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资产管理监管机制

时间:2023-06-13 16:08:28

导语:在资产管理监管机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资产管理监管机制

第1篇

关键词:县级 国有资产管 预算管理

如何更好的实现县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发挥这些国有资产的作用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而预算管理不仅可以更好的监督国有资产的使用,而且可以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行为,因而对于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县级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激烈,县级国有资产中企业部分资产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也面临新的问题,这都要求进一步完善县级国有资产管理。

(一)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现状

当前,大量的县级区域内国有企业已经实现了非国有化改制,仍然以国有化形式存在的主要包括政府控股或者持股部分的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出资主办的经营实体,以及部分承担公共职能的企业如市政公司等。目前这种资产的规模较大,《2011年中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年鉴》数据显示,2010年,地方国有企业的数量达到93619户,企业资产达到99001.3亿元,其中县级国有资产的数量也不容小觑,以侯马市为例,该市企业国有资产总额13162万元。对这种资产的管理主要通过规范和明确产权交易活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通过实施股权激励等制度规范公司治理行为,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有效的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包括包括国家划拨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经营国有资产后所取得的资产,其他渠道取得的资产如接受捐赠等。这类国有资产的管理主要是保障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避免资产闲置等,此外,还包括更好的发挥这些资产的职能以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群众。目前,国家的管理手段主要是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购置、调拨、处置、报废等的管理。目前,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大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如侯马市就对该市149家单位的资产进行了统一的录入和管理。

二、县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首先,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尚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法规文件构成了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框架,但这一制度框架中有关如何进一步保障出资人有效行权履责、如何深入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如何进一步强化国有资产监管等方面的内容还不完善或者有待进一步细化、实化,从而在县级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难以落实的问题。其次,从县级区域本身来看,配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部分县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没有建立起符合自身实际、切实可行的或者具有创新性的管理制度,不利于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

(二)管理职能相对分散

当前,县级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主要通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来进行,但财政局、审计局等相关政府部门也设立了对应科室来参与管理,如财政局设立国有资产管理科,此外,在财政预算体系下,行政事业单位要利用财政资金购买相关的资产,必须列入财政预算。而审计部门则可以对这些单位的国有资产开展审计工作,这种相对分析的职权使得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容易出现“可以管也可以不管”权责不明确的问题。

(三)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未完全结合

当前,县级区域的预算工作主要由财政局负责,但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则相对分散,在预算过程中财政部门不可能也无法对全部国有资产进行盘查摸底,因而容易出现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结合不紧密的问题。表现在部分国有资产管理单位没有将相关的数据如收入、支出情况真实、准确的进行汇报甚至瞒报,部分单位则违规进行国有资产的处置,部分单位故意夸大或者缩小国有资产未来的收益和支出,从而使得财政预算的数据来源不准确,导致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难以实现有效地对接。

三、完善县级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县级国有资产管理是一个系统地工程,不仅需要在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积极落实和践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还可以从明确职能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推动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相结合等方面进行完善。

(一)落实和践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首先,要根据县级区域内部的实际情况完善国有资产统计制度,科学的对县级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有形和无形国有资产进行盘查摸底,避免部分国有资产游离于监管之外。其次,要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国有资产,要在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上下功夫,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则从进一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避免资产闲置浪费等方面下功夫。此外,要在进一步明确产权的基础上,完善产权交易、产权转移等相关工作,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再次,要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体系,通过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对国有资产的基本状况进行监管,实现动态监督。

(二)明确职能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

首先,要积极构建以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为中心的县级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要明确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局等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责,明确占有、使用、经营国有资产单位的职责,形成一个分工明确、权责清晰的管理体系。其次,要不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建设,一方面,要细化、实化各种管理制度,推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上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人才引进与培训工作,形成一个懂管理、善管理的人才队伍。

(三)推动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

首先,要积极完善国有资产经营收益预算工作,财政部门要根据市场情况,上一年度乃至于历史上同类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增长或者亏损情况,分析预测下一年度国有资产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并形成预算,以此作为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参照之一。其次,要将这种预算进行有效的分解,并下达到具体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单位,财政部门要与这些单位进行沟通和协调,使各单位明确自身的目标,而政府部门则在年度结束后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主体进行严格的考核,以此推动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结合。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资产减值,盈余管理,信息披露

一、引言

2012年,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全年资产减值损失高达157.68亿元,是2011年该公司资产减值损失的近十倍,一举成为A股“计提王”,并导致中国中冶在2012年净亏损103.48亿元。2013年,*ST长油大额计提资产减值损失46亿元,导致净利润巨亏59亿元,从而连续四年亏损,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上第一家退市的央企。这些企业的“洗大澡”行为都与资产减值密不可分。尽管我国颁布了专门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但由于其存在大量的会计估计,使资产减值成为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时使用的主要工具。本文通过回顾资产减值会计的核心问题,指出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并深入分析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从规范会计准则、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加强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核心问题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并于2007年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资产减值问题首次以专门准则的形式出现,其计提范围和确认、计量方法等均发生重大变化。但从近年来的实施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核心问题。第一,关于计提减值的依据。准则规定企业在会计期末是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取决于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只有在存在减值迹象的情况下,才要求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这样的界定使得企业计提资产减值的依据多种多样且需要大量的人为判断,比如对企业经营环境的判断、对市场投资报酬率的判断、对资产经济绩效的判断等,这为企业进行有意的盈余安排创造了条件。第二,关于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准则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应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但是,现实情况是更加复杂多样的,而准则只对资产减值计提金额的确定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原则性指导,这也为企业留下了大量的选择和操纵空间。

由此可见,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依据、时点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只要求在资产出现明显减值迹象时计提减值准备,而计提减值的时点、依据和计提金额都需引入职业判断,有时甚至需要利用专家的工作,这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

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大量的案例表明,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过程中伴随着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这会损害资产减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一)资产减值的计提动机。资产减值的计提动机包括扭亏动机、“洗大澡”动机、管理层变更动机、利润平滑动机、稳健性原则、经济因素和契约成本等。在我国资本市场,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主要集中于扭亏和洗大澡。

(二)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常见方法

1、资产减值计提不足。已有迹象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但企业不足额计提减值准备或推迟计提,以保证当年盈利或微利。

2、转回减值准备调节利润。一般情况下,企业会在业绩较好年度计提一定减值准备,而在以后某一业绩不好的年度转回,以达到预期财务目标。若企业估计当年必定亏损,就会一次性大量计提资产减值,即“一次亏足”,使得当年巨亏“洗大澡”,从而减轻以后年度的业绩压力或通过转回减值准备实现盈利。

3、在当期计提减值准备使以后期间少确认成本费用以增加利润。在保证当期利润的情况下,企业通过在当期计提资产减值使以后期间能够减少成本费用从而确保利润的稳健。例如,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会使当期利润偏低,期末存货成本减少,但以后期间的销售成本也将相应偏低,这能使以后期间的利润反弹。

4、混用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以及会计差错更正来调节资产减值进行利润调整。例如,对于存货,应按单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却按照资产类别或总体计提,从而减少跌价准备以增加利润。反之,应按资产类别或总体计提减值准备的却按照单项资产计提,从而虚增跌价准备以减少当期利润。

四、总结与建议

资产减值会计处理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为了避免管理层操纵报表,使财务信息客观、公允、及时地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保护外部投资者利益,必须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加强企业信息披露力度与外部监管。

(一)增强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明晰性和可操作性。准则制定者必须改变过去仅仅以防止企业隐瞒利润、偷税漏税为准则制定出发点的思想,应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并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以压缩会计准则留下的自由空间、减少管理者的会计估计和职业判断为指导思想,制定操作性较强、模糊性语言较少的具体标准,提高对会计实践的预测性和前瞻性,及时规范会计实务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完善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同时,应重点引导管理层在会计准则所允许的弹性空间内,运用职业判断寻找会计选择的平衡点,以提高资产减值信息的价值。

(二)提高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质量。首先,必须规范资产减值会计信息附注披露的格式。监管部门应出台相关技术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资产减值会计信息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强制要求企业采用文字描述与数据列示的形式,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对导致资产发生减值的事实及环境、减值准备确认的具体方法及理由进行详细披露,提高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和会计信息质量。其次,应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对于资产减值会计信息披露不足或故意隐瞒的公司,除责令其充分、详细地补充披露相关会计信息外,还应追究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与民事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资产减值迹象的判定

1.资产减值外部迹象的判断。作为公司管理当局,首先要密切关注企业资产的市场变化情况,其次,公司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某项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也可以考虑提取该项资产的减值准备金。此外,公司管理当局还应该密切关注国家新近出台或制定的相关的产业经济政策,比如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提高了,就会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所使用到的折现率,从而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偏离账面价值。

2.资产减值内部迹象的判断。作为公司管理当局。还应该加强对企业资产的管理.当公司出现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等情况时,也可以考虑提取该项资产的资产减值准备金。

二、可回收金额的计量

1.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净额的计量。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处置费用包括与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要有一项超过了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需再估计另一项金额。关于公允价值的确定可以按照如下顺序确认:

首先,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给出的定义,在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即为公允价值,在缺少可观察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交易双方讨价还价达成的一致价格也可以作为公允价值。即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应当根据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减去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处置费用的金额确定。这种方法要求公司的某项资产市场化程度较高,参与者广泛,市场监管到位,而且资产的市场定价合理。

其次,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应当按照该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确定,资产的市场价格通常应当根据资产的买方出价确定。

再次,在既不存在销售协议又不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应当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该净额可以参考规模相仿,切处于相同或相近行业的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进行估计。

最后,运用重置成本的方法,重置成本是指在现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若想获得某项资产所需要付出的全部代价。即在现有市场条件下,以重新购建某项全新资产所需的全部重置成本减去该项资产取得后的各种价值减损来确定公司某项资产的公允价值。这种方法要求企业需要确定公允价值的某项资产必须与假设的重置全新资产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否则不适用重置成本方法。

2.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量。折现的方法,就是把资产剩余寿命周期的预期收益用适当的折现率折现,累计得出基准目的现值,以此作为资产的公允价值。折现法主要用于确定企业无形资产等价值不确定性较高的资产。资产预计未现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综合考虑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使用寿命和折现率等三个因素。

首先是关于预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预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应当以资产的当前状况为基础,包括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预计产生的现金流入,而不应当包括与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尚未作出承诺的重组事项或者与资产改良有关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预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也不应当包括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或者流出以及与所得税收付有关的现金流量。企业已经承诺重组的,在确定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时,预计的未来现金流人和流出数,应当反映重组所能节约的费用和由重组所带来的其他利益,以及因重组所导致的估计未来现金流出数。其中重组所能节约的费用和由重组所带来的其他利益,通常应当根据企业管理当局批准的最近财务预算或者预测数据进行估计,因重组所导致的估计未来现金流出数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所确认的因重组所发生的预计负债金额进行估计。

第4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

房地产企业集团是资金使用密集型的企业,规模较为庞大。在这样的一种企业集团的财务活动中,资金始终是一项受广泛关注的资产,而资金管理更是其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如何加强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和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当前企业集团管理十分关注的问题。房地产企业集团为了发挥其规模优势,达到资金管理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可采用高效的资金集中管理手段,以实现企业集团资源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现企业集团整体价值最大化。

一、资金集中管理体制的优点

(一)资金集中管理有利于企业集团各部门的协调发展。

企业的利润受财务资金周转效率的直接影响,而资金管理的安全也受财务资金管理是否通畅的直接影响,企业集团的运作需要各部门间相互配合,尤其需要各部门与资金管理部门之间进行紧密配合,资金的集中管理对企业集团管理、协调各职能部门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企业集团的管理理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希望通过采用结算中心、内部银行以及财务公司等形式集中管理资金。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网络财务已成为企业集团未来的发展趋势。网络化和集中化使得各种集中管理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此资金管理也应向集成化方向发展,只有对资金实行集中化管理,并使资金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相协调,企业集团的整体管理水平才会得到提高。

(二)资金集中管理有利于企业集团防范财务风险。

资金集中管理不仅可以防范业务决策中产生的财务风险,还可以防范资金控制和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道德风险。如果采用传统的资金管理,出现财务风险的机率要比采用集中资金管理的机率高。为防范道德风险,不仅要加强内部控制,还要在操作环节上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与控制,要真正做到事前审批流程控制、事中实时控制与事后应急处理控制。

(三)资金集中管理有利于企业集团积聚闲散资金,整合资源。

企业集团中的一些企业由于业务成熟,可能会出现资金大量闲置的现象;而另一些企业由于业务增长迅速,可能会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尤其是像房地产这个产业,一旦资金出现断链,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而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可以对企业集团的资金余缺进行有效地调剂。通过企业的集团结算中心,资金盈余的成员单位可以将资金投入到资金紧张的成员单位,并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也解决了资金紧张的成员单位的短缺资金的问题。

资金管理贯穿于企业集团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传统的资金管理模式下,企业集团面临着成员企业资金盈缺不平衡,集团总部不能迅速掌握集团整体资金流向,成员企业的筹资、投资决策不规范等问题,对企业集团资金运动的效益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下,企业集团能够随时掌握集团资金流量、流向等,通过将成员单位各自独立的资金循环串成集团高效运行的资金链,加快了资金的周转,使重点项目的需要得到了保障,降低了财务风险。

二、资金集中管理体制的主要模式

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主要有内部银行、资金结算中心、财务公司、统收统支以及拨付备用金等五种模式。统收统支模式和拨付备用金模式属于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模式,并不适用于下属企业多数为独立法人或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比如房地产企业集团。目前,内部银行、资金结算中心、财务公司等三种模式在我国是较为通行的。

(一)财务公司模式

财务公司一般是在企业集团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由人民银行批准作为企业集团的子公司而设立的,是一种经营部分商业银行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经营范围包括抵押放款、联合贷款、不动产抵押、外汇以及财务投资咨询等业务,除此之外,财务公司还担负着为企业集团理财的任务。企业集团可通过财务公司对各子公司的现金进行控制,并在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过程中引入了完全市场化的企业与企业或银行与企业的关系,赋予了企业集团各子公司完全独立的财权。

(二)资金结算中心模式

资金结算中心是办理内部各成员或子公司往来结算业务和现金收付的专门机构,通常由企业集团内部设立。在资金结算中心模式下,由企业集团对各子分公司的现金统一进行结算,各子公司依然拥有对现金的经营权和决策权,由结算中心对各子分公司的现金缴纳与支用实施监控,统一对外进行融资。实行资金结算中心模式的好处主要在于由于各子分公司拥有独立的财务管理权,并且由结算中心统一对外融资,提高子公司的积极性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了现金沉淀,降低了使用资金的成本。

(三)内部银行模式

企业集团内部银行实质上是开放式的资金结算中心,它是在结算中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增加了内部融资信贷的职能。内部银行对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进行统筹运作,通过吸纳企业下属各单位闲散资金,减少了资金占用,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内部银行还可通过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以及目标成本管理的有机结合,对各子分公司的资金流向和流量实行有效的监督、考核和控制。

三、房地产企业集团如何建立资金集中管理体制

(一)通过法定程序确定资金集中管理事宜,建立配套的规范机制。

大型的企业集团组织结构复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制度全面贯彻存在一定的困难,容易出现超范围使用资金、挪用专项资金以及侵占企业资产的现象,这些都对企业集团的资金安全造成了威胁。通过集中管理资金,所有资金流动都要经过集团公司审批后才能进行,这样公司集团就能对各成员企业的资金流动进行有效的监控,使各成员企业资金的安全流动和正常有序得到了保障。房地产企业集团应通过法定程序对资金集中管理予以确定,并建立配套的监督奖罚等规范机制。企业集团应在母子公司的权限划分清楚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资金管理模式。母公司应尊重子公司的法律地位和独立利益,明确子公司的经营权以及对资金的管理所有权不变。在贯彻母公司的意志和决策,应按相应程序并通过子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来进行,并通过对利润分配以及考核奖励等方面的改进,来有效的调动房地产企业集团下属子公司的积极性。

(二)充分应用集中式资金管理信息系统。

房地产企业集团是资金使用密集型的企业,规模较为庞大。在这样的一种企业集团的财务活动中,资金始终是一项受广泛关注的资产,而资金管理更是其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在网络发展迅速的今天,房地产企业集团应不断地推进集团的信息化建设,对数据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同时对企业集团的财务资源以及物质资源进行整合,在战略上对资金的流向和流量实行集中监控。为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应加大开发多用户资金结算软件的力度,实现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中心与集团财务部门以及与银行的业务联网,实现与下属财务部门的全部业务和管理微机化,以便能对企业集团每个时点的资金动态进行及时地反映,为领导提供准确、及时的决策依据。房地产企业集团要充分利用ERP和Internet等技术对,实时检查、监督和控制企业集团的资金流和信息流,实现集团内部信息的有效沟通和快速反馈,降低账外循环、资金分散以及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风险发生的概率。

(三)应用全面预算管理平台。

房地产企业集团应应用全面预算管理平台,强调现金流量和现金流量的高度集中是集团预算控制的核心,控制企业集团的现金流量。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对全集团资金进行全程管理,从而使资金使用计划与企业战略规划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对全面预算管理平台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房地产企业集团强化资金集中管理的作用,降低了集团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从而使房地产企业集团的稳定运转与发展得到了有力的保证。

(四)采用资金、债务、投资等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

房地产企业集团应采用资金、债务、投资等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根据“统收统支,收支两条线”的原则,子公司或分公司现金流量的操作费用和加工费用由总部拨给,而子公司或分公司只是成本中心,由集团总部统管各子公司和分公司的收入与支出,从而发挥房地产企业集团的规模优势,达到资金管理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五)房地产企业集团应提高融通和管理资金的能力。

资金集中管理能够为房地产企业集团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发挥企业集团资金聚集优势,还能提高企业集团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谈判时的谈判地位,有利于房地产企业集团获得持续高效的资金支持,使房地产企业集团的稳定运行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推进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工作时,企业集团总部不仅要完善集团内部控制,强化培训和风险意识,还要切实提高资金统筹管理水平,提高融通和管理资金的能力,为企业集团和成员企业的生产经营、投资等活动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满足子公司的业务需要,使其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郑永生,朱雨龙.企业集团财权制度安排探讨[J].企业经济,2006(10).

[2]徐奋.我国现阶段企业资金管理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时代金融,2007年第2期.

[3]黄岚,王北星,隋菱歌.企业集团资金信息化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年第12期.

[4]李新,李康昱.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问题、模式及对策[J].山东经济,2006(5).

第5篇

【关键词】集中核算体制;国有资产;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集中核算是会计委派制的创新形式,集中核算中心的建立,对完善我国企事业单位各项制度,提高业务运作的规范化,强化内部管理,组织会计监督,稳定各项财务工作的运行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现金管理

1、集中核算体制下现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在刚开始成立核算中心的时候,对备用金账户的金额和备用金额度的核定一般是以业务估计量为基准的。在不了解现金量的前提下,核定额度只能是一个大概的数据,当形势和业务量出现变化,之前的备用金额度也会发生偏离。当备用金额度变大时,报账人员就会将许多发票汇集在一张结报凭证中,将不同业务的原始凭证汇总在同一张结报单上。第一,这种凭证汇总办法与凭证汇总的标准不相符合,不同业务的原始凭证汇总在同一张结报单上,使得原始凭证出现顺序上的颠倒和错乱,对结报、制单和审核工作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第二、汇总太多的凭证将无法充分体现经济业务的全貌,失去了明细账该有的直观性和精确性,一方面不利于会计信息的获得,弱化了会计监督职能;另一方面,对网上业务查询产生限制。当备用金额度变小时,单位可能疏于结报,或者不想追加备用金的额度,造成单位寻求各种理由占用现金。

(2)单位到核算中心结报后,一般是以结算金额为准将银行存款打入备用金账户,以对备用金账户金额进行补足。所以,备用金账面的金额与备用金账户额度看上去永远一致。然而单位银行备用金账户的实际金额与备用金账面的金额却不相符合。如果缺乏备用金账户抽查制度的监督管理,单从账面上将难以判断备用金账户的金额是否出现问题。

2、集中核算体制下针对现金管理的处理策略

(1)建立统计制度,以月份或季度为期限对备用金额度和备用金账户的金额重新核定。

(2)建立抽查制度,对备用金和备用金账户进行定时或不定时的抽查,增强备用金和备用金账户使用的规范性、严谨性与正规性。

(3)备用金账户对账单由备用金账户开设行直接寄至核算中心。核算中心可以通过核对收支了解备用金账户的使用是否正常,同时可以向单位催交利息款。

二、银行存款管理

1、集中核算体制下银行存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集中核算体制下,单位不记录银行存款备查账,仅仅简单地对存款余额进行核对,完全依靠于核算中心,银行日记账被核算中心出纳帐所取代。这一方面与备查账建账制度的要求不相符合,另一方面也违背了会计制度要求。

(2)银行存款面临赤字,不得不超预算使用资金。各单位的分账户是核算中心总账户下的分账户,核算中心以总账户对银行结算,只要核算中心总账户不出现赤字,银行就不能拒付各分账户的资金结报。由于会计核算软件没有建立赤字报警机制,导致很多单位出现存款赤字,使得银行结算纪律和财政预算执行面临较大的威胁。

2、集中核算体制下针对银行存款管理的处理策略

(1)建立银行存款备查账制度、建立抽查制度、完善上门辅导等形式。对建账有漏洞的单位要予以公示、批评。

(2)建立失物招领制度。对结算环节中当月和以前月份对不上的银行账,要以失物招领形式予以公告。在确认单位提供的证据充分的情况下,把款项落实到相应核算单位的分账户上。

(3)建立银行结算系统的赤字报警机制,规避财政赤字风险。

三、往来款管理

1、集中核算体制下往来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1)部分事业单位长期挂账的应收款长时间不动,而且对象为经济实体。这部分应收款挂账有的是单位过去办的所属实体避开国家政策规定的程序直接通过应收款拨付资金形成的。形成经济实体后,都在一定程度内存在诸如破财、死账等亏损。较大的资金缺口又难以核销,不得不长期挂账。

(2)虚构支出,隐蔽收入。凭借往来款账户将费用长期挂账,或在往来科目中借助体外循环的方式核算收支,避开财政收支的监督环节。有些单位将部分收入和支出挂账,刻意修改收支和结余,造成年度决算报表无法反映事实,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3)管理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到位。会计集中核算监督难以在时空上充分与各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相结合。核算中心人员难以把握各核算单位的实际情况。除此之外,核算单位负责人对财务制度和往来款项管理制度的建设缺乏重视,造成各种往来款项最终成为死账。

2、集中核算体制下针对往来款管理的应对策略

(1)摸清思路,回归往来款的本原。报账人员、经办人等相关负责人可能在长期挂账的几年中已经更换了,很多往来账怎样形成的、什么时间形成的已经不得而知。因此,核算中心一方面要建立并登记往来款二级明细账,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要求单位在一定期限内处理往来款,减少因长期挂账而造成的账面混乱问题。

(2)清产核资,对过去遗留下来的对外投资问题和呆账、死账做统一处理。要扩大催收范围、强化催收力度,对于确定收回无望的款项上报相关上级部门,以上级部门的批示为依准对不良资产做出彻底清除和处理。

(3)提高重视力度,强化管理水平。首先,要从上层做起,领导要守好关、把好关,对单位财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往来款管理做出严格监督和控制。其次,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配备专门的往来款管理人员,明确往来款管理过程中的责任划分。最后,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提高往来款核算与管理的水平,对违反财政、财务制度规定出借公款的现象予以严重批评和教育,坚决杜绝虚列支出和利用往来款进行收支核算。

四、固定资产管理

1、集中核算体制下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单位往往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的重视程度高,而相比之下,对固定资产重视程度则远远不够。许多单位对固定资产既不计成本也不提折旧。对于上级部门配置的资产等新增的固定资产,缺乏正规的账务处理。

(2)尽管资产清查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能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理,但是长时间积累形成的“大锅饭”思想使得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致使引发清理后再混乱、混乱后又清理的恶性循环。

(3)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出租、出借的收益不能及时有效地入账。由于入账资金金额不是很大,逐渐成为供单位消费用的小金库。更有甚者,一些闲置的设备和仪器直接报废,或无偿供认借用。

2、集中核算体制下针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应对策略

(1)把好购置关。由单位使用部门制定固定资产购置计划书,经有关部门批准审核无误后,将所需要的固定资产编入单位预算,以预算为基准进行采购。

(2)强化入库和验收。验收入库时,管理人员要与使用人员同时在场、共同验收。对于大型、昂贵、大宗物品,部门领导也必须参加现场验收,严格决绝不合格的产品入库。

(3)重视维修养护。建立专人负责制度和使用登记制度。加强对维修养护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

(4)做好账簿记录。核算中心建立固定资产总账和二级明细账,单位财务部门建立固定资产三级明细账,保管人员建立实物卡片账。加强固定资产的账务核对工作,单位财务部门与核算中心配合,在每年年底单位财务部门将固定资产三级明细账、实物卡片账与核算中心固定资产总账、二级明细账核对,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

实践证明,尽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在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改变会计核算方式、预算执行情况控制等方面都已显示出会计集中核算制的优越性,是一项成功的会计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王世定.会计委派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全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第6篇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则;企业盈余;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1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的相关制度建设也在不断弥补和完善,并且不断建立和维护经济秩序,规范企业的经营活动。但是,企业在竞争和管理中,为了获得更多的自我利润,利用各种手段对企业内部和外部进行改变,以来获得更多的利益。而操纵资产减值来控制企业的利润的方式,也是很多企业愿意采取的方法。

一、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内涵及关系

资产减值准则是一项会计准则,是对企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其他资产的一种规范。而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起步较晚,发展至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规范和制度。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及其利益相关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并在会计准则的规范下,对会计盈余进行政策选择和相关管理。盈余管理手段包括会计方法的运用、会计估计的变动,对交易事项发生的时点控制等。资产减值准则一方面是对盈余管理的一种规范和管理,对盈余管理起到制约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实现的准则和可能性。

二、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在以往资产减值准则上,提出了新的资产减值的准则,对我国的现行企业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等相关问题进行控制。它对于我国的企业进行盈余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资产减值准则在范围上更加规范合理,减少企业可利用的漏洞

新提出的资产减值准则在界定企业的盈余管理上明确了相关的准则,使得对企业盈余的管理有了系统的计量、确定、处理和披露的范围。资产减值方面的范围更加广泛和明确,有效地控制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空间操纵利润和资产虚增的现象,更加规范了企业的经营活动。

2.资产减值准则在时间上更加明确,减少了计提减值的范围

新的资产减值准则规定:企业对外进行报送会计报表,就应确定是否要采取计提减值。这项原则减少了以往企业提出计提减值的随意性和实践空间,减少了企业中期报告不计提减准备的现象,提高了会计的信息的质量性和可比性。明确了资产减值的确认时间,减少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确认时间对盈余管理进行控制。

3.资产减值准则在迹象判断上更加明确减少管理的空间

在迹象判断上,新的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在计提减值时,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等等规则,明确了资产减值的认定的标准。增强了对企业计提减值的控制性,减少了企业对盈余管理的空间。

4.资产减值准则有效控制了虚假利润的空间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是对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措施。新的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定,在以后的期间不得转回。这样的规定,使得资产减值准备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大大降低了发挥的效用,并且在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空间越来越小,有效地控制了虚假利润的空间。

5.资产减值原则在计提基础做出规定,解决了难减值准备的问题

新的资产减值对计提基础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将计提基础引入到资产组,规定了相应的计提基础。特别对于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的计提基础,只有当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才能进行资产减值。这些规定,明确对企业利用计提基础操控利润的这一情况进行控制。

6.明确可收回金额,减少盈余管理空间

资产减值准则,确定了可回收金额和资产的公允价值的标准。公允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计算,在资产减值中,都给与了严格的规范,并对其计算属性运用的前提条件,增加了可操作性,提高了对计算数值的可靠性。这样就为资产减值准备提供可以作为减值的重要依据,有效减少了会计人员对资金未来流量的判断失误和盈余的空间。

三、对企业不正当盈余的管理和对策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具体的条款

在资产减值准则条款中,应当尽量减少不确切的用词和模糊性规定,要加强条款的具体性,从谨慎性原则上,采取适当限制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此外,还要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的培训,明确资产减值的原则和规范,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性和选择余地,加强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管理。

2.制定原则规范,完善会计准则体系

完善会计准则体系,有利于在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综合的、全面的管理。能够在实际的工作中,提供更多的依据。此外,还应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压缩企业对盈余管理控制的空间。会计的准则应当根据实际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必要的修订和补充。

3.企业应当加强内外部监管,监控企业利润调控现象

企业过于追逐利益,从而导致相关的会计审计部门会将一些非经常性盈利等方式进行盈余管理。在制定内部和外部的标准时,应当全面考虑和分析,采用一些符合实际的标准,来避免企业利用会计的相关政策进行利润操控。相关国家部门,必须严格把握和监管,充分发挥资产减值准则的作用。

4.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人员在对企业的资产减值时,往往起到很大作用。会计人员专业素质优劣将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必须对企业的会计人员的综合进行提高,明确他们对资产减值准则的认识,保障信息的质量,减少盈余管理行为。

5.建立合理的企业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企业必须建立合理、有效的综合绩效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把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统一起来,并将相关的考核标准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员工的绩效,给与每一个员工一个合理的、公平的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在根本上减少企业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的问题,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合理的盈余管理是企业在资产减值准则的允许范围下,获取企业利润的重要方式;而相对于利润操纵则超出了资产减值准则的范畴,是不合法,应当予以取缔的。它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质量,也不利于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综合的管理。因此,这就要求企业和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盈余管理的控制,加强对企业内外部会计人员和相关的绩效和激励制度进行规范,控制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7篇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 资产管理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指的是所有权归国家,但事业单位占有或使用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为事业单位发挥管理与服务职能提供了物质基础。管我国各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国有资产管理弱化及流失现象仍很严重。本文主要研究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发展现状,针对其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机制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1.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单位领导对资产管理重视不够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为事业单位发挥管理与服务职能提供了物质基础,然而有些事业单位领导对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忽视资产管理对单位工作开展的重大损失。甚至有些单位领导对财务知识不精通,对资产管理很少过问,这些都为资产管理出现问题埋下了隐患。

1.2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普遍偏低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仍有些事业单位业务素质普遍偏低,财务知识面窄,这些都给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有些财务人员进入事业单位并不是靠着真正实力,而是靠拉拢关系进入,这些人能力与水平较低,不能够真正的做好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

1.3不能做到资产定期盘点

在事业单位中,国家有规定要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定期盘点,防止出现资产流失现象。然而在实际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很多年不进行盘点是常事,账实不符现象很是严重,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事业单位领导及财务人员有着极大的关系。这些现象都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进行带来了不便。

1.4账外资产大量存在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大量存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资产都是国家配给的,还有很多属于账外资产,比如外单位捐赠资产、上级单位拨入资产等等,这些资产实际上是没有入账的。账外资产大量存在,不仅给财务人员的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不便,而且容易诱发中饱私囊、变公为私等违法乱纪行为。

1.5资产购置由本单位管理部门自行决定

事业单位的资产购置很大程度上由本单位领导自己决定,甚至资产购置不需要履行手续,这种现象在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很是常见。资产购置由本单位管理部门自行决定,不仅给财务人员的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不便,而且容易诱发中饱私囊、变公为私等违法乱纪行为。

1.6政府采购执行不严

事业单位的资产购置本应该由政府集中采购,并履行一系列的手续才能完成采购工作。然而在实际的事业单位资产购置中,政府嫌麻烦、嫌费事,往往让事业单位自己去购买,购买完成后再到政府履行一系列手续,这就导致政府对事业单位资产采购执行不严的现象。

1.7大量资产闲置,严重浪费

很多事业单位为了要面子、摆阔气,盲目的购置新的资产,然而对于旧有资产缺乏调剂使用能力,这就导致大量旧有资产闲置,造成严重浪费现象。这种旧有资产闲置现象需要事业单位有关人员加强关注,尽量减少新资产的购置,为国家节约资金,提倡节俭意识。

1.8对外出租出借不履行批审手续

对外出租出借不履行批审手续,主要责任在于事业单位领导责任意识太差。事业单位领导往往认为本单位的资产借出借进是本单位的事,而且其他单位使用时间不长,很快就会收回来,没必要再履行批审手续。这种错误意识不仅给财务人员的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不便,而且容易诱发违法乱纪现象。

1.9私自使用资产出租收入

由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事业单位领导责任意识差以及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人员粗心大意等原因,资产出租所得费用中饱私囊的现象很是常见。私自使用资产出租收入,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一种违法乱纪行为,必须坚决杜绝这种现象。

2.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策略

2.1普及财务知识,增强领导层的资产管理意识

在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管理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强领导层的资产管理意识,提高领导层的财务知识水平。只要事业单位领导层重视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整个事业单位内部就会形成资产管理的良好氛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增强领导层的资产管理意识,提高领导层的财务知识水平,对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重要作用。

2.2加强制度建设,确保资产管理活动合法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之所以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原因在于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与体系不完善。这种资产管理制度与体系不完善,不仅给财务人员的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不便,而且容易诱发中饱私囊、变公为私等违法乱纪行为。因此,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与体系,确保资产管理活动合法性,对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重要作用。

2.3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

有些事业单位业务素质普遍偏低,财务知识面窄,甚至有些财务人员进入事业单位并不是靠着真正实力,而是靠拉拢关系进入,这些人能力与水平较低,不能够真正的做好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因此,加强相关人员业务素质培养,提高财务人员财务管理能力与水平在资产管理中有重要地位。

2.4严格资产购置管理

事业单位的资产购置很大程度上由本单位领导自己决定,甚至资产购置不需要履行手续,不仅给财务人员的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不便,而且容易诱发中饱私囊、变公为私等违法乱纪行为。严格资产购置管理,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意义重大。

2.5正确执行政府采购制度

事业单位的资产购置本应该由政府集中采购,然而在实际的事业单位资产购置中,政府往往让事业单位自己去购买,购买完成后再到政府履行一系列手续,这就导致政府对事业单位资产采购执行不严的现象。正确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对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来说势在必行。

2.6完善资产财务管理工作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出现问题,实质上也是财务管理出现问题。完善资产财务管理工作,实质上也完善是资产管理工作。因此,加强对财务人员素质培养,完善资产财务管理工作是做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条件。

2.7杜绝存在帐外资产

账外资产大量存在,不仅给财务人员的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不便,而且容易诱发中饱私囊、变公为私等违法乱纪行为。因此,加强对于帐外资产的管理,做到账外资产记账,有利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科学化。

2.8加强对闲置资产的管理

很多事业单位为了要面子、摆阔气,盲目的购置新的资产,然而对于旧有资产缺乏调剂使用能力,这就导致大量旧有资产闲置,造成严重浪费现象。加强对闲置资产的管理有利于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更好的开展工作。

2.9谨慎对待资产处置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事业单位领导责任意识差以及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人员粗心大意等原因,资产处置经常出现中饱私囊的现象。私自使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变国有资产归个人所有,实质上是一种违法乱纪行为。谨慎对待资产处置,对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有效科学管理意义重大。

总结: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为事业单位发挥管理与服务职能提供了物质基础,国有资产对我国事业单位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我国各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国有资产管理弱化及流失现象仍很严重,不仅给事业单位资产使用带来不便,而且导致事业单位人员贪污、腐败等违法乱纪现象。因此,我们应深入研究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发展现状,针对其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机制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毛程连,程北南.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对策分析[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0(03).

[2] 徐明林.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市场, 2010(05).

[3] 唐曼萍,谢孝菲,李静波.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J]. 会计之友, 2012(11)

[4] 魏芳.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探析[J]. 财经界(学术版), 2010(03).

[5] 冯浩,谢梦.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研究[J]. 财会通讯, 2009(18).

第8篇

关键词:嵌套、非标、委外

从2017年3月1日开始,媒体大肆报道了人民银行会同三会一局联合起草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此为内审稿。指导意见中有30条意见,现选取重要的进行解析。

第一条明确了资产管理的定义,资产管理业务是指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为委托人利益履行勤勉尽责义务并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委托人自担投资风险并获得收益。

第二条将私募基金纳入资产管理产品范畴,按照以往的情况,只有持牌金融机构才能发行资产管理计划。

第三条对资管产品的合格投资者进行了规定,(1)投资于单只产品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2)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100万元,或者近3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30万元,且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目前,证监会体系下的对合格投资者的要求最为严格,未来指导意见实施后,对与券商资管、基金专户、私募基金等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相关的合格投资者影响不大

第五条中强调金融机构应加强投资者教育,向投资者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逐步有序打破刚性兑付。

第七条中主要限制非标债权类资产,非标其实就是未在场内交易的债权性资产,目前银行理财业务不存在非标业务资质的说法。普通信托产品投资亦无非标的概念,只有资金池类信托计划才会涉及。私募基金也不存在非标的说法。证监会体系下,目前只有券商定向资管、基金子公司、私募基金可以投非标,且私募基金目前是开展非标业务的主流。此外,鉴于备案规范4号文的出台,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私募基金投资房地产类非标业务已受到严格限制。指导意见框架下,只有具备评估和管控非标债权类资产信用风险能力的金融机构才能投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并且监管部门将逐步缩减非标规模。鉴于指导意见已禁止资管产品的嵌套投资,且券商、基金子公司以通道业务为主,未来该类主体开展非标业务已受限,其是否具备非标投资资质对该类金融机构已无太大影响。对于私募基金,如按照严格的信用风险标准来评估,则多数将不能具备非标业务资质。此外,对于监管评级较低的农商行和城商行,未来也可能因无法达到上述标准而无法进行非标债权投资。

第九条对广义私募产品做出了定义,私募产品是指通过非公开方式向合格投资者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包括但不限于:银行向私人银行客户、高资产净值客户非公开发行的理财产品,资金信托计划,证券、基金、期货公司发行的客户资产管理计划,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私募投资基金等。

第十五条关于第三方独立托管,要求金融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资产应当由第三方托管机构独立托管,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本条对银行理财影响最大,但该要求与2016年的银行理财新规的要求保持一致。

指导意见实施后,第三方托管将会被严格要求落实。该做法有助于银监会核查底层资产,以便于阻碍部分理资金违规流入相关行业或产业,对于通过嵌套绕监管以及资金池运作都将形成很强的限制。

私募基金目前基金法并不强制托管,所以私募基金应该适用上述“另行规定”条款,但如果不托管需要详细风险揭示。现实中多数私募基金选择券商或银行进行了托管。少数私募基金即便没有“托管”,也选择券商的PB综合托管业务,实质服务内容差不多。

第十七条关于统一资本约束和风险准备金,目前资管产品中信托计划和基金子公司已经有风险准备金要求,但银行理财仍未计提风险准备金。指导意见本条要求与2016年银行理财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内容一致,市场已有预期,对银行理财总体影响不大。

第十八条关于统一杠杆的要求,指导意见框架下,融资杠杆统一设定为公募总资产/净资产不超过140%;私募总资产/总负债不超过200%。这里讨论的杠杆与结构化杠杆不是一回事,结构化设计是通过优先劣后形式为劣后级增厚收益,但并没有“融资”行为发生。这里属于融资杠杆,融资杠杆是指资管产品为主体从外部借钱的行为,多数是通过质押融资,所以主要有债券质押式回购和股票质押式回购两种加杠杆形式。

第十九条关于禁止资管产品嵌套与规范委外业务,首先我们要明白资管产品嵌套是怎么产生的,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银行在资金来源、客户渠道等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也使得银行理财资金成为最大的资管业务资金,然而银行本身运用如此大的资金也存在一定困难或者监管障碍,因此基于银行理财资金需求的资管嵌套业务产生了,它是整个资管嵌套的核心。指导意见原则上禁止资管产品嵌套,但FOF以及MOM属于例外。目前仅在去年出台有关公募FOF产品的法规,对私募FOF暂未有相关规定。鉴于FOF以基金组合为投资标的,间接投资于股票或债券,其可能无法作为非标债权的通道。关于MOM是否局限于标准化产品,是否能成为最后的通道,尚无从知晓。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金融机构可以委托具备专业投资能力和资质的其他金融机构对外投资,但不能再加通道,并且委外需要实施白名单管理。也就是银行自营可以委托其他机构进行管理,但并没有明确是否可以委托私募基金。根据意见的第二条私募基金属于金融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范围,应该属于委外对象。但现实中127号文没有列举私募基金为SPV,而且契约型私募基金因为相对不稳定,从治理结构而言不利于风险隔离。

第二十二条关于控制风险集中度,要满足双10%的要求,单只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单只证券的市值或者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值不得超过该资产管理产品净资产的10%,

第9篇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政策;方法;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209-01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的分摊,事业单位是非盈利性组织,会计制度多采取收付实现制。根据原会计制度的规定固定资产从购入到报废的整个期间都只反映原值,不计提折旧。它不能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损耗,从而导致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失真。

根据财政部关于《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的通知,对执行新制度前形成的固定资产应当在2013年度全面核查其原价、已使用年限、尚可使用年限,并对这些固定资产补提折旧,自2014年1月1日起对这些固定资产按照新制度的规定按月计提折旧。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明确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围。

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除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和档案、名义金额计量资产以外的固定资产均计提折旧。提高了计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标准:即通用设备由原来的500元提高到1000元、专用设备由原来的800元提高到1500元。

(二)考虑影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

一是原始价值:在使用寿命一定的情况下,其数值的大小直接决定着计提折旧额的多少。二是使用年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应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实际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其折旧年限。省级以上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作出规定的,从其规定”。需注意是,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不考虑预计净残值。

(三)遵循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政策。

计提折旧的政策主要有:一是按月提取:当月增加的从下月起提,当月减少的从下月起不提;二是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无论是否继续使用,均不再计提折旧,应当继续使用,并实行规范化管理;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三是融资租入固定资产:采用与自有资产一致的政策计提折旧;四是发生后续支出致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延长的,需重新计算折旧额。

(四)掌握固定资产折旧额的计算方法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应计提折旧额为其成本,一般应采取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1.年限平均法:(1)每年应计提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始价值÷预计使用年限÷12。2.工作量法:(1)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始价值÷预计总工作量(2)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五)事业单位进行固定资产核查计价注意事项

部分事业单位资产种类繁多、专用性强,管理比较松散,根据估算结果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资产核查时要引入外部监督机制,邀请上级主管部门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计价过程予以全程监督。

(六)做好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

有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初始价值、启用日期和使用科室等相关资料并不十分完善,因此就需要查找历史资料认真做好固定资产的期初数据整理工作,按照新制度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并根据以前固定资产台账上记录的启用日期计算应计提的累计折旧。

把原来的“固定基金”修订为“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并引入“折旧”因素;对达不到新标准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为:借“存货――种类(或规格、报告地点)”、贷“固定资产――类别(或项目、使用部门)”,同时,借“固定基金”、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

例如:某事业单位2012年1月购入单位价值为900元的打印机一台。当年的帐务处理为:

借:事业支出――类别900

贷:银行存款900

同时,借:固定资产――打印机900

贷:固定基金900

按照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来处理即:

借:存货――打印机900

贷:固定资产――类别900

借:固定基金900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900、

对于达到新标准的固定资产的帐务处理为:借“固定基金――类别”、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

例如:某事业单位2012年1月购入单位价值为1800元打印机一台。

当年的帐务处理为:借:事业支出――类别1800

贷:银行存款1800

同时,借:固定资产――打印机1800

贷:固定基金1800

按照新的单位会计制度来处理即:

借:固定基金1800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1800

同时,要把以前年度应提折旧的固定资产一次性提足。假如电子设备使用平均年限计提折旧,折旧年限为3年,若在2013年12月31日记帐时已使用两年则: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1200

贷:累计折旧――打印机1200

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适同购入,按月提取折旧。

例如:某事业单位以融资租入方式租入设备一台,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为40000~,分四期付清,每期支付租金10000元。发生运杂费、安装费1500元,已通过银行付讫。按照制度规定,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融资租入设备时,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41500

贷:其他应付款40000

银行存款1500

借:事业支出10000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融资租入固定基金10000

借:其他应付款1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

自下月起提第一期折旧: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融资租入固定基金1000

贷:累计折旧1000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