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36:26
导语:在教育科研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课题的明确表述
课题的名称必须明确表述所要研究的问题。目前教育科研中,在课题名称的表述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第二,课题名称外延太大,研究对象的表述含混不清;第三,课题名称表述中研究的范围不清楚。
有的学者建议,研究者在课题名称中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如“初一代数自学辅导教学的实验研究”,研究的对象是初一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初一代数教学的自学辅导程序教学法,研究的方法是实验法。
(二)阐述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背景
1.研究目的、意义的论述
首先要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述此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即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本课题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阐述这部分内容,要认真、仔细地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做过哪些研究及其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这样,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拓展思路。
(三)研究范围和内容
1.研究范围的限定
任何科研课题,都应该有一定的研究范围。否则,课题研究就无法进行。
(1)对研究对象的界定
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研究对象总体范围进行界定;其二是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这既关系到研究对象如何选取,也关系到研究成果的适用范围。
①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进行界定。如果研究对象的总体不同,那么同一个研究课题所得到的结论就很可能不同。例如研究青年教师的素质,以经济发达地区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总体和以欠发达地区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总体所得到的结论就可能会不一样。因此,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进行界定就非常重要。
②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有不少课题中研究对象的概念模糊,外延不确定,如“厌学生”、“差生”、“青年教师”、“品德不良学生”等等。这都没有一个统一和明确的定义。因此,必须给予界定,以确定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正确选取研究对象的样本。一般来说,对这些模糊概念下定义,应尽可能使用有参考依据的、比较权威的、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说法。
(2)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
对研究课题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必须下比较明确的定义。这一方面可以使该课题研究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使课题思路明确清晰,具有可操作性,使研究成为一个有确切涵义的问题,具有科学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别人按照研究者规定的范围来理解研究结果和评价该研究的合理性。因为在教育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中,许多概念说法不一,观点各异,所以不下明确定义就无法显示研究目标。
例如:“化学教学中课堂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这一课题研究,对“思维能力”要给以明确定义,对“课堂实验”也要有一个限定:是指教师演示实验还是指学生动手实验。对一些关键概念给以界定,也称为“给变量下抽象定义”,即对变量的内涵做出明确说明。在的实际研究中,通常用确定变量的结构指标的方式来给变量下抽象定义,即分析一个变量的内容性质、范围角度结构,也就是说从哪些方面或哪些角度对变量进行研究。如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从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对学习的情感、学习的行为意向入手。研究学生的生活态度,可从学生的生活目标、学习态度、劳动态度、消费态度、娱乐态度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要使课题研究具备可操作性,还要通过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确定其操作指标。如学生学习态度中的学习行为意向,其操作指标是:学生到校率、迟到和早退的次数与时数、上课时认真听讲的情况、完成作业的认真程度等。给关键概念下定义,包括对所有关键概念下定义。如“在培训工作中提高校长政治素质的研究”中,不仅要对“政治素质”这一概念下定义(即政治理论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工作作风素质),还要指出“政治素质提高”的研究范围,即只涉及培训工作中校长政治素质的提高。
给变量下抽象定义,确定其结构指标,可以参照有关辞典、教育理论书籍、教育大纲、教材等对变量概念的科学定义,或参照国家教委及有关上级领导对教育问题的方针、政策、法规、守则、职责要求等。这就要求研究者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在研究之前要进行学习,要查阅资料,要对所研究的问题有基本的了解。
2.研究的内容
研究范围限定以后,就要着手考虑具体的研究内容。研究课题要通过研究内容来体现。一项科研课题,如果提不出具体的研究内容,就无从研究。研究内容的多少与课题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如果研究课题很大,那么研究的内容必定很多;如果研究课题较小,那么研究的内容也就比较少。研究内容必须准确体现研究课题。目前,教育科研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第二,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第三,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
有了具体的研究内容,就可以依据研究内容设计更为具体的 研究方案。如“班主任德育素质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研究”这个课题,属因果研究的范畴,在考虑具体研究内容时至少要包括三个部分,即:第一,研究并提出“班主任德育素质”的基本内容;第二,对选为被试的班主任进行“德育素质评价”,分析当前班主任德育素质的基本情况;第三,研究、分析中学生思想品德状况与班主任的德育素质的关系。这样,才能得出研究成果。
比较简单的研究课题也要考虑具体的研究内容。又如“职业高中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内容是;第一,分析几年来自费生的报名情况,从招生角度研究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第二,对几年来自费生与公费生的教育质量进行比较,从培养角度研究、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第三,对几年来自费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从分配角度研究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第四,如有必要,对有关职业高中办学模式与收费政策进行可行性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方法
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都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教育科研的每一项题目一定要有相对应的教育科研方法。例如,对青年教师的素质现状进行研究,必然离不开调查法;研究如何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一般总要用到经验总结法;探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否优于原有的教学方法,则宜采用实验法。
在教育科研中,仅用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不大容易得出科学研究结果。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与局限性,采用单一的方法,往往只能获取部分信息,而遗漏许多其它有用信息,难以做出全面准确的结论。因此提倡使用综合的方法,或几种方法并用,或以一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例如,我们进行教学实验研究时,当然主要采用实验法,但也要使用测量法对实验效果进行比较(如进行测验).也可以用调查法对实验效果进行比较(如了解学生的反映)。再如进行某项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以得到大量数据,但也要辅之以访谈调查,以使结论更加可靠,材料更加丰富。
“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要“做些什么”和“怎样做”。除了要叙述清楚使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之外,还要尽可能写得细致一些。如用调查法,可写明调查方式是问卷还是访谈。如果用问卷调查,最好能将设计好的问卷附上。如果是访谈调查,尽可能附上访谈提纲。若采用实验法,最好将实验方案附上。若采用经验总结法,可以把预计总结经验的内容项目、实践方案及用何方式积累材料、预计积累哪些资料写出。
当前在教育科研方法中,存在着几个问题:第一,大多数使用的仅仅是工作经验总结;第二,对调查法的重视很不够;第三,在实验法的使用上有滥用的情况,不了解实验法的科学涵义和特殊要求,随便在研究中冠以“实验”二字;第四,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有的虽然用了定量分析,但由于对统计方法不熟悉、不了解,因此分析方法不当,所得结论不科学。这些问题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是必须解决的。
(五)研究对象
在研究计划中,还需要充分考虑课题对被试代表性和典型性提出的要求,选定具体研究的被试,以保证研究结果可以说明一个地区、某一类情景或某一类对象的一般规律性,以使研究的结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确定研究对象的方式方法有总体研究和抽样研究。如果是总体研究,对总体范围要有具体说明;如果是抽样研究,则要说明抽样方法和样本容量。这部分内容可写在研究计划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写在研究方案中。
(六)研究程序
设计研究程序,就是设计研究实施步骤、时间规划。研究的每一步骤、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每个阶段需要的工作时间,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这样,研究者可以严格按步骤和时间要求进行研究,自己督促自己,自我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者也可依据此研究程序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与管理。
(七)成果形式
在研究计划中,还要设计好研究成果的形式,即最后的研究结论、研究成果用什么形式来表现。研究报告和论文是教育科研成果最主要的两种表现形式,还可以将研究成果写成专著、教材、手册等。比较小的课题写成最终成果形式即可;比较大的课题,除了要有最终成果形式,还应该有阶段成果形式。最后将阶段成果综合并发展成最终成果。或者将比较大的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分别有各子课题的成果形式和总课题的成果形式。
在研究计划中设计出成果形式,从研究者角度来说,可以明确将来用什么表现研究成果,从开始就可以着手向这方面努力,积累材料,构思框架,进行分工,以利于研究成果的顺利问世。从课题研究的管理者角度来说,可以据此进行检查验收。
(八)研究组成员
在研究计划中,将课题研究组负责人、成员名单及分工情况写出,目的是为了增强课题研究组成员的责任感,以利于计划的落实。
(九)经费预算及设备条件的需要
任何科研都需要一定的研究经费和研究用品,教育科研也不例外。例如,研究中查阅文献资料,不论研究资料是购买、租借还是复印,都需要一定的资料费。进行调查,就需要一定的调查费。印制问卷需要纸张和印刷费用,访谈调查有时还需要录音设备。进行实验要有实验设备和器材,要有实验费。最后的研究数据需要计算器和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需要有计算器或统计上机费。有些较大的科研项目,还要开会研讨,这就需要会议费。进行经费预算,不能多多益善,胡写乱要。要认真计划,不仅要有具体数目,还要写清用途。从课题管理角度来说,对此要审批,还要监督使用情况,如果发现有使用不当的情况,或者科研任务因研究者主观原因未能完成,要有惩罚措施。
关键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题训练;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721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以下简称《科研方法》)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对提高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素养、增强教师实际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从《科研方法》课程的实际开设效果来看普遍存在问题,甚至被许多学生称为是教育类课程中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一、《科研方法》课程课题训练的指导思想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
自英国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20世纪60年代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理念以来,迅速成为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引领教师通过反思实践教学,并通过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升教学层次和水平,是现代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科研方法》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关注的是教师如何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因此其应该直接为教师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成为研究者做好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准备。
从实际的状况来看,中小学教师由于缺少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不会做科研,这成为阻碍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技术性难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源自于教师从认识上对于这一理念的认可度还不够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教师教育课程在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现在教师教育中的《科研方法》课程的开设,多数限于科研方法一般性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实际技能性的训练重视不够,使得课程的教学在脱离了实际的科研训练之后变成了抽象的理论讲演。学生在学完了《科研方法》课程之后,对于如何从事教育科研活动仍然无所适从。因此,《科研方法》课程的开设应该紧紧围绕“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基本理念为中心,课程的目标应该定位于教会学生实际的掌握教育科研活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能力,从而最终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以此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在训练中求发展
从性质上看,《科研方法》课程是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特征的课程。其目标应该从总体上既需要服务于学生认知思维层次的提升,引领学生的认识达到理性的高度,同时也需要关注具体的教育实践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具体的教育问题研究能力。《科研方法》这两方面的性质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成人的学习往往更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对于绝大多数参加继续教育的一线中小学教师而言,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工作而学习是其基本的学习动因。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学习思潮在学生的学习中影响深远,“有用的就学,没用的不学”也成了很多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取舍的主要标准。虽然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是面对现实情况,与其否定这种思想的存在,不如在承认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做出适当引领和改进。因此,立足于学生具体科研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掌握,并逐步引导学生思维朝纵深化方向发展,应该是此课程开设的基本逻辑。
二、《科研方法》课程课题训练的实施策略
(一)“作业—课题—论文”一体化的课题训练模式
《科研方法》课程的开设一般需要先开设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等基础学科,其课程的开设一般在继续教育活动的中后期。这与学生后期完成的毕业论文在时间上有衔接的可能性。因此,在《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训练的针对性,可以考虑将学生的课堂训练作业与其以后的毕业论文的写作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课程作业和毕业论文粗制滥造的现状,为毕业论文写作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参与《研究方法》课程课堂训练的积极性,以此提高科研训练的质量。从可行性角度来分析,毕业论文的写作从其性质来看就是在完整的参与某个特定的课题的研究。而《科研方法》课程在“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的独立的从事课题研究。以完整课题研究的形式作为《科研方法》课程的训练内容
以对学生的科研素养的提升能够起到一个全方位的训练。因此,采用“作业—课题—论文”一体化的课题训练模式,课题研究就成了联接《科研方法》课堂训练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桥梁和纽带,使学生在实际参与某项课题的实际训练过程中,既强化学生在《科研方法》课程学习的实效性,同时也为后续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训练的具体实施策略
在具体课题训练的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参与教育科研训练的质量,可以从教学考核这一方面加大对学生课堂教学训练在学分考核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各类高校都有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相关政策,课题训练可以利用学生参与学校学生科研立项的机会,鼓励学生将科研立项与课题训练联系起来,以此提高学生参与课题训练的积极性。在实际的课题训练过程中,以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为中心,结合课程内容的教学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1.课题分解、逐一实施
一项完整的课题研究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基本过程,即课题的选择(选题)、课题的论证(开题)、课题的完成(结题),而其中又可以具体的分解为:课题的选择与界定、文献的检索与分析、研究计划的形成、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成果的书写、研究结论的论证等阶段。这一过程与《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顺序基本一致。因此,在学生的课题训练过程中,可以将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分解成不同的阶段和任务让学生分阶段的完成,并结合《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的内容进度逐一的予以实施。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参与训练进一步强化《科研方法》课程内容的学习,对课堂所学内容做出及时的巩固与练习,同时将整个课题研究活动分阶段的逐一实施,有利于保证整个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2.量化打分、层层推进
在将一个完整的课题分解成若干个步骤之后,为了保证各个阶段性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水平,需要按照课题研究的进程在各个不同的任务之间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局面。学生在完成各阶段具体的任务时,只有上一个环节的任务完成了,并且顺利通过特定的考核,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强化考核对于整个课题完成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在课题训练的实际过程中,为了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训练质量,需要对训练的每一个环节做出单独考核,并予以打分。在打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用等级制,但是无论如何需要建立一个考核的退出机制。以便让那些在训练的过程中不合格的作业重新接受练习,直到这个环节合格了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的研究。这样操作可能会使不同的学生在整个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进度会出现个别化的差异,但是为了保证整个课题研究的质量却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训练作业个性化的一种体现。
3.结题验收、强化考核
在课程结束之际,通过课题分解、层层推进的方式,学生的课题训练任务也基本接近尾声。此时所需要做的是对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结题验收,并对其整个的研究活动进行考核打分。结题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可以让学生写书面的结题报告和结题论证来完成其课题的结题工作,也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模拟参加结题活动中的答辩工作。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结题方式,严格考核在这里至关重要。对于考核结果优秀的课题研究成果,可以为学生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刊物上进行推荐发表,或者推荐到学校相关的刊物或学报上发表,以此激励学生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而对于整个的课题研究活动考核不合格的同学,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帮助机制和惩戒机制,让其通过帮助获得提高并能够在后续的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获得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
当前社会中英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了,在新课改的体系中也给予英语这门学科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可以说对学生英语来说就承担着启蒙的重大责任,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需要采取高效生动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前进。
1小学英语课堂学习的现状
我校有些学生在课堂上难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克服自己的习惯,课堂学习效率低下,通常上课几分钟之后才能安静,用心听课只能坚持几分钟或十多分钟,就自觉或不自觉的中断,注意力不能集中,经常课堂走神。
另外,大部分学生除了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外,很少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自己的英语学习任务。大多数学生都有依赖性学习心理,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表现为老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老师说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学习无计划安排,一切听从老师的安排,依赖老师,完全是在老师的安排下进行学习。可见,我校学生的英语学习主动性还不够强。由于这种依赖性学习心理,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自觉和积极性,严重影响英语自主学习的实现。
2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
2.1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
英语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一般在课堂上有一种紧张的感觉,比如,面对严厉的教师时,会有一种恐惧感。因此,教师应该以自然、平和的语气,巧妙地导入新课,尽量避免用命令的口吻进行生硬的提问以造成紧张的气氛,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不能进行挖苦、嘲讽。应该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应该加强合作学习,拓宽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2.2利用现代化手段教学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以及多媒体教学的出现,传统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多媒体教学具有自身的优势:新颖、直观、课堂容量大,其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虽然目前使用多媒体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去非难它,而是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说,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是目前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
小学英语教学课件相对简单,以有趣为特点,所以制作要注意经济、实用和简单,不必追求华丽。课件设计要符合教学规律,构思巧妙,情景真实,节奏合理,画面悦目,内容宜精不宜滥,要紧扣主题,围绕主线,既然要考虑教学的需要,又要注重发挥多媒体的特点与功能。
2.3游戏教学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若能将教授知识溶于课堂游戏之中,在玩游戏中学习英语,这种方式是学生非常乐意接受的。例如,在教人体部位的词face,mouth,nose,ear时,笔者将全班学生起立,让他们做"Touch your face/mouth/nose/ear"等动作,做对的接着做,做错了就坐下,能坚持到最后的几位同学得奖。通过这一游戏,学生就很容易地掌握了这些单词。
2.4模拟与角色扮演
学生根据对话内容,采用小组形式,分角色扮演。表演的内容可以是课本上的情景对话,或是由课本上的话题拓展的对话,或是自己设计的同一话题情景对话;一些有趣的故事也可由学生改编成人物对话,然后分角色模拟表演。模拟表演的运用,拓宽了课堂教学的视野,使学生将外语学习与社会各方面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弥补了学生不能经常走出课堂到社会上去学习的某些缺陷。
2.5故事改编
以课本上的故事情节为基础,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大胆改编故事,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学中同学们思维活跃,想法独特,畅所欲言,会给出故事的多种结局,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学生从不同的途径、角度探讨问题。这种上课方式会使学生们感到轻松自如,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3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保障
3.1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产生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杜威非常反对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反对在课堂的教学当中应用灌输式教学,主张解放学生的思维,并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充分的发挥学生主观能动的作用。
3.2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当前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所以比较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并比较孤独。教师需要让学生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小学生与其他人合作的能力。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当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够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掌握初步的社交能力,同时也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与环境。
3.3教师要学会教学反馈
英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有效的反思,从而有利于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要加强交流,借鉴经验,准确把握英语课程标准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语言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英语教学策略,发展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例如总结成功的经验。每堂课总有成功之处,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坚持把这种成功之处记录下来并长期积累,教学经验自然日益丰富,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也查找失败的原因。无论课堂的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课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使教学日臻完善。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以便达到有效的教学方案。
4总结
总之,小学开设英语课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同时它是一项艰巨而需要宏观意识的、与整体教学计划一并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广大英语教师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搞好小学英语教学,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创造性地教学,在不断的探索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桂华.深究小学英语教育的兴趣能力培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指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所采用的方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以为指导﹐采取多种方法﹐以探求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的质与量之间的变化和规律。
2、古代的中国和西方﹐都有总结教育经验的记载﹐所用方法有的是有关事实的记录﹐也有初步的经验概括﹐但都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兴起﹐社会科学研究的调查法﹑文献法﹑历史研究法﹐以及自然科学研究的归纳法﹑实验法﹑统计法等﹐都先后进入教育科学研究领域。
3、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教育科学研究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使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科学课;小学;实验;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220-01
小学科学课大量的篇幅是实验,而实验又是科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训练能力、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而现在农村的科学实验教学实际状况离这一目标的完成相差甚远:学生动手能力不是很强、创新能力比较缺乏,对实验设计、方法、步骤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特别是对学生观察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达不到教学目标中的要求。耐人寻味的是,一些学生对实验结果对答如流,实验操作却不尽如意,而对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培养正是实验课应完成的主要任务。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需要改进科学课实验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观念,建立以全面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重点的实验教学目标
在科学课中,每个概念的建立,每个规律的发现,都需要坚实的实验做基础。因此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会发现理论课上遇不到的问题,通过分析、反复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综合性、和谐性的发展过程,其中,科学实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探究、创新能力均得到了发展,这些能力正是科学课的核心。所以,实验课与理论课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根据实验教学这一特点,科学课的发展状况,实验课教学目标除了巩固认识和培养实验技能外,还应包括: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2、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方法,如实验设计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和仪器使用方法。
3、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和追求科学真理的不懈精神和创新精神等。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就应转变观念,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实验环境,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应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大胆提问、大胆设想、大胆选择、大胆创新,使其不拘泥于实验方法或实验步骤,给他们更多的选择自由。
二、优化实验教学模式,寻找解决困境的突破口
以往单向传输的操作模仿式教学,是同片面强调巩固知识、获取技能的实验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主体性、创造性发挥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要使实验课实现多重教学目标,就必须改革、完善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
1、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实验课的管理、实验计划的规定。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了解、实验作用的理解,使学生变为要我做实验为我要做实验,同时,在一系列参与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2、不应只重实验结果,更应看重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手、脑的结合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也得到态度、意识、能力的培养,即获得了综合性、协调性的发展。这是理论课替代不了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环节。首先,时间上应确保这一环节的完成;同时,应鼓励学生自己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或实验材料,如,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实验中,除了教材介绍的用钢尺做实验材料外,可让学生用塑料替代钢尺来做实验。当然,学生自己尝试可能有不正确的结果,但靠自己获得“为什么”的道路要比接受现成的“是什么”更有意义。成功的实验不一定是得到了正确结果,更重要的是参与和体验了探究过程。
3、教师应从监管者变为引导者。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的实验,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惑,而不是监督者,监督学生是否讲话、是否按规定的步骤操作、是否损坏了东西等。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实验操作,要放手给学生自由,改变那种“一放就乱”的旧观念。学生在实验中可以互相帮助、讨论,甚至争论。
4、采用各种激励措施,让每位学生都进行实验操作。改变做不做实验都一样、做不好不如不做的怪现象。教师在实验中或试验后提出一些与实验过程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一种动手实验的快乐。同时,应奖“勤”罚“懒”,褒奖“做”的、批评“看”的,形成一种“做”比“看”好的实验氛围。
总而言之,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探讨。农村实验教学方法的探讨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我们的一线教师要克服实际困难,做教学的有心人,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使实验教学不理想的现状得到进一步改善,努力提高科学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胡祥海.科学课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以《蜡烛的变化》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6,16(06):61-63.
关键词:教师口语 教学方法 探究
“教师语言技能”是研究教师口语运用规律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师范类各专业学生在教育、教学等工作中口语运用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培养未来教师职业技能的必修课。近年来,众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对“教师语言技能”课程从体系到内容,从教材到教法,从理论到训练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为我们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然而我们认为,作为一门以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性课程,它在课堂教学和训练指导方面都有其独特性,不能机械地依据或照搬一套教学模式而忽略了地区、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的差异。对“教师语言技能”课程构建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探讨:
一、突出重点,合理分配教学内容
《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普通话口语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和教师口语训练三部分组成。”
我院于2003年始在小学教育本科类学生的第三、第四学期开设“教师口语”课,并针对我院小教专业本科生的学习特点和将来的就业方向,将课程名称定为“教师语言技能”课,共36学时,选用由程培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教师口语教程》为教科书,同时选用郭启明编写,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教师语言艺术》,以及刘伯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师口语训练手册》为教学主要参考用书。
二、以“练”为主,科学处理“讲”“练”关系
毋庸置疑,教师语言技能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的侧重点是技能训练,很多教师也把口语训练作为本课程教学的主线贯穿始终,“训练为主、讲授为辅”在教师口语的教学中已达成共识。因为课时有限或学生数量多等原因,为了保证训练的时间和训练面以达到注重实践训练的目的,有些教师甚至放弃了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改为“以评代讲”,课内示范讨论、课外实践操练等教学模式来进行。我们认为,对于小学教育专业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进入大学的时间还不长,大一期间的学习内容主要以公共基础课为主,其中专业方面有许多学科的理论,如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他们并未接触或并不了解,如果一味注重实践训练而忽视理论的讲授,那将是一种无理论依据的盲目的训练,收效甚微。然而,要按照教材的要求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进行系统的理论讲解又不符合课时安排的现实,因此,我们考虑到现实情况,针对学生实际,确定了对理论知识“有所选择、突出重点”的方案,对“一般口语交际”中的单项表述――朗诵、演讲、“教师教学口语”“教师教育口语”和“教师职业交际口语”的内容进行有重点地讲解。在“讲”和“练”时间分配上,基本采用1∶3的比例进行,即用课时的四分之一时间进行理论讲授,用课时的四分之三来进行训练。在“讲”和“练”的程序安排上则采用灵活机动的做法,可以先讲后练,可以先练后评,可以集中训练集体讲评,也可以轮流训练逐个点评。
三、大胆创新,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法来自于教学实践活动,它指向特定的教学目标,遵循一定的教学程序。本课程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主的理论讲授型,代之以学生讲为主的技能训练型。
1.充分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语言技能”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课堂教学不能采用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式的方法,教师应尽量把讲台让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然而,经过高考的小教本科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能力水平都带有鲜明的“高考后遗症”,他们更习惯于被动参与,缺乏主动性。大学生往往“讷于言,慎于行”,在口头表达上还不如小学生主动,但本科阶段的学生都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独立自学能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师口语理论教学中,我们尝试了“学与讲结合”“内与外结合”的方法。在技能训练中,我们尝试了“定与选结合”“练与评结合”的办法。即在进行口语训练中,由教师确定训练的要求和范围,学生选择具体的训练内容和题目。
2.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了“示例演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和“模拟情境训练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示例演练教学法是支持自适应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例如,在进行一般口语交际训练中,我们将一些名家口语表达的声像资料用做示例,分析其特点,提供给学生模仿学习;同时将教师和部分语音条件优秀的学生在课堂所做的口语表达示范作为示例演练的形式,让学生从中体会各种口语表达形式的特点,帮助学生找出口语表达的一般规律。
“案例分析法”的具体操作法是将学生在课堂练习时的录像资料或学生课外收集的资料用做案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其中的优点或不足,以供学生参照改进。案例可以来自声像资料,也可以来自课堂实践;可以是典型的可供学习的,也可以是反面教材以便学生进一步提高的。
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基本没有教学实践经验,对教学工作的感性认识不足,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口语”和“教育口语”训练时,采用了“模拟情境训练法”。“情境”是知识产生或使用的具体环境,主要包括:(1)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案例或任务,(2)利用语言或其他符号系统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场景或任务等。例如:为了更好进入角色,我们要求同学之间都以“老师”相称;课前都要求学生备课、试讲;不管在台上讲几分钟,都要求有良好的教态,讲解内容正确,相对完整;要求小组合作,有老师,有学生,有课堂气氛。尽管学生的表现还很稚嫩,教学方法运用尚不完善,但实践证明,学生很感兴趣,认为这样的训练方法有现场感,也有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实验;方法;实践;观察;控制变量;理想化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7-0224-01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涉及到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抽象、理想化、比较、类比、假说、模型、数学方法等等。下面是我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一、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实践、理论再实践的科学研究方法
物理学通常遵循着这样的途径来研究和解决问题:观察实验——假设——实验验证——实践验证理论,即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不断循环上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解决了问题,提高了认识。在实验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这种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
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先要求学生进行两个实验:一个重物和一张展开的纸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观察哪一个先落地;再把刚才的纸团成一团,再让它与重物同时下落,观察哪一个先落地。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样重的纸张为什么有不同的现象?比较两个实验的不同点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是空气阻力的问题。这时提出假设,如果物体只受重力,下落的速度是不是可能与物体的重力无关呢?接着用牛顿管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并建立起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在其他领域,大至科学理论的建立,小至自行车、台灯故障的排除,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上基本上都是相似的,即通过观察提出问题——提出假设——用实验验证,有意识地、不断地通过实验教学渗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能使学生逐渐体会并学会应用这样的途径去思考问题,更有效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这种重要的方法和能力,对学生是很有益处的。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
观察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牛顿定律是从天体运动的观察开始的,观察宇宙射线是研究高能粒子的重要方法。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的兴趣。很多孩子是怀着深切的期望开始学物理的,他们从日常观察中积累了许多问题,期待在物理课中找到答案。能及时给学生满意的解答,会有利于保持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兴趣。但多数情况是限于知识准备不足,不能及时解答。这时当然可以说要在学过什么知识以后才能解释。可是,这样的话,一个学生连听几次,观察兴趣就会降低。如果改变一些方法,鼓励和指导学生继续从哪些方面深人观察,作好纪录,同时说明所观察的事物跟哪部分知识有关,现在的观察对将来的学习有什么好处,效果可能好些,更可取的办法是,教师给全班或个别喜欢观察的学生布置观察作业,观察跟讲到的知识有关的物理现象、技术设备以及人们的某些活动等等。
通过物理课的学习应该使学生观察的方法更好些,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素养。首先,要求观察的客观性,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各种观察的材料。其次,观察要抓住与观察目的有关的主要的方面,并且有步骤地、尽可能细致地观察。同时,要使学生了解科学的观察都要有详细的记录,要养成有序、及时记录数据的习惯。坚持在实验中渗透观察方法的教育,一定能逐步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观察素养,并培养学生成为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有心人。
三、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
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规律的探索中经常使用,如牛顿第二定律中加速度与力以及质量有关系,压强与压力及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等等。当多个因素同时作用、共同影响某一物量时,就要分别独立地研究其中某一因素的影响,这时就要暂时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以便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更好地研究这一因素与研究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再通过综合分析得出规律。欧姆定律的得出就是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电路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都会影响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先保持电路电阻不变,测出电流强度与电压的关系,再控制电路的电压不变,研究电流强度与电阻的关系,最后归纳得出欧姆定律。
控制变量的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当学生掌握了这一研究问题的方法后,就可以迁移、应用于其他的研究领域。
四、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理想化的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的理想化不是无根据的幻想,是在已有的实践基础上,根据逻辑法则,经过推论、判断得出的理想条件下的物理规律,理想实验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客观存在的事物常常具有复杂的多方面的特性,处于多种条件之下。理想化就是突出起主要作用的性质或条件,而忽略了其他次要的性质或条件,理想化的方法能使问题得到简化处理它能更深刻地反映现象的本质。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是物理学史上著名的理想化实验。
小球从静止开始从一个斜面上滚下,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后一个斜面的坡度越小,小球就滚得越远。伽利略就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他的理想实验,从而推动了动力学的发展。爱因斯坦在他的《物理学的进化》中是这样评价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伽利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在于他的研究问题方法,而不仅是实验本身。
1.倡导以数学为基础的唯理论的演绎法的是 ( )
A.亚里士多德
B.弗兰西斯·培根
C.笛卡尔
D.康德
2.以探索和创新知识、扩展和完善理论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是 ( )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发展性研究
D.预测研究
3.教育科学研究中选题的作用不包括 ( )
A.决定研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B.决定研究的内容
C.规定应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D.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
4.为揭示教育现象与过程发展规律,选取的研究对象必须是 ( )
A.数量的
B.有典型代表意义的
C.不可控制的
D.不同性质的
5.历史研究的核心是 ( )
A.搜集史料
B.分析、鉴别史料
C.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D.运用史学理论和方法
6.有严密的计划,有详细的观察指标体系,对观察情境有较严格的要求,这种教育观察研究的类型是 ( )
A.自然情境中的观察
B.实验室中的观察
C.参与性观察
D.结构式观察
7.全结构式教育观察记录表的编制要依据 ( )
A.观察内容的结构
B. 观察的场地和时间
C.观察的目的
D.观察的对象
8.按调查的目的来划分,除现状调查和相关调查外,还有 ( )
A.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
B.发展调查和测量调查
C.预测调查和测量调查
D.预测调查和访谈调查
9.测验对应试者的辨别能力,指的是测量工具的 ( )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10.从一般教育活动的本身分化发展而形成的教育实验,相关的教育家除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外,还有 ( )
A.梅伊曼和拉伊
B.桑代克和蒙台梭利
C.蒙台梭利和拉伊
D.蒙台梭利和杜威
11.较简单的单因素实验设计中,固定组比较设计的基本模式是 ( )
A.XO
B.O1X02
12.其内涵需要明确的概念,是定义的 ( )
A.被定义项
B.定义项
C.定义联项
D.定义的规则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标准预测试卷(五)答案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笛卡尔被称为西方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倡导以数学为基础的唯理论的演绎法。
2.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以探索和创新知识、扩展和完善理论为主要目的,往往与建立教育科学的一般原理有关。
3.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选题的作用。此题可用排除法,D项是文献检索的作用,而非选题的作用。
4.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选取研究对象的相关知识。为揭示教育现象与过程发展规律,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选取的研究对象必须有典型代表意义,这是教育研究中的抽样问题。
5.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发展规律的揭示是历史研究的核心。A和B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6.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实验室的观察。实验室的观察有严密的计划,有详细的观察指标体系,对观察情境有较严格的要求,这种教育观察方法能够有利于探讨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
7.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全结构式教育观察记录表。记录表要根据观察目的进行编制。
8.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调查研究的类型。按调查目的,教育调查研究可分为现状调查、相关凋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按调查手段可划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调查表法。
9.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被试者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也就是测验对应试者的辨别能力。一般要求对一个测验的区分度应近到0.4以上。
10. 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实验研究的历史发展。从一般教育活动的本身分化发展而形成的教育实验,这条线索的发展与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蒙台梭利和杜威等名字联系在一起。
11.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较简单的单因素实验设计。A项是单组后测设计,B项是单组前后测设计,D项是不等控制组设计。 来源:考试大
12.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定义在形式上的内容。定义在形式上一般包括被定义项、定义项、定义关联和定义的规则。被定义项如“教育”。
13.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演绎法。演绎法是从已知的一般性或普遍性的原理或结论出发,推论出个别或特殊结论的思维方法。演绎法分为公理演绎法和假设演绎法两种。
14.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归纳的类别。完全归纳法是指依据研究现象中的所有事实或个别部分归纳出对该现象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完全归纳法的结论比较可靠,但由于个别事实繁杂,难以一一考察。
15. 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数据资料的类型。等级数据资料仅表示研究对象属性的顺序,在统计中常用中数、百分位数、等级相关以及秩次检验等方法。
二、名词解释题
16.发展性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用于教育进步和学校运行的有效策略,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改进”。 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17.总体即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统计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部总和。
18.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
19.教育命题是有关教育判断的语句,是对教育活动所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思想。 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20.统计表是表达数据资料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用来表明统计指标与被说明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表格。一般由标题、序号、标目、数字、表注等部分组成。
三、简答题
21.简述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答:(1)确定调查课题;
(2)选择调查对象;
(3)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
(4)制定调查计划;
(5)调查的实施;
(6)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22.简述教育调查表的编制及其基本要求。
答:(1)教育调查表的编制应抓好两个环节,
①明确研究问题;②了解具体内容。
(2)要编制好调查表,还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②适用;②准确;③规范。
23.简述教育研究中定性分析的特点。
答:(1)定性分析目的在于把握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2)定性分析对象是质的描述性资料;
(3)定性分析的研究程序具有一定弹性;
(4)定性分析主要是对资料进行归纳的逻辑分析;
(5)定性分析对研究者及背景的敏感性。
24.简述影响教育统计分析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
答:(1)研究课题的性质;
(2)数据资料的类型;
(3)统计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
四、论述题
25.试述教育观察研究的主要特点。
答:(1)教育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搜集资料的活动;
(2)教育观察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
(3)教育观察的对象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实现象,具有直接性;
(4)教育观察是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其结果的解释也是以有关理论为前提的;
(5)教育观察总要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一类是人的感觉器官,另一类是科学的观察仪器与装置。
26.试述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的基本过程。
答:(1)确定理论研究课题。教育理论研究首选要确定选题,即明确理论研究要研究什么问题。
(2)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这是教育理论研究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3)确定概念范畴并提出研究假设。
(4)形成理论体系并进行检验。对理论的检验可以分为两种,即实践检验和逻辑检验。
(5)拟定理论研究的论文写作提纲,撰写理论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研究论文一般包括标题、问题的提出、论点、论据、结论等基本成分。
13.先假说,后求证,是从一般到个别,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这是逻辑思维方法中的 ( )
A.分析
B.综合
C.归纳
D.演绎
14.结论比较可靠,但由于个别事实繁杂,难以——考察,这是归纳法哪一具体方式的特点? ( )
A.完全归纳法
B.简单枚举法
C.科学归纳法
D.因果联系归纳法
15.仅表示研究对象属性的顺序的是 ( )
A.计数数据资料
B.等级数据资料
C,等距数据资料
D.比率数据资料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6.发展性研究
17.总体
18.教育实验研究
19.教育命题
20.统计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1.简述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22.简述教育调查表的编制及其基本要求。
23.简述教育研究中定性分析的特点。
24.简述影响教育统计分析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一、微课的概念和特点
1.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以短小的视频资料为主要载体,向学生展示某个知识点为目的,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的教学活动。现代社会,生活、学习、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微信、微电影等浪潮兴起,无不反映微时代的到来,当然微型的学习在这个微环境中应运而生,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对教师而言,教课是主要的教学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中便出现了微课,是时代的产物,成为了教师专业教学的重要载体。对学生来说,微课是他们信息化社会学习的新方式。
2.微课的特点。
微课与其他课程不同,短、精是它显著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微小的时间:微课大大缩短了教学的时间,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很好的消化和吸收,而且不会觉得很累,微课只需要传统教学半节课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这是传统教学无法超越的。微课基本的表现方式是以微视频为基础,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不但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还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尤其在英语教学方面,能够更有效的促进知识的吸收,消除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产生的抵触心理,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微少的内容:微课的内容看起来很少,但内容非常精辟,浓缩的都是精华,比传统的课堂更能突出教学重点,微课知识较为集中,通常是围绕着某一个知识点来展开,然后进行拓展,意图明确。微课在多媒体的引发下,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英语的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微课以微视频中形象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恰好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心。
(3)微小的数据:微课中视频资源容量一般很小,也可以在线观摩查找教学资源,把它直接存到U盘中,方便教师对教学方法研究,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使英语教师的专业性得到发展。
二、微课在英语教学方面的现状及问题
1.微课与英语教学的现状。
(1)英语教学方面,在选题上能够掌握突出重点,思路清晰,但是语速太快,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
(2)英语教学的技术方面,不能体现出个性化,学生不能对微课进行自我调整,吸收的知识参差不齐。
(3)英语的学习方面,交互的功能不强,尤其是在线互动方面,没有完善人机交流的功能
(4)教师方面,能力有高有低,对信息的处理不到位,影响教学气氛,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下降
2.微课与英语教学出现的问题
。(1)理论性的研究需要强化。虽然微课发展的很快,研究的领域也非常广泛,各种设计和开发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可是对英语教学的研究的成果和深度远远不够。
(2)微课应用到教学中的实践效果不明显。实践效果好不好主要看学生的成绩是否提升了、学习的效率以及兴趣是不是提高了,如果是这样,说明你的微课教学方法是成功的、有价值的。
(3)微课的设计理论有缺陷。许多老师设计的微课方案理论性很强,而且框架复杂,不更更好的在实践中应用,与实践脱节。
三、整合是微课与英语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1.多媒体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1)多媒体与课文的整合。以前我们学习英语的方式是预习,只是针对课本的本身,信息量是有限的,而且枯燥无味,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信息资源获取大量的相关知识,进行处理,把最有用的知识以多媒体的形式放到课件当中,来强化对知识的学习。但重要的是合理做好资源分配,教师要协调好这个知识点要用怎样的教学模式,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将多媒体和课本的整合优势发挥到最极限,将不同的知识点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表现出来,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尽相同,学习的重点也不同,不能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别,教师要对每个地方做出不同的分析,根据教学实践,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实现多媒体与教学的完美结合。
(2)多媒体与英语听力课的整合。对于英语而言,听力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位英语教师都会加强学生听力方面的学习,但是教师总是用相配套的磁带等进行听力训练,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出现厌烦甚至抵触的情绪,对听力课的态度急转直下。多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个不良的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丰富听力课的内容,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相结合,丰富了听力课的模式,也加强了听力的效果。在如此多种教学方法下,学生的学习效率必然会提高,逐渐的学生们就形成自觉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教师还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检验学生的个体情况,因人而异,尽量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的主体,找出不足之处,不断完善教学经验。
(3)多媒体与英语口语的整合。英语口语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英语学的再好以往学生练习口语的方式无非是读课本、背课本,更不用谈什么兴趣,英语练习口语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大声的说出来,但是学生们的口语水平不同,有的学生说不出来,甚至于不敢去说,这是英语口语的一个瓶颈。通过多媒体和英语口语的相结合大大提供了学生练习口语的机会,教师可以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个别或者是分组练习,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说出来,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使他们能去说、敢去说,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4)多媒体与阅读的整合。阅读在英语学习之中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对考试而言,分值较大、消耗时间较长,学生们都会觉得很吃力,但是一旦阅读的能力提升,也不会有很大问题。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很重要的问题,运用多媒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把单一的文字或者单词、每段话演变成多种多样的微课件,来引导学生对英语的阅读兴趣,通过微视频让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和内容,教师还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的去寻找答案,从而使学生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让学生进行分组交流,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经过反复的实践练习,使学生熟悉整个课文的阅读模式,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总之,无论是英语的口语、听力、阅读还是其他方面都要运用正确的整合方法,用情境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交流型教学法等等,也可以把他们相互结合、穿插,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全面提高。
2.确立英语教师在多媒体中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在指导地位,是学生们的导师,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教师微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丰富多彩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良好的指导和沟通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知识、发挥想象。指导与沟通最重要。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的切换多媒体视频,教师与学生们的交流才是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多媒体只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不能成为主体,所以教师要分清角色,处理好教师、学生、多媒体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教学工具,如果把多媒体看的过于重要,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本末倒置的,要正确处理教师在教学当中的位置,我们一再强调整合,如何整合、怎么整合,到底谁去整合,是教师。有些人认为多媒体信息化教学的出现代替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的任务就是制作微课件,在课堂上播放各种各样的视频,认为这就是多媒体与教学的整合,其实是错误的想法,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主导,永远也不会改变,仅仅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实践作用也非常小,学生兴趣会日益下降,掌握的知识也受到了限制,所以说教师无论如何是不可替代的。
3.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学生在学习上是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不能是教师总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学生随声附和,思路总是跟着教师走,没有自己思考空间,连听没听懂都不清楚。多媒体整合教学完全改变了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和教师之间有了交流、沟通,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了自己的意思和能力。学生的角色地位发生的转换。多媒体整合教学是教师的好帮手,尤其是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不了、教师不好用语言来解释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手段,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解决。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