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36:08
导语:在班级教师情况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人文通识课;到课率;课堂因素;关系
当前,通识类课程已成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人文通识课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尤其在理工类高校中,人文学科课程与学生的理工专业课程可以起到互补作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使学生从不同思维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在各自领域更全面、平衡地发展。在评价课程有效性的依据中,课堂到课率占据重要地位。到课率越高说明课程越有价值,表明了学生对教育资源的肯定。反之,到课率偏低,说明课程存在一定不足,未获得学生高度认可,教育资源未被充分利用,课程亟待完善。
然而,据相关研究,当前各大高校通识课的到课率总体而言并不令人满意,课堂缺勤现象屡见不鲜,这可说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绝不能忽视。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采取一些办法来改善人文通识课到课率低的情况,例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施奖惩措施等,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终究尚未有令人非常满意的结果。影响人文通识课课堂到课率的原因多多,且其中有些原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织,是动态、复杂的关联关系,难于同时改善或解决。影响到课率的原因也有课内原因和课外原因之分,课内原因包括这些因素:教师(如外形、职称、年龄、话语风格)、教学方法(如填鸭式教学、互动教学)、教学内容(如有趣有用、有趣无用、有用无趣、难易等)、教学场所(如教室光亮或阴暗、教室楼层高或低、教室空气干燥或潮湿、教室温度高或低等)、教学时间(如白天或晚上、周末或假期等);课外原因包括这些因素:天气(如天气宜人或雷雨暴雨天气)、学生(如身体健全或残疾、身体生病或无恙、情绪低落或高涨或正常、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师和教学方法的喜好等)、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如社团活动是否与上课时间冲突、其它课程上课时间是否与本课程时间冲突等)、以及其它不可预料的课外原因。不论课内还是课外因素,它们都会共同和微妙地影响课程到课率,其共同影响的复杂性和微妙性是难以一一厘清的。
然而,不论问题有多复杂,解决问题的努力决不可停歇。为了解影响人文通识课到课率的各课内因素(或称课堂因素)各自起的作用特点,笔者与其他人员一起对华南理工大学2015-2016学年第2学期开设的118门人文通识课进行了全程跟踪调研。调研方式包括随堂听课记录、问卷调查、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等,随堂听课记录包括记录学生到课率、课程名称、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课堂活动特点、点名频率、考核方式、班级人数规模、教师外形特点、职称和性别等,以便深入了解每一门课程到课率与各课内因素的关联关系。经过一个学期的调研,我们对调研数据进行了整理和统计,得出以下发现。本文所称的人文通识课包括人文科学通识课和社会科学通识课,为了行文便利,简称为人文通识课。
一、到课率与课堂因素关系的主观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笔者将调研的118门课程的调研数据进行了整理,由于有些课程的调研数据不够完整,只整理出完整、有效的113门课程的数据。笔者将每门课程的数据分别按课程名、教师姓名、教师外形和性格、教师职称、教师性别、教学方法、课堂活跃度、点名情况、作业情况、考试方式、班级人数规模、应到人数和每次课实到人数等进行分类,形成了113门课程的分类数据表,即113组数据,以下分析就是基于这113组有效数据进行的。
总体来看,在113门通识课程中,有近一半课程的到课率在60%-80%之间,也存在个别课程到课率极高或极低的现象。由于在调研过程中清点到课学生人数时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比如在清点到课人数时可能出现学生有特殊情况已暂时离开教室的现象,因此实际到课率应更高一些,但不会相差很大。但无论如何,全校的人文通识课60%-80%的到课率并不是很理想。可见,探究影响通识课到课率的因素,包括课内和课外因素,以利于采取应对和改善措施,提高到课率,这是非常必要的。
调研数据也表明,学生到课率也存在着一定的依时间而变化的趋势。约有61%的课程,其到课人数的最大值出现在第一和第二次课中,换言之,在人文通识课开课最初的两次课,到课率通常是比较高的。而在学期期中阶段,到课人数逐渐回落至平稳。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是由于课程没有达到学生预期期望值,抑或是学生在摸清课程教学要求特点之后选择“偷懒”旷课,使得到课率有所下降。此外,临近期末时,到课人数又有所回升,这可能是学生需要了解期末考试相关事项所致。
总之,本次调研的人文通识课到课率的总体特点是:到课率多集中于60%-80%之间,也存在少数两极分布,总体到课情况不理想。到课情况存在一定的时间影响趋势,具有先高后下降,最后稍许回升的特点。
以上是总体情况,下面是对一些具有共性或类型化数据的具体分析。
(一)极低到课率与课堂因素关系
调研发现,有12门课程(约占11%)的人文通识课平均到课率低于50%,即到课人数不足一半,这说明存在大部分学生旷课的现象,主要是什么原因呢?对比这些课程的调研记录数据表,可发现一些共同特点:授课教师形象的描述中类似“年轻”、“时尚”的字眼出现得较多,这些课程的课堂活跃度普遍一般,点名频率大都较低,课堂作业大部分较少。最为显著的一点是,绝大部分课程是应到人数达到120人的大课堂(如表1所示)。
(二)极高到课率与课堂因素关系
调研发现,有6门课程(约占5.3%)的到课率高于90%,也就是说学生几乎全勤。甚至其中有个别课程的到课率高于100%,原因在于一些没有选修该门课程的同学也前来听课,这部分同学数量不少,且几乎每周如此。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6门课程中有些课程开设了几个班,在不同时段授课,但到课率同样很高,例如《西班牙语初级》和《学术英语写作》课程,这说明这些课程不论在何时段上课,也不论是哪些学生听课,学生们都很愿意到课。对比发现,这些高到课率课程多为全英课程,课程的班级人数规模均不超过60人。授课教师均为女性,且调研记录中多次出现“漂亮”、“长相好”等字眼。多数课程课堂较活跃,点名频率低,作业较多(如表2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高到课率的全英人文通识课的相关课堂因素具有如表2中的特点,即教师为女性,长相好,课堂活跃,很少点名,作业较多,小班授课。
(三)不同教师讲授同一门课程的到课率与课堂因素关系
调研中发现有不同教师讲授同一门课程而到课率不同的情况。例如,“创业学”由三名不同教师授课,但到课率略有不同,观察其存在差异的课内因素特征,发现由女教师授课的那门课程班级的到课率要比由男教师授课的另外两个班级高,并且其课堂活跃度明显更高。类似的情况还存在于《大学美育》和《岭南文化》课程中,女教师授课以及课堂气氛更活跃时到课率更高。此外,《物流与社会》课程的对比组可比性较强,该课程开设的3个班分别由3位外形长相接近的中青年女讲师授课,另外其他的课堂条件几乎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3个班的到课率特点是:课堂活跃度和点名频率高、以及作业量多的班级到课率更高(如表3所示)。
由此可以推断,不同教师讲授同一门课程的不同班级的情况下,高到课率的班级其课堂因素特征如下:女教师班级比男教师班级到课率高,课堂活跃度和点名频率较高以及作业较多的班级到课率也相应较高。
(四)同一教师讲授不同课程的到课率与课堂因素关系
调研中也发现有同一教师讲授不同课程的情况,虽然案例不多,但也能说明一定的问题。比如,同一教师在两门课程中采用的授课方式相似,其课程作业、点名、考试的情况也类似,但到课率还是有所差异,例如有一位教师讲授的“创业学”与“营销学原理”的情况就是如此。这说明与教师和教学方法无关的因素也在影响着到课率,例如课程内容本身的吸引力或者其它课外因素。
(五)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人文通识课到课率的课堂因素有多个,包括教师外形、教师性别、课堂活跃度、点名频率、作业、班级规模等。其中对提升到课率有正面积极促进作用的课堂因素特征显示为:长相好的女教师、课堂活跃度高、作业较多、小班授课。而对提升到课率有消极负面作用的课堂因素特征显示为:外表年轻时尚的教师、课堂活跃度低、作业少、大班授课。此外,据前述分析,课堂点名频率的高低对课程到课率的影响不具确定性。
二、到课率与课堂因素关系的客观分析
通过以上对113组调研数据进行的分析,发现了影响课程到课率的诸个课堂因素及其与课程到课率的关系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这些因素具体是如何起作用的,笔者借助计量经济学工具,采用建立回归模型的方式进行客观数据分析。首先,将113组调研记录数据中的主观分类剔除,留下教师职称、教师性别、课堂活跃度、点名频率、作业量、考试形式以及课堂总人数这些客观分类,且为了方便建模,对这些非数字化的课堂因素分类进行数值替换,具体替换形式如表4所示。
由于样本数量不是很多,分析结果会存在一定误差,此模型只解释了到课率波动的43.19%。但是,由于调研对象学校所开设的人文通识课数量也有限,此模型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根据模型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一些课堂因素与到课率是正相关的关系,另一些因素则是负相关的关系。在正相关的课堂因素中,可以看到,课堂越活跃、点名频率越高、作业越多、考试越严格、班级人数规模越小、由女教师授课的课程,其到课率可能会越高。在这里,通过模型分析,就可以明确地看到在前一部分的主观分析中无法确定的点名频率对到课率的影响,其对到课率的影响是正相关,即可以促进到课率的提升。
三、结论
关键词:Web;B/S架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高校
中图分类号:TP311.52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系统的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使得运用先进的软件开发平台和数据库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规范化和网络化管理,成为高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目前,许多高校的校级职能部门都已经建立了针对日常工作的管理信息系统[1]。然而,对于高校来说,部分教学信息管理还有待完善。
例如高校的教务管理人员、教师、或者学生经常需要查询教师、课程、班级、教室或者某些时间段的上课情况,然而高校的教务系统通常只提供了学生课表、教师课表及教室课表,这些信息还不够准确,若要查询某位老师的具体的上课信息(如时间、地点、内容等),必须先找到该教师的教学周历确定其授课的课程名、授课时间及授课班级,然后需通过学校提供的教学课表查找其上课的节次、地点才可以确定下来该教师的上课信息;学校教师、课程、教室等信息非常多,查找某一位教师的教学周历及授课课表非常费时,无法快速查询到指定的上课信息。例如目前的教室,教室课表上显示某个时间点有课程,然而有时候此时间点教室并没有在使用,因为笔者学校很多课程分为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理论学时在教室上课,而实验学时要到实验室上课,故有些时间点教室是空闲的,以至于教室就不能有效的利用;而教务人员若要准确查询学校教室的使用情况,必须依托教师的教学周历才可以确定教室的使用情况,工作效率不高。
如何为学校管理人员、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准确、及时的教学信息,已成为广大用户迫切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情况,基于Web的高校教学信息系统通过运用Web开发技术设计并建立一个基于B/S(Browser/Server)架构[2]的高校教学信息系统,该系统可通过网络随时查询学校的上课信息,如查询某位教师某时间段内的上课信息,查询该教师上课的日期、节次、地点、讲授课程、讲课内容、授课班级等信息;同理,可查询某位学生上课的详细信息,如学生上课的日期、节次、地点、课程、授课教师等;可查询所有课程的授课信息,如课程的名称、授课时间、授课教师及授课班级等;可查询教室的使用信息,如教室的名称、上课时间及授课班级等,该平台大大提高了各级人员对校内教学信息的管理效率,为学校的教务管理工作也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1 系统分析与设计
1.1 系统功能分析
基于Web的高校教学信息系统目标是实现对校内教学信息的快速准确的查询,故系统的用户有三类:学生、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对学校的教师、课程、学生、教室的详细查询,故主要实现的功能有:
(1)查询教师的详细上课情况;可查询学校内任一位教师授课的日期、节次、课程、地点、班级等内容;
(2)查询课程的详细上课情况;可查询学校内任一开设课程的日期、节次、地点、授课教师、授课班级等内容;
(3)查询教室的使用情况;可查询学校教室的使用情况,如教室内上课的日期、节次、授课课程、班级、授课教师等内容;
(4)查询学生或班级的上课情况;可查询学生或者所在班级上课的具体信息,如上课的日期、节次、地点、教室、授课内容等;
(5)系统基本信息的录入及管理;可对学校的课程信息、教师信息、教室信息、学生班级信息、教师周历等信息进行录入和管理;
(6)系统的基本设置和维护。
系统具体功能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信息系统功能图
1.2 系统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3]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需求(信息需求和处理需求);在数据库的应用中,数据库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际的应用。
对于高校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概念设计阶段是系统的关键阶段,此阶段对用户的业务需求、数据需求、处理需求进行归纳和抽象。根据前期对学校教学信息的大量调查及分析,系统的概念数据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高校教学信息系统概念数据模型图
2 结束语
系统采用当前流行的B/S结构,B/S结构的模块可扩充性强,对数据库兼容性良好,能够处理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数据,允许用户在线更新数据,能够支持多用户同时访问,同时简化了客户端、简化了系统的开发和维护。
在基于Web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中,可支持针对教师、课程、教室、班级的精确查询和模糊查询;输入教师的姓名,可立即查询该教师上课的课程、教室、班级、上课时间等,同时其他教学信息也可准确快速查询。在今后的工作中,拟对教学信息进行各类统计和分析,如教师和课程比率趋势、院系和课程的比率趋势以及学生和课程的比率及趋势研究等深层次的数据分析,为学校教学信息管理及统计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华.基于技术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7.
[2]蔡长安,王琪.基于B/S模式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14):2585-2587.
[3]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学生主体;高中班级;班级管理
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班级管理作为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中一种十分新颖的尝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突破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教师需要深入班级,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深入了解,遵循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创设班级管理机制,不断增强学生严格遵守班级制度的意识。因此,基于学生为主体的高中班级管理,实际上也是一种创新型的管理模式,不仅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也能促进学生全面成长[1]。
一、以学生为主体概述及高中班级管理要点分析
(一)概述
以学生为主体的班级管理观念也是班级工作中十分重要的指导思想,该指导思想始终保持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始终根据学生需求进行班级活动的管理,包括学习需求、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因此,以学生为本的这种管理理念中,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需求和个性的发展,并且打造一种良好的班级学习环境,也能对班级管理工作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达到学生全面成长这一目的。基于以学生为主的班级管理角度,高中班主任务必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时刻以学生为主,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习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2]。
(二)要点分析
第一,要注重构建自主管理模式,是指以学生为本管理思想的一种实质性体现。学生不仅可以主动管理,也可以受到管理,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于班级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分子,更能对班级事务管理较为上心,从而有较强的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学生明确职责。第二,要注重制定班级制度。班级制度的制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还要时刻注重公平平等,打破传统班级管理方式,对其进行大幅度调整,充分体现人文的关怀[3]。还要注重制度的设立,引导高中生正确认识错误,找到正确的做法。因为高中生处于十分重要的成长时期,目前心理状态仍然不够成熟,在设立制度时切不可过于死板,而是要具备灵活性,必要时要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第三,要注重管理理念的创新。实际情况是,班级管理更多是教师的事情,学生的参与感不强[4]。长此以往,师生对于班级管理会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但是,在以学生为主的这种新型班级管理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学生也可以发表意见,师生合作,彼此平等,互相尊重。创新理念,对教师而言更是挑战,有着巨大的价值[5]。
二、高中班级管理问题
(一)现状分析
与初中生相比,许多高中生的思想十分成熟,能力有所提高。以自控能力而言,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更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会存在叛逆心理,再加上一些高中的学生课业相对繁重,很容易带来更大的压力,无形中加剧了班级管理难度[6]。若是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却忽视了个性化的发展,也没能严格遵循学生需求,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过于强硬的管理方式,使得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状态,导致高中班级管理效果不够理想。
(二)存在的问题
1.对于班级管理的理念有待更新。一直以来,高中班级管理由班主任负责,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学生的管理模式。这种情况经常会导致许多教师对于班级管理的认知存在片面性。班级管理的方式过于老旧,以教师为主体。虽然在短时间,这些班级管理制度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长时间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会造成教师和学生出现隔阂。2.班级管理的策略有待改进。由于许多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些学生个性极强且较为叛逆,若是采用打压、严格约束等一系列管理模式,并不利于师生关系的构建和良好氛围的营造。再加上这种过于刚性的管理,很难得到学生的支持和理解。教师制定一系列管理工作的目的是管理班级,却没有考虑到这些方法是否适用于高中生以及是否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没能根据学生需求制定班级管理制度,使得班级的管理只是形式主义。3.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不强。提高班级管理的效果,仅依靠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参与其中,达到自主管理的目的,这也是最为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但是,目前许多学生对于自主管理的认知不足,再加上缺少应有的独立能力,甚至一些学生带头对于班风班纪破坏。没能严格遵循教师制定的一系列管理方法,也正是因为缺乏管理意识,教师和学生针对班级管理很难达成一致。
三、基于学生为主体的高中班级管理策略分析
(一)创设良好班级氛围
基于学生为主体的高中班级管理,务必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营造一种理想的情景,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增加对班级的归属感以及班级的凝聚力。而营造一种良好的班级氛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也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中也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措施,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氛围。第一,定期举办班级活动,就是可以在每隔几周或者几个月,利用班会的时间,针对这一时期班级出现的事情进行适当点评,或是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针对一些事情开展讨论,得出结论,在班会结束之前,由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和总结,由教师进行点评,有利于增加学生彼此沟通和交流,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想法,从而打造一种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第二,要开展常态化的班级辩论赛,通过辩论的方式获得对方的观点,为教师今后进行班级管理提供明确依据。高中生正处于极度的敏感期,在这一特殊时期,需要教师给予关注和理解,也需要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因此,进行常态化的辩论赛,特别是对于一些可能会引发社会争议的案例特征进行分析时,更能让学生根据知识结构发表意见,促进学生思想的碰撞。
(二)注重班级文化建设
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是基于学生为主体的高中班级管理优化策略之一。由于高中生虽然处于敏感的青春时期,但有一定的自主管理能力和控制能力,教师可以将适当的班级事务主动权交还学生。这并非是放纵学生自由安排班级事务,而是需要一定界限内的自由,是指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让学生有序进行班级管理。班级文化的建设作为班级管理重点,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对于教师和学生彼此配合,有着较高的要求。对于高中班级而言,由于文化建设内容较多,例如班级纪律,促进学生挖掘更大的潜力,也需要教师和学生通力合作。除此之外,教师更是需要做好表率,通过正向的语言和行为,向学生传达积极思想。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针对文化建设与学生进行商讨,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做到相互监督,更要注重客观环境的建设,包括班级卫生情况、整体环境打造等等,让学生在一种明亮宽敞的空间学习,使更加轻松、干净、愉悦的环境逐渐感染学生的心性,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构建优秀班干部队伍
由于高中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小型社会,教师需要充分肯定学生,尊重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也需要从学生认知和心理状态出发,选择合适的班干部,进行班级内部管理。而对于班干部的选择,不仅要只注重成绩,也注重其他能力。为了保证公平、公开、透明,需要让学生自由竞选,集体投票。不仅民主,也能够选出学生心中最为理想的结果。在选出班干部以后,教师需要注重班干部的培养,带领学生进行班级活动,对于班干部而言虽然是一项挑战,但是更能激发责任心,也能让班干部在不断地管理和实践中发展个人的认知和能力,注重自身能力和素质。总而言之,班级管理作为高中十分重要的管理工作,对于教师和学生会提出很高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需要转变以往的认知,赋予学生更大的权利。而对于学生来讲,也需要积极响应教师的引导,挖掘自身潜力,让学生能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感受到尊重和理解,成为班级的一分子,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雅柳.基于学生为主体的高中班级管理策略探究——以数学课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7(33).
[2]马静.中学班级管理与德育相互结合的研究[J].新校园:阅读,2017(04).
[3]刘伟,张旭.高中生班级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科学,2011(01).
[4]鱼进洋.浅析农村中学班级管理工作面临的窘境及应对措施[J].读写算,2020(18).
[5]陈露.基于高中生自主学习计划能力的班级管理策略[J].卷宗,2017(25).
在年级管理工作中,以班级为最小组织单位,以班主任和学科教学为最小实施单元,在承认并贯彻“教学质量是德育管理质量的副产品”的前提下进行年级的德育与教学的统一管理,是我们的基本认识和总体原则。从教学看德育,从教学看管理,如同“执果索因”,探求的目的绝不会偏离事物的本质。
但是,在当今以数据引领管理和管理决策的时代,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原有的年级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仍然没有达到数据时代应有的分析质量和分析层次。
1.借鉴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手段和数据分析,形成管理的数据思维,实现从“经验型”到“数据型”的转变
(1)数据思维要求年级管理从对学生成绩、班级成绩的粗糙了解,转变到精细的数据分析和对数据特征及规律的把握。
(2)数据思维要求年级管理从对考试中某一群体成绩的粗糙了解,转变到精细的分类和对每一个体特征的把握。
2.借鉴大数据时代的管理理念和组织原则,明确与挖掘管理对象的本质,实现从“分数型”到“知能型”的转变
(1)重新审视传统的“一分三率” (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和低分率)关注的是什么,从学校及教学管理层关注“一分三率”,转变到学生和教师共同关注数据分析反映出来的知能问题。
(2)“知能型”分析不仅仅把进行教学分析的主体放在年级管理人员、班级管理人员一方,更注重把成绩分析的主体放在学生和家长一方,从而引导“教”的一方改进“教”的方法,促进“学”的一方改进“学”的策略。成绩分析更应注重使学生和家长参与到分析和质量评估的过程中来。
3.借鉴数据挖掘的思想,从“横断型”转变到“追踪型”数据分析,并确切地表现为决策、管理与实践
(1)从对一次考试的深入分析,转化到深入进行历次考试的纵向分析,并进行数据的比对。
(2)通过追踪分析多次考试成绩的变化规律,转变到思考教与学和管理细节,不仅仅是阶段性的决策与措施,更重视反思若干个连续的时期的措施与管理的系统工程的实施。
4.管理的精细化必然要求评价指标化、数据化,教学与德育管理中的数据存储与数理统计,需借鉴大数据的“数据存储仓库”和“网络数据分布”手段
(1)借助于计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往不能或难于进行的分析将被解决,但这需要评价人员革新观念和管理方式。例如,在传统的模式下,数据以“一周”或“一月”为周期的阶段性汇总和分析,以体现被观察对象的阶段表现。而在分布式数据存储模式下,数据可随时以任何时间间隔汇总与分析,并以方便的图表化方式呈现规律与状态。
(2)以往的成绩分析,因其技术性及专业性,只能由专业技术人员操作,而借助现有的计算技术和统计模型,成绩分析已经成为学生、家长和普通教师提取信息的操作。
(3)数据及分析结果的可靠存储和检索、便捷的提取和访问、即时的分析与使用,使得“用数据表述事实”、“用数据权衡资源调配”、“用数据判断决策”和“用数据改进管理”成为现实。
(4)以数据技术、计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背景的数据分析、结果描述的数据思维成果,是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同样,教学与德育的管理层、年级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需要进行教育评价、数理统计和组织管理知识的自我“充电”,毕竟统计与评价是一门综合的科学。
案例问题
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发现在学校及教学管理层中所强调的“一分三率”标准,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策略,并成为教师教学与管理的事实标准。这种依据“一分三率”的管理目标,在指导教师教学时,使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较好地针对每一个人,同时,各学科之间也将失去联系与沟通,从而优势力量与优势资源不能集中,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学生“偏科”和教师“拼抢”时间现象成为普遍。正因为过度关注“一分三率”,学生的层次差距、班级的针对性管理就成为笼统的分析,而不能建立在数据基础上清晰地描述年级和班级之中出现的层次分化,也不能建立在如何调整后续工作的思考上。
我们在多次以数据进行思考的成绩分析的尝试后,逐步认识到要尽可能引导教师以数据来分析和反思成绩分析所反映的知能问题。这种引导,不是仅限于“一分三率”,更注重直观化、图表化和数据化问题,体现成绩分析中表现出来的学生整体结构问题、阶段性问题、时序性问题和层次问题,从而追踪和返回到教学问题、班级管理问题以及家校互动问题。这样的分析,就把年级管理的上层与下层,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作为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完全纳入到问题的分析之中,形成教育与思考的合力。
问题解决
1.在年级教学管理中,关注班级整体和学科整体的分析与比对
(1)关注各个班级的学科成绩是否均衡,从差异上观察班级与任课教师特征。通过统计的方法,得到某次考试的班级“学科成绩均衡图”,直观反映单次某一班级各学科的优势。这样,结合“各科成绩对班级贡献度比较”,年级组长、班主任可详细掌握班级各学科学习情况和动向。
(2)关注各个班级的历次总分的追踪性对比。基于网络存储的数据,可方便地得到“历次考试成绩总分对比”图表,由此可追踪班级整体发展和规律,借以研究一个时期的班级发展情况;若参考“总分”、“名次”和“标准分”的追踪性对比,则可反映不同侧面,如学生是否出现了层次的分化等。
(3)年级组长与班主任可通过数据存储仓库,提取到其他数据,如通过“考试总体情况”数据、班级历次或单次的成绩册来细致研究每一位学生,或者某一特异性群体的学生;查看备课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数据报告,则可反映教学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再次强调,德育管理与教学管理是密不可分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质上有些就是德育管理中的问题;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有些就是教学问题。
2.关注备课组,研究纯粹教学上的细节问题
(1)关注备课组,从统计学角度细致研究整体与个体、全局与部分。可以用统计的方法研究单学科或总体成绩的单次考试成绩“箱线图”。“箱线图”可以最直观地反映五数总括(最高值、最低分、中间分数、上下四分位数)和数据散布规律、异常值。当然,若对统计图表较为熟悉,也可以分析和使用“茎叶图”,则可更为细腻地刻画班级学生成绩分布情况。结合“班级平均成绩―班级标准差对比表”,则可反映学生成绩的集中或离散与总体平均分情况。
(2)关注备课组的单一学科历次考试班级对比,以追踪教学与管理的变化。使用“标准分追踪对比图”来反映班级成绩的变化,则使对比不再依赖具体试卷难易等情况,可以真实地反映整体与个体到底是进步了,还是后退了。同样,在标准分计算时所反映的差异数值,则可反映班级学科成绩的变化,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学与管理的协同性。
若备课组长参考“卷面质量分析”、“命题分析和能力分析”等数据,则从知能基础及学生个性特点上把握管理中的问题。当然,我们也可以参考班主任数据、任课教师数据,进一步去研究和反思问题。
3.关注学科教师的统计数据,以探求教学、管理和学生群体的知能问题
(1)学科教师分析成绩,应关注发展性和“人”的因素。只依赖一种或几种统计方法来表现和反映学生成绩、教学成绩不完善,也不客观。但它是必然的导向。 同样的,没有建立数据模型,不从数据出发,不用数据说话,这种分析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就更为荒唐了。在当前已经进入“细节管理”、“数据管理”的时代,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与发展,本质上是某一方在管理中极为微小的进步超越了对方,那种一方大幅度超前于另一方而获得发展的时代,几乎一去不复返了。
(2)统计的学生数较少时,对数据更有意义的处理,不仅仅是统计,而是分类、追踪和挖掘。从学科教师角度看,较少学生的分数是否趋中或正态,现实意义不大,此时针对个体进行深入分析的意义更大。
(3)学生成绩相对于知识、习惯、能力、态度等,在成绩数据上是如何表现的,需要对现实与发展同时关注,而不是只关注现实或发展的一种情况。必须承认,学科教师的数据统计知识的素养和能力,技术与数据的支撑,也会影响到成绩分析的效率和质量。
(4)学科教师“追踪性”地关注班级整体情况。借助当前计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强大优势,可从各个角度研究班级总分、对比历次考试成绩的变化、研究各分数段人数分布。关注进步与退步的具体学生,落实、定位到个人,以解决管理的各个细节问题。
(5)反思个体作答与试题情况。学生在考试中的反映,本质上是操行的意识与习惯问题。例如,以网络技术采集数据,可从学生作答的“小分统计”,研究每个题目的得失分;“知识点统计”对应到知能问题;“错题名单”对应到个人。基于数据采集技术和分析技术的作答分析,实现了人、题、答的一一对应,从而为“定位”和“盯人”做出了技术和实现的准备。三个要素的对应,本质上指出了教学与管理中要寻找的问题―― 个体与知识、能力的情况与后续管理。
利用数据分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经验性”的容易知识点,数据却显示出现实与经验的大相径庭。数据会揭示教师、学生和教与学双方作用的变化,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等情况的不同,以往的经验和固有的做法,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变,而数据则将显示这种改变与方向。
(6)从数据指导管理,让数据说话,以指引学生进行自我反馈、自我监控和内省性的学习与自我管理行为。数据的这种指导作用,不仅仅表现在学生身上,也将指引教学的管理。例如,提取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二次利用作答分析数据,做出知识与能力的考点“灰度矩阵图”,用灰度表示通过程度,迅速掌握个体的知识(或能力)的薄弱点,迅速对学生进行辅导层面的分类。这是一个富有启发的实务性的工作,它可以被利用到管理的很多方面。
案例反思
学校的年级管理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系统管理工程,涉及教学、德育和组织管理的资源调配等方面,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年级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成绩及操行表现的整体提高,达到上级管理部门和社会的需求。
管理必然要涉及评价。以“教学管理”带动“班级管理”,为教学管理在年级层面上形成一种数据所表现出来的有积极意义的客观性描述,这种客观性描述,描述教与学的事实本身,促进教师思考与改进,促进学生思考与改进,同时也促进年级管理人员和家长、社会在服务层面上改进服务质量。借鉴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的技术与方法,实现成绩统计与分析从“经验型”提高到“数据型”,以实现管理与评价的科学性;从“分数型”深入到“知能型”,以实现管理与评价的积极性;从“横断型”转化到“追踪型”,以实现管理与评价的发展性。在这三个方面力量综合起来的状态下形成师生自我反省并积极改进的价值管理理念,从而能够调动全员管理的积极性,尽可能规避只有年级管理人员才去管理年级的局面。
关键词:小学阶段;班级管理;沟通艺术
一、沟通艺术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工作是一个难度较高的工作,因为小学生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因此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很容易出现问题。班主任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时候,如果能够通过良好的沟通艺术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便能够有效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构建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班主任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因此必须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来自班主任教师的关注和关怀。当前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许多学生对教师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从而对教师的日常工作安排存在一定的排斥。这就需要班主任教师不断提升沟通艺术,通过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实现融洽师生关系的建立,避免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对班级管理工作造成影响。在日常学习生活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一开始学生会由于存在畏惧心理不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这就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建立沟通关系,通过沟通艺术多对学生进行鼓励。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状态,以班主任教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教师的关心与爱护,从而愿意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在增进师生感情的同时有效地提升了班级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切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多方面发展。
(二)强化与家庭的联系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依靠良好的沟通艺术实现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当前素质教育环境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家校合作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而在小学阶段学生成长的过程当中,这种家校合作对学生带来的影响尤为重要。小学阶段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要积极与学生的家庭建立相关联系,通过与家长的共同合作实现对学生成长发展的促进作用。学生的个体差异受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影响,对班级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班主任教师必须要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当前信息时代下个人终端的普及使得教师可以利用手机通话和短信的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也可以应用QQ和微信等手段与家长分享学生的动态,切实提升家长对于学生在校情况的了解程度,从而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掌控。这种对学生的管理和掌控并不意味着对学生天性的扼杀,教师与家长对学生动态的积极了解能够有效提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班主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密切联系,家长能够对学生的成长状态有更清楚的认识,从而与教师更积极地沟通意见建议,这种良性的沟通循环能够有效提升小学阶段班主任教师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当前班级环境的建立和发展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
(三)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当前小学阶段班主任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通过对学生动态的掌握能够制定科学有效的班级活动。适合学生的主题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质量,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同时提升班级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当前较为常见的班主任班级管理活动有主题班会或座谈会等形式,通过围绕一个话题进行教师与同学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够有效提升教师对于学生心理状态和学生之间关系的了解,通过积极地沟通与交流,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变化,有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解答,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另外,当前班主任教师在应用主题班会模式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当中,需要不断加强对主题和话题的设置,加强话题与学生学习生活之间的联系,切实发挥主题班会在沟通交流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有效提升班级管理质量和效率。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需要掌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既要有一定的威严,也要能够放下身段与学生成为朋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师生之间关系的平等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才会愿意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和解,促进小学阶段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二、小学班主任管理中沟通艺术的巧妙运用
(一)一视同仁的管理方式班主任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必须要一视同仁,这是建立良好和谐的班级关系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成绩、家庭背景和民俗习惯等。这些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于班主任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需要班主任教师尽全力克服。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班主任要坚持公平合理的态度对学生之间的问题进行处理。对于班级环境和氛围的建设而言,教师如果出现明显的偏袒现象就很容易造成班级环境的不和谐,不管是对于学生个体还是班级整体而言都是非常大的打击。因此教师需要切实坚持公平公正的处事原则,促进良好班级氛围建立,通过巧妙的沟通艺术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真正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教师在学生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坚持引导作用,这也就意味着在与学生成为朋友的同时也需要保有一定的教师威信,从而得到学生对教师的认可,有效地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如果班主任教师发现学生出现不良习惯,应该及时予以制止和批评,但是在此过程当中也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认识到自身错误行为的同时避免受到伤害。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沟通艺术,提升学生的自我检讨能力。学生的自我检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人格的塑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长远发展。这些问题都对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坚持一视同仁的管理方式,秉承不偏袒的原则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切实提升班级管理工作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以沟通为前提化解矛盾为了切实提升班级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班主任在进行日常班级管理过程当中必须要坚持以沟通化解矛盾的方式,实现师生沟通渠道的良好建立。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不仅能够有效地化解班级之间存在的矛盾,还能有效地实现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切实提升学生对于班主任教师的认同感,从而通过有效的沟通实现师生之间问题的化解。在实际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教师必须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相比于科任教师,班主任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管理,还需要对学生的各科成绩进行掌握,这就需要班主任教师加强与科任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的同时,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如果发现某一学生的成绩出现下降的情况,应该积极与学生建立联系,通过沟通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从而有效避免学生与班级之间的脱节,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如果发现班级整体成绩出现下降,班主任教师必须予以重视,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和座谈会的形式让班级同学一起来对成绩下降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成绩下降的现象。学生在进行自我审视的同时也会对教师的教育工作提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这就需要班主任教师积极与科任教师进沟通,通过良好的沟通艺术为科任教师提出教学建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还能实现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认识到当前素质教育环境下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教师只有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才能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如果遇到学生为教学过程提出建议的情况首先需要教师放低姿态,分析学生提出的建议是否具有可行性,并积极对教育教学手段和班级管理方式进行优化,实现师生关系的良好建立,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班主任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应用良好的沟通艺术能够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真正促进班级事务的有序进行。在进行班级事务管理的过程当中,班主任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学生认可的方式对班干部进行选拔。班主任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与班干部同学密切联系,关注班级动态,另一方面也要主动与班级同学进行联系,避免班级同学与班干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问题。为了切实实现班级事务的有序落实,建立健全班干部队伍和班级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在课堂上教师作为学生知识学习的引导者,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密切关注,在日常生活管理过程当中班主任教师就是学生的朋友,只有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才能有效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当前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握班主任教师与班干部之间以及班主任教师与普通同学之间的沟通频率。在班级日常事务管理过程当中,教师与班干部之间的沟通难以避免会较普通同学更为密切,这就需要班主任积极与学生建立联系,避免让学生产生对班主任教师和班干部的抵触心理。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方面的困难,教师应该积极运用电话或家访的形式与学生家长建立沟通,对学生当前的生活学习动态进行了解,积极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当中遇到的困难,切实提升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中考临界生”特指智力正常、身体健康、学习曾经努力但没有毅力坚持,缺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上存在很多“内耗”,缺乏足够的学习信心,导致学科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忽上忽下不稳定的学生。在一定外力作用下,他们的潜力是完全能够发挥出来的,能转化为优秀生。进入初三,关注临界生,实现临界生学业成绩的提升是班级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所以许多学校都对这个问题有很多关注和实践。
传统的方法对临界生辅导效果不佳,因为存在一些问题:(1)各学科独立行动,各自为政,时间分配不匀,学生忙得团团转,疲于应付。(2)以单纯的学科辅导为主,缺少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关注、交流沟通,方式单一。(3)缺少学校和家庭的协作,学校的有关要求,学生在家无法持续的达成。(4)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没有充分利用同伴的力量和集体的氛围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本人在上城区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运用班级学习共同体的相关理念,对“中考临界生”的学业成绩提升进行了实践探索,就此撰写成文,与大家分享,旨在请教。
二、“中考临界生”的辅导策略
班级,是学校的一个基本单位。而“班级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和帮助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共同构成的团体,其成员经常在学习过程中互相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成员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博耶尔,1995)它强调成员间的人际心理相容和沟通,强调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强调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平等和合作。因此,在班级学习共同体视野下“中考临界生”的辅导策略,与传统班级管理机制下“中考临界生”的辅导是有许多不同之处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班级任课教师参与集体“会诊”,分析临界生特点
班主任召集各学科的任课教师坐下来讨论,结合最近几次考试成绩和平时学习的综合表现,划定临界生的数量;着重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个性特点等方面,对临界生进行全面分析;为了集中突破,临界生人数不宜太多,应相对集中;针对学科上的差异分配到每个学科2人。如学生雷某:喜欢理科,理科成绩不错,但英语不愿记、背,有时会钻牛角尖,英语学习成绩较差,英语教师也不太注意其学习的状况。当他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做出很多深入的分析:雷某为什么不喜欢英语?是不是英语的作业思维力度不够,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思维乐趣?后来,英语教师也专门找了这位学生共同协商英语学习的策略,如英语单词的配对联想、近义联想等多种策略,雷某的学习兴趣又渐渐浓厚起来,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英语学习了,学业成绩也逐步提高。
班主任召集本班的任课教师,集体“会诊”“中考临界生”,强化师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强化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差异的意识。在了解、分析学生情况的过程中,教师也会获得很多启示,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找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教育对策。
(二)让家长参与孩子学习情况分析,形成教育合力
临界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家庭的环境宽松(离异或过优越),无人监控,直接造成学生对学习的松懈。如前面所述的雷某,针对他在家里和学校的两面性,加强和他家长的联系,了解他在家的情况,及时交流其在校的表现,并对家长的教育方法进行指导;也经常让他直接告知教师他在家的情况,通过交流让他体会家长的付出和苦心,在他面前不断树立家长的威信。在家长和孩子之间穿针引线,建立和谐的关系。
临界生的家长在中考临近时心存焦虑,甚至会发生“情绪转嫁”。因此,要解决好孩子的问题,还必须从教育家长开始。提醒家长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焦虑情绪会很大程度上干扰孩子的学习。教师在尽心尽职教育学生的同时,有必要对家长也进行坚持不懈、形式多样的引导和培训,如部分家长会、家访、电话、短信等,尽可能地为孩子能拥有一个宽松适度的学习休息环境提供保障。
通过班级学习共同体协作,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家长对他的关心和关注,让他的身心健康成长,学习情绪、身心状态正向改变。建立亲密关系会在转化临界生中起重要的作用。
(三)让临界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师生共同分析,找准问题,制订方案
转化临界生,更为关键的是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些策略必须是十分具体、可操作、可检查的。针对每一个临界生,每门学科综合关注,薄弱学科更是量身定做的个体分析,细到表格式了解学生问题在哪一知识点、哪一题型、哪一分析方法。通过对每天的作业,每一次的练习,针对性的纠错—反思—再跟踪练习—再纠错—再反思,落实每天新的内容,并分时块弥补前面的漏洞。另外,各学科教师每周碰头举行一次班级例会,交流临界生各学科的课堂表现和变化,交流个辅的困难和进展,交流和学生沟通的情况,需要协作的事情,针对下一阶段制定措施。具体做法如下。
这样,教师亲自参与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教师能够掌握学生详细的学习情况,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条件,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而作为学生在这一个共同分析的过程中,能体会到教师对其的关心和期待,也增添了其学习动力。
(四)让“四方”共同参与班会活动,发挥群体动力作用
班级共同体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和家长四方共同组成,他们有着共同的愿景、目标、共同的行为准则。在班级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笔者曾事先发给学生、家长、任课教师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我们班级的愿景、目标、共同的价值追求、行为准则、班徽、班级口号。然后召开了一次班会课,让大家来表决,达成共识,确定为班级的文化追求。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内化和教育的过程。之后,在班级共同体协同下,开展系列班会激发斗志带动临界生,并邀请任课教师一起开主题班会,精选学校六六工程中“乌云过后,阳光依旧灿烂”,“我能逆境求奋起”,“我能直面对现实”,“我能自强添勇气”等系列班会,形成积极向上,拼搏奋进的良好班级氛围,带动临界生能及时调整,把握好心态,重拾信心和斗志,和教师心连心,勇往直前。
班会课,尤其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班会课,有利于班级进一步强化目标,形成积极的舆论氛围,进而达成在思想上、行动上一致,形成整个班级的群体动力,在群体动力的推动下,也有效推动个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五)让学生辅导学生,发挥生生之间的合作,带动临界生的学习
共同体强调成员之间的合作,尤其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包括资源共享、互帮互助、分享交流、宽容理解等。因此,在提高“中考临界生”成绩方面,学生资源的充分利用,让学生帮着辅导学生,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如学生方某,很聪明,但学习比较懒散,经常不做、不交作业,平时和同学关系不错,很讲义气。家里管不住她,教师又不容易走入她的内心,于是用同学互助的方式,教师先通过和她的好朋友交流,再通过好朋友去影响她,让她慢慢树立学习方向,形成学习的动机。
学生严某,数学课画漫画,被数学教师发现没收了漫画,并在全班学生面前粗暴、严厉地批评她,没有留一点情面。事后她一直耿耿于怀,慢慢地不喜欢听数学课,不喜欢做数学作业,数学成绩也直线下降。刘某是她的好朋友,班主任就让刘某去做和事老,一方面调节她和数学教师的关系,一方面在学科上对她进行帮助。通过刘某、班主任两方的工作,严某慢慢解开心结,体会到教师“爱之深,恨之切”的心情,改善了她和数学老师的关系,数学成绩也稳定了下来。
通过班级学习共同体协同下临界生的研究,带动了整个班级的班风班貌。班级生生关系、师生关系更和谐了。学生把教师看做最信赖和仰慕的人,他们喜欢上这种精彩的课,把它当成一种享受,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这对教师更是一种鼓励和鞭笞,教师为了继续保持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对教育、教学就会更加负责,千方百计地想把学生教好。
临界生的转变,还提升了班级学生的学习自信。信心是学生成功的精神支柱,是承受各种压力、藐视困难、挑战困难、战胜困难、能够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保证,自信心越强,越能够不畏失、不怕挫折、,不懈进取。自信心越大,越能够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进取激情,排除一切障碍去实施自己的目标。临界生的转变让学生看到了希望,提升了必胜信心。
参考文献
[1]王宁.今天,我们怎么样做班主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施良方,崔允.教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李百珍.做学习的主人[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4]严行方.厌学一定有对策[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一、分析与结果
1.青年教师适应的一般状况分析。在教师基本情况问卷中,要求教师对学校的总体工作环境做自评,发现23%的教师认为适应不好,存在一定的适应问题。通过对访谈结果的整理分析,发现常规的适应问题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环境的不适应,对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对农村学校规范要求的不适应,对角色反差的不适应。农村学校适应状况存在的年龄差异,总体上讲,老教师的适应明显好于青年教师,这与我们对青年教师学校适应的调查所得结果是一致的。
2.不同学校类型的教师适应差异分析。条件好的学校教师适应状况明显好于条件差的学校的教师,这可能是因为条件好的学校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条件好的学校的学生素质也相对更高一点,人际冲突更少,使得他们更能适应新的师生关系和师师关系。他们对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强,在面临新的工作要求时更能主动做出调整。由于教学成绩一直较好,因此获得的积极评价更多,自我感觉更好,使得他们在面临各种适应问题时能做出积极反应。
3.不同班级教学环境的教师学校适应差异分析。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基本的组织,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已有研究表明,教师个体所感知到的班级环境对其适应水平有相当肯定的解释力,而一个班级学生整体适应水平的高低,与这个班级环境有极大关联。班级环境类型越好,教师的学校适应就越好;班级环境对学校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青年教师在学校适应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适应问题大部分是在自己所处的班级这个大环境下产生的,班级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青年教师的评价。因此,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学生入学之初重点考虑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把成长背景不同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构建一个积极地班集体。
4.不同教学成绩的教师学校适应差异分析。教学成绩被视为教学适应的核心指导。本研究结果显示,教学成绩为下游的教师学校适应最差。这与国内已有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教学成绩不同的教师其学校适应性具有明显差异。
二、结论与建议
1.结论。年轻教师的学校适应总体较好,常规适应表现最好,自我适应表现最差。学校适应状况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老教师在适应总分及教师适应;常规适应,师师关系适应上要好于年轻教师,年轻教师在自我适应上好于老教师;条件好的学校教师适应总体水平显著好于条件差的学校;教师对班级教学环境评价较高,其学校适应状况也较好;学习成绩为下游的年轻教师适应最差。
1.机制(1)同一年级同学科质量的捆绑。不管是哪一个年级,用该学科的年级成绩与县平均水平作比较,包括均量值、后20%、平均分,超过县平均水平的,该学科每个任课老师都有奖,否则都不得奖。这样的评价机制紧紧地把同一年级同学科组教师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捆绑在一起,只有整个年级的学科共命运、求质量,教师们才能收获成功,获得价值。(2)同一班级不同学科质量的捆绑。一个班级由不同的学科组成,不同学科的成绩在年度优胜班级评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所有学科的成绩达到了优秀,这个班级才可以评选优胜班级,一旦有学科出现了良好或者合格,就不予评选,哪怕是只有一门学科。这样的评价机制就要求班主任加强班级整体协同管理,不但要抓好自己任教的学科,同时也要关注其他学科的质量。2.措施(1)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捆绑式”评价对教师资源的配置要求很高,既要考虑学科师资,又要考虑班级师资。①同一年级学科教师呈梯队配置。现在92%的任课教师兼任不属于自己班级的第二门课,这样首先要选好一位技术过硬、教师们信服的年级或学段教研组长和学科备课组长,以带动学段或者年级学科教师探讨问题、交流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其次,要安排好各年级的学科教师,根据教师的年龄结构、性格特点、业务能力和工作态度,尽量做到老、中、青结合,避其锋芒,优势互补;第三,还要调配好年段学科教师,从相对稳定和均衡发展的角度思考,安排1~3、4~6两个学段,兼顾低、中、高三段,每个学年在编排过程中,还会根据教学质量检测、新教师补充以及教师变动等情况再进行微调,以便让年级段搭配得更合理,达到教学最优化。②同一班级不同学科教师呈互补配置。首先要配好正副班主任,一般是老少搭配,或主课与技能类学科搭配。正班主任要求有爱心、有威望、能协同的成熟教师,副班主任要求有冲劲、会沟通、能协调的青年教师。这样的搭配,能够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并在班级管理、学科素养、活动成效、家校联系等方面,做到各负其责。其次要配好班级不同学科的教师,做到在管理、活动、协调等方面优势互补、教学相长。(2)设置恰当的研训组织“。捆绑式”评价对研训组织的配置要求也很高。只有配置合理、恰当才可能发挥最大效益,否则会事倍功半。①分级配置学段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在研训组织中,最基层的是年级学科备课组,人员少、活动多,解决学科教师当下的实际教学问题;学段教研组规模大,活动有主题、有过程,起着引领、研究的作用。年级备课组受学段教研组的指导,学段教研组受教导处的领导,完成教导处计划中的各项研究任务。学段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实行分级配置,级权清晰,一级对一级负责,才赢得了96%的技能课不被挤占的好局面。②混合配置班级研讨合作团体。每一位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现状,向班主任提出研讨建议,班主任定期组织班级研讨活动,商议班级工作。③共享研训组织中的教学资源。平时的备课及上课过程中的教学体会、复习中的练习资源等等,每一位教师都会和组内教师们分享,有请教学习的,有传授经验的,有互相探讨的,研训氛围浓厚,特别是在教师外出培训、参加教研活动的时候,组内的任何一位教师都能替代着去上课。这种组组合一、人组合一、人科合一的研训氛围非常融洽。(3)定期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议。学科质量“捆绑式”评价,倒逼着年级同一学科或者班级不同学科定期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共同有针对性地寻找改进策略。①瞄准教学质量提高幅度奖。在洪溪小学《教学奖励细则》中,我们还看到了一条教学质量提高幅度奖的规定:学科期末检测平均成绩与原基础相比有提高的,根据提高幅度予以奖励。有了这样的规定,有利于教师在新接班级时不计较原始成绩,也有利于教学跟踪,在每一次的教学质量分析会上,教师们都会做好相应的统计与分析,意在引导大家倾注精力,千方百计地提高年级学科成绩或者班级综合成绩,拉大提高幅度。②针对教学薄弱环节进行专题研讨。洪溪小学还设置了“教学质量专题研讨周”,在每一次的教学质量分析会上,针对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组织相应的研讨,群策群力,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共同提高,引导年级学科教师或班级所有任课教师为提高本班的学科质量出谋划策。
二、在校本研修上实施“对接式”教研
与传统教研相比,洪溪小学的“对接式”教研,对接问题、对接现状、对接教师,更具有针对性和解决问题的直接性。1.时间节点上的四种对接(1)新学年伊始的对接。如果新学年伊始,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没有达成彼此默契,都会影响日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此,此时的教研主要针对上下两个年级或年段的教学目标、学习任务以及教材编排、学生特点进行,便于教师早准备、早安排。(2)每学期初的对接。每一个寒暑假都是教师和孩子休息、调整、充电的时间,每到新学期初,都会对教师或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影响,因此,此时的教研主要让同一班级不同学科教师统一学期班级争创目标和发展规划,分配各自在班级管理中的任务和指标,交流分析学生的体会和感受,剖析学生寒暑假中的社会实践和新学期需求,并切合实际地调整心态,快速地投入到新学期教学工作之中。(3)单元学习前的对接。每一个新单元前的教研,可以从中掌握单元学习主题,理清新单元的教学任务和学习关系,明确重要的知识点和难点,并能对如何突破重难点进行研讨交流,可以改变教师们原先一课一课教学的习惯,增强对单元整体的了解和学习任务的分解意识。(4)考试结束后的对接。每一次考试结束后,学校都会安排试卷分析与教学的对接,通过试卷分析、讲评和交流,了解命题动态与方向,反哺教材解读和课堂教学情况,为调整下阶段的教学工作和活动做好铺垫。2.研训形式上的两种对接(1)同一班级同一学科接班老师的对接。为避免接班教师相互间的陌生感,可以安排此类对接,在同一班级的前任和现任教师之间进行听课、介绍和交流活动,从而彼此了解、熟悉对方的教学常态和教学方法。如果前任教师所带班级成绩较好,后任教师在听课时,便可以从中寻找方法,学习改进;如果前任教师所带班级学生成绩不理想,后任教师在听课的过程,也可以找找原因,及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加以改进。(2)同一班级不同学科教师的对接。在此类方式中,班主任是主要联系人,可以定期组织本班任课教师交流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学习态度等情况。同一班级学科任教老师之间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情况可以多些互动,便于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教学情况和对学生的辅导,对于促进各位任课教师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对接式”教研打破了传统的教研方式,紧密地11与学科“捆绑式评价”结合,丰富了校本教研的主题和内容,更加突出了研训的功能和要求。
三、在家校联系上,凭借“家校预习联系本”,实施双向管理
洪溪小学给传统的“家校预习联系本”赋予了新的含义,不光督促孩子运用一定的预习方法去做好预习,而且也搭起了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1.预习设置的主要目的“家校预习联系本”是由常见的练习本演变而成,主要记录预习任务,与之配套的还有一本常见的预习本,它既是学生预习的任务单,又是家长督促、指导的载体,也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平台,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其目的主要是:一要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鼓励学生在预习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并在课堂教学中予以重视和解答;二要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三要帮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把新课预习与旧知识的复习结合起来,让学生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比,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并从中找到自主学习的方法。2.“家校预习联系本”操作步骤第一,让学生记录当天需要完成的预习工作。第二,学生根据预习任务开展预习,能够将有限的资源运用到最大化,可用“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直接在课本上做预习笔记,提出有关问题;也可用书面练习,包括学习生字或者难懂的字,并通过查字典和词语手册来掌握这些字的偏旁部首、音序读音、笔顺笔画、字义组词等。第三,就是让家长依据“家校预习联系本”配合监督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并签名,同时也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第四,教师每天要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进行批阅,整理预习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对学生和家长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复,引起学生和家长的重视。通过这样一本小小的“家校预习联系本”,大大地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他们预习在先,自我的学习能量发挥到了极致,既能发现自己的学习方向,也能在某个知识点上等着老师或同学的交流发言,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在课堂教学上尝试“发现式”教学
正因为有了“家校预习联系本”,洪溪小学在课堂教学上积极尝试“发现式”教学,通过生活经验、课本内容等让学生去发现,将孩子推到了学习的最前端,做到了“学为中心”。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去发现我们说知识是生活的积累,知识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无论是语文学科还是数学学科或其他学科,洪溪小学每一位教师都会依据学生的生活阅历,为学生提供发现的平台,为知识的接纳提供准备;提供可诱发思考的问题,可以诱导学生产生层出不穷的问题;还有的提供有激荡作用的内容,就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绪被打开了,知识的学习将水到渠成。2.恰当运用课本内容,让学生去发现课本内容丰富蕴意深刻,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在洪溪小学,课本的运用很讲究,让学生充分地去发现。比如数学上有的舍去范例,结合现有的教学具,让学生去发现,达到教学效果。像教学“园面积”推理时,舍去教师的主导,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探索,才有可能掌握真正的圆面积知识。3.学会耐心地等待,让学生去发现洪溪小学在“学为中心”转型中,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学会等待,在等待中,让学生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索。有的让学生等在冲突处,利用产生的认知冲突,激发矛盾,化解矛盾,发现规律;有的让学生等在反馈处,顺水推舟,在说理的过程中,随机把知识点强化;也有的让学生等在总结处,让学生唱唱主角,梳理课堂的重点、题型、策略以及问题、思考。
五、在作业改革上,实行“精选、面批与即时反馈”三要求
一、基本情况
(一)幼儿教师基本情况
参与本次调查的教师年龄集中在20-25岁,占74%;而35岁以上的幼儿教师没有,20岁以下的教师占12%,教师的年龄结构较年轻。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只有1名男幼儿教师,其余均为女幼儿教师。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高中或大专院校,占92%,初中或中专学历仅为1人。幼儿教师毕业院校集中在师范类院校,占88%。所学专业非师范类的仅为1人,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占90%。幼儿教师在校期间接受过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课程学习的占92%,接受过科学小实验课程的占10%,接受过数学课程的占24%,接受过幼儿数学发展研究课程的占16%。根据幼儿教师上述采集到的基本信息来看,目前我国幼儿园的教师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方面都比较合理。
(二)幼儿园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中,公立幼儿园占6%,私立幼儿园占94%。幼儿园教师设置中,动物角的占88%、科技角的占62%。幼儿园中的配套玩具数量充足、种类多样的占86%。有专门的业务园长的幼儿园占90%。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园硬件设备较好,符合基本办园条件。
二、教育教学情况调查
(一)科学教学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从使用教材角度来看,有40%的幼儿园使用的是国家编订的适合幼儿园科学领域教材,20%的幼儿园使用的是地方编订的幼儿园科学领域教材,14%的幼儿园使用的是校本教材,其余的为其它。从教学内容角度来看,有28%的教师进行天文、地理等常识的活动安排,38%的教师进行简单科学小实验活动安排。从每周进行的科学领域活动课角度来看,38%的班级每周有一次科学领域活动课,36%的班级每周有两次科学领域活动课,6%的班级每周有三次科学领域活动课,16%的班级没有安排科学领域活动课。从科学领域活动课注重角度来看,58%的幼儿教师认为注重孩子的动手创造能力,46%的教师认为注重孩子对科普知识兴趣的培养,12%的教师认为注重对孩子知识的传授,尽可能多学一些。从教师设计科学活动内容时候遇到问题的角度来看,40%的教师存在知识掌握不准确、不敢确定,36%的教师在准备小实验的材料存在难度,12%的教师对实验原理掌握不准确,仅有10%的教师认为没有任何问题。此外,还有64%的教师认为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课中最难开展的是科学领域。
(二)数学教学情况
从每周进行的数学活动课角度来看,40%的班级每周有三次科学领域活动课,34%的班级每周有两次科学领域活动课,20%的班级每周有一次科学领域活动课,6%的班级没有安排数学活动课。从教师设计数学活动内容时候遇到问题的角度来看,44%的教师存在基础概念记不清楚,不能准确表达,14%的教师存在其他问题,32%的教师认为没有任何问题。从教学内容角度来看,幼儿园中常见的数学知识:数字歌、数的认识、数字书写、单双数、排序、1和许多、珠心算、10以上加减、连加连减、应用题、平均分、图形的认识、认识时间、认识方位、基数和序数等15个,教师曾进行过所占比。对于进行上述教学内容设计的主要原因,88%的教师认为是基于幼儿发展需要,12%教师认为是入小学需要,6%的教师认为是家长要求,4%的教师认为是便于管理。
三、教师发展情况调查
在本次调查的50名幼儿教师中,有20%的幼儿教师参加过国培计划、28%的幼儿教师进修提高学历、2%的幼儿教师参加过培训、40%的幼儿教师从未参加过培训、进修。本次调查过程中,幼儿教师对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在科学领域活动上有所成绩,需要开展的理科培训统计如下:34%的幼儿教师认为需要开展数学基本概念的培训、56%的幼儿教师认为需要开展物化生等基础知识及小实验的培训、36%的幼儿教师认为需要开展天文地理知识的培训、82%的幼儿教师认为需要开展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的继续教育。如果再回到大学,幼儿教师希望可以增加的理科课程统计如下:28%的幼儿教师希望可以增加有关数学基本概念的课程、50%的幼儿教师希望可以增加有关物化生等基础知识及小实验的课程、38%的幼儿教师希望增加有关天文地理知识的课程、78%的幼儿教师希望增加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的课程。
四、讨论与建议
(一)幼儿教师年龄、学缘分析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本次调查的幼儿教师年轻化比较严重。虽然,年轻教师更有活力和精力从事此工作,但也存在工作经验不足、幼儿园教师缺少梯队建设等缺点。本次调查的幼儿教师,从学历和专业上看都非常适合从事幼儿教师职业,具有较强的师范性和专业性。
(二)科学领域教育教学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中,有关科学领域的教材大多数选用比较适合幼儿的发展。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有关科学小实验、天文地理等方面的活动较少、数学知识点也不够全面。在课程安排上,科学和数学活动较少,每天需安排一次科学、数学的活动。
(三)教师发展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