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36:13
导语:在家庭经济生活状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土地征用库区移民经济生活方式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中国农民一直生活在一个封闭性极强的社区环境之中,并因此形成了独特却单一的群体生活方式。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乡村生活状态发生了引人瞩目的一系列的变化。在此过程中,最显著的现象之一就是大量农用土地被征用于非农业用途。其中,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作为水电站建设用地对农民土地的征用也是这一现象的表现之一。不可否认,土地征用是当今世界各国比较普遍采用的一种土地制度,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其存在的一些内外缺陷正在日益显现出来,因征地引起的社会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因征地而对农民生活水平造成的变化,赖于为生的生产方式的转变等,这也是现代化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库区移民”作为生态性移民这一特殊群体具有身份属性的多重特征,因此与土地征用相配套的一系列补偿和安置措施对于他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赖以生存的经济生活方式来说将会产生更为深刻和深远的影响。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其具体的效果与程度如何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和谐发展能否得以实现的重大问题。本文将以库区移民为窗口认识当代中国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现状,探讨土地征用对库区移民这一特殊农民群体的经济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经济生活方式的变迁内容
(一)生产方式的转变
DS村一直以来都是传统的农业村庄,当地村民以种植青稞、小麦、洋芋等作物为生,库区移民征地之前每户拥有土地9.88亩,移民征地后,每户平均拥有土地面积仅为1.34亩,当地对土地的利用主要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库区移民后,在对耕地的处理上,移民主要是自己耕种,由于气候、土质状况较差,亩产粮食作物收成不高,以自用为主,只有在生产洋芋较为丰收的“大年”时,才将部分洋芋拿到市场上出售。依靠土地耕作的生产方式逐渐使村民难以维持生计,DS村的许多村民不愿意将不多的精力投入到更高劳动强度但收入微薄的农业生产中,因此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只能是成员外出务工或自己做生意,其中许多在外做生意的村民往往把家里不多的地送给亲戚种,这些数量微薄的土地只是作为家庭经济生活补充的一小部分。甚至只是一种“本分”的观念。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一个结果就是村民时间观念的变化。移民之前,村民们要早起去地里干活,等太阳大了临近早晨10点多的时候回家操彻家务或其他事情,等太阳落山后再去地里看看,干个活。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外出打工,他们不用再起得太早,按正常的朝八晚六作息,晚间也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看看电视,打个牌。原来用于劳作的时间现在用于休息,外出务工也使他们较少的再担心天气变化的问题。这说明,原先的农业生产方式直接导致个体必须将大部分可用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生产和劳动之中,个人的闲暇时间和空间都比较少,而在工业生产的方式下,个体可以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且这些闲暇时间都集中在一天的黄金时段,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的互动空间大幅度增加。因此,随着库区移民搬迁到新的安置点,他们的时间观念与感知也在悄然的发生变化。
(二)职业的变迁
土地征用对于库区移民的职业状况都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在DS村,大致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外出务工,二是自己做生意。DS村的外出务工者多是在失去土地之后才走上了打工的道路的,DS村村民在外出打工时主要倾向于非技术的工作,比如开小卖铺、烤饼子、到附近工地做工等,他们更倾向于在本地打工,因为如果离家太远,一方面在外租房子,基本生活要支持一大部分开销;另一方面自己的心理也承受不了背井离乡的感受。即使是在本地打工过程中,他们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僧多粥少”,劳动力供求量太大,加之自己没有一技之长,使得一些村民找不到活干,对于建筑行业来说,他们还面临着外部劳动力流的冲击。
不可否认,在库区移民之前,村上就存在着贫富的分化。在DS村,对于做生意的村民来说,除去在移民之前就有资本积累的被村上公认为“能人”的继续做生意外,在移民之后才开始做生意的多是以政府移民补贴的资金为资本开始了生意的运转。他们有的在县城上打锅盔、做馍馍、凉皮子的,也有开饭店、在街边经营个铺面的。由于缺乏做生意必要的经验,有些村民经营不善,将移民的补偿款都搭了进去。
可见,土地征用对库区移民职业经历的变迁过程比较复杂,资本的积累程度与个人利用的差异都会对投入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看到,DS村村民一方面缺乏技术,不善经营是他们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主观因素,这其中不乏有个体能力的差异造成的贫富差距。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甚至是民族成分对于移民的职业选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局面又反过来影响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与对自我的评价。另一方面,缺少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渠道也是村民们担心未来生活的重要客观因素,他们有一种深深地被遗忘的失落感,除了手头仅有一点补偿的钱,他们再一无所有。
(三)居住条件的改变
在调查点所在的DS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种庄稼种房子。失去土地以后,村民仅有的地就是政府安置他们的宅基地。在移民安置点上,每家每户都在仅有的几分宅基地上将房子盖得严严的,紧紧地贴在一起,很少有村民的家里有院子。就房屋的类型来看,库区移民前的房子为土木结构,而移民后在安置点上,许多村民改建房屋为砖混结构,条件好的家庭室外地面多用水泥铺砌,有的还罩上了顶棚,墙面用瓷砖贴成,干净漂亮,甚至有的家庭还进行了全面的室内装修,他们参照城市的居住风貌来装修空间。同时,就调查数据来看,征地后村民宅基地面积减少了,但是房间的数目却增多了。许多村民表示,不知道以后政府还会不会再进行新一轮的移民,没有了土地,没有了更多的赔偿来源,就只能先盖房子,“盖得多多的就可以多赔偿几个”。村民们在心理上丧失了对土地的寄托,只能将这种可靠感、依赖感转嫁到房子的身上,这样或许可以让他们觉得过的踏实。
(四)家庭消费状况
土地征用导致的生产方式的转变直接影响着个人和家庭的收入。移民征地前村民的平均收入仅为1228.12元,移民征地后,平均收入为5468.7元,村民的收入明显增加。收入的提高带来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提升的直接表现之一就是村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数量和种类的变化。数据显示,在移民中电话的拥有量是100.0%,摩托车的拥有量为93.8%,这一方面与库区移民经济收入的提高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村民们外出务工的需要有关,由于上下班的原因,加之附近道路状况较差,方便快捷的摩托车几乎成为每家每户的首选交通工具。电脑的拥有量虽然不高,但也显示出了库区移民家庭消费上的变化,在访谈中我们得知,在移民之前,村上是没有人家有电脑的,如今有的家庭为了孩子们学习的需要也安上了电脑,有家长表示“城里的娃都用这个学习,俺的娃也不能亏着,学习嘛,需要的。”可见城市生活方式对库区移民的渗透逐渐体现了出来。对于彩电、洗衣机、冰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三大件”的拥有量上看,都达到了93.8%,拥有彩电在现代社会已不算什么稀奇的事情了。对于冰箱的购买,被访者表示“就是为了凑齐‘三大件’嘛,在添家电的时候就顺道买上了。冬天俺们一般也不用。”从以上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程度显示,职业的非农化,有利于促使库区移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在生活环境的非农化以及城镇文化的共同作用下,移民们在选择家庭耐用消费品上呈现出逐渐向城镇家庭靠拢的趋势。
三.影响因素分析
概括的说,土地征用对库区移民生活方式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土地的征用这一主要变量的刺激加之经济本来就是向前发展的这一现实,DS村村民的生活显现出日益商品化的发展趋势。虽然村民们还有少部分土地,也在坚持耕作,但对于当地村民来说,这已经不是收入的主要来源了,只是一种微弱的补充,他们再也无法依靠土地来实现自给自足。
(二)职业变迁是土地征用导致生产方式转变的直接结果之一,职业选择和经历的复杂程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库区移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这在DS村体现为两大层次,一是外出务工,一是做生意。做生意者在生活质量上要明显高于外出务工者,他们对现状及未来充满更多的信心,而这一点在外出务工者身上体现的不明显。外出务工者在寻求工作机会时多会考虑成本问题,如对家庭成员的照顾、工作地点的远近、方便与否等,单纯的收入并不是影响村民外出的唯一因素,他们有深深的恋家情结。同时,影响外出就业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自身技术、人际关系网络的丰富程度如何,而这一点又会对个体的价值观和就业信心产生直接而明显的应影响;另一方面是就业环境,外地务工人员对本地务工人员的冲击。
(三)就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来看,失去土地的村民把希望寄托在了“房子”身上,移民后村民的居住条件都得以提升,但从居住环境来看,却没有得到与居住条件提升的同步发展。DS村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生活垃圾、污水污染严重,生活居住的周边环境脏乱不堪,这与村民“家”的概念有关,许多村民至今在心理上都还没有完全接受新的环境。
(四)就DS村的收入水平来说,DS村村民普遍将自身定位在收入中等,将消费定位于偏高,这也是其逐渐适应工业消费社会的一种普遍的过度心态,他们在失去土地后的相对剥夺感表现明显。从消费结构与消费习惯状况来看,反映了库区移民的生活方式具有城市生活方式与农村生活方式的矛盾结合体这一显著特点,他们的消费中既有来自农村生活的影子,也有城市生活对他们的冲击。
四.结语
土地征用对库区移民经济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移民生活状况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得以实现的重要现实性问题。认真研究土地征用对库区移民经济生活方式的复杂影响,系统解决库区移民生活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仅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社会问题的一个难点,也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改革进程中复杂社会问题的基点。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土地征用导致库区移民生产方式的转变进而又影响到了职业的变迁,这对于村民的经济生活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可否认,土地征用对库区移民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许他们现在已经从最初的喜悦逐渐转到迷茫、接受,最终习惯,这种价值观念的变化也影响着其下一辈。虽然库区移民只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朵不起眼的浪花,但他却折射出了农村社区在现代化、工业化道路上的进程。我们看到,村民们正经历一种角色的转换,他们渐渐把自己纳入到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部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对于生活,对于未来依旧充满信心,尽管现在他们正在经历一场重生的磨难与挣扎。
参考文献:
[1]孟琳琳,生态移民对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
[2]石雪梅,论我国库区移民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硕士学位论文,福建:福州大学,2005
[3]陈旭东,论土地征用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四川大学,2007
[4]冉霞,生活方式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重庆:西南大学,2010
却认真写过许多其他计划书。一个商业计划、一场活动策划、各式各样的PPT,可是对人生这件最重要的事情,却从没写下过只言片语。
是不是件很奇怪的事情?
这日复一日的生活轨道,就是大多数人从未用心审视过的A计划。没有备份、没有应急预案、没有风险控制、没有对其他可能性的探索。他们出生、成长、活着,然后死去,在一条漫长的路上挥霍了仅此一次的生命旅程。
这就是为什么,你需要有一份人生的B计划。
这是一份虚拟的人生计划书,哪怕你永远都没有机会去实行,却能借此审视现实的生活;这是一份梦想的路线图,当有一天厌倦了现在的生活,也许你会有勇气去探寻其他的可能;这是一次纸上谈兵的人生风险演习,如果不幸濒临生活崩溃,至少你知道,面对生活的崩塌,埋藏在心底的备份,可以帮助你按下人生重启的按钮,让死去的生活再度闪光。
一份Life Plan B可以帮助你
评估你的生活状况
在开始人生的B计划之前,请拿起笔,评估一下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怎样评价现在的生活?你对目前的状态满意吗?有一点满意?一点也不满意?答案只取决于你自己的感受,除了你,没人会在意你是否满意自己的生活。
这是一次向内心探索的过程。从最简单的问题出发,引出一个一个的问题,写在纸上,最终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意识到生活的真正问题所在。
哪些事情影响了你对生活的满意度?你的健康状况,职业,人际关系,财务状况,精神状态和情感,你觉得重要的都行,写下答案,并追问细节。对职业不满意,是工作的稳定性还是升迁的预期,是薪资待遇还是工作环境,抑或是同事间的人际关系,让你感觉最糟的一点是什么,诸如此类,都可以,不需要任何的隐瞒和顾忌,记住你只是写给自己看。
国际上通行的生活状况评估调查,和这种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区别只在于由政府或者调查公司制定详细的指标,并由个人填表而成,再经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最终得出某一地区或国家,人们的平均生活状况。
看清
你想有怎样的未来生活
这是一次向内心探索的过程。
从最简单的问题出发,引出一个一个的问题,写在纸上,最终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生活状况评估指标
健康
身心功能
医疗保障
情感
情感状况
家庭成员沟通
经济生活
财务状况
消费品质
消费讯息
消费安全及权益
工作
薪资
工作稳定及发展性
升迁公平度
成就感
工作保障
工作环境
工作福利
社交
与邻居相处
社交活动
社区活动
社团活动
义工服务
公共安全
交通安全
居住地治安状况
居住地消防安全
公共场所安全
无障碍公共设施
环境
社会风气、伦理道德
生态环境
居住地交通便利性
居住地四周环境
文化休闲
休闲生活
居住地休闲及体育设施
观光旅游
文化活动
媒体资讯品质
审视
你想提高哪些方面
了解
你正处的位置
This Is
对自己人生的一次总体概括
人生可能性的探索之旅
认识自己心中的梦想
清楚你会担忧的人生风险
找出你未知的技能和勇气
This Is NOT
否定现在
一份长达上百页的清单计划
1小时就能设计的生活路径
永远都不会去做的To-do List
重新设计你的生活
编制你的风险权重表
人生就是一个对风险管理的过程。人一生中会面临着很多的选择、很多的诱惑,选择和诱惑的背后都面临着或大或小的风险敞口,需要人们在面对选择和诱惑的时候做出正确的甄别,而做出甄别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风险管理的过程。
但是无论你怎样规划,不能改变的事实是:永远不能一劳永逸地防范我们可能遭遇的风险。
熟悉投资的人士对风险管理这个词很熟悉,它意味着你要构建投资组合、设定止损点,等等,人生也适用同样的规则。你不能为了事业过于拼命,最终严重伤害健康;有些人不懂得居安思危,富足时任意挥霍,破落时则陷入困局;在职场上不懂得留有余地,碰到升职天花板的时候,转型无路。可是,即使我们能用心规划好这所有的一切,也无法预测,人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所以,在你的人生计划中,你需要小心地把自己的人生当做一场投资组合,你要给自己的健康、情感、人脉关系、职场前景、财务计划等,编制不同的风险权重,全面度量自己的人生风险。
如果你还年轻,身体健康,那么可以适度降低健康的权重,趁年轻时努力获得职位、积累人生的第一桶金,为将来的财务自由打下基础;
如果你职业虽然稳定,但继续上升的空间已经不大,那就得增大职场前景的权重,考虑更好的选择。
如果你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就需要增大人身安全的权重,为家人买一份保险。
每一项权重的设置,都是为了符合风险管理的法则,让你更明了你能承担的失去和期冀的获得。
问自己理想的生活什么样?
人生,如果当初没有选择我们现在走的路,我们又将行走在哪条道路上呢?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一次,你会选择怎样的人生?
这是个永远都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理想的生活状态因人而异,有人追求名声,有人追求财富,有人追求爱情,可是,如果一定要排出顺序,你会有怎样的选择?
有一堂著名的课程,叫「拍卖你的生涯,或许能帮助你做出选择。现在假想你正参与一场拍卖会,你面前的一张纸上,有如下选项:
1. 巨额财富
2. 永远健康
3. 美貌贤惠的妻子或英俊博学的丈夫
4. 一门精湛的技艺
5. 一个风景优美的小岛
6. 和情人浪迹天涯
7.三五个一辈子的知心朋友
8.一个忠实的仆人
9. 全球性的名声
10. 高尚的人格力量
11.博学的大儒
12.青史留名
13.家人一生平安
14.平淡无奇但不苦涩的一辈子
15.其他你认为重要的选项
现在,你拥有象征性的1000元钱,代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每个选项的起拍价则设定为100元,出价封顶1000则直接成交,意味着你将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它。现在,你需要和一群人来开始竞拍,你会怎样举牌?
这游戏举轻若重,它把我们人生的繁杂过程,简化成最简单的目的――过此一生,你到底最想要什么?
一位移居澳大利亚的英国男子伊恩・亚瑟Ian Usher对此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在2008年和妻子离婚后,心灵破碎,「再也不想要现在的生活,于是在eBay上拍卖了自己的整个旧生活。他最终以30.5万美元的价格卖掉了自己的生活,包括汽车、摩托车、房子,以及房子里的一切。
在收拾完少许行李后,这个中年男决定重新开始找寻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他带着一本护照和一张「100件要做的事的清单走遍世界。
4年过去,他几乎已全数完成目标。他和斗牛赛跑,和大白鲨潜游,学会了开飞机,加入空中俱乐部,学习法语,攀爬过喜马拉雅山,甚至还在一部好莱坞电影里跑过龙套。然后就在即将花光所有钱之前,他在加勒比海买了个2.2公顷的田园小岛。这是一个布满大片雨林和黄金般细沙的小岛,坐落在巴拿马海岸边。
亚瑟的新生活里还出现了他从未计划过的东西:爱情。他在野外玩狗拉雪橇时认识了一位加拿大女人,与爱情不期而遇。他坚持把自己的旅行经历写到博客上,并在最近出版了一本书。作为一个拥有着如此离奇经历又充满了希望和活力的人,他的故事甚至引起了好莱坞的注意,也许在不久之后,人们就能在大银幕上,看到他传奇的生活。
一位移居澳大利亚的英国男子伊恩・亚瑟Ian Usher对此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在2008年和妻子离婚后,心灵破碎,「再也不想要现在的生活,于是在eBay上拍卖了自己的整个旧生活。
理想生活10问
1.什么使你快乐?
想想自己喜欢的东西。想想生活中进展顺利的事情,包括让你快乐,满意或只是一笑的活动,人物和现状。
2.你的消耗是什么?
找出耗费自己精力和幸福的人或事。确定什么样的人、行为、选择或状况会导致压力,焦虑或消极情绪。
3.你的生活中什么事情没有成功?
自己想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哪些是成功和愉快生活的障碍。想想生活中接连不断的挑战:健康,健身,体重,缺乏组织能力,不满意或没有出路的工作,难于对付或破裂的人际关系⋯⋯或许你只是需要更好地处理一下自己的压力,更好地平衡一下,或只是学会笑一笑而已。
4.什么样的生活可以让你在早上高高兴兴起床?
有很多人每天醒来就会被恶劣的情绪所困扰,这种负面情绪危害了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享受。
5.你想和谁在一起?
你的家人、朋友、同事,你希望和谁长时间在一起?你喜欢他们身上的哪种性格?
6.你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有很多判断标准,比如薪水待遇,自由度,趣味,和个人兴趣的吻合度等等,找出你在意的方面。
7.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亲情、爱情、自由、金钱,健康的身体,如果你知道哪些对你更重要,就能帮助你更好地做出取舍。
8.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给自己一些形容词,诸如健康、平凡、长寿、富有、高尚、有用、博学,然后试着从中挑选3至5个,不要太多,太多的目标会导致最终一无所成。
9.如果你从不改变目前的方法,你的生活会怎样?
想象一下你现在的生活,没有改变,5年之后、10年之后会是怎样。
10.过理想的生活需要做些什么?
行动!
想想生活中接连不断的挑战:健康,健身,体重,缺乏组织能力,不满意或没有出路的工作,难于对付或破裂的人际关系……
虚拟人生计划书
我们只有这一辈子,我们并不真正需要虚拟的人生。
所以从来就没有如果。
人生都是由一串不断的遗憾延绵而成,所以,你需要开始明白:生命需要去充分体验。
当我们已经认识到今生的遗憾和无奈时,为什么不乘着已经觉醒的力量,重新假设一次生命的新活法?
这就是你的虚拟人生计划书。
反思你的生命历程,重新审视走过的岁月。
每一次对生活的重新审视最终会带来灵魂的嬗变。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河流,这是生命的必然。
关键词:城市贫困家庭子女;收入贫困;教育贫困;心理贫困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162-02
一、从“收入贫困”到“教育贫困”
如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所言,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构成人力资本。教育通过传授技能和生产性知识提高了人的生产率,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即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收入也上升。在这样人力资本的方法下,教育和收入之间被认为存在一种牢固的线性关系。经济学家在人力资本框架内通过分析教育投资的回报率以及教育投资在生产函数中的作用,从个体层面和宏观层面上考察了教育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从微观层面上看,收入贫困与教育贫困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目前,对“教育贫困”这一概念,人们对往往从如下两个角度来进行界定。第一种是以教育发挥的功能和教育内部的运行状态为参照,将教育的贫困分为外显的贫困与内隐的贫困 [1]。外显的教育贫困表现为:教育未能真正满足社会大系统的需要,教育未能为每一个不同的个体展示一个崭新的前景;而内隐的教育贫困的典型症候则是:教育系统自身的失序,生源问题和教育死亡率(退学率、辍学率)的日渐升高。第二种是以每个学生拥有的教育资源(生均经费、师资水平、课程等)来界定教育贫困,它既表现为物质的贫困又表现为人力的贫困。“国家和个人不能对教育提供足够支持,具体表现在教育经费的短缺,教育设施的落后,教育内容的不切实际,以及大众对教育的冷漠” [2]。教育贫困的特征包括:失学率高、继续受教育率低、教学质量差,以及部分人最终从教育中被排除出去等等这些方面都与收入贫困密切相关。收入贫困使人们无力克服教育贫困,反过来,教育贫困又是加重收入贫困的重要因素。
城市贫困家庭是城市贫困人口的基础上界定出来的,即在城市或城镇中生活水平在该地区基本生活水准之下的家庭单位。本文中“贫困家庭子女”,是指生活在这样的经济生活状况家庭中的子女。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李敏教授在《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发展的状况与对策》中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家庭中绝大多数成员无固定工作,工作为临时性质的为35.93%,无工作的为51.11%,没有固定工作是家庭贫困的直接原因,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低保费/社会救济,低保收入只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贫困家庭中有1/5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临时性收入,意味着贫困家庭生活来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不稳定性。这些收入加起来,也仅能保障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在青少年的教育等方面无法兼顾,或仅能维持子女基本学费、书费等 [3]。
国家和社会方面,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城市贫困家庭子女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中国目前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怎样将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变成一个人力资源强国,怎么样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把教育大国变为教育强国。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而这些处于弱势的城市贫困家庭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就更值得关注。由于经济因素限制,贫困家庭子女通常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充分的学校用品,更甚至于无力承担教育经费,而且常因需要帮助家庭生计而影响其就学和升学的机会。这最终导致贫困家庭子女只接受中等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源,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这样一种教育贫困的现状,会影响到中国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的转化乃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二、从“教育贫困”到“心理贫困”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在贫困家庭中,大多数家长对子女寄予厚望,期望孩子能够通过教育改善现有的生存状态,因此他们对青少年未来受教育水平的期望较高。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子女往往更能深刻体会到生活的艰辛,立足社会的不易,多数孩子能更早更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更自觉努力的学习。一些孩子和同龄人相比更显早熟、懂事、自立自强。
《武汉市弱势群体子女心理状况调查报告》中,普通青少年与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都属于正常水平,但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他们在教育、个人身心发展、家庭关系、社会生活、社会参与、就业等方面都受到家庭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自卑。城市贫困家庭中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子女在衣着、学习用具、教辅资料及零食的购买上与其他同学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外部及家庭的因素导致一些贫困生自感命运不好,低人一等。长期生活在沮丧、抑郁的心境中,许多贫困学生在参与正常的同学交往中往往显得底气不足,缺乏信心,错误地认为日常消费上的差距、经济条件的好坏将决定自身在群体中的地位形象。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他们中有些接受的教育和自身综合素质等与其他学生存在差距,使其总有自惭形秽的感觉,家庭境况加之个人能力素质方面的不尽完美导致深深的自责心理。自身的抱负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困难障碍之间的反差造成了精神动力的匮乏,持续下去,则发展成为自卑、自轻、自贱、自恨、导致心理扭曲变形。
2.脆弱敏感。贫困子女出于保护自己隐痛的需要,对自身在经济上的拮据异常敏感。他们将贫困,作为一个包袱深藏心中,对涉及到自己的事情,总会引起强烈的关注,即使别人的事情,也非常敏感和“多心”,重重设防,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甚至会将来自方方面面的帮助视为施舍,非理性的加以拒绝。
3.抑郁封闭,不合群。由于社会文化价值观等对校园的渗透,同学之间的交流除感情上沟通外,还有些物质上的联系,如互赠生日礼物,集体外出购物旅游等。这种看似正常普通的人际交往,对贫困生来说是一种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负担。经济上没有这笔“奢侈”的开支,想通过这种方式走近大家,获得别人的认可是行不通的,心理负担很重,有时往往因此失去了与同学交往的热情,自我封闭起来。
4.爱慕虚荣、逆反。大部分贫困子女能正视自身的贫困,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然而也有少数贫困生以贫困为耻,走向另一极端,缺乏坦然面对贫困的勇气,爱慕虚荣,为了争面子,竞相攀比。对家庭的困境视而不见,对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机会也一再推辞,丧失了一个贫困生应有的自强不息精神。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有“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的“逆反心理”,贫困家庭子女也不例外。
三、面对“教育贫困”、“心理贫困”,我们能做些什么
1.个人:强大的内心。怎样看待自己所处的弱势环境、如何理解个人奋斗的意义、如何看待与同辈之间天生的生活境遇的差异?我们能看到有些弱势群体子女“很懂事”、“早当家”,而有些却“不知甘难辛苦”、“自暴自弃”,这些行为背后是他们在各自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信念决定的,有的坚信“天道酬勤”,有的却认命怪上天不公。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心理辅导特别是积极的心理训练尤为重要。如何正确的引导贫困家庭子女积极的生活理想,奋斗进取的坚强信念,是我们整个社会值得思考的问题。
2.学校:平等与关爱。学校的教育与环境对青少年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进一步注重弘扬中华民族刻苦耐劳的美德,营造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努力消除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这对所有学生、尤其是贫困生更加重要。班级中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进行恰当合适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帮助。逐步形成同学间的互帮互助的风气,在特殊情况下开展献爱心活动,帮助贫困生渡过难关,让他们融入集体的大家庭中。弘扬现实生活中贫困家庭子女的积极正面形象,发愤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激励他们的意志,树立他们的信心。
3.家庭:“流动家长学校”探索。家长素质决定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提高家长素质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关键任务,是成功教育下一代的前提保证。家长素质提高了,就可以有效克服贫困文化、价值观的扭曲和家庭教育的偏差等问题,并为就业和增加收入带来机会。
4.社会:切合实际的帮扶措施。(1)实施以贫困青少年为中心的社会救助措施,构建实现贫困青少年专项救助政策。如减免贫困青少年的教育、医疗保健费用等。针对青少年需求提供专项的社会救助,能够直接提高贫困青少年的生活和福利,间接提高贫困青少年的发展能力。(2)扩大教育救助政策的宣传,完善教育救助政策的实施过程。要使教育救助政策真正应起的作用,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要让贫困家庭父母及子女了解现有的有关教育救助政策,知道自己可以通过什么渠道去获得救助。(3)加强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及培训。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政府应该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培训方案,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的联系,遵循市场供需规律,通过定向培训等方式,解决其就业问题。这样有助于改善贫困家庭的经济收入问题,同时最关键的是不让贫困家庭的贫困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浅析不同发展视角下教育对缓解贫困的意义[EB/OL].自雇动力网,,2010-08-26.
关键词:民族经济学;研究对象;民族性;内生性
民族经济学自1979年创立以来,在学科归属、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一直存在不少争议,一些学者对民族经济学学科发展持批判态度,另一些学者持拥护态度,但无论批判基础上的否定还是批判基础上的支持,民族经济学这一学科在发展过程中确实面临着“两难困境”,其原因主要在于民族经济学发展至今,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和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逻辑理论体系,甚至没有独立的核心概念即逻辑起点。尽管学者们提出了上述问题,但仅有少数学者提出了民族经济学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要厘清民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目前出现的概念上和理论逻辑上的模糊性,首先应该确定民族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通过比较和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对确立民族经济学学科的发展方向、理论体系的构建都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此,文中提出以民族内生因素产出的矛盾作为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关于民族经济学对象的不同认识
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学术界已有不同认识。黄云、王文长、黄建英等认为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各民族的经济问题,研究具体的各民族人民的经济问题。施正一先生、施琳等认为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民族经济问题,它是民族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李忠斌等认为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我国少数民族经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邓艾等认为民族经济学的对象是从微观角度研究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状况和家庭经济生活特点等。以上几种认识都集中讨论民族经济学究竟是经济学科还是民族学科。而刘永佶认为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在明确经济的民族性前提下研究民族的经济发展与关系的矛盾”。通过以上几种表述可见,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尚未达成统一。要么以民族人本身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要么以要么以民族地区的经济特征作为研究对象;要么研究的范围过于狭窄,规定为中国各个民族经的经济问题研究;要么研究的范围过于宽泛,从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体去研究。即便是刘永佶教授为民族经济学进行的创新性逻辑论证,但他是站在全人类鸟瞰的民族经济学,让学者们感到概念过度膨胀,似乎世界主流的经济学都应被囊括在民族经济学的理论之中,并且只要仔细阅读由其主编的《中国经济矛盾论》就会发现,《民族经济学》和《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的体系都似乎是对《中国经济矛盾论———中国政治经济学大纲》和《政治经济学大纲》体系的一种演绎,而内容则是对中国政治经济学与其他民族学理论的归纳(当然创新的智慧在其内容中无处不在,但从其构建的理论体系来说仍是不足的)。《民族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与《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本质是一致的,因为都是以劳动者主体而展开的对象、主义、方法、主题、内容、范畴、体系的规定,这样一定会让学者们质疑这样一个问题,即究竟什么是民族经济学,它与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何在?鉴于此种原因,本文更倾向于将刘永佶教授规定的民族经济学看成是“中华民族经济学”或者“中国政治经济”(尽管这么看待也不尽合理)。尽管如上所述,民族经济学自创立以来存在诸多分歧,但是多数学者认同的是民族经济学是具有二重性的:“民族性”和“经济性”。因此在理论研究中应该从这两点去寻找学科的研究起点、研究对象,只有规定了对象才能明确研究的方法和学科性质,进而获得广泛认同。
二、民族因素内生的民族经济矛盾是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只要“民族与经济的辩证结合在理论形态上尚未溶于一体”,就永远无法解决关于民族经济学学科的分歧。各民族经济活动的特征以及经济矛盾都体现着本民族特征,民族因素与经济因素在”理论形态上溶于一体”,要求研究对象应该是民族因素内生的民族经济矛盾,即考察民族人口经济和民族地区经济规律的民族性根源。将民族因素内生的民族经济矛盾规定为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合理性。民族的含义决定民族经济应突出民族性,也便于将民族因素内生于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研究。根据斯大林的定义,民族有四个因素,其中,共同经济生活是民族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共同经济生活表现在共同文化上。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这必定是因不同民族的经济生活特点不同决定的。尽管随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斯大林定义中的四个因素在当今看来也许并不完备,但只要是存在着的人,一定有其社会属性、阶级属性、民族属性,在经济活动中一定会表现出具体的属性。譬如,像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特征、心理特征、文化特征。回族、藏族、蒙古族、壮族、苗族、赫哲族等55个少数民族以及汉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心理特征、文化特征等民族性特征,这些特征对其表现出来的经济活动也不尽相同。譬如,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由其饮食特征发展了清真餐饮业;藏族信仰佛教,农业生产中不一;毛南族的“红筵”、“搭红桥”、“肥套”、“套三朝”①等迷信思想对本民族经济活动有影响。这意味着各民族的经济活动因内生的民族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特征,民族经济问题研究也应突出民族性,民族经济的研究对象应从各民族内在的特征去寻找经济特征和经济活动的主要矛盾,探寻民族因素内生的经济规律。
三、民族因素内生的民族经济矛盾与其他相关规定的区别
民族因素内生的民族经济矛盾更加明确其研究内容,也更能反映研究的任务是要揭示民族因素对经济影响的规律。首先,民族因素内生的民族经济矛盾,表明不是简单地用民族学的眼光去研究经济问题;其次,民族因素内生的民族经济矛盾触及到了民族经济特征的源头性因素;最后,民族内生因素的民族经济矛盾研究规定了主体的民族属性。民族因素内生的民族经济矛盾与其他相关规定的区别表现在:
1.与“民族经济是研究各民族经济问题”相比,内涵更加明确。各民族经济问题研究比较模糊,以至于一些学者认为是各个民族的经济问题研究,比如,藏族经济、蒙古族经济、回族经济等。同时,各民族经济问题研究的是从宽泛的层面,诸如各民族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贫困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等都属于其研究的范畴,无法体现明确地体现经济的民族性,也很容易致使学者用一般的经济原理去分析经济问题,这样也必将陷入学术界关于民族经济缺乏特殊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的质疑中。
2.与民族经济学是“是以研究民族经济问题为对象的学科,它具有民族学和经济学的综合性质”相比,将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民族性因素的内生的经济矛盾研究,明确了民族经济学是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进行研究的,这无疑对民族经济学的长远发展是有益的。
3.与“民族经济学是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经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相比,民族因素内生的民族经济矛盾研究这一规定除了在外延上更广。除了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还可以研究世界民族经济,不仅研究少数民族人口经济还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民族性因素与经济性因素融为一体的研究。
4.与规定为“在明确经济的民族性前提下研究民族的经济发展与关系的矛盾”相比,规定为民族因素内生的民族经济矛盾研究,不仅明确要在民族性前提下研究民族经济矛盾,还表明要将民族因素作为民族经济矛盾的内生变量,并由此能区分民族经济学与中国政治经济学,从而要求构建的理论体系也有所不同。民族因素内生的民族经济矛盾与一般经济学存在着必然联系。
民族因素内生的民族经济矛盾的规定是把民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来构建的,其理论必定是在一般经济理论基础之上的改造,它将与一般经济学的联系具体表现在:
1.与政治经济学相比,政治经济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生产关系”,社会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去民族的经济研究,抽象了民族因素的、具有普适性的经济研究。而将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民族因素内生的经济矛盾”则正是“穿上民族服装”的经济矛盾和关系研究。
2.与发展经济学相比,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是抽象了各民族经济特征的一般经济理论。民族因素内生的经济矛盾研究作为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研究经济的发展问题,而且还必须从民族性去探究其经济发展规律
。3.与区域经济学相比,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某一地理区域的经济问题,是具有某种经济特征和经济发展任务的“经济地理区域”。在民族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硕士和博士的学位论文大多研究的是中国某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问题,这恰恰也是学术界争议或批判民族经济学实际上是区域经济学的“致命伤”。是少数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的经济,故而不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缘故。民族因素内生的经济矛盾研究作为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探索由民族的典型特征所引起的经济特征的变化规律,比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更加符合民族的发展特性。因为地理区域在研究过程中对于有的民族而不能成为其根本的影响因素。譬如,生活在中国的朝鲜族和生活在朝鲜的朝鲜族相比,中国的朝鲜族虽然保留有朝鲜半岛母体民族的部分文化,但也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中国与朝鲜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经历的社会变革不同,于是二者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意识和不同的经济特征,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所在的区域不同,而是由民族性因素共同影响所致。因此,将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民族因素内生的经济矛盾,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民族经济学有别于其他学科不同的独特的研究对象。综上所述,无论从已有的规定看,还是从与其他学科的区别看,将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民族因素内生的经济矛盾更能体现民族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所存在着的独特的研究对象,更能反映民族经济的根本矛盾,也能更能明确民族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作者:刘廷兰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兴维.“‘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难题二则[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5).
[2]王晓君.论“民族经济学”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J].甘肃科技,2013(01).
[3]黄磊,李皓.民族经济学发展中的“二重困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4]庄万禄,陈敏,马秀琴.关于民族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文社科版,2005(05).
[5]黄云.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与学理价值———以壮民族早期发展史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
[6]王文长.论民族视角的经济研究[J].民族研究,2004(05).
[7]黄健英.论少数民族经济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J].学术探索,2009(01).
[8]施正一.施正一文集(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9]施琳.论中国民族经济学之路———发展轨迹与理论创新[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6(01).
[10]李忠斌.关于民族经济学学科体系建构的宏观思考[J].思想战线,2004(03).
[11]邓艾,李辉.民族经济学研究思路的转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关键词】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生命周期风险偏好收入水平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工薪阶层依旧是社会经济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部分人群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具有很强的运用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工薪阶层的经济特点分析
工薪阶层是指以获得工作单位相对固定的劳动报酬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群体。他们有着比较相似的经济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对工薪阶层来说,收入主要有两个来源——工作收入和理财收入。由于目前大部分工薪阶层的理财观念比较传统,加之我国整体理财的条件不够成熟,理财收入相当有限。相比而言,工作收入在工薪阶层的经济来源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也是他们理财的重要基础,更是工薪阶层在进行证券投资时所要考虑的现实条件。(二)投资理念相对趋同。目前的工薪阶层大多对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有诸多近忧远虑。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前景、子女未来教育、父母养老送终、健康身体的保障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多的不确定因素,这样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他们对资金的变现能力、货币的流动性等方面有较多要求,投资的基本目标比较一致。(三)消费方式相对多元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工薪阶层在基本生存需要上有所满足的前提下,开始更多地关注能实现提升生活质量、改善消费品位的相关项目。他们不仅对旅游、健身、美容、娱乐等方面有普遍追求,而且对教育、房产、汽车、人际关系的维系有较大的差异性支出,所以在能使有限的经济收入用于实现更大的效用水平方面的证券投资策略组合方面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四)家庭整体承受风险能力相对有限。在现行的社会保障机制作用下,考虑到工薪阶层受工作年限与经济条件的制约,工薪阶层在各方面的风险系数依旧比较大。但结合我国目前证券投资市场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可知工薪阶层在进行证券投资时很难保证有确定的高收益,所以他们在真正面临风险时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应对不暇。从这种角度上来看,在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中还要加入更多的社会与制度的影响因素作为变量分析。(五)适宜进行证券投资的工薪阶层行业相对集中。虽然工薪阶层本身是一个覆盖面相当广泛的概念,但由于收入水平的差距较大,并不是所有的工薪阶层都可以进行证券投资。根据我国历年的行业收入水平排名情况来看,金融业、电信业、汽车业、石油业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有较高的收入,可以考虑进行适度的证券投资。同时,公务员、教师、医生、外企职员、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等职业都可以考虑参与证券投资活动。本文中将主要以工薪阶层的这些有证券投资愿望与能力的人员为分析对象。
二、证券投资策略的基本产品分析
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将资金投放于有价证券上以获取一定收益的行为。证券投资的主要形式为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基金投资等等。证券投资策略即指投资者在进行证券投资前应当掌握的行动方针和谋略,在对总体策略定位的基础上,还可以详细确定市场策略、行业策略、公司策略、期限策略、组合策略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往往是按不同的比例对多种不同风险与收益状况的证券投资工具进行有机组合。可见对各种证券投资的产品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比较是制定合适的证券投资策略的必然要求。
从概念上看,广义的证券包括商品证券(如提货单、购物券等)、货币证券(如支票、商业票据等)以及资本证券(如股票、债券、基金等)。狭义的证券仅指资本证券,它们是代表对一定资本所有权和收益权的投资凭证。在本文中涉及的证券投资工具主要根据后者界定。股票是典型的风险投资工具,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高风险高回报。在我国目前股票市场还不够成熟与规范的情况下,选择股票为主要证券投资工具的投资者需要以足够的时间与专业知识为保证,还要有较充裕的资金和较强的心理承受力。考虑到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整体行情有复苏迹象,并且股票的可选空间较大,投资机会较多,在证券投资策略中可以适当调整绩优股的比重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债券品种比较丰富,一般都有收益与风险适中的特点。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国债、企业债券与地方债券及某些根据特殊需要发行的债券。相对而言,工薪阶层比较了解与愿意购买的主要债券产品是国债和有一定收益保证的企业债券。尤其是前者,因为其相对存款而言具有免税与收益较高的优势,相对股票而言又具有较好信用保证与较强社会信誉等特点,往往是深受工薪阶层欢迎的证券投资品种,也有“金边债券”之称。基金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投资产品。根据不同标准可以进行多种分类,其中股票型基金收益率比较高,一般在8%左右,适合1年期以上的投资;债券基金一般年收益率分别在2%和2.4%左右,收益稳定,本金较安全,可以确定比较自由的投资期,但考虑到其相应费用与持有期时间有关,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品前,可以适当延长投资时间;货币基金是短期低风险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幅度不大,是银行储蓄的良好“替代品”,适合短期投资,也可以作为一种过渡型投资品种。
三、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
工薪阶层在激烈的投资过程中都希望避免或分散较大的投资风险,并达到较高的预期收益,所以正确选择和运用适宜自身情况的证券投资策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设计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时,要顾及诸多因素,比如工薪者的收入水平、消费情况、投资理念、生活区域、职业特点、行业前景、年龄阶段、家庭构成、性格类型等等,不一而足。下文主要从工薪阶层的不同生命周期、家庭阶段、风险偏好、收入水平几方面简单地制定其对应的证券投资策略。
(一)以不同生命周期分类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在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中,强调人们会在人生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生活的消费支出,并达到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消费情况最优配置。由于人们的收入在满足消费之余主要可以用于储蓄与投资,所以该理论在为工薪阶层制定证券投资策略时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提出年轻人家庭收入较少,消费支出水平普遍高于经济收入水平,在此阶段多以负债消费为主,即便有一定剩余资金,也主要用于未来投资资本的原始积累,可以不要过多地考虑证券投资策略。当然,为了鼓励年轻人进行必要的资金贮备,可以建议他们采取定期定额方式购买货币型基金,或采取相对保守的投资策略,相信一定时期的累积可以为下一个生命周期的证券投资提供比较充足的资金和更为丰富的投资经验。随着人们进入中年阶段,收入水平日益增长,收入会多于消费,经济能力和生活方式上都趋于稳定。保证提供子女教育的经费和赡养父母的资金是现阶段工薪阶层主要需考虑的问题,着手准备投资保值与增值计划成为必然的投资选择。此阶段的工薪者可以考虑每月将剩余收入的20%投向较有风险的投资或股票,40%购买各项平衡型基金或其他较为稳定型基金,20%购买新型证券投资产品或选择其他理财或投资工具,10%作为保险资金,另10%作为紧急备用金或储蓄费用。由于他们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应该以进取型投资风格为主,力求投资品种多样化,投资思路开阔化。等到工薪者进入老年阶段,他们收入水平相对消费需要又会略显不足,但由于有中年阶段的投资与理财的补充收入,仍有制定证券投资策略的必要。鉴于老年工薪者几乎没有提高经济收入的发展空间,风险承受能力也越来越低,生活需求相对简单,对养老资金的安全性、保值增值性考虑较多,所以证券投资策略应该以投资收益稳妥、有底线保证为首选目标,尽量少选择风险性、激进性投资工具,以避免养老费用的损失。一般每月可以将多余收入的30%投向平衡型基金,40%购买国债,20%购买货币型基金,10%进行储蓄。这种组合既能对老年工薪者的资金有一定收益保障,缓解通货膨胀或其他经济因素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也能有效降低风险程度,有利于老年工薪者的身心健康,减轻他们的心理与经济压力。总体而言,不论身处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都要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意识,不要低估长期投资的升值能力,要尽早形成证券投资的意识并选择自己比较熟悉与感兴趣的产品。
(二)以不同家庭阶段分类分析
根据家庭所处的阶段,一般可以划分为单身打拼期(一人)、家庭形成期(两人)、家庭建设期(三人以上)、家庭成熟期(子女进入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细分期(子女开始独立生活)等类型。为了简单起见,也有理财专家将其划分为青年家庭、中年家庭和老年家庭。但因为在本文中已经有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在此还是主要侧重于前一种分类标准下的具体分析。1、单身打拼期的工薪阶层,往往因为对于创建事业与组建家庭的考虑比较多,主要资金大多形成对自身和工作或感情的投资,所以在证券投资方面的考虑还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阶段。当然,如果有其他外来资本,又有较多时间与精力学习证券投资方面的新知识,也不排除“借鸡生蛋”的获益。鉴于这种情况尚不是主流趋势,在本文中不必过多涉及。2、家庭形成期的工薪阶层可以合二人之力共同参与证券投资,在资金方面相比单身打拼期的工薪阶层有所增加,投资观念也逐渐形成,对于培育下一代、开展家庭建设、完善家庭设备等方面的考虑还有较大的弹性,所以可以设定比较灵活、主动的证券投资策略,在风险较高、收益也较大的证券投资品种要多加关注,适当增加其在证券投资中的比重以实现增值型投资目标,同时也要增加适当低风险或无风险的投资品种达到保证基本收入的目标。在对日常生活水平不会造成较大影响的前提下,可以用家庭成员中一方的资金大胆尝试多种证券投资手段,并放松心态,强化投资的积极与进步意识。3、处于家庭建设期的工薪阶层无论在经济还是精力上都比家庭形成期的工薪者要更显紧张,但因为年龄或工作经验等原因,投资理念更趋理性与成熟,所以在开源节流的途径选择上也有了更多的方法。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要对小孩养育与培育的费用有充分的估计,同时在证券投资工具的选择上要集中于比较擅长与熟悉的几种工具上,不必过于分散。当然,相对而言,如果已经有了证券投资的心得,还可以适当的融资投入比较有把握的证券产品上。4、处于家庭成熟期的工薪者,一方面事业发展进入上升期,工作比较繁忙,投资的跟踪时间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家庭规模比较确定,在经济收入与支出方面都比较清晰,对未来安排与生活定位比较明了,投资的目标比较明确。此阶段家庭的主要开支是小孩的后续教育经费、夫妻双方的事业发展经费、日常的医疗保健经费等项目。所以应该以温和进取型投资风格为主,可以在扣除日常消费支出后,先将比较固定的存款转换成较有保障的国债或基金,以保证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剩余的零散资金投入货币市场基金及保险。在投资产品期限与种类的选择上,可以与小孩受教育的阶段性费用支出相对应,形成一个中长期(2年以上)的证券投资策略,目标年收益率要在通货膨胀率的两倍以上,并形成长期理财习惯。5、当工薪阶层进入家庭细分期时,如果不要额外负担子女们在经济方面的要求,又没有更多消费支出方面的增加项目,可以在证券投资的长期策略基础上,增加部分短期与中期投资品种,以提高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并能更主动地抓住更多的良好投资机会。当然,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中,在此阶段的工薪者可能要随时应对子女们在事业与家庭发展等方面的追加资本投入需求,所以还是要准备部分流动性较强的证券投资产品提高资金的变现能力。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工薪阶层在不同家庭阶段,都要先保证实现家庭经济基本功能,再顾及证券投资的增值功能,切忌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三)以不同风险偏好分类分析
证券投资中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形势风险、行业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等。一般而言,风险偏好类型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投资者的年龄、收入、性别、经历和个性等具体因素。比如,年龄较小的人不怕失败,所以多为风险趋向型投资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于风险的态度逐渐表现为中立型甚至规避型;收入越高的人们能承受的风险往往比较高,相比而言,收入偏低的人群对于风险大多有回避的倾向。通常认为男性趋于冒险、女性趋于保守,但也有人认为随着现代经济生活中男女承担社会角色的互换及女性在理财中的重要地位,部分女性也呈风险爱好型;一般人生经历比较丰富的个体属风险趋向型,而经历比较简单顺利的个体属于风险规避型,自然也有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他们在不同情况下的风险选择。总体而言,工薪阶层中大部分人员属于风险规避型和风险中立型,对证券投资风险的整体承受能力相当有限。只有在对工薪阶层的风险状态基本了解的前提下,才能选择各自适合的证券投资策略。一般而言,对于风险趋向型的工薪投资者可以增加证券投资新品种的比重,因为往往新产品在高风险的后面也隐含高收益。对于风险中立型的工薪阶层可以采取在高、中、低风险型的不同投资工具中设置不同比例以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当然也可以将资金主要投入风险中等的债券和混合型基金上,这样可以集中精力,深入分析比较集中的品种,从而获取更高收益。而风险规避型的投资者一方面可以采取购买国库券、债券基金、货币基金为主的简单投资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各种年度报道与评比结果,选择有较好社会与经济效益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进行集合型证券投资。相对而言,由于货币市场基金与其他低风险理财产品相比较,在收益率相当的情况下,在投资门槛和流动性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可以满足偏好低风险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对资金的高流动性和对收益的稳定性的综合要求,分析人士指出,货币市场基金将继续成为这部分人群的首选理财工具。当然,随着人们对基金市场的熟悉,指数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均可以成为低风险的证券投资产品。由于工薪者处于不同境遇时,也可能改变风险偏好,所以要在对自己的投资意愿有足够了解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证券投资策略。
(四)以不同收入水平分类分析
虽然同为工薪阶层,但收入水平还是有较大差异。比如以湖南省2005年的工资水平为标准,据统计资料显示,当年在职人员的平均月工资水平为1503元。以此为标准,比平均线低20%,但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的工薪者可以认为是低收入群体。而高出平均水平一定值的工薪阶层可归为高收入群体。低收入者一般会采用比较传统与保守的方法进行证券投资,比如购买国库券是他们选择的主要证券投资方式。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一般投资观念传统,家庭理财要求绝对稳健。建议每月做好支出计划,除正常开支外,可将剩余部分分成若干份进行重点证券投资产品的投资理财,切忌广而全,频繁交易。对于风险较大的股票市场,考虑到工薪阶层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专业知识也相对匮乏,可以不做重点考虑。保险、基金和国债等投资产品仍是该收入水平工薪阶层的主要选择。至于高收入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中,可以考虑将大部分资金用于进攻型投资,更大地发挥“钱生钱”的功能。考虑到风险因素,“攻”的资金中又可以分为“稳攻”和“强攻”两部分。对于稳攻部分,有一定投资理财概念的人可以选择购买一些市场波动度较小、预期报酬较稳健的证券产品,如混合型基金、大型蓝筹股等,力求年收益率达到5%-10%的水平;强攻部分则为某些高风险高收益发证券产品组合。可以考虑在专业理财规划师的指点下,将部分资金投入各类预期收益率较高的股票上。在证券投资中,既要有对单个股票和债券、基金行情的把握,又要具有投资组合的理念,以适度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总体而言,在为工薪阶层制定证券投资策略时,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不同需求目的以及对不同价格与风险类型产品的需求弹性,从而在保障他们现有资产与生活水平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实现未来资产价值与质量的提升。
也就是说,工薪阶层不论是属于上述哪种类型或阶段,在进行证券投资时,都要具体状况具体对待,并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进行抉择。当然,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也有共通之处。一旦工薪者决定了要进行证券投资,就应努力作到以下四点来保证策略生效。
(一)制定具体可行的各期目标。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计划,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与经济实力,确定在不同年龄与时期的投资目标,并在达到预期收益水平时要适时收手,重新选择下一个目标。
(二)遵照投资理财的基本规律。总体上工薪阶层进行证券投资策略时要本着“终身快乐”的原则,也就是要尽量作到“抓住今天的快乐,规避明天的风险,追逐未来生活的更加幸福”原则。在具体选择投资品种时,要遵循“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原则。
(三)确定详细周全的步骤。作为普通的工薪阶层,最好要制订具体的投资步骤,逐步有效的拓宽投资渠道,增加各层次的投资品种,最终实现自己的投资理想。
(四)制定稳中求变的策略。投资策略的适应性与创新性是决定投资成败的重要因素。投资策略有很多,关键是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并在投资实践中不断反思与修正。工薪阶层如果能真正理解与掌握以上四点,在找到适合自己的证券投资策略基础上,加强对策略的落实与调整,在投资理财的道路上必然有较好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柏丹.低风险公务员不妨尝试高风险理财[N]北京现代商报,2004.11.1
[2]理财专家讲解家庭理财误区面面观
[3]家庭月收入一万如何低风险理财
[4]理财从货币市场基金开始
[5]李艳,佘若雯.探寻职业外财富延展女性修炼攻守兼备投资功力[J]大众理财顾问.2006(3).
[6]工薪阶层如何才能获得更多“外快”
[7]朱桂芳.工薪族理财:收入状况决定风险控制级别[N].南方日报.2005.6.27
[8]彭振武.中国家庭的投资理财模型:工具、模型、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
工薪阶层是指以获得工作单位相对固定的劳动报酬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群体。他们有着比较相似的经济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对工薪阶层来说,收入主要有两个来源——工作收入和理财收入。由于目前大部分工薪阶层的理财观念比较传统,加之我国整体理财的条件不够成熟,理财收入相当有限。相比而言,工作收入在工薪阶层的经济来源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也是他们理财的重要基础,更是工薪阶层在进行证券投资时所要考虑的现实条件。(二)投资理念相对趋同。目前的工薪阶层大多对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有诸多近忧远虑。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前景、子女未来教育、父母养老送终、健康身体的保障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多的不确定因素,这样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他们对资金的变现能力、货币的流动性等方面有较多要求,投资的基本目标比较一致。(三)消费方式相对多元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工薪阶层在基本生存需要上有所满足的前提下,开始更多地关注能实现提升生活质量、改善消费品位的相关项目。他们不仅对旅游、健身、美容、娱乐等方面有普遍追求,而且对教育、房产、汽车、人际关系的维系有较大的差异性支出,所以在能使有限的经济收入用于实现更大的效用水平方面的证券投资策略组合方面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四)家庭整体承受风险能力相对有限。在现行的社会保障机制作用下,考虑到工薪阶层受工作年限与经济条件的制约,工薪阶层在各方面的风险系数依旧比较大。但结合我国目前证券投资市场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可知工薪阶层在进行证券投资时很难保证有确定的高收益,所以他们在真正面临风险时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应对不暇。从这种角度上来看,在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中还要加入更多的社会与制度的影响因素作为变量分析。(五)适宜进行证券投资的工薪阶层行业相对集中。虽然工薪阶层本身是一个覆盖面相当广泛的概念,但由于收入水平的差距较大,并不是所有的工薪阶层都可以进行证券投资。根据我国历年的行业收入水平排名情况来看,金融业、电信业、汽车业、石油业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有较高的收入,可以考虑进行适度的证券投资。同时,公务员、教师、医生、外企职员、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等职业都可以考虑参与证券投资活动。本文中将主要以工薪阶层的这些有证券投资愿望与能力的人员为分析对象。
二、证券投资策略的基本产品分析
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将资金投放于有价证券上以获取一定收益的行为。证券投资的主要形式为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基金投资等等。证券投资策略即指投资者在进行证券投资前应当掌握的行动方针和谋略,在对总体策略定位的基础上,还可以详细确定市场策略、行业策略、公司策略、期限策略、组合策略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往往是按不同的比例对多种不同风险与收益状况的证券投资工具进行有机组合。可见对各种证券投资的产品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比较是制定合适的证券投资策略的必然要求。
从概念上看,广义的证券包括商品证券(如提货单、购物券等)、货币证券(如支票、商业票据等)以及资本证券(如股票、债券、基金等)。狭义的证券仅指资本证券,它们是代表对一定资本所有权和收益权的投资凭证。在本文中涉及的证券投资工具主要根据后者界定。股票是典型的风险投资工具,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高风险高回报。在我国目前股票市场还不够成熟与规范的情况下,选择股票为主要证券投资工具的投资者需要以足够的时间与专业知识为保证,还要有较充裕的资金和较强的心理承受力。考虑到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整体行情有复苏迹象,并且股票的可选空间较大,投资机会较多,在证券投资策略中可以适当调整绩优股的比重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债券品种比较丰富,一般都有收益与风险适中的特点。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国债、企业债券与地方债券及某些根据特殊需要发行的债券。相对而言,工薪阶层比较了解与愿意购买的主要债券产品是国债和有一定收益保证的企业债券。尤其是前者,因为其相对存款而言具有免税与收益较高的优势,相对股票而言又具有较好信用保证与较强社会信誉等特点,往往是深受工薪阶层欢迎的证券投资品种,也有“金边债券”之称。基金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投资产品。根据不同标准可以进行多种分类,其中股票型基金收益率比较高,一般在8%左右,适合1年期以上的投资;债券基金一般年收益率分别在2%和2.4%左右,收益稳定,本金较安全,可以确定比较自由的投资期,但考虑到其相应费用与持有期时间有关,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品前,可以适当延长投资时间;货币基金是短期低风险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幅度不大,是银行储蓄的良好“替代品”,适合短期投资,也可以作为一种过渡型投资品种。
三、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
工薪阶层在激烈的投资过程中都希望避免或分散较大的投资风险,并达到较高的预期收益,所以正确选择和运用适宜自身情况的证券投资策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设计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时,要顾及诸多因素,比如工薪者的收入水平、消费情况、投资理念、生活区域、职业特点、行业前景、年龄阶段、家庭构成、性格类型等等,不一而足。下文主要从工薪阶层的不同生命周期、家庭阶段、风险偏好、收入水平几方面简单地制定其对应的证券投资策略。
(一)以不同生命周期分类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在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中,强调人们会在人生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生活的消费支出,并达到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消费情况最优配置。由于人们的收入在满足消费之余主要可以用于储蓄与投资,所以该理论在为工薪阶层制定证券投资策略时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提出年轻人家庭收入较少,消费支出水平普遍高于经济收入水平,在此阶段多以负债消费为主,即便有一定剩余资金,也主要用于未来投资资本的原始积累,可以不要过多地考虑证券投资策略。当然,为了鼓励年轻人进行必要的资金贮备,可以建议他们采取定期定额方式购买货币型基金,或采取相对保守的投资策略,相信一定时期的累积可以为下一个生命周期的证券投资提供比较充足的资金和更为丰富的投资经验。随着人们进入中年阶段,收入水平日益增长,收入会多于消费,经济能力和生活方式上都趋于稳定。保证提供子女教育的经费和赡养父母的资金是现阶段工薪阶层主要需考虑的问题,着手准备投资保值与增值计划成为必然的投资选择。此阶段的工薪者可以考虑每月将剩余收入的20%投向较有风险的投资或股票,40%购买各项平衡型基金或其他较为稳定型基金,20%购买新型证券投资产品或选择其他理财或投资工具,10%作为保险资金,另10%作为紧急备用金或储蓄费用。由于他们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应该以进取型投资风格为主,力求投资品种多样化,投资思路开阔化。等到工薪者进入老年阶段,他们收入水平相对消费需要又会略显不足,但由于有中年阶段的投资与理财的补充收入,仍有制定证券投资策略的必要。鉴于老年工薪者几乎没有提高经济收入的发展空间,风险承受能力也越来越低,生活需求相对简单,对养老资金的安全性、保值增值性考虑较多,所以证券投资策略应该以投资收益稳妥、有底线保证为首选目标,尽量少选择风险性、激进性投资工具,以避免养老费用的损失。一般每月可以将多余收入的30%投向平衡型基金,40%购买国债,20%购买货币型基金,10%进行储蓄。这种组合既能对老年工薪者的资金有一定收益保障,缓解通货膨胀或其他经济因素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也能有效降低风险程度,有利于老年工薪者的身心健康,减轻他们的心理与经济压力。总体而言,不论身处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都要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意识,不要低估长期投资的升值能力,要尽早形成证券投资的意识并选择自己比较熟悉与感兴趣的产品。(二)以不同家庭阶段分类分析
根据家庭所处的阶段,一般可以划分为单身打拼期(一人)、家庭形成期(两人)、家庭建设期(三人以上)、家庭成熟期(子女进入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细分期(子女开始独立生活)等类型。为了简单起见,也有理财专家将其划分为青年家庭、中年家庭和老年家庭。但因为在本文中已经有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在此还是主要侧重于前一种分类标准下的具体分析。1、单身打拼期的工薪阶层,往往因为对于创建事业与组建家庭的考虑比较多,主要资金大多形成对自身和工作或感情的投资,所以在证券投资方面的考虑还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阶段。当然,如果有其他外来资本,又有较多时间与精力学习证券投资方面的新知识,也不排除“借鸡生蛋”的获益。鉴于这种情况尚不是主流趋势,在本文中不必过多涉及。2、家庭形成期的工薪阶层可以合二人之力共同参与证券投资,在资金方面相比单身打拼期的工薪阶层有所增加,投资观念也逐渐形成,对于培育下一代、开展家庭建设、完善家庭设备等方面的考虑还有较大的弹性,所以可以设定比较灵活、主动的证券投资策略,在风险较高、收益也较大的证券投资品种要多加关注,适当增加其在证券投资中的比重以实现增值型投资目标,同时也要增加适当低风险或无风险的投资品种达到保证基本收入的目标。在对日常生活水平不会造成较大影响的前提下,可以用家庭成员中一方的资金大胆尝试多种证券投资手段,并放松心态,强化投资的积极与进步意识。3、处于家庭建设期的工薪阶层无论在经济还是精力上都比家庭形成期的工薪者要更显紧张,但因为年龄或工作经验等原因,投资理念更趋理性与成熟,所以在开源节流的途径选择上也有了更多的方法。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要对小孩养育与培育的费用有充分的估计,同时在证券投资工具的选择上要集中于比较擅长与熟悉的几种工具上,不必过于分散。当然,相对而言,如果已经有了证券投资的心得,还可以适当的融资投入比较有把握的证券产品上。4、处于家庭成熟期的工薪者,一方面事业发展进入上升期,工作比较繁忙,投资的跟踪时间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家庭规模比较确定,在经济收入与支出方面都比较清晰,对未来安排与生活定位比较明了,投资的目标比较明确。此阶段家庭的主要开支是小孩的后续教育经费、夫妻双方的事业发展经费、日常的医疗保健经费等项目。所以应该以温和进取型投资风格为主,可以在扣除日常消费支出后,先将比较固定的存款转换成较有保障的国债或基金,以保证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剩余的零散资金投入货币市场基金及保险。在投资产品期限与种类的选择上,可以与小孩受教育的阶段性费用支出相对应,形成一个中长期(2年以上)的证券投资策略,目标年收益率要在通货膨胀率的两倍以上,并形成长期理财习惯。5、当工薪阶层进入家庭细分期时,如果不要额外负担子女们在经济方面的要求,又没有更多消费支出方面的增加项目,可以在证券投资的长期策略基础上,增加部分短期与中期投资品种,以提高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并能更主动地抓住更多的良好投资机会。当
精品源自语文科然,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中,在此阶段的工薪者可能要随时应对子女们在事业与家庭发展等方面的追加资本投入需求,所以还是要准备部分流动性较强的证券投资产品提高资金的变现能力。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工薪阶层在不同家庭阶段,都要先保证实现家庭经济基本功能,再顾及证券投资的增值功能,切忌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三)以不同风险偏好分类分析
证券投资中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形势风险、行业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等。一般而言,风险偏好类型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投资者的年龄、收入、性别、经历和个性等具体因素。比如,年龄较小的人不怕失败,所以多为风险趋向型投资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于风险的态度逐渐表现为中立型甚至规避型;收入越高的人们能承受的风险往往比较高,相比而言,收入偏低的人群对于风险大多有回避的倾向。通常认为男性趋于冒险、女性趋于保守,但也有人认为随着现代经济生活中男女承担社会角色的互换及女性在理财中的重要地位,部分女性也呈风险爱好型;一般人生经历比较丰富的个体属风险趋向型,而经历比较简单顺利的个体属于风险规避型,自然也有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他们在不同情况下的风险选择。总体而言,工薪阶层中大部分人员属于风险规避型和风险中立型,对证券投资风险的整体承受能力相当有限。只有在对工薪阶层的风险状态基本了解的前提下,才能选择各自适合的证券投资策略。一般而言,对于风险趋向型的工薪投资者可以增加证券投资新品种的比重,因为往往新产品在高风险的后面也隐含高收益。对于风险中立型的工薪阶层可以采取在高、中、低风险型的不同投资工具中设置不同比例以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当然也可以将资金主要投入风险中等的债券和混合型基金上,这样可以集中精力,深入分析比较集中的品种,从而获取更高收益。而风险规避型的投资者一方面可以采取购买国库券、债券基金、货币基金为主的简单投资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各种年度报道与评比结果,选择有较好社会与经济效益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进行集合型证券投资。相对而言,由于货币市场基金与其他低风险理财产品相比较,在收益率相当的情况下,在投资门槛和流动性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可以满足偏好低风险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对资金的高流动性和对收益的稳定性的综合要求,分析人士指出,货币市场基金将继续成为这部分人群的首选理财工具。当然,随着人们对基金市场的熟悉,指数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均可以成为低风险的证券投资产品。由于工薪者处于不同境遇时,也可能改变风险偏好,所以要在对自己的投资意愿有足够了解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证券投资策略。
(四)以不同收入水平分类分析
虽然同为工薪阶层,但收入水平还是有较大差异。比如以湖南省2005年的工资水平为标准,据统计资料显示,当年在职人员的平均月工资水平为1503元。以此为标准,比平均线低20%,但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的工薪者可以认为是低收入群体。而高出平均水平一定值的工薪阶层可归为高收入群体。低收入者一般会采用比较传统与保守的方法进行证券投资,比如购买国库券是他们选择的主要证券投资方式。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一般投资观念传统,家庭理财要求绝对稳健。建议每月做好支出计划,除正常开支外,可将剩余部分分成若干份进行重点证券投资产品的投资理财,切忌广而全,频繁交易。对于风险较大的股票市场,考虑到工薪阶层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专业知识也相对匮乏,可以不做重点考虑。保险、基金和国债等投资产品仍是该收入水平工薪阶层的主要选择。至于高收入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中,可以考虑将大部分资金用于进攻型投资,更大地发挥“钱生钱”的功能。考虑到风险因素,“攻”的资金中又可以分为“稳攻”和“强攻”两部分。对于稳攻部分,有一定投资理财概念的人可以选择购买一些市场波动度较小、预期报酬较稳健的证券产品,如混合型基金、大型蓝筹股等,力求年收益率达到5%-10%的水平;强攻部分则为某些高风险高收益发证券产品组合。可以考虑在专业理财规划师的指点下,将部分资金投入各类预期收益率较高的股票上。在证券投资中,既要有对单个股票和债券、基金行情的把握,又要具有投资组合的理念,以适度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总体而言,在为工薪阶层制定证券投资策略时,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不同需求目的以及对不同价格与风险类型产品的需求弹性,从而在保障他们现有资产与生活水平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实现未来资产价值与质量的提升。
也就是说,工薪阶层不论是属于上述哪种类型或阶段,在进行证券投资时,都要具体状况具体对待,并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进行抉择。当然,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也有共通之处。一旦工薪者决定了要进行证券投资,就应努力作到以下四点来保证策略生效。(一)制定具体可行的各期目标。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计划,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与经济实力,确定在不同年龄与时期的投资目标,并在达到预期收益水平时要适时收手,重新选择下一个目标。
(二)遵照投资理财的基本规律。总体上工薪阶层进行证券投资策略时要本着“终身快乐”的原则,也就是要尽量作到“抓住今天的快乐,规避明天的风险,追逐未来生活的更加幸福”原则。在具体选择投资品种时,要遵循“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原则。(三)确定详细周全的步骤。作为普通的工薪阶层,最好要制订具体的投资步骤,逐步有效的拓宽投资渠道,增加各层次的投资品种,最终实现自己的投资理想。(四)制定稳中求变的策略。投资策略的适应性与创新性是决定投资成败的重要因素。投资策略有很多,关键是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并在投资实践中不断反思与修正。工薪阶层如果能真正理解与掌握以上四点,在找到适合自己的证券投资策略基础上,加强对策略的落实与调整,在投资理财的道路上必然有较好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柏丹.低风险公务员不妨尝试高风险理财[N]北京现代商报,2004.11.1
[2]理财专家讲解家庭理财误区面面观[EB/OL]
[3]家庭月收入一万如何低风险理财[EB/OL],2006.2.23.
[4]理财从货币市场基金开始[EB/OL],2006.3.20.
[5]李艳,佘若雯.探寻职业外财富延展女性修炼攻守兼备投资功力[J]大众理财顾问.2006(3).
[6]工薪阶层如何才能获得更多“外快”[EB/OL],2005.4.5
[7]朱桂芳.工薪族理财:收入状况决定风险控制级别[N].南方日报.2005.6.27
[8]彭振武.中国家庭的投资理财模型:工具、模型、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
[9]彭振武.家庭理财工具宝典[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9
[10]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第三版
关键词:俄语;成语;饮食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5-0078-02
在俄语词汇里成语可谓盈千累万,不计其数。其中也不乏有一些成语与人类的主要活动之一――饮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文从俄语成语中选取语料,从成语的来源、意义和用法几个方面去分析探究。
一、与俄罗斯传统民间食物相关的成语
1.“хлеб и соль”[1](面包和盐)。在俄罗斯的传统中,面包和盐不仅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物,更是热情好客的象征。(1)“хлеб-соль”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固定的成语就不是指面包和盐本身了,而是指用面包和盐迎接客人,表示对尊贵客人的热情招待。(2)“перебиваться с хлеба на квас”这个成语是生活贫困、勉强过活的意思。面包是俄罗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众所周知格瓦斯也是一种由面包干发酵酿制而成的饮料,即一个家庭仅靠黑面包和格瓦斯来维持生计,其转义用法就是形容一个家庭经济生活状况不好,当然也不是最差的,因为在俄语中还有一个俗语叫“Часом с квасом, а порой и с водой”, 即饥一顿,饱一顿。(3)“соль земли”这则成语是“家骥人璧”的意思,常用来指那些社会中的优秀人才,中流砥柱。在《圣经》的《马太福音》第五章第十三节中耶稣把自己的忠诚弟子称为 “соль земли”。 盐本来是食物中的调味品,加入盐可以让食物变得更加鲜美,因此用“соль земли”来比喻那些为人类美好生活做出贡献的杰出人才。该成语语体色彩高雅,常用于形容那些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作家、科学家、政治家等。(4)“пуд соль съесть”这则成语经常用于口语中,其意思是与某人相处甚久,十分了解。在这个成语中“ пуд”是苏联的重量单位,等于16.38公斤,要想真正的了解一个人,就应该和他一起吃过一普特的盐,如果按照正常的用量,16.38公斤的盐对于成年人来说是两年多的用量,因此需要长久相处,方能日久见心。
2.“Щи и каша”(汤和粥)在俄罗斯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 “Щи да каша C пища наша, щи да каша C мать наша”字面直译就是“汤和粥就是我们最好的食物,汤和粥就像我们最爱的母亲”。从这个俗语里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人对于汤和粥的感情。
(1)“профессор кислых щей”这则成语指的是那些没读过几年书,却装作很有学问的人。谈到 “ кислые щи ”(酸白菜汤), 可以追溯到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女皇下令在温室里大量种植菠萝,待菠萝成熟后将他们置于缸中发酵,以期做成酸菜汤。但是这种简单易做的酸菜汤在生活中根本不能称其为“суп”(汤),则更像是一种饮料。而掌握这种简单的酸菜汤做法的人根本不能将其称为 “профессор”(教授), 因此成语讽刺那些不学无术却又自视有学问之人。(2)“заварить кашу,каша”(粥)是俄罗斯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食之一。“заварить кашу”常指惹出麻烦的意思。
(3)“просят каши(сапоги, ботинки)”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靴子或者鞋子磨破,需要修补”。这个成语产生的年代,靴子和鞋子都是用钉子去钉的,这种鞋子穿得久了钉子就会脱落,磨破的鞋子就会像一张张开的嘴,因此用 “просят каши ”(需要喝粥)形象地表示鞋子或者靴子破了,需要修补。(4)“мало каши ел”这则成语字面意思是吃过的粥少,力量单薄,转义则表示一个人太年轻,还没有什么实际经验,无法胜任某项工作,等等。
3.Mасло(黄油)。(1)“как сыр в масле кататься”这则成语指的是“生活富足,锦衣玉食,富得流油”之类。在俄罗斯的传统观念中,“сыр”(奶酪)和 “масло”(黄油)都是他们所最喜爱的食物,同时也是比较昂贵的食物,所以在此借指生活优越。就像叶罗绍夫在童话中描写的那样:“Делать нечего C придётся,Во дворце тебе служить,Будешь в золоте ходить,В красно платье наряжаться,Словно в масле сыр кататься” [2] (您悠然自得,前呼后恚您穿金戴银,锦衣玉食。)(2)“как по маслу(идти. течь. катиться)”这则成语指事情进展顺利,就像抹了黄油一般。
(3)“масло масляное”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毫无意义的重复”,这种手法在文学中称为“同语反复”,转化为成语便是无用的重复,多则无益的重复并未改变实质。(4)“кашу маслом не испортишь”这则成语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是指把黄油加到粥里,味道也很好。引申意思则为好东西不怕多,好东西多多益善。
二、俄语中与“厨具、餐具”相关的成语
“не в своей тарелке”指“心绪不佳或者周身不适”,这则成语来源于法语词汇,在法语中“Ne pas etre dans son assiette”翻译成俄语应该是“Быть в неустойчивом состоянии”,但是由于法语词“assiette”还有一个意思是“тарелка”(盘子,碟子),这本来是语言中常见的同音异义现象,但是在19世纪初有一位翻译在翻译法语句子“приятель, ты не в духе”(朋友,你情绪不好吗)时误将其译成了“ты не в своей тарелке”(你不在自己的盘子里),阴差阳错之下这个词组便以成语的身份进入了俄语词汇,进而表示某人情绪不佳、周身不自在之意。
“полная чаш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家境殷实、盆满钵满”, “чаша”(大碗,圆形容器)是俄罗斯最早的陶瓷制品,它不仅是现代俄语中用以饮水的器皿,更是所有餐具仪器的雏形。在古代,如果一个家庭中这种大盆都是满满的,则用来形容家底厚实,家境殷实。
“на блюдечке с голубой каёмочкой”这则成语最早出现在讽刺小说家伊利夫和彼得罗夫合著的小说《金牛犊》里,狡猾的主人公奥斯塔普说过: “Уж я так устрою, что он свои деньги мне сам принесёт на блюдечке с голубой каёмкой!”[3](字面直译是:我如此安排,他会乖乖地把自己的钱放到我的蓝花小磁盘里!)奥斯塔普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毫不费力便让别人的钱成为自己的,因此成语的意思类似于汉语中的“空手套白狼”。而这里为什么非是蓝花盘子呢?因为这种印有蓝花的容器在俄罗斯很少见,蓝花瓷在这里则是高贵和优雅的象征。
三、与饮食动作相关的成语
1.“несолоно хлебавши”这则成语表示“希望落空,什么都没得到”的意思,具有戏谑的色彩。其中“несолоно”(不咸的)一词的词根是“соль”(盐),根据传统观念,“好厨子的一把盐”在烹饪中非常关键,因此如果做饭不撒什么盐,将是无味的。这样的饭对于满怀期待品尝美食的人来说则是希望落空,因此用该成语经常形容那些满怀期待却一无所获的情况。 同样,在俄语中也有一个谚语“Недосол на столе, а пересол на спине”(菜做得淡了还有办法补救,菜做得咸了就只能挨打了。)
2.“отрезанный ломоть”这则成语表示离开父母家自己独立生活的人(通常指儿子或者女儿)的状态。在成语中“отрезанный ”和“ломоть”的词根分别是“резать”(切、割) 和“ломать”(用手掰),在俄罗斯多神教时期,面包是幸福生活的象征,因此不能用刀去切,而只能用手去掰开,所以这两个具有矛盾意义色彩的词组和在一起便构成了一则矛盾修饰法成语,因此成语的意思就是儿女离开父母去独立生活的状态。
3.“кормить завтраками”这则成语是“答应给别人做早餐吃,却从来都不做”,类似于汉语中的开空头支票。在俄语中“завтрак”一词来源于“завтра”,因为在以前,做一D早饭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所以人们不得不在前一天晚上准备第二天的早餐,因此早餐是为明天准备的。这种修词现象称之为双关谐语。成语暗讽那些总是允诺但却从来不履行自己的诺言,明日复明日的人。
4.“кормить на убой”这个成语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字面意思,主要是指把动物喂养好以便送去屠宰;其转义用法则表示准备盛宴款待别人。
5.“язык проглотить”这则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吞下舌头”,转义用法则表示“缄默不语,默不作声”。 “язы”这个词有两个意思:舌头和语言,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俄语中的一个俗语 “Язык мой- враг мой ”(祸从口出)。相传在古代,君王经常选择聋哑人作为自己的护卫,以便他们替自己保守秘密,但是由于经常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他们便下令将士兵的舌头割掉。并且在古代,如果一个君王的信使被俘,他不仅需要咬舌,还需要将自己的舌头吞下去,因为相传会有巫师能让咬掉的舌头自己开口说话,从而套出对方的机密。因此 “язык проглотить”表示吞下舌头后就无法说话、沉默不语的意思。
通过分析上述成语可以看出,成语的内涵意义是非常丰富的,隐藏了民族的文化。词语的文化内涵是指词语中蕴含着某一民族或者社会团体所固有的或特定的传统思想特征,每一种文化都有无比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必定具备独有的特征,丰富的民族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在词汇上留下了民族文化的印迹,展现了一定的民族风格。
参考文献:
[1] Легостаев Андрей,Логинов Святослав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Кухонные фразеологизмы》,2012,Папирус.
[2] Ершов Пётр Павлович,《 Конек-Горбунок》,2012,Алтей.
[3] Илья Ильф,Евгений Петров,《Золотой телёнок》,1931.
Exploration of Diet Related Idioms in Russian
ZHANG J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30,China)
关键词:外出务工;老人家庭;贫困;动态变化
中图分类号:F0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49(2017)01-0063-12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701007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6-05-11;修订日期:2016-09-12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刘欢,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英)A Study about Migrant Workers, Famil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 and
Rural Household Poverty Dynamics
(英)作者姓名LIU Huan
(英)作者单位(The Center for Social Security Studies, 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英)摘要: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from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2006 to 2011 data,this paper analysi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requency of family poverty and famil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 using random effects model with migrating behavior. We find the presence of the old man and the old people’ life quality variables hav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family poverty. Further study finds that migr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famil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 the frequency about poverty and previous year in agriculture. There is als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 and peasant workers. We use migrant workers’ wage as IV to eliminate endogenous effect and find the elderly life quality, whether have the elderly and the health status of the elderly affected the migration and migrate workers’ income.
Keywords:(英)P键词:migrant workers; family with elderly; poverty; dynamic change
《人口与经济》2017年第1期
刘欢:
外出务工、家庭老人特征及农村家庭贫困的关联研究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事业取得巨大进展,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978―2010年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从近26亿下降到2800万
《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1》关于2010年中国的官方贫困标准线为1274元/人,从2011年起中国大幅上调贫困标准,使之达到2300元/人,当年中国的贫困人口变更为8200万。,近两亿多人次脱离贫困生活。但是,新时期,贫困家庭呈现出新的动态变化特点,特别是老人家庭贫困问题尤为显著。同时,2010年,全国登记的外出务工暂住人员达到了086亿人
数据来自2011《中国人口年鉴》。,与此相对应的是大量老人留守家庭。在当前经济处于疲软期,对贫困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对于家庭外出务工特征及外出务工对于老人家庭贫困影响等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精准扶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突破口。识别农村家庭贫困动态变化是实现精准扶贫、脱贫的重要前提,特别是针对农村老人家庭贫困的成因及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有效脱贫有着重要意义。由于贫困群体在不同时期的差异状态,即贫困家庭不断表现出的脱贫、再陷入贫困及持续贫困的动态变化,经济学界也更为注重关于动态贫困的研究,而不只是关注同一时期的贫困人口状态和规模[1-2]。贫困测度通常涉及贫困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及贫困脆弱程度等相关指标[3],并且各地在相关指标上表现出较大差异性,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家庭收入流动的风险较大
收入流动分为相对收入流动和绝对收入流动,相对收入流动指同一个人或同一组人不同时期的收入在同一群体收入分配中位置的变化,相对收入流动强调收入位置的变动;绝对收入流动指的是即使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只要绝对收入变化,那么收入也将随之流动。,脆弱性强,不稳定,但是贫困家庭具有较高的向上收入流动概率,且农村家庭贫困脆弱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更多的是表现为慢性贫困脆弱
慢性贫困脆弱家庭表现为贫困脆弱持续的时间较长,长期生活在脆弱线以下,贫困脆弱往往要持续很多年甚至于全部生命周期。
;同时,地域特征、家庭基期收入、户主特征及土地面积等因素对家庭动态贫困、脆弱性变化都有显著影响[4],农村贫困家庭的贫困发生次数在不同家庭存在明显差异,绝大多数贫困家庭在脱离贫困后进入较高收入阶段,但脱离贫困又返贫的家庭与持续贫困家庭并无显著的脱贫机会差异,这些家庭维持非贫困的能力存在不足[5];在城乡比较上,城乡贫困家庭脱贫、返贫概率趋势基本一致,农村贫困家庭表现出状态依赖较弱,脱贫又返贫家庭更多处于贫困群体的较高收入组[6],家庭陷入贫困与脱离贫困的比例以非对称的比例同时存在,处于贫困与非贫困的持续时间长短对于贫困状态转换有重要的影响[7],即贫困发生次数与家庭贫困状态的转换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国外关于老人家庭贫困的影响因素研究也相对丰富,如米赫拉(Mihaela)等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糖尿病等慢性病与低收入者收入及社会地位的关系,健康分布不均对于纵向的社会经济地位乃至收入都有显著影响[8];麦克林(Mclaughlin)和雷夫(Leif)研究发现生活在非大都市的老人比大都市老人更有可能陷入贫困,教育、工作史及工资水平三个变量对老人家庭贫困转换有显著的影响[9-10];托马斯(Thomasp)和贾斯汀(Justine)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年时的工作参与度、收入及居住地变量对老年收入有强烈的相关性,且中年生活特征及老年生活事件对于老年贫困持续时间也有显著影响[11]。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农村外出人口对留守老人和子女影响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
在工业化迅速发展带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家庭影响的背景下,基于对贫困的动态变化及农村家庭贫困形成原因的分析,对于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通过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工业化,进而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且使农村贫困家庭成员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劳动密集型工业部门就业以获得收入,分享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经济成果并脱离贫困状态[12]。针对老人家庭外出务工情况的研究,国内学者较多地分析了子女外出对老人的影响,分析内容主要涉及外出对家庭生计策略及老人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家庭生计策略的主要观点是外出务工虽然可以增加家庭资本积累,但长远来看会显著影响流出地的非农业活动的劳动力供给,进而影响当地的收入水平[13];外出务工对农户家庭农业经营收入、非农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均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汇款只是部分地补偿了外出务工对于家庭生产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考虑到农户家庭外出前后家庭规模的变化,外出务工对留守成员的人均收入起到了正向作用[14]。子女外出务工对老人生活质量也a生较大影响,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导致了留守老人居住方式发生改变,减少了老人获得的照料资源,原本由外出女性子女负担的照料责任转向老人自身或者未外出子女,加重当前照料者的负担[15];子女外出务工提高了老人经济生活质量,但留守老人的医疗、生活照料和精神生活存在严重问题,且随着子女外出时间延长、距离增加,留守老人农业劳动参与率明显上升,家务负担高于子女未外出之前,子女就地就近迁移有利于亲子关系和谐和老人生活满意度的提高[16],与在本市县以外区域务工而言,子女在本市县务工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更高[17];连玉君等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子女外出务工使得父母自评健康与生活满意度双双下降[18];罗芳等从外出务工与农村家庭老人养老方面论述了外出务工的利弊取决于父母的经济、身体、心理状况及子女外出收入、家庭规模、是否有配偶相伴等因素[19]。关于农村老人家庭外出务工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是从外出务工人员的社会工作、地位及相关影响方面进行研究,如朱荣分析了劳动力市场上城市职工与农村外来务工人员之间工资水平的差异,通过生产力不同来分解工资差异的原因,指出生产力特点造成了工资歧视的不平等[20];托尼(Tony)等对外来务工人员找工作的信息途径及获取较高工作信息的教育投资进行了研究,引入家庭和朋友等变量后,结果显示教育水平是影响外来务工人员选择正式与非正式工作程序的最关键影响因素,进而影响其融入城市社会[21];崔玉玲等对中国城市工人和农村外来务工人员工资率差异和自由职业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都不处在能挣到最好工资水平的工作种类[22]。
综上所述,基于经济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关键突破口,学术界关于农村家庭贫困动态变化及成因、外出务工家庭留守老人状态的研究现状,发现现有研究对外出造成农村家庭留守老人的消极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居多,而对于外出动因的实证性研究却相对较少,且对于外出务工家庭经济贫困研究的文章相对集中于农民工群体,未能有效地将农村家庭贫困发生次数与外出务工联系起来,因而本文尝试分析农村家庭人员外出务工特征、家庭老人特征等因素对农村家庭贫困及贫困动态发生次数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农村老人家庭外出务工动因,为精准识别、帮扶农村贫困家庭提供支持。
二、数据选取及描述
二级1.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数据选自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CHNS),选取了2004年、2006年、2009年及2011年四次调查数据。在数据处理上,根据分析需要,选取了T2值为2的全农村样本;在区域特征调查省份上,为便于比较分析,剔除了2011年新增值11(北京)、31(上海)、55(重庆),最终得到包括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九省4次调查的有效农村样本数据32179份,其中农村样本数并不都是老人家庭样本,也包含了对没有老人家庭的统计,因而在实证分析时引入了老人特征变量。文中老人家庭是指有65岁及以上人口的家庭。为不影响统计结果和实际意义的需要,文章对家庭总收入和家庭人均收入数据为负值的家庭样本进行0值替代,其并不影响回归结果;另外,对于家庭人均收入变量中的部分缺失值或者无效值进行了均值替代,因为在相关家庭户数据统计上有些年份有家庭收入,却无人均收入,文章根据家庭总收入与家庭人口数关系求取家庭人均收入(家庭总收入为家庭人口数乘以家庭人均收入),进而进行家庭人均收入的均值替代,由于相关缺失数据和无效值并未占到总样本数的1%,均值替代并不影响计量回归结果。
二级2.主要指标介绍
文章在界定家庭贫困指标时,使用的是当年国家划定的贫困线标准,其中2004年、2006年、2009年、2011年的贫困线标准(人均纯收入)分别是683元、693元、1196元、2300元,并在各年国家贫困线的基础上对家庭样本数据进行处理,低于当年贫困线的家庭贫困状态记为1,否则记为0;另外,对四个年度家庭数据在Stata软件中进行合并,进而得到各个家庭分别在各年度的贫困发生次数;最后根据各年度家庭贫困发生次数进行统计,四年中未发生过贫困的记为0,发生一次贫困的记为1,发生两次贫困的记为2,发生三次贫困的记为3,发生四次贫困的记为4。通过对家庭贫困发生次数指标的统计来实现对家庭贫困状态的动态研究。
样本中的主要指标如表1所示。其中外出次数根据4次调查数据中,家庭有过1
次外出的赋值为1;2次外出的赋值为2;3次外出的赋值为3;4次外出的赋值为4;从未外出的赋
值为0。老人生活状况指标,文章使用老人对生活质量的评价进行替代,老人对生活质量的评价由1到5分别表示很差、差、中等、好、很好。
二级3.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2是对相关变量的总体描述性统计,4次调查农村家庭有贫困的占到了1236%,贫困发生次数的均值为01548;是否外出的比例占到了1801%,外出次数和外出人口均值分别是03371、03759;家庭规模的均值为43140,其中最大规模为13人;家庭人均收入均值为604725元;年龄的均值为3784岁;教育均值为12772,统计误差为09003,说明农村户主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以小学、中学文凭为主;有工作的比例占到7020%;人均耕地面积均值为69305亩;婚姻为在婚的占到8500%;性别均值和生活质量均值分别为14817、36519;老人家庭占比为1527%,考虑其实际意义,文章将家庭收入为负数的值赋值为0,由于负数无效值很少,用零替代并不影响总样本回归结果。
三、农村住户特征、外出、区域差异与贫困发生次数
二级1.农村家庭特征与贫困发生次数
表3是按农村家庭贫困发生次数对住户特征进行的描述。如表3所示,首先是户主特征,从未贫困户主年龄比发生1次和4次贫困家庭的年龄要大,比2次、3次贫困的要小;户主在婚情况由从未贫困的8534%降到4次贫困的7325%;糁魇芙逃状况4次贫困的为10769,从未贫困为13046,到发生3次贫困时已降到08981,均要低于从未贫困均值;户主性别均值从从未贫困到4次贫困呈现递增趋势;而户主有无工作状况则呈现出较大的递减趋势,分别由从未贫困的7211%减到4次贫困的4545%。其次是老人状况,家庭有老人的比例呈现递增趋势,除发生4次贫困的15%外,总体上发生贫困的家庭均要比无贫困家庭老人占比高,其中2次、3次贫困家庭老人占比情况最高,分别达到了2126%、2153%;健康状况用患有慢性病来,从从未贫困到3次贫困有显著递增趋势,4次贫困的(1426%)也高于从未贫困的(1060%);从未贫困家庭老人生活质量指标值(36632)要高于发生贫困的生活质量值。再次,家庭规模中,从从未贫困到发生4次贫困,其家庭
规模有明显的递增趋势,分别由42483上升到了51103。最后,人均耕地面积情况,从未贫困家庭的人均耕地面积(72124)要远大于发生贫困家庭的耕地面积,而发生1次、2次、3次贫困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差距不大,但发生4次贫困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8333,要远小于其他几类情况下的家庭人均耕地面积。
二级2.家庭外出情况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
表4描述了家庭贫困发生次数与家庭外出情况。首先是外出务工情况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的占比
对比,从未外出户家庭发生0次贫困为889492%,发生1次贫困为85033%,发生2次贫困为20623%,发生3次、发生4次贫困占比不足1%;有1次
外出家庭发生0次贫困为84381%,发生1次贫困为138835%,发生3次贫困为0,4次贫困为00386%;有2次外出家庭发生0次贫困为819523%,发生1次贫困为134506%,发生2次贫困为39160%,发生3次、4次贫困占比也不足1%;而有3次、4次外出家庭0次贫困占比分别为784945%、730121%,发生1次贫困分别为124145%、151807%,发生2次贫困为77224%、93976%,发生3次贫困为12708%、24096%,4次贫困为00978%、0;从横向比较可知,外出情况从发生0次到发生4次贫困呈现递减趋势,纵向比较可知,各贫困发生次数下外出次数呈现下降趋势,有3次、4次外出家庭贫困发生次数比例均高于0次、1次、2次家庭贫困发生占比。
其次,家庭外出人口变化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的关系。1人外出家庭0次贫困发生比为888419%,1次、2次、3次、4次贫困分别是86198%、19566%、04231%、01586%;2人外出家庭4次贫困为0,0次贫困为820839%,1次、2次、3次贫困分别为142857%、33475%、02829%;外出3人以上家庭发生0次贫困仅有734148%,1次、2次贫困高达182664%、71553%,3次贫困为11635%,4次贫困为0。纵向比较发现,外出人口越多,家庭发生1次,2次,3次贫困总体呈增加状态,未发生贫困的家庭却有递减趋势,即当家庭发生贫困时,家庭外出人口有增加,这说明外出对于贫困家庭有正向作用,与很多学者研究一样,外出能够有效减缓家庭贫困;横向比较,在外出人数一定的情况下,贫困发生次数呈现下降趋势。表中出现贫困发生占比为0的情况,是因为选取贫困线标准时以国家公布的贫困线为依据,国家贫困线是绝对贫困线,在较低贫困线下,多次贫困发生的概率显著降低。
3.分区域家庭外出人口、贫困发生次数
(1)样本各省外出人口数的区域差异。
表5列出了分区域特征比较各地外出人口情况,纵向比较发现,无外出户占比最高的是黑龙江省的922904%,最低是湖北省的730706%;1人外出户中贵州省占比最高,为116545%,黑龙江省最低,为51147%;2人外出户中湖北省最高为86825%,黑
龙江省最低,为19932%;3人外出户中湖北省最高,为57607%,黑龙江省最低,为04137%;4人外出户中湖北省最高,为24256%,黑龙江省最低,为01880%,其中黑龙江省外出1人、2人、3人、4人以上均为占比最低,湖北省2人、3人、4人以上外出比为最高,贵州省1人外出占比为最高。横向比较发现,各省外出人口比例均显示出从无人外出户到4人以上外出户递减的趋势。
(2)样本各省贫困次数的区域差异。
表6列出了按国家分别在2004年、2006年、2009年、2011年公布的贫困线各省贫困发生次数的比例。纵向比较,从未贫困占比,江苏省占比最高,为964385%,河南省占比最低,为786979%;发生1次贫困最高的为河南省(144753%),最低为江苏省(30755%);发生2次贫困占比最高为河南省(50780%),最低为黑龙江省(06075%);发生3次贫困占比最高为河南省(15592%),最低为黑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0%);发生4次贫困占比最高为河南省(01896%),最低为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湖北、湖南(0%)。其次,从纵向比较发现,黑龙江省的1次贫困占贫困发生比最高为898026%,河南省为最低,(679592%);河南省发生2次贫困占贫困发生比最高,为238404%,黑龙江省最低,为101974%;3次贫困占贫困发生比最高的为河南省(73202%),最低为黑龙江、江苏、山东(0%);4次贫困占贫困发生比最高的为广西(1446%),最低为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湖北、河南(0%)。横向比较发现,各省贫困占比从从未贫困到4次贫困都呈现出递减趋势。
四、计量模型与实证结果分析
1.家庭老人特征、外出与贫困发生关联性
(1)模型设计。为检验本文所提出的农村家庭贫困发生次数与家庭老人特征、外出情r等相关变量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的相关性,建立以下模型:
Times_pover=α1+α2Num_migrant+α3The_Old+α4Qol+α5Farmland+α6Hhsize+
αi∑ni=7Xi+provindummy+ε
(1)
模型中的X变量表示居民户家庭户主特征变量。
(2)回归结果。
在选取实证方法上,本文进行了随机效应面板泊松回归,表7是对模型的检验结果。文章选用的样本是CHNS数据库中所有农村家庭样本,样本中包含了没有老人家庭的统计,所以使用五个模型进行回归,目的是在引入不同特征变量时考虑对于家庭贫困动态发生次数的变化影响,特别是模型(4)和(5)是在前三个模型基础上分别引入了外出次数变量和家庭老人特征变量,考虑在外出务工特征变量基础上检验家庭老人特征与家庭贫困发生的关联度,这里的家庭老人数变量是一个虚拟变量,取值为1表示家庭有老人,进而引入老人生活质量评价变量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的
关系,因而模型(5)是考虑农村老人家庭外出务工特征对于家庭贫困动态发生次数的检验。另外,模型(1)表示户主特征对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的影响;模型(2)表示户主特征与家庭规模对贫困
发生次数的影响;模型(3)表示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了人均耕地面积变量的影响,模型对于区域特征省份变量进行了控制。
回归结果显示在模型(1)下,户主婚姻、工作及教育文凭状况对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户主在婚、有工作、教育文凭越高则家庭贫困发生次数就越少,反之则相反。模型(2)加入家庭规模变量后,家庭规模变量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即家庭规模越大、人数越多,则家庭贫困发生次数就越高。模型(3)结果显示加入家庭人均耕地面积之后,人均耕地面积变量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也呈显著负相关,即人均耕地面积越多,家庭贫困发生次数就越少。
模型(4)结果显示加入家庭外出次数变量后,家庭外出次数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有显著的正相关,即家庭外出次数越多,家庭贫困发生次数的值可能性越大,反之则相反。模型(5)结果显示加入居民户家庭老人特征有无老人、老人生活质量评价两个变量后,家庭外出次数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仍显著正相关;家庭老人特征中的有无老人变量显著影响家庭贫困发生次数,且呈正相关,即家庭有老人时贫困发生次数值更高,反之则相反;另外,
老人生活质量变量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里老人生活质量为老人生活质量评价,考虑老人生活质量评价的主观性,造成与家庭贫困动态相关性的内生关系,即存在内生性,故引入中间变量家庭外出特征变量来解释老人生活质量评价与家庭贫困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在进一步分析中给出。表7中模型(4)给出家庭外出次数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因而选用家庭外出次数变量替代老人生活质量评价能够解释其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的相关关系。模型(5)的结果验证了文章关于外出务工特征对老人家庭动态贫困显著影响的观点,如前面所述,老人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与家庭贫困动态发生次数的相关关系存在内生性,而外出务工次数、有无老人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有显著相关性。
2.进一步的分析
上面是对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的影响因素进行的实证性回归分析,其中老人家庭特征、外出特征等变量都呈现显著性影响,但家庭外出特征变量的变化原因是由哪些因素引起,需要进一步分析。为进一步分析家庭贫困发生、发生次数、老人特征与家庭外出、外出次数、外出人口数之间的关联性,建立以下联立方程模型检验外出特征相关变量影响因素的显著性。
Probit(where=1)=β0+β1The_Old+β2Qol+β3Times_pover+β4Chronic+β5Whe_farming
+Controls+ε1Num_migrant=γ0+γ1Peasant_workers+γ2Times_pover+γj∑nj=3Yj+Controls+ε2(2)Peasant_workers=λ0+λ1Num_migrant+λ2Times_pover+γj∑nj=3Yj+Controls+ε3
模型中的Y变量表示农村家庭老人特征变量、上年是否从事农业变量,其中老人特征变量包括有无老人、老人是否患有慢性病及生活质量评价变量。
表8是对家庭外出特征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模型(1)是以是否外出变量作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家庭贫困发生次数、老人是否患有慢性病、上年是否从事农业对家庭外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家庭贫困发生次数越多,外出倾向越高,老人患有慢性病的家庭外出倾向更高,上年在家务农的家庭外出的倾向更高;老人年龄对家庭外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家庭老人年龄越大,外出的倾向也就越低,而老人生活质量对外出倾向影响并不显著。模型(2)农村家庭外出次数的回归结果显示,上年外出人口数、家庭贫困发生次数、老人患有慢性病与家庭外出次数有显著的正相关,即上年外出人数越多,家庭外出次数就越多、家庭贫困发生次数越多,家庭外出次数也越高,老人患有慢性病家庭的外出次数越高,反之则相反;家庭有无老人和上年是否从事农业与家庭外出次数呈负相关,即有老人家庭外出次数就越少,上年从事农业家庭的外出次数就越少,反之则相反。模型(3)是家庭外出人数作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家庭人口外出次数、老人患有慢性病、上年从事农业对家庭外出人数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家庭外出次数越多,外出人口也会较多,家庭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外出人口也会越多,上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外出人口会有较大增加;家庭贫困发生次数、家庭有无老人对家庭外出人口数有显著负向影响,即家庭贫困发生次数越多,外出人口则相对较少,家庭有老人的外出人口数也相对较少,反之则相反。
回归结果还显示,家庭有无老人与家庭是否外出、外出次数、外出人口数都有显著的负相关;老人是否患有慢性病对是否外出、外出次数、外出人口数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贫困次数对家庭是否外出、外出次数有显著正向影响,与外出人数呈负相关;上年是否从事农业与家庭是否外出、外出人口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外出次数呈显著负相关。
在模型(2)和(3)的回归结果中发现,农村家庭外出次数与外出人口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怀疑存在同时影响外出次数与外出人口的遗漏变量,为此,使用数据库中的另一变量外出工资收入作为工具变量。首先,对外出次数与外省人口数变量进行豪斯曼检验,检验结果均在1%的水平上拒绝原假设“所有解释变量均为外生”;其次,由于传统的豪斯曼检验在异方差的情形下不成立,故选用异方差稳健的DWH检验。
异方差稳健的DWH检验结果显示p值均小于001,所以可以认为家庭外出次数和外出人口数均为内生变量;最后,模型(4)和(5)是使用工具变量替换家庭外出次数、外出人口数变量的回归结果,模型(4)结果显示,外出收入、家庭贫困次数、老人是否患有慢性病均与外出次数显著正相关,是否有老人及老人生活质量均与外出次数呈显著负相关,即外出收入越高、家庭贫困发生次数越多、老人患有慢性病,则外出次数就显著增加,家庭有老人、老人生活质量越差,则外出次数可能性就增加;模型(5)结果显示,家庭贫困发生次数与老人患慢性病均与家庭外出人口数量显著负相关,外出收入与家庭有无老人均与外出人口数呈显著正相关,即家庭贫困发生次数越多、老人患有慢性病家庭外出人口越少,外出收入越多及家庭有老人时外出人口数增多。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家庭致贫原因为切入点,选取农村家庭为样本,通过CHNS数据库2004年、2006年、2009年、2011年四次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别从居民家庭户主特征、家庭规模、老人特征、外出特征、人均耕地面积等变量分析了农村老人家庭贫困发生次数的影响因素及其显著性。家庭贫困发生次数是动态的家庭贫困变化的统计,即四次调查中根据各个家庭编号将各年度家庭是否贫困进行统计得到,因而是反映家庭贫困动态变化的指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家庭外出特征的影响因素,分别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老人特征、上年是否从事农业等变量视角进行了实证分析。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户主特征中在婚、教育文凭、工作变量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有显著的负相关,家庭规模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有显著的正相P,人均耕地面积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也有显著的负相关;②家庭外出次数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有显著的正相关,外出次数越多,家庭贫困发生次数也越多,即家庭外出次数发生的越多,家庭每年陷入贫困的可能性就越大,因而家庭贫困的动态变化也越小,因为连续的贫困,这里更多表现为绝对贫困户家庭;相反,家庭外出次数越少,家庭贫困发生率相对较小,贫困动态变化也相对较小。其中家庭贫困动态变化较大的应属于有过2次和3次外出的家庭,家庭贫困波动较大,这类家庭收入一般游离在绝对贫困线附近或者说是低收入家庭;③家庭老人特征中有无老人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有显著的正相关,而老人生活质量对家庭贫困发生次数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存在内生性;④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家庭是否外出、外出次数、外出人口与家庭有无老人呈显著负相关,与老人患有慢性病呈显著正相关;家庭贫困发生次数对家庭是否外出、外出次数有显著正向影响,与外出人数呈负相关;上年是否从事农业与家庭是否外出、外出人口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家庭外出次数呈显著负相关;同时,家庭外出次数与家庭外出人口数之间也有显著的正相关,且相互影响;加入工具变量外出工资收入后的回归结果显示,外出收入与外出次数、外出人数显著正相关,老人生活质量显著负向影响家庭外出次数,家庭有无老人变为显著正向影响外出人数,老人有无慢性病显著负向影响外出人数。
本文的主要研究启示有:首先,从实证结果来看,农村家庭户主特征、家庭规模、老人特征、外出特征等变量对家庭贫困发生次数都有显著的影响,因而,在家庭致贫原因分析时,重视农村家庭老人生活质量、患慢性病及家庭外出等因素的分析,针对有老人家庭、老人患慢性病、家庭外出次数较高的家庭进行更多的关注,从而为精准识别家庭贫困成因提供支持;其次,针对家庭外出特征变量的分析,有无老人、老人患慢性病等对于家庭外出都有显著的影响,并且老人特征对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也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在农村老人家庭贫困及老人养老服务需求分析上,实现动态的联系研究,既要关注老人家庭外出对于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也要关注对老人养老服务需求的满足,且在进一步实施精准扶贫中加大对贫困家庭老人的政策性倾斜研究,关注贫困家庭老人的收入来源,为老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服务需求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内容[1]叶初升,赵锐.中国农村的动态贫困:状态转化与持续――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微观数据的生存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2-52.
[2]叶初升,赵锐,孙永平.动态贫困研究的前沿动态[J].经济学动态,2013(4):120-128.
[3]郭劲光.我国贫困人口的脆弱度与贫困动态[J].中国农村经济,2011(9):42-48.
[4]于敏.贫困县农户动态贫困实证研究――以、甘肃省贫困县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7-65.
[5]张立冬,李岳云,潘辉.收入流动性与贫困的动态发展:基于中国农村的经验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6):73-80.
[6]王朝明,姚毅.中国城乡贫困动态演化的实证研究:1990―2005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3):3-15.
[7]聂荣,张志国.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动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4(10):12-20.
[8]MIHAELA D P. The dynamic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betes incidence and low income:longitudinal results from Canada’s[J].National Population Health Survey, 2012,72:229-235.
[9]MCLAUGHLIN D K, LEIF J. Becoming poor: the experiences of elders[J].Rural Sociology,1995(2): 202-223.
[10]MCLAUGHLIND K, LEIF J. Work history and US. elders’ transitions into poverty[J].The Geront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2000(4):469-479.
[11]THOMASP V, JUSTINE M M. Older women in poverty: the impact of midlife factors[J].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002,64:532-548.
[12]章元,许庆,邬ZZ.一个农业人口大国的工业化之路:中国降低农村贫困的经验[J].经济研究,2012(11):76-87.
[13]李聪,李树茁,梁义成,费尔德曼.外出务工对流出地家庭生计策略的影响[J].当代经济科学,2010(3):77-85.
[14]王子成.外出务工、汇款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2(4):4-14.
[15]贺聪志,叶敬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3):46-53.
[16]卢海阳,钱文荣.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4(6): 24-32.
[17]唐浩,施光荣.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12):95-101.
[18]连玉君,黎文素,黄必红.子女外出务工对父母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影响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4(1):185-202.
[19]罗芳,彭代彦.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空巢”家庭养老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6):21-27.
[20]ZHU R. Wage differentials between urban residents and rural migrants in urban China during 2002C2007: a distributional analysis[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6,37: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