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

时间:2023-06-13 16:08:37

导语:在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

第1篇

【关键词】 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科研能力

为了满足学校的正常教学需要,许多高职院校均招聘了大量的应届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总体上来看,这些毕业生具有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勤奋好学、接收能力强、新知识多等优势;但其弱势也很明显,他们都是一离开校园就匆匆地走上讲台,大部分又是非师范专业出身,既缺乏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又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更不熟悉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所以,要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保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高职院校中的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系统的培养。而对青年教师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是提升个人专业素养的必要条件。

一、培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意义

(一)现代教育模式需要创造型与科研型教师

现代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深入地观察分析教育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构建合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尊重、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使其禀赋和潜能得到充分开发。要求教师必须进行教育科研,由经验型、辛苦型向科学型、研究型转变。

(二)教育的终身化需要不断钻研、不断探索的教师

人类科学知识每3到5年增加一倍,整个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毕业时即有五分之一已被淘汰,特别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和专业设置的特点,教师必须转变一次教育终身受益的观念,认真学习和钻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调整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及时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发展的趋势,把最新科技成果及自己的科学思想和创见带入课堂,传给学生。同时要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通过科研工作不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及教育技能,从而带动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青年教师要时刻保持创新精神,与时代同步,与知识更新同步,不断钻研探索,始终走在科学知识,能力技能的最前端,才会使我们的职业教育永葆活力,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备受社会欢迎。

(三)高职教师要适应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要不断为社会培养和提供创新人才,提高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要主动深入企业和社会进行调研,将困扰社会与企业的经济及技术难题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并不断探索和潜心研究,顽强地去攻克它;要主动介入产业活动,提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依据国家需要和行业发展,超前起步,探索研究科技经济的发展趋向,提出前瞻性指导性的结论,使社会、企业做好技术储备,形成超前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现状

(一)青年教师科研畏难意识严重

不少青年教师迫于"评职称"的压力,他们中为数甚多的人,对此既不愿做,又不敢做,更不会做。因而在教学实践中,依然因循守旧,凭主观经验办事。实践证明,一个不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不探索教育规律的教师,是一个不完美的教师。他不可能创造性地去实现教育教学意图,充其量也仅是个"单纯教学型"的教书匠而已。

(二)科研意识不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研究方向不明,申报课题经验不足

由于现实的诸多因素,高校青年教师即使已经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也想在科研方面有所作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参加工作以来从未申报或参与过任何课题研究。大部分青年教师对科研课题的选题、申报、评审、组织实施、验收等环节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运作,不能迅速融入现有科研队伍中。

(三)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科研

这种认识反映了旧的教育观念仍然禁锢着不少教师的头脑,错误地认为,只要守着两本书(课本与教参),一支粉笔,所教学生成绩合格,找到工作也就心满意足了。至于搞教育科研,就要有更大的投入和付出,且出不出成绩还是一个未知数,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冒一定风险,因而吓退了不少教师,也为其安于现状,墨守成规。长期以来,人们还往往习惯性地认为,只要辛辛苦苦地工作就是优秀教师。其实这是对优秀教师的一种误解。真正优秀的"辛勤园丁",无可置疑地应当是那些热爱教育事业,有着良好的师德,能向教育科研要质量、上水平的科研型教师

(四)科研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研究方向摇摆不定,教师科研协作与团队精神欠佳

三、提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措施

(一)提高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科研工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科研工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科研工作是教学创新的源泉,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

(二)学校应提供有利于科研的平台。为了加强教师科研队伍建设,应该形成一些制度和政策,以绩效工资为平台,把教师的科研成绩列入考评项目,引导、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工作,认真搞好科研工作,提高科研质量和水平。青年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找准具有可行性的研究点,学习和创新科研方法,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政策平台,资金平台以及信息资源平台。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加入科研团队,全面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三)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将科研融人到教学中。教学不是孤立的,科研可以充实教学。科学在日新月异地飞快发展,如果在教学中总是讲一些陈旧的东西(包括基础课在内),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很乏味。因此,教师从事科研工作,了解学科发展的动向和前沿,并适当引人教学,会丰富讲课内容,使课堂效果更好。尤其是介绍自己亲身从事的科研工作,会使学生感到更有兴趣和动力。

(四)通过企业实践调整科研思路。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锻炼,应有计划的安排他们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鼓励他们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和考核。定期安排他们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科研教学中及时补充当前生产中使用的新工艺、新科技。还可将教学中的一些科研课题带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以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

(五)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注重研究方法。教师的专业知识只有达到一定高度,才可以一览众山小,教学才会得心应手。因此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已成了教师的生活内涵。青年教师应把自我诱导、自我培养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时时激励自己去刻苦学习。同样,要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就必须虚心学习、善于学习。勤奋学习教育理论,因为没有教育理论的指导,就很难有教学研究的新思想、新思路、新视野,就没有新发展、新突破。青年教师必需加强基础教育理论学习,掌握教育理论与联系实际的能力,了解和初步学会并掌握教育研究的一些基本程序和方法。增强科研信心,激发科研激情。信心和激情是搞好科研的两大要素。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颐养性情。培养自身的文学功底,以更好地体现和传递科研成果。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必须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出发,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这就对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系统地对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进行全面地培养,在加强青年教师专业能力,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强调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学校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推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夏玲.新时期高校教师素质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7.

[2] 侯爱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J].机械职业教育,2007,(12).

第2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 高职院校 教师教学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必由之路,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服务,促进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2011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风靡全球教育届。它是对传统课堂的彻底改革,彻底打破了“先教后练”的传统课堂模式。[1]

表 1 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中各要素的对比表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特殊教育,以实践为重,目标就是为社会经济的稳步持续发展提供第一线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课程以项目化课程为主体,课程教学内容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便于组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类型的教学活动,适合开展和推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2]

一、教师角色转换

翻转课堂使得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这意味着教师不再是知识交互和应用的中心,但他们仍然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推动者。当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教师便会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自此,教师成了学生便捷地获取资源、利用资源、处理信息、应用知识到真实情境中的脚手架。伴随着教师身份的转变,教师迎来了发展新的教学技能的挑战。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他们需要在实际参与活动中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建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策略达成这一目的。新的教学策略需要促进学生的学习,但不能干预学生的选择。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的评测还便于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设计做出及时调整,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3]

二、翻转课堂的关键点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的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的两个关键点:第一,课外真正发生了深入的学习;第二,高效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与观点的相互碰撞能够深化学生的认知。因此,笔者认为,翻转课堂是指教育者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利用教学视频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允许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接受新知识,确保课前深入学习真正发生;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确保课堂上能够真正引发观点的相互碰撞,使问题引向更深层次。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高职教育结合可能出现的问题

基于上述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结合高职教育的基本特点,可能出现的问题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点。

1.学生的内驱力不足。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发放教学视频或者学习资料,有部分学生不提前预览视频,有可能在该教学模式中迷失。这是实施翻转教学模式过程将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为了促使这种教学模式顺利实施,学校和任课教师必须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并制定相应的制度。

2.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极高。不论是在课前、课中或课下,都要求教师为这一堂课付出的时间更长,需要的知识量更丰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停地充电,不仅包括学科知识,还有最基本的计算机技能。

3.应因材施教。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试验的学科多为实训类课程。实训类课程知识结构良好,讲授的逻辑明确,便于翻转课堂的应用;而理论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会涉及多学科的内容,有时需要师生之间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因此,理论课程教学视频的录制具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渗入更多的基于问题、项目的探究式学习。

四、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途径

1.加强师德教育。进行政治思想、心理健康、法制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强化教师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4]

2.教学能力培训。开展学科教学基本功和综合能力训练;开展现代教学技能培训,包括多媒体,影像制作等培训;开展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的培训,着力提高教师因材施教、因学施教的能力。看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了解著名高校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的改革方案和效果,根据自身特点加以领会和吸收,鼓励老师出去参加学科会议和相关课程教学的培训。

3.科研能力培训。把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围绕课程教学和学生的特点,根据教师本人的实际情况,针对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反思与研究,不断积累素材,积累经验,确定课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从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教学能力。

4.开展教学技能竞赛。课堂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主要阵地,打造高效课堂,实施听评课和优质课评选,人人讲公开课,教研室内讲优质课,全校讲观摩课。并对优秀选手大力表扬和奖励,积极营造教学技能竞赛氛围。通过竞赛课和观摩课,使一些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带头人和践行者。

5.坚持教学反思。重视反思的质量,注重反思方法和途径,如教学前反思、教学后反思、自我的反思还有集体反思等。真正地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发挥教学反思对自己成长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0.

[2] 张惠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应用研究[J].企业导报.2014(7):162-164.

第3篇

关键词:未来高校教师;教学素养;博士生教育;培养路径

随着高等学校对于专任教师的任职要求提高到博士生学历的标准,以及高校对于博士毕业生的不断需求,致使很多博士生毕业后都选择到高校任职,成为一线的专任教师。据统计,在对2016年应届博士毕业生的抽样调查中,有90.5%的博士生志向毕业后去高校从事教学工作。[1]50%以上的博士生毕业后选择在高校工作,其中41%的博士生从事教学工作。[2]由此可见,高校培养的博士生成为未来高校教师的主要来源,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正成为未来高校教师培养的主阵地。因此,深入了解这部分有志于毕业后去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的博士生的培养现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一、未来高校教师加强教学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加强未来高校教师的教学素养培养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深入,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党的十曾明确指出,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更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必然选择。[3]那么,毕业后意愿走向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未来教师们,是高校教师教学队伍的主要力量,承担着高校的主要教学任务。他们的职业素养与总体水平,对高校的未来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内涵发展都有着直接而又重要的影响。如何提高未来高校教师的教学素养,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内涵提升。2.加强未来高校教师的教学素养培养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主要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是有助于提高未来教师发展的质量。高等教育具有培养创新人才的功能,高校作为未来教师的“制造者”,理应对博士生的教育质量和求职竞争力承担一定的责任。[4]2016年最新调查显示,博士毕业生在求职时的竞争比较激烈,而且专业能力、沟通力、教学科研能力是求职成功最关键的因素。[5]而现在博士生的培养却缺乏对其职场竞争力、教学适应能力、人格素养等方面的内容。鉴于此,博士教育阶段加强其师教学素养的培养是提高博士生质量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加强未来高校教师教学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提高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未来高校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注入的新鲜血液,除肩负着高校科研重任外,还承担着高校培养人才、促进人才质量提高的任务。因此,加强未来高校教师教学素养的培养,保障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3.加强未来高校教师的教学素养培养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最大限度地传授给学生,并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是每一个未来高校教师的最大期望,也是高校评价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一项指标。然而,那些在博士生教育阶段科研成果较好的博士生,去高校任职后在课堂教学的呈现效果、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课堂氛围的和谐性等方面却很难达到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这些方面的不足不仅降低了他们的专业自我认同感,而且使他们的专业发展受到影响。为了促进未来高校教师在教学方法、课堂呈现效果、人格素养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发展,加强未来高校教师教学素养的培养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当前未来高校教师教学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1.重视岗前培训和职后培训,忽视职前培养。教师教学素养的培养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职前培养、岗前培训、职后培训,但是,目前高校教师的教学素养培养普遍存在重视后两个阶段而忽视第一阶段的培养。高校教师的“使用者”——高校用人单位,较多关注的是即将任职的教师是否具有胜任某一岗位的教学资格,而很少关注未来教师在博士生教育阶段是否进行教学素养的培养。未来高校教师的“生产者”在博士生教育阶段缺乏专门性、专业性的教学素养培育。正因此,高校用人单位都会按照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规定投入较大的精力在岗前培训中,重点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等的培养,而对于教学实践的培养却几乎没有。这种时间短暂而且内容简单仓促的岗前培训,根本不能够满足未来高校教师对于从教之后的教学需求。由于任职后专业发展的需要,对于职后的专业性培训的重视度也不亚于岗前培训。2.重视科研素养的培养,忽视教学素养的培养。高校、博士生导师等对于博士生的阶段性评价大多是根据该生所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或申请的课题数量来决定,而博士生所在的研究生院系却很少注重博士生教学效果的培养和反馈。致使未来高校教师就业时教学素养方面的竞争力不强、从教时教学素养难以达到教学要求。所以,加强博士生教育阶段教学素养的培养才是当务之急。[6]3.重视专业学科知识培养,忽视教学素养培养的系统性。对于未来教师的培养,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计划,但最后却不谋而合地做到在培养博士生的时候重视传授某一学科的知识、重视博士生在该学科专业领域形成专业见解并完成相应专业学位论文,或是让未来高校教师们长期沉浸在实验室进行相关学科专业的实验研究,却未被安排在他们本应该在的实习场所——学校与课堂。而且对未来教师在教学语言表达、教学教育能力以及课堂教学风貌的系统性呈现上都缺乏相应的系统教育,也几乎没有列入教学培养计划的范畴内。致使未来教师在进入职场后苦于有满腹的知识,却不能够高效地传达给所教授的学生,以致于在高校的课堂上出现学识渊博的老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瞌睡连天,难以接受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情况。究其缘由就是未来教师在职前培养的时候重视学科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视教学素养培养的系统性。

三、未来高校教师教学素养培养的路径创新

结合中国博士生教育的具体情况和未来高校教师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未来教师培养计划”的内容,中国未来高校教师教学素养培养的路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点:1.更新观念,加强教师教学素养培养的顶层设计。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精神核心。所以,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师教学素养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做好未来教师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一是要摒弃重岗前培训轻教学素养职前培养的理念,正确认识未来高校教师教学素养培养各个阶段的重要性。正确认识未来高校教师教学素养培养的三个阶段之间相互联系、承前启后、缺一不可的关系,只有让这三个阶段的培训做到相互沟通、相互联系、科学规划,才能够使未来教师的教学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二是要做好未来教师职前教学素养培养的全面化。在未来教师的职前培养阶段,对于那些有意向进入高校任职的博士生,除了进行基本的科研工作任务外,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应该加强教师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人格素养、教师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的培训。尤其是在非师范类的高校,更应该加强这些基础性理论知识的培养,而不是把这些本应该在学生阶段学习的知识放在岗前学习。而且,应把未来高校教师们安排到不同高校、研究所进行教学实习,对他们进行教学任务设计、课堂教学讨论等环节的锻炼。培养博士生的研究生院系还要定期评估未来教师的教学实践情况。三是要加强岗前培训的衔接性。岗前培训应该把培训重点集中于提高教学实践设计、课堂教学驾驭能力、课堂教学处理等方面的实战训练。或者是与不同高校的资深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研讨,从他们丰富的教学经历中找到提升自己教学素养的有益启示,进一步提高未来教师的教学素养,减少教师招聘中重视教师资格而忽略教师教学能力的现象。四是要完善职后培训的普遍性。教育教学多样化的发展越来越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多样化、复杂性的能力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因此,高校应当重视及时更新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进行教师的职后培训,提高其教学素养。但是,职后培训的名额和机会比较少,而且费用相对比较高,所以其竞争也比较激烈。因此,做好未来教师与其博士生培养阶段所在学校导师组的联系与合作,建立校校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多校联合的教师进修中心,扩大职后培训的资源,缩小职后培训的压力,以加强职后培训的普遍性。五是要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政策和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为未来教师教学素养的职前培养、岗前培训和职后培训做好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只有更新观念,加强教师教学素养培养的顶层设计,才能够真正促进未来教师教学素养的进一步完善,培养出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2.注重实效,增强教师教学素养培养的针对性。做好博士生的就业目标分流。就像香港博士生培养的过程一样,高校可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把博士生的培养模式分为科研型、专业型、应用型。[7]而其中的应用型培养模式主要倾向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提高博士生的从业能力,尤其是教学素养的提升。及时做好准博士生的就业去向分流,统计每位博士生的就业目标,然后针对不同的就业目标进行针对性相应的培养。对未来想要从事教师岗位的博士生把他们安排到相应的专业课堂或者是院校进行实习,增加他们的教学实践经历,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素养的培训。一是要完善未来教师教学素养考核。把对未来教师教学素养的考核纳入博士生学业阶段考评中去,通过导师组的反馈、博士生日常课堂教学反馈、教学评比等方面所进行的考核,及时反馈他们在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能力等各方面对于教学素养的掌握水平,对于不符合相应教学素养标准的未来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以达到要求。二是要加强教学导师组建设,提高未来教师教学素养培养的针对性。建立教学导师组,有助于减少单个博士生导师注重博士生的专业学科知识和科研能力培养而忽视教学素养培养的弊端。所以,应该加强导师组的建设,形成由一个导师作为未来高校教师的根本负责人,其余导师(这些其余导师可以是本校中不同专业和领域的导师,也可以是未来教师目标就业单位的教学老师,他们都在教学素养等方面有比较资深的见解和造诣)作为教学负责人的教学导师组,通过这些导师对未来教师教学素养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使那些愿意成为高校教师的博士生进一步了解教师的责任、不同类别学校的角色、教学方法等,以促进教学素养的提升和专业的发展。3.加强引导,改革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一是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提高教学成果在教师职称评价中的地位。高水平、多数量的学术论文是衡量高校教师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高校教师职务评聘的重要指标。而没有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教师,即使课上得再好,教学成果再多,也几乎与教授无缘,这致使他们面临巨大的学术科研压力,为此,不断压缩教学时间来进行科研工作。[8]所以,在教师的考核上,应合理分配对于科研型教师、教学型教师的评聘标准,对于教学型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应多重视他们的教学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教学一线工作者积极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二是提高教学成果激励的力度。我国每年的科研奖励经费1000多万,而教学优秀奖等方面的经费仅约70万元。这种在科研和教学奖励上高差别的激励机制打击了高校教师对于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阻碍了他们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鉴于此,合理的教学成果奖励是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必不可少的举措。完善高校教师的评聘制度、较大的关注教学成果的评价、加大教学成果的奖励力度,促进未来教师教学素养的提高,才能够真正的做到传承文化、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博士学位获得者职业取向调查研究报告[R].2016,(12).

[2]高耀,沈文钦.中国博士毕业后都去哪儿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

[3]顾明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周楠.美国高校师资培养的新动向[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5).

第4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师 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63

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及2012年初《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将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了教学为高校教师的第一要务。

1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构成

长期以来,教学能力与其他,如教育能力等概念的内涵有所交叉,国内外对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研究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早期主要把其放在教师的人格归因及性格特征上。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认识到,教师教学能力必须分析其构成,而非简单地把其作为教师个体因素来考量。[1]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其教学与科研密切相关,因此在定义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时,其科研水平也必应纳入其中,而非单纯的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作为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教育工作者,既应具备一般的能力,又应具备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相关的一些能力。因此,在此将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归纳为以下几种能力:一是掌握并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高校教师要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了解学科的研究动向,才能在充分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将学科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他们了解新的知识动向;二是与学生交流、沟通及培养学生自学才能的能力。高校教师作为文化与知识传承的重要使者,要不断地把握大学生的特征和需求,改变“唱独角戏”的教学态势,及时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有效地吸收转化知识,从而能够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三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实施能力。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就在于其设计、组织及管理教学的能力;四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能力。高校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进行科学研究,科研的优秀成果是其能进行优秀教学的重要保证;五是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只有通过持续的教学创新,教师才能在不断变革的环境中有效地把握高校的教学活动。

2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由于有了更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工具,更广泛的教学方法,高校教师掌握并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同时当今高校教育模式单一、教学关系僵化、教学主体的对象不明确、大学教师的教学与大学生对于教学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教学过分制度化,失去了教学的主体性,统一的内容、方法等严重地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等同时体现了高校教师能力的大幅下降。

2.2 影响因素分析

2.2.1 制度与环境因素

当今社会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直接挂钩,而这种太过宏观的定位忽略了教师本体和学生本体的重要影响力,因此,在讨论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中,既没有从学生主体地位的角度进行构建,也没有从教师的个人成长以及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阶段性规律的角度去进行研究。在讨论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开发时,着眼点并不是从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而是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这样,大学教师与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导致这种能力提升略显空泛。同时,在教学评价制度方面,未能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以致形成一种重科研、轻教学的导向,逐渐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高校教育评价环境。此外,高校学生群体的变化使得高校教师群体未能适应并掌握新的服务对象的特点,教学方式落后出现了不适应症。

2.2.2 微观教育文化环境因素

高校的微观教育文化环境对于高校教师的能力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这其中包括高校的教学理念、政策导向、管理措施、运营方式等。我国有多种类型的高校,每一所高校都有属于自己的微观教育环境。但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其并没有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微观教育环境。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封闭的管理理念、单一化的评价方式、弱化的激励机制、不够全面深入的培养策略等成为了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桎梏。

2.2.3 高校教师个体特性

现代社会的教师受到了太多的外界“诱惑”,同时承担的压力亦有所增加,过于追求个人自身的发展,部分教师未能全身心投入教学,导致部分教师教育理念有所偏颇、从业态度有所下滑;同时,部分教师对自我发展的要求降低以及普遍出现的职业发展 “高原期”,[2]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自身主动提升教学能力的意愿。

3 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建议

3.1 宏观层面

要塑造良好的高校宏观教育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学的政策导向及配套的管理措施,以塑造良好的全民意识。这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对不同类型的高校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对研究型大学而言,科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对于教学型大学而言,教学考量应占据更大的比重。总体而言,应该重视教学与科研的合理分配。但是,同时应该注意到,大学的一种重要职能就是进行知识传承,因此,应该把教学作为第一准则。国家教育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保证教学的地位,全社会也应努力培育一种重视教学的氛围。同时充分调动教师群体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把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定位在更为具体的教师团队及个体发展上面来。

3.2 中观层面

一是成立教师发展中心,高校层面迫切要做的就是专门机构的成立及相关机制的完善。教育部文件要求近年来建立30个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3],教师发展中心必须有效地联动学校各个相关部门,有专门的编制人员及完善相关制度。二是完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机制,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尤其是教学创新能力。通过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教学研讨和提升教师教学效果需要的教学诊断及导师制带领下的教学技能培训、贯穿教师职业发展的全过程的校本培训[3]。建立完善“三个维度”的教师教学训练体系,在培养教师个体能力的成长的同时,积极打造优质教师教学团队。三是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关注教师成长,包括制度激励、团队激励以及职业发展激励等。制定一系列有关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制度及其保障机制,从基本要求、教学水平与质量等方面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评价和鼓励,如晋升条件中纳入教学效果、教学竞赛及相关教学荣誉及教学奖励的完善。较大程度地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通过“以老带新”,“以学促新”,“以优促新”,“新老结对子”等方式培养优秀的教师团队,共同研究探讨优秀的教育教学方式。同时,在教师待遇及福利上,要加大投入,使得广大教师能全身心投入到能力提升中来。四是建立教师教学监督和评价动态机制。设置两条线的评价机制:科研型教授及教学型教授,鼓励教师找寻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学校坚持目标控制和过程控制相结合,教学质量发展与教师个体发展相结合,通过实施学生评教、教学督导组评教、校领导听课评教、教师评学、观摩教学、学习空间恳谈会等措施,加强教学监控信息的反馈与处理,有效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构建“学校+学院+教师+学生”四个层面的立体化、多层面、动态化的发展型教学评价体系[4]。重视学生评价的作用,合理引导学生对高校教师进行相对合理的评价。同时,也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不可评价和监督得过死,灵活处理教学评价与职称评定等之间的关系。可引入基于成熟度理论模型的教学能力评价模式,更全面地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评价。

3.3 微观层面

自主发展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自身应该丰富知识、内化并恪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升教学技能、勤于并善于进行教学反思、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等。

参考文献:

[1]刘存堡.洪堡大学理论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

[2]孙钰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09,(8).

[3]http:///shi_fan_news_409/20110728/t20110728_656494.shtml[DB/OL].

[3]潘懋元,罗丹.高校教师发展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第5篇

一、地方高校要找准定位正确处理好教与研的关系

从目前情况看,在相当多的高校中科研与教学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尽管也有一部分高校教师能够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但是也应看到,在为数不少的高校里存在着“教学与科研”关系处理不当之倾向。目前,根据教学与科研在学校工作中的定位不同,本科院校一般可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及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一般把科研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往往科研实力雄厚,有众多的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侧重于研究生的培养和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攻关,科研与教学内容的切合度较小,这种类型的大学往往是重科研轻教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并重,学校对教师在专业方向上有比较明确的要求,教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切合度。教学型大学一般是指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地方性大学,包括刚升格本科不久的地方性大学,教师的科研容易和教学改革相结合,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这种类型的大学往往是重教学轻科研。

二、地方高校要重视科研对学生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

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科研工作有助于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科研工作有助于科研成果走进课堂融入教材,使学科前沿及早被学生接触。现阶段学生获取知识首先要阅读的书目是教科书,但教材的性质是知识更新慢,并且实例或资料性内容较少。针对这一事实,地方高校教师如果能够“跟踪国际国内最新学术动态,及时了解和反映本学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以及教师本人开展的科研工作,不仅能比较有效的解决书本和时代要求之间的知识断层,而且教师通过自己的科研创新,还可极大地丰富和更新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科发展。”地方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果真的能够把自己在科研方面的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就能使学生及早获取最新的前沿成果。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地方高校要明确参与科研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渠道

(一)在学生参与课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 地方高校教师要鼓励本科学生积极参与实际的科研课题。地方高校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直接吸收学生加入自己的课题组,直接参与科研活动。学生直接参与科研活动,就能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地方高校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把握好方向,给予他们必要的启示,要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尝试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对现成的结论和传统观点敢于提出大胆的质疑,对前人未揭示的事物,能得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别出心裁”,敢于向权威挑战。学生在这种鼓励中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甚至情绪高涨,引起愉快的体验,从而激发起他们探究的兴趣。

(二)在学生参与课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科研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素质。在学生参与课题的过程中,地方高校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创新的生长点,问题意识是促动主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内驱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但是,尽管当代大学生出生成长在一个相对多元化的社会环境里,相对具有更为开阔的思维和视野,但长久受制于应试教育而形成的被动学习习惯使他们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后仍然不能摆脱应试性学习思维,大部分学生既缺乏发现问题的兴致,又缺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技能。这就要求地方高校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要注重把自己在科研中形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在学生参与课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6篇

关键词 高校教师 艺术教育 问题 路径

艺术教育是引领社会风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教师作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主力,他们的综合素质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教师的艺术教育,充分发挥艺术在教师教学、科研中的剂作用是当前高校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1艺术教育对高校教师的重要作用

艺术教育是指以艺术为媒介,培养人的艺术能力与艺术境界的自由有序的系统活动。狭义上讲,“艺术教育”可理解为对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即专业艺术教育。广义上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他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专业艺术工作者。本文所研究的艺术教育是广义上的艺术教育,它对高校教师而言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作用。

1.1艺术教育有助于提升高校教师的亲和力

亲和力是一种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高校教师在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会通过一系列的听觉的、视觉的信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提高教师的亲和力具有重要作用。亲和力较强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样,也能提高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宽研究视野,打通学科壁垒,促进学科间不断融合。

1.2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高校教师的创造力

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时展的关键。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必须具备丰富的想象力,而艺术具有的非线性、跳跃性特征能够启发人的想象力,在高校教师科研发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钱学森在谈及科学和艺术思维时认为他的成就得益于艺术方面的熏陶,才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才能够宽一点活一点。通过艺术教育能促进高校教师大脑左右半球平衡协调发展,有效保护承担着艰巨教学科研任务的左脑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创造力。

1.3艺术教育有助于缓解高校教师的压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给高校教师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近年来,高校教师因科研、教学、职务晋升等种种压力,屡屡出现“生命透支”和“英年早逝”现象,这为高校管理者敲响了警钟。高校教师通过艺术教育和参加艺术活动,能够舒缓自己的紧张情绪,转移注意力,起到枯燥科研生活的剂作用,让学习和工作变得更加轻松,让自己在教学科研的竞争中能够从容应对,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2高校教师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大部分高校相继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艺术教研室等专门指导艺术教育的机构,但大部分的资源都集中在学生,而针对教师的艺术教育重视较少、体制、机制不畅,形式比较单一,无法满足高校教师日益增加的精神需求。

1997年11月19日,李岚清副总理《关于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音乐的讲话》中明确了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文化素质,塑造美好的精神风貌中所特有的重要地位,引起教育界很大反响。但是教学是大学的立校之本,科研则是大学的强校之本,不管是985高校,还是普通高校,教学和科研始终位于核心地位而受到学校重视。对于非艺术类院校,学校注重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和科研素养的提升,在政策和制度上很少关注教师的艺术教育和艺术素养,主要由工会等单位引导教职工自发组成社团、协会,开展一些简单的艺术活动,这样的高校缺少人文色彩,缺少生机和活力。

2.2师资不足造成教师艺术教育受限

由于学校对教师的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在政策、场地、经费、师资等方面无法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师资方面,大部分高校由校内选拨有特长的教师来指导和训练,但由于艺术素养不足,专业基础较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艺术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即使有些学校采用外聘兼职教师的办法,也因兼职教师自身的工作和学习因素,指导工作往往断断续续,缺乏延续性,同时对指导对象的不熟悉,指导效果不佳。大部分高校都为大学生提供了艺术教育活动的场所及设备,只有少数高校有专门供教职工使用的艺术活动中心。师资短缺和设备匮乏,直接限制了教师艺术教育的开展。

2.3高校教师自身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和升学的压力,人们都非常重视文化课程,正所谓“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抓应试教育”,艺术教育不断被边缘化,沦为应试教育的服务工具和考试加分的筹码。作为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高校教师,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在思想观念上已经出现了偏差。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行动上更加被动,表现在一年四季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教学、科研当中,对学校组织的艺术教育培训和艺术活动参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通常把艺术教育作为娱乐方式,没有把艺术教育作为提升自己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手段来对待。 (下转第39页)(上接第15页)

3加强高校教师艺术教育的路径

从目前的现状看,针对高校教师的艺术教育进展缓慢,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艺术教育对教学、科研促进作用的发挥,高校党委及相关部门要从制度层面加以重视,在政策、场地、师资方面给与支持,加强教师艺术方面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3.1学校重视,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高等学校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站在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高度,将教师的艺术教育纳入学校整体人才培养体系。成立教师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建立艺术教育中心并配备专职管理干部,专门负责对教师艺术教育的统筹与指导。出台关于高校教师艺术教育的指导意见,为教师艺术教育提供场地、经费、人员等方面的保障。

3.2部门协同,完善培训体系建设

高校工会是联系学校和教师的重要枢纽,应在学校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加强与学校教学能力发展中心、人事处、团委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根据教师的具体艺术教育需求,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形式选配艺术指导教师。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引进10位音乐、舞蹈、播音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艺术教育的同时还服务于广大教师,另外从陕西省歌舞剧院、西安市歌舞剧院聘请艺术指导。根据教师的实际艺术需求,协调推进教师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先后开设教师声乐、舞蹈、书法、戏曲、摄影、化妆等课程,通过系统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艺术水准和演出水平。

3.3社团引领,丰富艺术实践活动

高校教职工社团是经校工会批准成立的校内群众团体,目前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M成部分。校工会应该积极调动教师中的文艺骨干,鼓励他们根据教职工的实际需求建立合唱团、书法协会、舞蹈协会、摄影协会、戏曲协会等文化艺术社团,并在场地、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通过社团的建立引导广大教师关注艺术活动、参与艺术教育,形成良好的艺术氛围。利用“五一”“国庆”、教师节、元旦等节庆日举行合唱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摄影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广大教师展示才艺提供广阔的舞台。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化艺术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高校是创造文化、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是人文荟萃、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加强高校教师艺术教育已成为广大教师的精神需要和历史必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找准问题,不断创新,勇于实践,高校教师的艺术教育在推动学校教学科研的实践中将会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

作者简介:魏丽星(1985-),女,陕西兴平人,文学学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工会宣教部部长,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合唱协会理事。张永斌(1981-),男,陕西绥德人,工学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委副书记,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夏永林.艺术导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

[2] 欧阳晓芹.浅谈高校教师的艺术修养与艺术教育[J].新东方,2012(3).

[3] 李兆良,陈大伟,高燕.高校中青年知识分子“过老死”引发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06(1):12-14.

第7篇

【关键词】 高校教师;专业能力

教育界普遍认为,一个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科学技术的研究者,更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因此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对于一个教师的发展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促进教师职业活动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是在教师的教育实践、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中得以锻炼和提升,并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一、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伴随着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潮流的出现的、是对教育活动复杂性的深刻认识,及对教育价值功能的重估而出现的一个专门性术语。它主要指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利用教育理性、教育经验和教学方法,灵活地应对教育情景、做出敏捷的教育行为反应,以促使学生能全面、主动、活泼发展所必须的教育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我认为主要应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有效活动的前提条件。它是教师有效完成教学活动的本领,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驾驭能力。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主要方面,主要包括:(1)教师的教学认知能力;(2)教师教学设计能力;(3)教师教学调控能力;(4)教师教学评价能力;(5)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6)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能力。

2.高校教师的德育能力

高校教师的德育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主要包括:(1)了解学生道德发展的能力;(2)与学生沟通的能力;(3)对不良行为的说服教育能力;(4)解决矛盾的能力;(5)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3.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不但承担了传授知识的任务,还要完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使命。作为对教育教学有较大支持作用的科研工作,也正是高校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科技创新对教育教学内容的影响之大是有目共睹的,伴随着每次科技革命,教学内容都随之而更新和发展,因此,高校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科研工作,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4.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高等学校是知识和信息的汇聚地,高校教师既是信息的输入者,也是信息的发送者,信息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为此,教师必须具有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这其中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信息的获取能力,另一方面是信息的应用能力。

5.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

高等学校是研究学问和培养人才的机构,肩负着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高校教师作为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本身就成为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因此,高校教师具备创新能力,不仅是高校教师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基本要求,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条件。高校教师应从教学工作创新和科研工作创新两方面培养创新能力。

6.高校教师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力

与任何职业一样,高校教师也应该具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体系的变化、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高校教师也应做好自身的发展规划,以保障自身的先进性和模范性。

二、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措施

为了适应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根据新世纪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对策。这里有一个关键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终身学习时代的要求,改变传统的“传授”式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必须遵守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新时期的教师应具备更加高尚的职业道德。所以,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师德建设的宣传和主题教育,实施教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提高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做到身正为师,德高为范。道德高尚的教师应具备三种精神:一是献身精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由于培养对象和任务的特殊性,使教师职业成为人类最复杂、最艰巨的职业之一,选择这一职业,不仅光荣,而且意味着奉献,要甘为人梯的献身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哺育青年一代,为他们的成才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二是敬业精神。要热爱教育工作,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坚持正确的教育方针,勇于开拓,积极创新,言行一致,关爱学生,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以高尚的情操感召学生,以和谐的环境陶冶学生,以丰厚的知识哺育学生,以满腔的热忱关心学生。三是求实精神。求真务实是教师的基本品德,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讲实话、讲真话,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要以自己高尚的品质,培养学生诚实、善良、美好的人格。

2.加强业务学习,促进专业知识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

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中,首先要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即社会、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常识,以帮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其次要有学科专业知识,要精通学科本身的基本概念、原理、事实,能把握学科知识的体系和概念的结构,具有缜密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还要具有该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知识的进展和最新动态。还要具备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了解教育的目的、功能、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掌握课程的设置及知识体系,熟悉常用的教学方法。还应具备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密切关注国际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熟练使用其它语言查阅相关专业资料、与人交流、撰写外语资料。

3.教研结合,提高教师创新素质

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项主要活动,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科研是教师自身增长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教师具有开拓精神和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经。通过科研才能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得到升华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只重视教学活动的高校,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不重视科研的高校不可能成为合格的高校,只有重视科研活动,并把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意识,独创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4.加强管理体制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师管理制度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在教师的选聘上,要实行“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的原则,并把教师聘任制和教师资格制度结合起来,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优胜劣汰”的办法破除终身制,保证教师质量。二是强化教师评估体系,把领导、管理部门、同行、学生的评估和教师自身的评估结合起来,发扬成绩,纠正不足,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三是引进或聘用一些知名教授进行讲学,提高其他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造就一流教师队伍;还可聘用一些兼职教师,加大与社会的横向联系,提高师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四是加强考核,健全激励竞争机制,激发教师的潜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适当提高教师的待遇,将更有利于激发教师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

5.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有两个含义:一是教育培养适应于信息化社会的人才;一是教育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和科研。教育信息化要求包括:让学生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让学生学会收集、选择、处理信息,进而学会创造信息;促进学校教育手段的信息化、现代化;进一步建立信息库、信息网络等等。因此,教师必须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的直观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能力,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总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完备的职业素质,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所必备的条件。教师只有坚持学习,自强不息,不断奋进,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完善自我,才能做到:政治坚定,思想过硬,师德高尚,业务精通,精于教研,勤于育人,才能应对新时期教育国际化趋势下的各种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才能肩负起祖国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高等教育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折延东.教师专业能力成长模式探析[J].教育评论.2004(1)

第8篇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因此,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质是教学中的关键性因素,对于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具有重大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很多教师接触到的事物越来越复杂,使其在思想方面产生了偏差,因此,高校进行师德建设刻不容缓。

一、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

高校教师的师德问题,也就是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如果从教师本身出发,根据其内容结构,可将其分为四个方面,即职业人格、职业伦理、职业技能和职业理想,因此其建设也是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这也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内涵,对于建设良好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外延

高校教师主要担负着教育、科研及校外延伸的社会服务三个方面的职业责任,因此,其职业道德也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是高校教师这一职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同时,其对学生的教育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知识、技能教育和理想、道德教育。高校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创新和科研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此外,社会服务是高校的根本职能,教师在服务社会时,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

二、我国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师德建设内涵方面

从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看,我国高校师德建设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表形象不彰问题,有些高校教师并不注重自身的教师身份所应具有的行为准则和衣着举止,为学生树立了不好的榜样;道德面貌不佳问题,有些高校教师,不断降低自身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底线,在教学活动中,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对自身的教师责任与义务敷衍了事;学术作风不端问题,高校教师学术作风不端主要是在科学研究中的学术不端行为,严重违反了学术诚信,缺乏学术道德,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科研活动秩序;此外,个别教师还存在敬业精神淡薄的问题,功利主义问题严重。

(二)高校师德建设外延方面

从高校师德建设的外延看,我国高校师德建设中主要存在重课本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和重理论轻实践这三个问题。如今,很多教师仅将自身工作看作是谋生的职业,而大学是一个青年思想、行为逐渐定型定性的阶段,大学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技术,还要引领其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在科研任务的要求和名利金钱的诱惑下,很多教师仅仅将全部精力都投放于科研之中,忽视了教学的重要职责,这是本末倒置、不负责任的表现。此外,很多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是照本宣科,并没有引领学生做好知识的迁移,教会学生如何将理论应用与实践,导致学生毕业等于失业,成为于社会无用的“书生”。

三、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规章制度

高校师德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为了促进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国家教育管理部门颁布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然而针对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尚有欠缺之处。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高校应针对自身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特点,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和适用于高校自身的相关职业规范。

(二)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教育部和高校应高度重视对教师职业道德认识的教育,不断坚定和提升其职业道德修养,避免高校教师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逐渐丧失其应有的风险精神和荣誉感,带领其进一步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理想。另一方面,教师应在教学和科研中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在教学中科研,用科研提升教学,并积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

(三)积极宣传、营造高校良好师德氛围

在对高校教师的培训中,培训方往往只关注教师的教学手段、课堂管理方法和科研能力的培训,而忽略对其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因此,高校应充分重视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在现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其作为重中之重来进行。在教师入职培训和日常培训中,将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培养问题作为重点工作进行。除此之外,各高校应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宣传力度,营造积极向上的师德氛围,为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提供沃土。总之,高校只有不断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规章制度,竭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增强其道德素养,才能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和生活,使高校和谐、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汐.内涵发展视野下高校师德建设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13.

第9篇

[关键词] 高校教师;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7-0046-02

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多培养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是否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标准对高素质教师的产生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高校教师评价标准方面进行着不断的探索与改革,从最初的工作量考核到业绩定量考核,再到后来的岗位考核。应该说,这些改革措施对促进我国高校教师评价标准的建立与完善起到积极作用。

高校教师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灵活性、个性化以及劳动成果的滞后性和难测度性使得教师评价标准应涵盖哪些内容至今尚无定论。评价标准的内容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评价质量的高低。有学者认为可以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也有学者指出完整的教师评价应包括绩效评价、能力评价、态度评价和潜能评价等方面,评价标准应全面反映高校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虽然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师评价标准,每年都以此为依据对教师进行考核,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评价的标准过于简单、内容过于笼统、方法过于主观,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规范的评价体系。目前,我省高校的教师评价标准越来越不能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教师评价体系的指标要充分显示其导向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结合上。根据我省各类高校的实际情况,建议结合学校定位(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等),综合各个高校自身的特色特点和战略发展目标,突出教学工作中心,注重教书育人,鼓励开拓创新,,细化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全面综合评价指标。

在推进教师分类管理的基础上,着重从教师的综合素质、工作业绩、奖惩机制三个方面来设计评价指标。

一 综合素质

教育是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并在道德品质和工作作风等各个方面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合格的高校教师至少应该具备以下的综合素质。

1 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好高校教师,首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志存高远,富有爱心。为人师表,首先端正自己,加强自身修养。修身的主要方法是端正思想。心正才能身正,心修才能身修。所以人的修养主要是修心,即加强内在的修养。

2 广博的专业知识

高校的教学内容常常处于本专业知识的最前沿,掌握广博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是高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走进教室站上讲台的前提。

3 强烈的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的意思。即是对某种事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并且在理想、言论和行动上专心致力于自己的理想,达到事业有成的境界。高校教师应树立强烈的敬业精神,立志从教,爱岗敬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4 务实的工作作风

务实的工作作风就是真抓实干,体现在工作上就是“快、严、实”“三分决策,七分执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各项工作不仅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上。

5 浓厚的慈心爱意

最能体现教师职业品质的就是仁爱、宽厚,包容、施大爱于学生。爱心是教师全部工作和职业生涯的源泉与起点。师爱既不是血缘姻亲之间“亲爱”,也不是至交故旧之间“友爱”,更不同于舔犊式“溺爱”,它是人世间最圣洁无私、最无世俗杂念的大爱。

6 良好的个人形象

教师应以良好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端庄的外貌,得体的衣着,文明的语言,儒雅的风度,切忌胡子拉碴,蓬头垢面,不修边幅,更忌热衷于时尚,花里胡哨。教师应该“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整,肩容宽,背容直,气像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7 健康的身体体魄

高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必须具有健康的身体。注重健康,坚持锻炼,练就一副强壮的体魄,才能够轻松胜任繁重的教书和科研工作。

对于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标准,可以通过以上这些因素来衡量。在学生、同事、学院领导、教学评议专家等综合评议的基础上,对以上因素采用一定的权重,最终得出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二 工作业绩

教学、科研是高校教师的基本工作内容,二者的互动关系决定它们都是高校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工作业绩是对教师工作的质量评价,包括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

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教师。为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单靠教师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远远不够,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引导和规范高校教师重视教学和科研,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

教师个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有些偏重教学,有些偏重科研,有些擅长科研,有些更适合教学。教学有备课、上课、改作业、考试等要求,强调过程控制。科研则包括学科标准、课题级别、论文数量等评价体系。此外教师的不同成长阶段(比如用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称进行衡量),其工作的重点也不尽相同,比如,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年轻、热情、精力充沛、活力十足,课堂教学时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年教师在体力精力方面比不上青年教师,但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使中年教师在课题申报等科研方面的能力更胜一筹。

对高校而言,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实际,对不同类型的教师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或在评价标准中有所侧重。评价标准的制定既要求共性,也要倡导个性,差异性与统一性相结合。不同类型的教师侧重点不同,即是评价标准中的“个性”。而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职责条件分工、是否坐班等基本要求,这是应当服从的“共性”评价要求。因此,指标权重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在重点因素上加大权重,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设置不同的标准,并有所侧重。评价标准还可以纳入领导、同事、学生以及自评等几个层面综合考虑。他评、互评、自评相结合,既注重对各类教师本职工作中主体工作的评价,也综合考虑到各个方面因素。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有效避免以前教师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统一设置权重的不客观性以及针对性差的缺陷。

对教学工作的评价方式可以采取抽堂听课、查阅作业批改、指导毕业论文、带队生产实习、学生网上评议、同行互评等形式,并根据学科特点,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比较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

对科研工作的评价包括论文数量、课题级别、科研获奖、论著获奖、专利推广等评价指标。此外根据高校教师的不同成长阶段,(比如用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称进行衡量),其工作的重点也不尽相同。从这些方面,也可以对教师的科研水平进行比较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

三 奖惩机制

对高校教师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教师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更好地开展教学与科研。如果没有评价结果的反馈,没有以后教学科研工作的改进和完善,就失去评价的意义。

对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反应良好的高校教师,高校应该进行奖励。高校应当为那些在教学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设立专项奖励(如教学名师奖、教学成果奖等) ,并提供晋升的机会。实行教学效果与科研成果等效评价标准,明确规定教学成果奖、教研教改项目、精品课程等教学类奖项与科研成果、科研项目一视同仁。

科研方面可从科研经费、课题级别、刊物级别等方面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价。对那些发表在Nature、Science上的论文数量、论文引用率、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等比较多、为学校争取到更多的经费和项目,获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明显、美誉度比较高的教师进行奖励。

奖励的方式包括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物质奖励方面有奖金、组织优秀教师旅游疗养、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等。精神奖励方面有对优秀教师召开表彰大会、颁发奖状、学校大门张贴大红喜报、邀请新闻媒体进行采访、学校网站进行报道宣传等。

同时,对那些教学和科研完成不理想的高校教师也应有一定的惩罚制度。比如,如果连续两年学校组织的学评教排在最后10名的教师,人事部门和学院应对教师进行提醒、警告,共同帮助教师改进。如果没有效果,连续三年学校组织的学评教排在最后10名,就应该对教师采取扣发一定工资、奖金、岗贴、年终奖等措施,促使教师认真反思和改进教学和科研工作。如果连续五年学校组织的学评教排在最后10名的教师,说明不适合教师岗位,人事部门应劝其转岗。

综上所述,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教师评价标准,努力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主业,突出教学的根本性;同时重视科研,努力做到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1]王宝林.当前高校青年教师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

[2]焦燕灵.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意义与路径指要[J].教育探索,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