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基础教育评估

时间:2023-06-13 16:08:29

导语:在基础教育评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基础教育评估

第1篇

摘 要:基础教育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国民素质,是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要素。香港有着较高水平的教育体系,同时建立了科

>> 经验与借鉴:香港政府公共服务改革对我国内地的启示 香港旅行团小费制度对我国内地的启示 内地基础教育对于我区基础教育的启示 我国内地及香港地区上市REITs比较分析及对国有存量物业资产证券化的启示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上海PISA)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国内外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概览 荷兰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 香港土地权利制度对我国内地集体土地制度改革的启示 我国学期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研究的现状与启示 美国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评估策略研究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及评估标准的探讨 香港廉署调查“特首”对重构我国内地廉政机构的启示 终身教育思潮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日本中小学创新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包豪斯教育体系对我国高职设计基础教育的启示 浅论美国补偿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机会公平的启示 家庭教育投入对基础教育质量的经济分析 中美基础教育投资体制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赫尔巴特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慕课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的影响与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5-05-20.

[7]香港教育局网.表现指标与自评工具[EB/OL]., 2016-02-19.

[8][9][10]香港教育局网站.香港学校表现指标[EB/OL]. http://edb.gov.hk/attachment/sc/sch-admin/sch-quality-assurance/performance-indicators/PI-2015%20Chinese.pdf, 2016-03-11.

[11]邢利红.香港教育质素保证对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启示[A].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 2011:6.

第2篇

关键词:高校;新生教育;绩效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063-01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高校新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大,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高校新生教育问题已成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讨论的热点和难点之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当前国内各高校开展此项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评价管理,对其评估应评估哪些方面?评估标准是什么?怎么评估?对这些问题还缺乏系统的科学研究。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试图构建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绩效评估体系,为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的科学评估提供依据。

二、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2008年,一项对广东省高校新生教育工作任务的调查和研究显示,一般应开展以下十五个方面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入党基本知识教育;校史校情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诚实守信教育; 健康知识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大学适应性教育;创新意识教育;学习方法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研究还显示,当前我国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的目标分别是:使学生深入了解学校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感情,使学生了解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熟悉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学生生活环境;使学生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变;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搞素质人才。

三、当前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绩效评估的不足

根据学者此前有关我国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的现状调查,以及本研究进行的有关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我国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绩效评估实施上存在以下问题:

(一) 评估观念落后,评估制度不完善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是否对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相关人员的绩效进行过有效评估问题上,57%的人回答没有。是否有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相关人员的监管与评估制度问题上,73%的人回答没有。在上级主管部门是否就此项工作进行评估指导问题上,59%的人回答没有。这些数据表明,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绩效评估度比较欠缺。

(二) 缺乏专业评估人员或机构,评价人员构成不合理

问卷调查显示,在是否有上级管理部门对高校新生教育工作进行评估指导何题上,62.1%的调查对象回答没有。在是否有必要成立专门的高校新生教育评估指导机构问题上,49.1%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29.5%的人认很有必要,只有8.9%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在上级、同事、学生、家长几个评估主体的选择,选择上级评估的频率为67%,选择学生和家长评估的仅为12%,这表明,目前很多学校还采取上级评下级的评估方式,评估者仅仅局限于上级领导,评估主体来自人事行政部门的多,对被评估者专业和学科背景了解的同行专家所占的比例不高,同时对学生的评估意见视不够,评价主体构成不合理。

(三)评估方法落后,评估程序需要规范

四、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

(一)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绩效评估体系基本结构

根据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特性,结合当前绩效评估中流行的360度绩效评估(全方位绩效评估),运用层次分析法,初步构建的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绩效评估体系结构如下:

(二)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绩效评估体系的验证

根据文献分析和访谈结果编制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绩效评估指标预测问卷,对132位被测试者进行施测,其中高校新生教育工作实践工作者100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32人。

第3篇

关键词: SOA; 数据交互; 信息孤岛; 资源池

中图分类号: TN96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3)22?0053?04

由于军工电子产品具有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等特点,目前正在朝网络化、虚拟化、异地协同化、多学科优化等趋势发展,业务需求的不断提升,造就了管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军工电子企业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而在目前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随着产品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产品数据管理、资源计划管理等系统的不断建设,大数据量的产品信息保留在系统中,如何实现各系统数据的一致性、实现数据的无障碍交互和重用、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实现跨地域、跨学科的协同工作,是当前军工电子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通过数据交互平台的建设,较好地解决了信息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利用的问题,有效地消除了“信息孤岛”现象。

1 现状与需求分析

1.1 现状

近20年来,随着武器装备研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美英等发达国家对研制手段的信息化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从产品规划、项目管理、科研、生产、售后保障等领域方面的信息化整合日趋紧密,在业务数据共享方面充分利用了当今信息化的先进成果。 美国的洛?马、EDAS、ASE、GE、RR等公司,加拿大的MDS公司、加航,英国的R·R公司、Sigma Aerospace公司等,奥地利的AVL公司,德国的FEV等公司都有自主开发控制的数据管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各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工具,形成了企业级整体的项目跟踪、风险分析、资源预算、质量控制等综合能力。这些企业级数据体系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数据共享与数据交互平台,实现了信息系统的整合,缩短了研制周期、降低了企业运行费用、提高企业事物处理能力,实现了高度的商业智能分析。

在信息技术领域,自从IBM、Oracle等著名公司提出SOA(基于架构的服务)、ESB(企业服务总线)等概念以来,信息技术领域无不将数据统一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课题进行研究,近年来也陆续取得了不少成果。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使数据交互的实现变得简单、可行[1]。在我国的军工装备研制企业,也通过历年的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了以业务需求为驱动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工程信息化建设方面,通过配置总体技术仿真分析、机械设计仿真分析、电子设计仿真分析、微波设计仿真分析、芯片设计仿真分析、软件研发、软件工程化等各类先进技术和工具,基本实现了产品的数字化,大幅提升了产品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

1.2 不足

我所已建设了众多的信息化系统,初步实现了对不同阶段业务数据的有效管理。但是由于这些系统大多数是针对特定需求进行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在各个应用之间彼此缺乏联系,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无法实现各个业务系统数据整合的信息资源合力,系统之间关联数据不能共享、复用、各自为政,数据维护难度大,管理困难;接口开发费用高、难度大。在数据应用方面无法进行综合的数据计算分析能力,对领导决策无法提供数据支持。

对于工程研制过程的可重复性、可追溯性不高,数据的重复性、不惟一现象严重。如:缺乏面向设计、仿真、试验、生产全过程的统一的基础数据信息,导致应用系统之间沟通困难,无法协同工作;缺乏不同数据信息之间的关联机制,无法获得准确的数据内容,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不能实现统一的数据管理;缺乏不同应用系统、异地、异构数据之间有效的数据和资源共享,系统的完整性、可用性和扩展性较差,系统维护成本增加;缺乏数据共享和交换统一的规范标准,企业内部各自产品编码、管理编码等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导致相关应用系统无法有效集成、资源不能共享[2]。

1.3 需求

面对上述的不足和与世界先进企业的比较,构建统一的、唯一的基础数据管理体系已经在众多企业形成了共识,通过统一数据管理、统一接口模式、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交互模式,整合企业数据资源,是企业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 数据交互方式

在不同应用系统之间做数据传递和转换接口。其局限性在于:

(1)随着点对点的接口建立,必然会随着应用系统数量的增加呈几何式增长;

(2)某系统升级造成和其他系统之间的接口要重新开发;

(3)当数据库中心越来越复杂时,管理和维护越来越困难;

(4)系统之间的接口维护和管理困难。

因此,为了降低这种接口开发的难度和数据管理的复杂度,需在各类数据库之间增加数据交互平台,由数据交互平台提供数据交互的服务,满足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需求,打通企业内部信息通路,消除“信息孤岛”。

3 数据交互平台的建设目标

数据交互平台的目标是在多个业务系统之间,建立一个轻量级、松耦合、高性能、集中式的数据交换中心[5],为各业务系统提供对等的、透明的数据交换服务。

3.1 实现数据整合

实现不同系统使用同源数据的问题。建立企业标准化信息模型,对企业各种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建模,统一编码等,建立开放的数据标准体系,建立企业应用的统一数据基础。

3.2 实现业务整合

建立系统共享模型,实现应用系统间的业务功能共享,变独立应用为协同应用。

3.3 为统一数据访问门户提供数据访问支持

整合各类应用系统资源,构建统一数据资源池,为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和集中访问提供数据支持。

3.4 建立一体化业务资源数据管理体系

建立具有信息管理、数据综合分析、数据分类查询、综合统计分析及信息服务等功能,从而为企业构建一体化业务资源数据管理体系。

3.5 提升企业信息系统的运维管理能力

将企业所有的数据、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服务高度集中,从而提高服务能力、减轻运维成本、增加安全性、提升服务持续性。

4 数据交互平台的实现

4.1 总体思路

数据交互平台将多个独立的业务系统抽象成2种角色:数据提供者和数据使用者。前者可以提供数据,后者可以接收数据,利用数据交互平台,将数据提供者和数据使用者隔离,并且用集中和统一的路由配置管理,来构建灵活的数据传输机制。使得这些系统相互之间不需要耦合,不会受到对方运行状态、物理位置等牵制和影响,也不会受到需要交换数据信息的系统个数的影响。可描述为:

(1)建立统一、标准的数据资源池;

(2)定义符合交互标准的数据模型;

(3)建立统一的数据视图;

(4)提供共享、惟一、准确的数据访问通道;

4.2 技术要求

(1)建立统一资源数据库,利用Oracle数据库建立存放公用数据库的数据库。

(2)利用Oracle透明网关沟通在用异构数据库。

(3)基于成熟的中间件技术与SOA架构,构建统一的、规范的数据交互架构[6]。

(4)利用虚拟化技术提供高可靠、高可用的基础支持,利用vmWare ESX虚拟化解决方案,建立虚拟化的应用支持平台,减少硬件特性对应用平台的影响,提高系统的可用性与可靠性[6]。

(5)采用稳定、可靠的机架服务器提供基础硬件平台。

(6)利用基于角色、对象的分级访问控制技术,实现对公有资源及专有资源的访问管理。

(7)建立消息推送机制,采用“自动抓取数据包?队列存储数据包?自动推送数据包”的机制运行。由于这种机制可以不需要应用系统主动发起“数据发送”和“数据接受”的操作,对系统的入侵度极小,应用系统甚至可以“不知道”交互平台和其他系统的存在[6]。

4.3 组成与功能

根据总体思路构建的数据交互平台由以下3部分内容组成,组成图如图1所示。

(1)数据结构管理层。包括数据模型和数据资源等内容,并满足系统的可扩展性要求。数据结构管理层具体包括:数据动态建模、映射关系管理、关联关系管理、基础数据库、模板库、流程库、工程数据库、试验数据库、材料数据库、元器件数据库、标准件数据库、工艺工装数据库、试验基础数据库、通用件库、模板、流程等。根据企业需要,数据库的种类是不断增加的。

(2)数据集成与展示层。数据集成与展示层面对用户,通过数据集成与展示层,用户可以查看/编辑数据库中心的数据,数据集成与展示层提供的功能包括:应用系统集成工具、数据库集成工具、信息检索工具、统一认证、数据门户基本功能、用户权限定义、系统功能调用、数据库展示应用、数据维护、数据导航、多视图、数据谱系图、数据检索、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

(3)数据中间件运行环境。数据中间件运行环境是数据交互平台的核心部分。是应用系统与数据资源池之间数据访问/调用的实现层。包括数据访问层、数据转化引擎、数据服务总线、标准API,提供数据路由、数据订阅、数据交换策略、数据、数据推送、数据抓取、数据映射关系等数据服务[4]。

4.4 主要实现过程

(1)数据。在应用系统服务器上编写服务端脚本程序并将其URL注册到数据交互平台中即可实现数据,数据交互平台会自动访问该URL抓取数据包。

(2)数据订阅。数据订阅业务系统服务器上开发订阅程序模块,将其URL注册到数据交互平台,并在/订阅配置管理中添加相关设置。根据关联映射关系,数据业务系统的数据自动提交到数据订阅业务系统的URL供其处理订阅。

(3)/订阅配置。建立逻辑映射关系以保证数据的正确传递。/订阅配置管理员完成/订阅关系维护,包括添加、修改、删除等功能。

(4)数据抓取。负责从数据业务系统那里自动获取数据,并且将获得的数据放入数据库中心层。支持实时抓取和定时抓取及进行频率设定。

(5)数据推送。负责从数据中心层自动获取数据,并且根据/订阅配置中的映射关系将数据推送给到数据门户,供数据订阅业务系统使用。可设定推送策略,设定推送方式。

(6)数据路由。定义数据传递中的线路、传递规则、选择策略等,并将数据发送到数据服务总线上。

(7)系统监控和日志。实现对各个模块的实时监控和运行日志查看功能。实时查看数据包数量,以及参与数据交换系统的接口运行状态情况,可以随时跟踪数据交换的历史记录,快速定位问题并进行审计。

4.5 安全性设计

数据交互平台由于和众多业务系统要进行数据交互,因此其数据的输入/输出的安全保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设计过程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1)访问控制安全。建立访问控制机制,包括用户身份鉴别和控制,设定角色,以防止数据被非法获取。

(2)传输性安全。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数据加密处理,并在数据端和数据订阅端进行加密解密处理。

5 实现效果

(1)实现高效、统一的基础数据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数据源,实现了组织机构信息、人员基本信息、物资基本信息等公用数据的统一存储,并使用数据库视图在系统间进行公用信息的共享,确保数据一致性、有效性、完整性、安全性,有效减少因基础数据不一致造成的变更。

(2)建立数据交互标准与规范。建立统一的数据交互标准与规范,降低对数据提供应用的影响,提高基础数据的标准化、规范程度。

(3)实现业务高效协同。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和协同工作环境,实现跨单位、部门、专业交流,使数据信息能够有效、合理地共享,提升信息的利用率。

(4)打通不同系统、不同工作岗位和工作阶段的数据孤岛,进而消除信息系统孤岛现象。

(5)为企业级的知识管理体系打下数据基础,形成面向各种格式形式的知识收集、分类、审核、推送的知识管理体系。

(6)提供对领导驾驶舱的支持。规范应用系统数据访问接口,实现数据挖掘和职能决策。

6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工作

数据交互平台能够将企业内部的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和使用,而具体的数据存储在各个业务系统的本身的数据存储环境中,数据交互平台不改变原有业务系统的数据存储模式,而是搭建一个数据交互桥梁和数据关系谱系,通过数据交互平台建立起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关系及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为不同的业务系统、应用系统提供标准统一的数据服务,保证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同源、交互和共享。实现数据交互平台的重要前提是做好数据交互标准,其内容包括管理流程规范,业务模型标准,设计过程标准,设计工具标准,信息系统架构、平台、功能、服务标准,以及跨业务、跨系统的流程定义,多专业协同规范等。建立全面完善的数据交互标准,才能整合过去的信息孤岛,指导今后应用系统与现有系统的融合,才能将数据交互平台实施成功。因此,后续要重点开展对信息交互标准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梅立军.基于SOA的数据交换平台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3):7?9.

[2] 马俊.国内物流数据交换标准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5.

[3] Jorgen Thelin. A comparison service?oriented, resource?oriented and object?oriented architecture styles [R]. [S.l.]: Jorgen Thelin Cape ClearSoftware Inc, 2003.

[4] 佚名.系列标题:中间件技术现状及发展[EB/OL/].[2012?03?15].http:///content/11/0310/16/6268496_99907737.shtml.

第4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检测;鼓励性评价

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及教学要求,美术学科的检测和评价采取以形成性检测和评价为主的方式进行。形成性检测和评价即是教学过程之中实施的教学检测和评价。它是相对终结性评价而言的。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功能不在于鉴定分等,而是取得教学目标达成与否的反馈信息,诊断教学疑难,以便调整、改进教学过程。同时,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学生学习。终结性检测和评价是指在期末的课程结业检测和评价。所涉及的内容为整个学期内的全部学习内容。其目的是帮助教师对本学期美术教学和学生美术学习的基本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从中获得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信息,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美术学科的检测和评价包括美术基础知识认知、美术能力、学习情感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将三方面检测和评价的结果综合为一体,才能形成对个体学生美术学习水平全面有效的评价。

一、美术学习情感检测和评价的内容与要求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样与非智力因素的参与状况密切相关。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同本评价方案中所指的学习情感是基本一致的。学习情感主要包括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兴趣、动机、意志、毅力和习惯等品质。对学生美术学习情感的评价,主要通过对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符合要求的程度、课上参与学习的表现以及课前为能实现课上顺利学习所做的学具准备情况等可观测的外显行为进行考察。

2.美术学习情感评价的标准。

探究型∶自觉主动地准备齐每节课所需要的美术学具,上课摆放学具有条理;课上学习注意力集中,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兴趣浓厚;按要求认真完成练习。探究型为优。

愿意型∶在教师或家长的提醒和督促下,能带齐美术学具;学习态度较认真,有一定自控能力,愿意回答教师的课堂提问;能完成课堂练习作业。愿意型为良。

接受型∶学具准备有时不齐全,但接受教师的提醒能够改正;学习注意力有时不够集中,但无厌学表现,能坚持正常学习;对完成课上练习有时不够认真,但在教师的指导督促下基本能完成作业。接受型为合格。

二、美术学习情感评价主要以鼓励为主

所谓鼓励性评价,就是教育者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寻找闪光点,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不断增强学生成功的愿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前苏联的一位心理学家研究指出,95%以上的人有自我贬低的倾向。那么,如何运用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心,改变“学习困难学生”的失败心态呢?

1.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教师的期望来源于正确的教育思想,教师要相信“学习困难学生”是有潜能的,他们的潜能是可以发展的。如果教师总是认为学生笨,教不会,带着这种消极的态度去从事教育,就会有意无意地把“这类学生好不了”的想法强加于学生,使整个教育一开始就失败了。

2.教师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诱导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积极的期望和要求,能对学生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种种成功的机会,诱导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和发展自己,把期望和要求变成有形的事实。教师既可以在课内运用“低起点、小台阶、多活动、快反应”的方法,,也可以在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层次的适合“学习困难学生”特点的活动,为他们发展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取得成功提供机会。

3.营造氛围、诱发好奇心。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人们积极探索新奇事物的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根据这一心理特征,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手段、恰当的措施,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突破定势、鼓励发散。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定势心理制约着人的发散思维。学生从刚刚入学我就发现,大部分的孩子接受的美术教育基本上以临摹或学习简单绘画技法为主。存在思维上的定势。如果不打破这些定势,思维就不会活跃,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创新意识。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一个事物,力求学生从全方面、多角度地去表现它。

5.启发想象、 培养创造。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学习创新方法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美术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进行鼓励性评价,必须制订不同层次的不同标准。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大面积地受到表扬和鼓励,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性,而且要求各层次的学生都应向高一层次前进,这有利于学生不断进步,因此,我们要实行适应学生起点的鼓励进步的评价。

三、实施鼓励性评价的主要做法是

1.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确定其要达到的最近区域目标。 在美术教学中同一项练习,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制订几个评价标准。例如:上素描静物课,我把全班学生分成A、B、C几个等级小组,在不同等级内提出不同要求。C级要求造型准确,能表现型准确,物体立体感、空间感、质感比较强。如符合要求就给高分,当学生达到这一标准后,即可升入高一级。

2.对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每一点进步,或对某些长处有所发展的学生都给予鼓励。如:作品有创新,色彩效果好,造型准确,制作精巧等等都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在学习上逐步上台阶,不断地由小成功积为大成功,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信心,激发内在的学习主动性。

3.在教学评价中,除了采用教师评价之外,还可以采用学生群体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学生们进行互评除了受评者得益之外,评价他人美术作品的学生也可以从中吸收别人的长处,还能培养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在教学中采取了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如:素描石膏像练习,有的学生造型基础较差,虽每次都能认真完整地按时完成作业,但造型总是不准。我发现这一问题后,对造型能力差的学生制定了与其他学生不同的练习目标和评价标准。我要求他目前石膏像练习主要训练造型能力,每6课时完成一幅形体结构造型准确、不涂明暗调子的石膏像作业,反复练习一阶段。虽然这位学生只完成了几幅半成品,但只要造型准确就给高分,以资鼓励。这样集中突破薄弱环节效果很好。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实践证明:学生的成功源于学生的信心,学生信心的形成往往源于教师的鼓励。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鼓励性评价有益于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进取,在学习上取得新的成功。

参考文献:

[1]《赏识你的学生》孟繁华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年12月第1版.

[2]《美术概论》王宏建 袁宝林主编 大象出版社 2014年10月第1版.

[3]《青年心理测试与辅导》完美人格编写组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4]《探索者的歌-北京特级教师素质教育报告》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编 同心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第5篇

1.复杂性理论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复杂性科学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是综合了系统理论、耗散结构理论、自组织理论、协同理论而构成的理论体系,“将事物整体看做是一个由众多非线性联系的要素所构成的开放系统,因此,整体论、系统开放性、非线性以及自组织等观点便成为复杂性理论的基本观点”。复杂性是相对于简单性思维而言的,旨在把分离的东西联系起来,揭示“认识对象与它的背景之间、各部分与整体之间、整体与各部分之间、各部分彼此之间”的作用,强调社会环境、多元主体、现实问题、政策改进等因素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改变影响因素与结果之间一一对应的线性因果关系的认识局限及其实践路径。复杂性理论在教育领域研究中的应用,目前不仅涉及教育研究范式、教育规律、教育决策、教育政策执行、学校道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育技术学等,而且在教育评估中尝试应用,揭示评估中隐藏的矛盾、真实性,提供一种新的思维和分析工具,更为深入的诊断、检测影响教育过程与结果的各种因素及其复杂关系。

2.复杂性理论在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中的方法论意义

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是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重要维度,包含多个方面的结构变量和观测变量并构成测评模型,关注学生及其家长对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成效的感知。根据实证主义的观点,人们可以感知世界、洞悉事实,这些事实被认为是与现实一一对应的。而复杂性理论是与实证主义相对的一种新范式,反对简单的还原,以超越还原论为方法论特征,在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把握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从需求来看,人民群众对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同时又存在区域之间、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同群体受观念认识、自身经历、获取资源可能性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对基础教育公共服务需求的差异,尤其是在发达地区、大城市,人口结构的多元化更使得多样性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从供给来看,政府尽管承担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责任,但政府不一定直接承担而可以购买服务,这使得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形式表现出多样性,不仅有公办学校、民办学校,民办学校中又包含政府购买服务的学校,比如上海为了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需求而出现的纳入民办教育管理的学校就是一个典型形式。这种供给与需求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正是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复杂性表征,并对满意度测评提出全面系统又细分群体、抓住主要矛盾并突出重点的要求。

(2)反思社会转型背景下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接受者的两种文化。学生和家长均属于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接受者。但两者分别代表化和儿童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而且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两种文化存在着反差。受社会功利化、家长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未必每一个学生的家长都具有学生健康第一、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并予以实践,“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认识误区仍在影响着家长对于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判断。学生喜欢、满意的学校学习生活,未必能够得到家长的一致认同和支持。来自于家长的安排、要求已成为学生参加校外各种兴趣班、竞赛班的重要原因。而无视教育规律、简单迎合家长需求的教育实践行为在一些学校也存在。两种文化的差异要求我们必须正视功利化现实问题的同时,在满意度测评中不能夸大家长的理性判断能力,而必须坚持正确的评估取向,寻求证据之间的互证。

(3)合理推断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中的相关关系。相关关系是教育评估中的核心论题,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也不例外。“相关关系则是指自然条件下事件或对象之间的共变现象”。由于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的复杂性,相关关系的合理推断更具有意义。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涉及的因素比较多、容易建立相关关系,但也正因此需要避免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能仅仅基于简单的描述性统计数据来进行,而需要认识到满意度测评中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的存在,基于稳定连续的数据,通过探索假设、多次验证,找到相关因素之间的中介变量、关系机制。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仅是对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模型、数据质量、专门统计分析工具运用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强化证据意识、基于证据及其科学分析的方法论。

二、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中的问题分析

随着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并赋予新的内涵,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的加快、教育公共服务改革的深化,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在我国逐渐兴起并发展。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满意度测评实践颇有进展,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等,开展了大规模样本的调查研究,并探索分析影响因素,为政府教育决策提出建议。而复杂性科学视野下审视当前的满意度测评实践,存在诸多背离复杂性要求的地方,其成因也是多方面的。

1.测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测评内容上,目前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借鉴了企业顾客满意度模型,围绕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特点构建测评指标体系,按照服务提供主体涉及对政府的满意度、对学校的满意度、对教师的满意度,但缺乏针对校际之间的差异进行的分类测评,从而很难回答哪些学校的改革以及改革中的哪些方面对提升公众满意度起到了积极作用;而按照服务提供内容涉及教育政策、教育设施和环境、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学校管理以及教育信息公开等,但这些方面的检测点主要是模糊性、结果性的信息,而缺乏对具体细节、过程性信息的关注,但这些信息反而能深入揭示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改革的内涵及其公众的满意状况。在测评对象上,主要是测评学生家长对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并对学生家长按照家庭经济地位(SES)和户籍身份进行细分,而忽视对学生这一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接受者的测评,更提不上把学生家长和学生对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进行比较。仅仅测评学生家长,能够全面而系统地反映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吗?如果增加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满意度测评,又会给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带来什么新的信息或者印证的证据?这些问题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在相关关系推断上,有关家庭经济社会地位(SES)对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影响的分析比较多,并存在不同的结论。一种结论认为家长SES越高,则期望值越高,满意度反而比较低;而另一种观点在修正完善了测评方法后得出家长SES越高,满意度也越高。这种测评方法、结论上的探讨,有利于合理地推断满意度中的因果关系。但总体上看,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中多方面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结果的影响机制还缺乏深入、有信服力的研究。

2.问题成因的分析

首先,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尚缺乏明晰的测评价值。满意度测评在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中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仅仅把满意度测评作为静态收集公众意见乃至抱怨的途径,是一种狭隘化的认识,并导致满意度测评拘泥于指标体系,而很难超越指标体系和数据,上升到更高的制度层面,形成改进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机制。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价值研究的缺乏,是测评实践中种种问题表现背后的重要成因。同时,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技术还比较滞后。尽管商业领域的顾客满意度测评技术不断发展,已从第1展到第10代,但针对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测评技术的研究显得滞后,尽管有学者和机构探索建立测评模型,但实际应用中主要测评显性、易量化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内容,在注重使用量化统计分析软件的同时忽视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分析,忽视定性的评估,以至于对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中因果关系的探讨尚不深入。

三、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方法改进

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的改进是一个体系,包括测评机构及其专门人才的建设、测评工具及其分析的科学化、连续测评机制的建立健全以及社会舆论氛围的改善等,其中方法的改进是关键,而方法改进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复杂性科学,实践基础是当前基础教育转型发展和公共服务的改革。1.基本价值取向

确立适恰的价值取向是科学评估的前提。那么,在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改革和绩效提升中,满意度测评具有怎样的价值?作为衡量改革成绩、政策达成目标的证明,还是作为开展行风建设、了解社情民意、倾听学生和家长期望感受的途径,抑或建立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接受者和提供者之间的合作协商机制,构建推进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改革、共同治理的制度环境?这些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于满意度测评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具有直接的影响。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步入深水区,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各种各样的矛盾以及违背教育复杂性、教育规律的行为大量存在。在此背景下,协商基础上的共同治理成为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策略选择。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为此,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不能仅仅作为单向的从家长或学生那里获取信息的评估活动,就数据论数据,单纯提高数据质量,而必须超越数据,对满意度测评中发现的问题予以深入研究,构建关注问题、推进创新、改进服务质量的制度环境。

2.核心指标选取

在指标体系的构造上,基于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的复杂性,把握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改革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坚持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回应社会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把教育公平作为重点关注的类指标。教育公平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指标,包含教育机会、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服务过程和教育服务结果等四个不同的层面,共同反映和解释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水平。以往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在教育机会、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形成了比较具体的测评内容,比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农民工随迁子女公平接受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等,而对于服务过程和服务结果的测评内容有待进一步具体化,比如针对学生多元发展需求的课程开发、学校师生关系、学生发展指导、学生素质评价以及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等等。这些不仅是家长所关心的,也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方面。

3.数据收集及挖掘分析

按照前述的价值取向和核心指标选择,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数据收集并非单单通过学生家长调查问卷可以完成,还需要针对学生对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感知的特点,对学生问卷的编制进行研究,并基于学生和父母两类接受者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同时,根据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学校的多样性,满意度测评数据收集和分析不仅有必要对学校按照办学类别或地理位置进行细分,开展比较分析,而且有必要选取具有先进改革经验的学校或参与某类改革项目的学校进行数据的深入挖掘,并结合改革背景和其它数据对影响满意度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2012年上海市基础教育满意度调查中对上海市正在推进的新优质学校家长的满意度进行数据收集和挖掘分析,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而进行的测评改进。另外,为了实现对区域、学校的激励,反映满意度提升、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改革进步程度,在收集满意度水平信息的同时,要加强对满意度改进信息的收集分析,为此建立连续性的满意度测评也变得非常重要。此外,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在收集分析量化数据的同时,有必要增加定性资料如半开放式访谈信息、与满意度相关的热点新闻事件资料的收集分析,丰富证据类型,实现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

4.测评结果的科学使用

指向促进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改革、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满意度测评,结果的呈现与使用至关重要。根据国内外社会发展类的监测评价经验,完善教育政策、接受社会监督和实施问题预警和是测评结果科学使用的重点。提供舆情信息参考。目前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结果逐渐受到学术研究者的关注,围绕相关因素展开讨论,但如何作为反映舆情的证据、反映区域和学校改革因素的证据,作用于教育决策过程,尚有待加强使用。近年来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改革尽管取得一系列进展和显著成效,但政策执行过程中依然存在薄弱环节,同时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区域之间、学校类型之间也存在差异,因而基于满意度测评结果来完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政策,发挥满意度测评结果对改进程度高的区域和学校类型的激励作用,具有非常现实的价值。向社会并接受舆论监督。面向家长和学生的满意度测评,不是单向的数据收集,而应有反馈机制。利用新闻媒介,选择合适的形式,将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结果向社会,主动通报政策执行的成效和有待改进的领域,宣传满意度进步程度或努力程度高的区域及其学校经验,有助于让社会了解、参与和支持,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变成全社会的事,并通过社会舆论监督促进相关责任部门、各类型学校深化改革和积极创新。实施问题预警。教育是社会民生问题。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结果非常低的内容、方面,有必要实施预警。预警的目的在于发现基础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比较突出、严重的民生问题,避免问题扩大化致使教育改革进程受阻或公众满意度持续下降。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中的民生问题,主要是事关学生基本权利、教育公平的问题,诸如就近入学、随迁子女教育政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等,这些人民群众广泛关注、影响公众对教育满意度的敏感指标一旦低于临界值或持续偏低,不仅对总体满意度产生影响,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基础教育转型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结语

第6篇

教育评价制度作为教育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之后,迅速在基础教育领域普遍实施,形成了上级政府评下级政府、政府评学校、学校评教师、教师评学生、全面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元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有力地促进了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学校改革。由于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个符合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需要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也未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

由于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未形成有效的教育评价机制,导致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现行基础教育评价暴露出一些突出的问题。(1)价值的背离:教育评价标准唯一。基础教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价值是多元的,既要为国家造就各类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也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加速学生社会化进程。其中,培养学生融入社会的公共道德、生活能力是第一位的。不少学校却本末倒置,价值背离,把为人才培养打基础当成基础教育第一位甚至是唯一的职能,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当成第二位的职能。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非常普遍,以升学率为考核评价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就是明证。这种评价的直接后果,导致了应试教育的再一次升温,甚至有向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蔓延的趋势。素质教育推行多年成效不明显,其根源就在于此。(2)责任的错位:教育评价制度滞后。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对政府的依附很强。学校中的办学条件主要靠政府提供,许多重大事情也是由政府决定。现行基础教育评价体系中对学校评价结果的责任认定不对称,甚至是错位的。学校承担着主要的责任,而政府却承担着次要的责任。升学率上不去的校长、单科成绩上不去的教师,面临着转岗、下岗的威胁。对于因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而造成学校办学条件跟不上的问题,却无责任主体,更无惩罚措施。这种责任的错位,既不符合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也难以达到以评促改的目的。(3)个性的缺失:教育评价体系僵化。目前的基础教育评价,一般是在一个区域内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统一面向所有同类学校的评价指标体系,或一个学校制定一套面向全体教师、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据此对所有的评价对象进行评价。然而,即使同一区域内的同类学校之问,同一所学校中的教师、学生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以统一的指标、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具有不同历史、不同基础、不同条件的对象,其结果不仅不能反映评价对象的进步幅度,还会失去评价应有的鼓励作用,掩盖评价对象的个性、特色、特长,造成千校一面、万生一样的结果。这种注季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体系,极不利于学校办出特色,学生张扬个性。(4)动机的扭曲:教育评价功能缺失。目前的基础教育评价目的大都是指向选拔、鉴别,评价结果与奖惩紧密结合。由于评价方式一般都是上级对下级的评价,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关系难以平等、和谐,评价对象出于评估结果对自己的影响考虑,其参评动机往往都希望能得到褒奖,至少不要受到惩罚。于是,在评价过程中,被评对象的防卫心理、投机心理、侥幸心理普遍存在,文过饰非,扬长避短,甚至弄虚作假,请客送礼的腐败风气也屡有发生。这种评价难以公平、客观、准确,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也必然受到影响。

基础教育评价出现的种种弊端,不完全是操作过程的失当,而是体系本身的缺失。实施素质教育的相关制度建设仍不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的推进还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这既有深刻的现实背景,也有其历史必然性。

现行教育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应试性教育评价,仍以应试的观念、考试的方式、分数和升学率为尺度去评价学校教育。价值观的错位产生错误的评价逻辑:高分数一好学生一好教师一好学校一好教育。评价教育,就是将教师评价等同于教学评价,等同于学生升学率或考试分数评价。评价学校,就是将办学水平评价等同于教学水平评价,等同于学生升学率或统考分数评价。评价学生,就是将学生素质评价等同于学习成绩评价,等同于课程考试分数评价。这就造成评价方法的错位,将教育评价方法等同于教学评价方法、等同于学生考试。这样一来,就窄化了“教育评价”的概念和方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传统教育管理的根源,也有现行招生、用人制度的羁绊,还有对现代教育评价观念的排斥。这样的教育评价观念,完全有悖于素质教育目标,严重偏离了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格格不入。

现行教育评价的整个操作过程,是在一个由政府掌握的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政府的工作检查而发展起来的。在组织系统上,评价基本上是由政府组织进行,其它社会力量极少介入评价;在评价信息收集渠道方面,只局限于学校内部,十分单一;在评价结果处理方面,由评价的组织者掌握处理,直接向政府汇报,不为社会所知晓。素质教育评价本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相关的诸方力量协调配合,才能使评价科学有效地进行并产生良好的效果。现行教育评价模式的封闭性给素质教育评价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对素质教育宏观层面的评价(即对一级政府的素质教育实施的评价)未能做到全面、有效、持续地进行,主要是“两基”达标评价,国家从总体上缺乏对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科学指导。对素质教育的中观层面的评价(即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一般是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订评价方案进行评价,其评价指标体系往往随意性大、缺陷多,重鉴定、重结果、重外部评价。所谓“学校教育质量”,只是通过对高中、初中、小学毕业年级学生的会考、统考,以此来代表学校教育质量。对微观层面的教师和学生评价更欠全面,对教师评价主要从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侧面——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还是“成绩+评语”的传统评价模式,突出学科成绩而忽略学生全面发展,更缺乏广泛的参与。所有这些评价,都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进行的,未能敞开吸纳社会诸方参与,致使素质教育的评价未能健康有序地发展开来。

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盛行,从而造成了人们的浮躁心态,其突出表现就是不想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却希望获得硕大的果实。于是偷工减料、投机取巧;只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数量发展,忽视质量提升;只注重表面文章,不注重内涵发展。这种片面的发展观,已经蔓延到基础教育评价的整个过程中。评价标准唯升学率,评价目的唯选拔功能,评价结果与奖惩紧密挂钩,评价对象的防卫心理,甚至弄虚作假行为,无不出自于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评价目的偏离,迫使评价者和评价对象把注意力放在教育活动的结果上,而忽视教育活动的过程,为了结果不择手段。评价的重点在显性指标上,忽视隐性的、长期起作用的柔性指标;被评对象改进工作的重点局限在几项未得高分的指标上,缺乏从整体上去谋划。教育评价中的种种不良现象,致使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教育评价产生误解和反感。他们把教育评价当作自上而下的外部强加的行政任务,自身内部缺乏评价需要,也就失去积极参与评价的动机。如上级对下级进行评价时,居高临下、兴师动众、铺张浪费、徇私舞弊的现象时有发生;下级为迎合上级的评价就请客送礼,弄虚作假。对教育评价目的的片面理解,容易使被评对象产生不利于教育评价有效实施的心理障碍,从而影响教育评价的实际效果。

素质教育评价机制,是指素质教育评价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运作方式,并以此来保证素质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求建立全方位强有力的监控与引导机制,动员全社会参与这种机制运作。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运行机制十分必要。

从教育评价暴露出来的种种矛盾和弊端可以看到,现行教育评价就其主要倾向而言还是导向和强化应试教育的,还不能真正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要彻底革除教育评价的种种弊端,就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有效的教育评价机制。

素质教育无论是处于外部推动规范发展阶段,还是处在学校内部主动和谐发展阶段,都离不开教育评价对它实行有效的监控和调节。素质教育要深入发展下去,就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评价机制。

从国外教育评价发展轨迹来看,无论是该学科的产生还是兴旺发展,都是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得到实现的。近年来,我国教育评价主要是围绕素质教育这一教育发展主题而展开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要使教育评价科学在我国得到长足发展,素质教育领域是它生长的土壤。

推进素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提出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呼唤教育评价改革,教育评价改革可以深化素质教育。教育评价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具有强大的驱动力,使素质教育能够按既定的方针持续有效地发展下去。针对基础教育评价中某些不适应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环节和问题,有必要构建新的能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的评价机制。即改变现行的“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的封闭、单向的评价模式,构建由政府、专家、社会群体、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全员参与的综合评价机制。这种机制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以学校为本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素质教育形成性校本评价体系。校本评价要体现学生的形成性发展过程,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这种机制是整个素质教育评价的基础环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纵向和横向的两套机制,从系统观的角度对素质教育进行评价、监控、导向。从纵向方面来看,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作为一种政府行为来执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各级政府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办学实体,在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宏观评价、监督、导向,并给予各方面的支持与保护。在学校评价基础上,运用社会中介评价的信息,宏观把握办学方向和质量。从横向方面来看,学校教育不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孤岛,而是要把它置于社会大系统之中,通过社会中介组织对学校教育的质量、效益以及政府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以吸纳社会各界参与素质教育事业,促进教育系统内外和谐发展。学生不仅参与评价,而且还要站在评价者的角度对自身的发展、教育者、学校管理等作出评价。学校对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在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诸方面作出应有的评价。学校和政府不定期地要对中介性评价作出适时的反评价和正确的引导。这样,整个素质教育评价系统环环相扣,形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力量。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将评价的执行和评价的结果,与教育决策者、教育执行者以及教育对象的利益发展联系起来,形成驱动力,从而发挥教育评价的积极功能,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随着社会的发展,要发挥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教育评价制度尚需做进一步的改革。

教育评价的本质是价值判断,价值就其深层而言是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当客体满足了主体的需要时,客体对主体而言是有价值的”。“当客体不能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主体是无价值的。”因此,由哪些群体或机构作为基础教育评价的主体,是建立与健全基础教育评价体系必须关注的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基础教育评价的成败。目前,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力量、教育监督部门(如各级人大),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基础教育评价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其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应构建多主体评价体系,发挥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力量、教育监督部门在评价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基础教育评价的有效机制。

政府是基础教育的主要承办者,基础教育是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和公民素质建设的长久事业,涉及对民族素质的建构要求,是把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奠基性工程。政府对基础教育的责任十分重大,其地位举足轻重。如果政府决策失误或措施出现偏差,会给基础教育带来很大影响。建立健全对政府办学的评价机制,对于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具有根本的保障作用。应该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探索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教育评价机制,不断完善舆论监督和社会评价机制,以保证基础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为基础教育评价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学校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质量。加强对学校的督导与评估,规范其办学行为,提高办学效益,是建立健全基础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学校的督导与评估,重点在于建立学校内部评估与学校外部评估有机结合、政府督导与社会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机制。内部评估其目的在于促进学校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不断创新的良性发展机制。政府应提供外部指导和信息,来支持学校自我评估系统的建立。外部评估要加强政府督导的专业性,把督导作为使学校对自己的工作负责的手段。通过督导报告,告知学校家长及地方教育团体,学校教育质量及其标准是否达到要求。把督导作为发展工具,通过评估结果帮助学校根据评估中提到的长处和短处来制定改进计划。通过督导,提供国家教育信息,在知识和信息方面支持学校。加强学校的外部评估,还需要建立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相关各方参与学校评价的机制。这有助于学校克服单方面的利益追求,克服某一方面的片面发展,更好地考虑学生的利益,更好地决定学校人事与经费等重大事务安排,更好地协调与整合社区的教育资源,更好地加强与社会各方的伙伴关系,为学校长远发展提供有效的合作机制。

我国基础教育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教育质量,以相对性评价和以学生学业成绩为核心的终结性评价,无法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必须加强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监控与评价。这需要全面考虑学习者的特征、教与学、教学条件、教育成果、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既要关注课堂教学系统内部要素,也要关注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教学条件、外部环境等外部条件。加强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监控与评价,要建立教师、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机制,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自主发展。

第7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体育课程;课程建设

1.引言

学校实施教学的最小单元是课程,是实现人才教育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学校完成对学生的教育过程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近年来,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对于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相关的课改教改课题以及研究成果较多。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响应国家课改号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必要加强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建设。

2.未来体育课程的设想

2.1教学目标

体育课程,是基础教育领域课程设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教育界,体育课程是几乎所有国家的基础教育领域、甚至中等教育领域、高等教育领域都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贯穿于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当中,由此可见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体育课程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健康、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团队精神等。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未来,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是富含基本体育技术、认识与情感、兴趣与爱好三个方面。而传统的体育课程注重的是基本体育技术的教学。

2.2课程类型

从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来看,未来体育课程仍将是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必修课。但是,按照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未来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必然会更加贴近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其服务性将会越来越高。这就决定了未来基础教育领域体育课程类型,应该是关注学生主观学习积极性与兴趣爱好,采用选修体育课程运动项目的课程组织类型,由学生自行自愿选修体育课程模块化项目。

3.关于未来体育课程的建设构想

课程组成的三要素分别是: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教育的服务对象――学生;教育的实施载体――教材。从这三个要求剖析入手,能够更科学的确定未来体育课程的建设方向与重点。

3.1教师部分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也是课程建设的主体。首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观念和理念更新了才能创新。此外,关于教师的各项规章制度、考核体系、培训也是推动课程建设的必要保障。

第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学校以及主管部门制定出奖励办法,从行政上鼓励基础教育体育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成果与奖励挂钩。此外,在资金上要支持课程建设所必要的人力资源投入、场地设施投入、考察调研投入。

第二,建立健教师考核评估体系。对于体育教师的课改推行情况要通过相应的考核评估体系进行监督管理,建议各学校对校内体育教师制定考核评估标准,以完成对校内体育教师的课程建设情况的监督管理;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出学校的体育课程建设考核评估标准,形成校与校之间的对比激励。具体评价方法,可以综合采用学生座谈、学生调研问卷、学生网上评教、说课、专家听评课等手段。

第三,加强师资培训。教师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课程建设中必须重视师资培养。除了加强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培训外,还要加强对业务技能的培训以及新理念的培训。对于其他兄弟院校取得的优秀成绩,应该主动派送教师考察交流学习。利用好教研会的平台,对于每一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通过研讨做到统一、规范、科学。

3.2学生部分

学生是教育的服务对象,基础教育领域因为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具备成熟的客观评价能力。因此,不能向中学、大学一样通过评价反馈来促进具体的课程建设。但是,可以通过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听课观察,看学生的体育课堂学习兴趣、参与积极性来检验课程建设的成果。

3.3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育的实施载体。一般国内体育课程不重视教材建设,有的学校上课根本不使用任何教材,体育教材的实际使用率不高。如果未来基础教育领域体育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则体育课程更具备了专业方向,应该根据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所开设的体育选修项目由学校的老师编写本土化教材,作为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重要参考工具。

4.结束语

基础教育领域的体育课程建设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进一步加强。体育课程,是基础教育领域课程设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学生体质不仅关系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体育是每个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有效途径。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Z〕.教体艺,2006.

[2]初永和 对开设体育选修课的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2002(2):61-64。

第8篇

沙坪坝具有崇文兴教的优良传统。抗战时期,沙磁教育被誉为“国之所倚”;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成为与北京海淀、上海徐汇、天津南开齐名的直辖市教育名区。

在重庆,沙坪坝基础教育创造了若干个率先:率先实现基础教育“以区为主”管理体制、率先实现“两基”任务、率先通过国家“两基”复查验收、率先达到“双高普九”目标、率先高水平普及高中教育、率先高标准通过重庆市政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县督导评估、率先设立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区和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区目标……

实现这些率先后,沙坪坝面临着80%的辖区实现城镇化、城市化,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新型工业化等新形势,基础教育应当向哪个方向发展,成为沙坪坝下一轮教育发展必须及时面对和认真抉择的课题。

这个时候,沙坪坝毅然决然地设立了建设西部教育高地的奋斗目标,义无反顾地率重庆市之先,选择了内涵发展之路,誓做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先行者。

科学谋划,确立内涵发展道路

谋定一:制定发展目标。2004年起,沙坪坝区政府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呼唤,特别是配合重庆大学城落户沙坪坝区的需要,率先实施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战略。2007年,根据统筹城乡教育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新要求,沙坪坝确立了“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三个一”目标,即“一高地”(基础教育高地)“一示范”(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示范区)“一率先”(2012年率先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谋定二:坚定内涵发展道路。2006年,沙坪坝区委、区政府出台《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2007年,出台《加大城乡教育统筹力度促进教育事业内涵发展的意见》,制定《沙坪坝区统筹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引导中小学编制《学校内涵发展三年规划》,坚定不移走内涵发展道路,将年度目标任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形成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抓内涵发展的教育工作新局面。

谋定三:明确内涵发展思路。坚持“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为主线,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以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以“五个校园”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和打造特色学校为突破口,以构建教育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协调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保障,发挥“教育行政领导、政府督学督导、学术机构指导、教育服务引导”“四导合一”功能,形成全区中小学优质均衡发展新格局。

加大投入,夯实内涵发展基础

举措一:加快中小学标准化建设。2007年以来,投入约3.45亿元新增中小学建设用地1079亩,生均占地面积达到23.45;投入约5.53亿元新建、改建中小学校舍29.2万,生均校舍面积达到16.98;完成47所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截至2011年底,全区中小学标准化率达到85%。

举措二:推进“五个校园”建设。确立全市一流创建目标,制定沙区建设方案,纳入政府年度重点工作,推进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建设,投入1.13亿元新建、改建运动场67块,塑胶运动场覆盖率达到100%;投入1366万元完成34所在学校消防设施和线路改造;投入795万元完成83所在学校防雷设施改造;投入899万元完成35所中小学厕所改造;投入475万元,完成38所中小学食堂改造;投入7530多万元,完成83中小学信息技术改造;在全国率先建成“六位一体”新型校园警务体制和勤务机制。

举措三:关注特殊群体。实施向农村地区倾斜的教育经费政策,全面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民族教育学校、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办学条件,完善教育资助体系,缩小“三大差距”,保障教育机会公平,切实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义务教育接纳外来学生2007年13995人、2008年16288人、2009年15704人、2010年14747人、2011年14790人,充分发挥教育服务在推动经济发展、助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举措四:加大师资培训投入。2010年教师继续教育经费达到工资总量的3%,各中小学按公用经费总量的10%设立教师专项培训经费并纳入年初预算,全面实行教师全员免费培训;按照50元/天给予农村教师交通、生活补贴,完成农村教师两轮轮训,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整合资源,增添教育发展活力

策略一:引入优质资源。配合西部新城大学城区、物流园区、微电园区建设,采取政府出地、出资,高标准建设学校,引入市级重点学校重庆一中、重庆八中、人民小学举办大学城分校,扩充西部新城优质教育资源,带动西部学校优质发展。

策略二:强校合并弱校。立信职教中心合并歌乐山中学、虎溪职业中学,组建成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小龙坎职业中学合并童家桥职业中学,组建成沙区实作实训基地;三十二中合并嘉陵中学,成为市级联招学校;扶持光华女子职中、微电子工业学校做大做强做特,四年停止5所民办中职学校招生,拆并、停办薄弱中小学12所,扩大学校办学规模,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和效益。

策略三:区域区属互动。发挥京津沪渝直辖市教育区合作交流机制作用,每年举办党建、德育和教育管理三个专题研讨会,借智借力,增添发展活力;设立市属名校校长培训基地,选派中小学骨干中青年校长到市属一、三、八中等重点学校挂职锻炼,促进校长快速成长;聘任高校教师作中小学兼职教师,选派中小学名师兼任高校名誉教师,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聘请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成立项目组,全面推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和内涵发展试点学校各项工作。

策略四:加大干部教师交流。制定干部教师交流管理办法,定期选派骨干校长、优秀教师赴京津沪挂职锻炼、交流培训,每年东西部干部交流15人次以上、教师支教、交流250人次以上,改善区域之间、校际之间教师结构,带动城乡教师共同发展。

探索创新,丰富学校发展模式

模式一:学校捆绑发展。组成树人小学与土湾小学、沙坪坝小学与凤凰镇小学、重庆七中与回龙坝镇中、凤鸣山中学与陈家桥中学等42对捆绑学校,实现城市带动农村、强校带动弱校联动发展。

模式二:缔结发展联盟。充分发挥市级重点中学校长联谊会、“六校联盟”等跨区域学校联合发展机制效能,搭建中小学国际交流合作平台,鼓励名特优中小学跨区域校际合作,引导区内“联招”学校、中职学校、普通高中、单办初中、片区学校组建多层次联合体,共商发展大计,共谋发展新路。

模式三:扶持民校发展。树人凤天小学、名校联合小学、光华女子职中等民办学校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补充。

模式四:名校带动新校。以政府名义促成重庆八中指导新建大学城一中创建市级重点中学;输出本区树人小学等优质学校管理和师资,带动树人景瑞小学、树人凤天小学等学校高起点发展。

淬炼内功,提高内涵发展质量

途径一: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深入推广中小学“2+2”活动经验,2009年取消义务教育学校早晚自习,2010年全面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制定执行《教学质量监控方案》《教学“六认真”实施意见》《课堂教学规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荣获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区、重庆市“两基”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两基”工作推进奖、重庆市教育督导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途径二:引领特色发展。出台《沙坪坝区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意见》,制定《特色学校建设方案》《特色学校建设评估标准》,设立课题研究,确定项目支撑,理性指导发展,定期评估验收,通过三年努力,重庆七中的“未来教育”、凤鸣山中学的“三自教育”、树人小学的“三主教育”、金沙街小学的“教学与集邮”等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建成特色学校22所、特色项目学校40所,成功举办第四届全国特色学校发展高峰论坛。

途径三:强化质量监控。加强政府教育督导室建设,强化督政、督学和质量监测职能,重点开展发展水平督导评估、特色学校建设督导评估、“五个校园”建设督导评估和“减负提质”督导评估等四项督导评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效能,全面提升教学质量;邀请市教育评估院和其他中介机构,开展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完善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010年,学前三年入园率91%,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比例96%,区属普通高中高考升学率90.7%,区属中职学校连续两年参加全市、全国中职学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取得全市第一、西部领先的佳绩。

途径四:健全激励机制。政府每年表彰一批师德高尚、贡献突出的优秀教师,每三年重点表彰一批“师德标兵”、“十佳校长”、“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和150名“优秀教育工作者”,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李明素、中学优秀教育群体等典型。

始于2006年的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整体行动,推动沙坪坝区基础教育挺立教育改革发展潮头,实现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08年、2009年、2010年,沙坪坝基础教育连续三年获得市政府考核第一名,2011年获得市政府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县督导评估总分第一名,人民群众对沙坪坝基础教育的信任度、满意度、美誉度与日俱增,沙坪坝基础教育成为重庆基础教育的一流品牌。

第9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管理体制管办评分离

管办评分离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何实现政府治理与学校办学、社会评价的良性互动,将直接关系我国教育改革的成效。

一、实施管办评分离的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基础教育领域实行行政集权式的管理体制,政府同时扮演教育的管理者、举办者、评价者等众多角色,使管办评完全合一,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格局。由于政府、中小学校、社会的权责职能界定不清晰,因此政府往往管办评一手抓,既在宏观上管理整个行业,又在微观上具体举办和评价学校,致使自身出现职责模糊、效率不高、职能分散、过度管理等诸多问题。在日常管理中,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主要运用行政手段,对基础教育单位进行了全面且严格的行政管理。过多过细的行政干预,造成中小学校对政府产生绝对依赖,变得缺乏自主发展意识和改革创新能力。这种政府包办的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抑制或禁锢了民间力量兴办教育的积极性。过高的准入门槛和政府公私不分的管理方式,导致这些社会力量举办的私立中小学校和教育专业组织在市场上难以生存与发展。实施管办评分离,除了有助于克服以上弊端外,还可以极大地调动市场、社会力量涌入基础教育领域兴教办学的积极性。基础教育涵盖层次多、涉及面广,如果只依靠政府一方的投入,显然就无法满足所有的教育供给需求。该领域内的教育既有公共性的一面,又有市场化的一面,在政府提供基本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以外,社会力量无疑在教育供给上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培育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校举办、管理、评价的各个环节,是基础教育管办评分离的内在要求。管办评分离客观上需要社会专业机构的参与,非政府的专业教育机构不仅活跃了教育资源要素的生长与发展,而且有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1]。

二、推进管办评分离的现实困境

(一)以政府为主导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一时难以打破。

长期以来,政府对管办评职能的定义和划分非常模糊,对基础教育事务总是大包大揽,经常以管代办,以管代评。这种教育管理体制一方面造成政府负担过重,容易出现决策失误、忽视公平、效率低下等问题,另一方面抑制了中小学校自主办学的活力。由于决策、执行、评价高度一体化,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因此容易导致基础教育领域腐败等问题的产生。虽然存在诸多弊端,但我国这套教育管理体制已经运行多年,相关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维早已固化,很难被触动。在管理体制的改革中,需要对政府、中小学校、社会的职能和责任范围进行明确划分,确定管办评各自职能的归属。如何厘清管办评的职责范围,使他们各安其位,一个时期内仍将是困扰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难题。

(二)我国大部分中小学的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欠缺。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政府在办学中居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学校只能被动地接受政府的行政管理。政府几乎包揽了办学的所有事务,中小学的设立与调整均由政府决定,教学活动方向和内容全部按照政府计划实施,教育经费全部由政府财政直接提供支付,学校内部组织运行方式及其人员管理都采取行政方式,对各级中小学校的教育评价统一由政府作出。这种过宽过细的管理方式严重制约了中小学校的办学自主性,使学校囿于固有的办学模式中,不能结合自身实际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学校总是习惯于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开展活动,缺乏一个办学主体应有的活力和个性。

(三)社会专业组织发展滞后。

通过管办评分离,政府和中小学校让渡出了部分权利,因此需要大量社会专业组织参与进来,承担起教育评估、决策咨询、信息管理、办学等职责。然而当前我国社会上服务于中小学校的专业组织总量上相对较少,且质量普遍不高,在生存与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无法担负起上述职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1)独立性不够。由于大多数教育中介组织是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推动或组织下建立的,受隶属关系、经费来源等因素制约,普遍对行政部门的依赖性较强,无法保证公正与客观。(2)专业性不强。不少中介组织由于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缺乏管理、评估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导致权威性不高。(3)发展不平衡。我国现有的大部分专业组织都集中在经济、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在偏远落后的地区很稀缺。

三、助推管办评分离的对策

(一)转变政府职能,进行体制创新。

基础教育管办评分离的关键是重新界定地方政府、中小学校、社会的权责范围,明确政府角色,使政府从管办评三位一体的格局中解放出来,回归到单纯作为管理者的初衷上。要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必须在管理上简政放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对原有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进行创新。教育行政部门要懂得自己的职权所在,改变过去那种以行政集权的方式统管一切的做法,逐渐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政府的职能应该定位在当地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事业规划、教育政策的设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质量的监控、行业监管、教育公平保障等方面,不再直接介入学校具体的办学和评价活动。政府退出直接参与办学的同时,还应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提供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是政府的法定责任,但政府不应垄断这种权利,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可以是多元的,完全可以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实现。此外,政府需要摒弃陈旧的管理观念和权力意识,以服务取代管理。

(二)完善学校治理结构,促进学校自主发展。

学校是办教育的主体,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为了提高中小学校的自主发展能力,必须给予其真正的办学自,不断完善学校治理结构。一是逐步在有条件、有自主办学能力的学校创新学校法人制度,通过建立学校理事会(董事会)和民主管理等形式,建立起自主办学、管理科学、职责分明、权力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2]。二是改革现有的中小学校人事制度,按照市场规律吸纳和管理专业人才。这需要从体制上进一步去除基础教育的行政化倾向,把办学权授予教育家,尊重教育管理的专业性。三是引入家长、校友、社区代表等利益相关者,监督学校办学行为,协作管理学校,共同研究和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学校提供更多外部支持。四是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的考核评估标准,为中小学校的自主发展创造宽松适宜的外部环境。

(三)大力发展社会专业组织。

社会专业组织的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大力培育和扶持。首先,政府必须建立健全教育专业组织法规,对其准入资格、组织形式和职能、运作方式、法律责任等进行规范。其次,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创造有利于发展的环境。例如,设立民办基础教育专项基金,对民办教育专业组织在设立、培训、开展业务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增加政府对优质教育服务的购买量。再次,应降低准入门槛,完善社会投资的激励机制,推动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基础教育事业,保障民办与公办教育专业组织享有平等的地位。此外,政府主管部门要对社会专业组织的能力和绩效进行评估,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择合作对象,整个合作过程要做到事前有审查、事中有跟踪、事后有评估,形成有进有出的动态激励机制。

(四)不断完善保障机制,实现协同共治。

推进基础教育管办评分离,需要一整套系统完善的配套政策措施与制度进行保障。这一保障体系应涵盖为基础教育领域改革而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政府职能和中小学校管理权限的规范,政府对社会专业组织的扶持政策,向专业组织购买服务的具体实施细则,政府对社会专业组织的准入、甄选和监督制度等。为了基础教育管办评分离的顺利推进,除了在各个环节有制度规范外,还应建立政府、中小学校、社会之间的联动机制,实现三方协同共治。管办评分离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基础教育领域内由于涉及面广就变得更加繁复,有太多的细致入微的工作需要做。目前我国多地都在基础教育的管办评分离上进行了有益尝试,也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在这项教育改革的道路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任仕君.可欲与可能:学校“管办分离”的合理性与实践挑战[J].当代教育科学,201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