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16:08:39
导语:在技术创新能力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当今,企业的市场环境变化更加不确定,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一种产品或者一项技术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技术创新所引领的竞争优势愈发明显。在这种形势下,企业若不采取有力的技术创新战略来持续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将会很容易被市场边缘化、甚至淘汰。本文首先对技术创新能力理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分析,并进一步对企业如何系统地评价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这对于企业有针对性的选择技术创新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技术创新能力理论综述
目前国内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并未形成一致性的理论,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看法也不一致。Larry从企业创新组织行为的角度出发,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获取能力的总和;Bargeman和Maidigue从战略管理角度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内部一系列支持和促进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和实现的组织、技术、文化特征等的集合体;Barton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包括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人,企业技术系统和管理系统的能力,企业核心价值观等;Seven Muller指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包括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生产技术改造能力,技术储备能力和技术创新组织能力等方面;魏江等把技术创新能力要素分解为技术创新决策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组织能力;傅家骥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
2.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综述
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维度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评价体系,还有不少学者选取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数据开展了相应的实证研究。其中,王国进和王其藩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价的主要文献进行了综述分析,归纳总结出三个主要的特点:一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方法更加多样化、更加科学性;二是更加重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三是开始关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自身发展阶段以及技术本身演化发展规律的关系。2006年,国家统计局从统计数据的角度提出评价我国典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四项指标,即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和技术创新环境指标。宋凡等分别对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的整体创新水平进行了调查研究。国外学者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库珀和克雷恩 (Cooper and Klein Schmidt)提出了技术创新高标准定位模型,该模型指出企业技术创新主要依赖于五种要素,即产品开发过程、组织形式、技术战略、创新氛围、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同时他们认为其中三种要素具有显著作用,库珀和克雷恩称之为“新产品创新业绩三角”,该模型的提出使得对技术创新管理过程评价变得更加容易操作。
3.构建评价要素框架,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通过前述的综述研究,我们发现大多数学者都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某个单一维度研究、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要素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更加全面地度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本文认为应从技术创新能力静态评价要素、技术创新能力体系评价要素、技术创新能力体系效能要素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战略支撑要素四个方面系统地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要素框架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要素框架
依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要素框架,企业要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应积极加强对创新资源掌控和积累,另一方面应注重通过创新平台和创新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创新资源的组合效应。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高建.科技起飞和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成长[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2000(2)
Abstract: This paper applie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us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determine 7 primary indicators, 28 secondary indicators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capability, constructe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Combining with one group of Jinan City Changqing District in an actual survey, it evaluat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the target layer, obtained the results of the group’s innovation ability.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模糊综合评价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evaluation system;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006-02
0引言
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具有高的技术创新水平是寻求可持续发展和保持自身竞争力的优势的重要途径。企业技术创新是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1],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之源[2]。从这个层面上看,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企业对于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认识,是企业规避风险,寻求企业可持续发展、获取企业竞争力的前提。因此,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就越来越重要。索罗(S.C.Solo,1951)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过程[3]。傅家骥(1998)认为技术创新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3]。许庆瑞(2001)也将技术创新看作是新思想的产生、解决问题和进行开发、实现和应用的过程[4]。通过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对技术创新的评价要从技术创新的整体出发,考虑整个过程。
1评价方法与模型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原则是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只有在科学原则的指导下才能设计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5]。评价的目的决定了一般评价方法的基本思路[6]。本文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通过专家甄选企业技术创新指标,并由专家和职业经理人对指标重要性进行评价,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在复杂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7]。由于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某些因素是模糊的[8],无法用通常的简单数字来衡量,所以借助模糊数学来处理。创新能力的评价靠主观判断时常存在偏差,将模糊数学应用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判定,使主观判定纳入定量计算的客观统一的判别轨道是比较理想的解决方式。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主要包含指标集U、评语集V、单因素评价矩阵R、权重分配向量A 四个要素。指标集是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各种指标为元素所组成的多层指标集合。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集可以记为:
U={U1,U2,……,Un},n∈(1,2,…)(1)
每个因素又有具体的评价指标子集,因此可以建立指标子集:
Ui={Ui1,Ui2,Ui3……},i∈(1,2,…n)(2)
权重集以各指标对于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为依据,赋予各个权重系数,用来衡量指标的重要程度。权重集根据指标集和子集来建立,即:
A={A1,A2,…,An},n∈(1,2,…),A=1(3)
子集权重为:
Wi={Wi1,Wi2,Wi3…Wij},i∈(1,2,…n),j∈(1,2,…)(4)
评语集是对技术创新能力可能做出的各种评价结果的集合。U的评语集合V建立为:V={v1,v2,…,vn},其中n为评价的等级数量。
对U的每一个指标进行评价可得到单因素评价矩阵:
R=RR…RRR…R…………RR…R,R=(R)(5)
Rij(i=1,2,…,n),表示第j个因素给予评语Vi的隶属度。
在确定模糊矩阵R和模糊向量A后,可做模糊变化来进行综合评判:将每个Ui作为一个元素,Bk作为它的单因素评判,构成评判矩阵。通过运算,得到对评价指标子集的综合评价结果B1,B2,…,Bk,构成了一个评价矩阵B,按照模糊综合多级评价模型,最后的综合评价结果为:
C=AB=(c1,c2,…,cn)(6)
由此可得到U所有指标的综合评判结果。按最大隶属度原则,Cj取得最大值时所对应的评价等级即为该项目的综合评价等级。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实例
下文以济南市长清区某高新技术企业为例,对其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为了更好地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本文在山东济南选择了部分企业经理人,高校企业管理专家教授和咨询公司高管,首先对该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具体评价过程如下:
2.1 指标体系的建立首先建立主效率指标集:根据对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因素的分析,综合地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指标,从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研究与开发、创新组织管理能力、创新生产实施能力、创新营销能力、创新产出实施能力、创新倾向能力七个方面来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主效率指标集,构建各主效率指标的子效率指标。效率评价指标权重分为两个层次:各主效率指标权重和每个主效率指标中各子效率评价权重。两个层次的权重确定均采用专家评估法进行。主效率指标权重由技术创新方面专家、教授及有经验的经理人综合评定,以确定各主效率指标权重。子效率指标权重则分别由熟悉不同主效率指标的专家及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和经理人综合评定,确定各子效率指标权重。其综合评级指标体系如表1。
2.2 三级指标单因素评价建立评判集:各创新因素创新程度采用专家评估法进行评判。首先,将创新程度设定为五个等级:高,较高,平均,较低和低,构成评价等级集合V={V1,V2,V3,V4,V5}={高,较高,平均,较低,低}。通过向集团人事部、企划部、研发部和车间等部门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96份。对指标集的各指标分别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我们确定七个子效率单因素评价矩阵,采用加权平均型M(•,+)算子计算可以得出:
B1=W1×R1={0.2727270.4545450.272727}×
0.0937500.2187500.3020830.3229170.0625000.3541670.2916670.2187500.1250000.0104170.1250000.125000 0.1979170.3541670.197917
=(0.220644,0.226326,0.235795,0.241477,0.075758)
同理可以得出:
B2=W2×R2=(0.104651,0.171753,0.404312,0.213905,0.105378)
B3=W3×R3=(0.136143,0.262112,0.327035,0.198159,0.076550)
B4=W4×R4=(0.275752,0.243345,0.239583,0.182581,0.058738)
B5=W5×R5=(0.200388,0.281250,0.268538,0.199506,0.050318)
B6=W6×R6=(0.183732,0.206117,0.248005,0.197473,0.164672)
B7=W7×R7=(0.141304,0.215127,0.221014,0.236413,0.186141)
2.3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用以上计算结果可以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C=A×R={0.104895,0.188811,0.1608392,0.132867,0.153846,
0.132867,0.125874}×(B1,B2,B3,B4,B5,B6,B7)T
=(0.174467,0.228394,0.287591,0.208537,0.101011)
由此可得,此集团技术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判结果为:效率高17.45%,效率较高22.84%,效率平均水平28.76%,效率较低20.85%,效率低10.10%。按最大隶属度原则,Cj取得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效率水平是22.84%,即为此企业目前的效率水平,所以可以得到结论此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处于平均水平。
3结论
本文构建了一个能真实反映现阶段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二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技术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方案。通过实证分析,从中看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进一步验证了所采用效率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邵春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03):273-275.
[2]赵金秀.提高济南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08):157-158.
[3]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4]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唐炜,蒋日富,鹿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研究综述[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7,(05):195-200.
[6]王雪铭,吴瑞明.评价方法的发展与体系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02):351-356.
一、河南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数据资料
基于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内涵与结构的分析,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城市技术创新的过程及其管理的角度,我们把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以下五个一级指标:技术创新支撑能力、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管理能力、技术创新配置能力与技术创新产出能力。这五种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系统。本着既要客观公正地全面反映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又要方便资料获取的原则,本文初步选取了上述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60个三级指标,建立了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多是相对性的定量指标,应该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各个侧面。
理论评价模型是依据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内涵及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相关研究成果确立的,上述60个评价指标中既包含了指标刻画的客观部分,也包含了研究者的主观成分。因此,有必要对这些评价指标进行进一步筛选,以降低综合评价模型的复杂程度,并增强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经过相关性分析、鉴别力分析及相容性分析逐步筛选之后,最终所采用评价指标体系为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
为了保证数据质量,本文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河南统计局编著的《河南统计年鉴―2006》,这些数据都是由各地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统计标准公开的,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客观性。
二、河南城市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依据因子分析法,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和MATLAB6.5软件对样本城市进行了技术创新支撑能力、投入能力、管理能力、配置能力和产出能力5个因子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水平进行了测度与比较。
(一)城市技术创新支撑能力比较。郑州是河南省的政治、教育、经济贸易、科技、信息和金融中心,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在技术创新支撑能力上的得分最高,为9.4535。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郑州目前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拥有较好的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和支撑条件。在反映城市技术创新支撑能力的七个指标中,郑州都雄踞第一。在技术创新支撑能力方面表现的不尽如人意是济源市和南阳市,其得分仅为1.0115和0.87。
(二)城市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比较。在投入能力上漯河的得分最高,为5.0322。此方面表现较差的是驻马店和信阳,它们的得分分别为-0.4591和-0.7824。漯河得分最高,主要得益于该市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提高科技、经济竞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了自主创新和科学技术工作的全面发展。在200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内部支出中,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8倍,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2.09倍,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7倍;实际利用外资额占总投资额比重的5.87%;这四项指标中有三项位居全省前两名。企业科技经费筹集额、科技经费支出、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大幅度增加,表明漯河的大中型企业对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三)城市技术创新管理能力比较。许昌和周口在技术创新管理能力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们的得分分别为3.0113和2.8767,表现相对较差的是三门峡和济源两个城市,它们的得分分别为-0.0299和-0.3258。许昌在政府部门支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GDP的比重、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占市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两个指标上的得分都远远超过了其他的省辖城市;而周口在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中来自政府资金的比例则远超其他城市;这显示出许昌和周口具有较高的城市技术创新管理水平。
(四)城市技术创新配置能力比较。在技术创新配置能力方面得分排在第一位的城市是洛阳,其得分为0.6885。洛阳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方面,从业人口占社会就业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14%,远远领先于其他城市,可以间接地说明其支持技术创新的服务人员较多,在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市场机制可较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力量,技术创新配置能力较强。在技术创新配置能力上表现相对较差的城市有安阳和濮阳两市,它们得分分别为-1.1778和-1.9446,与处于前两位的洛阳和三门峡有很大的差距。
(五)城市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比较。南阳和洛阳两城市的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分别居全省第一位和第二位,它们的得分依次为1.1966和1.0841;表现相对较弱的是漯河和三门峡两城市,它们的得分分别为-0.6224和-0.7321,与南阳存在很大的差距。到2005年底南阳拥有独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20个,全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306项,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在市级及以上单位评审批准重大科技成果项目和大中型企业平均拥有发明专利数上明显领先于其他城市。
三、河南各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比较分析
从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来评判,18个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依据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郑州、洛阳、许昌、新乡、漯河、焦作、安阳、济源、周口、南阳、鹤壁、平顶山、商丘、三门峡、开封、濮阳、信阳和驻马店。(图1、图2)
与经济总量排序相对比,各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排序,郑州、洛阳和焦作排序一致;许昌和三门峡靠前1个名次;安阳靠前2个名次;新乡和鹤壁靠前6个名次;济源靠前10个名次;漯河靠前11个名次;开封和濮阳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位比经济总量排名落后2个名次;周口落后4个名次;平顶山和商丘落后5个名次;信阳和驻马店落后6个名次,南阳落后7个名次。以下简要分析漯河、济源和南阳三个经济总量排序和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排序相差较突出的城市。
漯河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22.14亿元,经济总量位于全省第十六位,人均GDP12,759元,位于全省第七位。漯河市在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因子上排在第一位,管理能力因子上排在第四位,支撑能力因子上排在第十五位,配置能力因子排在第十六位,产出能力因子上排在第十七位,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位居全省第五位,比经济总量排名靠前十一个名次。这得益于近年来漯河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提高科技、经济竞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了自主创新和科学技术工作的全面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2003~2005年,漯河高新区在全省省级高新区综合加权排序中连续3年位居第一位,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
【关键词】 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 AHP层级分析法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外关于企业评价的指标体系已有许多系统性的研究,并建立了许多评价指标体系。但对于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国内较少有系统的研究。
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是在持续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有突出成效的企业。因此,评估一个企业是不是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是否持续创新,不应该只看其在技术创新的层面,企业的技术创新仅仅是维持企业创新的一个方面,而企业持续创新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持续创新发展机制来保障。
二、计算方法
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主要有4个步骤:建立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权重的计算与一致性检验;计算综合排序向量。
1、建立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
层次分析法(AHP)的关键步骤是将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这个模型一般包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目标层是对问题目标的描述。准则层是对目标层的具体描述与扩展,它包括了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指标层是对准则的细化。
应用AHP作系统分析时,首先要把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为了确定层次中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层次分析法(AHP)对各个因素采取了两两比较判断的方法,将比较判断定量化。层次分析法引入了1~9标度法,并写成判断矩阵形式。形成判断矩阵后,即可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计算出某一层对于上一层次某一个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权值。AHP把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层(最高层)、准则层(中间层)和指标层(措施层)等来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了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建立的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中,D1为研发投入,D2为非研发投入,D3为技术改造投入,D4为研发团队投入,D5为其他技术人员比重,D6为研发成果转化能力,D7为自主创新产品率,D8为申请专利成功率,D9为生产设备水平,D10为生产工人技术水平,D11为生产工艺标准化水平,D12为资源利用率,D13为营销人员比重,D14为市场占有率,D15为品牌强度,D16为营销网络,D17为销售水平,D18为利润水平,D19为出口创税水平,D20为员工创新理念,D21为企业家创新理念,D22为创新战略管理能力,D23为知识产权管理能力,D24为信息管理能力,D25为财务管理能力,D26为协调能力,D27为产权制度,D28为激励制度。
2、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在建立递阶层次结构,确定了上下层次之间元素的隶属关系后,就必须确定各个指标的相对权重。AHP采用的是专家咨询法,即请专家对各个指标两两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判断,确定隶属于同一个指标的两个子指标相对于父指标,哪个更重要,重要多少。为了对重要性判断进行定量化,采用1~9比例标度对重要性赋值,如表1所示。
根据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设计专家咨询表。专家只需要按1―9比例标度的含义给各个评价指标两两之间的相对重性赋值,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判断矩阵。
3、权重的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根据A-B判断矩阵,计算出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然后进行归一化处理,使其满足即可得到判断矩阵各元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即权重)。所求单位特征向量各分量即为各评价因素重要性排序。
A-B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对应的单位特征向量的计算方法如下:
(1)计算判断矩阵的每一行元素的积
(2)计算Mi的n次方根i=1,2,3,
(3)对wi进行归一化
其中W=[W1,W2,…..…Wn]为所求的特征向量。
一致性检验:在判断矩阵的构造中,不一定要求其具有传递性与一致性。即不要求满足公式Dij•Djk=Dik,但要求判断矩阵具有大体上的一致性。在计算出最大特征根后应该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具体计算步骤和方法是:计算一致性指标C.I.,C.I.=(λmax-n)/(n-1);根据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数值表查找相应的R.I.值(见表2);计算一致性比例C.R.。C.R.=C.I./R.I.。当C.R.?芨0.1时,认为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偏差太大,应该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直到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为止。
4、权重综合排序向量的计算方法
由于不同的专家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存在差异,因而给出的判断矩阵也不同。为此,根据每一位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依次计算出每一个目标指标的权重向量后,对其进行综合处理,并计算出综合排序向量。笔者运用几何平均综合排序向量的方法,计算出权重的综合排序向量。其计算方法和步骤如下。
(1)计算群组综合权向量的几何平均值
设专家总数为Z,根据Z位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R4=(Dijk), k=1,2,3,…z,利用特征根法计算权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
在这里,k=1,2,3,…,z (k为某位专家)。j=1,2,3,…,n(j为某个目标层的某个指标,n为某个目标层指标的总数)。
(2)计算Z位专家对某个目标层的第,1个指标赋予的权重值的几何平均值
(3)对向量WJ进行归一化处理
所得到的Wj,即为权重的综合排序向量。
(4)计算群组判断的标准差
在得到专家对目标层每个指标的群组判断后,必须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即计算j指标优先级权重的总体标准差。
如果σj
三、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指标权重的确定
1、专家咨询表设计
按照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从上到下分层次设计咨询表格,专家按照1―9比例标度的含义,并根据自己的判断为各评价指标两两之间的相对重性进行赋值,形成评价指标的两两比较判断矩阵。部份专家咨询如表3所示。
2、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为了使确定的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指标权重更具有科学性,笔者请5位相关专家对咨询表(判断矩阵)进行比较判断。通过计算5位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得出了各层指标的权重和权重的综合排序向量,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通过上述步骤最终确立了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4)。
四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5位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一级指标以管理制度创新能力(B4)0.447最高,二级指标以研发能力0.775最高,三级指标以激励制度(D28)0.132、产权制度(D27)0.088,及企业家创新理念(D21)0.077最高。因此,对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最有突破带动作用的是激励制度、产权制度及企业家创新理念。
此外,虽然笔者在对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出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但AHP本身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是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的方法,因此难免存在一定的误差。同时,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也必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该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琦:实用模糊数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2] 常玉、刘显东:层次分析、模糊评价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中的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9).
[3] 刘耀:创新型企业发展模式及其实现持续创新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09.
我国工业企业整体上已从大规模引进国外技术进行模仿创新,进入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新阶段。技术获取方式从单纯引进向自主开发、合作研发、技术引进、技术并购等多元化方式转变;技术开发模式从以模仿为主向以二次创新、原始创新为主转变。目前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仍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实现创新能力的成长还需要克服很多障碍。因此,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创新水平需要我国企业长期付出艰苦努力。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模型
全面创新管理视角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模型,包括用户拉动、开放式创新、全面创新、人才激励4个模块。
第一,用户拉动。
对于企业而言,技术创新的最大动力来自市场需求,各种技术均是在市场应用中不断成熟的。用户提供市场需求可有效帮助上游企业突破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化应用,从而拉动上游企业步入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近年来,我国在特大型水电机组、高速动车组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之所以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技术进步,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终端用户对上游装备制造商的技术创新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在用户非常分散的家电行业,海尔在创新中同样十分注重用户需求的拉动作用。
海尔奉行“好的公司满足需求,伟大的公司创造需求”的理念,在技术创新领域要求技术开发紧紧围绕市场和用户展开,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产品创新和开发模式,即面向市场需求、采取针对式开发、及时进行成果保护。海尔建立了针对全球同步开发产品的2×3方式――对于每个新产品,同步开发3种款式(如分别投放欧洲、美国和中国市场),每个款式由2个研发团队同时进行开发,团队相互之间展开竞争,以保证产品能在全球市场同步上市。
第二,开放式创新。
开放式创新理念适应了21世纪全球一体化、开放、融合、共享的发展潮流,对于促进单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共性技术突破、产业间协同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许多大型企业均大力推进多维度的开放创新,致力于构建产学研、上下游、国内外有效结合的全方位合作创新网络。
海信集团与山东大学的合作是国内产学研合作的经典案例。2004年8月21日,海信集团与山东大学合作创立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海信集团为研究院提供必要的启动和运行经费,先期投入200万元,在研究院设立山东大学海信研发基金,用于前瞻性、关键性和预研性项目的研究。2007年,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关键技术――“高光无熔痕绿色注塑新技术及其成套工艺与装备”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该项目组自主设计和研发的“高光塑料模具温度控制系统”在海信集团大尺寸平板电视机面板生产车间得到规模应用。该技术及其产品的质量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海信集团成为国内第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光无熔痕绿色注塑新技术生产线的企业。
第三,全面创新。
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三个重要支点,三者各有侧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其中,技术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基础,制度创新是保障。众所周知,华为既对技术极端重视,同时也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1999年,华为正式实施IPD(集成产品开发)改革。经过准备、关注、发明、推行等阶段,2003年底改革基本结束。为了配合IPD改革,华为同时推行“集成供应链”和“集成产品开发”变革项目,对人力资源系统、IT系统、财务系统等进行了重新规划和变革。经过5年努力,华为形成了全新的矩阵式管理。华为的IPD改革加快了新产品开发速度,同时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为华为更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组织平台。
第四,研发人才激励。
人才是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能力是“物化”在人身上的,能力的成长最重要的是人的成长。因此,技术能力强的公司无一例外都将吸引和留住人才、着力培养人才、刻意在实践中锻炼人才等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海信认为,长效的人力资源开发是技术立企的 “第一工程”。为了激发企业活力,1992年海信率先在技术中心设立“人才特区”,优秀研发人员的薪酬水平可达到普通员工的10倍以上。从整体来看,目前研发人员的平均收入仍是整个集团平均收入的3倍以上,优秀研发人员的薪酬水平最高甚至可达集团副总裁的收入。海信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专业晋升通道为主、以管理晋升通道为辅”的双通道职业发展机制,其核心就是在待遇和地位上使有突出业绩的研发人员、工艺质量人员、业务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海信不但为技术人员制定了最高的薪酬标准,形成了所谓的“工资特区”,而且还设立 “产权特区”,即在母公司股份完全国有的情况下对下属公司实行“一企一策”,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管理层、技术骨干持股,建立长期激励机制。
三、结论
关键词:发明专利;炼油与化工;技术创新;关键支撑技术;中国石油
发明专利在知识产权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密切。在构成国家创新指数的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的一级指标中,发明专利是重要的指标[1]。可以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炼油与化工领域发明专利的角度研究分析其技术创新力,这里讲的发明专利是指获得专利授权,并维持有效的专利,不包括发明专利申请。中国石油的专利权主要来源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及其下属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下属单位,以中国石油及其下属单位曾经使用的337个专利申请人的名称为基准,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检索中心获取官方数据,查询时间为2015年5月30日,截至2014年12月31日中国石油拥有专利数量19077件。其中,中国石油的专利仍以实用新型为主,发明专利4666件,仅为总量的1/4,数量总体偏低。再将公司专利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信息和知识产权检索中心的官方数据进行对接,确定专利的所属单位、统管及自管情况[2,3]。基于专利所属的IPC分类号,挑选出中国石油炼油与化工领域发明专利1751件,占公司发明专利的37.5%,并将这些专利数据建成了炼化发明专利数据库。本文的分析就是以此为基础[4,5]。
1炼油与化工领域有效发明专利及技术创新主体分布
炼油与化工领域的发明专利数量在“十一五”期间增速非常明显。一方面是由于公司实施的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见到了效果;另一方面是“十一五”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也基本完成实质审查和授权,处于结案状态。2011年后数量较高,但2012年后呈现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受发明专利的专利审查和授权等程序性的影响,该阶段的发明专利申请在申请后3~5年才能获得授权,因此2012—2014年申请的专利授权数量较少(图1)。2炼油与化工领域发明专利,纳入公司专利管理系统进行管理(统管)的专利数量达到了81.1%,未纳入公司专利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自管)的专利数量18.9%。据统计,炼油与化工技术的技术创新主体有66家,其中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代表的非中国石油下属企业的单位作为委托开发单位或合作单位的技术创新主体有12家,其发明专利数量约为总量的10.0%;中国石油下属的炼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有54家,平均每家技术创新主体29.1件专利,数量非常少,甚至部分炼化企业发明专利数量为零。
2炼油领域关键支撑专利技术
炼油技术采用关键词和IPC分类号相结合的手段,并以关键词为主导对技术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指出,炼油催化剂(194件发明专利)、炼油工艺(181件)分别占30%以上的比例,为炼油领域的主导技术;炼油技术中的助剂(88件)、油(脂)(49件)、炼油设备(28件)和其他(6件)所拥有的专利分别为16%、9%、5%和1%。对炼油催化剂的发明单位、技术主要特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1)炼油催化剂的发明单位主要涉及15家单位,其中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简称石化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简称兰州石化)为发明单位的专利数量占总数的88.1%,在炼油催化剂中优势明显。(2)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代表作为委托开发单位或合作单位的发明专利占33.5%,说明公司炼油催化剂的发明专利技术一定程度上依赖委托开发单位或合作单位。中国石油的炼油催化剂主要涉及加氢处理催化剂、催化裂化催化剂、催化材料、加氢裂化(异构)催化剂等类型,其中前3种为催化剂的主要支撑专利技术。石化院作为公司炼化的直属科研研究院,在这三大支撑技术中名列首位,作为委托或合作单位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也有较好表现(图2)。图2炼油催化剂发明专利所涉及的催化剂类型与发明单位分布炼油工艺中统管发明专利152件,自管发明专利30件,共182件;所涉及的发明单位较多且分散,有27家。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公司炼油工艺技术专利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布局,技术比较分散(图3),较突出的包括以多步联合工艺、加氢处理工艺和无氢条件下的烃油精制工艺(简称无氢烃油精制)等工艺,其中的多步联合工艺是指将裂解、催化裂化、重整、加氢处理、加氢裂化、无氢条件下的烃油精制(包括萃取、吸附、酸处理、碱处理、氧化处理)中一种工艺技术串联或并联,或将两种及以上的处理工艺串联或并联。由于多步联合处理工艺包括多个处理步骤,很难阐述专利的关键技术是某一种步骤的工艺条件,还是工艺步骤顺序的改变或多个工艺步骤工艺条件的变化。因此将该类技术统一划分为“多步联合工艺”。此类专利数量在炼油工艺中最高,说明烃油产品制备技术很大程度上依靠联合处理工艺的改进。
3化工领域关键支撑专利技术
化工技术中采用关键词和IPC主分类号相结合的手段,以产品为基础对其进行分类。“化工催化剂”、“化工设备”以关键词为主导进行其技术分类;对于其他类别的专利,以IPC分类为主,关键词为辅,关键技术分布详见图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化工技术中的发明专利主要在化工催化剂、有机化学品、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组合物、环保五大技术中有突出表现,专利数量占到总数的86%,其中化工催化剂发明专利占化工技术发明专利的1/4以上(图5)。对化工催化剂的发明单位、技术主要特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1)化工催化剂的发明单位主要涉及25家,其中石化院、兰州石化、吉林石化、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简称大庆石化)5家发明单位的专利数量占总数的86.0%,在化工催化剂领域中优势明显。(2)石化院的化工催化剂发明专利数量达171件,为化工催化剂总数的54.3%,在专利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尤其是该院在聚烯烃催化剂(85件)、加氢催化剂(27件)、化工催化材料(26)等领域拥有较多的发明专利。有机化学品领域拥有217件发明专利,但因其品种繁多,其中专利数量最多的烯烃的专利数量仅为39件,占总数的18.0%。高分子化合物和高分子组合物专利的支撑技术主要为橡胶和树脂,只是前者更关注其合成,后者关注以前者为基础的组合物的产品。
4结论
(1)中国石油炼油与化工领域的有效发明专利1751件,为公司发明专利的37.5%。近年来,炼油与化工领域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明显;石化院、兰州石化、吉林石化作为技术创新主体,产生的发明专利数量为该领域的48.8%,在专利数量上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技术创新主体的平均发明专利数量仍然较少,有些炼化企业是零专利。(2)炼油技术中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炼油催化剂、炼油工艺。炼油催化剂的主要专利支撑技术为加氢处理催化剂、催化裂化催化剂、催化材料,种类比较单一,在重整、加氢裂化(异构)、加氢脱蜡上没有形成优势。炼油工艺技术专利没有形成较成熟的布局,其技术也比较分散。(3)化工技术中的发明专利主要在化工催化剂、有机化学品、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组合物、环保五大技术中有突出表现。化工催化剂发明专利占化工技术发明专利的1/4以上,其中聚烯烃催化剂在专利数量上优势明显,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可能由于聚烯烃催化剂在专利上的不断突破,高分子化合物和高分子组合物中合成树脂原料和组合物的有效专利也比较可观,但中国石油在聚烯烃领域工业应用的业绩上还不太明显。(4)中国石油炼油与化工领域在技术创新上虽然取得了进步,发明专利数量逐渐增加,但在炼油技术中没有明显专利优势,支撑技术较少,公司需要做好技术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集中力量开展技术创新,对产生的发明创造进行合理有效的专利布局。
作者:李晓艳 李琰 王玲玲 单位: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兰州化工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EB/OL]..
[2]阚元汉.专利信息检索与利用[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3]李琰,王建明,王玲玲,等.中国石油炼油化工领域专利价值评估研究[J].石油科技论坛,2015,34(3):16-21.
[4]暴海龙,李金林.专利检索中的IPC和主题词识别方法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5):74-76.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5-0039-02
引言
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基础性产业,为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生产技术设备,对我国工业化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镇,早在建国初期,就依靠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发展的优势,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辽宁省作为传统的工业强省,省内制造业以装备制造业为主。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7个大类。装备制造业承载着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传统设备、发明高新设备的使命,技术创新能力对于装备制造业来说更是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着重强调要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发展。辽宁省是东北地区工业强省,制造业以装备制造业为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制造业水平逐年提高。2005年以来,辽宁省工业迅猛发展,每年都保持着15%以上的增长率。2011年,辽宁省全年工业增加值10 69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3%。2011年,辽宁省全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31.8%。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6%,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6%,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3%,通用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7%,金属制品业增加值增长23.4%,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9%。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19.3%。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14.2%,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增长8.5%,饮料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6%。冶金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17.6%。石化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18%。①
然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国外先进地区仍有很大差距,其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特点也没有得到本质改变。技术创新能力依然较弱,主要先进设备仍需依赖进口。管理创新水平不高,技术创新活动组织结构不合理。
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问题分析
(一)技术创新所需经费投入不足
技术创新投入关乎创新活动的开展,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自筹资金、政府科研项目基金和财税补贴。金融资本市场参与投资较少,使得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在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指标中,普遍采用R&D经费支出指标进行技术创新投入的评价,在此遵循此惯例。2009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R&D经费支出232.37亿元,占全国R&D经费总支出的6.5%,为江苏省装备制造业R&D经费支出的1/3。2009年,辽宁省制造业相关科研项目29 032个,项目经费支出165.31亿元,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5.7%和5%,在全国范围内属于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技术创新研发吸收改造能力较弱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企业规模较小,没有足够的研发经费和科研人员参与,造成研发能力普遍较弱。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满足了国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另一方面也造成市场结构的诸多不合理。我国装备制造企业通过传统低端产品的扩大生产,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不关注技术创新,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产能低甚至不具备生产能力,造成了低端产品供给过剩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两难局面,企业盈利点低,在全球化市场经济浪潮中逐渐丧失了竞争力和话语权。
企业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也是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不仅要能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引进来,而且能消化甚至改进相关技术为我所用。2010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引进经费支出386.1亿元,消化吸收经费支出165.2亿元,这与发达国家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应高于引进经费支出的经费投入比重相距甚远,这也是造成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研发能力较弱的原因之一。
从专利申请数量上来看,2010年辽宁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共申请专利4 311个,其中,发明专利1 496个,有效专利2 111个,全国占比分别为2.1%、2%和1.87%。这表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三)技术创新成果市场化程度不高
技术创新活动作为提高装备制造业生产能力的关键,直接反应在创新成果实践应用所带来的丰厚的经济效益上。2009年辽宁省技术市场成交额为119.7亿元,占全国的4%;2010年辽宁省技术市场成交额为130.68亿元,占全国的3.3%。① 2009—2010年度,辽宁省的技术成果交易额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比出现负增长。
(四)技术创新活动组织结构有待完善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发起者和受益者。然而技术创新活动的长期性、高成本和经济效益的不确定性使企业望而却步,政府的科研基金无异杯水车薪,企业自筹资金成本过高,研发机构多处在半停滞或停滞状态,这造成了企业只能处在传统的生产-销售的保守经营模式下,走别人走过的老路,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全球化市场,更无从谈起因技术创新成果带来的潜在垄断利润。企业并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核心和主体。
作为技术创新活动的服务性机构,政府和科研院校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较弱。科研院校拥有大量的科研人才和可观的项目研究经费,但却与企业合作交流较少,闭门造车,降低了技术创新的效率。
三、针对如何提高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装备制造业在辽宁省工业中占有很大比重,对辽宁省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针对上述关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建议如下。
一是加快企业制度改革。将分散的、低产能高消耗的企业加以整合,实现产业化和规模效益;在产业化集聚效应下,压缩成本,合拢资金,集中力量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形成以企业内部研发为核心的自主创新体系。对于具有重大长远意义的可实施科技项目,可以由国家资本带头,整合相关产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争取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二是增强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高效率信息化的企业会把内部消耗最小化,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保障企业良性健康发展。企业自身要建立和完善研发机构,加强内部研发人员的培养,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市场品牌。
三是“产学研”密切结合,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组织机构体系。保障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根据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要求,与科研院所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高等院校在注重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多与当地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企业创新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四是政府的大力支持。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措施,如企业研发费用按150%予以税前加计扣除、所得税税率由25%降至15%等,但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地方税收减免、促进当地企业与外地同类先进企业交流学习、促进金融资本市场合理有序进入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营造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大环境等政策支持都将更加有效地推动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活动的进行。
据介绍,本次的报告有两个重要的指标体系,一个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评价体系,另一个是城市品牌经济评估指标体系。其中,自主创新能力指标评价体系以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包括四个一级指标: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以及技术创新环境指标。从结果来看,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有待提高。城市品牌经济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五个一级指标:资源评价指标、产业评价指标、企业评价指标、政府评价指标以及城市特性指标,并在一级指标下选择了25个与建设城市品牌经济联系最密切的二级指标,比如在资源评价指标下面就包括区位优势、能源利用率、在校大学生占人口比重等。报告依据这一指标体系报告评选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参考性排名。
从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实践来看,有技术创新、体制创新、营销模式的创新等多种形式的创新。为什么此次报告选择技术创新能力作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呢,姚景源表示,这是从我国目前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出发的。一方面,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的物资短缺时代转变为市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人民生活步入小康,开始出现对品牌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还处于粗放式经营阶段,高能耗、低附加值导致我国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中经常出现价格战,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靠加工赚取微薄利润的产业链低端。要改变这一现状,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必须通过自主创新,走品牌发展之路。
从企业竞争来讲,包括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品牌竞争三个层次,其中价格竞争是最低层次的竞争,而品牌竞争也就是企业文化竞争却有更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创新教育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型人才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扎实落实信息技术新课标精神,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笔者在教学别注重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而且使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科学思考,为今后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一、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造出前所未有。创新教育是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需要创新,需要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性教师。要创设好的教学环境和好的教学情境。
信息素养是利用各种信息工具收集、获取、评价、整理和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由信息技能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组成。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能力,它是信息社会学习能力中至关重要的能力。通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信息技术教育成功地向培养信息素养转型,让学生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
二、培养信息素养取得的成效
“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里的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自主创新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满足了个人的表现欲、成就感,实现了动手尝试、动脑思考的愿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致。以前教师的过分顾虑封住了学生的嘴、捆住了学生的手,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创新课堂还原了学生好动、好问的天性和愿望,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原动力,使他们畅所欲言,问其所思,做其所想,问题意识明显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或自己进行调查、参观等,主动地去发现信息,并收集到所需的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分类,然后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并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和组织。
三、拓展学生信息技能
拓展学生信息技能,开展教学实践创新的意义在于信息技能是人们发现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传递新信息的技术和能力。信息能力与信息技能是两个相关但又不同的概念。技能是一种概括化的行为模式。而能力则是概括化的心理特征。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定型,但技能却可以不断积累。由于个体的文化素养不同,信息意识强弱及所掌握的信息知识不同,因而其信息技能也存在差异。当代中学生,其知识结构不断地加宽加厚,其认知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应具有熟练应用、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好地掌握开发工具和手段,熟悉各种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信息查寻、获取能力,并对获取的信息具有分析、加工能力,为己所用,以推动自己的各项实践活动。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教材的内容,有目的的开展多种创造活动评比,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还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推行问题式教学模式
运用信息技术质疑问难,激活思维。通常,人们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而创新意识则是在质疑的情况下产生的。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所以,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教师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