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新型电力系统概念

时间:2023-06-14 16:36:16

导语:在新型电力系统概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型电力系统概念

第1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

1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1.1 当今电力系统的自动控制技术正趋向于:

1.1.1 在控制策略上日益向最优化、适应化、智能化、协调化、区域化发展。

1.1.2 在设计分析上日益要求面对多机系统模型来处理问题。

1.1.3 在理论工具上越来越多地借助于现代控制理论。

1.1.4 在控制手段上日益增多了微机、电力电子器件和远程通信的应用。

1.1.5 在研究人员的构成上益需要多“兵种”的联合作战。

1.2 整个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则趋向于:

1.2.1 由开环监测向闭环控制发展,例如从系统功率总加到AGC(自动发电控制)。

1.2.2 由高电压等级向低电压扩展,例如从EMS(能量管理系统)到DMS(配电管理系统)。

1.2.3 由单个元件向部分区域及全系统发展,例如SCADA(监测控制与数据采集)的发展和区域稳定控制的发展。

1.2.4 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一体化发展,例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

1.2.5 装置性能向数字化、快速化、灵活化发展,例如继电保护技术的演变。

1.2.6 追求的目标向最优化、协调化、智能化发展,例如励磁控制、潮流控制。

1.2.7 由以提高运行的安全、经济、效率为完成向管理、服务的自动化扩展,例如MIS(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近2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的发展,现代电力系统已成为一个计算机(Computer)、控制(Control)、通信(Communication)和电力装备及电力电子(Power System Equiqments and Power Electronics)的统一体,简称为“CCCP”。其内涵不断深入,外延不断扩展。电力系统自动化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直接可观可测的范围越来越广,能够闭环控制的对象越来越丰富。

2 电力系统自动化新技术

2.1 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

电力系统的控制研究与应用在过去的40多年中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基于传递函数的单输入、单输出控制阶段;线性最优控制、非线性控制及多机系统协调控制阶段;智能控制阶段。电力系统控制面临的主要技术困难有:

2.1.1 电力系统是一个具有强非线性的、变参数(包含多种随机和不确定因素的、多种运行方式和故障方式并存)的动态大系统。

2.1.2 具有多目标寻优和在多种运行方式及故障方式下的鲁棒性要求。

2.1.3 不仅需要本地不同控制器间协调,也需要异地不同控制器间协调控制。

智能控制是当今控制理论发展的新的阶段,主要用来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特别适于那些具有模型不确定性、具有强非线性、要求高度适应性的复杂系统。

智能控制在电力系统工程应用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其具体应用有快关汽门的人工神经网络适应控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励磁、电掣动、快关综合控制系统结构,多机系统中的ASVG(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的自学习功能等。

2.2 FACTS和DFACTS

2.2.1 FACTS概念的提出

电力系统的发展迫切需要先进的输配电技术来提高电压质量和系统稳定性的时候,一种改变传统输电能力的新技术――柔流输电系统(FACTS)技术悄然兴起。

所谓“柔流输电系统”技术又称“灵活交流输电系统”技术简称FACTS,就是在输电系统的重要部位,采用具有单独或综合功能的电力电子装置,对输电系统的主要参数(如电压、相位差、电抗等)进行调整控制,使输电更加可靠,具有更大的可控性和更高的效率。这是一种将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处理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于高压输电系统,以提高系统可靠性、可控性、运行性能和电能质量,并可获取大量节电效益的新型综合技术。

2.2.2 FACTS的核心装置之一――ASVC的研究现状

各种FACTS装置的共同特点是:基于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快速开关作用和所组成逆变器的逆变作用。ASVC是包含了FACTS装置的各种核心技术且结构比较简单的一种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

ASVC由二相逆变器和并联电容器构成,其输出的三相交流电压与所接电网的三相电压同步。它不仅可校正稳态运行电压,而且可以在故障后的恢复期间稳定电压,因此对电网电压的控制能力很强。与旋转同步调相机相比,ASVC的调节范围大,反应速度快,不会发生响应迟缓,没有转动设备的机械惯性、机械损耗和旋转噪声,并且因为ASVC是一种固态装置,所以能响应网络中的暂态也能响应稳态变化,因此其控制能力大大优于同步调相机。

2.2.3 DFACTS的研究态势

随着高科技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电力用户对供电质量和可靠性越来越敏感,电器设备的正常运行甚至使用寿命也与之越来越息息相关。可以说,信息时代对电能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DFACTS是指应用于配电系统中的灵活交流技术,它是Hingorani于1988年针对配电网中供电质量提出的新概念。其主要内容是:对供电质量的各种问题采用综合的解决办法,在配电网和大量商业用户的供电端使用新型电力电子控制器。

2.3 基于GPS统一时钟的新一代EMS和动态安全监控系统

2.3.1 基于GPS统一时钟的新一代EMS

目前应用的电力系统监测手段主要有侧重于记录电磁暂态过程的各种故障录波仪和侧重于系统稳态运行情况的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SCADA)系统。前者记录数据冗余,记录时间较短,不同记录仪之间缺乏通信,使得对于系统整体动态特性分析困难;后者数据刷新间隔较长,只能用于分析系统的稳态特性。两者还具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即不同地点之间缺乏准确的共同时间标记,记录数据只是局部有效,难以用于对全系统动态行为的分析。

2.3.2 基于GPS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控系统

基于GPS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控系统,是新动态安全监测系统与原有SCADA的结合。电力系统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测系统,主要由同步定时系统,动态相量测量系统、通信系统和中央信号处理机四部分组成。采用GPS实现的同步相量测量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为相量控制提供了实现的条件。GPS技术与相量测量技术结合的产物――PMU(相量测量单元)设备,正逐步取代RTU设备实现电压、电流相量测量(相角和幅值)。

第2篇

1.当今电力系统的自动控制技术正趋向于:

(1)在控制策略上日益向最优化、适应化、智能化、协调化、区域化发展

(2)在设计分析上日益要求面对多机系统模型来处理问题

(3)在理论工具上越来越多地借助于现代控制理论

(4)在控制手段上日益增多了微机、电力电子器件和远程通信的应用

(5)在研究人员的构成上益需要多“兵种”的联合作战

2.整个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则趋向于:

(1)由开环监测向闭环控制发展,例如从系统功率总加到AGC(自动发电控制)

(2)由高电压等级向低电压扩展,例如从MS(能量管理系统)到DMS(配电管理系统)

(3)由单个元件向部分区域及全系统发展,例如SCADA(监测控制与数据采集)的发展和区域稳定控制的发展

(4)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一体化发展,例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

(5)装置性能向数字化、快速化、灵活化发展,例如继电保护技术的演变

(6)追求的目标向最优化、协调化、智能化发展,例如励磁控制、潮流控制

(7)由以提高运。=行的安全、经济、效率为完成向管理、服务的自动化扩展,例如MIS(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近2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的发展,现代电力系统已成为一个计算机(Computer)、控制(Control)、通信(Communication)和电力装备及电力电子(lectronics)的统一体,简称为“CCCP”其内涵不断深入,外延不断扩展电力系统自动化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直接可观可测的范围越来越广,能够闭环控制的对象越来越丰富。

二、具有变革性重要影响的三项新技术

1.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

电力系统的控制研究与应用在过去的40多年中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基于传递函数的单输入、单输出控制阶段;线性最优控制、非线性控制及多机系统协调控制阶段;智能控制阶段电力系统控制面临的主要技术困难有:

(1)电力系统一个具有强非线性的、变参数(包含多种随机和不确定因素的、多种运行方式和故障方式并存)的动态大系统

(2)具有多目标寻优和在多种运行方式及故障方式下的鲁棒性要求

(3)不仅需要本地不同控制器间协调,也需要异地不同控制器间协调控制

智能控制当今控制理论发展的新的阶段,主要用来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特别适于那些具有模型不确定性、具有强非线性、要求高度适应性的复杂系统。

智能控制在电力系统工程应用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其具体应用有快关汽门的人工神经网络适应控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励磁、电掣动、快关综合控制系统结构,多机系统中的ASVG(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的自学习功能等。

2.FACTS和DFACTS

(1)FACTS概念的提出

在电力系统的发展迫切需要先进的输配电技术来提高电压质量和系统稳定性的时候,一种改变传统输电能力的新技术——柔流输电系统(FACTS)技术悄然兴起。

所谓“柔流输电系统”技术又称“灵活交流输电系统”技术简称FACTS,就在输电系统的重要部位,采用具有单独或综合功能的电力电子装置,对输电系统的主要参数(如电压、相位差、电抗等)进行调整控制,使输电更加可靠,具有更大的可控性和更高的效率这一种将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处理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于高压输电系统,以提高系统可靠性、可控性、运行性能和电能质量,并可获取大量节电效益的新型综合技术。

(2)FACTS的核心装置之一——ASVC的研究现状

各种FACTS装置的共同特点:基于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快速开关作用和所组成逆变器的逆变作用ASVC包含了FACTS装置的各种核心技术且结构比较简单的一种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

ASVC由二相逆变器和并联电容器构成,其输出的三相交流电压与所接电网的三相电压同步它不仅可校正稳态运行电压,而且可以在故障后的恢复期间稳定电压,因此对电网电压的控制能力很强与旋转同步调相机相比,ASVC的调节范围大,反应速度快,不会发生响应迟缓,没有转动设备的机械惯性、机械损耗和旋转噪声,并且因为ASVC一种固态装置,所以能响应网络中的暂态也能响应稳态变化,因此其控制能力大大优于同步调相机。

(3)DFACTS的研究态势

随着高科技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电力用户对供电质量和可靠性越来越敏感,电器设备的正常运行甚至使用寿命也与之越来越息息相关可以说,信息时代对电能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DFACTS指应用于配电系统中的灵活交流技术,它Hingorani于1988年针对配电网中供电质量提出的新概念其主要内容:对供电质量的各种问题采用综合的解决办法,在配电网和大量商业用户的供电端使用新型电力电子控制器。

3.基于GPS统一时钟的新一代MS和动态安全监控系统

(1)基于GPS统一时钟的新一代MS

目前应用的电力系统监测手段主要有侧重于记录电磁暂态过程的各种故障录波仪和侧重于系统稳态运行情况的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SCADA)系统前者记录数据冗余,记录时间较短,不同记录仪之间缺乏通信,使得对于系统整体动态特性分析困难;后者数据刷新间隔较长,只能用于分析系统的稳态特性两者还具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即不同地点之间缺乏准确的共同时间标记,记录数据只局部有效,难以用于对全系统动态行为的分析。

(2)基于GPS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控系统

第3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问题;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394-01

随着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很多的新型技术融入到了电力系统之中,为人们的生活生产提供了很多的方便和好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就是新型引进的技术之一,利用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的技术,有助于我国电力系统的蓬勃发展。

1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的概况

电力系统基本概念是电力系统理论的基础,基本概念的定义应精确与严谨。在我国现代电网的建设与运行管理中,继电保护是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之一随着国内电力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类专业软件的开发和利用,继电保护中各种专业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准确识别继电保护的故障和及时制定处理方案具有积极的意义。

继电保护装置是电力系统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是保障电力设备安全和防止、限制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的最基本、最重要、最有效的技术手段。实践证明,继电保护一旦发生不正确动作,往往会扩大事故,酿成严重后果。我们要加强设备的维护工作,认真做好设备检修,提高检修工艺,加强绝缘监督。

电力系统的故障类型多种多样,处理故障使用的方法也应随故障情况而变。但无论何种故障,只要能吃透原理,在工作中融会贯通,再不断地经验积累,分析总结,故障处理技术水平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

2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较落后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常见的问题很多,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是电力系统中最关键的一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会直接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通过一些技术有段设计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的综合保护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工作时常见故障的实时保护,可以提高电力生产的自动化水平。

2.2 规章制度不健全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自动化管理问题是所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工作的重中之重, 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目前中国的很多电力企业并没有成文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 这是不利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产业的发展的。

2.3 定位不准确,仍局限于传统观念

许多电力产业管理者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的理解不深,仍局限于传统观念,认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远水解不了近渴”,无法与传统的技术抗衡。对于先进的技术不肯尝试,保守落后的观念是限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发展更是限制煤矿行业发展的重大障碍。

2.4 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的设备并不完善,如基础设备缺乏,相关操作技术不具备,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在系统安全方面,现有的技术手段也是难以保证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工作是所有环节紧密结合的,是不同环节的有机结合,只有所有的工作都高效有序的做好了,所有的工作的链条都能够接起来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才能全面高效的运转。

其次,专业人员的缺乏也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使用和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的操作和维修时需要有一定综合能力的全能型人才,要想做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运行和维修的工作还需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充足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的应用和发展,提高工作效率。目前仍有很多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维修人员还不具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维护和维修的能力。其素质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技术的要求仍有差距。

3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产业的发展策略

3.1 完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基础设施

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的硬件设施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顺利发展的基础保障,先进的科技和高端的仪器,既可以科学准确的完成任务,又可以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做到了又好又快的生产。先进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设施能够使煤矿业的各项工作高效有序的运转和进行,使得各部门的工作可以相互衔接并同步完成,事半功倍的完成煤矿业的任务。所以完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的重中之重。

3.2 提高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工作人员素质

电力产业要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出知识面广,专业能力强,责任心强的优秀复合型人才,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顺利进行并发展的重要保障。电力产业必须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将最先进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科技理论传授给工作人员,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提升,这样才能更好的工作,发展煤矿业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水平。除了要对现有的员工进行培训和考核,煤矿业也要招揽人才,将优秀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维修人才招揽进来,让他们为煤矿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3 健全电力产业规章制度

现存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自动化规章制度并不完善,电力企业要想快速的发展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健全完善电力产业现有的规章制度,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使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的管理和实施做到有规定可以遵守。其次,要对员工的培训的方案做出具体的规定。制定详尽可行的培训方案来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和责任意识,建立责任、诚信的规章制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推动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

4 结语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的发展是顺应时展的新型事物,推进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的发展需要从各方面进行努力。以上是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的一些见解,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吴在军,胡敏强.基于IEC 61850标准的变电站自化系统研究[J].电网技术,2003,27(10):61265.

第4篇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总的发展趋势

1.当今电力系统的自动控制技术正趋向于这几个方面。

(1)在控制策略上日益向最优化、适应化、智能化、协调化、区域化发展。

(2)在设计分析上日益要求面对多机系统模型来处理问题。

(3)在理论工具上越来越多地借助于现代控制理论。

(4)在控制手段上日益增多了微机、电力电子器件和远程通信的应用。

(5)在研究人员的构成上日益需要多“兵种”的联合作战。

2.整个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则趋向于这几个方面。

(1)由开环监测向闭环控制发展,例如从系统功率总加到AGC(自动发电控制)。

(2)由高电压等级向低电压扩展,例如从EMS(能量管理系统)到DMS(配电管理系统)。

(3)由单个元件向部分区域及全系统发展,例如SCADA(监测控制与数据采集)的发展和区域稳定控制的发展。

(4)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一体化发展,例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

(5)装置性能向数字化、快速化、灵活化发展,例如继电保护技术的演变。

(6)追求的目标向最优化、协调化、智能化发展,例如励磁控制、潮流控制。

(7)由以提高运行的安全、经济、效率为目标向管理、服务的自动化扩展,例如MIS(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二、具有变革性重要影响的三项新技术

1.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电力系统的控制研究与应用在过去的40多年中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基于传递函数的单输入、单输出控制阶段;线性最优控制、非线性控制及多机系统协调控制阶段;智能控制阶段。智能控制是当今控制理论发展的新阶段,主要用来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特别适于那些具有模型不确定性、具有强非线性、要求高度适应性的复杂系统。智能控制在电力系统工程应用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其具体应用于快关汽门的人工神经网络适应控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励磁、电掣动、快关综合控制系统结构,多机系统中的ASVG(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的自学习功能等。

2.FACTS和DFACTS。

(1)FACTS概念的提出。电力系统的发展迫切需要先进的输配电技术来提高电压质量和系统稳定性,一种改变传统输电能力的新技术――柔流输电系统(FACTS)技术悄然兴起。所谓“柔流输电系统技术”又称“灵活交流输电系统技术”,简称FACTS,就是在输电系统的重要部位,采用具有单独或综合功能的电力电子装置,对输电系统的主要参数(如电压、相位差、电抗等)进行调整控制,使输电更加可靠,具有更大的可控性和更高的效率。这是一种将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处理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于高压输电系统,以提高系统可靠性、可控性、运行性能和电能质量,并可获取大量节电效益的新型综合技术。

(2)FACTS的核心装置ASVC的研究现状。ASVC由二相逆变器和并联电容器构成,其输出的三相交流电压与所接电网的三相电压同步。它不仅可校正稳态运行电压,而且可以在故障后的恢复期间稳定电压,因此对电网电压的控制能力很强。与旋转同步调相机相比,ASVC的调节范围大,反应速度快,不会响应迟缓,没有转动设备的机械惯性、机械损耗和旋转噪声。并且因为ASVC是一种固态装置,所以能响应网络中的暂态,也能响应稳态变化,因此其控制能力大大优于同步调相机。

(3)DFACTS的研究态势。DFACTS是指应用于配电系统中的灵活交流技术,它是Hingorani于1988年针对配电网中供电质量提出的新概念。其主要内容是对供电质量的各种问题采用综合的解决办法,在配电网和大量商业用户的供电端使用新型电力电子控制器。

3.基于GPS统一时钟的新一代EMS和动态安全监控系统。

(1)基于GPS统一时钟的新一代EMS。目前应用的电力系统监测手段,主要有侧重于记录电磁暂态过程的各种故障录波仪和侧重于系统稳态运行情况的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SCADA)系统。前者记录数据冗余,记录时间较短,不同记录仪之间缺乏通信,使得对于系统整体动态特性分析困难;后者数据刷新间隔较长,只能用于分析系统的稳态特性。两者还具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即不同地点之间缺乏准确地共同时间标记,记录数据只是局部有效,难以用于对全系统动态行为的分析。

(2)基于GPS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控系统。基于GPS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控系统,是新动态安全监测系统与原有SCADA的结合。电力系统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测系统,主要由同步定时系统,动态相量测量系统、通信系统和中央信号处理机四部分组成。采用GPS实现的同步相量测量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为相量控制提供了实现的条件。GPS技术与相量测量技术结合的产物――PMU(相量测量单元)设备,正逐步取代RTU设备实现电压、电流相量测量(相角和幅值)。

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电力市场;设计;政策

一、电力市场设计的基本类型

当前国际上将电力市场设计主要分为下面三类:

(一)第一类电力市场设计没有进行更新升级,而是继续沿用原来的电力管理体制以及模式——垂直一体化管理模式,这种电力市场的输电网没有进行对外开发。比如美国东南部的民营公共电力公司和西北部公营电力公司皆是使用这种模式进行电力市场设计。

(二)第二类电力市场设计是采用一种有组织的对冲交易模式进行设计。这种电力市场设计模式是在一整体区域范围内的输电网系统层面上进行市场交易,有时也能够支持单一的市场交易或者形成独立的发电调度计划,而这些单一的市场交易和独立的发电计划与整体区域输电网系统运行会产生部分联系,比如电力市场之外的双边交易或者是另外的双边合同。当前欧洲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电力市场设计。

(三)第三类电力市场设计是采用一种有组织的现货市场模式进行设计。这种电力市场设计模式拥有一个单独的系统运行机构,主要协调发电调度,但是不具备输电网。美国三分之二的电力市场采用这种模式进行设计。

二、设计低碳电力市场的关键问题

上述三种电力市场设计类型在某种程度上说来已经实现了设计的本意,但是在实践运行中也逐渐地暴露出预料之外的各种问题,而低碳电力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些不必要却非常麻烦的问题,再加上低碳电力市场能够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正迎合了当前社会发展所需,所以设计低碳电力市场便显得愈发的重要和迫切。但是由于低碳电力市场设计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流程,要考虑的问题相当繁多,如果掉以轻心,必将会导致整个电力市场设计的失败,因此务必要注意以下几点低碳电力市场设计的关键问题。

(一)关键问题之一:促使更多的低碳发电技术进入市场

要实现低碳电力市场设计,一方面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潮汐发电等一系列低碳发电技术;另一方面,从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可靠供电的目的出发而形成的发电投资最优化应当是低碳发电技术投资与其他发电投资方式的最佳组合,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条件下使得更多的低碳发电技术进入电力市场。

(二)关键问题之二:有效地选择低碳技术

如果想要形成一个低碳的电力系统,就务必要调整电力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地想到碳排放的特性与低碳技术的经济特征,要努力设计出一个有利于激励低碳技术进步的电力市场。工作人员在无法确定该选择哪一种低碳技术的时候,应该利用市场信号和市场激励来选择技术。

(三)关键问题之三:处理好技术成本与竞争力水平之间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刚步入市场的新型低碳发电技术的成本往往是高于传统发电技术成本,由于过高的投资成本造成低碳发电技术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因而必须要不断地提高它的规模经济效益,促使它的投资成本低于它所具备的竞争力水平。

(四)关键问题之四:解决好发电出力的波动性问题

一些低碳发电技术向电力系统提供的发电出力波动性很强,而这样波动性发电出力往往会影响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以及可靠供电。因而要依据安全约束的经济调度来限制发电机组的发电出力,而且还要降低电能的价格,这样一来就能留下足够的系统容量来应付发电出力的波动性难题。

三、制定促进低碳电力市场发展的相应政策

低碳电力市场如果想获得更好的建设和发展,低碳电力市场设计想更加顺利地进行,就必须制定出一系列制度政策来扶持和保障低碳电力市场的探究和推广。根据当前低碳电力市场的实际具体情况来说,这些政策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1.关于碳排放限额方面的政策——对那些碳排放超标者收取相应较高的费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还可以推广低碳发电技术,使其获取利益;2.关于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标准方面的政策;3.关于长时间保护性价格方面的政策,电力系统调度机构务必要用被批准了的价格收购一切低碳发电技术的发电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用强制性的行政方法来保障低碳电力市场的成本;4.关于使用新型低碳发电技术方面的政策,利用强制手段规定电力系统调度机构要求相应的电力市场运用新型低碳发电技术。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低碳电力市场能够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必然所需,是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的必然产物,也是电力市场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首先讨论了电力市场设计的基本类型,然后分析了设计低碳电力市场的关键问题,最后解析了应该制定怎样相应政策来扶持低碳电力市场的发展,以此希望低碳电力市场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鸣,张徐东,田廓等.低碳电力市场设计与政策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24):7-11.

[2]尚金成,庞博.中国电力市场体系模式设计——(二)最优市场结构及市场均衡性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34(9):34-38,43.

第6篇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自动化控制技术分析

电力系统的分层分布式自动化步骤:分层分布式自动化系统从软硬件上分层分级考虑了变电站的控制与防误操作,提高了变电站的可控性及控制与操作的可靠性。综合自动化站可采用远方、当地、就地 3 级控制,而常规站只能通过控制屏 KK 把手控制;常规站电气联锁设计联系复杂,在实际使用中,设备提供的接点有限且各电压等级间的联系很不方便,使得闭锁回路的设计出现多余闭锁及闭锁不到的情况。综合自动化站可方便地实现多级操作闭锁,可靠性高。

1.1 常规站,人是整个监控系统的核心,人的感官对信息的接受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其结果就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处理。人接受信息的速度有一定限制,对于变化快的信息,有时来不及反应,可能导致不正确的处理。而且个人的文化水平、工作经验、责任心等因素都会影响信息的处理,可以说常规站人处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不高的。运行的实践证明,值班人员的误判断、误处理常有发生。综合自动化站的核心为系统监控主机,用成熟可靠的计算机系统实现整个变电站的控制与操作、数据采集与处理、运行监视、事件记录等功能,可靠性高且功能齐全。

1.2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简化了变电站的运行操作,可方便地实现各种类型步骤复杂的顺控操作,且操作安全快速,对于全控的变电站,线路的倒闸操作几分钟便可完成;而常规站实现同样的操作往往需要几个小时,且仍存在误操作的隐患。

1.3 常规变电站控制一般采用强电一对一的控制方式,信息及控制命令都是通过控制电缆传输。计算机监控系统控制命令的传输由模拟式变成数字指令,提高了信息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特别是分层分布式自动化系统,各保护小间与主控室之间采用光缆传输,提高了信息传输回路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分散式布置,控制电缆长度大为缩减,在相同控制电缆截面时,断路器控制回路的电压降减少,有利于断路器的准确动作。规划院最近将全国5 个 500 kV 站作为综合自动化的试点,也从侧面反应电力系统业内人士对自动化监控系统可靠性的认同。

2我国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及意义

我国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就是全面建立DMS 系统,通过DMS 系统,一是可以提高电气综合管理水平,适应现代电力系统技术发展的需要;二是使电气设备保护控制得到优化,消除大面积停电故障,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三是能够建立快速电气事故处理机制,使故障停电时间减到最短,对生产装置的影响也可以大大降低;管理人员可随时掌握整个电力系统运行情况以及电流。电压、电量、功率等各种运行参数,实现电力平衡、负荷监控、精确计量和节约用电等多种功能;四是改变了现行的运行操作及变电值班模式,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无人值守变电站管理方式,达到大幅度减员增效的目的。

3 对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几点思考

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是一个集传统技术改造与现代技术进步于一体的技术总体推进过程。虽然,当前电力系统的综合自动化已经进入以计算机技术和监控技术开发为主要标志的阶段,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电力需求大、电网建设复杂而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改革开始较晚的国家来说,在追赶先进技术的同时,还必须要注重对传统技术和设备的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早日全面实现。

4 具有变革性重要影响的新技术

4.1 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

电力系统的控制研究与应用在过去的 40 多年中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基于传递函数的单输入、单输出控制阶段;线性最优控制、非线性控制及多机系统协调控制阶段;智能控制阶段。电力系统控制面临的主要技术困难有:

电力系统是一个具有强非线性的、变参数(包含多种随机和不确定因素的、多种运行方式和故障方式并存)的动态大系统。

2)具有多目标寻优和在多种运行方式及故障方式下的鲁棒性要求。

3)不仅需要本地不同控制器间协调,也需要异地不同控制器间协调控制。智能控制是当今控制理论发展的新的阶段,主要用来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特别适于那些具有模型不确定性、具有强非线性、要求高度适应性的复杂系统。智能控制在电力系统工程应用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其具体应用有快关汽门的人工神经网络适应控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励磁、电掣动、快关综合控制系统结构,多机系统中的ASVG(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的自学习功能等。

4.2 FACTS 和 DFACTS

1)FACTS概念的提出在电力系统的发展迫切需要先进的输配电技术来提高电压质量和系统稳定性的时候,一种改变传统输电能力的新技术流输电系统(FACTS)技术悄然兴起。所谓“柔流输电系统”技术又称“灵活交流输电系统”技术,简称FACTS。就是在输电系统的重要部位,采用具有单独或综合功能的电力电子装置,对输电系统的主要参数(如电压、相位差、电抗等)进行调整控制,使输电更加可靠,具有更大的可控性和更高的效率。

这是一种将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处理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于高压输电系统,以提高系统可靠性、可控性、运行性能和电能质量,并可获取大量节电效益的新型综合技术。

2)FACTS 的核心装置之一―――ASVC 的研究现状各种FACTS 装置的共同特点是:基于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快速开关作用和所组成逆变器的逆变作用。ASVC 是包含了FACTS 装置的各种核心技术且结构比较简单的一种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ASVC 由二相逆变器和并联电容器构成,其输出的三相交流电压与所接电网的三相电压同步。它不仅可校正稳态运行电压,而且可以在故障后的恢复期间稳定电压,因此对电网电压的控制能力很强。与旋转同步调相机相比,ASVC 的调节范围大,反应速度快,不会发生响应迟缓,没有转动设备的机械惯性、机械损耗和旋转噪声,并且因为 ASVC 是一种固态装置,所以能响应网络中的暂态也能响应稳态变化,因此其控制能力大大优于同步调相机。

3)DFACTS的研究态势随着高科技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电力用户对供电质量和可靠性越来越敏感,电器设备的正常运行甚至使用寿命也与之越来越息息相关。可以说,信息时代对电能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DFACTS 是指应用于配电系统中的灵活交流技术,它是 Hin-gorani 于 1988 年针对配电网中供电质量提出的新概念。其主要内容是:对供电质量的各种问题采用综合的解决办法,在配电网和大量商业用户的供电端使用新型电力电子控制器。

第7篇

关键词:PLC 自动化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030-0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变电站在电力系统上的电容量也需要扩大,这就需要电力系统有很高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以便对电力系统与设备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所以,很多时候传统的电力控制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当前的高速发展需求,需要采用新技术对电力系统进行有效控制,来满足目前高速发展的需求。

1 传统意义上的常规管理方式

传统意义上的变压器管理都是建立在常规的电力设备上的,在设备运行的过程中,其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存在很大的不足,尤其是电磁工作方式,这是一种二次设备,只有在电力系统控制的当地才能发挥一定的控制职能,而且在其工作运行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轮班管理,增加了人力成本,此外这种设备的维修费用特别高,维修量也大,因此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常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急需改变。

近年来,在社会科学技术的指导下,变电站的变压器管理模式也随之改变,在自动化的控制模式下,采用的是遥控管理模式,变电站的管理人员只需要对熟悉各种自动化的运行模式就可以对设备传输各种指令,实现智能化控制。另外自动化的运营模式采用的是计算机控制,因此,设备能够得到实时监控,便于维修,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变电站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为社会需求提供可靠支持。

2 PLC的概念研究

PLC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英文缩写,其结合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电子运算,综合运用了电子系统的操作功能,在传统的继电接触控制技术上得到了性能的改善。PLC技术改变了传统继电接触控制技术高能耗、灵敏度低以及操作复杂的缺点,极大地优化了传统的控制技术。其具体的优势表现在,1:操作简单化,传统的控制技术操作需要人员的轮班控制,而PLC可以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对复杂的任务进行简单化操作,大大提高了变压器的工作效率,2:维修简单化,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变压器,其维修工程巨大,加大了维修工作量,但是PLC维修相对而言就比较简单,一旦变压器出现问题,PLC的实时控制系统就会发出警报,方便维修人员的维修工作。

3 PLC在变电站变压器自动化中的具体应用

PLC的具体应用是通过将中央控制面板与相应的配套设备结合起来,然后通过分析现场设备的信息并经过数据处理,形成一套完善的变压器自动化控制系统。PLC在自动化的运行过程中,只需要进行少量的线路连接,就可以让整个自动化系统的线路变得清晰,这样更加有利于对变压器自动化进行实时控制。

3.1 PLC的硬件设计

对于电力系统进行自动化控制的设备必须要在稳定性、可靠性以及温度上进行实时控制,因此在硬件的设计上必须要突出这一特点。一:设计输入电路,通常情况下,PLC的使用电源的范围比较广,一般采用AC85―240V,要根据具体的变电站变压器的特点进行调整,如果出现干扰情况就需要安装相应的元件对系统实行抗干扰处理;另外要根据输入电源的不同核对好负载电容,一般电力系统对于负载电容要求比较严格,一旦超过安全范围,电路就可能会出现短路的情况,造成巨大的损失,一般情况下可以配备保险丝进行防护。二:设计输出电路,对于电力系统的输出电路设计要求也比较严格,在进行设计时要根据电力生产的规模、流通频率、反应时间等配备适宜的输出装备。为了进一步保证PLC系统输出数据的安全性,就需要对PLC系统进行内部相互锁定以及外部硬件相互锁定。三:设计抗干扰系统,一般新型的技术成果都会在设备上形成二次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可以设计阻隔、布线以及屏蔽等设备对电力系统的电路信号进行阻断。

3.2 PLC对变压器自动化系统的软件设计

在完善硬件设计的基础上,软件设计更是自动化系统的关键,在进行软件设计时,首先要有一个很好的系统概念,对于软件的设计要更加应用化,方便系统的日常维护、实时控制以及应用。对于系统的概念设计一般可以有简单与复杂之分,如果变电站执行的是一种比较简单独立的生产任务,只需要设计相对比较独立简单的软件工程,如果变电站执行的是复杂组合式的生产任务,对于软件的设计就要相对复杂一点,方便日后的维护与工作。

3.3 PLC在自动化屏中的应用

3.3.1 PLC型号的选择

分析整个电力系统的特征可以看出,一般PLC系统只需要基本模块以及通讯模块,对于特殊的模块要求不严格,因此在进行型号、温度的选择时,要经过专门的仪表进行监控,同时还要进行精确的输入输出点数的控制,全面统计监控数据。

3.3.2 自动监控程序

不同的变压器组成方式决定了不同的PLC自动控制程序,在进行连接的过程中,需要配备相应的寄存器变量,包括地址、变量描述以及取值范围。

3.3.3 运行过程

PLC对变电站的变电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在此过程中完成继电保护、变压器的开、关、运行、维护等,始终使变压器处于自动控制中,使自动化与监控保护协调运行,从而保持最佳工作状态。

4 结语

综上所述,PLC技术在变电站变压器自动化系统的运用,能够使整体的电力系统保持高度精确度、稳定性,因其独有的技术优势保障了变压器实际运行中的安全,并极大地提高了变压器的性能,在自动化系统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变电站的运作效率。同时其在维护工作以及操作上的优势,也让更多的客户对其产生关注,应用到不同的领域都能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郭宗仁.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通信网络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5.

第8篇

【关键词】继电保护;速动;微机化;网络化

Abstract:Power system relay protection is guaranteed an effective technology to ensure the safe operation of power systems and to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 technology.The concept,the structure,the basic tasks of power system relay protection and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power system on it are elaborated in this paper,the dveloping history of relay protection is reviewed,the development status is discussed,at last,the dir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of relay protection is forecasted.

Key words:relay protection;quick-operation;computerization;networkiing

1.继电保护的概念、组成、任务及其基本要求

1.1 继电保护的概念和基本组成

继电保护技术通常是指根据电力系统故障和危机安全运行的异常工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的反事故自动化措施。

一般来说,一套继电保护装置由3个部分组成,即测量部分、逻辑部分和执行部分,其结构原理图如图1所示。

图1 继电保护装置的结构原理图

(1)测量部分。测量被保护装置的工作状态电气参数,与整定值进行比较,从而判断保护装置是否应该启动。

(2)逻辑部分。根据测量部分逻辑输出信号的性质、先后顺序、持续时间等,使保护装置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判定故障类型和范围,确定保护装置如何动作。

(3)执行部分。根据接收到的逻辑部分的信号,完成跳闸、发出信号等动作。

1.2 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的基本任务

继电保护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技术,其基本任务:

(1)自动的、迅速的、有选择性的将故障元件从电力系统切除,迅速恢复非故障部分的正常供电;

(2)能正确反映电气设备的不正常运行状态,并根据不正常工作情况和设备运行维护条件的不同发出信号,以便值班人员进行处理,或由装置自动调整;

(3)与供配电系统的自动装置,如自动重合闸装置ARD、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APD等配合,根据电网运行方式,选择短路类型,选择分值系数,缩短事故停电时间,提高供电系统的运行可靠性。

1.3 电力系统中对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

判断继电保护装置是否符合标准,必须在技术上满足以下条件: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和可靠性这四个基本要求。而对于其他一些较轻微的故障,继电保护要求也因此降低了,发生故障时可动作于发信号来满足保护条件即可。

(1)选择性

当电力系统中线路或设备发生短路故障时,负责本段线路胡设备的继电保护装置会动作,当其拒动时,会由相邻设备或线路的保护装置将故障切除;

(2)速动性

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装置应能够快速地将故障切除,防止对人或电力设备、公共财产造成不必要的伤亡损失降低设备的损坏程度,提高系统并列运行的稳定性;

(3)灵敏性

当电力系统中线路或设备发生短路故障时,电力系统保护装置的及时反应动作能力,能够满足灵敏性的要求的继电保护,在规定范围内发生故障时,不论短路点的短路的类型和位置如何,以及短路点是否存有过渡电阻,都能够正确反应并动作,即要求不仅在系统的最大运行方式下三相线路短路时能够可靠动作。电力系统中保护装置的灵敏度大小是由灵敏系数来衡量;

(4)可靠性

即是继电保护设备能够安全稳定的工作动作,不误动、不拒动是对继电保护装置最根本要求。

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和可靠性这四个基本要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我们应视具体问题而定,辩证的利用这四个要求合理做出机电保护装置的设定。

2.继电保护发展历程与现状

电力系统的发展带动了继电保护的不断发展。在二十世纪初期,电力电网系统的发展,继电器广泛开始在电力系统的保护中应用,这个时期是继电保护装置技术发展的开端。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完成了发展的四个阶段,从电磁式继电保护装置到晶体管式的继电保护装置再到集成电路的继电保护装置及微机继电保护装置。

十九世纪后期,电力系统结构日趋复杂,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短路容量的不断增大,到二十世纪初期产生了作用于断路器的电磁型的继电保护装置。虽然在一九二八年电力电子器件已开始与保护装置相结合,但电子型的静态继电器的大量生产和推广,只是在当时五十年代晶体管与其他的固态元器件发展起来之后才能够得以实现。静态继电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维护简单、作速度、寿命长、消耗功率小、体积小等优点,但容易受外界干扰和环境温度的影响。随后在一九五六年出现了应用计算机研发的数字式继电保护。大规模的模集成电路技术飞速发展,微型计算机和微处理机普遍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数字式继电保护技术开发与研究,目前微机式数字保护技术正处于日新月异的研究与试验阶段,并已有少量装置已电力系统的容量逐渐增大,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是当今电力电网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仅仅是将系统的各元件的继电保护装置设置完善,远远不能避免。电力电网中因长时间停电造成的事故与经济损失。当电力电网系统正常运行被破坏时,尽可能的将其影响的范围限制到最小,负荷停电的时间减小到最短这是电力系统保护的任务。因此必须从电力系统的全局出发,研究的故障元件被相应的继电保护装置动作并切除后,系统将呈现何种状况,如何尽快的恢复正常运行等等。此外,炉、机、电任一部分的故障都将影响到电能的生产安全,特别是在大机组和大电力系统中的相互协调和影响正成为电能生产安全的重大课题。因此,保证炉、机、电的安全运行已经成为继电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

3.继电保护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如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模糊逻辑、进化规模等相继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领域研究中应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已向网络化、计算机化、一体化方向不断发展。

3.1 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

按照著名的摩尔定律,芯片上的集成度每隔18-24个月翻一番。其结果是不仅计算机硬件的性能成倍增加,价格也在迅速降低。微处理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单片化及相关功能的极大增强,片内硬件资源得到很大扩充,单片机与DSP芯片二者技术上的融合,运算能力的显著提高以及嵌入式网络通信芯片的出现及应用等方面。这些发展使硬件设计更加方便,高性价比使冗余设计成为可能,为实现灵活化、高可靠性和模块化的通用软硬件平台创造了条件。

我国在2000年220kV及以上系统的微机保护率为43.99%,线路微机保护占86%,到2003年底,220kV以上系统的微机保护已占到70.29%,线路的微机化率达到97.6%。实际运行中,微机保护的正确动作率要明显高于其他保护,一般比平均正常动作率高0.2-0.3个百分点。

继电保护装置的计算机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电力系统对微机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除了保护基本功能外,还应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数据的长期存放空间,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强大的通信功能,与其他保护、控制装置和调度联网以供享全系统数据、信息和网络资源的能力、高级语言编程等。

3.2 继电保护的网络化

网络保护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微机保护相结合的产物,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现各种保护功能,如线路保护、变压器保护、母线保护等。网络保护的最大好处是数据共享,可实现本来由高频保护、光纤保护才能实现的纵联保护。另外,由于分站保护系统采集了该站所有断路器的电流量、母线电压量,所以很容易就可实现母线保护,而不需要另外的母线保护装置。

电力系统网络型继电保护是一种新型的继电保护,是微机保护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微机保护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网络保护系统中网省级、省市级和市级主干网络拓扑结构,以及分站系统拓扑结构均可采用简单、可靠的总线结构、星形结构、环形结构等。分站保护系统在整个网络保护系统中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分站保护系统有两种模式:一是利用现有微机保护;另一个是组建新系统,各种保护功能完全由分站系统保护管理机实现。由于继电保护在电网中的重要性,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网络安全控制策略,以确保网络保护系统的安全。

3.3 继电保护的智能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计算机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领域中的普遍应用,新的控制原理和方法不断被应用于计算机继电保护中,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如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逻辑、小波理论等在电力系统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应用,从而使继电保护的研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出现了引人注目的新趋势。例如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领域内出现了用人工神经网络(ANN)来实现故障类型的判别、故障距离的测定、方向保护、主设备保护等。在输电线两侧系统电势角度摆开情况下发生经过渡电阻的短路就是一种非线性问题,距离保护很难正确做出故障位置的判别,从而造成误动或拒动;如果用神经网络方法,经过大量故障样本的训练,只要样本集中充分考虑了各种情况,则在发生任何故障时都可正确判别。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方法也在不断涌现,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为继电保护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将不同的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在一起,分析不确定因素对保护系统的影响,从而提高保护动作的可靠性,是今后智能保护的发展方向。虽然上述智能方法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应用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些理论本身还不是很成熟,需要进一步完善。随着电力系统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通信等各种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技术在继电保护领域必会得到应用,以解决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

3.4 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讯一体化

在实现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前提下,保护装置实际上就是一台高性能、多功能的计算机,是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上的一个智能终端。它可以从网络上获取电力系统运行和故障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也可将它获得的任何被保护元件的信息和数据传送给网络控制中心或任意终端,即实现了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讯一体化。如果将保护装置就地安装在室外变电站的被保护装置旁,则可以免除大量的控制电缆。

现在光电流互感器(OTA)和光电压互感器(OTV)已处于研究试验阶段,将来必然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中得到应用。

4.结论

随着电力系统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继电保护技术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其发展将出现原理突破和应用革命,由数字时代跨入信息化时代,发展到综合自动化水平。这对继电保护工作者提出了艰巨的任务,也开辟了活动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杨奇逊.微型机继电保护基础[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2]陈向东.电力系统网络型继电保护模式探讨[J].电力信息化,2009,7(1):38-40.

[3]张宇辉.电力系统微型计算机继电保护[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4]葛耀中.新型继电保护与故障测距原理与技术[J].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5]吕卫胜.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的应用[J].山东电力技术,2006,147(1):61-63.

第9篇

(一)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新能源电力系统,相较传统电力系统而言,在系统性质的考量视角之下,具有更为鲜明的不可存储性、不可约制性以及不稳定性的客观特征。例如:对于风力发电的实践性过程而言,相较其他类型的发电模式,其发电机组具有更加明显的频率不稳定性的特征,在发电工作过程中,发电机组对于外界干扰因子的反应性应答程度也往往会表现得更加剧烈。在这样的先是背景之下,只有切实将较大规模的新能源电力接入现有发展条件下的电能供应系统,才能切实实现改良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客观目标,切实促进我国电力能源供应与保障事业取得相对良好的运营实践状态。

(二)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探索方案试举

1.电源相应的探索方案

要想切实提高电源相应现象的客观水平,我们应当切实引进相对先进的发电实施技术,切实提升电能生产过程中的能量转换率,以为电网系统的安全有效的运行状态提供相对充分的现实助力。想要实现新能源电力生产系统能量转化率有效提高的现实性目标,我们就必须切实对发电系统的电机装置实施形之有效的优化操作,在有效提升电机装置的工作效率的同时,切实实现生产成本的有效降低目标。为新能源电力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现实条件。

2.电网响应的探索方案

新能源电力系统与原有能源形态下的电力系统相比,对于电压的耐受能力的限度水平以及输送系统所具备的通流能力都发生了较大程度的现实性较低状况,这也就是客观上,新能源电力系统比较容易容易出现电网扰动现象的客观技术原因。为了切实保障电力输送系统的安全运行状态,我们有必要切实实施电网扰动问题的解决实践工作,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我们只有使用低电压、高电压以及不对称穿越等客观性实践形式,才有可能切实实现改变输电系统的阻尼状况切实实现规避电网扰动现象的客观目的。

3.负荷响应的探索方案

部分类型的新能源电力系统虽然能够拥有较为强大的负荷状况调节以及系统运营状况控制的客观性实践能力,但是对于这些类型的新能源电力系统而言,一旦出现外界客观性环境条件的强烈干扰或者是其实际承载的负荷强度状况发生改变时,其系统客观运行过程中所具备的安全以及环保性能状况将会发生较大规模的下降状况,甚至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系统性运行功能瘫痪现象。为了有效地对这样一种客观存在的技术困境实施相对有效的客观性改良目标,我们要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有效开展调峰技术的应用实践,通过在系统中使用并运行调峰技术,我们基本上能够比较彻底地实现对上述技术困境的客观性规避目标。

4.电网优化的探索方案

不管是对新能源电力系统还是对旧能源电力系统来讲,电网结构组织都是实现电力能源有效性运输目的的基本性的技术依赖组件,所以,在开展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建构工作的客观过程中,实施电网输送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将会具备较为充分的现实性意义。为了有效地实现这样一项客观性实践工作目标,我们应当切实开展电网系统的结构与配置状况的改良优化工作,切实提升新能源电力输送系统的运行稳定性特征,实现良好的预期效益。

二、新能源电力系统建立与运行工作过程中的基础问题

(一)新能源电力系统建立过程中的基本原理

在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整体性建立实践工作的客观性开展过程中,基于基础性电气动力学视角的多时空尺度特性贯穿始终,这种特性是实现新能源电力系统建立工作客观目标的客观性基础,也是在事实意义层面上导致新能源电力运行系统出现波动性、随机性、不稳定性以及分散性等现实性运行描述特性的主要缘由。基于如此实践性客观背景,我们只有切实实现平衡新能源电力系统与电网关系的客观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建立具有较为充分的确定性特征的模型的现实目的,在不违背有关实践工作领域的技术约制规程的现实条件下,切实实现新能源电力系统高效率运行状况实践目标。

(二)关于不同的新能源电力系统间的相互协调问题

新能源电力系统虽然具备较为充分的再生性以及可操作性特征,但是在事实意义层面上,依然与旧能源电力系统一样具有着较为充分且鲜明的延迟性现实特征。传统能源电力系统之间往往客观性地现实存在着不同电力系统体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客观性的合作制约结构,在此基础上实现良好的电力输出任务之客观性实践目标。以上现实发展状况客观上为我们实施不同的独立新能源电力系统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功能运作性平衡机制的建构工作提供了相对充分的现实性实践空间,促使们在实施有关技术运行体制机制的建构工作过程中相对充分地对传统电力系统运营体制之下的合作工作机制建构模式实施相对充分的客观性借鉴,切实为有关工作目标的现实达成提供助力。

(三)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安全保障方法

新能源电力系统在实施发电生产工作的客观过程中往往要使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形式,所以其生产过程中所实际使用的能源获取实现装置往往会分布在较为偏僻、人烟稀少的地理位置,客观上存在着存在分布广泛、分布地域偏僻等现实性实践考量特点,相对于传统能源电力系统而言,新能源电力系统在客观性考量实践视角之下往往会更容易出现系统瘫痪以及故障,因此,在工作实践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应当对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性状况给予更多的客观性关照,应当切实构建新能源电力系统独有的质量安全控制与保障工作实践系统,定期有规律地对有关的运营系统中的关键组件实施运营状态的排查工作,发现问题以及故障要及时进行上报,及时实施修理与完善工作环节。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