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36:13
导语:在大学元素化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人体含有水分,所以人体内还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人体氨基酸、蛋白质中都含有氮元素。
骨头中富含大量钙元素。
关键词 特色 校园文化 要素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一般规划课题《甘肃省独立学院办学特色实证研究》(GS[2011]GHBG093)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阔,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李继利,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社会心理、民族心理研究。
大学校园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称学校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大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的历史责任,大学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源起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学术界先后对校园文化提出了不同见解,有代表性的观点可以归纳为六种:“学校准文化说” 、“课外活动说”、 “规范说”、“第二课堂说”、“校园精神说”、“氛围说”。
多年来,人们从多种角度对校园文化作了研究和界定,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表达。南京师范大学鲁洁认为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行为主体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及学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
史杰等把校园文化排除在了教学和科学研究之外,他们认为校园文化是除了教学和科研活动之外的一切与文化活动有关的思想文化成果。
张德等人认为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经过历代先哲和学子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共同形成具有学校个性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在此基础上,进而形成独特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校园文化一经形成,就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活动,而且成为全体师生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校园文化特别是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高深的社会文化,是对社会传统文化当中本质和核心部分的坚守和传承,是在结合时代特征基础上的与时俱进。因此,大学特色校园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发展性、先进性和引领性、独特性和专业性的特征。
(一)传承性和发展性
大学校园文化不是一种封闭的、一成不变的文化,而是在广大师生的学习、交流、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的文化。因此,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在师生传授知识、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地与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接触,甚至发生碰撞和冲突,在各种文化的冲突与碰撞过程中,大学校园文化必然要进行一种选择,也就是扬弃,对中外历史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有选择地吸收,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
(二)先进性和引领性
大学校园文化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文化,如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组织文化,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这主要源于大学是世界各国高层次人高度聚集的地方,具有高深学问的文化人一般思想活跃、敢于开拓,勇于变革,敢于承担社会历史重伤,永远走在时展的前列,起着身先士卒和模范带头作用,引领时展潮流;同时,大学校园的主体是一大批富有创造性和变革精神的青年学生,他们勇于担当,富有责任感和批判精神,让大学校园文化经过涤荡而焕发新的生机。
大学之道“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学的社会历史责任在于通过对知识、科技和文化的传播,促进人的个性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实现社会文明进步。故“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三)独特性和专业性
大学特色校园文化突出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这种独特个性是区别于其他高校的鲜明特质,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从校情出发,充分挖掘学校的文化含量,经过精心设计,精心培育,精心建设和精心维护过程中显现出来的,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并被社会接纳和认可,不能一蹴而就。
大学校园文化的独特性源于它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对于一般人来说,大学就是由各学院(系)、研究所、图书馆、实验中心等教学单位来组成的,而这些教学单位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为纽带而形成学科群和专业体系,是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淀――高深学术。教师和学生就是通过各学科群和专业体系,以探究高深学问和追求真理为己任,不断培育大学校园所独有的价值观念、精神状态和行为模式。
三、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要素体系
经过专家学者多年的研究与理论探索,大家一致认为,大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设高水平和独具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着手:大学物质文化、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和大学活动文化。 (一)物质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表现于校园建筑风格的和谐一致;自然环境的绿化、净化和美化;教育和教学设施的完备以及先进科学的管理。美丽的校园、宏伟的建筑、明静的教室、优雅的宿舍、完善实验室、精密的仪器都是广大师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是大学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整个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外在表现和物质载体。
古朴典雅的校园建筑群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校园建筑不仅能够丰富着师生知识,陶冶着师生情操;而且可以警示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与时俱进;激励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勤奋努力,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校园建筑被学校的发展历史打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铭刻着先哲们当时的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至今保存的那些建筑物也成了校园人奋斗的历史见证,反映了学校发展的历史轨迹。《牛津手册》里如是说:“牛津的历史就是一部英国史,西方文化艺术的每一次思潮,都可以在牛津找到一些痕迹”。牛津大学历史悠久,在800多年的演进中积淀了深厚的传统,铸就了一种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学校的学科专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物质载体,具有特殊性和持久性,充公表现为一所大学的办学类别和方向。如中国人民大学以文科专业闻名于世,而清华大学以理工科专业享誉全球。
网络作为新兴媒体,日益成为影响力最大的文化平台,校园网络在大学校园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大学生关注度最高的媒体,是高等泞进行舆论宣传和文化引领的重要阵地和窗口,是特色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
大学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全体师生在漫长的学校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倡导和培育出反映大学办学特色和办学精神的优秀文化,是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历史传承,又是对大学校园文化的不断创新。在大学长期的发展当中,逐渐形成了以校训为核心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大学校训作为大学精神文化使命重要表征,反映着大学社会历史责任和担当,反映着大学的价值标准。正如奥斯汀学院前校长约翰・莫斯利所说:“使命表述并不意味是个一般的概念表述,而是一份基本的文化精神,是大学性质的一种类型,它应当包括学校及其文化的描述。
(三)制度文化大学校园文化的保证
制度文化是保证高等院校秩序正常运转的规范性文件,它规范、指导和制约着每一个人的举动和行为,具有普遍约束力。
大学章程就是大学的宪法,是大学办学的纲领性文件,它对学校其它制度建设起到统领性作用,学校其它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以大学章程为依据,是大学成为法人组织的必备条件,是政府、社会及大学自身依法治校的重要依据。
人事管理制度是大学对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招聘、调转、提拔、任免、晋升、考核、弹劾、奖惩、培训等方面管理制度的总称,是大学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保证,对学校的所有教师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是教师学习、工作、提拔、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师个人权益的重要保障。
学生管理制度一方面最大限度的维护着学生的权益,使其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化、道德化、规范化及人格的培养。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四)活动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表现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能够充分反映大学生的时代风貌、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是校园文化最具活力的部分,对广大青年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是大学生直接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广阔舞台。
加强教师的学术修养和道德素质,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教师的行为标准和行动指南,才会在大学校园不断出现“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氛围。
品牌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集中表现,反映着大学的办学水平和艺术素养,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集中表现。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了解国情、服务社会,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必要途径,是校园文化活动在空间上的拓展和延伸。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职业文化
2010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强调:“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和学校环境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职业学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因此,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要围绕这个核心来开展,体现“职业”的特点,突出校园职业文化和创业文化建设,注重先进企业文化的引进,加强专业文化建设,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从而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校园职业文化和创业文化建设的客观需求
1.职业素养和创业素养是社会、行业和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迫切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特定的中等职业人才,主要是培养在第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实际操作人员,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实践型人才为目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成为企业的第一线人才,从事职业工作、承担职业责任、履行职业使命,这样的人本身即应当是尊重职业价值,弘扬职业功能的人。坚持职业的价值导向正是“以人为本”的时念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因此,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营造浓厚的职业价值氛围,去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将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就业教育、创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职业成就感。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承担的重任。
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规定:“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可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中等职业学校工作的重点。创业教育不仅本身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增强职业道德教育实效的重要载体。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该顺应时代的特点、适应市场的需求,迎接挑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重点,开展创业教育。
3.职业素养和创业品质是提高职业学校学生思想素质的迫切需求。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经过其他学校的层层选拔,几乎是无奈地来到职业学校的,与普通中学学生相比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加之受社会就业难,就业对口难的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一般,注意力涣散,有的甚至存在厌学情绪。上述消极倾向的归结点是缺乏职业精神、进取精神、创业精神。
我们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功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创业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他们终身发展,将来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4.以职业素养和创业品质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促进职业学校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必然之举。
时下,不少地方的职业教育结构布局正在进行优化、调整,学校的物质基础、制度建设、文化活动和人员的变化等都尚处于整合、提炼阶段,学校不是愁招生,就是愁就业,而且愁建设,无暇顾及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就是有,也只是浅表层次的。加上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殊性,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专业文化、技术文化存在脱节现象。
二、贴近学生实际,打造校园职业文化
1.校园整体建设充分体现现代职教理念。
校园建筑应突出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特点;建设主体鲜明、体现创业精神的各类广场和雕塑文化;在此前提下加快现代化的实训场所的建设、实训设备和实训材料的更新和添置,尽可能地将教学环节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各专业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验、实训、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让校园物质文化充分体现职业文化的特色基调。
2.围绕职业文化的建设,完善学校各项制度。
在坚持民主参与学校管理、实行校务公开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校务会、教职工会、教代会制度,激发师生的主人翁意识,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业精神尽心尽职;按照“全”(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细”(细化内容,便于操作)、“严”(严格执行,赏罚分明)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学生实验实习管理、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和技能大赛等各项规章制度,狠抓过程管理、内化自律;根据“双师型”教师要求,制定教师下企业培训学习制度和校企人才交流制度,督促、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学历水平和执教能力,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
3.以校风建设为载体,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风是学校治校、治教、治学的综合体现,是学校理想、信念、情操、价值、水平的显著标志,也反映了学校师生的道德水准和治学执教的风貌。职业学校应根据市场和社会要求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校训思想。通过狠抓思想建设,积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用人机制,建设一支懂科学、会管理、年富力强的管理队伍,倡导勤政务实、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作风。
4.以主题鲜明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职业文化生活。
从着力抓好学生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教育入手,围绕“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为核心来开展主题活动,学校的师生活动和学生的社团活动应具有鲜明的中职特色,围绕“高技能”“高素质”开展专业技能大赛,技能运动会、模拟岗位练兵、创新大赛、艺术作品展示等具有专业特色的、能促进学生技艺和技能提高的一系列职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职业能力,同时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职业道德感。
同时,围绕“确立目标、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做合格人才”这一主题在校园内广泛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活动。通过集体讲解与个别辅导,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需求信息、择业技巧、创业途径、角色转换等内容。采取讨论、演讲、征文、辩论、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学生深入实际思考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5.以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对中职学生实施创业教育。
中职教育办学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就业者,还要培养更多的创业者,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重在教给学生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围绕学生创业品质的培养是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首先,各专业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全面系统地学习创业所需要的市场知识、营销策略、财务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等基本理论知识,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
其次,开辟校内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学生创业园,充分发挥其教学实践功能、项目管理功能、资金管理功能和服务孵化功能,提升学生的创业技巧、创业本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开展创业实践比赛活动,为学生创造机会、搭建平台,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科学合理地组织人财物运作的能力、发现和利用机会的能力,而且对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具有重大作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受到思维启迪、意志得到锻炼、思想得到升华。
6.实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高度融合。
中职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职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必须接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能否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环境,融入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欢迎的员工,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首先,企业文化在教育教学中融合。结合课程改革和校本教材开发,有机地融进企业文化。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行业规范、职业精神等方面教育。学生实训时,统一按企业或行业要求着装,遵守企业劳动纪律,执行企业生产流程,按时完成生产任务,模拟企业奖惩制度。
其次,企业文化在实训基地建设中融合。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建设实训基地环境文化,从设备的安放、生产操作流程、生产区和教学区的划分、环境色彩等方面,建设高仿真的企业生产环境,让学生走进实训基地就有如同走进企业的感觉。
最后,企业文化在班级建设中融合。冠名班教室布置体现企业标志性识别系统,张贴企业的格言、宣传语,参照企业员工训练方法,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充分体现企业特色,营造较为真实的企业环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创建一个美丽的家园,丰富家园的内涵,营造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会得到熏陶、感染,产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效应,激情得以释放,境界得以升华,人生得以腾飞。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时代主旋律,围绕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现中职特色,创建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进而提升办学品位。
参考文献:
[1]丁钢.大学:文化与内涵.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2]马永祥,孟华峰.职校生在校创业的实践与研究[J].职教研究,2006.3.
[3]房正宏.职业学校创业教育体系的缺失及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7,(1).
【关键词】苏州地区 屋顶花园
西交利物浦大学是一所极具个性和特点的新兴大学,采取中英合作办学模式,是中国目前唯一一所经教育部批准,强强合作,以理、工、管起步,以英语教学为主的、在本一批次招生的中外合作大学,也是目前唯一一所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外合作大学。该校科研楼项目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文景路北,松涛街以东,项目用地面积为15.66公顷,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景观设计单位苏州筑园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园林施工单位苏州南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一、设计与建造的基本要求
屋顶花园的设计,应能满足使用功能、绿化效益、园林艺术和经济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应按照“实用、精美、安全”的设计原则,因地制宜,巧妙利用主体建筑的屋顶平台空间开辟绿化场地:充分运用植物、微地形、小品和园路等造园要素,组织屋顶花园的空间,采用借景、组景、点景、障景等造园手法,创造出舒适自然令人心旷神怡,充满向往的自然空间。
二、设计与建造的特点分析
(一)硬质铺装:铺装是屋顶花园空间中最具影响力的底界面,它对屋顶空间环境效果的影响很大。本次项目因为仅是科研楼周边景观道路铺装,空间尺寸上比较小,不适宜使用过多品种和色彩的材料,设计师主要使用了两种材料,景观通道上是50*50小尺度的方潭石,青青的颜色给这个新建的校园带来了一点历史感。消防通道上一般不行车,用的是红色的舒布洛克砖,与建筑外立面六种不同颜色的铝板相呼应。景观屋面的人行通道采用的是颜色相近的红缸砖,其它地方是小青砖嵌缝在花岗岩铺装上。
(二)绿化植物:植物的选择与搭配是园林设计的主要内容,更是园林设计的灵魂。方案中对景观轴线上采用的乔木是榉树,榉树树形较好,榉树的像征意义上很符合大学的校风。周边的行道树主要采用的是香樟、朴树和银杏搭配小灌木。本项目建筑外形不规则,二层有大量的挑出雨蓬,这些地方的植物是没有雨水的,阳光也是很不均匀的,并且不同的挑出地方阳光雨水量区别很大,原设计基本没有区别的种植丛生八角金盘和洒金桃叶珊瑚。实施过程中根据现场情况对局部完全不可能种活的情况做了调整,改用铺装或白色砾石点缀。对于幕墙周边主要采用的毛鹃,刚种下的初期效果不错,并且大面积开花对整个校园有很好的点缀作用。屋面绿化采用堆坡土方式铺果岭草,简洁大方,配两个1米*1米的木制树池种植桂花。
(三)灌溉设计:灌溉设计、电气设计和小品设计是景观设计的配套设计,却不可缺少。本项目的灌溉设计在70度斜面绿化中颇费了一番周折。由于斜面坡度较大,高度较高约9.5米,原设计是就近提供一个给水点将来接软管人工灌溉。考虑到高度和面积问题,调整成喷灌系统。水源来自于雨水回收系统的水池,出水压力为30米扬程。又考虑到这部份斜面是人员近距离亲近的景观面,学生出行的时间不一致,喷灌会使行人不便。最终调整为滴灌系统。几次调整设计是相对合理了,造价也大幅提高了,仍存在一个问题不是很理想,滴灌的主管和支管夹于植草格之间,会暴露在阳光雨水之下,将会加速管道的老化。这个问题还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思考。并且连廊下的斜面上有四个入口,滴灌从门头上经过灌溉麦冬的同时也会造成门上漏水。最终不得不取消门四周的绿化改用人工草,两种不同的面层交接很生硬,这是本次绿化的一败笔。
(四)照明设计:为校园创造独特的夜间形象,满足场地功能和景观效果。照明设计的基本设计原则应满足安全的目标,尽量选用坚固耐用、需要较少维护工作的灯具,公共开放空间灯具应具有较高的可识别性和照明功能,同时要慎重考虑照明亮度,尽量减少光污染。照明设计应同时考虑白天和夜晚的效果,注重节能。本次照明设计主要满足行人在夜景中行走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考虑到校园的特点,设计者在原设计的基础上取消了一部份射树灯,增加了草坪灯。
(五)小品设计:屋顶花园中的园林小品包括景石、水体、雕塑、棚架、休闲设施等,这些要素往往和植物一道作为花园的核心要素来设计。它们是花园的视觉焦点和活动的中心。屋顶花园的园林小品设计主要是为了丰富屋顶花园园林景观,提高花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及为游人提供休息和停留场所而建造。本项目考虑到场地的局限性及校园环境的特殊性,在小品设计上相对比较简单,只是功能性、合理性的布置一些特色桌椅、垃圾桶、飞来椅、景墙等。在将来的其他区域或将有点睛之处。景观设计是项综合能力很强的设计,遗憾的是现在从设计到施工到监理都认为有所忽视,景观的成功对一个建筑方案的成败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三、设计与建造的总体效果
在校园的南主入口运用了造园四要素中“山石”独特的文化意象。在本项目别强调苏州园林中的太湖石是所具有美学意味的景观营造元素,应用于校园景观环境,作为传统园林文化的载体,手法的洗练、材质的创新使其和时尚的校园环境更加贴切,使人产生中西文化交融的联想。该项目的特色是由连廊和景观屋面把A、B、C、D栋四个单体连成整体,三层的景观屋面供人休闲学习用,建筑设计严格按照绿色建筑设计,在景观概念方面提出一些新的理念。景观设计的范围并不大,仅对建筑周边的景观进行深化设计,包含铺装设计、绿化设计、照明设计、灌溉设计、排水设计和小品设计,把建筑上理念较好的延续下去。本次项目的难点是六个三层屋顶花园约3200m2,高度9m和近3000m2的56度和70度斜屋面绿化。项目总体建筑规划的灵魂思想是把大学校园建设成一个知识的小镇,是城市和花园的结合体,景观意图借鉴欧洲传统造园文化,体现苏州特色,营造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人性空间。
参考文献:
[1]徐峰、封蕾、郭了一编著.屋顶花园设计与施工[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新的学期开始了,首都师范大学麦圈社团迎来了2011级的新社员。为了促进社团内部的交流,为了社团的进一步发展,拟定举办一次素质拓展活动。
二、活动目的:
丰富社团成员的课余生活,提高社团成员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社团新成员通过活动互相熟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找到在集体中的自我定位。
三、活动地点:
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中心广场
四、活动时间:
2011年xx月xx日
五、活动对象:
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2011级麦圈社团新社员
六、活动负责人:
麦圈现任CEO及各部门部长
七、活动过程:
1、准备阶段:
将所有同学排成两列,从头至尾1至6依次报数,报到同样数字的同学分至同一队,共分为6队。
2、任务:
a、每队需要一个队名,一名队长,一面队旗(包括队徽),一个口号,由本队队员共同努力完成。
b、每队由队长用2分钟展示队名、队旗,队员共同喊出口号。
3、游戏:
a、传递数字
游戏规则:游戏前介绍游戏规则,并给每队5分钟的时间商量传递方式。每队排成一列,由一名志愿者给出一组数字(4位数),展示给每队的最后一名队员,开始由最后一名队员依次传给前面的队员并开始计时。传递过程中不准发出声音,队员不准向后看。直到传至每队第一名队员,举手示意停表。根据每队完成时间长短和传递准确度来评比。
b、坐长城 游戏规则:各队所有队员围成一圈站立,要求每个人的脚尖顶着前边人的脚跟,紧凑站立。主持人一喊“坐下”,各队队员立即坐下(即坐在后边的人的膝盖上)。此游戏可各队同时进行,依各队坚持时间的长短定胜负。c、针挑戒指 游戏规则:全体学生面对面站成两列(男女混搭),给每位学生一根筷子,不允许折断筷子,将筷子含在嘴里,给第一位学生筷子上挂置一枚戒指,依次往最后一位学生传递,途中若戒指掉地,不准用手捡只能伏地用嘴上的筷子挑起。依各队完成时间长短定胜负。d、投篮
游戏规则:每队队员均分成两人一组,每组两名队员相距5米,一个拿篮筐(小桶),一个投球(网球)。在两分钟内,每队需共完成3组,每组投3个球,最后依各队总共投中网球的总数多少定胜负。
4、评比规则:
共四组游戏,每组游戏的前五名可获得积分。第一名计5分,第二名计4分,第三名计3分,第四名计2分,第五名计1分。四组游戏完成后计算各队总成绩。总分获得第一名的队,每位队员获得小奖品一份。
八、人员安排:
每队需要一位2010级老社员做领队,一位志愿者。
九、经费预算:
序号 项目 数量 单价(元) 总计(元)
1 一次性筷子 6 0.2 1.2
2 戒指 6 3 18
3 小桶 1 7 7
4 网球 9 5 45
关键词:高等院校;素质教育;实践能力;综合性
高校文化与文化场所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特色的文化。校园文化不能漫无目的毫无逻辑,而是借助一定的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主要内容,构建大学生精神财富。结合校园文化新特色、新理论、开辟新方法,大力推广校园特色教育。培养学生自我责任感,使大学能够培养综合性人才,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增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 校园文化对人文素质教育促进
校园文化主要是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校园文化科技人文活动的培养,对学生内心价值观培养,给予无限熏陶,在开展校园文化过程中突出教育者目的以及受教育性,对大学生生长过程中提供帮助,继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
开具别具匠心的文化主题。根据重要纪念日组织教育主题,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延续至今。犹如,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无法忘记这些给我们留下一辈子财富的老一辈。可歌可泣的中国革命历史。深入挖掘这些纪念日,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增加现代人对历史的重温,结合开展现代教育,对校园文化活动将会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更是为老一辈做出的可歌可泣的肯定。无论是为大学生还是为我们的下一代都是具有很大意义与价值的事情。
根据时政,开展对现代大学生的时事政治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到时事政治了解国家大事了解到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对欧洲国家及北美洲国家有个真实的了解,了解当代国家时政,作为大学生更应该保家卫国。对于一些重大时政,比如对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及一些有关国家重大工程具有一定的认识。
2 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
高等院校是将文化传给一代又一代的地方。每个人包括学生和老师都是文化的传承者,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并不是几次课、几次报告、几次谈话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依靠环境、氛围以及精神文化的影响,然后影响到你的学弟学妹,也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及小河无以成江海,这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那么就需要我们通过什么来展现大学生人文素质?
(1)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力量
在当前网络时代,网络占有无可比拟的位置,构建大学生文化活动提供更多的平台,高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和论坛发挥自己的作用,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参与到其中,使学生在平时就受网络文化熏陶,培养社会道德。正确恰当的理解网络,感受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乐趣而不是只知道上网打游戏,有很多大学生只知道用来上网,而不知道正确的试用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网络可以让我们及时地了解文化时政,可以更好地感受文化熏陶。
(2)开具别具一格的特色文化学风
举办师生互动活动。教师是教育之本是党的一贯政策。办学是以有优秀的老师为前提,这是新时期新教育。学生的教育责任更在于老师,老充分了解老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责任并充分利用好。各学院应组织教学院长导员等等举办寝室叠被大赛、文明寝室、拔河比赛等活动。来丰富大家业余活动,而不是玩游戏那些低俗的东西。
文艺娱乐活动,高校文艺活动离不开音乐舞蹈之类,适当的举办迎新晚会毕业生晚会、歌舞晚会、诗朗诵比赛等等。这些活动充分展示大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性,开发生健康发展与能力的锻炼,陶冶大学生情操,开发大学生智力和创新能力,塑造大学生性格稳定积极向上的心态,激发大学生潜在智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改进大学生健康思想以及政治教育的恰当办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主要是利用大学生课余时间有目的性的深入到社会当中,深入底层当中,了解社会,了解社会真实情况情,投身到地方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有生产实践、理论宣讲、参观访问、挂职锻炼、科文化下乡、扶贫支教、医疗下乡、社区共建等。社会实践活动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大学生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志愿活动服务社会,进一步深化课堂知识,促进专业学习,激发学习热情;并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增长才干、开阔视野、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举办学术文化活动和竞赛活动
学术文化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知识。在举办活动的时候举办方的出发点就是以锻炼学生本身自我能力为前提,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思想性与娱乐性,学院与学院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通过举办活动联谊之类,或者学术交流,让学生认识到最前沿的东西,人文发展,不断地培养学生自己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精神文化和精神文化,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怡.教育的本质和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化[J].中国大学教育,2005, (12):43-45.
[2]胡显章,程钢.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
学,2005,(12):40-42.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
课题名称:民办高校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大学生 音乐活动 人文素质
“人文”是人类创造文化。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人文素质教育指通过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被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而成为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今的大学生由于长期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行为只强调知识的、能力的、学科的单项素质。致使学生心理素质、道德品行、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助精神等不够全面均衡发展,这些现状已不能适应新世纪人才的需求。还有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大,不但学习生活处在紧张状态,而且容易产生紧张的心理。这就需要利用校园音乐文化来缓解其紧张的学习、生活,为其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校园音乐文化包括开展合唱队、管弦乐队、舞蹈队、歌手及乐手比赛、吉他协会以及校园歌曲创作等各种音乐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这是“寓教于乐”的最好方式。合唱、合奏、群舞是一门群体性的音乐活动。它最能体现一种以音乐为纽带的人际交流活动,有益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和合作。能融洽人际关系,使学生超越自我,融入大我。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在歌手、乐手比赛活动中使学生不断发现自己,增强美感体验。达到音乐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发展。舞蹈的构思和设计、吉他弹唱及校园歌曲创作活动让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创造能力培养、情操陶冶三者融为一体。因此,本文着重论述在普通高校中开展实践性的音乐文化活动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合唱教学活动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和谐发展。合唱是由两个以上声部互相配合、烘托进行演唱。形成了和谐的和声关系。在训练中要求各个声部和其他声部一起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的声音要求和谐。这就需要各个声部配合。协调进行,从指挥到每个声部的各个成员都当自己是合唱舞台的主角,各个声部要有较强的声音控制能力。才能唱出和谐音乐。通过合唱的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和声感觉,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群体意识教育,构建起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校园更文明、人际关系更融洽。
合唱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在训练合唱时,通过演唱艺术水平高的中外合唱曲,使学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象,在美的熏陶下,精神得到愉悦、滋养,从而提高他们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操。如在演唱合唱《牧歌》时,通过音乐塑造形象而想到那一望无垠的大草原风光,有白云似的羊群,有马头琴的伴奏下的歌声。一座座漂亮的蒙古包上冒着缕缕炊烟,一切都那么幸福和安详,也许还会想出更多更美好的东西。这种丰富的想象力,都会在每一部作品中得到升华,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合唱不仅以旋律美、和声美和情感美熏陶学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合唱能增进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集体是人生的摇篮,力量的源泉,集体是人类自身生存的依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驰骋的园地。合唱是一种集体艺术,在这个集体中有着共同的创作目标。就是团队精神。合唱是多声部的音乐。各个声部有着演唱的独特性。但各个声部必须是集体行为,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的声音就是和谐,在训练合唱时常听到有些合唱声部与声部之间争先恐后,喧宾夺主,破坏了整体的效果。为此,要使合唱整体和谐,就要求声部与声部之间相互支持、相互烘托。要求每个合唱队的成员对整体都发挥自己的作用。追求一种高度的和谐和统一,因此,合唱时要求具有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在集体和谐的目标下演唱,在演唱作品的同时也学会了自我控制能力,摆正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从而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通过个人与声部、声部与声部、声部与集体之间的配合,来达到歌曲所需要的情感。这有助于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及团结协作关系,增进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舞蹈教学活动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舞蹈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感知能力。舞蹈艺术的形象塑造、思想情感的表达等都是通过人的形体动作来体现的,这些形体动作是现实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是人的各种动作的艺术再现,是从自然界的其他运动物体的动态中受到启示,而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的艺术动作。舞蹈者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认真细致地观察世界,感受生活,逐步积累来自生活中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理解并通过肢体运动的感知、理解和训练,准确、形象地反映生活,展现时代风貌。现代科学揭示,人类自身对外在世界引起的知觉来源于环境不断地刺激所给予的感受。人类理解外部世界依赖于本身的感觉器官,人们通过别人的动作和对运动事物的不断归纳、提炼,逐步扩大对世界的认识。德国哲学家博柯特・萨克斯说:“无论是谁。他不了解舞蹈,就不能说是了解生命。”由此可见,人类通过人体感官的运动获得的感受经验,是人认识内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根源。因此,舞蹈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感知能力。
舞蹈有利于大学生释放情感。舞蹈是擅长表现情感的艺术,舞蹈的形体动作之所以能够生动起来,是因为它同时也饱含着激情、深情等丰富细腻的情感。舞蹈所包含的情感比一般生活的情感更集中、更纯粹、更强烈、更典型,因而就更具有艺术性,就更美。如自然生活中的死是悲凄可怕的,但芭蕾舞《天鹅之死》则给人以美的享受,因舞蹈在表现死的悲哀的同时,又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一种圣洁、哀怨、善良和渴求的情绪美。舞蹈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在两人以上的舞蹈,特别是群舞中。每个演员的舞蹈形体动作的互相呼应、协调和对比、统一。使得舞蹈形体动作美更加丰富、更有魅力。舞蹈者伴随音乐节奏抬手、举足、跳跃、旋转、肌肉肌腱紧张、松弛等一系列动作刺激着动感、平衡感、听觉等人体感受器。由此产生的神经冲动反映到大脑,大脑依靠多种分析器共同参与作用,直接由动作知觉引起美感意识。尤其是当人体动作与音乐、动律真正吻合时,给人带来精神与生理双重的愉悦,使身心共同处于极度兴奋、高涨的审美之中,人的情感就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因此,舞蹈给大学生美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释放情感。
舞蹈有利于开掘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开展舞蹈艺术活动过程中,舞蹈创造力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舞蹈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如,舞蹈队需要参加晚会演出,舞蹈队员要找资料挑选舞蹈表演的内容和形式、音乐、服装。对每一个形体动作进行精心的构思和设计。创作出最恰当、最生动、最优美的造型等。在舞蹈的排
练和演出活动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会得到不断提高。让学生以愉悦、快慰的心情参与到舞蹈的创作、排练、表演中去,使情操、智力和体力得以充分的结合,从而激发其创造性,开掘其创造潜能。
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通过管弦乐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组织管弦乐队是大学生直接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一种较好内容与形式。在开展活动中,一方面我们可邀请专业团体到校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音乐交流活动,让学生从中领略、欣赏、感受高雅音乐的真谛,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已演奏以亲自体验音乐和感受音乐。使学生的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等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黑格尔所说:“使一切有教养的人或是无教养的人都能深切受到凡是人在内心最深处和最隐秘处所能体验和创造的东匿……在赏心悦目的观照和情绪中尽情欢乐。”在合奏活动中。旋律与和声进行中的纵横交错,主次相衬,对称互补,立体展示;声音交替中的有序进行,严密精致;指挥与乐手之间的默契配合,互相关注,个体感知与群体感知的高度统一等,这些无不对人的素养、性格、情趣、意志、态度、思想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创造力和纪律性的辩证统一,使合奏过程的参与者在领略乐曲艺术美的同时又学会了怎样与人相处。和谐、协调、平等、包容、互补、扶助、团结、关心等人际关系的准则均可以在合奏活动中得以体现。合奏的音色、音量、力度、音准、节奏来不得半点个人随意,演奏中的乐曲情感表达要在共性中得到统一。因此,通过合奏,可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自制力,培养共处与团队协作的精神。
通过校园歌手比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校园歌手比赛,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音乐实践活动。这几年,我们学院每年一届的“校园十大歌手”比赛。是学院的一大亮点,为广大学生提供和创造了展示音乐素养和才能的机会。增强了大学生的美感体验。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音乐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并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校园歌手比赛这种音乐活动是精心准备、反复练习的,主体对对象熟之又熟。比赛的时候,欣赏的群体多数与选手具有某种社会关系,他们来剧场的目的也是为选手捧场,因此对音乐的欣赏往往让位于对名次的竞争。但大学生大都能以理智坚持一个标准去进行评判,通过这种评判。可以调整个人的审美标准,使之更接近于人类的共同标准。
通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利用校园中的各种社团组织开展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社团组织是大学生自己的组织,反映了他们的思想,开展他们所喜爱的活动,是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的重要学习领域。我们应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与指导,强化实践环节,努力使社团活动长期化、规范化。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建立各种形式的社团,如吉他协会,把高校中对吉他感兴趣的同学聚在一起,弹奏他们喜欢的歌曲。这不仅对吉他文化的广泛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吉他音乐的创作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还有校园歌曲创作协会等。让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创造能力培养、情操陶冶三者融为一体,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全面理解和亲身体验。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通过拓展学科综合渠道开阔学生的视野。利用拓展学科综合渠道,开展校园音乐实践活动。如搞配乐朗诵、戏剧表演。使音乐与文学融为一体,以增强美的感染力;唱英语歌曲,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根据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组织举办“红五月歌会”。利用橱窗文化,开辟一个校园音乐文化专栏,组织几名爱好音乐的学生专职抄写,定期换稿,向学生介绍音乐知识以及世界各地、各民族音乐活动的盛况,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民族、不同风格音乐的了解与尊重。利用网络。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信息传播技术,被广泛使用,给社会的生产生活及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普通高校中,大学生既是学校的主体,又是网络应用的高密度群体,网络音乐文化是校园音乐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在网上开设“音乐快递”、“音乐邮件”、“音乐论坛”等突出时代主旋律的流行音乐再现。利用广播音乐。学校广播一般由学校团委、学生会举办,覆盖面广,内容贴近学生。具有亲和力。要配合学校工作。选择有针对性的音乐,充分发挥广播音乐的影响力。如播放《黄河大合唱》,培养学生坚强、刚毅的性格。
众所周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实践教学的最关键准则,课程目标一旦确定,就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以及实践提供了基本方向。然而从目前可了解到的我国多数高校的艺术素质课程培养方案上,却发现大多艺术素质课程是以国家颁布的有关素质教育文件作为课程的培养目标,内容仅停留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等层面。
与我国高校艺术素质课程培养目标泛化、可操作性不强相比,国外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目标则要具体的多。如:哈佛大学把“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以及“要求学生理解艺术作品在特定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作为其课程培养目标;麻省理工学院特别要求学生具有与人类精华有关的品质,其中包括很强的判断力和美感;普林斯顿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则在艺术公共课程中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从教学的实践证明,一门课程的目标定位不同于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目标,它必须直接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具有一定针对性,才能对课堂教学产生指导意义。那么如何建立有效的艺术素质课程培养目标,在人类的教育思想发展史上是否有可供借鉴的理论依据,就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教学实践的最关键准则,目前依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观点,可将国内外比较典型的课程目标分为以下四种: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所谓“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提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领域,成为了课程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这种目标的特点是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与课程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模糊性、指令性特点,可普遍运用于所有教育实践中。“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如果说“行为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而预先制定的课程指令、课程文件、课程指南的话,那么“生成性目标”则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的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所以
“生成性目标”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其过程性。“表现性目标”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是指学生在教育情境中的种种“际遇”,即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从总体来看,这四种课程目标理论存在着各自的优劣。“普遍性目标”取向具有普适性的特点,“行为目标”取向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但是“普遍性目标”同样也具有教条性、不完整性和含糊性,“行为目标”在把课程目标具体化、精确化的同时也把课程体系构建人的整体性分解了。“生成性目标”取向与“表现性目标”取向更加追求人的创造性和个性的解放,从理论上克服了前两种目标取向存在的缺陷,却没有提出更有价值、更具实践指导性的理论依据。
“制订什么样的课程目标”就涉及到对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选择问题,由于目前存在的四种课程目标取向存在着彼此难以取代的优劣特点,我们在制定大学艺术素质课程目标时,广泛吸收各课程目标取向的优势,在几种课程目标取向之间寻找合适的契合点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与克拉斯沃等人继承并发展了“行为目标”理念,他们借用生物学中“分类学”的概念,第一次在教育领域确立起“教育目标分类学”。在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该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虽然“行为目标”取向的课程目标存在着缺陷,但“行为目标”取向课程目标便于实际操作,便于课程评价的开展等优势使其在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这一优势也恰恰弥补了我国艺术素质课程培养目标泛化的缺陷。
在布卢姆之后,罗伯特・安德森和克拉斯沃等人又改进了布卢姆对认知领域的一维分类法,将认知领域分为“知识”和“认知过程”的二维框架。其中,“知识”是指学习时涉及的相关内容,包括了从具体到抽象四个类别:事实、概念、程序和元认知。“认知过程”涉及学习时要掌握的行为表现,包括了六个类别: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事实性知识是学习者在掌握某一学科或解决问题时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概念性知识是指一个整体结构中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程序性知识是“如何做事的知识”,程序性知识通常采用有序的步骤进行。元认知知识是关于一般的认知知识和自我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包括策略知识、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和自我知识三个方面。经过改进的认知目标分类学以学习者为取向,基于学习,重视了外部表现和可评价的特点。
从安德森和克拉斯沃等人的研究成果出发,艺术素质课程的培养目标可考虑从认知、过程、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综合构建。
我国现阶段大学艺术素质教育存在的现状为,基础较薄弱,学生整体艺术素养有待提高。因此,知识的讲授和学习对于目前的大学生而言仍然显得非常重要。另一方面,知识的储备也是进一步进行艺术鉴赏与评论的基础,因此,大学艺术素质课程的培养目标仍然具有认知领域的目标要求。另外,认知领域的目标也可以以“知识”和“认知过程”的二维分类法进行表述。例如“识记和评判”属于“认知过程”,“基本艺术常识、艺术现象和流派”则属于“知识”,把“识记基本常识:欣赏艺术作品,能够评判艺术现象和流派”就可作为艺术素质课程认知领域的培养目标。
关于情感与价值观领域的目标,这里我们还是依据布卢姆和克拉斯沃的划分方法,将情感领域教育目标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判断、组织、价值观念或价值复合体的个性化”五个类别。这五大类别是逐级递增的连续统一体,接受和反映是较初级的类别,而价值判断、组织、价值观念或价值复合体的个性化则是较高级的类别。当代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成熟期,理性思维的能力也趋于成熟,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更喜欢对一些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思考和加以评论,因此,在这五种类别中,大学艺术素质课程的目标也应强调学生的价值判断、组织、价值观念或价值复合体的个性化培养,使学生能够将学习所得融化为自身的个性特点。另外,学习艺术也是一种涉及自身也关乎其他民族或地区艺术的过程,如何看待本民族的艺术、如何看待和分析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艺术也是建立艺术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大学的艺术素质课程培养中,应注重对这种多元文化特质与价值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对个体差异的理解和尊重,促进全人类的社会公平与机会均等。培养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倾听不同的意见与观点,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立场。认识世界各个民族和地区的艺术,以更全面的视野看待和思考人类的文化,提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这是大学艺术素质课程必须要涉及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课堂话语 话语时间 中英文比例 提问方式 反馈方式
教师话语作为课堂话语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话语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传输知识的媒介,英语教师是如何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输入,如何运用英语进行教学便成为今年来研究的重点,而教师话语研究的成果也颇丰硕,从一开始的翻译国外的文献资料开始,一大批研究论文、报告也相继问世,如赵晓红在1998年在《外语界》发表了《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周星,周韵于2002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发表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等,这些研究为我们今后的科研、教学都提供了生动、详实的资料。西部地区三本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弱,许多学生缺乏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对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大一新生的高考英语成绩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80%的学生高考英语成绩低于90分,也就是说这些学生高考英语成绩不及格,甚至有些学生的成绩仅仅只有四五十分。因此我校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也因此变得更具自己的特色。
一、研究设计
本文选取五位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大学英语课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五位教师的课堂话语进行录音、对比、分析,揭示中教师课堂话语特点。五位教师的授课内容均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 4》 (第3版)的文章,授课对象为会计系、财经系平行班的学生。为了全面真实反映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的特点,本文采用了自然调查的方法,随机对上课班级进行了录音,确保了录音的真实性。随后将录音进行转写,并就教师课堂话语时间、中英文比例、提问方式、反馈方式等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二、研究结果
1.教师课堂话语时间。教师们的课堂授课时间都为50分钟,根据录音计算出的五位教师课堂话语时间如下图:
在这50分钟里,5位教师的课堂话语时间都超过35分钟,也就是70% 以上的课堂时间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而讲授的内容相似,课文作者和背景知识的介绍,字词的含义、用法,长难句的语法结构分析及翻译……学生们在课堂上较为被动,回答教师提问,在老师的要求下朗读课文或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造句等,而学生本身的需求被忽略,他们没有时间和机会自由提问、讨论、思考。
2.中英文比例。在一、二本院校,大学英语已基本实现全英文教学,但由于长青学院大多数学生来自于甘肃本省,且部分学生家在农村、山区,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接受、理解全英语授课的内容,所以在这五位教师中,所有教师课上都运用了汉语,而且汉语的使用量超过50%。当然,我们不能以一个教师的英语说话时间来完全判定他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但课堂中运用英语的时间较少是不利于学生语言的输入的。
3.提问方式。教师课堂提问一般分为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和参考性问题 (referential question),而在课堂中,5位教师大多采用展示性问题,以点名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如:Do you know what happened on September 11,2001? Should we believe everything experts tell us? What’s the shape of the earth? 下图为五位教师课堂中展示性问题及参考性问题的出现数量。
通过录音分析,教师一般会在课堂刚开始时提问一些参考性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对学生进行热身训练,一般这些问题和学生的态度、倾向有关,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观点等。但由于自身水平所限,学生的语言非常简单,回答不到重点,通常在老师的帮助和提示下才能完成回答。而回答展示性问题时仅仅就事论事,不会进行发挥。
4.反馈方式教师的反馈方式多种多样,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不同的刺激和影响。正面反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认同;而消极反馈在很大程度上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沮丧,通常情况下教师的反馈都以正面反馈的形式出现,旨在多鼓励学生。
三、结语
通过对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不可撼动,教师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教师角色不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不改进,学生的学习结果将不会有大的进步。在将来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应当因材施教,适当缩减教师课堂话语时间,调整中英文比例及提问方式、反馈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进行语言的输出,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