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精神文明创建综述

时间:2023-06-13 16:08:32

导语:在精神文明创建综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精神文明创建综述

第1篇

关键词 高校意识形态 指导地位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Review of the Guiding Role of Marxism in College Ideological Work

SUN Xiaofang, GU Xiaojing

(College of Political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181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creasingly severe test fo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in the ideolog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ing position, scholars have done a more detailed analysis and propose some practical solutions, play a positive role to consolidate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in the ideolog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ollege ideology; Marxism; guiding role; review

1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

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科学中一直是颇具争议且很难把握的概念。以色列政治学教授伯纳德・萨瑟的观点是:“在人类经历的地图上,意识形态的位置有点特殊,它位于哲学和政治两个王国之间的交界处。其思想来自一地,其实践则适合另一地。”我国学者王逸舟认为“它由一整套通观世界的观念、看法、思维构成,被认为是提供了解释全部现实的基础。它包含了有关目的和手段的价值偏好, 它也说明了达到目标的行动纲领”。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意识形态的内涵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哲学上来看,意识形态是对事物的认知、理解;是观念、概念、价值观等方面的总和,并且以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体系表现出来的。二是从政治学上来看,意识形态作为阶级观念的思想体系,带有一定的价值导向性。

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内涵从宏观上看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体系,包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法、思想、观念等,并用于指导自己的实际生活;同时,意识形态作为阶级统治的一部分,还需要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符合一定社会或国家主流价值观的有效引导。从微观上来看,高校工作中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认知体系,以及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都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等等。

2 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2.1 依存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受到削弱

陈定梁认为:“从经典理论来看,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工人阶级是存在和传播的阶级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单一经济结构,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导致了收入分配方式的多样化,进而导致了我国阶级阶层结构的复杂化。私营企业主等其他群体逐渐兴起,并日益壮大。工人阶级不断分化成不同群体,主体意识开始淡化,的阶级基础开始逐渐流失。目前高校中的教职工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大都出生或者成长在国内改革时期,生活成长的环境决定了人们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工人阶级意识。

2.2 多元化思想观念冲击了意识形态一元主导地位

首先,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吸收优秀的外来文明的同时也被西方一些负面的价值观念影响了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乐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大学生也未能置身其外。

其次,国内改革造成的利益多元化和阶级多元化的现状必将导致多元的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并存。学者们认为:“社会现状最终表现为社会转型期中的一元与多元的矛盾和意识形态的统一与多样的冲突。但是,这种现象的出现必然使以主流价值观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遭到削弱,从而使社会成员出现了一系列文化价值判断的困惑。”

最后,反的社会思潮暗流涌动,利用甚至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或直接或间接敌视、攻击、背弃和否定潮。“在我国,反思潮利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鼓吹不适用于中国;甚至利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时机,鼓吹全盘西化的主张。”这些思潮虽然未能占据主导地位,但也或多或少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判断。

2.3 互联网给意识形态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国外信息的纷杂涌入。随着国际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充斥在人们周围,增加了人们鉴别思想是非的复杂性。美日韩等国家的电影,电视剧等纷纷涌入国内,影视作品中综合了不少本国的文化、价值观等因素,人们在观看的同时也渐渐被熏陶以至影响了自己的思想言行。

其次,国内媒体的宣传不力。根据《广州日报》2014年1月17日公布的数据,中国的网民规模达到了6.18亿。网络对人们的影响无不可忽视。现代大众传媒主体多元,内容形式多样,监管的难度加大。有学者认为:“网络这一全球性的文化传播媒介,使信息交流完全突破了时空边界,它以其全球性、开放性、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在给意识形态传播带来某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2.4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欠佳影响了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理论性较强,所以大部分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还是以纯理论灌输为主。学生缺乏学习热情,收效甚微。是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和完善的。纯理论的意识形态教育很难使学生理解、掌握;更谈不上用其指导自己平时的实践活动。此外,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仅仅靠思政课是难以完成的,还需要其他方面以及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发力,形成合力。

3 目前高校对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所采取的措施

3.1 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吸引力

现实社会的发展对经典作家的理论提出了新的问题。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这也是马克思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的原因。如何结合现实社会发展,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推动理论创新也是目前学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加强学科建设,加大人员投入,深化理论研究,提高的感召力和公信力,这样才能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攻击。

3.2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现代大学生呈现出思想活跃性,多样性的特点,单纯死板的理论灌输亦很难满足学生的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不至于让学生觉得理论只是悬在高空中,在生活中毫无用处。不仅如此,单纯的理论教育也违背理论要指导实践活动的宗旨。高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当下热点话题以及大学生关注的问题适时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理解,同时培养爱国精神,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社会中去。

3.3 高校党委牵头,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加大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正确方向的保证。因此“要进一步明确高校党委宣传部门在统筹协调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地位和职责,配齐班子,配足配强队伍,加大投入,从制度上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首先,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瞬息万变的国内外环境以及大学生思维的现代化,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思政课教师在完成平时的教学工作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学习,学会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其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辅导员是整个大学期间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人,对学生的影响举足轻重。现阶段,高校中确实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导致了辅导员队伍流动性较大的现象。如何稳定并不断巩固壮大辅导员队伍,实现由保量到提质的转变是高校目前应该尽快解决的问题。最后,加大研究投入。加大人员和资金的双项投入,鼓励跨部门、跨学科的协同合作,以课题为纽带,共同把理论研究向前推进。

3.4 巧用网络,结合学生兴趣,适时给予正确引导

我们在利用技术上的优势屏蔽网络上一些不良思想和观念,净化网络环境的同时,更应该巧用网络,让其成为宣传的有力工具。首先,校园网络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宣传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其次,“高校要积极推进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网络化建设,重点建设一批贯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哲学社会科学网络精品课程,用科学理论占领网络教育阵地。”此外,善于利用学生们常用一些社交网站,如微博、论坛等信息,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将意识形态教育贯穿于学生平时接触的网络之中,有利于将课堂学习的知识,在课后进一步巩固加强。

3.5 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将学习与生活结为一体

校园文化是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保障,将意识形态教育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相对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感。“高校要从本校的优良传统、学科优势和学校特色着眼,大力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在师生员工中强化的科学文化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渗透到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去,使师生员工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