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公司战略规划

时间:2023-06-14 16:36:29

导语:在公司战略规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公司战略规划

第1篇

【关键词】A公司;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6-0099-1.5

一、A公司的融资计划

继续壮大A公司资本金的实力,积极向中央、省、市争取资本金补助。为落实中央工作会议精神,促进我市社会经济“跨越发展、长治久安”,推动市内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切实需要壮大资本金规模,大力发展政策性公司,以适应中小企业破解融资难的迫切需求,2011年-2015年A公司积极向中央、省、市争取资本金补助,力争在2012年A公司注册资本金到达5000万元、2013年到达7000万元、2014年达到9000万元、2015年到达1亿元,从而壮大A公司实力,增大杠杆比例,真正起到信用放大作用,推动中小企业和我市经济的发展。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政府在设立机构时也从全面和战略的高度认识这个资源和公信机构的重要性和持久性,它是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长期重要作用的载体,其应当成为稳定的、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准公共信用资源提供者,而不能成为其消耗者,其风险损失也应得到合理的补偿,为了从根本上保障A公司风险抗御能力,充分发挥机构增信功效,确保A公司的持续、稳健经营,借鉴成都、大理市等地做法,希望政府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通过政府每年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公司注册资本金的5%)用于补偿机构的风险损失,尽可能地分散和降低风险,从而达到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为中小企业搭建融资解困的快速通道。

建立资本金补充机制。为有效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动市内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切实需要市政府壮大A公司资本金规模,以适应中小企业破解融资难的迫切需求。因此,希望市人民政府建立政府性公司资本金补偿机制,每年财政逐步增加资本金,并纳入财政预算。从而壮大A公司实力,增大杠杆比例,真正起到信用放大作用,推动中小企业和我市经济的发展。

二、A公司的人才发展

A公司是跨产业和金融业的特殊机构,A公司运行需要主要的“原材料”除了资金之外,就是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机构的人力资源,必须具备财务、金融、法律等相关方面的综合知识。因此,A公司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再配备专业复合型人才,即业务部客户经理岗3人;风险部风险控制岗2人、审查岗2人、资产保全岗2人。同时,要主动聘请金融界、法律界等专家学者,积极发挥他们的智囊作用,为公司的运作献计献策。

三、产品开发与创新

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完善业务结构,拓宽业务领域的同时,结合面临的实际情况,A公司将在目前开展的中小企业项目融资的基础上,有效的增加业务品种,实现业务经营的多元化。2013年,A公司将积极涉入非融资业务,如:工程履约、诉讼保全等,在创新工作思路过程中,不断开拓领域,升级品种,稳妥地开展各项业务,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圆满完成“十二五”发展战略工作。

四、市场拓展计划

进一步加强银企合作,提升信用水平。A公司在未来的五年规划中,在全面提升现有合作银行合作力度的同时,做强周边金融市场,扩大合作银行的选择范围,并在有关业务制度的建设上,主动征求金融部门意见,坚持做到与现行金融法规一致;定期与金融部门会商,相互通报情况,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形成贷款发放和协调机制,真正做到双方协调一致。

准确把握政策导向,优化客户结构。A公司将积极为政策鼓励和扶持的企业搭建交流平台,优化客户结构。从行业内部了解企业的发展前景,进一步加大业务的营销力度,研究企业业主的个人征信度,并通过综合测评出优质企业,主动帮助他们向银行申请贷款。做到已涉及的领域争取多接项目,未涉及的领域力争涉入。

五、控制资产风险

准确识别企业的还款能力。以企业财务评价为中心的定量分析。一般而言,中小企业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其财务报表与实际会有较大出入。作为机构要承认和尊重这个现实。因此,做信用评价前,深入企业作认真细致的调查核实,是关键一环,只有摸清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并据以定量分析评价才有意义。以企业核心能力为中心的定性分析。如果仅以企业财务评价为中心的定量分析,机构会丧失许多市场机会。所以要以企业核心能力作定性分析。找出企业的核心资产(包括无形资产),明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准确识别企业的还款意愿。机构作为一个专门以信用为服务的机构,它所出售的正是自身信用、创新思想、风险管理措施的信用产品,而不仅是一纸“同意”的协议。之所以机构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是基于它:有风险判断的能力、有风险承担和化解的能力,要具备这些能力,A公司的核心价值就是—必须具备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的能力。

六、企业文化建设

为了规范A公司全体员工的行为,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优化组合A公司的各种资源,2011年-2015年,A公司将继续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夯实工作基础,加强企业内部规范建设,做到执行有力,尤其是在优化决策机制、完善反措施及项目保审会议事规则上进行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为业务的正常运行提供制度保证,并积极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为业务的信息化、标准化提供支持。

以加强领导班子和员工队伍建设为重点,注重夯实基础工作,坚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巩固党的建设和制度创新成果,不断开创组织人事工作的新局面。一是加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二是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基层党建工作得到加强;三是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加强基层班子建设和深化员工管理;四是加强领导班子的宏观管理,推进员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五是积极引进专业型人才,科学、合理安排工作岗位。

以宣传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为重心,坚持党支部委员会理论学习制度,积极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工作;以理论学习、舆论引导、信息反馈、特色活动的“四项具体工作”为抓手,不断将各项思想宣传教育活动推向;坚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有效果、有总结,建立健全员工安全理论学习和岗位行为规范长效机制,切实提高A公司平安创建和诚信企业建设水平;从增强A公司发展软实力出发,积极投身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夯实文明创建基础工作。

七、保障措施及建议

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具有典型的“高风险、低收益”特征,政策性机构要实现可持续经营,一方面要尽力减少代偿赔付,这就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扩大业务量、增收节支以提高盈利水平,这就需要继续探索盈利模式的创新,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运营能力。这就是现阶段A公司可持续经营的三个战略措施:加强风险控制和管理、经营模式创新和提高运营效率。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提高对风险的识别能力;优化业务风险的内控机制;灵活设置反措施;建立风险分散机制;寻求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合理定位;信用业务模式创新;商业品种的多元化。以求通过良好有效的运营成为防范控制市场风险的主导力量,进而更好地成为政府的有力助手,为经济发展和财政税收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方华、吕巍.企业战略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库林特.辛格.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汪涛、万健坚.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未来趋势[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3).

第2篇

现代企业的战略规划需要实事求是的进行情景规划。在高度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情景规划的优势愈发明显,没有一种基本情景是被认定基本发生的,因此,需要根据假定情景来制定规划,并且高度关注多种情景发生的潜在推动因素。当前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性使情景规划变得更加复杂:发挥推动作用的变量数目以及可能结果的分布范围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例如,考虑一家工业供应商的困境,它不进要受到商用和住宅房地产业的严重影响,而且也有许多政府客户。对于这家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不确定因素包括:商业信贷和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方向、土地价格、税收,以及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的开支,政府扶持或鼓励的行业政策。其中每一项不确定性因素的不同结果都会使这家企业的发展路径产生极大的差异。而情景规划的核心,为多种不确定性情景而构思多重战略规划,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现代企业应该制定更为严格的信息收集、整理、不确定性情景预测,以及针对不同因素、情景而制定的严密的战略规划。

现在企业的战略规划具有可检验性。为了对企业管理的活动进行准确的衡量,战略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和可以检验的。战略目标必须明确,具体的说是指将在何时达成何种结果。目标的定量化是使目标具有可检验性的最有效的方法。但是,战略目标难以数量化,时间跨度越长、战略层次越高的目标越具有模糊性。此时,应当用定性话的词语来表达其预期达到的程度,一方面要求明确战略目标实现的时间,另一方面须详细说明工作的特征。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战略规划意义显得就更为重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适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新的时期,企业的战略规划就要站在新的角度,不断的开拓创新,始终保持战略规划的可检验性,都将对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帮助,使他们更有可能制定出能引导自己企业度过经济动乱时期的战略规划。

现代企业的战略规划应具有灵活性,避免僵化。规划战略的灵活性与其所具有的长期性及稳定性是不矛盾的。强调战略规划的长期性并不等于排斥根据客观情况的发展对战略规划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修正。而现代企业的战略规划应具备的可校验性是其灵活性的前提,只有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具体且可校验,企业管理者才能根据客观发展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纵观手机行业巨头诺基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兴衰与其企业的战略规划是息息相关的。20世纪80年代末,诺基亚的高管层意识到数字通信领域的一场巨变即将到来,在其之后的20年里,诺基亚表现出了强大的战略灵活性。重组部门,手机业务与网络业务分离,各成立新的部门;当GSM市场初期启动时,诺基亚陆续剥离传统的纸制品、橡胶和化学制品及计算机业务;当竞争对手认为在全球建立子公司是新兴市场上获取机会的唯一方法时,诺基亚在研究如何在不损及规模经济和经济一体化的同时,让产品适应不同的本地化需求。总而言之,诺基亚的战略规划灵活性不仅体现在公司层面,还体现在业务部门层面。公司层面的战略灵活性使资源流动变得更加容易,但它仍然要求企业保持领导力的统一,在这一阶段,企业保持着很高的战略敏感度。而在近几年,面对苹果公司的崛起以及安卓系统手机的挑战,诺基亚固守塞班系统,直到2011年才反应过来。没有保持其战略规划灵活性,反应迟缓,延误时机,是诺基亚近年来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3篇

至少对我而言,这些举止本身就是“战略”。每一个不同的举措都是一个战略,而规划则是一个有序的战略列表。

然而,如何区分战略规划和预算呢?很多人难以分辨二者的区别。实际上,在过去三十年的战略工作中,我所见过绝大多数的战略规划都是附有许多解释性文字的简易预算。

或许这就是因为在大多数企业中,财务职能与战略进程已经密不可分。可是,这也是人们对战略规划、极为反感的原因所在,特别是业务部门的管理者。据我所知,很少有管理者期待着下一轮战略规划周期的到来。

为制定出更加吸引人的战略,并区别于财政预算,我们需要打破战略与规划之间的迷思。战略不是规划,而是一整套对公司在行业中的定位选择,从而创造出相较于竞争对手的可持续性优势,以及更高的财政收入。我发现,一旦明确告诉业务部门经理他们所知道的战略并非只是一种附有文字的简易预算,他们会对战略变得感兴趣得多。

可是在执行战略之前,企业怎样才能使各部门经理都专心执行呢?那就是要将战略中的具体方案制定的统一连贯。战略是一件神奇的事情;一家企业只能使用一个战略而不是“一套战略”。它是一整套的选择,我们的理想是什么;我们在哪里经营事业;我们如何克敌制胜;需要拥有哪别让战略成为规划种能力;必须建立哪些管理体系?

战略可以告诉你什么措施能够奏效,并且达到你预期中的结果。如果拥有这样的战略,企业就可以轻松的制定出理想的商业计划。接下来,战略制定者也不会再为某一个具体措施是否应该加入战略列表中而举棋不定了,因为战略可以准确地洞察出企业发展的关键之处在哪里,而哪些不是。

与此同时,战略的概念也有助于确定企业战略规划的长度。一页纸上五个题目就可以简单地完成想要的规划,如果规划内容超出五页纸(一题一页纸),那么原有的战略就无法适用于更为长期的战略规划。

整理过的战略定义,对于那些倾注了毕生精力去完成传统战略规划的人来说,无疑令他们感到仓皇不安。就在不久前, 我与一家非常成功、价值100 亿美元的公司CEO 以及高层管理团队进行了一天的战略会议,会议结束后,我们拿出了一套完整的战略选择。我祝贺该公司高层的出色理念和工作,我断定这是一个极为卓越的战略。

虽然我热情高涨,但公司CEO 却十分苦恼。问其缘由,他说:“这是我们要做的全部吗?”他觉得自己就像在考试中作弊一样。他期待自己能够填满所有的文件和一连串的行动措施,才能感觉自己彻底的完成了这一年所有的战略规划。为此,我再次向他保证他已完成所有战略,并且战略已经优于规划。我想这位CEO 不会再重蹈覆辙了。

第4篇

战略管理理念最早来自于企业管理领域,战略理论经历了早期战略思想阶段、古典战略理论和竞争战略理论三个演进阶段。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伴随企业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得以发展和完善并且竞争战略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并得到空前发展。

刘益等(2010)指出企业战略管理是确定企业使命、目标并确保使命和目标得以实现的动态过程。企业战略规划可以帮助企业构建持续竞争优势。在确定企业使命和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和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1]。战略在本质上是一种可以保证组织健康持续发展的管理工具,带有主观性质,是核心决策团队搜集各类信息、综合各种因素,根据主观认识分析并最终形成的决策。

战略管理是一种着力于全局、面向未来的前瞻性、系统性管理,战略管理有助于组织从整体的高度来提高管理效益和效率。企业战略管理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战略、业务层战略和职能层战略。公司战略是最高层次的战略。作为企业的总体战略,需要解决公司是多元化还是专业化的问题,同时还要明确是采取发展战略还是采取收缩或者稳定战略。业务层战略也称竞争战略,是在总体战略指导下,用于指导采取何种竞争手段的战略。一般来说,竞争战略分为差异化、成本领先、集中化战略。当然,三种战略不是独立存在的,也可以组合存在,例如实施集中差异化,或者成本领先的差异化战略等等。职能战略是指根据职能的不同在自己的管理领域里所制定的具体的实施战略。其制定的基础是在公司总体战略规划下,依据公司的竞争战略,制定详细、具体、可执行的具体实施计划,实际上即是公司整体战略的一个分解。其所要回答的问题即是如何正确、有效的实施上两层战略。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制定决策和实施这些决策;战略分析阶段、战略选择及评价阶段、战略实施和控制阶段构成完整的战略管理过程[1]。

2 高职院校管理现状及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高职院校的战略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职院校自身对战略管理的认识不足,战略管理意识薄弱,发展战略的研究较弱;第二,战略管理未能真正与实际工作结合。或重视战略规划,却轻视战略实施,或战略实施能力不足。

高职教育面临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从内部而言,高职教育本身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自身需要不断完善,无论是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专业建设、内部管理等都需要不断完善和强化。从外部而言,高职院校来自本科院校和其他高职院校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等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这也是高职院校面临的诸多挑战之一。从各个层面来看,高职院校必须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升级到战略管理的高度,才可能在各种挑战之下,获得持续的发展和竞争优势。

3 战略管理在高职院校管理的实施策略

3.1 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战略规划体系。综合运用PEST、SWOT等分析工具,结合国家相关的政策、经济、文化等,充分挖掘经济社会对高校发展的需求,把握学校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竞争优势与弱势。高职院校的战略规划需注重系统性,学校制定校级战略规划,然后分解到各二级学院或系部。学校规划、部门规划和学院规划是学校战略规划的有机整体。

3.2 结合高等教育非营利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制定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战略目标。高校战略管理目标具有多样性、模糊性和非经济性等特点,有些目标可以量化,有些目标无法进行定量的评估。量化的目标只是战略目标的一个方面,不能因过度强调量化目标而导致重量轻质的情形,为此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目标是更为合理的目标。

3.3 战略制定要全员参与并认同,在战略价值广泛认同的基础上推进战略实施。战略规划的制订与实施都应加强沟通、宣传,提高认识,强化对战略目标的认同感。战略规划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集思广益的产物,规划的实施应该成为全校各院(系)和全体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

3.4 建立信息系统,增强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增强战略制定和调整的科学性。高职教育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学校需及时对与学校发展相关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必要时还需进行专题研究,以增强战略决策制定和调整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第5篇

关键词:全面预算 战略管理 战略绩效管理 战略地图

一、战略绩效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和结合

如图1所示,从战略规划制订到最终战略执行一般需要完成以下步骤:首先进行战略规划制订,然后分解为年度运营计划,再将运营计划数据化形成基于业务计划的全面预算,为强化预算的执行需要进行分析和向管理层提交管理报告,最后财务分析成果成为绩效评价的依据,并最终反馈到战略修订中,从而形成战略的闭环管理。

在战略管理闭环中,有两个步骤非常关键,常常会导致战略无法有效落地。一是将宏观的战略规划分解为阶段性的运营计划,此步骤可以用战略绩效管理方法完成;二是将各项业务运营计划转化为可量化、可衡量的数据系统,通常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实现。

战略绩效管理可以用战略地图的方式将战略关键因素、逻辑结构和实施路径标识清楚,是将战略规划进行分解的有效工具。战略地图是以财务、客户、内部运营、组织等四个层面为核心,通过分析这四个层面目标的相互关系而绘制的企业战略因果关系图。运用战略地图可以清晰地界定不同维度的战略关键控制点,以简洁明了的描述,确保上下对战略的理解和期望逐步趋于高度一致,这样保证了战略分解前后目标和行动的一致性。

如图2,某公司战略规划明确定位为行业内全球领先的产业运营商,达成这个战略目标的标志是销量、利润和市场占有率等行业关键指标。这三个关键指标的内在核心驱动因素是建立稳定而有价值的客户群。而建立目标客户群需要从供应商和客户市场、运营体系及组织发展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提升和管理。因此,战略地图可以非常清晰地反映出实现战略目标的内在逻辑和关键战略控制指标。

在长期的战略规划分解为客户市场、运营体系及组织发展等三个方面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目标后,接下来可以通过绩效管理对各项指标进行细化,落实成每年可以执行的业务和运营计划,并对其进行过程管理,最终实现对战略目标的有效分解和跟踪。

在厘清了关键的运营事项和年度经营计划后,需要将其通过财务语言演化为数据,进行全面的资源配置、平衡,并且细化为可以衡量、执行和考核的指标,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将运营计划量化分解最有效的管理工具。

很多公司的全面预算由财务部门主导制定,往往从销售计划开始,关注各项经营量化指标,最终形成的全面预算体系侧重于财务指标,聚焦于当期经营成果的短期指标,忽略了战略层面的长期目标,造成战略实施的脱节。为了提升战略执行的有效性,需要将战略绩效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两个重要的环节进行有效结合,形成战略实施的管理闭环。前文已述,通过战略地图将实现战略的核心因素从四个层面进行了梳理和分解,这些关键因素和控制点必须要作为全面预算的重要目标,这样的预算体系才能完整体现公司长期目标和战略意图。建立在战略地图基础之上的全面预算体系难点在于有些指标较难直接量化,如图2中的组织发展指标、运营体系指标。因此,可以将全面预算指标分为财务类、非财务类,将两类KPI指标从预算目标设定、编制、执行、分析评价、考核等流程环节进行统一考虑,通过量化非财务费类指标占用资源建立两类指标之间的关联。如人力资源建设目标属于非财务类重要指标,相对应的财务类指标是培训费、猎头费等,对非财务类指标需要分解为阶段性工作任务和阶段性资源占用,明确评价和考核标准,从而平衡财务类和非财务类指标、长短期的关系,实现通过全面预算将战略实施落地的管理目标。

二、战略控制和财务控制的应用和结合

战略规划通过战略地图分解为可执行的关键控制事项,接下来的主要工作就是使这些关键事项严格得到执行,这个过程我们称为战略控制。在制定了全面预算后也面临如何有效执行的课题,称之为财务控制。只有发挥战略控制和财务控制的作用并结合使用,公司战略规划才可能得到最终有效执行。

战略地图可继续细化成管理透视表,业务管理层对管理透视表形成日/周/月的监测,关注执行过程的偏差,并及时形成或调整行动计划。

如图3所示,战略地图分解到具体指标时很可能和全面预算中某些预算指标相同,事实上,正是这些预算指标将战略控制体系和财务控制体系有机地联系和结合到了一起。财务核算和日常跟踪需要解释现实和预算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财务分析不能就数说数,必须和战略绩效配合将数据背后的原因找出来,厘清数据和绩效行动逻辑关系,财务部门和战略绩效部门共同制定下步的业务改进计划。因此,有效战略执行必然要依赖于战略控制和财务控制的良好结合。

在战略地图的实施中,战略控制主要关注公司应该做的、可以做的,是否和正在做的一致,战略控制的首要挑战来源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中,对竞争环境概括为: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潜在进入者、替代品等。一般来讲战略控制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分析,制定监控异动的KPI指标,在外部环境发生重要变化时可以及时发现反馈给公司战略规划制订者。同时这些KPI应该是经营计划和全面预算的基本假设和前提条件,这些指标的异动也会对财务控制带来影响。

财务控制的方式通常是用客观的标准来比对之前制定的量化标准,综合型指标如ROE、EVA等,还有资产运营效率、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指标,这些指标可以用来对全面预算执行的过程进行分析、评价和控制,这些指标形成了公司运营管理的KPI。在实际运用中,这些KPI既要和同期、预算比,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关注竞争者、行业水平比,同竞争者和行业水平对比对战略实施和运营管理更有意义。

企业的战略通常可以分为三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复合型战略。一般来讲,运用成本领先战略的多元化公司和业务单位更强调财务控制,如制订明确的定量成本目标、周转效率等;而运用差异化战略的公司和业务单位更强调战略控制,如对产品设计团队效率的主观衡量、创新能力的提升等。实际上,无论定位在哪种类型的战略模式,都需要同时考虑战略控制和财务控制,如丰田汽车公司既确定了以精益为手段的成本领先管理,也在不断鼓励创新。因此,公司战略管理只不过在不同的模式和发展阶段对于战略控制和财务控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在集团公司范围内,有些业务单位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这些业务单元在集团内部通常可以形成资源和管理共享,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强化对战略控制的运用,需要充分发挥不同业务之间的合作创新能力,这时非具体化的战略KPI控制就更为有效。在业务单元相关性不强的情况下,各个业务单元需要聚焦自己的经营,由于财务控制强调那些行动和能力不需共享的战略,这时突出财务控制就更为有效。

第6篇

如果以制造商的眼光,去看分销商制定战略的过程,往往有很多事无法理解――这两个行业的差异实在太大。

在工业行业,依靠石油矿产等资源的企业,最大的战略思考重点在于应对上游变化;消费品制造商则大多只考虑一个品牌,集团公司也不会超过100个品牌,因此其最大战略突破点来自科技研发,来自专业领域的专注和精研。一旦在资源或科技上有所专长,将此凝聚到产品中去,辅以营销包装和推广,则企业战略地位即可暂时稳固――因为钟情于该技术或口味的顾客不得不买。

而在中国,许多制造商在分销管理领域里也相当专精,但那是被积弱的分销业所迫。请注意,分销实非制造商的真正优势来源!即便是店铺连锁最为发达的宜家(IKEA)和飒拉(ZARA),背后仍有欧洲传统时尚制造业的强力研发团队(或研发委员会)支持。顾客追逐它们,80%是因为其产品。亚洲诸国比之有很大不足,设计能力强如日本,其优衣库(UNIQLO)也多因产品因素,动力稍逊。

零售企业就完全不同。这是典型的顾客导向型企业,也是典型的区域性企业,必须应对各个区域不同的需求和竞争环境――在一线城市对阵气势宏大的家乐福,在二线城市则要对抗灵巧凶狠的地头蛇。

无论是短期战略,还是长期发展战略,零售商都需考虑:

1.跟紧顾客的消费习惯及其在各个区域的不同――不是对哪个细分市场的认知,而是对本地顾客的大致情况、销售数据、日常投诉、现场观察、动线模拟、竞争者观察分析等各方面的综合;

2.深入了解品类信息,这意味着大约5000~30000种商品的定位、知识和应用方法。这注定了零售商不可能在任何一种商品上研究得更深――他们习惯的思维模式还是“这种商品的某个特性对于我这个区域的顾客如何”,而很少去想“该产品在工艺上应如何改变”;

3.基于前两者,决定采购策略;

4.由对手门店决定的竞争策略:零售商不可能垄断绝大多数产品,因此必须从产品种类、组合和价格方面时刻关注对手的表现;

5.由整体商业模式决定的运营特征,如员工往往决定着零售商内部的运营效率。

第5点常为人所忽视。

厂家的员工常觉得很奇怪:基于流水线作业的方法,理货应该不是很复杂的事情,但为什么很多零售商的员工做不到位?

他们不知道,零售商的工作极为复杂。他们所做的,绝非重复同一件工作,而是重复数十件工作,如理货、查价签、补货、推销商品、接待投诉、促销执行、统计盘点等,而这些微小的事情,都决定着顾客满意度和店铺形象。

我们的一个重要发现是:零售商员工虽然文化素质不高,但亚文化群体是最多的,而且隐含的对抗因素也是最多的。也就是说,他们更容易“消极”。而且他们对抗时,只需要减少在几个动作上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就可以了――看起来他们还很忙碌,但实际上整个店铺的运营效率已经大幅下降了,因为零售商的整个体系是由细微的动作配合来支撑的。

因此,零售商的层级相对扁平,要求一线的管理者与基层贴得更近。同样地,零售商高层的战略制定也必须如此。

两个全球知名零售企业的案例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Target超市:失败的IBM化

第一个案例来自长期对抗沃尔玛,并取得比沃尔玛更快发展速度的美国Target超市。

大约在1970年左右,威廉・霍德尔(William A.Hodder)担任Target总裁,他的管理风格明显来自一个与零售商非常不同的行业。

霍德尔曾经是IBM的高级主管,在计算机制造业,很多流程是自动化的,管理人员不必特别关注顾客,因为计算机在顾客面前简直就是“上帝的礼物”。而行业员工素质也非常高,有很高的工作主动性。当然,这也和他们从事的职业内容有关――如果你要设计一个电脑主机外壳,你可以花三个月时间来专注于这个有创造性的工作。但零售业完全不一样,即便你是高管。

因此,霍德尔制定战略时的要求就是: “把计算机的结果给我就行了,我可以坐在办公室里管理公司。”他更关心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而顾不上“顾客、员工及其所采购的商品”了。这给当时的Target带来非常大的影响,甚至使其一线管理失控。

零售商的员工不像工业企业那样――在地板上画个脚印,然后站在那里工作,任何绩效表现都可以评判得一清二楚。这里有很多流动、随机的工作,也有很多隐性的因素。零售商内部有很多人之间的问题,比如监督、激励、指导、信任甚至情感。它只有一小部分属于高科技。

零售商计算机里的数据离一线很远。当你根据数据来判断营业情况时,一线的真实状况已经完全不同了;当你采取措施解决一线问题时,大约一个星期已经过去了;等你回过神来,这个销售周期早已完了。

因此,在威廉・霍德尔离开后,Target改变了公司战略的制定方法。当时Target有十几个分部,公司让这些一线经营单位全部接受制定全面战略规划的训练;同时,各一线部门管理者必须每周安排几天巡视店铺,了解一线情况。在公司制定年度发展战略时,各分部报送各自的战略规划,总部分析其投资回报率后批复执行。

Target总结到:“真正有意义的公司战略发展方向,是由那些战斗在第一线的人决定的。这些战略规划远胜于那些坐在办公室里吞云吐雾的家伙捣鼓出来的所谓‘宏图大业’。”

伊膝洋华堂的店长会议

第二个案例来自日本的伊藤洋华堂。这家企业每年耗费二十亿日元,每周集合全国各门店的总经理回到总公司,召开“店长会议”,收集各地信息,分析竞争对手,处理共性问题,传播销售及管理经验。

这有什么用?

首先,公司高层始终与所有一线管理者保持紧密接触,在店长会议期间,实际上已经完成了战略规划的雏形;其次,对战略规划的调整也因为一线的参与,保证了及时性和完备性。

当然,意义还有很多,例如:

1.让一线直接参与到原本感觉是公司高层做的战略规划中,体会到很大的受尊重感,因此提高了参与规划和执行战略的积极性;

2.让一线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企业的一员,有“管理”职责,而非像传统零售管理者那样,总觉得自己还是苦力,是打工者;

3.由于要在战略规划期间接受总部的当面质询,因此逼迫管理者更加贴近一线,并从头到尾分析一个问题的成因和发展渊流;

4.基于战略规划,形成公司上下一体的氛围。 在日本零售业界,大家公认这是伊藤洋华堂的一个核心战略能力。

最后的提醒

让一线管理者制定或参与制定战略规划,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尚需要以下条件:

1.一线管理者必须有战略规划的经验;

2.要教导一线管理者考虑哪些主要的变量;

第7篇

首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缺乏对战略的及时回顾和总结。企业战略的制定立足于对未来市场的预测,而市场在不断地变化,即使是细微的偏差也会对企业战略规划产生重要影响;其次,企业战略规划没有与部门的行动目标相联系;还有一点是企业的战略规划没有同企业的预算工作相联系。

正是基于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和在实际操作中的不尽人意,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RobertS.Kaplan和DavidP.Norton在90年代提出了综合评估体系(BalancedScorecard)理论。这一以战略管理为核心的理论目前已在全球成百上千的公司、组织和政府机构得到推广,并被证明卓有成效。

综合评估体系以企业的战略管理为核心,从财务、客户、内部运作、革新与成长四个战略层面建立企业战略管理模型。它将抽象的远景战略规划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指标,有效地将企业/部门的运作、员工激励机制同企业的战略意图挂钩。

传统上,我们对企业的评价往往仅侧重于财务方面,如销售收入、毛利、净利润等。而综合评估体系将业绩评价范围拓展到客户、内部管理和革新与成长的速度等,从而帮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全面地分析企业营运结果。

当然,战略规划的实现最终将体现在利润的增长上,而企业利润的增长直接源于销售的增长和客户的满意程度。另一方面,企业硬件上台阶以及员工能力的提高又推动了内部管理的完善,从而能更快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导致市场占有率上升,并最终反映到利润的增长上。

由此可见,综合评估体系的四个战略层面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在每一战略层面,相关绩效指标(KPIs)实现了对企业战略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在制定绩效指标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的均衡以及企业长远战略利益与短期财务利润的均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所制定的绩效指标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营运结果。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战略规划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对战略规划的分解和细化。通过一系列量化指标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和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管理驾驶舱(ManagementCockpit,MC)就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管理驾驶舱

现代商业竞争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了在战争中生存和发展,董事、经理及事业部主管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更有效的监控和处理所获信息的方法。面对纷繁的信息,他们必须离开细枝末节而放眼全局。管理驾驶舱实际上就是一个商业信息室和决策管理室,它使管理层能更好地规划业务活动并赢得竞争。管理驾驶舱由三部分组成:

*墙面显示系统

*飞行驾驶台

*独特的内部设计

1.墙面显示系统(WallDisplaySystem)

当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步入管理驾驶舱,所有与企业营运绩效相关的绩效指标(KPIs)都将以图形方式显示在四周的墙壁上。管理驾驶舱把各项指标按重要性程度显示在不同颜色的墙上:

*黑墙显示主要的成功因素和财务指标;

*红墙显示外部市场信息;

*蓝墙显示内部运作和员工的表现;

*白墙显示战略项目的状况。

所有指标在每面墙上被分为6组,每组由6个指标图构成,因此整个墙面系统可显示144个指标。

2.飞行驾驶台(FlightDeck)

如同飞机的驾驶台,管理驾驶舱的飞行驾驶台也是企业信息的核心所在。管理驾驶舱通过飞行驾驶台对公司的业务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它由6个PC显示终端和两把椅子构成。决策者可通过飞行驾驶台查询企业的实时信息,并可进行决策模拟。

3.内部设计(InteriorDesign)

管理驾驶舱是企业的会议室,但它与传统的会议室不同,它完全按照人体工程学原理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地考虑了人在该环境中的信息接收能力。其目标是建立一个能进行有效沟通、提高管理层会议效率的环境。为达到这一目标,关键的绩效指标(KPIs)以及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都以图表形式显示。管理驾驶舱使最高决策人员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关键点上。这种像驾驶舱一样的设备面板和显示器布局,使高层经理能及时判断公司的组织结构是否需要改变,同时也能快速了解公司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

管理驾驶舱充分考虑了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和拓展人的智能。例如,考虑到人对图像信息的最佳接收数量为6幅,因此所有的指标都以6幅为一组呈现在决策者面前。类似的研究成果体现在管理驾驶舱设计的各个方面。

管理驾驶舱是综合评估体系理论的优秀载体。企业建立管理驾驶舱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按综合评估体系建立企业战略管理模型的过程。按照该理论建立的绩效指标(KPIs)被以最佳接收方式显示在管理驾驶舱中,供决策者分析。

信息挖掘

传统的企业ERP系统及其辅助信息系统往往侧重于信息收集的过程自动化和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忽视了对信息的有效归纳整理。管理驾驶舱的数据来源可以是企业的ERP系统(如SAP的R/3系统)和企业外部的信息(如竞争对手情况、市场情况、宏观经济走势),这些信息通过接口方式或手工输入方式联入管理驾驶舱。

传统的ERP系统在较大程度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同时,为管理者提供了一大堆未经最终归纳整理的“原料”或“半成品”数据,管理者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对数据进行处理才能得到最终分析结果。而管理驾驶舱根据管理者决策的需要,将信息以其能接收的方式进行归纳整理。例如,决策者发现销售收入有所下降,他会把问题提交给管理驾驶舱系统,系统可能会根据预先的设置告诉查询者诸如此类的信息:

*联系客户的时间减少了5%;

*销售员的佣金一直稳定在1%;

*完成一百万销售额的周期一直固定在35天;

*除A产品外所有产品的接单率都增长了2%;

*客户满意度在B区域有所降低;

第8篇

1、年后市场运作第一战:补充安全库存,备货抢先

年后市场表面看似萧条,实则不然。按照中国的传统来说:不过十五不算过完年。所以这段时间走亲访友还是比较频繁,甚至又是一个销售小旺季。销售人员应在假日期间做好市场对接工作,随时了解其负责市场的销售及库存状况。年后上班第一天,及时分析各地各区域安全库存是否失衡,根据市场需求沟通客户打款进货。同时跟进经销商对各层客户进行摸底调查,弥补断货情况,二次备货,全面争取大年十五前的小旺季。补货是为正常之举,更要用启动市场的方法刺激经销商进行主动性运作市场。针对下层各客户启动不同递增奖励,鼓励补货,占压各层客户资金,使其不能完全准备竞品订货,赢在第一步,才能步步为营,为全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2、年后市场运作第二战:全年战略规划“落地”抢先

年前公司上层千锤百炼出炉的新年战略规划已经提前对中坚销售领导进行传达、灌输。年后的关键工作就是对真正执行落地因素进行实质的探讨、落实,快速出台可操作的各地具体策略。接下来,层层落实,各区域负责人迅速召开会议,对员工进行战略规划宣导、战术策略指引、目标分解到人。市场竞争最大的因素是落地执行。所以在此战中,务必让每个员工明白自己的职责,全面与公司战略规划接轨,在与竞品竞争中实现质的超越。

3、 年后市场运作第三战:团队调整稳定抢先

年后往往伴随着跳槽的现象出现,这是各公司都存在的一个相对不稳定期。公司要根据新的战略目标需求,并在上一年工作表现的基础上,进行团队调整、提优罚劣,优化人员配置。团队稳定是决定新一年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主要市场销售管理人员的配置及变动要慎之又慎。公司应在整体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展现给员工充分的上升空间,体现公司的亲情文化。对重点的经理、员工进行个别谈话,帮助其进行个人职业规划,确定近期、中期目标。对全体员工家人拜年、重点经理家人聚餐等。团队提前进入市场因为过年惯性一定会有情绪,直接领导应该身先士卒,注意关怀下属,提高保持其工作积极性。同时对去年KPI绩效考核差的员工进行谈话,决定是否限期整改或清退。年后抢先稳定公司的核心团队,同时向竞品目标经理人伸出橄榄枝,可以实现新年攻城略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年后市场运作第四战:新品入市准备抢先

新年伊始是公司新品上市的好时机。公司要通过会议、专项培训对各级经理进行新产品入市宣导,明确新品市场定位,布置详细的时间节点目标、活动方案、责任到人。各级经理在各地会议上进行新品入市准备事宜,对员工及经销商进行指导,结合公司政策布置好入市工作。公司应全面准备上市的各项硬软性物料,保证产品立体宣传攻势。市场部做好新品入市后下阶段的活动推广及市场运作计划。新品上市,可以提高公司市场增长点,提前操作能够抢先占据有利地势,挤占竞品销售空间,为公司实现全年的销售及利润指标打下基础。

5、 年后市场运作第五战:市场查缺补漏抢先

年后应全面对上年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诊断,找出原因,并有实质有效的改革纠正。比如区域划分根据市场发展状况进行阶段调整;管理人员根据市场发展需要进行适度调整区域;根据市场发展阶段强调的不同环节进行KPI关键绩效考核点调整;对不合格的经销商进行限期整改及更换;市场部活动与实地结合度是否调整;卖场活动档期对接是否完善;问题渠道市场费用率超标分析;全渠道销售比例调整,是否要控制KA渠道销售比例;主力利润产品与狙击二线产品销售比例是否调整;新品开发得与失;促销员管理是否科学等等。年初抓住主要市场问题进行快速调整,以避免对全年销售产生影响。

6、年后市场第六战:内部服务系统整合抢先

第9篇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战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所作出贡献日益显著。目前,民营中小企业占GDP总量的半壁江山,就业人数占社会就业总数的92.7%,投资额占社会投资总量的3成左右。但纵观我国民营企业特别是现阶段的民营中小企业,真正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的可谓少之又少。一项调查显示,民营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为2.9年,处于“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的状态。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存在着诸多先天与后天的缺陷与不足,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直接制约着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规划不仅占据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而且在实践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目标的过程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主、企业管理层正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却始终存在许多困惑和无奈。 

一、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实施效果不尽理想的原因 

(一)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认识不全面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然而,企业主、管理层未能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诸如招聘、培训等环节没有能够形成战略规划;在岗管理人员的管理层次不分明,权责不明晰,沟通协调性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经过3个过程:明确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具体的执行计划。其中,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决定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为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具体的人员补充计划、人员接替与晋升计划、教育培训计划、评估与激励计划、退休解聘计划等提供了方向指引和依据。 

(二)没有战略规划或战略规划不清 

由于民营中小企业一般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因此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也不可能有明确的计划,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等到发现缺少合格人员时,才考虑招聘;发现人员素质不符合企业发展需要时,才考虑培训。人力资源部门经常为了迎合公司招募急缺人才的需要,任意调整公司薪酬制度,提高薪酬水平,有闲置人才时又找借口无章法降低薪酬,以此来减少经营风险。由于规划的缺失或缺陷,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使得人员流动性较大,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三)缺乏人力资源规划的专门技术与人才 

人力资源工作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工作,对个人素质、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都很高。一位优秀的人力资源工作者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及时接受行之有效的职业培训,同时需要具备对工作的深刻体验和对社会的敏锐洞察。目前,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虽然已经成立了人力资源部,但是在行使部门职能的时候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因招聘不来高质量人才,专业人员少,人力资源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不够;2.许多人力资源工作者土生土长,缺乏系统、良好的职业培训,没有经过正规大公司的熏陶,眼界不高。 

(四)人力资源规划缺乏系统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的进步,现在很多民营中小企业逐渐重视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人力资源规划的很多实际工作也一直在进行,但是,这些工作开展得大多不系统,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招聘规划和培训规划等人力资源职能规划虽然也在进行,但没有统一在一个规划框架下制定,使得各个模块之间不能形成合力,最终导致企业人力成本上升,人力资源工作不能真正地为企业战略目标服务。 

(五)企业缺乏培训体系 

民营中小企业缺乏员工培训工作,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本身缺乏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安排培训随意性较大,员工缺乏提高的机会;2.每个员工的事务性工作量较大,自身没有参加再培训的时间和精力; 3.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持消极态度,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员工的流失率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使得企业为其付出的培训投资转化成企业的淹没成本,甚至是成就了企业的竞争对手,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得企业所有者对员工培训持消极态度。