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

时间:2023-06-14 16:36:11

导语:在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私募股权融资 企业私募模式 风险控制

1.引言

私募股权行为作为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正逐渐被众多高科技企业的管理者所了解,私募行为愈来愈多的被中小企业家尤其是高科技、和新兴行业所追捧。本文针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私募股权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和归纳其点。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更多有意愿或即将进行私募股权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管理者提供借鉴和实际的指导;同时,私募股权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必要的构成内容正日益受到我国政府、金融家和企业家的关注,研究私募行为也是对微观资本市场行为进行探讨的重要内容,希望研究和探讨的结论可以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健全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2.国内高科技企业股权私募融资案例

国内私募行业认为,中国内地非常典型的高新技术行业PE案例之一,这里对无锡尚德、,聚众传媒和张江高科的融资案例进行回顾,可以对国内高科技企业股权私募融资有清晰的人事。

无锡尚德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以及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制造和销售。2005年5月,尚德在全球资本市场进行了一轮私募融资,英联、高盛、龙科等投资基金加盟,这些公司用8000万美元现金换得尚德公司7716万股权。私募股权基金使尚德成为第一个在纽约交易所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 而在幕后帮助尚德进行操盘的私募方正是本文中投资高德威公司的私募基金。

在2005年的时候,聚众传媒是中国最大的户外平面广告网络运营商。在投入1950万美元之后,凯雷集团拥有其30%股份。鉴于对成本协同效益和增进市场地位的理解,凯雷促成了聚众与它的唯一竞争对手分众媒体的合并,成为中国最大的私有媒体企业,结果在这个高增长空间迅速创造了中国最强的平台,合并后的分众传媒显著增加了它的商业网络,能够为广告客户提供更加细分的受众市场。

位于北京的中关村和上海浦东的张江两个高科技园区是目前国内吸引私募资金最多的两个区域,截止2009年6月,落户张江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超过580家,2004年首家在美国纽约上市的芯片企业中芯国际和2007年成功登陆纳斯达克的展讯通信是张江园区高科技企业上市的典范。目前微创医疗、中微公司也都接受了多家风投和私募的投资,即将进行IPO。2009年8月张江集团与零点公司针对张江园区内的高科技公司进行了一次调查,符合创业板上市条件的高科技企业就有293家之多。

3.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私募股权融资现状

3.1政府积极引导扶持

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私募行业的发展,深知它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的重要性。经国务院批准,2008年4月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同意,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经发改委批准的产业基金和在发改委备案的市场化股权投资基金成立,总体投资比例不超过全国社保基金总资产(按成本计)的10%。以目前社保基金总资产计,大约超过500亿元。去年,社保基金对鼎辉、弘毅等发起的人民币基金中投资超过20亿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在上海发表演时讲指出,我国资本市场目前的水平还远远不能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积极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并将其纳入到我国要建立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体系中去。

3.2国内融资案例日益增多,地区发展失衡

。从2007年开始,国内的人民币私募基金逐渐增多,投资的项目、金额也不断增长。2008 年新设20 支人民币基金,合计募资213.28 亿美元,分别占募资总量的39% 和35%;共发生30 笔人民币私募股权投资,合计投资34.39 亿美元,相比往年,私募股权机构的人民币募资、投资占比比例均有大幅提升。

地区分布上,我国的私募资金又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江苏等地,但主体地域却在动态演变。目前国内私募金额城市排名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深圳,进行私募的中小高科技企业多数集中在各地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内。2009年8月,在首批进入创业板初审的94家中小企业中,曾披露有VC/PE投资的有38家企业,其中广义IT行业企业有13家,占总数的13%。

4.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股权私募融资模式

国内科技企业私募融资分为两种模式:

1.风险投资+私募股权

第一类企业从初创阶段就接受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者对资本市场较为熟悉,了解相关规则和资本行业。企业管理者多数是归国留学人员,曾在国外高科公司就职,在自身的专业领域积累类了不少经验,有的拥有科研成果。他们有着在发达完善的环境中资本市场的工作经历,了解熟知资本工具和其中的规则,所以创业初始就开始运用风险资本,在获得充裕发展资金的同时,从一开始就以规范的管理和完善的结构运作企业组织。

2.自主创业+私募股权

第二类企业属于自主创业,在企业创立发展阶段,没有借助于外来资金,完全靠自有资金投入、积累和发展。这种类型的企业家通常没有海外的学习工作经历,对资本市场了解较少,在企业进入成熟阶段,希望借助资本市场来进行跳跃时的发展,加速业务或市场的扩张。该类型的企业由于对私募股权缺乏了解,往往容易导致两种情况出现,对私募盲目追捧且充满热情,或则十分小心谨慎充满戒备,甚至有的企业管理家拒绝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的帮助。

两种模式企业的构成基因和成长经历导致在私募融资阶段关于股权、份额等问题的思维和态度迥然不同。被投企业的多元化投资亦是PE所忌讳的,另一方面,中国的私募基金因为对早期投资的技术趋势和管理技能缺乏准备,多把资金投资于Pre-IPO的阶段,对真正的创业中的中小企业反而投资不多。

5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私募股权融资分析

5.1国内中小高科技企业私募融资的内外驱动力

1.外在驱动力

其实私募资本在我国并没有私募概念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存在由来已久。为了解决中小企业、民营、私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以及解决他们由于规模所限,无缘公开发行股票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的融资困难,一些企业与民间金融机构进行了创新和创造。私募就是在此情况下发挥了其他融资方式无法起到的作用。国内私募基金的投资对象是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成熟企业,具有上市潜质,主要投资形式是对具有上市潜力的公司进行投资。

90年代中期以来,私募在我国进入新的高速发展阶段。各方面的动力进一步推动了私募资本市场的发展:长期形成的民间资金拆借市场随着藏富于民的现象愈发明显而规模越来越大;海外风险投资理念的引入,大量海外投资公司的进入和本土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很多大型企业集团也纷纷介入到风险投资领域,它们的经验对众多中小企业的成长帮助更大;国内股票市场的发展也使金融意识深入人心,客观上促进了私募融资的发展。

2.内在驱动力

目前的一个时期内,私募资本对于高科技中小企业意义非凡。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低是我国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就是缺乏产业化资金。虽然国家的各类科技扶持性基金和科技担保公司的出现为高新科技企业的成长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所能提供的资金非常有限。同时,由于高科技成果在产业化过程中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成果拥有者和投资者之间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就使得高科技成果很难从正式的金融部门获得资金,此时私募就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私募既可以突破正式金融对融资者的信用记录、规模、赢利性、担保等方面的限制,又能够以灵活的条款设计来吸引投资者和补偿投资风险,所以能成为高科技产业化融资的一个好方式。

高科技企业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时间还并不长,企业往往以技术研发为主,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和技术优势,人员以高学历的技术型人才为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技术研发能力。为了获取企业发展的资金,势必要和社会各方面机械接触和交流,接受知名私募基金投资的企业不仅获得充裕的资金,更在迈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市场方面做出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从2004年深圳交易所创立中小板以来,深圳交易所中小板已经进入全球三大中小板之一。截止2009年5月底,在深圳交易所挂牌上市的中小企业有273家,273家公司总市值达到9730亿元,有205家是科技企业,有135家公司承担了国家级项目。中小板培育了一批优质企业,也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5.2高新技术企业私募融资特点分析

针对我国的法律环境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私募融资具有如下特点:

1.私募融资建立在广泛协议基础之上。因为在我国,不管是《公司法》,还是《证券法》都没有规范私募融资行为,因此私募关系都通过各个阶段订立相关协议而建立起来的。

2.私募融资信息披露很不规范。私募最重要的特征是发行人可以不必向投资者进行详尽、全面的信息披露,而且对所披露的信息也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这是私募的一大优势。但是,因为在融资中涉及到公司内部员工和其他外部非机构投资者,他们没有机会和发行公司的管理层进行全面的沟通,处于信息劣势,虚假、夸大或者遗漏的信息披露往往导致非机构投资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3.在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利益方面无法可依。与公募市场相比,私募市场信息更加不流畅,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加严重,出现小股东利益受到侵害情况时,小股东将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很多小股东往往在私募融资的过程中就被迫退出企业。

4.科技企业往往需要多次融资。科技企业在人力资源、技术产品研发等方面需要持续投入,一次融资往往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

5.私募融资协议中不仅有对赌条款的限制,还存在技术和研发成果的或有转让。被私募方选中的科技企业多数都具有独有的专利或者特殊的研发成果,私募方会要求在企业没有达到预定的收益指标时,形式对专利或衣服成果的预定权力。

结论

私募融资作为资金募集方式作用已越来越突出,从国际资本市场的情况看,通过私募形式募集到的资金数量已远远超过了公募得到的资金量,因此私募作为一种募集资金的重要方式值得理论界和广大的企业家认真研究。私募过程中会涉及到双方的权益、知识产权、税收和产业政策等诸多方面,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的把握其中关键环节,为规范我国的私募股权行为和相关立法提供借鉴,同时也供学者和企业管理者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琳.浅谈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形势.金融经济,2008,11.

[2] 苏宁,刘虹,私募股权投资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全国商情,2008,13.

[3] 廖琦,宋可.私募股权基金开辟融资新渠道.现代商业化,2008,12.

第2篇

【关键词】非高科技中小企业创业板市场融资

一、上市—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1.融资难的现实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在对上海市资金融通问题的调查中发现:在生产经营上融资“较困难”、“很困难”和“不存在困难”的企业比例分别是68%、14%、18%。在有项目投资的企业中,37%的企业依靠自有资金,29%的企业依靠银行贷款。调查样本的平均银行长期借款额是49万,平均短期借款额是554万,两者之比是11:1。可见贷款在中小企业项目投资中作用不大。《新闻报》1998年4月9日的资料显示,63%的中小企业近期内没有投资打算,其主要原因就是资金难以落实,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大企业。

2.创业板市场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创业板市场又被称作二板市场、小盘股市场、自动报价系统及可供选择的投资市场等等。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主板市场门槛太高、无法满足成长性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直接融资需求而产生;是证券场外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级形态。

低门槛的创业板市场的到来,无疑是给处于困境中的中小企业带来一场及时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民营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则可通过发行新股或后续配股进行直接融资,从证券市场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其次,以拟在创业板市场上市为契机,进行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建立起产权明晰、治理结构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并且,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由于创业板市场其严格的上市条件和监管措施,特别是财务监管措施,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状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而且,企业寻求上市的努力本身就促使企业在各方面提高水平。另外能上市是企业进步和发展的一个标志,可以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提高企业的信誉。

二、创业板市场应当向非高科技中小企业敞开大门

目前,全球各主要创业板市场大都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NASDAQ培育出了一大批高科技公司,他们大都定位于支持高科技企业。2000年3月,以美国NASDAQ为代表的创业板市场进入调整期以后,各主要创业板市场纷纷转向支持更多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为了挤掉高科技“泡沫”,不少创业板对高科技公司进行了清理。不少国家与地区甚至通过重新筹建中小企业创业板市场来替代原有的市场。

这体现在:

第一,从准入条件上看:在国际上现有的创业板市场中,并没有关于企业科技含量的准入条件,以美国NASDAQ小盘股市场的上市标准为例,它所包括的九个指标为:净有形资产、股票市值(总资产、总收入)、税前收入、公众持股数量、公司创立时间、公众持股市值、最低投标价格、股东数量和做市商数。而即使是以发展地区科技产业、推动创新为本的香港创业市场也没有关于科技含量的硬性规定。香港创业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的区别在于:相对较低的上市要求、“买者自负”的原则、资料披露为主的原则和严格的保荐人制度。在其市场制度特点中并不存在关于企业科技含量的专门要求。所以,无论是否属于高新科技行业,中小企业只要达到创业板市场的上市条件就可以申请进入公开上市。

第二,从市场发展现状上看:创业板市场是高新科技公司,特别是高科技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重要场所,但是它绝对不是一个仅仅包括高科技产业的市场。美国的NASDAQ市场是一个新兴高科技公司云集的市场,它们的市值增长幅度惊人,但是尽管如此,NASDAQ市场并不是一个只包括高科技产业的市场。有数据表明,1998年底,NASDAQ市场上市公司的产业构成为:制造业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7.5%,金融保险业占20%,零售与批发占11.2%,计算机编程和数据处理占10.6%,服务行业占10.5%,交通和通讯占7%。可以认为:在当前各国和地区存在的创业板市场都是向非高科技中小企业开放的。高科技类公司占据的显赫地位是市场自身选择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人为设立制度约束的结果。

在我国现存的中小企业中,很大的部分属于传统的加工和服务性行业企业。就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行为市场发达程度来,这些企业也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但是长久以来,由于受到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不健全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十分狭窄,严重地影响了这些企业的建立、经营和发展。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可以为那些优秀的非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重要的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它们的发展。

三、非高科技中小企业在创业板市场的战略定位和拟上市的策略

创业板市场上的风险投资者们看中高科技企业的是其高成长性,希望能够通过大量的投资对象中的一家或几家企业的暴利增长来获得巨额的回报。但是对于非高科技中小企业来说,期望着一夜暴富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传统产业的特点就是缓慢但是稳步的增长。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近期内学是以制造业为主,从政策因素和国际贸易因素上考虑对传统产业都较为有利。非高科技中小企业应当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即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获取比较利益。非科技类中小企业在强化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谋求发壮大,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完成技术升级换代。这样的过程虽然成长较慢,但风险也相对低的多,可以吸引到一部分风险弱的投资者。

1.把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最终取向与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一个没有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方案的企业,其发展必然遭遇种种。投资者愿意把钱企业,是因为投资者看好企业的发展前景。因此,应把企业上市筹资的目的同发展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企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把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与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结合起来。中小企业就从巨人集团、沈阳飞龙、三株集团等企业中吸取企业产权不清、治理结构不合理的教训。在创业板市场上市,对拟上市企业的要求就是企业产权清晰,企业建立科学的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经理层等四个层次的治理结构,使企业真正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3.把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有机结合起来,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经营管理日益复杂,企业必须相应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与变化的经营环境相适应,并使企业融入国际竞争体系中,按国际惯例建立人事、资产、负债等一系列科学化的管理制度,使企业拥有强大综合的竞争能力。

4.把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目标与企业的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的统一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的有效结合,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享有成本、研发、市场开发等方面的绝对优势,由此增大企业的资产,提高企业的抗风险的能力。

拟上市中小企业,在确定企业发展战略定位后,应针对企业自身目前存在的问题,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为企业在创业板市场成功上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1.建立产权明晰、治理结构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拟上市企业在进行公司化改造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创业板市场、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动作。

2.建立符合现代企业标准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监控制度。拟上市的企业,无论是准备上市前还是上市成功后都有着严格的披露要求。因此,拟上市企业可通过聘请财务顾问公司协助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预算管理、责任会计及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并聘任一名全职的合格的会计师,负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同时应成立以独立非执行董事的审核委员会,监督审查企业年度、半年度和季度的财务报告、财务申报及内部监控程序。

3.运用资产重组措施,扩大企业资产规模。拟上市企业,一方面,可采用兼并手段将专业相同、规模较小的,但行业发展前景和产品市场前景具有吸引力的企业进行重组合并;另一方面,可以参股的方式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引进技术和价值规律。

4.建立一套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入策略投资,促进企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引入策略投资者能够为企业带来两方面的策略价值:行业和领域价值;金融和财务价值。前者指策略投资者从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或所处地域对企业的支持;后者指策略投资者将其所持有的风险资本注入企业。拟上市企业若能够从著名的策略投资者那里获得风险投资,一方面有利于企业解决上市前的最低规模要求问题,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企业上市的可能性,有利于企业上市价格的制定和上市后市场价格的稳定。

5.认真委任保荐人,为上市创造有利条件。拟上市企业应全面了解保荐人的职责和作用,聘请保荐人的意义远超出协助企业上市,一个好的保荐人对于企业构建一个运作顺畅的管理机制、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并真正实现其成长和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6.全面地了解创业板市场,在企业调整改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资本运作经验。拟上市企业对创业板市场,对资本运作的了解和熟悉,关系到企业与风险投资者、上市中介机构、上市审批机构之间的沟通,对企业策略投资者的引入、企业能否成功上市、企业股票发行价位的制定、上市后企业的运作有着极大的影响。【参考文献】

1.中小企业金融环境的思考,王琦、章启宇,商业研究2000年第四期

2.创业板市场:中小企业的机遇、问题和策略,黄健柏、扶缚龙,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第四期

第3篇

【关键字】科技孵化器;中小企业

一、科技孵化器的重要作用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特别是当前,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0%,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实践证明,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引领中小企业发展,从而振兴区域经济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邯郸市科技孵化器现状及存在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发展,邯郸市已经形成工业门类齐全、技术水平较高的产业基础。特别是近几年来,邯郸市紧紧围绕打造冀中南重要经济增长极、建设区域经济中心战略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实力有了明显增强,在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评比中,邯郸市跻身百强。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经济外向度偏低的问题更加明显,严重制约了邯郸市经济社会发展,这与邯郸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不力有很大关系。

目前邯郸只有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场地4万平方米,累计吸纳17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驻孵化,共申请知识产权41个,总产值达到2.7亿元,总收入超过3亿元,上缴利税1500余万元,提供了2000多个直接就业岗位,为邯郸市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了新的增长点和新的活力。但是,作为邯郸市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邯郸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相对滞后,与先进地市相比,在数量、面积、在孵企业和毕业企业等方面,差距明显。徐州市共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6家,孵化面积4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00余家;河北省廊坊市拥有各类孵化器9家,总孵化面积13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20家,累计毕业企业65家;保定市拥有省级以上孵化器3家,总孵化面积1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88家,累计毕业企业183家,年收入过亿企业8家,培育了英利集团和中航惠腾2家上市公司;石家庄市拥有省级以上孵化器2家,孵化面积31万平方米,在孵企业754家,累计毕业企业131家。

邯郸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面积明显不足,服务功能尚不完善。服务功能方面,除风险投资和融资担保业务外,其他诸如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资讯与评估、技术产权交易等专业化服务基本没有。此外,每年邯郸市的科技成果都超过200项,但只有很少一部分在当地转化,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

三、邯郸市科技孵化器发展建议

邯郸市是河北省冀中南经济增长极的核心之一,肩负着打造晋冀鲁豫区域中心城市的历史重任。这就要求必须加快构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从创业环境来看,邯郸市需要进一步打造综合性科技孵化平台,一是建设综合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入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软硬件服务;二是建设邯郸市科技创新服务综合平台,服务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不仅是为在孵企业提供场地、设施、物业和后勤等传统服务,更要充分发挥科技管理部门协调全市科技工作的优势,有计划的引入和整合诸如风险投资、国际科技服务、融资担保、产权交易、人才培训、企业管理等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形成被孵企业、创业服务机构以及这两大群体之间强大的聚集和互动效应,从而使孵化器成为我市高科技企业诞生和成长的高效母体,成为邯郸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综合平台,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的发动机。

新建科技孵化器要对相关产业的起到带动作用:

1.科技企业的带动作用。科技企业可以从新建科技孵化器得到五个方面的支持:⑴资金。邯郸市科技局相关服务部门、各种中介机构将入驻新建科技孵化器,直接或间接提供融资业务。企业可以了解到风险投资、民营资本、海外资金、政府扶持等各种资金信息。⑵技术。专利局、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以及新建科技孵化器的科技交流中心可以使企业更容易获得所需技术。同时科技局建立科技信息平台,拓宽技术信息来源。技术评估服务也为技术交易提供了便利。⑶信息。邯郸市新建科技孵化器将全力打造企业收发信息平台,通过建立孵化器网站,举办各种交流活动,入驻服务部门定期信息等方式,对企业统一管理,实施品牌战略,为企业宣传自我,营造市场创造条件。⑷设施。新建科技孵化器与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合作建立公共设施平台,由政府投入少量的增量投资,使以前的存量科技设施资源变成可共享的公用设施,提高科技设施的利用率。⑸服务。新建科技孵化器设立的各种服务窗口,将发挥其聚集效应,提高服务效率与水平。

2.对工业园区的带动。新建科技孵化器提高了企业的发展环境质量,会加速企业的发展速度,平均每年能提供毕业企业33家,为工业园区提供了大量的企业资源,发挥工业园对邯郸市经济助推能力。

3.对邯郸市科技工作管理上的带动作用。新建科技孵化器不仅为科技服务提供了集中办公场所,还能利用其资源集中的优势,逐步建立技术评估、科技咨询等部门,并作为邯郸市科技工作对外交流的窗口,逐步实现政府科技服务部门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提供企业联系政府的便利通道,提高科技服务的工作效率。

第4篇

关键词:技术跨越;高科技企业;数字监控

1 技术跨越战略的概念和战略过程框架

经典战略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基本的长期目标与目的,达到这些目标所遵循的途径,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与途径而对企业重要资源进行的分配。企业经营战略又包括技术、产品、文化、营销、组织、投资等若干职能战略。

资源观的战略理论认为,企业技术资源是企业资源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内主要的竞争资源,是企业经营战略形成的基础。基于能力的战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只有致力于动态能力的培育和发展才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Teece指出,企业经营战略的本质是一种战略定位,而企业现有的技术是战略定位的决定因素之一。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认为企业技术战略已经不是低层次的职能性战略,也不是企业经营战略实施的工具,而已成为企业总体战略的核心。静态的技术不可能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只有不断进行创新、保持技术能力的动态发展和领先地位才可能创造持续竞争优势,因此技术战略的核心就是技术创新战略。

Luc Soete通过对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主的一种新的技术一经济范式的考察,首次提出了“技术跨越”这个概念。Hobday指出,技术跨越是指一些后起国家跃过旧有的技术及其巨额投资,并追赶上发达国家的过程和方式。Lee和Lim基于韩国工业技术跨越的研究,将技术追赶划分为路径依从型、路径跳跃型和路径创造型三种模式,并将后两种模式归于技术跨越。我国学者张明玉等将技术跨越界定为“跨越技术发展的某些阶段,直接开发,应用新技术、新产品进而提高产品竞争力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蓬勃发展,一批旧的技术范式正在湮灭,新的范式正在形成,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追赶发达国家的难得机遇。技术范式转变期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后发优势加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对称性”带来的在信息技术等若干领域的领先优势,使得中国部分高科技企业积累了一定先进技术能力,具备了实现技术追赶乃至跨越的现实可能性。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如何充分利用技术资源禀赋,发挥技术能力这一核心竞争能力,才是摆脱低水平的价格竞争、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制胜之道,技术跨越战略应成为这些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

参照钱德勒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定义我们认为,企业技术跨越战略是指企业为实现技术能力和最终产品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而选择的途径,以及对技术能力、组织机构等相关重要资源进行的分配与整合,是技术创新战略的高级形态。参照传统战略管理理论中的战略基本过程框架,提出企业技术跨越战略过程框架,总体上可分为战略识别与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以及后续工作四个阶段,主线是技术跨越战略的基本过程,即技术的选择、获取、应用以及技术标准化、技术资源保护等后续工作。两条辅线分别为企业以技术能力为核心的企业核心能力的积累和有效配置资源以实现战略目标的技术跨越组织的构建,它们贯穿技术跨越战略过程的始终,为技术跨越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和保障(参见图1)。

2 技术跨越战略的过程研究

2.1 技术扫描

同任何战略一样,企业技术跨越战略开端于跨越战略目标的确定,技术跨越战略目标必须与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目标一致,要能促进企业的成长,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制定技术跨越战略首先涉及到的重要问题是技术扫描,即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条件,对相关技术领域进行监测、跟踪和预测,为跨越战略的实施提供备选技术集合。高科技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其技术范式的转变速度更快,产品生命周期更短。而大多数企业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技术环境时往往缺乏对技术发展现状和演化趋势的整体把握,眼光局限在技术发展整体图景的几个离散点上。当企业现有技术的S型曲线达到顶点且趋于平坦、市场进入衰退期时不得不匆忙选择新技术,这种随机性和盲目性必然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风险。理性的技术扫描注重系统性和科学性,其方法和工具有趋势分析、德尔菲调查、情景分析和技术路径图等,经验推断和时间序列等技术预测上常用的方法都可以在技术扫描上发挥作用。

技术扫描应成为企业一项制度化长期化的工作,涉及研发、市场等多个领域,因此有必要成立专门的组织,建立由技术研发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构成的多元化的技术扫描小组。小组负责人应具备扎实的技术背景,对技术历史、现状和趋势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具有将个人隐性知识转变为集体显性知识的能力,这样的核心人员称之为技术守门人。对于资源较充分的企业,在海外技术领先国家建立技术研究机构,从事技术扫描活动是一条可选的重要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扫描的侧重点和企业技术跨越战略的模式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企业计划采取沿领先者技术轨迹加速发展的跨越模式,那么应重视研究技术发展的轨迹,总结规律,把握技术改进的趋势;突破性技术不存在既定的标准规范,并不依靠对现有持续性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和“持续学习”,因而希望实施路径创造型的跨越战略则应重点关注此类技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技术扫描和跨越模式,技术跨越的主体都必须分清相关领域技术的地位,分清关键技术和附属技术,将资源集中在对产品竞争能力有决定作用的技术的扫描和研发上。

2.2 环境分析与技术跨越点选择

分析和制定技术跨越战略的核心问题是对技术跨越点的识别和选择。技术跨越点是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的函数,空间点是指在备选技术集合中选择什么样技术,时间点是指在什么时机实施跨越。分析内外部环境的主要目的就是选择合适的技术跨越点,技术跨越点选择正确与否需要通过是否与内外部环境特征匹配来检验,因此分析环境与选择跨越点制定战略是有机结合、密不可分的整体。

Brezis等认为,当技术发展处于范式转变期,具有难以预测的特点,重大的技术创新即将出现,此时是后发者实行技术跨越的有利时期。而当技术发展处于成熟期,动态性越低,技术跨越的窗口越容易开启。因此,企业在选择实施跨越战略的技术时,应该重点考察代表新范式的技术,充分利用新旧技术范式转换期积极实现技术跨越。在对技术发展趋势判断不明确、自身资源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考察目前研究已经比较透彻、标准比较成熟但尚未广泛应用的技术,对比分析其与市场上现有技术的优劣势,发掘其新的应用价值。Gruber以DRAM 和EPROM为例,从市场容量以及“干中学”的视角分析了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对于技术跨越的不同影响及其对技术选择的启示。Gruber认为,由于DRAM在电子产品中有更多的用途、代际周期(相邻两代产品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是EPROM的两倍)、投资在不同代产品之间的连续性较差以及不同代产品市场共存性困难等特点,致使DRAM产品生产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但是学习效应不明显。EPROM情况刚好相反,支持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是学习效应,而不是规模效应,由于市场空间小,产品代际周期短等特点,后起者难以有足够的学习机会,所以技术跨越的难度极大。从Gruber的研究可以看出,后起者应该尽量首先选择具有市场容量大,规模经济明显,而学习效应相对不明显的技术和产品作为技术跨越的技术目标。

此外,由于技术跨越最终需要体现该技术产品的市场实现为前提,因此实施跨越战略选择的技术必须符合市场需求的变化特征,还必须注意和企业资源、能力的匹配,注意发挥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以便更好地促进技术跨越的实现,并最大限度地降低转换成本。

2.3 模式选择

技术跨越战略实施中的核心问题——技术的获取主要有两大类模式:引进型模式与自我发展模式。前者是指技术从发达国家的企业向发展中国家企业转移和扩散的过程,主要包括贸易和技术许可两种。后者包括依靠自主创新型、合作型和并购型模式。通过贸易进行技术转移和实现技术跨越的周期一般比较长,需要经过复制模仿、创造性模仿和创新,最终实现跨越。此外,由于关税壁垒、政府的进口政策等因素可能导致贸易成本上升,不利于技术的转移。技术许可是实现相对简单和成熟技术转移的比较经济的方式,但是出于担心失去市场主导地位的考虑,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许可一般涉及的是较落后的和非核心的技术。

除了通过技术转移的方式从发达国家企业获取技术之外,在取得较多的技术积累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还可以利用技术范式转换期的机会,发挥自己在某些领域上的优势,加大研发力度,采取自主创新的模式实现技术跨越。在自身资源不足、技术风险较大的情况下,采用合作型的跨越模式是明智的选择。企业之间构建技术联盟,或者与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等组织部门进行合作有利于优化配置资源,分摊技术风险。此外,企业并购是高科技行业中获取所需技术的非常普遍的形式,韩国企业正是通过在技术发达国家并购当地高科技企业提高了技术跨越中技术学习的成功率。

转贴于

2.4 商品化

如何将领先的技术转化成为市场上的领先地位是高科技企业技术跨越战略的关键一环.企业应充分重视“先行者优势”和高科技产品的“网络效应”带来的影响。企业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占据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建立起具有较高忠诚度的“客户网络”,确立领先地位,为追赶者设置障碍。可供选择的战略有:通过控制生产成本或者捆绑销售、让利于消费者等途径实行低价战略;建立品种丰富、功能齐全的产品体系,即波特提出的多样化定位(variety-based positioning);重视售后服务,及时了解客户需求,不断推出新版本,完善产品功能,同时通过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务为公司获得利润回报;销售主导产品的同时推广相关的附属产品,例如软件企业不仅要出售成熟的软件产品,更应重视开发工具包(Toolkit)等附属产品,既可以培养客户对其技术的依赖性,又有利于将技术推广成为行业标准。

2.5 能力培养

Prahalad和Hamel于1990年提出了核心能力的概念,认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平台上的核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的积累过程伴随在企业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在制定和实施技术跨越战略时必须充分重视核心能力的培育和积累。

在核心能力的要素中与企业技术跨越战略最密切相关的是技术能力。技术跨越的成功,不仅需要物质资本的投入,更需要足够的技术能力的积累。与技术创新相比,技术跨越往往具有更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需要技术能力的积累来减弱不确定性背后的技术能力不足和信息不对称。技术能力的不足往往成为妨碍技术跨越实现的瓶颈。

技术能力不仅仅指技术开发和生产能力,而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魏江等认为技术能力的结构,可从两个层次上来分析。第一层次指从较高的角度,根据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过程来考察其结构,分为技术监测能力、消化吸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三个组成部分。第二层次是从较深的角度来分析其结构,具体可分为技术搜索、选择、学习、综合和激活、技术开发、生产、组织管理六个方面的能力。姚志坚提出了基于技术跨越的技术能力的概念:在技术跨越中,技术能力是指对技术跨越机会进行识别,选择技术跨越突破点;尽可能地从外界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结合内部的知识,产生新的技术与知识,突破技术跨越临界点,实现技术跨越,同时又使技术与知识得到储备与积累的能力。

引进掌握核心技术的团队和灵魂人物是高科技企业技术能力获取的重要手段。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构筑良好的发展平台,是高科技企业吸引人才实施技术跨越战略的必要保障。

2.6 组织构建

钱德勒曾指出:企业组织应随着战略的调整而调整,战略决定组织结构。企业实施技术跨越战略,就应随着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变化,选择和调整组织模式。技术跨越战略强调反应的迅速而不是稳定性,因此适宜选择灵活性和适应性比较强的有机型组织。适合技术跨越战略的典型组织模式有:产品开发部、内企业、新事业发展部、项目小组、虚拟组织等。姚志坚、姚婕从资源聚合和目标收敛两个维度出发,将技术跨越中的组织分为四种模式:集中收敛型、分散收敛型、集中发散型和分散发散型,并认为对于顺轨型技术跨越由于目标较明确,可以采取目标收敛型组织模式,对于越轨型技术跨越,由于不确定性较大,应采用目标分散型的组织模式。企业应综合考虑影响因素,权衡利弊,选择与其最匹配的模式。

2.7 后续工作

技术在产品上的实现和产品在市场上的推出并不是技术跨越成功与否的标志。如何保持技术和产品的竞争能力,防止后发者的跨越,建立持续竞争优势需要高科技企业进行一系列后续工作。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力量的转移》中将技术标准看作为当今社会里最具有战略意义的标准,认为这些标准正是社会力量的“最主要的较量”企业在解决技术上的不确定性之后,必须解决市场上的不确定性,调用各方面的资源,与同类技术进行标准之争,占据产业的主导标准地位。企业应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政策保护自身核心技术资源,构筑专利保护体系。需要强调的是企业有必要加大研发力度,不断创新,保持核心技术的动态发展,延长核心产品的生命周期。

3 案例研究:海康威视公司的技术跨越战略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的母公司——浙江海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二研究所控股的股份制公司,在进入视频监控领域之前主要从事计算机网路端末产品和智能家电控制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监控领域正孕育着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发展的范式革命,海康公司的高层注意到这种变化趋势。2000年初,他们通过对我国监控行业特点和自身能力的分析,决定进入数字监控领域,并把自身的产品定位在数字监控系统的关键产品——视音频捕捉卡 (简称压缩板卡)上,而选择的技术正是该产品的关键技术即视频压缩算法的实现技术。

当时,国际上基于MPEG-1压缩标准的压缩板卡已商品化2年左右,在国内,德加拉公司也已于1年前开发成功了同类板卡,并已在国内形成了批量销售。海康股份公司的技术灵魂人物、总工程师胡扬忠等人通过对关键技术(压缩算法)发展趋势的扫描分析,认为压缩算法应该遵循MPEG- 1MPEG-4H.264标准的发展轨迹。公司高层确定了走顺轨型技术跨越道路的战略。为了尽快赶超国内外先行者,公司从国外购买了MPEG-1硬压缩方案,并充分利用公司多年来积累的嵌入式板卡的开发经验,于2001年3月开发成功了基于MPEG-1的压缩板卡。由于海康股份公司的板卡价廉质优,投放市场后受到用户的欢迎,并通过自己的全国营销网路迅速形成了批量销售,到2001年10月份,销量接近德加拉并超过了国外产品在国内的销量,成功实现了技术追赶。

为了尽快超越德加拉公司,海康股份公司与拥有MPEG-4压缩标准实现技术的香港某公司于2001年11月合资成立了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有限公司。通过合资,公司迅速拥有了先进的关键技术,同时,该业务从海康股份公司分离出来后,海康威视公司的业务定位更加清晰,运作机制更加灵活,研发队伍更加完整,工作效率更加提高。2002年5月,海康威视公司率先在国内成功开发了基于MPEG-4的压缩板卡.该板卡的压缩性能远高于基于MPEG-1的板卡,产品投放市场后,形成了对MPEG-1产品的完全替代,迅速形成了大批量销售。到2002年底,只有500万元人民币注册资金的海康威视公司,实现了全年销售收入3 500万元,利税1 000万元。压缩板卡的市场占有率首次超过德加拉而居全国第一。

海康威视公司在开发基于MPEG-4的压缩板卡的同时就组织研发人员开始U.264压缩标准实现技术的研究工作。2003年5月,公司在全球率先开发成功了基于H.264的压缩板卡和嵌入式压缩设备,并于2003年下半年开始形成批量销售,至此,海康威视真正实现了路径创造性的技术跨越。到2003年底,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利税4 500万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 50%,成为国内数字监控行业第一品牌。目前海康威视的产品已开始大量出口欧美等发达国家,预计,2004年有望实现800万美元的出口额。为了应对大量的恶意抄袭和盗版现象,海康威视公司除采取申请专利、借助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之外,还采用了专用加密芯片等先进技术增加盗版的难度和成本,巩固市场地位,并正在积极参与国家数字监控标准的制订工作。

考虑到压缩算法的发展空间已不大,未来数字监控的核心技术将转向新的技术范式——图像的智能识别技术。海康威视公司已于2003年底开始与浙江大学合作,进行运动图像智能识别技术的研究工作,为下一轮的路径创造型技术跨越作准备。

第5篇

关键词: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分类号】F276.3

一、秦皇岛市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大部分企业出现资金短缺,利润下降等问题。

2、融资难是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而企业首选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但是,银行贷款十分繁琐,并且大部分银行并不情愿向小微企业贷款,导致大部分小微企业被迫选择自己筹款。

3、成本上升是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的最大压力。尤其人工成本是企业比较担心的方面。

4、大部分企业愿意进行校企合作。高校的人才与技术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因此,建议企业和高校建立起常年的合作关系,为公司吸收人才与技术。

5、政府部门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还不够完善。大部分企业表示并没有感受到政府对于自己的帮助,相反,企业认为有关部门对于他们的发展起到了阻碍的效果。

二、对小微企业自身发展提出的相关建议

1、强化自我管理,提高发展质量

(1)小微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问题,首先自身要积极适应市场的形势变化,加强技术改造和服务创新,依法、合规经营。

(2)小微企业应加强诚信意识,树立良好的企业信用形象。每一个小微企业都要像经营自己的产品一样维护和提高自身信誉,与银行打交道要做到“讲规则、讲信誉、讲效益”,杜绝各种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和恶意欠息的行为。

2、改变固守的经营模式

目前大多数的小微企业都属于家族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一定要大胆启用管理型人才,降低小微企业经营决策风险,提高企业经营上的风险控制能力,增强其融资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该强化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建立财务、质量、技术、工艺、计量、节能、安全、用工及标准化等各项管理制度;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从家族化管理向职业化管理转变。积极鼓励和引导小微企业树立开放合作、互惠共赢的发展理念。

3、注重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

小微企业应该在变中求发展,这种变主要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与社会技术同步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小微企业也要改变自身的生产和工作环境。小微企业的产品升级换代,并不意味着企业一定要做大,影响企业规模大小的因素很多,市场的需要状况、竞争状况、文化习惯、行业技术发展状况等已经行业发展的特点等,都对企业规模产生影响。

三、对政府部门帮扶小微企业发展方面提出的相关建议

1、政策扶持

(1)提供税费优惠,提高办事效率。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仅凭银行的力量还是有限的,还应积极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协调各部门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相关财税支持及服务政策,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调整税负,提高工作效率,以利于小微企业做大做强。在此过程中,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实行减税减费、免税免费减轻企业经营负担;通过政策力量,对部分融资过程中必须产生的费用进行规范、降低。

(2)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政府的中小微企业局可先建立各地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中心,收集、汇总税务、海关、金融、社保、治安、司法等系统的企业信用信息,记录企业纳税情况、信贷记录、合同履约率、遵守法律等情况,供社会查询,以增加企业信用信息的透明度,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信息服务,为金融机构扩大信贷切入点提供基础支持。

(3)政府要加大对小微企业工作奖励补偿力度,推动相关机构的服务意愿,具体措施方式有:一是设立地方小微企业服务奖励资金,或者在政府对银行年度考核中增加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内容;二是设立补偿奖励资金,根据年度贷款余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奖励;三是地方财政性存款的存放,由财政部门联合中小企业管理部门根据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投放情况作安排,以提高银行投放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四是表彰激励,根据各家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投放额度,每年评比先进。

2、银行融资

(1)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设立“小微企业专营机构”,根据小微企业的经营、生产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一整套区别于传统产业、行业,个性化的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

(2)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审核,应以企业负责人的信誉状况、水电气等费用开支正常与否、企业缴纳职工社会保险是否足额、薪酬福利发放是否及时等情况为主,转变原有单纯的偏重于抵押物作为放贷标准的状况。

(3)丰富融资品种。在融资产品上灵活创新,如:交存一定额度保证金的借款人互保联保贷款、专业担保公司担保贷款、原材料半成品等存货质押贷款、应收应付货款质押贷款、小微企业经营者个人资产抵押贷款、小微企业账户限额透支、为大中型企业配套产品的产业链贷款等。

3、服务体系健全

(1)加强服务平台建设。要整合社会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培育服务机构,重点加强小微企业服务中心,技术市场信息平台、产品检测信息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专利技术信息服务平台、融资担保服务平台、小微企业物流服务平台等“一个中心、六个平台”建设。

(2)健全小微企业服务长效机制。要建立市、镇领导干部联系小微企业制度,对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成长性较强的小微企业要密切走访,及时有效地为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参考文献

【1】吴江涛.科技型小微金融制度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09):103-106

第6篇

关键词:商务服务业 集聚区 因子分析 竞争力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转型,我国也加快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扩大国内需求对出口下降的替代,扩大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比率,增加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在GDP总就业中的比例,特别是发展以商务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成为今后发展的重点。北京市作为首都,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都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近年来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北京的国际知名度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提升,北京的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此外区域合作的不断加深都为北京商务服务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回顾北京近年来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北京商务服务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且空间分布特点明显,形成了“市场自发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等几种典型聚集区建设模式,商务中心区(CBD)、金融街、中关村西区、东二环交通商务区银河综合商务区、北京市大兴区国基创新园等特色商务服务业集聚区相继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成为北京商务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2013年6月1日,在第二届京交会“北京日”上,北京商务中心区(CBD)、东二环高端商务服务业发展带、中关村玉渊潭科技商务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银河综合商务区和北京市大兴区国基创新园等六个园区被授予“北京市商务服务业集聚区”称号;北京金融街、北京商务中心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东二环高端商务服务业发展带、中关村科技园区电子城科技园、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北京天竺空港经济开发区和国门商务区被授予“北京总部经济集聚区”的称号。综合来看,北京商务中心区(CBD)、金融街、东二环高端商务服务业发展带、中关村科技园、银河综合商务区和北京市大兴区国基创新园六个商务服务业集聚区,已成为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商务服务业集聚区和商务服务业及首都经济的新增长点,因此对六商务服务业集聚区进行研究对于北京市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北京市区域商务服务业评价理论依据

第一,经济发展。经济是反映某一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是整个社会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对经济发展的评价可以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经济效益、企业发展四个方面进行。首先,经济规模反映了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情况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从区域GDP增长率、区域GDP占全市GDP比重、区域就业人员占全市就业人员比重、利用外资额来反映区域的经济发展规模。其次,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各种资源和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有效配置,而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果,因此产业结构综合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效率。对于商务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可以从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区域GDP比重、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区域就业人数比重、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区域GDP比重、规模以上第三产业占区域GDP比重几个方面分析。再次,经济效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成本和效率,可以从第三产业用电量、万元GDP能耗来反映。最后,企业作为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发展情况也从侧面反映了经济的发展情况,因此本文从入区企业总数增长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利税总额三个方面分析企业的发展情况。

第二,社会环境。社会发展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持,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商务服务业作为高知识和技术密集性、高素质性的新兴产业,其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才的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就是以科学技术和高科技人才为依托发展商务服务业的成功实例,因此本文从科学技术和教育支持两个方面评价区域商务服务业的社会环境,而具体的指标则选取发明专利授权量、技术合同成交总额、教育支出增长率、书刊文献外借册次增长率。

第三,区域环境。近年来,北京市空气污染严重,PM2.5爆表逐渐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和舆论的热点,北京市的环境问题不仅影响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水平,影响北京市的国际形象,也逐渐成为制约北京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六大集聚区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本区域环境的制约,环境因素也逐渐成为评价商务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此外本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区域环境的重要方面,为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同样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从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两个方面来分析各区域的区域环境,具体指标则选取星级宾馆出租率、备案停车总位数、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可吸入颗粒年均浓度值和林木绿化率。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上文分析,本文选取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区域环境三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实证分析

数据来源。由于中关村玉渊潭科技商务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等具体商务服务业集聚区数据不易获得,本文以六大商务服务业集聚区所在的区域数据代替。选取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石景山区、海淀区、大兴区六个区的2012年GDP增长率等22个指标的数据,数据来自北京市统计局。实证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操作。

提取主因子。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出相关系数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主因子。通过分析,前4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5.3%,表明这4个因子包含了22个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可以有效地反映六个商务服务业集聚区的竞争力水平,因此提取前4个因子作为主因子。

因子旋转及解释。为使每个主因子的载荷分配更加清晰以便于解释各因子意义,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得出4个主因子载荷值。由于每个主因子只在少数几个指标上的因子载荷值较大,因此可以按高载荷来定义各个主因子。如表2所示。

根据因子载荷矩阵表可以得出四个公共因子如下:第一公共因子F1上高载荷的指标有X2(区域GDP占北京市比重)、X3(年末就业人数占北京市比重)和X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相应的因子载荷值分别是0.987、0.940和0.937,这些都是表征经济规模的指标,因此把F1称为规模因子。第二公共因子F2上高载荷的指标有X5(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占GDP比重)、X14(发明专利授权量)和X15(技术合同成交总额),其因子载荷值分别为0.916、0.930和0.945,因为文化创意产业占GDP比重、发明专利授权量、技术合同成交总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把F2称为科技创新因子。第三公共因子F3上高载荷的指标是X10(万元GDP能耗下降率)、X11(地区企业总数增长率)和X12(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相应的因子载荷值分别是0.911、-0.908、0.775,因为万元GDP能耗下降率是产业发展效率指标,而企业总数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是企业发展指标,因此将F3称为发展效率因子。第四公共因子F4上高载荷的指标是X8(规模以上第三产业占区域GDP比重)、X19(区域绿化率)和X21(固定资产投资额),因此将F4称为发展环境因子。

计算因子得分和综合排名。为了计算各主因子得分,首先对各指标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并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据此可进一步得出六大区域主因子得分的计算公式:Fi=bi1X1+……+bi22x22,其中bi为第i个主因子的得分。六大区域各省市综合得分则根据主因子得分加权计算得出,权重取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0.473、26.164、22.219、6.444。因此最后得分公式为:

F=(40.473F1+26.164F2+22.219F3+

6.444F4)/ 95.3

将相关数据分别代入Fi及F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六大区域商务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的4个主因子得分、综合得分以及相应的排名顺序,结果见表3。

实证结果分析。综合得分分析。从商务服务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来看:西城区得分最高,其次是东城区和朝阳区,这三个区域的前三个公共因子得分都很高,其商务服务业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但综合来看,六大商务服务业集聚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东二环高端商务服务业发展带所在的东城、金融街所在的西城和北京商务中心区(CBD)所在的朝阳区表现出极强的竞争力,远远领先于银河综合商务区所在的石景山区和大兴国基创新园所在大兴区。

F1因子分析。F1因子是规模因子,主要表现商务服务业发展的规模。从得分来看,最高的是东二环高端商务服务业发展带所在的东城区,其次是金融街所在的西城区,说明以大型央企总部和金融业地区性总部为主导的东二环高端商务服务业发展带在集聚了中海油、神华集团、中国保利等大型企业总部,北京移动、北京电信、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等地区性总部以及诺基亚、西门子、飞利浦等跨国企业总部后,商务服务业得到空前发展,经济规模逐步扩大。此外,金融街作为北京的金融业主中心区,金融街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和稳步发展,形成了以金融企业总部为核心的高端商务服务业集群,区内聚集了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寿、国家开发投资公司、高盛高华、中化集团等在内的国内外知名金融、保险机构及资产管理公司集团总部,这些企业总部管理着近20万亿的总资产,日资金流量超过百亿,使北京在全国的金融和资产管理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与之相配套的商务服务业规模也逐步提升。而银河综合商务区和大兴国基创新园的商务服务业发展规模相对要落后,这主要与两个地区商务服务业起步较晚有直接关系。

F2因子分析。F2因子是科技创新因子,主要测度各地区的高新技术发展情况和创新能力。该因子得分中,拥有众多高科技企业、大型公司总部和高科技产业管理机构,以众多名校和人才资源为依托的中关村西区占据绝对优势。说明中关村西区已成为高科技产业的管理决策、研究开发、产品和技术的展示中心,高科技资本市场中心及高科技产品、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交流中心。同时,与高科技企业相关的商务服务企业也开始聚集,高科技商务服务业在快速发展。

F3因子分析。F3因子是企业效率因子,是园区内企业发展情况的表现。在该项指标中,金融街得分最高,说明该园区的高端商务服务业企业发展状况良好,这与金融街的良好资产管理能力以及各企业与国际形成良好交流,与国内外企业形成良性竞争从而提高自身的发展活力和效率有密切关系。

F4因子分析。F4因子是环境因子,主要测度各园区的环境质量。在该因子得分中除银河综合商务区所在的石景山区和大兴国基创新园所在的大兴区得分为正外,其他园区得分均为负数,且东二环高端商务服务业发展带所在的东城、金融街所在的西城区得分最低,与其发展规模等其他因素极不相称,说明环境问题仍不能忽视,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

对策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相对于东二环高端商务服务业发展带、金融街、北京商务中心区(CBD)等起步早且发展较充分的商务服务业集聚区,新兴的商务服务业集聚区如银河综合商务区、大兴国基创新园无论是发展规模、创新能力、企业效率等方面都明显落后,竞争力和发展潜力都比较低下。因此,国家应加强对新兴商务服务业集聚区的政策扶持力度,从政策拨款、税收优惠、科技扶持等方面入手予以政策倾斜,努力改变各园区间的发展不平衡性。

二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国家、产业、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动力。商务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分支,本身具有高技术性、知识性和新兴性三大属性,提高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园区商务服务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参考中关村西区的发展模式,各园区应努力提高园区内高新企业的比例,增大科技和教育投入,增加与高校、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本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是提高企业发展效率。商务服务业企业作为商务服务业的重要构成要素,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商务服务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因此提高企业的发展效率对于提升整个园区的商务服务业发展能力有重要意义。借鉴金融街的发展经验,各园区应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升品牌价值、实现企业机构和组织形式的创新,与其他地区、国家的企业形成良好交流和互动,提高园区内企业的整体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是切实提高环境质量。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商务服务业竞争力较强的东二环高端商务服务业、金融街等园区的环境质量却不容乐观,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商务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双赢”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应将“环境承载力”作为宏观经济指标的先决性约束,在发展的同时做好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营造良好的区域环境才能真正实现本园区商务服务业的高速可持续发展。

1.张晓辉.城市商务服务业发展前景及制约因素[J].统计与管理,2012(2)

2.赵弘,谢倩.北京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环境与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8(4)

3.赵弘,牛艳华.商务服务业空间分布特点及重点集聚区建设―基于北京的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0(2)

第7篇

【关键词】场外交易市场;新三板;信息披露与监管

一、台湾场外市场发展现状

中国台湾地区的场外市场为兴柜市场和盘商市场。兴柜市场于2002年1月成立,由柜台买卖中心代管,其成立目的是为了解决大批未上市未上柜股票在分散的盘商处交易的问题。台湾证卷监管当局规定,所有你到台湾证券交易所上市或到柜台买卖中心上柜的公司,均必须先到兴柜市场挂牌交易至少达6个月,由此使得兴柜市场成为上市或上柜的预备市场。

兴柜市场自成立之后,挂牌公司数量、总市值两项指标一直比较稳定(除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有较大幅度的市值下降外),其主要原因在于兴柜市场的定位。作为上市或上柜公司的预备役市场,兴柜市场成立以来挂牌公司一直呈现“大进大出”的状态,即公司流进流出的渠道畅通,符合上市或上柜条件的公司在挂牌交易6个月后大都申请到交易所上市或柜买中心上柜,而经营较差、不再符合兴柜挂牌标准的公司被摘牌的也很多。

二、台湾场外交易市场“兴柜市场”的规则简介

(一)发行市场规则

在发行方面,兴柜股票都为辅导期间准备上市或准备上柜的公司的股票,兴柜股票对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设立年限、股权分散、股份流通都没有具体规定,但要求有两家以上的推荐证券商。

在推荐证券商方面,证券承销商、证券经纪商、证券自营商都具备推荐资格,推荐证券商自行认购股份总数的1%以上且不低于10万股,如总数的1%超过50万股者则至少不低于50万股。推荐证券商可中途加入或退出,在开始兴柜买卖一个月后可以中途加入,加入满6个月后可以退出,但对最初推荐商必须满两年后才能退出(不影响发行公司登录资格者不受此限)。

(二)交易规则

兴柜股票市场交易时间为9:00-15:00,交易制度采用做市商制度,投资者买卖兴柜股票必须与推荐证券商进行交易。事实上,台湾推荐证券商也就是做市商,但缺乏保持市场活跃的动机和责任。推荐证券商主要责任和义务为:必须在每日开盘前报价,数量不得低于1000股,每位推荐证券商向柜台买卖中心上报买入卖出价格与数量,如有投资者在此价格上申报,则上报该价位的推荐证券商有成交的义务。一旦成交,推荐证券商必须在3分钟内传入柜台交易系统向外公布成交情况。在柜台交易系统中买入和卖出价格只显示最优报价(最高买入价和最低卖出价),但投资者可以在推荐证券商网站上查阅到全部报价。

(三)信息披露

兴柜公司对季度财务报告、财务预测公布方面没有被强制要求,但必须公布半年度财务报告、年度财务报告。每月公布营业收入、背书保证金额、资金贷放金额及衍生商品交易等信息。对重大事项必须及时披露。信息披露方式主要为发行公司自行输入柜台中心股市观测站,推荐证券商在券商网站上披露相关的信息。

三、台湾柜台市场发展经验对我国新三板市场的启示

从台湾发展柜台买卖市场和兴柜交易市场的过程和经验来看,大陆发展新三板市场可以借鉴以下几点经验:

(一)在推动新三板市场建设中,监管部门必须起主导作用

台湾柜台交易1968年在《证券法》中被明确提出,1988年台北市证券商业同业公会成立柜台买卖服务中心推动了柜台买卖市场的发展。但在随后的6年时间中申请上柜的公司不到30家,成交非常低迷,发展非常缓慢。直到1994年7月,台湾证管会成立了专门的筹备委员会推动了柜台买卖市场的发展,成立了柜台买卖中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台湾柜台交易才真正开始快速发展。因此证券监管部门在市场建设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二)新三板的建设对发展中小企业、促进产业升级非常重要

台湾柜台交易的公司大多正处于成长期,股本较小,发展潜力较大。与台湾集中交易市场(类似于主板市场)相比,柜台交易股票家数为397家,与集中交易市场的593家相差不多,但上柜股票总市值只占整个证券市场的13.07%,集中交易市场占86.93%。上柜公司资本总额占全部上柜、市公司总额的14.61%,集中交易占85.39%。可见上柜股票股本较小,市值较低,比较适合于风险投资者参与。

由于上柜股票盈利能力、设立年限、资本规模要求较低,便于中小企业上柜融资,对发展台湾的中小企业起了非常良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科技事业的企业上柜不受盈利能力的限制,大大促进了台湾科技企业的发展。目前台湾电子产业在国际电子行业中位居重要地位,与台湾资本市场对电子产业的支持密不可分(在上柜公司中一半以上为电子类企业)。因此,我们建设新三板市场,对其扩容,有利于促进大陆地区的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提升大陆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

(三)建设新三板市场有利于促进证券市场多元化发展

台湾柜台买卖市场为广大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和交易的平台,也增加了台湾一般投资者投资的场所。台湾兴柜股票市场为未上市但准备上市企业的股票提供了合法交易平台,从而避免了原来存在的地下非法交易纠纷,增加了未上市企业的透明度。

第8篇

(一)风险投资机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风险投资赖以发展的宏观环境得到改善。1999年我国政府提出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逐步建立风险机制的发展计划,使我国风险投资一度出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在2002年的时候,我国风险投资机构一度达到366家,然而由于我国创业投资缺乏通畅的撤出渠道,创业板市场名义及时推出,到2005年时我国风险投资机构一度减少到319家,2003年和2004年一度出现负增长,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我国风险构造机构总体上是呈上升趋势的。

(二)风险资本到2007年的时候我国风险资本总额达到了1205.85亿元,相对上一年的风险资本总量583.85,翻了一番。我国风险资本一方面来源于国内,一方面来源国际,在2006年以前,国内风险资本占有过半比重,而到2007年海外风险资本占有明显优势。内资风险资本主要由政府资金、企业资金、金融机构资金和个人出资组成。企业出资占内资风险资本的过半比例,其次是政府资金。个人资本在风险资本中的比例不大,但是个人资本升幅较快,呈快速增长趋势。

(三)风险资本投资行业情况我国风险投资涉及的行业很多,从工业、农业再到第三产业都有,但是50%左右的风险资本都投在了生物科技、IT行业、半导体行业、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及传统制造业上。这些行业都属于除了制造业以外都属于高科技行业的范畴,有利于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制造业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是由我国的特色国情决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得到世界的认可,很多国家企业开始在我国寻找代工,也正是这个机遇使风险投资看到了盈利的前景,把风险资本投向了传统的制造业。

(四)风险投资规模我国风险投资总量是呈稳步增长趋势的,单个项目的平均投资额度也越来越大,投资项目也越来越多。但是,我国风险投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项目金额在300万元以下的更容易获得风险投资的支持,这是由我国政府风险投资的原因造成的。另外,我国风险联合投资的情况增多,既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风险投资,推动企业发展,也有利于降低投资风险,获得更多投资效益。

(五)风险投资方式我国风险机构投资的方式主要是参股,股权比例由投资机构和被投资企业共同协商确定。但有一个明显的现象,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在被投资企业所在股权比例一般在10~20%之间,而且这种股权分配的方式在所有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项目中占有的比例最高,而且呈上升趋势,股权比例在10%以下的项目所占比例持续下降。这种现象说明风险投资机构越来越谋求被投资企业经营权,这也是我国风险投资机构逐步走向成熟的表现。毕竟只有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当中才能对所投资的项目切实把握,有利于充分发挥风险投资机构的优势对被投资企业进行必要的经营指导,从而降低投资风险。

(六)风险投资项目的经营时间2005年,我国风险投资项目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经营时间1年以下和5年以上的企业获得的风险投资项目增多,而经营时间1~3年的企业获得的风险投资项目减少。这是由于企业发展到三年左右的时间时,是企业发展面临转折的阶段,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都较大,然而这个阶段也正是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阶段。国家有必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扭转这种局面,否则很多具有潜力的企业可能被迫淘汰。(七)资本退出我国风险投资机构资本退出的方式有三种,上市交易、股权转让和清算。以2007年为例,当年资本退出的投资项目中,48.08%的采取上市交易的方式实现资本退出,47.77%通过股权转让实现,通过清算方式完成资本退出过程的仅占3.85%。其中,以股权转让方式实现资本退出的,所转让的股权大部分被企业原股东收购,被其他企业收购的很少。

二、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在风险资本构成中占有比例过大,民间资本来源不足在风险投资发展的初期阶段由政府引导建立风险机构,以提高风险投资基金的信誉,提高投资者的信息和安全感是有必要的,但政府在风险资本构成中不能占主导作用,要及时做出转变。毕竟政府资金软约束性等特性,容易导致资金的低效使用和滥用。然而,我国风险资本构成中,政府一直处在主导地位,虽说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直接出资转变为政府和企业及外资机构并举的局面,然而,事实上,我国风险投资资本构成依然不能摆脱政府主导的状况。

(二)现有风险投资政策和措施难以对境内外资金形成较大吸引力首先我国创业板市场没有形成,使得风险投资的推出渠道不畅。相对美国78.6%的资本退出方式选择公开上市,我国此比例仅为42.31%。正是由于资本退出渠道的不畅导致很多境外投资机构不愿意进入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其次,我国缺乏对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及金融扶持。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风险投资行业上,没有出台税收优惠或豁免政策,在中国进行风险投资必须交所得税,不利于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第三,我国不承认合伙制企业合法地位,导致我国风险投资活动面临双重征税的窘境。另外没有针对国外投资公司出台相应的调整政策,也导致国内环境缺乏对境外风险资本的吸引力。

(三)风险投资的发展缺少法律法规的保障风险投资作为金融活动的一种,但其运行机制却很独特,必须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风险投资行业运行机制,拓宽融资渠道。我国在进入风险投资以后,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然收效甚微。在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许多领域都无法可依。具体体现为:一是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风险投资公司的设立条件、资金筹集、业务经营范围、组织形式、经营运作、股权实现等没有做出系统性的规定;二是对于企业上市、股权交易及兼并收购规则没有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详细阐述,做出规定;三是针对风险投资税收的界定上只有一些零散的条例,没有形成正式的法律条文。

(四)资本市场建设不完善风险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投资收益,而企业上市对投资公司来说是最有利用可图的,然而,在我国那些风险投资公司扶持的企业很难达到我国的要求,造成风险投资公司资本退出难度加大。一是股票发行受额度限制,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没有行业主管部门,没有地方政府支持很难的得到上市额度;二是风险投资的对象多为私人控股高科技企业,然而,在我国私人企业上市国家虽不禁止,但也不提倡;三是风险投资的对象多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其规模、业绩等很难达到主板市场的上市标准,而中国并没有设立二板市场,从而导致风险投资企业即使投资成功,也难以变现。

(五)风险投资人才缺乏风险投资行业涉及到公司战略规划、企业经营管理、投资、税务、金融、高科技等众多学科知识,面临的实践操作异常复杂,不仅需要风险投资基金经理人有专业素养,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时间短,投资经验缺乏,加上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束缚了人才的发展,导致我国风险投资人才匮乏,这是我国风险投资行业难以达到国外同行水平的根本原因。

三、构建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一)宏观上发挥政府的引导示范作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需要强大的资金流支持,风险投资正是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产业,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风险投资行业。首先明确政府直接出资介入风险投资个功能地位。通过政府直接出资吸引、带动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到风险投资中来,弥补民间风险投资的缺口,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风险投资发展壮大以后,政府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法律制度建设、金融支持、税收激励方面。其次,建立风险投资阶段的相对前移机制。风险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都经历种子期、导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正处在种子期,政府直接风险投资可以介入到风险相对较大的种子期,避免后期和民间资本争利,也弥补了种子期的投资空白,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第三,政府要建立功成身退机制。政府直接出资介入风险投资领域的目的是为了扶持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一旦政府投资的风险企业能够独立运营,并有充足的民间资本供给时,政府要适时退出。

(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及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我国对外招商引资的经验和国外风险投资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健全和稳定的法律环境是风险投资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境外风险投资机构确定是否在我国投资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积累下来的诟病在经济领域还广泛存在,经济体制、社会体制还没有成熟,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市场竞争缺乏公平等严重阻碍了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必须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为风险投资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有序、合理的市场环境。如,完善公司法,承认合伙制的合法地位,调动各方投资热情;完善知识产权法,保护风险投资机构的权益;完善金融法规,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等。另外,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风险资本增值是风险投资的目的,而这依赖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上市难,没有建立创业板,导致风险资本退出难,也是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创业板,降低中小企业公开上市门槛是非常必要的,让风险投资企业可以顺利退出资本。此外还要规范收购兼并市场,减少风险资本退出难度,推动风险投资发展。

(三)加强风险投资的人才培养知识信息时代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风险投资行业需要的是一批高素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人才更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因此,要想推动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培养多层次、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第一,培养广大的人才群体。政府通过调控鼓励高校和风险投资机构加强合作,培养具有保险、金融、企业管理、科技经济知识及预测、处理、承受风险能力的人才,满足风险投资业对人才的需求。第二,建立人才流动机制。人才作为生产要素,通过市场竞争流动,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打破现有人才管理体制,促进人才流动,培养跨学科、跨行业的综合型人才。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目前,在风险投资行业中,公司职员可以购买个股,技术专家可以以技术入股,以激励公司员工和吸引人才。激励手段不缺,关键是合理利用和加以完善。其中,股票期权是激励公司管理层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公司绩效最有效的方法。

第9篇

关键词:海归;二元网络;关系;文化

一、 引言

中国的海归企业兼具全球化和中国元素,潜能巨大,根据2011年的数据,仅北京中关村平均每个工作日就有2家“海归企业”诞生,中国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高科技企业一半以上都是由海归创办管理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分别由三代企业家推动了三次经济高速的发展,第三次创业潮就是以一大批在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和实践的海归为代表,加上部分本土知识精英。然而目前对海归企业的理论学术研究却滞后于海归企业发展现状。海归企业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将有潜力成为我国创业创新的中坚力量之一,对其的研究将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社会网络的研究在社会学和管理学近年得以广泛应用,社会网络深受文化的影响,关系式一种社会网络,在很多国家存在,但是受其本国文化的影响,有着不同的含义和作用。海归同时受中西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二元文化,并进而影响了其国内国际的社会网络,这种网络在起创业和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作用会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值得深入分析。关系是中国文化在经济生活中的最直接和全面的反应,关系及其作用被认为是在中国从事商业活动的一个基础性变量,也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主导下的企业从事商业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成为国外了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经济管理的一个突破口。因而从文化视角入手,分析海归社会网络的差异,将有助于全面解析海归的二元社会网络的作用机理。

二、 海归企业的相关研究评述

海归企业是很多新兴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国的重要现象,对当地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Robert E Lucas,Jr(1990)提出了“人才回归论”(Brain Gain),他指出欠发达国家缺乏高技术的人才和人力资本,这样可能使得这些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有更好的机会和利润空间。Annalee Saxenian(1999)是提出“人才循环论”(Brain Circulation)的学者之一,她指出今天国际人才的流动已经开始了双向的流动,在海外的原发展中国家人才会对其母国经济生产力的增长、新企业的创建、就业机会的增加、研发和直接投资及技术创新都起到积极的作用。Saxenian(2005)指出,美国硅谷的成功,中国和印度的人才功不可没,而这些穿梭于美中之间的风险投资者对中国高科技的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Raj,Dhooleka Sarhadi (2003)分析了“海外印度人”对印度的影响,认为这些海归带回了大批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特别是与世界各大公司的关系,有力地促进了印度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关于中国创业的研究,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中国转型经济下的创业问题却没有得到完备的分析。中国创业的研究要考虑中国的情境性,如Tan(2008)的研究显示已有的一些西方理论并不能直接应用于中国转型经济环境下的创业问题研究,而应该考虑到中国具体环境的特殊性,因此,对中国创业活动特殊规律及其理论贡献的挖掘总体上仍不尽如人意。

关于中国海归企业的研究中,Mike Wright等(2008)从资产互补的视角,实证研究了中国海归企业的创业园选址和企业家经验类型及绩效的关系;Ou Dai和Xiaohui Liu(2009)从基于知识和网络的视角对比实证研究了中关村的海归和本土中小企业的绩效;Lgor Filatotchev等(2009)研究了在新兴市场高科技中小企业中,海归创业者的知识转移作用;Xiaohui Liu等(2010)则实证研究海归企业与本地的其他企业的创新能力及知识溢出的新方式。

三、 社会网络的文化对比分析

1. 关系的中国文化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导,其特点首先是注意宗法等级观念,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一。中国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在宗法关系上形成的注重“关系取向”与“身份取向”的伦理型文化,这种传统导引出的是等级制度、“家长权威”、人与人关系间的“特殊主义”倾向和“依赖人格”。其次是“君师合一”。君王是政治权力的最高代表,圣人则是伦理权威的最高代表,二者合一,就是伦理与政治的合一等。

商业的传统地位在历史上一直非常低,因为中国是农耕社会,自古就依靠土地,统治阶层依靠的是田赋,从而有“以民为本”的思想和“士、农、工、商”的地位排列。商人被认为是不从事生产寄生的,其价值在传统文化中被否认而置于最低层,因而是可耻的。再者商人致富便拥有驱使贫苦民众而造成势力,破坏既定秩序威胁统治阶层的利益,因而政府要重农抑商控制经济。同时,中国缺乏契约精神。在商业被压制的社会里,买卖交易,私人契约之类皆依风俗习惯,无私法可言。如费正清所言:中国没有把公司看作法人的思想。大的商号都是家庭企业。商业关系并非冷酷不讲人情,它不受那些与家庭处于另一世界的法律或契约原则的约束。商业是维持中国人生活的人情、亲族义务和私人关系的整个巨网的一环。在旧中国,法律、契约的神圣义务和自由的私人企业三者之间,从来没有成为神圣的三位一体。由此可见,关系在中国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影响是巨大的,商业活动更多地以私人关系为基础(Relation-based)。

关系是中国一个传统的历史文化现象,要想定义清楚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目前关系依然没有一个精确和统一的定义。从字面意义上讲,“关”指门或者障碍,“系”指连接,合起来“关系”指通过门或者克服障碍来取得联系。广义的讲,关系就是个人间的一种联系,这种联系非常看重的是网络、信任、承诺、好处、共同的、互惠和长期的收益。在管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进行关系研究时,关系被视为一种社会网络。从社会学角度而言,Luo(1997)提到,儒家认为社会是关系导向的,建立一个强有力和有秩序的层级关系,就会获得社会和经济活动的秩序和谐。在这样一个层级社会里面,个人之间形成的隐含着相互义务、互利性和信任的联系就构成了中国社会关系和关系网络的基础。中国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以已为中心”由近及远的“差序格局”,是“以人伦为经,以亲疏为纬”的人际网络。从管理学的角度而言,Peng和Luo(2000)提出关系在组织层面就是管理者和合作者及政府官员的可以用为来组织目的所利用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管理者的社会网络。同时,关系是一种社会资本,因为它包括了社会交往的互惠性义务和决定一个人的面子,关系成为一种人们之间相互信任与合作的资源,运用关系能克服资源短缺,因而成为社会资本的一种重要来源。

2. 中国社会的关系与西方社会的交换关系的区别。

中国社会的关系与其在西方社会相对应的概念存在较大的差别。然而就是西方各国的关系也是具有较大的差异,因为西方各国的文化之间就存在差异。比如,福山认为中国、法国、意大利为低信任社会的代表,美国、德国、日本为高信任社会的代表。

简单的说,中国社会的关系相对复杂,西方社会的交换关系比较简单,两者的共同点就是互惠性,而中国社会的关系的互惠性是隐性的,是建立在感情和私人关系基础上的,而西方社会的交换关系是显性的,就是一种非私人关系的经济权衡基础上的。中国社会的关系遵循的是社会一种习俗、惯例和规范,而西方社会的交换关系遵循的是法律和规则。中国社会的关系的角色是比较隐晦的,这种关系的互惠性范围也是比较有弹性的,而西方社会的交换性关系是比较明确的,关系的互惠性范围也是限定好的等等。二者的对比见表1所示。这只是一种简化的、抽象的对比,而这种差异显然是由于深层的文化因素所决定的。

四、 海归二元网络的文化差异机理

社会网络研究的核心观点可以归结为:以Granovetter(1973)为代表的联结强度(Strength of a Tie)特别是弱联结的力量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以Bourdieu(1980)、Coleman(1988)为代表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观点、由Burt(1992)为代表的结构洞 (Struetural Hole)理论以及以Polanyi(1957)、Granovetter(1985)、Uzzi(1996)为代表的嵌入性(Embeddedness)理论。社会网络深受文化的影响,因为文化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文化的差异将传递到社会网络上的差异,这种影响机理可以用图1来表示。

总体而言,中国与西方社会的一个根本不同点就是:西方认为个人和社会为两独立之本体,而在中国则以家族为社会生活的中心。这是中西的历史发展路径不同造成的,因此中国现代社会脱胎于伦理本位的宗法社会,而西方现代社会则源于基督教的集体生活的社会。为了对这种文化差异进行度量,Hofstede(1980)提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文化维度并被广泛应用。西方社会中,美国是典型的个人主义社会,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社会,而这种文化的不同又影响着人的行为,特别是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相互关系,从而影响了社会网络的两个重要属性:连接强度和结构洞。

影响社会网络的信息等资源获取的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变量是信任。根据对于没有密切关系的人的信任程度的不同,信任可以分为普遍信任(Generalized trust)和特殊信任(Particularied trust)。虽然普遍和特殊两种信任都可以减少创业过程中的信息搜寻成本和监督违规行为的成本,但因为二者嵌入的社会文化不同,社会网络作用的机理就不同。中国人的信任不是建立在信仰共同体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血缘共同体的基础之上,即建立在家族亲戚关系或准亲戚关系之上,是一种难以普遍化的特殊信任。特殊信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圈内(Ingroup)的人变得更加的凝聚,从而不断发展出于圈外人不同的模式化的思维。这样的内在凝聚力和模式化思维反过来会阻碍圈内的个人去接触其他的圈子并获得信息,从而降低了创业机会感知的可能性。相反,普遍信任会减少不同圈子之间的冲突,增进合作,从而有利于发现和利用创业机会。

海归回国创业,但在国外依然维持着社会网络,与国外保持密切的联系,因而可以方便地获得国际重要资讯,从而能及时跟踪世界高新技术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展国际合作,研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据调查发现,接近80%的海归曾在不同时期参与过起码一个不同的社团、商会、行业组织,校友会、同学会、创业园区组织等。这些机构的参与,对于海归扩大创业与发展的网络,认识新的合作伙伴,寻找和交流新的创业信息,建立新的社会关系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海归的一个独特和重要的特点就是文化的二元性,他们既受到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又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海归的二元网络就是根植在二元文化的基础上的。如上所述,二元文化差异导致了海归的二元社会网络差异。

五、 讨论与展望

目前对中国海归企业的学术研究明显滞后于海归企业的发展现状,因此急需快速推进对海归企业的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海归企业的特征分析。通过对比研究海归企业与传统企业等其他企业的差异,全面勾勒出海归企业的特征,阐释其所具有的特殊性。其次,对中国海归企业的创业机会识别、创业机理和全球资源、知识整合的实现方式进行深入研究。社会网络在机会识别、资源获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重点研究海归企业网络自身的发展机理和演化模式,特别是中国情境下社会网络的类别、特征和作用的研究。

而相对于关系的研究在管理学的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和展开。后续的研究首先应该就关系的概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国外的很多研究总让人感觉隔靴搔痒,毕竟在管理学领域能精通中国文化的人非常少,因而本土的研究者可以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对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其次是关系的测度还比较散乱,因此有必要对关系的维度及量表开发进行深入的研究。最后,关系的概念及很多与关系相关的概念,在各种文化中都有存在,比如面子是在各种文化中都存在的概念34,那么这些概念在管理学术及商业实践的区别在哪里,可以进行对比研究,尤其是在东亚儒家文化圈中进行对比研究,比如中、日、韩和新加坡等国及台湾、香港等地区,这些地区虽同属儒家文化圈,但是本身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制度建设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这种差异的形成和对关系及关系在管理及商业实践中的影响就非常值得研究。

结合以上二者的研究,将极大的深入海归二元网络的研究,为以后基于二元网络的创业和发展研究,以及相关的对比拓展研究,建立很好的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理性思考中国改革.权衡.2006,(6):72-79.

2. 韩巍.基于文化的企业及企业集团管理行为研究.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商务印书馆,1971.

4. Li S M,Park S H,Li S H.The great leap forward:The transition from relation-based governance to rule-based governanc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04,

33( 1) :63-78.

5. Ambler, T. Marketing’s third paradigm:Guanxi. Business Strategy Review,1994,5(4),69-80.

6. Hwang, K.K. Face and Favor: The Chinese Power Gam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7,92 (4):944-974.

7. Luo, Y. Guanxi and performance of 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s in China:An empirical inquiry.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1997,37(1):51-70.

8. Yang, Mayfair. Gifts, favors and banquets: The art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China.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4.

9. . 乡土中国. 香港:香港凤凰出版社,1948.

10. 庄耀嘉,杨国枢.本土心理学研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角色规范的认知结构.1997,(7).

11. Peng, M. W., Luo, Y. Managerial tie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 a transition economy: The nature of a micro-macro link.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43(3):486-501.

12. 庄贵军,席酉民.关系营销在中国的文化基础.管理世界,2003,(10):98 -109.

13. Lin, N. Social Capital and the Labor Market: Transforming Urban China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2007.

14. Geyskens,I., Steemkamp, J.E.M., Scheer, L.K. , Kumar,N., The effect of trust and interdependence on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a trans-Atlantic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1996,(13):303-35.

15. Wee, C.H. (1994), ‘Research on Chinese management: some issues and challenges’in 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Theorizing about Chinese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City Polytechnic of Hong Kong, Hong Kong.

16.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香港集成图书公司.1963.

17. Hofstede, G.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Sage: Newbury Park, CA. 1980.

18. Westlund, H., Bolton, R. Local social capital and entrepreneurship.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3,21:77-113.

19. 韦伯.王容芬译.儒教与道教.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0. Coleman, J.S. Community Conflict. Free Press, Glencoe, IL. 1957.

21. 王辉耀.当代中国海归.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22. Pharr, S. J. Losing Face: Status Politics in Japa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198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组织文化与组织创造力研究——基于组织的二元情境视角”(项目号:7103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