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36:15
导语:在全科医学的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坚持速度与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经济已走出发展的低谷,各项经济指标正逐步复苏,但仍存在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企业技术改造滞后、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为此,要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扩大二、三产业的比重,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改造提升建材、矿业、能源三大优势传统产业,培育扶持轻纺、陶瓷、农产品加工三大优势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相统一。在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方面,水泥建材业要通过发展旋窑生产、技改扩容和强强联合,整合“岩城”、“石凤”等品牌资源,提高水泥建材业的市场竞争力。重点要加快新岩水泥有限公司和鑫城水泥有限公司旋窑水泥生产线建设;矿产业要通过加强矿山企业技术改造,推进矿产品深度加工,形成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矿产采、选、加产业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重点扶持发展壮大海和钢铁、恒泉直接还原铁、升宏硅业等矿产品深度加工企业,积极推进低品位褐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电力能源业要加大水电资源勘察设计和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水力资源,重点加快鑫源水电、仙峰电站、昆山八级电站等水电项目建设;另一方面要抓好省亿力公司并购益源热电有限公司扩容技改工作,为加快域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电力支撑。在培育扶持优势新兴产业方面,轻纺业要致力于发展壮大南湖针织、宏泰织造、建隆纺织等纺织服装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提高出口份额。深化纺织总厂企业改制,盘活存量资产,做大做强轻纺业;陶瓷业要坚持一手抓日用瓷的发展,一手抓工艺瓷的扩张,致力于扩大精密陶瓷生产,把生产低档陶瓷产品转移到开发生产中高档陶瓷产品上来;农产品加工业要集中力量培植发展万亩高山优质乌龙茶、万亩无公害反季节蔬菜、万只肉兔、万亩竹、万亩木薯“”优势产业群。进一步扶持壮大屏山茶叶、武陵蔬菜、福塘米粉等三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加快聚祥木薯变性淀粉加工企业建成投产,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二、坚持统筹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近几年农业农村经济虽然得到了发展,但农民增收幅度下降的势头仍未得到根本性的遏制,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因此,要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加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在农业产业化方面,要以抓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科学合理规划,优化区域布局,在高山区重点以发展高山优质乌龙茶、无公害反季节蔬菜为主;在中低山区以发展木著、烟叶、蔬菜等订单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要通过展销会、贸洽会、电视、报刊、广告牌等形式,提高我“仙顶”茶叶、“雪山”萝卜、“阿佳”苦菜、“山丹丹”人参果、“山宝”雪蔗等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逐步在厦门、泉州等沿海城市设立农产品营销窗口,培育壮大茶叶学会、生姜协会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搭起农户和农产品经销商的桥梁,开拓农产品市场。在农村工业化方面,紧紧围绕××的产业优势,大力扶持发展茶叶、蔬菜、木薯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型企业,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煤碳、钢铁、水利等资源型企业,做好城区、铭溪、万湖、桃源等“一区多园”式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重点扶持做大海和钢铁、鹭峰矿业、恒泉直接还原铁、鑫成水泥、新岩水泥、璞溪口电站、昆山八级电站、聚祥淀粉、中绿公司、大方广茶叶、鹤冲米粉等企业,提高企业加工能力和拓展市场能力,增强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要积极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培育壮大乡(镇)企业。在农村城镇化方面,要按照以城为中心,重点培育以上京、广平、文江为主的矿产资源加工转化型和以石牌、桃源、建设为主的商贸型城镇化建设,积极鼓励发展二、三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重点城镇集聚。要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机构,积极开展与沿海市()劳动部门结对子活动,为农民到沿海打工提供信息服务。要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培训和管理,改造农民进城务工环境,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共同进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把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摆到同样重要的位置,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由于受财力限制,××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缓慢,已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要着重发展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教育资源整合步伐,大力扶持鸿图民办中学尽快开工。要加大体育田径场维修改造和省全民健身工程暨室内竞技体育训练馆建设步伐,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加快殡仪馆建设步伐,依法加强殡葬管理。要加快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工作,推进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力争年内基本完成到乡公路上等级改造建设,年内基本完成乡到行政村公路上等级改造建设,全力改变农村公路交通旧貌。认真做好大仙峰、象山等旅游风景区的规划论证开发工作,使的旅游融入省、市周边游的盘子。要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努力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版权所有
入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逐步增强;才下决心解决了一批长期以来想解决而难以解决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关系民生的突出问题,巩固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可以说,云南的每一点发展进步,都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要继续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实践证明,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人民的生活就持续改善,就能有效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只把科学发展观挂在嘴上,我们的事业就困难重重,人民就不能得到实惠,我们就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尽管云南的发展成就令人鼓舞,但离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一方面,无论是从综合经济实力看还是从群众生活水平看,云南目前都还处于相对后进的发展阶段,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另一方面,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从区域看,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70.2%和49.7%,但去年经济总量只占全省的38.2%,地方财政收入只占全省的26.6%;从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80元拉大到去年的8896元;从经济社会看,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农村和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社会事业欠账较多,已直接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生态环境的整体状况也不容乐观,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必须以全局的视野、政治的高度和发展的眼光认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云南省情的科学发展道路。
始终坚持好中求快,努力提高整体发展水平。云南目前所有的矛盾和困难,归根到底是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发展质量不高。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为富民兴滇的第一大事、总揽全局的第一要求,努力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云南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经过近几年的调整,支撑我省发展的内在因素不断增加,我们也积累了在困难中前进、在竞争中发展的经验。只要思路对头,措施得力,云南完全能够发展得更快一些。但发展必须是好字优先。所谓好,就是在发展目的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在发展内涵上,充分体现全面发展的要求;在发展方略上,充分体现协调发展的要求;在发展道路上,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发展方法上,充分体现统筹兼顾的要求。要在巩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果的同时,更加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更加重视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认真组织实施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实现各族群众共同富裕;更加重视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城乡文明程度;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科学开发,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始终坚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从总体上看,云南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传统的发展方式,不仅效益低下,而且资源浪费、生态破坏严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更加突出。必须尽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必须继续保持一定规模。但我们扩大投资的主旨是要通过优化结构,加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等薄弱环节的建设,积蓄发展后劲。在此基础上,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争取在全国消费拉动的过程中占领更多市场,求得更好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随着市场变化而不断推进的过程,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现代物流、康体休闲、度假旅游、文化产业等新兴服务业,构建具有云南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加大科教兴滇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力度,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根本上解决我省发展能耗高、产业链条短、发展效益低的问题。实现了这“三个转变”,我们就能把近五年来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继续保持下去,经济社会将迈上新的台阶,展现出新的发展前景。
始终坚持重视改善民生,保证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云南而言,就是要坚持把富民放在首位,以富民的目标凝聚人心,以富民的举措鼓舞人心,以富民的实绩安定人心。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都要充分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各族群众在科学发展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把财政支出更多地向公共服务、困难群众、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和基层倾斜,加快建设一批事关民生的发展项目,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深入实施“民心工程”建设,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在上学、看病、住房、用电、饮水、就业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确保百姓安居乐业。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做好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逐步把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同时,继续动员全社会力量,坚决遏制和艾滋病的蔓延,维护全省人民的身心健康。
实现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有力举措,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本领。
要着力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云南正在全省组织开展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这是关系全省发展全局的重要举措。讨论中,我们强调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兴起新一轮解放思想热潮,以思想解放促进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推进、工作的落实、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这一活动得到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响应,他们自觉破除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树立居安思危、奋发图强的观念;破除因循守旧、狭隘封闭的思想,树立改革创新、开放合作的观念;破除惧怕困难、畏首畏尾的思想,树立敢想敢干、敢于负责的观念;破除盲目攀比、急功近利的思想,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观念。在解放思想中开阔发展思路,在更新观念中转变发展方式,在改革开放中统一认识,在锐意创新中转换思维,把大讨论的过程转化为促进当前各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本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重要前提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一方面,每个领导干部都要自觉地以是否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检验工作业绩,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做急功近利、浪费民力的事。一切工作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加快发展的愿望与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使每项工作都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既要看当前取得的显绩,又要看对长远发展有利的潜绩,切实把善于领导科学发展、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县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转段动员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我乡第一阶段学习的工作,并对第二阶段即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进行部署。根据乡党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研究的意见,我讲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回顾总结学习调研阶段的工作成绩,进一步增强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按照省、市、县委的统一部署,我乡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突出“推动科学发展、打造‘三个方城’”这一主题,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指导检查组的具体指导下,精心组织,突出特色,迅速掀起了学习实践活动的热潮。目前,已圆满完成学习调研阶段的各项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整体上看,学习调研阶段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思想重视,组织得力。一是领导重视,高位启动。按照县委要求,乡党委专题召开党委扩大会,研究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事项,并就机构成立、组织领导等问题明确了具体意见。乡动员会后,又对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开展“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教育活动进行安排部署,形成了开展好三项活动的合力。3个活动试点单位全部在3月29日前召开了动员会议,做到了宣传发动快、机构成立快、活动启动快,开局良好,进展顺利。二是明确标准,严格要求。为使学习实践活动环环相扣、步步严谨、务求实效、不走过场,对每个环节工作都进行了详细规划,制定了分阶段流程表和工作日志。各参学单位统一发放学习笔记本,做到集中学习有签到簿,有学习园地和学习档案。三是强化措施,指导有力。乡级党员领导干部都深入到各自的联系点,进行专题辅导,指导活动开展,对全乡参加活动的单位进行不间断地指导检查,对活动的具体环节严格把关。指导检查组创造了认识标准突出“高”字,指导要求突出“严”字,工作运行突出“实”字,任务要求突出“明”字,工作作风突出“新”字,推进活动突出“前”字的指导检查工作“六字法”,保证了活动效果。
(二)学习深入,载体丰富。一是领导带头。乡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带头实践。副科级领导干部围绕“科学发展与创新思维”主题,结合清河发展实际和分管工作,均撰写了有观点、有分析、有创新、有深度的心得体会。二是专题辅导。举办了全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报告会,乡级党员领导干部分别到各自联系点进行专题辅导。三是座谈交流。全乡共召开不同层次的学习和调研交流讨论会4次,认真组织了座谈讨论。
(三)围绕问题,调研扎实。为了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成为尊重群众、引导群众、惠及群众的过程,紧扣学习实践活动主题,参加活动单位带着“创新科学发展机制,推进科学发展方式,提高科学发展能力,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等方面制约科学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群众反应强烈的突出问题,结合各单位工作实际,确定调研课题,深入开展“倾听民意得实情、集思广益谋发展”的问计于民调研活动。并通过召开座谈会、上门访谈等形式,拓宽征求意见渠道。据统计,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各种意见建议近百条。为下步分析检查、整改落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突出特色,注重实践。各单位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找准了开展活动与当前工作的结合点,把搞好活动与全面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合理安排,做到了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五)宣传到位,氛围浓厚。坚持“内宣、外宣一起抓”,打通渠道,把握导向,初步搭建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平台,较好营造了舆论声势。此外,各单位也充分利用宣传橱窗、宣传栏、悬挂宣传横幅标语等形式,大力进行宣传,为在全乡掀起学习实践活动的,营造了浓厚氛围。
关键词:文明 矿区 科学发展 实践
一个企业有一个企业的精神,一个企业有一个企业的品质。在新阶段新形势下,潞安集团纵览全国煤炭工业的走势、能源新格局和企业自身的实际,审时度势、以包容会通和敢为人先的潞安精神,率先提出了创建全国一流文明矿区。这一变化折射出企业发展内涵的重大变化。这一重大目标的确立,其背景、内容、内涵丰富,影响久远,既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又必将是集团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创建全国一流文明矿区,是厚植建设潞安国际化的新课题
文明矿区是文明与矿区的集合,全国一流文明矿区是是企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位一体”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最重要的企业品牌。
多年来,潞安集团卓有成效的社区建设、持之以恒的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让潞安声誉倍增,创造了宝贵经验有力推动了企业各方面协调发展,为创建全国一流文明矿区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提出,通过全面推进一流文明矿区“十大工程”,形成与中国潞安发展战略一脉相承的大文明建设格局,实现矿区“四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继续保持行业领先水平,跻身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行列,建成国家级文明单位。
这一目标是集团领导班子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作出的重要大战略抉择。这一目标不仅来自前瞻的眼光与果敢的勇气,更来自企业的战略期待,来自几代潞安人的厚望,是潞安人的美好愿景、宏伟蓝图和前进旗帜。这一目标不仅符合潞安实际,顺应时代要求,更符合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新型能源基地的战略构想,符合中国能源工业企业的发展方向。这既是对历史的认知、对传承的自觉,也必将是新时期厚植国际化潞安发展的新课题。
二、创建全国一流文明矿区,是开创建设潞安国际化的新纪元
全国一流文明矿区,对全国对世界而言都是一张美丽的名片。对一个企业而言,既是一种文明水平的定位,也是一种外面形象和品位的美好展示。
历史上潞安曾作为全国第一个现代化矿区,名扬天下。如今,在经济处于一个各大企业竞相发展的“比好”的过程中,作为全国500强企业之一的潞安,影响力的连年攀升,煤、电、油、化、硅五大产业蓬勃发展,实现了由区域性企业向全国性大集团、由单一煤炭生产企业向新型能化大集团、由只强不大的企业向既强又大的企业集团快速深度转型,“植根长治、立足山西、着眼全国、放眼国际”的战略布局初步形成,并确定了潞安2008―2012五年的发展战略:高举“中国潞安”旗帜,又好又快地建设既强又大国际化新潞安。从建设“中国潞安”到建设“既强又大国际化新潞安”,从硬实力的提升到综合实力的攀升,潞安集团发展的视野越来越宽广。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以加快发展作为鲜明主题、以全面创新为工作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强势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实施人才战略和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注重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切实把潞安的发展建立在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基础之上。正是在这样的新的条件下,集团公司提出创建全国一流文明矿区。可以说,创建全国一流文明矿区,是继开启建设既强又大国际化新潞安新纪元之后又一个令潞安人豪情满怀、群情振奋的目标。
三、创建全国一流文明矿区,是彰显建设潞安国际化的新境界
文明是和谐的基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明创建的最高境界。
创建全国一流文明矿区,包括思想铸造、职业素质、道德风尚、科技文化、民主法制、平安矿区、环境创优、绿色潞安、战略推进和文明创建十大工程,涵盖企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包括企业生产和企业发展、生态环境、科技教育和文体卫生、思想教育与道德建设、党风政风与社会风尚等内容。创建全国一流文明矿区,都是事关广大员工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对照每一项指标,逐项落实,才能更直接、更有效地满足潞安人各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才能营造廉洁高效的企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创建全国一流文明矿区,就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国际化新潞安凝魂聚气、固本强基的基础工程;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文明创建的群众性和社会性,在物质建设中贯穿精神建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解决思想问题,在改善环境中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在塑造企业形象中树立人的精神形象。创建全国一流文明矿区是政治文明、生态文明进步的体现,反映了企业更加开放、文明、进步、和谐,彰显出企业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这必定会大大推动集团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四、创建全国一流文明矿区,是塑造建设潞安国际化的新形象
塑造企业新形象的努力,一直到目前,仍在继续中。创建全国一流文明矿区,是推进潞安集团发展战略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为民办事的实事工程、德政工程,也是提高潞安员工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和满意度的过程。它要求矿区的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窗口行业规范化服务、员工的文明素质、生活水平等,都要达到相应的标准和水平。
创建全国一流文明矿区是一个龙头工程、品牌工程,其覆盖面广、辐射力强。推进这一工程就将在更高层次上整合企业资源、挖掘企业潜力,进一步凸显潞安品牌形象,在更大范围内赢得应有的尊重,拓展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重塑潞安新形象,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矿区文明的升华,是企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把创建全国一流文明矿区的工作整体推向前进,努力营造一个优良环境,积极推进对外、对内的“双向”开放,在大开放中促进大开发,实现大发展。我们将可以看到,创建全国一流文明矿区,必将是潞安经济、员工文明素质建设的推进器,潞安国际化影响力上升的加速器,它对于潞安进一步统筹矿区发展和对外合作,加速建设国际化潞安、潞安国际化必将发挥积极、建设性的作用,必将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创建全国一流文明矿区,是丰富建设国际化潞安的新元素
创建全国一流文明矿区,是一个集团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要求。一个富有内涵、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既体现了亲和力、凝聚力、吸引力和竞争力,也反映了包容厚重、文明和谐、开放创新的企业特质和精神品格,是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元素和精神支点,对承载文化基因、形成文化特质、铸造企业个性具有深远影响。
在20世纪末,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疾病谱的变化,WHO提出卫生服务要求,使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将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为维护人类健康需要,社会健康保障体系亟待建立一种良性运行机制,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尤为重要,因此中医全科医学发展应运而生。结合实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有关部委,适时制订了有关中医全科医学发展的纲要性、指导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充滿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規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全科医生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基本实現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及《云南省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云发改社会【2010】1871号)等文件精神。随之,组织相关专家开拓性地推出了相对完整的中医全科医学临床培训试用教材,对中医全科医学的人才教育、临床的发展具有填补空白的里程碑意义,其功巨焉!转眼,跨入21世纪已15年了,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中医全科医学教育思路、人才培养仍不容乐观,亟待修正。详细研读上世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相关部委制订的有关中医全科医学临床人才培训纲要性文件,考察相关的培训教材,不难发现:20世纪末,中医医学全科人才培训教育思路是普及最初级中医临床基本技能(如望闻问切、推拿、刮痧等),适当补充现代医学科技与社区卫生紧密结合又十分必须的实用技术(如心理咨询等),以适应刚刚成立的诸多社区卫生中心的业务需要,以及诸多转岗的初级卫生技术人员的需要。同时,在此后开展的中医全科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教育思路也是围绕这一教育思路开展,存在对全科医学硕士专业学生的培养缺乏经验,且方向不明朗,培养方案存在制定重点把握不好,水平不高,对学生在校期间、就业等前瞻性不足。尤其是课程设置(除了硕士公共课以外,要求重点在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中医妇、儿、外科的多发病了解),显然,这就是一个中医住院医师的强化培养。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到,这个教育思路与现在中医全科医学的临床及人才培训已不再吻合。中医全科医学学科发展也不再是20世纪末叶的最初阶段了,随之,中医全科医学临床预防和健康教育思路也亟待与时俱进,进行调研、论证、修改、提高、完善!
2中医全科医学学科亟待定位
中医全科医学应运而生,是因为二十世纪末,全面大力发展起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方位服务。相关人才培训教育思路是根据少量的中医和大量的非中医专业出身的卫生技术人员转岗的现实而确定的;故而,相关的培训教材就着重于最基础的中医临床适宜技术的强化培训;随之而确定的中医全科医学专业临床硕士研究生教育也是在此大格局下开展起来的。尽管在现在看来,这些相关决策和措施与眼下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状况不大吻合,但是,这是适应中医全科医学最初级发展阶段的、合适的、正确的决策和措施,毋庸置疑!然而,为什么这些决策和措施与当今中医全科医学发展不大吻合呢?或者说,为什么这些决策和措施没有得到及时修正或修订呢?我们认为其关键的因素是因为大家对中医全科医学学科发展亟待重新定位,因为没有对中医全科医学学科进行定位。那么,这个中医特殊的分支学科,就没有发展方向,就没有自己人才队伍培养的特定目标。换句话讲,这个特殊的分支学科,尚未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分支学科,其独具特色的学科特点尚未形成。显然,大家都是在摸索中艰难前行,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初级阶段!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一门分支学科,或者是一门专业,必须有自己区别于其他学科或专业的特色,有自己学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有自己独特的人才队伍、与之相关的独特的教育体系,如独自的教学方法、教材,理论体系、管理体系,网络平台……。这些诸多因素的确定或明确化的前提,必须是这一分支学科的定位。也就是说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必须要尽快相对完善,如果仅仅是根据临床需要,调整措施而进行的经验总结,那么,根本就上升不到理论层面,也根本形成不了学科。因此,对中医全科医学的学科理论层面亟待进入全面并且深入的研究。否则,中医全科医学发展的思路仍将停在上世纪末叶,显得有点僵化;培训教材仍是20世纪90年代的,显得有点老化;临床硕士生培养仍在摸索、试探,显得有点幼化;而整个中医全科医学理论研究仍在上世纪末叶,显得有点忒初级化。
3中医全科医学是中医临床最高端的综合性专科
据我们所知,在当今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及我国教育学科体系中,中医药学科是医学学科的子学科。而临床上,中医科、中医医院都是专科性质的,即使三甲中医医院,在综合评级评价中也仅仅是专科性质的三甲医院。这就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学发展,而中医药发展与西医发展之比较又如此相对困难之学科原因。换句话讲,我们中医药学原来就是不分科,本来就是全科医学或者是综合医学。而现在残酷的现实:我们中医药学是专科,这样,当今又提出中医全科医学的学科定位就显得多么不严肃而多少有点滑稽的味道,中医全科医学遇上了极大的挑战和机遇。然而,现实是,愈来愈发展的大量的社区卫生机构又急需全面的、多面手的中医科技实用型人才,而推而广之,大量的高端的综合医院的发展,也同样急需全面的、多面手的高端的中医药学科的实用型科技人才。因此,我们认为,中医全科医学应该是中医临床最高端的综合性专科。对于中医全科医学这一最高端的综合性专科,即便是初级或低级阶段,也同样要求是综合性医学人才,而并非是一般的专科或单纯病种专科,如儿科、心血管科等。显然,与之相应的教育学科、教材或培训教材、教学方法都应该随之而有变。鉴于此,我们认为,中医全科医学的初级人才培养,应该是本硕连读的不分科的中医临床研究生,而并非中医临床专业的本科生。中医本科生再考中医临床研究生,大多是分科的专业较强的专科人才的培养,而非中医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换言之,具有不分科中医本硕连读的中医临床硕士研究生,才是比较对口基层社区卫生机构中医综合科这一专科即中医全科医学的全面的、多面手的、实用型中医药人才。如果是中医本科后再考中医全科医学硕士临床研究生,要有2年的中医师临床实践,才能进入中医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推而广之,大型综合型医院的“中医科”,有的叫“中西医结合科”,这样的最高端的综合性中医专科非中医不分科的硕博连读的高端中医多面手、全面的实用人才不能胜任工作。
设想一下,一个中医本科生,考了中医肝病临床硕士研究生,又读了肝病博士生,然后,到三甲医院中医科,每天遇到的是多专科多病种的诊疗现实,他该是多么多么痛苦!这就是中医全科医学的现实!因此,提示我们: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中医学科分支,或作为临床的专科科室,与一般的专科是有着其独特之处和高端全面系统特性的,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然而,中医临床本科生是否就是中医全科医学之专科人才呢?我们并不这样认为。大家都知道中医院校的本科生有2个中专生之戏称,即一个西医临床中专生,一个中医临床中专生。显然,对于仅是一个西医中专生兼中医中专生水平的医生来讲,面对日益重视健康、对健康服务水平要求日益提高的广大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群体,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一群体主要集中于老年病和慢性病康复人群,还有急性病、危急重病、社区的急救处理、院前处理或首诊处置,这些远非中医本科生能力所能及。这样的基本情况,我们认为,应该是一个长期有临床一线工作的副主任医师才能达到的基本水平,并且,不应该是专病分科的专科医师。这就再次提示我们,中医全科医学的高端性和综合性,并非一般的专病专科专业。从中医全科医学的临床现实及人才需求,可以基本确定人才培养培训的基本目标。
随着21世纪人类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步建立,“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师”已成为我国今后若干年内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全科医学是“最经济、最适宜”的医疗服务模式,是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要、满足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最理想的医疗服务形式。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与全科医学的理论基础基本是一致的,都是以整体医学为主线。中医“治未病”及“简、便、验、廉”的特点,社区居民更容易接受,更符合集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创立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人才具有突出的优势。高等中医药院校如何培养出高素质、适应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全科医师,关键在于如何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这样相应的教学大纲确定、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就不再成为问题了。值得说明的是,现在有些中医院校的本硕连读的课程设置并非是针对中医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而设。因为,不少是侧重了外语教学,也有是侧重了西医教学,其中,大多是取消中医经典的临床教学,这都不是在培养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因为我们认为,中医经典临床教学才是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在此,对于中医全科医学的学科发展定位,从不同侧面给予简单的描述或提示,远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只是希望我国中医界能立足世界中医界、卫生界的现实,对中医全科医学有一些认知。
4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是系统工程
中医学中蕴含丰富“全科”思想,集中体现在大医精诚的医德观、天人合参的整体观、阴平阳秘的健康观、内外相因的疾病观、辨证论治的诊疗观、未病先防的预防观、形神并调的养生观、针药并用的医技观等,这些观念涵盖了现代全科医学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突出“以人为中心”的医学观。当今中医学的发展,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文章旨在通过对中医学中全科医学观的探源,理清中医学之"全科"与现代全科医学之“全科”的联系与区别,为探索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中医全科医学奠定理论基础。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中医药学科的一个独特学科分支,或独特中医专科,其学科发展或临床科室建设是牵涉到多部门多方面长时间的复杂工作,远非单一科室单一人员一天半天能完成的。因此,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是系统工程。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临床综合性专科,牵涉到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方方面面,与卫生、医药、中医药系统关系紧密。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中医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事无巨细。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各中医全科医学教学专家牵头,由中医全科医学临床专家(切记:非专病专科中医临床专家)重点参与的专家队伍共同努力,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大纲,编写合适的教材。而在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离不开人事、劳动等各方面的政策,如建议中医临床专科博士,进行2~3年的中医全科医学博士后的研究与学习(训练),以成为一个以专病为专长的中医全科医学高端合格人才。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在社区卫生机构,在综合医院中医科或中西医结合科的待遇及配置,都需要相应的政策配套,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开展的世中联(北京)远程教育科技发展中心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实际上就是在培养中医高端的全科医学人才。此项目已开展三批,近10年了,培养近千人,旁听课者近3千余人。这些人才都是主任医师,大多临床已近30年,已具有丰富的临床一线经验,分内、外、妇、儿、针灸、推拿、口腔多科,而现在培训的重点是中医经典临床应用,并不分内外妇儿各科,要求每人至少要拜名师3人,并且本省1人,外省2人,这就要求临床上更要多看多练,对于各自专科,要求到国家重点专科学习。我们认为,这是专科特长的中医全科医学高端人才培养途径之一。
正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院长席修明所说,全科医学在我国发展到今天依然“年轻”,虽然全科医学被较早列入临床二级学科,但其晋升机制仍然出现断档,与其他学科晋升机制相比存在较多的不完善――一般专科晋升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但全科医学晋升的起步点定在了“中级”,惟独缺初级晋升机制。这无疑预示着全科医师的门槛略高,限制了全科医师的准入。
为何我国的全科医师晋升没有设立初级准入?这项规定产生的背后原因和历史背景是怎样?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哪些问题和弊端?让我们跟随专家来一一探究其背后的缘由。
晋升机制中为何独缺初级资格准入
目前,临床学科分为18个专业,全科医学作为18个临床专业之一,在20世纪末才被确立。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张愈介绍说,除全科医学缺失初级晋升机制外,其他17个医学专业,都规定了初级、中级、高级三级晋升机制。
为何单单全科医学是高起点?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社会医学系主任卢祖洵介绍,我国制定全科医学相关政策和要求时的“高标准、严要求”的目的是期待实现与国际接轨,国外医生本科和更高学历毕业后,经过3年的毕业后岗位培训,才能获得全科医师资格,起点和层次都很高。
但我国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和实行真正的专科医师准入制度(美国专科医生培养过程,见表1)。由于起步较晚,卫生部在确立全科医师培养和全科医学建设时,考虑到规范化的问题,全科医学晋升机制基本上按照全科医学专科制度确立的。当时规定,全科医师必须有本科学历,毕业后进行5年规范化培训合格后才能定职称,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就是主治医师了。“当初定标准的时候,起点非常高,把大专和中专毕业的医学生排除在外。”张愈说道,“这就是意味着要想获得全科医师资格必须在本科毕业5年以后。”
作为我国最早一批全科医师之一,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主任胡海鹰回忆起自己的晋升之路,那时的全科医学没有住院医师的说法,根据当时的规定,只要注册为全科医师就相当于主治医师。2001年他注册为全科医师后,2007年具备了晋升职称的条件,就直接申请晋升为全科医学副主任医师。“当时还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胡海鹰说,当时我国刚刚兴建全科医学,全科医师几乎全部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这个规定潜在的要求就是医师必须有一定的工作年限,并且绝大部分已经具备主治医师资质。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区医疗事业的迅猛发展,居民对全科医师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由于最初我国对这支队伍的准入要求高,很少有人能直接晋升为中级,很多被排除在外的大专甚至中专毕业的医学生无可避免的被拦在了门外,全科医师队伍呈现严重匮乏状态。天津市社区卫生协会会长董燕敏指出,呼吁设立初级资格认证绝不是为了降低全科医师准入门槛,而是吸引医学人才迈入这个门槛,然后进行系统化训练逐步提升,最终成为优秀的全科医师。
增补初级资格为全科医学发展带来契机
缺少初级晋升机制带来的弊端在全科医学的发展中越来越深刻地体现出来,与全科医学相关的各方都不约而同地呼吁完善全科医学的晋升机制。
“全科医学引入我国的时间较短,应该给一些发展空间。”董燕敏说,如果说医生晋升和国际接轨,那么其他17个临床学科都要取消初级晋升机制。
在各方的呼吁声中,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2010年3月25日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等共同制定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规定,建立健全全科医生职称考核方法,全科医生专业职称分五级:全科医士、全科医师、全科主治医师、全科副主任医师、全科主任医师。通过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考试的全科医生,用人单位可根据《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和工作需要分别聘任为全科医学专业的医士和医师。
这个规定使全科医学的分类和其他临床学科一样,把初级囊括进来,也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师晋升机制在制度上的完善。依据这个规定,本科医学生毕业进行三年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后可申请主治医师。大专毕业进行两年的规范化培训后,临床目前的定位就是医士。医士之后,在临床上工作多少年有资格申请考主治医师,还没有规定。但刘海银对此充满希望,虽然根据规定全科医学的初级晋升机制还需用人单位的认可与聘用,但他认为全科医学会和其他的专业一样,逐渐建立职称晋升机制。
全科医学晋升机制改革给广大基层医生提供了契机。全科医师初级晋升机制得以落实,这项政策无疑带给从事全科医学的医务人员带来了希望。张愈认为,虽然职位设置和技术职称可以评定了,还要对全科医师进行考核和培训,考核的标准和培训模式都在不断摸索中,需要大家不断朝着学科完善的方向发展。
社区医疗发展促使全科医师晋升变革
全科医学严格的制度和政策要求从学科制度发展和培养人才来看,是符合发展趋势和要求的。但全科医学的发展正如卫生部妇社司王斌处长所说,真正要把全科医学的学科建设起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澳大利亚发展全科医学用了30多年。”
目前全科医学在我国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全科医学的从业医生的基础还比较低。与此相对应的职称晋升的“高门槛”,从基层医务人员的角度讲,至少造成了两种不利于学科发展的情况:河南省兰考县中原油田第六社区医院刘海银告诉记者,一些医生取得了从医资格,经过培训成为全科医师后,却不愿意更改职业注册为全科医师,因为除全科医学外的其他17个临床学科均设有初级职称,更有利于职业发展;另一个就是让很多基础较差的基层全科医生觉得没有希望。张愈肯定了这种说法的同时,也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基层医生的积极性,让很多医生觉得做全科医生没有前途。“很多干了一辈子的老医生,年事已高,往主治这么高的‘门槛’上迈,确实存在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张愈说。
全科医学的建设,首先应该是一种全科理念的推广,最终还是要依赖从业医生水平的提高。虽然目前国家在不断地培养高端人才进社区,但更切实有效的是提高目前全科医务人员的水平,促使他们不断学习。职称的评定会让医生有一种职业认同感,是促使医生不断学习的动力之一。缺少初级职称,无疑会让大量基础较差的基层医生觉得职业无望,丧失对全科医学的兴趣,“从小的方面看是把一部分医生拒之门外,大的方面考虑会影响到整个全科医学理念的推广和发展。”卢祖洵说。
・相关链接・
全科医学职称晋升机制和全科医师资质的区别
全科医学和全科医师的定位很多人并不了解,而对于全科医学的晋升机制和全科医师资质的概念也容易混淆。即使通过培训等方式取得了全科医师从医资格,不代表具备晋升的条件。
全科医师资质 《医师法》规定,医师是“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注册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的专业医务人员”。医疗行业从业人员的资质,是指所有医学生毕业后,必须取得医师资格证并注册,才可以合法从事医疗工作。
关键词:中医全科医学 教育内容 模式探讨
全科医学是一门重点服务于社区、家庭,其有效整合了预防学、临床学、康复学及人文社会学的核心内容,是属于一门综合性的医学专科。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加强全科医疗体系的建设,以解决医疗用的快速上涨与大众对优质且廉价的卫生保健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分化。而相对其他国家,我国全科医学建设的起步较晚。我国中医医学具有群众广泛的应用性基础,中医医学具有整体角度的治疗理念,其治疗过程简便、效果安全可靠、成本低廉、耐时间检验等典型特点,而且极为符合“低耗高效”的医疗策略,因此,对中医全科医学的大力发展是很符合目前的国情,故笔者深入且全面的探讨了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及模式,巨细如下:
一、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
回顾中医学历史发展的整体进程,很容易发现中医全科医学在医疗服务的理念上始终保持着一定的高度且内容极为丰富。其主导“预、疗、养”的中医学方面思想,通过应用个性化的中医诊疗原则,同时还融合了西医临床中各个专科的典型特点,而且也基本符合了全科医学的基本要求,所以,中医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中会涉及很多方面。针对这些个性特点,本文分析整理的关于中医全科医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会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一)预防保健
在近些年来,预防医学已得到迅速的应用发展,尤其在大量严重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后,政府和社会持续在不断地加大经济和精力的投入,以期努力构建出完善的疾病预防机制,以保障公众的卫生健康。中医学上有大量的临床实践性试验,指导普通群众要以预防疾病为核心基础观念,而且建立的预防体系已在我国临床卫生医学中发挥着显著的功能。中医学往往更加注重个体卫生疾病的预防。中医学预防保健较易被理解、被接受,因此,在学校中开展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应高效融合现代及西医预防医学方面的医学理念及关键性内容,使之形成一门极具中医学特色的保健预防学科。
(二)基础性疾病诊疗
中医医疗服务时的基本对象是普通病患。在中医全科医生诊疗时,其会以患者的家庭、社区背景、地位等多角度去察看并解决其个人卫生健康和所患疾病等相关性问题,同时,还会积极给予个体化的中医服务。中医学上往往会根据病症实施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等形式的辨证性施治手段。中医全科医学对于慢性病症、老年病症、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临床治疗都具有鲜明疗效,可大范围普及开展非药物疗法。故在中医全科医学教育中要涉及基础性疾病诊疗的教学内容。
(三)慢性疾病管理
慢性疾病包括一系列不传染他人却也不能自行治愈、还需长期接受综合性干预及施治的疾病。中医全科医学可为患者提供一些列综合性、持续性的特色医疗服务。中医主要的学术思想是防患于未然,这一思想会贯穿防治病的全过程,从而彰显出其独特的优势和意义。中医学在治疗慢性的疾病过程中,多采用防护保健、全面诊疗、促进康复、预后养生等干预管理措施,进而提高群众生存质量。所以,在中医全科医学教育中要对慢性疾病管理的内容进行全面教学。
(四)康复与养生
中医康复是指在理论指导下,通过给予职业化按摩、针灸、推拿、火罐及中药调理等康复技能,积极组织需要进行康复的对象与其家属及社区一同参加,改善身心健康,恢复精神面貌,改善并逐步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相对专业康复,中医康复多为非药物或自然疗法,且具有方法众多、费用低廉、简便易行及服务广泛等优势,最关键的是康复与养生的效果好、群众基础大,极易得到推广应用,所以,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应适应这些社区性医疗服务工作的优势特点,有机结合现代及西医康复医学的理论基础,给予互相渗透,坚持发展中医康复的优势特色,这将是中医康复与养生教育的未来趋势。
二、中医全科医学教育模式
我国目前的中医全科医学教学模式上存在很多误区和不足。中医全科医师和助理的人员数量偏少,实践实验性教学模式的开展相对较匮乏,以及在中医全科医学教育质量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现针对这些问题对中医全科医学教育模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改善教育模式
建议院校多开设中医全科医学,设立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广泛招收对中医全科医学感兴趣的学生。院校培养的中医全科优秀医师,可促进医疗人员的学历结构提高改善,以为可续化发展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医全科医教育中确立临床实践的教学体系,教学体系中主要改善的地方有:规范梳理教学内容、完善实践课程的大纲;建立实践化教学平台、组建远程网络化教学平台、规范实践操作中基本及特殊性技能;建立实验教学基地;完善技术手段、改革传统方法;制定新型教学制度、管理完善综合测评体系。
(二)培训教学规范化
培训主要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为其能更快更适应中医全科医疗工作而举办的。在接触实践工作前,必须严格通过规范化的专业培训,从而获得合格证书,取得从业资格。这些都是中医全科医学教育的核心体系。
三、讨论
顺应当今医学发展的主潮流,中医全科医学的教育内容及模式不断吸收融合传统医学的优势特点。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中医学院校或培训机构应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给予学生更加专业的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知识点,并有重点地进行吸收,以满足日后中医学科的发展及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全科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范畴各异
1.1 全科医学研究范畴 全科医学是以健康为中心。以所有社区居民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为导向,强调提供综合卫生服务为特点的一门临床二级学科,以解决社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满足基本卫生需求为目的,融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基本医疗为一体的有效、经济、安全、方便、综合、连续性的基本卫生服务。
1.2 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医学研究范畴 把人的机体分解为各个区块和若干个组织器官,用局部的、个体的、细胞的、分子的方法、观点来观察疾病,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关注的是已病的个体如何恢复健康,更关心患者身上的病而不是一个社会人,对已发生了疾病的患者身上的病加以施治。以恢复某个组织器官的功能为己任,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如何防控往往显得被动无力。
2 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区别
2.1 全科医生的工作范围 服务人口较少而稳定,为居民解决社区主要常见健康问题,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经济、有效、连续、综合、适宜技术的卫生服务,注重于人、伦理生命的质量和患者的需求,为社区所有居民服务,以满足患者基本卫生需求为目标。以维护患者的最佳利益为准则。
2.2 专科医生的工作范围 服务人口多而流动性强,处理疑难重症,应用高新技术,价格昂贵,只为就诊的患者服务,注重于疾病的病理诊断和治疗,提供片断的专科服务。根据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异同,全科医生应发挥桥梁作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全科医生应主动与专科医生联系,利用双向转诊与专科医生互动,全科医生应亲自介绍患者到指定专科医生处应诊,利用义诊机会请专科医生参加。扩大专科医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利用健康教育的契机请专科医生授课,专科医生直接零距离与患者互动。实行开放式问诊,收到很好的效果。使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为患者服务的连续性得以延续,全科医生应在居民中间经常宣传上级综合医院诊疗范围和特色医疗,供患者自由选择。
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协调作用
医学的最大目的应是如何保持健康,而不是单纯治病,医学必须从单纯研究疾病转到也研究健康上来。发展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是弥补多年来疾病治疗(临床医学)、疾病预防(公共卫生)之间脱节的最佳选择和最好办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应广泛与社区居民、患者、社区行政管理干部、上级综合医院的专科医师进行联系,保持医疗信息互通,医疗资源共享,把上级综合医院的医疗特色介绍给社区居民和患者,使他们不盲就医,综合医院把适合自己特色的患者收上来,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和从事全科医学的全科医生将是弥补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之间的裂痕使者,使其协调发展。
4 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互动作用
关键词:急诊科医生 全科医学 关系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218-01随着医学的发展,医院各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分科越来越细。急诊医学作为医学领域中的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综合学科,是以现代医学科学发展为基础,以临床就诊措施为手段,从机体整体上研究和快速有效救治急症,并精心科学管理的综合临床学科[1]。它涉及到院前急救、灾害医学、复苏医学和危重病学等多个二级学科;全科医疗涵盖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和社会科学等丰富的内容,集合了其他学科领域的一体化的临床专业。现就作者在急诊科收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全科医学与急诊医学的关系。
1 临床资料
统计作者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急诊科收住院的病人2484例,其中男性患者1510例,女性患者974例。年龄最大者为95岁,最小者为出生1天。其中危重病人292例,死亡34例。各病种分布(见表1)。
在急诊科进行的诊疗项目有:使用呼吸机23例(次),心电监护738例(次),气管插管23例(次),心肺复苏13例(次),气管切开2例(次),胸腔穿刺5例(次),洗胃23例(次),心电图检查1046例(次)。
2 讨论
全科医学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起,仅仅经历了四五十年的历史,仍然是一个年轻的学科。该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在国内发展的时间不长,但其临床的重要性日渐显著。根据上述临床资料,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急诊科医生与全科医学的关系。
2.1?急诊医学涉及面广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建设、交通运输、建筑工程、水利电力等迅速发展,意外伤害事故逐年增加,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火灾、风灾等发生频繁;人口寿命延长,老年人所占比例增加,老年性心血管系统疾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仍然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由于这些疾病导致的心跳呼吸骤停、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患者一旦有急病,不管是何种疾病,常常首选急诊科。在我们的统计中发现,急诊科接诊的病人涉及临床各科的疾病,服务的对象是内外妇儿等各科的任何年龄的患者,而且急诊的病人往往病情急,病情危重,如多发性创伤、复合伤、重要器官如心、肺、脑、肾的严重病变,以及溺水、中毒、触电等,往往不是某一专科的疾病,这就客观上要求急诊医生知识面非常广,要突破临床各科的局限,对各科知识掌握熟练,短时间内要判断出疾病的性质,确定抢救措施[2]。
2.2?急诊科医生必须熟悉各种危重病急救医学所需要开展的诊疗技术
从上面所统计的临床资料中可见,急诊科医生必须熟悉各种危重病急救医学所需要开展的诊疗技术,这些都涵盖了各个二级学科常用的诊疗技术。
监护技术:(1)体温、呼吸、血压、心电图;(2)血气生化分析,如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氧饱和度、血液酸碱度、碳酸氢根浓度、二氧化碳结合力等;(3)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4)系统与分级监护等。
诊疗技术:(1)吸氧技术;(2)气管插管术、气管切开术;(3)机械通气技术;(4)深静脉穿刺置管术;(5)胸外心脏按压术;(6)电复律除颤术;(7)调温技术;(8)洗胃导泻术等。
2.3?急诊医学临床思维和临床决策决定了急诊医生必须具备全局的观念
急诊医学所涉及的领域远远超过其他临床专科,工作时要求急诊医生在资料和时间有限、病因诊断不明确的情况下做出合理的处置。急诊医生针对急危重症患者着重强调对目前患者体内病理生理状况的了解,了解各脏器功能的状况以及各脏器功能间关联,抓住目前最可能致命的、最严重的问题,同时注意寻找急性加重的诱因,并采取最简捷、最有效的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进行干预,为进一步专科治疗赢得时间和机会[3]。与其他学科相比,这要求急诊医生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具备全局观念[4]。
2.4?未来发展的趋势:急诊医生必须是一专多能的高级全科医生
西方发达国家急诊医疗属于全科医疗,急诊医生必须是经过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专业急诊医疗训练以及急诊医疗危重症训练,并为对上述急诊患者进行初步认识、评价、处理与进一步处理安排的临床工作者[5]。而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少数医院才开始着手培养通科急诊医生。全科急诊与专科急诊相比有着鲜明的特点:(1)成本/效益比较低;(2)急诊总体处置质量较高,而单病种处置质量可能较低;(3)更有利于急诊管理;(4)学科体系形成快,但不易于接受。因此,所有急诊医生必须是一专多能的高级全科医生。
总之,我们认为全科急诊医疗的发展史21世纪急诊医学发展的方向,急诊医生与全科医学密不可分,急诊医生也应接受全科医学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较好的保证急诊科临床工作的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 崔华中,邓利芝,陈丽卿,等.对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思考与探讨[J].门诊管理,2004(12).
[2] 王一镗.面向未来 迎接挑战 促进我国急诊医学全面发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20(11):629~630.
[3] 樊寻梅.面向21世纪的急诊医学[J].急诊医学,2002,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