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36:13
导语:在大学元素化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人体含有水分,所以人体内还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人体氨基酸、蛋白质中都含有氮元素。
骨头中富含大量钙元素。
宿舍行为是高校校园特色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以班级为主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用高校的发展,而宿舍行为功能却越来越尤为重要。宿舍作为学生群体最基本的生存单位,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十分特殊,例如震惊全国的中国矿业大学校园投毒案,北京大学朱令案,这些事件都是发生在宿舍当中。宿舍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地方,更加是学生矛盾容易被引发和激化的地方。所以加强宿舍行为关注的重要价值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合理有效地化解宿舍成员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宿舍文化建设的迫切之举。宿舍行为对提高学生的美育和德育也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高校宿舍行为提升措施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近些年,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数量持续增长,2013年江苏省的高三毕业生43万,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给出的计划指标是43万。在如此庞大的招生大队中,给高校宿舍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例如:江苏财经学院在校学生近八千人,但是辅导员队伍人员不到三十人。这就导致了管理人员紧缺,管理工作量剧增等。所以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如何来改进和创新和接受挑战。我们高校的学生工作人员必须意识到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我们必须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能力、自我管理及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成脑子灵、懂管理、善经营、讨人喜的社会需求人才。所以,在宿舍的管理中,我们要建立老师指导,学生自治的管理模式。这样既能够减轻学生管理人员的压力,又能够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所以在大学生在宿舍管理方面,应设置大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的金字塔管理模式,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层层递进,从主席到部长,从部长到干事,最后在深入每一个学生宿舍,又每一个学生宿舍中设置舍长,每一层宿舍设置层长,每一栋宿舍设置楼长;同时,学校需聘请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为学生的宿舍生活排忧解难,为他们宿舍安全的等各方面提供保障。从学校、老师、物业、学生等几个方面工同组建自我管理模式。
(二)创新宿舍文化
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体宿舍同学都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三到四年,宿舍全体人员依据宿舍的客观条件,在宿舍从事的各种活动中所建立的物质环境、卫生环境、道德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生活环境等等,这些都是宿舍行为文化环境的其中一部分。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发展也日新月异,但是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传统文化历史,无论在学校、在家长、在朋友眼里看来,认为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只要将书本上知识学好,因为能学到知识,能够学到科学技术,认为人们面对的一切问题、难题都能得到科学技术的解决。所以科学知识的教育成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因而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识成为教育活动的追求。我国著名学者杨叔子曾指出:“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所以,我们应该打破这样传统思想,尤其作为教育者来说,学生应当成为一个全面人才,我们需要因材施教,应该在对学生能够发生重大影响的地方进行通识教育。宿舍不能仅仅是休息室,我们需要发挥它的教育能力。我们应当在宿舍文化建设上下功夫。第一,建设有特色的宿舍环境。学校应经常搞一些特色的文化活动,进行宿舍文化特色活动,例如:江苏财经学院每年都会进行“最美会计人家”拼比活动。让宿舍每个同学都能参与此项活动,自己亲自动手打扮自己宿舍,这样能够团结宿舍同学,让他们在这样活动中增进彼此友谊,又能够提升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最终评选最美宿舍。第二,发挥学生干部模范作用。因为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宿舍,宿舍同学都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生活习惯让大家生活在一起,难免会发生各式各样的情况,所以应发挥学生干部模仿带头作用。例如:定期对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这样以点带面,共同让同学生活在愉快的环境中。
(三)加强制度建设
宿舍的管理主体是学校,所以学校必须重视宿舍的文化环境建设,为学生的宿舍文化提供优质服务。但是如何更好推动宿舍文化育人建设,这就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体系。第一,提高制度文化建设,学校要制定并不断完善大学生宿舍相关规章管理制度,例如《大学生宿舍管理规章制度》、《大学生宿舍文明公约》、《大学生宿舍安全公约》、《大学生宿舍十不准》等,宿舍的管理还需要科学的管理机制,对大学生的日常表现实施量化管理,所得的成绩与学生的评奖评优挂钩。,第二,推进宿舍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宿舍内物质设施保护、宿舍卫生与内务整理、宿舍陈设摆放等方面,学校要加大学生宿舍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宿舍环境,提供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空间。
(四)学生管理人员恪守管理职责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职业文化
2010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强调:“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和学校环境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职业学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因此,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要围绕这个核心来开展,体现“职业”的特点,突出校园职业文化和创业文化建设,注重先进企业文化的引进,加强专业文化建设,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从而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校园职业文化和创业文化建设的客观需求
1.职业素养和创业素养是社会、行业和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迫切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特定的中等职业人才,主要是培养在第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实际操作人员,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实践型人才为目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成为企业的第一线人才,从事职业工作、承担职业责任、履行职业使命,这样的人本身即应当是尊重职业价值,弘扬职业功能的人。坚持职业的价值导向正是“以人为本”的时念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因此,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营造浓厚的职业价值氛围,去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将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就业教育、创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职业成就感。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承担的重任。
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规定:“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可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中等职业学校工作的重点。创业教育不仅本身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增强职业道德教育实效的重要载体。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该顺应时代的特点、适应市场的需求,迎接挑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重点,开展创业教育。
3.职业素养和创业品质是提高职业学校学生思想素质的迫切需求。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经过其他学校的层层选拔,几乎是无奈地来到职业学校的,与普通中学学生相比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加之受社会就业难,就业对口难的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一般,注意力涣散,有的甚至存在厌学情绪。上述消极倾向的归结点是缺乏职业精神、进取精神、创业精神。
我们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功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创业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他们终身发展,将来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4.以职业素养和创业品质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促进职业学校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必然之举。
时下,不少地方的职业教育结构布局正在进行优化、调整,学校的物质基础、制度建设、文化活动和人员的变化等都尚处于整合、提炼阶段,学校不是愁招生,就是愁就业,而且愁建设,无暇顾及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就是有,也只是浅表层次的。加上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殊性,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专业文化、技术文化存在脱节现象。
二、贴近学生实际,打造校园职业文化
1.校园整体建设充分体现现代职教理念。
校园建筑应突出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特点;建设主体鲜明、体现创业精神的各类广场和雕塑文化;在此前提下加快现代化的实训场所的建设、实训设备和实训材料的更新和添置,尽可能地将教学环节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各专业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验、实训、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让校园物质文化充分体现职业文化的特色基调。
2.围绕职业文化的建设,完善学校各项制度。
在坚持民主参与学校管理、实行校务公开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校务会、教职工会、教代会制度,激发师生的主人翁意识,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业精神尽心尽职;按照“全”(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细”(细化内容,便于操作)、“严”(严格执行,赏罚分明)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学生实验实习管理、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和技能大赛等各项规章制度,狠抓过程管理、内化自律;根据“双师型”教师要求,制定教师下企业培训学习制度和校企人才交流制度,督促、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学历水平和执教能力,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
3.以校风建设为载体,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风是学校治校、治教、治学的综合体现,是学校理想、信念、情操、价值、水平的显著标志,也反映了学校师生的道德水准和治学执教的风貌。职业学校应根据市场和社会要求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校训思想。通过狠抓思想建设,积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用人机制,建设一支懂科学、会管理、年富力强的管理队伍,倡导勤政务实、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作风。
4.以主题鲜明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职业文化生活。
从着力抓好学生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教育入手,围绕“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为核心来开展主题活动,学校的师生活动和学生的社团活动应具有鲜明的中职特色,围绕“高技能”“高素质”开展专业技能大赛,技能运动会、模拟岗位练兵、创新大赛、艺术作品展示等具有专业特色的、能促进学生技艺和技能提高的一系列职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职业能力,同时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职业道德感。
同时,围绕“确立目标、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做合格人才”这一主题在校园内广泛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活动。通过集体讲解与个别辅导,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需求信息、择业技巧、创业途径、角色转换等内容。采取讨论、演讲、征文、辩论、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学生深入实际思考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5.以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对中职学生实施创业教育。
中职教育办学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就业者,还要培养更多的创业者,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重在教给学生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围绕学生创业品质的培养是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首先,各专业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全面系统地学习创业所需要的市场知识、营销策略、财务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等基本理论知识,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
其次,开辟校内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学生创业园,充分发挥其教学实践功能、项目管理功能、资金管理功能和服务孵化功能,提升学生的创业技巧、创业本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开展创业实践比赛活动,为学生创造机会、搭建平台,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科学合理地组织人财物运作的能力、发现和利用机会的能力,而且对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具有重大作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受到思维启迪、意志得到锻炼、思想得到升华。
6.实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高度融合。
中职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职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必须接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能否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环境,融入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欢迎的员工,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首先,企业文化在教育教学中融合。结合课程改革和校本教材开发,有机地融进企业文化。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行业规范、职业精神等方面教育。学生实训时,统一按企业或行业要求着装,遵守企业劳动纪律,执行企业生产流程,按时完成生产任务,模拟企业奖惩制度。
其次,企业文化在实训基地建设中融合。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建设实训基地环境文化,从设备的安放、生产操作流程、生产区和教学区的划分、环境色彩等方面,建设高仿真的企业生产环境,让学生走进实训基地就有如同走进企业的感觉。
最后,企业文化在班级建设中融合。冠名班教室布置体现企业标志性识别系统,张贴企业的格言、宣传语,参照企业员工训练方法,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充分体现企业特色,营造较为真实的企业环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创建一个美丽的家园,丰富家园的内涵,营造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会得到熏陶、感染,产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效应,激情得以释放,境界得以升华,人生得以腾飞。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时代主旋律,围绕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现中职特色,创建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进而提升办学品位。
参考文献:
[1]丁钢.大学:文化与内涵.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2]马永祥,孟华峰.职校生在校创业的实践与研究[J].职教研究,2006.3.
[3]房正宏.职业学校创业教育体系的缺失及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7,(1).
【关键词】苏州地区 屋顶花园
西交利物浦大学是一所极具个性和特点的新兴大学,采取中英合作办学模式,是中国目前唯一一所经教育部批准,强强合作,以理、工、管起步,以英语教学为主的、在本一批次招生的中外合作大学,也是目前唯一一所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外合作大学。该校科研楼项目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文景路北,松涛街以东,项目用地面积为15.66公顷,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景观设计单位苏州筑园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园林施工单位苏州南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一、设计与建造的基本要求
屋顶花园的设计,应能满足使用功能、绿化效益、园林艺术和经济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应按照“实用、精美、安全”的设计原则,因地制宜,巧妙利用主体建筑的屋顶平台空间开辟绿化场地:充分运用植物、微地形、小品和园路等造园要素,组织屋顶花园的空间,采用借景、组景、点景、障景等造园手法,创造出舒适自然令人心旷神怡,充满向往的自然空间。
二、设计与建造的特点分析
(一)硬质铺装:铺装是屋顶花园空间中最具影响力的底界面,它对屋顶空间环境效果的影响很大。本次项目因为仅是科研楼周边景观道路铺装,空间尺寸上比较小,不适宜使用过多品种和色彩的材料,设计师主要使用了两种材料,景观通道上是50*50小尺度的方潭石,青青的颜色给这个新建的校园带来了一点历史感。消防通道上一般不行车,用的是红色的舒布洛克砖,与建筑外立面六种不同颜色的铝板相呼应。景观屋面的人行通道采用的是颜色相近的红缸砖,其它地方是小青砖嵌缝在花岗岩铺装上。
(二)绿化植物:植物的选择与搭配是园林设计的主要内容,更是园林设计的灵魂。方案中对景观轴线上采用的乔木是榉树,榉树树形较好,榉树的像征意义上很符合大学的校风。周边的行道树主要采用的是香樟、朴树和银杏搭配小灌木。本项目建筑外形不规则,二层有大量的挑出雨蓬,这些地方的植物是没有雨水的,阳光也是很不均匀的,并且不同的挑出地方阳光雨水量区别很大,原设计基本没有区别的种植丛生八角金盘和洒金桃叶珊瑚。实施过程中根据现场情况对局部完全不可能种活的情况做了调整,改用铺装或白色砾石点缀。对于幕墙周边主要采用的毛鹃,刚种下的初期效果不错,并且大面积开花对整个校园有很好的点缀作用。屋面绿化采用堆坡土方式铺果岭草,简洁大方,配两个1米*1米的木制树池种植桂花。
(三)灌溉设计:灌溉设计、电气设计和小品设计是景观设计的配套设计,却不可缺少。本项目的灌溉设计在70度斜面绿化中颇费了一番周折。由于斜面坡度较大,高度较高约9.5米,原设计是就近提供一个给水点将来接软管人工灌溉。考虑到高度和面积问题,调整成喷灌系统。水源来自于雨水回收系统的水池,出水压力为30米扬程。又考虑到这部份斜面是人员近距离亲近的景观面,学生出行的时间不一致,喷灌会使行人不便。最终调整为滴灌系统。几次调整设计是相对合理了,造价也大幅提高了,仍存在一个问题不是很理想,滴灌的主管和支管夹于植草格之间,会暴露在阳光雨水之下,将会加速管道的老化。这个问题还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思考。并且连廊下的斜面上有四个入口,滴灌从门头上经过灌溉麦冬的同时也会造成门上漏水。最终不得不取消门四周的绿化改用人工草,两种不同的面层交接很生硬,这是本次绿化的一败笔。
(四)照明设计:为校园创造独特的夜间形象,满足场地功能和景观效果。照明设计的基本设计原则应满足安全的目标,尽量选用坚固耐用、需要较少维护工作的灯具,公共开放空间灯具应具有较高的可识别性和照明功能,同时要慎重考虑照明亮度,尽量减少光污染。照明设计应同时考虑白天和夜晚的效果,注重节能。本次照明设计主要满足行人在夜景中行走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考虑到校园的特点,设计者在原设计的基础上取消了一部份射树灯,增加了草坪灯。
(五)小品设计:屋顶花园中的园林小品包括景石、水体、雕塑、棚架、休闲设施等,这些要素往往和植物一道作为花园的核心要素来设计。它们是花园的视觉焦点和活动的中心。屋顶花园的园林小品设计主要是为了丰富屋顶花园园林景观,提高花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及为游人提供休息和停留场所而建造。本项目考虑到场地的局限性及校园环境的特殊性,在小品设计上相对比较简单,只是功能性、合理性的布置一些特色桌椅、垃圾桶、飞来椅、景墙等。在将来的其他区域或将有点睛之处。景观设计是项综合能力很强的设计,遗憾的是现在从设计到施工到监理都认为有所忽视,景观的成功对一个建筑方案的成败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三、设计与建造的总体效果
在校园的南主入口运用了造园四要素中“山石”独特的文化意象。在本项目别强调苏州园林中的太湖石是所具有美学意味的景观营造元素,应用于校园景观环境,作为传统园林文化的载体,手法的洗练、材质的创新使其和时尚的校园环境更加贴切,使人产生中西文化交融的联想。该项目的特色是由连廊和景观屋面把A、B、C、D栋四个单体连成整体,三层的景观屋面供人休闲学习用,建筑设计严格按照绿色建筑设计,在景观概念方面提出一些新的理念。景观设计的范围并不大,仅对建筑周边的景观进行深化设计,包含铺装设计、绿化设计、照明设计、灌溉设计、排水设计和小品设计,把建筑上理念较好的延续下去。本次项目的难点是六个三层屋顶花园约3200m2,高度9m和近3000m2的56度和70度斜屋面绿化。项目总体建筑规划的灵魂思想是把大学校园建设成一个知识的小镇,是城市和花园的结合体,景观意图借鉴欧洲传统造园文化,体现苏州特色,营造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人性空间。
参考文献:
[1]徐峰、封蕾、郭了一编著.屋顶花园设计与施工[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论文摘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全面发展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而具有教育导向、开发创造、自我教育功能的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高校校园文化内涵、总体特征入手,分析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功能及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适应时展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协调发展的思路。
引言
具有教育导向功能、开发创造功能、自我教育功能的高校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的重要环境。网络时代,随着信息的急剧扩散,迅速增大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通俗文化在校园的碰撞,校园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因素。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已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及其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一种群体文化,而这种群体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其特征具体表现为:第一,互动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即教师的教授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可低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第二,渗透性。校园文化,象温暖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第三,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只是会有不同程度的损益。
二、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功能
1.约束功能。一切文化对其主体都具有约束支配功能,校园文化也不例外。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制度文化对其主体的约束和精神文化对其主体的行为习惯的规范和支配上,此外还有道德约束和舆论约束等。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学校的独特节日、典礼、仪式等,以学校群体价值观和群体行为规范的方式熏染着学生。
2.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起着环境育人的作用。在校的师生员工在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其熏陶、影响和激励,逐步升华和完善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这正是我们常说的“风以化人”。
3.校园文化具有自我教育功能。校园文化中,学生既是参与者和受教育者,又是创造者和教育者,一旦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校园精神文化之中,就会保持其相对稳定性,持久地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作用,并通过学生的自觉行为不断地得到强化。
4.激励功能。校园文化对其载体无时无刻不发挥其影响,特别是对校园文化的主体——学生的影响作用就更大,全面教育的功能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突出,校园文化对其主体——在校大学生的影响教育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并且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政治意识、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等几个方面。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内部的精神环境,引导着人才的塑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有一种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对崇高理想的执著追求,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激发每个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并内化为一种自我向上的动力。
三、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与校外力量的交流。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参与人员主要是校内人员,包括学生、学工干部以及极少数的专业教师,而缺乏校外人员的参与。校外人员包括是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工作人员,他们实际上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校园文化活动把目光主要集中在校园内,而极少关注现实社会,与社会脱节,最终导致校园文化成为“空中楼阁”。
2.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与前瞻性。目前,大学校园文化虽然丰富多彩,但主要偏重于娱乐、体育及各种社团活动,这些活动虽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近期效果明显,但缺乏长期规划,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与前瞻性,从而削弱了校园文化的整体育人功能。
3.忽视专业教师的作用。长期以来,大家一谈起校园文化,就认为是学生处、团委、学生会等学生工作机构和学生的事情,与教师没有多少关系。但实际上,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教师,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教师的人格和文化涵养直接影响所培养学生的质量,他们的整体凝聚力对校园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看,教师的校园文化生活极为贫乏,一学期难得有两次活动,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很少,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限于名目繁多的各种具体活动,而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等潜在的教育活动排斥在外;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中,除学生参与外,主要是学生工作队伍的教师参与,而专业教师与其他行政人员很少参与,与学生的交流也很有限。
4.专业知识所涉不多。在对上海一所财经类院校近一年的调查结果中,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的比例为:文体活动占30%、青年志愿者活动占18%、社会实践活动占25%、讲座报告占20%、学生其它活动占7%等。调查显示: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大部分是娱乐项目,与专业知识有关联的活动少,绝大部分学生集中在文娱体育、人文素质、社会服务实践等活动上,即使是学生科技活动,主要是学工队伍的策划,缺乏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所策划的活动专业知识的含量不高,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简单化和低层次化。
四、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1.校园文化建设贯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即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宗旨。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开展多形式、高品位、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教学不能只重视学科专业的系统性,而忽视了人的完整性以及健全人性、人格的培养,要做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要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出发,让学生自己设计适合自己的一些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要追求小型化、多样化、经常化,充分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和种类的需要。这样,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既能增长知识,又能陶冶情操;既能丰富校园生活,又能达到育人的目的,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2.建设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如前所述,缘于当前校园文化与专业知识相连甚微及其它方面原因,导致尽管各高校都在积极提倡并加大力度建设,但结果是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却收效甚微。加之当前各种传媒的活跃,学生接触信息越来越广泛,活动层次较低的校园活动既起不到导向作用,也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现其总体功能。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超越低层次的以娱乐性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建设,以科研、学术为中心内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出高层次的校园文化。
3.提高专业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校园文化建设要转型,要建设以科研、学术为中心内容的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必须做到教师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结合专业知识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开展富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政策上对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专业教师给与支持和鼓励,如可通过减少课时等举措切实吸纳广大专业教师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这项需要全员参与的活动中来。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向学术领域演进发展,其结构和内容将发生重大变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自由参与活动,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加深专业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学风的形成,又可以促进教学改革,带动科研,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内在的保证。
4.顺应时展,建设更加开放的校园文化。“开放”是校园文化的应有之义,当前很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处于“闭门造车”的局面,而相反地,现代大学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思维,因此“闭塞”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目标的,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加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如以往的校友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吸收校友、企业以及政府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校园文化与社会的广泛接触,达到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目标。
2l世纪呼唤人才,时代也呼唤素质教育。作为高等院校,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开展,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建华.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中国高等教育,2002,12.
[2]梁碧茹、李洪波、郑美玲.建设适合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青年探索,2000(4).
[3]黄小华.社会转型时期的校园文化变迁.青年探索,2000(3).
[4]王欣.大学精神的发展与提升校园文化活动质量.苏州大学学报教学专辑,2007年3月.
[5]刘枫、丁志卫.大学校园文化的思考.中国当代教育杂志,(14).
[6]曹日昌主编.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7]严雪怡主编.中专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8]严冰,朱坤.发挥校园文化功能、提升学生精神素质.教学研究,2007年第3期.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原花青素(PC)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及其机制。麻醉动物,然后给颈动脉局部施以20%三氯化铁溶液 20分钟,以造成大鼠颈动脉血栓模型。实验分6组:假血栓(对照)组、血栓模型组、阿斯匹林[10 mg/(kg·d)]组、PC 100 mg/(kg·d)组、PC 200 mg/(kg·d)组及PC 400 mg/(kg·d)组。假血栓(对照)组和血栓模型组用生理盐水灌胃,其它各组分别用阿司匹林和PC低、中、高3个不同剂量悬液灌胃,每日2次,连续4周。观察各组药物对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大鼠血浆中的血栓烷(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及血小板P选择蛋白(GMP140))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 ①与假血栓对照组比较,血栓模型组血浆TXB2和血小板P选择蛋白(GMP140)含量明显升高,血浆6KetoPGF1α含量明显降低,差异非常显著(P<0.01);②与血栓模型组比较, 3个PC组和阿司匹林组大鼠血浆TXB2和血小板P选择蛋白(GMP140)含量明显降低,差异非常显著(P<0.01),血浆6KetoPGF1α含量明显升高(P<0.01);③与阿司匹林组比较,3个PC组血浆TXB2和血小板P选择蛋白(GMP140)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而血浆6KetoPGF1α含量升高,其中尤以PC 400 mg/(kg·d)组最为显著(P<0.01)。结论: PC具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其抗血栓形成的机制与抑制血小板活化、聚集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密切相关。PC抗血栓形成作用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PC 400 mg/(kg·d)组的抗血栓作用优于阿司匹林[10 mg/(kg·d)]组。
【关键词】 原花青素 血栓形成 血小板活化 血栓烷 6酮前列腺素F1α 血小板P选择蛋白
Effects of Procyanidin Oligomers on Experimental Thrombosis in Rats
Abstract
The study wa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effect of procyanidins (PC) as а antithrombotic agent and its mechanism. 48 male SD rats were randomized into 6 groups, which include 8 rats each. Group A was normal control, group B was model control (no treatment), group C was group treated with aspirin [10mg/(kg·d)] , groups D, E and F were treated with low, medial and high dose [100, 200 and 400 mg/(kg·d)] of PC respectively. In accordance with Kurz′s protocols, rat′s model of thrombosis of common carotid artery was contructed with FeCl3, but for goup A
0.9% of normal saline was used for 20 minutes. The thromboxane B2 (TXB2), 6KetoPGF1α and GMP140 contents in plasma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the contents of TXB2 and GMP140 in plasma markedly increased in all of PC groups and aspirin group, and the contents of 6KetoPGF1α in plasma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 the contents of TXB2 and GMP140 in plasma markedly decreased in all of PC groups and aspirin group, and the contents of 6KetoPGF1α in plasma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aspirin group, the contents of TXB2 and GMP140 in plasma reduced in all of PC groups and the contents of 6KetoPGF1α in plasma increased which was obvious in PC 400 mg/(kg·d) group. It is concluded that PC shows obvious antithrombosis effect, its mechanism closely correlates with inhibition of platelet activation and aggregation as well as protecting vasoendothelial cells. Antithrombosis of PC shows significant dosedependence. The effect of the PC 400 mg/(kg·d) surpass the aspirin,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C 200 mg/(kg·d) and aspirin. This study provides experimental basis for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rombosis.
Key words
procyanidins;thrombosis; platelet activation; TXB2;6ketoPGF1α ; GMP140
原花青素(procyanidins,PC)是植物界中广泛存在的一大类多酚化合物的总称,起初统归于缩合鞣质或黄烷醇类,随着分离鉴定技术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现已成为一大类物质[1-4],其化学结构式如下[3]:法国教授Jacques Masquelier 于1951年首次发现了PC的抗氧化性能。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欧洲的医生就知道用葡萄籽的提取物治疗枯草热和过敏症,并获得满意的效果;上世纪80年代初,法国医生用它治疗毛细血管脆化,慢性外周性静脉机能不全和视网膜微血管病等微循环疾病。PC作为一种天然强力抗氧化剂,安全无毒副作用。近年来,对原花青素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抗氧化、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抗高血压及调节血脂等方面[5-9],而PC抑制血栓形成的研究比较少见[10,11],其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阐明和验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 Exp Hematol 2007; 15(3)原花青素对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材料
原花青素粉剂(批号20040719)天津尖峰集团提供。阿司匹林粉剂(批号20040225)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血浆血栓烷(TXB2)放射免疫分析药盒(批号20050101)和血浆6酮前列腺素(6KetoPG)放射免疫分析药盒(批号20050101)均购置于北京市福瑞生物工程公司。人血浆血小板P选择蛋白(GMP140)酶标试剂盒(批号20041210)购置于苏州大学血液研究所。这3种试剂盒均为人鼠通用。
实验分组和给药
48只健康SpragueDawley(SD)大鼠,雌雄各半,体重240-300 g,由锦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血栓(对照)组、血栓模型组、阿司匹林组、原花青素100 mg/(kg·d) 组、原花青素200 mg/(kg·d) 组和原花青素400 mg/(kg·d) 组,每组8只。原花青素和阿司匹林粉末准确称量后用蒸馏水新鲜配制为悬浊液,按照表1分组与给药。
大鼠急性颈总动脉血栓模型的制备
依照Kurz[13]提供的方法诱导产生急性颈总动脉血栓模型。大鼠按照动物体重,以10%乌拉坦(1 g/㎏)腹腔注射进行全身麻醉。将麻醉后的动物仰位固定,切开颈部皮肤,分离皮下结缔组织,暴露一侧颈总动脉。将吸有20%三氯化铁溶液10 μl的1 cm×1 cm的滤纸小片包裹在此段颈总动脉上,计时20分钟取下。假血栓组(正常对照)除不滴加三氯化铁溶液,而应用生理盐水代替外,其余手术步骤同模型组。
大鼠血浆指标检测
末次给药后半小时,在麻醉下,暴露另一侧颈总动脉,用注射器抽取大鼠血液约6 ml,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并检测各项指标,包括: TXB2、 6KetoPGF1α、血小板P选择蛋白(GMP140)。
统计学分析
在Windows XP操作环境下,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与检验。各组实验值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数据应用t检验。其他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及LSDt检验。P<0.05被认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被认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结
果
大鼠血浆血栓烷B2(TXB2)和血浆6KetoPGF1α含量的测定
血浆血栓烷和血浆6KetoPGF1α含量测定结果见表2和图1。 由表2和图1可以看出,与假血栓(正常对照)组相比较,血栓模型组血浆中TXB2含量明显升高,有非常显著差异 (P<0.01);与模型组比较,PC 200 mg/(kg·d)、PC 400 mg/(kg·d)组及阿司匹林组[10 mg/(kg·d)]血浆中TXB2含量明显降低,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与阿司匹林组[10 mg/(kg·d)]比较,PC 400组血浆中TXB2含量未见显著差异(P>0.05)。正常大鼠颈总动脉血浆6KetoPGF1α含量保持较低水平。与假血栓组比较,血栓模型组血浆6KetoPGF1α含量明显下降,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与血栓模型组相比,PC 200 mg/(kg·d)组和PC 400 mg/(kg·d)组血浆6KetoPGF1α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与阿司匹林组[10 mg/(kg·d)]相比,PC 200 mg/(kg·d)组和PC 400 mg/(kg·d)组血浆6KetoPGF1α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
大鼠颈总动脉血浆血小板P选择蛋白(GMP140)含量的测定
血浆血小板P选择蛋白(GMP140)含量测定结果见表3和图2。 由表3和图2可以看出,正常大鼠颈总动脉血浆血小板P选择蛋白含量保持极低水平。与假血栓组比较,血栓模型组结果显示血浆血小板P选择蛋白含量显著上升(P<0.01),说明血栓造成可溶性血小板P选择蛋白大量释放。经PC处理后,3组大鼠的血浆血小板P选择蛋白含量与血栓模型组相比显著下降(P<0.01) ,并且呈剂量依赖性,随着处理剂量的增加,血小板P选择蛋白含量下降得越来越明显。阿司匹林处理之后,大鼠血浆血小板P选择蛋白含量与血栓模型组相比显著下降(P<0.01),下降幅度介于PC 100 mg/(kg·d)、PC 200 mg/(kg·d)组之间,说明在此项指标中,阿司匹林(10 mg/(kg·d))组的效果不如PC 400 mg/(kg·d)组的效果好。
讨
论
在生理状态下,血液中的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处于动态平衡。在某些能促凝血因素作用下,上述动态平衡被打破,触发了凝血过程,血液便可在心血管腔内凝固,形成血栓[14]。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参与止血与血栓形成。在动脉血栓形成中,血小板的作用是最重要的[15]。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浆或组织中的TXA2和 PGI2处于相对平衡,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因TXA2和PGI2的生物半衰期极短,目前难以直接测定,但可通过测定其稳定的代谢产物TXB2和6KetoPGF1α来反映其含量。本实验中,原花青素处理之后,血浆TXB2含量与血栓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并且呈剂量依赖性,随着处理剂量的增加,TXB2含量下降得越明显。这说明原花青素能够抗血小板聚集。原花青素处理组血浆6KetoPGF1α含量与血栓模型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并且呈剂量依赖性,随着处理剂量的增加,6KetoPGF1α含量增加得越明显。而阿司匹林不能使实验大鼠血浆6KetoPGF1α含量增加。
血小板P选择蛋白(GMP140)是近年来发现的血小板活化的特异分子标志,其特异性及敏感性较其它标志蛋白为佳。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内含有的颗粒主要有3类:α颗粒、致密体和溶酶体。随颗粒内容物的释放,颗粒膜蛋白要整合到活化的血小板质膜内,成为血小板活化的标志,并参与止血、炎症、免疫等反应。血小板P选择蛋白(GMP140)为α颗粒膜蛋白(GMP)的一种,当血小板受刺激活化时随α颗粒内容物的释放并与质膜融合,能持久存在于活化血小板质膜表面,为血小板活化释放的特异标志之一。正常情况下,由于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体内血浆血小板P选择蛋白(GMP140)水平极低。只有当血小板活化后,一方面其伪足形成和断裂后释放凝血因子进入血浆;另一方面其变形能力下降又加速了血小板的活化和破裂,因此血小板P选择蛋白(GMP140)水平的变化实质上直接反映了血小板的活化程度。从我们的实验可以看到,PC处理之后,PC 3个组的血浆血小板P选择蛋白(GMP140)含量与血栓模型组相比呈现下降趋势,并且呈剂量依赖性,表明PC的抗血小板凝集的效果显著,PC 400 mg/(kg·d)组能将大鼠血浆血小板P选择蛋白(GMP140)含量控制到假血栓(正常对照)组的水平。
阿司匹林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多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它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第二阶段[15],其抗血小板作用明确。本研究结果表明, PC 400 mg/(kg·d)组抗血栓作用优于阿司匹林组。原花青素可在胃肠道迅速吸收,45分钟即达峰值,半衰期5小时,14%的药物在11小时内经胆汁排泄。其代谢存在于重要的肠肝循环。原花青素在血液、肝、肾中为非特异性结合;在皮肤、血管壁、胃肠粘膜中为特异性结合。据推测这与原花青素的血管保护作用有关。大鼠口服单次量50 mg/kg,70%的药物24小时后被排泄,其中6%以二氧化碳形式呼出,19%经尿排泄,45%经粪便排泄[16]。有实验表明,大鼠和小鼠口服原花青素的LD50 均在4 000 mg/kg 以上,大鼠口服60 mg/(kg·d),6个月,狗口服相同剂量12个月均无任何副作用且耐受良好,无致畸、致突变作用;在生殖方面,服用原花青素的雌性动物在生育前后均十分安全[17]。
台湾省学者[7]应用PC对大鼠和人血小板凝聚作用进行的研究结果,提示PC抑制血小板凝聚的机理是抑制凝血氧烷的生物合成,这与本实验结果吻合。本研究发现,原花青素在大鼠体内不仅具有明确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明显降低血浆TXB2和血小板P选择蛋白(GMP140)水平,还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合成与释放PGI2的作用,且成剂量依赖关系。
综上所述,原花青素的抗血栓作用明确,与阿司匹林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文献资料表明,PC还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18-21]、抗高血压及调节血脂[22-26]等多种药理作用,因此其抗血小板聚集的机制可能还与上述药理作用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Haslam E. Plant polyphenols.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14-15
2Masquelier J, Michaud J, Laparra J, et al. Flavonoides et pycno genols. Int J Vitam Nutr Res,1979;49:307-311
3Bagchi D, Garg A, Krohn RL, et al. Protectire effects of 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s and selected antioxidants against TPAinduced hepatic and brain lipid peroxidantion and DNA fragmentation,and peritoneal macrophage activation in mice. Gen Pharmacol,1998; 30: 771-776
4赵超英,姚小曼.葡萄籽提取物原化青素的营养保健功能.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0; 12:38-41
5Ying Lu. Antioxidant and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ies of polyphenols from apple pomace. Food Chemistry, 2000; 68:81
6国植, 徐莉.原花青素: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植物药. 国外医学·植物药分册,1996;11:196-203
7Putter M, Grotemeyer KH, Wurthwein G, et al. Inhibition of smoking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 by aspirinn and pycnogenol. Thromb Res, 1999; 95:155-161
8Rein D, Paglieroni TG, Pearson DA, et al. Cocoa and wine polyphenols modulate platelet activation and function. J Nutr, 2000(85 suppl);130:S2120-S2126
9Virgili F, Kobuchi H, Packer L. Procyanidins extracted from Pinus maritima (Pycnogenol): scavengers of free radical species and modulators of nitrogen monoxide metabolism in activated murine RAW 264.7 macrophages. Free Radic Biol Med, 1998;24:1120-1129
10Yamazaki M, Uchiyama S. Platelet function under aspirinn, clopidogrel, and both after ischemic stroke: a casecrossover study. Stroke, 2003;34: 227-228
11Bunting S, Moncada S, Vane JR. The prostacyclinthromboxane A2 balance: pathophysiological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Br Med Bul, 1983; 39:271-276
12王倩,孙晓晶,季占胜等. 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保护作用中阿司匹林预处理及其最佳剂量选择.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108-109
13Kurz KD, Main BW, Sandusky GE, et al. Rat model of arterial thrombosis induced by ferric chloride. Throm Res, 1990; 60:269-280
14Naghavi M, Libby P, Falk E, et al. From vulnerable plaque to vulnerable patient: a call for new definitions and risk assessment strategies: Part Ⅰ . Circulation, 2003,108:1664-1672
15Anderson FA Jr, Spencer FA. Risk factors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 Circulation, 2003; 107(23 Suppl 1) : 9-16
16Antman EM, Anbe DT, Armstrong PW, et al. ACC/AHA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Committee to Revise the 1999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ction). Circulation, 2004; 110: 282-292
17Ye X, Krohn RL, Liu W, et al.The cytotoxic effects of a novel IH636 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 extract on cultured human cancer cells. Mol Cell Biochem, 1999; 196: 99-108
18汪晨静,高明堂,时小燕等. 原花青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3;8:173-175
19张晓晖,张斌,龚培力等.莲房原花青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药学学报, 2004;39:401-405
20凌智群,谢笔均,江涛等.莲房原花青素对大鼠实验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1 ;17:687-690
21张小郁,李文广,高明堂等.葡萄籽中原花青素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中国药理与临床,2001; 17: 14-16
22Preuss HG, Wallerstedt D,Talpur N, et al. Effect of niacinbound chromium and 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 extract on the lipid profile of hypercholesterolemic subjects: a pilot study. J Med, 2000; 31:227-246
23Vinson JA, Mandarano MA, Shuta DL, et al. Beneficial effects of a novel IH 636 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 extract and a niacinbound chromium in a hamster atherosclerosis model. Mol cell Biochem,2002;240: 99-103
24凌智群,谢笔均,周顺长等.莲房原花青素对家兔血脂及肝组织形态的影响.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1; 13:62-64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4-0122-01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新形势下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回避学生的迫切需求,必须要科学的审视新形势,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重新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首先,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无时无刻不感受校园文化带来的冲击。从清晨到入睡,周围人的一声一动都会对大学生自己产生潜在的道德影响;大学生自己的行为也不断受到校园环境的赞同、默许、鄙见或谴责,不断地从他人的评价中调整规范自己的言行。
其次,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不断从丰富而健康的校园文化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积累各种经验,以弥补课堂教学所未能辐射的领域。;
再者,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生与其他人共同创造的,大学生对它的认同感较高;校园文化的兴起丰富了教育的方法,将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实践性、主动性、指导性、趣味性、创造性融为一体,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说服力、渗透力、感召力、凝聚力、约束力,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生机活力。
二、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的方法
依据变化了的形势和不断发展的大学生思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好的方法获取实效。
1.把握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需求,是开展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起点。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立足点是培养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与完善人格的大学生。而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的形成过程,是在现阶段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影响下,在其自身知、情、意、信、行诸因素辩证作用下,由“不平衡――平衡――不平衡”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矛盾运动来体现的心理过程,这构成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心理特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复杂多样的,其心理特征是动态多变的,很容易受一些社会偏激文化因素的影响。青年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渴求知识而又缺乏对自身、历史以及社会的辨证认识,对中西文化的交流、冲突和碰撞非常敏感,从而引起心理上的苦闷和困惑。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需求出发。
众所周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实践教学的最关键准则,课程目标一旦确定,就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以及实践提供了基本方向。然而从目前可了解到的我国多数高校的艺术素质课程培养方案上,却发现大多艺术素质课程是以国家颁布的有关素质教育文件作为课程的培养目标,内容仅停留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等层面。
与我国高校艺术素质课程培养目标泛化、可操作性不强相比,国外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目标则要具体的多。如:哈佛大学把“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以及“要求学生理解艺术作品在特定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作为其课程培养目标;麻省理工学院特别要求学生具有与人类精华有关的品质,其中包括很强的判断力和美感;普林斯顿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则在艺术公共课程中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从教学的实践证明,一门课程的目标定位不同于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目标,它必须直接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具有一定针对性,才能对课堂教学产生指导意义。那么如何建立有效的艺术素质课程培养目标,在人类的教育思想发展史上是否有可供借鉴的理论依据,就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教学实践的最关键准则,目前依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观点,可将国内外比较典型的课程目标分为以下四种: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所谓“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提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领域,成为了课程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这种目标的特点是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与课程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模糊性、指令性特点,可普遍运用于所有教育实践中。“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如果说“行为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而预先制定的课程指令、课程文件、课程指南的话,那么“生成性目标”则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的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所以
“生成性目标”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其过程性。“表现性目标”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是指学生在教育情境中的种种“际遇”,即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从总体来看,这四种课程目标理论存在着各自的优劣。“普遍性目标”取向具有普适性的特点,“行为目标”取向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但是“普遍性目标”同样也具有教条性、不完整性和含糊性,“行为目标”在把课程目标具体化、精确化的同时也把课程体系构建人的整体性分解了。“生成性目标”取向与“表现性目标”取向更加追求人的创造性和个性的解放,从理论上克服了前两种目标取向存在的缺陷,却没有提出更有价值、更具实践指导性的理论依据。
“制订什么样的课程目标”就涉及到对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选择问题,由于目前存在的四种课程目标取向存在着彼此难以取代的优劣特点,我们在制定大学艺术素质课程目标时,广泛吸收各课程目标取向的优势,在几种课程目标取向之间寻找合适的契合点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与克拉斯沃等人继承并发展了“行为目标”理念,他们借用生物学中“分类学”的概念,第一次在教育领域确立起“教育目标分类学”。在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该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虽然“行为目标”取向的课程目标存在着缺陷,但“行为目标”取向课程目标便于实际操作,便于课程评价的开展等优势使其在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这一优势也恰恰弥补了我国艺术素质课程培养目标泛化的缺陷。
在布卢姆之后,罗伯特・安德森和克拉斯沃等人又改进了布卢姆对认知领域的一维分类法,将认知领域分为“知识”和“认知过程”的二维框架。其中,“知识”是指学习时涉及的相关内容,包括了从具体到抽象四个类别:事实、概念、程序和元认知。“认知过程”涉及学习时要掌握的行为表现,包括了六个类别: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事实性知识是学习者在掌握某一学科或解决问题时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概念性知识是指一个整体结构中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程序性知识是“如何做事的知识”,程序性知识通常采用有序的步骤进行。元认知知识是关于一般的认知知识和自我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包括策略知识、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和自我知识三个方面。经过改进的认知目标分类学以学习者为取向,基于学习,重视了外部表现和可评价的特点。
从安德森和克拉斯沃等人的研究成果出发,艺术素质课程的培养目标可考虑从认知、过程、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综合构建。
我国现阶段大学艺术素质教育存在的现状为,基础较薄弱,学生整体艺术素养有待提高。因此,知识的讲授和学习对于目前的大学生而言仍然显得非常重要。另一方面,知识的储备也是进一步进行艺术鉴赏与评论的基础,因此,大学艺术素质课程的培养目标仍然具有认知领域的目标要求。另外,认知领域的目标也可以以“知识”和“认知过程”的二维分类法进行表述。例如“识记和评判”属于“认知过程”,“基本艺术常识、艺术现象和流派”则属于“知识”,把“识记基本常识:欣赏艺术作品,能够评判艺术现象和流派”就可作为艺术素质课程认知领域的培养目标。
关于情感与价值观领域的目标,这里我们还是依据布卢姆和克拉斯沃的划分方法,将情感领域教育目标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判断、组织、价值观念或价值复合体的个性化”五个类别。这五大类别是逐级递增的连续统一体,接受和反映是较初级的类别,而价值判断、组织、价值观念或价值复合体的个性化则是较高级的类别。当代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成熟期,理性思维的能力也趋于成熟,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更喜欢对一些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思考和加以评论,因此,在这五种类别中,大学艺术素质课程的目标也应强调学生的价值判断、组织、价值观念或价值复合体的个性化培养,使学生能够将学习所得融化为自身的个性特点。另外,学习艺术也是一种涉及自身也关乎其他民族或地区艺术的过程,如何看待本民族的艺术、如何看待和分析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艺术也是建立艺术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大学的艺术素质课程培养中,应注重对这种多元文化特质与价值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对个体差异的理解和尊重,促进全人类的社会公平与机会均等。培养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倾听不同的意见与观点,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立场。认识世界各个民族和地区的艺术,以更全面的视野看待和思考人类的文化,提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这是大学艺术素质课程必须要涉及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课堂话语 话语时间 中英文比例 提问方式 反馈方式
教师话语作为课堂话语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话语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传输知识的媒介,英语教师是如何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输入,如何运用英语进行教学便成为今年来研究的重点,而教师话语研究的成果也颇丰硕,从一开始的翻译国外的文献资料开始,一大批研究论文、报告也相继问世,如赵晓红在1998年在《外语界》发表了《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周星,周韵于2002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发表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等,这些研究为我们今后的科研、教学都提供了生动、详实的资料。西部地区三本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弱,许多学生缺乏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对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大一新生的高考英语成绩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80%的学生高考英语成绩低于90分,也就是说这些学生高考英语成绩不及格,甚至有些学生的成绩仅仅只有四五十分。因此我校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也因此变得更具自己的特色。
一、研究设计
本文选取五位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大学英语课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五位教师的课堂话语进行录音、对比、分析,揭示中教师课堂话语特点。五位教师的授课内容均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 4》 (第3版)的文章,授课对象为会计系、财经系平行班的学生。为了全面真实反映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的特点,本文采用了自然调查的方法,随机对上课班级进行了录音,确保了录音的真实性。随后将录音进行转写,并就教师课堂话语时间、中英文比例、提问方式、反馈方式等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二、研究结果
1.教师课堂话语时间。教师们的课堂授课时间都为50分钟,根据录音计算出的五位教师课堂话语时间如下图:
在这50分钟里,5位教师的课堂话语时间都超过35分钟,也就是70% 以上的课堂时间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而讲授的内容相似,课文作者和背景知识的介绍,字词的含义、用法,长难句的语法结构分析及翻译……学生们在课堂上较为被动,回答教师提问,在老师的要求下朗读课文或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造句等,而学生本身的需求被忽略,他们没有时间和机会自由提问、讨论、思考。
2.中英文比例。在一、二本院校,大学英语已基本实现全英文教学,但由于长青学院大多数学生来自于甘肃本省,且部分学生家在农村、山区,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接受、理解全英语授课的内容,所以在这五位教师中,所有教师课上都运用了汉语,而且汉语的使用量超过50%。当然,我们不能以一个教师的英语说话时间来完全判定他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但课堂中运用英语的时间较少是不利于学生语言的输入的。
3.提问方式。教师课堂提问一般分为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和参考性问题 (referential question),而在课堂中,5位教师大多采用展示性问题,以点名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如:Do you know what happened on September 11,2001? Should we believe everything experts tell us? What’s the shape of the earth? 下图为五位教师课堂中展示性问题及参考性问题的出现数量。
通过录音分析,教师一般会在课堂刚开始时提问一些参考性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对学生进行热身训练,一般这些问题和学生的态度、倾向有关,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观点等。但由于自身水平所限,学生的语言非常简单,回答不到重点,通常在老师的帮助和提示下才能完成回答。而回答展示性问题时仅仅就事论事,不会进行发挥。
4.反馈方式教师的反馈方式多种多样,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不同的刺激和影响。正面反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认同;而消极反馈在很大程度上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沮丧,通常情况下教师的反馈都以正面反馈的形式出现,旨在多鼓励学生。
三、结语
通过对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不可撼动,教师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教师角色不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不改进,学生的学习结果将不会有大的进步。在将来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应当因材施教,适当缩减教师课堂话语时间,调整中英文比例及提问方式、反馈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进行语言的输出,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