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阶段课程特点

时间:2023-06-14 16:36:12

导语:在小学阶段课程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阶段课程特点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心理特征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格教育是语文课堂的核心价值之一。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融入语文核心价值的理解、判断、表达,对于提高小学生语文课程授课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生生理及心理特征

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授课对象是6至12岁的幼儿,正确把

握和了解其心理特征,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授课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定义,幼儿成长必须经历三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一切,这个阶段我们只需简单了解即可。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幼儿主要通运动符号来认识事物,如,用特定的字眼来代表事物。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开始进行逻辑思考,如,去过几次同学的家就能画出线路等。学龄前期儿童的认识过程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即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来进行的。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到了学前晚期(6、7岁),开始有了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智力活动。

2.形式运算阶段(12岁后):运用抽象的概念

儿童认知过程可分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不顾规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如,经常自言自语等。

(2)权威阶段(6~7岁):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敬和服从的愿望。绝对遵从老师和规则,认为规则是不变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3)可逆性阶段(8~10岁):认为只要所有人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此时,思维中有了“疑问”信息。

(4)公正阶段(10~12岁):认为任何事都要公平公正。注意游戏的公平性。

3.儿童心理具有的特点

(1)模仿心理:小孩子不到一岁大的时候,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到了两岁光景的时候,能模仿复杂的动作。到四岁的时候模仿能力发展得更快了。喜欢模仿是儿童的本性,所以在教学中肢体语言丰富点,让他们模仿。

(2)好奇心理:儿童生来是好奇的,五六个月大的婴儿,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寻,一看见东西就要伸手来拿。到了四、五岁,上课时听见外面锣鼓声响了,他也要去看看。

(3)好游戏心理: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

老师应利用孩子好动的心理,一旦发现学生注意力分散,四处东张西望,就要想方设法改变教法,“投其所好”,刺激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4)喜欢成功的心理:儿童做事喜欢成功,所以给儿童所做的事不可太难,使其灰心,以致下次不愿再做。

(5)想象力丰富:按自己的遐想设定自己的行为。如,他们会以父母的行为为榜样,扮演妈妈,把洋娃娃当孩子,给洋娃娃洗脸、穿衣、喂饭。

(6)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儿童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随意注意还不完善。他们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室之外的小鸟、飞蝶、虫鸣都容易引起他们注意力的分散。据研究,5~7岁儿童,注意力的保持时间是15分钟左右,8~10岁儿童,注意力的保持时间是20分钟左右。因此,儿童的学习在15~20分钟紧张的上课之后,就应放松一会儿,做会儿游戏,然后再继续学习。

(7)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非常具体的,必须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支持,思维才能进行,他们还很难掌握较抽象的概念。如,做数学题数手指、非常喜欢模仿等都是。

(8)情感外露,自制力差,意志薄弱:儿童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恋,表现在喜欢和老师在一起,争着为老师办事。当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时,给老师的回报将是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他们的情感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而且不善于控制自己。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与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他们的意志行动的决定与执行大都同时发生,不会反复思考,三思而行。如,上课说话做小动作,刚挨过批评又重犯,但并不是成心要犯错误,而是由于自制力差,不善于控制自己而造成的。所以要根据这些情况做出适当的解决方案。

(9)感知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感知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与情绪性。他们的感知活动较少受目的控制,较多受兴趣控制。这就导致他们感知事物常常跟着兴趣走,不按教师的要求去感知。如,老师要求他们观察花的形状、结构与颜色,他们却被叶子上的昆虫所吸引,去玩弄昆虫,把花撇在一边不予理会等。

(10)机械记忆占优势:儿童的机械记忆的水平较高。因此,他们的记忆不是靠理解,而是靠反复背诵来实现。由于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机械记忆水平较高,因此,不能浪费他们的这一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程应形成特有的教学风格

小学生的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课程必须因人而异,因事而为,使小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不仅学到语文基础知识,增强语文教育的效果,还能顺应其生理、心理的成长需求,达到语文教育娴熟运用汉字文化功能,培养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具体来说,语文课程应体现如下教学风格:

第2篇

一、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1. 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现状。在现阶段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受传统教学因素的影响,而随着阳光体育理念的推出,体育课程中的内容形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阳光体育课程模式的建立,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优化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发展观,从而树立正确性的发展观念。但是,在实行阳光体育运动以来,很多小学学校的实施情况并没有达到相关标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带来了一定制约性。

2.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发展前景。通过阳光体育教学理念的建立,可以使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向阳光。虽然现阶段小学生的学习状况相对较好,但身体素质却令人们担忧。小学生对新奇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处于最佳的状态,通过科学性体育教学内容的建立,可以使学生紧张性的思维得到放松,激发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因此,在整个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过程中,不仅应该让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强化身体素质,还应该锻炼基本的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们树立更好的发展方向。

二、阳光体育思想下优化小学体育课堂的探索

1. 建立健康成长的体育教学理念。在现阶段小学阳光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做到以下几点内容:首先,应该将健康发展作为指导性的思想,提高体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优化教学调整的基本结构,及时更新教学的相关活动内容,从而在根本意义上促进学生们的健康发展。其次,应该在活动建立的过程中充分展现阳光体育的基本理念,使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而且也应关注学生健康意识的养成,充分实现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念。最后,应该将科学性的课程模式作为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使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实现主体性以及实践性的活动模式,使小学生养成积极锻炼的思维模式。

2. 建立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体育活动实践过程中,可以为学生们提供充足的观察时间,这对于促进学生们全面的发展有着充分保证,同时也可以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性的保证。因此,在现阶段体育体育活动的建立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活动内容的建立要大胆、创新,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互动内容,激发学生们的体育才能,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用于探索的个性化特点。例如,在进行前滚翻教学时,可以充分引进实践教学,通过木块与球的实验,让小学生思考哪种物体更容易进行翻滚,当然学生们会很肯定地回答“当然是球体了”之后,让学生自己探究前滚翻的动作,然后再通过教师的引导,掌握基本的运动技巧,从而使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实现个性化的教学理念。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互动

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展开学习行为的初始阶段,不仅对于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学生今后高年级学习行为的动向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吸收,同时对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改善也能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互动的具体措施

就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这一阶段的学生属于好奇心比较重,但是知识层次相对较为薄弱的阶段。针对这一情况,建议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最好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以保证其有效性:

1.轻松、愉悦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部分属于比较容易紧张的类型,并且在幼儿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对教师天生有一种敬畏的心理,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会显得过于羞赧和胆怯,这样并不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启发。因此,在教师试图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之前,首先应注意的就是课堂氛围的良好营造,同时也能为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2.鼓励措施以及手段的应用

在小学教学阶段,有教育经验的工作者都应该清楚,这一阶段中,激励教学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比批评教育产生的作用要大得多,尤其是在师生间有效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如果经常性地对学生的一些积极行为进行肯定和鼓励的话,不仅能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降低学生的胆怯程度,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建立正常的交流模式,这样一来,不仅能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对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能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营造良好的课程氛围,为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教育改革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对相应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变革。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目标设计;策略

一、目前小学语文的口语交际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我国实施新课改后,各小学在口语交际课程过程中所教授的内容和其本身内在的要求均发生了严重的偏差,在实际课程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第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实施口语交际课程教学,其口语交际课程的目标也不是很明确,其课程内容发生了严重的缺失现象;第二,其教学内容空洞,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且杂乱无章,且采用的教学评价方式过于随意与简单等;第三,在口语交际课程教学过程中,对话活动比较少,口语交际的互动性以及交际性较为薄弱,不便于其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第四,在实际教学中,小学口语交际内容的编制缺乏一定的交际原则与交际技巧,在教学中,其教学提示大多是一些描述性的语言,不能有效且充分地发挥出教材的指导功能以及促进功能,最终造成其口语交际课程教学活动不能有效地开展。

二、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的相关规定要求

在新课改下,对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来讲,其不仅要求教师要构建一个较为完善且合理的口语交际情境,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形成良好的交际能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创建的教学情境必须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习特点。

三、小学语文口语交际创新的教学目标

(一)重视年级间教学难度的升级

在教学结果中,应将小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阶段,逐层实施阶段性的教学,在每一个阶段均应包括总目标、拓展目标、学生当前学习情况以及基本目标等。从低年级的“积极和人交流的态度”逐渐向中年级的“主动和人交流的态度”,接着再到高年级“积极主动且有计划和人交流的态度”。明确不同阶段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要注意其教学目标应突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课程目标的具体可操作性和交际双方之间的互动性

通过教学目标来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与教学行为,这种指导必须是要具备一定的可操行性,便于教师可按照教学计划要求来实施教学活动。

在口语交际课程教学过程中,在第一阶段,教师可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学习的实际情况来提出相应的问题,并阐述自己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同时还要考虑其他学生不同的观点;在第二阶段的时候,对于不同见解进行答复,恰当回应他人,综合考虑他人的回答,加强交际双方之间的互动性。

(三)教学目标应着重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教学目标中,必须要具备明确的指导方针,通过明确的指导方针来指导学校管理者与教学人员口语交际课程教学的实施,促使其教学课程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满足学校教育目标,优化其教学资源,以此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以及动口的机会,以此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小学语文的口语交际课程目标设计相关策略

(一)学生兴趣的激发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种发展、好奇心强、模仿的阶段,在这个时期,教师合理教育和引导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这个阶段学生的注意力还不是很集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其有效教学的时间,结合小学生的特点,采取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措施,比如情景化教学方式的采用。比如进行《难忘童年》这一口语交际内容讲解时,教师可让学生来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其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童年的纯真与美好。

(二)学生视听效果的加强

对于刚刚入小学的学生来讲,其集中注意力还比较差,在课堂中很容易发生注意力转移的情况,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学生能更好地融入都学习中去。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可增强学生视听效果的相关方式来活跃其课堂教学的氛围。比如,在学习《劝说》这一口语交际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幻灯片来播放水资源较为短缺的地区图片和学校水资源浪费的图片,抓住学生的眼球,接着再播放一些关于水资源浪费的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播放结束后,采取小组的方式,让学生来进行讨论,让学生来发言,将学习和视听学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确保其课程的新鲜感,从而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实现其口语交际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活动课时的合理安排

教师在安排语文口语交际活动课时,应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其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丰富性以及多样性,创设和生活贴近且逼真的口语及交际语境。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能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能够主动且积极地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去,增强其学习主动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新课改实施的条件下,在小学语文阶段,教师必须要加大对口语交际课程的研究,不断完善其课程目标,使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逐渐向实效化与科学化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推动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力范,刘美凤,吕巾娇等.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70-74.

[2]史玉霞.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分析[J].新课程:小学(中旬),2011,(12):100-100.

第5篇

【关键词】韩国 小学 德育课程 特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180-02

韩国历来注重道德教育,尤其强调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而小学阶段又处于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德育课程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韩国已形成了独具本国特色的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一 韩国小学德育课程的总体设置

1.贴近实际的德育目标

韩国小学德育课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学习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建立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形成道德判断能力,培养道德品质。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至二年级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理解日常生活必须遵守的传统道德规范,并付诸实践来发展道德习惯;三至四年级为第二阶段,此阶段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道德规范,了解遵守的理由,还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来养成道德习惯;五至六年级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辨析各种道德规范之间的关系,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以及解决道德冲突的能力。

通过上述目标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到,韩国德育课非常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敏锐的道德判断能力。该目标贴近实际、层层递进,在整个德育课程中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2.放射型的德育内容

韩国小学德育课按照年级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一至二年级,设德育课正当的生活;三至六年级设道德课。道德课由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国家民主生活四个专题组成,每一专题又分别包含五个教学要素,再根据各要素来编排各年级的教学内容。个人生活包括清洁卫生和整齐、独立思考和行动、自我克制等,家庭近邻学校生活包括孝顺和友好、仁爱和让步、爱和宽容等,社会生活包括保护环境、公正、遵守规定等,国家民主生活包括爱国主义、热爱文化遗产、正确对待文化交流等。其内容体系按照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顺序,明显呈现出辐射型的结构模式。

这种放射型的结构模式体现了韩国德育课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地安排德育内容。这不仅有助于小学生对道德品质的吸收,更有助于他们将其付诸实现,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3.丰富多样的德育方法

韩国小学的德育方法丰富多样,主要有价值澄清法、实践活动法、榜样示范法等。他们不再采用纯粹理论灌输的方法,而是采用讨论、商量等方法来使学生获得价值上的认清和理论知识的获得,通过组织现场参观、民俗游戏、社会服务等活动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践行道德行为。另外,韩国的道德课都有专任的教师且非常注重教师的表率作用。总之,韩国小学德育课在德育方法上,更注重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更为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其进行德育教育,使其获得道德品质的提升。

4.多样化的德育评价模式

为了对小学生德育课学习进行客观与全面的评估,韩国坚持多样化的原则,从不同方面来考察德育的效果。首先,在对道德理论知识进行评估时,主要采取笔试的方式,有多选、主观表述等题型。其次,在对道德态度与信念进行评估时,主要采取平时学习生活中的行为观察以及面试等方法。再次,在对道德思考能力进行评估时,通常采取情景模拟来让学生进行道德价值的判断。最后,针对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估,要综合运用前三种评估方法,客观、准确地给予小学生正确的德育效果评价。

韩国小学的评价方法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从多个方面来考察学生的知、情、意、行,比较客观与准确,能够很好地衡量小学生德育课的学习效果。

二 韩国小学德育课程设置的特色

韩国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凸显了其本国特色,具有深深的韩民族色彩,其特色大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儒家伦理在德育课程中的渗透

韩国自古以来就深深地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广泛地影响着韩国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我们从其道德课就可以看出儒家伦理的深远影响。首先,道德课在内容安排上分为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国家民主生活四部分,而儒家也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韩国德育课的编排渗入了儒家理论。其次,个人生活中的独立思考和行动、自我克制等内容与儒家伦理中的自我克制、三省吾身等思想相一致。再次,家庭近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国家民主生活中,很多都强调要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这与儒家伦理中强调仁的思想是相似的。最后,韩国非常注重爱国,这也是传承了儒家伦理中的忠孝思想。总之,在韩国的小学德育课程中,随处可见儒家文化的精髓。

2.注重国民精神在德育课程中的核心地位

历史上,虽然韩国曾先后受到美国、日本的统治,但其并未失去本国的民族性。韩国人非常爱国,这与其在小学阶段就强调德育课中的国民精神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韩国在小学德育课程的设置中,国家民主生活部分占据了整个道德课20%的比例,它向学生弘扬民主精神、让学生提高竞争意识和民族生存能力。韩国对小学生的国民精神教育是非常成功的,这就使得韩国虽然国土面积狭小,但却有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注重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韩国非常注重德育课中的道德践行,除了在教学中采用现场参观、民俗游戏、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外,还非常注重通过日常礼仪规范训练来进行德育。他们在德育教学中会开设专门的礼仪课,学校也会配有专门的礼仪训练教室,里面有韩式家具、传统的韩服等。礼仪课上老师会教小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向长辈问好、如何与同伴好相处、如何向老人敬茶等礼仪,通过这种日常的礼仪规范训练,小学生们会把他们课堂中以及活动中学到的道德知识积极运用到自身的实际生活中,这对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保持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 对中国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的启示

当前,中国正在大力开展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并且着重发展小学阶段的德育课程,通过对韩国小学德育课程的总体设置以及特色研究,可以为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建设提供以下几点启示:

1.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之中

中国是一个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儒家文化,还有道家文化、宋明理学以及红色文化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大量借鉴西方文化,却逐渐遗忘了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依托,积极设置德育课程,强调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的积极作用,教师应在德育教学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入。我们要像韩国重视儒家文化在德育课中的重要作用那样,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之路,使小学德育课程建设有一个大的飞跃。

2.将民族精神的培养与学生实际相结合

中国非常重视民族精神的培养,小学阶段就强调要爱国、爱社会主义。但是,中国的小学德育课是将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放在第一位的,这就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认知特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般较低,若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支撑,他们很难认识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虽然韩国非常强调民族精神的培养,但其教材是以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放射开来的,学生在对个人、社会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才会爱社会、爱国家。所以说,中国在进行小学德育课程建设时,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在个人生活的实践基础上强调民族精神的培养,这样不但不会引起小学生的逆反心理,还会激起他们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从而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3.将道德实践贯穿德育课程的全过程

目前,中国小学德育课大多还是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不深刻,而且还会觉得枯燥,更不用说践行到实际生活中去了。我们可以借鉴韩国小学德育课的方法,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商量、讨论等方式,让小学生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加深对道德理论知识的理解。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道德的内涵。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积极践行道德行为的习惯,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将一些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行吸收和内化。如此,将道德实践积极融入德育课的全过程,不仅激发了小学生的兴趣,有利于道德理论知识的吸收,还有助于小学生日常生活中道德行为习惯的践行,这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将德育评估模式进行多样化的拓展

中国很多地区、很多学校对小学生德育的评估是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进行的。因为德育课程的性质,很多老师都认为德育的评估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甚至有些学校采用文化课的成绩来评判小学生的德育水平,认为成绩好的学生道德品质也好,这就对德育评估产生了巨大的认识偏差。我们对小学生的德育进行评估,并不仅仅就此将其界定,而是要鼓励、促进他们道德品质的发展。在进行德育评估时,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的德育评估方法,不仅要进行笔试,还要采取观察、面试等方式来考察小学生的道德水平。另外,我们不仅要在学期末进行终结性评价,还要注重道德课程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如此多样化的评估方法,才能保证德育评估的准确性与客观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冷剑丽.韩国道德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特色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6(4):42~45

[2]苏振芳主编.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侯越、戴茹.韩国德育特色化研究及其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5):77~78

第6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 兴趣培养 具体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11-02

小学体育教学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起步阶段,小学体育的教学的成功与否将会对学生后期体育的学习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是要以兴趣作为铺垫的,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小学体育老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引导小学生在学习体育的初期就养成积极、健康的体育学习习惯和状态,使学生对体育学习充满兴趣,这样有利于小学生后期的更高阶段的体育学习,使体育最终成为对学生终身有益的工具。学习兴趣是体育学习中最基础的部分,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作为体育教师来说,培养小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是其第一要务,教师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发挥自身专长和运用不同教学风格等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本文主要结合笔者教学实践,针对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一)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研究

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是:年龄比较小,情感比较丰富,有很强的活跃性,比较好动,在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有着比较强烈的表现欲望。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对很多事物都比较容易产生好奇,充满新鲜感,但是新鲜过后,马上就抛到脑后,所以作为小学体育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对这一阶段的利用,这一阶段是学生培养兴趣、开展学习、养成习惯的黄金阶段。[1]在实际的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体育学习兴趣,目前,在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育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要么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组织小学生绕操场跑两圈,然后解散,学生自由活动,这样一堂体育课就变得毫无意义;要么体育课就被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主课占用了,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强调学生要全面发展,综合实力,所以教育体系也越来越重视体育课程的教学。工作在一线的体育教师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利用小学生天生好动活泼的性格,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充分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为了更好的引导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学习,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正确的疏导和培养,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进行适当锻炼,为终身体育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角色转换,发挥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观念,以老师作为教学的核心,所采取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这从过去的教学经验来观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虽然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但是,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一种被动的从属地位,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照顾到学生的感受。在新课程教学指导下,现在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学生在教学实际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多尊重学生自身的选择和学习兴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因材施教。小学体育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更加的注重学生集体参与体育的热情,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综合方面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体育习惯进行正确的引导,促使小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在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老师可以使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改良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小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课程中来。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教育方式就是要求学生要尊师重道,在课堂之上,学生要无条件服从老师,尤其是还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学习知识是被动的,这是被抑制天性与想象力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而言根本没有兴趣一说,从而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沟通,导致师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甚至在一些课堂上对立起来。而素质教育的新原则下,要求重新建立师生关系,使其在平等、和谐、自由、民主等基础上有效开展师生之间的课堂以及课下互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2]我国体育教学一般是室外课程,相对室内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这时体育教师更加应当照顾好学生的情绪,传播一些大家感兴趣的知识,努力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气氛,让体育课程更加充满活力,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民主、平等、自由的地位,因此当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就会逐渐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学生也会逐渐信任老师,愿意把内心的想法告诉老师,增进师生友谊,小学生的思想是比较单纯善良的,他们喜欢哪个老师,上那个老师的课就会更认真听讲,学习兴趣自然而然的培养起来了。

总之,为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体育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改善教学氛围、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等,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初等教育阶段;微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093-02

Abstract Mentioned in this paper,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of three stages are based on the basic methods of teaching and in the form of micro-course for auxiliary. The combination of such teach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guarante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elementary education stage;micro-course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一门基础课程,更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1]。信息技术课程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微课程这一新兴的学习资源已被大家广泛接受。微课程具有“短”“精”“准”的特点,知识点单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点的不同,制作、选择微课程,以便学生自主学习时使用。笔者以初等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三个不同学段为出发点,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学策略的有效选择进行具体的论述。

2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策略的选择

小学学段特征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信息意识的基础性学科课程。小学生是个比较特殊的学习群体,无论从年龄特点、知识层面、心智水平等各个方面而言,都和中学生有着很大差别。小学时期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不强,持久性差,对教师、家长有很强的依赖性[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应充分考虑小学生身心发展这些特征,然后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制定适合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策略的选择 信息技术对于在课堂上刚刚接触计算机的小学生而言是陌生而又好奇的,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帮助小学生打开学习信息技术大门的关键一步。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导课素材,通过这些作品来介绍计算机的奇特功能,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顺应小学生好玩、好动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寓于游戏之中,引导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运用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扩展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也加深了其学习的印象。虽然游戏的运用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着非常好的效果,但为了避免教师以学生自由游戏代替教学的现象,且让教学起到知识与娱乐的双赢效果,就需要教师注意游戏运用的策略,以达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3]。

具体实例 小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学习是非常枯燥的。在教师不采用适合的教学策略的情况下,学生不但学得很累,而且也不愿意学。这时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设计成“闯关游戏”,将课本中的知识点变成一个个关卡,只有答对相应内容时,才能进入下一关卡。这样的游戏教学策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明显增强。

3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策略的选择

初中学段特征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小学阶段的自然延伸,又是初中学生认知能力和发展需求的恰当表达,更是高中学习阶段的前期准备[4]。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生不仅在认知发展及社会发展层面都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在课程培养目标方面也有很大差距。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及信息技术素养。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时和小学阶段是不能并为一谈的。

策略的选择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要以活动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上升到不同于小学阶段的教学层次。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可以选择任务驱动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就是在完成教学的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载体,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之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教师点拨解决问题。运用任务驱动型教学策略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是关键。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教学任务进行巧妙设计,用任务贯穿教学内容,通过完成任务不仅掌握了学习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但是如果在课堂上单纯地使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往往会给教学带来许多问题。如教师布置完作业后,一些学生可能只用五分钟就完成了,而另一些学生可能直到整堂课结束也无法完成。因此,在选择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的同时,必须辅之以其他教学策略,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方式,小组成员的合作是以实现共同学习目标为目的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要求在分组之前确定每一位学生的水平层次,然后根据不同层次进行异质分组。小组成员一般在4~5人,把学习水平较好的学生确定为该组的小组长,每组学习任务的分工由小组长分配,小组成员根据组长分配的学习任务开展学习活动,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模式。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可以摆脱教师不能及时照顾到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困境,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具体实例 在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时,教师可以设计“虚拟装机”任务,将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用动画显示,学生点击图片进行选择即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通过教师的讲述与对过去知识的复习导入新课;然后教师将预先设计好的任务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布置给每位学生,让学生明确完成本任务的基本要求;最后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进行异质分组,小组成员针对要完成的任务展开小组学习活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及时解决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及安装的教学目标。

4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策略的选择

高中学段特征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首次明确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课程总目标。在标准中将信息素养具体表述为信息处理能力、信息评价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文化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如何达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都面临巨大的考验。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大多数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起点不同,对于计算机的喜好程度也参差不齐。

策略的选择 为了避免学生由于学习程度不同而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策略,从而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将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若学生学习群体优等生居多,学生整体水平偏高,后续教学策略的制定就要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多给他们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若对学生基础和发展水平居中的小组,制定后续教学策略时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若对整体水平较低的学生群体而言,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实行个别化指导,使学生整体水平逐渐上升。由此可见,这样的分层教学策略可以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适合其自身的发展。

具体实例 在学习PPT课件的制作时,根据学生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A层的学生电脑操作基础好,接受能力强,学习兴趣浓厚;B层的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化,课堂学习中能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C层学生基础情况较差,缺乏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接受能力和学习习惯各个方面都比较差。确定分层后,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在机房不同的位置,以便于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教学。

5 结语

在信息技术课程初等教育的任何阶段,教师都可以制作、使用微课程来辅助实际教学,以便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有效选择和应用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的,由于学生自身水平、教学内容不同,所以不存在适合任何教学情况、能实现所有教学目标的“万能”教学策略。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时需要依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并对其优化设计,灵活地加以发展和运用,以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邬彤.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主体参与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2):108-109.

[2]毛志远.浅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读书习惯的培养[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7):70-74.

第8篇

关键词:思维;比较能力;分类能力

在心理学中,思维指的是人脑的一种反映形式,一种加工过程。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认识的高级形式,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彭聃龄《普通心理学》)。思维能力有不同的分类,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维认知的特点,结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可以把思维能力分为:比较、分类、联想、理解、分析、概括、推理等。

在小学一二年级的英语课堂中,我们可以加强学生比较和分类能力的培养。

比较是解决问题和抽象思维的基本构建块,这是一个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必不可少的技能。例如,阅读涉及比较形状来识别单词。比较是吸收新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是幼儿思维的一个基本过程。它是在思想上把各种对象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异同的过程,比较是幼儿学会分类、概括的前提。幼儿对物体进行比较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4~5岁幼儿逐渐能够找出物体的相应部分,并进行比较,先学会找物体的不同之处,后学会找物体的相同之处,最后学会找物体的相似之处。

现在许多正规幼儿园的课程通过大量的感知活动对儿童这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根据蒙台梭利的研究表明,6岁后,对儿童进行系统的教育会更有效果,且不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因为6岁以后的儿童能够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能够专心听讲,成人的说教能对儿童起作用,能够到学校接受教育。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会有更稳定的发展。(蒙台梭利)

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归在一起,分类能力的发展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五、六十年代,英海尔德和皮亚杰研究了儿童的分类问题,发现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5岁半的儿童处于第一阶段,分类标准不固定,经常变化,分组时容易受刺激物摆放位置的影响。在这一阶段儿童分组时很少考虑到刺激物之间的相似性,反而多利用刺激物之间描述性的关系;5岁半到7岁的儿童处于第二阶段,这时儿童按照刺激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分类,在这一阶段中,儿童逐步具有按照一个固定标准分类的能力;7岁到12岁的儿童处于分类能力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分类标准是固定的,有了“持久等价”思想。感知集合的数目不再取决于集合的空间及排放位置。早期有学者认为分类能力的出现是学龄儿童的认知成就之一,但只有到了小学阶段,儿童才能按照稳定的标准分类。

当然,学前儿童也有简单的分析、理解、推理和联想能力,但低年级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少,低年段的英语课堂中较难让学生用更多的英语讲出自己的分析和推理根据。而比较和分类能力的培养不需要学生用英语讲述太多,故此,在小学一、二年级的英语课堂中,我们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英语课程的教学特点加强学生比较和分类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9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72-02

语文学科在小学的课程设计中占有重要比重,核心以培养学生基础的识字能力,鉴赏文章,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阅读能力。儿童文学的设计就是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浅显易懂的将文学,寓言故事教授给学生,站在儿童的视角进行文本编写,有力地促进了小学生在小学语文的教学阶段培养个人的阅读能力。所以,儿童文学可以很好的帮助小学生增强语文素养。

1.儿童文学对小学语文教授的现实意义

1.1 丰富小学语文的课程教授。小学语文课堂的主体为学生,由于学生的年龄偏小,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授过程中,学生会由于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在课堂上难以集中精力,在课堂上的专注度不够。儿童文学的出现完全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课文的编写采用充满童趣的语言,以诗歌,寓言故事的形式进行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所以,儿童文学能够有效的弥补小学生的专注度缺乏,没有自制力的不良情况,帮助教师开展有序的课堂教学。

1.2 教学形成的创新化。儿童文学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是内容浅显易懂,适合低年级的小学生阅读,在认知层次与教学方式上都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当教师在采用儿童文学进行授课时,需要丰富自己的教学形式,能够根据文本内容的差异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实践的创新研究。在教授小学语文时,需要老师站在学生的视角看待教学课程的设计,以多层次的方式吸引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关注。比如说,老师在讲授寓言故事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网上海量的信息资源,消解教学形式的单一化,可以播放课文的诵读音频材料,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课程氛围,也可以播放轻音乐,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动画片资料,调动视听感受,让学生全方面的感受文本的确切含义。运用丰富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活跃教学氛围,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加强对教学文本的理解,保证教学效果。

1.3 拓展学生视野与眼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所存在的现实意义除了丰富老师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师的课程教授方式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之外还能够帮助学生拓宽阅读量,开拓学生的眼界。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就是满足学生基本的识字量以及达到初级的阅读欣赏水平。所以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在满足学生基本的课程要求外,拓宽学生的视野与眼界。比如说在教授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时,文本的只要内容所讲授的是,在做事情时不要死守教条,依据不同的情况采用合适的办法解决问题。小学生给予自己的理解能力有限,对文本无法充分的理解,教师可以采用在课堂上播放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加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或者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将结合,引述网络上的热点词汇与雷人事件,帮助学生加强对刻舟求剑这一寓言故事的理解。在课堂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多阅读与文本内容相似的课外书籍,也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着手,最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建立阅读课外书籍的爱好,在丰富的书籍文本中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

2.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显著作用

2.1 促进教学目标的间接实现。儿童文学是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立足于课程的设计安排并结合小学生的视角眼观帮助学生投入语文的教学课程中。当教师能够完全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文学的教授节奏时可以有效地保证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比如说,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外在世界充满了好奇,在人格与精神塑造上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由于辨别意识薄弱,很容易对外在事物不加区别的模仿。老师就可以在小学语文的课程教授中充分的把握学生的好奇心理,冒险心理,模仿心理,给学生讲授英雄色彩浓厚的文本,在英雄人物的事迹中培养学生优良的精神品质,在优秀人物的熏陶下建立正确的处世标准,在个人的自我意识中建立初步的是非标准。

2.2 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生是儿童文学市场主要的目标人群,编著者的意图就是建立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文学作品以浅显易懂的形式广泛的传播给新兴一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的思维形式迈进。儿童文学的内容大多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将艰涩难懂的文学理论转变为幽默有趣的形式呈现,将高精尖的文化知识转变为能为普通民众甚至是小学生所接受,满足了小学生的心理需要与阅读需求。

2.3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小学生处于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对于未知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当这种好奇受到积极的影响时会向正面发展,但是如果不对这个特殊阶段加强注意就会使学生错过最好的发展时机,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的课程教授时,需要利用儿童文学在小学生中的影响力,将正面积极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使得学生在正确优秀的人物熏陶下约束个人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使得学生吸收前人身上优秀的个人品质,但是也需要建立学生的批判意识,将不同的人物事件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理解人物的精神内涵,切不可毫无选择性的吸收,盲目模仿前人的行事作风,思考该事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结合小学语文的课程教学目标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浅显易懂的故事形式帮助小学生理解文本的课程内容,在优秀作品的熏陶中培养个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初步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行文技法,在初级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不断的思考中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 王泉根、赵静等.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2] 边春丽.儿童文学在儿童素质教育中的价值[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学术版),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