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家庭教育笔记

时间:2023-06-14 16:36:06

导语:在家庭教育笔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家庭教育笔记

第1篇

关键词:中日女大学生;就业;婚育;家庭;性别平等意识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458(2017)01-0023-11

DOI:1014156/jcnkirbwtyj201701004

一、引言

家庭社会学研究认为家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上有不同的内容和任务,在当代社会,个人在什么时间与谁结婚、生几个孩子以及采取什么样的居住形态等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模式(Life style)的可能性增大,家庭发展形态出现多样化趋势[1]。这意味着家庭中个人功能变化的复杂性,家庭中父母的功能、丈夫的功能或者妻子的功能变化以及变化时间等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因此家庭的多样化也可以认为是个人生活模式的多样化发展[2]167。

在日本,由于教育中的性别偏见、学科中的性别分化以及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的共同作用,传统的社会性别规范曾深刻影响女性对生活模式的选择,“丈夫职员、主妇妻子和孩子”的家庭模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曾被认为是男女标准的人生模式[3]105。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企业的已婚男性职员中约七成以上属于这种家庭形态,而婚育期女性因结婚或生育而退职的现象普遍存在,女性选择就业的比例远低于其它欧美发达国家[4]97,100。但近年来,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以及少子化的日益加深而导致的劳动力短缺等问题,日本政府和社会对于女性的性别角色定位和角色期待发生了很大变化,《男女雇用机会均等法》(1986年)、《育儿休假法》(1991年)、《男女共同参与社会基本法》(1999年)等有关支持女性就业的诸多法案的颁布和实施,为日本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就像日本学者福田亘孝(2006)[2]168169指出的那样,女性就业机会的扩大以及高学历化,不仅使女性得以经济独立,减少了对家庭中父母或丈夫的经济依赖,也使前述标准型家庭模式难以维持。森本{等(2000)[5]通过对女性大学生关于“丈夫在外工作、妻子守护家庭”的观点调查也发现,表示赞成的比

中日女大学生就业、婚育及家庭意识比较研究 日本问题研究2017年第1期例仅为345%,表示反对的比例则达到54.3%,认为日本传统的性别分工意识正趋于淡薄,希望持续就业或者希望从就业中实现人生理想与人生价值的女性正在增加。中山美洌2000)[6]、坂本v子(2006)[7]等也通过相关调查研究,认同了当代年轻日本女性的生活模式正在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观点,并对支持女性在育儿期间持续就业或育儿后再就业的政府举措作出了正面评价。

另一方面,在中国,由于建国初期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被列入宪法,女性突破了原有的性别分工模式,作为劳动力步入劳动力市场,双职工家庭也成为标准型的城镇家庭形态。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已婚夫妻中,近99%是双职工[8]119120。徐安琪(2010)[9]22认为由于婚后稳定就业、有稳定经济来源的妻子同丈夫一样成为家庭赡养者,丈夫因此失去成为一家之长的经济基础,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观念也显著弱化。但佟新、周旅军(2013)[10]76的数据分析表明,当代城镇就业者延续了社会主义中夫妻共同参与公共劳动的模式,但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面对工作与家庭平衡的挑战。而且,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增加了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弱化了国家对于女性的保护,企业在招聘、晋升、工资等方面对女性的歧视以及众多“单位制”幼托机构的锐减,都导致女性成为劳动力市场的弱势群体,在新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此态势下,杨菊华、李红娟、朱格(2014)认为 [11]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观念有回归传统的趋势。

可以说,当代社会经济环境的快速变迁、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均会对年轻女性的生活模式产生很大影响,在面临人生模式出现多样化的今天,考虑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方式、怎样构筑自己的家庭对于年轻女性来说非常重要。文章将对中日女大学生的就业、婚姻、家庭以及育儿意识进行比较调查,研究分析当代中日女大学生对未来生活模式的选择趋向。女大学生是职业女性以及已婚育女性的预备军,以她们作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而选择传统性别分工意识仍根深蒂固的日本作为比较对象,就是为了能更清晰地了解和把握女性大学生相关意识的国际化差异。

二、中日女大学生的性别

意识比较调查结果调研分别选择中国和日本的大学进行,为了更好地进行参照和对比,男大学生也作为本次的调查对象。调研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于2014年和2015年两次委托北京与东京等大学的多位教师实施调研,主要采取在课间时间将问卷直接发给学生、填后当场回收的方式。两次调研在北京的大学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40份,其中女大学生137人,男大学生103人,有效回收率为100%。在东京的大学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27份,其中女大学生111人,男大学生116人,有效回收率是938%(对于部分信息填写不完整的问卷皆视为无效问卷)。调查项目主要涉及女性理想的生活模式、工作的意义与目的、理想的结婚年龄及结婚对象、婚后家庭责任分工、育儿的女性意识等五个方面,对数据结果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以P

(一)关于女性理想的生活模式

日本曾就女性理想的生活模式做过各种调查,如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就将其分为“专职主妇型”(因结婚或生子、育儿等中断工作后,不再工作)、“再就业型”( 因结婚或生子、育儿等中断工作,孩子长大后再次开始工作)、“工作与家庭兼顾型”(同时兼顾家庭,即使结婚或生子、育儿也一直工作)、DINKS型(结婚但不生子,一直工作)和“不婚就业型”( 不结婚,一直工作)等五种类型做过多次调查[12]。本次调查也援用了这五种分类方法,针对中日两国男女大学生关于女性理想生活模式的看法做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发现(参见图1),中国女大学生认同“工作与家庭兼顾型”为女性理想生活模式的比例最高,为766%,比男大学生高了426%,而对于男大学生回答比例最高的“再就业型”(456%),女生的回答比例只有161%,同时对于146%的男大学生认同的“专职主妇型”无一人表示赞成,中国男女大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与之相比,日本男女大学生关于女性理想生活模式的观点较为接近,回答均集中于“工作与家庭兼顾型”“再就业型”以及“专职主妇型”这三种生活模式。从中日对比来看,两国男大学生的回答比例较为接近,而日本女大学生关于“工作与家庭兼顾型”的回答比例比中国女大学生少了361%,关于“再就业型”及“专职主妇型”的回答比例合计比中国女大学生高了343%,两国女大学生对于本问题的回答存在显著性差异。图1关于女性理想的生活方式的回答

(二)关于工作的意义或目的的认识

关于“工作的意义或目的”(参见图2),调查结果发现中国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的回答相似,回答“发挥自己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比例最高,分别为286%和253%;其次是“经济独立”(215%、162%)、“积累社会经验,开拓视野”(200%、192%)。而日本女大学生回答比例居前三位的是“维持生活”(222%)、“增加经济收入,补贴家用”(197%)和“经济独立”(159%),日本男大学生的回答也表现出类似的倾向。但与日本人侧重“经济型意义”的回答相比,中国男女大学生回答“发挥自己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以及“积累社会经验,开拓视野”等“社会价值型意义”的比例较高,中国大学生与日本大学生对于本问题的回答存在显著性差异。图2关于工作的目的或意义的回答(多项选择)

(三)关于婚姻的意识

关于理想的结婚年龄(参见图3),调查结果发现中国男女大学生回答比例最高的都是“25~29岁”,但女大学生中无人回答“35岁以上”的选项,而回答该选项的男大学生的比例却为68%,中国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的回答差异显著。与之相比,日本男女大学生的回答倾向较为相似,其中回答“25~29岁”和“30~34岁”的比例分别合计为819%和820%。对比中国人与日本人的回答,两国女生的回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中国男生回答“35岁以上”的比例高于日本男生,二者差异显著。图3关于理想的结婚年龄的回答

关于理想的结婚对象应具备的条件,如图4所示,中国女大学生的回答比例居于前三位的是“能理解包容自己”“愿意为自己分担家务”以及“有高学历或较高社会地位、良好工作”,分别为298%、263%和253%,男大学生亦有类似趋势,二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另一方面,日本女大学生回答“能理解、包容自己”的比例低于日本男大学生113%,对于“自己不工作也可享受良好生活”的回答比例又高于男大学生121%,二者差异显著。对比中日大学生的回答可以发现,中国女大W生对于“有高学历或较高社会地位、良好工作”的回答比例高于日本女大学生200%,而“自己不工作也可享受良好生活”以及“能理解、包容自己”的回答比例分别低于后者134%和175%,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中日男大学生对于“有高学历或较高社会地位、良好工作”以及“能理解、包容自己”的回答比例也相差较大,二者的回答亦差异显著。

(四)关于婚后家庭责任分工

在关于“你是否赞成‘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的问题中(参见图5),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女大学生表示“非常赞成”和“赞成”的比例仅为138%,低于中国男大学生328%,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日本女大学生的该项回答比例为261%,低于日本男大学生187%,二者的回答也差异显著。从中日对比来看,两国男大学生的回答比例大致相当,但中国女大学生对于“不怎么赞成”的回答比例高于日本女大学生近20%,两国女大学生的回答差异显著。图5关于“男主外,女主内”观点的回答

在关于“婚后最理想的养家责任分工模式”的问题中(参见图6),调查统计结果显示,496%的中国女大学生回答“丈夫的收入应大于妻子”,另有416%的人回答“夫妻收入应大致相同”,分歧较大。对此,中国男大学生的前项回答比例高于女大学生77%,后项回答比例又低了115%,二者回答差异显著。日本男女大学生关于这两项的回答比例相差不多,但女生回答“由自己或配偶的父母提供经济援助”的比例为81%,男生则无一人回答该选项,二者之间差异显著。对比中日大学生的回答,无论男女,中国大学生回答“丈夫的收入应大于妻子”的比例均远低于日本大学生,两国大学生的回答亦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关于婚后最理想的家务及育儿责任分工模式的问题中(参见图7),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接近七成的中国女大学生回答“夫妻共同分担”,男大学生的回答则出现分歧,“夫妻共同分担”和“主要由妻子承担,丈夫协助”各占476%、398%,二者的回答存在显著性差异。对此,日本女大学生则关于“主要由妻子承担,丈夫协助”的回答比例较高,为595%,高于男大学生164%,而关于“夫妻共同分担”的回答比例又低于后者203%,二者的回答差异显著。中日回答对比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在“夫妻共同分担”和“主要由妻子承担,丈夫协助”的回答中分歧较大,男大学生回答比例相近,中日女大学生的回答亦存在显著性差异。图7关于家务及育儿责任分工问题的回答

(五)关于育儿的女性意识

为进一步考察中日两国女大学生关于育儿意识的异同,调查组以日本学者坂本v子(2008)[7]关于女性育儿意识的调查项目为参考,选取了①“你赞同‘孩子在小时候(至少在3岁左右之前),应该由母亲亲自照顾’的观点吗?”② “你赞同‘孩子出生后,与自己的事情相比,母亲应该优先考虑孩子的事情’的观点吗?”两项问题进行调查。

在关于①的问题中,统计结果(参见图8)显示中国女大学生回答“非常赞成”和“赞成”的比例合计为577%,回答“不怎么赞成”及“完全不赞成”的比例合计为423%,但约有八成的中国男大学生表示“非常赞成”和“赞成”,二者的回答差异显著。日本男女大学生对于该项问题的回答均与中国男大学生相近,表示“非常赞成”和“赞成”的比例均在80%左右,远高于中国女大学生的该项回答比例,在本问题上中日女大学生的回答亦差异显著。

在关于②的问题中,统计结果(参见图9)显示中国女大学生回答“非常赞成”和“赞成”的比例为547%,虽然略低于中国男大学生的回答比例,但无显著差异。日本男女大学生的回答亦不存在显著差异,日本女大学生回答该项的比例高于中国女大学生264%,中日女大学生的回答存在显著性差异。图9关于“孩子出生后,与自己的事情相比,母亲应优先考虑孩子的事情”的观点

三、中日女大学生意识的异同点分析

对2014年、2015年在中北京和日本东京的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虽然日本女大学生关于未来理想生活的规划存在多样化态势,中国女大学生对此的看法也不再单一化,且两国女大学生也具备晚婚化意识等共同点,但在就业、婚姻、家庭生活以及育儿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中日女大学生关于就业意识的异同点

从本次调查有关未来女性理想生活模式的回答(参见图1)中可以看出,近八成中国女大学生对于“工作与家庭兼顾型”生活模式表示认同,有四成日本女大学生也赞成这种持续就业型生活模式,如果加上回答“再就业型”以及“不婚就业型”的比例,应该说赞成以各种形式就业的日本女大学生也接近八成,这表明中日女大学生都重视就业问题。日本有研究分析认为,尤其是拥有大学以上学历的女性呈现出较强的非标准型生活模式的选择倾向,其生活模式呈现多样化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学习期限的延长而导致的结婚年龄变化,高学历带来的高经济独立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2]168。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日女大学生对于就业的重视程度以及就业方式却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女大学生对于“工作与家庭兼顾型”生活模式的认同感非常高,但日本女大学生中主张“再就业型”与“专职主妇型”(即职业中断型生活模式)的人却超过了50%,这表明,总体而言中国女大学生对于就业行为的重视程度远高于日本女大学生。日本社会长期受“主妇意识”的影响,塑造出了婚育后安心守护家庭、接受丈夫供养的女性形象,而中国“社会主义的男女平等的文化和宣传赋予了女性新的社会位置和社会角色,女性实践了角色转型,产生了女性去性别化的工作者形象”[10]73。虽然近年来中日两国女性的社会及经济环境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主妇意识”与“铁姑娘意识”仍对中日女大学生就业行为的选择产生着深远影响。

这种意识差异也可以从中日女大学生对待“工作的目的或意义”的认知差异看出来。如图2所示,中国女大学生更看重 “发挥自己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积累社会经验、开拓视野”等工作的“社会价值型意义”,而日本女大学生则更认同“维持生活”“增加经济收入、补贴家用”等工作的“经济型意义”。工作的“社会价值型意义”重视从工作中实现自我社会价值,这是持续工作的重要精神动力。尤其对于已婚女性而言,全职工作就意味着必须面对与家务、育儿等的家庭平衡问题,必须克服时间以及个人体力等的各种制约。因此,越是重视工作的“社会价值型意义”的人,工作在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就越高,就越不会轻易放弃工作。而“经济型意义”正好相反,如果为了“经济型意义”而从事工作,那么一旦“经济型意义”得到满足,就有可能选择放弃工作、回归家庭。“道格拉斯・有泽法则”认为,“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就业率就越低”,根据日本总务省的统计,近10年间日本女性的劳动力率虽然有所上升,但该法则仍适用于一般日本家庭 [13]。日本内阁府提供的资料也显示,2012年日本双职工家庭有1164万户,还不到日本家庭总数的一半[14]。可以说,在日本社会,如果家庭中丈夫的收入完全可以让一家人生活无忧时,那么妻子选择放弃进入劳动力市场、回归家庭的可能性就很大。正如日本学者坂本v子(2006)指出的那样,日本女性中虽然很多人开始认为工作很重要,但也没有重要到承担养家重任的地步,希望像男性那样拚命工作以抚养家人的生活方式并不受青睐[15]314。

(二)中日女大学生关于婚姻意识的异同点

第2篇

关键词:物理学;学习习惯;学校教育;课堂教学

学生受教育的途径有很多种,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可以说,孩子们的一生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影响很大,但是单单就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来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占据重要的位置。孩子们在学校学习的时间远远超过在家里受教育的时间,所以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孩子们在学校接受的是一对多的教育,而在家里接受的是一对一的教育,所以家长的敦促作用同样也很重要。那么,要督促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底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敦促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较抽象的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程度要求都较高。教师在课堂内外一定要时刻督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比如在课堂内布置课下作业,要求学生在课下提前预习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这样,老师在讲课时,学生对老师要讲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熟悉,再听老师讲一遍就可以加深自己的印象,巩固老师传授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在课堂内,布置一些课堂作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相互协同,集思广益,共同进步。也可在课堂上布置一些作业留给学生课下做练习,然后下次课上课之前,先检查学生完成课下作业的情况,再抽出一些时间给学生讲解题目的答案,解题思路。出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练习题与老师的教学任务相结合。这样讲练结合,学习加巩固,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的学习习惯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督促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包括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做笔记对于孩子对抗遗忘,巩固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学习就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要反复的复习和练习,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做笔记对于梳理孩子们的知识结构、知识框架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孩子们在做笔记的过程中可以将知识碎片、零散凌乱知识的重构,重组,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笔记又分成随手笔记、改错笔记、总结归纳笔记等等。随手笔记就要求孩子们在预习课本,在看书时想到什么或者还存有什么疑问时随时随地记录下来;改错笔记就要求孩子们在老师把课外练习、考试卷发下来时,讲解过后,把自己做错的题分类归纳、总结,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归纳笔记要求学生在学完一个章节后将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养成良好的做笔记的习惯,受益终身。

二、及时跟家长沟通、交流

老师要及时跟家长沟通、交流,共同致力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老师要定期、定时走访家长,让家长一定要关心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学习。要求家长改掉一有时间就游荡于麻将馆、牌馆的恶习。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

(1)给学生制定作息时间。周一到周五上课时间,要求他们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起床后,花十分钟时间上洗手间,花十分钟时间洗漱,花十五分钟时间吃完早餐,然后再晨读十五分钟,再从家里出发去学校。下午放学后,要求他们先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才能休息、玩耍。若是孩子一回到家就让孩子们出去玩耍、嬉戏,玩耍过后再回过头来写作业,注意力就难以集中。所以,要尽量要求他们先完成好作业再出去玩耍,这样他们既有学习的动力,又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总之,配合以合理的作息时间,让孩子按时起床刷牙吃饭,按时保质的完成作业,让他们形成纪律意识很重要。

(2)让孩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现如今,一般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有的家长过于盲目。孩子回到家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有的家长就会一直陪伴左右,孩子有什么不懂的、不会的,就问家长,一次家庭作业要做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这主要是由于孩子已经形成了依赖思想,想到自己父母就在身旁,有什么不会的,还来不及思考就直接问父母,等着父母来给他解答,告诉他答案。这种严重的依赖思想对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个很大的妨碍。孩子在完成作业之时,一定要求他们独立思考,遇到不懂的、不会的先自己动脑筋思考,翻阅课本,翻阅工具书等,孩子的能力实在不足以解决问题时,家长才出马也不迟。

(3)按照教学任务对孩子进行辅导。对孩子进行辅导时不能盲目无目的,要根据老师的教学进度、教学任务来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辅导。这样就可以达到提前预习和课后巩固加强的目的。

结语:

总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帮助老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使得孩子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让孩子们受益终身。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定要细心观察,仔细思考,探讨如何让孩子们形成良好、科学的学习习惯。

第3篇

通过调查,了解我校初一、初二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以此为参照,结合笔者在我省其它兄弟学校了解的情况,反思笔者所领导的课题组有关的研究情况。

二、调查方法及调查工具的编制

笔者用自己编制的调查工具――“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学生问卷)”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问卷调查(家长问卷)”。随机向我校的初一初二学生发放60份问卷,收回56份有效问卷。

在编制学生调查问卷过程中,主要从影响课外阅读的几个方面给予重点关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时间、学习内容、资料获取途径、学习收获、学生之间的交流情况、学习能力、教师的相关要求等几个方面。针对家长的调查,主要是想通过家长渠道,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学习情况,目的是使之能够作为学生调查问卷的补充调查。针对家长的调查内容设计,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重点关注:家长的判断、买书指导、学习观察、亲子交流、家长态度五个方面。编制观察工具的理论依据:一是依据学习心理学关于学习过程发生的基本原理。二是依据我们课题组在前期课题研究中获得的关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教学实践的经验成果。

三、调查结果

两份调查的汇总统计结果如下:

(一)学生调查

1. 学习兴趣。兴趣浓厚的32.1% ,一般的60.7%,兴趣很少的7.1%。

2. 学习习惯。经常写笔记的35.7%,有时会写笔记的35.7%,基本不写笔记的32.1%。

3. 学习时间。利用双休日看书的35.7%,利用午间休息看书的7.1%,利用晚上睡觉前一段时间看书的46.4%,利用其它放假时间看书的10.8%。

4. 最喜欢的学习内容。选择武侠、言情、网络之类小说的17.8%,选择电影及娱乐时尚书籍、漫画等的39.2%,选择文学及经典名著的42.8%。

5. 资料获取途径。同学朋友间借阅的21.4%,网络阅读的17.8%,到图书馆借阅的25%,自己购买的53.5%。

6. 学习收获。感觉收获不大的14.2%,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的46.4%,深受启发从而逐步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的7.1%,常受感动丰富了自我情感的17.8%,提高了阅读写作水平的32.1%。

7. 学生之间的交流情况。经常交流的7.1%,有时交流的60.7%,没有交流的32.1%。

8. 学习能力。每学期看1~2本书的10.7%,能看3~5本的32.1%,能看6~10本的35.7%,能看更多的25%。

9. 教师的相关要求。经常会要求读的21.4%,有时会要求读的50%,很少要求的28.5%。

10. 认为课外阅读影响课程学习。认为有很大矛盾冲突的17.8%,认为读课外书能够促进所学课程学习的57.1%,认为二者没关系的25%。

(二)家长调查

1. 家长的判断。认为自己孩子喜欢课外阅读的75%,不喜欢课外阅读的25%。

2. 对买书的指导。给孩子买书的指导原则,家长认为重要、对孩子有用的就买的53.5%,孩子喜欢就买的10.7%,会和孩子商量买什么书好的35.8%。

3. 学习观察。分为放学后和节假日两种情况的观察。在放学后,孩子在家经常阅读课外书的21.4%,有时读的64.2%,很少读的14.2%。在双休日,孩子在家经常阅读课外书的32.1%,有时读的43%,很少读的24.9%。

4. 亲子间交流。家长主动和孩子交流阅读体会的7.1%,有时会的10.7%,很少的35.7%,没有交流的46.5%。

5. 家长态度。对孩子阅读课外书是支持态度的92.8%,不支持的7.1%,无所谓的0.1%。

四、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统计的数据统计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我校初一和初二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是很好。其中原因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尤其是学校教育问题较多。

(一)学校教育中存在众多方面的不足

1. 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足。对某一方面的事物持有浓厚的兴趣是进行深入学习的重要前提。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取各种学习能力的主要场所,在每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所有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在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前提下,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才能够不断适应各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变化需要的人。喜欢并学会课外阅读,则是学生走出校门,承担一定社会角色之后继续学习人类各种知识经验的主要途径和方法。遗憾的是,从我们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对课外阅读有兴趣的只有调查总体的1/3,更多的学生或者学习兴趣不浓或者没有兴趣。众多的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的缺失以及不正确的学习态度(调查中持否定和无关态度者近半数),都应该成为我们反思当下中小学校教育问题和改进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探究视野。

2. 学校教育职责的缺失。当前在众多媒体开展的教育话题讨论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常常被概括为与升学相关课程的学习能力,显然是对学校教育本质的涵义存在误解。本次调查中,学生在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学习时间安排、学习内容选择、学习资料获取方法方面能够做到比较合理的也只有总体的1/3左右,更多的学生则不能合理地安排、选择课外阅读活动。学生在完成课外阅读之后少有交流(经常有交流的7.1%),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是相关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14.2%)的读后感受不够深刻,说明其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够的。如果深究其原因,应该与其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接受指导水平等诸多因素有关。多数教师(78.5%)在日常教学中不会主动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说明多数教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缺少足够的认识。从读书数量上看,能够在一学期看5本书以下的学生(42.8%)为数很多,说明这些学生的课外学习并不积极。能够看10本以上的只有1/4,应该是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的少数学生群体。

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我们各科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关注、指导过程是不够的,甚至是忽略的。

(二)家庭教育存在盲点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阅读课外书是支持态度的(92.8%),并认为自己的孩子喜欢课外阅读(75%),我认为这是因为家长们其实并没有真正看清楚孩子们读的书是否真是“课外书”,因为在放学后和双休日里观察到孩子真正喜欢课外阅读的却不到1/3的群体。在对孩子的买书指导、读后交流方面,能够给予合理指导的家长是很少的。这些问题,说明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缺少必要的沟通与协调行动的。

五、建议

本次调查是从学生对语文学科课外阅读的情况展开的,基本上反映出我校语文教学中对组织学生课外阅读的关注情况,同时也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他学科的课外阅读情况。综合的信息表明,我们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关注和指导是不够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也缺少必要的协调工作。这是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课外阅读,或者不会从事课外阅读的重要原因,对此我们建议如下:

1. 将学生的课外阅读学习过程纳入到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形成一个比较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如,在阅读内容的选择、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时间的安排指导、学习水平的评价与表彰等方面进行系统教育设计,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工作能力的奠基场所,以克服目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学科教育之间相互分离、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有效衔接的松散教育情况。

第4篇

像尊重客户一样尊重您的孩子

案例一 刘芳是一名初二的学生,两年前父母离婚了。在签订离婚协议前,孩子一直努力试图调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但是父母对此都不予理睬,妈妈甚至很反感地对刘芳说:“大人的事情大人自己会处理,你一个小孩子瞎掺和啥?”从此以后,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与父母几乎没有了沟通,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在企业经营中经常提到“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言外之意首先便是尊重自己的客户。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苦心经营的对象则是自己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总是认为自己是孩子的父母,所以有权干涉孩子的一举一动,有权要求孩子做一切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不允许孩子有任何的反抗――他们理所当然应当接受这一切。而事实上,这种缺乏最起码尊重的家庭教育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在家长与孩子之间日积月累起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这道鸿沟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前还不太明显,而到孩子升入中学,逐渐进入青春逆反期,冲突将日渐突出。而处于心态波动期的孩子,要想取得好的成绩,无异于痴人说梦。

事实上,在家庭教育中,作为家长应当认识到自己和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上帝”只是借父母之体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生命,养育之恩不能想当然地与管束之权对等。人人都是渴望尊重、渴望理解的。而在传统家庭教育中,孩子对父母的尊重被视为理所当然,孩子应当在家庭中得到的最起码的尊重却常常被家长忽视,孩子并没有被看做一个独立的生命,他们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常常只是一个逆来顺受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原本应当在被尊重中学会的自尊、自信、自主、自立以及对他人的关爱统统在这冠之以“爱”的囚牢中逐渐消失殆尽。很多家长在孩子已经出现一系列让人痛心疾首的问题之后尚不自知,他们在向世人“祥林嫂”一般诉说自己含辛茹苦养育孩子却落个如此下场时,却从没有人意识到,酿造这杯苦酒的人正是自己。孩子不尊重自己和他人,因为没有人教他,也从没有过切身的体会。长期生活在不被尊重的环境中的孩子,最终会形成两个极端:一种是对家长充满敌意,拒绝沟通;一种是丧失自尊和自信,自己看不起自己,从此生活得畏畏缩缩。

如果家长能够在家庭教育中也运用企业经营中对客户的经营理念,正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来,在为孩子提供建议和帮助时,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走出家庭教育误区就指日可待。一句话,孩子最怕的不是打骂、指责、抱怨,而是被尊重的感动。

像了解客户一样了解您的孩子

案例二 张萌是一名初三的学生,马上就要中招考试了,但他却辍学在家。用孩子自己的话来说,他早就厌烦了学习,反正自己也学不会,还不如在家打打游戏。据了解,孩子这种厌烦的情绪从小学一年级便开始了。当时报课外兴趣班时,自己只想学武术,妈妈却给他报了书法、绘画、拉丁舞,而对他想学的武术却毫不留情地砍掉了,理由是“打打杀杀不是好人做的事情”。书法、绘画、拉丁舞没有为张萌带去任何快乐,反而将他学习的兴趣扼杀于襁褓之中。

我曾经多次对一些自认为相当了解自己孩子的家长作过一些测试,测试题很简单,例如“您孩子目前最好的朋友是谁” 、“您孩子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等,标准答案是由孩子提供的。但测试结果很让人遗憾,就是这些自认为已经“相当了解”自己孩子的家长,回答完全正确的不足20%。

我还听说过一位普通营销员的故事。在这位营销员的包里,有一个作了密密麻麻记录的笔记本,上面记录了她所有客户近期的详细日程安排。当她被客户以没有时间为由拒之门外时,她总会翻开自己的笔记本,很平静地对客户说,我是做过充分了解的,我所挑选的时间是您没有安排的时间,况且我占用的时间不会太长。客户往往会被她的这种精神所感动,用她的话来说,经营客户首先必须了解客户,如果对自己的客户缺乏足够的了解,经营自然无从谈起。

而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客户”缺乏起码的了解,却一直妄图能够经营好他们。很多家长总是热衷于为孩子安排生活,他们安排的理由是孩子太小,不可能对很多问题考虑周全,我了解自己的孩子,我的安排是完全为他考虑的。事实上,除了极少数孩子能够认同家长的选择之外,大多数孩子都是迫于某种压力疲于奔命,丝毫感觉不到生活、学习的乐趣。长期生活在这种缺乏自我的环境中,孩子逐渐丧失生活自主能力和竞争能力,出现厌学、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只是迟早的事情。而同样的道理,家长也会在高强度的劳动中丧失掉对孩子需求了解的敏锐性,无法及时了解到孩子的需求,自然也就无法及时给孩子提供相应的支持。

不了解客户的需求,就无法为客户提供真正的服务;不了解孩子的现状和需求,就不能成为一位成功的家长,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像理解客户一样理解您的孩子

案例三 刘晓楠进入初中后,开始出现女孩正常的生理反应。当她第一次因内衣上的血迹惶惑不安时,妈妈只是很不屑地对她说:“不要大惊小怪的。”因此,这个孩子每个月特殊时期都在恐惧与焦虑中度过,原本一直处于佼佼者的她成绩直线下滑,家长还整天絮叨,让她好好努力。

很多家长因为工作、生活的压力,往往对孩子的学习只看结果,而不关注过程,更无法找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无法给孩子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家长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时更多时候具有一定的“本位思想”,即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和处理问题。

在客户营销中,专业的营销人员都善于去思考一些关于客户的问题,而他们在考虑和处理这些问题时,总是站在客户的角度:为什么客户会犹豫不决?如果我是客户,在面对重要抉择时,究竟会是什么因素阻碍我的决定?什么因素会让我转变自己的决定?凡此种种。正是有了这样的思考,营销人员才能更加清晰地理解客户的每一种行为和决定,也才能够更好地去妥善处理可能碰到的问题,最终促成客户对自己及产品的认同。

家庭教育中的家长也应该借鉴营销人员处理客户问题的经验,在面对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时,不要一味地埋怨指责,放下自己的架子,真正像面对自己的客户一样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思考一些问题,杜绝“本位主义思想”。当家长也能设身处地地为孩子考虑问题时,您会发现,孩子所做的一切并非无缘无故的;当您能够意识到这样一点时,您就学会了理解您的“客户”,能够预见教育的效果:其一,让您能够坦然面对孩子的“错误”,真正给他需要的帮助;其二,让孩子更愿意与您交流,缓和您的家庭教育环境;其三,您会发现更多孩子的优点,您会真正爱上您的孩子。

像帮助客户一样帮助您的孩子

案例四 张先生是一位事业成功的家长。孩子是一个小学六年级的男孩,成绩一直不太好。为了刺激孩子努力学习,张先生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请家教、报辅导班、允诺考好了提供什么样的奖励……可是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张先生很头疼:我该怎样帮孩子他才能让我省心?

“全世界最伟大的推销员” 乔・吉拉德曾经说:“我卖车有些诀窍:就是要为所有的客户都建立系统的档案。我每月要发出1.6万张卡,并且,无论买我的车与否,只要与我有过接触,我都会让他们知道我记得他们。我寄卡的所有意思只有一个字:爱……” 乔・吉拉德在营销过程中更多地强调“营”,即经营自己的客户,而对“销”的重视程度反在其次。事实证明,只要做好了“营”,“销”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

第5篇

家庭教育学习方式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对初中生的教育是以思想教育为基础,以知识教育为提高,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学习水平。而家庭作为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对其的影响非常大。一个好的、优异的生活环境,一个积极、正面的榜样,一个得当的关爱方式,都是家庭教育的精髓。

一、初中生家庭教育的重点

1.思想教育

思想是一个人的根本,是实现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保证。家庭教育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日常的影响,而且是潜移默化。而父母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只有拥有正确的思想教育,才能够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人才。

2.学习观念

学习是一种态度,怎样才是真正的学习,是学会课本,还是应用知识,这些都关乎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多数的家长认为学习就是考出一门好的成绩,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目前“应试教育”的局面。家长根据考试成绩来片面得衡量学生,给学生造成了学习的压力,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只有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念,才能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正确含义。

3.学习习惯

学习也是一种习惯,如何才能够更好地获取知识,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应用知识,如何才能够更好地进取,都和学习习惯息息相关。而家庭是孩子课外学习的主要地方,也是学生脱离老师、同学的监督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帮助他们爱上学习。

4.人际交往关系

人际交往是处在社会中的人不得不去接触的方面,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一种能力。初中生还是以孩子的心态来看待这个世界,这也正是他们形成世界观的时候,正确的家庭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更好的性格,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二、正确积极的家庭教育方式

1.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最好的教育不是口头的教育,而是以身作则的教育,是以自己为榜样的熏陶教育。初中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受到家长的影响比较大,性格的养成也和其有很大的关系。家长的一些行为、语言和思想都被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此,家长平日要多说一些积极向上的语言,办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要给孩子做一个榜样。要想教育学生多读书,就要在家中多摆放一些书籍,和学生一起阅读。最好可以将每周的周六晚上七点到八点的时间设为“家庭读书点”,或者每个月选择一天为“家庭读书日”。通过这样的切身的影响,能够让学生自觉形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2.鼓励教育,增强自信

鼓励永远是人取自外界的动力,正在成长的孩子更需要这种动力。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无论家长能不能给出一个好的建议,都应该告诉孩子,相信他们能够解决问题。在学习进步时,要鼓励;学习退步时,更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给出建议,打气加油。要教会孩子正确、积极的应对困难,勇敢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丢掉信心,可怕的是害怕失败。当然,学生需要鼓励,但不是盲目的安慰。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要站在公平的位置对其进行批评,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溺爱才是最大的伤害。

3.正确学习,培养好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就像是生活习惯一样,需要从小养成。学习习惯关乎学习的效率、学习的质量,更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初中不仅仅是教授基础知识,更是基本学习习惯养成的良好时期。家庭是学生没有老师监督的自主学习,所以需要自觉和自律。家长在这个方面要做好监督,保证孩子能够独立认真、全神贯注去完成学习任务;要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心无杂念投入学习;除了日常作业,还有阅读书籍、整理笔记、总结提高等自我学习的习惯。这些习惯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提高现在的学习,也有助于他们在高等学府接受教育,甚至能够影响他们以后的工作质量。家长一定要做好监督,关注学生粗心、精力不集中这两大难题,帮助他们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4.正确看待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的直接标准,但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准。更何况一个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不应该仅局限在学习成绩上面,要综合考察。初中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比较快,一些特长和爱好也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但是许多家长更喜欢孩子去发展一些“高大上”的爱好,如小提琴、钢琴、舞蹈等,对于快板、漫画、写作等的关注却比较少。这样孩子们形成的兴趣并不是自己的爱好,而是在强权之下的妥协。孩子应该对自己的兴趣有选择权,只有让他们依靠自己的天分发展,才能够越来越好。切忌不要因为学习成绩而“困住”学生的身心。只有快乐地成长,才能够有好的学习成绩。

三、结束语

总之,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辅助,而且是一个独特的教育个体。学生在学校更多的是发展文化知识方面的能力,而家庭教育则更全面。家长要支持老师和辅助老师的教学,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第6篇

【关键词】三个学习过程;日复习;作业;预习;共性作业个性化处理

我们常说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一般都是从情感,道德教育的角度去强调的。家庭生活中父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从现实的教育环境和实际的家庭教育场景来说笔者认为家庭教育主要包括两大块,一是情感教育,即亲情教育和生活励志教育。主要是希望塑造孩子的品行,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二是家庭学习管理,即学习过程管理和学习行为习惯养成。主要是希望培养孩子的学习模式,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这是家长天天在面对但又比较模糊的部分。不过笔者恰恰认为因为它与学龄孩子每天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联,在一定程度上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和切入点。下面就谈谈对家庭学习管理的思考。

一、家庭学习管理为什么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

我们知道从小学一年级起到高中毕业,孩子的学习生活主要包括三个过程:分别是学校学习,就是孩子正常在学校的课堂学习;家庭学习,就是每天放学回家后到晚上睡觉前的少则个把小时多则四五个小时的学习;再学习,就是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等学生能集中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学校学习家长基本使不上劲,而家庭学习是学校学习的延续又脱离了老师的直接管理,那家长就必须衔接上去。否则每天几个小时的家庭学习日积月累下来对学习也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中学阶段。根据笔者的分析经验,一般而言,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层次差别与这三个学习过程有很大的关联。具体来说班级里落后学生和中等学生的差距主要集中在学校学习的落后。而中等学生与优秀学生的差距就集中在家庭学习部分。这两类学生在课堂的注意力和认真度都是差不多的,但回家后的家庭学习处理就有较大差异。当然这个差异也会反应到课堂学习的细节上。而优秀学生和拔尖学生的差距通常体现在再学习环节上。也就是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上的差异。家庭学习在整个学习的流程上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家长也只有参与到家庭学习管理中去才能让家庭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家庭学习管理主要管什么,家长怎么管

很多家长没去管理孩子的家庭学习主要有两个误区。一是觉得孩子回家能认真完成作业就很好了。帮孩子答题解惑自己又不太懂孩子的课本知识怕教错了,这是对家庭学习管理的内容误解。二是家长的工作忙没什么时间和精力去做,要么直接把孩子送到老师那里,有啥问题就找老师就好了。这是对家庭学习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造成的。其实,通俗得说家庭学习管理就是帮助孩子规范学习过程。我们家长都想孩子的学习结果改变,希望越来越好。但我们要知道过程决定结果。如果孩子的学习过程没有改变优化就想着结果变好,那是一厢情愿的事情!那规范的学习过程是什么呢?简单得说就是:日复习――作业――预习。而我们现在大部分的孩子基本上只有一个环节就是作业或者说另外再做点课外辅导书的习题。这样有两个不好的地方,一是一回家就做作业,那孩子做作业就是凭着上了一整天课后脑袋里残存的少量的课堂知识记忆来对付家庭作业,短时记忆本来记住的不多,那作业效率肯定不高。二是这样做是为完成作业而作业,没有真正发挥家庭作业的用处。因为家庭作业是为了巩固并检测课堂学习成果的。

三、学习过程管理家长具体怎么做

1.关于日复习的管理做法

家长就是要求孩子做作业前先合起书来,把当天的课堂知识尽量一条条的能讲出来。讲不出来就让他看看再讲。目的是达到对当天知识加工并条理化。同时也要告诉孩子,能讲出来的知识才是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

2.关于作业我们要有新的认识

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作业处理要注意三点。一是:共性作业,个性化处理。二是:作业之前要分类。做之前把作业分成三类。一类是一看就会做的,二类是部分会做的,三类是一点都不会做的。三是:有序处理作业,提高家庭学习时间的价值。作业处理顺序应先做部分会的再做会的,最后处理不会的。因为晚上作业时间有限,时间最有价值的安排是把部分会的知识变成会的。先日复习再做作业就是让学生把课堂的主要知识巩固整理后再做作业,不但提高了当天的学习成果而且还能高效的利用时间。

3.如何做有效的预习管理

预习很多人都知道重要性。但怎样才是预习?是不是把课本看了两遍就算预习了呢。另外,怎样做才算预习成功了,这些学生不一定很清楚。我建议家长在管理孩子预习的环节时,主要是让孩子原来没有这环节的现在一定要有,原来有的要求孩子通过限时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至少两遍以上,并能脱稿讲出主要的知识点。如果预习要求高点的,可以让孩子独自完成课本对应的习题并找出自己的疑难点。我们知道预习的价值是为了高效的课堂,通过这样的预习步骤别人上新课你就是复习巩固,别人在整理笔记你在突破疑难点。同时也能轻松合上老师的课堂节拍,也就不会累更不会成为老师的抄写员。这样坚持下来你的课堂效益就会比别人大很多。成绩不提高才怪呢!

四、家庭学习管理中家长需要注意的问题

家庭学习管理简单的说就是管理三个有序的学习环节:日复习―作业―预习。但真正实施起来也不容易,因为当中会出现很多个性化的困难。所以了解孩子的具体学习困难并及时帮助解决也是家庭学习管理不可或缺的条件。比如说:发现孩子的日复习环节很差,基本不能总结出什么知识好像课白上了。那就要进一步了解孩子课堂出了什么问题,是自己不认真还是周围同学的干扰或者是老师的讲课节奏与自己的基础差别太大。这些都需要家长了解分析后再帮助他。某种意义上说家长有没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和细致的观察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家庭学习管理的效果。

其实,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学习和工厂生产产品是很相似的。工厂要得到优质的产品必须要有精良的生产工艺和严格地生产流程。同样,不管你表面上的学习形式如何,你就必须要有个规范的学习过程,只要过程管理好了,学习的模式就会开始建立,学习方法和习惯也就随之而来,给以后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好的结果迟早都会来,这就是家庭学习管理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教育学生让他们知道数学是一门实用科学。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工具。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在生产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克服大多学生认为学习数学仅仅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需要的片面认识,加深对数学学’习重要性的理解。

二、家校紧密合作。共同做好教育培养学生的工作

学生的教育成长不仅有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协助学校教育和补充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做到无缝隙的连接尤为重要。主动与家长联系沟通。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深入细微地了解学生家庭、学习与生活状况,及时地反映学生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力争和家长达成共识。齐抓共管,共同教育和管理好学生。帮助学生形成一套自己认同的、有社会价值的生活目标,追求人生意义,追求理想的实现。确立负责任的、积极进取而又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三、夯实基础。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中切莫让学生将概念、公式和定理抄上若干遍。死记硬背。应注意概念、公式和定理的提出过程,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探索过程。在教学中发现好多学生,不去读课本,不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拿了题目就去做,结果往往做不了;练习的目的不仅在于熟悉巩固所学的知识,还在于训练解题技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去进行创新思维,有助于调动积极性。有助于解题能力的提高。指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读题、笔记、检验等学习方法,掌握集中注意,理解与记忆、思维,问题解决等策略。使学生形成一套适合个人的独具特色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四、正确对待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教师应视学生的差异为常见,不求所有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相同程度的成功。企图让所有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是不现实的,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态度,关注他们是否能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不求人人高分,但求人人成功。面向所有学生,关注所有学生。对学生付诸于爱心,要和风细雨,对症下药,亲其师,信其道,多用鼓励性的评价,建立成功的信心,坚决杜绝歧视和挖苦学生,可给予一对一针对性指导。在布置作业时,根据学生的差异,有梯度地区别对待。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学习的成功,增强学习自信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通过自身操作积极主动参与,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倡导学生间的帮助

互相帮助是教学中一贯倡导的做法,实践证明也是一种成功有效的做法。学生间的互相帮助是教师个别化教学的补充,认真做好班干部和优生的思想工作,建立学生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学习关系,开展一帮一、多帮一活动,可以形成互相支持、互相鼓励、相互合作的学习风气。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博采众长,汇聚多种解法,从中择优去劣,择简去繁。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学习班风,使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六、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8篇

关键词:家长会纽带完善

学校教育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延续与升华;而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指导与深入。为此,就要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架起一座金色的桥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家长会则是连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纽带。一次好的家长会能使家庭教育很好的配合学校教育,促进学校教育的深化与完善。所以,班主任在组织召开家长会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主题,明确目标

召开家长会一定要确立一个目标:即把家长会开成情况通报会、分析问题会、加油鼓劲会、沟通交流会。一个总的目标就是通过召开家长会,要让家长感到把孩子交到你这样的班级里是放心的。

二、了解学生家长及家庭情况

我们知道,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是立体化的,其中家庭影响至关重要。学生的许多品质是在家庭的熏陶中形成的。因此,我们在决定对学生如何进行教育之前,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家庭。通过学生渠道和家访可以了解到一些情况,但家长会更是了解情况的良好时机。

通过家长会,教师要了解如下情况:

1.家庭的成员及经济状况。

2.家庭的氛围(如家庭和睦与否、家风情况等)。

3.家教状况(如对孩子是溺爱放任、粗暴严厉还是不问不闻,教育内容与方式是否恰当等);

4.家长的文化水平、职业、性格、处世态度等。

了解的方式可以用问卷调查,也可以在谈话中完成。教师了解到的这些情况,可以为制订教育措施提供详细的依据,使教育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三、相互交流学生表现情况

家庭、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两个最重要的场所。作为家长,很想知道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同样,班主任也想知道学生在家里的某些情况。因此,相互交流学生情况是家长会的重要内容。不过,班主任作为掌握主动权的会议主持者,应该慎重地进行这种交流。为了节省时间,要注意引导家长尽量讲一些教师想知道的情况,内容要集中;在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情况时,要认真选择内容,要充分考虑到某些内容反馈给家长后可能会产生的一些副作用,教师在面对家长时,心里一定要“装着”学生。

1.让家长知道你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

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你为这个孩子做了哪些工作等,最好拟一个简单的提纲。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让他产生老师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的感觉以及班主任工作细致、认真负责的好印象。这样从情感上就更容易沟通。

2.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

和家长交流时,班主任最感头痛的是面对“学困生”的家长。面对孩子可怜的分数,无话可说;面对家长失望的叹息,无言以对。对于“学困生”,我们不能用成绩这一个标准而否定学生,要尽量发掘其闪光点,要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看到孩子的进步,看到希望。对孩子的缺点,不能不说,不要一次说得太多,不能言过其实,更不能用“这孩子很笨”这样的话。在说到学生的优点时要热情、有力度,而在说学生缺点,语气要舒缓婉转,这样就会让家长感到对他的孩子充满信心。只有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信心,他才会更主动地与老师交流,配合老师的工作。

3.让家长明白他的意见很重要

谦虚诚恳,专心倾听,会让家长感到自己很受重视。即使是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甚至最不容易对付的家长,在一个具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善于倾听的班主任面前,常会被“软化”得通情达理。要认真耐心地听家长倾述,同时要辅以眼神、动作,间或插以“对”或“是”这样的短语呼应,最好是动笔记一下要点;同时要表现出对家长心情的理解,坦诚地与家长交流,这样可以对学生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

4.家长、教师是平等的,教师不能以教育自居

教师不能傲视家长,也不必自轻自贱。应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用商量的口吻,不可盛气凌人,在家长会上点名批评孩子甚至连带一起训斥,陷入恶性循环:家长训孩子,孩子恨老师,老师再训孩子,导致有的家长心理上很难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四、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

家长是教师的助手,家庭是学校的第二课堂。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可以大大促进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做这项工作,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有效地利用好家长学校。班主任在对学生家长的家教方式和家教水平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详细设计出辅导家长的工作内容。

2.注意典型引路。安排3~5位优秀学生家长的在家长会上进行交流发言是家教是最生动的教材,最易为其它家长学习仿效,因此,班主任可以帮助这些家长总结经验(会后及时上交政教处)。

3.把学生心声反馈给家长。理解孩子,这是优秀家长必备的心理素质。在家长会上让家长听一下孩子们的心声,会给家长的心灵以极大的触动,自觉改正一些不恰当的家教方式。

五、做好会后的工作是家长会成功的保证

家长会不能开完就了事,而应该及时收集家长开完会之后反馈的信息。以便更好地与家长沟通、配合,共同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

1.收集“家长意见单”“学习心得”或者针对某些现象而设计让家长答的问卷资料,并进行归类推理,装订成册。

2.对反馈回来的信息采取整改措施:涉及到学校的意见及时向学校反映;涉及到班级和老师方面的意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采纳;对有关赞扬肯定老师的话,则应把它作为前进的动力;对家长提出学生哪些方面需要改正的,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

第9篇

一、指导思想

逐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良好习惯,1把读书作为教师精神生长和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促进自己更新及理论素养、教育能力、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每天要研读1小时。

提倡带着问题读书,2读书要与反思相结合。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注重实效;要个人阅读要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广泛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理解新课程,融入新课程,实施新课程;

二、读书目标

转变教育观念,1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使自己业务精良,2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胜任新课程教学,成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溢生机活力的小学教师。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3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活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丰富自身个人文涵养,4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活动。强化自身修养。

有所思就记录下来,5读写结合。旨在养成习惯。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养成固定时间读书的习惯,从书中反思自己。重点谈学习体会、感悟,提出思考性问题,

三、读书内容

1小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师》听窦桂梅老师讲课》

2教育类的书籍:家庭教育》夸赞孩子的艺术》

3自己喜欢的文学性教强的书籍:杂志《读者》家庭》女报》外国经典名著等。

4儿童文学:淘气包马小跳》海蒂》秦文君小说系列

四、读书形式

集中学习为辅。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书目,1个人自学为主。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及时认真地进行教学反思。让读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