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血压治疗的新方法

时间:2023-06-14 16:36:26

导语:在高血压治疗的新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血压治疗的新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治疗方法 心理状况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3-105-02

近年来对高血压病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研究已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1~4]。本文通过对用不同方法治疗的97例高血压病人心理状况及个性进行比较,探讨心理、个性与高血压病的关系,为寻求良好而有较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高血压病组,选自2007年8月~2008年2月间在医院门诊的高血压病人共97例(男58例、女39例),平均54.±5.3岁,全部病例符合WHO原发性高血压病Ⅰ~Ⅱ级的诊断标准[5],排除肝、肾、脑疾病及继发性高血压。设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共40例(男23例,女17例)。两组在年龄、文化、职业、婚姻等社会人口学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6]对全部受试自评心理状况,用龚氏修订艾森克人格问卷(EPQ)[7]了解受试的个性特征。全部病人分三组:其中31例很少或没有参加气功、太级、放松及其他体育活动,仅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称单药组),29例没有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系统治疗,而积极参各类体育运动(称运动组),另有37例既服用抗高血压病药物也参加各类体育运动(称综合治疗组)。

2 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P

2.2高血压组与对照组EPQ评分比较

3 讨论

有人认为高血压病人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偏执等[1]。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病人SCL-90中9个症状因子分均高于健康人群,说明高血压病人存在较多的不健康心理,与文献报道一致。

这些不健康心理状况究竟是引起高血压病的心理原因,还是患病后对疾病的必理反映,目前研究者看法不一。有的认为:不稳定人格的人易紧张,常焦虑、情绪波动,可导致高级神经中枢功能紊乱,外周血管收缩,肾素与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2]。本研究组中高血压病人比健康人更内向,情绪不稳定,同时还发现:病人中内向不稳定者较外向稳定者的较多的心理障碍,提示个性心理特征和状况与高血压病人有一定的关系。然而另一观点则认为:高血压病人生活质量(QOL)较差,是疾病本身造成,与心理社会因素无关,是由于被诊断为高血压病后出现的“标签反应” [3]。心理障碍是高血压病的病因还是结果或兼而有之尚需深入研究。

鉴于高血压病人的不良心理状况是客观存在的,临床医师们主张对高血压病除采用取药物治疗外还应综合治疗,如生物反馈、健康教育(低盐、低脂、减体重、增运动等),放松训练,认知疗法,社会支持等[4]。本研究还显示:综合治疗病人的心理障碍少于单一治疗组病人、运动治疗组病人心理问题少于单药物组。因此认为:运用综合治疗可以改善病人心理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卢宁,朱昌明.集中心身疾病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与个性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2):60-63,69.

[2]Burke V, Beilin L, German R, et al. Association of Life Style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Wish blood Pressure and Hypertnsion : a cross sectional study in the eldenly[J]. J-Clin Epidemiol. 1992; 45:1061.

[3]张苏范,栾建安.高血压病人生活质量的初步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1):6-7,5.

[4]张苏范,王成轻.综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三年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6):241-243.

[5]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级).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7.

第2篇

这是江苏省首次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施行的射频导管消融去肾部分交感神经手术,术后两位患者血压下降明显,观察一周后顺利出院。

专家介绍,微创介入手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为我国人数众多的高血压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选择,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对于这两位高血压一直难以控制的患者而言,如果没有这种手术治疗,将会出现高血压病的多个并发症。

手术前后用了不到60分钟时间,医生在给患者局部麻醉之后,从大腿根部股动脉进行穿刺,借助动脉造影的指引,巧妙地将一根直径1.3毫米的射频消融导管头端,送到患者的肾脏动脉内,然后根据患者肾动脉的长短和粗细,精确选取4~6个靶点,使用8~10瓦的能量,消融肾动脉外膜的部分神经末梢,阻断支配肾脏的交感神经,从而达到控制高血压的治疗目的。

患者术后平均血压保持在129/76毫米汞柱,辅助少量药物,基本可以维持在理想水平,患者和家属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消融肾动脉外膜的交感神经可控制高血压

专家介绍,人体内的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是导致高血压的关键因素,因此,抑制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可以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及其相关并发症。消融位于肾动脉外膜的交感神经,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从而达到控制高血压的目的。

从2007年开始,澳洲学者就将现代导管技术和射频消融技术,应用于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创立了经导管肾脏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治疗高血压这一新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国内学者随后也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这种手术可以帮助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减少降压药的种类和剂量。医生们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掌握了消融的能量、时间、温度等技术参数,从而保证了手术的成功。

为高血压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选择全球健康调查显示,每年约有700万人因血压控制不良而死于高血压相关疾病。据调查,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2亿人,每年有l000万新增加的高血压患者。全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29.8%、24.7%和6.1%,呈现“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偏低,发病率增长迅速”的局面。

高血压疾病的后果往往是靶器官的损害,显著增加冠心病、心功能不全、中风和肾功能不全等发生率,并且其发病具有年轻化趋势。目前,高血压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早期、联合、长期治疗,对于1级高危或者极高危、2级及其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均应该采用联合治疗方案。

医学界一直在寻找高血压治疗的新策略,希望能“一劳永逸”地治疗高血压病,使患者无需长期服药就能持续有效地降压,并能减少该病引起的靶器官损害。而介入手术治疗高血压,即是医学界目前正在重点探索的治疗新方法之一。

第3篇

【关键词】 高血压;循证医学;性低血压;晨峰高血压;肾功能衰竭;动脉硬化;继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糖尿病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是心血管领域内重要的课题,也是当今的社会问题。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高血压患病率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上升的趋势。目前,中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超过8000万以上,数量占世界各国首位,其防治问题是当前医学界研究的首要问题之一。

老年高血压有其特点,如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高,舒张压水平偏低,脉压增大,波动性大,晨峰高血压现象显著,合并症多等。因此,老年高血压治疗较青年高血压更复杂,也更困难。近年来,随着医学迅速发展,老年高血压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深入,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药物不断涌现,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及资深专家临床经验的指导,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得到了良好的医治,达标率升高,合并症的发生率下降,降低了反复住院率和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受益匪浅,获得良好转归,充分反映出我国老年高血压诊断与治疗的发展现状。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由于地域、经济、临床资历、临床经验等差异,医学界对老年高血压治疗问题仍存在分歧。为进一步提高老年高血压的诊治水平,目前的形势发展需要就治疗上的有关问题的难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共识性治疗新策略。

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委员会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与中国高血压联盟共同倡导撰写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专家共识。共识专家组参考了1999年以来发表的高血压指南及有关老年高血压论述的部分内容,包括ACC/AHA(1999)、WHO/ISH(1999)、JNC 7(2003)、ESC/ESH(2003)、日本高血压防治指南(200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和ESC/ESH(2007)等。根据近年来有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及老年高血压防治进展情况,综合共识专家的丰富临床经验撰写而成。本共识包括前言、中国老年人群高血压流行特征、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老年高血压的诊断及危险评估、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及随访与管理,力图反映近年来老年高血压治疗的新进展、新技术以及专家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共识性新经验。旨在为心血管专科医师、老年科医师和全科医师对老年高血压治疗做出临床决策时提供参考依据。目标是提高医疗质量,使老年高血压患者获得最大裨益。

1 中国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流行特征

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群中,年龄≥60岁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9.1%。据此患病率和2005年我国人口数推算,目前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达8346万,约每2个老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而且,老年高血压患病人数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其增加的主要原因有:(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根据2000年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数据,年龄≥60岁的人群占总人口的10.45%,2003年为11.96%,2005年为13.00%。(2)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增加。1991年全国高血压调查结果显示,年龄≥60岁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0.4%,到2002年增加8.7%,增幅为21.5%。另有研究显示,部分城市老年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60%。

高血压是中国人群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对老年人群的健康影响尤为突出。我国队列研究显示,在相同血压水平时,伴随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等其他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总心血管病发病危险也增加;在老年高血压病例中60%~85%的患者均伴有任意1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调整高血压和其他危险因素后,与35~39岁年龄组相比,≥60岁人群的总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5.5倍。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显示,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2.2%和7.6%,虽然高于全国人群的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仍处于低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有效地防治老年高血压是减少老年心血管病危害的最主要措施之一。建立和逐步完善对老年高血压的诊治方案,采取有效的高血压防治措施,减少总心血管病危害,努力提高广大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是当今心血管病研究领域的重要目标。

2 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

2.1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高和脉压大: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随年龄变化的趋势,显现出收缩压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而舒张压多于50~60岁之后开始下降,脉压逐渐增大。

2.2 血压波动大:老年高血压患者在24h之内常见血压不稳定、波动大。要求医生不能以1次血压测量结果来判定血压是否正常,每天至少常规测量2次血压。如果发现患者有不适感,应随时监测血压。

2.3 易发生性低血压:测量患者平卧10min血压和站立3min后血压,站立后血压值低于平卧位,收缩压相差>2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相差>10mmHg,诊断为性低血压。性低血压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站立不稳,视力模糊,软弱无力等,严重时会发生大小便失禁、出汗甚至晕厥。老年人性低血压发生率较高,并随年龄、神经功能障碍、代谢紊乱的增加而增多。1/3老年高血压患者可能发生性低血压。多见于突然发生变化以后,血压突然下降。此外,老年人对血容量不足的耐受性较差,任何导致失水过多的急性病、口服液体不足以及长期卧床的患者,都容易引起性低血压。

药物引起性低血压较常见,应高度重视。容易引起性低血压的药物包括4类:(1)抗高血压药物:可使血管紧张度降低,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尤其在联合用药时,如钙通道阻滞剂(CCB)+利尿剂等。(2)镇静药物:以氯丙嗪多见。氯丙嗪除具有镇静作用外,还有抗肾上腺素作用,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另外还能使小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3)抗肾上腺素药物:如妥拉苏林、酚妥拉明等,作用在血管的α_肾上腺素受体上,阻断去甲肾上腺素收缩血管作用。(4)血管扩张药物:如硝酸甘油等,能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

2.4 晨峰高血压现象:老年晨峰高血压是指血压从深夜的低谷水平逐渐上升,在凌晨清醒后的一段时间内迅速达到较高水平,这一现象称为晨峰高血压或血压晨浪(blood pressure morning surge)。老年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晨峰高血压现象比较常见。晨峰高血压幅度计算方法各异,常用的方法为06:00~10:00血压最高值和夜间血压均值之差,若收缩压晨峰值≥55mmHg,即为异常升高,有的患者可达70~80mmHg。

2.5 并发症多:老年高血压并发症多且严重,包括动脉硬化、脑卒中、冠心病、心肌肥厚、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长期持久血压升高可致肾小球入球动脉硬化,肾小球纤维化、萎缩,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此外,对老年白大衣高血压和假性高血压现象目前尚无一致意见,但应当给予关注。

3 老年高血压的诊断及危险评估

3.1 老年高血压的诊断

3.1.1 诊断标准:老年高血压是指在年龄>60岁的老年人群中,血压持续或三次非同日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若收缩压≥140mmHg及舒张压

3.1.2 注意事项

(1)应结合家庭自测血压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进行诊断:家庭自测血压对于常规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评估是有益的,24h ABPM对老年人群中的假性高血压、晨峰高血压及血压波动性等的评估是必需的、有效的。与诊室血压相比,家庭血压或24h ABPM对预测老年高血压的预后方面意义较大。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中推荐,家庭自测血压正常上限参考值为135/85mmHg,动态血压的正常值为24h平均值<130/80mmHg,昼间平均值<135/85mmHg,夜间平均值<125/75mmHg。

(2)继发性高血压的鉴别:老年患者中内分泌性高血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Cushing综合征或甲亢性高血压等,应进行鉴别。对于突发、波动性血压增高的老年患者,应考虑是否可能患有嗜铬细胞瘤,可通过血、尿儿茶酚胺检测及腹部超声或CT检查明确诊断。老年患者中肾实质性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导致的肾血管性高血压较多,应进行以下检查除外这些疾病:怀疑为肾实质性高血压时,应在初诊时对所有高血压患者进行尿常规检查;疑有多囊肾时,同时做腹部超声检查;测尿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及血肌酐浓度等,了解肾小球及肾小管功能;疑为肾血管性高血压时,进行腹部血管杂音听诊;检测血浆肾素活性及肾功能;测定肾脏体积;肾动脉超声检查、增强螺旋CT、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3.2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及临床疾病:高龄本身就是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之一,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多属高危及极高危患者。同时,在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合并的临床疾病方面,老年高血压患者具有与中青年患者不同的特点。

3.2.1 危险因素:老年人收缩压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而舒张压在>60岁后则缓慢下降,脉压增大;Framingham研究已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严重的靶器官损害显著相关。同时,老年患者中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高(最高可达30~40%),而高血压与高胆固醇血症同时存在时动脉粥样硬化更易发生和发展。

3.2.2 亚临床靶器官损害及并存的临床疾病

(1)心脏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常见到舒张性心力衰竭,大多数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88%)患有高血压,血压控制不良是诱发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最常见因素,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心律失常的出现也加重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同时,心房颤动在老年患者中较常见,我国学者研究显示,年龄>80岁的人群心房颤动患病率达7.5%。高血压导致的左心室肥厚和左心房增大都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2)血管

血管的损害以大动脉僵硬度增加为主要表现,与增高的脉压相关。老年患者的动脉硬化常表现为多支血管动脉硬化并存(颈动脉、股动脉、肾动脉I内膜中层厚度增加或有斑块),在中国,年龄>50岁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下肢动脉疾病发病率为25.4%。目前,颈动脉超声技术常用于检测血管损伤及更准确地危险分层,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12m/s已被用于评估中年高血压患者的主动脉功能异常,踝臂指数<0.9也提示周围血管损害。

(3)肾脏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肾血流、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肾小管功能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早期血肌酐可能相对正常,但eGFR或肌酐清除率有下降趋势。微量白蛋白尿异常较为常见。中晚期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且大于年轻人。

(4)脑

脑卒中常见于血压控制不佳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通过CT及MRI检查发现腔隙性脑梗死以及脑血管异常的患者>65%,此人群中左心房增大及心房颤动多见。头颅CT、MRI检查是诊断脑卒中的标准方法,通过MRI进行的无创脑血管显像可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分层。MRI检测出的小的无症状脑梗死、微小出血及脑白质损伤的患病率随着增龄及高血压值增加而增加,并与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痴呆风险的增加相关。老年认知功能障碍至少部分与高血压有关,故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可进行认知评估。

3.3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评估

3.1.1 危险评估流程(图1)老年高血压患者

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确定危险因素

确定靶器官损害及相关临床疾病

危险分层

图1 老年高血压患者危险评估流程3.1.2 危险分层,见表1。表1 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分层《中国高血压指南(2005)》注:SBP=收缩压,DBP=舒张压;危险因素:SBP和DBP水平(1~3级);年龄:男>55岁,女>65岁;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缺乏体力活动;C反应蛋白升高

4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

4.1 老年高血压治疗原则和目标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应考虑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合并心血管或非心血管疾病等综合因素,积极而平稳地进行降压治疗,通过降压控制危险因素及逆转靶器官损害,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老年高血压的目标值,JNC7和ESC/ESH 2007指南指出,所有年龄患者的血压目标值都<140/90mmHg;ESC/ESH 2007指南还指出,如果患者能耐受,还可以降得更低。糖尿病、高危/极高危以及脑卒中、冠心病、肾损害等血压应<130/80mmHg。

大量随机临床试验表明,对年龄>60岁高血压患者(无论是收缩/舒张期高血压或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降压治疗均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和病死率,使老年患者获益。据SHEP、Syst_Eur、Syst_China等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的综合分析,降压治疗可使脑卒中事件下降33%,冠心病事件下降23%。一项荟萃分析表明,治疗年龄>80岁高血压患者,可以降低致死和非致死脑卒中以及心血管事件,但全因死亡率无下降。而近年来的HYVET研究年龄≥80岁、160mmHg≤收缩压<200mmHg、舒张压≤110mmHg的老年患者通过有效的治疗,使血压控制在150/80mmHg以内,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比较,主要终点-致死、非致死性脑卒中及各种原因死亡均降低具有显著意义。在SHEP试验中,血压降至<150mmHg时对脑卒中的预防效果是最强的。Framingham研究中,对>65岁有心血管并发症的老年人进行了18年的随访研究,发现收缩压在140~150mmHg的患者组心血管风险最小,提示可能是老年人的合适血压水平。

老年患者舒张压应降到什么水平尚不清楚。SHEP研究认为舒张压<60mmHg时,预后不良风险增加;Framingham研究观察到J形曲线;INVEST研究同样显示了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降压治疗有J形曲线,舒张压≤60mmHg,则心血管事件增加,这是因为舒张压降得过低,会影响冠状动脉血流灌注。但Syst_Eur研究未能证实舒张压降至55mmHg有害,故究竟舒张压降至什么程度为好还需进一步研究。2007年ESC/ESH指南指出,舒张压不应低于60mmHg。

日本2004年版的高血压治疗指南中指出,考虑到生理功能的变化和并发症发生率,老年人可分为低龄老年(年龄≥65岁)、中龄老年(年龄≥75岁)和高龄老年(年龄≥85岁)。对高龄老年患者,需要充分考虑降压治疗对心血管并发症和心脑肾血流灌注的影响,设定的初始降压治疗目标可略高,但最终目标血压应<140/90mmHg。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中老年人高血压治疗目标为收缩压<150mmHg,如能耐受还可以进一步降低。主要由于老年人血压降低的难度大,特别是考虑到了老年患者的主要器官灌注需要,因此要采用逐渐达标治疗的步骤。

老年人降压治疗应当遵循个体化原则,平稳、缓慢,药物的起始剂量要小,逐渐增加剂量,需考虑到老年人易出现的不良反应,特别是性低血压,故需监测不同血压,尤其是立位血压,同时需观察有无其他的不良反应。

4.2 老年高血压治疗的选择及流程

在药物治疗前或药物治疗同时均需进行非药物治疗,包括戒烟、限制饮酒(酒精<20~30g/d),肥胖者需减轻体重,限制盐的摄入(<6g/d),减少饱和脂肪酸及总脂肪的摄入,多食水果、蔬菜,有规律的有氧体力活动(步行、慢跑),每次30~40min,每周3次以上。改变生活方式的治疗有利于降压及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

降压治疗获益主要来自血压的控制,因此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是非常重要的。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应当遵循高血压防治指南,但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的选择应该考虑到老年患者的特点、高血压分级和有无并发症,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需了解既往用药有利和不利的反应、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或其他共存的疾病对降压药物疗效和耐受性的影响。药物应当选择作用持续24h的长效制剂,每日一次服药,依从性较好。

已有大量临床试验显示利尿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降压治疗的效果和益处。利尿剂可与CCB、ACEI、ARB联合应用以增强效果,但利尿剂要从小剂量开始,并且需考虑到对血钾、钠等电解质的影响,以及对糖代谢、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的不利影响。噻嗪类利尿剂可用于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

α受体阻滞剂易引起性低血压,特别是老年患者发生率更高。故不宜作为老年高血压治疗的一线用药。但老年高血压合并前列腺肥大者仍可考虑应用,如特拉唑嗪等。

第4篇

为此,本期《家庭医药》特联合专家独家“三高作战路线图”,告诉您在确诊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之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和思路,根据不同的病情,第一步应该做什么,第二步应该做什么……本“路线图”, 就是一份通俗版的三大慢性病治疗指南!就是我们抗击“三高”的行动纲领!

对抗血脂异常:反“潜伏”

血脂异常这个“敌人”非常狡猾,它从来不会大张旗鼓地“大兵压境”,而是采取“缓慢渗透”的策略,在人类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潜伏”起来,进行破坏活动。也就是说,人体出现血脂异常,大多是“静悄悄”的。因此,即使没有不适症状,我们也应根据具体情况对血脂进行定期监测,这是抗击血脂异常的第一步,或者叫“战前准备”。

而最容易产生偏差的,应该是 “作战”的第二步:对“敌情”的评估。因为血脂检查的项目较多,而且不能简单参考化验单上的正常值确定危险度,这需要您仔细阅读本作战图的第二部分(作战评估――血脂异常的判定)。

如果“敌情”评估的结果是确需药物治疗,整个“战役”就进入关键的第三步。在这一步,您需要的就是坚持用药的决心,战胜疾病的信心。

第一步“战前准备”:“监视”血脂

(1)40岁以下,如血脂正常,每2~5年检测1次;40岁以上或40岁以下血脂异常者,每年检测1次。

(2)心血管高危人群每6个月检测1次血脂。

高危人群包括:有冠心病、脑中风、高血压或糖尿病者;体型肥胖者;直系亲属中有较早(男性45岁以前、女性55岁以前)患冠心病或心肌梗死者。

(3)身体某些部位出现“黄色瘤”。表现为黄色、橘黄色或棕红色的结节、斑块或疹子,常见于脚后跟、手背、臀部及肘、膝、指关节等处,多提示有家族遗传性血脂异常,应每半年检测1次血脂。

第二步 “作战评估”:血脂异常的判定

目前临床上观察的血脂指标有4项: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国人血脂异常标准如下:

高胆固醇血症:TC≥6.22mmol/L(毫摩尔每升)或LDL-C≥4.14mmol/L;

高甘油三酯血症:TG≥2.26mmol/L;

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HDL-C≤1.04mmol/L;

健康人血脂理想范围是:LDL-C

特别提醒:LDL-C达标,记住“3,2.5,2”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物质。所以医学上重点关注并治疗LDL-C。但LDL-C水平合适与否,不是依据化验单参考值,而是依据患者整体危险性高低。因此简单根据化验单参考值范围判定血脂是否异常是一个误区,有必要予以澄清。

对于中危患者,即有高血压或自身存在3个以上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45岁,女>55岁),吸烟,HDL-C降低,肥胖,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男

对于高危(即有冠心病或糖尿病)患者,LDL-C应低于2.50mmol/L;

对于极高危(有不稳定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或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者,LDL-C应低于2.0mmol/L。

我们只要记住LDL-C达标值,即中危、高危、极高危分别是“3,2.5,2”就行。

第三步 打两场“战役”:争取双达标

1.“低密战役”:LDL-C升高,首选他汀

如前所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凶”,所以一旦这一指标异常,一定要积极应对。

对于已经诊断冠心病和/或糖尿病患者,只要LDL-C高于2.0mmol/l,都应立即开始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处于吸烟状态或有高血压、肥胖的患者,当LDL-C高于3.3mmol/l就应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将患者的LDL-C降至3mmol/L以下。

对于年轻人,若没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血总胆固醇轻微升高并不需要药物治疗,可尝试控制饮食和加强锻炼,如减少肉类摄入,增加蔬菜水果摄入,多饮水,多运动来加以改善。只有当饮食运动控制至少1个月后未见效果,且血LDL-C超过4.14mmol/L时,才考虑服用调脂药物。

应对LDL-C升高,首选他汀类药物,目前供临床使用的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

2.“非高战役”:非HDL-C达标,很重要

非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表示体内LDL-C、TG和TC浓度的总和。它的正常值为LDL-C的目标值+0.78mmol/L。

为什么关注非HDL-C呢?目前科学研究发现,即使在人体LDL-C控制达标之后,如果非HDL-C异常,人体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仍然高达70%。因此,目前开始关注非HDL-C达标。

如果LDL-C已经达标,而非HDL-C没有达标,可以在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贝特类、烟酸类或鱼油等药物,通过降低TG,升高HDL-C,使非HDL-C达标。

亮剑高血压

高血压是我国心血管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现在大约每5~6个人中就有一个高血压患者。高血压与脑中风和冠心病关系非常密切,但只要及时治疗,后面两种疾病是可以避免的。

抗击高血压,要有一个清晰的战略思路。首先是研判“敌情”,做好信息搜集(即积极定期体检,正确测量血压)。如果高血压确实已经“大兵压境”,就应立即开始积极应对,确定是“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使高血压“退兵”)还是“硬”(采用降压药抗击高血压),还是“软”“硬”兼施。如果确定“来硬的”,接下来就是“点兵点将”,选择适合的降压药了。

第一步 判断“ 敌情”:

高血压是否“兵临城下”

什么情况下可以诊断高血压?简单讲,休息状态,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高压(收缩压)≥140mmHg(毫米汞柱)和(或)低压(舒张压)≥90mmHg,就可以诊断高血压。此时就可以认为,高血压这一顽症已经“兵临城下”,需要立即采取措施!根据血压升高的程度,高血压可分为1、2、3级,见下表:

第二步 战略选择:

软硬兼施,还是只来软的

得了高血压如何治疗,是否需要立即用药?这就好比面对敌人进攻,是怀柔、绥靖,使其自动退兵?还是真刀真枪地大战一场?具体而言,如果通过怀柔、绥靖,即生活方式上的调整,做到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坚固了自身的防线,让高血压无处“下手”,自行“退兵”,那就最好不过。需知,“杀敌三千,自损八百”,用药虽能抵抗高血压,究竟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得了高血压是否立即用药取决于两个方面――不仅取决于高血压水平,而且要根据有无心血管病的危险进行综合评估。通常情况下,如果血压在140~159/90~99mmHg范围,且处于危险分层低危状态,可以先进行生活方式改变3个月,再决定是否用药物治疗。很多患者在经过生活方式改变后,血压恢复正常,就可以不再用药。

但对于已经有冠心病、脑中风或糖尿病的患者,如果血压高于140/90mmHg,除了要进行生活方式改变,还应该立即用药(软硬兼施)。当然,危险分层不需要每个人都了解,这是心血管医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所以是否用药一定要去心内科门诊看医生。

第三步 亮剑!

五大一线药单挑或联手出击

不同血压水平的患者应该如何选择降压药?我国新出版的《2010高血压治疗指南》给予了指导,这里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1级高血压:五大一线药选其一

1级高血压,指血压在140~159/90~99mmHg之间。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mmHg。

一般来说,这个级别的血压可以先进行生活方式的改善。但是如果你同时有糖尿病、冠心病或脑中风,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同时,必须直接口服降压药物。

目前,临床上有5类一线降压药物,这5类药物都可以作为首选,可以任选其一开始降压。但是注意如下几点:(1)尽量选24小时1次或24小时2 次的长效降压药(一般在药名中标注有“缓释片”或“控释片”字样)。(2)从小剂量开始。一般每种药物都是从1片开始,但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最好从半片开始,逐渐加量。(3)每一种降压药物只可以使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20/10mmHg。当用到说明书注明的药物最大剂量的一半时,如果血压还没有降到正常,应该考虑加上另外一类降压药物。(4)如果是年轻人或中年人,可首先选用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类药物任一种,老年人则首选钙离子拮抗剂或噻嗪类利尿剂中的任一种。

2级高血压:“二联”用药

2级高血压指血压在160~179/100~109mmHg,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mmHg。

2级高血压一开始,就需要联合使用两种不同类的降压药,注意同一类的降压药物不能联合。目前有复方降压制剂,就是把两种降压药物放到一个药片里, 24小时1次,很方便。

推荐“二联”组合:ACEI+噻嗪类利尿剂,ARB+噻嗪类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ACEI,钙离子拮抗剂+ARB,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噻嗪类利尿剂。

3级高血压:通常需要“三联”用药

3级高血压指血压超过180/110mmHg,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mmHg。

这个级别的高血压,在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效果不好时,通常需要将3种不同类的降压药联合应用,注意同一类的降压药物不能联合。

推荐“三联”组合:ACEI+噻嗪类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ARB+噻嗪类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ACEI+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噻嗪类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

临床医生应用降压药物的几个原则:

(1)尽可能应用长效降压药物。

(2)从小剂量开始应用。

(3)如果患者血压超过160/100mmHg,需要2种药物联合应用,推荐应用复方制剂。

(4)血压不要降的太快,可以在2~3周内将血压逐渐降到正常。除非血压很高并有头痛头晕症状,需要尽快将血压降到150/90mmHg以下。

需要提醒的是,对高血压,不管是否“来硬的”(采取药物治疗),患者一定要坚持“来软的”,注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高血压最重要的治疗就是生活方式改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1)合理膳食,坚持低盐、高钾、低脂肪、高蔬菜水果饮食,每餐饭量8分饱。(2)适量运动,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如果是肥胖的人,一定要把体重减下来,每天应运动1小时以上。每天步行10000步是最简单有效的运动。(3)戒烟限酒。(4)舒缓紧张情绪,生活规律。心态平衡。

五大一线降压药

利尿剂

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寿比山)。

β受体阻滞剂

如美托洛尔(倍他乐克)。

钙离子拮抗剂(CCB)

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如卡托普利、培哚普利。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如氯沙坦、缬沙坦。

决战糖尿病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2012年1月9日公布的“中国慢病监测及糖尿病专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9.7%,60岁及以上老年人患病率高达19.6%,全国成年糖尿病患者已达9700万人,近1.5亿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然而,我国血糖控制情况却很难让人乐观。在对国内大医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抽样调查显示,患者血糖控制率不到50%,更不用说众多未去医院就诊的“隐形”糖尿病患者。

血糖控制不佳,已致使糖尿病成为仅次于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以后的第四大人类死亡原因。如今,90分钟之内,全球约有新发糖尿病患者1080人,约有540人会死于糖尿病及其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并发症。

可以说,人类与糖尿病的战争,如今已到决战时刻。不过,针对不同的糖尿病患者,应对措施也截然不同。

“轻骑”阻击:仅餐后血糖升高

如果空腹血糖正常,仅餐后血糖升高,一般表示病情比较轻,或是处在糖尿病的初始阶段。此时,先用改变生活方式加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在这一阶段,一般只需出动“单兵种”的药物,即可有效控制血糖。

对于非肥胖患者,可采用格列奈类,或双胍类,或糖苷酶抑制剂,一般治疗观察4周。如治疗不达标,可进一步采用口服降糖药物联合用药。在此阶段联合用药的原则,多为两类口服降糖药物并用,而两种口服药物应不为同一类作用机制的药,如格列奈类+双胍类;或格列奈类+糖苷酶抑制剂;或格列奈类+格列酮类等。联合用药还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的联合应用。

“运动歼灭战”:空腹血糖轻度升高

空腹血糖轻度升高,是指空腹血糖波动在7.0~8.83mmol/L(毫摩尔/升)。此时有两种情况:(1)患者原病情比较重,通过治疗,血糖基本控制在该水平;(2)刚诊断为糖尿病,而血糖在该范围内波动。

如果是前一种情况,可维持原治疗方案,继续观察;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应采取口服药物治疗。首选二甲双胍类或胰岛素促分泌剂类(如磺脲类)降糖药。如果病情控制不能达标,可进一步采取口服降糖药物联合用药,如磺脲类+双胍类或糖苷酶抑制剂(一般不主张磺脲类药物与格列酮类药物联合应用,但也可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伴有“代谢综合征”或伴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应选用相关疾病用药,如伴有血脂异常的患者,应服用他汀类调脂药,以此类推。采用口服降糖药物联合用药仍不能达标,应采取胰岛素治疗。

“大兵团联合作战”:空腹血糖中度升高

空腹血糖中度升高,是指空腹血糖在8.89~10.0mmol/L。建议一开始就采取“大兵团联合作战”――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方法。非肥胖者可采用磺脲类+双胍类或糖苷酶抑制剂或格列酮类;肥胖组可采用双胍类或糖苷酶抑制剂或格列酮类+小剂量磺脲类。

非肥胖者和肥胖者的药物组成是相同的。其区别在于,非肥胖者首选用的磺脲类药物的剂量会大一些;而肥胖者首选用的双胍类或糖苷酶抑制剂或格列酮类药物的剂量会大一些,磺脲剂量小一些。

“王牌师团出击”:空腹血糖重度升高

国内外学者认为,糖尿病患者平时空腹血糖波动在10.0~13.89mmol/L即为重度空腹血糖升高,应立即采用降低血糖的“王牌部队”――胰岛素治疗。此外,对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为中、重度升高的患者,建议一开始就采用联合疗法,即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治疗或强化胰岛素治疗。

>>扩展阅读

降糖新思路:胰岛素也可早期用

有文献报道,对初期轻型糖尿病患者无明显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可采取早期胰岛素治疗,强化胰岛素治疗4周,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4周后停用胰岛素,采用量化饮食,量化运动治疗或加用中药。如此,可保持1~2年不用西药,效果也比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