以外的37个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表现进行了研究。Liu等(1997)在Reed和Abraham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层次成簇分析法和主要因素分析法对亚太地区包括上海在内的金融中心进行了排名,并寻找主要影响因素。韩国学者崔上林(2002)通过对全世界14个金融中心的实证分析,证明城市吸引力主要由城市的经济规模与经济活动、已有的银行总数、股票市场规模大小和交易头寸与其他国家的双边贸易关系、以及银行企业的机密保护程度等因素所决定。姚洋(2007)从经济环境、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制度四个方面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能源金融中心的指标体系构建目前尚无,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基础,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重点方向,针对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金融中心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能源金融市场表现

能源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牵涉到国家的政治、军事利益以及经济、社会安全与稳定,能源供应短缺往往造成一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剧烈波动;与此同时,全球性原油金融市场的日益完善与深化使得原油这一战略性商品的金融属性得到了空前地加强,各种突发事件经过全球性金融市场的传导和放大,能够迅速导致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幅度甚至大大超出预期,国内外在能源金融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能源产品投融资,二是能源产品的金融特征。

D.W.威尔逊,W.E.贝格莱(1997)认为耗资巨大的能源项目一般由商业银行提供所需的资金,美国商业银行与美国石油行业合作非常好,在拉丁美洲、亚洲和前苏联等新兴地区,美国和欧洲的商业银行并不是那么积极。在发展中国家项目发起人通常需转向多边组织、非银行组织。资本或证券市场。

何凌云,薛永刚(2010)提出,我国能源产业融资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创投资本进入能源领域融资。2.设立能源投资基金。3.建设政策性能源金融机构。4.政策性运用金融产业发展能源产业。5.能源金融产品开发。

申万研究(2012)认为能源企业外部融资的方式主要有债权、股权、产权三种方式。高风险的上游勘探领域的融资主要通过股权和产权,其中技术较为成熟的产业更倾向于股权融资,而新兴产业(如美国的油页岩)则更倾向于产权融资。风险相对较低的上游生产及中下游领域的融资方式主要是债?嗪凸扇āR恍崭辗⒄沟牟?业(如新能源)更容易吸引风投基金的投资。各种能源产品在全产业价值链的各个阶段都需要金融服务;需要大型设备的产业需要融资租赁:金融衍生品主要吸引生产相关产品的企业;海外投资和核能等高外部风险产业对保险的需要相对更高。

蒋健蓉,罗云峰(2012)认为能源产业与金融产业的链接主要通过债权、股权、产权、服务四种方式。一方面,能源产业与金融产业通过债券债务关系、持有股权关系、产权共享关系等方式相互介入、共同发展。另一方面,金融产业通过为能源产业提供各种服务、满足对方需求,实现双赢。从具体的介入路径可以分为简介介入,直接介入,全面被动介入三类。

由此可知,不同的能源项目有不同的融资渠道,但是能源项目整体在融资方面仍旧处于劣势,很多发展中国家的部分能源项目以及部分小型能源项目还存在融资难的问题。

关于能源产品的金融特征,以下学者做了不同的论述。黄志强,宗良等(2012)认为能源的金融属性体现在能源现货市场与金融衍生品市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演进过程中。能源金融化是能源的金融属性产生、发展并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石油期货发挥价格发现职能阶段,美元的流动性推动能源过度金融化。能源的金融属性主要表现在能源期货价格已成为国际能源市场定价的依据。国际能源金融交易市场主要包括纽约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和东京工业品交易所。投机性导致现货价格巨幅波动。

随着大量的原油交易通过金融市场来完成,原油市场与金融市场的联系空前紧密且高度一体化。原油的金融属性不断加强,原油价格也不仅是供需平衡的反映点,也不再是反映原油生产边际成本的一个经济学概念,而是包含这一切而又无法准确衡量和预测的经济金融学概念。研究原油定价的开山之作当推Hotelling (1931)著名的可耗竭资源模型,是利用可耗竭性资源理论来计算原油价格的最优路径。这种模型得出的最优价结论是资源价格增长率与贴现值相等。但是资源尤其是能源的定价不仅受到供需因素的影响,更受到交易成本及其它很多因素的影响,故这种模型的缺陷是很明显的。第二种是成本定价法。原油的最优价格等于边际开采成本和边际使用者成本之和。模型的决策变量是选择使得利润的净现值最大的开采率(Solow, R.M.和Wan (1976);Livernois, J.和Uhler, R. (1987))。第三种是基于供需均衡理论来确定原油价格,如Watkins, G. C. 和 Plourde, A. (1994);Alvarez-Ramirez, J., Soriano, A., Cisneros, M. 和 Suarez, R. (2003))。但随着世界格局的复杂化,原油的金融属性大大增强,油价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供需决定的,所以这种预测方法现在也很难得到满意的结果。

周子康等(2005)通过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投机基金的推波助澜加剧了石油市场价格波动。宋玉华等(2007)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对纽交所四种WTI期货与现货价格间的动态关系实证,发现国际石油期货和现货价格长期均衡,期货价格单方面引导现货价格,期货市场在价格发现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Eva Regnier (2007)利用SV模型比较研究了多种日用品与能源、原油等产品的价格波动性,研究表明,原油及能源价格要比将近95%的其它产品更具有波动性及不稳定性。Hossein Askari等(2008)在对原油价格的历史数据序列进行基本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金融分析工具,假定油价服从JD和LP过程,说明油价在刚性需求及供给严峻的情形下有不断向上漂移的趋势,并且对外界的反映很灵敏,波动剧烈,而这正是市场预期所希望的结果。Kilian (2008)把对原油价格的影响因素分解为三个部分,并对原油的供应及需求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原油需求的影响效应更为显著。

现有文献能源定价或以金融学各定价模型相关理论为基础,或构建了具体模型设计价格的计算公式,或从宏观层面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政策建议,但是欠缺全面系统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尤其未考虑到金融在发挥能源中心作用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理论的实证检验。

三、能源金融中心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选择

根据国内外研究经验,能源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可分为可度量指标、相对量指标和多角度指标。可度量指标是根据查询所得金融和能源数据,通过实证方法对其进行数据处理获得。相对量指标是为了保证各个地区的可比性,提供的相对的量化指标。多角度指标是涵盖多个角度、多个视角,最大程度可观反映能源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

为使查询数据过程具有针对性,选择多层次指标。基于现有研究对能源金融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报告将一级指标金融中心、产业发展、商业贸易以及国家环境作为建设金融中心的前提和支撑,二级指标为一级指标的主要方面,而三级指标不仅是二级指标的子指标,也是可查询的能源金融变量。

考虑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指导、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现状、丝路能源大通道建设需求、丝路基金的重点方向以及发改委在西安设定能源金融中心的情况,并且现有指标无法全面衡量以上因素对城市建设能源金融中心实力的现实,引入传统研究中未涉及,但却有很大现实需求的产业支撑、能源消费发展、教育、商业贸易等新进指标,形成发展更新并符合现状的能源金融中心指标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价值。这些新进指标的引入是有充分的现实依据的。

首先,西部经济发展仍处于蓄力时期,仅依靠传统能源产业难以实现经济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势在必行。不断推动产业向知识经济转型,提高产品的质量与技术含量,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因素。“一带一路”对科技尤为重视,将在科技合作上,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王海和叶元煦(2003)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科技金融实施效益的评价模型。科技金融创新产业为能源产业提供基础,符合国家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战略,也能反映区域教育水平和人才素质的水平,因此是衡量区域能源金融中心发展潜力的重要方面。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深化与中亚、环中亚及欧洲国家多维度、多方向、多层次经济合作安排,为实现设施联通,在交通方面,要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提升道路通达水平,交通互通对基础能源有巨大需求。李忠民等(2011)运用空间计量的方法,研究“新丝绸之路”交通经济带17个城市从2001-2008年考虑与不考虑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两种情况下多种因素对经济??长的影响。郭菊娥,王树斌等(2015)在能源方面提出,要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能源是支持工业发展源动力,使得沿带国家充分能源优势,加强能源合作是互利共赢的重要举措,符合共同发展的战略要求。

Hamilton (2005)通过文献综述研究表明原油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具有明确的理论基础和显著的实证证据,同时,指出原油价格波动主要是通过对消费者和企业支出的影?进而影响经济运行。随着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东亚地区正在发展成为世界能源消费的中心,能源资源国希望利用自身能源资源优势搭乘东亚经济发展的快车,中国则希望通过与陆上周边国家加强能源合作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能源合作符合双方发展战略的要求。西部相比其他地区有文化的契合,交通的便利,是跨国开展能源贸易与合作的土壤,因此选择能源指标具有必要性。

一带一路经济文化发展中心坚持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创新合作模式,促进各方面合作共赢。教育对于吸引外资机构进驻,提高本土企业及金融机构影响力,与外资金融机构共筑资本市场的发展格局是一种看不见却持续起作用的促进力,从而更好地推动能源产业转型与发展。教育和贸易是区域能源金融中心建设的软实力,民心相通基于对文化的包容度和认同感,而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种主要方式,教育有利于提高区域影响力,更好地发挥辐射作用。结合能源金融中心概念,教育和贸易是将教育与能源消费结合,以定量衡量教育发展水平,反映民心相通水平的要素,因此将其纳入评价体系。

此外,结合社会发展和政策沟通的需要,将反映社会信用水平的要素与政治因素也纳入指标体系,形成能广泛适用于“一带一路”战略下西部地区区域能源金融中心的竞争力评价体系。“一带一路”是长期的,结合时代需求,不断融入创新因素的建设过程,因此评价区域能源金融中心竞争力,需要具有前瞻性的指标体系,这些新进指标的引入是符合区域能源金融中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综上所述,在指标选取方面,可以看出能源金融中心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需要相关的产业支撑,同时还要有较好的商业贸易的基础设施条件,最后还需要良好的国家环境。综合《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报告》中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要素以及《中国各金融中心的比较》的金融评价体系,以及能源产品本身的特征。本文将金融中心、产业支撑、商业贸易以及国家环境这四个方面作为能源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的四大部分。其中,由于是研究能源金融中心,服务水平和国家环境也是成针对能源产业发展的服务水平及政策环境,而产业支撑换成能源相关产业,如图1所示。

(二)方法选择

内蒙古、陕西、重庆和甘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四个地区,这四个地区的金融发展基础、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及区位优势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在能源金融中心的建设中都具有相对竞争力。因而能源金融中心评价是对这四个地区的能源金融综合指标进行评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能源金融中心的指标涵盖了金融市场、经济市场和能源市场,总的指标数量较多,因此,我们选择了因子分方法进行分析评价。

因子分析方法可以通过降维的方式,把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综合因子。将变量进行分类,从而简化了观察系统,有利于整体对能源金融市场中心的评价。

(三)数据来源

保证能源金融发展指数的客观、真实、准确,充分考虑所需数据的可行性与易得性,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和科技部《中国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库》的统计数据、本文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陕西、甘肃、四川、内蒙古、重庆2010-2015年的统计数据,用5年的数据对西安、兰州、重庆、呼和浩特的竞争力作评估。

四、能源金融中心竞争力测评

能源金融中心的发展离不开能源资源产业的发展以及金融产业的支持,根据能源产业和金融产业的特征,遵循其能源指标、经济指标和金融指标的科学合理的原则,从金融市场、能源支撑、人才支撑、市场成长和生态环境这几个层面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客观地反映能源金融发展的程度和竞争实力。

能源金融中心的竞争力的大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定量和定性地分析某一地区建立能源金融中心的竞争力,根据专家以及相关文献,同时考虑了数据的可得性,选取了如下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如表1所示。

(一)因子分析模型

因子分析是研究从多个变量中提取共性因子的一种分析方法。设有n个观测变量构成一个n维向量F=(F1,F2,∧,Fn),设有k个不可观察变量构成一个k维向量X=(X■,X■,∧,X■)。其模型如下:

X■=α■F■+α■F■+K+α■F■+ε■

X■=α■F■+α■F■+K+α■F■+ε■

X■=α■F■+α■F■+K+α■F■+ε■

简化形式为X=AF■+ε■,其中A=α■ α■ ∧ α■α■ α■ ∧ α■M M M M α■ α■ ∧ α■为因子载荷矩阵,ε=(ε■,ε■,∧,ε■)为不能被n个观测变量所包含的特殊因子。

(二)能源金融中心竞争力分析

1.提取因子

选取了2015年的陕西、重庆、甘肃、内蒙古四个城市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确定出因子值。

根据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选择前三个公共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达100%,故这三个因子已经包含了几乎所有的变量信息。

2.因子命名

分析三个因子:发现因子1中的本外币存款余额、本外币贷款余额、A股流通市值、A股流通总股本、各证券营业部家数、保险业收入、期货保证金余额载荷较大,把这些变量归为金融发展因子;因子2中人均GDP、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的载荷较大,把这些变量归为市场成长因子;因子3中煤炭和原油产量、天然气产量、高校数量、技术合同成交额载荷较大,把这些变量归为能源产业支撑因子,如下表3所示。

3.综合评价

陕西在因子3的排序上居第一,即在能源产量、人才教育、技术研发上在这四个省(直辖市)中是居第一的,能源产业发展方面表现最佳。在因子2和因子1的排序都位于第二,说明陕西在金融发展和市场成长上,在这四个省(直辖市)中也是比较理想的,如下表4所示。

用旋?D后因子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得旋转后综合因子综合得F■=■P■X■,其中P■表示第i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

由此综合得分表可以看出,陕西在市场成长、能源产业发展、金融市场发展三个方面的综合得分最高,综合排名居内蒙古、重庆、陕西、甘肃四个省的第一。说明陕西的能源与金融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这使得该地的能源金融综合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能源产业与金融产业的整合,能源资源与金融资本优化聚合,促进能源与金融形成良性互动,促使能源金融迅速、协调发展。在能源金融协调发展上,陕西省相对于另外三个省市有明显的优势。陕西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能够引进与能源资源有关的金融机构,建立能源金融交易中心或者结算中心,形成辐射西北部的能源金融中心。因此,陕西在构建能源金融中心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

五、陕西构建能源金融中心影响因素的结构分析

虽然陕西与内蒙古、重庆、甘肃相比,在构建能源金融中心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与其他的沿海城市或其他的一线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对影响陕西能源金融中心的发展因素进行较为细致的探究。影响能源金融中心的许多因素是复杂的,不可以量化的。因此,我们选择了解释结构模型对陕西能源金融中心的影响因素结构层次进行分析。

(一)陕西能源金融中心的影响因素层次结构分析

解释结构模型又称ISM模型,是由有向图和矩阵构成,是现代系统工程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通过此方法可以把复杂的经济系统问题简单化,将复杂的系统分解成多个子系统,然后通过人们的经验、知识及计算机手段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系统的层级关系。

我们根据专家和学者的们观点,选取了九个因素进行ISM模型分析,其选取的因素分别为:S■:金融发展;S■:经济发展,S■:能源资源发展,S■:能源资源消丰富度,S■:能源资源消费,S■:资金支持量,S■:教育程度,S■:基础设施,S■:科技创新力。

把每一个因素分别与其他因素进行比较,根据专家和学者的观点确定有直接因果关系用“√”表示。

根据要素关系建立邻接矩阵:

S■ S■ S■ S■ S■ S■ S■ S■ S■

A=S■S■S■S■S■S■S■S■S■0 1 0 0 0 1 0 0 00 0 0 1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0 0 1 0 0 1 0 0 00 0 1 0 0 0 0 0 01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1 0 0 10 1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1 0 0

将邻接矩阵A加上单位矩阵I得到一个新的布尔矩阵,然后进行逻辑乘运算可以得到初始可达矩阵。可达矩阵表示不同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的直接或者间接关系,最终可达矩阵为M=(A+I)■=(A+I)■≠(A+I)■。通过MATLAB计算的可达矩阵结果如下:

S■ S■ S■ S■ S■ S■ S■ S■ S■

A=S■S■S■S■S■S■S■S■S■1 1 1 0 1 1 0 0 00 1 1 0 1 0 0 0 00 1 1 0 1 0 0 0 01 1 1 1 1 1 0 0 00 1 1 0 1 0 0 0 01 1 1 0 1 1 0 0 01 1 1 0 1 1 1 0 10 1 1 0 1 0 0 1 00 1 1 0 1 0 0 0 1

由上分析,S4与其他因素间不存在直接或间接关系,其余的八个因素层级分布位:L■=S■,S■,S■,L■=S■,S■,S■,S■,L■=S■。根据这个结果,画出的层次结构图,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影响陕西能源金融发展的因素是一个三级的多层递阶结构系统。影响陕西能源金融发展的直接因素经济发展、能源资源发展、能源资源消费,第二层的五个因素金融发展、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是影响经济发展、能源资源发展、能源资源消费的表层原因,第三层教育程度是影响经济发展、能源资源发展、能源资源消费的根本原因。

(二)陕西能源金融中心测度分析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影响陕西能源金融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教育程度。教育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根本,有良好的教育,才能够培养优秀的人才,就能促进一个省、国家发展。教育的发展,促进大批金融人才的培养,能带动金融发展,科技创新,增强各地方、各省市的竞争实力,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大量的资金支持和科技创新可以促进先进的机器设备的研发,促进能源资源的开采和消费,促进能源资源的发展。金融发展、充足资金对社会发展的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六、建议对策

通过以上论证可知,为推动西安能源金融中心的建设,教育和金融仍然是决定性因素,因而在今后的发展中,对西安以及其他能源金融中心有以下建议:

大力发展教育。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陕西省是教育大省,有着近百所高等院校,文化底蕴深厚。单以西安市为例,在校学生80余万,占西安人口总数的10%,列北京、上海之后,居全国第三位。在原有基础上,大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为西安能源金融的发展做好人才贮备工作。

能源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尤其是绿色能源、低碳能源的发展。同时,设计出更多的能源金融产品,解决长期以来能源产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和财政支持的现状。建设多层次的能源一体化体系,将囊括包括股票、债券、基金、期货市场等金融形态,可以有效地满足能源企业在开发中不同层次多样化的资金需求。

精品推荐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