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绿色债券市场格局

时间:2023-06-14 16:36:16

导语:在绿色债券市场格局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绿色债券市场格局

第1篇

[关键词]蓝色经济;金融创新;绿色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197-02

1 金融业与蓝色经济关系

“蓝色经济区” 寓意深远,是指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展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面向未来、应对挑战、建设海洋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金融是连接各种要素市场的纽带,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能够提高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城市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因此,金融业理应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发挥强力助推作用。蓝色经济区战略的实施,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为高效便捷的载体,从而对信贷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高效配置提出了新的挑战。蓝色经济区战略的实施不仅会推动山东乃至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也给金融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战略机遇。

2 日照市蓝色经济和金融业现状

日照毗邻黄海,紧邻青岛,海洋环境和港口条件优越,全市陆域面积5310平方千米,海域面积达600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99.6千米,优质沙滩岸线64千米,深水可建港岸线20多千米。2009年,日照生产总值860亿元,比2008年增长14.5%;进出口总值稳居全省第四位,达到83.5亿美元;港口运输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81亿吨,增长20.1%,增幅居全国沿海十大港口之首;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94亿元,增长10%;机械制造、粮油加工、化工、装备制造业、港口物流业、综合旅游业等“十大产业”建设已初具规模。近年来,全市海洋开发步伐不断加快,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海滨观光旅游业、临港工业等重点海洋产业成效日益显著,海洋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鲁南城市带出海门户,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临海产业基地,日照在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战略地位突出且重要,并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日照市在“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的定位是:打造临港产业区、国际区域性的航运中心、滨海文化和旅游名城,以及海洋科技和教育的阵地,具有最佳人居环境的城市。

目前,日照市共有9家银行、26家保险公司。2009年年末,全市信用总量余额1137.36亿元,较年初增长52.13%;各项存款余额819.47亿元,较年初新增184.4亿元,增幅30.04%,增幅居全省第二;各项贷款余额830.24亿元,新增贷款255.7亿元,较年初增长44.51%,增幅居全省第一。

3 日照市金融业支持蓝色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是资金支持品种单一,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目前,日照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融资渠道是政府融资、银行信贷以及引进外资。尽管日照市海洋产业的融资额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涉海产业贷款占全市贷款余额比重仍然较低,实际利用外资水平更是很少。

二是抵押物创新滞后,增加贷款融资障碍。海洋经济产业获得贷款的有效抵押品较少,一方面,动产在海洋经济产业资产中占比较高,海洋经济产业获得的贷款超过90%为信用担保贷款或厂房土地、机器设备等抵押贷款;另一方面,海洋经济产业可用于贷款抵押的机器设备多属专用设备,其抵押率相对较低,大多仅在 25%~60%。此外,海域使用权等用益物权的抵押虽然没有法律障碍,但由于金融机构的认知程度较低、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还不够规范和明确,大多数的商业银行都没有开展这一业务。

三是风险规避手段缺失,形成潜在无形损失。海洋经济产业多为涉外企业,相对于一般陆地经济,要面临更多的汇率风险。在汇率波动尤其是单边升值的背景下,汇率风险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资金特别是社会资金向海洋经济产业的投入。

4 金融业支持日照市蓝色经济发展的建议

4.1 以金融业务创新为突破口,不断满足蓝色经济区建设对金融产品的需求

蓝色经济区建设既对融资总量和融资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创新与丰富提出了更高需求。金融业应加大针对蓝色经济区建设信贷融资产品的开发力度,积极探索发展海域使用权抵押、无形资产质押以及港口物流业发展需求的信贷服务方式。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客户环保分类识别系统,对符合节能减排和环保要求的企业和项目按照“绿色信贷”原则加大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开发多种形式的低碳金融产品,积极开展经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确认的核证减排量质押贷款业务,通过支持低碳经济和高科技产业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4.2 以建设蓝色经济区为切入点,搞好金融服务保障职能

一是紧抓服务蓝色经济的市场切入点。围绕日照市“一带三轴八区十大重点产业”的规划格局(“一带”指的是鲁南临港产业带的核心地带,“三轴”指的是南、中、北向西辐射有三个产业轴,“八区”是八个产业功能区,“十大产业”包括机械制造、粮油加工、化工、装备制造业、港口物流业、综合旅游业等),紧跟以蓝色枢纽、蓝色旅游、蓝色科技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建设和发展,跟踪蓝色临港工业、现代海洋渔业等蓝色工业布局,积极支持特色海洋旅游、海洋文化产业、会展产业以及海洋科技创新,提高日照蓝色经济活力和创新力。二是紧抓服务蓝色经济的布局切入点。根据蓝色经济发展的产业布局特点,做好服务蓝色经济业务发展布局规划,确定业务发展目标和结构,促进银行自身机制建设、队伍建设、客户群建设的进步,从资源配置、人员数量和素质等多方面支持和保障服务蓝色经济的效率和质量,提高蓝色经济区网点覆盖面和服务功能。三是紧抓服务蓝色经济的业务切入点。围绕蓝色经济产业布局和产业链条提供特色服务,促进银行公司金融业务的发展;围绕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提供系列融资服务,促进银行中长期贷款等优质资产业务的发展;围绕蓝色旅游、蓝色科技建设带来的财富管理等高端金融需求,促进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4.3 以完善抵押担保方式为支撑点,强化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

针对蓝色经济区中大量闲置的土地和海域使用权,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增强金融机构认可度,有利于降低信贷门槛,畅通融资渠道。一是积极开展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加大宣传和引导,尽快规范信贷管理办法和有关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的规章制度,落实相应的操作制度;加快专业性评估机构建设,健全评估标准;积极发展和培育海域使用权二级交易市场,构建海域使用权的变现平台;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财政贴息政策,降低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风险,加大金融机构对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的认知程度和投放力度。二是推动土地流转与交易。积极争取国家用地、用海指标,对重大产业、基础设施等项目优先安排用地、用海计划,全力支持优势产业发展。此外,针对部分生产分散、信用较弱的涉海经济个体,可以借鉴农村金融中的互助担保方式,大力发展信用联合体贷款,有效提高从事海洋经济发展的微观个体的信贷能力。

4.4 发展多样化的投融资方式,提高吸引利用各种资金的能力

一是加快产业和风险投资体系建设。采取引进或多元化投资方式等措施,探索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基金,积极探索银行信贷业务、中间业务与创业投资的结合,完善创业投资服务体系。二是推动期货和债券市场发展。依托日照口岸煤炭、铁矿石、粮食等大宗散货物流中心优势,积极争取设立商品交易所,积极争取国内外期货机构设立营业部及石油、大豆等品种交割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筛选部分企业申报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通过期货业和债券市场的发展,拓宽融资渠道,促进物流和港口等实体经济的发展。三是加快市场化投融资体制创新,包括引入不同类型的战略投资者,建立产业投资基金,扶持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发展专业性融资机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强力支持蓝色经济优势产业发展;重点培育一批海洋经济企业,积极引导、鼓励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经营权和资产转让、联合兼并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产,还可鼓励和引导企业发行海洋高新技术的可转换债券、可调利率优先股票等,在发展初期扩大融资来源。四是积极利用外部资金,全面放开外商投资海洋经济领域,努力提高蓝色经济区与周边经济圈的融合程度。

4.5 打造 “绿色金融”,推动蓝色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鼓励金融机构增加绿色信贷,对符合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的海洋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二是对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金融机构给予倾斜政策。比如,财政资源倾斜,在大项目建设中优先考虑等。财政资源是各家银行竞争的优质业务,建议政府对此资源加大力气整合,在财政招标、公务卡、工资等业务上向对绿色金融开展贡献大的金融机构适当倾斜。三是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绿色金融创新力度。比如,鼓励银行创新发展“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确保重点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吉亭.蓝色经济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2]张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研究[M].济南:山东出版社,2009.

第2篇

省委、省政府将金融业作为“一业兴则百业兴”的核心产业来抓,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两者协调发展、共兴共荣,经济金融发展的多项指标在中部名列前茅。今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7%,高于全国近2个百分点;截至7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1723亿元,增长18.19%;各项贷款余额21381亿元,增长18.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8个百分点,新增贷款2313亿元,位居中部首位;全省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97家,上半年直接融资额达到560亿元;全省保险业完成保费收入362.35亿元,规模居全国第10位。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区域发展进入格局转换期,湖北发展步入黄金增长期,改革开放的棋局轮到湖北、转换的经济格局凸显湖北、国家的重大布局器重湖北、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的谋局引领湖北、中气十足的势局激活湖北。7月下旬,在湖北视察时对我省提出了殷切期望,指出湖北要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要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制定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八项具体措施。

本次研讨会以“金融产业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主题,共同探讨湖北金融创新举措,探索实体经济发展之道,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体现了会议主办方的远见卓识。以长周期的视角来看,创新无疑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创新的活跃程度决定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提升的程度。前不久,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武汉金融改革与创新方案,近期将上报国务院。

第3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资金供需矛盾;投融资;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6)05-0050-06

一、引言

现代经济学认为,环境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生产力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再生和永续供给是一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然而,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基本上还是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经济建设对环境资源的透支行为较为严重,造成环境状况日趋恶化,付出的环境代价比较惨痛。要确保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和谐社会的建立与实现,就必须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增加环境保护投资。然而在国内,企业和社会公众进行环境保护投资的积极性并不高,环境保护投资主要还是依靠政府。这种环境保护投资主体投资意愿的低落与环境保护投资需求的高涨,直接导致当前我国环境保护资金供需矛盾的困境。要走出这种困境,确保我国环境保护的顺利进行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研究环境保护资金供需矛盾产生的原因以及环境保护投融资特有的内在机理,并据此改革和创新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环境保护资金供需矛盾及投融资机制创新的作用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看,环境保护也是属于投资领域的范畴,必须遵循经济学中投入产出的一般规律。投资主体将一定资金投入到环境保护事业以增加资本或资本存量,同时实现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环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这种社会经济活动就是环境保护投资。随着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渐加强,人们关于加强环境保护投资力度的意识在日益加强,对环境保护资金的需求也在呈逐渐上升趋势。然而,虽然我国环境保护投资总量在逐步增加,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投融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日益旺盛的环境保护投资需求,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环境保护资金供需矛盾还很突出。

我国在“九五”期间环境保护规划投资总额为4500亿元(占GDP的1.3%),而实际环境保护投资却只有3446.8亿元(占同期GDP的0.95%),比规划数小了1053.2亿元。可以看出,“九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资金没有到位,资金缺口比较严重。“十五”期间环境保护投资共需7000亿元,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3.6%,比“九五”提高一个百分点。从2001~2004年环境保护实际投资总额来看,“十五”期间较好地执行了环境保护投资计划,其中2004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比上年增加了17.3%,但是这与环境污染造成的庞大的经济损失所需要的环境保护投资额相比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现实投入与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现在的投资额仅占需要投资额的6.3%。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资金供需矛盾主要是由于环境保护产品的外部性以及环境保护产业自身的特殊性所共同导致的(参见图1)。环境保护产品具有强外部性与准公共性,环境保护产业同时具有社会公益与产品经济的双重性的特点,使得其建设与运营单纯在市场机制的利益驱动下难以出现大量竞争者,从而容易形成自然垄断的局面,限制了市场资金的进入。此外,环境保护产业运营的固定成本高,一次性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收益见效慢,这种特殊的投资特点较大地抑制了民间资本进入环境保护产业的积极性。环境保护这两种特性所导致的在环境保护投资中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等性,极大地影响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私人投资者和公众投资者的积极性。目前,我国民间资本和外资等进入环境保护产业的比例还很低,环保产业仍只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企业和公众投资为辅。这与我国并不宽裕的财力状况所决定的有限的政府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产生了较大冲突,直接导致了当前我国环境保护中资金供需矛盾。

通过图1及以上分析可知,日益高涨的环境保护投资需求与较为低落的环境保护投资主体投资意愿,共同决定了当前我国环境保护资金供需矛盾的困境。要走出这种困境,依靠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是行不通的,必须推进我国环境保护市场化进程,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环保产业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内在机制。而在这个过程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是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改革与创新。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创新的重要作用及其机理,如图1粗箭头所示。在图1中,粗箭头方向表明通过深化环境保护投融资的机制改革和创新,可以激发投资主体的投资热情,从而促进环境保护投资快速增长,以改善人类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创新的对策

从整个社会资金流向和投融资内涵外延来分析,环境保护投融资主要应包括投资领域、融资领域以及贯穿其间的投融资方式。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创新就是要通过合理的机制设置、体制创新和制度安排来充分激励和调动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并正确地引导和调控其在这些方面的投资方式和投资方向。就我国目前而言,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创新应该做到:

(一)明确界定环境保护投资领域以及融资主体根据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情况的不同,笔者将环境保护相关企业划分为公益性环保企业、经营性环保企业和新兴科技型环保企业,如图2左部分所示。公益性环保企业是指建设与经营社会效益显著而经济效益不佳的环保项目的企业,这种企业的投资规模一般比较大,其经营领域一般具有如下特征:具有重大预期生态和环境保护效应,已经大面积(规模)严重影响公民正常生产和生活,大规模商业性资金不愿意进入。如负责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跨地区的污染综合治理以及环境管理与监督等企业。经营性环保企业是指建设与经营具有一定社会效益且经济效益也较为显著的企业,这种企业的规模不限。新兴科技型环保企业是指建设与经营具有一定社会效益、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良好且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企业,一般属于中小型企业。这三种类型的企业建立后,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和提高经营效益往往需要进行再融资;此时,其原创投资主体就变成了新的环境保护融资主体。

(二)合理划分各投资主体的投融资原则、事权及其投资方式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国家或政府的附属物,因此,相应的环境保护责任及其投资,从本质上说都是由国家或政府承担的,无所谓各投资主体投融资事权划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将

在遵循一定的投融资原则基础上重新划分原先为政府独立承担的环境保护事权。各主体的投融资原则及事权如表1所示。

各投资主体的投资方式可以是直接的或间接的,亦可以直接、间接共用。在各种类型环保企业中,公益性环保企业还将主要由政府来投资和负责,政府应从多方位筹集资金,无偿投资。而经营性环保产业的投资领域政府应该逐渐放开,实行公平竞争的市场准入政策,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环保产业,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筹资新途径及责权利相统一的经营机制。对那些可盈利的环境保护产品或技术及其开发和经营事权,即经营性环保企业和新兴科技型环保企业则应该划分给私人(企业和社会公众)来进行投资和管理(参见表1)。此时,这些企业的原创者采取的是直接投资方式。

与此同时,各投资主体还可以采取间接方式投资环境保护产业(见图2右半部分)。首先,政府除了将财政收入和国债收入直接投入公益性环保企业外还可以通过采取新型投融资方式BOT、ABS等参与投资公益性环保企业,此时,其投资方式就是间接的。其次,不同类型的企业其间接投资方式可能不同。不管金融性企业还是非金融性企业,作为社会资源的消费者它们都必须向国家交纳各种税收,这为政府财政收入提供来源,间接成为环境保护投资者;此外,所有企业还可以通过购买国债、环保企业债券等,或是参与创业板块、新型融资方式BOT、ABS以及私人募集中,为各融资主体提供资金,成为间接投资者。除了以上方式外,投资公司还可以通过购买环保型企业的股票或为其提供贷款的方式间接参与环境保护投资。最后,社会公众环境保护间接投资方式主要表现为向政府交纳各种税收,购买国家债券、企业债券、企业股票、创业板块证券以及为私募融资提供资金供给。

(三)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努力促成融资格局多样化

从市场经济招商引资的活动中,不难看出投资主体对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同样,在环境投资领域,应该首先关注融资的源头――环境投资主体。环境保护融资体系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巨大的投资市场,以吸引和形成更为多元化、社会化的环境保护资金来源,即开拓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这也是属于融资体系的范畴。除了传统的投资主体――政府以外,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资主体还应该包括本国企业、社会公众和国外投资主体。

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不言而喻。而如上文所述,本国企业和社会公众除了直接投资外,还可以通过采取间接方式成为环境保护的投资主体。把国外投资者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一种投资主体,有其客观性和重要性。因为,在今后15年,全世界对绿色工程贷款的投资银行数量将增加2倍,这些资金将把环境保护项目作为贷款直接投资优先考虑的重点。因此,努力争取国外投资者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投资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环境保护企业建成后,不管其原始投资者是政府、企业还是社会公众或是外国投资者,这些企业可以采用的融资方式如图2左部分所示。图2表明,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环保企业的融资方式除了政府的财政支出和国债投入外,还可以采用银行贷款、国际信贷和新型融资方式BOT、ABS等融资方式。由私人主导的经营性环保企业的融资方式在获取创始人的原始投资后,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银行贷款、私人募集等方式进行融资;一些经营较好、规模较大的企业甚至可以争取上市,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融资。而新兴科技型环保企业以高科技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通过银行贷款和私人募集等方式融资较为容易;但是由于受其规模和资本较小的限制,这些中小型企业很难进入国内股票市场融资,可以尝试向国内中小板或香港创业板市场进行融资。从整个社会资金流向来分析融资体系,在图2左部分所列的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和国外投资者所可以选择的各种投资方式也都是属于社会经济体系的融资方式。这样,在整个环境保护产业领域中多种融资方式的串并联,共同形成了一个十分齐全的、多样化的融资格局,如图2所示。

(四)创新环境保护投融资方式与渠道

创新环境保护投融资方式,除了要继续加强政府在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外,更需要进一步拓展环保融资的新思路,采用债券、股票、创业板块和新型融资方式如BOT、ABS等资本市场融资方式,以及采取银行贷款、私募方式与国际信贷等其他融资方式(见图2),这些融资方式在前文都有涉及,这里做进一步的分析。

1.进一步通过财政收入融资。在环境保护中政府还应该成为公益性环保企业主要的建立者和经营者。政府的部分财政支出依然是环境保护重要的融资方式。当前,加强环境保护的政府财政收入融资方式要做到:首先,逐步做大做实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预算中设置生态和环境保护专项建设资金科目。其中,中央财政主要从当年新增财政收入中解决,地方财政则主要从所征收的城市建设维护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国有土地出让收益的一部分以及当年地方新增加的财政收入中解决,其次,设立新的税种(如巧境治理税或生态环境补偿税)以筹集资金,用于建立国家和省两级专项生态和环保基金。使用上,主要采取周转金和有偿使用方式以及招标、政府采购等形式,重点投向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专项规划的建设项目和工程,以及用于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交纳垃圾、污水等处理费后的部分补贴。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分阶段将现行各级地方政府收取的针对各类企业交纳的污染排放费和城镇居民污水、垃圾处理费用以及相应的罚款收入等逐步过渡到由费改税。最后,加快政府资产变现,并且作为扩充财政专项资金的重要来源。如,出售现有国有环境保护企业资产产权、转让经营权和特许经营等形式所取得的政府收入,以及允许条件较好的环境保护类上市公司在国有股减持上所取得的变现收入,都可以按比例纳入同级政府财政专项科目。

2.挖掘并创新资本市场融资。环境保护资本市场融资方式主要包括债券融资方式、股票市场融资方式、创业板市场融资方式和BOT、ABS等新型融资方式。

(1)债券融资方式。债券融资方式包括国债融资方式和企业债券融资方式。国债融资是政府将发行国债的一定比例作为财政支出投入到环保产业,这是一种间接的环保融资方式。对于政府而言,仅仅依靠财政收入的增加来加大环保产业的投入是十分有限的,而发行国债则可以缓解政府压力。因此,应该大力利用发行国债,吸收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环保产业。环境保护企业还可以凭借其自身的信誉和经营业绩发行债券,进行企业债券融资。相对于国债融资、银行贷款和股票市场融资方式,企业债券的融资方式更为主动、融资成本更低。由于我国企业债券项目的确定一直是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进行的,企业债券的发行方式沿用传统的审批模式,发行规模实行额度管理,总体上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十分缓慢,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十分有限。然而,由于政府将提高在产业政策下对环保产业的

支持,在按照行业发展规划管理债券发行的体制下,环保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将有很大的空间;另一方面,环保企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将为企业债券的发行和偿还提供优异的经营业绩支持。因此,环保企业债券融资将具有巨大潜力,这也为缺乏资金的环保产业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融资机会。

(2)股票市场融资。在现代经济中,股票市场的筹资功能越来越明显,充分发挥股票市场的功能是金融支持环保建设与发展的重点。对于效益好规模大的环保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推荐上市。在上市公司的审批上,国家应给予优惠政策,加快从事环保投资的企业的上市速度,鼓励和支持环保企业上市发行股票,通过社会融资实现企业资本的筹集和扩张,增强企业的环保投资能力。

(3)创业板市场融资。新兴科技型环保企业以高科技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但由于其规模和资本一般都比较小,这些中小型企业很难进人股票市场融资,可向国内中小板或香港创业板市场进行融资。

(4)BOT、ABS、彩票和环保基金等新型融资方式。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一运营一交付)。采用BOT方式进行环保融资,是指通过政府或所属机构为投资者提供特许协议,准许投资方开发建设环保项目,项目建成后在一定期限内独立经营获得利润,协议期满后将项目有偿转交给政府或所属机构。BOT实际上是由于缺乏资金建设项目而利用的间接融资方式。随着BOT方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应用,由于具体操作不同,演变出TOT(转让-经营-转让),UBFO(设计-建设-融资-运营),BOOT(建设-拥有-经营-转让),BOO(建设-拥有-经营),BOLT(建设-拥有-租赁-移交)和BRT(建设-出租-移交)等形式。ABS(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资产证券化融资),是指以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以该项目未来的收益为保证,通过在国际市场上发行高档债券来筹集资金的一种证券融资方式。然而,由于实施ABS要求较高的市场成熟度以及较健全的法律体制支撑,目前在我国直接进行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但这并不是说,我国目前绝对不能实施ABS,一个可能的途径就是将符合要求的环境保护方面的资产实施证券化后在国外发行,这样可以避开国内严格的法律限制,利用国际投资银行和信用评级机构的实力,并且在与国际投资银行合作的过程中,也能够迅速获得操作技术,在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再在国内展开。同时,我们一定要抓紧制度创新,争取早日实现在国内实施ABS方式融资的合理化、科学化和标准化,以将国际债券市场上更多的资金利用到我国环境保护领域。此外,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环境保护融资还可以采用发行环境保护彩票和建立环境保护基金等形式。发行彩票是政府为满足特定的社会公共需求所采取的一种辅筹资手段。还可以通过建立环境保护基金的方式筹集资金。当前,已有一些地方建立了政府环境保护基金、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环境保护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环境保护团体等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基金和资金渠道,丰富了环境保护资金的投资主体和融资载体。

3.合理采用其他方式融资。除了依靠政府财政收入和资本市场进行环境保护融资以外,还应该采取如下方式融资:

(1)银行贷款融资。银行贷款依然是环保产业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环保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产出效益低、风险较高的特点,且大多环保企业当前规模都还较小,所以从银行直接取得贷款较为困难,事实上环境保护银行贷款的融资规模增长一直较为缓慢。当前,国家必须针对环保类企业的银行贷款采取更高的利率补贴和其他优惠政策,以加强银行贷款融资方式在部分环境保护投资中的运用。这部分环境保护投资主要包括以市场融资为主但需要政府给予扶持的环境保护产品、服务和技术开发与运用,以及区域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和经营,大中城市的燃气、热力和供排水管网建设和经营,城市环境监测工程的建设和运营等。

(2)私募方式融资。自200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连续遭遇低谷,融资能力有较大下降,股市不景气,使监管部门对拟发行股票企业的资格审核变得更加严格,并加大了对股票发行节奏的控制。在股票市场融资日益困难的情况下,环保企业很难在股票市场取得大规模的融资。因此,环保企业可以转向私募方式融资,在当前公开发行日渐紧张的情况下,面向金融性企业、基金等大型机构投资者以及少数私人的私募发行可以替代IPO融资方式,以满足环保产业融资的需要。

第4篇

关键词:国际收支不平衡;产业分工;内需不足;产业政策

1我国国际收支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国国际收支的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国际收支不仅在总量方面规模快速增长,而且开始出现了以“双顺差”为特征的结构性转变。从1999年到2006年,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连续八年“双顺差”,经常项目特别是商品贸易成为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构成部分。

2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形成的根源

2.1内需不足

内需不足方面主要表现为储蓄过剩,资金闲置以及资金利用率低等现象。截至2006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10663亿美元。相对于如此之多的国家储备,我们国家的城市发展水平和人民消费观念的差别,使得在政府中存在着大量的政府储蓄,微观经济主体中存在着大量的私人储蓄。政府对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投入的不足也使得微观经济主体对未来医疗、教育成本预期的上升,进而减少即期消费,增加了私人储蓄。

由于内需不足,使得国内资金利用率低。为了确保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实际贷款利率明显偏低。而且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之下,可以用来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资金,大多数被用于生产低附加值的出口产品,这些造成资金的低效率使用。

2.2资源不合理利用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经济持续发展不能持续。一方面,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最近几年内钢铁、电解铝、焦炭等行业投资快速增长,并形成了过大的生产能力,超过国内消费的能力,因此相关产业必须通过出口找出路,这是我国钢铁产品、电解铝、焦炭等“两高一资”类产品出口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近几年外商投资持续增加,以机电产品为主导的国际制造业向中国大量转移,使我国成为部分电子信息类产品的国际制造中心。一些产业生产能力大大超出国内市场需要,这是出口大量增加和贸易顺差等不平衡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2.3相关政府政策的不足

以发展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导向型的产业政策。在该政策出台初期有效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外部资金,充分利用了我国的比较优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经济活力。但是,这种政策使得我国受资源约束,进口产品以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为主,出口以低附加值的消费品和机电产品为主。在国内投资需求减弱的情况下,这种贸易结构一方面造成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进口增速减缓,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容量有限造成出口大量增加。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地方政府政策。长期以来,各地政府为了追求当地的经济效益,往往把GDP的增长作为评估其政绩的主要指标。各地政府的出口创汇、招商引资成为重要的手段,并最终以“双顺差”反映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其中地方政府在各地的投资活动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吸引外企的政府优惠税收政策。作为产业政策的配套政策,优惠的税收政策也同样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出口退税政策、“两免三减半”的所得税政策等多项税收减免政策,都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型跨国公司将我国作为其全球的利润中心,以充分享受优惠的所得税政策。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的形成。

2.4国内金融市场发展滞后

国内金融市场欠发达、融资渠道单一也是造成目前国际收支状况的原因之一。从金融市场发展来看,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仍不发达,融资渠道以银行体系为主,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和资金融通中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尽管国内积累了大量资金,但由于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不畅通,形成了国内资金流动性、外汇储备、境外融资规模“三高”并存的局面。

3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

(1)增加政府职能,扩大内需。在贸易顺差巨大的情况下,增强国内消费是消化长期高速增长的投资形成产能的唯一途径。更重要的是,持续、稳定、合理比重的国内需求是维持GDP长期稳定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增加国内需求也是解决“双顺差”不平衡最根本的途径。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以及教育体系,加快对相关公共设施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带动和发展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吸引微观经济主体参与,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通过政府和媒体抵制资源不合理利用。在政府方面,应当在各地政府当中,积极推广并采用更能反映资源稀缺性和体现经济外部性的绿色GDP来衡量各地政府的绩效。通过政府从更加宏观的方面把握整个地方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媒体方面,可以通过媒体来加大宣传节约资源,反对浪费等观念,从人的价值观上来影响微观经济体的经济行为,引导其更加健康合理地消费。

(3)进一步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征收资源费、排污费,提高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成本。通过征收资源费(税)、排污费(税),将厂商生产的负的外部效应成本化,也就是将社会成本反映在厂商的产品生产成本中。当前我国价格体系尤其是资源类价格体系未能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这使得企业丧失了技术创新、设备更新或强化管理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

(4)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投资。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5)对于金融市场层面的调节,应当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满足境内外机构的资金需求。目前我国企业融资结构仍存在过于单一的问题,企业融资依然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直接融资比重过低,在我国压缩信贷规模的宏观调控背景下,一些国内企业只能转向境外市场融资,进一步加剧了国际收支不平衡。因此,需要继续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推动债券、股票等市场的平衡协调发展,并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完成各市场间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小企业融资机制;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4)01-0093-04

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机制,解决好融资难问题,事关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区域政策实现全局,对提高河南省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着力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增强融通资金能力

从河南省目前情况看,中小企业产权模糊、管理水平低、盈利能力差以及信用度低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因此,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首先要提高企业自身竞争能力和信用水平。

(一)加强内部治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具有先天劣势,要想提高融资能力,首要的是苦练内功,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自身实力,以获得金融界的肯定。在这方面首先是建设学习型企业。知识爆炸时代,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巨大变革,使得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必须不断学习,从知识中汲取力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要加快学习型企业建设,必须推动专业学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员工的知识、能力、技术得到持续提升,以适应环境和生存,保持企业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其次是培育稳定而忠诚的管理人才队伍。管理人员是企业承上启下的支柱力量,既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主动性、执行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又要做到攻心为上,对他们实行薪酬、股票期权、福利计划、接班人、授权、轮岗等长期留人的激励政策,保持这个群体的忠诚度,这关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的竞争力。再次是要打造独特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励员工开拓创新、建功立业的斗志,使他们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所思所想都关系到企业的兴衰荣辱。要通过广泛开展晨会、夕会、总结会、张贴宣传企业文化的标语、树先进典型、网站建设、引入外部的权威进行宣讲、企业创业与发展史陈列室、文体活动、创办企业报刊等活动,打造独特的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团体意识,使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坚持专业不动摇,发挥自身优势

随着社会分工以及行业的不断发展和细化,竞争充斥着市场的每一个角落,中小企业在激荡起伏的市场竞争中,要想争得一席之地,必须有自己的发展思路,必须准确摸清市场需求,开辟出独特的领域,否则很容易“泯然众人”。因此,要专攻主业,不要四面出击。中小企业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方面与大型企业相比都具有很多劣势,因此只有聚精会神抓主业,培育自己独特的产品优势,力争在大型企业不愿从事的领域杀出一条血之路,并做大做强,才能保持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要做好细分市场。在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快速发展中,势必会出现很多市场机遇,如果能够敏锐地察觉市场的变化,通过各种营销方式满足顾客差异化的需求,就能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利用自己的特色开辟出细分市场,获得目标顾客群体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三)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中小企业要想在细分市场和培育专长方面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必须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创新驱动企业长足发展。企业必须善于学习,善于开放,善于借力,能有效借助外部资源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但是,真正的高技术是引进不来的,开放不等于盲目引进和低水平引进。要在引进项目、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以形成自己的专有技术,促进本企业技术进步。要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形成有效的平台和创新机制,提升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的能力。选聘优秀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员到高校担任教授,积极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学生的“双师制”,推动高校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聚集。

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一)完善贷款管理制度,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

一是开通中小企业贷款“绿色通道”。在目标客户群的标准设定方面,应当逐渐转变银行业传统的思想观念,放宽贷款范围的准入条件,使一些具有潜力的中小企业也能享受到优惠的金融服务。建立健全相应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以最大限度规避市场风险。加强银保合作,力求在最短时间内为客户提供资金,坚决防止重复建设。对有关部门安排的中小企业专项信贷规划,要做到用足用好,专款专用,切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二是努力开展信贷创新。联合行业群体实行集体授信、联合担保的信贷策略。中小企业因其信用等级低下而难以获得放贷机构的信任,也就无法获得资金的支持。这样恶性循环,中小企业的发展始终达不到规模,其抗风险能力也就相应低下。越是如此就越得不到银行与金融机构的青睐。“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却难折断”。由于处于同一行业内部的中小企业往往具有很高的关联度和相似度,金融机构和银行可以利用中小企业灵活多变、易于联合的特点,充分发挥其行业团体抗风险能力强的特点,将同一行业内的中小企业联合起来,组成信用待授权群体,直接授信或放贷给中小企业集体。由于行业内部中小企业之间相互联系,共荣共生,也可利用这样的关系在企业之间实行相互担保,或行业集群和行业集群之间的相互联保,以此来降低银行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

(二)改善银行业格局,鼓励发展地方银行

中小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发展“草根金融”。为了给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需要改变目前我国国有银行占比过大的局面。一些地方性的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由于地域性的限制,业务覆盖面有限,导致其无法实现规模发展。为此,应加大外地资本的股权配额,注入新的血液,拓宽地方性金融的业务范围和资本覆盖面,进行彻底全面的改革,重新调整内部各种治理结构,使其获得良性发展,谋求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地方金融机构在掌握市场、企业等信息和降低融资、监管成本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由于目前我国民间资本市场还比较混乱,并且这些民间资本有许多并不符合国家相关的金融政策法规,因此无法对其进行全面有效的利用。如果能够使这些民间资本成为我国合法金融体系中的一员,不失为灵活解决农村金融需求的一支有效的“生力军”。

(三)成立专业性中小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

对于中小企业群体大量的融资需求,光靠商业银行是远远不够的。现代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无论从政策还是资金上很多都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因为银行关注的依然是如何控制信贷风险,所以必然导致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要求和门槛很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因其信用等级低下而无法获得金融机构在中长期贷款方面的支持。这样循环往复,中小企业始终约束在由于信用担保缺失而无法获得资金支持的瓶颈中。如果成立一些针对中小企业的银行,不仅可以在金融服务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也可以灵活利用市场资本,对中小企业直接放贷,还可以充当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中介,吸引其他金融机构对其进行融资,从而鼓励其发放企业债券进行自我融资。要大力发展村镇(社区)银行、小额贷款组织等地方新型中小金融机构。规范发展现有城乡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因此,建立合作性中小金融机构是目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根本。

三、完善政府主导的政策扶持体系

(一)创新“四方合作模式”,打开中小企业融资新通道

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有不可替代的责任和作用。利用政府良好的公信度,改善现阶段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建立和完善由政府或相关行业协会牵头,形成机构、企业、银行和担保公司的“四方合作模式”。其中,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相比一般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担保额与注册资本之比在3倍到5倍的放大倍数,为中小企业降低融资门槛提供了通畅的融资渠道。也可以不需要政府投入资金,由市场主体来运作,实现了企业价值评估、质押担保和银行授信的一条龙服务。另一方面,有政府机构参与其中,有效降低了质押融资风险,打开了中小企业融资新通道。

(二)发展和完善多层次的间接融资市场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最优金融服务

一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债券融资。针对目前情况,政府一直在进行着积极的改革,如将企业债券的发行制度改为核准制,取消了原先对于企业发行债券的审批制和额度限制。这样一来,不仅债务融资发挥了其募集资金的强大实力,直接融资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也可得到全面提升。截至2012年底,河南省已有12家企业获准发行总计为145亿元的企业债券,这些企业遍布河南省的各地市。例如省会郑州有郑州新区建设投资公司,与之毗邻的开封有开封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处于河南省北部的安阳有安阳投资集团,还有河南晋开化工投资控股集团、河南铁路投资公司等,这批获准发行债券的企业数量为历年最多、规模最大,对于活跃整个河南省的债券市场具有强力的提振作用。企业债券的发行能够在较低的成本和相对较长的期限下,进行较大规模的融资,使企业在相对集约的形势下注人新的生机。在企业募集到资金用于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能够在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等基础领域为当地民生造福,这不仅活跃了地方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对整个河南省城市承载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助益作用。河南省政府为了全面推进企业债券融资工作,提升河南省债券市场的活跃度,在各个方面都给予政策上的指导和倾斜。例如,省发改委不仅在企业发债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而且在资金和土地等方面给予符合条件的发债后备企业切实的优惠政策。

二是着力推进中小企业票据融资。2012年6月8日,《借助银行问市场助推河南省经济发展合作备忘录》在郑州签署。在此备忘录签署之前,河南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在融资方面都普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在票据融资方面更是难以施展拳脚。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这些通过银行间市场直接融资的企业可以获得政策上的倾斜,从而意味着债券市场在直接融资方面揭开了新的篇章。目前,河南省的累计债务融资额在全国中部地区排名并不靠前,排在山西、安徽、湖南之后。在全国这一大背景之下,通过银行间市场进行融资,仍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一定距离。当前,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决策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但是还满足不了中原经济区建设所要求的融资需求。目前,为了全面与国际接轨以迎合全球化的趋势,我国积极鼓励金融创新,并且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此大背景之下,我省抓住这一契机,拓展多渠道融资建设以服务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一方面对传统的间接融资加以巩固,另一方面对于银行间市场的直接融资高度重视。地方性的金融机构具有“区域集优”这一不可替代的优势,目前我省进入区域融资项目实际操作阶段的地市有郑州、新乡、安阳、焦作,已开始进行前期准备工作的有洛阳、信阳、平顶山、济源等。为了切实发挥地方性企业“区域集优”的强劲优势,我省将着力推进地方性中小企业票据融资。使企业规模小的局限性被打破,使其融资的困境得以有效解决、使其评级低的压力得以相对缓解。为活跃地方市场,提升银行间融资活跃度迈出了跨越性的进步。

三是促进股票市场的理性发展。股票市场是资本市场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股票市场有助于金融体系的风险分担和资金融通功能的实现。未来发展中,我国要减少政府对股市的限制,使我国股市从政策市中脱离。同时,加快创业板市场的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和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通过股票市场募集资金,使股市在支持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的发展中发挥作用。鼓励优势企业在主板上市,改变目前市场上大企业占据主导位置的现状,使股市向理性和价值投资方向发展。

四是大力发展私募股权中小企业融资。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为它们提供良好的政策和法律支持,使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真正成为支持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和处于创业阶段企业,资金来源的主力军。

(三)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因为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呈现贷款规模小、频率高、固定资产少等特征,使得银行获取中小企业贷款信息成本加大,导致银企双方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银行倾向于拒绝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或者收取更高利息,从而不利于中小企业获得融资。中小企业本身的信誉无法获得市场的普遍信赖,其自身在融资等发面难以获得支持,这样就逐渐产生企业资金运转上的缺口。那么怎样使这些亟需资金又亟需信用担保的中小企业解脱困境呢?能否建构一个第三方的平台,为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交流设置可靠的依托呢?答案是可以的。利用这样一个平台为中小企业进行信用担保,使金融机构可以放心地为这些企业提供所需要的资金,充分满足中小企业的巨大融资需求。由此看来,体制的建设与完善不仅能够解决一些现实的困境,而且对于市场运作也起到一定的规范与保障作用。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完善的信用担保体制已经为整个社会和市场的运作提供了良好的架构,但是在我国这一体制依然需要长远的建设与完善。一旦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建成,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就有待提升,接着在进行融资方面就会更加便捷。

一是健全以政府主导政策型为主、民间资本商业型为补充的多渠道信用担保资金体系。通过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筹措资金,积极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商业担保,积极推动灵活的担保策略,例如实行企业间的相互担保。在充分进行评估考察的基础上不妨放宽担保权限,使得一些民间的有实力、口碑好的机构也加入到担保的行列中来。在政策性和市场性的双重轨道上将担保体系的完善落到实处。大型的企业集团本身就拥有良好的信誉和口碑,同时这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强,抗风险能力也很,其本身就具有成为担保机构的条件和实力。政府应当看到这样的潜力与机遇,鼓励这些企业来豫进行风险投资,作为招商引资的主力军。这样不仅可以为本地市场注入外地资本,也可以解决担保机构缺乏的问题。但民间担保机构良莠不齐,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调控。而财政上用于企业贴息的专项资金也鞭长莫及,难以真正发挥其效用。政府出资建设的信用担保机构存在层级问题,省级规模与县市级的规模有着层级的差别,县市级的担保机构难以望其项背,难以施展其真正效用。建议以省级为标准建立中小企业的再担保,对市场上的信用担保机构进行统一整治,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是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规建设步伐,加强对担保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明确规定什么样的资质可以进行担保,担保的具体权限和范围。在良莠不齐的担保机构中,划定规范和标杆,将不符合的机构剔除以净化担保服务领域。同时,制定统一的信用评级制度。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前提下,尽快制定符合河南省实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内条例与规范。风险控制制度、行业协调和自律制度。在风险的规避问题上,只要明确责任的归属和划分,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责任追踪,真正实现信用担保、信用评级、贷款和还款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创造充分的条件。

(四)实现银保互赢,共同促进经济发展

第6篇

关键词:汇丰 发展战略 中资银行 业务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11-04-03

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让全球金融机构接受了一次严峻的洗礼,也引发人们对金融业发展方式的深刻反思和重新审视。特别是在世界经济步入“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业发展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这种反思显得尤为必要。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汇丰集团近150年的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后危机时代”金融业发展方式的全新视角。

一部汇丰发展史,就是银行业国际化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史。汇丰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洗礼下仍保持世界银行第一品牌的地位也有力地证明,即便在“后危机时代”,其发展路径仍未过时,其成功经验仍可借鉴。

汇丰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二。一是全球化。汇丰控股的前身,是1865年成立于香港和上海两地的汇丰银行,成立不久就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展开业务和网络布局,并初步形成一家国际化银行的经营格局。100多年来,汇丰先在亚太地区建立基地,继以战略收购进入美国、欧洲市场,以及巴西、阿根廷等新兴市场完成海外扩张,最后通过做深做实目标市场核心业务加以巩固,其国际化发展路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终于形成遍布全球的国际化金融服务网络,确立其在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强劲竞争力和坚实地位。二是综合化。汇丰很早就认识到收入来源单一的风险,始终将综合化经营作为其坚定不移的发展方向,为自己的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在汇丰,既有个人金融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为个人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又有公司银行、投资银行与资本市场以及私人银行,向全球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

高度的全球化和稳健的多元化,使得汇丰的发展路径始终契合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大势,始终迎合全球金融客户不断变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当然也使得汇丰在竞争激烈的国际金融市场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汇丰的发展表明,金融业的国际化和综合化道路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也是汇丰经验之所在。我认为,汇丰经验的内核归纳起来有四点,如草蛇灰线贯穿于汇丰遍布全球的宏大肌体中。

一是战略明确。卓越的战略管理以及由此形成的清晰明确、为市场高度认可的战略定位,已越来越被证明是基业长青的关键所在。

二是经营审慎。市场复杂多变,需要审时度势、灵活应变,以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但也惟其多变,就更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将资本、效益和风险综合平衡的经营理念落实到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

三是整合协同。汇丰的国际化过程始终与大规模的并购同行,而与之相伴的,无不是并购后的整合。汇丰的多元化道路十分注重不同产品线的整合,并通过强大的交叉销售,最终实现显著的协同效应。

四是风险管控。风险管控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和风险水平。处在金融市场的风口浪尖上,只有时刻保持发展与风险管控平衡的金融机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疾风知劲草,比较其他国际金融机构,汇丰之所以能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有较为出色的表现,其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体系功不可没。

对于处于“后危机时代”谋求转型发展的中国金融业,汇丰的发展历程可资借鉴。当前,国际金融业的变革之门已悄然开启,在这场危机中整体表现出色的中国银行业正伫立在变革的门前。如何学习和借鉴汇丰等国际大型金融机构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这场国际金融变革,已成为中国金融业发展无法回避的课题。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深深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银行客户经营活动的国际化、金融资源配置的国际化、银行运作规则的国际化和金融监管的国际化,使得中国银行业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不可逆转,中国银行业跨境经营成为重要趋势。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按照国际标准对自身发展战略、营运体系、营销机制、产品服务、信息技术等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造和升级,努力实现机构网络、业务结构和经营管理的国际化,已紧迫地摆在中国银行业的面前。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信贷增长将逐步回归常态;多层次资本市场快速发展,金融“脱媒”日益深化,尤其是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长足发展,企业尤其是优质企业对传统信贷的依存度趋于下降;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低息差很可能在我国成为常态。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收入为主的经营思路和盈利模式必然面临深刻变革。

此外,金融危机发生后,监管部门更加重视对银行业跨经济周期经营能力的培育,对资本充足水平的要求也更趋严格。监管环境的变化,也倒逼银行业优化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提醒我们必须改变高资本占用型经营模式。

转型时不我待。我国银行业应充分借鉴汇丰等大型国际金融机构的发展经验,在构建新的经营模式方面,抓住一个核心,拓宽两条路径,夯实三项基础。

抓住一个核心,就是以客户和银行的价值增长为核心。这种价值增长,要体现“绿色”增长,做到低资本消耗,实现银行业的“低碳”运营。摈弃速度和规模两大“情结”,改变过度依赖批发性信贷业务的格局,实现从以批发型业务为主向批零并举、低资本占用业务为主的模式转变;体现全面增长,围绕客户需求强化综合服务能力,突破传统银行职能的限制和业务条线分割的格局,提供包括存贷、结算、投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和租赁在内的全面金融解决方案,实现“以产品为中心”经营理念向“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的转变;体现可持续增长,就是要着眼长远,与客户之间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精心培育一批优质客户群体,与客户共同成长,实现“以销售为目的”的经营观向“以持续创造共同价值为目的”的经营观转变。

拓宽两条路径,就是坚定地走国际化和综合化两条道路,通过完善服务网络、丰富产品体系,提升经营水平,促进客户和银行价值的共同成长。当前走国际化道路可以采取“跟随战略”,即紧跟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完善海外机构设置和服务网络,促进境内外业务联动,加强本外币一体化经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而对综合化经营问题,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出现了一些争议,但我始终认为,危机并未从根本上逆转银行业综合化的大趋势,恰恰是那些稳健开展综合经营并注重风险防御的全能型银行,在危机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存能力。当前,中国银行业具备资金、网络、客户和品牌等多方面优势,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审慎推进综合化经营。要不断完善综合经营布局,打造自身特色,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从传统“信用中介”到“综合财富管理服务提供商”的转变。

夯实三项基础,就是不断巩固风险控制、人才和信息化三大基础设施,为经营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的永恒主题。当前重点是要推动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建立国际经营和综合经营所需的集团风险管理体系,保持经营安全和资产质量稳定。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在内的全程量化和全方位风险管理体系,形成统一的风险偏好、制度政策和风险文化。加强集团并表管理,强化防火墙体系建设,准确把握不同时期风险防控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人才始终是金融业竞争的一个焦点。国内银行业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应建立视野更宽广的职位体系和薪酬评估体系,以及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快培养能够开拓财富管理业务、担当国际化和综合化经营重任的人才,加快引进战略性紧缺人才。

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提升内部营运效率和打造面向未来的渠道体系。尤其是在交易渠道方面,要加快建立物理网点与电子银行互为补充、协同发展的渠道体系,把各项金融产品和服务纳入统一的客户营销和服务平台,同时淡化银行各类交易渠道的边界,提升需求响应的速度,让客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得到快速、便捷的优质服务。

注:

本文系作者为刘诗平著《汇丰帝国》一书所作序言,有删节。

第7篇

关键词:环保产业 投融资政策 有效需求

1 中国环境保护投融资现状

中国的环保产业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建立的。因此,对于环保产业的供给方来说,从事环保工艺和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己经实现了多元化和市场化。要发展中国的环保产业,最迫切的是要改革作为需求方(包括环境公用部门和治理污染的企业)的环境保护投融资体制,建立一个有利于促进环保产业有效需求的政策环境。为此,首先需要评述一下中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投融资政策。

1.1 环境保护投资规模和分布

中国的环境保护投资主要包括工业和区域污染防治、环境基础设施(如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以及环境保护机构能力建设等内容,通常不包括生态建设的投资。按当年价格计算,环境保护投资由1981年的25亿元上升到1999年的840亿元,环保投资占GNP的比例大致在0.52%~1%之间,具体详见图1。“七五”和“八五”期间,污染治理投资分别为476.42亿元和1306.57亿元,平均分别占同期GNP的0.69%和0.73%。根据“九五”环保规划,“九五”期间污染防治需投资4500亿元,占同期GNP1.3%。前四年投资与“九五”规划要求4500亿元还相差1992亿元。1999年,中国环境保护投资占GNP的比例首次接近1%。

就地域分布来讲,中国环境保护投资的地区差异很大。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调查;1996年全国17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环保投资占GNP的比例如图2所示。上海市1996年环保投资为688亿元,占同期GNP的2.4%;广东省1996年的环保投资为78.3亿元,占同期的GNP的1.28%;而新疆和宁夏最低。

行业新建项目的环保投资颁布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影响行业环境保护投资的主要因素是行业的污染特性和强度。污染较重的部门的环保投资强度明显地高于污染相对较轻的部门,尤其是交通、水利、水电和农业等项目,基本上没有环保“三同时”项目投资。 表1 新建项目环保投资的行业比较(1994) 行业 验收项目数(个) 总投资(万元) 环保投资(万元) 环保投资比例(%) 轻工 26 87154 7196 8.3 火电 23 1073691 85524 8.0 化工 40 488918 36464 7.6 冶金 20 516290 29975 5.8 石油化工 7 9542 449 4.7 纺织 12 171956 7312 4.4 机械 30 226735 7407 3.3 建材 18 444128 14012 3.2 医药 5 23388 737 3.2 煤炭 6 125761 3976 3.2 金矿 1 45000 800 1.8 有色金属 1 21118 319 1.5 粮食 1 27769 400 1.4 机场 1 147800 944 0.6 交通 1 15000 80 0.5 合计/平均 196 3424254 195900 5.7

来源:中国环境年鉴,1995。

1.2 环境保护投资(融资)渠道

1973年至80年代初,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环境保护(主要是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基本上来自国家财政预算。据不完全统计,1973年至1981年单由国家财政安排的治理资金为5.04亿元(张坤民;1992)。80年代初以后,中国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政府逐步意识到单纯依靠国家财政己很难满足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需求。为此,国务院在1983年颁布的《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八条资金渠道。1984年6月,中央政府七个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环境保护资金渠道的规定的通知》,对每项资金渠道作了具体规定。投资渠道田单一渠道转变为多条渠道,由单一主体转变为多个主体,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根据《关于环境保护资金渠道的规定的通知》,这8条投资渠道分别为:(1)基本建设项目“三同时”的环境保护投资。(2)更新改造资金中拿出7%用于污染治理。(3)利用城市建设维护税的专项资金用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4)超标排污费的80%补助用于企业治理污染。(5)凡综合利用“三废”生产产品的利润5年内可不卜缴,留给企业继续用于治理污染。(6)企业从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用于治理的投资。(7)各级政府利用财政建立的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用于一些重点污染源和重点区域的治理。(8)环境保护部门自身建设的投资。在上述8条投资渠道中,其中最主要的渠道是基本建设资金、城市维护费和更新改造资金、“七五”和“八五”期间中国环境保护投资的来源结构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城市建设维护费占环境保护的投资比例趋于上升趋势。这也说明,中国污染控制的重心正在由点源治理转向集中控制,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正在快速上升。1998年;为刺激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中央政府在城市环境设施方面的财政专项投资就高达224亿元(其中增发国债134亿元),占总财政投资的11.2%%。1999年,中央新增600亿元财政预算投资中的138.5亿元用于环境保护投资。

表2 中国环境保护的融资渠道(单位:%) 投资渠道 “七五”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基本建设资金 35.72 43.80 44.10 42.98 45.00 n.a. n.a. n.a. 更新改造资金 12.11 14.40 13.28 14.38 13.35 n.a. n.a. n.a. 城市维护费 32.25 24.68 25.81 28.34 26.92 36.83 41.67 51.20 排污费补助 6.83 8.98 8.95 7.75 7.00 6.17 5.63 n.a. 其它(如综合利润留成等) 13.09 8.16 7.88 6.55 7.73 n.a. n.a. n.a.

来源:作者根据历年《中国环境年鉴》和《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整理。

由于投资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具有强烈“计划”色彩的前两条资金渠道正在受到冲击和萎缩。而一些新的渠道(如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正在得到开发。据统计,截止1996年,中国政府利用外资项目72个,共计4137亿美元,主要资金渠道为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全球环境基金、蒙特利尔基金、双边合作、UNDP和U-UNEP等(中国环境年鉴,1997)。

2 中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改革方向

根据企业制度改革和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要求,环保产业需求方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合理划分各投资主体的环境事权基础上,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投资权责关系,逐步加快向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融资渠道的多样性、资金管理的金融性和资金使用的有偿性迈进;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保产业投融资体制。

2.1 投资主体要多元化

目前需要投资治理的环境问题十分复杂,在经济发展任务繁重;政府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根本不可能达到甚至是最基本的环境保护目标。因此,要合理划分事权关系,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元投资主政府主要负责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以及正常的环境管理活动。

2.2 融资方式要多样化

长期以来环保投资主要是国家财政资金、银行资金、自筹资金和利用外资资等,在少数城市尝试了BOT、“用户集资”等形式,投资渠道仍然不够广泛。因此,改革环境保护设施经营体制;促进多种融资方式的应用,如项目融资、租赁、股票债券、BOT、专项基金和绿色银行等。

2.3 信贷政策“绿色”化

金融部门应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优先贷款。低息贷款、贴息贷款和禁止贷款等区别政策,支持企业实行清洁生产、节约能源和资源,实行“绿色”信贷。国家应该要求发展银行做好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贷款,促进科技贷款、技术改造贷款同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结合,逐步实现信贷的“绿色化”。

2.4 投资规模化和集约化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环境污染防治重点逐步山污染源治理转问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以及生态保护。以淮河流域为例,城市生活污水已成为主要污染源,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普遍很低。从长期来看,环境污染控制必须走集中治理和控制的道路,实现投资规模化和集约化;提高污染控制投资的效果。为此,首先要为城市污水和垃圾的集中处理匹配相应的投融资政策,建立政府、企业和居民“三位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投融资体系。

3 市场经济下的中国环保投融资体系

根据现行的中国环保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方向,建立中国市场经济下的环保投融资体系应从包括以下7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3.1合理划分各投资主体的环境事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国家或政府的附属物,因此,相应的环境保护责任及其投资,从本质上说都是由国家或政府承担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企业经营机制所转换,政府、企业和个人将重新划分原先为政府独立承担的环境保护事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合理的环境事权分配应该是:政府将承担一些公益性很强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跨地区的污染综合治理以及环境管理与监督;企业应承担投资经营风险(包括环境污染的风险),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PPP),直接削减产生的污染或补偿有关环境损失;个人和居民应根据“使用者付费原则”(UPP)的原则,在可以操作实施的情况下有偿使用或购买环境公共用品或设施服务,如支付居民生活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在政府范畴内,还应明确各级政府的环境事权划分及其投资范围和责任。对那些可盈利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环境保护产品或技术其开发和经营事权全部划分给企业,即狭义意义上的环保产业。同时应建立合理的市场竞争和约束机制,使企业把污染治理事权转嫁给消费者的可能影响减至最小。

就目前而言,中国的环境保护投资主体主要是国家和政府。据初步估计,70%以上的环境保护投资是国家和政府的投入。这与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恰好相反。在大多数OECD成员国中,60%左右的环境保护支出是山企业和居民直接支付的。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应加快大中型国有企业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一个以企业和个人为投资主体的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即使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也可以运用BOT的方式吸收民间资本投入。同时,一个必须配套的政策就是全面开征城镇居民污水和垃圾处理费。

3.2 采用多种融资方式提高环境保护投入

现行的环境保护8项资金渠道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提出的,没有清晰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环境事权分配。“三同时”、更新改造和综合利用利润留成等环保投资渠道,在企业的硬预算约束机制下将逐渐失去效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政府将退出企业生产投资和经营决策的领域。这样,政府作为环境管理与监督者,必须充分利用法律规章和必要的经济杆杆对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创立污染治理的市场。在市场经济机制下;企业投资用于污染预防和削和消减的资金,一般可以通过银行借贷、自有资金或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政府可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如征收的排污费高于治理运行费用,超标罚款大大高于企业违章可能获得的非法收入等手段,迫使那些违反法规标准的企业保证有足够的环保投入。当然,政府也可以制定一些税收和价格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自觉地增加环保投入。

根据环境事权的划分,政府将承担环境公共基础设施、跨地地的污染综合治理以及履行国际环境公约等方面的投资。山于政府具有特殊的信用地位,因此可以采用下列方式进行融资:(1)建立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建立环境保护财政支出预算科目,稳定提高政府财政对环境保护的支出;(2)明确排污费为国家所有,实行“改拨贷”政策。提高排污费的集中使用比例;(3)为筹集大型环保和生态工程建设所需资金,发行中长期环境或“绿色”债券和环境福利彩票;(4)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国外政府的优惠贷款和援助。不过,政府在环保投融资工程中,要特别注意财政信用、银行信贷和投资三者之间比例结构的合理性。(5)研究制定环境税收政策,如开征包装废物、含磷洗涤剂、臭氧层耗损物质(ODS)等有害环境的产品税。

3.3 组建环境保护专业投资公司

为了强化政府对环境投资的宏观调控能力,应在沈阳市和天津市环境保护投资公司的试点经验基础上,尽快探索建立中央、地方或跨地区的环境保护投资专项基金及其相关的投资管理机构,即环境保护投资公司。山于这类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或通过财政筹集,所以,最好按“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组建。当然,也可以按政府、企业或民间参股的情况组建成股份有限公司。此外,为清晰公司的产权关系,可以由环境保护基金会政府部门监督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同时,也可以用参股的方式投资于环保投资公司。

应该指出的是,环境保护投资公司属于政策性的投资机构,因此,其投资领域和方向应该围绕政府环境保护计划,尤其是政府规划的重大污染治理项目计划。但是,考虑到环境投资在一般情况下经济效益不明显,而且,在初创阶段还面临着如何快速积累资金的问题,因此,应允许投资公司以一定的比例投资于盈利性项目(包括环保技术、产品和咨询),甚至投资股票和债券市场。但是,为避免公司内部经营性和政策性投资之间相互竞争,应确定合理的投资比例,而且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发展,公司的经营性投资比例应逐年减少。在组建环保投资公司时,各级政府应考虑区域环境问题严重性、融资来源以及资金规模等因素。国家和地方环保投资公司应根据中央和地方的环境事权。合理划分投资责任和权利,使公司成为真正的企业法人实体。

3.4 建立有利于企业预防污染的投融资机制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有明确的产权关系,从而使其拥有独立的投资决策权和生产经营权。企业自主权一方面为其投融资提供了灵活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要求企业承担投资和生产中的全部风险(包括环境风险),同时遵守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如环境标准)。为了使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能积极预防和削减污染,应在以下5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1)对环境投资项目的贷款利率、还贷条件以及折旧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利用财政资金或专项基金对环保产业和有明显污染削减的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贴息;(3)环保投资公司和政策性银行应优先向污染控制和清洁生产提供贷款资金;(4)完善投资项目的审批制度,改变按投资规模划分审批权限的做法,建立项目申报登记备案制度;(5)为鼓励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对经营环境公共物品的企业实行税前还贷还债,或者免征营业税。

证券市场是环保企业融资的一条重要渠道。1996年沈阳特种环保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为第一家向社会公开募股的环保企业,中国证监会已批准该企业向社会公开募股3300万股。目前,环保概念股的上市企业表现较好。政府应抓住“绿色”时机,支持那些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环保产业公司和环境科技集团,通过上市发行股票募集发展资金,同时也促进股票资本市场的绿色化。

3.5 推行环境公用事业的企业化经营管理

由于规模经济、技术特征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传统上,环境公用事业(如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大都是由政府直接经营的。这种机制一方面使环境公用事业部门普遍出现低效率现象,另一方面又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在这种情况下,私人部门(或民间企业)的积极参与就成了许多国家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模式的重要发展方向。通常的做法是,由政府指定或市场竞争产生的企业,在一定的产权关系约束和政府的监督(主要是服务质量和价格)下,根据相对独立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原则,生产、销售或提供环境公共服务或基础设施服务,经营收人来自于消费者的购买,如居民和企业交纳的污水处理费。

表3 公私合营的主要模式及其责任分配 合营方式 资产所有权 运行和维护 建设资本投资 商业风险 期限 应用情况 服务合同 公共 公私合营 公共 公共 1-2年 普遍 管理合同 公共 私营 公共 公共 3-5年 普遍 租赁 公共 私营 公共 分担 8-15年 一般 BOT 私有 私营 私人 私人 20-30年 一般 特许经营 公共 私营 私人 私人 25-30年 较少 剥夺性私营 私有 私营 私人 私人 不受限制 很少

公私合营或私营部门的参与实际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基础设施的企业化和市场化运营。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表征运营市场化水平的一个尺度就是私人部门的参与程度。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联合经营(简称公私合营〕提供环境物品和服务的方式有多种类型。一些政府选择保留公共所有和控制资产的合营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将主要通过竞争投标方式挑选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运营好环境基础设施的服务(Service)、管理(Management)和租赁(Lease)合同方。这类合同方式是否具有“私营”的性质,将取决于合同方过去是否被允许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运营。而具有明显私营特征的公私合营方式通常有“建设-运营-移交”(Build-operate-transfer,简称BOT)以及由此演变的特许经营(Concessio)和剥夺性私营(Divestiture)、表3列出了这些公私合营模式的特点。这些合营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资产所有权、资本投资责任以及承担的风险等方面的不同。私营部门承担的风险和责任越多,则改善服务的刺激力度也越强。

BOT是一种于80年展起来的,利用私人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项目融资方式1。BOT的实质是一种债券和股权相混合的产权。目前,中国的一些省市正在试点引进BOT模式。仅山东省1998年就推出了26个BOT项目。8个TOT项目和6个合资合作项目,出让和转让资产23亿元,招商引资22亿元,收益的45亿元资金再全部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国环境报,1998)。作者认为,BOT模式在中国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方面将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3.6 扩大环保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在中国现行的税制中,对环保产业的税收优惠主要有;对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实行零税率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废旧物资口收经营企业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70%的税收优惠。目前中国实施的主要的环保产业税收和信贷优惠政策如表4所示。但是,由于环保产业优惠政策由各部委制定,政策调控范围有限,调控效果也不十分明显。为此,我们建议:(1)选择绿色外贸导向型产品(如环境标志产品)给予信贷、税收优惠。鼓励拥有国外环境标志的外商与国内企业合作,开发新的绿色产品出口。(2)对国内目前不能生产的污染治理设备、环境监测和研究仪器以及环境无害化技术等进口产品,减征进口关税;对清洁汽车、清洁能源以及获得环境标志和能源效率标志的家电产品和汽车,减征消费税和关税。(3)对经营环境公用设施的企业,在征收营业税、增值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方面给予优惠;允许清洁能源企业、污染治理企业、环境公用事业以及环保示范工程项目加速投资折旧。(4)借鉴国外经验,制定环保风险定级标准,金融部门具此决定信贷投向,建立信贷环境风险防范机制。(5)试点建立中国绿色银行。绿色银行可办成股份制银行,政府部门、商业银行及个人均可投入一定的股份,国家在税收、发行债券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 表4 中国鼓励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和信贷优惠政策 颁布部门 政策条例 财政部 《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1994]001号) 财政部 《关于继续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等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字[1996]20号) 财政部 《关于继续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企业等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字[1996]21号)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印发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资源综合利用、他储设施”税目税率注释的通知》(国税发[1994]008号)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行[1995]24号 中国农业银行 《关于加强乡镇企业污染防治和保证贷款安全的通知》(农银发[1997]3号) 3.7 培育服务环保投资和产业的市场体系

缺乏有效的环境服务市场体系;是中国环保产业投资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打破地区和部门的保护主义,对环保投资项目实行招标投标制度,提高投资效果和增强企业的风险责任。同时,应有重点地发展一批为环保投资服务的中介机构,如环境技术咨询、设计、施工、审计以及工程质量监理等机构。考虑到某些中介服务的权威性和公正要求,可以由政府指导组织基于第三方的环境保护技术和产业的中介服务体系,定期推荐和环保最佳实用技术和可疗技术,审定环境标志和绿色标志产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应逐步减少环保产业的市场准入条件。 4 结语

21世纪,中国将迎来一个环保产业蓬勃发展的崭新时期。环保产业必将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发展中国的环保产业,除了提高环保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有效供给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环境法制建工环保产业的市场。而这一市场的培育需要一个健康的环境保护投融资体制。为此,中国政府应尽快明确界定政府、企业和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事权和责任,逐步建立一个基于市场为主导、企业和个人为投资主体的环境保护投融资体系。 参考文献

1、曹东,王金南等1999 中国工业污染经济学.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国家环保局1992~1998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3、国家环保局1992~1998.中国环境统计公报

4、杨金田 王金南等1998 中国排污收费制度改革与设计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5、王金南、陆新元等1997中国与OECD的环境经济政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第8篇

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概念及理论

作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营销领域的市场定位理论逐渐被应用到银行的经营领域中。银行的市场定位就是根据自身和竞争者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客户的特点,把市场按不同的子目标明确细分,确立自己所要服务的特定市场,包括各种现实和潜在的市场需求。然后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识别开发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并通过营销策略的实施,强有力的塑造出鲜明的个性和形象,并把这种个性和形象传递给客户,使目标市场的客户在心中确切感知本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比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更好、更有特点、更符合需要的差异性优势,从而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可持续竞争优势。

在当前商业银行激烈竞争的条件下,没有一家银行能够同时成为所有顾客心目中的最佳银行,也没有一家银行能够提供顾客需要的全部服务。一家银行必须有选择地吸引一部分特定顾客,在顾客心目中确立一个位置。这为城商行的特色化市场定位奠定了理论基础。金融市场化进程推进的最终结果,是各金融机构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竞争。城商行在与国有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以及其他城商行的竞争中,必须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在某一特定市场上开辟“蓝海”。

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的战略与模型

定位战略

按总体竞争框架的异同来划分,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战略有两类: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和求异型市场定位战略。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商业银行在相当长时期内,选择并不断努力维护一种与其竞争对手相同或相似的竞争框架体系。如果某一银行采取市场跟随型战略,就会在金融产品或服务提供上,在目标客户选择以及主要竞争地确定上,显示出强烈的与竞争对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求异型市场定位战略的要点是商业银行在相当长时期内遵循并维护与其竞争对手相异的竞争框架体系。商业银行以上述定位战略为基础,还可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跟随型为主,求异型为辅”或“求异型为主,跟随型为辅”的定位战略。

C—A—P定位模型

国外银行业在实践中十分注重市场定位,通常用“C—A—P模型”加以阐述。“C—A—P模型”描述银行所具有的潜在市场定位,揭示市场定位的三维决定要素。构成定位决策系统的三维要素分别是客户(取Client之首字母C表示)、竞争领域(取Area之首字母A表示)和产品(取Product之首字母P表示)。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战略是银行根据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通过选择、确定客户—竞争领域—产品(C—A—P)的最佳组合,以实现银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佳利用。一个C—A—P组合就是银行的一个“定位单元”,可视为银行的一种市场定位。

如果一家商业银行完全采取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就意味着该银行的总体竞争框架与其竞争对手相同,这样该银行就必须占据其竞争对手所有的“定位单元”,在商业银行业务全面交叉的情况下,该银行就必须占据相当多数量的“定位单元”。中小商业银行由于金融资源的有限性和专门技术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理论上存在的C—A—P组合的无限多样性,几乎很难完全采取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

客户细分概念及理论

客户细分是指根据客户属性划分的客户集合,它是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 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管理工具。通俗地讲,客户细分是按客户的特征或共性,把一个整体的客户群以相应的变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或子群体,以便从中寻找共同的要素,进行有效的客户评估,从而合理分配服务资源,成功实施客户策略。

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以产品为中心”的竞争模式逐渐被“以客户为中心”的新型商业模式所取代,客户成为银行最重要的资源,注重客户管理、挖掘客户价值成为银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商业银行客户细分的识别方法

商业银行可以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客户细分,主要标准如下:

——按照客户金融资产的多少(如存款或贷款数额)进行分类。

——按照客户本身的属性、需求和行为信息进行分类。

其中零售客户主要指居住地、年龄、职业、性别、个性、购买频率、品牌忠诚度;对公客户主要指授信额度、销售额、企业资产、信用等级、客户集团及关联企业的相关信息、决策人的个人信息等。

按照客户价值区间进行分类

不同客户给银行带来的价值并不相同,因此银行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价值进行客户分类。

以前直至现在,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对客户的细分主要还停留在以存款和贷款额度、客户的基本人口统计数据(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以及对公客户的规模、行业类别、经营性质等为标准的比较粗放的划分上。主要原因除了还未充分认识到通过客户细分进行差异营销的重要性外,最重要的是采用多元的综合性标准进行客户细分,需要经过比较复杂的收集数据信息的过程。而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也需要复杂的统计计算。如果采用完全手动和半自动方式,不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而且需要专门的人才来完成。而在目前商业银行引进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后,银行所有客户信息(包括客户基本信息、账户信息、风险信息、客户利润贡献等多维度的信息)的整合、分析就变得不那么困难了。用不同标准进行客户细分所需要的统计计算也易于实现,因为客户细分本身就是CRM系统的一项基本功能。

城商行市场定位的分析

城商行市场定位的探讨

定位战略

随着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及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整个银行业体系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城商行原本是银行业的第三梯队,近几年来,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与进步。尽管如此,在与国有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中,城商行仍属于一个弱势群体。只有立足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专业优势,坚持在众多金融机构竞争中的优势,才能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

由于城商行无论实力和规模,抑或是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上,都和大型银行有一定差距,不宜“硬碰硬”地去和国有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竞争。城商行适宜采取“求异型为主,跟随型为辅”的定位战略。在这方面,“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的发展目标已经体现了城商行的“求异”定位特色。为此,保持中小企业和微小企业金融业务的竞争优势应该始终是城商行各项业务的重点。而密切关注一些新业务的发展,比如艺术品投资和节能减排融资乃至碳金融的动态,适时进入,将使城商行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面向未来,城商行需要找准发展方向,提升服务质量,开展错位竞争,走差异化、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C—A—P(客户—经营领域—产品)定位模型在城商行的应用

客户定位: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在大项目和大客户上,城商行目前还无法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竞争。同时,国家鼓励城商行积极支持小企业金融服务。因此,城商行应继续重点为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和微小企业服务。迅速占领他们迫切需要的各种新型金融业务,如本外币保函业务、国际结算、信用证、网络结算、投资银行业务等。此外,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个人投融资需求迅速扩大,城商行可以利用贴近社区、贴近居民的比较优势,积极为城乡居民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如保险业务、开办银行卡业务、个人信贷业务、咨询业务等。

服务中小企业几乎是每一家城商行的口号,成功的案例较多。如宁波银行80%以上的客户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70% 以上的贷款投向上述企业。宁波银行通过服务中小企业,实现了较高的贷款收益率并获取了较多的低成本资金,净息差在上市银行中最高,保持了良好的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同时宁波银行选择中高端零售客户和个体经营业作为零售业务的目标客户,以“个人VIP”、“白领通”、“贷易通”、“个私通”和“金算盘”等特色金融产品为载体,满足目标客户的融资需求,努力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零售业务产品体系,在宁波市建立了较好地品牌知名度和客户忠诚度。

经营领域定位:地域选择和电子银行业务。2010年起监管当局审批异地网点的态度趋于审慎保守,银监会表态:除极少数城商行能够向全国性发展,更多情况下鼓励城商行主要立足于本土区域,为当地的小微企业和城市居民消费提供金融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城商行在近期的跨地域发展将受到限制,局限于所在省(市)各分行和省外已设分行。因此,城商行在近期应力求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实际上,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三家上市城商行虽已在所在城市以外地区开展业务,但比例极小,三家银行本地收入额占收入总额的比例平均高达97.9%。长远看,城商行应从自身效益出发,结合自身规模,采取循序渐进方式进入经济发达地域市场,并在这些地域突出城商行的强项:中小企业金融和微小企业金融。

和五大国有银行相比,城商行无论从规模实力还是服务能力都有一定差距。但电子银行业务使商业银行的传统竞争格局发生很大改变,并使城商行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成为可能。城商行应积极发展网络金融业务,密切跟踪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逐步形成传统银行业务和电子银行业务“两条腿”走路的格局。

作为城商行的典型代表,北京银行自成立的十几年来,其资产规模和业务网络扩张速度是很快的,这无疑和它所处的区域位置密不可分,作为北京地区的城商行,北京银行充分利用了北京作为政治、文化、经济发展中心,大大小小企业云集的天时地利条件,积极培育公司客户,使公司业务成为支撑银行发展的主导业务;北京银行始终坚持“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为首都超过7万家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所服务企业占首都中小企业的1/4,累计发放贷款超过8000亿元,塑造了“小巨人”中小企业服务品牌,并在实践中形成文化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三大特色。另外,北京银行积极推进银政合作,广泛的与十几个区县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既巩固了本行与各区域政府合作的战略地位,又在全方位支持区域经济建设的同时壮大了自己。在客户服务方面,北京银行开发了整合各种客户信息的CRM系统,结合该系统,该行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优化物理网点布局、增加电子银行和电话银行功能、推进社区银行项目等,逐步形成了财富中心、社区银行、电子银行、自助银行、传统银行相结合的立体高效分销网络,满足了客户不同需求。

从北京银行的发展经验来看,作为地方银行的城商行来讲,必须树立与地方经济共繁荣的理念,立足地方,充分挖掘地方优势,把自身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搭建地方金融与经济和谐共赢的发展平台,才会走得更稳、更快、更远。

产品定位:特色产品及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的拓展。城商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以服务中小企业和市民为宗旨进行产品创新,以特色产品集聚客户,形成核心竞争力,并建立品牌。城商行须积极深入发掘中小企业市场,逐渐完善为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和产品类别,开办项目融资、企业理财、资产管理和投融资规划等业务;拓展零售业务市场,开发汽车贷款、教育贷款、旅游贷款、个人公积金贷款等多种形式的金融产品;同时探索与担保公司合作,开发个人住房担保贷款、个人保单质押贷款等个人贷款业务,推进零售业务的纵深发展。

中间业务是城商行新的盈利增长点,加快发展中间业务,调整中间业务经营战略,提高非利息收入的比重是城商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城商行可进一步扩大银行卡、支付结算、保险、代客理财业务等资本占用低的中间业务比重,重视信用卡和国际结算等发展潜力大、收益丰厚的中间业务领域,逐渐由代收代付向国债代销、基金托管等高附加值品种发展。同时,还应努力创新资产证券化、资产转让业务等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积极拓展以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信托资产托管等高附加值的资产托管业务,并为发展基金管理、投资银行,参与设立货币市场基金等新兴业务创造条件,从而实现基本盈利模式从存贷利差占绝对优势转向存贷利差和中间业务并重的轨道上来。

由于零售业务领域的广阔性,任何一家银行不可能在所有的零售业务领域都做到令客户满意。为此,对个人、中小企业业主、微小企业业主等提供的零售资产类业务应作为城商行零售业务的战略重点,辅以业务(保险、代收付等)、信用卡及银行卡业务、咨询、个人(家庭)理财等零售类中间业务。

在产品定位中,品牌是使客户产生独特体验的有力工具。品牌塑造和传播促进产品的渗透。通过自主创新、提高服务质量,以及建立与品牌相联系的员工与顾客的温馨、友好交往,将促进企业形象的清晰表达和不断强化,进而提高客户的认同。

正是基于差异化、特色化经营和不断的产品创新,南京银行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金融品牌。南京银行在保持“中小企业银行”和“市民银行”特色的同时,以“债券业务特色银行”的品牌在全国城商行中独树一帜。南京银行持续加快小企业产品创新步伐,不断丰富产品体系,形成并重点推出了小企业业务品牌“鑫动力”、科技金融业务品牌“鑫智力”及小微企业业务品牌“鑫活力”,创新推出包括倍增贷、税联贷、保联贷、投联贷等在内的多个特色产品,尝试开展了国内信保融资、商铺经营权贷款、联保基金项目等多项创新业务;南京银行不断丰富个人业务产品体系,整合与完善了以“商易贷”、“诚易贷”、“房易贷”三大产品为核心的“易贷”产品体系。作为首批进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商业银行之一,南京银行拥有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各类债券承销团、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等一系列业务资格,做市商排名和结算业务排名更连续多年位居市场前三甲。

城商行客户细分的探讨

CAP(客户—经营领域—产品)观念下的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中,客户无疑是最为核心的,因为无论是产品服务还是经营领域的选择,最终的服务对象和落脚点都在客户身上。鉴于城商行在银行体系中的弱势竞争地位,因此选择恰当的利基(niche)市场(即被市场中有绝对优势企业忽略的某些细分市场),通过专业化经营来获取利润便显得尤为重要。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粗扩客户划分,城商行客户细分须在大类区分的基础上进行精细化细分,以便为客户关系管理(CRM)和产品创新提供基础性工作。

客户细分的标准:客户价值

关于客户价值,主要有两个不同视角: 客户视角和企业视角。客户视角以客户为价值感受主体,企业为价值感受客体,是B2C价值,即顾客感觉到企业为我带来什么价值。企业视角以企业为价值感受主体,客户为价值感受客体,是C2B价值,即企业感受到客户为我带来什么价值。由于企业视角的客户价值更易于测量,所以我们这里采用企业视角的客户价值作为细分标准。

究竟哪些客户属于银行的关键客户?这个判定标准不是仅仅由客户的存、贷款数量来判定。有研究者认为,企业必须将他们的努力集中在能够连续向企业传递高价值的客户子集上,企业应当通过考察下列问题来分离他们的关键客户:哪些客户是最有利可图的和忠诚的、需要银行更少的服务、倾向于维持稳定和长期关系的客户;哪些客户在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上贡献了最大价值;和企业的竞争对手相比,哪些客户对银行更有价值。因此以客户价值作为细分客户的标准,使银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客户营销。客户价值不仅仅要考虑其当前价值,还要考虑潜在价值和预期价值(主要表现为客户的忠诚度),并分解为多种指标。

客户细分流程

客户细分是一项严谨而有序的工作, 通常以客户信息和营销数据为基础,以市场定义和业务需求为出发点,按客户特征及市场能力进行细分,从中捕获销售规律、客户潜在需求等,以便于通过分析数据和客户状态,建立客户细分模型,评估客户的潜在价值,找出不同客户产生增值的策略与机会。

以客户价值为标准的客户细分综合评价体系

总的客户细分标准是按照客户的当前价值、潜在价值和客户忠诚度(预期价值)的综合判断来区分客户,但由于零售业务与对公业务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对于零售客户和对公客户分别建立评价指标。

零售客户价值判断指标。零售客户的当前价值可由客户当前在银行的存款层次、客户参与本银行的业务品种数量、客户过去业务对银行所产生的利润等方面来评价;零售客户的潜在价值主要考虑客户的年收入、工作单位、年龄层次等方面;考察零售客户的客户忠诚度(预期价值)则要分析:客户与本银行合作时间、客户是否在其他银行拥有账户、客户是否在银行办理各项代扣业务。

对公客户价值判断指标。根据商业银行客户与服务的特点,对公客户价值当前指标主要由资产业务价值、负债业务价值、中间业务价值和交易成本组成。其中资产业务价值可再分解为贷款总日均、平均收息率、贷款担保方式等子指标;负债业务价值可从存款总日均、平均付息率、存款标准差和存款综合期限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中间业务价值可从中间业务收入、交易次数等方面进行考虑;交易成本主要由加权平均费用率来评价。

对公客户潜在价值主要从客户的发展潜力和合作潜力来考虑。发展潜力主要分析行业类别、企业规模、信用等级等。合作潜力的评价主要考虑两个指标:已消费银行产品种类数、需要且尚未购买的产品种类数。

对公客户忠诚的主要决定因素有客户满意和客户行为。影响银行客户满意的主要因素是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性价比和银行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态度。而忠诚客户的行为表现有三种:重复购买、交叉购买和新客户推荐。

关于微小企业和小企业客户的价值判断指标。某些城商行将小企业和微小企业客户业务总体归类到对公业务中,不过这二者特别是微小企业客户具有其特殊性,企业主个人财产和企业财产的划分很多时候并不是泾渭分明,这就使此类客户又具有一些零售客户的特征。因此在总体上依照对公客户标准设计客户价值判断指标时,可能还要加入一些零售客户价值判断的指标。这需要进一步研究得出相关指标。

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中,各级指标都应分配不同的权重,表示各指标对上级指标的重要程度。科学、合理的权重是评价过程中极重要的因素,确定各指标权重时,可采用两两比较重要性的层次分析法,根据经验和专家意见对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讨论,得出各层指标的权重。

经过客户价值的数据收集整理,可依标准进行客户细分,具体的细分技术中,聚类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式。针对细分结果,城商行可以实施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第9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野渡”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拟稿人 张娅)根据县委办《关于做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的通知》要求,澄城县金融中心成立了调研组,深入到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公司以及部分民营企业,重点对“十三五”期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情况、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以及金融风险防范面临的挑战等进行了调研,下面浅谈全县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做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全县金融业发展现状

我县金融业初步形成了以银行、保险为主体,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十三五”期间,县域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了国家货币信贷政策,金融总体保持了平稳运行,有力地支持了全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对接进一步紧密。通过定期组织召开政银企对接会,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支持了县域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大力拓展了适合“三农”的信贷产品和贷款方式,满足了“三农”群体的金融需求;加大了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力度,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金融创新不断深化。为贴近市场需求,拓宽融资渠道,各金融机构针对县域企业及农户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邮储银行推出“助保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建行推广“云税贷”、“抵押快贷”等信贷产品,联社针对经营良好且仍有信贷需求的企业客户、有实体但抵押物不足的企业分别推出“诚税贷”、“无还本续贷”及“融资性担保公司贷款”等产品,农行推出“网捷贷”、“惠农e贷”,长安银行推出“优税e贷”等,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创新信贷产品,以“最多跑一次”为改革统领,全面简化融资手续、压缩办贷时间、降低获贷成本,帮助小微企业和“三农”群体解决融资需求。

3.培育挂牌上市企业逐步推进。“十三五”期间,省市明确了企业上市挂牌奖励标准,为推动县域企业挂牌上市,我县积极组织资质较好的企业,参加市上举办的拟上市挂牌企业培训会,鼓励引导企业通过上市挂牌达到直接融资的目的,并根据企业意向,建立了拟上市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库,并成功上市挂牌企业1户。

4.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通过政府参股、控股华冠融资担保公司,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与县域银行合作,建立了银行、企业、担保公司三方共赢的良好格局,扩大了“三农”群体和小微企业的信贷获得率,提升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5.“智慧县域+普惠金融”项目落地实施。“十三五”期间,县政府与蚂蚁金服集团合作,通过对“互联网+”的应用,在支付宝智慧县域平台为我县农户开通了普惠金融信贷申请入口。根据大数据建立的授信风控模型,农户可申请到无抵押、免担保、全天候的金融服务,整个申请流程由农户在支付宝端完成,实现了3分钟申请,一秒钟审核放款,0人工干预,按日计息,随借随还的金融服务。“智慧县域+普惠金融”项目的落地,进一步推动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落实了乡村振兴战略部署。

6.金融生态环境持续良好。“十三五”期间,为更好地防控金融风险,县政府建立了金融风险防控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澄城县网贷机构风险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澄城县处置化解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澄城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澄城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领导小组等机构,并制定了《澄城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多个文件。组织开展了清理整顿各类违规违法金融活动、非法集资风险排查活动、逃废金融债务打击活动、处置化解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专项行动、金融领域涉黑涉恶专项斗争以及涉众型经济案(事)件风险排查等活动,切实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风险,严厉地打击了扰乱、破坏金融秩序的行为,同时加强日常监管,对全县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开展风险排查,严格落实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机构相关监管政策,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其合规经营,努力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二、全县金融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金融发展的潜力有待挖掘。“十三五”期间全县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无论是资本实力、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还是产品创新能力、人才队伍素质,都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特别是农信社的历史包袱未得到彻底化解,改制缓慢,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十四五”期间,提高金融企业综合竞争力显得更加重要,仍需在改革中发展壮大。

2.金融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融资结构、信贷结构不合理,企业直接融资步伐缓慢,企业债券市场严重滞后。“十三五”期间,信贷资金倾斜县域重点项目的力度不够,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信贷投入过大,潜藏着较大的信贷风险。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供应和中小微企业的有效融资依然不容乐观。“三农”群体资金需求仍得不到有效满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步伐缓慢。必须把金融结构调整摆在突出位置,加快调整金融组织结构、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的步伐。

3.金融风险亟待防范。“十三五”期间,尤其是疫情影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产能过剩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金融风险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金融业链条长,市场信息不对称,又易受外部因素干扰,不确定条件多,利益诱惑大,风险点多面广,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危害性强。“十三五”期间我县非法集资案件较“十二五”期间有所增多,尤其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上网跨域非法集资现象频增,稳控任务还很艰巨。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慢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防控金融风险,优化生态环境仍需加强。

三、做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因国际疫情影响,未来几年,世界经济仍将处于震荡调整期,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我县金融必须适应新常态的发展,把握、引领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挑战,实现跨越发展。

1.加大资金投放力度,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1)扩大金融供给总量。完善金融机构考核办法,建立财政性资金“存贷挂钩”考核机制,实行“多贷多存”,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向上级行争取更多的信贷规模,激励金融机构扩总量,调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支持。引导保险资金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深入挖掘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潜力,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

(2)优化金融产业投向。充分发挥银行主力军作用,支持保障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重点项目的融资需求。加大对金融机构涉农、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奖励补贴力度,充分发挥财政金融合力,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优化营商环境,改进信贷管理模式,降低企业获得信贷难度和成本,提高各类金融工具的使用效率,全面推动和提升县域内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质效。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降低三农融资成本,为农村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内的农户、企业及经济组织提供优质服务,抢抓政策机遇,不断完善农村资金互助社治理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3)做好县域融资平台转型升级服务工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县级融资平台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县级贷款审批权限;结合县域融资平台现状,改进授信评级机制,拓宽信息采集渠道,综合考虑贷款用途、融资背景、未来收益等要素,提高风险评级的合理性;落实服务价格相关政策法规,厘清各项收费项目,清理不规范经营行为,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评估费、抵押登记费、担保费等收费项目;在现有债务化解过程中,凡平台公司不能一次性结账的,协调承贷金融机构,与融资平台公司协商,尽快达成新的还款计划,科学合理释缓偿债压力,不盲目抽贷、压贷或停贷,切实防范处置风险中的风险。同时积极发挥我县融资担保公司作用,鼓励其依法依规为国有企业提供市场化的融资担保服务,实现融资平台转型平稳过渡。

2.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提升企业融资能力。

梯次推进企业挂牌上市。出台我县支持企业加快资本市场融资若干措施,积极推动一批企业改组改制,重点培育和扶持符合产业政策、具有我县特色行业和支柱行业背景、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阔的行业龙头企业作为上市后备资源。加强各类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在“新四板”挂牌融资。支持“新三板”优质挂牌企业分层或转板上市。鼓励和引导初创期创新型小微企业规范改制,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长板”先行挂牌,条件成熟后转“新三板”挂牌。加强与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战略合作,在挂牌企业资源培育、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信息交流共享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充分发挥“新三板”和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直接融资、规范治理、价值发现等重要功能,共同推动我县中小微企业在“新三板”和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打造县域企业挂牌上市集群。

3.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1)加快农信社的改制步伐。农信社是我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要力量,是服务“三农”、小微企业的主力军,改制组建农商行是主动深化地方金融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一步,是促进我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广泛运用政府、市场、农信社三个资源,着力完善经营管理机制,优化监管指标,全面加快农商行组建工作步伐,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经济发展水平,为我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2)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入驻,引进先进的服务模式和管理技术;推进银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业务模式;持续推进保险业创新,支持发展农村养老健康保险、扶贫小额信贷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普惠保险业务。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服务和保障我县农业发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种植(养殖)大户开展商业补充保险,积极发展果业、大棚蔬菜等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产品;积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的增信作用,加强公司能力建设,以政府资金为主导,鼓励多元化投资,提高担保规模和放大倍数,做大做强我县融资担保公司,增强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能力。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公司,增加农户小额贷款的投放,逐步规范民间借贷,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入农村,支持“三农”经济发展。

(3)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拓展。“互联网+”是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新组织、新市场的引入,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业态。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会出现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模式。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贷款、股票、债券等发行和交易直接在网上实现,大大减少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更加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真正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运作。互联网金融的拓展,将开创新的金融模式,进一步推动金融业向前发展。

(4)大力推进绿色金融试点。根据现阶段提出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要求,大力发展能效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碳排放权抵押贷款、林权贷款、集体土地抵押贷款等贷款方式,积极支持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项目和服务。支持传统企业依托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促进传统产业形成绿色新业态。

4.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处置,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1)加强金融机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机构,统筹协调推进金融监管工作。完善金融风险防控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监管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加强对辖内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以及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金融风险排查与监测,防止潜在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蔓延。

(2)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逃废债务联合惩戒机制,定期公布恶意逃废债务和“恶意脱保”的企业和个人“黑名单”,依法加大惩处力度,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做好债务清收工作,加大金融债权案件保全、执行力度,加强金融债权案件执行争议的协调力度,充分利用司法、公证、仲裁、调解等方式预防和解决争议纠纷,提高执行效率,依法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